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2024-06-20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通用12篇)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1

在中学学生实验中, 化学教师应根据实际实验教学情况, 遵循新课程新理念, 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 对自己实验教学过程的研究, 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 从而改变并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发展, 学生实验兴趣提高, 教师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一、化学实验教学反思的现状

中学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反思重视度不够高, 以下几点影响了教师对实验教学反思的开展:

1. 缺少反思的意识。

现今, 很多教师缺乏化学实验教学反思价值的深层探讨。没有意识到反思能够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改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反思意识是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前提。

2. 缺少反思的方法。

想写实验教学反思, 但不知怎样去写;虽然写了, 但实验教学反思的质量偏低;只关注实验教学现象描述, 而缺乏深入思考。

3. 缺少反思的氛围。

学校存在重视课堂教学, 轻实验教学的情况。化学教研组活动, 例如听课, 讨论等都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主要以安全为主, 教师实验教案很少出现反思一栏。

4. 缺少反思的机会。

由于中学一线教师缺乏学习的时间, 难以用教育科研方法展开科学的教学反思。化学实验课课时较少, 反思实践的机会较少。

二、教师化学实验教学反思的目的及意义

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反思的意义, 不仅在于使教师发掘自己实验教学中的闪光点, 或是发现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以及积极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更重要的是使化学教师确立自己的实验教育信念, 贯穿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新理念。化学教师反思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角度:

1. 实验教学的角度:

重点思考实验要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长期以来有固定的模式, 教材也普遍固定, 实验教学容易走老路。

2. 有效实验教学的角度:

重点思考如何利用教育学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把教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整合起来, 使教育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目标。

3. 学生发展的角度:

重点考虑学生在特定实验教学条件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分析形成原因, 寻求解决办法。思考如何使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化学教师需要将这三个角度整合起来, 通过多维度的反思, 使教师创造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化学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墨守成规, 一直延续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要积极进行实验教学反思, 及时发现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及时改进, 从而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新型的, 有效地化学实验会从千万次的反思中创造出来。这即是反思的意义。

三、对化学实验教学反思内容的探索

1. 实验教学理念反思。

长期以来, 许多中学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秉承老师怎么说, 学生怎么做的形式, 学生也逐渐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 习惯被动接受。最终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被扼杀。所以, 关注实验教学, 对教学理念方面进行调整, 转变观念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是新课程理论的支点。

2. 实验教学过程反思。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可以展开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要敏锐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展开调查研究。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调整实验, 使实验效果明显, 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1) 实验教学前反思。化学实验课有其独自的特点, 实验课前的准备是实验成功的基石。除了对实验设计, 实验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的准备, 也要对实验教学有初步的思考, 要预期实验过程中的任何问题, 包括实验的进展以及学生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实验教学前的反思可为上好一节课提供充足的准备, 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 实验教学中反思。实验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瞬间反思, 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工作量较大, 很难做到瞬间反思。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及策略, 即时实施新方案。这就严格要求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把化学实验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3) 实验教学后反思。即一堂实验课结束后就进行总结思考。实验教学后反思的具体方式:写实验教学日记, 在教学日记中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观察 (学生参与程度, 学生实验成功率, 实验失败原因, 学生提出的问题等) , 进行全面的总结, 并提出解决方式, 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可开展教师研讨。这将对下次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借鉴。即时的实验情况记录:实验课结束后, 化学教师应及时详细地把实验教学成功之处记录下来, 为以后实验教学作参考。化学教师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 既可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又可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使实验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

3. 实验教学方式的反思。

(1) 课后备课。教师上完课后, 根据化学实验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 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 为今后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做好准备。课后备课有助于化学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课后备课过程中, 要重视正反两方面的反思信息, 发扬优势, 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才能真正有效地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提高实验教学专业水平。 (2)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是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结束后, 结合对课堂实验教学的观察,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进行全面的总结, 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教学后记也可以是在教案的任意位置直接进行点评和总结, 是实用、及时、一目了然的反思记录。 (3) 案例研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真实发生的问题、疑难情景属于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自己及其他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案例研究, 可以促进化学教师研究自己, 分享别人的经验, 积累反思材料, 帮助自己调整实验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实验教学效能。案例研究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描述, 记录。可以是文本的, 或是通过微格教学将教师教学过程全程记录, 录像可以让教师更明晰的找到问题, 分析自己, 提高反思的效能。

4. 实验方法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际结合并不紧密, 实验方法的一成不变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化学实验只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得到规定的实验结果。难以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是研究性的工作。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这些教学现实, 需要教师对化学实验方法进行反思, 应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方法的创新, 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融合, 也可增加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趣味实验, 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模式展开实验教学。也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 使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及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和结论等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对教学方法的反思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是实验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反思有利于化学教师积累实验教学经验并为下一次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化学教师实验教学反思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从化学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实验教学展开反思, 通过教学日志, 案例分析, 教研组研讨等反思方式, 展开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提升实验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长吉, 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 .

[2]陈昌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2) .

[3]郭进杰.论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J].教苑荟萃, 2009, (18) .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2

本文中的中学数学实验教学,指的是引导中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来进行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形式,在发达的国家里,数学实验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有的国家在中学里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有的国家在中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材料,而我们的中学教学教材中只有“想一想”、“看一看”等阅读材料,中学教师对数学实验也显得认识不足、缺乏经验。

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少做数学实验,教师们有“三怕”一怕影响教学进度;二怕自己没有时间考虑;三怕没有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压力过重是一种客观原因,这种压力来自学校、来自社会、来自应试教育的环境。如果教师身处的环境间存在很大的应试压力,要他们从素质教育出发,考虑数学实验的教学形式,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不能把原因完全归于客观,更何况素质教育倡导多年,教育环境毕竟有所变化。所以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两点: 1.1 对数学实验的认识不足。中学教师由于怕影响教学进度而放弃数学实验。的确,数学实验的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但是,适当地做一些实验,对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很大。而且,适当的实验能提高教学的深度,牺牲一点进度以换取深度,并非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更何况在实际上,没有一个学校是赶不上进度的;情况恰恰相反,任何班级每到期末总有很多时间进行复习。因此,教师在一学期内挤出几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做实验,是不会影响教学进度的。所以说,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主要原因还是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

1.2 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想上数学实验课却不知道如何上;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随着教育环境的宽松,随着教师对数学实验教学认识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如何上数学实验的问题。首先,长期以来,只有物理、化学、生物有实验课,数学是不必做什么实验的。因此,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数学实验教学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其次,可以参考的资料又很少。原有的教材中是不提什么数学实验的,新教材中开始有了实验教学内容,但可以作为实验课来上的内容仍然很少。教学杂志上关于数学实验的文章也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统计、频率、测验这几个课题上。因此数学教师缺乏上数学实验课的经验,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开展数学实验课题研究的建议 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让数学实验进入课堂而又缺乏数学实验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课题研究,就是既有必要又有可能的事情。对此,笔者有如几点建议: 2.1 研究内容应以实践性课题为主,开展数学实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数学教师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所以研究课题当然应以实践性课为主。这一方面是教师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相互之间学习研究的成果。实践性研究课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另一类是一般操作问题的课题研究。数学实验教学设计是打开实验教学局面的迫切需要,一个好的实验教学的具体方案胜过一打名言。总之,研究课题围绕着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教师才会有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2.2 研究主题是广大数学教师。也就是说,广大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投入数学实验的课题研究之中,而不是等待理论工作者研究好后指导自己。而且,这既然是一个实践经验问题,那么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就必须由实践者来担任主角,也唯有参加实践的人才能研究出可付之操作的结果。要使数学实验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依靠数学教师大胆尝试,先让数学实验进入课堂,在实践的同时研究课题,积累经验,然后通过交流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使数学实验成为一种经常采用而不是偶然采用的教学形式。2.3 课题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已是负担重重,繁重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法定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学习,教师已经很少有喘息的时间,如果要另外抽出精力、挤出时间搞课题研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不大切合实际的;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学习也需要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以往的教师培养,大多数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势,效果并不理想。不是教员不想采用探讨的形式,而是没有研究的课题,讨论就难以展开。而且教员要不断地开设新课题,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学员则总觉得进修内容与实际教学距离太远。大家都希望教师培训改变内容与形式,而数学实验的课题研究正好可以向教师培养提供新的学习内容。由于研究与实践同步,就容易引起学员注意;由于研究与学习同步,就容易开展讨论。所以研究课题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既向教师提供了时间保障,又给教师培训带来了活力。

浅谈中学数学实验教学

物理化学需要实验,数学也需要实验。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需要数学实验的回归。许多数学定理,性质都是数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的。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实验,可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运用数学实验能够打破沉寂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数学实验还能让学生得到直观启发,增强感性认识。学生经过亲身实验操作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有些甚至终身难忘。因此数学实验是提高数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探索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严谨的学科。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归纳学科。”这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即要充分体现它的内容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必须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在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形式下,面对目前的数学教学,更应关注后者。数学实验是一种以数学知识素材的形成、发展和应用为任务,利用算具(或空间模型实物)作为实验工具来推演(或模拟)的,并且以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实验原理的一种实验形式。数学实验可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对形成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实验正在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受到广大数学教育者的特别关注。

一、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探索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兴趣又是依赖于传授知识的情境。所以在新知识引入时,能否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情境,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巧妙地通过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急于想知道其中原因或道理,出现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案例1:教学“对数运算”一节时,教师先问学生: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峰?它有多高?一些同学就会积极地回答: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然后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对学生说:这张白纸厚0.0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要是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它的厚度为多少呢?学生交头接耳,猜想估计,课堂气氛骤然活跃。片刻,教师说:可以计算出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表露出惊讶和怀疑,于是列式:。然后教师引导:计算要花费多少时间呀,如果我们学会对数运算,便很快得出结果。

案例2:上二次函数图象时,先配以如下演示:

用一把水枪紧贴黑板,枪口略向上翘起射水,细细的水流在黑板上留下一道抛物线。再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水痕联想投铅球、喷泉喷水、踢弧线球等众多日常常见的抛物运动,并提出以什么角度投掷铅球会投得更远等问题。这样通过实验联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如此引入新课,效果就远较照本宣科的好。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关键的一点是有效的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设疑最容易引起学生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被激活。设疑、创设问题探索情境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兴奋点。“水荡起涟漪,石击行灵光。”运用实验使设疑得体,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世界,激发其探索欲望。然而通过实验对问题探索情境的创设必须注意真实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导向性。要遵循激趣—启疑—导思—诱发—提问—创新的发展过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创设使学生处于“欲知而不得,欲说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二、通过直观、熟悉的数学实验,归纳出抽象的数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又使学生缩手缩脚,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如此种种,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并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及厌学的情绪。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认为应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不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要降低数学的门槛。灵活的运用课堂实验,引导学生对其现象多加观察及合情推理,从实验中轻松的学习和研究数学问题。案例3:在“等比定理”的学习中,学生对这个抽象的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运用数学实验来让学生有直觉领悟,效果就大不一样。开始实验:

先准备一大瓶糖水和几个大小不一的杯子。把糖水分别倒入各个杯子中,则这些杯子里的糖水的甜度(浓度)是相同的。(1)把其中的三杯糖水倒在一起。(2)把所有杯子的糖水倒在一起。

问学生:在(1)、(2)实验中混合后的糖水甜度(浓度)是否改变?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知道将任意多杯甜度相同的糖水倒在一起后,糖水的甜度不变。据此类比,若将、„看作倒前各杯糖水的甜度,则倒后糖水的甜度为,即由,可得 =。

案例4:在学习“无理数”时,通过实验来探究无理数的概念:

课前教师准备一个大骰子作为教具。上课时先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学生积极性很高齐声回答:这是骰子,是打麻将用的。教师再问:这骰子除了打麻将之外,它还有什么用处呢?学生转入沉思不知道这骰子还能有别的用处。然后教师告诉同学们:这骰子有一个新的用处,而且是与我们的数学有关——可以用来产生无理数!教师随后在黑板上写出“无理数”三个大字,并在下面写个“0.”然后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要一个同学在讲台上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在“0”的小数点后面写上骰子掷出的点数。随着骰子一次次地掷,点数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47632198„这时教师突然喊“暂停”,然后问学生如果骰子不断的掷下去,点数不停的记下去,那么在黑板上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它会有多少位?是循环小数吗?通过观察、思考,同学们很快能得出结论:它是一个无限的不循环的小数。因为点数是掷骰子出来的没有什么规律。最后由教师通过上面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

上述的实验虽然看似花了不少的时间,但让学生亲历了“等比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用骰子来产生一个具体的、位数可以不断延伸的小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无理数模型。因此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含义,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时就会觉得很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把数学有血有肉的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适当的运用数学实验,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来讲解数学知识,增加其趣味性,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培养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经历观察—尝试—体验的数学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只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上,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意无意间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只让学生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训练,而内在的探索和创新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因此灵活的运用数学实验,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案例5:在推导“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发一个圆锥形纸帽子和一张长方形的纸片。

先要求学生将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圆锥形帽子。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尝试实验,引起认知冲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接着让一位学生将圆锥形帽子剪开,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到要制作这种圆锥形纸帽子必须先画一个扇形。而画扇形又必须知道它的圆周角。已知圆椎的母线长和底面半径,怎样求出扇形的圆心角呢?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继续实验,教师把剪开的扇形卷成圆锥,又把圆锥展成扇形,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分析圆锥的母线长、底面周长与扇形的半径、弧长的关系。有些同学悟出了圆锥底面周长等于扇形弧长的关系。这样,可以放手让学生猜想、推证圆周角的求法,而圆锥侧面积的求法也“不攻自破”了。最后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纸帽子,并计算出它的侧面积。这样通过多层次的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猜想、推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不断的探索,主动建构了新知。现代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教师分析得再好,讲的再精彩,也只是停留在教师层面上的认识过程。传统教学注重“一捅水灌一碗水”的方式。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则更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创新。“观察—猜想—验证—证明”,这正是数学家们思维活动的浓缩。因此,恰当的运用数学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合作交流,对问题亲自动手探求、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今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得更多的知识的方法。这是一种“教师教给学生寻找水的方式”或“给学生一杯水使学生能找到一捅水甚至更多的活水”的求知方式。

四、运用数学实验探求实际数学应用模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首先来自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因此又必须返回去服务于现实。现在的中学数学涉及了一些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考察。而这种问题的特点是生疏隐晦,看上去不像数学问题,其中数量、位置关系不明显,让人一筹莫展。对此,应设法对问题加以提炼,根据对应同构原理,并进行恰当赋值,构造出一个对应的数学模型而使之清晰具体化,再利用新获得的数学结构,找到有效的解题途径。数学实验与建立数学模型息息相关,通过走出课堂去实验,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去搜集实物和数据样本。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达到探索与获取数学模型的目的。

案例6:在课堂内学完《数列》一章后,布置实践问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对象组成若干小组,到附近的银行去存款、取款,了解储蓄的常见方式及单利、复利计息、利息与本利的计算等等;也可去附近的房地产公司和购房户家中去调查分期付款的问题。数学建摸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摸的方法,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适当的运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从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抽象出恰当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把客观事物的原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的能力。

五、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数学教学的灵活性。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许多学生埋怨数学难、数学枯燥无味,不喜欢上数学课。为什么呢?因为与物理相比,数学课上听不到滴答的秒表声,听不到仿真马达的咔哒声。而与化学相比,数学课上看不到斑斓的色彩,看不到翻动的泡沫,更看不到令人兴奋的五彩火焰。有的大多是那冗长的计算,苍白的证明,枯燥的推理。数学似乎成了聪明者的游戏。的确,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大多数仍然沿用着“一支粉笔,一把尺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技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型不断出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为学生创造一个数学实验的环境,并使得数学实验有了质的飞跃。借助计算机迅速的计算和图象能力,为抽象思维提供直观模型。数学关系的静态结构表现为时空中的动态过程,数学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案例7:学习“旋转体”的概念,若利用计算机中的几何画板平台将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和半圆分别绕着适当的边旋转一周,把整个运动过程用不同色彩保留下来,一个清晰的圆柱、圆锥、圆台、球的图形就跃然在屏幕上,不仅省去了教师诸多的口舌和比画动作,而且学生在啧啧的赞叹声中理解起来更是轻松自如。“旋转体”的概念就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深深形成了。

案例8:立体几何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传统讲授先后要添加8条辅助线,加上原来的线共11条。在黑板上表示眼花缭乱,效果不好。但借助计算机制作相应的课件:

先显示基本图象,采取线条逐步添加并通过调色板对涉及到的点、线、面、角等作特殊颜色画出,并分别先后闪烁显示,思考到哪里,就突出到哪里。不明白的或需要重点强调的还可以点击“返回”。这样强化了认知,使教学更轻松、高效。

利用计算机演示来实验,使教学内容真正“活”了起来,学生看到了“动”的数学,通过这样的实验演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化解了教学的难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能从“动”的数学中去发现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数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应用。数学有其自身的价值,它的价值是能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工具。数学离开为科学技术服务,就成了符号游戏,成为无源之水。中学数学教学里开展数学实验,不在乎这种所谓的“实验”是否完全符合一般科学实验的形式的标准,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内在本质的相通。创新思维来自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源于创新的实践,实践的创新需要实践空间的拓广。数学实验正是数学实践空间拓广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多媒体化,数学实验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起来。教育者也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实验的重要性。因此数学已经成为一门更具探索性、动态性的实验学科,而中学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也将更全面的体现出来。

浅谈数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教学不是某一学科特有,而是每个学科都存在。数学领域也大量拥有,比如教师的多媒体演示,教具的利用;学生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拼一拼,调查等。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格言来描述:“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地展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首先,艺术化的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使概念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所形成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产生认识失调,于是心理上就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形成心理紧张和压力。由于个体总是有使自己的知识、信念、态度与当前的问题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的强烈欲望,就必然产生认知动机,并采取认知行为,使之趋于协调。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用多媒体直接、灵活地展现割补方法及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把听觉、视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刺激感官,强化记忆,巩固认识。这样,既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进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使教育者更好的调节课堂的气氛,实现渗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养成。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班级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其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对于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实验等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学习的轻松环境。

教师课前应进行预备实验,保证课堂上实验的成功。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现象适时讲解,把实验与讲授完美的结合起来。教师实验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探究实验中知识原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利用比较图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面积大小,必须统一测量单位,自然接受面积的学习,教师不必花大量语句来说明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的氛围中,自己就能探究统一测量单位必要性,在教学中,实现渗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养成。

再次,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使教育教学目的更好达成。

人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用实验、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

笔者在教学“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时,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想象,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校园,第二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展示时,老师再在其中渗透一些想法和注意事项,利用学生作品加深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知识与技能也较好达成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知识就是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数学的实验教学具有它的独特性,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根据课程资源,开发更多的教学实验,增加数学教学的有趣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和谐。

浅谈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摘 要:恰当地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数学实验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念。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验教学;逻辑思维

一提起实验,人们总是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好像实验与数学一点也挂不上钩的。其实,数学实验从数学诞生起就存在,只是没有被人们所重视。纵观数学发展史,从古埃及、巴比伦、希腊以及中国的古典数学到现代数学都是通过实验不断发展而成(如勾股定理、概率统计)的。数学实验是指为研究与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的活动参与下,在思维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数学实验教学就是指恰当的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

在数学实验活动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做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这为发展学生理性思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实验的重要性

姓名:陈光明 单位:宣城中学

目前,学生仍要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自然很多数学老师数学教学往往只是片面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而对数学发现过程中的展示关注较少,数学便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结论和习题的堆积,如果教师能把实验带进课堂,则能达到另外一种效果。

实验不只是物理、化学的专利,数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相比,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思考量较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谈谈数学实验课的作用,以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对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首先,数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我在上“有理数加法”一课时,让学生回家准备扑克牌,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实验,同学们互相玩起了有理数牌,这样一来,本来枯燥无味的有理数加法通过实验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深深体会了有理数加法法则,而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同时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新课改精神。在学生回家后,我也要求他们与家长配合玩有理数牌,此举又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增加了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家庭资源。在上有理数的减法、乘法、除法及混合运算时,我同样采取了此种方法,效果较好。

其次,数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数学是抽象的,又是联系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即可以从课本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想让一道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同样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如:在教学时我曾出过这样一道题:“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纸,裁剪粘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不考虑损耗及接缝),要使它的容积大于550立方厘米,请问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此题集数量关系、空间观念、实际应用等数学问题于一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得到不同的解决,我请同学们自主动手剪贴。得出结论:因为要使这个纸盒子的容积大于550立方厘米,考虑到高是整数,则有:

解法一: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3×2=14(厘米),高为3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4×14×3=588(立方厘米)。解法二: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4×2=12(厘米),高为4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2×12×4=576(厘米)。

如果考虑到高是小数,则还有无数个答案,如果考虑将剪去的四个小正方形再进行粘贴,则还可得到其它答案,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实验,使学生在探索实验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同时培养了数感。

再次,数学实验有利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从讲台走下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去实验探究,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有了机会,他们才能创新,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中。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课时,由于学生们对此感到比较难懂,因此,我请同座位同学互相准备了一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硬纸板模型,然后设置情景:老师家里准备装修,想在地面上铺地板,想铺得与众不同,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上的多边形为老师设计一些图案,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忙起来了,用准备好的各种多边形拼接,拼了一种又一种,在实验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体验数学,从探究中吸取知识,实验让他们体会到快乐,更深层理解了密铺的条件。

再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刚开始我就问同学们,谁能回答正方体侧面展开图有几种?下面同学有的说一种,有的说二种,有的哑口无言,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同样需要同学们动手实验去感受、体会、理解,由此我让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正方体和剪刀进行操作,结果同学们都很惊讶,想象与结果大不一样,而且由一种剪法的结果,学生们可以去探究其它各种剪法,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动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劲,师生互助,效果好,最后同学们体会了正方体为什么会有11种展开图,而且牢记11种展开图的结构,可见实验的价值。

第四,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或者说思考问题时必须要客观、全面、深刻和系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初中生正处人生中的成长期,容易被生活中的种种表象迷惑。因此,有必要教育孩子一定要看清问题的真正面,看起来好象是哲学问题,其实不然,数学中也提到过。如:在“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课教学中,首先上课时我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大“9”字,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几?毫无疑问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是9,而我却说不对,于是我将“9”倒置,我说是6,结果同学们都在笑,从笑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看,顺水推舟,我又用准备好的水瓶、乒乓球、茶杯放在讲台上,水瓶在中间,其它两物各放左右,三物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然后请事先上来且不知内情的同学站在讲台两侧观看,结果一人说只有茶杯和水瓶,另一人却说只有乒乓球和水瓶,而下面同学都说有乒乓球、茶杯和水瓶,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要多方面考虑问题,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将来走上社会才不至于被假象迷惑,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更深刻。

最后,数学实验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旧的师生关系存在着“一压、二包、三放弃”的弊端。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决定师生关系是否良好,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从一定程度上看,数学课堂中的实验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初中生仍然天真、活泼,课堂中的实验,可以把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通过实验,教师与学生加强了交流、沟通,增进了感情,对数学课的兴趣也可转移到对数学老师的喜受,实验可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可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互助学习的快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对衡水中学化学教学的感悟 篇3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作业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46-02

自从2002年中国教育报连续几天对河北省衡水中学报道后,立即在全国各地高中学校引起了强烈轰动,全国各地学校的领导带着他们的教师陆续不断地来到衡水中学听课、考察、取经,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这几年对衡水中学的考察、调研,我认为衡水中学有一个团结、上进、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位站在思想前沿的校长,有一支特别敬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业务素质高、理念较先进、团结互助的教师队伍,有一批批有理想、有抱负、非常热爱学习的莘莘学子,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能很好地加以落实,我想这些就是衡水中学连续多年保持优异成绩的关键。

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衡水中学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我认为:第一,教学内容的重整。衡水中学化学课无论是课上用的学案,还是课下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以及学生可自由选择的作业自助餐,都是化学学科各年级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年级的具体情况,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整理完成的,这样他们的教学针对性就很强,为学生良好成绩的取得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这与新课标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相符的(河北省现在还没有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师是教教材,还是把教材看成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根据具体的学情,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即把教师从教书匠变成课程的实践者、参与者,这是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之一。第二,教学模式的选择。衡水中学化学教师能系统地、积极主动地研究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课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好。如这一学期,他们高三年级主要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和习题课。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式是否就过时了呢?我认为不是,即使实施了新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式也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只不过是教师应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学情科学地加以选择罢了。衡水中学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超前,所以,教学效果也比较好。第三,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化学实验是完成高中化学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如何把验证性的实验尽量地改变成师生互动、分组实验、探究性的实验,衡水中学正在行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听衡水中学李常红老师的课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合理地运用视频展示台(实物投影)、多媒体确实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把学生完成的探究性问题或探究性实验的作品,挑选出不同的类型用视频展示台加以展示,比让学生站起来口述或让学生在黑板上写效果要好得多等等。第四,作业的处理。衡水中学的化学教师坚持作业全批全改,并有针对性很强的批语,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他们说:“这样做教师在习题讲评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想学生所想,讲学生所求。”我想就这一点,就够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学上一阵子的。第五,教研组活动高效实用。衡水中学坚持每周一、四两次教研活动。周一主要是确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和研究上一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他们的活动热烈、有序、坦诚;周四主要是评课和业务学习,衡水中学的评课有一个要求,人人都要找出讲课人的3点不足,这已成为他们评课的习惯,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讲课人的专业成长大有好处,他们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处的很融洽。我认为衡水中学的教研活动有点校本教研的味道,他们研究、探讨各自教学中存在、生成的具体问题,针对性强而实用。校本教研强调“个体反思、同位互助、专业引领”,衡水中学的教研活动是在教师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对个体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互助,通过教研活动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困惑他们再请教于省市教科所或其他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再给予他们专业引领,和他们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第六,以课题带动教科研。衡水中学不仅教研活动搞得好,而且还很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级教科研课题,带动他们不断学习、更新理念、专业成长,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断充实完善着自己。第七,尽量多地外出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衡水中学对教师的奖励有的地方很新颖,比如,某些教师在某些方面作出了较好的成绩,他们不是给他们一些奖金,而是给他们几次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我认为这样的奖励值得借鉴和推广。

为了衡水中学的可待续发展,为了衡水中学能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在此提三点建议:第一,要进一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衡水中学虽然现在每天只有6节正课,而其余均为学科自习和公共自习,初看起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间已经很多,但这不能成为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少或不活动的理由,课堂上教师仍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来活动和思考,学生学会、学生会学要比教师精彩的讲学重要得多。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虽然衡水中学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读两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但要使衡水中学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在各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要想在衡水中学化学教师中出一批与学校名声相符的名师、大师,我认为,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机遇,当然更是一种挑战,只有把握住这次机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新课程的精髓,才能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第三,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使衡水中学不仅在高考,而且在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甚至在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等等适合于高中段学生参与的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中都充分的参与与展示,使衡水中学的校园百花齐放,我想这些建议对其他学校、其他教师也有一定的意义。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4

分析原因: 影响学生实验兴趣和制约实验教学的因素:

1. 教师的认识问题,害怕实验课耽误时间,认为会影响实际的进度,讲实验的效果来的比做实验要快.

2. 农村学校大多没有配备专门实验员,实验的准备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准备,加之教学任务比较重,客观上造成教师进行实验课的力不从心.

3. 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平时教学中,教师怕麻烦,经常在课堂上所有实验只做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度不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4. 考试作为一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实验考察方向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前对实验的考查和考试,仍然没能较好的突出实验的过程和思想,大都还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 直接导致师生都认为讲实验可以很好的解决应试问题.

5. 教师重视实验,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化学实验课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不当,也是妨碍学生兴趣发展的主要因素.

6.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 多上一节实验课不如多做一张试卷. 这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7. 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即使有也不是专业的,教师要开设实验课还要自己准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给教师不上实验课创造了条件.

8. 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基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硬件建设搞得不错,但实验室管理,仪器药品的补充和配套跟不上,致使教师无法成功地完成某些实验.

面对农村化学实验课堂的以上教学实际和客观条件,对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来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思想上: 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实验课的中心任务,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验的启蒙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改对实验的验证为对化学变化规律过程的得出,不能让实验的成败仅仅体现在实验结果是否准确; 观念上: 逐步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 目前的中考和平时的练习、考试对实验的过程性的考查,足以说明就是要加强对实验的重视. 教学方式: 要结合平时教学的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一些难点的理解.

在认真研读了课标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实验课教学中形成的初步思想和教学模式,把课堂分为三个阶段: 课前准备、进行实验、反思提高.

一、课前准备

1. 身心放松

化学实验常与高温、电源、有毒、强腐蚀的物质接触,学生难免产生紧张情绪,身心放松很有必要. 具体做法: 在课前2分钟左右采用和谐教学身心放松方法,使学生心态调平. 常用方法有: 放轻音乐、学生作闭目功、深呼吸、教师讲点化学家的轶事, 等[1].

2. 实验准备

本环节包括知识准备、学生分工、用品清点、认定目标.

( 1) 知识准备

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对实验有整体地把握. 还可以通过预习学案的形式对实验涉及的内容进行前后整合, 既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又能在此基础上有拓展和联系.

( 2) 学生分工

学期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学生实验的小组分工,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生的特点安排实验小组,讲究小组的优势互补,科学安排,一般最多四人最佳,设立组长,为日后的实验课教学最好充分准备.

( 3) 用品清点

养成良好的实验完成习惯,实验用品的准备是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 由组长带领本组学生一同清点实验的器材和药品, 了解种类和数量.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实验,学生要更有意识注重对实验器材的准备,例如,人教版教材中“一定质量的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两个实验, 所用器材学生很容易混淆.

3. 认定目的

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的核心,实验前应该明确做哪些实验,观察什么现象,解决什么问题,做哪些必要的实验记录. 给教与学定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清课堂思路[2].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就会碰到这样问题,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进行此步操作的目的,完全是按教材上的步骤“照单子抓药”. 例如,在进行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学生对先在蒸馏水中滴入石蕊溶液,然后向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而后再对刚刚的试管进行加热,这三步,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进行这些步骤是达到什么目的,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对实验现象的记录疏漏和不完整,更谈不上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了.

二、进行实验

1. 实验指导

主要包括实验原理,规范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一些实验意外的预判等.

2. 学生实验

本阶段是实验课的核心,实验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学目标,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并且互相监督、提醒.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操作,及时释疑,解决突发性问题,掌握学生实验情况,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巧加以点拨. 例如,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对于高锰酸钾的实际用量,如何能将集气瓶装满水,如何去预热等一些细小问题,教师有必要稍加点拨. 特别是在该实验中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中,可能室内温度较低,很多学生手握试管好长时间都没能出现气泡, 就在此操作中耗费大量时间. 教师应该能对该现象有所预判,可以适时指导学生采用相同原理的其他检查方法,以确保课堂的顺利推进.

三、反思提高

一堂真实的实验课,肯定会出现实验结果或结论的出入的现象,以及一些学生操作的不规范,教师不能以实验验证思想为指导来判断实验的成败. 所以需要在课堂上留有反思以下环节:

( 1) 实验本身的不当之处和改进之处,异常和疑点的释疑.

( 2) 补救提高,通过重做实验,加深对实验的进一步认识.

( 3) 通过不同小组的实验对比,再次突出实验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例如,在进行“燃烧的条件”实验时,对于可燃物的探究,是分别用棉花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在实际实验时,很多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棉花都出现了燃烧现象. 教师若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原因, 硬生生地进行验证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的原因,进而利用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了学生对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条件的深刻认识. 这也是课标中要求的,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对化学实验教学,要思考和做的还很多,但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调整优化课堂的教学策略,让化学的课堂变的有趣, 有用,有效是永恒不变主题.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新课改也提高了对实验过程性的考察,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化学教学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但作为农村的一名化学教师有义务多进行思考,结合农村的现有条件,尝试和探索一些适合农村教学环境的实验教学模式,积极、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方向.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5

【摘 要】本文讨论了谈中学化学教学情境设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造性 思维 学生 能力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具有创造性,认为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这种思维以它的效果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与真理性为检验标准。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的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出发,谈几点认识,和同行们一起交流,如有不妥,恳请指正。

一、创设实验设疑情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铝这一章Al(OH)3一节时,课本强调Al(OH)3具有两性,在制备Al(OH)3时加入适量NaOH,若过量则得不到Al(OH)3,如何体会好适量的含义,及在什么环境下Al(OH)3能稳定存在呢?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甲、乙两人都欲制Al(OH)3,所用的试剂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l2(SO4)3,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NaOH溶液。问最后谁能得到Al(OH)3?对这道题学生的答案开始都是一样的,乙能得到Al(OH)3,对学生的答案,不急于肯定,也不否定,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到甲的现象是这样的:先出现白色沉淀,振荡试管沉淀消失,当这种现象重复数次后,再加入Al2(SO4)3溶液出现的沉淀无论怎样振荡试管都不消失了,而且随着Al2(SO4)3溶液的继续加入,出现的沉淀越来越多。观察到乙的操作现象是这样的: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出现沉淀且振荡试管不消失,但随着NaOH的增加,沉淀逐渐溶解,且NaOH越多,沉淀溶解的就多。直到最后沉淀全部溶解,再也无白色沉淀,毫无疑问,实验现象与原有答案相反,每个人的大脑都出现了一个问号,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甲、乙开始出现的沉淀是因为:Al3++3 OH-=Al(OH)3,但甲的试管中盛有NaOH,为强碱性环境,故生成的Al(OH)3沉淀又溶解即发生了;Al(OH)3+OH-=AlO2-+2H2O的反应;乙的试管中盛的是Al2(SO4)3溶液,故Al(OH)3不消失,当甲的试管里的所有的NaOH都与生成的Al(OH)3反应变成AlO2-之后,再往试管中加入Al2(SO4)3溶液就发生水解反应3 AlO2-+Al3++6H2O=4Al(OH)3↓,而乙试管中所有的Al2(SO4)3都变成了Al(OH)3之后,再加NaOH就发生Al(OH)3+ OH-= AlO2-+2H2O,NaOH加入的越多,Al(OH)3溶解的越多,直至Al(OH)3全部溶解,通过分析发现:原先的答案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即用可溶性的碱与盐反应制不溶碱,又因为Al(OH)3的两性,因而试剂的用量也做了限制,即NaOH不得过量,这条思考路线的结果当然只能是乙能得到Al(OH)3,实验设疑的思考方式显然与原答案的思考方式不同,用Al3+和AlO2-的水解反应来制Al(OH)3,因而貌似不能得到Al(OH)3的甲得到了,而乙却得不到,通过以上的试验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方式,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激发了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二、创设“一题多解”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学者把发散思维视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讨论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除杂质题中有这样一题,除去KCl含有少量的K2CO3杂质,按照常规方法都选择BaCl2将K2CO3转化成BaCO3过滤,班上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加BaCl2,CO32-是除去了可Ba2+不好除。这样又引进新的杂质,他采取的方法是先加HCl;K2CO3+2HCl=2KCl+H2O+CO3↑,当没有气体产生时证明CO32-已除尽,然后加入KOH调PH值至中性,此法虽然复杂了一点,但他毕竟动了脑筋,解题思路宽,知识用的活,解法与众不同,实属有创见,我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肯定了这一解法,不仅提高了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对大多数同学也有启发和教育作用。接着又引导同学思考还有无其它方法,从而把学生思路引向高潮,对同学提供的不同解法均加以肯定,并告诉他们还要善于从多种解法中找出最佳方法,从而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其目的就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每章知识学习完,教师总要归纳、小结,若总是由教师一人归纳,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能否变换一下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小结整理,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写小论文的方法如:在讲完铝这一章知识后,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写法将铝的知识概括小结,不仅要求知识完整,且文章要生动有独到之处,这一方法的改进,使同学们异常活跃起来,有的同学不仅阅读了有关铝资料,走访家长及有关人士,而且还跑到有关工厂去参观,写出了“铝的自述”的小论文。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Al从结构、性质到用途;从微观到宏观,描绘的如画如声形象逼真,如身临其境游荡在Al的海洋中,个别同学甚至还大胆的提出某些假设和预测使学生的积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景,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施展,在讲评时教师对同学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对优秀作品发了小纪念品以示鼓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了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显示了本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应尽可能地优化课堂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各种能力,在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化学教师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参考文献:

对中学化学史教学的一点建议 篇6

一、中学化学史教育的形式

1.集中形式与分散形式

集中形式,是把一个单元里有关的一些知识(理论或概念)集中在一起,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列起来,组成新的知识体系来讲授的教学形式。

集中形式的化学史教育,应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有令人信服的化学史资料,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选的内容应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近代化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都可采用集中形式讲授。

分散形式是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引入化学史的形式。

2.单元起始课和单元总结课

课外活动是除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化学史教育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并经常采取如下活动内容:

(1)开设化学史选修课。

(2)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

(3)介绍化学最新发现及发展远景。

(4)组织阅读有关资料,看科技电影。

(5)参观科技展览等。

课外活动开展化学史教育的优点,一是内容可以相对系统,二是形式可以活泼多样。

二、中学化学史教育的方法

1.重视学生学习心理,设计有效学习循环。教师构思教案时,应注意以下学生学习心理,充分发挥化学史作用,设计有效学习循环。

(1)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动力因素。

(2)激情、自信感、想钻研——状态因素。

(3)成绩、成果、成功愉快感——成果因素。

2.采用启发式。中学化学史教育也应以启发式作为整个教学法的指导思想,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

3.尝试发现法。在化学史教育中,只要有可能,就应以实验和假说为中心,以学习自然科学方法论为重点。

4.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中学化学史教育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电影、录像、电视、广播、电子计算机等。

5.语言方面。由于化学史的教学,绝大部分还需讲授法进行,所以务求“语言美”。

三、几点建议和思考

1.新教材中有些化学史的叙述过于简略,如果教师不加以适当引申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新教材中化学史的引入还有待继续开发。有些章节中化学史内容过少甚至没有,例如,我认为还可以渗透添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化学史料。例如元素部分,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世界和给物质分类的,如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帕拉塞尔苏斯的“三要素”说都是很好的素材;讲到元素周期律时,可以提及门捷列夫如何摆弄化学卡片的发现过程;讲卤素中的溴时,不妨联系一下李比希的“错误之柜”。

3.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概念、定律、原理、理论等,可以在教材每一章节前以阅读材料和学生自学内容等形式给出该章节所涉及的作为科学认识成果的化学知识,与这些成果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正确与错误矛盾斗争的曲折经过以及化学家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例如,在講氯元素之前讲解人们发现、提取、利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的过程;在讲简单有机化合物之前讲解我国悠久的酿酒工艺的起源等等。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动态发展,认识到知识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死板的,而是动态的、生动活泼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内在动机。

4.教师教学中运用化学史料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不但要熟悉新教材中化学史料的有关内容,还要认真分析化学史实的教育价值,进而进行筛选和组织。其次,教师不能单纯地以史论史,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化学史中所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在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共同熏陶下全面发展。再次,教师对教材中有关化学史内容的学习方法要精心设计,要借助教材、多媒体等多种呈现形式,采取教师讲述、学生阅读、学生讲“故事”、学生讨论、典型案例再现等多种方法灵活组合,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以上是我对化学史教育方式的几点阐述,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化学史教育不仅是观念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要接受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育,了解基本的化学史实,这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市57中)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7

一、绿色化学的定义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学。其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生产有害物质。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的过程为零排放和零污染。

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有资料统计,1个中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因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总量约为120L,固体废弃物约为3kg,各类废气约为1.5L;1个化学系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的4年中,因实验而产生废水、废液总量约为250L,固体废弃物约为12kg;1个生物系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因实验产生的废水、废液总量约为180L,固体废弃物则达18kg,且涉及危险、有毒、有污染的药品达数千种,处理不当,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中学化学作为化学教学的源头,学生是否了解绿色化学知识,掌握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对于能否用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污染和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并参与怎样减少化学实验污染及污染治理的实践,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关于绿色化学教学内容并不多,大多只是涉及环境的污染与防治,而不是从污染始端防御的角度出发,是传统的环境化学保护或防御,这容易使学生认为化学科学本身或化工生产污染环境是必然的,人类在防止化学污染方面是无能为力的等错误的认识及形成环境意识是思想障碍。由此可见,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内容欠缺,有关绿色化学基本知识的传授还是空白的。

基于以上,首先应加强中学环境教育,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环境意识(或称绿色意识),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逐步形成绿色化学思想,使环境教育与绿色化学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次,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增加绿色化学内容,并且要使在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中关于防环境化学污染的内容统一。

四、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途径

1. 必须更新教师观念,增强教师的绿色意识。

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更新观念,具备绿色意识才会达到积极的行为效果。我国化学教育中存在着思维固化的问题。首先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化学的研究内容,突出绿色化学。其次,要认识到从传统化学到绿色化学的转变,不仅是化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更是化学科学本身的进步与发展。绿色化学是在传统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化学,是为了改变当前严峻的化学污染形势,化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自觉地宣传并努力最终实现绿色化学目标,使化学教育服务社会,提高民族实力。化学教师应该努力收集环境信息,增强自身环境意识,注意收集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息,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污染问题的信息。

2.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可把本地区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自然地、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明确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如结合当地农牧渔业受酸雨破坏的情况,强调酸雨的危害性,在学习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酸雨的形成原因、途径、成分及其危害,启发学生想象并设计出减少酸雨形成的方案及采取的具体措施。开展诸如废旧电池回收、提倡保护森林,对家乡的某些污染(大气或水体等)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找出污染的根源及治理的措施等活动。另外,教科书中的很多化学实验内容操作过程中会造成大气或水体污染,如: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传授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外,还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污染环境的化学实验的装置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成为绿色化学实验。还可结合课本知识,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引导学生用绿色化学的观念进行解答。例如,在讲到氮、磷化合物时,可设计问题:为什么要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讲到铅时,可提问:为什么要使用无铅汽油?在讲到硫及其化合物时,可提问:为什么要限制含硫量高的煤的使用?

3. 改进实验方法,走向绿色化。

化学试剂的绿色化,即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尽选择采用那些无毒无害试剂的实验或选择具有潜在环保属性的试剂,除非不得已应一律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进行实验。例如:绿色自燃实验———在现行的教材中为介绍“自燃”的现象而采用的是白磷自燃实验。白磷具有较大的毒性,而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确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我们以无毒的镁粉和石英粉末为原料,首先制备Mg2Si,然后将其投入水中,Mg2Si水解产生的SiH4在水面上的空气中立即自燃,其化学方程式表示为:(1) SiO2+ (3) SiH4+O2=SiO2+2H2O。整个实验安全、无毒、无污染,符合绿色实验的要求。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即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尽量使涉及的化学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实验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副产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反应产物的绿色化,即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尽量使反应产生的生成物、副产物无毒无害,是环境友好产品,或者以一种环境友好的状态存在,如固态产物。

4. 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伴随着应试教育产生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录像、光盘等)和信息网络手段(如上网、使用多媒体等)能更直观、形象地体现绿色化学内容,更迅速地获取有关绿色化学知识及技术的最新成果,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还要开发能辅助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帮助设计和实施绿色化学,这对于绿色化学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投影、幻灯、录像、光盘、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例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化学仿真实验。可以以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将化学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化学与其他学科,化学与社会、环境、经济等问题联系起来,给学生以科学的全貌。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全面、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8

一、实验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验探究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同时有助于学生非智力能力品质的培养,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很多教师认为讲实验用的时间少,学生记住后多做题考试同样能得高分,而探究实验用时多,不易完成教学任务。的确,如果单从知识掌握的多或少的角度来看,教师讲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表面看来,教师讲解条理性好,教学进程顺利,学生记的笔记清晰、全面。但从实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靠讲是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的。单纯的讲授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理利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解决了对上课方式的认识问题,那怎么做才能保证维度目标的实现呢?有一些课,学生也做了随堂实验,但是实验步骤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没有让学生参与设计、讨论,充其量只是验证实验,这对学生掌握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有多大作用呢?有位教师在上《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一节课时,让学生分组做了“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的实验,结果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过氧化钠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物使滴有酚酞的水先变红后褪色,且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据此,得出结论、给出反应的方程式。这不是真正的探究实验,只验不究,学生的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为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反应放热的现象未被提及,生成的气体成分未被合理探究,颜色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未能合理挖掘,强氧化剂的氧化漂白原理没有形成,等等。所以,要想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就要求教师设计出高水平的探究方案。只说探究,没有合理的启动问题,探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要进行探究时间不够用,学生提的问题稀奇古怪,有的根本解决不了。”其实这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1) 提倡探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探究,探究只是授课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有效的授课方式。每周3课时的课程设置,加上考试复习所占时间,若所有内容都探究,确实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要根据实际 (课时和学生水平) ,合理地选择某些内容进行探究。

(2) 探究活动不一定在整节课实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授课内容中值得探究的部分,可以是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个问题。比如钠的性质的教学,只探究一下钠与水的反应就可以了,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最多用20分钟。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

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如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 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情景

兴趣和热情是有效探究的心理基础。因此,兴趣的有效激发与探究热情的保持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要想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首要环节就是创设探究情景。所谓实验探究情景,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就可作为实验探究情景。

创设实验探究情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某种物质、某种现象,甚至可以是某种灾难性的突发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出探究问题,即“言归正传”,逐层探究。

在进行二氧化硫漂白性教学时,可如此创设情景:生活中可以用二氧化硫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但往往发现用久的制品会恢复原来的颜色,例如草帽辫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漂白原理。

2. 探究问题的提出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

任何探究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学生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和驱动性。

例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可设计探究实验,先给出苯酚的结构式,提问:苯酚的官能团是什么?属何类物质?与什么物质结构性质相似?可能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肯定会想到乙醇。然后展示苯酚样品,呈固态。学生惊讶,进而设计溶解性实验、水溶液与钠反应实验,其性质明显与乙醇有差异。再测定其水溶液的pH,呈酸性。结论:苯酚不是醇类。再通过苯酚水溶液与浓溴水的反应实验,强化其不是醇类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苯环与羟基直接相连,相互影响,是酚类物质。给出苯甲醇的结构式,推测并验证性质,再讨论酚类与芳香醇的定义并设计酸性强弱的探究实验。这样让学生在原有醇类知识、认知冲突基础上,以羟基为中心,进行具有启发性和驱动性的探究,效果较好。

3. 充分整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方案

教材的内容呈现一定的逻辑顺序,教材实验的选择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一定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及高考的需要。

人教版必修一有关氢氧化铝两性的实验设计:直接给出方案,用硫酸铝溶液与稀氨水混合制备氢氧化铝,然后验证氢氧化铝的两性,这显得很枯燥。我们可以这样:用“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备氢氧化铝”驱动学生思考、实验。学生必然用铝盐和强碱溶液来制备。事实是有的把盐溶液加到碱溶液中,有的把碱溶液加到盐溶液中;有的倾倒,有的滴加;有的少量,有的过量;有的用强碱,有的用弱碱。操作不同,现象、结果不同,真是百花齐放。组织学生讨论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最终得出氢氧化铝既可以与酸又可以与强碱反应结论,提出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还可以写出氢氧化铝的电离方程式。再扣主题:制备氢氧化铝最好用硫酸铝溶液与稀氨水混合。

这个设计整合了教材内容,探究氛围浓厚,也达到了高考的要求。

4. 善待实验探究中的新问题

很多教师总是期望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上、理想状况下的一模一样,即便有反常的现象出现,往往也是一带而过,不作深入分析,强调学生记住应该出现的现象以应付考试。实际上,实验的时间、地点、药品的改变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意外并不可怕,正好给我们提供了继续探究的机会。

5.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利用一切条件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水平,使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一部分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所以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对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地进行实验研究,学生的视野会变得开阔,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毫无疑问,要使我们的探究课行之有效,做到真正的探究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耐心地研究,设计出像样的探究课方案。科学探究永远是化学课中的主题,它不仅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将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适时、适量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安排有价值的探究实验,组织学生亲历过程,自主、充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郑长龙.关于科学探究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化学教育, 2006, 8:6-12.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9

1. 绿色化学的涵义

绿色化学也可称之为“环境友好化学”, 其主要指的是由选择性与针对性地减少化学品的生产, 降低应用过程当中有害物质的产生量, 与传统的化学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以追求Atom economy (原子经济性) 为目的。绿色化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在于:采用无毒无害的化学原材料, 要求化学反应必须要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完成, 高选择性, 低副产物, 实现零排放的目的, 对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进行重新审视与改革。

2.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 一个中学生在三年的化学学习过程当中, 因做化学实验而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约为3.5kg, 废液约为115L, 废气约为1.25L, 这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头。作为化学教学的起点, 中学化学渗透绿色化学的关键在于促使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并逐渐认可绿色化学, 继而利用绿色化学的思维去思考相关的化学问题。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课时安排, 中学化学教学难以系统地剖析绿色化学的技术与理论,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下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人文情怀。

3.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 在中学化学教学当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 其有效途径可总结为强化教师的绿色化学理念、改进传统的化学实验方法、做好“三废”处理与“ML”试验三个方面, 具体如下:

3.1 强化教师的绿色化学理念。

在化学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因此需要中学化学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绿色化学观念, 不断增强自身的绿色化学意识, 继而达到预期的积极性质的行为效果。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学的思维趋向固化, 因此需要立足于社会与环境的双重角度重新审度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 突显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

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过渡, 一则是中学化学教学观念的变革, 二则是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 内在涵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充实。在中学化学教学当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教师有责任与义务以身作则, 网罗相关的环境信息, 不断强化绿色化学理念, 以此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

3.2 改进传统的化学实验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如果需要进行化学实验操作, 尽量选用无毒无害的化学试剂以及药品, 或者是具备高度潜在环保价值的化学试剂以及药品。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燃实验之时, 以往常采用的化学药品是白磷, 毒性较大, 其燃烧所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因此,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当中, 遵循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 可以采用毒性较小的石英粉末与镁粉替代白磷作为试验药品。首先, 教师向学生演示Mg2Si的制备过程, 随手将制备好的Mg2Si放入清水当中。经过水解, Mg2Si会释放出Si H4, 与空气接触后发生自燃。与传统的试验方式相比较, 这种试验方式更加安全, 污染性低, 与绿色化学的理念相契合。

绿色化的化学反应, 需要在选择化学实验的过程当中, 确保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具备高度的环保性, 一则起到强化化学实验, 给予学生更为直观而具体的视觉感受与心理记忆。二则降低因化学实验而产生的副产物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气态产物以及固态产物等均以环境友好的状态存在。

3.3 做好“三废”处理与“ML”实验。

中学化学实验所注重的仅仅是学生的试验技能, 对于实验所产生的“三废”问题却很少涉及,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化学学科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与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鉴于此, 中学化学教师需要敦促并带领学生做好“三废”的处理工作, 例如在制取氯气的试验过程当中, 教师需要高度强调气体处理的必要, 告知学生发废水以及废气处理不当的后果与隐患。再如用以检测醛基的存在的银镜反应试验, 其所产生的废液经过久置会引起爆炸,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有害物质的处理设备。

“ML”实验即是微型化学实验, 中学化学实验的化学试剂用量并不小, 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导致资源浪费, 有悖于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因此, 采用微型化学实验的方法, 通过微型的试验装置以及经过减量化的化学试剂进行实验, 节约经费, 降低污染, 安全性。微型化学实验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得整个化学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在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的同时, 也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结语

总而言之, 作为未来化学学科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绿色化学理念有助于通过科学的化学方法以降低化学试剂与药品对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危害。中学化学教师需要在明确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的前提下, 立足于强化绿色化学理念、改进传统的化学实验方法、做好“三废”处理与“ML”试验等方面, 促进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当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杨水金, 侯倩, 蔡千喜, 徐明波.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3:66-70.

[2]赵启辉.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途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1:89.

[3]王肇陟.“绿色化学”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初探[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09:137-138.

[4]洪丹玉.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5, 01:27.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10

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这种形势,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教学新模式,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大多依然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学媒体,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实验旨在探索科学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

本实验选择贵州省遵义县新舟中学高二 (10) 班为实验班,高二 (6) 班为对照班,两班人数分别为61人和60人。

2. 教学方法

实验班采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媒体教学。

3. 实验变量及其控制

(1) 自变量: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 (2) 因变量:期末两班学生接受同一份测验的成绩。 (3) 干扰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在参加实验。

4. 数据分析处理

本实验采用标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独立样本的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内容

在教学中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数学课堂中,以“几何画板”为基本软件,并教会学生使用,采用Powerpoint, Flash和Authorware等作为辅助软件,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实验的目的,我们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高二立体几何“二面角”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展开说明。

[教材分析]

课题:二面角

课型:新授课教材

(1) 教育部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本) 数学》第二册 (下A) 。

笔者将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全的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

(2) 使学生学会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3) 提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发展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探索

2.难点: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学媒体]

1.数学辅助教学软件

2.附纸模具图

[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的设计

⑴学生进入教室之前放一段轻音乐,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⑵待学生进入教室后,将轻音乐画面切换成一个带有二面角的旋转着的立方体 (如图1所示)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正题情境。

设计思想: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轻音乐,创设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情景。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一个带有二面角的旋转的立方体课件,创设了一种真实情境,产生了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使学生熟悉二面角的概念。

学生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产生困难。

2.第二环节——“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师利用投影仪将立方体图形切换成展示平台中的图2。

学生很自然地会提出下述问题:这是什么图形?

教师继续切换成图3,学生会提出下述问题:平面AD被直线FG分成几个部分?它们是否为平面?为什么?教师再继续切换成图4,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它们分别是什么?怎样由图3获得?

设计思想: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1) 让学生沿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寻找和探索,得出各问题的结论,教师适时引入半平面与二面角的概念。

(2) 教师进一步解释二面角的概念。

(1) 教师可展示课件1,初始界面如图5所示。

教师双击“观察1”按钮,并问学生:你们现在看到了什么现象 (这时屏幕上的二面角的大小在连续变化) ?

问题: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我们过去只学过如何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度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要归结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那么,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

(2) 由学生独立思考,利用上述课件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双击“观察2”按钮,得到从二面角的棱上一点出发的且在二面角的面上的两射线的动态图形,单击鼠标左键,动画停止,图6与图7即为其中两幅。

学生看到在二面角固定的情况下,从二面角棱上一点出发的在二面角两个面上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是不确定的。那么,怎样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

教师可拿一本张开的硬皮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进一步启发学生。

(3) 选中“清屏1”按钮,可清掉以上两条射线。待学生思考后,双击“平面角”按钮,屏幕显示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图8所示) 。

教师启发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给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4) 双击“观察1”按钮,得到二面角大小变化的一个动态图形,图9即为其中一幅。

(5) 选中“清屏2”按钮,并双击,可清掉二面角的平面角。

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引棱的垂线,它们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面角的大小是用二面角的平面角来度量的。

二面角的大小是所有学生都容易观察和感觉到的,但是,如何去度量它的大小,如何给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对许多学生来说却有困难。他们不善于用已有的概念去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往往只限于死记硬背。此课件的设计提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探索,自己抽象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并由学生提出新的设想和问题。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让学生沿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寻找、去探索,得出各问题的结论,教师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平台WinSchool交互教学系统,实时调控教学过程,纠正学生的认知和操作上的错误。

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会由此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四、实验结果

1.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这两个班在前测成绩相近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优秀率比对照班提高了20%,两班的平均分数相差7.73分,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测验的平均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成绩分布相对集中,处于较好的稳定状态。而对照班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属于不均衡发展。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与对照班相比有显著提高,而且与年级平均成绩相比也有显著提高。

2.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班学生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全校科技文化活动中,笔者组织学生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软件,自选课题制作课件并展示,胡志彬、梅国庆等学生用运动的观点,特殊化的手段,复习三角函数,以新的视角,创造性地对三角函数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付旭、周利等学生“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综合应用“几何画板”及几何的有关知识总结出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朱钰、杨泽英等学生“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证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得到了三角形的余弦定理的证法,这些课件均获得了听课教师好评。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五、思考与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积极实践探索的问题。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但是如果应用不当,将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留足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空间

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优点,改变了教师作图板书费时、课堂节奏缓慢的状态,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快节奏、高效率,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存储在电脑中,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笔者曾听过一节多媒体公开课“椭圆”,从定义的引入到标准方程的推导,所有内容全部由屏幕显示,教学速度非常快,连听课的教师都来不及记听课笔记,更不用说学生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要选好切入点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交互性强、图文并茂、实时计算、运算绘图迅速准确,具有动画、图形变换等功能。例如教学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仅根据ω的有限几个值 (如ω取1, 2, 1/2) 描出图像,然后归纳ω与函数周期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拖动鼠标就可以自由地给ω赋值,让学生观察函数值重复出现的情况。这样过程更加完整,学生直观地发现ω的变化只使函数的周期发生变化,这便启发了他们自觉地去量化ω和周期T二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印象。计算机不但能显示函数图像变换 (平移或伸长等) 的动态过程,而且可以控制这个过程的速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旋转体的教学或几何体截面的观察,都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动态演示。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下,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但如果不顾实际情况滥用多媒体技术,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立体几何中的柱、锥、台等概念,用立体模型比现代教育媒体更直观。因此,运用教育技术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要选好切入点。

3. 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实际问题数学化,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易于理解。但是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思考、发现、探索,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同步发展。

4. 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目前,教学设计大都还是以教为主,大多数课件只是起着帮助教师讲解演示的作用。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但当学生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情境时,常常因为运算过于繁杂甚至无法完成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应用的范围。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数据处理便不成问题了。例如,暑假期间笔者教的学生胡志彬到一家企业勤工俭学,老板定出3种工资方案: (1) 每天30元; (2) 第一天5元,第二天10元,第三天15元……依此类推; (3) 第一天1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递增20%。问:应该选择哪种方案才对自己有利?假设工作天数为n,按以上3种方案,学生列出的工资总数 (单位:元) 分别为y1=30n, y2=2.5n2+2.5n, y3=5× (1.2n-1) 。前两种方案对应的工资总数容易比较,但要与第三种方案相比就有困难。对这个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两种解决策

略: (1) 取n等于1, 2, 3, 4……,用Excel分别计算y1, y2, y3的值,进行比较; (2) 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像,通过数形结合进行决策。这两种策略都获得成功,学生也亲身体验到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顾玲沅.青浦实验启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潘懋德, 唐玲, 王珏.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教材 (应用篇)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张君达, 郭春彦.数学教育实验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4]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5]林夏水.数学本质.认识论.数学观[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

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易错点分析 篇11

关键词:键能;稳定性;晶格能;杂化;焰色反应

高中化学知识繁多零杂,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感觉到没有头绪,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这些复杂的知识总结成一条条规律,便于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规律的本质掌握不到位,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反而成了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易错点。下面笔者将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用规律判断造成的易错点归纳如下。

一、σ键和π键稳定性的比较

根据共价键的成键原理,形成σ键时轨道之间是以“头碰头”的形式重叠,重叠程度要比以“肩并肩”形成π键的重叠程度大,重叠程度越大,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稳定,共价键的键能就越大。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和碳可以形成C—C单键,也可以形成C═C双键,还可以形成C≡C三键,C—C单键键能[1]为347kJ·mol-1,C═C双键键能为614kJ·mol-1,C≡C三键键能为839kJ·mol-1,根据键能数据看到C═C双键键能不是C—C单键键能的2倍,小于C—C单键键能的2倍;C≡C三键的键能也不是C—C单键键能的3倍。由于C═C双键中有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C≡C三键中有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由这些数据得到的结论是:σ键比π键的键能大,σ键比π键稳定。通常表现的性质是烯烃和炔烃容易断裂π键发生加成反应。如乙烯、乙炔可以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生成溴代物。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C—C单键、C═C双键和C≡C三键,因此错误地认为所有的σ键都比π键稳定的结论。

在N原子之间成键时,N≡N三键键能为942 kJ·mol-1,N—N单键键能为247kJ·mol-1,N≡N三键键能是N—N单键键能的3.8倍,在N原子之间形成N2时,π键比σ键稳定。

二、NaCl和MgCl2熔点的比较

根据离子晶体熔点的比较规律,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熔沸点就越高。晶格能和离子所带的电荷和离子半径的大小有关,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就越高。根据影响晶格能的因素,在NaCl和MgCl2中,Na+的半径大于Mg2+的半径,Na+所带的电荷小于Mg2+所带的电荷,判断得到的结论是NaCl的熔点小于MgCl2。资料表明NaCl的熔点是801℃,MgCl2熔点是714℃,根据数据可得MgCl2熔点低于NaCl的熔点。原因是NaCl和MgCl2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二者的堆积方式不同,MgCl2的堆积方式不如NaCl紧密。又由于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产生的电场强度就越大,其极化能力就越强,使得离子发生变形而产生电子云重叠程度增大,键的极性减弱[2],使晶体类型发生了微弱的变化,所以NaCl的熔点高于MgCl2。

三、石墨与金刚石稳定性及熔点的比较

金刚石属于原子晶体,俗称钻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单质。学生认为金刚石硬度最大,它的熔点就越高,故错误地认为金刚石比石墨稳定。但事实上是石墨比金刚石熔点高,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原因是金刚石的晶体结构中C原子采用sp3杂化,每个C原子与周围的4个C原子成键,原子间的作用力是C—C共价键,键长为0.154nm,而在石墨中C原子采用sp2杂化,还有一个p轨道上存在一个未成对的电子,每个C原子与周围的3个C原子成键时,这些p轨道上的电子以“肩并肩”的形式形成一个大π键,从而使石墨中的C—C键的键长比金刚石中C—C键的键长短,石墨中C—C键的键长是0.142nm,键长越短,键能增大,因此石墨比金刚石稳定,石墨的熔点比金刚石熔点高。

四、金属钠是否能置换出金属钾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钠的金属性不如钾的强,金属之间的置换一般是活泼的金属置换不活泼的金属,从这个规律不能判断钠可以置换出金属钾。金属之间的置换有两个方面:在水溶液中活泼的金属置换不活泼的金属,在熔融状态时是高沸点的置换低沸点的。虽然钠的活泼性不如金属钾强,但是钠的沸点比金属钾的高,所以在熔融状态时金属钠能置换金属钾。工业上就是利用钠的沸点比钾高而制备金属钾。

五、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焰色反应是高中化学对钠、钾等金属元素检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由于焰色反应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铂丝蘸取待测物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来判断元素的存在,学生错误地认为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出现了不同颜色的火焰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实际上是由于在灼烧的过程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吸收能量,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由于激发态不稳定,电子又要从激发态到基态,从高能级到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要释放能量,这些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就形成不同频率的光,从而形成不同颜色的光。在整个过程中只有电子的跃迁,故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6.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12

关键词:不同教学法,中学,健美操,节奏感培养

中学生体育锻炼不仅仅来源于跑步、跳远等活动,健美操也是一项有效的教学内容。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不断普及,体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是中学体育教学创新的主要表现, 健美操在我国中学教育中不断普遍。 为了更好的优化中学生健美操节奏感的培养质量, 本文详细分析不同教学法对中学生健美操节奏感的培养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校2014 届高中高二学生60 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这60 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两个健美操教育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常规组,每个班组30 名学生。者60 名学生均没有任何健美操基础。实验组学生平均年龄(16.4±0.6)岁,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常规组学生平均年龄(16.4±0.6)岁,男性15 例,女性15 例。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健美操学习基础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研究前准备。

本次研究的健美操是以大众健美操二级套路为主。 在教育研究开展之前, 先组织两名教师参与一个关于不同教学法的教学培训,主要是以语言强化刺激法、动作节奏强化刺激法、听觉与动作结合法、实践培训法以及自我语言提示法的健美操技能教学培训。在正式教学之前, 由这两名教师组织参与研究的学生进行两项测试,分别为节奏感测试与健美操技术水平测试。节奏感测试:学生按照所听到的音乐节点通过双手打节拍, 要求学生随着搞音乐的节奏完成所规定的动作;健美操技术水平:选择3 组音乐作为实验所使用的音乐,其中一组为大众健美操第二级原音乐,另外两组则是节奏感非常强的流行音乐,让60 名学生跟着3 组音乐来完成大众二级健美操的整套音乐,并由两名体操经验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健美操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完成为期15 周的教学任务之后,由两名教师共同对两个班组的学生进行大众二级健美操现场测验,测验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教师按照学生的节奏感、动作标准性、熟练度等进行评价,从而计算学生的综合性得分。

(2)研究实施。

实验组学生采用语言强化刺激法、动作节奏强化刺激法、听觉与动作结合法、实践培训法以及自我语言提示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常规组使用示范教学法、 语言提示法以及实践培训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1)语言强化刺激法

教师按照所选择的健美操音乐给学生讲解节奏、 韵律以及街拍, 并描述动作与节奏之间的关系, 促使学生完全了解音乐的使用,分辨清音乐的节奏,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语言强化刺激法对于语言提示法不同之处在于, 教师需要应用一些调动性的口令,例如“快”、“用力”等,注重口令的长短以及精确性。

(2)动作节奏强化刺激法

在教学初期,教师使用口令让学生了解基本动作之后,便可以配合音乐进行联系。可以先使用一些简单、重点突出的与标准音乐相似的音乐进行练习, 促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律动之下完成动作练习,然后感受音乐节奏。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例如给予学生观看一些类似的DV录像,并在一定练习之后给学生播放观看,然后再让学生感受自己的练习效果,对比自己的缺陷,不断完善自己的健美操技术。

(3)听觉与动作结合法

听觉与动作的结合是提高节奏感的重要措施,通过身、心、耳的结合强化学生对音乐节奏以及动作一致性的保障能力, 要求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心中默默打着节拍,同时在遇到强弱不一致的节拍时需要有不同的节拍感。健美操节拍时固定的,但是动作却是可以呈现出多种节拍,在任何一个音乐中都可以形成多套动作,例如8 拍的节奏可以做出16 个动作, 但是对16 个动作却并没有太大要求所以最终形成的系列动作并不固定。在教学初期,教师需要借助节奏鲜明的音乐去教导学生,引导学生按照口令打节拍,最初,可以以两拍为一个节奏打击音乐,然后加快节奏逐渐变为一拍一击,从而促使学生逐渐熟悉音乐的节奏。

(4)实践培训法

实践培训法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节奏感。踏步是锻炼学生节奏感的最基本并且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跟随节奏进行踏步。例如,在第一拍以及第五拍时,将右脚用力的踩下。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与一定的肢体、语言提示,例如下达“1、2、3、4”的口令然后完成1、2、3、4的手势。然后按照学生的熟练程度逐渐大神难度,如踏步、侧并步等。

(5)自我语言提示法

想要将音乐与动作完美的结合,一致协调,就不能依赖教师的口令,必须学会自己寻找节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喊口令的方式掌握音乐节奏,随着音乐的节奏感逐渐变强,喊口令的同时可以配合一些练习动作。这样的方式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以及感知器官,刺激大脑的兴奋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的理解与完成。 自我语言提示法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口令应用方式, 首先需要教学学生按照一定的旋律喊出口令, 然后帮助学生熟悉通过自己的口令完成预设的动作,从而形成动作节奏的稳定性,动作节奏感的提升。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教育前后的节奏反应效果。 对比两组学生的动作的熟练程度、动作到位程度、身体灵活程度、节奏感以及艺术表现力,每项评分内容满分20 分。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方法为: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男、女生的各项项目评价均优于常规组男、女生,实验组男同学的总分89.33 显著优于常规组男生的总分76.15; 实验组女同学的总分90.21 显著高于常规组女生总分80.62。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注:* 代表与常规组同性学生相比数据差异显著。

3、讨论

在中学健美操教学当中的节奏感培养主要有语言强化刺激法、动作节奏强化刺激法、听觉与动作结合教学法、实践培训法以及自我语言提示法,通过这一整套教学方式能够全面性、稳定的提高学生对动作节奏的掌握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动作节奏感。在健美操节奏感教学当中, 应当全面落实循序渐进、 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以科学式的锻炼为向导开展教学。在实行健美操节奏感培养练习之后,需要及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练习效果, 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节奏掌握不到位的地方,并及时对其进行改正。充分展现节奏感练习学生的成套动作完成效果以及节拍反应, 并在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给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健美操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作用, 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成长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男、女生的各项项目评价均优于常规组男、女生,实验组男同学的总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男生的总分;实验组女同学的总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女生总分。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经过为期15 周的教学之后,实验组学生对大众二级健美操的各项掌握程度均优于常规组学生, 实验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其在五项评价标准的总体得分来看,实验组学生的律动节奏感显著高于常规组学生, 这也说明实验组教学方式对于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感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伴随新课程改革, 节奏感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后的体育课堂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健美操是指在音乐伴奏之下开展的体育运动内容,音乐是健美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之一,节奏感是健美操动作与音乐之间的传递者, 健美操的节奏感能够保障健美操的整体质量。采用最佳教学方式培养中学生健美操节奏感,能够显著提高新课程中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在中学生健美操节奏感培养教育中,教师可是适当的提高一些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甚至借助音乐设计健美操。在节奏感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适当选择最佳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健美操,提高整体体育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语言强化刺激法、动作节奏强化刺激法、听觉与动作结合法、 实践培训法以及自我语言提示法相对于常规的以示范教学法、 语言提示法以及实践培训法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言有着较多的优势,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学生健美操节奏的培养质量,使用5种教学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节奏的掌握感, 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对健美操的热爱,优化中学生健美操节奏感的教育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运亭.健美操“俱乐部式”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2]张亚玲.“分层合作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健美操选项课教学的实验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

[3]耿海燕,武常宏,鲁政道.“逆序教学方法”对大众健美操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

[4]海雁.变奏——表象法对大学生健美操动作技术质量及节奏感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5]王梓嫣.对山东省第六届职工运动会排舞、健美操比赛成套动作的对比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

[6]樊开菲.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健美操教学对学生智能影响研究——以扬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班为例[D].扬州大学,2014.

[7]杜建萍.谈高校健美操公共选修课教学目标实施——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4(7).

上一篇:中西语言和文化下一篇:理想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