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2024-08-01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共12篇)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篇1

现代化学教育的任务已经不是单纯地传授化学知识,而是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素质,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思维,把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下面我就如何改革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教师要让学生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就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化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转变过去提倡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最后,我们应探索出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是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3.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化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4. 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问题化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挫折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找出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体会到,在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教学课堂改革不仅仅在这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的过程的不可预知性,要求我们还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来应付教学的多样性,以此来提高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 2005, 07:38-40.

[2]费新建.例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 2008, 48:19-20.

[3]苏平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2008, 05:175-178.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篇2

前言: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却有些不尽人意:教育质量不如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对于这些难题,我国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他们发表了很多关余化学教育有关的论文、期刊、专著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些教育专家们是如何看待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这个问题的。

主体:中国化学教育的起步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比较晚并且是比较落后的,如今,中国的化学教育都普遍存在着这些现象: 1.重科学,轻科学素养

2.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

3.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联系社会实际

4.重言教,轻物教,忽视身教,缺乏师生互动 5.重学科,轻学生

6.重书本,轻历史,忽视发展 7.重传习,忽视探究和创新 8.重课内,轻课外,忽视活动 9.重粉笔加黑板,轻多媒体[8]

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学生们学得痛苦,老师们教得懊恼。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著作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像《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说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5]。该文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四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三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要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论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则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献谈了几点体会。首先要上好绪言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要协调师生情感,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然后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后还要做到结合实际开展课外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措施,学习上的成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之努力奋斗。

梁扬眉在《化学教学浅谈》中也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社会科学知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社会科学意识。提高课堂效益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并在教学中大胆的尝试,在已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总结:关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学术枚不胜举,但其中有很多观点、看法都比较相似。并且,很多著作中对具体实施的办法说得比较笼统、抽象,在解决一些问题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最重要的是,缺乏敢于具体实践的人,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靠纸上谈兵是绝对不行的。任何改革事业,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必然遭遇到旧有观念与旧有制度的束缚和抵抗,这是不足为怪的。尽管我们在课程创新进中程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曲折、问题和毛病,但那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危险的问题倒是在于,一些人时至今日仍然冷眼旁观甚至抱残守缺。化学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我们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要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能学到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将更多的“中国制造”改为“中国创造”。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提高,那么化学教育也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究 篇3

关键词:教师魅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46-01

0

作为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当特别关注这些学习心理非常复杂的高中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我觉得应该从教师魅力和学生能力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魅力的绽放

首先,作为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在化学教育中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升学教育转移到立足于学生素质教育及能力的培养上来。还应注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技能方面的教学。其次,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强烈的责任心,还要以良好的教学情感和态度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后,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人格的要求,恰恰相反,只是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完善。同样,我们承认学生许多方面在我们教师之上,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

作为有魅力的教师,其人格力量与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是完美统一的,以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铸造人格。以自己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浇铸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既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又是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适时适情而用,必有意外收获。教师的魅力能够吸引学生对此科目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多谋能善断,多想出智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键在于抓好思维的启发,诱导,和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这方面入手。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精讲导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从根本上讲,决定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讲课必须掌握少而精的原则,讲要讲到点子上,即讲重点和难点,疑点和盲点等。讲课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做到: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系统,导以规律。讲课时,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并经常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方式,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

2.实验诱导,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过程就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若能把学生置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的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盐酸的性质》这一节时,我演示了一个实验,我把两个小的鹌鹑蛋分别投入盐酸溶液中,结果鹌鹑蛋在盐酸中跳舞,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就这样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激发他们去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想分析这个现象,探究原因。有时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在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的观察提纲和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3. 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品质

系统整理知识在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进行,称为及时整理或部分整理,在无机化学或一册化学学完后进行,称为学后整理或全部整理。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思维的广阔性品质的含义是:学生必须善于系统,全面而又正确地思考问题。这一品质可通过学生对知识点充分广泛的联系及反复的比较,逐步培养和形成,它是学习化学所必须具备的。例如学完S及硫的化合物后,以单质及化合物相互转化为提纲进行整理,让学生自己归纳如网络的各种反应:

硫化物H2S S SO2 SO3 H2SO4

↑↓

亚硫酸盐 H2SO3

还可以及时指导学生整理相近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做这种部分整理时要注意二点。一是要准确而及时,使学生及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并总结有关规律;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出來,而不是老师将整理结果公诸于众,学生拿去背背。表面上似乎二者可以殊途同归。实则大相径庭;学生自己去归纳时,他们必须回忆有关材料,并作分析,比较,归类,抽象,综合,概括等种种思维操作。而这整个过程就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广泛的联系与充分的比较,培养了他们的思维的广阔性。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篇4

一、优化化学实验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化学实验教学中, 我们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 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运用[1]。例如, 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剂变红, 通过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碱的通性的理解记忆。另外, 还可指定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仪器进行验证。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除了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诚然,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提出实验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操作, 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 在此几个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视对过程的指导, 也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特别是对学生设计方案不管成功与否, 我们教师都要作出评价, 对成功者给予表扬鼓励, 肯定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对未设计成功者, 也要肯定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二、运用随堂实验, 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足。在新课改要求下, 教师应主动开展随堂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现有的条件, 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2]。在化学实验中, 改变实验的“照方抓药”, 鼓励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设计实验, 自选器材和药品, 自编实验步骤, 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实验报告。然后,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与步骤。使以往“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 使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型的思维定势, 同时又不能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遇到已形成的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不生搬硬套旧经验, 能灵活地调整思路, 冷静地分析, 大胆地设想。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2]。

需要注意的是, 化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不像数学、物理公式那样严密和通用, 而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有些物质间可能存在共性, 但更存在个性。应用化学规律解决问题是发散思维, 但必须注意考虑实际情况, 不能无限度地发散, 否则很可能出现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注重教法改革, 探索教法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较多地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结果、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满堂灌”, 学生机械性的接受。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应该从较多的面向结果逐步向更多地面向过和方法转变。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共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 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3]。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对有天知识行深刻的理解。单一的认识教学法转向重多维的体验法。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比较侧重于对学生的“双基”训练和知识技能的掌握, 比较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而从新理念来看, 教学过程应该注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 是知识学与情感培养相互融合的过程。教师不仅应该培养学生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掌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也应该促进学生的隋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有机地穿插介绍化学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成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所在。通过介绍我国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体验民族自豪感和爱困主义热情。

四、重视网络资源开发, 提升多媒体课件水平

由于网络的普及, 特别是随着校校通的开通。广大农村学校也提倡电子备课, 于是乎在网上下载教学设计成了一种时尚。不可否认, 能在网上流传或提示的教学设计应该来讲大多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学设计, 但每个人教学理念、教学对象不一样, 适合别人的设计不一定适合你。因此, 我们要结合校情、学情再重新审定教学设计内容, 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找到自己教学的切入点。重新整合成为自己的东西, 整合的设计可能不是最时尚的, 但一定要是最实用的, 最有效的。课件包括教材中各种图片素材、声音素材以及教材的电子文稿等, 这部分资源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上或配套教师用书的附录光盘中收集[5]。对于具有时代信息的资源, 例如在讲解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时可将神舟七号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等直接从网上将视频资源下载, 及时整合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另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设计理念, 借鉴他人可以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在不少网站上都可以收到, 比较著名的有《中学化学网》、《化学教育资源网》、《中学学科网》、《中小学基础教育网》, 等等。

在网络借鉴的课件资源如果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不符或有科学性的错误就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同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同一课时的不同课件各有千秋。但不可能将每个课件都予以展示或使用, 可以进行合并剪辑。对于不同开发工具开发的课件可采用专业手段, 借助专业人员帮助处理。例如在讲授《分子和原子》这一部分内容时, 由于分子和原子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 但我们通过动画模拟则可化抽象为具体, 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 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实践, 有效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探索教法新理念;注重随堂实验效果, 科学训练学生发散思维;重视开发网络资源, 提升教学课件水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强.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09, (33) :187

[2]张艳红.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0, (16) :174

[3]高先军.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教师.2010, (63) :53

[4]郭祥荣.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效率初探[J].考试周刊.2009, (15) :216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作业 篇5

2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本文就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活动实例分析予以阐明、借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环节,原则,注意的问题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不仅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加以强调,作为教学建设加以提出,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本文就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理论依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作初步的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研究青少年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要建构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者、探索创新者、情感发展的体验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在三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一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建构知识的意义;二要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论证;三要把当前学习内容和反映事物尽量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授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

3、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

教学应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仔细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它与今天所说的科学探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蕴涵探究的学习活动模式。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他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提出,对当时的科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如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

探究式学习是指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化学探究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基本环节:

(一)提出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中如观察、实验、阅读等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符合逻辑的猜想和假设。

(三)收集证据: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上网等收集有价值的证据。

(四)解释:对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进行筛选、归类、设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五)评估: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合理的评价。

(六)交流与推广:用语言、文字、模型等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要能够解释探究计划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将结论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探究性活动包括以上的六个步骤,有的可能会有更多的环节,如在交流了探究结果后,又发现了新的证据,这时还需补充或重新解释等,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只由上述某些步骤组成。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验证明,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时,学生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教学心理学认为:决定学习兴趣的内在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价值有多大,二是学习活动中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如在让学生探究铁的锈蚀和防护前,教师通过播放铁生锈而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录像,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发生在身边的铁生锈的事实和已知的防护知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2、问题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的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问题引入的方式很多,如可采用实验引入,通过日常生活观念与科学观念的矛盾引入,也可采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问题,也可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问题引入等。如在Na2O2性质的探究学习活动,可通过“滴水生火”,“吹气生火”,两个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由趣生疑,由疑引探,最后获得知识。

3、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不是通过学生事先得到问题的结论,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如实验观察、调查、制作、查阅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的设计。如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可设计成如下的探究过程:红墨水中滴入氯水,红墨水褪色:(1)提出问题:红墨水褪色为什么褪色,是氯水中哪些成份起作用了?(2)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氯水中的HCl;②可能是Cl2;③可能是ClO-;④可能是HClO;(3)设计实验:①将HCl溶液滴入红墨水中;②将干燥的氯气通入放盛有干燥布条的集气瓶中;③将Ca(ClO2)溶液滴入红墨水中;④在次氯酸钙溶液中滴入少量HCl溶液,再滴入红墨水;(4)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5)分析得出结论:在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份为HClO、ClO-。学生通过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同时体会了一定的成就感。

4、量力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活动难点的突破应是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目标过于容易,失去探究的魅力,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不愿深入思考、不会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探究的要求过高,学生会失去探究兴趣和学习信心。探究性学习活动要应用的知识技能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要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又应是经过学生努力能够达到的,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另外,还要关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实验,还是交流,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果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持,探究方案将难以实行。因此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社区的条件,包括探究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施,教学工具,实验经验,活动空间,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等等,使探究式学习活动方案能成功实施。

5、合作性原则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从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的,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建构知识的。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假设,探究活动方案,收集信息的方法、角度、活动的体会和感受,结果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活动的设计时,应注意组织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习者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共享思维的成果,使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全面、准确。同学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进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用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在发展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和方法,交流探究性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丰富自己的探究成果。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们探索解决问题,发展科学体系的有力手段和工具。教育家施瓦布曾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科学探究活动是进行科学方法最好、最有效的载体。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要及时地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问题阶段渗透观察、记录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渗透推理,形成假设的方法,在检验阶段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泽推理等方法;在结论阶段渗透如何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及表达和交流的方法等。

2、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用一种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无论是探究过程还是探究的结果都直接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联系在一起,因此,强调探究学习不等于降低知识的作用。有人将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相比,认为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从探究过程看,两者之间确实只有内容和程度的差别,而没有质的不同。但是,如果将这种质的相似性随意推广,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科学探究,忽视学生学习上的特点,是错误的。学生的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需要小结的,在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之后,需要把获得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概括与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在后继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能排斥其他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知识,完全靠探究性学习无法完成,且也没有必要,况且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除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外,还与所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易设计或通过探究性学习去获取。但这不意味着间接的知识学习就只有靠消极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大力倡导、开展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化学 教学改革

中学生由于所学化学知识的局限性,思维拓展能力相对受限。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知识,对所遇难点问题的错解现象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解题的思维方法,从优化解题思路着手,强调素质教育下化学实验课程的动手性,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化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升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最终更要让学生“会学”。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会学”,就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思考、分析、解题等具体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化学的教学过程,最终目的即是通过对诸类化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使中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实验方法,最终达到自学自究自查的目的,实现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对素质教育的方法论研究,对新课改下化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具有参照意义。

二、化学理论教学改革初探

由于中学化学知识点的抽象性、复杂性,化学理论课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由于中学化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应试教育而服务,属于应试教育下的重要学科分类。因此,多年以来,化学学科的笔试应答一直备受重视。然而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固然重要——因为它是学生通往更高级学府的“引玉之砖”或曰必经之路,但是,如果我们化学教师能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应试教育的突破点,摒弃以往死记硬背、流水线式的题海战术,就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一举两得。

三、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检验的是中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实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的过程检验化学理论知识,从而解答化学疑难问题,并举一反三,领悟透彻。但是由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及化学课程实验的复杂性,学生往往难以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快速结合书本理论知识有效地参与实验检验,容易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许多疑难点。

例如,“乙醛为何能使溴水褪色?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和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会感到棘手。对于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化学现象,化学教师通常情况下是这样向学生讲解的:碳氧及碳碳双键相似但也有不同,C=C能与Br2加成,而C=O却不能与Br2加成,溴水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将乙醛氧化从而形成乙酸,所以乙醛能使溴水产生褪色反应,即氧化反应。

通过一系列乙醛与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即可较圆满地向学生解释乙醛使溴水褪色的本质是氧化反应。此外,证明检验乙烯的最佳试剂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而不是溴水。如此一来,学生对于之前的疑问就豁然开朗了,并且还能触发学习新的化学知识点的兴趣。

四、化学思维拓展教育改革初探

化学思维的拓展对中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的意义比较大。例如,“氮族元素”一章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产生的疑问较多。为便于学生掌握,笔者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疑难问题(如“氮气有关疑难点分析”)及“氨气和氨水有关疑难点分析”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归纳和分析讲解。

学生在学习到这一章节内容时,往往会产生疑问: N 比 P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为什么氮气却反而比白磷活泼性弱?

针对这一类疑问,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磷元素强。而物质的活泼性与其分子内的化学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氮分子内存在的是 N≡N 三键,而白磷分子内存在的是 P-P 单键,氮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较大,不易断裂,故 N2稳定;白磷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较小,易断裂,故白磷分子较活泼。

此外,学生容易提及的疑问点还有:为什么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对这样的问题,笔者给出的解答是:因为氨分子与水分子很容易通过氢键结合形成 NH3·H2O,且 H2O 和 NH3 都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NH3易溶于由极性分子H2O 组成的溶剂,所以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在倡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踊跃表达个人见解,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地位,尽可能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化学问题的释疑和解惑,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当下社会,教育已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理念也正逐渐被全社会所广泛认同。教育关注的是人,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素质教育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肖川.化学教学的经验与策略.岳麓书社,2002.

[2]魏书福.化学教师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11.

[3]李镇.做最好的化学老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8).

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7

一、新课程, 教师要有新观念、新思考与新实践

1. 教材观

如果教师依教材讲教材, 一是一堂课不到20分钟教师就可以将教材讲解完, 学生听后却是一片茫然, 搞不清重点、难点, 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二是教师拿着教材不知怎么上好。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其实新课标下的教材, 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教材只是一个案例, 只是一个素材。

建议教师在备课时, 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了解它的外延和内涵, 弄清通过此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 掌握什么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 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教学。化学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较多, 尤其是实验, 有时一个图就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 要求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探究实验准备 (包括知识储备、方法引导、器材及材料准备、实践注意事项等) 。

2. 教师观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尊严, 教师神圣不可侵犯不再是“主旋律”, 新教材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设计, 需要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 充分拓展教材资源。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 所要求背的也许并不重要, 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身——“授人以渔”。

教师课堂上不再是演员, 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一切谋划为了学生的发展”。

3. 学习的“革命”

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终身学习的能力。

过程、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和具体的学习方式 (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

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 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 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 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4. 教学方式的思考与实践

法国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实施新课程, 应尊重学生, 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环境, 加强交流与合作, 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 让学生有成就感, 适当进行开放性教学。

(1) 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 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 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但其结果往往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巧创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 运用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 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 运用变式教学, 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加以变化,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 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 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强化交流和合作, 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

5. 教学评价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人的需求和发展, 教学评价应以此为出发点。教学不能简单化为“最少时间最多内容”的速成, 片面的效率和速度可能异化为摧残人性, 扼杀生命。

二、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有句名言:“我的书架比我的知识丰富, 但它不是化学家, 而我却是化学家。”这句话的关键就是体现了若想在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质的飞跃, 除了要有知识量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

1.“疑”与“思”的能力培养

学习始于疑问, 有疑问才有思考, 有思考才能促进学习。而“疑”与“思”的能力要从预习阶段或情境创设阶段就开始培养。

2. 课堂教学实行学案制

没有学案, 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和“干”听, 一旦有一点点走神或听不清, 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有了学案, 在课上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留下了学习的痕迹, 学生可以把它当笔记回顾查阅, 对学生反思和今后的复习很有好处, 老师们也可以当作业检查,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探究式化学教学

化学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过程, 前人们通过实验的探索总结出大量的自然规律, 而他们的探索过程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借鉴使学生从知识的发展过程来掌握知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回归儿童和科学发展本性的教育追求,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 我们没理由神化探究活动, 也没有必要去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过程, 在每一个过程中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 追求学生在程序上、形式上重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也是毫无意义的。关键是活动的质量。当然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上,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式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 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 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其过程可简要表示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

探究式实验要取得“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效果。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不同, 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 要组织讨论, 让大家交流不同见解, 哪怕是一知半解, 都可能是学生真正所得, 从而达到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能力。

总之,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我、变革观念, 才会不落后于时代潮流。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 中学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的“教师”观念要有大的转变, 学生的学不再是“本本主义”, 教学管理已不再是一味“自上而下”……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篇8

一、重视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改进

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 教学中的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大类。验证性实验是对化学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 主要是通过“问题→化学假说→实验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完成;而探索性实验, 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 主要通过“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的过程体现。在实验教学中,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

1. 实验与观察。

实验是手段, 观察是入门, 两者都是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科学方法, 关键在于怎么做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已成为众多化学教师的共识, 但由于学生实验准备工作量大, 且药品耗用过多, 增加实验开支, 与目前实验经费紧张的现实不相适应。因此, 教师应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创设一些节省药品, 操作简便且现象明显的学生实验。例如, 硝酸化学性质的教学可让学生完成如下实验:给盛有一滴浓硝酸的试管加热, 观察现象;向两支试管中用铜丝绕成的螺旋上分别滴加几滴浓硝酸的试管加热 (待产生的气体将近充满试管时取出铜丝以减少污染) ;将一根去膜铝丝一端浸入浓硫酸, 1分钟后取出洗净, 将两端均插入Cu SO 4溶液中, 对比观察现象:将一块蚕豆大小的木炭烧至红热后放进小烧杯, 向木炭上滴一滴浓硝酸, 观察现象, 上述几个仅用少量硝酸的实验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验现象, 既节省了药品和时间, 还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2. 边讲边实验。

教学中, 对学生实验加以改进与创新, 采用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实验的方法, 进行实验探索式教学, 使学生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中, 应根据教材、学生和实验内容的具体情况, 采用三种方式:

(1) 将“边讲边实验”安排在新课的开始, 作为新课的设疑导入, 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思维情境的作用。如在金属活动性实验中, 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让学生思考其实验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 得出氢和氧的结合能力比铜强, 进一步向学生提出其它金属如钠、钾、铁等和氧的结合能力强弱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发现溶液中的Cu2+被析出变成红色的铜, 而溶液却由蓝色变成了浅绿色, 此实验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铁比铜活泼的知识。笔者又提出了银、锌、铜等金属活泼性如何去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展开讨论, 得出了可行的方案, 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将“边讲边实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训练学生求异解难的能力。特别是当实验出现异常时, 及时抓住契机, 引导学生讨论, 探究。例如, 在探究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活动中, 先演示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 指出了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有着极大的影响, 结合复分解反应, 让学生做固体氢氧化钠和固体硫酸铜的反应, 他们将发现现象并不明显, 这时有的学生马上提出了加催化剂, 也不行, 笔者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最后, 有的学生提出了加水搅拌, 现象马上出现了, 这样,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对离子之间的反应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将“边讲边实验”安排在课堂结尾。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 使所学知识得到深化、巩固, 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 以学生设计实验的方式作为本课的小结。例如, 在探究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影响的活动中, 提出了KCl和Na NO3能否反应, 同学们一致回答不能反应, 再让同学们做实验:在高温下将此两种溶液混合, 等冷却后再观察试管底部出现了什么?通过实验和分析验证了此沉淀主要成份是KNO3, 此结果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得出了这是由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结论, 这不仅使学生创造性地得出了结论, 而且对复分解反应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探究与总结。

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的信息, 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 抽象归纳、逻辑地总结规律, 即得出正确的结论, 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例如,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观点从化学键、化合价、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同角度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概括出一些规律, 如稀硝酸比浓硝酸稳定, 浓硝酸比稀硝酸氧化性强, 硝酸跟金属反应的定量关系、还原产物规律等。

4. 应用与延伸。

精心设置一组实验习题,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 类推或计算论证, 以培养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 应用硝酸的性质解答:怎样用简便方法区分浓硝酸和稀硝酸?能否用稀硝酸制取H 2?一定量的浓硝酸里加入过量铜会发生哪些变化?请设计用铜和硝酸制取少量NO 2、NO的最佳的实验装置, 请用铜、银和硝酸为原料选择最佳途径制取硝酸铜和硝酸银等。延伸是指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引导学生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探索。例如, 结合硝酸的性质介绍王水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配平王水溶解铂和金的化学方程式, 介绍经磁化的铜能减缓被硝酸的腐蚀等化学科技新成果, 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强科教兴国意识。

二、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化学实验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入门向导和手段, 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形成化学概念, 上升为化学规律, 进而编织知识网络, 构筑知识框架, 是经过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教学中,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 激发思维活动, 实现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由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的, 因此,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 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 启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例如, 将氯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做如下改动:在药品中准备了二氧化锰、浓盐酸、硝酸、硝酸钾等, 并提出制取氯气用什么药品好呢?以上几种药品两两组合有几种制氯气的反应呢?生成氯气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和干燥的有色布条有何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经过动手、动脑, 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巩固了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 知识间的概括、总结, 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如在学习了一氧化碳性质后, 组织学生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和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从所用仪器、仪器的安装、反应原理、实验现象、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 引导学生对比、总结。通过对比、总结, 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三人实验操作及各反应物知识,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化学实验改革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 可为培养创新精神提供最佳环境, 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 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 许多家庭使用石油液化气, 存在燃烧不充分的问题, 既易产生一氧化碳毒气, 又易熏黑炊具, 浪费能源。因此, 在做石蜡的催化裂化的演示实验时,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一个特制的类似燃气灶的小装置, 通过调空气量, 让学生认识不正常燃烧产生的飘火、回火、脱火现象及排除措施, 并调至最佳燃烧状态, 既教会了学生合理安全使用石油液化气, 又激发了学生研制高效、节能、安全的燃气灶具的创造性兴趣, 这类实验改进深受学生喜爱。

教师应勇于进取、善于创新, 无论是实验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新颖设计, 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心理播下创造的种子。例如, 一位学生看到实验室需要大量的稀硫酸、浓硫酸跟乙醇的混合液, 而配液时用烧杯作容器易使酸液飞溅, 这对于师生来说都是相当危险的, 就设计出一种叫做“混酸瓶”的安全装置。学生有了创新精神是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

三、保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成功率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学习和研究化学有巨大的动力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和高考经验, 认为要全面提高中学化学的教学质量,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是关键。而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首先必须保证实验质量, 即保证实验的成功率。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学生的每个实验都能按预定的教学计划顺利而成功的完成, 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此, 实验课前, 教师不仅要充分准备, 而且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预习, 查阅资料, 并做好预习笔记;实验时, 教师要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 及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的程序和步骤操作;实验后要认真总结, 要全面分析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 认真总结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 并让学生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目前, 有些老师怕做实验, 减少了实验次数, 而且成功率也不高, 特别是演示实验的成功率不高, 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所以, 实验教师要下苦功过好实验质量关。例如, 银镜反应是师生较难做好的实验之一, 试管洁净配制的银氨溶液刚好澄清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规范地示范每一步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并很快做出光亮银镜, 必然激发出强烈的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实验完毕, 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洗净试管的最佳方案, 药剂的适宜浓度和用量, 最佳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和本质, 防止发生事故和污染的措施, 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试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9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有助于教学实施的一种实验形式, 不仅可以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现场化学实验,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实验过程通过视频或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如临其境的演示方式, 能够使实验过程清楚明白, 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 演示实验不仅仅是实验过程的演示, 同时也是实验操作技巧的演示, 因此, 实验必须由教师亲自去做, 操作过程要力求规范, 能对学生的实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其二, 在演示的过程中, 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解, 特别是对一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现放大演示、慢镜头演示、反复演示, 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实验的每一个细节。

其三, 调动学生一起参与。实验到了一定阶段后, 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和教师一起完成。中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 而每次实验的成功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喜悦。实践证明, 学生对亲自参与完成的实验更加关注, 注意力更加集中, 观察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 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环环相扣。学生的参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演示实验当中。

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传统的教学中, 授课内容讲完后的学生实验一般是让学生重复演示实验, 这样的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 只能起到巩固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 存在很多弊端。而探究性实验相比较而言则具有明显的优点:

其一, 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教师在实验前组织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讨论,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正确地操作, 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记录, 将自己的预测与真实的结果进行对比。预测正确的学生更加肯定自己, 与预测有偏差的学生则通过反思找出问题所在,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识。

其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探索性实验不仅需要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创造能力, 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能够逐层的、递进式的、由浅入深地去分析, 通过宏观的现象去感知微观世界的变化,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在实验中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三、补充趣味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例如在化学第一节绪言课上, 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激趣实验外, 可以增加浓氨水和浓盐酸挥发后的空中生烟实验,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奥妙;还可以增加白磷在水中的燃烧实验, 使学生亲眼看到水中生火, 从而激发起对实验探究的好奇心, 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同时, 还可以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 例如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项链的真伪, 根据黄铜和黄金的组成不同, 利用家里的醋酸来鉴别黄金的真假, 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这些有趣的实验,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为学生努力学习化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实验, 培养创新 能力

课后实验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教师可以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 利用现有物品完成某一个化学实验, 实验成功则总结经验, 实验不成功则要分析出原因。即使是同一个实验, 由于所选器材和设计方案的不同, 实验结果也是不同的。例如家庭面粉爆炸实验, 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 选择不同的器材,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 这其中蕴涵着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改分组式实验为单人实验

以往教学以分组式实验为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 能动手操作的总是动手能力强的人, 不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 达不到普遍提高的效果。而单人实验则会解决发展不一的问题, 使每人单独操作完成实验, 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 使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化学的无穷奥妙。由于单人实验不同于分组实验, 因此要改进实验的开展方式, 采用小型仪器、微量药品, 进行点滴式实验, 这是单人实验的最有效改进方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减少了实验药品的用量, 加快了实验时间, 提高了实验效率。例如在进行酸的通性学习时, 一改以往采用多个试管的方式, 采用微型点滴化方法, 不仅减少了液体的用量, 而且提高了实验效率。

六、加强实验的无污染化研究

化学实验往往伴随着一些化学物质的生成, 有些物质是对人体有害、对环境有污染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无害化、无污染化的实验必将走进化学课堂, 教师在带领学生领略化学世界奥秘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做到思想先行, 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并结合专业知识积极改进实验流程, 设计实用而无污染的实验。例如在证明微粒不停运动的实验时, 教材中的浓氨水使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变色实验污染很严重, 通过改进, 把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滴到吸滤纸上, 然后贴到透明的矿泉水瓶内壁, 迅速扣到打开的浓氨水的试剂瓶口, 不仅现象明显而且还减少了污染。演示实验的“无污染化”研究,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必将在全国推广普及。

七、提倡废品再利用的理念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10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最终更要让学生“会学”。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会学”, 就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思考、分析、解题等具体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化学的教学过程, 最终目的即是通过对诸类化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 使中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实验方法, 最终达到自学自究自查的目的, 实现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 对素质教育的方法论研究, 对新课改下化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具有参照意义。

二、化学理论教学改革初探

由于中学化学知识点的抽象性、复杂性, 化学理论课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由于中学化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应试教育而服务, 属于应试教育下的重要学科分类。因此, 多年以来, 化学学科的笔试应答一直备受重视。然而笔者认为, 应试教育固然重要———因为它是学生通往更高级学府的“引玉之砖”或曰必经之路, 但是, 如果我们化学教师能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应试教育的突破点, 摒弃以往死记硬背、流水线式的题海战术, 就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 一举两得。

三、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检验的是中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 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实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动手操作, 通过实验的过程检验化学理论知识, 从而解答化学疑难问题, 并举一反三, 领悟透彻。但是由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及化学课程实验的复杂性, 学生往往难以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快速结合书本理论知识有效地参与实验检验, 容易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许多疑难点。

例如, “乙醛为何能使溴水褪色?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和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 很多学生会感到棘手。对于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化学现象, 化学教师通常情况下是这样向学生讲解的:碳氧及碳碳双键相似但也有不同, C=C能与Br2加成, 而C=O却不能与Br2加成, 溴水是一种强氧化剂, 能将乙醛氧化从而形成乙酸, 所以乙醛能使溴水产生褪色反应, 即氧化反应。

通过一系列乙醛与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 即可较圆满地向学生解释乙醛使溴水褪色的本质是氧化反应。此外, 证明检验乙烯的最佳试剂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而不是溴水。如此一来, 学生对于之前的疑问就豁然开朗了, 并且还能触发学习新的化学知识点的兴趣。

四、化学思维拓展教育改革初探

化学思维的拓展对中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的意义比较大。例如, “氮族元素”一章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产生的疑问较多。为便于学生掌握, 笔者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疑难问题 (如“氮气有关疑难点分析”) 及“氨气和氨水有关疑难点分析”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归纳和分析讲解。

学生在学习到这一章节内容时, 往往会产生疑问:N比P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为什么氮气却反而比白磷活泼性弱?

针对这一类疑问,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 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磷元素强。而物质的活泼性与其分子内的化学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氮分子内存在的是N≡N三键, 而白磷分子内存在的是P-P单键, 氮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较大, 不易断裂, 故N2稳定;白磷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较小, 易断裂, 故白磷分子较活泼。

此外, 学生容易提及的疑问点还有:为什么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对这样的问题, 笔者给出的解答是:因为氨分子与水分子很容易通过氢键结合形成NH3·H2O, 且H2O和NH3都是极性分子,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NH3易溶于由极性分子H2O组成的溶剂, 所以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在倡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踊跃表达个人见解, 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 为学生释疑解惑,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地位, 尽可能顺应学生的思维, 进行化学问题的释疑和解惑, 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当下社会, 教育已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一理念也正逐渐被全社会所广泛认同。教育关注的是人, 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素质教育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口号, 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肖川.化学教学的经验与策略.岳麓书社, 2002.

[2]魏书福.化学教师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2011.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生命教育

在确切的意义上,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已成为今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实质上表征了生命教育的诉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实行互动式教学;化学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人格状况,关注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尽量体现人类生命的诸多特质。在确切的意义上,化学学科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结构、特征及其用途的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其课程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笔者以为,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中学化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书,也是我们化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最方便的资源。化学教材里的很多知识和素材都可以用来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元素化合物就涉及许多有毒性的物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中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一定的误解。我们化学教师应通过日常化学物质毒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懂得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学生应该珍惜生命本身。再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二氧化硫作为一种气体究竟具有哪些用途——漂白、制取硫酸还是保鲜?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那些安全装置向学生阐明当二氧化硫气体向外泄露时学生应该如何自救,当然,教师应该首先告诫学生的是二氧化硫气体是有毒气体。另外,一些化学反应具有相当的危险系数,但学生心理上的畏惧会导致自己实验的时候缩手缩脚,此时,教师就应该让中学生懂得遵循相应的科学原则,按照正确的程序和路径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以防危险事件的发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授课过程中,要讲清楚他们的具体危害,努力从相对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化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发展生命、学习生存知识、提升生活质量。”[1]

再如,中学化学教材中新设置了“化学与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可以说是课程标准设置上的一个新的亮点,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中的集中表现,是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路径。这对于增强化学日常教学的生活性与实践性的特质,培养中学生的生命伦理元素,培养他们爱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突出了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实质上表征了新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深度关注。因为化学实验总会产生有害或有毒的物质,它们会污染自然环境,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后果很严重。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进程中,通过实验教学的诸多安全化设计,以消解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确保化学实验进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验的安全性,必须尽可能地熟悉实验的原理,遵循科学的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可以保证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就可以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2]

当然,体现生命化教育的化学实验过程,除了需要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化之外,还要尽量回避用活体动物做化学实验。比如,不能为了证明一氧化碳气体的有毒性,就用鲜活的小兔子等动物进行实验;在弄清硫酸腐蚀程度的实验教学中,也不适宜用活生生的鱼类做实验对象。这些都是漠视生命的行为,会对中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从化学生活化视角认识生命的运动和过程

基于化学视角,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征。在生命运动进程中,可以说,每一种生命的元素都有它独特的功能。我们化学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厘清主要生命元素的存在形态和重要功能,比如,钙主要寄存于人体的骨骼中,铁则是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是生命物质变换和新陈代谢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缺水的情境下,血浆中的肾素就会明显升高,于是大脑的神经感受器就发出需要饮水的“命令”。在确切的意义上,从化学视角理解生命本身的运动和过程,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这样一个命题的真实含义,这对我们认知生命和爱惜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选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展开是困扰生命教育展开的关键问题。”[3]生活其实离不开化学教育,化学学科离不开日常生活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细致地落实“生命教育”。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事件,从理论上讲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这些日常生活的素材如果被有机地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过程中去,可极大地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让中学生从中能够理解、体会自己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提高中学生自觉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愿望。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永恒的主题,是一项极其漫长和十分细致的工作。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各种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并使其能够真正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最终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同时也切实增加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丽.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三生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2):75-76.

[2]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53-59.

[3]朱晓明.略论当前生命教育推广之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52-154.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篇12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 要进行角色转换, 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学会倾听, 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 让学生走进生活, 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 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3) 致力人文关怀, 关爱每一位后进生, 要关心帮助他们, 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 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 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 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 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 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 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而且能激发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 (3) 授课者不仅是教师, 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 他们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上一篇:乡镇工程下一篇:极限运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