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2024-08-23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共10篇)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篇1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性很很强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对评价的原则、方法进行总结。可根据其找出最优的评价方法,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中学化学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有必要加强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更好的开展下去,实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

一、对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行政门,还是学校本身,总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且以原始分数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并以此 作为教师晋级、奖惩的依据。这种以分数代替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模式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它所评价的仅是教学质量的一小部分,因此是不科学的。由这种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所 产生的影响随处可见;教师为了把学生的分数搞上去,不惜牺牲自己的大量时间,争夺学生的自习和课外活动时间,大搞题海战术等等,因而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教师教得也十分辛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教育观 念,使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改变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中学化学教学是由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各个教学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它除具有教学 的一般要求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根据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确定的中学化学教学原则应该充分体现在中学化宜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又是在中学化学 教学大纲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的过程,它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因

「1]此,对中学化学教学的评价 应该用辨证系统的方法,以整体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 点、动态 的观点、量质结合的观点分析教学系统,在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处理及辅导等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建立科学的中学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二、中学化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进行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体现着教学评价本身的客观规律, 对于实施教学评价的方向性、科学性起保证作用。构建中学化学教学评价体系,从对教师的要求上来讲, 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评价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人必须根据由教学目标而确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被评价者对评价是否客观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评价客观,会使被评价者增强信心而奋发向上;反之, 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2.整体性原则

教学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效果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因此,评价应当运用系统论,从整体出发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教师教学观在每一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这样才有可能对教师的教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整体上反映教学的客观效果。

3.方向性原则

依据主体观念设计的评价方案,不仅要成为判定教学质量的标准,而且要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所以一方面要有助于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另一方面又要有助于教学改革思想全面落实,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不断的完善自我。

4.一致性原则

对所有评价对象,应采取一致的标准。对同一内容的教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我们强调评价的一致性,并不否认学校设备、教学条件、学生质量的差异。但只有坚持一致性原则,才能使被评价者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从而激励自己保持优点、克服不足。同时, 评价的结果才能是科学的,能作为教学行政部门决策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在确定或运用评价标准时要注意全面性,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空出某一项目,另一方面要面向全体教师,对每一个教师都进行评价,还有评价人要有代表性,不能只代表某一方面的意见, 不能以个别人的意见代替集体评价。

6.评价与指导统一的原则 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对评价对象已完成的行为做出价值的判定,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教育。指导是评价的连续和发展, 它把评价的结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并根据评价对象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使评价对象能明了自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方向。

7.可行性与持续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既要符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和要求,反映教改思想,又要切合当前化学教学现状和教师的实际水平。评价标准既要有定量又要有定性,要明确具体,评价方法要科学、简便、易操作。与此同时,还应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持续性的指标,使得评价工作不是停留在现阶段为眼前的利益进行评价,而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方法

1.化学档案袋评价(或成长记录评价法)

化学档案袋主要用于学生自己选择和整理档案内容,让学生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在学习化学上所取得的进步。档案中要记录下主要的学习资料,如知识要点、实验过程、实验方案、探究问题的过程、疑难化学问题、自己出现的错误、新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果评价等。学习档案要产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随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此种方法可以看到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能够衡量学生在教学过程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的特长。

(1)学生学习档案袋 此法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是用来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在化学的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上所做的研究,在知识上或方法上取得的进步,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建立学生的化学档案评价表,可以准确记录学生的变化,如干档案袋集中到一起,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发展趋势,哪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哪方面还存在不足。

(2)化学探究学习活动评价

也可以叫做科学探究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探究化学知识过程的情感态度、精神状态、科学方法、价值观念、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和评价,重点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评价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它比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对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此种评价的内容也可以将评价项目细化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究的方法等,评价要点是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表现,评价等级如上表一样分为5个等级,有自己、同学、教师和家长来进行评价。

2.终结性测验

终结性测验评价是对化学课程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推行新课标后,往往是以模块为单位来进行测验,这样采用必答的形式,目的是满足考试的要求,这种方法是面向高考的一种最有效的评价方式。一般情况下,测试要达到90%~95%的及格率,20%~25%的优秀率,难、中、易题的比例控制在1:2:7。

(1)水平参照考试

水平参照考试以学生个体的原始分数作为参照,通过测试来衡量个体在班级中的名次。此种方法重点考量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甄别功能不强。从知识层面来划分,水平测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认知性学习水平测验,按照化学知识的不同性质,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第二是技能型学习目标水平测试,这种形式的评价更侧重实际操中的表现,适合对化学使用的检测。

3.教师自评方案

教师自评时设计的方案要客观、全面,既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也要考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设计如下问卷来进行评价:

(1)单元或模块的学习目标如何确定?为什么要这么确定?反映了新课标的哪些要求和理念?

(2)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涉及哪些化学现象?怎样呈现化学实验的情境?哪部分知识需要学生来合作完成?

(3)课堂上什么样的师生互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实际效果怎样?

评价方案中问题可以是与课堂有关的更方面内容,自评时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深挖自身潜在的问题,争取在深刻反思或让自己的教学有质的跨越。

中学化学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并完善过程性评价,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目标的实现。[2]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2]徐汉志,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探析[J],家教世界,2012.12 [3]范晓珍.教学评价论[ M ].长沙: 湖南教 育出版社,1999.[4]黄蔚, 陈雅, 徐婷俊.对教师教学评价现状的思考[ 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22(2): 37-38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篇2

1.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和课改精神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体系中的一对因果关系, 教学评价是连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调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力杠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

2.研究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息息相关, 因此,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本课题立足化学课堂教学实际, 力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梳理不同课型化学课堂教学的特征, 界定不同课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标准, 并研制不同课型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量表, 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基本定位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即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依据教学目标, 科学运用评价标准和体系, 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结果、效率和效益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一是教学准备的行为表现, 即教师的备课情况 (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工具和素材以及学生的预习情况等)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即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引起的学生的学习表现。三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即用来证明目标达成的学生表现 (学生的投入情况、行为参与度、思维容量、表达能力、观点的价值性和科学性、知识等各项目标的达成效果以及能否迁移应用等) 。

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例如:教师的能力、态度、经验和行为等, 学生的水平、层次、兴趣和性格等, 课程内容、教学素材和教学媒体等) , 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须引导教师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也就是说, 它应为教师提供基本的行为指南) , 以促使学生有最佳的表现。

三、评价依据

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有两个。其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可见, 新课程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有三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是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其二,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良好的评价活动应具备七个特征:一是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二是评价标准应清晰、完备, 以保证评价的可信度与公平性;三是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应科学、简捷易行;四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五是任务真实和公平, 能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并符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六是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七是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 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并让教师据此作出正确决策, 最终改进教学。

四、框架内容

1.研究框架

要评价中学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研制相应的研究框架, 如图1所示。据此,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内容便能自然地顺承与转化。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评价标准和研究框架能自觉地对照和运用, 从而达到评价的最高境界——自评。自评, 即主动的自我评价, 也就是, 评价主体与教学主体相统一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 有利于促成教师自觉自动的教学行为。

2.主要内容

(1) 课型的划分

课型, 即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 可将中学化学课型分为:新授课、复习课、习题和试卷讲评课等三种一类课型;再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 可将中学化学课型分为概念及原理课、元素化合物课、化学实验课等三种二类课型;另外, 在高中学段须增加有机化学课。具体课型划分如表1所示。

(2) 课型的特征

为了评价中学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梳理并列举一类课型的特征, 以示说明。

第一, 新授课特征。具体有三点。其一, 学习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掌握新方法以及形成新观念。总之, 要让学生有新问题、新挑战、新收获和新进步。其二, 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得以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不断领悟化学学习的思路, 掌握化学知识的框架;不断增强化学理解力, 逐步提高化学的综合素养。其三, 具备基本的教学环节模式, 即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第二, 复习课特征。具体有四点。其一, 巩固基础, 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其二, 整合知识, 使知识网络化、规律化和系统化。在复习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联系归纳、整理, 以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 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三, 优化思维方法, 提升能力, 也就是提高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其四, 提升认识, 渗透化学思维方式或观念。其实, 化学复习课能帮助学生提升认识, 不仅渗透化学学科的思想, 更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定性与定量、静态和动态以及典型和一般等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本质。总之, 复习课的关键在于:巩固双基, 具备新能力、新思想, 掌握新方法, 以解决崭新的实际问题。

第三, 习题和试卷讲评课的特征。具体有三点。其一, 促进学生在习题和讲评中巩固、延续和深化对化学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二, 讲评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针对学生答题错误率较高的习题, 教师须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 (是知识漏洞, 还是知识理解偏差;是审题能力欠缺, 还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和表达信息能力不强) , 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归因, 并采取有力的措施, 以形成有针对性的解题思路和策略。其三, 讲评要具有充分性、及时性、主体性、拓展性和激励性。总之, 在习题和试卷讲评课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相关考点和思维方法适当归类, 力争举一反三、适当拓展,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有效题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提高他们化学的综合素养。

(3) 评价的标准

中学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以其相关的教学要素为依据, 因此, 要评价课堂教学, 就要明确其相关的课堂教学的要素, 即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习效果等。其中, 学生的“学”和学习效果是核心要素。据此, 本研究根据中学化学不同课型的相关要素,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界定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本文列举化学概念原理新授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以示说明。具体有八点:一是设置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概念原理的功能与价值;二是情景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进入化学概念学习的状态, 也就是利用感性素材,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并开展活动与提供机会, 以使学生辨析和运用化学概念, 最终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即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概念的自主构建和对原理的应用, 并注重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崭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联系;四是注重概念本质及其本体价值的教育, 还原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整体认知;五是注重核心概念的形成与理解, 以使学生逐步构建化学的基本观念, 最终构建他们化学的知识体系;六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较为科学、严谨地阐述化学概念;七是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 并能理解其本质, 从而初步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解释相关的化学现象;八是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的化学原理, 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化学原理分析和解释相关的问题。

(4) 量表的研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图2所示。

本文列举化学概念及原理新授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量表, 以示说明, 如表2所示。

可见, 设置评价量表有助于指导教学 (详见图1和图2) , 并掌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 从而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记录与评价, 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思。

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学生互评 教学改革

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否准确、科学、全面地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性和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为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实现教学评价价值,必须在已有基础之上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加以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现状

近几年,教学工作者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些许不足。评价方式方面,普遍采用纸笔测试和实验报告的形式考核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内容方面,忽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绪、态度、习惯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偏重学科知识,尤其陈述性知识;评价标准方面,强调学生的一般趋势和共性,忽略学生间个体的差异。实验成绩考核仍以实验报告和期末成绩为主,成绩及格,则这门课通过;评价主体方面,仍以老师的评价为主,学生更多的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问题和当前化学教育评价发展特点不相符合,是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障碍和绊脚石。

二、互评教学评价体系

为优化当前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不足,引入学生互评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互评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互评内容包括:语言能力评价占20%,主要是对实验过程中阅读实验材料、掌握实验操作要求、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撰写等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观察与空间分析能力占20%,主要是学生对实验仪器及实验装置选择意图的理解,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和变化的过程,具体包括实验桌面仪器布局的摆放、仪器组装的完整美观、实验现象细节观察的到位、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分析处理能力、强烈的探索精神等;逻辑推理能力评价占20%,是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揭示和探索现象本质的能力,是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建立数学模型、寻找事物内在联系的抽象思维,并总结出研究相似问题方法的能力;习惯与模仿的评价可占20%,主要包括:在实验过程中,按规定的程序操作、规范的动作、良好的习惯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合理改进仪器及对仪器功能的创新等;与同学合作能力的评价可占10%,实验过程中,热心帮助同学、虚心向同学学习、理解尊重同学、主动交流、不计较个人得失等,强调实验过程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体现团队精神;自我能力的评价可占10%,包括对实验成败的总结、实验装置改进的探索和对实验结果不罢休的精神等。

(二)实验课开展互评的方法

成功实施学生互评的评价方法,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完成这项工作量巨大的评价方法。首先,学校按以上互评标准制定出一套学生互评的网络系统,学生在校园网登陆此系统,用自己的学号注册账号,设置密码,经过老师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对本班学生运用此方案,每上完一节实验课,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每位同学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对本班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依据实验课堂表现,给予每一个同学及自己一个综合评分。全班互评完成后,一次性提交,提交后不得更改。学生的成绩由系统自动生成,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一是全班同学对该生评分平均值的70%计入,二是学生评价其他同学能力占成绩的30%,学生评价每一位同学的平均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生评价他人的态度和能力。最后,用该生评价全班同学、包括评价自己的平均偏差计算该生评价其他学生能力的得分,即(y)。计算公式:

(其中:xa是该生给其他学生的评分;xn是某学生的平均得分;n是参加互评的总人数;2是调节系数。)该生评价其他学生的平均偏差直接影响该生对他人的评价得分,所以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而且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完成互评工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之间多交流讨论、多观察,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通过互评方案的实施,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术水平,而且提高对他人的评价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锻炼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互评方案操作简便,评价内容全面客观。教学互评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便于指导和帮助。同时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篇4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篇5

命题思想:难度恰当,区分度好,知识为主体,能力为主题

总体情况:

全市 示范 非示范 历届生

人数 22320 7368 13667 1285

平均分 102.98 115.8 97.35 89.36

最高分 148 148 148 144

标准差 21.76 15.07 21.38 24.37

最低分 2 34 2 15

各题得分率(%)、区分度:

一、0.90

试题目标:关注社会,注重基本概念,选择题充分考虑试卷的知识覆盖面

1/81.1,0.24  2/96.7,0.22  3/96.6,0.12  4/84.5,0.43  5/97.5,0.10

二、0.79

试题目标: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进一步考查阅读能力

6/78.8,0.31  7/90.4,0.31  8/90.9,0.33  9/86.9,0.52  10/73.6,0.49

11/77.3,0.47  12/86.6,0.39  13/64,0.37  14/69.3,0.46  15/86.6,0.40

16/75.3,0.45  17/84.7,0.37

三、0.56

试题目标:正确判断的能力、推理能力

18/45,0.18  19/45,0.48  20/70,0.42  21/0.72,0.35  22/48,0.46

四、0.80

试题目标:结构原理、平衡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3A (1)88,0.58  (2)94,0.29  (3)91,0.30  (4)88,0.45

23B (1)87,0.55  (2)88,0.50  (3)79,0.40  (4)87,0.52

24 (1)77,0.38  (2)97,0.37  (3)77,0.47  (4)72,0.41

25 (1)96,0.36  (2)66,0.37  (3)65,0.33  (4)63,0.38

五、0.65

26A(1)81,0.51  (2)70,0.46  (3)86,0.42  (4)67,0.37

教学实验――巩固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

26B(1)82,0.61  (2)65,0.58  (3)58,0.73  (4)65,0.58

工业生产作试题背景,体现学科价值

27(1)87,0.33  (2)54,0.47  (3)58,0.44  (4)32,0.29 (5)75,0.53(6)38,0.48

离子检验0.544(不会表达);数据处理0.381;滤液的成分0.32

六、0.62

28.0.675/0.40

(1)86,0.40  (2)87,0.45  (3)59,0.42  (4)40,0.39

好学生拿满分不容易

29.0.593/0.34

(1)78,0.34  (2)56,0.50  (3)70,0.51  (4)67,0.32 (5)8,0.28(6)77,0.40

命题情景科学可信,以能力立意,深入浅出

七、0.39

化学计算:知识、能力、方法的综合

30.0.745/0.58

(1)72,0.58  (2)77,0.56

31.0.276/0.46

(1)84,0.46  (2)54,0.50  (3)28,0.54  (4)13,0.52

高考试题要求:

测试目标明确,情景科学可信,表述合理有效,题干及设问准确、恰当

★ “问题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 试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 创新在孤独中前行作文

★ 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思考

★ 科技创新教育教学论文

★ 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论文

★ 天津教育教学创新论文

如何进行中学化学教学 篇6

4月19号市二中学的王平老师来学校进行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和一些内容。王老师刚刚获得中学特级化学教师的职称,有将近30年一线教学的经验,对高中化学教学可谓轻车熟路,经验颇丰,在中学化学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这次讲座,我这个刚刚接触中学化学教学的初入门者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的艰辛与喜悦,也更加坚定了去坐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

首先,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作为一名受到高等教育的准教师,也算是在化学神奇殿堂的门口走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课堂的主旋律,紧扣主题,不能东拉西扯,更不能像有些老教师似的,讲着讲着就控制不了自己,更严重者甚至拉起家常。要牢牢把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教师可以自由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程进度、大纲要求等进行灵活地调整,所有这些调整必须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在享受每一节课,而不是像受罪那样熬过一节课。

然后,作为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对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不是很明确,所有这些都要通过备课来熟悉,通过备课,我们才能知道这节课要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教学,进而才能选择出争取的教学方法,把握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学和辅导。另一方面,鉴于我们之前登上讲台讲课的机会不多,在面对很多讲课时不免会紧张,像我讲课时就会经常忘词,不知道下面该讲什么,有时候会忘记讲某一部分内容而直接跳到下一内容,但如果有充分的备课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对讲的内容很熟悉,在讲课的时候手里可以准备一份教案,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可以保证完整地上完一节课。

最后,良好的现场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化学本身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上课的过程中实验室少不了的一个环节。主要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教师演示,即使在上课前预先做过无数次的练习和准备,但实际在课堂上演示的时候由于温度、风力、适度、空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往往这时候就是考验教师应变能力的时候,好的应变能力可以让原本一个失败的实验变一节让学生以探究为主的课,大大扭转乾坤。对于学生实验,一般都需要学生去化学实验室完整,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或试剂、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安全问题,比如说某同学不小心打碎了温度计,这就需要老师有良好的化学实验素养去处理这些突发状况,也是考验一名教师的应变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篇7

一、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就是讲求证据, 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科学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必须建立在科学这一基础之上[1]。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 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 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 才能正确理解和研究、分析实验, 得出科学结论, 才能从现象到本质,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优化化学实验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发展

1. 严格要求做好化学实验, 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形成。

教育和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除了重视基础教学外, 要特别注意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 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 当前普遍存在着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技能还未过关, 做学生实验和第二课堂实验时, 常犯着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有时, 由于某个环节上出现差错, 往往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例如中和滴定实验中造成结果偏高、偏低的现象;用量具量取液体时的仰视、俯视造成读数的偏大或偏小而影响反应结果等。教师要经常地、认真地纠正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使学生实验规范化。

做好化学实验, 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而且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实验前应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教材、教科书、参考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 了解实验内容、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地方, 并做好预习笔记。其次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材所规定的方法、步骤和试剂用量进行操作, 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认真操作, 细心观察现象, 并及时如实地做好详细记录。 (2) 如发现实验现象和理论不符合, 应首先尊重实验事实, 并认真分析和检查原因, 必要时应多次重做实验验证, 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 实验全过程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仔细分析力争自己解决问题。实验做完后, 应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 或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要及时完成实验课的总结, 重点应放在本次实验课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上, 并结合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实验常规教育。教师只有在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中常抓不懈, 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 增强实验思维力度, 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思维由一定的问题所引起, 并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而思维方法的培养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出现疑难;二是个人有解决疑难问题的意图。实践证明, 思考性强的实验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智形成与发展。

(1) 教师在化学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中, 加入一些探索性问题或实验, 能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规律性和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形成。例如, 教材上用一支试管做铜片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 反应快, 实验现象也明显, 但是对实验环境污染严重。怎样改进这个实验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碱溶液吸收气体或另外使用分液漏斗、单孔塞向试管中加浓硝酸, 初步达到改进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各种富有新意的实验设计应运而生。

(2)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的。因此,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 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 启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例如, 我们将氯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作如下改动, 在药品中准备了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浓盐酸等, 让学生分析以上药品有几种制氯气的反应。为什么?生成的氯气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和干燥的有色布条时装置应该怎么搭配, 才能保证实验效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经过动手、动脑, 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科学方法。

(3) 完成实验习题教学。完成实验习题, 学生要通过对已知、未知知识, 进行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 设计出实验方案, 再通过反复验证, 最终选择和发展最佳方案, 确定最佳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 学生的科学方法有了发展。

三、敢于放手, 开展化学课外研究性学习

有效的教学就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3]。化学课外研究性学习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良好途径, 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能起到极佳的作用。开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熟悉和掌握科学方法。每个年级都可以组织一定数量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定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进行活动, 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内容, 向学生介绍开展研究的步骤, 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趣味化学实验等。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实验的条件, 让他们经历如同科学家那样的科研过程;创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让学生对实验中碰到或想到的问题进入讨论、交流。教师在交流中要注意多倾听学生发言, 不伤害他们的自尊, 多鼓励他们自行讨论和评价,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不要挫伤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我校湛江市第二中学组织学生所做的玻璃加工制作各种玻璃仪器制品、肥皂的制取等, 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促进了学生科学方法的形成。

四、在诚信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的各种原理和结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 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2005年在科学界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 不仅使黄禹锡本人身败名裂, 使其国家蒙羞, 而且是对科学的一种亵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他把‘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学做真人与诚信教育的目标刚好是完全一致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教师的要求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 实现了这种转化, 才产生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4]。化学原理的科学性, 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化学现象描述的准确性, 化学计算数据及结果的精确性, 都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好素材, 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堂堂正正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 诚诚恳恳待人。

科学方法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在教育过程中, 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 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 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林.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6:146.

[2]陈盛杰.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12:294.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73.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美 篇8

一、化学的物质美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学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上都充满了美。宏观存在的物质,其形态美、结构美、变化美、实用美等比比皆是。如“随机应变”的变色玻璃,“洞察干湿”的变色硅胶,艳丽奇特的珍珠,等等。各富个性的美,都与化学有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具体物质,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深层的表象复活,在回忆中审美、联想中激发思维,又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美与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氛围。

在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电子排布的规律性,物质构成的多样性,晶体结构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自然美;S、P、d 电子云的形态美,足球烯的美丽造型,这又是对称、和谐均衡之美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形象比喻,严谨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这个客观世界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品质和审美观察。

二、化学的变化美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的奇妙多彩及变化无穷,形成化学的一种独特美。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投入水中的钠、摇曳闪烁的光及“嘶哑”的声响,奇妙的焰色实验,几种缓冲剂混合后千变万化的颜色等等,均是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物质运动的动态美和变幻美。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加以强调,进行比较,就能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生活和美化生活。

三、化学的理论美

化学理论在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基础上,还体现了理论另一种内在美——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物质不灭理论和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化学世界有序而和谐的本质;勒沙特列原理十分简明的概括了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统一;气体摩尔体积理论展现一个平凡气态体系中蕴藏了一个多么奇异梦幻般的奇观;道尔顿的“原子论”,用来解释和说明各种化学理论与各种化学定律间内在联系显得那么的和谐与完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理论的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记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引导他们向科学的大道上挺进。

四、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术语,是先辈们长期探索凝聚的结晶。在今天我们看来,它显得十分简洁而富有深蕴。元素符号是一种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自由内容的形式美。“钋”是居里夫人为纪念祖国而命名;“铀”的意思是“天王星”……这均体现出其抽象美。对于物质的化学式,经常听到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有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化学式从口中念出,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朗朗上口,又铿锵悦耳,显示出一种绝妙的音乐美;而电子式的书写,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对称美。如氯化钙的电子式:。至于化学议程式与离子议程式,如Ca2++CO3=CaCO3↓,Zn+H2SO4=ZnSO4+H2↑,这既体现一种对称美,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形象美(如沉淀、气体分别用“↓”“↑”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用语美,既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有利于学生对它的掌握。

五、化学实验美

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一项完整的化学实验,能处处体现出对美的追求。例如实验的装置美,实验装置的设计首先符合科学原理和规范,而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美感,如啟普发生器、曲颈瓶给人以造型美的享受,堪称实验装置艺术之精品;实验操作的“艺术美”,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要准确到滴加一滴酸而使瓶中红色消失,这是一种实验操作熟练精确美;做喷泉实验时,在保证美丽喷泉形成的基础上,还要求动作井然有序,表情丰富自然,这是运动的风度、气质美。精湛的实验操作使“表演者”和实验融为一体,成为一台科学的艺术表演。对化学实验美的追求,不仅能开发人的智力,同时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能使学生寓学习于艺术享受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化学教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篇9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丰富的素质教育功能,常常需要设计一些新的化学教学实验.对化学教学实验的改进实际上亦属实验设计的范畴———对原有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设计化学教学实验是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研能力.评价化学教学实验,也是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研能力.在实验教学研究活动中,评价化学教学实验与设计化学教学实验同样重要,可以这样说,不懂得评价,就难以做到精益求精,也就难以设计出优秀的化学教学实验.因此,如何设计和评价化学教学实验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若干实例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与各同行共同研讨.设计和评价化学教学实验应遵循以下几个共同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

从应用场合和教学目的来看,化学教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实验三大类,各类实验都有各自的特点.演示实验大多是密切联系课堂讲授内容而进行的化学实验,具有实验装置简洁明快、实验操作严格规范、实验现象鲜明易察、实验过程耗时较少等特点.安排演示实验的目的是配合课堂讲授内容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帮助阐明科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同时向学生示范规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则具有安全性高、操作难度小、容易成功的特点.安排学生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动手能力.课外活动实验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内容丰富新颖,趣味性强.安排这类实验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类实验中,前二类具有更多的共性.在设计化学教学实验时应考虑到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例如,设计前二类实验时,不应过分地为突出趣味性而附加一些不必要的、能产生声光色效果的装置,以避免实验时声光色效果喧宾夺主而影响教学效果.2.科学性原则

化学教学实验的科学性是指整个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说明)符合物理学和化学原理,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简言之,就是合理性.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学实验,应该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忽视科学性是化学教学实验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高中化学课本《化学》第二册(必修)关于溴与乙烯加成的演示实验,把溴水的褪色完全归因于溴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其科学性就不够严谨.事实上,即使不存在生成1,2-二溴乙烷的反应,溴水也会褪色,因为乙烯与溴水可发生下面的反应:

这是一个可用于制备邻溴乙醇的反应,不能认为是一个可忽略的副反应.若将实验中的试剂溴水改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其科学性就严谨得多.下面再以《化学教学》1997年第9期第10页“乙烯与溴反应的拓宽实验”为例作一分析.不难看出,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源于文献记载的实验事实:溴蒸气对乙烯的加成必须借助于极性物质.„在容器上分别涂以石蜡、十六碳醇、硬脂酸,则反应速度随涂料的极性变大而相应地变大.„在涂以石蜡中的速度只有在普通玻璃容器中的速度的1/17[见高振衡《物理有机化学》下册,高教出版社,251(1983)]:„反应在非极性溶剂中进行时,极性物质如极性的容器壁,极性的溶剂如氯化氢、水等使反应速度加快[见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89(1997)];乙烯与溴在干燥的四氯化碳中几乎不作用,若加一点水后,反应就顺利发生,说明烯烃加卤作用需要极性条件[见沈阳药学院《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6(1978)].作者想通过此实验说明器壁物质的极性大小和溶液中极性物质对烯烃加溴速度的影响,深化、拓宽学生对烯烃加溴反应的认识.因此,实验中设置了无涂层(2)、有石蜡涂层(3)、有硬脂酸涂层(4)、无涂层(5)等4支试管(各序号为原文所注),(2)、(3)、(4)号试管各装2毫升溴的无水四氯化碳溶液,(5)号试管装溴水和四氯化碳.按设计意图,(5)号试管由于有极性物质水和试管壁极性物质的共同影响,反应最快;(2)、(3)、(4)号试管的溶液不含极性物质(水),它们的反应速度取决于试管壁物质极性的大小,而试管壁物质极性大小的次序是硬脂酸(4)>玻璃(2)>石蜡(3),因此这三支试管对应的反应速度具有(4)>(2)>(3)的次序.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多处缺陷:其一,上述4支试管装的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3)号和(4)号试管的涂层没有意义.因为石蜡和硬脂酸均易溶于四氯化碳,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一注入试管中,石蜡涂层和硬脂酸涂层便迅速溶解,液面以下的管壁均无涂层存在.然而,实验却使学生相信:(3)号和(4)号试管是有涂层的.可以预料,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2)号和(3)号试管内溴溶液的褪色速度肯定没有差别.其二,作为对比试验,原文(5)号试管中“装有2毫升溴水的四氯化碳溶液”是何意令人费解,按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装有2毫升溴水和2毫升四氯化碳,若是这样,(5)号试管内的液体便是一个二相体系,与(2)、(3)、(4)号试管的均相体系显著不同,因此,对比试验的意义不大.其三,在乙烯的发生装置与(2)号试管之间没有设置阻隔乙醇(气)和水(气)的装置,这将导致大量的乙醇(气)和水(气)进入(2)号试管并冷凝下来,(2)号试管中的溴溶液因此而含有大量的极性物质水和乙醇,试管中溴溶液的无水条件亦因此而失去意义.其四,从催化剂表面所能达到的温度、乙醇蒸气与催化剂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和接触时间较短、实验操作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实验中的乙烯发生装置不可能产生足够的乙烯供对比试验用,大量的乙醇气化后将直接进入(2)号试管.总而言之,该实验的科学性有失严谨,不能圆满地实现作者的设计意图.3.安全性原则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化学教学实验中,如果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事故,不仅会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人身伤害,而且还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还会永远给学生留下“化学实验很危险”的潜意识.因此,设计化学教学实验时,对实验的安全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做到万无一失.从近年发表在各种化学教学刊物上的实验设计看,实验设计者对化学因素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都非常注意,但对物理因素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却常有忽视.后种情况主要反映在对实验装置中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的气压大于外压时所存在的“爆炸”隐患认识不足.例如,《化学教学》杂志1997年第1期第11页“加热硫酸铜晶体的封闭装置”一文的实验、1998年第7期第5页“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一文中将氧化铜与氢气封闭在安瓿瓶内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化学教育》杂志1987年第4期第23页“一种可控制污染的演示实验装置”一文的实验,都存在内压过高时会发生爆炸的潜在危险.物理性事故隐患之所以容易被忽视,主要是因为设计者不了解普通玻璃容器的抗压特性.实验用的玻璃容器,外形大多呈凸曲面形,这种几何形状使玻璃容器尽管玻壁很薄,却能抵抗强大的外压,但是,对来自容器内部的压力,玻壁的抗压能力却很弱,可谓“不堪一击.”因此,设计实验中的封闭装置时,为了消除因内部高压所产生的潜在危险,一般是通过设置液封装置或使用弹性材料(如气球)来封闭,使容器内的压力与大气压力不至于相差太大.如果反应必须在高压下进行,那么就要使用高压釜或耐压的玻璃封管.有关这样的实验,已超出了中学化学和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的范围,本文不赘.4.简易性原则

这个原则中的“简”是指实验装置要简洁、实验操作要简便、实验原理要简明.“简”原则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尤为重要.一般说来,符合“简”原则的实验将有利于突出重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要领.原则中的“易”是指实验仪器、药品和其它材料要常见易得,实验装置要易装易拆,实验要容易成功.显然,符合简易性原则的实验将更易于推广应用,因此也更有价值.《化学教学》杂志1996年第3期第12页“可控式喷泉实验装置”一文的演示实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原则的成功实验.而1996年第1期第10页“二个实验的改进”一文中“加一次氨水可演示喷泉10-15次”的实验,作为演示实验,相比之下,就显得太复杂.但是,若作为课外活动实验,后者则更好,其装置的工作原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将更有帮助.《化学教学》杂志1997年第10期第9页“把水加入H2SO4使水沸腾的实验”也是一个很好地体现这个原则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安全性原则的实验,这个实验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危险”的实验中以“想多近都可以”的距离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5.创新性和优越性原则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陈颖

摘 要 :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介绍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以达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文章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史实的结合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化学史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 : 化学史 中学化学 化学教学

引言

现代的化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才能,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无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如何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去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化学知识价值的多元性;如何将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整合,构建符合中学化学教育目的和任务的价值取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2]、学会做人,已成为教师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挑战。

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 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到教益。这样,就可以把化学逻辑的推演同人们认识化学运动的过程联系起来,达

[3]到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真正揭示出化学发展的科学精髓,展示化学家的人文精神风貌。

1,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史是在人与自然的依存中,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与其他学科一起取得自身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贯穿一些化学史的教学,能够活跃和调节课堂气氛,渲染课堂氛围;化学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从化学史的教学中获得了严谨的化学科学学习和研究方法;同时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教学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

[2]好化学学科,为祖国和民族争光。

1,1 利用化学史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元素概念既抽象,又难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简略地介绍古代的元素观把这些历史过程适时地有选择地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把握元素概念的演变过程,理解其丰富而完整的内容,知晓其实质。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把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律的思路和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更深刻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史料介绍化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使学生体会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其内涵是不同的,从而为他们将来进入更深层次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从发展的高度把握知识。

1.2 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 兴趣的差异主要是人的生活实践不同而造成的.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就会对有关事物优先给予注意,而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产生了兴趣.浓厚的兴趣能促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能促使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充满信心,勇于克服困难,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能促进学生的创

[ 4](P114-115)造性活动,能使学生视野开阔.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固定模式来讲授, 会使学生认为化学就是简单的事实、定律和记忆过程,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习兴趣降低.若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秩事,引导学生寻求化学发展的历程,就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苯时可以穿插凯库勒确定它的结构时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在讲氧化反应时,讲一讲拉瓦锡因为否认燃素说!

[6]而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等等.这些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趣闻,不但能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加深对某些科学理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其中的道

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实验课不仅是验证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在变化万千的实验中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化学史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化学科学的发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通过化学史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化学实验中应具备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对化学发展[5](P5-7)及创造发明的重要意义.在中学实验中穿插化学史上杰出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及重大影响,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俄国化学家库切洛夫,在研究乙炔的水化实验中,多次实验都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由于不慎打碎温度计使反应产率大大提高,他抓住这个现象不放,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炔烃水化反应的汞盐催化剂,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又如,青霉素的发现源于对葡萄球菌的研究.弗莱明抓住培养细菌的器皿上一些黄色葡萄球菌死亡了只留下一串串小的空圈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深入研究,发现了青霉素,从而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实,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还有日本的古田由直,可是

[7]他对这一现象视而不见,从而错失良机.任何疏于观察必导致失败!.化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只要教师合理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定会激发学生用知识和智能揭开化学奥秘的兴趣.1.3 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结合祖国的历史与今天的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材料。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化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淀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如我国炼丹术的创造发明比西方早 500多年;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录了200多种药物的制造方法,广泛应用了灼烧、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965年我国首先用人工合成结晶牛演胰岛,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的领先成就,引起全世界轰动。这些事例

[9]的引用,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同时结合著名爱国人士的先进事例进行化学史教学,如在学习制碱工业时,向学生介绍著明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在

学习原子结构时,向学生介绍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等。用他们这种“把生命献给祖国”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接爱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爱

[7]国主义的熏陶,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1.4 利用化学史增强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1.4.1

利 用 化 学 史 培 养 学 生 的 质 疑 精 神

学 起 于 思 , 思 源 于 疑.敢 于 提 出 问 题 , 敢 于 质 疑 , 具 有 强 烈 的 问 题 意 识 , 是 化学 家 进 行 科 学 研 究、取 得 创 造 发 明 的 前 提.化 学 史 上 被 称 为 “第 三 位 小 数 上 的 发 现 ”就 是 一 个 极 好 的 例 子.英 国 科 学 家瑞 利 发 现 从 含 氮 的 化 合 物 中 制 得 的 氮 气 ,其 密 度 比 从 空 气 中 分 离 得 到 的 氮 气 密度 总 是 小 了 0.0064 g / L, 然 而 瑞 利 并 没 有 忽 略 这 一 微 不 足 道 的 “差 异 ”, 他 没 有 轻信 权 威 , 也 没 有 简 单 认 为 是 实 验 “误 差 ”, 而 是 对 “为 什 么 用 不 同 的 方 法 制 备 出 来的 氮 气 的 密 度 会 有 差 别 呢 ? ”这 一 问 题 抓 住 不 放 , 并 制 定 了 周 密 的 研 究 计 划 进 行研 究 , 终 于 发 现 了 一 种 稀 有 气 体 元 素 ———氩.科 学 家 敢 于 质 疑 并 最 终 取得 科 学 研 究 的 成 功 史 实 , 可 有 效 地 鼓 励 学 生 敢 于、乐 于、善 于 提 出 问 题 , 培 养 学 生的 问 题 意 识.1.4.2

利 用 化 学 史 进 行 科 学 方 法 教 育

在 学习原 子 结 构 时 , 教 师 可 结 合 原 子 结 构 模 型 的 演 变 历 史 : 汤 姆 逊 发现 电 子 提 出 原 子 的“西 瓜 ” 模 型→卢 瑟 福 根 据!粒 子 散 射 实 验 提 出 原 子 结 构 的“行 星 式 模 型 ”→玻 尔 根 据 氢 原 子 光 谱 提 出 玻 尔 原 子 模 型 , 直 至 现 在 人 们 认 识 到实 物 粒 子 的 波 粒 二 象 性 , 提 出 原 子 结 构 的 量 子 力 学 模 型.从 原 子 结 构 模 型 的 演 变过 程 中 , 让 学 生 认 识 到 “提 出 假 设 ———建 立 模 型 ———实 验 验 证 ”等 科 学 方 法 在 科学 发 现 中 所 起 的 重 要 作 用.通 过 化 学 史 的 教 学 , 鼓 励 学 生 自 觉 学习科 学 方 法 , 促进 对 科 学 方 法 的 掌 握 和 内 化 ,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科 学 探 究 的 能 力.1.4.3

通 过 化 学 史 的 教 学 让 学 生 体 验 探 究 过 程

在 讲 酸 碱 指 示 剂 时 , 讲 到 波 义 耳 在 一 次 紧 张 的 实 验 中 , 放 在 实 验 室 内的 紫 罗 兰 被 溅 上 了 浓 盐 酸 , 在 用 水 冲 洗 了 过 后 , 波 义 耳 发 现 深 紫 色 的 紫 罗 兰 变 成了 红 色.这 一 奇 特 的 现 象 引 起 了 波 义 耳 的 兴 趣 , 几 个 “为 什 么 ”在 他 头 脑 中 发 生 着碰 撞 , 他 进 行 了 许 多 花 木 与 酸 碱 相 互 作 用 的 实 验.发 现 以 石 蕊 地 衣 中 提 取 的 紫 色浸 液 受 酸 或 碱 作 用 颜 色 改 变 最 明 显.利 用 这 一 特 点 , 波 义 耳 制 成 了 实 验 中 常 用 的酸 碱 试 纸 ———石 蕊 试 纸.通 过 向 学 生 介 绍 指 示 剂 的 发 现 历 史 , 能 够 让 学 生 跟 随 科学 家 的 足 迹 , 完 整 地 体 验

[8]“发 现 问 题 ———提 出 假 设 ———收 集 资 料 ———形 成 结 论 ”的 科 学 探 究 过 程.。

1.4.4

通 过 化 学 史 的 教 学 让 学 生 形 成 科 学 精 神

莫 瓦 桑 明 知 许 多 科 学 家 因 制 取 单 质 氟 而 健 康 受 损 , 甚 至 献 出 了 生 命 ,依 然 不 顾 危 险 , 最 终 获 得 1906 年 的 诺 贝 尔 化 学 奖;居 里 夫 人 由 于 长 期 与 放 射 性物 质 接 触 而 以 身 殉 职.等 等.这 些 化 学 家 的 感 人 故 事 , 可 培 养 学 生 热 爱 科 学 , 崇 尚真 理 的 精 神.拉 瓦 锡 提 出 燃 烧 的 氧 化 说 历 史 , 能 够 激 起 学 生 敢 于 怀 疑 , 百 折 不 挠 ,积 极 进 取 的 精 神;

瑞 利 发 现 稀 有 气 体 氩 的 探 究 过 程 ,能 够 帮 助 学 生 形 成 勇 于 探索 , 实 事 求 是 , 一 丝 不 苟 的 精 神;1965 年 我 国 著 名 化 学 家 邢 其 毅 等 人 人 工 合 成 结晶 牛 胰 岛 素 , 美 日 三 位 科

[11]学 家 研 究 导 电 塑 料 获 得 2000 年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 有 利 于让 学 生 学 会 合 作.2、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的几点思考

加强化学史教育应坚持化学、化学史和化学教育相结合的“ 三位一体”的原则。在实

[1] 施化学史教育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适切性。根据不同年级及学生的自身特点 , 以不同的需求在课程设计时有针对性地安排分层次的内容 , 如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化学史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开设化学史的选修课 高中、初中各年级着眼点不同!, 结合研究性课题的进展状况及

[10]时增加有关的科学讲座等, 以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

2.全面性。注重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知识与实践能

[6]力的关系 , 使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3.相关性。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 汲取其他学科史学教育的方法、内容和经验。

化学史教育中存在的需深人研究的几个问题 :

(1)对“三位一体”如何更加有机结合的研究力度和精力的投入还不够 , 特别是如何实现从知识的静态结论到动态演变方面经验甚少。

(2)教材和教学资料很不理想。化学教材中反映化学知识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来龙去脉的内容极少 ,偶尔出现的化学史料的可读性较差 , 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难觅踪迹 , 教学资料比较贫乏。

(3)师资培训巫待加强。从研究型学习的开展所遇到的困难来看, 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创设探究的氛围及如何开展研究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 特别是在科学方法论、[2]学科的发展历程、人文教育方面的修养较为欠缺。

参考文献

[1]张嘉同.《化学 — 人文精神的韵味》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旧年版。[2] 史定海.《诺贝尔化学奖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教师论坛》2000年第1期。[3]唐敖庆等.《化学哲学基础》,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上一篇:马年送朋友的七夕祝福语下一篇:移动广告招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