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语文活动

2024-10-19

情境语文活动(共7篇)

情境语文活动 篇1

情境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情境交融的氛围。有了氛围, 才有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每个学科都有其本身的特点, 情境的创设有共性也有个性。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 笔者试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

一、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 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 变抽象为具象, 显得形象直观, 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但要注意, 语文教学终究是文本的阅读, 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二、教师引导达成的情境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 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 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诱导学生思考, 训练学生思维。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体现教学的重难点, 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让学生“跳了即可摘到苹果”, 使学生拥有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三、学生实践形成的情境

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 领悟道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动眼看, 动耳听, 动情读, 动口议, 动笔写, 动脑想。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 而是互相联系的。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间都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自主地领悟、整体地感知文章的内容。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 给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读, 鉴赏性阅读、质疑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验作者的情感, 再在深情的朗诵中升华情感。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 谈谈我们从文中得到的启迪, 并将之流于笔端。

四、众人合作产生的情境

课改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 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在学习的评价上也要注意整体地进行评价, 促使学生积极合作, 主动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固定教条的, 今天的素质教育, 更呼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 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语文活动 篇2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让我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这一块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指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成为儿童主观需求,成为他们情感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以“境”激情,引导学生由“情”知行。李吉林老师还详细地介绍了几种创设情境的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1、图画再现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通过图画把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一下子就让课文中的情境变得生动,实际上是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欣赏美、感受美。教师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的描述要声情并茂,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感悟情感。

2、表演体会情境。学生有善于表演模仿的特长,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长,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角色可以使学

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表演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转换到课文的角色之中,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情感体验。在表演角色时,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聋生的感官,同时学生在表演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深对课文角色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创设语文“情境” 篇3

一、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象,显得形象直观,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要注意,语文教学终究是文本的阅读,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二、教师引导达成的情境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体现教学的重难点,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让学生“跳了即可摘到苹果”,使学生拥有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三、学生实践形成的情境

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想。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间都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自主地领悟、整体地感知文章的内容。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给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读,鉴赏性阅读、质疑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再在深情的朗诵中升华情感。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谈谈我们从文中得到的启迪,并将之流于笔端。

四、众人合作产生的情境

课改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在学习的评价上也要注意整体地进行评价,促使学生积极合作,主动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固定教条的,今天的素质教育,更呼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语文活动 篇4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 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比以往的填鸭式教育, 情景教学法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时期, 各方面发展得都不是很成熟,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消极的态度, 教师在进行一些教学活动的时候, 他们也不愿意主动去参与。通过情景教学法, 教师给学生们创设不同的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增强他们学习的欲望, 提高学习的效率。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 情景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景教学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浓厚了, 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通过情景教学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们就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去。比如对课本剧进行表演,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们在表演剧本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即兴表演, 表现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见解, 学生们要想演好戏中的人物就必须理解人物的情感, 同时还要加入自己的想象, 这对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现状

(1) 偏离文本中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情境能够使文章的美感增加, 但这并不是要让我们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引入到情境之中, 如果那样的话也会使教学的质量降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有些教师不顾文章的内容随意地进行情境的创设, 对于那些不容易进行情境创设内容他们也强行利用情境, 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过多地关注情境而忽视了文章的主题。

(2) 曲解文本情感。在对情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章的内容上, 而忽视了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结合, 在情境创设的同时也能实现情感的升华。比如在学习课文《白毛女》的时候, 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费了好一番工夫, 对白毛女的具体情况做了详细地说明, 包括他的居住环境以及穿着等等, 但是即便教师叙述得有多么详细, 却没能够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主要体现的是对旧社会的抨击, 教师过多地重视意境的创设, 却忽视了情感的表达, 这样一来很容易曲解文章的情感。

三、如何提升情境教学实效

(1) 用疑问创设情境。在情境教学中采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教师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年龄等, 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情境的话, 更有助于学生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用疑问设置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 如我们在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 老师可以问一问同学们的童年都是在哪里度过的, 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正题了。

(2) 在交流互动中创设情境。在现代社会集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都想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共赢。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他们的合作能力,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情境教学的发展。学生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分享他人所知道的, 在合作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自信。在讲《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 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的扮演,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特点, 也有利于学生们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会变得更加活跃,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 他们对于文中出现的一些场景并不是很了解, 所以有时候理解起文章来会比较困难, 从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图像或者视频等, 给学生们呈现出直观的形象,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跟以往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因为可以将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学生们, 更有助于他们理解, 提高教学的效率。

(4) 通过示范创造教学情境。教师进行示范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 通过示范教学能够把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察力, 想象力都能得到极大程度地发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应该认真地给学生们做好示范, 多给他们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 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该有目的地进行模仿。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不单单可以利用语言, 还可以采用肢体动作或者是采用一些图片或者影像等,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使示范的效果达到最好, 在教学《藏羚羊》一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藏羚羊的视频, 学生们会非常感兴趣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难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些启发。

语文情境教学法 篇5

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关键词】 语文 阅读 教学设计 关系 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这一课前的准备——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水平的标尺,也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最注意的方面,因为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程度的重要标准。可见,一堂好的阅读课,一堂高效率的阅读课,无不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的精心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本人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语文情境导入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互通交流探讨。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 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 教育 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3.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人与社会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任。担负此重任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语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教学,但绝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语文学科虽然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它们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成长作用更为有力、更为实际。

四、处理好教学步骤简化和中心环节强化的关系问题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非常强调教师的阅读课设计要简化教学环节,这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简化了,我认为教学步骤是要简化,而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强化、细化。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抓准重点难点,选准切入点,比如《风筝》的教学,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设计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摆脱了千篇一律、不分轻重的机械而又繁琐的教学模式,解开了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其次是中心环节设计时主问题设计要起到以简驮繁的作用,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切忌设计一连串是非判断类的问题,既把教学环节复杂化,又不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皇上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这样的问题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活跃起来,从皇帝自身、诚实的大臣到狡猾的骗子一一加以剖析,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又比如针对描写比较细腻,情感比较丰富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设计一个统领全篇的语言品味题,如《春酒》一文作者擅长在细节描写中见真情,因此,在初步感知环节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中心环节:请勾画出文中精彩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读一读,尽量读出情趣,并说说你的体会。这样的设计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空间内,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才会有潜心的揣摩,深刻的领悟,会心的微笑,真切的表达。

另外,针对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可为学生设计一种简单而又中心突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组内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从旁指点;解决不了的或推荐出的重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与教师的读中指导相结合。也可以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需要的,当然讲解要精练,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设情境 品悟语文 篇6

[1]这一学习理论颠覆了以往认为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的传统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相应地,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从“权威”的高位上下来,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已开发出一种相对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

[2]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3]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这一教学模式即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感受,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与语文学科实践性、人文性的特点是契合的。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自2000年“大变脸”后,文学色彩变浓了(文学作品占了近60%),其中不乏许多文质兼美、传诵不衰的佳作,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尽管老师们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分析得头头是道,可学生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兴味索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没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涵泳其中,咀嚼品味,欣然心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想方设法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情境体验,使文章中的“情”与教师、学生的“情”融为一体。通过情境创设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让学生走进语文,走进生活,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

笔者在摸索和尝试之后总结了如下几条情境教学的途径,求教于大方之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音乐。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课堂上渗入音乐,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音乐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想像力,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理解课文、体味意境。

乐曲伴读。白居易长诗《琵琶行》的背诵总让学生叫苦不迭,笔者尝试着在分析诗歌的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吟唱音乐配制的诗句,两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十足,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刻进脑子,有位学生说:“有音乐,我觉得课堂上充满了浪漫的气氛,让我特别专注。”再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让学生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碧草青青花盛开……”在优美的乐曲中学生会由梁祝的爱情故事联想到焦刘的“举手常劳劳,两情常依依”,由梁祝的“化蝶”联想到焦刘的“化鸟”……

自编自唱。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有古代戏曲单元,选收了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等优秀的古典戏曲片段,这些文段语词优美、意境悠远,遗憾的是古代没有录音设备,现在我们很难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唱腔,加上学生们平常很少接触戏曲,在人物唱词的理解上也有一定困难,很难体会戏曲艺术独特的韵味。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通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重新为唱词谱曲并演唱,演唱之后教师或其他学生适当点评,在全班范围内评选出“最到位谱曲奖”、“最佳演唱奖”等来鼓励学生。这种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验,一方面是语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平素积累的音乐修养。可以说,在语文教育中适当渗入审美活动,既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用自己的音乐、自己的心重新诠释了经典的戏曲意韵。

配曲结课 。优秀的结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音乐结课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学习《我与地坛》时,随着课的深入,学生们逐渐被史铁生厚重豁达的人生品格和母亲坚强隐忍的爱子之情所感染,临近下课,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结课,课文与音乐、文情与乐境水乳交融,下课铃响起,几位学生还噙着眼泪,教学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朗读是一种“诵读”、“美读”,它要求朗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投入自己的热情,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正如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在诗歌教学上特别适用,因为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更适合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如《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应该说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直到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

三、角色扮演。高中语文第四册入选了《雷雨》、《茶馆》等现当代戏剧,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如果光靠音乐、朗读、教师讲解等恐怕不能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让学生来“演”。学生将课本当作戏剧剧本,自行分配角色,简单布置道具,通过对白、动作,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无论是扮演教材中的角色、理想中的角色,还是扮演童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这里有审美的、道德的、艺术的活动,也有理智的、科学的活动。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学生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面地活动起来,甚至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由此辐射开去,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电教媒体。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神奇的极光》这篇科技说明文虽然语言生动准确,但极光是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自然现象,仅靠文字讲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借助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极光冕、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等彩色照片展示给学生,那么这种直观感性的认识自然会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了。电教媒体还可以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课堂教学艺术是这个大系统里一个举足轻重的支系统,探究课堂教学艺术、提升语文教学品位,我们任重而道远。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7

一.学前激情渲染——引“舌”初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创设情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说”的重要地位,从“听说读写”的几个训练内容看,只有学生会“说”,教师才能更准确掌握“听”的情况,也只有学生会“说”,才能实现“写”的目的。设法引导学生想“说”、会“说”是语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精心设计课前激情导语,巧妙引“舌”初动,常是教师们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最适用、最见效的方法之一。

阅读教学进行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甚至全部)师生共鸣的体裁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例如,在讲授《理想的风筝》一文时,先运用实物风筝创设一种高而远、追求目标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理想和风筝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下从实物进行到了想象思考阶段,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意识,这时,学生就会有很多想说、想问的话,在师生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合理引导,就达到了激情的效果,引起学生急切要了解课文的目的,因此引“舌”初动。

二.学中情感调动——送“惑”上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思想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哪些知识为“惑”,这样可能与学生的“惑”形成偏差,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从新课标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更主要的是点燃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发现者和探索者。

教育专家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情感的兴奋点、灵感的激发点、教学的创新点,是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或跃跃欲试的教学精彩画面。”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很多亮点,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有“惑”不解产生意识冲动。

例如:教师在研讨《死海不死》一文的亮点时产生两个观点:(1)亮点确定为死海的现状;(2)亮点确定为死海的未来。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应确定为(2),这是因为学生要探求死海的未来,必然会研究它的现状,自然需要主动地自学课文,从而引发学生探索,从中发现所惑,并预示死海的未来,这是符合学生好奇心和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的。

让学生学时有所“惑”,学中能解“惑”,学后有余“惑”,做到既挖掘到教材的内涵,又激荡学生的内部动力,就能使学生有新悟、有提高。

三.学后情境延续——“授”后服务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续,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延续。切实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多课内的余“惑”在课外补偿中解决了,使学生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实现大语文、大阅读的课堂教学思想的价值取向。

总之,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于寻找到作品本身情感潜在的含义,寻找到师生情感交流交融的立体交汇点;寻找到新情感、新体验及新的“惑”与“悟”。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语文阅读情感教学的结果,也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思想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阅读情境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上一篇:软件系统维护下一篇:试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