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活动

2024-07-06

情境活动(通用12篇)

情境活动 篇1

一、活动情境

建构主义者认为, 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 知识是一种工具, 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 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 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 即情境, 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只有情境性, 认知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完成, 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 就应该为其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 凭借自已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 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 创设活动情境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 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创设活动情境有两个重要的设计原则:第一, 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个情境来设计, 所谓的活动情境应该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或个案研究;第二, 活动情境设计要考虑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让数学课“兴趣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 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

二、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一) 创设质疑情境,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 打破传统、经验束缚和影响, 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向教材挑战, 善于质疑的精神, 正确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分析问题并给予点拨,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 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 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 勇于探索固然重要, 但不能以此为目的, 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 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 永不满足, 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的心理特点,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是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 敢于发问, 会使课堂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 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 中学生有好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 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创设多种形式, 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 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 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 思路开阔, 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 持久性的迁移效果, 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 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 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小组中, 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 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维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 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 尤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间相互弥补、借签, 相互启发、拨动, 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往往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 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 找出规律, 提炼方法。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 相互融合, 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 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 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 那就会产生新的, 有更多丰富内容的思想。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创设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 在活动中求发展,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创设情境, 正确地估计学生的学习水平, 提出学习要求,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给予必要的提示, 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情境活动 篇2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都有了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经常机械性的学习,学习不够主动。为了让幼儿能更主动的学习,更深入的掌握数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瓢虫》这一带有情境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利用了幼儿所喜欢的小昆虫—瓢虫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按小瓢虫身上的点、数的量不等、颜色不同的特点,让幼儿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学习按二维特征分类。希望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的学习。

二、活动目标:

1、尝试按数量、颜色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体验到数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画有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的五彩纸制瓢虫若干。

2、画有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的五彩树叶若干。

3、5幢五彩房子、瓢虫妈妈一只

四、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领瓢虫—帮瓢虫挑树叶—帮瓢虫找家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

1、今天,何老师邀请了一群你们的老朋友来我们班里,看看它们是谁?

2、哇,树上有好多小瓢虫呀。它们都长得一样吗?

小结:小瓢虫身上的颜色和点数都不同。

3、那你们知道身上有4个点的瓢虫叫什么吗?(小瓢虫都有自己的名字,它身上有几点就是几星瓢虫了。)

(二)领养小瓢虫

1、那么多小瓢虫,它们都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来找个小瓢虫做朋友吧。(每个幼儿领养一个小瓢虫)。

2、和同伴或客人老师交流一下你领养了一只怎样的小瓢虫。

3、请个别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瓢虫。

(三)挑树叶

1、哇,你们看这里有什么?(树叶)

2、是怎样的树叶呢?(颜色不同、数量不同)

3、告诉你们噢,小瓢虫最喜欢在小树叶上玩啦!

4、我们也给自己的小瓢虫挑选一片小树叶,好不好?想一想你的瓢虫朋友会喜欢哪一片小树叶呢?

5、你给小瓢虫选了一片什么样的树叶?为什么?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们真棒!都为自己的瓢虫朋友挑选了一片它最喜欢的树叶。

(四)找家

1、天黑了,瓢虫妈妈叫孩子们快回家啦!我们把小瓢虫们送回家好不好?

2、这是小瓢虫的家,看看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你的瓢虫朋友是住在哪幢房子的哪里?为什么?

4、现在请你们把小瓢虫送回家吧!

创设活动情境 优化复习教学 篇3

在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块滑板后发问:今天教师带来了一件好玩的礼物,哪位同学会玩?(事实上教师在上课前已了解到该班中有两位学生是此项游戏的高手)果然有几位同学举手跃跃欲试,教师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在超大的美术教室中,这两位同学潇洒自如的表演,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引来了所有教师和同学自发的掌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然后以此为情境引出运动相对性的复习。

师:大家认为刚才两位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生(齐):运动。

师:可以认为他们是静止的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可以认为他们是静止的?

生:因为他们相对于滑板的位置是不动的。

师: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在创设了一个滑板运动这一情境之后,再去复习运动的相对性,就很自然了,学生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接下来,以活动的路线引出运动的分类

师:刚才某同学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生:是曲线。

师:那么该同学做的是什么运动?

生;是曲线运动。

师:生活中做曲线运动的事例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生:扔出去的铅球,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的时候,做的是曲线运动。

师:物体的运动类型还有哪些?

生:直线运动。

师: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哪两种?

生:匀速直线和变速直线。

师:各举一例说明。

……

然后,根据活动情境引出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师:滑板比赛是我们中学生比较流行的一种竞技方式,那么刚才这两位同学谁运动得较快?

生:很难判断。

师:生活中我们比快慢有哪些方法?

生: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

师:刚才两位同学滑过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呢?

生:可以测出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再用路程除以时间来比较快慢。

在测定某同学运动的路程时,因为该同学滑过的路线是一条曲线,可以复习如何测量曲线长度的特殊方法。

在测定速度的时候,可引导学生逐步确定实验方案,设计记录的表格,然后出示刻度尺(有卷尺,直尺,游标卡尺等),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从而渗透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读数方法的复习。

通过创设一项活动,并以该活动为主线,渗透相关知识的复习切合新课程理念,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而促进复习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笔者认为通过活动来进行复习课的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构建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物理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物理形象,掌握物理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创设物理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使用何种方法,学生生活中经历或体验过的活动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激起学习的欲望。但,情境的创设不能盲目地追求兴趣和震撼效果,应同时考虑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身边的资源,将要复习的知识点巧妙地蕴藏其中,创设有利于展开所有知识点的复习教学情境。但初中物理课本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细致地备课,并通过集体备课来广泛地搜集信息,从而找到适合于教学的最佳活动方式。

二、落实目标,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掌握物理知识不是物理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表现为:一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其中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关基本规律,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问题;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习得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也要紧扣三维目标,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在以活动为主线,实施复习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点呈现先后设计是关键。知识点的呈现设计,既要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又要使各部分的衔接非常自然,顺畅。如物体的运动复习就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结构来依次复习,而是根据上课伊始呈现的活动引入运动的相对性,显得非常自然,在速度的测定中渗透长度、时间等知识点的复习,也是非常合适的。

三、灵活运用,让情境教学发挥最大效能

教有教法,但无定法。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复习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往往是在面对某一类型知识时,才会显示出该种方法不适应的问题。例如在进行计算专题复习的时候,就重在思路的厘清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上,过多地设置活动教学可能反而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情境教学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在中考复习时间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也不是适合于每一节课。但可以在复习时用情境来辅助教学,比如学生在作业中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关系时,为什么一定要在空的塑料瓶中放入适量的小螺钉呢?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常识,所以大多不能正确解答。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可在上课时向学生演示对比实验:一个空的塑料瓶会在水面发生倾斜,其受力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而放入几颗小螺钉后,瓶子就能竖直浮在水面上,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点较多,而且很多内容之间关联较少,但在新课教学中大部分概念是通过情境激趣,体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概念的,所以很多活动也没有必要再重做一次,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堂实际在活动的选择,活动的次数及涉及的学生面等方面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情境教学的功能在复习中得到最大的发挥。

立足生活,有效创设活动情境 篇4

一、再现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让课程对儿童变得有意义, 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教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 它经过提炼, 真实而不虚幻, 比实际生活情境更具有教育意义。

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活动一”中的“经验交流”教学片段:

师: (先让小朋友们观看动画——乳牙和恒牙替换的过程) 小朋友掉牙时, 一定发生过不少有趣的故事, 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换的第一颗牙是在吃饭的时候, 牙齿突然掉了, 还流了好多血, 我吓得哭了。

生2:看见我的牙松了, 妈妈就带我到医院找牙科医生。医生说要把松了的牙拔掉, 里面的恒牙才能长出来。我就顺从地让医生把牙拔掉了。

师:是呀, 乳牙该为恒牙让开位置啦!换牙时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1:拔牙时有一点点痛。

生2:长新牙时总是觉得痒痒的。

师:请你们互相笑一笑, 看看同桌长了几颗新牙, 长漂亮了吗?

师;长出的新牙我们就叫它——

生:恒牙!

师:恒牙将会伴随我们一生, 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噢!

在课堂中还原现实生活,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 快乐学习。学生们在发现生活的同时真切感受到自己一天天长大的快乐, 增强了养成良好习惯、保护牙齿的意识, 并获得基本的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 真实体验的情境使知识传授变得生动有趣,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体验生活——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告诉我们,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越丰富, 积累的经验越多。因此, 我们的课堂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让他们获得足够多的生活体验。

如, 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 我先让学生模仿、体验残疾人的动作。如, 用一只手穿衣服;在纸的左边写“天上小鸟飞”, 然后蒙住眼睛在纸的右边写同样的字, 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像聋哑人一样用手势和老师交流——我肚子疼要上厕所。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此时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假如此时有人及时地帮助你, 你会怎么说、怎么想?最后同桌间互相扮演残疾人和帮助者, 并交流自己的体会。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生活的确不容易, 需要我们的关爱。

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 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因为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形成, 不是在热闹的活动中浅层次地说说、议议中达成的, 而是通过多感官的“体悟”、多角度的体验、多层次的感悟才形成的。

三、模拟生活——创设开放的活动情境

杜威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教师在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 要充分挖掘、利用文本之外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生活世界中获得直接经验、感知、体验。

如,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 如何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呢?课前, 我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进行调查, 课中舍弃常规的做法——分组介绍自己的调查对象, 而是邀请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来到课堂上, 他们当中有法官、医生、工人、厨师、导游……学生通过现场分组采访, 与他们零距离接触, 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和认知。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就像一台大机器, 每个行业就像机器上的一个部件, 各个部件相互配合, 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同样, 我们的社会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 只要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都应该得到尊重。

可见, 有效利用来自儿童身边的资源, 努力建设开放的课程, 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 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既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较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活动。

四、感悟生活——创设有思考价值的活动情境

古训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有价值、可执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习探索、共同合作, 养成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如,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伸出爱的手》一课时, 我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助残献爱心的人和事?我们该如何去帮助残疾人?在“助残”的问题上你有没有碰到过感到难办或需要大家共同商量解决的事?通过交流, 一位同学说:“一天上午放学, 我在路上碰到一位衣裳破旧的叔叔向过路人乞讨。我觉得可怜就给了他一元钱, 后来听妈妈说那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 不应该给他钱。在这以后每次遇到乞讨的人我都犹豫不决, 该不该帮他呢?”针对这个课堂生成资源, 我首先充分肯定了这个同学的善良情感和爱心行为, 然后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 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在这个富有思考价值的活动情境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堂上充满了童真而灵动的交流。通过对这“两难”问题的讨论, 学生不仅明白了“爱心”的真正含义, 而且懂得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献爱心。

创设情境开展幼儿园集体绘画活动 篇5

蒋婷玉

一、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概念与内容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用各种笔、纸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视觉形象,从而表达幼儿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例如,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毛笔、水粉色、水墨、棉签、印章、铅画纸、刮蜡纸、色卡纸、沙皮纸等等。

(2)学习用线条、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认识和学习绘画的形式语言:

①线条:直线、曲线、折线;线条的变化:垂直、平行、交叉。

②形状:是由线条构成的轮廓和结构。如:基本几何图形、组合、自然图形。③色彩:色彩的相貌、名称、主体色和背景色、色彩的装饰。④构图: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

(3)学习正确的绘画姿态、握笔方法和集中注意完成作品等良好的绘画习惯。

二、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期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孩子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是表现他们的所知,更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其中。美术活动应成为孩子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天地。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教学时所用到的教学形式之一。

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情景中动情,在情景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情境就是指情和景的统一。情:由外界事物激起的心理反应,景:主要强调客观外界的构成和自然性。

三、情境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以情境教学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

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有一种内在的驱力去探索外部 1

世界。”由于幼儿园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很容易疲倦,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不稳定,年龄小的孩子更为显著,所以需要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而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并创设尽可能有趣的情境,把情境作为外部世界的推动力,使儿童的内驱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有了有趣的情境作为引线,孩子们会非常乐意的把它们描绘出来。如:小班绘画活动《我爱洗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用“吹泡泡” 的作画技巧,在一定情境下完整绘画内容,大胆、形象地表现富有生活情趣的“泡泡澡”作品。为了很好的激起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老师选择创设“洗澡”这个情境,在开始的时候出示一个大大的洗澡盆,亲子示范了吹泡泡的方法。当满盆子的泡泡呈现在画面上的时候,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我要洗澡”的情绪中,老师还在每张画纸上贴上了幼儿的头像,让幼儿沉浸在我给自己洗澡的情境中。充满趣味的情境让小班的幼儿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吸管吹画”的技能,完成了一幅幅色彩丰富的作品。

2、以情境教学激活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孩子们培养成专业的画家,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而情境教学能很好的成为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赋有童趣的美术作品的“起步石”,我们可以利用情境这个“起步石”,不断引导、启发,让儿童把自己的想法用美术手段表达出来。

一位美术家说过:“一部艺术作品表现心灵的一种状态,而心灵的状态是独特的,而且总是新的”。即使是同一个题材,不同的孩子会通过他们不同的想象,创作出不同的画面,比如:大班绘画活动《靴子的联想》,活动开始部分,老师用情境性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场景,有一只闷闷不乐的靴子一个人走在路上,原来它不想再让人穿在脚上,踩在地下,它想让自己发挥更大的功能,谁能帮它来个大变身呢?幼儿开展了充分的想象,把自己心里想到的创意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自己的画纸上。陈曦把靴子变成了一只小兔的城堡,小兔住在最好的房间;谭月萍把靴子变成了一只可爱的长颈鹿,在一个小树旁边,快乐的吃着树叶;还有的小朋友把靴子变成了花瓶,里面插上了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在帮助靴子大变身的情境中,小朋友的想象和创造里都得到了发展。

3、以情境教学外显幼儿的个性张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魅力。在同一个情境中的感受能力各不相同,受到的情感触动、色彩刺激、环境表达的信息不一样。内心产生的 2

对美的感受也不一样。情境教学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大胆表现自己内心对美的感受的机会。在某一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作品,大胆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大班绘画《彩瓶设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尝试用丙烯颜料在立体的彩瓶上进行装饰,使瓶的图案花纹协调完整,有美感。活动中老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小狐狸开彩瓶商店,生意很红火,瓶子不够卖了,请大家来帮忙。有的小朋友选择了用一个故事情节来装饰自己的瓶子;有的小朋友用线条来装饰自己的瓶子;有的小朋友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瓶子;小朋友从瓶子的设计到色彩的运用,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独立完成。每一个彩瓶都带有幼儿独特的个性特征。

四、情境教学在主题活动中运用

幼儿园的活动主要以主题形式开展,主题活动中的绘画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绘画为手段来培养情感丰富、个性健康的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绘画不再是单一的一个集体活动,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幼儿的经验丰富,对于激发幼儿兴趣,鼓励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表达某些具体情感都有了一个综合的环境。在主题活动中开展美术活动时融入情境式的美术教学,更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性、想象力及绘画能力的发展。

一、选择生活化的情境美术活动内容

“生活经验”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只有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学习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幼儿才有绘画的兴趣,有表现的内容。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必须是幼儿熟悉的,也是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在幼儿美术创作过程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不仅把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现,而且对环境、场景等做了多种想象。在活动中幼儿身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所以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对一些题材进行筛选,并按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加工提炼,创设不同情景。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情境教学永不枯竭的源泉。

我们将生活化的情境美术教育活动渗透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在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比如:中班“我爱我家”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我的妈妈”,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活动。如说说妈妈最美的时候,收集我和妈妈在一起的生活照、观察妈妈不同的发型、首饰、服饰等。孩子在活动中经验不断的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在活动“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情境教学中,因为孩子们已有生活经验,能充满创意地装扮自己的妈妈。给妈妈梳一个最美的发型,露出自己满意的笑容、佩带精美的小饰物。从孩子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孩子在原有经验上的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借助美术的表现手段,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在活动中,幼儿自然而然地萌发了爱妈妈的情感。

二、设计情趣化的情境美术活动过程

《纲要》中明确指出:“应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这就强调了“情趣”在幼儿绘画中的地位。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引导者,在美术活动中要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热忱的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情感、智力各方面都活跃起来,各种潜能都得到发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欢美术活动,乐于从事美术活动。因此创设一个情趣性的情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态度,激起他们实现愿望的努力,并伴随其良好情绪至始至终。例如:中班绘画《下雨啦》

三、创设自主化的情景美术活动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设自主化的情景性美术活动环境,使幼儿由“动机、兴趣、需要”转为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在自由的探索和学习中获得成长。对幼儿而言,创设自主化的情景性美术活动环境,给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很大的空间。

创设形象情景性的美术活动环境,让幼儿入情入景,借景悟理,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注重把美术活动和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有机结合。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方互动,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中班主题活动“小鸟你好”

五、情境教学在工作室活动中的运用

在美术工作室的活动中,往往是由单独的一个个活动组成,没有了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和经验基础,如何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愉快的绘画,大胆的创作呢?从原来的活动中总结出了一些方式与方法。幼儿美术情景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游戏情景:即以游戏为手段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将活动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去 4 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做中玩,玩中学,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和心理环境。如:小班绘画《打电话》

2、故事情景:即把整个活动用故事情节发展贯穿始终的方式。这在幼儿于那美术教学活动中比较常见。随着情节的变化推进,把绘画的要求、技能等自然融入其中,从而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习与创作,大胆表达表现。如:小班绘画《熊小弟的栅栏》

3、生活情景:即在活动中借助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创编成一个情节,使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化的一种教学方式。“过生日”就是一个生活情景。这是因为儿童进行美术活动就是对其所知的表现,理解越深刻,素材就越丰富,活动的动力也就越充足。生活贴近幼儿,将幼儿熟悉了解的生活知识融入到美术活动中去,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大班绘画《生日会》 《牛年画牛》

六、运用情境教学的三注意

1、情境创设的设计要“巧”。

在进行了多个情境美术教学后,有时情境的创设与课的目的没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所以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活动的题材确定下来之后,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巧妙的构思,设计适宜教学内容的情境方案,才能使美术活动锦上添花,事半功倍。如:大班绘画《奥运长卷画》

2、情境创设的形式要“实”。

好的教学情境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创设适宜的情境,否则单单留于形式,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更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如:大班绘画《长长的画》

3、情境创设的范围要“广”。

情境活动 篇6

关键词:“向生性”情境;情境活动课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71-03

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课型中,情境探究、情境体验、情境探究体验课型是常用的课型种类,统称情境活动课型。自从我教研组以“活动教学课型”作为主流课型实施于中职德育课教学与研究以来,“情境活动课型”使用率很高,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然而,情境活动课型教学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情境设计单调低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境活动流于形式、激而不动,导致情境教学低效;教师对学生了解和研究不够,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性不足,难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情境活动课型设计必须“心中有学生”,设计出“向生性”情境,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向生性”与“向生性”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一)关于“向生性”的涵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北京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即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种“从游”关系,使教育教学活动成为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这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一般地讲,学生都具有“向师性”,而“向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向生性”。

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初中以下的“向师性”比较强烈,但高中(中职)以上的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特别中职生学习取向性较强。因此,中职德育教学必须考虑“向生性”。如何考虑?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即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设计学生“愿参与,能学会,用得上,有发展”的活动,更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与内化。“向生性”情境即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趣味,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与感悟、主动内化的、能促进德育课活动效果的情境。

(二)中职德育课设计“向生性”情境的必要性

1.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需要

中职生不像小学生膜拜老师,个性独立、追求新鲜刺激、表现叛逆,过于强调“向师性”,实施“灌输式”教学,只会引起逆反心理,起反教学效果。相反,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关注点,设计“向生性”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情境活动效果更佳。

2.符合中职德育课程特点及德育课教学改革要求

中职德育课的课程目标重点在于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与单纯的知识传授及技能训练不同,德育课改革要求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内化。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现象与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设计“向生性”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职场、真实性强的场景,更能引起共鸣,更能促进主动内化,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设计“向生性”情境,提升情境活动课型教学效果

教学主要在于“学”,而学生学不学在于教师的设计。实施“向生性”教学,“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首先就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什么?从中职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实施情境活动课型教学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中职生最需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专业或生活技能、学法明理、情感升华。《创建温馨家庭》一课笔者采用的是情境探究体验课型。下面以此课为例,谈谈如何围绕激发学习兴趣等四要素,设计“向生性”情境,提高情境活动课型教学的有效性。

(一)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情境的趣味性

“愿参与,能学会,用得上,有发展”是活动教学课型应用的整体目标,也是“向生性”教学内涵的最好阐释。“向生性”情境设计首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情境活动的积极性。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强,不喜欢空洞直接的理论说教,不深究严肃的人生哲学,追求独立特行的时尚元素,容易接受娱乐性强的节目形式。因此要抓住其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利用丰富多彩、刺激感官的形式,如故事、剧作、音乐、图片、视频、游戏等,设计抓心激趣的情境。

《创建温馨家庭》一课,为了促进情境活动课型教学效果,笔者紧扣教学内容认真开展学前调查,了解到学生最近热追的一部电视剧是《辣妈正传》,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话题依次为夫妻财产关系、结婚条件和程序、子女教育问题、婆媳关系处理、离婚如何分割财产等。根据此项调查结果,将电视剧《辣妈正传》改编成故事“夏冰与元宝的一家”,并创设5个剧情丰富的情境片段,分别为 “要结婚了”、“生孩子了”、“婆媳关系”、“夫妻人身、财产关系”、“闹离婚”。由学生熟悉的剧情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关注点创设情境,符合“情境展现生活”的情境创设途径,符合“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理论。所以这样创设情境能提高情境的趣味性,省时省力,学生乐于参与。

(二)为了发展专业或生活技能,增强情境的真实性

有效的情境探究与体验活动,应该紧贴学生专业、职场与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体验,从而提高技能、获得感悟、升华情感,学而有用。因此,应认真分析学生的专业、职业及生活发展需要,并据此设计真实性、实效性强的教学情境及问题诱导探究,实现学生用得上的目的。

《创建温馨家庭》一课授课对象为14文秘班,据学情分析,文秘专业的学生都是女生,在不久的将来不仅要走进职场担当职业人士的角色,更要在未来家庭生活中担当半边天的重要角色。因此学生需要懂得必要的婚姻家庭法律知识,树立牢固的家庭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掌握一定的经营生活的技巧。据此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 如果你是一位家庭主妇,你手里只有30万元,将你认为最不重要的选项逐步去掉,留下你认为最重要的项目,你会怎样选择?选项包括:换房首付需要30万,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需要30万,丈夫创业资金20万元,自身的进修费用15万元等。此游戏情境反映真实的婚姻家庭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家庭主妇经营生活的选择困难,有助于学生掌握将来经营家庭生活的技能;游戏形式轻松愉快,学生乐于参与,游戏结束时通过学生谈体会“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你在未来家庭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这样的设计,以现实生活现象“带入情境”,引导学生对家庭责任的思考,实现启迪功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为了懂法明理的需要,提高问题的思考性

探究的任务在于解决问题,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懂法明理是《职业道德与法律》一大课程目标,情境探究体验课型需要结合社会现实,在丰富的情境中提出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同时,问题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使学习具有思考性,使学生能学会法与理,并加强情感态度观念的体验与感悟,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习得法律知识),加强家庭责任感及守法的体验与感悟(明白家庭伦理),本课创设情境如:婆媳关系。①婆婆具有强烈的重男轻女思想,夏冰生孩子当天,婆婆一听说是女儿,一脸的失落,叹了一口气:“哎,怎么是个女孩呀!”邻居李阿姨也在帮腔说:“是个男孩就可以给你们家传宗接代了。”如果你是夏冰,你该怎么说?②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无法自理,元宝出差到外地,只好把婆婆送到老人院去,跟老公吵架负气出走的夏冰知道这件事后,该怎么做?重男轻女思想是婆媳关系的一大杀手,而老年人的照顾则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是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创设情境,本情境符合“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理论。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讨论价值及思考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并学会处理婆媳关系,加深对婚姻家庭伦理及法律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此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利于思考,学生答之有物,能帮助学会本课知识而且用得上,促使运用目标深度达成。

(四)为了促进情感升华或行为养成,优化情境的典型性

情感态度观念的形成或行为养成是中职德育课的最终目标。众所周知,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教学比空洞单调的理论说教更受欢迎。因此情境探究体验课型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除了打造丰富有趣的主情境外,还可穿插轻松愉快的歌曲、音乐、图片、视频、影视小片段,助推学生情感升华或行为养成。很多老师喜欢播放歌曲渲染氛围或者在小结环节设计切合专业的话题以促感悟和升华,如《杜绝不良行为》播放周杰伦的歌《听妈妈的话》,歌词高度契合教学内容,在激发情感提升认识方面具有典型性。

《创建温馨家庭》一课在总结归纳阶段,设计话题谈体会:元宝和夏冰的婚姻家庭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你打算怎么做?切合主题并促进反思,学生畅所欲言,提升了感悟。之后来一首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契合教学主题的歌词,轻松的音乐旋律,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这样设计情境,采用了“图画展示情境”与“音乐渲染情境”的途径,能起到激发情感,引发学习的投入深度。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权利义务及家庭责任”并加深了认识,升华了婚姻家庭情感,情感态度目标达成度高。

三、设计“向生性”情境,提高情境活动课型有效性应讨论的问题

(1)思想上重视“向生性”情境设计。思想决定一切,如果只是随意拿一个不具针对性的情境应付教学,打发时间,别指望课堂效果的活跃。要树立“向生性”教学意识,思考情境设计的“向生性”。

(2)注意搜集情境素材。好素材是创设好情境的关键,只有在情境“素材库”里挑选最适合的例子,才能“制作”出抓住学生的情境。

(3)善于开展学前调查。“因需施教”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受欢迎。开展学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以及兴趣爱好等,才能实现“因需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受学生欢迎的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整合内容,优化主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要,高度整合教材内容,优选主题,根据主题优化情境,有利于提高情境活动课型的教学效率。

(5)开展表现性评价促情境探究与体验。表现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等方面的评价;直观并及时反映学生的发展过程,促进情境的探究与体验,实现“愿参与、能学会、用得上、有发展”的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淑雯.为了学习而设计教学——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教学设计[Z].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3-10-25.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活动的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更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它指导并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设计。[2]教学目标设计,要全面分析所教课时的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其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并努力挖掘语言点和教材提供的情感因素。

本单元以形容词和副词变比较级的方式和如何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进行比较为主题。第7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是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教材编写遵循了情境教学的思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了小朋友之间的各类比较活动。由于教材内容提供了教材主角之间的高矮等比较,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活动,那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比较的结果,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现有长处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基于对教材提供的插图内容、语言知识和活动形式的分析,可以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听懂、认 读“short”“old”“long”“small”等四个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初步掌握形容词变成比较级的三种规则;2.学生能够运用“He istaller than Li Ding.”这一句型来对事物进行比较,对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3. 学生既能发现他人长处,也能发现自身特点,培养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意识。

二、情境主题设计

行之有效的情境创设,必须将一节课视为有机的整体,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情境素材,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活动出发,为本堂课设计同一情境主题,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同一时空的情境活动。“在一节课中应该保持完整,前后一致,使教学流程自然、顺畅。”[3]

例如在本课中,教材已经提供了小朋友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和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素材,本课的情境主题在设定时就要考虑在生活中的何种情境下,学生可能同时运用到本课所使用的词汇:“short”“old”“long”“small”。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情境和课本例句,可以设置“新学期开学”这一情境主题框架,具体场景为“教室中”,学生的活动内容为“新学期开学之初,学生们在教室中相互问好,并比较各自的变化和不同”。学生可以展示自己为上学准备的新文具,如铅笔的长短等,也可比较一个假期后各自头发长短和个子高矮等。

三、情境活动设计

1.新知呈现情境活动设计

新知呈现过程,是学生初次感知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次记忆内化新知识的阶段。教师可利用言语、动作、图片、实物和音频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中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或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来展示新知识的意义。以本课单词“shorter”为例,可以设计以下情境活动。

[情境一] 三只粉笔。

教师请学生提供三只不同颜色的铅笔,红色铅笔最短,绿色铅笔最长,黄色铅笔的长度居于二者之间。教师逐一出示铅笔,让学生感知“长”、“短”和“更短”这三个概念。教师说:“See. It’s new term.We have some new pencils. Here arethree pencils. The green pencil islong. The yellow pencil is short. Howabout the red pencil? It is shorter.”通过感受三只铅笔从“长”、“短”到“更短”,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shorter”的含义。

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三只铅笔的简笔画,对应板书“The green pencil is long. The yellowpencil is short. The red pencil isshorter.”三个句子,并引导学生朗读和跟读。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文具盒中长短不一的铅笔、尺子等文具,在小组内相互比较,并以替换的方式造句。如“My pencil is long.Liping’s pencil is short. Jiaojiao’spencil is shorter.”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到的铅笔以实物创设比较情境,呈现“shorter”一词的比较意义,并通过板书以简笔画创设情境,呈现比较句的结构。学生在初步感知比较级的形式和用法后,结合自己的文具,以组内描述的方式初步练习。

2.语言练习情境活动设计

语言练习是指学生初步理解了新语言知识的内容和用法后,教师设计集中练习的活动,帮助学生综合练习所学知识。在此阶段,要综合运用对话、歌曲、游戏和表演等方式将学生课堂中的一般活动加以修改,设计既能练习巩固语言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情境活动。

[情境二]猜猜他是谁。

教师邀请一位同学以自己为参照,用比较级的句型来描述班上另一位同学。每说出一个句子,其余同学都要尝试猜测他所描述的同学是谁,最先猜到的同学为胜利者。在开展这个活动之前,教师可先请同学们阅读一段自编材料,作为学生描述的样本。

“Ted is my good friend. He istaller than me, but I am bigger thanhim. His hair is shorter than me. Myhair is longer. Both of us like jokes,but I am quieter than him. He isfunnier than me. We are likebrothers. He is older, and I amyounger.”

学生阅读后仿照样本,根据自己和朋友的实际情况,准备描述内容。之后,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描述,其余学生猜测。

这个情境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描述样本、准备描述文本和真实言语描述来练习本课的主要句型和词汇的比较级,也提供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新知运用情境活动设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外语教育要让学生“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4]。在新知运用阶段,教师要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活动,在课堂中模拟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为学生在课堂之外运用所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情境三] 比比我们的特点。

教师邀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比较,找出各自不同之处。教师问 :“We makes friends with ourclassmates. Now, can you comparewith each other and find out who istaller, who is quieter, and who isfunnier. Find out whose hair islonger, whose hands are bigger?”教师留出几分钟供学生描述,每组选择一位同学运用今日所学句型作报告,如“In my group, John is tallerthan Jane,but Jane’s hair is longer.John is quieter than Jane. Jane isfunnier than John. We are different.We are special.”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常常会相互比较。教师将这一真实情境引入课堂,引导运用所学句型描述自己比较的结果,在模拟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学生所做报告内容,分别指出了同学们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的特点,发现自己的潜力。

情境活动是小学英语课堂中重要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心理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练习和运用所学知识。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情境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课堂情境主题,并围绕情境主题设计相关性强、生动有趣的情境活动。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孙倩,王丽君.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J].教学与管理,2014(10).

[3]钱林艳.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若干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0(4).

情境活动 篇8

一、创设情境, 导学生入英语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 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 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句型“I can…”时, 我扮演了一个“画家”, 随手画出小猪、小狗、小猫等学生喜爱的小动物, 然后说:“I can draw.”随后又扮演了一名读书郎, 然后说:“I can read.”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有的学生也能高兴地唱起歌来, 并且说:“I can sing.”有的学生翩翩起舞, 并说:“I can dance”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中,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感受了英语教学的乐趣, 激发了他们的英语思维。

二、升华情境, 促使学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时, 要善于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 更要善于在情境中生成新的情景, 促使学生互动, 只有学生互动了, 英语教学才有活力。如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 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掘学习潜能, 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 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 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 如在练习:“I’d like…”句型中, 在小组内展开竞赛, 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d like some eggs.I’d like some milk…”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情绪饱满, 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 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强化活动意识, 提高应用能力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 能获得发现的乐趣, 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 精心设计练习, 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 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例如, 在学习句型“Can I help you?What do you want?”时, 我在课文“买衣服”的情境中操练后, 我把学生分为四组, 分组模拟, 每组为一个主题“商店”, 让学生到不同的“商店”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学生根据情境用所学的购物类的句型和以前学过的各种句型结合自己平时买东西的经验随意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的学生还学着讨价还价,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见,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自主学习,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渲染英语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情境活动 篇9

一、采用情节体验阅读情境, 体验“演绎之乐”

幼儿园中情境阅读的活动往往以幼儿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主要基础,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享受、快乐、喜欢阅读”的能动性, 一般以幼儿的动机、兴趣及需要作为出发点, 提供多种适合幼儿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特点的阅读活动、阅读环境、阅读实施方法, 从而促使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快乐、和谐发展。例如, 在阅读活动课中, 通过阅读《小猴子分香蕉》这个故事, 采用生动、简洁的情节, 给孩子们描述了一群可爱的小猴子从争抢香蕉, 到有序地排队进行分香蕉的事情。故事让孩子们了解集体生活中需要有让步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 幼儿的一日活动有许多的环节需要孩子们共同遵守相关规则。例如, 很多小朋友有序地排队饮水及盥洗;当活动结束的时候, 能够将课堂上所用的物品进行有序地摆放。因此, 在本次阅读活动课中, 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 幼儿看到积攒成山的香蕉, 开始你争我抢地拿香蕉; (2) 当找到不用你争我抢的方法拿香蕉的时候, 采用有序“排队”的形式; (3) 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排队分香蕉的情境。在这次课中, 充分利用简单的排队方式进行体验, 能让孩子更为深入地了解故事的主要目的, 学会谦让, 在集体中懂得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才能真正体验到集体阅读活动中的快乐, 真正“乐”起来, 从而顺利地在情境交融中完成阅读。

二、采用游戏重现的阅读情境, 体验“游戏之乐”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性的特点, 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如家庭及经常活动的地方等, 其产生的思维活跃度远远高于陌生环境中学习的活跃度。所以, 幼儿教师应在生活当中寻找一些孩子们喜爱的东西或有趣的事件, 且与阅读活动课中内容较为相符的真实情境, 有利于孩子们融入阅读的情境当中。如在阅读活动中, 阅读《不和陌生人说话》这篇文章的时候, 老师可采取戴上墨镜、穿上工作服并邀请大班幼儿共同表演的形式, 孩子们能够随着游戏逐步地开展。当出现“如果碰到陌生人对你诱骗的时候,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正确面对待并解决”的情节时, 孩子犹如身临其境, 甚至有的幼儿比表演人员还着急, 立马作出了相应的反应“不行啊, 不能和他走, 他是陌生人”。由此可见, 幼儿教师采用游戏重现的方式, 能让孩子们在逼真的游戏中真正学会如何采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 无疑大幅度提升了安全防范意识。

三、采用课件展现的阅读情境, 体验“光影之乐”

幼儿园孩子的年龄普遍偏小, 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采用声色俱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主要运用了声、色、光、形的效果, 能够创设出各种生动的形象, 使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变得鲜活, 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从而诱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使学习氛围变得轻松、自然, 让幼儿能够积极“听”、“看”、“学”, 从而愉快而轻松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例如, 在阅读活动中有一篇《好饿的小松鼠》,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进行情境互动, 向孩子们展示:在一片翠绿的草地上, 突然出现了一个动物的尾巴, 依次出现了小动物的头至身子, 原来是一只小松鼠。小松鼠左顾右看地来到了果园, 面前出现了一棵松树, 小松鼠不一会儿爬到了树上, 把树上的果实吃到了肚子里。色彩艳丽、画面生动, 深深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了。幼儿们一边看着形象生动的画面, 一边猜想吃饱了的小松鼠会有什么变化, 小松鼠的尾巴像什么等问题, 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很好地理解了阅读的内容。

幼儿在幼儿园进行学习的时候, 应该重视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拘泥于绘本, 积极与教师互动;同时, 教师应该学会灵活运用绘本故事情节开展阅读活动, 让孩子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情境阅读活动中“乐”的体验, 不仅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而且也增进了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养成。如此生动的阅读活动, 无疑大幅度开拓了绘本的教育空间, 进一步提升了其价值。同时, 让文学作品的语言富有画面感, 让阅读活动更为鲜活、有趣, 有效激发了幼儿阅读的兴趣, 让幼儿极易接受与理解。由此, 情境互动在幼儿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情境互动主要将言、行、情相互结合, 其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幼儿园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 必须重视这种教学方式, 灵活运用游戏重现的阅读情境、情节体验阅读情境及课件展现的阅读情境等, 综合培养幼儿的能动性,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及幼儿阅读的兴趣, 促使孩子全方面和谐发展。因此, 幼儿教师应该采用情境互动的方式, 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积极创想, 自主学习, 开发大脑, 感受与理解阅读的本质内容, 真正体现阅读活动中的“乐”。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情境互动与提升孩子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 具体阐释使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乐”起来的主要策略:一是采用情节体验阅读情境, 体验“演绎之乐”;二是采用游戏重现的阅读情境, 体验“游戏之乐”;三是采用课件展现的阅读情境, 体验“光影之乐”。

情境式感觉统合游戏活动设计策略 篇10

一、何为情境式感觉统合游戏活动

传统感觉统合训练一般采用一对一或者小组训练方式, 主要形式为:通过特定的运动器械对幼儿, 特别是感统失调的儿童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由于传统感统训练专业性强、训练强度较大、周期较长、单调重复, 教师组织难度大, 幼儿一般很难愉快参与。

情境式感统游戏则是运用情境教学模式, 通过游戏环节的情境化设计, 将感统训练目标设置在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情境创设、材料投放、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身临其境, 将感统训练游戏化、课程化、常态化, 变枯燥的训练为有趣的游戏, 达到促进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效果。

情境的营造与设计在于计划性地将所期望达成的教学目标以创意的安排让学习者能由行动 (action) 与经历 (Experience) 中完成活动目标。有别于一般传统式感统训练模式, 情境感统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多采用故事的引导方式来进行课程导入, 用故事情节来设置训练内容, 让幼儿沉浸于想象世界中。故事中的人物、场景、情节、音乐等, 都是活动设计极佳的线索或素材。一个好的游戏情境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可以使幼儿的被动练习转化为主动参与, 也可以让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引导幼儿将兴趣指向学习内容, 调动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感觉统合游戏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情境式感统游戏活动设计策略

1.贴近幼儿生活实际, 选取情景素材

生活是幼儿经验的来源, 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情境, 让他们带着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游戏, 一定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选取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或者游戏作为背景创设游戏情境, 如走高跷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平衡, 是一项很好的感觉统合训练内容, 但如果将该内容简单地组织成重复的技能与动作练习, 幼儿势必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 教师将动画片《小企鹅宝露露》中露比学穿高跟鞋的情节运用到游戏中, 让幼儿扮演露比, 踩着高跟鞋 (高跷) 学走路, 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练习的积极性, 使幼儿在游戏状态下完成基本动作的练习。动画片形象可以帮助幼儿进入角色, 让幼儿自如地练习这些动作。因此, 在后面的游戏环节, 教师还可将动画片中的情节和游戏规则有机结合以丰富情境, 进一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2.借助感统专业器械, 创设游戏情境

感觉统合器械是感觉统合游戏的重要元素, 也是游戏开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感觉统合器械在游戏中创设幼儿喜欢的情境, 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每一种感觉统合器械, 都有其对应的动作练习方法和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 实现一种器械的多种玩法和几种器械的组合玩法, 加强器械的利用效率。如滑板车, 在常规玩法中, 幼儿是胸腹贴在滑板车上, 双手向前滑动, 而在《飞夺泸定桥》 游戏中, 幼儿可以躺在滑板车上, 手拉绳索向前滑动;在《小火车》游戏中, 它又可以变成小火车, 小朋友们盘腿坐在滑板上, 一个拉一个组成一节节火车车厢, 轰隆轰隆地向前跑去。再如羊角球, 它在游戏《神奇侦探》中就是小侦探们的小马, 一路骑马办案闯关, 而在练习完基础动作以后, 它可以和滑梯结合起来, 小侦探们可骑上小马, 跳下山坡 (滑梯) , 这样, 既增加了游戏的难度, 也让幼儿的游戏兴趣大大提升。

在运用感觉统合器械来创设游戏情境时, 教师要结合活动的目标来综合考量:首先考虑器械在活动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情境性, 这样才能既保证活动开展的科学性, 又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切忌为了情境化而加入过多的器械, 这样既浪费器材, 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3.根据不同能力水平, 设置游戏难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保教并重, 关注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即使是同年龄段的幼儿, 不同的幼儿, 会呈现不同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状况, 用同样的动作要求和难度来对待所有的幼儿, 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器械的高度不同、宽度不同、难度不同, 为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了取得成功的不同条件, 使每位幼儿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小兔跳跳跳》游戏中, 幼儿练习用跳袋跳过跨栏。在练习跳袋的基本动作之后, 教师将跨栏分成几组, 从高到矮依次排列, 请小兔们跳过自己喜欢的栅栏。这样, 幼儿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高度的跨栏进行练习。

4.通过情境角色扮演, 渗透品质教育

(1) 体验合作分享

“一个人今天在合作中能做什么, 他明天就能独立做什么。”在《南极考察队》这一游戏中, 幼儿借助蜈蚣竞赛板这一器械多人合作向前走。要想到达南极, 就一定要多人合作才行, 幼儿先是两人合作, 再到三人、四人、五人。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发现要想走得快, 大家一定要步调一致、速度一致, 任何一个人快了或慢了都有可能跌倒而影响整个队伍的速度。发现这个问题后, 幼儿自发地喊起了口号。当成功地到达了终点后, 他们快乐地拥抱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情境中, 幼儿深深体会到团结合作的深刻含义。我们通过情境式的游戏方式, 可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分享的多维教育理念。

(2) 培养勇敢的意志品质

幼儿期是培养意志品质的最好时期。通过情境创设, 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敢直前的精神, 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手段。在活动中, 我们为幼儿创设不同难度的情境, 鼓励幼儿努力战胜困难。如跳袋游戏中, 幼儿扮演小兔要跳过各种高度的栅栏才能采到大萝卜。有的幼儿觉得难度太大, 迟疑着不敢跳, 这时老师就要及时鼓励。当孩子克服内心的胆怯勇敢地跳过栅栏采到了属于自己的萝卜时, 自然就会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5.邀请幼儿参与创造, 丰富情境内容

基于对幼儿游戏权的尊重, 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 教师在后”的意识, 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纲要》指出, 教师要做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 所以要求教师的指导应更隐蔽、更策略、更具科学性。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器械和故事背景, 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 与同伴合作共同来设计游戏的情境, 从而使活动目标这一外部要求内化为幼儿行为的愿望和动机, 激励幼儿为满足这一愿望或达到这一游戏目标而主动付出努力, 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在游戏《彩虹小勇士》中, 教师可提供器械, 幼儿则自行设计路径, 这样的练习趣味性就会大大增强。

创设活动情境,收获快乐学习 篇11

一、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发散思维

教师引入讨论交流活动,基于小组合作模式,师生、生生展开思维碰撞,相互点拨、给予启迪,共同探讨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交流活动一般与其他活动形式相配合,运用正面分析、反面思考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验、调查等形式,完成交流活动,并由小组成员记录下活动重点过程、思路,并陈述结果。

如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学习时,通过组织趣味游戏,教师将18根铅笔分给3个、4个、5个、6个学生,得出每人分得多少支铅笔,剩下多少只。学生将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除数和余数比较,有什么规律?”“能被18整除的数有多少个?”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发现1、2、3、6、9、18都能被18整除,18根铅笔分给这些数量的人,能够实现平均分,分给其他数量的人,不能平均分,会有余数,余数比除数小。依托于趣味游戏活动,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轻松学习理论知识,并快乐收获思维方法,并结合教师科学的介入与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总结知识与经验。

二、动手制作活动,加强操作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活动打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传统模式中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约束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服务。基于此,实施动手制作活动,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深化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在动手制作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协调学生的手指灵活性,调动大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身心合一,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快乐收获知识与方法。

如进行“找次品”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深化对学生的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5瓶口香糖,再准备一个小型十字架、细线、2个托盘等。将材料组建成一个自制的天平,调整十字架,使得十字架平衡。之后展开“找次品”活动,找出5瓶口香糖中少3颗的那一瓶。又如“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学习,学生展开动手制作活动,运用“塑料钉子板与橡皮筋”展开教具制作,之后转变橡皮筋在塑料钉子上的位置,改变多边形的形状,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拆分与组成,得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思路。实施动手制作活动,以加强学生操作体验,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

三、综合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活动相关,且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延续到下一步的继续学习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入与实施,能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结合数学知识、实验,融合化学、物理、生物的实验方法与知识,展开全面的实际问题分析,如此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收获,最后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

如小学生“跳远”时,老师会说“从45度角处起跳能跳的更远”。部分学生就对这个“45°”角产生了兴趣,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角度。于是设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神奇的45°”,运用家里的喷壶、便宜的荧光剂、水枪展开实验。结合五年级学习的《统计》知识与方法,通过反复实验了解到45°时,跳远、投篮、抛铅球时能达到最远,喷射杀虫剂面积也会最大。此次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家长或教师的配合,虽然学生不能完全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但是也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且进一步查阅资料,分析出斜抛中竖直速度决定时间,水平速度与角度有关,再乘以时间就决定了跑出去的长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中探索和发现。

引入交流活动、创设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创设情境,能从多角度、多层面针对性的强化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时,还能引入其他活动形式,基于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规划。活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建构动态生成的活动课堂。

情境活动 篇12

一、创设生活情境, 再现生活经验, 使幼儿“敢”动

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 所以创设让幼儿身临其境、熟悉的、生活化的情境, 不但能使他们倍感亲切, 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

1.新颖的教案设计, 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需求。手工制作必须有一定的技能, 而技能的学习是枯燥的, 且对于刚加入集体学习生活的小班幼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的手工操作活动, 我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化情境, 根据一日活动中觅得的灵感, 选择一些合适的手工操作活动, 设计新颖的教案, 使幼儿在情境游戏中认知得到发展。

2.美观的材料选择, 整合生活化情境中的审美元素。材料是手工制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之前, 教师要和幼儿一起收集丰富的材料。当然, 材料必须是幼儿所熟悉的。当今, 审美元素渗透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作为教师应善于挖掘和提炼。尤其是在幼儿的创意表现中、在教具制作中, 更要有意识地融入审美元素, 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 幼儿会被材料所吸引, 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 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考虑到小班幼儿由于身体发育还不完善, 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 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 又能轻松获得成功, 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语言情境, 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幼儿“勤”动

如何让幼儿在愉快的情境中领会手工制作的要求和目标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身也要沉浸在情境中, 运用情境语言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创作。教师创设富有情趣的游戏情境, 能使幼儿身临其境, 体验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 以快乐的心情融入活动, 从而调动求知的主动性。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开动脑筋, 想方设法把所学的内容融入到情境中,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1.运用趣味、形象的语言, 提高幼儿的制作兴趣。小班幼儿在手工操作过程中, 不会边观察边操作, 也不能很快地记住教师示范的操作方法和过程, 完成的作品往往乱糟糟的, 有的幼儿则表现得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性的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帮助幼儿掌握动手操作的要领, 使其大胆地操作。

(1) 以自编的故事情节, 烘托手工活动的意境。单一枯燥的讲述对幼儿来说根本提不起兴趣, 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手工活动预期的目标。所以在导入活动时, 教师必须用有趣的语言来吸引幼儿。如在小班美工活动《美丽的一串红》中, 以“秋娃娃”故事导入, 即时自编故事内容, 再导入一串红的制作方法, 吸引幼儿兴趣,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先听再动手。

(2) 以儿歌为情境化的操作载体, 使幼儿掌握操作的技巧。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 如果单一地让幼儿在老师的示范下立马动手操作, 幼儿也是无从下手, 也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若是教师能把操作技巧和方法的讲解改编成一首幼儿能够听懂又简单的儿歌, 则更有利于幼儿接受。

2.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 激发幼儿的创作信心。

(1) 选准表扬对象。幼儿具有思维具体形象、好模仿的特点, 对榜样及其先进事迹或行为有一种崇拜的心理, 而且也会在有意无意中去学习和模仿。因此, 教师应选准幼儿模仿的对象。在手工操作活动中, 教师应时刻注意幼儿的精彩表现, 及时发现, 及时提出, 为幼儿树立榜样。同时也应该将表扬面扩大至全体幼儿, 让每个幼儿都有受到表扬的机会。教师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幼儿身上值得欣赏的地方, 使幼儿的优点得到放大, 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2) 具体的表扬内容。表扬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的行为指明方向, 教师在表扬中要具体指明表扬的内容, 内容越具体, 幼儿对于好的行为就越能分辨。

(3) 丰富表扬形式。作为调动幼儿积极因素的重要手段, 激励表扬的形式要多样, 不能局限于口头的表扬, 可以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表扬, 如对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对有进步的幼儿奖励五角星等, 从而激励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三、创设游戏情境, 在“玩”中发展手工技能, 使幼儿“善”动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游戏从心理方面来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从教育方面来说是幼儿的优良老师。”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越小的幼儿越是如此, 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幼儿对手工操作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表现、宣泄自我情绪情感的一种游戏。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 我们必须要顺应幼儿的这一需求, 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 这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把游戏因素与手工操作活动结合起来, 更能激发幼儿学习技能的兴趣。所以在每一次活动中, 我都尽量以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如根据孩子喜欢的动画、故事, 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进行创作, 满足幼儿爱动爱玩的生理心理需求, 使孩子们自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

幼儿手工制作活动必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趣味情境,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活动的兴趣,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使幼儿在充满童趣的手工制作情境中领悟世界的美好、体验手工活动的乐趣, 从而进一步优化幼儿的手工活动。

摘要:小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带有明显的表情特征。良好的情境必然引起小班幼儿积极的情感反应。趣味情境的特点则决定了它更受幼儿的欢迎, 更易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 更适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 教师可尝试为幼儿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境, 使他们进入角色, 在情境中提高兴趣。

上一篇:信息下一篇:电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