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2024-10-17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共12篇)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篇1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因文制宜、因时而设, 积极创设出美的情境, 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那么如何优化阅读教学的情境呢?

一、运用巧妙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点燃”学生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有一种“向往”的意识, 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课初的几分钟内, 帮学生进行心理准备, 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情境

随着科学的发展, 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现代化逐渐走入课堂, 录像录音、投影、音乐、多媒体等对创设美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课文需要,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美的情境, 这样就会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 把美的细胞变成一种享受融入学生体内, 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 吸收知识、开启思维, 陶冶性情。

三、运用美的语言去感化学生, 渲染情境

现在的小学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雅文, 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上课前总是先深入钻研教材, 用心去感悟它, 接受课文的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 讲课时自然就会全情投入, 很快融入角色中。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沟通教师、作者、学生的情感, 使彼此间灵犀相通, 感情共鸣, 我想这必将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运用美的板书设计, 辅导创设审美情境

板书要清晰、合理、新颖而富有创意, 教师只有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板书设计方能更好地辅助教学, 也更易于学生接受, 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比如, 用红色彩笔板书《菩萨兵》以暗示“红色光明的希望”的象征意义等等。在讨论《诚实与信任》一课时, 为了形象表现文章的主题———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诚实与信任时, 我尝试设计了环形板书。当我把板书全貌展示出来时, 学生们会心地笑了。这一板书不仅使学生认识了一个古代钱币的形象, 增加了知识性, 而且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渲染了语言的深刻性。

五、设置情境, 展开想象, 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如果能因文制宜, 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 把某种情形, 某种状况, 某种景象表现出来,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话, 那么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 此时思考问题就必然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总之, 只有优化阅读教学的情境, 诱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体验,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学文”, 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语言滋润中引导学生“感悟”。也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 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 有效地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 把阅读课堂推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篇2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学生在教学中活动的自主性,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自觉积极,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将其变成自身财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维护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科学、适宜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的目标。二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是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如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三是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更多的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创造性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学生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学生的这种创造性说明:只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适当,诱导得法,学生必定能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教师科学设计并恰当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然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情境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情境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去发现、获得的。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发展智力。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着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对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可以发现后者正是适合前者需要的一种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符合理沦联系实际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 篇3

一、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开篇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兴趣;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激发其兴趣;可以用“讲故事”激发其兴趣,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最感兴趣。多媒体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获得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如在上《桃花源记》时我用powerpoint制作“落英缤纷”图、“渔人泛舟”图、“桃源人宴客”图,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的环境美、人情美、生活美;在教授《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我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听我课前配的《空山鸟语》古筝曲;上王昌龄的《出塞》时配了《胡笳十八拍》,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了课时容量。

二、 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现代问题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这样提问:“阅读全文后,你认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是怎样一个背影?请在原文标题前加上一个修饰语,变为( )的背影,并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表面看起来非常简单,因为人人都可以填,但想填好又未必容易,这需要学生吃透课文,掌握主题,而且还需要学生去讨论,去比较。比较与讨论之后,(难忘)的背影、(艰难的)背影、(凝聚父爱)的背影、(饱经忧患)的背影等说法是大家认为比较好的。通过这一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入了最佳的学习境界。又如我在讲《乡愁》一课时,在听读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意象表达出来?大千世界,万物繁多,为什么作者单选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这两个问题基本上贯穿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并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发展起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三、 利用课本剧编活演绎文本,创设教学情境,张扬学生个性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理,且模仿性和参与性特别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张扬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根据课文体裁及内容,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课本,揣摩人物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所要反映的主题。如在上《百合花》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小说,然后揣摩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语句及语段,最后请三组学生登台表演。一组扮演小战士送“我”到前沿阵地的情景,一组扮演“我”和小战士去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情景,一组扮演新媳妇为小战士缝被子破洞的情景。通过自己的揣摩与观看同学们的表演,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作者所要反映的主题:歌颂解放战争时期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因素。

四、 利用小组合作创设协作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协作”

教学中的协作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与人协作的作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比如课文朗读、作文修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

小组合作作文是我的一个尝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语言训练运用。在进行作文语言训练时,我给学生设定了许多种情形和场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以解决学生词汇量少、语言贫乏的问题。学生在进行集体创作时,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启发与交流,在交流互动与对话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产生了创新的意识,拓宽了思维方式。事实证明,通过协作教学,既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初探 篇4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教师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的知识激不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了解知识的来源或产生的背景,或者认识到知识在生活或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或广泛应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为激情呢?下面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学生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师语言的魅力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科类的课堂上,实际上理科课堂也非常有必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兴趣来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要让学生觉得你知识丰富,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尽可能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你的课也会不自觉地喜欢。其次,作为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居高临下,那么学生肯定会因为惧怕你而提不起兴趣。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而矛盾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外部条件,但只有在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可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它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兴趣来源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很多人认为,数学课很枯燥,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其实不然,数学课也有独到的魅力。作为教者,我们可以创设更多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下面,就教学实践与数学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浅谈“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

(1)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可给学生讲述函数的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家们在函数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突出函数记号“f(x)”的出现及意义和集合论对函数发展起的作用,并阐述函数在数学中的地位,这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联系具体事物,创设情境。用具体事物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3)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着手,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积极参与,主动入境,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如在讲椭圆概念之前,可首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若到两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会是什么呢?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去做这个实验,然后到课堂上一起来讨论。

(4)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创设情境。学生所学知识往往孤立于某一学科,如果教师巧妙把各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则可创设出良好的情境。

(5)巧用寓言式故事,创设情境。用寓言或故事创设情境,若运用得恰当,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可以讲述数学王子高斯从“1加到100”的故事。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讲述古代印度太子西拉谟鼓励军棋发明者的故事等等。当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时,接着引入正题,就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6)故弄玄虚,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忽视或者容易产生错误的问题让学生判断,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们来做个交易好吗?交易进行一个月的时间,是这样的:从五月一号起,在五月的每一天,我给你一万元(学生马上变得兴奋起来)。但是,你要做到五月的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三天给我4分钱,第四天给我8分钱……依此类推,每后面一天你给我的钱的数目是前一天的两倍。这时,学生们深深地被问题吸引,热情高涨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愿意交易,有的说不愿意交易。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当结果出来的时候,同学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大家都被这个惊人的数字吓着了,同时他们也尝到了计算成功的喜悦。老师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般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

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可怕”的数学变得非常有趣,这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恰当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习上的“正迁移”。

参考文献

[1]展浩贤.关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3).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篇5

赵 佩

(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摘 要: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以高中英语为例,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几点探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英语;直观情境

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

如今,一种融合了多种教学优势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引入到了教育领域中,即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将它适时引入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可以使授课内容以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Unit 3 Celebration中Christmas这一课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了西方国家在过圣诞节时的一些文化习俗,如准备Christmas tree,candle,snowman,presents,decorations,turkey,Christmas stocking等等,并播放了一段过圣诞节时的视频资料,这样,我们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渲染了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获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着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为枯燥、死板的高中英语课堂增添一丝乐趣和情趣。

比如,在学习必修四Unit 12 Culture Shock中Mind Your Manners这一课时,在为学生介绍了一些西方礼仪和礼貌用语之后,我为学生设定了如下情景:If a man is wearing a hat,how should he greet you?When you first meet someone,what should you do?If the woman doesn’t offer her hand,What should you do?然后,在班里选取几名学生让他们对这些情境进行再现,这样,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既帮助他们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语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还应遵循一个原则——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和价值,进而对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我们要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学生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Unit 1 Lifestyles中A Perfect Day这一课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他们尝试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一天生活过程,并分析自己的生活方式属于懒人生活还是工作狂生活,然后,再开启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因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极为贴近,学生都对这节课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也能够引发学生反思,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利用学生好奇心,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

一切创造和探究的基础,都源于质疑问难。而且,高中学生身心已发展成熟,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他们有着较强的问题探索欲和求知欲,因此,我们要利用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熟悉、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被动语态”这部分语法知识时,我就对全班同学说道:“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会说‘我们粉刷房子了’‘昨天的工作你完成了吗’‘南方人种植水稻’……这几句话的主语分别是‘我们’‘你’‘南方人’,而且是动作的执行者,不过,有时我们也会这样说‘房子粉刷了’‘工作完成了’‘水稻种植于南方’,这样句子的主语就变成了‘房子’‘工作’‘水稻’,他们是动作的承受者,那么,这时我们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出这样的句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被动语态。”这样,我通过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被动语态”这一语法知识。

参考文献:

[1]蒋钰。基于新课程高中英语情境教学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04)。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之我见 篇6

一、导语设计要精心

在每一节新课的导入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兴趣激昂,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这样说,好的导入,是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前,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地球。然后,我介绍了地球,强调只有一个,而后以在破坏了地球再想移居想都别想,学生立刻想知道其原因,学习兴趣毅然积极。

二、借助音乐渲染情境

借助音乐渲染情境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大家欣赏贝多芬的一首名曲,让大家感受音乐之魅力。在学生被陶醉时进入课文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

又如,在教诗歌时,我们可以配上清脆圆润、婉转流利、激越雄奇等适合诗歌教学旋律的曲调,便能激起学生吟诵诗歌的积极性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角色扮演,活跃气氛

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效果一定不错。小学生天生爱模仿,若让学生扮演所学课文中的角色,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积极投入,内在的学习动力自然就会激发出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又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适合学生表演的素材很多,在上课的前几天,就把任务布置下去,让他们准备课文表演所需要的道具,台词等,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有较深的认识,同时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情境的方法还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把语文课堂逐渐变成学生学习的百花园。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中心小学)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琐议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段论述, 充分说明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如在教学“位置和方向”之后, 创设问题情境: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如果你面对着太阳, 那么你背对着的是哪个方向?如果你伸开两臂, 那么你的右手对着的是哪个方向?你的左手对着的又是哪个方向?对第一个问题, 全班同学似乎都没加思索, 脱口而出都说是背对着西方, 理由是“西方和东方相对”。但第二个问题, 却没有学生回答, 因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 再加上没有任何参照物作为依据, 所以学生不能很快说出正确答案。于是, 我再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们面前的黑板就是太阳, 这时候你们的右边是哪个方向?你们的左边又是哪个方向?我话音未落, 学生立马欢叫起来:知道了, 知道了!说着便不约而同纷纷地站了起来, 左转九十度大声说道:早晨面对着太阳的时候, 如果横着伸开两臂, 我的右手对着的是南方, 左手对着的是北方。按照看地图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同学们学以致用, 解决了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衔接新旧知识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温故知新, 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事半功倍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今天学习“梯形的面积”的计算, 我想你们不用翻看课本, 也不用听我讲解, 通过自己的一番认真思考, 一定会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有学生说:可以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后来计算它的面积, 被分割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便是这个梯形的面积。有学生说:颠倒上底和下底拼接上一个同样的梯形, 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 就是这个梯形的面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巧妙变换图形, 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便于动手操作

如在“统计”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用所学统计知识, 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描述的过程, 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了解和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了搞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我创设了一个便于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班上补选体育委员,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候选人, 总共推荐出5 名候选人, 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 从制作选票、发出选票, 再到投票、收票、验票、唱票、计票……整个选举过程, 全由学生自己实践操作, 选举结束之后, 让全班学生按照5 名候选人的得票数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情境题, 全班学生都完整地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制定图表等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这门学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有利实践探究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主动思考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 创设问题情境:全班学生每人准备9 根小木棒, 分成3 组, 每组3 根, 并分别涂成红、黄、绿3 种颜色。第一组红色小木棒的长度分别为2cm、4c m、6cm; 第二组黄色小木棒的长度分别为4cm、5cm、10cm;第三组绿色小木棒的长度分别为3cm、6cm、8cm。上课的时候, 我让学生取出小木棒, 分别用同一种颜色的3 根小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同学们情绪高涨, 立即动手摆弄起来, 操作后有学生质疑:红色小木棒和黄色小木棒都围不成三角形, 只有绿色小木棒能围成三角形。因为红色小木棒中有两根太短了, 黄色小木棒中有一根又太长了。于是, 我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三种颜色的小木棒三根的长短配置有什么不同?

①红色2cm、4cm、6cm, 2+4=6 2+6>4 4+6>2;

②黄色4cm、5cm、10cm, 4+5<10 4+10>5 5+10>4;

③绿色3cm、6cm、8cm, 3+6>8 3+8>6 6+8>3。

板书完毕, 我让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欢呼雀跃地回答:红色小木棒有两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 黄色小木棒有两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 所以红黄两色的小木棒都围不成三角形;绿色小木棒任何两根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根的长度, 所以能够围成三角形。在问题情境中, 学生实践探究, 得出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五、创设问题情境应便于导入新课

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 单凭教师不厌其烦地说教, 学生往往不感兴趣, 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猎取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数学概念时, 我先用硬纸片剪制了几十个各不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 课堂上抽出这三种三角形的一个角或者两个角, 让学生来猜一猜, 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我再将三角形抽出来当场加以验证, 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看到了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或两个锐角, 还是不能确定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呢?我再让学生用量角器亲自测量, 同时提出问题: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度?三角形中会有几个锐角?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里的锐角最多有三个, 最少有两个。至此, 学生恍然大悟:怪不得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或者是只有一个钝角, 怪不得看到了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或者是两个锐角, 还不能断定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这一节课, 教师教得省心, 学生学得开心。由于巧设了问题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 从而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设,情境

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师将教学融入到情境当中,这样就会逐渐地显露出教学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一、情境教学

(一)情境教学定义

情境教学,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不遵循严格概念的教学,情境教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达到刺激学生学习的目的。情境教学最大的功效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育。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1. 创新性。

情境教学是为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创新激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2. 主动性。

情境教学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才是创新性教学实施的主体,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无论自身拥有多大的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也无从说起。

二、高中化学创设情境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生活联系化学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了教学能够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能够创设出更多符合生活特性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关注营养平衡”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接触到糖类、油脂、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这些对于人体健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掌握人体糖类、油脂、蛋白质、微量元素等的百分比呢?如何才能够确保营养的平衡呢?通过这样的情境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情境,学生为了掌握自己的营养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能挖掘众多的情境资源来供教学使用。

(二)提倡问题性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问题性的教学方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必须含有一定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当然,我们所制定的教学情境还需具备新颖性、目的性和适应性。新颖性主要指的是在设计问题、表述问题上能够具备生动性、新颖性,能够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性指的是问题的提出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制定的,而这也体现了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适应性指的是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能够满足学生的水平,能够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例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在当今的市场上,由于黄金价格昂贵、稀少,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赚取暴利,利用黄铜来冒充真正的黄金来欺骗顾客。由于从表面上来看,黄铜和黄金非常相象,不通过鉴定,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学习了化学之后,能够找到如何来区别黄铜和黄金之间差异的方法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对于金属性质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化学实验

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如何强调实验教学都不会过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于每一项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牵引学生去探索未知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升,才能够积极地讨论、思考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情境创设出一个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兴趣。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没有唯一这一说。强化化学实验的表现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例如探究性、趣味性的实验,并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获取一定的教学效益。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师只能作为一名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当问题提出后,需要学生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

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未来的主人翁,对于学生的环保教育也不能够忽视。

例如,在教学“保护生存环境”这一章节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懂得改善大气质量、处理垃圾、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介绍来进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氧化硫等会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呼吸道粘膜;一氧化碳、乙烯、甲烷等是造成机体缺氧的有害气体;氟利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所以,在高中教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同学生一起处理实验之后的废水、废气,强调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验当中所产生的废气可以利用NaOH溶液吸收,废水需要倒入指定废水缸,做好集中处理,绝不污染环境。在做雨水PH的测定实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酸雨严重的腐蚀性,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使用化学原料来避免污染的出现。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拥有非常多的情境创设方式,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找寻切入点,大胆创设情境。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创设情境不能够一味盲目进行,更多的是需要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如此才能够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海峰, 《多媒体与化学实验教学[J]》, 《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04

[2].方保中, 《乍看异常, 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 《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06

浅析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篇9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情境教学法是倾向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教学效果, 为何要创建生活情境? 它是以小学生实际能力为基础, 在它们所能理解消化知识的最大范围内, 运用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来进行教学,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生活情境完全符合因材施教, 以生为本的原则, 是非常值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和推广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 虽然在难度上有所控制, 但是数学学科原本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它依旧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 小学课本中一些图形、定义, 教师如果单抽说教, 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教有所成的目的, 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 来简化这些数学知识, 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快速地理解和掌握, 情境教学法恰恰能够满足小学数学的有需求, 借助情境教学法, 能够将抽象知识点直观化的呈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构建一个个生动的情境, 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调动起来, 教师的教学效率必然会得到提升。举例说明, 进行“中心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的讲解, 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以及单一的口头讲述, 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而采用创建情境教学法, 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直观化的思维空间中, 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概念、关键知识点制作成动态的课件, 学生很快就会投入学习状态, 学习成效显著, 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二、合理创设情境,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 结合学生能力特点, 创建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完善, 学生第一次系统化的接触数学知识, 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些吃力, 教师在教学情境创建的时候, 应该尽量使用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的语言, 确保学生能够了解教师说什么, 这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情境, 才能够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比如, 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情境: 白兔子妈妈将一个苹果分成4 块, 准备分给白兔3 兄弟吃, 她将1 块苹果分给了大哥, 而二哥却嚷着要吃2块, 妈妈没有办法就切了第2 个苹果, 分成了8 块, 给了二哥2 块, 可是这个时候, 三弟又不开心了, 他想吃3 块, 猴妈妈就把第3 个苹果平均分成12 块, 给了三弟3 块。那么问题来了, 白兔三兄弟, 谁分到的苹果最多呢? 这个情境不仅富有趣味性, 容易理解, 同时也蕴含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取出不同的分数, 但是却表示相同的大小这个含义。

2. 从学生兴趣出发, 创建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要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激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关键, 激趣过程中运用运用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创建情境, 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需求, 这样才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 在进行“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学生最喜欢的动画形象“熊大、熊儿”编成故事: 有20 个桃子, 5 个小动物, 这个时候熊大和熊儿可为难了, 它们要怎么分, 才能够让每个小动物都获得一样多的桃子呢? 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高涨, 都会纷纷举手回答, 这个导入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这样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的时候, 不能拘泥于一个方法, 或者一种形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故事可以随时进行改编, 即便是在课堂上, 教师也可以灵活改变情境的设计, 目的就是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领会数学知识和魅力。

3.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创建教学情境

创建教学情境, 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这个阶段游戏和动画是最能够吸引学生的手段, 教师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创建, 既能够寓教于乐, 又做到了因材施教。在情境教学基础上, 鼓励学会独立思考, 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 “克与千克”知识点的讲解,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做游戏的方式, 游戏的规则是“比比谁最快、比比谁最准”。教师先将学会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都发一包黄豆, 一瓶矿泉水, 一本新华字典。然后先让这些小组自行估算这些物品的重量, 然后将其填入表格中。然后教师再带领大家用称来测量, 看看哪个小组估算最准确, 并给予这个小组的成员一定的奖励, 通过这样的游戏方法, 锻炼学生的观察、估算以及验证意识。

三、结束语

教师应该基于教材基础, 结合学生的自身的学习特点、兴趣等各方面因素, 合理创建教学情境,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分析发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 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晓娜.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篇10

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因此, 在教学中借助生动的化学故事创设情境, 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 学习Na2CO3时, 教师可以介绍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故事: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但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 生产纯碱的氨碱法这种技术被几大公司控制着, 垄断纯碱市场, 任意抬高价格, 我国很多民族工业因为缺碱而倒闭.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得知情况后, 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 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 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 摸索到苏尔维制碱法的奥秘, 生产出中国自己的纯碱.后又进行多次试验, 改进制碱技术, 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联合制碱法”, 它的优越性大大超过了苏尔维制碱法, 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在讲述过程中,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 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把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己任, 学习热情立即被调动了起来, 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接触较多, 运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从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化学, 强调化学科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 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 为了形象说明它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提出以下问题:大家喝可乐时, 打开盖子前摇晃几下, 打开后会有许多气泡冒出来, 为什么?夏天天气闷热时, 可以看到池塘里的鱼会不时跳出水面, 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比较感兴趣, 会积极地进行思考, 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趣味和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利用课堂讨论创设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改善情感环境的教学形式, 和谐的讨论气氛,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 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 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 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 在讲授弱电解质的电离时, 提出这样一道问题:在溶液导电性的实验装置里注入浓醋酸溶液灯光较暗, 如果改用浓氨水, 结果也一样.把上述两种溶液混合起来后实验, 灯光却十分明亮.这是为什么?学生分组, 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展开激烈的讨论, 最后选派代表阐述最后的结论.通过分析他们不仅抓住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本质, 同时对电离平衡也是动态平衡, 条件改变可以促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理解和应用, 有了深刻的认识, 留下难忘的印象.

四、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 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 在“燃烧与灭火”教学中, 教师可先给学生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小魔术:教师在烧杯中倒入2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 充分摇匀, 将一块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用竹夹子夹出手帕, 轻轻地把酒精挤掉, 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手帕着火后, 火焰很大.这时要左右摇晃手帕, 直到熄灭.火熄灭后, 手帕完好无损.在学生被奇异的现象所惊叹之际, 教师问学生:想知道手帕烧不坏的奥秘, 等学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秘了.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学习兴趣被激活.又如, 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 教师可先演示2组实验: (1) 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 (2) 氯气通过湿润有色布条.通过2组实验现象的比较, 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 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五、联系社会问题创设情境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 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 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因此, 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社会紧密联系, 社会问题是化学问题情景的基本来源.如能源、材料、环境、粮食等多方面的问题、臭氧层的作用和保护、二氧化碳的功与过、酒精燃料、氢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和生产应用等.

例如, 开县的天然气井喷事件中, 为了避免人畜中毒, 便将天然气点燃.天然气中有H2S, H2S有哪些性质呢?问题情境自然形成.

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初探 篇11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绪,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激發学生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略谈几点。

一、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有位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下冰雹等。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

通过创设这样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我们学校王老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们知道老爷爷2008年的年龄有多大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个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完这部分知识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学生的求知情趣,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我在教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形如:25×16 25×12 25×24 25×36的算式,我口算,与学生进行计算比赛,我都能很快地、准确地说出结果。学生感到神奇与惊讶:“老师你究竟有什么‘招’”?我抓住这一时机,问:“你们想知道老师使用什么‘绝招’吗?”学生齐声说:“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创设了如下情景。师:请你判断“把一个蛋糕分给2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个蛋糕的1/2,这句话对吗?”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室里一片“混乱”。

这时,老师抓住时机让两方各选3个代表上台进行辩论。

正方: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蛋糕分的是2份,取的是1份,所以应该是1/2。

反方:这句话是错的(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边折边指),这样是不是分成了2份?

反方:这2份一样大吗?如果不是一样大,他们分得的就不一样多,不一样多就没有平均分,没有平均分怎么能说是1/2呢?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还有意见吗?

正方:没意见!是我们理解错了,感谢反方辩友。

老师向六位代表竖起了大拇指,教室里自发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于学生刚接触分数,对概念模糊不清,出现了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创设争辩情境,在争辩中意见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深化,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还能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四、游戏情境,妙趣横生。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

例如在教学课本“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向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例如我在上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天,小明约了两位小朋友到他家玩,小明的妈妈准备烙三个饼给他们。出示课件:只有一口锅,能同时烙两个饼,烙一个饼的一面要3分钟,两面都要烙。小明的妈妈最快要几分钟能把3个饼烙好呢?这样的情境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之探微 篇12

一、立足文本, 创设问题情境

(一) 问题情境中各问题要有思维含量, 问题之间更要有层次感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 但要讲究实效性, 在教学陆黎的《囚绿记》时, 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这样三个问题情境:

1. 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从文中找依据, 并作圈点批注。2. 作者又是怎样囚绿的? 3. 绿被“囚”后情状如何?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读一读, 读出自己的感受。

很明显, 三个问题的设计, 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能激发学生由浅入深进入思维状态, 既要动脑, 又要动手, 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感官;问题中的“情有独钟”“囚绿”和“情状如何”等字很抢眼, 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读、思、写、说的积极性。事实上, 这三个问题在巧妙地引领学生精读文本, 在阅读中学生能把握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在解读文本中, 在品味“绿”意中, 感悟作者对绿的情感, 绿的形象跃然于心中, 具有自然之美又永不屈服, 同时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绿”精神的感染, 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得到了提升。

(二) 问题情境要善于把“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

《沁园春·雪》这首词尽管只有114个字, 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气势磅礴。写景, 纵横千万里;论史, 上下几千年, 采用多种表现手法, 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教学时, 除加强朗读外, 可以放手让学生沉浸文中去发现、去感悟这首词的巧妙写法, 通过“发现”, 品味具体词句的深刻内涵。

(三) 问题情境要把文本解读引向深处

我们常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的方法又何尝不是如此?阅读教学可谓千头万绪, 不同的老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而关键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堂好课最起码要做到:重点突出, 教学思路清晰, 能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层层分析,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 有意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找准切入点, 然后顺藤摸瓜, 由浅入深挖掘文本。

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就以双方的“矛盾”为切入口, 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矛盾双方分别牵涉到哪些人物?关系如何?双方的矛盾怎样在法庭上体现?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矛盾?

根据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 并以此为线索, 层层剥笋, 如顺藤摸瓜, 追根究底, 深入挖掘文本, 最终解决疑问。这样安排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特征之一, 以双方的矛盾为切入点, 有助于学生掌握戏剧这种文体特征。

教学思路清楚, 而且层层深入, 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

由双方的矛盾展开对人物的分析, 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物, 从而正确、客观地评价人物。

根据双方的争辩及情节的变化, 又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采用的方法, 也就是如何写的问题。

不过, 一堂课上问题的创设很有讲究, 弄不好就会一盘散沙, 或者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 所以主问题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 而主问题又可以自然衍生出一些小问题, 由此引领学生解决疑惑。问题的设计最好从学生中来, 由学生课前自学产生, 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形成。

二、联系实际, 创设活动情境

教学《拱桥》一文时, 我创设了“精彩回放, 拍摄电视片段”这一活动, 具体情境是这样的:如此感人的画面, 我们何不把它拍下来呢?哪几段最感人?请以四人为一组组成电视拍摄小组, 演练拍摄电视片段。

小组内演练后, 我再次组织学生在全班演练, 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把手高高举起, 争先恐后, 可见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然后再组织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揣摩人物的心理, 结合

如果说“演练拍摄电视片段”只是对文本内容的浅层认知, 那么, 品读人物就是一种再认识、再提炼的过程, 从中培养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也提升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 创设画面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深意,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我们常常借助各种媒体, 创设可以直观的画面情境, 使学生穿越时空, 置身于事物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 可以通过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可感的情境, 一方面插入与词匹配的画面, 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这首词每句话的内涵;另一方面插入歌曲, 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感悟词人的情感, 在兴奋中不知不觉背诵这首词, 真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 情境的创设远不止这些,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摸索, 不断创造。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要:为了让学生主动、愉悦地、有效地进行学习, 并获得情智和谐发展, 人格健全成长, 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设置各种情境, 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画面情境等,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画面情境

参考文献

上一篇:路软土地基下一篇:标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