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精选12篇)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1
一、巧用对联诗词,优化教学语言,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二引入“氨气”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上课时第一个问题是“同学在哪些地方闻见过氨气?”学生回答答案多,有同学说放屁,笔者抓住这个学生的回答说了这样一段话“屁是个毒气,在肚里面滚来滚去,一不小心,滚了出去,放屁者洋洋得意,闻屁者垂头丧气”。同学们一阵暴笑,老师又接着讲“放屁者洋洋得意因为自己的体内气压保持了平衡,闻屁者垂头丧气就是因为氨气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学习‘氨气物理性质’。”同学们整堂课学习效率很高,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在初中化学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必须要注意实验的操作顺序,否则的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产生危险。顺序通常为:检查氢气的纯度后,先通氢气,一段时间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实验完成后,先熄灭酒精灯,还要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在解释原因后学生当然能理解并记忆。我在教学中用了一个拟人的方法:酒精灯它不是一个好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它“迟到早退”。这样解释不仅学生能够清晰的记忆,同时还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生,迟到早退肯定是不好的。酸碱盐的教学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教学的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记忆的一个难点。为了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学时我介绍了一种谐音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忆:钾(嫁)钙(给)钠(那)镁(美)铝(女),锌(新)铁(铁)锡(衣)铅(嫌)氢(轻),铜(统)汞(共)银(一)铂(百))金(斤)。解释词义后再连在一起读:“嫁给那美女,新铁衣嫌轻,统共一百斤”。几遍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记住了。在“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这节课中,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笔者编了这样一幅对联“一算二量三溶四冷五转移,六洗七加八定九摇十装贴”,学生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二、精心设计课程导入、课程知识和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兴趣,丰富课堂内容
1. 运用于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幽默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把幽默运用于课程导入上,特别是下午的课,可以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使之愉悦起来,学习的兴趣自然激发出来。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那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容易开展下去了。例如:在进行高一第六章第二节“二氧化硫”的课程设计上,许多老师喜欢用酸雨来导入。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在雨天,可能有不少同学喜欢冒雨奔驰的那种刺激和淋雨漫步的浪漫,但,在重庆,同学最好别去享受这种刺激和浪漫,因为重庆下的是酸雨,也就是说这里的雨水是一种酸,如果谁喜欢淋雨漫步的话,就等于在用酸洗澡。那酸雨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些什么危害?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导入让学生都活跃了,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收集的幽默素材,把幽默图片导入法,幽默化学故事导入法等恰当的运用于课程导入上。
2. 运用于课程知识上
化学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特别是化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化学虽属于理科学科,却带有文科学科的特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眼一板的讲课的话,特别是理论性很强,需要记忆的知识,这无疑是在给学生唱催眠曲。但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对知识进行加工,使之变得幽默风趣,再配上幽默的体态或幽默的言语,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新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幽默。教学幽默的新鲜感,趣味性,巧妙性会让学生眼前豁然一亮,有了学习的兴趣和驱动力,原本看似死气沉沉的知识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学生在快乐声中获得了知识,这也达到了让学生“乐学”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化学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大部份知识一开始学生是不能够理解记忆的,需要靠死记硬背。这时教师就应该开动脑筋,搜索资料,认真思考,尽量使部分知识幽默化,一方面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说,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奇偶性与其族序数的奇偶性的关系的教学上,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在旧社会啊,对于女孩子,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在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其族序数之间也流行这句话‘价奇序奇,价偶序偶’(可记其谐音:嫁(价)鸡(奇)随(序)鸡,嫁狗(价偶)随狗(序偶)。)”学生笑声过后,自然能领会其中的意思,便很容易记住了这条规律。再比如说,在初中化学中对地壳中排位前10的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的记忆上,许多老师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风趣幽默的记忆口诀:“养闺女贴锅盖,哪家没青菜?”教师们只是变换了一种语言,却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的:“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所以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寻找幽默,创造幽默,运用幽默,同样也是教学幽默,同样发挥了教学幽默的功能。除了在记忆性的知识上寻找幽默口诀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的一些化学知识通过巧妙转化,使之与教学内容相连接,注入幽默的元素。如讲“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性质的单质。一般用石墨和金刚石来举例,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但二者性质、用途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金刚石,也就是钻石是用来求婚的,可你们见过用石墨求婚的吗?学生笑着说:“没有”。如此的幽默看似多余,其实不然,一方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 运用于演示实验中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本身就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可部分学生所谓的兴趣仅仅是“看热闹”,看完后对实验的原理,实验现象很好思考。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或试验后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运用教学幽默。这样可以在演示实验的余热基础上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实验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使学习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让学生有效和高效的学习。例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这时教师可以幽默的讲氢气(一氧化碳)就像班上的A同学一样早出晚归,来教室里刻苦努力的学习,而酒精灯则像B同学迟到还早退。这一教学幽默的运用可是“一箭三雕”,不但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会意的记住了实验知识,表扬了学习刻苦努力的A学生,同时还间接的批评了B学生。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2
摘 要:分析讨论了中学化学教学面临的七点问题,指出了CAI体系课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四点优势。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中,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显得尤为重要,CAI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化学变化及规律的自然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它具体地体现在教学原则上,应切实贯彻好重视实验原则和直观性原则,在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一些重要内容和难点内容上,老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不清,因而可以把教育现代化引入课堂教学,它借助声音、图形、动画、交互等功能,把许多难以用传统教学方式表达的内容,有趣生动地、深入地呈现给学生,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如实地模拟微观世界,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使学生加深理解,更深刻地掌握知识,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明确目标,遵循原则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基础,切实贯彻好直观性原则,重视实验原则尤为重要。该原则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实物、模型、形象语言等手段,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形成科学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包括对实验的描述)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中学化学中,切实地贯彻好以上原则,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的中心任务。
2结合原则,优化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一些重要内容和难点内容上,老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不清,较难遵循直观性原则和重视实验原则,目前,化学教学面临一些困难:
1)微观世界太渺小,太抽象。首先,无法看到原子,分子和离子,更难让学生描述其特点,因而在讲解原子结构时,学生虽能明确其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通过数据理解质量关系:质量数一质子数+中子数;电性关系:质子数=电子数一核电荷数,但在对于电子的运动状态,就无法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相类别,而如电子运动,是用在一定空间出现的几率表示的,“电子云”的理解至今仍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2)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这是学习化学的一般程序,直观的微观结构,对学生理解性质帮助是很大的,化学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例如: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金屑键、它们形成的微粒的不同,微粒间的作用力也不同,这些靠静态的模型,表现力不是很到位。
3)在分析晶体时,在过饱和溶液中,离子是如何形成晶体的,晶体在宏观有一定几何形
状,那么在微观阴阳离子是如何排列的,如何运用分割法,以晶胞单元为代表,分析晶体中某种微粒周围的其他微粒数目,化学键的数目,这些定量计算是高考的难点压轴题。
4)在化学变化中,尤其是在有机化学中,化学键是如何被破坏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断裂的、重新组合的?这些问题有待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化难为易。
5)模型陈旧、不规范: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物质不断被发现,并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而教学中现有的模型,由于年数已久,对于课本中现有的物质结构都难以形象描述,更谈不上新物质的 组合,如C60、C70、晶体硅、PPA、聚乙炔等,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6)某些实验,运用原有的方式,成功率较低,如实验室制CH4、CH4和C12的取代反应。而有关C12、苯及同系物的性质演示实验,毒性大、污染大,环保意识欠缺;有机物的水解反应,消耗时间较长,占用较多的课堂有效时间。
7)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如工业制 HN03、H2 S04、合成氨、炼钢、炼铁,受条件的限制,无法亲临工厂,对于整个工艺流程,设备的名称,工业尾气的处理和回收等,仅能停留在课本上,机械的记忆,必然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分析、解 决实际问题能力差。
CAI可以尽快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中能 优化教学手段,有利地体现直观性、实验性原则,是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CAI体系可分为课件库 和积件库,课件库又分为助教课件和助学课件;积件库可分为教学模版库、题材库。对于经典的示范课教师教学所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选用何种教学内容,这些都可以从助教课件库和教学模板库中选择、组合,以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况,而积件库中的题材库则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有效地体现化学教学的重要原则——直观性、实验性,是化学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取小为大,增强效果
化学题材库中收集一些常见的微观资料,如用一幅三维空间画面和模拟照相技术、运用 FLASH技术可以表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让学生犹如亲身进入原子内部,亲眼看到原子组成、电子的运动,明确电子云的内涵,通过视觉刺激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又如用三维动画表现物质的溶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电离、电解等过程中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情况;也可以模拟化学反应的历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拆分和重 新组合,理解有机官能团的作用,理解同分异构体的实质;理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真实情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2)以点带面,扩展思维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是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但在学习和复习时相对比较枯燥,运用CAI可将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链接出相关的背景资料,利用资料库,可获得以下内容:周期表的结构;门捷列夫照片及文字介绍、镭元素及居里夫人的配音照片;各元素物理的性
质、化学性质、以及相关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制备及保存。CAI交互性,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和课堂的灵活性,广征博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该手段的运用,像一部化学小百科,既有新意,又有趣味,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利用CAI中的积件库,不仅能直观微观世界,还能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如典型的NaCI晶体计算,从三维画面上,运用FLASH动画技术,很容易就从晶体中切割出一个“清晰的”晶胞进行分析,整个过程被展现在大屏幕上,点线面体跃入眼帘,颇有情趣,运用分割法,可清晰地看到晶胞立方体的顶点、线中点、面心、体心,被几个晶胞所共用,分析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惊奇感叹中思考,在质疑中探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了教学中教师难表达、学生难理解、难想像、难计算的难点。
(4)创景引趣,展示直观
化学教学中离不开实验,CAI能发挥其独有的作用,充分展示实验效果:①利用CAI的录像功能,在资料库中可参观各种化工厂。②利用模拟实验室,克服时空所限。计算机可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流程设计,实验装置搭建,实验内容操作、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还可模拟错误实验操作,如可燃性气体CO、H2、CH4等未经验纯就点燃,浓H2S04的稀释(将水加入到H2 S04中),使学生能预见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CAI扩展了学习的内容,缩短了学习时间,节省了实验场地和药品、仪器,这是传统实验不可比拟的。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中,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显得尤
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境导课;探究活动;检测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
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活动,注重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通过多年来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课题的研究,对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了新认识。
一、情境创设导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将抽象深奥的化学教学内容融入一种假
设的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化学教学常常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新闻资料、生活常识、实验、科研成果等作为导课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从实验着手创设情境导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运
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通过喷泉实验进行“氨气”学习的导课,能使学生学习氨的性质记忆深刻,难于忘却。所以化学课堂教学要尽量开发实验的
功能,把知识教活,把学生教活,让学生喜欢化学,从而提高教學
效果。
2.新闻资料导课
大气污染的学习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导课。如,中新网西安2013年2月10日电:从除夕到大年初一,西安及周边城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PM2.5数值频频“爆表”,截至10日中午,部分区域已突破雾霾红色预警值。通过身边事实导课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并拓展知识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探究活动开展与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如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生合作探究或师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形式包括实验探究、问题交流讨论、阅读自学等。
科学探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是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理科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成功与失败,通过问题、假设、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等活动,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升华,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铁与水反应的探究:结合钠、镁与水反应的条件,提出假设(1)铁与冷水反应;(2)铁与热水反应;(3)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并提供给学生足够用的各种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得出铁与冷水、热水都不反应,并开始设计实验完成铁与水蒸气是否反应的探究。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民主和谐为原则,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铁与水蒸气反应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获得水蒸气,铁和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反应,如何验证产物等。科学探究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已不是老师单方设疑,更多的问题情境是由学生自己创设并解决时,如选择什么仪器,药品用多少,实验操作顺序如何设计,怎样保证实验安全等,实验设计具有开放性。老师则更多地指导学生分析对比各种实验设计,肯定设计的突出优点,指出设计的不足,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取众人之长,设计出更合理、更完美的实验。多肯定、少批评,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的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不断从问题的提出、解决、再提出、再解决中获得结果,教学效果良好。
三、建立课堂检测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虽然只有45分钟时间,但课堂检测是很必要的。课堂检测内容要典型、适度、适量,要低起点,有梯度,适合于全体学生,检测时间约5~10分钟,检测题量要小,易于批改。通过课堂检测的完成过程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监督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2)批改首先做完学生的答案,及时反馈信
息,存在问题当堂纠正;(3)促进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清”的教学效果,同时将所学知识通过检测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5)既利于优生的培养,又能关注到学困生,并对学困生课下适时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检测常见的方式包括课前检测和课后检测。课前检测能清楚地反映学生前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和课后的复习巩固成果,为当堂教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教学提供依据。课后检测则能了解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地完成了任务,教学效果到底如何,提供当堂课弥补的机会。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只有做到自始至终由教师有效整合教学
资源,合理地搭建教学平台,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魏凊.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3.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浅析 篇4
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验证性实验和学生探究性实验。目前,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专家研究认为, 主要问题有: (1) 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 或者看实验、听实验、背实验。 (2) 实验照方抓药, 缺少趣味性, 缺少能动性。 (3) 实验的成功率不高, 结果的随机性强。 (4) 实验与生活脱节, 很难体现学习的价值。 (5) 多媒体演示代替动手实验, 缺乏体验。
调查发现, 导致上述问题的早期原因主要是学校普遍存在基础建设薄弱、硬件设施差、实验条件不具备等问题。但近年来随着全国中学办学条件的大幅改善, 现存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课程压力带来的传统思维惯性, 从根本上讲主要是主观意识与理念问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既是一种教学理念, 又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行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来讲,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施, 可有效解决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 且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 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是既促进学生发展, 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
实验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去, 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益的指标, 有效性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扎实的化学知识、良好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持续的创新精神。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是指通过化学实验,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在技能上,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组织, 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学内容上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教学效率上注意高效地利用时间和全面地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终身发展目的的统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用有限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 有的教师将所有的实验进行分类, 把难度较大的、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作为演示实验, 如银镜反应的实验等。较易完成的、现象明显的而且没有危险的实验都让学生自己完成, 如酸碱滴定实验和大部分的探究实验。对于那些难于完成、可见度很低的实验, 则采取观看实验视频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按教学活动的进程, 教学策略可分为准备策略、实施策略与评价策略。而根据中学化学实验的类型, 实验教学又可分为演示实验教学、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和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因此,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应分别在三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中, 从准备、实施和评价三个维度去分析, 其中实施环节策略是核心。
在中学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实施环节, 可通过制定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 (如规范操作、培养能力、体验等) 、改善实验教学的环境 (如将化学实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多元的教学评价等策略来实现。下面笔者依据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三种类型, 对其有效性策略做一浅析。
1. 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中学化学实验中, 演示实验有效性的评价要求是:成功率高、可见度高。此外,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还要重视实验原理的讲解、实验过程的分析、实验方法的培养。
教学策略具体来讲有:加强和补充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装置, 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观察性;“下放”演示实验,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升”演示实验, 突破重点和难点;改变演示实验的实施者, 锻炼学生的自信与胆量等。
2. 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中学化学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是: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 即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科学合理地建立实验小组, 让每个学生在实验中都有事可做,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最终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教学策略具体来讲有: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重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让学生真正实验, 即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实验中注重实验过程, 注重学生的操作,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结论, 感受实验, 体验过程;鼓励学生对实验及结果的独特视角与个性化理解;把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将实验习题实验化等。
3. 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中学化学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是:实验教学的程序应该是一个科学结果的获得过程, 对化学实验科学的体验是真切、客观的, 学科素质的落实是扎实有效的。实验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实验环境。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活动能够充分地自主支配、自我调控, 并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争论和意见综合等, 形成获取知识的探究能力, 养成探究未知、合作学习的积极态度,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教学策略具体来讲分为探究实验的组织策略和实施策略, 组织策略主要是利用课堂、课外探究活动、第二课堂等形式, 以问题或专题研究为主线开展活动。实施策略主要是制定清晰的探究目标、明确活动指向、明确组内分工、设置探究层次、掌握开放度、把握探究时机、提高探究实效、强化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与指导、延伸探究时空等。
总之,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设计是前提, 教学过程是核心, 评价反馈是关键, 教学管理是保证, 学会学习是根本。在实施过程中, 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能动性、师生利用好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多做体现生活化的实验等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海燕.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2 (2) :10-12.
[2]孟庆红.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7:214-215.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5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把握中考复习的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复习中采用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了解初中化学试题的命制过程,教师再针对性的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和中考方向的复习题、测试题,加深学生对中考说明的理解,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走弯路、做无用功,以取得更加显著的复习效果。我认为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能深刻的反映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知识系统的基本单元,它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石,也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的保障,因而化学概念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单纯的追求实验教学的“高效”,无异于舍本逐末,最终事倍功半。只有在学生真正理解化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概念的本质特征,才能掌握好化学规律,学好化学。由于概念是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同时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和形成的阶段性。对于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概念,我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如很多学生记不住金属易失去电子从而形成阳离子,非金属易得到电子从而形成阴离子,我就给学生举例:“男生相当于金属,喜欢给予别人帮助(即失去电子),形成的是阳离子;而相对柔弱女生相当于非金属,经常得到帮助(即得到电子),形成的是阴离子”。写化学式时,也是男左女右(即金属在左,非金属在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知识,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理解不了,如“元素”的概念,这里有三个重要的点“相同质子数”、“一类原子”、“总称”。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进行剖析之后,学生也易理解一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并进行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学习一些相应的化学用语,再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化学物质和实验。这样即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努力上好每一节化学课,使每一个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尽量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或适当调换一些实验。同时尽可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出正确的结论。
四、将学生放在第一位
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学生上,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再指导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性合作学习,之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再去教。在学习二氧化碳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收集呼出的气体,并设计了几个简单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些工作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没有花太多的课堂时间,并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决定讲解的重点难点,因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确定教法前先研究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研究教法时,必须研究学法。只要学生得以发展,就是合理的好方法;学生得不到发展,哪怕教学手段花样再多,也只是教师在作秀,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学化学;有效性;探讨
农村中学呼唤真正“有效课堂教学”,倡导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并真正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精力投入换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我根据近几年的教学情况认为:影响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但以下几个因素是要重点关注的。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许多困难,初中生化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欠缺,竞争意识不强,上了高中之后思想松懈,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学习缺乏紧迫感;又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明显加深了深度,拓宽了广度,由描述性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依据教材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首先应关注的,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的特点,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避免开快车,抢进度;杜绝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与具体内容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已知、需求与特点出发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切忌空泛,缺乏操作性。目标要求不能过高,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也不宜过低,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教师要根据学情的有效把握,对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在教学中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行。
二、课堂讲授的有效性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并不重要。其实,教师必要的“讲授”是不能少的,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
三、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是有限的、零碎的或者说是辅助性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调动学生讨论、思考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的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境中。
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教学。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农村迅速普及科学种田,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需要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急需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学会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因此,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学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百分含量,在实验教学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配制溶液,这样的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又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逐步转变为“主动”;由“消极”走向“积极”;由“低效”走向“高效”。
五、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农村中学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主要表现为:看而不听,听而不写,写而不全;有的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作业不认真、抄袭作业等。要纠正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法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将“学案”发给学生,为学生的预习、自学提供帮助,以减少新课导入的时间。在对待生成性问题上,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对于那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是很密切、处理起来又比较复杂的问题,最好让学生先在课外进行研究,或者在课后进行个别解答。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与学互动。“学案”模式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这样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学效率。
六、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创新意识、创新方法,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等进行有效的评价,激励学生和谐发展。
新课程改革已深入进行着,但我在新课程实践中对农村中学遇到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同时也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1.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肤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2.由于农村中学受生源质量的制约,又要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政策,在高二进行分科时,选化学班的学生数目、质量急剧萎缩,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和探究,难以构建知识体系等困惑。
3.由于农村中学受硬件设施的制约,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缺乏的困惑。
4.由于农村中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教师前往市区进修、进行新课改精神的学习机会少,导致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新课程理念不相和谐的做法,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是:(1)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虽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但“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学生缺少体验、巩固、提升,学得浮躁,学得模糊,学得低效。(2)重知识“完整”,轻“指导意见”。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实施指导意见缺乏深入学习和领会,怕高考“吃亏”,教学“惯性”严重,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拓展外延、加深难度,追求以往“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进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3)重实验演示,轻学生操作。由于教学时间紧,活动与探究较多,各班同时开设学生实验条件不具备,导致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降低。
因此,农村中学化学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7
关键词: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以探究为核心,以问题为载体的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它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体验与科学素养的形成。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实施,新教材增加了“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等以实验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板块,要求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内容,培养主动学习兴趣[1,2]。因此,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改进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还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上与新课程改革同步。通过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我们对探究性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现就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3]
传统实验教学在方法与设计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首先,教学安排缺乏合理性。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主,主要形式为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很少,即便有也是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实验步骤,一步步进行实验,常常在实验之前对实验现象和结论已经知道,从而缺乏真正的主动性,降低了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热情。其次,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缺乏创设能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有效情境,不能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且大多是按教材描述的方法和步骤去演示,很少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也很少去探索求证。最后,学生缺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完全按教师或课本规定的步骤照单抓药,学生没有参与设计实验,缺乏实验操作、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主动学习过程,从而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势[4]
探究性实验是在学生己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实验课题或学生自己提出实验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整理实验信息,选择实验用品并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得出结论或完成知识建构的一种实验方式,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未知的现象和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实验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相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其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自然发展规律。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根据学生学习的自然发展规律,以下分别从“知识构建型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启发型探究性实验教学”两个方面通过例举实验教学片段来进行有效性探讨。
(一)知识构建型探究性实验教学
知识建构型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完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或原理)的知识构建,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加深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
案例:在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1/3的水,振荡后塑料瓶变瘪。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教师实验]往滴加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资料提示:石蕊是一种指示剂,遇酸变成红色)
[实验现象]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交流]学生讨论后提出猜想。猜想1:二氧化碳气体本身使石蕊变红;猜想2:溶液中的水使石蕊变红;猜想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物质,这种物质使石蕊变红。
[学生活动]分别根据各小组的猜想设计实验。
提出猜想1的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固体石蕊没有变红。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气体本身不能使石蕊变红。
提出猜想2的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滴加一定量的水,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石蕊没有变红。实验结论: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提出猜想3的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
方案1:取四朵石蕊试液浸泡的紫色干燥小花,分别按图1进行实验。
观察到紫花的颜色变化是: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能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酸性物质。
同学们在观察了该小组的实验后,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讨论:(1)为什么要进行Ⅰ、Ⅱ两项实验?(2)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方案2:取三片干燥的石蕊试纸,第一片直接放入盛满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第二片直接接触水,第三片石蕊试纸放入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中。学生自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讨论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使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有酸性物质生成。
[教学点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进行了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并亲自动手实验操作,最后分析实验现象自主得出实验结论。尤其对于猜想3来说,学生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比较这两个方案,方案2的探究活动更有效,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学生科学有效的实验探究意识。
(二)启发型探究性实验教学
启发型探究性实验,是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初步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或原理),进行实验的再创和创新,其作用在于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和实验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释各种在学习或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
案例:燃烧条件的探究。
经查阅资料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
课本中演示实验步骤如图2所示:
在图2中a的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图2中b的实验现象:在水中通入氧气后,水底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由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1)要有可燃物;(2)需要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提出问题]已知燃烧的三个条件,请重新设计实验来分别验证。
[学习活动]通过演示实验的启发、交流讨论后,设计了两个新的方案(如下图)。
通过针对知识点提出重新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加以验证,最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更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起到灵活运用的作用,既落实了教学目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论
研究发现,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在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次数也大大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不再是领导者的角色,而是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方式逐渐从被动接受式转向主动探究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但是在研究中也发现,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学时间的要求较长,对学生本身的科学素养要求相对较高,对实验条件(如仪器和试剂、实验场所、实验室的配制等硬件)要求较高,这还需通过更加深入的改革与实践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许海卫.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11).
[2]招清.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许云凤.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06,(7):22-24.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8
一、农村中学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现状
1.学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中学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增加了不少的教学装备, 如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校园逐渐实现了网络化, 不仅连上了因特网, 还建立了校园网, 配备了校园文件服务器, 实现了资源的校内共享。
2.学生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就已经有开设, 中学阶段更是作为重点课程在进行学习,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上机操作, 中学生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进行简单的文字和数据处理工作, 也能够通过因特网获取感兴趣的和需要的信息;同时, 随着3G和4G网络的建设, 中学生已能熟练使用智能设备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浏览网页、观看图片和视频、通过聊天软件与他人交流。
3.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存在着两个差异:一是青年教师好于中老年教师;二是男性教师好于女性教师;但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施,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在逐步提高。
二、技术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教室的多媒体能够播放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 在教学时, 对于无法开展的实验,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的视频和动画, 让学生能够较直观的感知和学习实验, 而不是“想象实验”、“记实验”。
另外, 对于抽象难懂的实验, 用多媒体播放实验的动画, 教学的效果更好。如在教学《原电池原理》时, 电子和离子的流动最为抽象难懂,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原电池原理的演示动画, 使学生能清楚、直观地看到电子和离子的流动。
2.利用校园网或因特网建设资源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建设资源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 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和学习。例如, 在校园网的文件服务器上, 将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过的视频、图片、表格等素材按教材、章节分别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下, 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机房或教学区内的电脑任意的访问和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
(1) 利用QQ群实现师生、生生间即时的互动交流学习。 例如, 为了方便教学, 我创建了一个QQ群, 并将我所任教的2个班共109名学生都加入群中, 修改群昵称为学生的姓名, 同时明确建群的目的是为了化学学习, 在群内只能聊与化学学习有关的话题。在一次月考结束后, 我在群里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如何看待试卷中的实验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的话匣子打开了, 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并伴着其他同学激烈的讨论, 我从中也获得了很多学生们反馈的信息;同时, 我也可以不时的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在群里, 师生、生生间的即时互动交流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讨论的兴趣和激情, 还让他们从中获得了认识上的发展, 对这个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利用QQ空间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延时互动交流与评价。QQ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其中可以写日志, 其他人可以浏览并发表评论, 空间主人还可以针对评论发表回复。利用这个功能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延时互动交流。例如, 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要写实验报告, 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报告写在QQ空间里, 并作出自我评价, 然后, 其他同学可以浏览并发表评价, 我也可以浏览并发表教师评价, 当事人在看到其他同学或教师的评价后可以通过发表回复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一步的互动交流。通过以上方式, 师生、生生间实现了延时的互动交流与评价。
延时的互动交流与即时的互动交流相比, 突出的优点是:师生不必同时在线, 教师和学生在时间上更加自由。另外, 这种模式所记录下的师生的评价可以长久保存下来, 作为一种电子档案, 来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
(3) 利用QQ讨论组实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Q例如, 在学完溶液的配制这个实验后, 我想了解一下“学困生”对于该实验的掌握情况, 于是, 我将2个班的所有学困生加入一个讨论组, 让他们谈谈对这个实验的看法, 像平时在QQ聊天一样, 他们很踊跃,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不时的和其他同学讨论, 从中, 我获得了反馈的信息, 发现了问题所在, 然后引导他们继续思考,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像这样, 通过建立多个讨论组,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 事半功倍, 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思想。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9
一、实验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验探究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同时有助于学生非智力能力品质的培养,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很多教师认为讲实验用的时间少,学生记住后多做题考试同样能得高分,而探究实验用时多,不易完成教学任务。的确,如果单从知识掌握的多或少的角度来看,教师讲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表面看来,教师讲解条理性好,教学进程顺利,学生记的笔记清晰、全面。但从实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靠讲是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的。单纯的讲授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理利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解决了对上课方式的认识问题,那怎么做才能保证维度目标的实现呢?有一些课,学生也做了随堂实验,但是实验步骤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没有让学生参与设计、讨论,充其量只是验证实验,这对学生掌握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有多大作用呢?有位教师在上《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一节课时,让学生分组做了“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的实验,结果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过氧化钠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物使滴有酚酞的水先变红后褪色,且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据此,得出结论、给出反应的方程式。这不是真正的探究实验,只验不究,学生的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为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反应放热的现象未被提及,生成的气体成分未被合理探究,颜色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未能合理挖掘,强氧化剂的氧化漂白原理没有形成,等等。所以,要想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就要求教师设计出高水平的探究方案。只说探究,没有合理的启动问题,探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要进行探究时间不够用,学生提的问题稀奇古怪,有的根本解决不了。”其实这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1) 提倡探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探究,探究只是授课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有效的授课方式。每周3课时的课程设置,加上考试复习所占时间,若所有内容都探究,确实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要根据实际 (课时和学生水平) ,合理地选择某些内容进行探究。
(2) 探究活动不一定在整节课实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授课内容中值得探究的部分,可以是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个问题。比如钠的性质的教学,只探究一下钠与水的反应就可以了,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最多用20分钟。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
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如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 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情景
兴趣和热情是有效探究的心理基础。因此,兴趣的有效激发与探究热情的保持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要想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首要环节就是创设探究情景。所谓实验探究情景,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就可作为实验探究情景。
创设实验探究情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某种物质、某种现象,甚至可以是某种灾难性的突发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出探究问题,即“言归正传”,逐层探究。
在进行二氧化硫漂白性教学时,可如此创设情景:生活中可以用二氧化硫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但往往发现用久的制品会恢复原来的颜色,例如草帽辫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漂白原理。
2. 探究问题的提出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
任何探究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学生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和驱动性。
例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可设计探究实验,先给出苯酚的结构式,提问:苯酚的官能团是什么?属何类物质?与什么物质结构性质相似?可能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肯定会想到乙醇。然后展示苯酚样品,呈固态。学生惊讶,进而设计溶解性实验、水溶液与钠反应实验,其性质明显与乙醇有差异。再测定其水溶液的pH,呈酸性。结论:苯酚不是醇类。再通过苯酚水溶液与浓溴水的反应实验,强化其不是醇类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苯环与羟基直接相连,相互影响,是酚类物质。给出苯甲醇的结构式,推测并验证性质,再讨论酚类与芳香醇的定义并设计酸性强弱的探究实验。这样让学生在原有醇类知识、认知冲突基础上,以羟基为中心,进行具有启发性和驱动性的探究,效果较好。
3. 充分整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方案
教材的内容呈现一定的逻辑顺序,教材实验的选择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一定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及高考的需要。
人教版必修一有关氢氧化铝两性的实验设计:直接给出方案,用硫酸铝溶液与稀氨水混合制备氢氧化铝,然后验证氢氧化铝的两性,这显得很枯燥。我们可以这样:用“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备氢氧化铝”驱动学生思考、实验。学生必然用铝盐和强碱溶液来制备。事实是有的把盐溶液加到碱溶液中,有的把碱溶液加到盐溶液中;有的倾倒,有的滴加;有的少量,有的过量;有的用强碱,有的用弱碱。操作不同,现象、结果不同,真是百花齐放。组织学生讨论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最终得出氢氧化铝既可以与酸又可以与强碱反应结论,提出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还可以写出氢氧化铝的电离方程式。再扣主题:制备氢氧化铝最好用硫酸铝溶液与稀氨水混合。
这个设计整合了教材内容,探究氛围浓厚,也达到了高考的要求。
4. 善待实验探究中的新问题
很多教师总是期望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上、理想状况下的一模一样,即便有反常的现象出现,往往也是一带而过,不作深入分析,强调学生记住应该出现的现象以应付考试。实际上,实验的时间、地点、药品的改变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意外并不可怕,正好给我们提供了继续探究的机会。
5.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利用一切条件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水平,使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一部分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所以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对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地进行实验研究,学生的视野会变得开阔,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毫无疑问,要使我们的探究课行之有效,做到真正的探究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耐心地研究,设计出像样的探究课方案。科学探究永远是化学课中的主题,它不仅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将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适时、适量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安排有价值的探究实验,组织学生亲历过程,自主、充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郑长龙.关于科学探究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化学教育, 2006, 8:6-12.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10
一、通过实验巧设疑问,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贵有疑, 有疑才会有思, 有思才会有长进。因此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课题要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产生欲答不能, 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心态。教师可通过实验巧设疑问, 拈弓搭箭, 引而不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惊疑, 急切地去进行探索。
如在学习“常见的碱”时, 我在课上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分别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一定量酚酞试液, 让学生观察其颜色,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两者都无色”。然后问道, “如果把无色酚酞滴到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吗?”大家默然注视着现象的发生, 我随即将酚酞试液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结果溶液变得鲜红鲜红, 同学们很惊奇, 仿佛看魔术似的。我接着说:“这不是变魔术, 而是化学实验——碱溶液遇指示剂 (酚酞) 的变色反应。”接着同学们纷纷发问:谍战片中, 白纸放在“水”中或者用药水一涂就显出了一行行文字;有些魔术师在表演魔术时, 口中含水喷在白色的条幅上就能出现一条醒目的标语等等都是这样的变色反应吗?我先让同学们相互讨论, 然后再针对性解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教师引领学生在分析实验装置, 化学药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问题, 让学生思考并解决: (1) 实验室没有长颈漏斗怎么办? (2) 实验室没有稀盐酸怎么办? (3) 实验室没有大理石怎么办? (4) 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怎么办?同学们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索, 不仅掌握了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 而且还找到了其它药品、器材的替代方法。
用实验来引出问题, 当学生迷惑不解时, 老师相机诱导、启发、点拨, 促其思索, 帮其解疑, 这种通过实验创设疑问的双边活动, 既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又降低了教学难度, 从而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质疑实验现象,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新知识后, 主动思考, 大胆质疑, 充分体现出渴求知识的愿望, 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来推进教学, 引发进一步思考, 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学生获得意外发现的满足。
如在做金属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 同学们发现铜片表面有一层黑乎乎的物质, 这个在教材中是没有提到的。马上有学生提出了疑问, 铜为什么会变黑呢?我让同学们提出猜想, 然后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同学们讨论异常热烈, 而且马上就有学生说可能是铜被氧化成铜的氧化物了。我让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同学上讲台用实验证明他的猜想, 他取出表面变黑的铜片置于一试管中, 滴入少量的盐酸, 结果发现溶液变蓝, 他异常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成果。这个意外发现让同学们兴奋不已, 通过这个探究过程, 同学们搞明白了浓硫酸可以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而浓盐酸不能与之反应的真正原因了。
这个例子说明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讨论异常激烈, 而这样的讨论对解决疑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敷衍搪塞, 甚至充耳不闻, 把课堂的进程强行拖入自己预定的程序中, 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
三、通过实验的失误找寻动态课堂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产生失误是化学教师非常忌讳的“事故”, 被很多老师看作是“最失面子”的事情, 但人无完人, 可能所有的化学老师都遇到过这种“失面子”的事, 但出现错误后, 我们只要冷静下来, 常常可借助自己的灵感, 随机应变, 使这种“失面子”的失误, 摇身一变成为让我们“风光”的课堂资源。
如有一次我在用氨气做喷泉实验时, 先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圆底烧瓶中, 再打开止水夹, 结果只有少量的水通过导管进入圆底烧瓶中, 没有看到我们预期的美丽的喷泉, 水也没充满整个圆底烧瓶。我知道这个实验要成功的注意事项之一, 是不能让装置漏气, 但演示操作时竟然疏忽了这一点!没把塞子塞紧。正当非常懊恼, 想重新再做一次时突然灵机一动, 改变了想法, 一脸茫然地“求”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能帮老师找找原因吗?”学生对弥补老师“失误”的工作非常感兴趣, 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提出了很多猜想:可能是瓶内氨气不纯;可能是装置漏气;可能是导管被堵住了;可能是烧瓶中有水……然后我让同学们一一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不仅明白了出现这种错误现象的原因, 而且也弄清了要使这个实验成功的几个注意点。在这个例子中, 本来是老师因自己疏忽大意出现的失误, 但经过将错就错地处理, 竟然使气氛活跃起来, 成了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 谁都不能保证不出一点差错, 关键是出现失误后如何应变, 如何补救, 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 借助自己的失误或者有意设置“失误”,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使课堂顺利进行, 那么失误也就不称其为失误了。
四、通过实验素材生活化,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课标指出:对化学实验的具体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 从学生所喜爱的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事例出发”。从日常生活中引出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现实、亲切、自然和有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 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上“正确使用药物”这节课时, 我发现某同学在打瞌睡, 此时不知从哪来了灵感, 问道:“同学们, 班上有个同学在打瞌睡, 谁能就此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吗?”话音刚落, 课堂就热闹起来, 他们异常兴奋, 议论纷纷。有的说, 他可能吃了某种食品?有的说, 他可能生病了……我趁势又问:“如果这个同学病了, 我们该怎么办?”有学生说:“送他去医院”;有学生说:“这点小病, 买点药吃就行了”, 有学生接着说:“不行不行, 我们不能乱用药物, 有病一定要看医生”……同学们讨论异常热烈,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 让大家明白了生病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 从而引出我们的新课——正确使用药物。
又如, 在上《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时, 我走进教室准备上新课, 发现许许多多同学无精打彩的, 原来他们刚上完体育课, 上体育课时跑了一千五百米, 感觉挺累的, 我灵机一动, 从兜里摸出事先准备的一把糖果 (因为今天上“糖类”) , 发给几位感觉很累的同学, 让他们放在嘴里慢慢品味, 而后问他们:“你们有什么感觉?”有同学说:“精神好多了”。我便因势利导提出相关问题:吃了糖为什么精神会好些了呢?从而引出了新课, 学生们的疲倦感也烟消云散了。
实验素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 将化学知识置于实际背景中, 能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体验化学, 并获得经验, 同时, 通过此类化学实验活动的组织, 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 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
五、通过课外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青少年有自己的特点, 要让其生动、活泼的发展, 要多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家庭小实验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家庭小实验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亲手做, 实验中的每一个细微现象的清晰度能达到最高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些课外实验, 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力量和无穷魅力, 如学习完《羧酸》后, 让学生用厨房里的用品把自己家里热水瓶中的胆垢除掉, 同学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很有成就感;学习完《烷烃》, 让学生观察家里液化气燃烧火焰的颜色;学习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铁器生锈情况, 并用家里的材料设计几种环境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然后得到防止金属被腐蚀的有效方法。这样利用身边器物, 配合教学内容, 学中做, 做中学, 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点燃他们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新规律的思想火花。
六、巧设趣味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些学生, 自我学习意识不是很强, 多挖掘教学实验中的趣味因素, 对提高学生体验的有效性帮助很大。案例一,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了一个“烧不着的手帕”魔术, 还用实验室的仪器自制一个灭火装置, 现场演示扑灭打翻的酒精灯燃起的大火, 同学们瞪着圆圆的眼睛看得十分出神。然后我让同学们讨论, 根据看到的现象对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探究。同学们七嘴八舌, 几下就得出了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而且印象深刻, 难以忘怀;案例二, 《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滴水生火点棉球”魔术, 通过“违背”常理的奇特而有趣的现象让同学们把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牢牢的记在心中……这些奇特的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兴趣, 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或参与者, 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得到发展,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通过实验方式活动化,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我把许多演示实验改成学生随堂实验, 把教师的讲解变成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
如讲《化学电源》一节时, 我让每个学生带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 一节铜线、一把小刀, 上课时先让学生把电池、灯泡、铜线连在一起, 看谁先让灯泡变亮。然后让学生将废电池解剖, 观察电池的结构, 并对电解质的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 学生对化学电源——锌锰干电池的知识就牢固掌握了。
又如, 在讲《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前, 就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同学们把家里的金属用具带一些来, 上课时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 并分析材料的成分, 说出其用途。将平时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的内容, 让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老师讲解演示的效果好得多。
通过探索实验, 同学之间相互启发, 在学习的同时, 也体验了成功,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会成为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有效诱因,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理科综合课程, 学习对象又是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学生,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还有助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化学教师应该关注实验的有效性, 挖掘和提升实验的教学功能。在设计和安排实验时, 教师应考虑实验的趣味性、综合性和成败性, 努力提升实验的探究意识、实验的效率和效益, 为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师生关系;问题情境;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了一系列全新的要求。但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发展,教学观念如何改变,有效教学仍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追求。本文就如何实施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这一问题,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先让学生喜欢你和你教的学科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1.多一些微笑
微笑是人类最好的表情,即使再愤怒的学生看到教师的微笑也会暂时地安静下来。因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无论我心情高兴与否,只要走进教室,我必须保持微笑,并通过微笑感染周围
的人。
2.多一分尊重
学生自尊心都非常强,很好面子。如果教师当面指出学生的错误或大声训斥,特别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因此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单独找其谈话,委婉地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纳,也会用心改正。
3.多一分信任
如果学生犯错误了,教师应多一分信任。如:我班有一位学生上课时玩手机,按照我校的规定是要没收的,而且会受到学校的处罚。但这位学生带着祈求的目光说:“老师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向您保证——今天我回去一定把手机交给家长。”第二天,该生很精神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说到“老师,谢谢您”。看着该生又重新投入学习之中,我也宽慰地笑了。有时老师的信任会让学生更懂得自律。
二、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教师课前必须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知识系统性较强,叙述性内容较多,比较不易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内容,寻找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课前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水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水的净化、水的污染和水资源保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净水机已走进老百姓的家中,可见人们对水的净化有了一定认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由于开放初期的粗放经营使长江、渭河等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随着发展,我们认识到了错误,三江源保护区的建立,长江、渭河等河流的治理都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进行的有效保护。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很多,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尽量多为学生收集、筛选和使用素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用满堂灌方式来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做法早已落伍,也是新课改形式下坚决抵制的教学方法,为此我的课堂中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将班上的学生按照好、中、差相互搭配分成若干个组,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弥补不足之处,培养协作精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分组合作学习中,对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采取有效引入、自主学习、小组展示、问题聚焦、师生交流、拓展应用六环节。教师的课堂引入对学生学习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从学生而不是从学科出发,必须将知识纳入一定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体
现教学的人性化和亲和力。学生根据教师所编的教案去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当堂检阅知识,迫使他们自主学习是为了要完成任务。而且分组学习中,同学在组内、组组之间会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学生在完成知识检阅的同时,总会遇到问题,出现争论,思维产生碰撞火花,形成问题聚焦,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绞尽脑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品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将问题逐一解决,教师起到主导作用,然后将知识系统化,落实知识拓展应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设法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让他们获得活化的高级
知识。
四、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盐酸、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现象?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有何现象?又如学习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中,先让学生设计实验,并能说出实验的原理。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推动下,要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的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李燕.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1).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 篇12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 要进行角色转换, 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学会倾听, 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 让学生走进生活, 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 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3) 致力人文关怀, 关爱每一位后进生, 要关心帮助他们, 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 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 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 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 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 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 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而且能激发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 (3) 授课者不仅是教师, 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 他们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中学有效性化学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性05-21
中学化学有效课堂10-01
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5-12
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06-08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10-05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11-03
中学作文有效教学07-19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09-16
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07-21
有效提高中学英语教学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