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2024-06-04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共11篇)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高考化学科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的三种学习能力, 其一就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即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此类题一般由题干给出信息, 在陌生情境中考查熟悉的知识, 在熟悉的知识中考查创新能力, 要求考生以思维能力为中心, 以自学能力和方法技巧为两翼, 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设问目标, 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 (如下图) 。

可以预见, 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深入, 高考化学试题将会进一步拓宽信息源, 加大社会、生活、生产、生态环境、重要的化学科学思想、方法和有关识别伪科学的信息, 以及有关化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精心备课, 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有意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一、沙里淘金——培养学生筛选、吸收、存储信息的能力

高考试题中包含着如文字、图像、表格等大量的信息, 但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干扰性, 特别是以文字叙述方式给予信息的题目, 不仅篇幅长, 而且信息隐含, 并夹杂许多无用信息。学生要能沙里淘金, 去粗取精, 迅速抓住有效信息。当然, 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也不是逐字逐句地抠, 而是要学会从信息中提取关键词, 发现有用的数据。当然, 从庞大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效信息, 这只是第一步, 还要学会对信息观察后进行分析加工、吸收和存储。只有这样, 才能发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有关规律, 提取所需的信息。这就要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自学和阅读理解能力。

例1 (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 右图是三种稀酸对Fe—Cr合金随C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6HNO3 (稀) ==Fe (NO3) 3+3NO2↑+3H2O

C.Cr含量大于1 3%时, 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 所以对Fe—Cr合金的腐蚀最强

D.随着Cr含量增加, 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坐标曲线回答问题, 考查快捷接受新信息并根据题设问题加工信息处理的能力。C选项有一定的迷惑作用, 因为质量分数均为5%的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不是最大;根据坐标图可以推知酸对Fe—Cr的腐蚀速率不只是由H+浓度所引起的, 故C选项不正确。答案为D。

二、点石成金———培养学生加工、整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题中信息的呈现可能是多样和多角度的, 这就要求考生能驾驭新信息, 发挥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具备加工、整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展现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2010年多数省、市高考化学信息题中信息的呈现方式有文字、方程式、关系曲线、实验装置图、工业 (或实验) 流程图、物质合成路线等, 这些呈现形式也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中普遍采用的。可以说, 试题对学生多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检验, 考查了考生通过题给素材的阅读, 敏捷、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 并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初步加工, 结合已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训练中, 要磨炼学生会运用已有的双基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不断提升学生对新信息的加工、吸收和存储能力, 为应用信息解决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例2 (2010高考全国卷II理综第13题) 三位科学家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烯烃复分解反应可示意如下:

下列化合物中, 经过烯烃复分解反应可以生成的是 () 。

解析此题以信息题的方式考查信息处理能力和空间抽象思维能力,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观察能力和利用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A物质中两个碳碳双键断裂后, 生成物中新形成的环为六元环, 且新环中所形成的碳碳双键位置符合要求, 故A正确。B、D物质中新形成的环均为五元环, 不符合要求, 故B、D错误。C中物质两个碳碳双键断裂后, 生成物新形成的环为六元环, 但新环中碳碳双键的位置不符合要求, 故C项错误。

三、他山之石———培养学生发散、联想、迁移信息的能力

有些信息题, 考生读过题目后, 感觉似雾里看花, 设问总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 但只要依据所给信息, 将题目所给新知识、新物质与所掌握的知识或物质进行类比, 利用外显信息正确进行模仿迁移, 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显然, 面对陌生的信息和设问, 考生必须能将题设的情境分解, 有选择地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库, 在陌生、熟悉和创新中驰骋, 将信息加以分解、联想、迁移、转换, 运用发散思维能力, 找出新信息和已有知识的融合点, 使问题得到解决, 并具有用文字 (或语言、图表) 来表达自己答案的应用能力。

例3氰 (CN) 2、硫氰 (SCN) 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 (X2) 很相似, 化学上称为拟卤素。它们阴离子还原性强弱顺序为:Cl-

试写出: (1) (CN) 2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 NaBr和KSCN的混合物中加入 (CN) 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新信息、新方法并迁移到另一情景中进行应用的能力, 给出了一种通过重组、综合归纳、迁移建模的思想方法。由题给信息知:氰 (CN) 2、硫氰的化学性质和X2相似, 用类比法可写出 (CN) 2和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N) 2+2KOH=KCN+KCNO+H2O。卤素单质间的相互置换规律是:活泼的卤素单质可以将不活泼的卤素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通过比较可知 (CN) 2可氧化SCN-和I-, 但不能氧化Cl-、Br-。

模仿、迁移:2I-+Cl2=2Cl-+I2的反应可写出 (CN) 2与SCN-反应离子方程式:

总之, 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关键是如何接受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 实质是思维能力培养和方法技巧训练。即充分利用外显信息, 善于挖掘潜在信息, 正确排除干扰信息, 并通过筛选、转换、迁移、联想、类比等方法的灵活运用, 迅速达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目的。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三大考查能力之一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切入点, 阐述了信息处理能力的内涵、培养和解答信息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考,信息处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课标实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2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西电教馆 点击数:

239 更新时间:2011/4/15 15:19:56 【字体:小 大】 徐勇

(桂林市第一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541004)

摘要: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好的效果。就信息技术的整合而言可能有几种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技术设施分布极不均衡。很客观地讲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仍处于很低的水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即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这

两者互为促进,互相补充。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 教学整合

当前,素质教育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两者都要求对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即“五个一”的化学课堂教学加之有限的化学实验演示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认识,努力学习电脑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学会使用和创作多媒体课件来为教学服务,积极地去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一些认识。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层面,对整合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除常规传统电教媒体的应用外(如投影、录音、电视等),许多学校都在开展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多媒体课、在网络教室中进行的网络课的“整合”实践活动。网络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特别是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主要具有如下几个功能:

1.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也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基础。

2.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 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 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 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目了然。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 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模拟化学变化(水的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等等), 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地展示出来。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原子的运动、物质的变化以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关系, 形象真实地再现出来, 根据生动的模拟演示, 学生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机理。

3.利用多媒体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贮存量大等功能,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 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查找学习障碍, 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4.多媒体的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作用于学习者,可以同时调动视、听、说等多种感官,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使学习者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达到最佳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 , 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 ,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

和获取知识。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往往可以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1.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离子键、金属键、大π键),晶体结构等,是初学化学的学生最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如学习“离子键”时, 可通过动画处理: 画面上先有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模型, 随后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 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 同时显示出负电性, 此时, 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 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 同时显示出正电性, 在静电作用下, 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 可以较好的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形成过程、形成条件, 使教学难点顺利的得到解决。再如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在计算机中可以分别用可动的不同质点表示,说明不同类型的晶体其组成微粒及其作用力的不同。例如可以制作当外力作用于石墨晶体的动画过程,在外力作用下层间结构被破坏,而内层结构完好。使学生对石墨具有润滑作用及铅笔为什么能写字有一定的认识。有机化学中的苯环及环烷烃结构也可以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对于学生理解苯环的大π键和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反应也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的特征,宏观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重新组合的结果,是旧键破裂与新键形成的结果。有些反应原理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也不理想。若用计算机来模拟反应过程,就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避免误入歧途。计算机模拟使反应过程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产生了如同看到

了这一反应过程的感觉。

2.计算机可以对有毒害物质出现的实验或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模拟,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实验消耗: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有毒,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果操作不当, 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传统的教学中, 对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 只能靠教师口述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 不能为了加深学生印象, 如果用实验证明, 则会造成危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动画来模拟: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试管炸裂; 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 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管外; 制备氯气时没有尾气吸收装置造成人员中毒等。学生看了错误操作的动画演示, 对错误操作的原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空气污染”相关知识时,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厂烟囱排放的大量废气,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你认为如何从根本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自我归纳得出了结论,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如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

看书等,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

再如,燃烧与灭火一节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对悲惨事件的深切同情,并由火灾事件引发学生对灭火方法进行探究的积极性。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和动画,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针对不同火情该采取哪些措施?学生积极回答后,用动画展示出正确答案,避免了重复的归纳与总结。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消防队员,怎样做既能自救同时还能帮助他人?学生们很快想到拨打报警电话,切断电源,用棉被盖,走楼梯不走电梯,匍匐前进、用湿手巾捂住嘴等等方法,使知识点的突破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另外,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是必做的,不能用计算机来代替。但常规实验受到条件限制有某些不足,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播放等手段来弥补。新课该下教材中还添加了大量的工业生产过程,如:自来水生产过程及工业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等,如果带领学生去工厂参观了,由于工厂大、装置多而复杂,学生对工业的生产过程的整体把握并不是很好。可选用或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课件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使学生既能看清楚又能理解到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整个生产的流程。避免了

书本上冗长文字所造成的呆板、枯燥。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教学中的微观问题,对化学中微观概念可以进行直观演示,一个知识点可多次演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从宏观看现象不明显,但是通过多次演示课件,学生就能真切感受到水分子作用下,钠离子与氯离子能迅速扩散,均匀地分散到水中,进一步认识到食盐溶液实际上是离子和分子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并能感受到离子在水溶液中跟水分子一起不停地运动,最终得出结论溶液是均

一、稳定的。问题的深化,是在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和进一步探究中得到解决。再如在讲解“电解水实验”这一知识时,先从宏观角度演示导电性实验后,观察到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淡蓝色火焰)是氢气,那么微观上是如何实现了这种转变?接着用计算机模拟,微观角度解释粒子的运动情况,很清楚地看到水分子分解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重新组合,变成了氢气与氧气。通过这种网络展示,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得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进一步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实验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

3.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 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方式、过程、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计算机多媒体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 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练习或考试, 练习或考试完后, 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 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 起到老师面批的效果, 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权。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 可随时修改, 随意排序, 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 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 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采取措施弥

补不足。

既然网络教学在教学中有如此多的优点,但大多数教师为什么不想或不愿意上网络课?

我认为,影响网络课的普遍开设有以下一些因素:教师先进理念的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不足;对编制网络教学软件的技能不够,或感觉太花精力和时间;对网络媒体设备的操作不够熟悉;网络教学在课堂上的管理难度较传统课堂要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能力不强;由于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限制等,因此经常性、规模性开展网络教学至少对现在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在当前普遍开展网络教学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整合过程中,教师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一.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教师对信息技术充满恐惧,缺乏足够信心

1.缺乏应用和用好的信心。决定教师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信心水平。那些对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少有和缺乏信心的教师总是试图避免开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技能,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的态度和预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恐惧,在课堂上,面对比自己更擅长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教师们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和“不理解信息技术术语和其提供的信息”,从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恐惧主要源于教师害怕失去自己的专业地位,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加强会降低或者削弱他们传统的教学技能。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缺乏信心已经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主要障碍。例如,在教师接受培训的数量与教师将培训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程度之间存在矛盾,仅仅是因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将他

们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践。

2.抵制变革的消极态度。对于变革的抵制是阻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一大因素。这种抵制意味着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要求改变则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可

能。

3.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识。教师往往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善和加强学习,不能充分意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益处,由此导致不大愿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

术。

二.能力上的障碍:缺乏合适的培训,不足以应对有效整合

与教师信心水平直接相关的是教师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获得基础的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们需要合适的培训。有效的培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教师能力的缺乏与教师的高质量的培训相关联,一并成为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1.缺乏对职前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过去在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就职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教师培训机构缺乏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培训,缺乏对职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鼓励,导致职前教师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技能迁移到课堂教学应用中。

2.缺乏培训时间。从教育主管和行政部门来说,他们期望教师能够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有良好的参加培训的愿望,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接受有意义的关于有效整合的培训。”

3.缺乏教学法的培训。一般来说,培训形式不合适往往导致教师低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当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上获得一定的培训经验后,面对的则是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仅仅关注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为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最可能成为严重障碍的是培训者往往缺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经验,自身在课程中就几乎没有应用到信息技术。这些造成了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必然地让受训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去扩展和改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3.缺乏技能培训。除了教学法培训的需求外,对于教师特定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仍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是教师能够在教学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在技能这一块,大部分教师都感到他们缺乏足够的培训,尤其是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和理解技术的运行原理方

面。

三.保障与支持上的障碍:设备条件不足,缺乏技术和行政支持

1.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而让教师接触不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足够但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而让教师接触不到。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实践才开展得不错。

(1)缺乏硬件的支持。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不足会减少教师接触设备的机会,限制了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另一方面,硬件的质量太差会给教师带来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减少教师应用技术的信心。

(2)缺乏可用的有效资源。一是学校对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不利,缺乏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的规划和组织,这一点甚过硬件和资源本身的缺乏,重要的应该是安置能够为师生有效使用的适当类型和数量的资源。二是资源的可用性差。即便学校购置了大量的资源,但能够为教师所用的软件和素材却很少;同时缺乏教师个体化的资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

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2.缺乏技术支持。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必然会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无法有效整合的教师们常常会抱怨硬件和资源的过时和老化,教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会碰到技术本身的很多困难,导致设计良好的教学无法顺利实践。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使得技术缺乏持久维护和更新,硬件和软件等不能如预期运行,这些也已成为教师

们应用信息技术的最直接的障碍。

3.缺乏行政的支持。除了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技术支持上的外部保障条件外,另外重要的保障条件就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其行政上的支持。行政领导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正确理念将影响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能否投入硬件和资源、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的关键;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上,行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态度将成为教师们有效整合的导向力量。在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有68%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行政支持是他们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障

碍。

以上所列的造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困难的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因素。

针对以上因素再结合现今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诸实施。如旨在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不定期教师集中教育活动和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个别交流活动;克服资金上的困难,逐步增添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为教师开展“整合”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对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和专业水平;为教师编制网络课件、开设网络课提供帮助和服务,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

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止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

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学科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

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为了切实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教学,改进学习,提升学科学习效果,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出发,设计系统化的完整培训。在设计培训之前,要对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全面考查和分析,同时要与学校、教师们一起研讨确定培训的计划和设计,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分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不同层级的培训对应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个系列的培训内容要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1.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是增强教师有效整合的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信息技术技能本身而言,按照技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可以分成基础、中级和高级培训。另一个维度则是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层、骨干层和普及层三企层次。领导层的培训重点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培训;骨干层的培训要基于他们已经掌握的较高信息技术水平,让他们进一步深入掌握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能力;普及层的教师在于让他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教学法培训。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并不能为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法培训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培训指向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教师们通过培训,要明确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仃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如何应用用信息技术有效管哩学生学习过程。作为教学法的培训者,不仅仅要具备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方法应用的相关因素与信息技术的管理联系起来。

3.整合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内容在于从具体学科出发,提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案例和经验。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有效整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整合培训内容不能过于笼统,需要体现出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效整合的差异性。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师而言,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应该怎样引人才能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体育和音乐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体现等问题,在这一层次的培训中都要解决好。同时,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教学的预先设计是为了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生成;另一方面,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

4.持续的自我提升。除了以上层次的外在培训之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与有效整合教学素养的不断自我提升是系统培训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其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外在培训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内因)起作用。在学校层面,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层面,如何构建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学习共同体是系统培训要研究的一大问题,即当不再提供外在培训的时候,教师们依然能够不断寻找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支持性环境的整体构建

能够让教师们真正愿意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活动,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支持。而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的创设,需要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不懈努力。

1.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硬件设备作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教师们能够主动进行占总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的支持性物理环境;软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则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重要条件。所谓最优化配置,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获得性,便于教师和学生的随时随地因需而用。对于学校资源的配置,要在前期进行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调查,做出学校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案。这个配置方案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硬件设备搭配合理,功能齐全,软件资源要坚持适用性;二是硬件的兼容性较好,可供随时升级更新;软件资源要注重开放性;三是注重从学校整体出发,全方位考虑设备和资源的可用、易用性,功能发挥的广泛性;四是精简节约,同时注重考虑产品售后的长期维护和其他相关服务;最后要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设备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充分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2.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技术问题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一大障碍,如果区县甚至学校能够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才会对应用信息技术产生安全感,而不再是恐惧感。一方面,打好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以足以面对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一些小状况并能迅速反应。另一方面,要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这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技术支持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界定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职责并科学合理地考核与评价,使他们能够安心和敬业地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是学校领导应该明确的问题。技术支持人员应该对于所有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状况有一个实时的监控体系,及时掌握教室内技术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借助区县的力量,建议区县成立信息技术支持中心,能够建立起一套针对学校各种技术问题的迅速反应体系。

3.提供行政支持,要营造教师探索有效整合的环境和氛围,校长的理念及行政上的支持是重要因素。在大多数成功学校群体内,学校领导对于改革都比较合作和支持,愿意承担责任,同时采用民主参与式决策。在他们眼中,鼓励教师中的先行者比较重要。让一部分先行探索,之后带动其他教师逐渐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有效整合发展。在这样的学校内,教职工的士气都比较高涨,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都比较兴奋,愿意与别人分享经验。其次是要建立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方面,要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适用性、有效性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引导有效整合;另一方面,要建立集体研时评课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研讨,提出有效整合中的问题;针对困惑与问题,学校要为教师们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4.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们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网络的应用以及论坛的形式,得到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的支持。不仅能为教师们提供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能够从同行的鼓励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四.注重技术和文化发展对有效整合的影响

信息技术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文化也随之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有效整合是否一定要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是否存在能够取代教师智慧的信息技术,都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正如文中所提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教师们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要继续追踪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能够开展信息民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会越来越多。

总之,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技术及其课件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化学教学的目的。不过,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这种手段既不能

替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替代书本。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的几点反思

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宦宝玲

[摘 要]: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步伐,已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到化学教学实践当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其具体体现。学生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造的氛围中,充分体会着学习的乐趣,感受着传统教学无法感受的情境;但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在理解上的偏差,使得信息技术在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其真正效果。对信息技术角色的认识是在化学教

学中发挥效度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整合 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也被广大教师采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多媒体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验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化学教学培养目标服务的。不要让多媒体喧宾夺主,代替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削弱了化学探究实验的目的。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要认清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不是以课堂气氛的热闹与否来衡量,要看到课堂气氛活跃的背后是不是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起了作用。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要关注其本质的东

西。

一.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几点误区。

(一)过于追求形式,违背化学教学原则。

任何教学媒体和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有效的完成化学教学目标。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尤其是在参加各类公开课时,不管课堂内容是否需要,更不顾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一味追求形式,单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结果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他的课件做得非常美观,各种背景设得非常优美,内容也很丰富,但是教学效果却令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就是课件制作太“花哨”,引起学生注意课件的美观,而忽略了课件中的内容。其实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求多,而求精,强

调适用,要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二)课堂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但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受时间限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本应板书留有思考的重要内容,都由电脑显示。有的教师一堂化学课教学容量相当于传统教学两三节课的容量,频率又如此之快,使学生眼花缭乱、头晕目眩,怎能不抑制思维?如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公开课时,上课时边讲边演示课件,速度之快,不要说是学生,就是听课的有些教师也未必能听懂。究其原因就是课件容量太大,若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就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从化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三)思动异步,忽略“教”与“学”的互动。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化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明显特点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就使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而多媒体课件不可能把这些也纳入流程。这就排斥和限制了师生“教”与“学”、生生“学”与“学”的交流过程,降低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这种思维和行动异步现象,使学生只能被电脑牵着走,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与互动。

(四)分散注意,弱化思维。

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形式新颖、多样,对学生的视听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有的课件过分追求表现形式,把一些可有可无、对达成课堂目标无益的内容添加到课件中去,淡化了化学教学主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认知目标上偏离了角度,影响了化学教学效果。如一名化学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全校性公开课时,讲到“电解质溶液”时,用课件展示出一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电解质通电时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交流有什么发现?但该教师却在这些内容的右侧清清楚楚地展示了一张“枫叶”,这就使得听课的学生和教师都在猜测这张“枫叶”与这些内容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回答这问题时也是小心意意,害怕说错。直到最后大家才弄明白,这是一张背景图。

(五)忽视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板书无重点。

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的确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排斥,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过分夸大多媒体的效果,把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上成技术操作演示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传统的教具如实物、模型、挂图等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中的板书,有时能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化学课中的概念及公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但许多教师认为板书可能比较浪费时间,于是在课前把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输入电脑里,课堂上随着讲述内容而显示过去,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笔记的时间。这样做看似节省时间,却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事实上,黑板加粉笔可以随写随看,重现力强,有利于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做出灵活地删减,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突然而致的“灵感”。这些效果都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所以,板书是化学教学不应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化学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既然多媒体教学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是不是又要回到原来的传统教学中去呢?并非如此,现代教学提倡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由之路。关键是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怎样才能更加完美,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要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仍然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背景的,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以一定的方式讲解分析或者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观点。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者,无论是化学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在网上搜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图片资料,以及化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的角度等等,都要精心,要切合化学教材内容的需要,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组织者,体现在化学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化学教学节奏的控制上,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是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让学

生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乐趣。

(二)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化学课堂环境,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应该强调化学课堂环境的营造,化学课堂文化的渲染和师生间情感的融合与沟通。尽可能地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如可利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景;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资料,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教师在化学课堂中设计问题情景时,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能与学生达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沟通。

1.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2.设计能启发深化讨论的后续问题;

3.要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提出问题来引导讨论;

4.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要代替学生思维;

5.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老师应注意适时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促进化学传统教学优势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传统教学虽然形式单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教学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诸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推行多媒体辅助学科教学,不能完全抛开传统教学,应借鉴传统教学的可取之处。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在设计课件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分类指导,按不同层次提出要求,不搞一刀切。只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在课堂教学或个别辅导上注意扬长补短,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应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意义在于充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使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时,要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内容上有深度、活动上有广度、效果上有信度。切忌为了用而用。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教学课件,不能够充当“放映员”,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也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合理设计和开发,使之与其它手段有机结合,才能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王祖浩,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倾向,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过程,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存在着以下盲点。

一、模拟实验无法替代科学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然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首先,在科学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模拟的与事实是否相同呢?这必将导致学生心存疑惑。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如化学中焰色反应,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

第二,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

第三,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如放热、吸热等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极好契机。同时,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由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样的实验,若换成演示课件,学生所体验的仅仅是鼠标的点击。

可见,违反以真实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原则,只热衷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忽视实验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屏幕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首先,传统的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教师伴随着讲授过程的一步步板书,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书写着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师生、交流学习体验,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教学机智。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甚至要对设计好的板书进行调整。一般说来,板书除了包括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外,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下临时书写的即时性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修改,缺乏应变性。

另外,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其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分散,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必将使学生无法抓住学习的主流,从而无法建立起化学的知识网络体系,化学将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简单堆积。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颜色的粉笔、利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或圈圈点点来突出重要知识点。优秀的教师其课堂的要点,常常能直观的反映在其板书的圈圈点点上。相反,在屏幕上,教师很难用其个性化的符号即时描述,也难以对需要强调的文字进行圈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人机对话无法替代信息交流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信息交流过程。

首先,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一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部需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实际上就是给信息交流设置了一种障碍。信息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而不应是一种障碍。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决非单个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所能替代的。

最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不加控制的以BBS、网络来替代讲授,实际上是以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来替代语言、感情的交流。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是无法培育出健康成长的学生的。

毋庸质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决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就像粉笔、黑板一样。信息技术能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作用发挥的程度怎样,取决于教师是怎样使用它的,怎样以适当的方式把它用到教学中恰当的环节,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发挥最大的潜力。马焱

摘要:本文对多媒体教学的积极功能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指出,我们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时也要避免走入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平台;学习场所;演示作用;自身修养 作者简介:马焱,任教于河南省洛阳市第五十八中学。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二十多年的英语教师,笔者对这些年英语教学手段的新变化,对国家、教育部对英语教学的高要求,感受深刻。纵观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我们有幸处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已完全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板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汇集了图像、声响、文字和动画于一体,以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无法替代的巨大优势,冲击着我们的日常教学领域。而在各学科中,英语由于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自身极强的“听、说、读、写”特性,迫使课堂教学对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的依赖性较之其他学科更加“严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英语学科而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我们一线教师展示日常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教师在准备日常教案时,需要收集、展示或播放大量的相关图文及声像资料。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向学生展示书本、图片实物、录音或录像,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但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有限的,不允许教师让每一个学生一页一页地去“感觉”这些资料的内容的,而且,他们提供的信息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操作也非常繁琐,缺乏灵活、方便性,更缺乏交叉辅助功能,一般上一堂课都要到电教室去上,而且,需要电教室的教师全程配合,才能完成。但多媒体集上述功能于一体,再加上现在市区有些学校接有教育专线宽带,其传输的速度和信息容量非常大。这就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文字、图像、声响资料。而且,课堂训练手段和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极大地改善了我们日常教学的条件和环境。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日常教学课堂成为了充满魅力的学习场所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1.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形象优势

多媒体教学为日常教学提供了避开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色彩缤纷的精美图片;逼真的音响效果;授课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画面的暂停、定格,以及为了加强学生感性记忆的画面闪烁、慢放等等手段,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我给学生上过一堂阅读课,准备了一篇阅读材料“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在导入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从网上下载的一些西餐厅的彩图;富丽堂皇的大厅、精美的餐具和食物、仪表堂堂的侍者,这些栩栩如生的场景让全体学生身临其境,似乎已闻到了咖啡的浓郁芳香,尝到了食物的异域风味,眼睛都瞪得大大的,恰好又是上午的第四节课,包括我在内都饥肠辘辘的,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分明可以听到咽唾液的声音……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彻底地吸引了……最终,我圆满地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而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手段去上这一课,说实话,是绝不会有这种的教学效果的。

2.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高效性

授课教师在课前制作好的课件,大大节约了课堂上的授课时间,教师不必再在课程进行中,作诸如抄题目、画简笔画等等可能使课堂教学速度放慢的传统教学手法。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教材与媒体之间的优势整合和提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视听同步练习、模仿练习、问答同步练习,以及角色扮演等等这些交叉式训练,都可以高效地完成,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据一份心理学研究的调查,学生纯粹只听不看,能记住内容的为15%,只看不听,可记住25%,而视听相结合,就可以达到65%以上。其高效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

当然,在实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不是万能的。用的好,当然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走入误区: 1.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演示作用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 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但是,笔者在所在学校内,或校外的英语课上,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场面:授课教师整节课都站在讲台上,忙于点击鼠标,转换色彩艳丽的图片,播放音频文件,有些学生甚至还没有看清内容,或者看清了但没有来得及思考、记录,就换成了下一张,教师成了“课堂专业放映员”;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却无暇思考,学生成了“课堂木偶”,没有思考。

甚至,在有一次听课时,笔者看到学生连手都没有动一下,一直坐着、盯着、回答着老师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跟着老师的朗读,这样的课堂是否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都记住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笔者曾问过该课堂上的三个学生,他们的回答都惊人的相似:“这些画面太酷了,我去问问老师从哪儿下的……”

所以,这些过分追求视觉的刺激、哗众取宠的做法,可能一开始的确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眼球”,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一些与所授内容无关痛痒的东西上了,造成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和时间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它完全替代或占用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替代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练习,违背了学生须积极参与、质疑、讨论、主动发展的课堂要求。这显然是违背了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的。2.教师忽略了自身教学基本技能的修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教师要想娴熟的驾驭课堂,吸引学生,自身就必须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而这些往往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而恰恰相反,笔者也多次见到有些教师,尤其是某些年轻教师,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坐在电脑前,对制作课件情有独钟,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正如易中天所说:“我最害怕的事是,让大家认为,看了我的节目,就认为可以不用看书了。” 看了易中天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电视节目,就可以不用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了吗?就可以让易中天的看法和思考替代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吗?

同样,有了多媒体,作为一线教师,就可以不练普通话,不练“三笔字”,不看书了吗?非也!笔者曾经问一个在校内讲公开课的年轻男教师为什么从头到尾都不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一个粉笔字,而只是点击放大屏幕的标准字体,他红着脸回答道,“我的粉笔字写的太难看!叫下面坐着的评委看了会失分。”

由此可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是要具备必要的教学基本技能,切不可一味追求现代化教学的气息,而忽略了自身基本教学技能的修养和提升。正如军队有了威力巨大的导弹、电子追踪器、快速的运输工具,士兵就可以不进行徒步越野拉练、徒手搏击、射击训练了吗?

3.教师是否重视、做好了课后辅导工作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在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成效,必须面对中高考、升学率的检验,而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需要反映到卷面上来的。我们不可能把“多媒体”“耍”到“炉火纯青、天花乱坠”的地步,而无视学生们在做英语试卷时的窘样。因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如果不重视课后的背单词和课文的所谓“过关”工作,不认真给学生讲题、告诉他们如何做试卷,那么,学生做试卷时的成绩将“惨不忍睹”,这将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洛阳应该如此,就连教育改革前沿、在外语教学各个方面比我们都先进许多的上海,也是如此。2006年笔者曾听了一场洛阳市东方二中的英语老师赵xx的报告,谈她到上海女子中学参观的所见所闻,其中就谈到了该校的英语老师,在学生中午和下午的时间,组织学生“过关”和讲题的情况。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既要坚持英语教学改革,用好、用精“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模式,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教学讲解,绝对不可完全抛弃传统中的“有效教学手段”。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祖国的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把计算机应用与所教的学科进行整合,进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手段,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应该成为我们毕生为之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教学 教学质量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82-01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绝不是二者简单“相加” ,而是要以化学课程为出发点,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化学过程,使“教”与“学”趋于一致,让“信技”与“教学”融于一体,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传统教学整合的方法

整合现代教学资源已成为现实教学的需要,但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对实施整合的方法和步骤并不很清楚。通过信息技术展现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情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趣、导学的作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为重要的体现,通过平时的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化学传统教学的整合通常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情景导入→探究并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中分析问题→讨论学习中解决问题→深入研究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新颖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学生也对一张面孔、一支粉笔一统天下的局面有点厌倦,他们想看到新鲜的画面、听到悦耳的声音、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把课本里单调的文字变成多彩的、闪光的、跳动的字符,富有灵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接受内容,并且很快地学会并掌握。如,教师将瓶瓶罐罐、现代化工厂的生产流程像看电影一样一一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能够更好地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知识。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更明显,重点内容可重复操作,并且可以放慢速度、放大图片,学生看得更清楚、现象更明显,难点自然而然就突破了。还有的化学实验,可能由于条件的限件,按常规不能进行演示,但通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平台,进行模拟演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的可设计性,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是必然的,多媒体技术能弥补常规实验教学的不足,优化化学试验教学。

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

一堂课45分钟,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

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学会实验基本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相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一线,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卫生、健康等方面都离不开化学。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努力使所教知识跟日常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化学知识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例如,我在讲授化学式计算方面的内容时,就从医院里找来治疗常见炎症的一些药物说明书,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然后根据说明书上标明的该药品主要成分的结构式、日常用量和储存方法等信息,现场编制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再如我在讲授第 12 单元化学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利用数码相机从学校附近的一所服装加工厂后面的河道里,拍摄到一组被大量塑料垃圾污染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作了展示,学生们看后大吃一惊。这时我就抓住时机,讲授了白色污染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以及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同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七、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应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以下几点:

多媒体教学不管有多大的优点,它始终也只是媒体,只是手段,是用来辅助教学的,而不是代替教学的。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是一个新事物,到底在课堂中占有多大的比例,不好一概而论,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何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何时指导学生训练、怎样根据需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忌盲目跟风。

2、不能忽视双边教学活动,注意教学情感的适时交流。

3、注意把握教学节奏,切忌变“满堂灌”为“满堂电灌”。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是一位我们可信赖的帮手,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是引入多媒体辅助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用,不搞形式,一切以服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准。只有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才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才能真正使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所以,我们要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素质,赶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陆天池.《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4

●利用多媒体软件构筑立体空间

化学教学中有两个世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学化学教学中最为困难的地方就是学生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空间想象感缺乏, 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微观世界的教学内容, 如果单纯靠教师口授讲解, 必将导致学生觉得枯燥和抽象。通过制作多媒体软件, 就可以构筑出虚拟的立体空间, 模拟出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及运动等, 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那些模糊和缺乏直观感觉的概念。

例如, 在化学中有许多分子和离子运动的内容, 完全可以采取二维或三维动画的方式进行模型构造。通常情况下, 教师大多采用实物模型授课,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分子结构图, 但是不能产生动态感, 而采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使学生能在头脑中构造出分子结构图, 也能想象出分子运动时的状况图, 自然能够很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改进实验教学

对化学教学来说, 实验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对化学反应有直观的感觉和理性的思考。但是, 由于日常的化学实验并不能够全部开展, 特别是有些化学实验药品昂贵, 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操作比较危险, 有时还容易产生有毒气体, 因此化学实验的日常开展受到了限制。但是, 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化学实验过程, 让学生自由地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操作, 使得他们能够反复练习达到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真正理解。

但是, 多媒体软件模拟实验只是改善实验教学的一种方法, 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 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复杂实验现象的能力, 这是无论多好的模拟实验软件都无法代替的。所以,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我们仍然要强调学生应该多动手做化学实验, 在实验中提升能力。

●利用概念图软件形成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化学课程教学要努力使学生形成化学知识网络体系。概念图软件就是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了解有效率、有意义学习的内容与过程的后设认知工具。概念图软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如何建立在他们先前的知识之上, 将学生的知识结构外显化, 让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因为先前知识而拥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 也可以将学生的错误和疏漏展现出来。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 多媒体 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毫无疑问,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传输能量。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作为新生事物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带来了一系列的益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偏差。只有正确认知多媒体教学,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结合点,各施所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整合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加一些轻松的环节不仅可以调节气氛还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一副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驱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两方面的限制,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宏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形象化。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观的感知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对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因此演示实验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微观实验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教学中的微观问题,对化学中微观概念可以进行直观演示,一个知识点可多次演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晶体结构》这节课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微观结构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为了使学生能真切地感知微观世界的精彩和奇妙,将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来完成,通多微观动画的演示,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这节复习课中,通过学生们所认知的三类晶体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有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带着新奇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在感受物质结构美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思维的严密训练。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的探索、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金属材料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知识以及这些金属材料在工农业生活生产、航空航天、航海、生物、和高科技技术中的应用。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全班同学在网络上共享、共同交流和讨论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讨论题设计思路五花八门,各有优缺点,各拿实物现场连接不太可能。如果让学生现场画在纸上,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马上评价、修改,这样就能达到反馈及时,一目了然,也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外学习的整合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获得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对于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材料和知识提升由于时间和空间上很具有局限性。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教案、课件、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和习题发在上面,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寻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信息技术与化学复习课和习题课的整合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能正确、高效地进行化学习题教学,对加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该功能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使师生都能及时得到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师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纠正。对于形成性检测,以选择或填空的题型编制习题,课上集体练习,及时出示答案,并合理设置声音、动画,增强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习题,可充分发挥其容量大、省时省力的优势,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可以替代小黑板出题或者进行过程分析,并且分析时完全可以 是动态的,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虽然在诸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多的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解决传统方法难于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学会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立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學资源应用》

[2]和学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6

一、化学课程教学结合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给学生提供具体感性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由于不能给学生形成必要的表象, 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现代信息技术相当于人体眼、耳等器官的延伸, 可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 特别是对我们偏远农村中学来讲尤其如此。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 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 可使学生理解深、记得牢。它还可以通过视频、幻灯片、动画放大技术, 把一些微观、抽象的内容宏观、形象地展现出来, 它既能帮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内部结构和发生变化的实质, 又可以把庞大的化工生产全貌、生产流程等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的播放某些内容。电化教学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拓展了黑板的展示功能, 加强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 使教和学变得容易。

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具体应用

1.视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视频是集电视、电影、录像于一身的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使用, 获取视频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 课堂教学中为了扩大教学信息量, 拓展学生知识面, 提高教学效率, 可充分利用好的视频。例如在绪言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可播放工农业生产及国防领域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录像片, 介绍化学发展历史的短片, 播放一些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通过视频播放人们的生活与化学的实际联系, 播放一些趣味化学知识等, 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动画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化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空洞, 仅凭口头叙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利用动画技术就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例如在介绍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可通过动画片演示, 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这些知识。

3.幻灯片在教学中的应用。幻灯片技术适宜于在练习课及复习课中应用。例如:在进行课堂练习时, 将练习题制作成幻灯片, 便于学生练习, 课堂训练量也会加大;在复习课时, 可将知识点绘成图标制成幻灯片, 直观明了。又如物质的分类, 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相互联系, 酸、碱、盐性质的比较, 氧气二氧化碳制法比较等都可以通过制作成图表用幻灯片展示出, 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4.投影展示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化学教学中, 特别是演示实验, 教师的书面补充材料时, 投影展示台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验时, 它可放大实验现象, 通过放大几倍, 使远离演示实验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的可见度不高, 如果通过放大可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例如中和滴定、金属活泼性的检验等, 若教师需补充文学资料也可通过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三、案例设计思路

下面以《分子》为例, 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分子运动的一些例子如图片、照片、动画,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

(二) 对所提问题进行猜想

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微粒构成的。

2.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 导致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三) 搜集网络资料, 验证猜想

如:汽油挥发、花香四溢、晾干衣服等。

(四) 确定目标与主题

教师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 根据分子的这些基本性质, 总结分子的概念及特性。

1.利用信息技术, 找出关于分子的一些性质。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3.根据分子的性质总结分子的概念。

4.掌握分子的应用及分子的基本性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搜集资料、自主探究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 查阅分子在我们现实生活存在的事实, 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就感, 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 基于化学课程的特定内容, 编纂应用于化学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它对于提高化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着眼于化学课程具体应用的信息技术课件开发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王欢, 张辉, 邓晶.现代信息技术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1) .

[2]陶伟, 朱志国.探索学科教学新理念——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理科专辑) [C].2006.

[3]何静林.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化学课堂效率[J].宁夏教育, 2010, (6) :49.

[4]陶春敏.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化学教与学, 2010, (4) :27-28.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7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能凸现演示实验的亮点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 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 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提出疑问, 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 让学生信服, 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为引出课题、问题, 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

因此, 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 不能演而不示, 不能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 抬高实验装置, 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 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等, 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 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 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而不易观察到的。采用投影技术, 可克服上述缺陷, 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浓H2SO4稀释实验中, 对关键性的观察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 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 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 凸现演示实验的亮点。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 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 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 借助于录相教学, 既保证学生的安全, 又保护环境, 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 引起学生的重视,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H2SO4的性质实验, 课堂上一般演示的是正确操作。如要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 可通过录像对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滴飞溅现象进行演示, 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现代信息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旦学生操作失误, 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 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 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 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应用典型的软件资料, 对操作易出错的后果进行模拟。这样, 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操作, 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 再进行实验, 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 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 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 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更深刻理解了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装置和操作较复杂的实验, 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块式实验环境, 让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 训练实验技能, 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例如:酸雨形成的实验, 在多媒体技术上, 可以通过学生模拟实验, 既掌握原理又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不断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三、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能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中, 能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物质的鉴别, 通过多媒体“实验室”提供学生所需试剂, 由学生设计各种方法进行实验并加以判断。计算机对各种方法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都会模拟, 并正确判断加以正确提示,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又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 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 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 (1) 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 (2) 制取一种气体, 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3) 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 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 (4) 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 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巩固了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这些做法我在实验教学中已普遍通行运用, 一是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学着动手学会动手, 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他们自己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 能主动地去接触未知知识, 从而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和接受新知识。

总之,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丰富实验的内涵, 增强实验功能。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8

演示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 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实验前将实验教学的目标等制成PPT, 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明确实验所用仪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明确本实验所用化学药品的理化性质。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同时也大大优化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拟实验, 变抽象为直观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学科有的概念、原理、物质的微观结构较为抽象, 因此, 传统的语言文字表述和传统常规的实验使学生较难理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如: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的空间构型;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原电池反应原理等理论知识,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 就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的特征和变化的过程, 变抽象为直观。此外, 工业采用接触法制作硫酸流程;工业制硝酸的流程;石油分馏产品;钢铁的冶炼, 工业合成氨等内容, 单一语言表达和挂图展示, 学生的感知认识度不高, 此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就能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传统教学创设了形象性的教学情境。

三、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补充传统实验方式,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传统常规实验演示中, 由于多种因素, 有些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不显著, 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譬如, 分子的扩散、气体的产生及固体的溶解等现象, 学生观察效果并不明显。假如把这些实验的演示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来展示, 充分运用它具有的定格、慢放、放大和重播等功能, 来帮助学生观察, 学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颜色的变化、沉淀的析出和气体的产生等现象。再譬如,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 由于反应过程较快, 学生不易观察, 同样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来辅助此实验的演示, 使整个反应过程清晰起来。另外, 像钢铁腐蚀这种现象, 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也可以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课件, 来演示这种腐蚀过程。这样不仅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提高了演示的效果,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传统实验方式, 增强实验的环保安全意识

有些化学实验若不遵循操作步骤和操作规程, 在实验过程中也会发生危险的现象。比如, 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 点燃氢气前必须要检验纯度, 不然可能引起爆炸。那么如何来展示它的危险性呢?在实验前先插入播放制作好的动画, 展示点燃不纯氢气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 直观且形象的反映出它的严重后果。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再例如, 浓硫酸稀释时为什么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这样操作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我们也可以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借助动画、声音等来模拟这一后果。通过多媒体的如此演示, 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 进一步明确实验操作必须规范、科学和安全的重要性。另外, 有些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那么如何把它的危害性降低呢?笔者认为, 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更新传统实验方式, 模拟这些实验。比如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铜与浓硫酸反应;铜与浓硝酸反应;苯的性质实验;苯的溴化实验;苯的硝化实验等等。选择地替代某些传统实验方式, 既演示了实验的整个反应过程和反应结果, 又达到绿色环保实验的目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 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实验是对传统实验方式的补充, 必须坚持辅助性的原则, 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替代老师, 屏幕也不能替代黑板, 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推动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极大优化了课堂结构。不管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 都必须服从于教育教学目的, 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 只有把传统和现代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 优势互补, 才能获得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 篇9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基本特征, 是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进行整合, 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在素质教育纵深推进的今天, 教育现代化中广大教师们日益普遍关注这一问题, 而且身体力行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 以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现代化, 共同构建了现代化的教学创新模式。我是一名中学化学教师, 我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我也发现, 在实际整合过程中也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三看重三忽视”的偏差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必须着力予以解决。

问题一: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过于看重信息技术手段而忽视了师生互动作用。多媒体化学课件有它独到的优势, 比如说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 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 我认为, 在课堂上教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仍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 不能忽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 不能让我们的教学过程为电脑、投影仪等所主宰了。

问题二:在化学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中过于看重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了学科内容特点。化学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 但很多教师在制作化学课件和建设化学网站的过程中, 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 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究竟最终会对化学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我在通过观摩、听课、学生评课等教学实践环节了解到, 教师如果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 使得课件色彩艳丽, 动感十足, 虽确实能够吸引学生, 但却喧宾夺主, 适得其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关注到画面的生动中, 而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 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也没有体现出来。这种脱离教学实际, 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亟须纠正。

问题三:在运用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看重向学生传授量多的知识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信息技术的另一个大优势, 就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然而, 一些化学教师正是受这种“快捷性”的影响, 在具体运用信息技术时, 盲目追求大容量的知识和形式, 既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 也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 只是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 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 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 让学生坠入十里云雾之中, 甚至是造成大脑“死机”。这样的教学方法, 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 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应该予以摒弃。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整合中的偏差问题纠良方向的思考

毋庸质疑,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但决不是万能的, 我们要始终牢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 就像粉笔、黑板一样。信息技术能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作用发挥的程度怎样, 不在于信息技术的本身, 而是取决于教师是怎样使用它的, 怎样以适当的方式把它融入到教学中恰当的环节。针对以上探析的实际整合过程中存在比较突出的“三看重三忽视”的偏差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有效进行纠良。

方向一:坚持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兴趣的整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而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以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 无声变有声, 抽象变具体, 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 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方向二:坚持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为他们的自由探索、大胆尝试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在讲授环境保护时, 可让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通过课堂渠道予以重点讲述, 无疑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类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而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方向三:坚持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众所周知,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着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传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关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 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教师要注重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有效组合感受、体验、认知、分析、判断和立论的思维过程, 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方向四:坚持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现阶段新课标课程提倡的考试, 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其实,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是有着许多联系的, 如喷泉实验、布朗运动、气体摩尔体积等与物理知识有关;糖类、蛋白质、赤潮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光化学烟雾、酸雨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这样, 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的一句话, 针对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偏差问题, 急需想方设法进行有效的纠良。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 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因此, 纠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放在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 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 丰富学生的想象, 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要: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基本特征, 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能力拓展的创造性工具, 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变革和巨大影响。在当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大力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章剑卫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M].中国电化教育, 2001.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篇10

【关键词】中学化学;绿色化学;有效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绿色化学是现如今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型有效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化学给环境造成的危害,进一步保护环境。在中学实施绿色化学内容,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还能进一步提高热爱环境的文明素质。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的意义

1.教化学生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人口的持续增长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专家们重要话题之一,这同时也仅仅围绕着资源和环境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现如今急需迫切解决的棘手问题,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广泛关注,但是关注他们的同时我们要认清事实的本质内容: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绿色化学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进一步有效诠释绿色化学的重要性的意义。中学的绿色化学的学习就是在积极培养学生们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2.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化学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方法

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提高防治环境污染的水平。传统的化学研究已经大大造成了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迫害,原来的我们技术水平达不到的能力,现在有了绿色化学就能积极改善这种现状。绿色化学教育不像从前的单一化模式教学水平,而是大大融入了对环境的诸多关注,有效地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实施绿色化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化学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绿色化学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绿色化学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创新的保护环境理念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化学生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真情实感,为以后保护环境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从侧面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化教育的具体化步骤之一。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具体实施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普及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们要找到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去普及绿色化学的内容。有效地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化的绿色化学教育,充分挖掘知识内容,有效地灌输绿色化学的积极意义。在介绍讲解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绿色化学中的环保知识,让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化学的必要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的他们热爱环境的高尚品质。

现如今的大型考试中都会结合社会的重要话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化学学科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效渗透这方面的问题。让绿色化学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然后根据事实情况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绿色化学本来就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能抛开事实说话,所以绿色化学是现如今的大势所趋。我们在贯彻绿色化学的内涵时,不仅帮助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激发下一代的学习热情。教师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这是现如今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2.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学习热情,积极建立实验教学的体系

化学的学习主要是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所以教师们的着力点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试验中所需要的化学试剂和药品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教师在进行讲解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规范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实验结束后要对废物的处理做正确的规范化教导,在启蒙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教学,帮助他们培养绿色化学的高尚情感。

在原来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三废”的处理,这是严重错误的行为,教师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三废”的防治问题,进一步渗透绿色化学的重要性。不仅是“三废”问题,还有一些重金属盐等等问题的防治。

3.加强课外化学方面的课外活动,提高环保意识有效弥补化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师还要在普及绿色化学的知识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化学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可以生活,这样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学习热情还能扩宽他们的视野。主要的活动有如下几种:实地参观和调查研究、开展板报评比活动、进行专题讲座、组织相关绿色化学的宣传活动等等。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是人们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型理念和方法。它不仅仅是人类的思想研究上的质的飞跃,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性话题的深讨。通过教师对学生绿色化学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还能对知识的各个环节做深入地绿色化学研究,努力培养他们对未来的社会、家庭以及本身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杨水金,侯倩,蔡千喜,徐明波.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66-70.

[2]江连洲,李杨,王欢,刘珊.关于在高校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12-13.

中学化学教学浅析 篇11

一、重视实验, 德育为主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 比如在做硫粉和氧气燃烧的实验时, 尽量在燃烧匙里装入2克以下的硫磺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再在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碱溶液, 让二氧化硫气体大部分被碱溶液吸收, 尽量减少二氧化硫气体对空气的污染。“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这样做, 可于无形中影响学生养成从我做起, 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教师再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加以总结归纳, 得出结论: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进而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不仅让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学习既有见“森林”又有见“树木”之感, 还可以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讲究提问方式

授课中, 提问方式至关重要, 不一样的提问, 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比如要求学生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 设计出不同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问: (1) 氯酸钾 (KClO3) 在催化剂二氧化锰 (KCl) 作用下, 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 (KCl) 和氧气 (O2) ; (2) 氯酸钾在有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 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4) 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乐学了,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比如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 真实还原水通电分解成氢、氧原子的过程, 利用计算机将肉眼所不能识别的化学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可视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化学反应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对于所产生的化学效果就会出现观察不清、难以理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利用多媒体的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来模拟现实中的化学反应, 并做到同步控制。学生对于其中的难、重点都会轻易地突破以及掌握,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吸取知识和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上一篇:教师教育的反思性下一篇:未来的艺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