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4-12-15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共11篇)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篇1

【摘要】本文概述了化学与环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列举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内容和体会,表明为适应现代知识更新、学科结构变化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中学化学环境化学渗透

化学正面临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巨大挑战。

21世纪是化学学科飞速发展的世纪,同时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将越来越深入。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空气、水、土地和大量的生物及矿物资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到21世纪多方面的全球环境问题,无不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

所以,如何阐明这些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的化学机理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化学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

环境科学与化学学科交叉形成的环境化学在这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

我是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师,下面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的内容以及一些体会。

(一)电解质溶液与酸雨

中学化学中“电解质溶液”一章,主要介绍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这几种体系pH值的计算。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同溶液pH值的计算。

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给学生提出雨水pH值如何计算?我们现在经常说酸雨(广义讲pH<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露等,均称为酸雨),酸雨的pH值又是多少呢?在讲课中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讲解。

近年来通过对降水的多年观测,已经对pH为5.6能否作为酸性降水的界限以及判断人为污染的界限提出异议。

有人认为pH在5.0~5.6之间的降水有可能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但没有超过天然本底硫的影响范围。

或者说,即使认为影响存在,由于降水中有H2CO3-HCO-3缓冲对存在,有足够的缓冲容量,也未超出天然缓冲作用的调节能力。

因为雨水与天然本底硫平衡时的pH为5.0,如果雨水pH小于5.0就可确信人为影响的存在,所以提出5.0作为酸雨pH值的界限更为确切[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以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例,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变死记为活用,而且认识到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的。

(二) 化学平衡与地球碳循环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是一个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自然界也存在许多平衡。

环境污染正是由于人为因素破坏了这些平衡而造成的。

例如,地球碳循环分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生物碳量比大气碳量稍低,而土壤碳却是大气碳量的两倍,是陆地生物固定碳量的3倍,因而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对整个地球碳素的平衡有重要影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年植物和光合微生物固定碳量与土壤中植物残体分解量大致相等,达到动态平衡,如果环境条件改变或者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就会打破这种平衡造成土壤有机碳库的亏缺。

例如,由于能源消耗量增加,大气中CO2含量不断提高,可能会加速有机物质分解和空气中CO2浓度提高,产生温室效应。

因此,维持地球碳素循环平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金属元素与水中金属污染

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

其中以轻元素为最丰富,常量元素几乎没有重金属在内,相反金属浓度较大时将引起生物的毒害作用。

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通常是采矿业、金属冶炼、电镀、化工等工业所产生的“三废”经过种种途径而进入空气、水源和土壤的。

如Cd是水迁移性元素,除硫化镉外,其他镉的化合物均能溶于水。

在水体中镉主要以Cd2+状态存在,进入水体的镉还可与无机有机配位体生成多种可溶性络合物。

水生生物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是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种形式,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可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众所周知的日本痛痛病就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所引起的中毒。

还有日本著名的水俣病是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造成的。

这是由于水体中汞的生物迁移,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与威胁人类安全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其他可渗透环境化学教育的内容还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不仅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环境化学教育。

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介绍有机氯农药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农药所带来的隐患等等。

实践证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化学的渗透,即在进行中学化学教学时,对教学内容与环境化学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思维更新。

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化学教育,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既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3]。

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3-4, 54-55.

[2]汪朝阳,李景宁.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J].中学化学, , 16 (2): 19-24.(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篇2

一、重视实验, 德育为主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 比如在做硫粉和氧气燃烧的实验时, 尽量在燃烧匙里装入2克以下的硫磺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再在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碱溶液, 让二氧化硫气体大部分被碱溶液吸收, 尽量减少二氧化硫气体对空气的污染。“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这样做, 可于无形中影响学生养成从我做起, 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教师再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加以总结归纳, 得出结论: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进而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不仅让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学习既有见“森林”又有见“树木”之感, 还可以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讲究提问方式

授课中, 提问方式至关重要, 不一样的提问, 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比如要求学生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 设计出不同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问: (1) 氯酸钾 (KClO3) 在催化剂二氧化锰 (KCl) 作用下, 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 (KCl) 和氧气 (O2) ; (2) 氯酸钾在有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 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4) 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乐学了,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比如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 真实还原水通电分解成氢、氧原子的过程, 利用计算机将肉眼所不能识别的化学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可视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化学反应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对于所产生的化学效果就会出现观察不清、难以理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利用多媒体的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来模拟现实中的化学反应, 并做到同步控制。学生对于其中的难、重点都会轻易地突破以及掌握,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吸取知识和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美 篇3

一、化学的物质美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学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上都充满了美。宏观存在的物质,其形态美、结构美、变化美、实用美等比比皆是。如“随机应变”的变色玻璃,“洞察干湿”的变色硅胶,艳丽奇特的珍珠,等等。各富个性的美,都与化学有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具体物质,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深层的表象复活,在回忆中审美、联想中激发思维,又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美与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氛围。

在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电子排布的规律性,物质构成的多样性,晶体结构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自然美;S、P、d 电子云的形态美,足球烯的美丽造型,这又是对称、和谐均衡之美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形象比喻,严谨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这个客观世界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品质和审美观察。

二、化学的变化美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的奇妙多彩及变化无穷,形成化学的一种独特美。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投入水中的钠、摇曳闪烁的光及“嘶哑”的声响,奇妙的焰色实验,几种缓冲剂混合后千变万化的颜色等等,均是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物质运动的动态美和变幻美。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加以强调,进行比较,就能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生活和美化生活。

三、化学的理论美

化学理论在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基础上,还体现了理论另一种内在美——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物质不灭理论和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化学世界有序而和谐的本质;勒沙特列原理十分简明的概括了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统一;气体摩尔体积理论展现一个平凡气态体系中蕴藏了一个多么奇异梦幻般的奇观;道尔顿的“原子论”,用来解释和说明各种化学理论与各种化学定律间内在联系显得那么的和谐与完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理论的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记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引导他们向科学的大道上挺进。

四、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术语,是先辈们长期探索凝聚的结晶。在今天我们看来,它显得十分简洁而富有深蕴。元素符号是一种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自由内容的形式美。“钋”是居里夫人为纪念祖国而命名;“铀”的意思是“天王星”……这均体现出其抽象美。对于物质的化学式,经常听到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有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化学式从口中念出,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朗朗上口,又铿锵悦耳,显示出一种绝妙的音乐美;而电子式的书写,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对称美。如氯化钙的电子式:。至于化学议程式与离子议程式,如Ca2++CO3=CaCO3↓,Zn+H2SO4=ZnSO4+H2↑,这既体现一种对称美,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形象美(如沉淀、气体分别用“↓”“↑”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用语美,既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有利于学生对它的掌握。

五、化学实验美

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一项完整的化学实验,能处处体现出对美的追求。例如实验的装置美,实验装置的设计首先符合科学原理和规范,而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美感,如啟普发生器、曲颈瓶给人以造型美的享受,堪称实验装置艺术之精品;实验操作的“艺术美”,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要准确到滴加一滴酸而使瓶中红色消失,这是一种实验操作熟练精确美;做喷泉实验时,在保证美丽喷泉形成的基础上,还要求动作井然有序,表情丰富自然,这是运动的风度、气质美。精湛的实验操作使“表演者”和实验融为一体,成为一台科学的艺术表演。对化学实验美的追求,不仅能开发人的智力,同时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能使学生寓学习于艺术享受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篇4

环境污染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的大事,我们在地球上生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被污染了,我们人类将无法生存。

环境污染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都有关系。

其中,化学污染是环境污染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引进绿色化学的概念,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化学教育与我们周围环境的关系、怎样通过学到的化学知识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等知识。

通过向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不仅可以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而且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

二、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

1.课本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在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只是化学课本中常常会将它当成一种科学来教育,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专题来教育,有些知识仅仅只是给出一个概念。

而随着绿色化学教育的提出,教师就有必要在教学时,将其中化学教育的内容专门提出来让学生思考。

比如初中化学中提到化学肥料,教师可以对学生专门讲述氮素是化学肥料中最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它的使用能决定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然而,氮素使用过多,则会使土地的性质改变,下一年,甚至好几年水稻的产量不会增产反而下降。

这种改变土质性质的化学转换,就是一种化学污染。

课本中提到的绿色污染可能篇幅不多,但是教师可以提出其中绿色化学的知识给学生思考。

2.实验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要让学生理解到绿色化学,就要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之所以现在环境污染现象很严重这是由于很多人都觉得污染一点点环境不要紧,然而积少成多,我们的地球就负担不起这样的污染。

要减少化学污染,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看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才会有一个适合人生存的环境。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要做到化学实验,教师可以从实验中引导学生去思索绿色化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化学中了解怎样减少污染,并用实际行动自觉减少化学污染。

3.实践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化学的教学是来源于生活,人们研究化学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生活的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中,常常常要用到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化学,那么,可以将绿色化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

教师可以将绿色化学做为一个项目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通过完成项目式的化学学习,可以自主的思考、自主的实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转化,这样能对化学知识和绿色化学知识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三、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方法

1.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绿色化学知识产生思考

课本中谈到的一些知识仅仅只是概念,学生要能把概念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才算是真正完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思考中得到自己的结论才算真正学懂了知识。

比如教师在教学化学肥料讲述氮素使用过多会引起环境污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国外氮肥用量的吸收率、我国氮肥用量的吸收率。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比较资料能了解到我国在氮肥化学的应用中和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索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优化氮肥的使用效果?部份的学生通过思索得到减少氮肥挥发、通过减少氮肥的使用加大钾肥的使用到达增产的效果等等方法来优化氮肥的使用。

虽然学生的设想仅仅是设想,他们的思考还不够成熟甚至没有条件证明自己的思索答案,但是当他们展开思考时,就是未来愿意走上绿色化学实践的第一步。

2.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减少环境污染的真谛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经济要用到化学物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思考绿色化学的知识。

比如学生要学习到物质的转化的实验时常常要用到硫类的物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大量的硫类物质通过转换在空气中就会形成二氧化硫,它能让空气受到污染。

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完成化学实验时,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既完成实验又减少硫的用量?有没有办法尽量让实验减少二氧化硫的生成?怎样让生成的二氧化硫不排放在空气中?教师通过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并通过动手实验了解到可以通过绿色化学的方法抑制环境污染。

3.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化学从理论走向生活

化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人们从生活上发现物质转化的现象,然后对此展开专门的研究,以后这类现象的科学就成为化学。

人们学习化学,可以控制物质转换的过程,并可以通过化学转换让物质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目前由于环境的污染,大量有益的物质被转化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有害物质,那么通过化学转换,则可以将一步份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益的物质。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实践这种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改变周围的生活。

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塑料、化学反应和能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使用难以二次利用的塑料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将废旧的电池随意丢弃会有怎样的影响。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自发的思索在日常生活中,从此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有环保的意识。

在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学生不仅自己去超市会使用布制购物袋,而且会将垃圾分类丢弃。

同时他们也会自发的让身边的人也这样做。

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大家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就会减缓我们地球的污染。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篇5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选择最佳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提问。例如,在基本实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提问。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提问。(4)教学生在实验现象上提问。例如,在做实验钠与水反应时我问“金属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处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这样把学生从对诡异的现象好奇中引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

2、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质疑。我在上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时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的船员们几个月或一两年在船上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所以经常有船员病倒,症状是牙龈出血,脸色暗灰,身上出现青斑,有些严重的甚至死亡。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这些船员摘岛上的野果充饥,过了些日子,这些船员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学生对此材料很感兴趣“船员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却能治这种病?”只要情景设置得当,学生会自发产生质疑。

3、运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质疑。利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如在上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补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继续滴加新制氯水。学生观察之后会质疑“滴加氯水后为什么红色褪去?”经过讨论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变为无色的新物质。学生接着会产生新的质疑“到底哪种对呢?”“怎样验证这两种假设?”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步步伸入,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课堂“留白”,让学生有质疑机会。(1)教师在设计时故意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要从传统的那种“超级保姆”中转换出来,根据学生的情况问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否则问题都被教师提了,学生可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几乎没有了,长期下去,学生只擅长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自己不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然抑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事实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比一味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效果好的多。(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而作为教师往往不敢放手,不敢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怕浪费时间,怕出意外,怕跟不上教学进度,结果学生被牵着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时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质疑潜力就被挖掘出来。

二、优化预习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DD给学生示范。为了做好质疑的示范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典范,以问引问,使学生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缩短自己产生有创新性问题的时间。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DD蒸馏和萃取前,设计如下的问题“(1)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常见的分离方法有哪些?(2)自来水中一般含有哪些物质?怎样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碘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怎样提取碘水中的碘?”让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自来水提取纯净水,过程似乎相似,为什么一个用蒸发,一个用蒸馏,蒸发与蒸馏有什么区别?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碘水中提取的碘有点类似,都是可溶固体与液体分离,为什么前者用蒸发,后者用萃取、分液?

2、学生找出预习中疑点DD试着提出问题。质疑,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给予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并要求学生试着设计问题提问,久而久之,质疑能力就会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过目,进行筛选,把较好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去展示,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既鼓励学生质疑又给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这将激发学生质疑的乐趣,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但要注意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

中学化学教师课后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时间:我要投稿

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按照开学时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教学设计,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近日进行本学期的教学反思,归纳为两个重视和两个加强,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三、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学化学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篇7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 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 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 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 炉火不但没有减弱, 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得更旺, 这是什么原因呢?像这样的问题最容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深入探究。因而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

二、利用有趣的故事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 如果我们将化学知识溶入趣味性很强的故事之中, 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位男子曾因出过车祸而镶过两颗假牙, 后来他经常烦躁, 失眠, 头痛。医生给他做了全面检查, 却不知病因在哪里。老师提醒学生思考, 你知道病因在哪吗?由于学生在必修2中已初步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 所以此时大部分学生就会想到“病因可能在假牙上”, 进而联想到是原电池的原理。此时老师可追问: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自然会回答:因为假牙, 可形成原电池→有电流→所以刺激脑神经, 就会出现上面的症状。此时老师继续追问一些相关的问题, 使学生在比较兴奋、情绪高涨的情境中深入学习。

三、利用充满悬念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讲授“钠”这一课时,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水能灭火, 但用水也能来点火。”部分同学的眼睛里充满疑惑, 有点不相信, “俗话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不信, 试试看!”然后把灯芯里已事先藏有钠粒的酒精灯端上来, 用胶头滴管向着灯芯滴入几点水, 酒精灯立即就被点着了。同学们个个睁着惊奇的眼睛,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 于是抓住时机问:“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吗?”大家迫不及待地大声回答:“想!”……这样的充满悬念的问题, 将新知识巧妙地隐含于学生所要探索的问题中,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利用互相交流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之中, 其中积极参与讨论就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多创设讨论情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化学史料就能提供丰富的讨论情境素材,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门捷列夫编制的、反应元素性质规律的周期表及其他根据周期表预言的未知元素的性质, 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自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 并相互讨论: (1)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是如何编制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编制的? (2) 如果是我, 我会这样想吗? (3) 你认为还有其他的编制方法吗?排列出的形式有会是怎样的呢?教学中创设讨论情境, 学生相互交流, 各抒己见, 使问题研究更深入, 同时拓宽思路, 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造成在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情境有生活味, 而没有化学味,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感悟不到化学问题的存在, 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的思维过程;其二, 情境有活动, 而没有体验, 学生一会儿忙这, 一会儿忙那, 看起来挺热闹, 但这种动手与动脑脱节的活动目的性差, 没有体验与反思, 课堂气氛虽然热烈, 可课的性质却变了;其三, 情境的表面化, 流于形式, 在化学教学中, 要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并不容易, 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事例搬入课堂, 对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态度情感却没有起太大作用, 这样的教学情境除了有一个花哨的外壳, 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 结果只会束缚师生教学的手脚, 降低教学效率。

中学化学的分层教学 篇8

为了使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必须充分研究学生的特征,内容可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主要的兴趣和爱好,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技能和技巧,意志品质,文化素养和审美的发展,身体发展,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家庭和同龄人的影响,各学科的原有水平,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等。据此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的实际可能性”,然后把特征相近的学生归结为同一“层次”,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一、分层课堂教学

分层课堂教学是根据常规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分层实验、教学评价等。

1、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相应的学生使用。例如,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分为“达纲目标”、“提高目标”、“高水平目标”。其中“达纲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是全班学生必须达到的。在教学中可以重点放在基础较差的那一“层次”的学生使用。并强化这一层次的学生落实达纲目标,强化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而且还需老师督促他们对这一层次的教学内容达到人人过关。“提高目标”重点供达纲后的中等生使用,要求他们在掌握达纲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高水平目标”供学有余力的优等生使用,重点拓宽优等生的知识面,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

2、设计分层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能直接反馈教学目标落实得如何。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根据问题的难易、繁简而有的放矢地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作答,避免问答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让优等生或中等生回答,如果问题太容易,没有给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开拓。所提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如果问题太难,他们会无所适从,从而产生畏惧甚至抗拒的心态,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提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让他们作答。让不同層次的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设计分层的课堂练习(或辅导材料)

为了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强化,教师应该分层次提供课堂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全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掌握知识,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成绩。作业要精选精练,不能让学生机械的重复。作业类型尽可能多样化。比如,方程式的书写、运算;实验能力考察题。而且作业要求层次化,尽可能分层递进。

4、设计分层的实验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分层的课后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将给教学以正确的方向,老师通过教学评价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更恰当的因材施教;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素质特点和学习状况可促进自己扬长避短,有效地进行学习。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学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另者,我们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设计分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保证达纲目标的落实。因为达刚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是根据教育方针和中学教学计划制订的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中学化学提出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中学化学教材编写和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保证达纲目标的落实。如果盲目、片面地追求“提高目标”或“高水平目标”的落实,会使我们的教学出现反常现象,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2、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做到有针对性地调节、矫正和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教师,应适时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改变。特别是后进生,更应该跟他们谈心交朋友,拉过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克服学习的自卑心理。

3、给学生的分层要采取隐蔽的分层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在给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时,不要明确告诉学生,只是做到教师心中有数,特别针对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个自尊心特别强,又死要面子,如果告诉学生则会产生优生自傲,差生自卑的现象,少数学生则会对着干,反而向坏的方向发展,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总之,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们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所以,分层教学便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采取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育文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中学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略谈 篇9

摘 要:核心素养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应该赋予它新的时空观念,化学教育应当着眼于提高化学素养的目标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价值观

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当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化学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按中学化学教学中对能力的要求,把能力分为两类: 一是化学特殊能力,包括内部智力(如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外部智力(如自学能力、实验能力); 二是创造能力。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坚持培养能力的一般原理和化学学科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化学“双基”为裁体,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察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明确观察目的,②激活有关的化学知识,③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④全面地进行观察,⑤观察和思维互相渗透,⑥使用对照.或对比的方法,使观察更为精确。

(2)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 ①有较强的“实验意识”、重视并善于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进行探索发现的能力,包括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控制实验条件、处理实验中出现问题、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推理并概括出知识经验的能力,以及简明、扼要和规范地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即融合实-验、观察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矛盾、联系、转化、运动和发展等思维形式来把握事物,而化学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形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想象来揭示化学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机制是:观察=> 表象=>意象=>联想=> 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即敏捷地接受新信息并与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②重视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训练,即“确定化学问题=> ?燃?资料、实验、处理事实,并得出规律性=>应用”自我探索的过程。

二、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教育中科学品质的培养应明确以下三个问?}。

(1)非智力因素的触发点是兴趣与好奇

教师要针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好奇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化学与社会关系等,在理性上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科学品质培养的着力点是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应该具有四性: 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化学实验是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理想场所,因此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三、化学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在非智力因素的刺激下,并在化学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来自知识、观念以及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内部智力,体现着智力品质的综合性、并表现出探索性和求新性。

创造素质包括: ①创新意识――创造期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强心剂”的作用;②创新品质――好奇、冒险和信心,“好奇”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冒险”是创造的推动力,“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③立体思维方式――横向复合性思维,是驰聘整个空间的思维模式。

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包括:

(1)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的整合训练

化学教学中常用“相似、对比和接近联想”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通过评价,寻求最佳,进行辐合性思维的训练,即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整合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逻辑思维和非理辑思维的交互训练

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有关的化学概念和意象进行重新组合,提高对直觉的敏感性。由直觉产生设想或结论,再经逻辑推理,验证直觉出现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交互、交融和转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四、核心素养教育观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提倡“过程型”教学模式或“情景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发现,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1.改革化学课程结构和教材

要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化学素质,必须打破单一的必修课结构,构建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1)高质量开设必修课。但必须克服单纯为应付“会考”而进行必修课教学的错误倾向。

(2)精心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分“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但必须克服单纯为应付“高考”而放弃或不重视任意选修课。任选课可以开设“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健康” “化学与化工生产”等应用型课程,及“现代化学基础”或“未来化学”等拓宽加深型课程。

(3)灵活开设活动课。可以开设如配合环保部门进行水质、空气检测和调查,参观化工厂、研究所等。

2.改革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

(1)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思想主要体现在:①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②学生是实验的能动参与者;③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2)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以化学素质培养为目标,其中能力是化学素质的核心,而能力的培养是以化学“双基”为载体,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通过具体的教学技巧和媒体来实现的。笔者认为,现代化学教育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是靠化学科学方法,二是靠教学方法,三是靠化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融合程度。

目前着眼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发现式教学方法、启发研究式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等等,其实质都是化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过程。

谈谈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 篇10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外界环境干扰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要处理好这一系列突发事件,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时刻,也能急中生智便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预设学情,动态生成

教学应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体。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场不乱。教师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要做到高度熟练,内容的前后联系应心中有数,对实验应做出充分的估计。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和实验提出的疑问,才能根据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怎么办?这时教师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如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二、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议论纷纷,使教师难以按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这时教师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主题,相机反问。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问,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氢离子,并且具有酸性,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超出本节课所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加以说明,避免纠缠不清,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真诚否定,化解矛盾

真诚是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应当遵循的原则,在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时,教师如果一味的训斥,便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学生言行失当时,勿操之过急,以牙还牙。比如在讲课时,一学生却望着窗外的蓝球赛,此时可将目光注视该学生并幽默地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也不奈”,以只言片语便使学生回到课堂上来。这样教师以真诚之心启发、感化学生,使矛盾于真诚,幽默的言语中化解,并让其从中受到教育。

五、借机施教,摆脱尴尬

有的学生爱耍小聪明,甚至制造恶作剧,使教师处于窘境。例如,老师上课推门进教室,掉下一扫帚砸在头上,怎么办?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不慌不忙地弯腰拾起扫帚,幽默地说:“看来我工作中问题不少,连不会说话的扫帚也走上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同学们,你们天天和我相处,对我有更多地了解,想必有很多话要说,希望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这种镇定宽容,因情而变,果断地采取相应对策摆脱的尴尬的做法,就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成功运用。

中学化学探究教学的现状 篇11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化学教师对探究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够,在化学探究教学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化学探究教学效率的发挥。

一、化学探究教学活动的形式化、程式化

“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或假设、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推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整合迁移应用)”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具有的基本要素。这些过程使得探究式学习的完整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必须完整具备这六个要素,有些探究活动中只包含其中的某些要素。然而实际上,在许多的化学探究课堂上,由于有些教师探究素养的缺乏,使得在面对探究教学时不知道该怎么开展活动才好,在课堂上按照这些探究要素转变成的六个阶段按部就班地进行实施,从而把科学探究过于程式化,使原本富于变化、丰富多彩的化学探究活动变得僵化。

二、化学探究教学简单过程的复杂化

我们在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现状时,曾经听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这样一节课:“二氧化碳收集方法的探究”现将其探究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问题情景】已知:①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②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因此可以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检验CO2是否集满;③将CO2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如何收集制备的二氧化碳气体?

【提出假设】

1.C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收集。2.CO2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收集。3.CO2不可以用排水法收集。4.……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小组交流讨论。

【形成结论】

①CO2可以用向上排气法收集;②CO2不可以用向下排气法收集;③CO2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该探究教学的设计虽然体现了探究教学的理念,包含了所有的探究要素。但这可以是一个部分探究的课题,教师不宜设计很复杂的情境,可以直接给出问题:CO2气体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接着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该实验设计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完成。当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产生了认知冲突时,再让学生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三、化学探究教学效率偏低

高效率的中学化学探究教学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那就是师生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高效率的化学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但现实化学探究教学中,化学探究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

(1)探究教学活动松散,耗时多效率低。在一些化学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而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整个探究活动就显得松散,有时一节探究课上完后,教学内容还没有完成,从而导致某些单元的教学任务不能在课标要求的课时数内完成。

(2)学生探究活动中思维负荷偏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步骤去做。例如,“探究氯水的成分”。有些教师直接利用教材2替代学生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比较现象;实验2,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两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实验3,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上述设计,直接给出了实验用品和实验操作步骤,使学生从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变成了机械的操作者,简单到只要按着教材设计的方案去做就可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训练。

高效率的化学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活动进行再度开发,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运用思维进行自行的设计与探究。

(3)探究内容选择不当,学生探究收获很小。如对于离子反应,有化学教师这样进行探究教学:

引入新课:离子在溶液当中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呢?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五种电解质溶液,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设计方案,代表汇报。教师总结、鼓励,对设计的方案表示肯定,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展示某一小组的设计方案(投影)。

设计三种情况:

(1)向CuSO4溶液中滴加NaC1溶液;(2)向CuSO4溶液中加入BaC12溶液;(3)向NaC1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小组和小组之间交流,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师:这三种情况下是否都发生了化学反应?如果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请试着说明理由。下面同学们通过化学实验来检验你们的假设是否成立,用事实说话。

学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派代表发表各自的见解,讲解分析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该探究教学片断在教学中花了大量的时间,虽然该活动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大部分要素,但该探究活动从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到实验操作、原理的分析都显得没有思维容量。而这个课题,只要教师演示一个现象较明显的实验,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演示其微观过程,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的结论。

中学化学探究教学的实施越来越普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由于还是处于尝试阶段,所以,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学化学的课程改革,对探究教学这一方面急需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去实践化学探究教学,提高化学探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力,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建构性特征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

上一篇:网站内容编辑教学大纲下一篇:高一期中考试家长会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