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

2024-05-23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精选8篇)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 篇1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化学新课程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借助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的建构。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从内部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本文结合实例,就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略陈浅见。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倡导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案例]: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引导学生观察钠跟水反应(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事先滴入几滴酚酞)的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钠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发出嘶嘶声?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为什么会有小气泡?为什么溶液会变红?为什么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时学生兴趣大增,思维高度集中,立刻研讨其中的奥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二、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教学案例]金属的腐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所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巨大,根据各国 调查结果,一般说来,金属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致为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金属腐蚀的年损失远远超过水灾、火灾、地震损失的总和,据不完全统计,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英国每年为13.65亿英镑,美国为700亿美元,日本为6.25亿日元,我国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钢厂,所以金属的防腐意义重大,同学们能否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生产、生活的课题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生深究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读文章,讲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教学案例]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一课时,引入以下两则故事:①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有名的医院动用了所有堪称世界一流的仪器;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就没治了吗?②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在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船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他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暗礁?都不是,是钢质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厚厚的钢板怎么这样快就被腐蚀穿孔了呢?

在两则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立即激起思维的“浪花”,急于想揭开这个谜团,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景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教学案例]“伏打电池”的发明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为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当用解剖刀除去青蛙腿皮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他联想起以前做静电实验时不慎触电而使身体肌肉发生颤抖的情形,断定青蛙的抽搐可能是受到电击的结果。为了探索触电与青蛙腿抽搐的关系,伽伐尼做了3个实验。

实验1:将避雷针与死青蛙相连,当打雷时,青蛙的大腿发生颤抖。

实验2:用一支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3:将青蛙放在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他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青蛙腿抽搐与外电源无关;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 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化学家伏打,对伽伐尼的研究提出了两点疑问:死去的青蛙怎么还能产生“生物电”?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及铁器接触时都会抽搐?于是,伏打开始了实验研究。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经过大量的实验,伏打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蛙腿抽搐与否,不是与所谓的“生物电”有关,而是与金属有关。只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电流的来源,伏打又用蛙的肌肉、神经做了实验,结果都没有发现抽搐现象。伏打再用实验否定了肌肉或神经是蛙腿产生电流的物质后,联想到肌肉、神经和腿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那么,与金属作用产生电流的物质会不会是生理盐水呢?

实验:将一块铜片和锌片同时平行的插到食盐溶液中,并用导线将两块金属片和电流计连接起来。

这时,奇迹出现了,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伏打惊喜若狂,蛙腿抽搐之迷终于被科学的实验彻底揭开了;这也同时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化学电池——伏打电池诞生了。

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化学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在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化学史料中,从杰出化学家的思想中获得探究学习的灵感和思维的方向,摄取科学的精神,前进的动力,获得学习的灵感。

五、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学案例]重金属污染

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水俣病和痛痛病,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如何处理?

环保知识,能源危机,新材料等热门话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来创设教学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和想象。

六、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景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景之间暂时的矛盾,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矛盾,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一种教学情景。

[教学案例]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已经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还知道可以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但在学习盐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往往会认为盐溶液都应该呈中性,此时可以让同学们用PH试纸测定NaCl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NH4Cl溶液、Na2SO4溶液、CH3COONa溶液、(NH4)2SO4溶液的PH,并将它们 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盐溶液并不是都呈中性。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探究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有何规律?

通过这类教学情景的创设,将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维的兴奋点,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设化学教学情景的根本目的,结合化学课程内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熟悉的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化学史料、故事等情景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认识,理解知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真正把握知识的实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由情入境,情景交融,学习欲望高涨,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祖浩、王磊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编写组

《化学与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郑长龙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 篇2

一、创设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基础是成功的开始, 创设情境, 良好的导入, 形象而生动的化学实验, 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把化学试验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声、色、味、情景融合在一起, 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 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初始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新知充满热情。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启发和引导,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学习步骤和原则, 根据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 巧妙运用各种课件和化学仪器,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一堂生动有趣的化学课, 可以在课程伊始就播放化学实验视频, 让学生观赏实验, 在好奇中发现问题, 总结出神奇的地方, 配以美好的视听觉享受, 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 这样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 在心灵的交流碰撞中,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方面的知识,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对化学新知的学习, 使得学生提高积极性, 主动掌握知识。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化学新知的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传统教材的重难点突破。可借助电教媒体和化学实验仪器, 根据不同的化学教育教学内容, 以及化学教材中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配以图片欣赏和化学实验操作, 让学生沉浸在对知识的无限遐想和神往中, 使学生的感情处于活跃状态。再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 可以解决化学课程中的重难点,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在实际观赏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开阔视野, 使得学生更热爱化学这门课程, 更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 为学生学好数理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严谨的实验操作流程, 在学生今后的为人处世中都有裨益,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三、创设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实践热情源于对知识的探索。通过动手实践, 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启迪, 学生对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发展思维的同时, 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对信息进行反馈和理解, 在化学实践中得到各方面训练。操作过程和化学成果是对化学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的反映。因此, 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 从实际出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加以引导、启发, 运用各种仪器, 在快乐实践操作中, 进行情境演绎, 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互相探索, 不断创造新成果,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在一次次的化学实践中不断巩固新旧知识, 在实践中成长。

四、创设情境, 使学生协调配合, 强化新知。

创设情境, 特别是最后教师指点、总结环节, 能够使学生更协调配合, 强化新知, 达到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的重要目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化学课程内容和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动手实践, 互相探讨、取长补短, 让学生乐于展示才华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完成实验全过程, 通过成果的展示、自己的归纳总结, 对典型问题做出分析、对自己或他人的成果进行点评, 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最后, 教师或学生小结, 使得对本次化学课程的学习有所升华, 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知识脉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使得学生在欢乐中探索求知。

综合论文的分析研究, 总结中学化学课改研究现状和特点, 展望课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新知, 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推进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鸣.化学教育.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8-01.

[2]牟晓红, 冷宝林.化学分析.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3-05-01.

[3]张升晖, 杨春海.化学实验.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景 篇3

一、运用新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用一个好的开端令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我经常采用: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等等。逼真的情景,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

二、手段多样化,“拴”住学生的心

(1)随机应变如把“stand up, sit down ”。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题目为“我的生物园”。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2)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第一、当“小老师”、“模仿秀”。比如说“Tack about it ”。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ty.”(可以作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 “very good ”,“Sit down ,please”.

第二、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第三、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 Hi, Jim. Hello, Mike,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 too.另外,在巩固新课时,我经常引进竞争机制,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尤其自我表现力强,得到老师表扬的,甭提有多神气了。此外,我还常常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彩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气,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现学现卖”,养成习惯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 Boy, 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活跃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轻松愉快,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 篇4

罗宇达

南昌一中化学组 330003

摘要: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构建过程。而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关键是创设引导、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其中,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本文将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联系笔者的教学实际,来阐述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 三维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

1、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要教师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来实现。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利用情境创设、促使学生主体参与的思想。

情境创设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其作用在于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什么是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 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臵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

3、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五大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人文历史等联系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工业合成氨”时,提供“第一化学反应”的相关背景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个反应?(人工固氮的意义);研究的方向在哪里?(从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角度分析);在学习Cl2的性质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发生Cl2泄露,人们应该如何发现并防护?介绍H2S性质时,提供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背景材料,设问:造成重大惨剧除人为因素外,当地的地理环境也做了帮凶,为什么? 体现了H2S的哪些性质?……

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接受新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教师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在学习Na2O2性质时,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提问:实验体现了Na2O2的什么性质?让学生往装有Na2O2的试管中滴水,并用手指略堵住管口,有什么感受?再用带火星的火材靠近管口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思考原因。通过创设一系列连贯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到Na2O2的性质。

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我先提出问题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呈什么性?不少学生根据NaCl溶液呈中性就认为盐溶液都呈中性。我再让他们测NH4Cl、AlCl3、KCl、Na2CO3等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现象?你能推测NaHCO3、Na2SO3、CuSO4、FeCl3、K2SO4溶液的酸碱性吗?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结论?

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化学问题情境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察”、“好问”、“勤思”习惯 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就容易养成学生“善察”、“好问”、“勤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 《钠》这节课中研究钠的活泼性,教师先提出问题: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会得到什么产物?方程式是什么?(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臵换出来)。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推测产物是什么,思考原因。(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

学生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时,经常会与他们原有的知识发生“冲突”或是结果“出乎意料”。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经常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联系新旧知识主动思考问题,及时发问,通过同学的相互讨论或老师的引导指点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有效的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形成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4、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思维和提高科学素养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可能会随着学习者以后不再接触相关学科的学习而遗忘或无法运用,但学习者形成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则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终身受用。

各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特点,都有相应的学习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学科思维。而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这两者都是学习者能继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

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臵身于分析、思考问题的氛围的同时,不仅使他们容易形成问题意识,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教学中,设臵以下问题:在准备阶段酸碱式滴定管是否要润洗?为什么?锥形瓶呢?在滴定过程中眼睛应盯在哪里,为什么?达滴定终点时能否立即读数?为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不仅明白正确的实验操作,还能了解化学实验中误差分析的方法。

5、创设问题情境,是落实“双基”、实现“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自然科学。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对高中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作出了基本要求。教学目标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尤其重视。由于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散,对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然而许多知识都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人文历史等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机械生硬的落实“双基”而不注重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关联的教学情境,不仅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我省即将实施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做了重大的调整,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化学学科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水平精心预设,创设好问题情境,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的同时也在彼此之间形成相互感染。从而在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在勤思、民主的氛围,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积极自主构建以获取知识与技能,体会化学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科学素养与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品德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 篇5

枝江市董市镇董市小学 曾梅花

2011年夏,我来到武汉学习,虽然酷热难耐,但却使我受益悱浅,我觉得在品德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1.创设主动探究的质疑情境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性的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教师还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教材中提出的“要谦让”这个道德观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达到了情通理达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实践证明,品德课教育源于生活,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采用活动化教学,能改变以知识为本,教师中心,灌输唯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过程统一起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做为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品德课以崭新的形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现代教学资源,利用课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在教“愉快的收获”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丰收会,让学生展示一学期来的学习成果,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5、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班主任兼品德教师,我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献出我们的爱”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诚实友爱,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品德与生活教学,我还积极使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播放课件,使学生课堂上的热情提高。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曾梅花

教学形式活动化是新理念下思想品德课的亮点,它要求老师将教学目标融于不同的活动细节之中,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探究,让学生在参与和感性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因此,活动化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参与活动。

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认识和情感体验。三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活动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华,而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

强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这里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去,得到 “ 为人生打基础或作准备的教育 ”。然而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总有一些学生因为自身性格、兴趣爱好而不愿意参与,甚至逃避活动。因此,全面性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 “ 量 ” 的保证。这里所说的 “ 量 ” 不是说每一次活动必须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而是要求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充分协调、创设大量合适的情境,努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二是学生素质在活动中应得到综合发展,包括 “ 认知过程 ” 的教育、也包括 “ 情感过程 ” 的熏陶和冶炼。全面性更主要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 “ 质 ” 的体现,即学生能在不同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得到和谐的发展,只有全身心投入的参与才有其真正的意义。

突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与时俱进,多种多样,然而针对某一具体教学目标,采用何种科学合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仍然有其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理解为:首先,活动的内容要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活动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活动的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就近。如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就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都是活动内容生活化的体现。这样的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深刻的体验,潜移默化地使其生活经验和思想品德得以升华、内化。其次,活动形式的选择要有效。即符合教学实际,能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走过场,摆花架子。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精心选择科学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全面发展,就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会《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教学案例

曾梅花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课前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教学过程

一、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三、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延伸课外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珍惜粮食》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现在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长勤俭观念淡薄,缺乏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因此,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现象日益严重:教室垃圾筐里躺着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食堂餐桌下撒了一地的米饭„„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现象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通过开展珍惜粮食的活动来启迪学生感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已刻不容缓。

二、案例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在教学《珍惜粮食》这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粮食有关的一些资料(如浪费粮食的现象、粮食怎么来的„„),并做好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油然而生——珍惜粮食的必要性。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课前,同学们都对自己身边浪费粮食的情况作了调查,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小组内交流调查情况,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和家人每次去饭店都可以看到餐桌上严重浪费粮食的“惨局”。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觉?

生2:那次春游,我发现同学浪费粮食很严重,吃不完的就扔到垃圾桶里,好可惜!

生3:我也曾做过浪费粮食的事,有时看到妈妈煮的饭好吃我就盛得很多,但每次吃不到一半我撑不下去,于是我就其余的倒掉。以后我不再贪吃,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做到不浪费。

师:你不仅发现自己的错误,还能勇敢地承认,真是个好孩子!

学生们汇报自己发现和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的种种浪费粮食的现象。师:同学们调查得真不错!那你觉得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生1:不对,因为课前我通过收集有关资料知道了粮食是农民伯伯、阿姨们辛辛苦苦劳动的成果,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

生2:我也认为不对,我通过调查知道灾区的人民在煎受着饥饿的痛苦。我们不要浪费粮食,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捐给灾区人民。

生3:我也认为不对,我通过调查知道了粮食对我们的身体发育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好好吃饭,我们就长不高,也长不好,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粮食的知识,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生1:我爷爷是个老农民,我从他那了解到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农民伯伯、阿姨都非常辛苦,要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去翻地、打垄、播种、浇水、锄草、除害虫、收割、晾晒、脱粒,有了这样辛苦的劳动,才能产出粮食。

生2:我在妈妈的帮助下,从知道我爱吃的面包、蛋糕、还有面条都是面粉加工而成,而面粉是由一种粮食小麦加工而成的。从而我了解到粮食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烦琐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粮食。

三、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以其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1、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2、引导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与生活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应该引导儿童“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3、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

新教材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范例,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的关系,一方面使儿童面对教材“生活”产生情感的触动,使教材对于儿童而言是“价值有涉”的,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和教育资源的一个部分。因此,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使教师、家长、公众以及儿童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总之,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和儿童生活周围中的一切事、所有人都成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者。

让微笑洋溢在每一个孩子脸上

曾梅花

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说:“学校班集体是将学生载向远大前程的渡船;是培养学生生命幼苗在合适的阳光、土壤、肥料、水份中长大的园地;是学生走向各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场所,实习小社会;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培训基地。”魏老师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阳光普照”、“张扬个性”、“独立自我”,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所以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合作,为自我发展奠基础。

班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依托,是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班集体可通过促进其成员之间平衡、互助、合作的交往,增强对他人的感知、认识与理解,学会遵守必要的社会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过程。

1、设置多样竞争组。小组是班集体组织机构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组织形式。这个学期开学初,我把班级28个同学分成七组,每一组内都包含行为规范较弱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使各组的竞争力量相对均衡。然后,由他们自主讨论谁是该组的大组长,再合作讨论为自己的小组命名,有“雏鹰展翅队”、“旋风冲锋队”“文明小队”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提出了以下评比要求.根据我提出的要求,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奋斗目标,使每个成员在小组中当家作主,学会自治。

2、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学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的建设不但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而且应将教学视作班集体建设的成长点,为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我积极培养有效的学习集体,即学习共同体,以达到营造合作创新的学习文化之目的。在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中通过组织大量有效的共同学习活动,拓展教学中人际互动的空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鼓励创新与实践的新型学习文化。同时,我发挥学习委员的作用,由她组织班内的学生创建学习拉拉手伙伴。通过学习合作组合作,互帮互助,使小组各成员都能有所提高,从而增强平衡、互助的观念。

二、设岗,为自我发展培沃土。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权力至高无上,班内一切事务都由教师说了算,其中班干部的任免也不例外,班干部的人选总局限于那么几个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个性特长便难以得到发展,从而也使班级工作呆板,班集体活动缺乏生气。为改变这种状况,我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工作。

1、人人有服务岗位。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把班级内的各种管理职能分解为28个具体明确的岗位,从电灯的开关、窗帘的拉放、饮水器的管理、课桌的检查等等细小环节入手,把原本班主任自己应该动手的琐碎事项都交于每一个学生。当然,在岗位按排时,我不强制安排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竞争上岗,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位置,做到“人人有岗位”。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在班级中,获得了有利的地位,从而激发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设立值日班主任岗位。在班委干部全面抓班级工作的同时,我还设立了小小班主任轮值的岗位,按照座位顺序每天由1名学生轮流学当值日班主任,负责抓当天班内事务,如检查课前准备工作、两操的监控督促、室内及保管区的清洁卫生工作督查等,同时做好有关情况的记录。每周五由班主任向大家公布一周记录所反映的情况、且作出相应的奖罚。这样使每个学生既规范了自身行为,又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第一轮值岗的基础上,选出能干的同学担任第二轮值日班主任,以此类推。

3、定期变换管理角色。单一的社会角色,固定化的管理者式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极易束缚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发展上的不公平现象。在实施建立多样化小组和“人人有岗位”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处于被管理地位,他们选择岗位也常不受集体重视。发现这种情况以后,我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了角色动态分配制,即采用轮换,轮值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集体不同层次的管理,角色动态制主要体现在:中队干部能上能下,每月选拔一次;小队组长定期轮换,至少一月一次,并根据班级实际设置多种管理角色。实践证明,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有助于学生从管理角色的变换中学会自我管理,增强主体自我调整能力。

三、活动,为自我发展搭舞台。

每个班级都是由个性化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传统的班级活动是把学生禁锢在围墙以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他们毫无机会施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而良好的班级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我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让他们各展其能。

1、积极参加校各项主题活动。主题教育是学校的传统活动。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无论什么竞赛活动,先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竞赛,再选出优秀的人员或作品参加高一层次的比赛,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参加各种比赛,一次次的锻炼,学生们的各种才能得到了发展,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在班队活动中,我们开展了“金点子”“头脑运动会”“畅想未来”等主题队会,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等内容,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当今社会信息;结合语文课内容,开展“诗歌朗诵会”、“一分钟演讲”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演讲能力;同时我还把学生领出校外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到社区进行环保调查,在家庭作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采访活动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学生,慢慢地学生们由乐趣变成了兴趣,能主动地参与进去。

当然,在每一项成绩取得的时候,我都不忘给学生及时表扬。在我班每位同学的课桌上都贴着一张纸,标题是“今天我得到表扬了吗?”既方便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和荣誉,也能提醒学生要积极争做一名上进的同学。每当学生得在活动中和学习中得到一次表扬都划正字记录,满十个正了就可以在后墙上的奖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这地,而是一片已经萌生着美好思想道德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已有缺点的杂草。”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唯一的这一个,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群体的发展也不是统一化的一个样式。在班集体建设这张大舞台上,我们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由基础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使学生的生命幼苗蓬勃向上,使他们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本人承担了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篇6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设,情境

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师将教学融入到情境当中,这样就会逐渐地显露出教学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一、情境教学

(一)情境教学定义

情境教学,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不遵循严格概念的教学,情境教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达到刺激学生学习的目的。情境教学最大的功效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育。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1. 创新性。

情境教学是为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创新激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2. 主动性。

情境教学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才是创新性教学实施的主体,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无论自身拥有多大的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也无从说起。

二、高中化学创设情境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生活联系化学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了教学能够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能够创设出更多符合生活特性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关注营养平衡”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接触到糖类、油脂、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这些对于人体健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掌握人体糖类、油脂、蛋白质、微量元素等的百分比呢?如何才能够确保营养的平衡呢?通过这样的情境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情境,学生为了掌握自己的营养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能挖掘众多的情境资源来供教学使用。

(二)提倡问题性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问题性的教学方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必须含有一定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当然,我们所制定的教学情境还需具备新颖性、目的性和适应性。新颖性主要指的是在设计问题、表述问题上能够具备生动性、新颖性,能够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性指的是问题的提出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制定的,而这也体现了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适应性指的是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能够满足学生的水平,能够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例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在当今的市场上,由于黄金价格昂贵、稀少,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赚取暴利,利用黄铜来冒充真正的黄金来欺骗顾客。由于从表面上来看,黄铜和黄金非常相象,不通过鉴定,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学习了化学之后,能够找到如何来区别黄铜和黄金之间差异的方法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对于金属性质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化学实验

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如何强调实验教学都不会过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于每一项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牵引学生去探索未知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升,才能够积极地讨论、思考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情境创设出一个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兴趣。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没有唯一这一说。强化化学实验的表现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例如探究性、趣味性的实验,并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获取一定的教学效益。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师只能作为一名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当问题提出后,需要学生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

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未来的主人翁,对于学生的环保教育也不能够忽视。

例如,在教学“保护生存环境”这一章节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懂得改善大气质量、处理垃圾、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介绍来进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氧化硫等会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呼吸道粘膜;一氧化碳、乙烯、甲烷等是造成机体缺氧的有害气体;氟利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所以,在高中教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同学生一起处理实验之后的废水、废气,强调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验当中所产生的废气可以利用NaOH溶液吸收,废水需要倒入指定废水缸,做好集中处理,绝不污染环境。在做雨水PH的测定实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酸雨严重的腐蚀性,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使用化学原料来避免污染的出现。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拥有非常多的情境创设方式,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找寻切入点,大胆创设情境。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创设情境不能够一味盲目进行,更多的是需要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如此才能够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海峰, 《多媒体与化学实验教学[J]》, 《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04

[2].方保中, 《乍看异常, 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 《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06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设情景;思路;实践

当前小学语文重视“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至关重要。如何应用情景创设法以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成为老师们思考的核心问题。

一、情景创设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景创设法拥有多方面的价值,核心价值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简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生阶段,其身心发育仍然还不成熟,自然决定了其不喜欢思考问题,更加喜欢学习简单的知识。结合小学生此身心特点,老师们应该努力压缩教学知识点内容,应用情景创设法激发学生们的思维逻辑,在教学环节中努力融入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情景,对于激发小学生们对事物的思考启发能力至关重要。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场景创设法会大大地降低了学生们对教学知识点的抗拒程度,更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活跃教学气氛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更为关键,这自然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深入应用情景创设法以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假如能够将情景创设法尽早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不仅仅帮助孩子们更得上老师们的讲课节奏,避免教学脱轨,还有助于通过情景创设将现实生活与教学知识融为一体,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乐趣与语文知识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策略探讨

创设情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自然要求老师們采取正确的应用对策才能够发挥其最好的应用价值。

(一)问题情景创设

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均是新课标教材,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从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必然要求老师们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景,能够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满足新课标教学目标。假如在教学环节中,老师一味地讲解,而没有设置学生提问环节,就难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质量要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视问题创设,以利于学生主动思考,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比如说,老师在上《乌鸦喝水》一课时,老师就可以通过问题创设的方式导入,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发出“乌鸦虽然找到了水却喝不到,此刻心情如何呢?”的疑问,然后引导孩子们寻找解决方法,这样就能够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孩子们在潜意识中学到新知识。

(二)活动情景创设

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是实际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活动情景创设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调动教学气氛,转变师生教学角色,突出学生作用。教学最终目的并非在于给孩子们灌输课本知识,关键在于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技能,以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假如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坚持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难以给学生们提供所需的观点发表机会,自然难以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通过活动场景的创设,在激发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在提升学习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学生间凝聚力。比如说,在讲解《司马光》一文时,可在课前播放相关的视频作为导入,然后安排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故事所要阐述的道理,哪些优质的品质值得孩子们学习等等。

(三)游戏情景创设

大多数小学生的年龄均处在7至12岁间,这个年纪的孩子们还是很热衷各种游戏。假如能够将游戏复制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是什么难事了。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能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会觉得课堂太过于枯燥,这样不仅仅能够营造轻松的环境,还能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比如说,在讲解《乌鸦喝水》一文时,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将课文所要讲解的内容排练出来。当然,孩子们在排练课文内容的时候,要重点突出课文中的新词。孩子们想要顺利地排练课文内容,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完成预习工作,主动地学习课文中所出现的新词,在潜意识中提升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还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持续改革,这也要求老师们随着新课标教学要求的调整而改变自身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的深入应用,能够极大地改善教学质量,这也要去老师们在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地探讨其应用思路,并将之付之于实践之中,以真正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家清.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路及实践尝试[J]. 学子(理论版),2016,01:32.

[2]王芳. 情景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v.1212:207.

[3]冯润玲. 创设情景优化 小学语文教学[J]. 科技创新导报,2015,v.12;No.33814:186-187.

作者简介:张如雁 (1984-) ,女,新疆库尔勒市人,2008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至今,工作单位:新疆库尔勒市第四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银行个人培训总结范文下一篇:[工作总结]实习总结,先转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