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

2024-06-08

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精选12篇)

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 篇1

摘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阅读教学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教材被严重肢解, 学生成为课堂看客;阅读教学课堂形式主义;教改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被扭曲, 拓展延伸过程中文本游离严重;学生阅读量小, 教师缺乏恰当指导。本文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直到今天, 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仍走不出传统教学的模式, “高耗低效”的问题仍然大范围存在。在教学过程和课堂实地观察中发现, 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最大环节之一为阅读教学。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被严重肢解, 学生是课堂看客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很多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求的目标是明确的, 然而也是狭隘的, 课堂中心是教师, 学生是容器, 教师给学生灌输的是注音、解词、分段、主旨、特色、练习、考试……这些概念化的东西。他们的课堂以满堂灌的形式取代学生的思考, 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缺失。课堂上学生的读书时间很少, 揣摩语言的时间也很少, 也缺乏独立的思考。学生在语文课上只能做一个看客, 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人人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上学, 只是不喜欢上课, 我喜欢读书, 只是不喜欢读语文书。”也有学生这样描述:“我一个人在家里读《背影》的时候哭了, 我上课时听老师讲《背影》却睡了。”

(二) 阅读教学课堂形式主义

因为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灌输式的讲课方式给予批判, 因此不少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 在课堂里增加学生自主讨论, 以示民主。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多声部”的对话, 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各说各的, 课堂一片乱哄哄, 有些教师此时也充当了低眉顺眼的顺从者, 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发言都给予肯定。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被肢解得面目全非, 教师与学生在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中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阅读教学课堂披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华美外衣, 实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 教改理念不被透彻理解, 文本游离严重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入和热烈的教育改革狂潮, 语文教学增添了不少新的方式, 使原本单调无聊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阅读教学也走向了开放与自由。为了突出教学设计的新颖独特,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 部分师生不断延伸文本材料, 在语文课堂上高谈阔论, 极大地扩展了语文的横向断面, 然而有些教师在拓展延伸中却游离文本, 语文课堂不再姓语, 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课堂几乎放任自流, 教学效果低下。一堂课下来看似知识含量很大, 可是我们究竟要交给学生的是什么呢?

(四) 学生阅读量小, 教师缺乏恰当指导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最重要的手段是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 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并不高, 阅读量不大, 即便是一些教师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但对于“读什么”、“怎么读”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指导, 我们只是把孩子带到了文学这座神圣殿堂的门口, 但却任由他们在门口徘徊。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少一分厌恶与劳苦, “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语文是最美的学科, 阅读教学是陶冶心灵的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为师者, 我们应该去探求一条有效教学之路。不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最有效的。一直以来, 广大教学工作者都在努力追求课堂效果, 并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反映出来, 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呢?

(一)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强调的是诵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如今有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却忽略了“读”, 即便是有些教师要求诵读, 也是因为某篇课文要求背诵与默写。琅琅的书声已经离我们的语文课堂渐行渐远, 这显然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读, 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 阅读教学课堂要实施巧妙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有着导向、激励、矫正等功能, 通过科学的评价艺术可以及时调节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但如何把握教学评价的尺度, 就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 并将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促进现代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 语文阅读教学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叶圣陶曾说:“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有双重的效果, 除了得到各种新的收获外, 还可以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又说“为养成阅读习惯, 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课外阅读对于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之重大是毋庸置疑的,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拓展, 同时也是课内阅读顺利高效进行的保障。课内阅读只能掌握一定的方法, 课外阅读则是实战演练,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应该把教材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

(四) 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是在告诉我们教人学会技巧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 学会阅读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 学生才能真正的畅游在语言的世界里, 从而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

阅读教学中方法的教学不应只是枯燥的给予, 而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中逐步掌握, 同时又能够把学习总结出的方法自然地应用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 周而复始, 形成良性循环。

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 希望能为语文教育事业献上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中文系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 1980年。

[2]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4年。

[3]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4]于亚中、李家珍著:《中学语文教学概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

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 篇2

于伟

为适应眼下快速发展的课改形式及教学需求,全力打造高效教学,高效课堂,确保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自本学期开始,学校领导在全方位综合考虑本校实际的前提下,合理定位,以新的高度和目标为出发点,决定在我校推行“小班”教学探索。本人在积极学习学校决策的基础上,通过本学期前四分之一时间的理论学习和探索,基本形成了渐趋成熟的能适应所带班级学生的“小班”教学模式和思路。为及时巩固成果、交流经验、反思不足、继续探索。现将“小班”教学中有效性作业设置的一些做法与同仁予以交流,以期共勉互促。

基于此,本人将所任九年级三班全体学生在班主任于老师的配合下按照各方面情况分成五组,每组学生分成四种类型-----即“激进先锋”、“奋发标兵”、“阳光天使”、“追梦雏鹰”。在布置作业时依据其各自的特点,分层设计、分层评价。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使我们认识到语文作业的重要性;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我们在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帮我们打开了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因此初

中小班化教学中对语文作业的操作,要做到“三巧”:巧布置、巧批改、巧讲评。

一、巧布置。1.多元性作业

眼看。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因此,教师应开放学生的眼睛,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荧屏,让学生走出课本,拓宽视野(此类作业适合于班级“阳光天使”类学生完成)。

耳听。收听广播,欣赏音乐,让家人讲故事,听同学讲见闻,把听到的所感记录下来,不失为一份优秀的语文作业(此类作业适合于班级“奋发标兵”类学生完成)。

手做。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画出心中的梦,制作出自己的设想,正如杜威所言“让学生从做中学。”让学生做试验,做模型,做不用纸笔的语文作业(此类作业适合于班级“追梦雏鹰”类学生完成)。

口说。结合布置阅读类作业和作文,让学生大胆地说,积极地说,完整地说,让学生张开嘴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表达生活的感悟和设想(此类作业适合于班级“阳光天使”类学生完成)。

脑想。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丰富起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封闭的思维怪圈中挣脱出来,从单调机械的手写式作业中解放出来(此类作业适合于班级“激进先锋”类学生完成)。

2.实践性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是语文家庭作业的源泉,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

读写积累型。(此类作业适合于班级“激进先锋”类学生完成)。

调查访问型。(此类作业适合于班级“奋发标兵”类学生完成)。

3.差异性作业

传统的作业是全班同学统一布置,统一要求,统一模式,统一难度,统一内容,因此造成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少,便于教师深入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针对这一优势,教师应摒弃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因材施教分层布置作业。

二、巧批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批改方法:

(1)精批细改。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4——5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自我批改。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

(3)分组批改。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各组“激进先锋”组织监督,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成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

(4)当堂面批。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因人而异。

以上几种批改作业的方法,我们可以交错选用,以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效率。

三、巧讲评。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评价前主要进行以下三方面考虑:

(1)学生家庭作业是学生自学情况的直接反映,反映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有知识的、能力的、态度的、习惯的,因此我绝不会以分数论好坏。虽然也打上批阅符号,但我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我所打批符的内涵。

(2)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我本着以客观、激励、导向为主,让学生能明白自己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激起学习的兴趣,明确努力的方向。

(3)特别注意尊重学生个体,尤其是学习中困难较大的、问题较大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你如果直接提出批评,易伤其自尊,产生对立情绪,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其次在讲评作业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突出作业评价的教育激励。第二,突出学生能力的养成训练。第三,突出课堂教学的综合创新。最后要注意,讲评作业既不是把作业里的每一道题目都讲一遍,也不是把做错的题目都进行详细的分析。一般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三类:提醒型、略讲型、精讲型。

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有效性 阅读理解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初中素质教育大环境的今天,阅读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自我认知的挖掘也有很重要的帮助。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阅读教学应该授之以渔,传授方法,使学生在初中这个学习阶段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综合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步骤比较机械化、程序化

语文原本是一个非常生动,丰富的学科,而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科自身的丰富性逐渐淡化。程序化和机械化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环境中。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中考的压力逐渐的把语文从一个人文性质的学科变成了一个工具性质的学科。工具学科的学习要通过不断训练才能达到准确的操作,而当下语文教育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是操作语言而不是灵活的运用语言。

(二)阅读教学的手段过于形式化

科技的进步会带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科技为教育事业带来了一些技术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多媒体教室,改变过于形式化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运用需要依托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手段不应该被看作是新时代的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对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现如今,很多老师把多媒体教室教学的使用作为有效性标准之一,这是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

(三)阅读教案设计过于艺术化和标准化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会通过写阅读教案制定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流程。在教学教案的设计方面,部分老师会过分艺术化教案。教案的艺术化追求从本质上讲并没有错,但在课堂的实际可操作性与课堂有效性上并不会起到什么太大的帮助,对于此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对于一些过于标准化的教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把握也不够全面。

二、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设置情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景的设计对于阅读教学非常的有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知识面的拓展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举一个例子,在人教教材中契科夫的《变色龙》一文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奥楚涅洛夫的性格,在课堂中就可以增加情景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变色龙这个动物在森林环境中扮演者怎么样的角色。这样对于学生在返回去思考的过程中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主人公的处境与性格形成原因了。有关历史题材的一些阅读内容,也可以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阅读。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教案设计时,可多增加一些不一样的教学模式,比如文学欣赏、朗诵欣赏、自主阅读探讨、头脑风暴训练等。

比如课本中《星星变奏曲》这篇文章,在对其进行学习的时候,分析文章的特性。语言优美是这篇文章的特点,老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朗诵的模式进行学习。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挖掘,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地找出提高阅读有效性的策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基础的能力培养。如果没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于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也相对比较难。在教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积累。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制作一个摘抄本。勤摘抄,这是阅读理解过程中一个非常高效的做法,除此之外,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累也非常有必要。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十分的重要。一千個人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阅读每个人都有理解的自由。创新思维的激发需要联想。可定期在课堂中进行故事接龙的思维训练,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让其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本文围绕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教学有效性措施展开了探讨。不难看出,阅读教学的低效性的形成原因并非单方面的,而对于有效性的提升,老师可以起到关键性的带动作用。任何类型的学习都需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行,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依旧还是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陈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2]郑群.运用学科教学知识(PCK)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远行希腊》为例[J].语文月刊,2015,05:32-35.

[3]张春霞.试论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时代,2013,08:80.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措施

一、引言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规律改变教学的无效、低效, 以此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使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快速的预感反应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二、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一)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 语文课程要塑造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对美文的分析讲解阐述文学审美意象, 使学生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都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教育因素。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

(二)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教学包括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 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帮助, 对其以后的工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的阅读教学应把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的能力作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能让学生主动进入阅读思维当中, 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 使学生对阅读的文章有所思考和感悟。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认为阅读就是简单的朗读

有些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是要求学生对所讲的课文读准、读好、读得有感情, 可以说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只是强调读, 认为读好课文就能掌握课文大意, 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因为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读课文, 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 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的美。

(二) 教学方法跑偏现象严重

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一些语文教师尝试用各种方法来突出不同的模式,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讲的许多东西都与课堂内容无关。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缺乏信任, 如文学作品涉及常识, 一些生字词在文字注释中已经有了清晰解释, 学生可以独立解决这些问题, 但教师却占用了大量时间反复强调。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疲劳, 导致学生不能把精力放在对语文阅读的重点内容上。

(三) 忽略学生的阅读实践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对整个文本做分析解释, 忽略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体验, 较少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 导致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分析解释走, 而解释和分析往往只是照搬教参, 很难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起到引导作用。

四、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 要注重主要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对主要内容的讲解, 对于一些次要内容可以酌情忽略, 要分清主次。如散文《听潮》中借景抒情的手法用得很多, 对于这篇文章的阅读, 教师要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一些人生感悟, 所以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从而抓住文章的重点。

(二) 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想象的机会

阅读教学的重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通过内容看到对应的画面, 能够置身于所讲的课文当中, 对课文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思考和想象的机会, 使学生在进行思考后回归到教学内容上,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进行阅读讲解时要沉浸在文章当中, 做到声情并茂, 对不同的文章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略读和跳读技巧, 学会细读和泛读相结合。

五、结论

要想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展现出自身的教学艺术, 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 能够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秀.浅谈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内容、经验及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7) .

[2]马云鹏, 张释元, 杨光.努力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理解——一所农村学校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04) .

[3]熊生贵.教学方式的嬗变:走向建构式教学——语文教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J].语文教学通讯, 2009 (36) .

[4]桑哲.立足课堂, 走进文本, 建设语文——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1 (11) .

课堂教学有效性交流材料(中学) 篇5

“学案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台矿子弟校 任兰兰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县教科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今年暑期在全县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自主互动高效课堂。本学期,我校在“诱思式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探索一条“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和粗浅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案”的设计

一份好的“导学学案”通常包括本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成果展示”、“达标测评”、“教(学)后记”等栏目。在设计中应突显有利于学生课堂生成的几大环节:

1、学习目标。学案中学习目标应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读明白,弄清楚本节课到底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设计的意图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知识的把握层次,知道本知识与其它内容的联系,明确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部分构成的抛物线式结构。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

一般是我们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学案”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综合我校“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具有以下环节:以案导学→示案自学→探究讨论→精讲点拨→达标测评→拓展创新→反馈小结。

1、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学的知识目标,交代清楚自学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

2、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巡视学况。学生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内容,然后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问记载下来,准备在下一环节中小组交流讨论,把各自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互助合作中共同解决。

3、学生合作探讨,教师采撷问题。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可采取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探究。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4、教师点拨,学生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串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补充。

5、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当堂训练。教师巡视,开启学生潜在天赋,激发生命活力,展现学生多彩自我的舞台。

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积极性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知识积累的过程,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是需要学习者能够在时时刻刻的学习中得到进步。在这种长期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古诗词中带来的文学气息。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是缺乏兴趣的,因为老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满堂灌)让他们的学习缺乏乐趣,从而丧失兴趣,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2.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着书本的进度讲课。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通常就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然后逐句地解释语句的意思,让学生懂得古文的意思;对于现代文的学习,大多是介绍背景、分层、归纳段落大意、找中心点等。这些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完全的体现,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他们得到的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

3.教学评估方式陈旧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课程,它的学习和考察应该是听、说、读、写面面俱到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国中学语文的教学评估方式是停留在卷面考察上的,也就是说只注重了背诵和写作的考察。但是语言的口语考察就被忽略了,学校的评估方式让我们的语言仅仅停留在纸上。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方法

1.施展老师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

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因此语文老师要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包括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知识的掌握。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最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甚至学生中最流行的是的什么都能侃侃而谈。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与情感上对你折服,产生钦佩之情。语文老师要有演员的气质,演说家的风度,小品演员的幽默。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等科,数学主要是以理服人,而语文则更多的是以情感人。语文老师要有掌舵人和驾驶员的能力。虽然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把握课堂的仍应是教师。所谓具有掌舵人和驾驶员的能力,就是教师既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要有把握课堂大方向的能力。语文教师都在课前备了课,往往对课堂教学会设定几个教学目标,但语文课堂往往又会出现许多意外,而且往往就是这些意外才构成了语文课堂的点点精彩,因此,语文教师这时就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2.尊重思想自由,使学生敢想

在弘扬学生主体的实践中,对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少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如何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却少有涉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这是已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的。

要使学生敢想,老师就必须热情鼓励和细心呵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对他们不能有意或无意地哪怕是丁点儿的伤害。正如美国学者奥尔科特所说:“真正的教师保护着学生,不使其受他人的影响。”

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首先,在教学中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如教学中老师的反馈不要过早,以保证学生能在不受老师的影响下作深入的思考;老师对学生的答问不要过早表态,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以保证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从而认识各种见解的价值。其二,在学生的认识发生错误时,老师更要明确: “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任何思想都是宝贵的 ” ,对学生不指责,更不嘲讽,而是小心翼翼地把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引,由他们自己纠正不正确的想法,自己悟出正确的见解。

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感,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3.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努力提高课堂有效性,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是否富有生机,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限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大量存在。于是出现了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局面,而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少慢差费的低效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问题下来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十分热闹,其中有些环节学生缺乏深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作“秀”,不少“热闹”和“活跃”是以阻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被扼杀。

(二)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把他们当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等待灌装的空瓶和需要加工的“器物”,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浅而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说”、“满堂问”。课堂教学“滑向读者(学生)的独白篡位”,“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命体验’‘你的看法’”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活跃热闹,热闹过后,我们却感到空虚。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探究的意义,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或者对学生的问答不置可否,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被忽视,对有些学生的“误读”也不给予纠正,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

(三)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教学的形式化

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二、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授认为: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孙传远教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性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以促进学生较好成长的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仅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教学不仅要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性

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求教师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雷雨》一课的学习,我曾见过一位老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由学生自主推荐男女同学各一名,其中推选出来的这名男同学恰巧参加过学校的话剧社,在剧中曾担任过周朴园这一角色,另一名女同学选择过校本课程“影视欣赏与评论”,两位同学都有比较好的表演功底。教师给学生两到三天的时间熟悉剧本,适当指导学生话剧表演技巧,在那节课上,学生多次为两位同学的表演才华所折服,曾多次自发地热烈鼓掌,可以说,学生亲身的表演比教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效。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课堂的高效是因为学生认真地研读了课文,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领悟文学的魅力,欣赏无尽的风光美景,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放任学生随意发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点拨学生,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胸有成竹,学生欣然往返,受益无穷。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渐普及,多媒体教学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

优质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有优秀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

用笑声来营造小学语文和谐的课堂气氛

吴良权

(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中心小学校,重庆

笑是联络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风趣一点,恰当、适时地制造一些笑料,运用笑的武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情感交流,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特别是下午的课,效果更为明显,它可以把学生的情绪调节到亢奋状态,缓解疲劳。那么,怎样让“笑”自然地走进课堂呢?首先,制造笑料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明确笑的目的。笑料的内容要健康,要与教学内容自然吻合,而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制造庸俗的不健康的笑料,也不能为笑而笑,占据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下面我谈谈几点做法。

一、动作模仿

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擅长形象思维,对“表演”的兴趣十分浓厚,喜欢在表演中获取知识。可见,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表演活动,使课文内容趣味化,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1. 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事物出现后的第一印象影响最大。对字词的理解亦然。如在教《小猴下山》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让一名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玉米棒、桃子、西瓜、小兔等模型)进行表演,同时进行“非常、掰、扛、扔、摘、圆”等词语的音、形、义的字词教学。这样,学生理解得好,记忆得深刻。

2. 用表演帮助学生品读重点段落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段落内容时,帮助学生创设的情境表演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一情境表演中的逻辑联系,便能较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对《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描写飞机遇险时的情形及排除险情的过程这两个重点段落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让一名学生扮演飞机,张开双臂当机翼,其余同学当山峰,当场表演“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的情景。一阵笑声过后,学生对“掠过”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我马上趁热打铁,让全班学生对“飞机飞得又快又稳”到“飞机失去了平衡”的整个过程作表演。过后,教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课文中描述的周总理与小扬眉之间的故事演成小品。果然,学生自导自演,将这个小故事表演得活灵活现。这样,学生通过入情悟境,自然理解了课文内容。

3. 用表演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感悟。怎么“感”?主要是用诵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而配以语言环境的反复诵读就是一种积极的表演方式。这种表演方式易于学生悟出人物形象。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九色鹿对国王说的一段话时,自己饰演国王,让学生饰演九色鹿,并启发他们:“看看你这只九色鹿能否用悲愤的语言来打动我?要知道,本王我是很难被打动的哦!”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学生便将自己真正当成一只九色鹿,把她的悲愤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疑点、难点,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或理论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而不能只重形式,轻视实效,一味追求课件的画面、音响、动态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

之情表演得淋漓尽致。

二、巧用幽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一个不懂幽默的老师,是很难受学生欢迎的。幽默的语言,教学的谐趣,是教师教学机智灵感的闪光点。幽默可以使教师产生亲和力。教学《长征》一课,学生朗读“万水千山只等闲”后,效果不甚理想,我笑了笑说:“我听你们朗读,总觉得万水千山太沉重了。”一句幽默的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笑声中心神领会,改变了读法。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触发教师的幽默灵感,也可以恰到好处地为课堂教学增加点“佐料”。幽默有如此的魅力,教师完全可以把它请进课堂,让它为教学服务。

另外,教师机智而轻松地“幽自己一默”,有时还可使自己从容脱身,离开不愉快的窘境或不自在的情景,从而改变教学环境。有时课上有同学因疲劳而打瞌睡,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于是一场明里暗里的战争便爆发了。而一位幽默的教师却是这样做的,教师解嘲道:“我在讲台上不堪疲惫地讲,而大家在讲台下却听得疲惫不堪。”众生听之一笑,也就解除了睡意。于是便多了份理解,多了些注意。

三、运用鼓励性评价

赫尔巴特说:“教学的主要毛病是令人厌倦。”课堂上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教师将鼓励性的评价大方地送给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温暖。如“你不愧是个聪明的一休哥,见解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你回答问题完整,声音响亮,真棒!”“真是不简单,这样的难题都让你给攻克了,望你再接再厉,不断攀登学习的顶峰!”“你简直就是未来的播音员嘛!”“你的勇气可嘉,实在令人佩服。”这些鼓励性评语能给予学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成功与快乐,从而使学生产生学好语言的强烈欲望。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哪怕学生只有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欲望的强弱。例: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学生词,然后出示卡片让学生读。一位学生兴致勃勃地举手大声读词“腐(fu)———豆腐”,如果当时我说:“不对,‘腐’要读轻声,再读一遍。”他觉得很尴尬,等以后我再出示别的词,他就会羞于举手。而我是这样处理的:“你读得很认真,不过,‘腐’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请你再读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准确。”这种期待与希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就会保持参与学习的欲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以上简要地谈了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笑声同样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1.缺乏目的性, 为读而读

传统的文章阅读教学法是为读而读, 只注重识记与积累课文中的文史知识和语文知识, 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有许多学校的语文阅读只读与高考有关的内容, 大大减少了阅读的范围和空间。

语文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因此, 现代的阅读教学, 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探究性的思考习惯, 使学生在学习中阅读, 在阅读中学习。

2.阅读方法陈旧

新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传统的阅读方法, 只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 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 忽视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不重视学生的创新。许多教学参考资料只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 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

3.缺乏研究性和探究性

阅读教学缺乏研究性和探究性, 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 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新精神。阅读指导必须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便利,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真正使学生达到“乐读”、“会读”的目标。

二、语文阅读指导要重视有效性

1.个性化阅读指导。

学生的爱好不同阅读的兴趣也不同。高一学生的阅读教学, 在与学生共同阅读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体会全文, 同时应该承认, 学生每一种个性化的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创造和丰富, 学生的理解越是有个性和独创性, 就越应该加以鼓励、尊重。教师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不做过多的限制, 而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选择阅读对象和阅读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的选择和阅读, 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文学爱好, 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阅读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指导, 虽然由学生选择阅读对象和内容, 但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都应给予精心指导, 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若不加以指导, 阅读就会成为“放羊式”阅读, 高兴而起, 无果而终。

2.探究性阅读指导。

新课程要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也要渗透研究性学习,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季氏将伐颛臾》时, 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读本》中的选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选自《论语》) 和《五蠹》 (选自《韩非子》) , 引导学生探讨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对我国当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针有何影响。

3.应考性阅读指导。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升学, 高考是检验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指标, 应考性的阅读指导十分重要。明言警句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中的阅读不能不考虑高考, 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另一方面要直接为高考服务, 要求在对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和探究性阅读指导的基础上, 加强应试性阅读的指导, 针对高考阅读题的要求去进行应试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 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 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 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 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 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 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化阅读, 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以帮助学生明确问题, 确立阅读目标, 提高阅读效能。

4.分层阅读指导。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以同一个教学要求、同一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方法和提出同一目标。这样的教学, 就可能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过于轻松而抑制了主动发展的个性。阅读也是这样, 对不同学生的阅读, 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 分层阅读指导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高中《语文读本》分层指导阅读是分层教学的很好的实践。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 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全部读完、读懂《语文读本》里所有的文章, 但可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需求和学习能力, 提出不同要求。这样, 既能满足优等学生的学习要求, 又能减轻部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 能力也有所提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探讨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努力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当下,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情况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缺失仍然是一个显著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可采用的解决路径,以期提高一线教师教学用语水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何谓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

为研究需要,本文按课堂语言的使用功能划分,将课堂语言主要分成两类:主导语和辅助语。主导语指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引导思维的语言。包括: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总结语等。辅助语指的是帮助学生维持课堂纪律的语言。包括:提醒语、暗示语、眼神、手势等。主导语是本文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主要对象。

(二)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内涵与要求

1.有效性

“有效”一词是直接从英语effective翻译过来的,是指一件物品或一项活动具有预期所要达到的积极的或肯定的结果的程度。其中的“效”可以指称三种意思,可以是效益、效率或效果。这三个概念有较大的区别,“效果”(effectiveness)考虑的是行动最终获得的成果大小。“效率”(efficiency)的重点在于“率”,“率”是投入和产出的对比。效率包括效果,但效率更注重代价与效果之间的比例。“效益”(benefit)的意义更为广泛,“益”强调的是活动不仅要产生效果,减少投入和代价,还要对社会有益。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要求即对其效益的要求。

2.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

课堂中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教师的语言能够维持和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有条理的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让学生思维向教学目标靠拢,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语言。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能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所提升,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慧、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随意的课堂语言,不仅影响教师的权威性,也会影响教师原计划本应达到的教学效果。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缺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授语的准确性不足

1.讲授语发生语流音变

教师在授课时,语言经常会出现语流音变的现象,而“学习语言,输入正确的语音信息是第一位的。”[1]错误的输入会影响学生对汉字的认读。例如ABB式的词常会发生语流音变,例如形容词“沉甸甸”,“甸甸”调值本为214,但是由于受前面“沉”调值35的影响,在口语中调值变成了55。语流音变的产生使讲授语的精准度也受到影响。

2.讲授语的语调不当

教师的讲授语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分析课文时朗诵语调不当,会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偏差。讲授语的语调不当包括停顿不当和重读不当。在读一篇课文时,对某句话的断句停顿不当,则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产生偏颇。教师重读词在课文中起强调的作用,若重读的字词阅读不当,强调的东西也就不尽相同了。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整体的认知。

(二)评价语的引领性较弱

1.评价语没有向课程标准靠拢

现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评价语对于课程标准的引领性少之又少,“好”“对”“正确”一类的字眼频繁出现在课堂中。学生答对了,教师继续讲课,好在哪里,对在哪里,教师几乎缄口不言。在课堂评价语中,“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造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2]是教师评价语向课程标准靠拢的关键。

2.评价语不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发展

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和时间的限制很少和家人或老师谈论其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应主动的发现学生的特长,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爱好。而现今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是围绕所学的知识内容展开的,当一些学生用旁征博引或是与学科无关的知识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仅仅是简单评价,有的甚至直接斥责学生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这些无疑是给学生当头一棒。

(三)提问语的适切性缺失

1.提问语不适合学生有效学习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提问成为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中缺乏对学生适切性的提问。例如有的教师几乎满堂问,致使一些学生会感到跟不上教师思路,最后成为课堂的边缘人。过多的提问还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局面,影响了课堂的进度。

2.提问语不适合教材的讲述

现在教师有些为了追求与学生的互动,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与课堂或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在课上提问学生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很少能一次性的说出教师所需要的答案,这时,一些教师处理的办法是直接告知正确答案。而此时追问则是纠正、引导学生思维,解读课文内容的好时机,教师不再追问则失去了提问课文适切性的机会。

(四)导入语、结束语的逻辑性混乱

1.导入语条理不清晰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经常出现语言逻辑性的错误,但自己却意识不到。例如,开始导入时,教师们经常会说“首先”如何,但是教师们只说出了“首先”,那么“其次”“然后”呢?显然教师只把逻辑词当成了口头语,并没有注意到语言的逻辑性,教学的思维不够严谨。

2.结束语不完整

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当,致使一些教师还没有讲完就下课了,这时候有的教师直接下课,正在讲课的语言与“下课”并无关联性。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的收尾总结,有的学生还沉浸在课堂中没有反应过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关键。

(一)树立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理念

1.认识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

认识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了解有效课堂语言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是每位教师都应具备的理念。教师应充分备课,仔细推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是否精炼,恰到好处。教师对学生评价语言要一语中的。每句话都要理清思路,具有逻辑性。除此以外,教师应了解课堂语言的教学功能,讲课时要言简意赅,还要在学生回答后注重评价语言,保护学生的个性,发现其特长并加以引导和鼓励。

2.树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意识

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强化有效教学语言的培养理念。教师之间定期进行小组交流或是与校外教师交流,通过不同的现象,制定适合不同程度班级的有效教学语言。同时强化教学语言的培养理念,这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校本培训。尤其是发音与语调,可采用范例的形式培训。

(二)随时把握课堂语言的使用情况

1.把握课堂节奏

教师应培养对课堂全局把控的意识,掌握好课堂的节奏。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整体的教学规划,理清教学思路与流程,预留总结时间。同时还要注意课堂学生反应情况,调控课堂气氛,并适时适当的调整课堂教学节奏。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映情况形成有效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学习。

2.注重随堂测验和作业反馈

学生的随堂测验成绩和作业反馈情况是教师课堂语言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教师应注重随堂测验和作业反馈,根据随堂测验的情况,了解哪里没有讲透进而明白哪里的语言没有表述清楚,日后加以改正。教师根据作业的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哪里印象模糊,反思教学语言是否精炼突出重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改善。

(三)注意课堂语言与语文教学的关联性

1.课堂语言服务于语文教学

课堂语言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有效的课堂语言可服务于语文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语言是否适合教材,每句话或问题在说出前都要反复的斟酌,为语文教学服务。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考虑到课堂的不稳定因素。同时,教师语言的准确输出是学生接收正确语文知识的关键。教师备课时要充分理解教授内容并保证字词的准确,确保语文教学的内容准确。

2.语文教学指导课堂语言

语文教学与课堂语言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学可以对课堂语言进行准确有效的指导。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把握授课的中心与主题,有目的地确定课堂语言。同时,课程标准依据语文教学内容制定,对课堂语言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调整,不断的与课程标准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中学语文课堂中语言有效性的探讨为教师提供了示范,有助于引起教师的反思,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教学中的繁琐、僵化现象,以促进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斌,陈萍.论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语言素养修炼[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 篇10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 当今的作文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把分数看成是学习成功的唯一标准。

但是,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 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努力学习就能像学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文教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万万不能梦想走捷径, 照搬照抄, 拼拼凑凑。这样的作品都缺乏真实性, 完全脱离生活, 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总结不足之处, 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来慢慢改变当前的现状。

2. 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与无序性。

作文本来应该是一种思维形式、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梯度训练, 其写作内容应当随着学生年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增加与提高而逐渐变化。好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 感觉作文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是学好作文和写好作文的前提,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自己写出来的, 教师在批改的时

候要认真阅读, 要读懂学生的心, 不能以平时谁的成绩好就感觉他写的作文好, 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尽职尽责批改好每一篇作文。教师批改作文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声。因为学生写的作文大多是自己亲身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事情。

二、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作文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作文好多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 积累经验和素材, 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告诉学生写日记的重要性, 并使学生真正在考试的时候从中受益。当学生明白日记的重要性后, 才会对作文感兴趣。

三、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1. 重构写作价值观, 倡导展示真情作。

有效教学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 倡导正确的写作价值观。因此, 教师要以身作则, 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倡导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情或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抒发真情实感, 不说套话和假话。此外, 教师还要让学生真正了解作文的价值所在, 不要被成绩蒙浑了头脑。对于学生抒写自己心声的文章, 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另外, 教师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 那样会伤害学生自尊心,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在的话, 说自己的话, 不要说假话, 说空话, 说套话。”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己, 写身边真实的事情, 不怕写的不好, 只要大胆表达出来就行。

2. 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多写的好习惯。

有的学生感觉作文很乏味, 一提到作文就头疼, 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了解到作文的价值。一篇好的作品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读起来朗朗上口。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更是不能着急, 需要慢慢培养。语文这个学科尤其是作文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好的, 需要平时点滴的积累,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举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总之,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 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充分调动和刺激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3. 重建评改模式, 体现学生主体性。

重建评改模式实际上就是教师将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指点, 并教会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在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上, 教师可以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吸取同学的写作方式和方法, 以及写作的题材和素材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明确了作文要求, 掌握了评判依据, 找出了问题所在, 即找出了自己的不足, 充分了解了自己的写作问题所在。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后, 必须对作文进行再次批阅, 决不能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当作为减轻自己负担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学生评改完后要对学生的评改给予鼓励和肯定, 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重新组合加工, 为学生指点方向、传授方法, 这样会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首先应持欣赏的态度, 对学生多加鼓励, 哪怕只是点滴进步也要加以肯定, 即使学生的作文还有某些问题, 但只要达成了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 都可给高分。此外, 教师所给的评语也要具体, 有鼓励性、建议性, 要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教师要重视积极的鼓励作用, 这与指出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让其改进同等重要。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與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在给学生上《山中访友》时,我让学生想象:“在没有读到这篇课文的前提下,你认为作者访的朋友是什么呢?”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了起来,有的说去拜访武林高手,有的说要去找个归隐的朋友谈心,有的说是去寻宝藏等等,尽管和课文不相关,但是教师可追问:“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看一下作者访问的是不是武林高手或者其他的?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说呢?”他们这样就会因为好奇心继续去想,然后就会找到答案,并且印象深刻。这种提问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他们多种多样的答案还给整个课堂增添了幽默和活跃的氛围,这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种提高明显归功于提问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问题刚好对准了初中学生的胃口,使他们觉得就是思考问题也没有压制自己的爱好和喜乐,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他会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议论起来,争着说出自己合理的大胆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及老师的点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二、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课堂提问的内在意图教师要清楚,否则提问是徒劳的。在备课时,教师就要研究提问的目的,使每一次提问都有意义,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理解知识的启发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

譬如,教小说《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对这个文题,我们常常这样设计提问:

1.“猜嫌”从何而来?

(1)标题中的“猜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是怎样起嫌的?

2.如何“释”?

(1)宝钗怎样做,才能释“猜嫌”呢?

(2)从释“猜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薛宝钗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3.怎样“情真意切”?

4.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呢?

5.通过对以上的细节分析,可以看出林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紧扣课题来切入文本的,直观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基本上完成对文本的研习,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著名教育家指出:“教师要善于最有效地使学生牢固树立学习信心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提问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应答能力有一个准确的估计。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设性问题,搭“桥”铺“路”,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起跳。

《药》一文内涵深刻,人物具有典型意义,情节安排独特,场面描写精彩。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显出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针对学生的差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段问题是对夏四奶奶什么的描写?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

3.她为谁感到羞愧?

4.她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应感到骄傲,她为什么会感到羞愧呢?

5.连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为,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对这段描写的作用和含义就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问答气氛中获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老师的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提问设计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扎实,老师也教得轻松。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如在学习《六一居士传》中,文中引用《庄子·渔父》的典故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有学生提出疑问:在文中的典故跟谈话有什么关系?引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老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启发:①这个典故是讲什么内容的?(参照课文的注解学生大概能知道)②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个典故的,对比作者自身,引用这个典故为了说明什么?(启发学生关注主客对话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引用典故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得出:愚人想逃避自己的影子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避,也不想逃避,取名“六一”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乐趣。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再如《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文,它是一篇语言优美的骈文,要体会这一点,教师当然可以娓娓道来。但如果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动手,那么比直接讲解此文如何文辞优美要收到更好的效果。问题:请同学们按照“四四对四四”“六六对六六”“四六对四六”“六四对六四”等骈偶的句式找出骈偶句子,并谈谈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自然领会其中的要点。

在启发性问题的帮助下,学生能锻炼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提问要有拓展性

好的课堂提问可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层进入深层。中学语文教学提问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堂教学拓展性提问更是必须的,也是有意义的。语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巧妙构思拓展性、趣味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初看情节荒诞不经、语言风趣而又俏皮,给人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容易仅此就产生一种满足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抛出问题:为什么苏比屡次作恶却没有被捕入狱呢?同学们发言踊跃。有同学说道,这是因为他没有犯罪成功。有同学马上就补充道:因为他的破裤子和破鞋子,这反映了富人对穷人的歧视,贫富的悬殊。第二件事,有同学说因为这是巧合——当时恰好有一个跑着去赶公车了,按照常理,所以警察去追了他。马上有同学站起来反驳说:可是,警察抓人不应该凭感觉,要讲证据的!这说明了警察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很愚蠢。说的很好!第三件,有同学说因为侍者没有去找警察。我请这位同学把侍者的话读出来:“用不着惊动警察老爷!”我请同学们进行品味。同学们马上就敏感到“老爷”两字话中带意,这不反映了警察一般都是大爷,欺诈百姓,作威作福的现状吗?这和《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何其相似!第四件,调戏女子。学生将这一件事和偷伞进行比较,发现之所以没有被捕,是因为这一男一女都是外表美丽而内心丑陋的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风俗败坏。同学们对事件的分析充满热情,能抓住原文,有理有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毫不矜持,几乎人人都站起来发言,有的同学发言数次,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拓展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激情,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趣味性、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浅谈中学政治有效性教学 篇12

一、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进行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 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例如, 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 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 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 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

二、理论联系实际, 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

政治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 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教学过程中, 举例是为了说明理论知识, 教师应该将所举的例子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务求做到就地取材, 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 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举例, 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另外, 所举的例子一定要新鲜, 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 贴近时代, 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例如, 在教学《我知我家》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父母, 感受父母的深情, 课堂上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家里种了多少地?”“家里每年能收入多少钱?”“谁是家里的最大的消费者?”等, 让学生回答, 看他们是否知道父母为了家所付出的劳动。接下来, 教师让部分学生谈了父母的不易后, 引领学生分析自己的攀吃比穿、大手大脚地乱花父母血汗钱是对还是不对等现象。

这样的实例, 充分体现了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 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而且, 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片段的引入, 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 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法, 让课堂生动活泼

1. 语言表达生动幽默。

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 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 而应当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

2. 合理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句。

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 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比如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等。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法。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 还可以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等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政治知识。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进, 新课程也提倡“以学生为本”, 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 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 让学生达到由吃“鱼”到用“渔”,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发展, 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把有限的时间贯穿到具体的目标学习中去,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 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节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 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 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 确定主题, 并进行讨论、交流, 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热情和求知欲, 体现出乐于讨论和争论的学习热情。

这种积极主动参与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课堂,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难”, 善于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尊重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要善于引导、发现和珍惜学生创造的火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适时地创设情境, 适时布疑, 巧妙质疑, 灵活释疑, 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部需要和动机, 从而改变被动的状态为主动学习的状态,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 初中政治教学中,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注重实际情景的创设,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使教材变成学材,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与生成,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到政治课堂真正有效的最终目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 提高教学实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笔者结合自己政治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上一篇: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下一篇:正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