有情境才有教育(精选8篇)
有情境才有教育 篇1
英国伦敦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地下室, 是英国的国王及著名人士的下葬之地, 这里墓碑林立, 在某个角落里有一段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伟大的愿望, 想改变世界;但是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 我发现我不能, 所以我想改变整个国家;但是等到我的年龄再大的时候, 我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国家, 那我就想我的愿望就是改变我的家庭;等到我年老的时候, 我发现我也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 我就想我要改变自己;等到我行将入土的时候, 我才发现我依然没有改变自己。这时候我就想, 如果我一开始的愿望就是改变自己, 那么自己改变了, 同样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国家, 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题记
一、改变自己———追寻大师足迹,明确育人方向
2008年上学期,学校给每位班主任老师发了一本《做最好的班主任》的书,从不知道李镇西为何人的我一下子就被他的文字、思想、情感和智慧深深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看法,唤醒了我的教育激情,提高了我教书育人的智慧。从此,素不相识的李镇西就成了我的教育偶像,成了我教育思想的启蒙者。4年来,我一直追随李镇西,与李镇西同行,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李镇西式的有思想、有追求、有创新的素质教育践行者。
在与李镇西同行的日子里,我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努力学习和借鉴他的教育实践。在学习中,我渐渐地生发疑问:为什么李镇西老师会有那么多的教育故事,为什么他总能从日常平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那么多的教育智慧,他的智慧源泉是什么……慢慢地我发现,李镇西的教育实践、教育智慧其实是源于他30年来始终追随着两个中外平民教育大师———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尤其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更是像圣经般深深地影响了李镇西一生的教育。两位大师的教育思想像一条中外交融的母亲河一样哺育着李镇西,伴随着他的教育实践,催生着他的教育思想。在李镇西的教育实践中,还有一些我国当代教育名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蒋自立、朱永新等,也像一条条大河一样注入他的教育生命,丰富和推动着他的教育理想和实践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这些中外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就是李镇西的教育生命不竭的智慧源泉。
我们常常被李镇西的教育情感和教育智慧所感动,这是因为在他的身上融汇了中外教育思想家的精华:爱心、民主、科学、宽容、人文、人性……,因此我们与其说是被李镇西的教育所感动了,还不如说是被这些中外教育家的优秀的教育思想所感动了。从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虽然部分教育者不免会被世俗的功利、名誉等沾染,但是当我们真正沐浴在李镇西的爱心、民主、科学、宽容、人文、人性等所构筑的教育故事中时,被蒙蔽的心灵还是会透过世俗的尘埃散发出真善美的光辉。这也说明,其实每个教育者内心还是追求真善美、向往真善美的,这就是我们面对李镇西“为什么眼里常满含泪水”的原因。
笔者认为,只要一个教育者内心还没有泯灭真善美,读了李镇西的教育著作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而且,大部分教师在读了李镇西的著作之后,内心都将萌发出一种向往李镇西、学习李镇西、追随李镇西进而产生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人都可以学习李镇西,但人人都不可能成为李镇西”。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学习李镇西”,是因为我们都可以学习李镇西用“爱心、民主、科学、宽容、人文、人性……”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但人人不可能成为李镇西”,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育实践方法,其做法不一定与李镇西完全一样,因而你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李镇西,只能成为李镇西式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自己。但是,纵然我们不可能成为李镇西,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须追随像李镇西一样的拥有人类道德良知的教育大师,站在教育的“高端”,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用爱心、民主、科学、宽容、人文、人性等教育精神去呵护、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
每一位平凡的教师,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都应该像李镇西一样追随中外教育大家,用他们的教育思想为自己树立高标,指引正确的教育方向,然后不断地学习这些教育大家的思想,践行他们的教育思想,并从中找自己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这是学习李镇西的首要一步,因为没有30年如一日地追随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也就没有李镇西,更没有李镇西思想的产生,当然也就没有面对李镇西而产生的感动。所以,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先要从追随李镇西式的融合了中外教育思想的教育大家开始。
二、改变班级———宗教徒般虔诚的教育实践
李镇西从教30年来,除了在苏州大学读博士和在成都教育科学院工作的短暂期间,一直都在担任班主任。正是在与学生每天的心灵交流和心心相映的教育实践中,李镇西才感到了教育的幸福和价值,才产生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
李镇西刚担任班主任的1982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李镇西感受到了生命和教育的春天,在那样一段“青葱岁月”里,尽管刚参加工作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李镇西却全身心投入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用浪漫主义雕刻每一个学生。他爱好文学,每天坚持给学生读文学作品,用高尚的作品教育学生,立志把每一个学生塑造成具有真善美的人。他把自己的班级命名为“未来班”,确立了班训、制定了班徽、谱写了班歌、赋予了班魂,他还创办了班报———《未来》,每个学生每天都要自主完成一期班报,无论寒暑假,也无论节假日,三年来创办了几百期班报。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李镇西思想开放,充满激情,他把课堂搬到长满鲜花的野地里上,他带领学生到大街上观察生活,寒暑假带领学生到峨眉山和大渡河边去郊游。李镇西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种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自然的大教育观念,完全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情趣和理想,真正赋予了每个学生以生命与灵魂。李镇西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与他生活的日子是生命中最快乐的岁月”。他所带的班级,活动最多,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所有的学生像野菊花一样无拘无束地生长,生命之花得以绽放。
李镇西还像个宗教徒般忠实地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班级的每一点进步和变化:他与学生促膝谈心,与学生书信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青春期教育,春风化雨般地教育学生,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深深地影响了每个学生。李镇西每带一届班级,都会把几年来班级的生活、学习、活动的精华编成一本本班级史册———如《未来》、《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等,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了生命沉甸甸的成长,为每个学生书写了一段生命成长史。李镇西丰富而快乐的教育融入了每个学生的心灵,沉淀在了每个学生的记忆中;而每一个学生也都在李镇西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他一生宝贵的教育财富。
李镇西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遭遇过很多的异议,但是他依然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用爱心、童心和真心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了最好的素质教育。为什么我们读李镇西的教育作品会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他用一颗真诚朴素的心感染了学生,教育了学生。笔者认为,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要在年轻的时候担任班主任,而且要像李镇西一样对学生有一种宗教徒般虔诚的教育,在青春岁月之时,在激情满怀之刻,在艰苦环境之中,用纯粹明净的教育之心把每个学生雕刻成令自己终生难忘的教育作品。
李镇西更像一个教育歌者,“歌声飘过三十年”之后,他依然能清晰地记住他所教过的学生的名字,不忘他们的生日,收藏着他们的作品,保留着他们的影像,记录着他们的声音,这是一种多么圣洁的教育情怀啊!在李镇西的教育文章中,我们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可爱、每一个学生都闪光,每一个学生都值得他回忆,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一件教育艺术品。有的学生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即使走向了社会,都会引发他长期关注和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毕业后都会来看他,有的学生甚至连做梦都回到他的课堂,依恋在他的身边。成名后的李镇西,每到一处讲学,他的学生都会赶去看他,他们看中的不是李镇西的著名教育家的名头,而是对他的无限依恋之情。
李镇西用自己的爱心与童心改变了自己所带的班级,也改变了每一个学生的命运。他的教育实践启示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你连自己所带的班级,所带的学生都无法改变,那么根本谈不上要改变我们的教育。在功利主义日益喧嚣的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往往听到的是满腹的抱怨,抱怨制度、抱怨环境、抱怨命运的不公,李镇西不也和我们处在同样的时代环境中吗,在他的教育作品中,我们听得到他的抱怨声吗?相反,我们听到的都是“花开的声音”,看到的都是“诗意盎然的教育画卷”。因此,只有改变自己的班级,才能改变我们的教育。
三、改变学校———用人格魅力影响身边的教师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班级。李镇西的教育实践让自己带的每一届班级都获得了成功,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他的爱心教育和民主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灵。很多人说,“做李镇西的学生是幸福的,他的学生在与他朝夕相处中,享受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但是,如果李镇西的教育实践仅仅局限在他自己所带的班级,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将会受到局限而无法进一步拓展。
幸运的是,李镇西在苏州大学师从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后,被成都市教育局任命为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这使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做了校长的李镇西,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一个班级,而是整个学校的师生,这对丰富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李镇西积极思考着对学校的有效管理,他认为校长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对教师的培训上,只有教师优秀了,学生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为此,他扬长避短,一反常规,把学校的行政交给擅长管理的校领导,而自己则重点放在对学校教师的培训上。
他因材施教培训学校的老师,充分相信每个教师,善于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李镇西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很多“我校教师风采”的文章,有年轻的老师,也有年长的老师;有文化老师,也有艺术老师;有不成熟的老师,也有成熟老师;有犯过错误的老师,也有优秀老师;有与自己个性冲突的老师,也有欣赏自己的老师等,每一位教师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的有个性,那么的有风采,李镇西用自己的真心、耐心和细心,转化了每一位教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了他真诚的教育同盟者。
李镇西还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特长,带领老师举行“读书沙龙”,带领教师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培养教师们高尚的读书情操,陶冶教师们的身心,让教师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每到过年过节,他都会对学校的教职员工表达自己真诚的祝福和感谢,学校教师遇到结婚等喜事,李镇西还会亲自主持宴会;教师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他都会表达自己真诚的祝福,他的君子之风感动着学校的每一个教师。
李镇西在培训学校老师的同时,当然没有忘记对学生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他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以及心灵成长。他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十分关注学校的日常生活,常常利用“国旗下讲话”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他十分重视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为此他会亲自找学生谈心,甚至召开全校师生大会,面对面地进行真诚的交流;他善于利用学校的教育场所,设置一个个开放“读书吧”,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他还善于发现学校中一切的“美”,用自己的摄像头记录教师的“敬业”、学生的“风采”和学校的“美景”,用真善美无声地感染每一位师生。李镇西用一腔真诚和热情,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每一株桃李,让他们在学校享受到生命的狂欢和茁壮的成长。
李镇西为了办好学校,还多次去考查别的学校,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学习中他积极思考自己的办学思想,探寻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他实地考查过杜郎口中学、吉美坚赞的寺庙学校,也出国考察过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学校等。他对当今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批判,对这样那样的“模式”、“特色”、“理论”等进行过深入的反思,提出自己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提倡学校教育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倡导“朴素办学”。李镇西当上校长后,把学校置身于中外教育的大背景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诚地思考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在经过对中外教育的广泛考察、思考后,他最终发起了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他决心在自己的学校进行“用‘因材施教’对抗‘一刀切’”的教育,努力办“学生满意的教育”,让学生和教师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李镇西的学校管理实践充分证明,一个教育者要走向更加宽广而深刻的教育境界,必须要有突破一个班级的大教育视野。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一个大气的教育者,必须有自己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他的教育走向升华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办好一所学校,才能全面显示出他的学生观、教师观和学校观,他的教育思想才是完整的,他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走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四、改变教育———真教育的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012年是李镇西从教30年的年头,李镇西这个真诚的教育实践者,30年来在教育这方沃土上,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教育信条,形成了丰厚独特的民主教育思想。30年来,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不胫而走,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得到了数千万师生的验证,也使数千万师生受到了教益,也得到了千千万万的教师圣徒般的追随。
2012年1月1日,年近七旬已经退休的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人蒋自立老师,在2012年新年伊始,在新浪网上发出了一个建立“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的倡议书,倡议书上说,“思想代表着人的全部尊严,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李镇西教育思想不胫而走,但目睹当今教育的功利病,该多么需要李镇西教育思想来力挽狂澜啊———哪怕是微小改变。我,一个退休教师、一个李镇西的粉丝、一个将生命最后几滴血献给教育的老者,决心摒弃偏见,振臂一呼,让我们在李镇西教育思想的旗帜下,为改变中国教育,团结起来,建立‘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吧”。
2012年4月,在蒋自立等老师的鼓与呼下,某杂志社在北京京民大厦自费举行了“李镇西从教三十周年”的民间教育研讨会。许多教师从网上得到消息后,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赴京城,为的是亲耳聆听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原定几十个人的研讨会,结果来了四五百人。有一个银川的乡村教师虎永祥,不惜自费,冲破层层世俗观念的阻扰,从遥远的山区,千里迢迢,经过13个小时辗转来到研讨会的现场,感动了万千网友。在研讨会上,中央教科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小蔓老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民建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老师,还有蒋自立老师等都在大会上做了发言,总结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与会教师在这次研讨会上受益匪浅。会后,蒋自立老师还在新浪网成立了“李镇西研究会”,全国李镇西式的教师云集在“李镇西研究会”的周围,共同学习、研究、探讨和实践这李镇西的教育思想。
李镇西说过,他并不想建立什么“山头”,也不想“结盟”,更不想“拉帮结派”,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教师自发地集结在他的周围呢?这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绝对是一个奇迹!“李镇西教育研究会”建立以后,很多喜爱并深受李镇西教育思想影响的一线教师,每天在“李镇西研究会”通过学习李镇西的作品和阅读他的博文,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体会,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这种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教育平台,引发了深刻的教育思考,促进了广大教师自身思想和实践的迅速发展。
30年来,李镇西在教育这块沃土上,默默地耕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从中提炼出深入人心的教育观点和思想,启发了广大教师的教育实践。当然,最让我们感佩的是李镇西的人格魅力。他完全有资本骄傲,但是他却永远保持谦卑的姿态;他完全有资格和许多教育大家并肩,但是他却始终称自己不是一个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的观点,但是他却始终声称自己是在实践着前人的思想;他完全可以高高在上,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朴素平等的教育心;他完全可以装成一个教育完人,但是他却时刻反省和解剖着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镇西的理想主义、民主情怀、爱心童真、宽容大度、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等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广大教师,这个真实、真诚、真心、真性的教育者被广大教师、教育专家真心地追随着、实践着、欣赏着。李镇西的教育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思想一定会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吸收和传扬。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出现更多的“李镇西式的人民教师”,引领中国走向素质教育的春天。李镇西的真教育将像真理的火炬一样,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
李镇西称自己是“一个悲观绝望的理想主义行动者”。真正理解李镇西教育思想的人,都将认同这句话就是李镇西的真实写照。李镇西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他追求民主科学的教育,他追求让所有学生满意的教育,他追求师生过上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但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甚嚣尘上,功利主义严重破坏教育本质的畸形教育环境中,李镇西因为对中国教育现状看得深、看得透,因此不免“悲观绝望”,但他的“悲观绝望”绝不是消极颓废,而是坚定的行动,是为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义无反顾的行动,他就像一个“教育圣徒”一样,执着地行进在充满人性的教育路途中,一路行进、一路耕耘、一路芬芳,唤醒了许多误入歧途的教育者走向正确的教育道路,拂去了许多教师的消极颓废的情绪,使之重新找回了教育的幸福。
许多教师开始走上教育路途之初,都有过远大的教育理想,都曾梦想过改变整个教育。可是在看透了教育现状之后,许多人用抱怨、麻木、不作为、绝望取代了自己的教育理想,长期的抱怨、指责、麻木、绝望使他们最后倒在了教育的乱草丛中。而李镇西通过30年的实践,在教育的乱象中披荆斩棘,创造出了令千千万万教育者感动、辉煌的教育神话。李镇西30年教育的思想启示我们:一个教育者只有先改变自己,然后才能改变班级;改变了班级,然后才能改变学校;改变了学校,最后才有可能改变整个教育。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给我国教育带来了一线光亮,它就像“黎明前破晓的曙光”,必将引领中国教育走向新生。
有情境才有教育 篇2
今天,很想写这句话,从来都没有今天对这句话的理解这么深刻。如果当老师的对孩子没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真爱,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我所说的真爱,是面对全体的爱,既爱那些聪明伶俐、做事认真、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也爱那些不爱学习、上课捣乱、不守纪律的问题生,而且要加倍的爱。我感觉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这出自泰戈尔的美丽诗句,形象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是的,教育应该是“水的载歌载舞”!教育,正是水的载歌载舞!而这水,就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强烈的“爱”,孩子应该是教师用自己的一腔柔情培育出来的,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因为他培养的人。好的教育决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把希望和信念传递给每个孩子,让孩子获得一种前进的动力。听话的孩子谁都喜欢,而我们做老师的就要喜欢所有的孩子,让孩子们在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也许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什么事都往好的地方想,可是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没有问题,因为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所以才有信心往好的地方努力,因而才有成功的可能。我希望每一个当教师的,都怀着一种真挚的爱去对待所有的孩子,这是我们对这份工作的正确认识,也是我们对教育的一种敬畏,更是我们用行动对美好教育的证明。所谓真挚的爱,是一种平等的爱,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爱,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爱,是一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无怨无悔的爱。
教育的前提是承认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正因为如此,每个孩子才会有独特的一面。可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关注着功利性的分数与暂时的结果,缺乏必要的耐心和应有的等待,不愿意想办法改变现实,更重要的是不愿坚持自己对孩子的爱,我始终相信,真正的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班主任工作 )一名好老师应该是怀着善心的,不以惩罚为目的,应当允许所有的孩子偷偷地改正自己独自一个人犯的错误,宽容和信任的力量比任何力量都有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像“水一样的载歌载舞”,而不是“捶的打击”,这样才能能获得教育的成功,同时也是教师做人的成功。不相信爱的教育,甚至不去实施爱的教育,不会获得成功的。水是坚韧的,所以才能够水滴石穿。而这份坚韧在教育的王国里,就成了宽容和等待。宽容,需要教师具备母亲一样的爱心。等待,需要教师对学生拥有“哪怕一千次的失败,也坚信还有一千零一次的成功”般的信任。在“载歌载舞”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欢愉的、轻松的、幸福的。
我相信爱的力量,更相信有爱,才有教育。爱别人,自己才快乐;得到爱,自己才幸福。
阅读了本文的网友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
[班主任工作反思:你真爱学生吗?] [老师,你是否真的有一颗爱心?]
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 篇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从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凝聚着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今天,中国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离不开广大教师;教育事业的每一步新跨越,离不开广大教师。1400万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以实际行动诠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风范,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中国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教师承担着新的责任和使命。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教师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只有教好书,才能育好人。只有“教”,才能成为“师”。大学教授要进课堂,给本科生上课;中小学特级、高级教师要始终深入教学第一线。要有笃学之风,重视自身修养和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以渊博学识和专业水准培养学生。要勇于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并重。要有大爱之心,关心学生、倾心育人,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要有敬业之志,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要有为师之范,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强教先强师,教育的发展要通过教师的发展来实现。1400万人民教师是办好教育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文件精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上,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好条件。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成长,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继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用一流的师资来支撑一流的教育。
我们的时代造就了大批教师中的英雄和模范人物,造就了大批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正在呼唤更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在中国教育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期待广大教师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牢记崇高使命,坚守神圣职责,争创一流,续写新辉煌!
有信任才有合作 篇4
在剖析东风成功的原因时, 东风汽车集团总经理苗坪深有感触地说:“东风和日产合作, 大家把钱拿到一起, 共同经营一个企业, 首先要建立起一个互相信任的关系。”其次, 职业经理人的信用, 即为股东赚钱和增殖资产是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的基本体现, 而不应滥用控制权, 更不应“监守自盗”。
华润集团总经理高宁说得好:“经理人的职业来自信任和委托, 别人的钱财, 你来看管, 你来点算, 这首先要有一种态度, 不要把经理人与所有人搞混了, 我们心里先得舒舒服服地把职业认下来。”最后是老板对经营队伍的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用人之道, 东软集团的老板就深信这一点。他指出:当你充分信任一个人, 就让这个人带领一支队伍, 给他权力。
在沃尔玛, 每一个经理人都用上携有“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字样的钮扣。在该公司, 员工包括最基层的店员都被称为合伙人, 同事之间因信任而进入志同道合的合作境界。最好的主意来自这些合伙人, 而把每个创意推向成功的, 也是这些受到信任的合伙人。这正是沃尔玛从一家小公司一举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的秘诀之一。在软件大国爱尔兰, 各软件公司都变控制管理为信任管理, 公司对员工更多地提供价值观的满足而非单纯的薪酬满足。这两个例子都启示我们, 要搞好现代企业, 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 要把信任作为企业最好的投资。信任是有效合作的基础, 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 代表了先进企业的发展方向。
著名的松下集团从来不对员工保守商业秘密, 他们招收新员工的第一天, 就对员工进行毫无保留的技术培训。有人担心, 这样可能会泄露技术秘密。松下幸之助却说, 如果为了保守商业秘密而对员工进行技术封锁, 导致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得要领, 必然带来更多的残次品, 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 这样的负面影响比泄露商业秘密带来的损失更大。而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如软件业, 其生产根本无法像物质生产那样被控制起来, 信任也是唯一的选择。如果对员工不信任, 就会成为管理中最大的成本浪费。
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信任是合作的开始, 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不能相互信任的团队, 是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团队, 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
有作为才有地位 篇5
建设支部班子
用民主氛围凝聚支部成员。一是注重培养良好的民主作风。作为支部书记首先自己要摆正在党内的位置, 坚持当班长, 不当家长, 使支部成员有想法能谈, 有办法能提, 有意见能辩。二是注重集体协商议事。每次召开支部会议, 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召开党员大会前, 支部成员先要通好气。三是注重搞好协调配合。支部委员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取长补短, 相互之间更要默契配合、坦诚相见, 做到不争谁高谁低。四是注重调动委员参与集体领导的积极性。支部成员要认清自己的责任, 不断强化参与意识,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用共同目标凝聚支部成员。思想的统一是形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一是把工作计划与目标作为支部成员的共同任务。做到常提醒、常沟通、常检查。二是围绕工作计划与目标展开各项工作, 引导支部成员动脑筋、想办法、抓落实。三是以创建的目标培育支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引导大家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服从企业整体利益。
用深厚感情凝聚支部成员。感情是维系支部成员凝聚力的基础, 也是增进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黏合剂。基层党组织要善于营造三种风气:一是建设工作上勤商量的风气。倡导互相支持, 顾全大局。二是建设思想上勤沟通的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友谊, 在彼此交流中形成共识。三是建设生活上勤关心的风气。使每个成员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体会到支部集体的爱心。
培养党员队伍
学习新知识, 切实提高理论水平。除了支部日常的“三会一课”组织集中学习外, 还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作用, 每月固定一天由各党小组自行安排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学习。以紧贴形势任务, 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制定学习规划, 明确学习重点。支部还通过建立支部微信群、共产党员公众微信号, 更及时、直观推送党员学习内容, 不断创新学习模式, 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同志学习的广泛性、深入性和互动性。
锻炼新技能, 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一是引导党员从推进和谐建设的高度, 坚持原则、明辨是非, 提高开展工作的能力;二是引导党员在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 把握重点, 提高落实工作的能力;三是引导党员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 疏通渠道、解决矛盾, 提高协调工作的能力;四是引导党员干部在支部建设上, 加强团结, 服从管理, 提高加强党组织建设的能力。
树立新形象, 切实发挥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形象好不好, 模范作用强不强, 直接影响到支部甚至企业党总支形象。因此必须做到三管:一是全面管。把分散于各部室的每名共产党员置于支部的领导和监督之下, 不允许有特殊党员。二是经常管。把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融入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之中, 使每一名党员时刻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下。三是严格管。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 坚持党员汇报思想、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 提高党内生活的质量。
保持精神状态
更新思想观念, 强化创新意识。创新就是提高生产力, 创新就是发展, 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必须善于用新的视觉观察事物, 用新的思维指导工作, 用新的办法解决问题, 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 不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勇敢地探索新路子;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始终抓住影响和制约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 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解决难题。
改进领导方法, 激发创新活力。作为基层党组织, 既要勇于打破旧框架的束缚, 又要端正工作的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和把握工作指导规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深入调查研究, 及时挖掘蕴涵在群众中的创新智慧, 总结群众的创新经验, 用科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紧贴实际, 增强创新实效。改革和创新只是手段。目的是真正解决问题。要围绕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开展创新实践。努力在提高基层党组织“三力”上求突破、谋发展。围绕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创新实践,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确看待建设发展的形势, 特别是要多看问题、多找差距, 坚持盯着问题做工作。
弘扬工作作风
党性原则要敢于坚持。党性原则事关企业党组织的整体形象, 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三力”强弱的关键环节。要善于运用党的组织和制度管理教育党员, 要维护团结统一, 不拉帮结派, 搞小团体活动。要引导党员同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升道德境界, 提倡正能量。在工作作风上深入扎实, 敢于担当。在个人生活上清正廉洁, 自学加强修身做人。
热点难点要正确处置。热点难点是群众最直接、最关注的问题, 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平公正、规范管理。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 调到一切积极因素, 切实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年来, 行政支部的青年党员带领团员青年, 积极开展共青团、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 结对上门帮扶困难、退休群众;每个党小组还与离休老党员结对, 经常上门关心老同志的生活、学习;每次扶贫救灾和企业内出现困难职工时, 支部全体党员积极捐钱捐物;支部多名党员, 积极报名参加所在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 热心为社区群众服务。
重点工作形成合力。安全稳定、服务群众、凝聚民心是经常性的工作重点, 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三力”强弱的试金石。作为嘉兴市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窗口流通企业,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商品、优质到位的服务、舒适温馨的环境, 不仅仅是服务群众、创先争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也是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得以生存且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每逢节假日和企业举办大型主题营销活动时, 支部党员主动请缨带动本部门群众坚守经营一线, 承担活动现场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在企业发展建设实践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有思想才有作文的创新 篇6
其实, 就作文的创新而言, 有两个方面我们应该加以注意。
一是相对创新。所谓相对创新, 就是针对自己而言, 写出了自己过去没有写出过的东西, 是自己与自己相比的创新。如模仿名家的文笔, 仿效名作的构思。这种创新对初学者来说是可喜的, 它表明自己的进步;但又是有限的。如果阅读面不宽, 见识较少, 也许自己很得意的新东西其实早已是明日黄花了。从积极的一面讲, 相对创新体现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化已有知识技能为己有的过程, 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这是学习者必不可少的过程, 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绝对创新。所谓绝对创新, 就是指创新者所创之“新”, 不仅是自己过去所没有达到的, 而且任何人都没有达到过的“前无古人”。这种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它既是一种高度, 也是一种难度, 更是一种高价值。如曹雪芹的《红楼梦》, 鲁迅的《阿Q正传》。写前人之未写, 言前人之未言, 发前人之未发, 就是绝对创新。相对创新是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表现, 绝对创新是自我能力不凡的表现。
在写作领域里, 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创新, 二是思想认识上的创新, 三是选材上的创新。
好的形式对文章的提升是有积极作用的, 因此作文形式上的创新也是必要的。如四川省南充高中学生赵娜的文章:
母女之间十一条
9月16日星期六晴
鉴于母亲工作的繁忙和交流的不便, 特写下女儿的建议, 希望母亲斟酌。
给母亲的十一条建议:
1.十八岁的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2.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怎么会是闲书?
3.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母亲怎么成了天气预报员?
4.多关心, 少苛求。学习跟不上, 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5.高三就不能看电视、逛街, 那光读书就不要生活了吗?
6.拿筷子擦桌子还有时间, 洗衣服扫卫生也该我做吗?
7.订报纸选学校是你的责任, 买件衣服我也无权选择吗?
8.女孩十八岁也是女孩, 我就是喜欢洋娃娃。
9.无休止忆苦思甜, 难道还要我在吃饭前先背“毛主席语录”吗?
1 0.与个别男生要好, 就那么容易使你猜忌吗?
11.我想有一对翅膀, 任自己飞翔。
9月20日星期三晴
鉴于女儿的坦诚和答复的不便, 特写下母亲的意见, 女儿想想, 如有不服, 可以上诉。
给女儿的十一条答复:
1.读书时期, 母亲的责任就是约束你的行为。
2.高考之后有时间再去啃那些“大部头”吧!
3.嘘寒问暖, 天经地义。
4.学习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不督促你, 能行吗?
5.十年寒窗就为了那一次金榜题名, 忍耐一年不行吗?
6.做家务的事可以商量, 劳动锻炼身体, 利大于弊。
7.尽穿些奇装异服, 像个学生吗?
8.这么大了还玩娃娃, 不害羞吗?街上小孩都叫你阿姨了!
9.想当年, 我穿着补丁衣服上山下乡, 你现在简直生活在天堂里!
10.男女毕竟有别, 和女生交朋友总要方便些吧?
11.你是我放飞的风筝, 飞得再高, 线也在我手上。
看着母亲的答复, 我无奈, 亦无言。“上诉”?容后议。这次交流, 总算是我享有“民主权利”的开始, 祈盼真的有那么一天, 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文用“留言”的形式来表述, 既有新意, 又使用贴切。一方面, 母女之间总有些东西隔着, 有些话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 但书面便于说, 可以说得清楚;当面说了可能会起冲突, 书面讲就留有回旋的余地。另一方面, 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 母女各忙各的事情, 常常是这个在家那个不在家, 那个在家这个不在家, 很少有长谈的时间, 用留言进行交流是再好不过的了。可以说此文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不过, 在实际写作中, 我们有少数学生因太看重形式上的创新而出现了削足适履的现象。如有学生不管有没有必要, 总喜欢使用“题记”, 总喜欢使用小标题, 总喜欢使用日记等。
其实, 在文体上的创新, 或者说在形式上的创新是有限的, 也是不容易的。领域最宽广的、意义最重大的创新还是在思想认识上的创新和选材上的创新。
思想认识上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从常见的事情及物件中发掘出新的旨意, 言人之所未言。如麦琪的《瓜子仁儿》, 从平常的嗑瓜子引发出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意趣也是这样, 往往并不在于‘甜’的结果, 而在于‘摄取与追求’的过程。”言常人所未言,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如, 同是写梅花, 不同的作者在立意上是不同的。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此诗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此诗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 以及“只有香如故”孤傲和清高, 写的是失意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 反其意而用之”的妙作。同样以梅花为题材, 与陆游孤寂、悲观相反, 毛泽东充满着自信和乐观。纵观全章, 语句通俗但却气势恢弘, 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一代伟人无所畏惧的豪迈情怀,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无私无畏的道德风尚。
以上三首诗词同写梅花, 但立意不同, 描写的侧重点不同, 因而各有新意, 绝不雷同, 绝不落俗。事实上, 在思想认识上的创新是最见作者功力和睿智的;同时也是最容易有作为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外在表现都是多层次、多色彩的, 都具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丰富性, 只要认真观察, 仔细思考就会有自己独到的体悟, 并以此开掘出有别于人的、新的立意。
选材上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写相同主题的文章时选用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材料, 或者说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自己最熟悉的, 往往就是别人最陌生的, 陌生就能给人以新意。如《瓜子仁儿》, 我们反过来看, 它表达的主题是“人生的意趣重在‘摄取与追求’的过程”, 但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嗑瓜子一事, 独到小巧, 新意倍出。
再如要讽刺那种“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之人, 刘基用了“柑子”来比喻, 很新颖;如若再用就是借用, 失去了新意。匠心独运者又捕捉到新的形象来表现, 一首十七字诗这样写道:“河边小杨柳, 潇洒又风流;仔细看一看, 木头。”其新其美无不令人叫绝。
再如同是反映封建礼教摧残美好爱情之主题的, 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无索然无味之嫌, 就是因为它们各有各的故事, 各有各的选材, 绝无雷同而有创新。
转型才有出路 篇7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行业影响是最大的。飞跃集团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转型, 通过科技进步、设备自动化、机械一体化, 提高新产品的附加值, 竞争力才得以增强, 并使我们的产品卖得贵、卖得久。不但把已有产品做新, 还转型做了新的领域——资源再生。
中国经济发展过去几十年完全靠原始技术, 而原始技术是有限的, 一定要把原来的资源、旧资源再利用, 这就是循环经济。飞跃集团加入了这个产业, 像废金属再分解, 国家提倡扩大内需, 支持家电下乡, 用过20年的家电已经报废了, 报废了扔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应该拿回来再利用、再循环, 我们去年进入这个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有儿童参与的课堂才有春天 篇8
冰心说:“哪里有儿童, 哪里就有春天。”可我们就在孩子中间, 为何没有感受到那扑鼻的春天气息。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把课堂学习权力还给儿童, 课堂不是儿童想要的, 怎么能让他们乐在其中?从课的内容选编到课的教学设计, 再到最终呈现的方式, 哪一样不是老师在全盘操控, 儿童只是服从者, 只是应声虫, 是半成品的拼接者。
若要改变此现象, 个人认为要在以下两个环节做足工作。
一、课前倾听学生声音, 放大课堂时效性
我们的教学设计都是在学期初就已设计出炉。虽说我们有着与儿童交往的丰富经验, 也能为儿童准确把脉, 但毕竟我们还是会带有一些成人化的主观意见。所以, 预习环节就是把脉之时, 在预习环节我请学生必思考两个问题:
(1) 这篇课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你还想了解什么?
接着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 挑拣合理的、有创意的内容充实进来, 删除不必要的讲授内容。
例如《螳螂捕蝉》这一课, 重点是明白故事中的道理。然而通过预习反馈, 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故事所反映的道理并不感兴趣, 倒是对这故事来源于哪?吴国在哪?在吴王统治下的国家兴衰状况?抱有极大兴趣。
于是我推翻了原有的守着书本教, 改成了与孩子们一起从《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 方得美荫而忘其身, 螳蜋执翳而搏之, 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 见利而忘其真。”到《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 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 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再到《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 闻山东雷击一道士, 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 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挟弹者, 又在其后, 此之谓矣。”
从“吴胜越”到“越王卧薪尝胆”, 再到“吴攻陈鲁齐”, 最后到“越灭吴”一一寻来, 酣畅淋漓。
这俨然已大大超出了在我们教师设计之中的语文课堂所能给予学生们的愉悦感与满足感。我想这就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
二、课中放慢脚步, 才好抓住智慧的流星雨
在教学目标的大框架下, 我们往往会出现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而在本该驻足下来留恋品味的地方匆匆而过, 这极可能使课堂上灵动生成的智慧星火转瞬即逝, 留下遗憾。
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道路上有一标语“慢慢走, 欣赏啊!”它是提示游人景色无处不在, 只是你要学会欣赏。
想想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应该如此吗?只有我们教师放慢脚步为学生创设一个静心回味的空间, 学生才会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 教师也才会不失时机地抓住智慧的流星雨, 让它绽放出本应有的光与彩。
《螳螂捕蝉》一课中有一个情节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 那就是“第二清晨, 他拿着一只弹弓,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 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许多老师会在教学中忽视掉这一处。而我认为恰恰是这一处描写最有味道、最独特, 最值得引导学生慢慢地品味。首先这一处描写, 突出了少年与众大臣们劝说方式上的不同;其次, 这是少年劝说成功的重要因素;最后就是这一段描写最能彰显少年的智慧。我们万不能一读而过, 浅尝辄止。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空间, 引导学生“沉寂”下来细细玩味。
课上我故意用:有人说“这少年好辛苦, 为了找到‘准备吃螳螂的黄雀’好用来说服吴王,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这一混淆视听的观点, 成功引发学生对此处描写研究的兴致。在他们自己反复琢磨、推敲下, 一个个鲜活的, 充满个性化的结论出炉了。
一生自信十足地说:“我认为少年并不是在找黄雀, 而是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了不起的发现, 这颗石子可就激起了千层浪。
有学生马上补充到:“这就叫‘欲擒故纵’。”好一个精准的概括!
一生又道:“我敢肯定, 就是在吴王注意到他之时, 他也不一定会真的看见了‘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一现象。”
“那岂不是欺君之罪, 要杀头的。”一生立刻质疑。
一生又说:“从‘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 他也毫不介意。’我看到了他胸有成竹, 所以他不怕。”
另一个又补充道:“他爱国, 为了国家利益, 忘了自己的安危。”
至此我们的课堂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学生的激情喷薄而出, 师生沉醉其中。
【有情境才有教育】推荐阅读:
教育情境09-18
情境化教育08-19
情境教育思想08-20
情境教育论文10-23
情境教育解说报道10-26
情境教育的中国特色07-26
情境教育心得体会08-19
初中英语情境教育研究07-02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08-21
南通情境教育学习心得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