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教育(共12篇)
情境化教育 篇1
摘要:本文主旨在于让孩子置于特定的生活色彩浓厚的情境之中, 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 激活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学,情境化,生活化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堂即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 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基于此,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在本课程中, 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 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 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活动, 重视孩子的直接经验, 鼓励孩子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 自我理解, 尊重孩子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品德与生活课新教材, 富有活泼有趣的画面, 具体感人的场面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 亮点就是让孩子成为新课堂的主人。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 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创设情境教学,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诱导孩子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 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真正使孩子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所谓情境教学, 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内容和孩子特点, 引入或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情境, 让孩子置于特定的生活色彩浓厚的情境之中, 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 激活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呢?主要有三种形式。
1、情境再现。是指以课本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 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 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 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 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 是没有情节的, 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 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 配上音乐、解说词, 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 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 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 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 在具体活动中, 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古诗, 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 变无声为有声, 变文字为画面, 增加趣味性愉悦性, 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 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 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 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 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 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 (鲁教版)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 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 (鲁教版) 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 通过情境化教学, 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 进而感受生活的美,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 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 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 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是指既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没出现, 也在孩子的课外生活中没感知过的, 同样和品德与生活教材相似相关、能够创设情境, 利于引导孩子为人处事的素材内容。这必须搜集生活情境素材,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 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 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 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 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获知并进行必要的加工筛选。如有线电视中的一些精彩的少儿节目, 网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少儿动画资源, 教师可保存剪辑加工, 以备教学中使用。
创设情境应作为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主线, 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来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为孩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孩子学习, 鼓励孩子善于去面对生活,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品德与生活课课堂就能焕发出引人入胜的生命活力。
情境化教育 篇2
单位:大港区太平镇第二小学姓名: 赵红林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化游戏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游戏是一项少年儿童所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沉浸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少年儿童寻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就会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化过的游戏中去。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关心集体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智力,促进身体的正常发展和健康发育,提高跑、跳、投掷、支撑等基本活动能力,为学习体育的基本技术打下基础。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小蕾初绽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免不了有几棵“无精打彩”的小花,如何使体育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有滋有味,动起来生龙活虎。让他们融入花海中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仔细的揣摩学生心理,找出问题所在,消除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我就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和游戏的运用。
一、利用游戏、情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可根据孩子们年龄小,形
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对事物认识先表后里的这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讲课时巧妙运用情境化、游戏化教学,通过人物、时间、地点等编成故事给学生听,让孩子们观看各种体育运动图片。这样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和不同形式的有游戏行练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学习气氛中进行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教师教学要有艺术性,语言 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易接受理解。
二、利用游戏、情境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多样性
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动物的样子做游戏,对他们进行游戏教学一般可以以单向传递和有简单情节的游戏为主。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同动物游戏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模仿动物形象进行教学。例如:教前滚翻时可创设“小刺猬赛跑”; 在教立定跳远时可以采用“青蛙过河”的游戏的游戏。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游戏依然是十分受欢迎的运动,但他们的思维和运动能力比低年级时有所提高。因此游戏在结构上要较以前复杂。例如:投掷轻物可以创设为“打坦克”的游戏,短距离跑教学可采用“长江黄河”的游戏。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均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运用综合技能做游戏的能力。因此,在游戏教学中不仅要培养他们积极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钻城门”和“冲过火力网”等游戏可以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使他们身心进一步发展。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他们得到了教育,又增加了体育的趣味性,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情境化、游戏化教学,增强师生互动能力。
在游戏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时机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都很难把握游戏中出现的一切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进行教育。例如:在“穿过小树林”这一游戏中,有的学生游戏不遵守规则,态度不公正、诚实,一边跑一边破坏“小树苗”;有的学生游戏时不积极,出现消极、懒惰的情绪,教师对这一切都应积极的诱导,坚持正面教育,并要对学生讲解小树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它们,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要对学生坚持动用耐心说服,谆谆诱导的方法,达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目的。对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应当特别注意,及时的关心和帮助他们,达到不漏一个人,互助共同提高的原则,以培养集体主义、和关心同学、齐心协力的精神。同时,老师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交朋友。与同学一起游戏,造成一种浓浓的师生情。
四、利用游戏、情境化教学,开创学生新智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能力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想,塑造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步得以培养。我常常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游戏。例如:教师如果只把书上的韵律操按照顺序教给学生,相信学生们只会在短时间内有一点兴趣感,而如果教师多传授几个单一韵律
动作或各种单个武术动作,以八个(或十个)同学为一组,在音乐的配律下自编自导一套韵律操或一套武术组合动作,教师及时进行表扬或指导,最后教师再传授书上的知识,让同学们将自编的操或动作与教师传授的操或动作进行比较,再找出自编动作的优点与缺点,进行改正,力求完美。我认为,这样既开发了同学们的智力,增进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又使同学们在自己编织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快乐和自身的价值,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是单向式,指令式的,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而情境化、游戏化教学便是通过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达到“美、趣、智”的学生情境来缩短儿童与儿童、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不仅如此,在这样的人际情境和游戏情境中,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老师,热爱同伴的情感,陶冶了宁静致远的心境,提高了学生从小与人交往的心理素质。
知识问题化 问题情境化 篇3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情境创设;问题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7–004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面临的现状
目前江苏省高考总分只计语数外,化学只需达到相应等级即可。受此影响,化学学科地位严重弱化,课时数也相应削减。以前高三复习所采取的第一轮次知识点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二轮次专题复习强化重点的模式已被摒弃,大部分学校将两个轮次复习有机整合为一个轮次。而元素化合物知识无疑是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2008年以来的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可看出,原先元素化合物的典型考查方式——无机框图题已淡出,取而代之的第一是Ⅰ卷选择题中给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第7题,这类题借助于课本中已学的物质制备或转化为载体(例如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硫酸工业、侯氏制碱、从海水中提取镁等)进行考查,难度系数不太高。第二则是Ⅱ卷中的工业流程题,这类题以真实新颖的工业流程为背景,往往整合了元素化合物、概念原理、实验等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高考对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从事实性知识向综合性应用转变,元素化合物更多地成为考查概念原理、方法与能力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教学时相对淡化知识、强化应用。
学生是在高一上学期《化学1》中完成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的,当时尚无多少理论支撑,也没有纳入到周期表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在高二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处于严重割裂状态,不能很好地融合。故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教学除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之外,还承载了一个重要任务,即将课本中概念原理、实验、计算、物质结构等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
基于高三化学复习时间少、任务重的现状,教师首先要精选复习内容,第二要采取有效的复习手段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时,笔者尝试将所需掌握的主干知识设计成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来进行,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由于创设的情境是全新的且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学生保持了适度的新鲜感;问题设计打破了模块的界限,学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视角发生转变,同时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故教学效果良好。
2 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先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学情,从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作为教学内容。其次从物质的应用角度出发创设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情境。最后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能覆盖所需复习的知识点,最好能与其他模块(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实验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3 教学案例:二氧化硫复习
3.1知识点的梳理和筛选
3.2 创设情境
本节课创设了两个情境,一是从学生熟悉的葡萄酒引入,通过探讨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作用、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定量检测复习其还原性;二是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定性吸收来复习回顾其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3.3 设计问题
4 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的思考
4.1 情境的创设应主要体现物质的应用
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样的,最好从物质的应用角度出发,体现“让学生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的理念。2014年江苏《考试说明》所列的典型题示例中与元素化合物相关的试题考查的均为物质的应用,甚至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中所给出大都是有工业应用背景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教学除了重视相互转化关系框图的建构,更要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着力架设化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重新体验“化学发现”的过程。
例如,钠的化合物的复习可借助氯碱工业、侯氏制碱、钠的制备等工业展开。在钠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网络形成的同时,可以将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原理等进行有效整合。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融入钾的制备,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移动的角度去理解工业用钠制备钾的本质。再如铁的化合物复习可以借助净水剂来展开。亚铁盐和氯气、铁盐、高铁酸盐均可作为净水剂,以三者的制备、相互转化及对净水原理的探讨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4.2 问题的设计应打破模块的界限
由于学生在高一学习元素化合物时缺少理论内容支撑,也没有纳入到周期表中学习,他们会觉得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散性强,不易记忆。高三复习正好将元素化合物作为载体将理论与之有机整合。所以问题设计时要有意识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方向、物质结构等板块知识。
例如复习铝的化合物时可借助铝的冶炼为情境,以铝土矿中Al2O3的富集、Al的冶炼为主线,基础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加上铝的精炼。问题设计如下:
另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置的层次不同。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问题可以设置得较为宽泛,留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可以大一些,与其他模块的整合程度、综合程度可以更高一点。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问题设置要稍浅显一点,铺设的台阶更多一点,综合程度小一点,要循序渐近。
4.3 复习教学应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观念
宋心琦教授曾表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的载体。复习课教学也应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观念,如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和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
例如,二氧化硫的复习可体现物质的变化观: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通过加合适的氧化还原剂实现,改变介质的酸碱度可以实现同价态的含硫化合物的转化,如二氧化硫、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的转化。通过加入合适的吸收剂,消除有污染物质等。另外还加入了实验的基本观念,以及正面的视角来审视二氧化硫的作用,体现化学的价值观。
最后要感谢金陵中学的戴建良老师,铝的化合物复习的部分情境和问题取自他在天一中学公开课《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戴老师精妙的情境创设和思考问题独特的视角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相佃国.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的定位与设计[J].化学教育,2013,(12):53~58.
[2]戴建良.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实录及点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1):39~42.
情境化教育 篇4
一、情境化教学的优势
情境化教学是教师运用各种教辅设施, 制造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如亲临现场一样, 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对于知识积累、记忆加深、有效完成知识的延展性有重要意义。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 让学生拥有主观能动性, 能自觉地参与其中, 进行高效学习。
1. 先进的教学理念
香港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资源。香港使用多种方式为教师打分, 进行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系更优化, 效率更高。
2. 积极安排课外活动, 将情境延伸到课外
课外活动具有延伸性和丰富性, 一些学校为此精心安排了很多的课余活动, 使学生陶冶身心, 提高综合性素质。
3. 以讨论作为基础, 用问题联想情境
如果将问题联想成情境, 那么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进行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心得, 一定大于自身的思维力量,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4. 课堂注重情境的突破性
香港在教学中采用了很多地方都没有进行的尝试。比如在课堂上会有多个教师一起进行授课, 这是一个新的视角。这种带有情境突破性质的教学方式, 对课改提供了有益借鉴。
综上所述, 情境化教育的过程所依托的是教育资源, 服务的是学生本身。为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香港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了非常突出的努力, 并且也得到了各界的认可。情境化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达到了学校与学生共赢的状态。所以, 香港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化教育是具有优势的。在我们所进行的课改中, 应该借鉴一下香港的先进理念, 为我们的课堂改革拓展思路, 争取在多方面提高教学效益。
二、情境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1. 为提高教学的影响性, 要积极对待课堂教学
香港非常重视课堂教学, 他们为课堂教学提出了几项要求。
(1) 充分做好吸收、传递工作
跟继承家产是一个道理, 古人传承下来的丰富知识, 是需要后人继承并且发扬的。为完成这一伟大任务, 教师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要把教材中所介绍的所有知识, 按归类一点点地灌输给学生, 让传递一直延续。
(2) 相互沟通, 深刻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 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够单方面地讲述理论知识, 还要让学生建立小组, 根据课堂中的内容设置情境, 让学生参与, 达到在兴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标。有了情感的交流, 学生之间才能互相交换心得, 从而在知识领域内达成共识, 完善自己的思维和掌握大部分的知识点。
(3) 要进行情感交流
班级这个大集体, 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 教师在授课时, 要传递温暖, 让台下的学生们能够体会到, 身边的同学都是最爱的家人。
(4) 应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在爱好和情感上要注重个性的培养, 引导学生成为拥有积极个性的载体, 在意志勃发、健康的情境下快速成长。
2. 注重道德教育, 积极创立情境
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最主要的阵地。课堂教学中拥有诸多方面的教育点, 因此应在教育中积极运用各种方式, 加大人才培养效果。香港很注重当下的热点, 大部分教材都是自编的, 常运用时事作为主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进行讨论, 以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3. 在教学过程中渲染效果, 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切身体验
香港的一些中学非常关注情境, 如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某个水果时, 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展示这类水果, 让学生亲自观察, 然后根据任务记录写作。还有一些院校, 在课堂的外部环境上也下足了功夫, 比如在每天学生们必经的回廊上, 绘制惟妙惟肖的图画, 使人一看到墙面, 仿佛就进入到了图画中。当然, 绘画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 用艺术熏陶学生,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4. 对课程进行必要设计, 拓宽课堂教学
所谓拓宽课堂教学, 就是说在即将下课时, 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明天要讲的内容, 为下一堂课作好铺垫, 也会对今天所教的课程进行总结, 带领学生综合所有可以用到的情境方式, 用学习任务进行驱动, 让学生有效地完成任务,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资源, 将学生带入多媒体课堂。开展情境式教育的教师在授课时, 多用声音和媒介的穿透力, 感染学生, 使学生能在情境中进行相互沟通、解决问题。
5. 让教学具有真实性质, 让实践具有说服力
所谓情境化教育就是把学生有效地引导进一个指定的情境当中, 让情境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情境可以虚拟, 但项目必须真实,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想象。这些想象完全是和现实生活相连接的, 因为生活就是教育。当制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相符, 就会发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摘要:香港是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城市, 有效地吸收了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经验,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范例,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概念, 很多经验可供内地学习。例如情境化教育的开展就占有很大的优势, 其通过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 让学生切身体验教学过程, 让课题充分地扩展开来。香港学校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 且充分发挥了共享的模式, 使频密的学习生活变得轻松、愉快。本文就香港课堂教学中情境化教育的开展及优势进行探讨, 试图为内地课改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考。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分析 篇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情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为前提,提出了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情境化识字教学中的学用相结合,二者兼顾;学科综合化、三教结合下的识字情境教学;识字情境教学的教师素质;注重多元评价,增加识字教学的后发动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13-01
将识字材料和识字内容和儿童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融入到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中,利用儿童熟知的生活环境、具体实物为切入点,开展识字教学,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说,儿童更易认知和理解识字素材。
1.语文识字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一个学习者将要探讨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情境教育是通过对事物生动的叙述或者设置相应的环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描述中的事物和构设中的情境。
2.小学语文识字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利用生活中的识字资源。
2.1.1将学生口常接触到的事物汉字化,使汉字的呈现与已知事物产生联系,比如“钢笔”“钢铁”中的“钢”,通常与“钢”字相联系的事物通常意义上都跟金属有关,或者比较坚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钢铁意志”“钢铁精神”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2.1.2教师要积极构建汉字本体与所呈现的事物的联系,寻找汉字在相关事物上的植根点,在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将汉字的教学延伸,将汉字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对汉字的解读不可过度,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规律和认知程度。
2.1.3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工具,创设学生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场景,利用已有条件基础将课堂还原到生活情境中,置身情境去了解汉字的整体,并且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产生背景或相关要素。
2.2识字教学直观化呈现,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2.2.1利用色彩鲜明的图像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影像直观地呈现汉字,尤其是对于成语教学、历史典故、象形特点凸显的汉字来说,另外对有些会意字和指事字可以进行直观演示,采用直观的方式将汉字的学习建立在声、像、形、色的基础上,方式直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2.2直?^化的识字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观察以获得汉字的形象特点,产生对汉字的形象记忆。
2.2.3教师要对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深入了解,能根据汉字特点和意义将汉字和某种实物或者现象联系起来,要善于发现汉字和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为了直观化识字而牵强的使汉字和事物产生联系。
2.3趣味化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兴趣化识字是指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一些方式方法使识字过程充满趣味,趣味化识字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通过媒介、方式采用使识字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的过程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符号和汉字文化的兴趣,简单机械式的灌输是学生学习汉字上的拦路虎。趣味化的识字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对汉字素材进行加工,将单调抽象的汉字利用一些方式手段趣味化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识字的内容、方式或者媒介产生兴趣。
2.4快乐中的自然情境识字。让学生去观察自然中的万物百态,观察自然现象,学生会在慢慢感受中变得好奇,在好奇心驱使之下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对各种事物现象进行启发和思考。将识字教学延伸到课外,打破课堂常规,因地制宜,发挥地理优势和环境中潜在的识字资源和渠道,还可以由学校依据当地资源自主开发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以识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2.5自主化识字中的个性发展。
(1)在识字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汉字的自主性,还能够产生群体效应,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在同伴群体中树立榜样,以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班级自主识字的氛围,比如采用“我是识字小明星”“我是识字小老师”等方式。
(3)教师揭示识字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学生只有了解了识字规律、汉字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学生的自主识字才能成为可能,这样的自主化的识字才会收到高效。
(4)提供学生展示自己识字成果的平台,课上的短短几十分钟,往往不能将学生的个人特色和想法展现出来,建立识字成果平台给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空间,当学生的识字成果被展示被欣赏的时候,往往就产生了继续识字的动力。
(5)建立识字成果的良性发展评价体制,并根据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学生识字的态度、过程、结果,都是识字评价机制的对象,对学生的识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要素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识字,适时给学生个性化的评价,端正学生识字态度。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识字过程和成果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将问题情境“活动化” 篇6
一堂优秀的课从问题情境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情绪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友善用脑的理念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把单一的问题情境、形式的教学方法、烦闷的学习氛围转化为灵动的、欢快的、多样的课堂环境。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要把问题情境变成一种学生活动,兼顾中学生内在的学习规律,比如: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对学习内心里可能还存在抵触;思想懒惰,不喜思考等问题。问题情境的“活动化”,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验知识内在的薄弱点,自发地形成对知识的理性认识,在经历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的“活动化”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大挑战,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活动化”要求一个独特的开场白
课堂的“开场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开场白”必然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效果,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使教学很快进入最佳境界。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根据歇后语进行扩展想象”的作文课时,一开始就把师生带入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今天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特别是我们这所学校,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我们六年级(1)班的同学,一个个就像雨后的春笋——拔尖!为什么,我们这所学校这么有名气?因为老师好,校长治校有方。提起我们的校长和老师,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刚才,我把你们的老师和校长夸了一通,我夸他们的时候,大量地使用了什么?(生答:歇后语。)
于老师的课堂开场白,已不是单纯的沟通情感和拉近距离,而是因地制宜地运用歇后语夸赞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营造了一种和美、和畅、和顺、和谐的美好教学氛围,为下面说歇后语和写歇后语做了很好的铺垫。
好的开场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设计开场白呢?
1.故事引入型开场白
故事型开场白容易调动听众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把一些要学习的知识蕴含在内,既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中,课本上的引入为: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y米,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在这里我们不如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喜欢打仗,正好有个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可以让他在棋盘上过交战的瘾。国王很高兴,准备奖赏发明棋的这个人。那个人说:“我不要金子,也不要银子,我就要米。”国王问:“好,你要多少米?”那个人说:“国际象棋盘有64个格,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第4格放8粒米,以此类推,每个格的米粒数是前一格的2倍。”国王没多想,就答应了。国王吃完饭后就睡觉了。睡醒后,看见那个人还在宫殿里。国王问:“你怎么还没走?”那个人说:“米还没装完呢。”国王说:“我觉都睡醒了,怎么还没装完呢?士兵,装了多少米了?”士兵说:“咱们粮仓的米已经被运走一半了,才刚到第45格……”,故事型开场白的好处不言而喻,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出几个问题进行升华:为什么国王会后悔?放的米有什么规律?每一格中的米与格数有没有关系?等等。
2.活动竞赛型开场白
上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适宜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上《数列的概念与通项》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发红包,而我们研究的课题就在里面,有的简单,有的难,到底你的任务是简单还是难呢,那就要看小組长的运气了,下面有请6个小组长!”这样一个简单的开场白,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3.励志激发型开场白
在《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一课中,由于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分析数据,用样本的信息来估计总体,而这正是一名精英人才所要具备的技能,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发现我们班中未来的管理精英!作为一名优秀的精英人才,需要具备很多的优秀品质和大量的知识储备,今天这节课将为你储备以下知识:通过实例感受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分析数据;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这样的开场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把学习目标传递给了学生。
抛弃“呈现式”问题情境,实现问题情境的“活动化”
很多教师在引入问题时花了很多的心思,设计了很多独到的问题,但是仍局限教师引入、提出问题,以致我们忽视了:第一,所有的学生是不是都在思考?我们已经设计了很独到的问题,我们就会认为学生会被吸引,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实不然。第二,即使学生思考了,是不是只停留在浅层次?在思考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动手的习惯,只是用脑袋想一想而已。第三,学生的思考是不是依赖教师的引导?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可能发现不了。
友善用脑的理念中强调,要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来学习。多感官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习方式的安排、学习结果评价等教学活动组织上,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嗅、触、动等多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能。友善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应运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下面是我设计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变成学生的一种活动,多感官参与学习,注重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
在讲授“数列的概念与通项”这节课时,因为数列的概念比较简单,大部分教师呈现的问题情境都很直接明了,认为这个概念没有什么可讲的,其实不然。例如,书上的引入为:某剧场的座位数、彗星出现的年份、细胞分裂的个数、“一尺之棰”每日剩下的部分、各年树木的枝干数、我国参加6次奥运会获金牌数。
我设计了灵动的问题情境,实现问题情境的真正“活动化”。我设计了6个不同的任务书,分给6个小组。学生打开任务书之后,都在认真完成任务一,而任务一的设计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蕴含了数列的概念在里面,任务如下。
小组一:(1)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你能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吗?并请往下再写出三个数字来。(2)这些数字能否调换顺序?顺序变了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变化了吗?
小组二:(1)惠子曾曰:”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长的棍子,每天截取它的一半,永远都截不完。惠子说的对吗?你能用数字来表达惠子的意思吗?(2)这些数字能否调换顺序?顺序变了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变化了吗?
小组三:(1)从1984年到2012年,我国共参加了8次奥运会,各次参赛获得的金牌总数为15,5,16,16,28,32,51,38,你能排出我国参加奥运会的年份和获得的金牌数吗?(2)这些数字能否调换顺序?顺序变了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变化了吗?
小组四:(1)我校的一楼报告厅是一个可以容纳近千人的功能完备的新型报告厅,里面有很多的座位,中间第一排有20个座位,从第二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共有20排。你能用数字表示出中间前十排的座位数吗?(2)这些数字能否调换顺序?顺序变了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变化了吗?
小组五:(1)某种细胞会进行分裂,如果每个细胞每分钟分裂为2个,你能用一列数表示每次分裂后得到的细胞个数吗?(2)这些数字能否调换顺序?顺序变了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变化了吗?
小组六:(1)科学家在1740年发现了一颗彗星,并推算出这颗彗星每隔83年出现一次。你能列出目前为止彗星出现的年份吗?(2)这些数字能否调换顺序?顺序变了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变化了吗?
这样的设计抛弃了传统的“呈现式”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写数,在写数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形成数列的概念,同时感受数列中的规律。传统的“呈现式”问题情境只需要学生“看”就可以了,而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感受理解数列概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看、听、读、写、思等多感官来学习,理解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教师把单一的问题情境、形式的教学方法、烦闷的学习氛围转化为灵动的、欢快的、多样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大胆创新,创造性运用“6M”,即MUSIC(音乐),MOVEMENT(运动),MULTI-SENSORY(调动多感官),MINDMAPPING(思维导图),MEDITAION(冥想),MIMMOW(以自我的方式记忆),找到友善用脑与有效教学的结合点,探索出一条高效教学之路。
■ 编辑王宇华 ■
让数学情境走向“草根化” 篇7
一、不着边际, 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案例】“玩具世界”真奇妙?“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上课伊始, 师:机灵狗的商店今天开业了, 小朋友猜猜机灵狗会开什么店呢?霎时, 小手如林, 学生纷纷发言。肯德基店、水果店、玩具店、书店、水晶店……各式商店应有尽有。场面很是热闹, 好不容易老师控制住了局面, 随即出示画面——“机灵狗玩具店”, 货架上摆满了标明单价的玩具, 画面的下方是笑笑和淘气分别拿着60元、70元钱。师:机灵狗的玩具店开业了, 看到这么多的玩具, 你想说什么?顿时, 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我最喜欢那只兔子, 它比我家里的那只大。”“我喜欢机器猫和憨憨猪。”“这些玩具我都喜欢。”“一只甲壳虫要20元, 是不是会变形的?”“遥控车我都玩腻了。”……不同答案五花八门。课始至此, 15分钟过去了, 小朋友们还陶醉在玩具世界里尽情地说着他们想说的……
【思考】表面看来这情境确实吸引了学生, 人人都参与到情境中,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说得不肯罢休。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15分钟学生收获了什么?15分钟对一节数学课意味着什么?为什么15分钟过去了还不能切入主题学习?笔者以为这样的情境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无实质性的作用, 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繁荣”之中。
二、趣味有余, 偏离数学的本质内涵
【案例】“倒着说”真有趣?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 师生首先玩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称叫做“倒着说”。教师说“1、2、3”, 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 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 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 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情境化桌面应急演练探讨 篇8
新《安全生产法》第78条明确了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的法定义务。2015年2月28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签署第74号令, 颁布实施《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该规定依据新《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规定, 进一步要求企业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编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相衔接的应急预案, 重点岗位制定应急处置卡,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必须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 并定期组织考核。而民航领域也有相关规定, 如CCAR-139-II-R1《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就规定:“机场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应当至少每三年举行一次, 未举行综合演练的年度应当至少举行一次桌面演练, 机场各参加应急救援的单位每年至少应当举行一次单项演练”。
目前, 运输机场、航空公司、空管局等民航单位均按计划开展了应急演练工作, 并取得一定成效。相比综合演练的兴师动众且成本高而言, 桌面演练则具有一定优势, 如成本较低、易组织实施、场地要求不高等。在调研中, 笔者发现一些民航企事业单位, 现已采用情境化桌面演练, 其演练方式主要采用投影和文字进行场景描述, 由主持人根据情境事件提出问题, 分别由参演部门进行现场回答, 并指派专人对演练活动进行记录和测评。其管理手段有4种:一是总指挥参照演练计划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估;二是记录员现场记录;三是由质量管理部门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价;四是演练结束后的总结。
不过, 笔者认为桌面演练也存有一些问题:各部门参演人员对各自的职责、程序不明确, 回答的答案五花八门, 与“标准答案”差异较大;指挥中心作为一个普通部门参演, 无法推动“剧情”发展, 从而导致在不同场景下, 各部门的决策缺乏配合;各参演部门在作出决策时出现大而全的倾向, 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工作情况。如在实际应急处理中出现此类情况, 则不利于统筹资源与科学调度。
国外经验
从沙盘、军棋到计算机模拟, 桌面演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目前, 国外在此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场景模拟的真实性提高;二是注意按时间推移设置场景;三是强调过程的完整性, 不走过场;四是加强计算机系统应用, 通过测评强化能力建设。
例如, 2005年, 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了国土安全演练与评价计划 (HSEEP) 。他们将应急演练分为讨论性演练和实战性演练。其中, 讨论性演练包括桌面演练、研讨会、情景模拟游戏等。桌面演练主要有情境开发法 (Scenario Development) 、单一情境和后续消息法 (Single Narrative with Messages) 两种。情境开发法是根据不断演进的应急情境进行分阶段讨论, 每个情境阶段分别设置多个问题, 由全体参演单位共同解决, 最终针对整体情境得到总方案;而单一情境和后续消息法则是在单一情境设置下, 分成多个小组, 逐一处置情境和消息。
同时, 美国应急演练模拟中心 (National Exercise Simulation Center, NESC) 的电脑模拟演练已能构建起情景模型 (Situation Model) 、能力模型 (Capability Model) 和决策模型 (Decision Model) 。该模拟演练注重数据分析, 依据数据识别现实事件和期望事件, 并整理出事件时间轴, 分析现有应急能力的不足, 找出根本原因, 以提出改进建议。其分析层次包括任务层分析、能力层分析和活动层分析。
此外, 东亚峰会针对印尼曾多次发生海啸、地震、风灾等严重自然灾害情况, 于2013年4月在印尼西苏门答腊省巴东市举行了国际救灾桌面演练。此次演练由主持人引入新的灾害场景, 引导参演单位和人员围绕各阶段情境, 以及针对所设定的问题, 进行讨论和回答。而记录人员根据参演人员的回答, 记录关键内容并提交给评估人员;观摩人员填写评估意见, 也将其提交给评估人员;评估人员根据演练记录情况, 以及结合演练评估意见对各阶段的演练进行评估;演练控制人员则负责提供演练场景和控制演练进程的顺利实施。此次桌面演练非常系统化, 时间跨度长达3天半, 并设置了震后24~72 h如何组织协调来自国际社会的军方和非军方的救援力量等应急演练内容。同时, 演练灾害场景的设置, 充分利用了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6年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 以及2009年巴东地震等历史地震资料。
无脚本演练优势
演练的作用在于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 应急物资的充足性, 各部门和人员间的职责, 以及应急救援的效率等, 并及时发现预案在其演练中所暴露的问题。同时, 桌面演练解决了“预案和现场处置两层皮”的问题, 提升了各级应急人员的响应能力, 单位和部门间的协同能力, 以及提升了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2009年9月, 国务院应急办出台了《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依据《指南》, 应急演练有多种划分方式。按组织形式划分, 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按内容划分, 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按目的和作用划分, 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桌面演练适合于厘清应急责任和应急响应流程, 而实战演练则适合检验应急队伍的响应速度和实战能力等。究竟选择何种演练类型, 主要取决于演练目的。
在具体组织实施中, 演练依据执行方式还可分为有预案演练和无预案演练, 也叫有脚本演练和无脚本演练, 两种演练均有其独特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单位采用了有脚本桌面演练, 即按照预案和脚本, 各部门口头陈述各自工作程序, 似读“台词”。这样的演练可以让不太熟悉预案和程序的人员得到一定提升, 但效果有限。而无脚本演练是指在演练时, 演练的场景不预先告知, 完全按照突发事件的特点模拟开展, 着重于应急任务的随机组合、事后总结, 以及对问题的整改跟踪。无脚本不等于无大纲、无计划, 这种类型的桌面演练成本不高, 但同样可以完善和改进企业的应急机制建设, 提升各级应急队伍的应急熟练程度、实战技能水平、分析研判能力, 以及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改进建议
对于如何改进桌面应急演练,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设计方面将整个应急事件以时间为纵轴, 在主要时间节点上划分不同的场景、情境, 要强调场景的合理性, 尽可能贴近实际生产情况, 可从航空安全事故或其他不安全事件案例中选取, 必要时可以考虑设置二次事件、次生灾害、偶发事件, 以增加演练的机动性。而在每个子情境下, 可能还会衍生出其他情境。随着时间的推移, 子情境可能会变化、消失, 然后产生新的情境。此外, 在对应急演练进行设计时, 应注重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增强场景的真实性。
实施方面分配好总导演、记录员、质量评审员的职责。明确指挥中心为演练实施主导方, 其他部门予以配合。指挥中心推动应急演练的“剧情”发展, 在其指令下达后, 各参演单位可阐述各自工作。在此过程中, 要强调单位和人员之间的配合。演练主持人结合声像手段进行场景描述, 适时提出每个场景下的多个问题, 并调动各部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尽力表达其真实意图, 这样可防止回答偏离“剧情”, 减少测量误差。演练可以无脚本演练为主, 在实施过程中应允许讨论。
测评方面演练中的资源调度应以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实际资源和保障能力为准, 不应高估资源的实际情况。严格考评不合适的调度及不切实际的资源分配。对决策的过程和结果要进行严密分析, 而且要重视讲评。
创设“情境化”的初中科学课堂 篇9
“情境化”教学作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景中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科学教师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科学“情境化”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初中科学是初中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科学课程的理念。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实际,为在教学中贯穿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应再停留于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与传播,而应更加关注新生知识,关注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也就是科学教学“情境化”。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应注重“情境化”的创设和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是指学科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教学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等,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有效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和认知特点,把一定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某种认知情境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达到教学有效性。
1. 利用真实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化”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实例为基础,如此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笔者先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1:(游戏)双手各拿住一张纸,相隔3—5厘米,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张纸之间的距离将发生什么变化?
情境2:(动画展示)1912年秋季的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轮之一“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离它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很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疾驶,突然,“豪克”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号冲去,结果两船相撞。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教师从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是生活经验情境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课题:“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
【播放】各种各样的自行车。
【讲述】它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力学知识,探讨一下自行车有哪些地方可以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1)脚蹬、把套、车轮外胎、刹车皮采用表面压制花纹的办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增大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握紧刹车把手,增大刹车皮与车轮钢圈之间的正压力,增大摩擦。螺丝旋紧,亦可增大压力,增大摩擦。需要转动的地方,在轴与轴套之间有滚珠轴承,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减小有害摩擦。在轴承和机件连接的地方加润滑油,并使机件的接触面尽可能光滑,减小有害摩擦,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这是有关“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个片断,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精心选择的照片,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 利用生活常识和实验创设提出猜想、建立假说的情境。
科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科学源于生活,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化”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科学原始现象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重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平台,而且能架设一座联系“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时,笔者创设了以“情境化”问题。
师: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们在那个时候要吃什么?
生1:吃汤圆。
师:哪个同学会煮汤圆?
生2:老师,我会。先在锅里放一定数量的水,用火把它烧开,接着把汤圆放到烧开的水里,再煮一会儿就好了。
师:那怎么样的标准才算好了呢?
生3:老师,只要有汤圆浮在水面上就好了。
师:为什么汤圆会浮在水面上。
生4:因为汤圆受到水的浮力。
师:难道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生5: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也受到水的浮力,但随着加热,汤圆所受的浮力变大了,所以浮到水面上了。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议论纷纷。
师:汤圆刚放进去的时候,受到水的浮力;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它所受到的浮力增大了,所以汤圆就浮在水面上了。那汤圆所受的浮力为什么会增大呢?到底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每一小组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探究。)
又如,在探究“液体蒸发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时,笔者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晾衣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初步猜想。
设问:你自己晾过衣服或帮助你妈妈晾过衣服吗?
讨论:运用你的经验说说你有什么办法让衣服更容易晾干吗?
(摊开、挂在朝阳处、通风、挂得开一些等。)
师: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关蒸发的科学小问题吗?
生:液体蒸发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我们提出了科学问题,接下来要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能建立哪些假设?
生:液体蒸发的速度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至此,学生初步得出了“液体蒸发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基本猜想。
3. 科学课堂“情境化”教学应融入情感教学。
情感性是情境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维度,情感性是指教学情境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学生优秀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非凡的功能,在有血有肉的学习情境中,知识、思维与情感能有机地融合在事件中,因此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中,笔者可以以一个真实的“女大学生救丹顶鹤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一个课堂亮点,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设置问题情境,以真实感人的事件震撼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观看MTV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值得吗?
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公开课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可可西里的故事,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
情境一:介绍可可西里,亲近藏羚羊。
笔者让学生看多媒体上的介绍和图片展示,并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达到图文、声情并茂的效果,让学生感知可可西里,感知藏羚羊生命的伟大。
走进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作为我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可可西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而且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周围没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常年大风,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空气稀薄,气压较低,氧气稀薄。
亲近藏羚羊: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藏羚羊不同于大熊猫,它是一种优势动物,会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只要你看到它们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就能活得好好的。令人痛心的是,自1984年以来,藏羚羊遭到了最残酷的猎杀,因为在它们身上长着最优质的羊绒。
情境二:播放可可西里的纪实短片。短片里有情感丰富、歌词优美的歌曲,唱得让人动心,心里有种别样的感觉。
短片里还有丰富多彩的视频材料,记录了人类是怎样杀戮藏羚羊,也展现了志愿者是如何保护藏羚羊的。
观摩这节公开课的教师,课后对这一环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些人生的领悟。人文的东西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科学教材从不缺乏人文、情感的内容,关键是教师要去挖掘、去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
科学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关注、反思社会生活,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世界,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事件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的最鲜活的素材。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定需要创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使科学课充满科学味,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三、科学教学中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有“情境化”的思考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不再强调以知识为本位,课程应置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等背景中,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作业的内容与涵义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教师应编制“情境化”的科学习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编制一些以真实的科学、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依据的习题,既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体验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举几例说明。
例1.听听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出来。你认为播放的声音和你的声音相同吗?为什么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声音,会觉得不像是自己的声音,而听录下别人的声音却很像?
此题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考查声音的传播及听觉的形成,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从而会很感兴趣地去解决它。
例2.小明是一位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同学,傍晚,家里打开日光灯时,总要过一段时间,日光灯才会慢慢变亮,有时甚至长时间不亮;而在其他时间打开日光灯,一般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此例联系常见的生活实际,学生若要正确解答,就要把家庭电路中的线路和用电器简化成串联电路的“模型”。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学生能培养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化”的习题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解答此类习题,学生能养成科学态度,理解科学的本质,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化”的初中科学课堂,提高学生的素养
“情境化”科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种有效的科学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化”的科学课堂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思”,提高学生创新的“智”,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拥有自主成长的空间,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3]盛群力, 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2006.7.
[4]迟艳杰.教学意味平“生活”, 教育研究, 2004, (11) , 31-34.
[5]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教育发展研究, 2001.
[6]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全球教育展望, 2002.
[7]许永强.教学情境也要打假教育科学研究, 2005.
问题情境化例题解析教学策略 篇10
一、问题情境化例题解析教学策略
问题情境化例题解析教学策略是指在例题解析教学过程中, 将例题分解成几个分问题, 并将分问题情境化, 再根据问题情境的本质进行分析, 寻求问题解决途径, 进而帮助学生建构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策略.具体流程如下:
教学主线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问题分解及情境化阶段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的情境进行建构, 而不仅仅是提取.学生面对问题感到困惑的原因, 在于平时训练过程中没有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建构, 因此无法有效提取信息.情境是学生思维成功定向的先决条件, 将例题分解成具有不同问题情境的分问题,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识别问题.如果只在单一情境下, 以单一视角理解知识的学习方式必然会出现片面化的结果.在例题解析过程中, 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尽可能将问题情境多样化,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例题本身设置的问题.
2.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阶段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不是按一个方向简单地、直线式地进行, 而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在课堂上呈现问题解决具体的思维过程, 过程包括如何识别问题, 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 以情境本质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尝试将分析本质获取的信息和已有认知结构进行整合,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课堂上, 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和强化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经验, 帮助学生形成解决该类问题情境的思维模型.
3.建构问题解决策略阶段
问题解决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要引导学生反思其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特别是针对要在别人提示下才能顺利解决问题的学生, 建构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建构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内容是反思、评价和选择等.具体包括反思识别问题过程、突破方向判断, 以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情境的合理性.分析时避免思维定势, 应抓住问题情境的本质, 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需要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处理问题.针对多样化的问题情境逐步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型, 能在调用认知结构中的思维模型解决问题时, 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和选择.
二、问题情境化例题解析教学策略运用实例
【例题】 由H2和Cl2组成的混合气体经光照充分反应后, 通入100 mL1.0 mol/L的NaOH溶液中, 图甲表示某种离子的物质的量随通入气体的体积变化曲线, 图乙表示溶液的导电性随通入气体的体积变化曲线.请分析:
(1) 图甲表示溶液中______离子的变化曲线.
(2) 对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 当通入的混合气体体积大于V1时, 引起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的主要阴、阳离子是______.
(3) 当n=0.02 mol时, 光照前的混合气体中H2和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该题以氯气性质知识作为载体, 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运用问题情境化例题解析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教学主线前两个阶段活动如下表:
第三阶段在解决问题求得答案后, 引导学生建构问题解决策略.以第 (3) 问为例, 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问题情境的提出要注重合理性, 也应注重情境的多样性.除了以问题本身H2和Cl2物质的量之比为问题情境, 还可以前提条件n (ClO-) 等于0.02 mol为情境.本质分析要注重逻辑性, 如典型混合物计算, 有两个已知条件:NaOH和ClO-的量, 就可以求解两个未知数.思维模型的归纳和应用要注重情境化, 如反应进程特殊点计算问题情境的思维模型, 可以利用该点溶液中离子或电荷守恒进行计算.评价包括思维模型的可行性、简便性和合理性等.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最熟悉、简便、有效的思路解决问题.
例题解析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化解析策略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问题情境化教学, 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理科) [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127.
中学英语情境化教学初探 篇11
一、借助实物图片,显示教学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只用贫乏的讲解,学生就会记不住、分不清,而利用实物图片进行教学,形象直观,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印象,而且使学生兴趣倍增。例如在教食物名称时,我把那些便于携带的物品带进教室,不便携带的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逐一呈现,进行直观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生词和所操练的句型。而在教“What can you see ?”和“How many...can you see?”句型时,我充分利用教室的现有条件:桌椅、门窗、黑板、教室里的师生等进行句型操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说得津津有味。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模拟情境
利用多媒体能创造出我们所需的教学情境。学生从听、看入手,接触标准的发音、生动的场景,培养出“乐学、爱学”的良好习惯。比如为了教单词England,Japan,America,China和句型“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我设计一个课件:一架飞机在轰鸣声中降落,播音员用英、汉两国语言播音“This is International Airport,welcome to JingAn.”,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空间”。然后我适时拿出课前准备的“中方代表”证,每组第一个同学手持一面国旗,而全体同学成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宾”,师生自然而然地进行口语交流“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学生在情境中得到训练机会,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投入快,参与性强,一举多得。
三、开展互动游戏,深化教学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符合“乐学”原则。运用得当的英语小游戏,虽然只占短短几分钟,却能为课堂教学带来良好效果。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它能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英语课本中,很多句型和语言知识我都是通过游戏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Who is...?”和“Is he / she / it...?”我让学生进行了辨声游戏,以竞赛的方式,听音猜人,并适当增加难度,当蒙面者问“Who are you?”时,说“Im(Li Ming)”的学生可以捏着鼻子,卡着喉咙,变着声调说别人的名字,这样做,更添了趣味性,人人雀跃参与。根据不同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语音教学游戏、词汇教学游戏和情境语法游戏,寓知识于游戏之中,游戏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在情境中讲解语言知识,可以使知识生动形象且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能用英语做事的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潜能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优化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情境化教学策略探析 篇12
一、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情景教学法作为创新教法之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法, 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言语、行为、情境三个不同的元素, 将其融合在一起, 进行情境创设, 给予学生很强的直观感和趣味性, 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说英语、学英语。 情景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增强英语学科本身的趣味性。 比如 “Which duck do you want to eat?”这个句子, 设置在养殖场的情境下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你要哪只鸭子吃食物? ”, 如果设置在熟食店中, 就会变成“你想要吃哪一只鸭子? ”。 不同的情境设置, 即使是同一个表达方式, 也会有不同的意思。 同样, 在情境中如果各个变项发生变化, 也会引起情境发生变化。 比如当我们在询问门外面敲门的人是谁的时候, 通常会说“who is it?”, 但是在询问电话那头的人是谁的时候, 就会变换表达方式, 而说“who is that?”。 由此可见, 对于英语这样一门语言性学科而言, 更应当创设适合的情境来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语的使用具有背景依托, 才能让英语学习更具有意义。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一) 角色扮演, 创设情境。
在经过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之后, 笔者认识到, 角色扮演是创设适当情境, 有效促进初中生学习和理解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重要方法。 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操作时, 可以将学生有意识地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通过情境创设, 引导他们进行分角色扮演和互动。 比如笔者在教学初中英语时, 除了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之外, 时常会结合教材知识, 开展一些轻松且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 如课堂小品表演、英语演讲赛、英语词汇接龙等, 然后组织学生按照个性、口才等开展分组角色扮演。 活动一开始, 学生就兴趣盎然, 被有趣的活动吸引, 津津有味地加入到活动中体验、感受和理解角色。
人类进行沟通, 除了通过口口相通之外, 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 可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情境创设, 活灵活现教材内容。 笔者在教学课堂上, 就十分擅长使用肢体语言呈现教学情境。 比如在教学生辨别“push”和 “pull”的区别时, 就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呈现。 在表达 “push”的意思时, 笔者就面向学生平直地伸出双臂, 然后将手掌心向着学生方向, 做出一个推的动作。 而在表达“pull”一词时, 就将手掌反过来, 使劲朝着自己的方向做拉的动作。 通过这样的肢体教学, 不用教师用言语解说,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 “push”和 “pull”二词各自的意思和之间的不同, 教学过程既生动又有趣。
(二) 对话沟通, 导入情境。
当然, 情境创设的基础是沟通和交流。 在教学操作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好奇心重、玩心大、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 采取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 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 有很多话题适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 教师通过创设对话情境, 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互动教学, 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投身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三) 多媒体辅助, 丰富情境。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为现代教学提供了诸多可能和方便。 现代多媒体技术拥有独特的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元素, 在创设初中英语课堂情境, 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作为辅助, 结合所要教学的内容, 运用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多种感官的冲击, 从而引导学生更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教学自然灾害一课时, 就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种自然灾害的情景, 包括地震、火山爆发、 海啸、台风等, 学生通过观看这些震撼的图片和视频, 不仅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 而且打从心底懂得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会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敬畏自然、 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情境创设十分必要,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 大胆运用情景教学法, 通过分阶段推进、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不断进步, 以此寻找出更多、更好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让学生在情境教学课堂中真正得到提高。
摘要: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 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且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近几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情景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情景特点和教学优势, 被越来越多的英语从教者所重视, 并在初中英语教学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执教初中英语的实际经验, 探究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爱华.活化活动情境深化互动交际——初中英语活动教学模式运用之探[J].中学生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4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