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讨论(精选9篇)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讨论 篇1
近年来, 微课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 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并在中学教学中得到初步的推广应用。本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 对微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功能和课程设计等进行概述。通过探讨微课这一概念的提出、呈现方式、具体应用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以期为丰富教师教学提供帮助,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化学微课的特点与要求
2008年秋,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程”这个概念。他通过对建构主义方法的运用, 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式, 用微课将实际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针对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通过设计长度最短只有大约60s时间的视频, 以此展开教学。后来, 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1]。国内学者对微课的形式、功能和应用等也有一些研究。胡铁生认为,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 教师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黎家厚则认为, “微课”是指授课时间在10分钟左右, 有明确教学目标和合适教学方法的课程。也就是说, 微课的特点是内容少且集中, 能够深刻地讲明一个具体问题。清华大学曾组织专家团队制作了一套“提分微课程”, 即邀请国内重点学校百余名一线教师, 共同推出了“短时高效”的精品课程, 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 通过大约10分钟的时间, 归纳分析常考的一个知识点, 基于对重要考点的归纳与总结, 充分考虑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内化过程, 清晰地讲授解题方法及具体过程。
近几年, 通过教学实践, 微课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组织形式还是在应用范围上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其中,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单一的视频授课或者化学实验视频不能被称为一个微课, 仅仅是微课的组成部分。综合来看, 微课应是包括现有教学活动中已经有的文本、图片、音频、实验视频或者具有动态演绎功能的flash等知识与实践活动载体[3], 同时还应该包括现在逐步得到普及应用的互联网技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微课实质上是微型学习和微型课程的统一, 它将教学活动细分为多个维度, 同时教学编程也被简化为短期和专一的课程组件。在呈现方式上, 微课针对的是相对独立的某个知识点, 但这些知识点又是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同时, 微课也以具有可操控性为特色, 主要是引导学生集中解决某一科学问题, 或者在可操控条件下进行实践学习。也就是说说, 在微课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将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或某一实践情境, 形成目标明确且内容短小精炼的教学活动。根据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教学特点, 合理利用视频、动画和互联网技术手段, 并辅助课堂演示或学生参与实验互动等, 可以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中, 实现多角度和全方位渗透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4]。根据中学化学知识的特点, 合理组织微课的教学素材和方式, 可实现主题突出、内容少、问题聚集、相对完整、教学时间短和资源需要少等教学效果。此外, 微课的特点特别适合相对独立的学习, 可运用于正式的课堂教学中, 也可运用于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 考虑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师可用其来课堂授课, 而在课余时间, 学生则可借助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巩固或者预习相应知识。
依据微课所具备的诸多特点, 化学微课将会是多元化化学教学的一种新展现形式, 同时也将会成为传统课堂的微缩化和提高版。在推进微课进入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与传统教学评价一样, 需要关注以下四个要素, 即微目标、微内容、微策略和微评价[5]。其中, 学生根据微课课程教学设计要求, 结合自身特点, 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此过程中通过参阅相关资料, 也可借助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强化, 完成知识脉络的内化, 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等。这样有针对性的集中学习, 学生可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众所周知, 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学生在完成指定学习后才能够达教学设定的认知目标。因此, 同传统的教学过程一样, 微课要推广使用, 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内容体系等要求, 也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反馈评价体系。最后, 基于微课的特点, 可以通过建立微评价来检测学生学习微课后的实际认知程度, 以此来制定后续的学习内容。另外,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从实践操控的角度分析, 微课教学内容和相应的互动活动需要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以及学生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围绕微视频开展的微课教学为例, 如果忽略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 微视频仅能是一段记载教师课堂教学流程的流水, 虽然表面上看是一堂教学课, 但无法称为一节符合要求的完整微课。综合来看, 微课应该应该做到: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与目标、逻辑严密的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反馈及时的教学评价。这样, 在体现了知识完整性与逻辑性的同时, 可使学生达到理解知识与有能力应用的双重目标, 符合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要求。
二、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微课对传统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化学是从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也就是说学习时需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物质, 利用微课的特点来展开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原子和分子概念的学习为例, 这些概念实际上是宏观向微观过度的关键知识, 内容具有抽象和很难亲眼看到等学习障碍。但利用微课的授课优势, 可以大大缓解传统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在讲授这些知识前, 可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微观粒子的预习微课, 通过观看微观粒子的各种直观和动态模型, 将会极大促进同学们对抽象知识的接受, 然后再结合教师讲解过程中给出的相应图表与总结概括, 可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更加立体化和系统化。学生借助于预习形式的微课课程学习, 可有助于教师课堂讲授, 并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着力点, 使课堂教学更有集中性和针对性,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微课可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化学知识点的多样性和抽象性, 同时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动机也千差万别, 这使得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如何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把控的不到位, 往往会造成一节化学课后, 学生对一些所授知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我们的调研结果表明, 这种现象在很多学校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从教学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并根据人类遗忘曲线可知, 对于知识型学习内容, 强化知识的短时记忆对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 因此利用微课完成知识的巩固提高就尤其显示出其优势。设计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辅导型微课, 基于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让学生借助微课进行化学知识回顾, 或者做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 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学习, 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可以说这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捷径。
以学习元素周期表时的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为例, 该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一直被教师和学生认为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授课中, 原则上教师可采用演示实验或者播放视频, 让学生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时由剧烈到缓慢的顺序, 使学生通过观看直观的反应过程, 得出不同元素的反应能力, 并在脑海中形成反应印象。然后, 教师可再通过比较原子半径大小及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解释不同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能力递变规律, 据此得出结论。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实验安全和教学场地条件限制, 教师往往无法详尽地完成演示实验;同时, 根据课纲要求, 中学需要掌握的碱金属元素只包括了锂、钠和钾, 这些情况将难以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规律性结论。其结果是,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理解所学知识, 并难以将课堂所学东西进行知识内化。现在, 结合该知识点教学, 网络上已可找到相关的“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微课。在这些微课中, 教师结合视频, 详细讲解Li、Na、K与水反应的快慢, 无需考虑安全性, 可以多次循环的让学生直接观看现象, 得出结论。同时, 使用动态视频的形式, 比较各原子的半径, 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可以很容易让学生得出元素的周期变化规律。
此外,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 微课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概念, 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演绎能力, 培养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来学习化学知识的意识。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而是需要完整的探究、系统的训练以及反复的反思。因此, 对学习化学知识有困难的同学来说, 利用化学微课的特点, 反复观察实际课堂中难以展示的实验过程与现象, 并结合其他辅助教学资料, 可有助于将与实验紧密联系的知识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达到真正掌握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核心素养[8]。
3、微课可以拓展课堂学习
化学是基础性科学学科, 并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而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也存在差异性, 因此利用微课的特点, 实现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就有其现实意义。比如, 很多章节的学习中, 教材在科学视野栏目一些拓展知识, 他们虽不是考试内容, 但往往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对后续学习也有铺垫作用。由于受学时限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进行这些知识的教学, 但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或者兴趣浓厚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微课资源建设, 满足部分学生拓展知识的需求。学生通过微课来丰富化学知识, 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不但能拓展视野,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技能。
通过形式多样微课的学习, 学生无论在掌握课标要求知识和探究方法[8], 还是开拓视野并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与好奇心等方面都会得到提高, 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打开崭新的视角, 让学生不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 为他们灵活运用知识插上了科学的翅膀。
三、微课的制作与使用
1、微课制作
在制作微课前, 应根据授课内容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预期学生接受能力制定检测标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呈现逻辑次序与重难点梯度等, 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 要有清晰的问题导入或情境引入, 并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复习问题等。
以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课题“水的组成”微课的制作为例。参考教师用书可知, 明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认识水的组成, 掌握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6]。为此, 可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1) 认识并明确水是由氢和氧两元素组成;2) 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能区分单质和化合物;3) 能描述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验证方法和结论;4) 完成围绕课程内容的测验题。“水的组成”微课制作包括三部分内容, 即电解水实验、氢气纯度检验方法以及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概念。在电解水实验部分, 可以动画或视频方式呈现电解水的具体实验装置、步骤和现象, 然后以图表方式总结;在氢气验纯方法部分, 可以以动画或演示实验形式展示;在涉及概念的部分, 则可通过收集或制作各种微观图示, 以图、文、表的形式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归纳[8]。最后, 集合这三部分内容, 讲授和拍摄录制同时进行, 制作涵盖各方面内容的多媒体微课教学材料, 并上载到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
2、学生使用
微课教学素材可以在课堂使用, 也可上载到学习平台上供学生下载使用。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可以在教师直接引导下或者根据教师要求课外进行, 并在学习过程中, 展开想象, 链接阅读感兴趣其他相关知识等来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例如, 还是以“水的组成”这一微课的教学为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知识, 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微课内容。其中, 如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较好, 基础知识也较牢固, 则只需稍作回顾即可通过试题检测, 并进入其他内容学习;相反, 如学生的知识概念理解不深, 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就可随停随思考, 进行针对性复习。在这个过程中, 各层次的学生都可通过寻求教材、教师和同学帮助, 使自身的知识体系清晰化, 切实掌握或者拓宽知识的光度与深度。
3、学习检验与互动反馈
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 利用微课中的检测题进行测试, 完成学习效果检查。教师可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查询学生的答题情况, 知晓易出错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进行问题集中的有针对性的教学, 使课堂效率更高。此外, 也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为微课的修改与完善提供依据。这进一步说明, 微课教学评价中的测试题的准备很重要。在制作的测试试题中, 要注意测试的难都梯度、挑战性和趣味性, 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7]。
4、微课课程资源库建设
单一的微课还不能体现其教学价值, 需要把化学微课课程资源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 还要注意化学微课与科学、生活的紧密关系, 以及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及相关应用工具之间的关联。资源库的建设, 要突出微课的学科资源核心地位, 并注意其在课程教学的不同角色, 包括课程情境的引入、基本理论的解读、探究程序的演示以及课后的巩固训练等。教师根据需要提前检索遴选出所涉及的内容, 恰当地嵌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单纯的微课难以阐明教学内容中较为繁琐的知识, 因此, 教师可以将微课“串联”成链状的学习脉络, 着重延伸知识的深度。同时, 将学过的知识整合成树状知识体系, 注重知识的广度, 将有内在关联的不同的课题整合成一个脉络清晰的概念逐层分解, 重新组成一节节相对独立的微课程, 用于正式的学习。此外, 随着微课资源库和基于互联网应用学习平台的建设, 微课也可广泛应用于非正式条件下的学习, 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将学习与生活有条不紊的结合起来, 利用“碎片”时间循序渐进的进行微概念、微探究的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 也可通过微课程提前预习或者深入地探索更深层次的化学知识与现象[7];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则可反复多次听微课视频, 通过强化和复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语
微课授课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其快速导入、主题突出和展现形式的多样性, 能够提升授课的有效性, 适用于教师观摩研究和学生答疑解惑[11]。在教学的实践中, 合理利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 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降低教师负担, 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对能力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等、社会阅历和家庭期望有差别的学生, 都可以通过微课的辅助达到预期目标, 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10]。当然,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存在些许问题有待进一步考究, 包括学生使用各种终端进行微课学习时会不会游离出课程内容, 形式化的微课会不会反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课程教学能不能适应动态情况?对教师来说, 如何制作符合教学要求, 特别是适合互联网平台的微课教学资源?这些问题还亟待具体化, 并在教育实践中寻求最佳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1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学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3]韩程明.“微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14-16
[4]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微课程的对比[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65-67.
[5]张卓玉, 等.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九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2012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120
[7]符爱琴, 马宏佳.微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应用:以初中化学为例[J].化学教育 (京) .2014.11.14-18
[8]陈广徐.微课, 让化学教学更具个性化[J].化学教育 (沪) .2014.5.25-28
[9]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上册)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74-78, 72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moe.gov.c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1 zcwj/201008/xxgk 93785.html, 2012.07.29
[11]陈心中.关于微课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11.11-13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讨论 篇2
微课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是指小课,其实它与整体性课堂教学之间的主要差异,不仅是在时间的长短上,也是在课的容量上。微课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一段材料,也可以是一段对某一内容的讲解,还可以是一个在课堂中不宜演示的实验。比如化学上的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实验或是有危险性的实验,就可以通过拍摄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视频进行学习等等。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是对某一个教学片段或是某一个教学主题进行的突破性的讲解或是演示。
二、应用微课改变学习模式
1.微课应用于指导预习
微课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过去的预习就是布置学生进行看书,如果是细心的教师,还会出一两个预习题让学生完成,以检测预习的质量。
引入微课,在布置预习的时候,将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讲解拍摄成小视频提供给学生。而这些视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工具,既可以在电脑中放映,也可以在手机中进行演示或放映,这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使学生对预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进行预习的动力,让预习不再是一句空话。
2.微课应用于思维提高与能力突破
微课在习题讲解中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在习题讲评时,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如果在课堂中将每一种解法都进行讲解,那会很费时,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整体性出现问题,不能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简单地进行提示,而将各种方法的讲解拍摄成微电影或者说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选择的观看。比如有一道样的题:在100ml的febr2的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氯气2.24l,在所得的溶液中剩余的br-为原溶液的13,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本题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或是根据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可以直接应用配平方程式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进行计算,还可以应用溶液中的正负电荷相等进行计算等等。如果在课堂上将这些方法都一一讲解,则有可能会占用很多的教学时间,而有些学生已会了其中一些方法,这样就降低了课堂效率。所以可将这些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将每一种方法的讲解都拍摄成一段小视频,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有选择地进行观看,各取所需。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学生学会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微课改变教学模式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将在课堂上不易做到的,或是不适宜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拍摄成微视频,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1.微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对教师来说也就省去了组织教学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乐学更易。一节课的好坏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引入新课。比如,笔者在教学《铁的获取与应用》的知识时,课前剪辑了一段微视频,集成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放映了钢厂炼钢过程,出钢水时的壮观场景让学生观看后感觉到无比的震撼;另一个是高原火车铁轨出现了裂缝,应用铝热反应来焊接铁轨时的场景。这两个视频的集成让学生看了以后无比兴奋,也更急于了解关于钢铁的冶炼等知识,这样也就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专注地听课、认真的思考,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微视频演示实验,突破学习重难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教材中描述了许多的化学实验,对绝大部分的化学实验的安排,教材编写时考虑到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和结论可靠的三大宗旨。但有少部分的实验可能由于装置的复杂性、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都存在着未知因素,因而并不都适合于在教室进行实验演示。同样为了重、难点的突破,也会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在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但这些实验同样可能因为安全性的不确定,不宜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将这些实验拍成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从而突破这些重、难点知识。比如,在学习氯气的制备时,实验室制备氯气,同时验证氯气的性质,而氯气是有毒气体,还需要加一个尾气吸收的装置,这样的一套实验装置的搭建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虽然加了尾气吸收装置,也不可能所有气体都被吸收,在最终拆卸装置时会有少量氯气泄漏,在相对封闭的教室中,氯气较难排出教室,从而影响师生的健康。将该实验在实验室中完成,拍成微视频,在教室播放,既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实验全过程,从而理解和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和氯气性质的检验,同时又照顾到师生的健康不受影响。再如,浓硫酸在水中稀释的过程中应当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并不断搅拌,如果操作过程相反可能会引发实验事故,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体验,不能完全信服,在头脑中也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笔者在实验室采取了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将水滴入到浓硫酸中,观察出现的现象并拍成微视频,学生观看后对这样错误操作的后果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就在头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讨论 篇3
一、概念界定
1)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知识点,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形式,开展的完整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它具有主题突出、内容具体、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时间较短、趣味性强等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最早由美国人于2000年提出,表述为“Inverted Classroom”,它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实践,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手中转移给学生自己。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是同学生一起探讨一些深层次的专业问题。同时,学生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查找相关的信息,自主学习,促进了学习的自主性。“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起教师角色、课程模式和管理模式等的一系列变革。
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在设计制作微课视频时,老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只有制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微课视频,才能成功把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硫和氮的氧化物———常见漂白剂进行讲解时,可以这样设计其微课:首先通过云南鲁甸地震中,救援人员用浑水煮方便面的小视频,引出给水源消毒、漂白的常见物品,可分为物理类和化学类。然后利用PPT列出化学类物品的种类,又可细分为化合原理和强氧化原理两类,再具体列出相应的物品名单和其漂白原理。这一部分内容一定要做到清晰直观,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反应的过程,使抽象的反应过程具象化,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然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同学们动手实验,从而加深学生的掌握。并在微课的结尾设置适当的思考或者讨论问题。
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时,需要注意的是微课不是简单的视频录制和PPT放映,一定要确保课程质量,因为这将决定其在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因注意知识点的合理性和延伸性,注意其是否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三、微课在翻转课堂的应用
微课制作完成后,既可以将其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将其运用于翻转课堂。实践表明,将微课运用在翻转课堂中,不仅能使老师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效率,而且使师生之间增加了更多的课堂讨论,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这样一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微课用于翻转课堂,重要的是微课视频的发放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自己的微课视频平台,方便学生自学。条件欠佳的学校,老师们可以利用时下流行的QQ或者微信平台,定期进行微课视频的发放,且操作方便,管理简单。学生在利用移动终端登陆QQ或微信时,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学习。
(一)习题型的微课
习题型微课主要是注重学生对课后习题的解答,可用于某一具体知识点或阶段性学习之后,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紧密结合当前高考题型热点和在新技术中的应用,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利于拓展知识面。
(二)对实验技能型的微课
化学不同于数学,需要大量的实验增强对具体化学反应和理论的理解与认知。在实验前,教师应将微课发放给学生,将相关的实验过程让学生预习,这样既能使学生提前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有效节约时间,增加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四、微课用于翻转课堂的注意事项
虽然翻转课堂具有众多的优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效果还有待检验。因此在将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忌将微课做成课堂教学视频
微课不同于普通教学视频,一个微课程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其视频长度在5至10分钟最佳,不易超过15分钟。同时应完整的包括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总结等几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有限的时间解决具体问题,为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做好保障。
(二)注意避免学生的不自觉性
翻转课堂主要倡导学生课后以自学为主,因此,老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应当引导和管理好学生,充分利用微课发布平台,设置好相应的思考讨论题目,并按时提交自学反馈信息。防止学生的不自觉性,提升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之中,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现代条件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不过微课的制作和翻转课堂教学的进行,既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出更多的高品质微课视频,又需要学生主体能够有效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充分发挥微课在翻转课堂应用中的优势和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革新。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本文以高中化学为例,介绍了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不足,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从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及其在翻转课堂应用中的方式进行论述,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设计,翻转课堂,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海潮,姜大雨,王兆阳.支持"课内翻转"的多元化中学化学微课设计[J].山东化工,2016,08:121-124+126.
微课创新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4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开展微课教学,教师要借助网络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化,建立微课系列,促进教学知识立体化,创建实验场景,确保化学实验直观化。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课程改革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创新要求,以微课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渐走进教学课堂。它通过创建一节较小的教学视音频,可以集中讲解和传授某个单一、具象化的教学主题。通过这些简短的教学课程,能够为学生创建“自助式”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和课后复习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模式,可以迎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将各种抽象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具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能充分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效率。
2微课的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特点
微课是由美国教学研究者在率先提出的教学理念,不仅集中于微型教学所建立的教学环境,更是通过解构主义来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微型、在线或者移动的教学环境。微课的核心内容微课的建立和创新点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背景,它通过以视频、音频为主要教学载体来记录课堂教学内容或者教学重点、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宣导和有效构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化学学习的协同进步。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视频,实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微课的教学媒介作用,突出微课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引导媒介化,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实现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利用微课进行充分包装,展现给学生以结构清晰、主题鲜明和资源丰富的课堂教学小环境,实现从教学设计、素材整理、课件制作、课堂互动及教师评定等全方位的创新发展[1]。微课的教学特点微课教学的全部内容建立在微课视频这种教学工具上,而视频内容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难点解析、教学互动和教学评价等。1)微课的内容形式决定了教学内容。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干,一般教学视频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这种时间简短、结构鲜明的内容形式注定了微课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非常透彻,也需要微课的立题非常重要,需要认真规划;受众定位要求必须明确,必须满足绝大部分高中生的化学学习需要;情境定位必须明确,能够迎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需求。2)微课的授课形式决定了教学氛围。微课视频的授课形式与课堂实操、优秀教案讲解不同,它是通过PPT课件的形式来辅助教师的讲解,它的授课过程可以在备课阶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课后复习巩固阶段。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了很大部分,而微课可以完整呈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现象和实验成果[2]。因此,微课可以给课堂教学创造轻松愉悦、节奏感强的教学氛围。3)微课的功能特色决定了教学成果。微课教学的突出功能在于点式教学,它能够通过微视频独立教授一个化学知识点,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沟通需求创建个性化微视频。而在此基础上,配合课堂教学实操,再加上教师讲解,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完整展现在视频界面上,而录制的微视频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和回家后都能学习,并且可以反复观看。而这些功能特色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引导,促进了课堂教学成果的转化。
3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教师对微课教学模式的理解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把握好微课的应用范围微课是国内学者从国外的网络课堂中研究衍生出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属于一种舶来品,在以后才在国内学术杂志和教学期刊上被广泛探讨。目前,微课的教学模式和创新手段还在探讨摸索过程中,但是很多教师已经认为微课可以取代传统课堂。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微课可以提高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存在师生互动性不强,短暂的播放内容很难将课堂教学内容讲得面面俱到。而面对复杂综合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概括性知识,单纯运用微课教学就显得片面单薄了。没有充分理解教学与微课的辩证关系微课教学的核心环节和教学重点就是微课内容的制作,它是服务于教学的,而教学成果又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微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时候,需要认真了解课堂教学目标,仔细划分课堂教学环节,将每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浓缩成3~10分钟的视频教学内容,而录制的内容需要教师集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体验和课堂教学流程,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都加入微课视频的录制、剪接中。而面对微课实验教学和课余实践的需求,教师应该侧重加强微课视频的教学引导和分享交流的过程,可以将实验教学的过程和实践操作的结论制作成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尚未建立完善微课教学的授课平台微课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平台,需要加强电脑、多媒体、信息平台和网络设备等硬件建设。而在微课教学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视频画面清楚稳定,图片构图合理,录制声音清晰准确,能够满足高中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课视频片头时,应该注明教学标题、教学核心内容提示,方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查找和调取;在录制微课视频内容时,应该做到教学知识点的有效解析,满足教学目标的仔细划分,掌握授课平台的操作要领。这样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和录制教学内容,也方便化学教师利用微课这种教学媒介来串联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演练,运用微课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示范工作。
4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动微课教学的创新发展,需要借助网络资源,建立完整的微课系列,创建真实的实验情境,保证化学教学的全面有序开展。借助网络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转化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环节很难衔接,教师在备课阶段即使投入大量精力,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汲取到全部知识点。借助微课资源平台,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录制不同内容的微课视频,然后将微课视频上传到微课资源平台。学生在课前就可以搜索下载相关的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也可以授课后反复观看,加强复习巩固。而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实现高中化学思维的有效转换。如在组织教学“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时,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发放问卷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点和知识层次,结合学生的综合状况,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后,根据油脂、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概念制作微视频,上传到微课资源平台,组织学生下载学习。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知识掌握情况。建立微课系列,促进教学知识立体化当前,高中课堂教学必须服务于高考需要,而高中化学的考试习题和考点相对固定,充分利用微课视频建立微课系列,实现微课教学知识的立体和完善,建立完善的考试学习体系,将大量的课堂训练和模拟考试纳入微课视频系列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研习和巩固,实现平常的训练和测试都能有题可查,做到解题过程清晰明了,解题思路烂熟于心。而在微课系列的创建过程中,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热门知识点的解析,做到选题简明、重点突出、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和形式新颖,将微课视频的技术规范纳入高中化学考试习题库的建设中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知识立体化。实验证明,相对于传统的纸笔训练而言,微课视频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和逻辑思维等多重冲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通过反复播放微视频习题,就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点,促进考点立体化教学[3]。创建实验场景,确保化学实验直观化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的化学场景和化学反应如何直观反映,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成为阻碍学生化学逻辑思维提高的拦路虎。通过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具体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化学实验真实还原到学生面前,而学生通过拖动和等倍放大,可以快速、慢速和等倍距离放大观察化学反应,教师过去的言传身教转变成具体的视频讲解。这样可以最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化学实验现象,增强化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此外,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将失败的化学实验或者错误的化学实验操作录制成微课视频,将化学实验的错误原因和操作步骤完整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了解化学实验背后所蕴藏的化学原理,避免危险的化学实验操作。最重要的是,利用微课实验视频有助于学生深入化学实验的背后,了解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培养良好的化学逻辑思维。
5总结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还属于新鲜事物,它的教学特点和应用特征还在不断归纳和总结之中。教师应该抱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取其教学优点,摒弃其教学缺点,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这才是采用微课教学的最大受益之处,应该加以足够的思考与反思。
参考文献
[1]金国林,林肃浩.构建高中化学微课“生态”系统:以“化学反应的方向”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0):3-6.
[2]陈晓云.高中化学课堂应用微课解决疑难点的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91-92.
浅谈高中化学“微课”教学探究 篇5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上教学视频,并以之为主线同教学使用的多媒体素材、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该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的教学资源,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这种教学模式既适用于教师的观摩和教学研究,也适用于学生的解惑; 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灵活方便地将微课视频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此外,该微课视频能够放置于课程网站上作为新课的预告片,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提前观看. 课前,它可以用来介绍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后,它可以提供覆盖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的讲解. 有些情况下,这些微课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一些讲解学科基本概念的微课,可以被多个教师使用在多种课程当中.
二、巧用“微课”真实呈现实验过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的教学占有相当大比例,通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还能培养中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 虽然化学实验教学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或课堂时间不足的影响,一些时间长且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趣. 这种情况下,微课就发挥了作用.
二、利用“微课”展示微观世界,排除教学障碍
高中化学课中有许多重点和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而利用化学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化学物质的微观世界,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掌握一些. 而且这样既可增加课堂的生动感,又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能够顺利排除化学教学的障碍[2].
例如,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的化学性质既是这一节 化学内容的重点,又是这一节化学内容的难点,在学生学习该性质时,教师可以先用课件展示一下乙醇分子模型的动画,让学生感性的去认识乙醇的化学结构特点,为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下基础; 另外,在介绍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分步演示,既让学生认清了反应产物,还准确了解了断键方式、反应历程,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本质,达到突出教学重点、淡化难点的教学目的. 可见通过展示化学物质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 理解该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妙用“微课”化解教学难点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消耗最多时间的就是教学的难点部分,这部分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投入大量的精力. 然而,就算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来解决教学难点部分,也不能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接受难点知识,毕竟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他们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 但是,通过“微课”资源舞台,能够出现另一个不一样的景观: 每个教师可以上传对难点部分知识的解释的微课视频到网络上,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找到那部分的知识来理解. 因为不同的教师的授课方式不一样,这样就会出现对于某个难点知识的不同解决方案,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微课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微课,来学习掌握那个难点知识.
我们根据讲授型微课来帮助学生如何巧妙的化解重点和难点,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看到的内容越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则在微课教学网络上的资源也越丰富. 比如,氧化还原反应,还有化学等效平衡,原电池的类型区别,盐溶液的守恒关系和化工流程题型的解答方法,在有机反应断键的情况, 在如今网络发达的年代,在网站上有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教师用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为提问者进行诠释,这样也就保证了重点和难点的顺利突破.
微课促化学实验教学浅议 篇6
一、发挥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功能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5分钟一学习,300秒一思考”,碎片化知识点,点点精致解读。相比传统教学,微课在突破难点、分散重点上更具优势,学生接收效果更佳。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略显陌生,笔者尝试用微课作为切入点,挖掘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功能,从而构建教学新局面。
(一)用于实验教学的课前预习
九年级化学教学容量大、时间紧,学生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若能录制相关知识点的微课,供学生课前课后观看,对学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初中生初进实验室,实验仪器种类繁多,基本操作技能要求高,课堂中教师要先讲解,再让学生操作,时间有限。通过课本的课前实验预习仅有文字和图片,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帮助。这就需要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段录制成微课,更好地促进实验课的进行。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了解实验中所用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然后再对照文字描述实验步骤,做到课前心中有数。
(二)为演示实验提供新的教学平台
描述性知识是指描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应用等内容,化学教学中多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来介绍物质的性质。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真正参与实验演示过程的学生不多,距离越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越不全面。当微课出现后,可以将这些演示实验制作成微课,辅助课堂教学。微课画面清晰,在播放过程中还能将现象停留在某一瞬间或回播。微课与简单的录像不同,不但配有教师的讲解旁白,还有相关的知识讲解,不但可用于课堂教学,还能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或自学。
(三)建立实验微课系列,促进考点立体化
中考化学实验知识考点及考查形成相对比较固定,在备课时路线比较清晰,平时的训练、模拟考试也相对有题可依。在这种情况下,可将部分热门小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形成系列,提供给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和思维等多方面感官的冲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扎实。而对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教学素材的积累,在不断地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将这部分内容系统化,促进考点立体化教学。
(四)为中考实验探究复习开辟新路
中考复习时间有限,想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能够快速提高应用、应变能力,微课和化学实验复习巧妙地结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考中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实验探究题,离子共存题,常常是学生的丢分点,这些内容涉及的实验又属于可不做实验范畴,并且九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联系能力有限,只是通过练题、讲题训练,复习效果并不佳。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课,包括实验视频和分析讲解,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必然能解决这一难题。
二、合理利用微课
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课就是其一。微课具有三“微”:第一,时长微,学习者可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第二,内容微,旨在将某个知识点讲解透彻;第三,使用微,可便捷嵌入各种教学活动:课前与课后的自主学习、当堂教学、集体培训等。
但是,微课仍是一种“接受性”“灌输性”“情感单向性”的教学,缺乏师生互动。而化学学科知识有理论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操作技能性知识等,单靠微课视频的播放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其次,微课是服务于教学的,而不是教学为微课服务的。一节微课视频的录制,虽然只有5~10分钟,但录制的过程很不容易,教师要备课、精心设计流程、细心录制剪接等,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基于这种情况,教学者应该在设计时间和教学功能上作比较,要认真思考是否已将教学方式最优化。例如,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实验,本可以在学生的探究中生成结论,并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若将其录制成微课,这不但吃力不讨好,而且与教学目标有些相悖。
另外,微课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平台,如电脑、网络等。教学者设计的微课,基本上都是带有校本性质的,那么就得考虑几个现实问题:学生是否有播放平台?是否会影响学生的休息时间或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总之,微课的使用,要讲究实效,不要流于形式,要让微课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综上所述,微课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只要善于挖掘,合理利用,注入新的观念,我们的教学定会与时俱进。
摘要: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用于实验教学的课前预习,促进考点立体化,为演示实验提供新的教学平台,建立实验微课系列,为中考实验探究复习开辟新路,有效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讨论 篇7
在高考复习中采用“小专题法”, 又基于两个主要背景:一是高考模式及学科特点的变化, 二是高效课堂的要求。自2008年江苏省实施新的高考模式以来, 化学等学科成为非计分科目, 其课时被大幅挤压。教师们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在教学时间减少而教学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且教学质量基本不受影响?其实, 这种要求也恰与近年来广受重视和提倡的“高效课堂”思想不谋而合, 高考模式、学科地位的改变则是作为一种外因, 迫使教师们积极迎接挑战, 求索高效课堂, 从而赢得主动。
传统的高三复习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例如, 在二轮复习阶段, 往往都是把学科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大专题, 而每一个专题则仍是一个具有较大范畴的体系、大单元, 这些专题通常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在新形势下, 再按老路走, 时间不允许, 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源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而言, 矛盾更为突出。于是, 复习工作的模式正在逐渐改变, 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知识缺漏、能力欠缺问题。于是, “小专题”应运而生!这种小专题化的复习模式十分灵活、方便, 不仅仅适用于二轮复习, 也适用于其他任何阶段, 便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专题突破。有时一堂课可以完成2~3个小专题。这种化整为零、逐个攻破的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选题缘由
这堂微课所选取的小专题为“化学反应速率及比较方法”, 该专题及其个性化的命名方式少有教师会使用。首先,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 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包含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大专题中, 且在这个大专题中化学平衡问题是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则非常容易被疏忽, 从而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失分。即便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主题, 也很少会有人在其后再加上“及比较方法”几字。笔者之所以作此处理, 是建立在高考考查立意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从知识与技能的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高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不难看出, 仅仅围绕“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基础性复习是不能适应高考的新要求的, 而增加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的探究要素, 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思维, 促进他们能力、素养的提升。
教学需求分析
1. 适用对象分析
本资源适用对象为全省高中化学教师, 学生亦可观看录像进行自学。高中化学教科书有三种版本, 学生如要学习这部分内容, 则应该已经学习过高一必修2模块和高二选修4模块的内容, 对涉及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已有基础性的了解, 对相关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已经基本掌握。
2. 学习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原理性知识, 处于“化学基础理论”的范畴下, 它是化学平衡问题的基础, 在高考中为常见考点, 也是实验探究题可选用的重要命题素材。如果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快慢比较的问题有较系统和深刻的了解, 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 进而加深对化学平衡问题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以之为桥梁, 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问题相联系, 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3. 教学目标分析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平均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能够进行基本的速率计算, 知道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方法。
(2) 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 能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情况, 并选择较为合理的方法去比较、测知反应的快慢, 感受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体会化学实验的意义、价值,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 感受真题
展示两道高考题, 分析其中的核心问题:
(1) (2011?江苏高考) 对于反应:2H2O22H2O+O2↑, 加入MnO2或降低温度都能加快O2的生成速率。
(2) (2012?上海高考) 往锌与稀硫酸反应混合液中加入NH4HSO4固体, 反应速率不变。
设计意图:用呈现高考真题的方式引出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可以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把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2. 生活探寻
化学是自然科学, 其研究的对象常常来自于自然与生活。生活中涉及许多化学反应, 例如食物的腐败、钢铁的生锈, 等等。
设计意图:指出化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将其与生活问题相联系, 既能够体现学科的价值, 又能够让学生对化学问题产生亲切感。
3. 科学思路
我们总是希望有利的化学反应能适当快些, 不利的化学反应能够尽量慢些。事实上, 科学家们一直在这个领域不懈探索着。那么, 若要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否发生变化, 必须具备怎样的基础和前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角度进行思考, 体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
4. 知识铺垫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问题, 应该复习和重视, 并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5. 科学探究
[理论分析]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内因:即反应物自身的性质, 它对化学反应速率起决定性作用。
(2) 外因:1浓度。2温度。3压强。4催化剂。5接触面积。6其他。
设计意图:采用内外因分析法, 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哲学思想, 而最后补充其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为了体现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也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问题。
[数学方法]
1.直接计算。
2.曲线图法:依据曲线的斜率。
[实验手段]
前提:在对比实验探究时, 一定要注意控制变量。
分类讨论: (讨论时采用列举法)
(1) 对于有固体参加的反应
(讨论后投影实验操作图)
(2) 对于有液体参加 (或溶液中) 的反应
1 (讨论后投影实验操作图)
2讨论后投影实验操作图)
3 (先看实验示范视频, 再更换仪器, 自行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式加以尝试)
(3) 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1 (讨论后投影实验操作图)
2 (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3 (讨论后投影实验操作图)
发散思维:你还能想到借助哪些物理量来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吗? (温度、压强、pH、导电性、电流大小……)
结合PPT幻灯片介绍手持实验技术, 选择其中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实验探究是本课的重点, 也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展开讨论之前, 首先根据分类的思想将探究问题进行合理分类。即便如此, 仍比较抽象, 故再采用列举法对常见例子加以实际分析和探讨, 借以概括出一般规律。
6. 展示课堂结构
用PPT出示本堂课的主体结构。
7. 自主练习
(课后完成, 略)
总结与反思
对此微课, 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面向观看视频师生, 独立讲解、自问自答。这样录制出的微视频可用于教师教学参考、研讨, 也可用于学生课后自行观看学习, 耗时约9分钟。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理念是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尽量覆盖、面向能力。以探究如何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为核心问题, 彰显能力立意;而由于所探究问题本身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结合中学实情, 采用了列举法, 选取适合高中生探究的有代表性的重点问题加以探究, 力求以点带面。要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的探究, 其前提又必须掌握相关概念、公式、单位等基础知识, 因而要自然而然地先做好这方面的复习工作, 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8
一、微课概念
所谓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 围绕某一教学重点或难点或疑点开展的教学过程。微课视频通常比较短, 大概三五分钟或七八分种, 但主题比较突出, 内容精简。微课容量比较小, 通常提供给学生下载到电脑或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实现移动学习。大多数微课都强调视觉效果, 通常以音乐或视频加文字文本内容组成, 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通过简洁的文字、精彩的视频最直接的效果吸引学生的眼球。微课在中国的发展比较迅速, 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尝试参与微课的制作, 微课的优势特点比较明显: (1) “短”, 微课视频比较短, 一般在七八分钟左右, 最长不超过十分种。 (2) “小”, 微课选题比较小, 通常都针对某一知识难点, 或实验现象, 或是某个复习内容。 (3) “精”, 微课视频设计紧凑, 内容简洁, 主题突出。
二、初中化学适合做微课的教学内容
微课的制作要体现短、小、精, 那就决定并不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制作微课,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复杂, 只有那些讲述性比较强的内容、抽象的知识难点和化学方法与化学过程才适宜制作微课。
1. 讲述性比较强的内容
讲述性比较强的化学内容涉及知识点多, 且知识点之间互相关联。教师使用普通授课方式很难讲清楚。如果使用微课就能层层引导, 通过动画、视频等直观信息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消化和理解关联知识。微课直觉效果相对语言来说, 更加直观、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2. 抽象的知识难点
初中化学教材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化学现象, 对于想象力不够发达的学生来说, 特别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微课, 通过动画或图表等直观的展示化学现象, 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水分子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对分子破裂, 原子重新组合这样较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 尽管课本教材上有图片, 但还是不够直观。
3. 化学方法与化学过程
初中化学有许多化学实验, 都是大量化学方法和化学过程的验证性内容。可以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学, 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仍然不够好。将这些实验制作成微课视频, 配上文字更有效地展示化学方法和化学过程。例如在做“粉尘爆炸”实验时, 粉尘爆炸时产生较大的冲击波, 如果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实验, 比较危险, 容易伤害学生;如果让学生看多媒体, 那又感觉不到粉尘爆炸的威力。将该实验制作成微课视频, 在课堂上播放, 这样通过视频, 音效等让学生直观感觉到实验的效果, 同时又没有危险。
三、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复杂, 呈现螺旋式上升, 教学内容互相关联, 许多内容要经过严格的推理, 通过实验才能验证出结果。使用微课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 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 更有利于验证比较危险的化学方法和过程。
1. 使用更加直观、生动的微课, 突破知识难点的讲解
抽象的微观世界因看不见、摸不着, 对于初中生而言, 难以想象, 更不能理解。微课视频能恰当、合适地解决此类问题, 微课通过形象的动画, 能帮助学生“看到”奇妙的微观世界。
2. 使用更安全、效果更显著的微课, 演示化学方法和过程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 有些实验本身具有危险性, 有些药品或生成物本身有毒或有腐蚀性, 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这课时, 教师需要用红磷测定空气的成分。红磷燃烧形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强腐蚀性的酸性氧化物, 不可以直接与皮肤接触, 也不可以直接闻气味。这种实验在实验题演示都比较危险, 如果使用微课视频代替, 那学生也能直接观察到这种实验现象, 并且非常安全可靠。
3. 使用“点”状和可重复播放的功能, 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包括许多“点”状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等等, 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比较零散, 如果使用微课, 就能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所有的内容和知识, 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 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自学有很大帮助。也可以可以反复播放视频, 让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 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微课通过短、小、精的视频形象、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 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较适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 但“微课”必定是个新兴事物, 应该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待它, 微课具有积极正面的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 同时也无法取代现有的课堂教学。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正确对待微课, 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篇9
1 微课的含义与实施
1.1 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微课是由课件内容、设计思路、随堂测试和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方面与课堂教学视频共同构成,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借助现代网络技术观看教师录制的讲解特定知识点或进行某一教学环节的视频进行相关学科知识学习。教师在制作微课资源时,要重视微练习、微反思、微教案、微课件等内容的准备,与视频一起传送至学生网络学习平台。
1.2 微课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课程目标具有相通性,在课程目标设定上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不仅重视传递生物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重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与要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微课授课的时长有限,比传授授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3 微课设计的标准与思路
微课教学和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微课课程设计要联系自身特点,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选题时要明确目标与重难点,选好切入点,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微课授课能做到动静结合、很好地展示临床事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4 微课适合高职医学生学情特点
高职院校医学生生源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进入高校前对医学形态学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对学习医学新知识不适应。虽然很多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大部分新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对教师依赖心理较强。另外,很多学生都拥有数码终端,但大部分学生只用来娱乐。
微课教学高度契合高职医学生学情特点,首先微课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大量精美教学资源的视觉冲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微课教学为学生提供适量的认知负荷,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容易看到学习成果,从而增强学习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再次,微课教学模拟了一对一教学情景,教师成为课下陪伴在学生身边帮助其主动学习的良师益友;同时,学生通过计算机、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微课教学的魅力,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记笔记或反复观看,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2 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生物化学课程特点
生物化学这一学科具有教学内容广泛、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复杂等特点,而与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相比更为重要的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具体结合。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本身基础知识储备和系统学习能力较差,学生较难掌握复杂的生物化学学科知识。加之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真正的临床工作想象模拟空间小、难度大。微课借助视频模式,有利于直观展示相关知识并帮助学生针对自身学习情况重点突破。
2.2 微课实施流程
微课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微课引入生物化学教学中,关键在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得盲目开展微课教学。因此,生物化学教学中,微课不应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知识传授过程由学生在课前借助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完成;知识内化过程由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完成,学生是学习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伙伴。可见微课实施过程是一个整体,因此要将课前准备、知识内化和课后巩固工作融为一体。
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学生有意识预习,初步了解教学内容与重难点,做到听课有重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更为复杂与重要,教师要充分了解与分析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切入等内容,同时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认真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教学视频。
首先,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把适合通过教师讲授、演示的知识点分离出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确定重点和难点,收集学习资源、完成微课的教学设计。然后,录制好微课视频,准备好配套学习资源包,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接着向同学发布任务单,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单,实现主要书本知识的传递,教师通过在线交流平台、QQ群、微信等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并总结学生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难点问题。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过程。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微课的知识内化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学生紧跟教师授课思路,积极对教师提出的理论、问题进行发散思考,并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积极吸收和掌握授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选择能够概括基本知识点的图片,让同学分组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应知识。接着,教师进行点评,再集中讲解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以及看图说话过程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向学生提出预先设计的医学相关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最后,教师点评并总结章节要点。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协助下由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巩固阶段,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以复习或不断练习的方式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则需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安排下节课的复习方式与内容并调整下节微课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收集与本堂课程有关的医学纪录片、科普片、参考书等拓展资源发布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课余时间观看和阅读,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2.3 微课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进行微课授课时,教师不在现场,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微课要尽量注意激发并吸引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微课授课要尽量集中在5~10 min,时间有限,因此授课内容要紧密围绕重点。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迅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微课可为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便利,有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但教学最终结果取决于学生主体的投入情况,取决于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要从学生出发,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71-73.
[2]朱宝安,尹丽.微课在医学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5):544-546.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讨论】推荐阅读: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08-23
中学化学教学模式09-15
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05-17
中学化学教学学法指导06-02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06-04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06-20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08-01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08-03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论文08-10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研究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