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2024-06-29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1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我们老师都要研究的话题。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专家这样认为:“教学有没有效率,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呢?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 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 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 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 如我教学《荷花》一课时, 我这样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 有的说是白色的, 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 荷花全开了, 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 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没开, 只是花骨朵, 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于是一个男生抢着说: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用荷叶蒸馒头, 又香又甜, 太好吃了。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识的, 因此交流起来兴趣特别浓。我于是自然导入到:今天我们跟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 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有感受, 自然学得有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 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 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首先,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 要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上老舍的《猫》一课时, 我把小猫淘气时在稿纸上“印上几朵小梅花”, 更换为“踩上几个猫爪印。”问学生是否喜欢这样改动, 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不喜欢。”并且纷纷抢述自己的理由。紧接着, 我就让学生到课文中再去寻找生动的句子改一改比一比。这样一来, 学生迅速行动起来, 积极开动脑筋, 到文中去寻找问题及答案。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 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 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 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可以提炼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这样, 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 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 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内容来说明, 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 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 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 引起学生主动探索, 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比如在教授《鸟的天堂》这课时, 文章结尾是这样的———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好奇地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看, 同样是‘鸟的天堂’, 作者为什么单单把后一个用上双引号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么一问, 他们就很容易想到这个用法是另有含义的, 于是引起热烈讨论。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常有疑问, 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 才能常有创新。因此, 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海底世界》是老教材中一篇常识性的课文, 当讲到此文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 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海底是什么样的?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海底世界中有哪些生物等等。这样, 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 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 再来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效果会好得多。

四、要“有效”的讲授

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 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 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解, 有效指导。比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此时, 教师就应停下来, 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 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同时,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课堂情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有时, 学生不爱听课, 从某种原因来讲, 是因为教师的讲课不精彩, 每堂课都是固定的模式, 课堂气氛呆板、枯燥, 学生也就听得昏昏欲睡了。而生动有趣的课堂, 自然而然地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听入了迷。这样学习的效率才会高。

五、指导学生有效倾听

常言道:内因决定外因。只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想听, 爱听, 他才会主动地去听。因此, 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的重要性。其实, 无论是实践知识, 还是理论知识, 最直接的还是听人讲解而获得的, 并且是高效率的好办法。所以, 古人有“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但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往往在别的同学发言或教师讲课时开小差, 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在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学习中, 往往出现大家都叽叽喳喳地发言, 而不注意听别人发言的情况。在教学中, 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倾听, 教师可以要求一个同学读课文的时候, 其他同学能够拿着笔, 认真听他读书, 在他读错字, 读破句的地方淡淡的划上一笔。等到他读完后, 再请其他学生来指出他阅读中的错误, 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去纠正。

六、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从长远的观点看, 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有效率感的人, 再事业上的差异也将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高, 知识量激增的形势下, 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尤为重要。”那么, 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呢?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有效科学支配时间和让学生学会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这两方面着手去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总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 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 才能行之有效。提高小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也有很多, 只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 去探索, 去研究, 去总结, 就能找到合适实际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2

一、做好预设,把握生成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教师对上课的内容,先要吃透教材,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的主旨,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分析教材、领悟教材。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在课上表现情况对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难点及时诱导、点拨,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痕,教学无痕。而不应是心无熟识、任其发展,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到哪。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特别是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一张卡片、一朵小红花往往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记得教学一年级《比尾巴》一课,当教学生字词时,一位学生突然冒出“老师,您错了。‘巴’在生字表里标了声调,在课题上,没有标声调,为什么?”我立即停下来,表扬他说:“你观察得真仔细,提得问题很好!同学们看过来,‘巴’字很有趣,单个字出现时读本音‘bā’,与‘尾’字交朋友时,要读轻声‘ba’,‘wěiba’不标调!再读――”。因为有了这次深刻的生成教学,在以后出现的关于“漂亮、窗户”等等这些生字变音问题,学生就利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很快就解决了。

正因为上课之前我不仅认真钻研了教材,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在此处会有疑问。可以说我既做好了预设,又善于把握“生成”资源。这个教学环节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假如我一心只忙着教自己的教案,对这位学生的主张不予理会,待到教完生字再来解释一番,这样的教学,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如我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荷花全开了,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来没开,只是花骨朵,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于是一个男生抢着说: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用荷叶蒸馒头,又香又甜,太好吃了。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识的,因此交流起来兴趣特别浓。我于是自然导入到:今天我们跟 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它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感受,自然学得有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的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演出来,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所以有时我们班看起来比较乱,但那是在各种形式读书、讨论问题,而不是在打闹,有时却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思考。第二,妙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组织学生各种形式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3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

二、吃透教材、精心备课

上课前,教师应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难点,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时我觉得应该在课前精心准备生动的教具,这些教具能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我在上小学一年级拼音识字课的时候,将拼音分组制作了不同颜色的拼音卡片,在上课时,小朋友们的兴趣很浓,而且能根据不同的颜色分辨出各组拼音,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做好新课导入

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我们也可以应用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当然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如执教《盘古开天地》,我是应用多媒体展示多个神话动画片故事情境导入的,动画片是小孩子感兴趣的节目,应用它导入会让孩子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四、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具有亲和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把小游戏纳入课堂,也可把游戏作为一种奖励;多用描述性语言,多用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性语言;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容纳不同的见解。

五、巧用教法。指导有效学法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进行完全的自主学习,还是进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是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方法好,有时需要单独运用,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是最为有效的。这种不同首先表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如不同的文体,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会有所不同。另外,同一类型和题材的文章,由于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其他学情的不同,也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途径。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哪一小组在“开火车”时错误少……此时的学生是最活跃的,就连学困生准确率也比平时要高的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的有感情,回答问题时比一比谁回答的有创意,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的积极性更高,竞争意识更强。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眼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所以,在平时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习得正确的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和复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学习方法后,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六、积极撰写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对教师很重要。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即使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也可以记下“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4

一、将课本吃透, 功课做足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最重要的是语文课本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教师要研究理解课文, “多深入的研究文章几遍”,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挖掘培训内容, 并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本人对案文没有把握, 不反编译的写意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是未知的, 未知的,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是很难实现的一个文本, 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该文本是很少看, 类教材内容, “以其昏昏, 使其昭昭”, 自然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中国的“工具”和“人文”的体现, 落实在语言;语言的语言, 工具也不能成为工具, ‘以人为本’也就无所依附, 只有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语言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往往深入到一个新的文本, 总是要通读几遍, 将每个段落编号, 把吸引学生或者可能不明白的话, 进行标记”, 或查字典代码解释, 或进行同义词, 反义词的理解, 或结合现实生活的理解,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你想联系上下文理解, 在一面旗帜。通过搜索词代码了解的话, 他们首先检查单词代码写的。为了消除阅读障碍, 总是仔细阅读课文, 读了几遍, 发现一些难以把握停顿或一个较晦涩的语句, 及时做标记, 备课, 写教案, 课堂教师。此外, 在阅读教学参考书的同时, 总是把结构分析课本中的标记, 每一段的段意的空白段落写作。该关键词的含义, 总是写在侧, 方便参考表示类。只有在文本内容, 教学重点, 难点等基础的了解, 我开始写教案, 几乎一气呵成。在课堂上, 我看不见教案教, 但不能离开他们。

一篇课文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上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形式有效, 这是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教师, 和学生的不同层次, 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有效的, 教师可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案, 但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不可少的, 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林霍姆斯基说:“在人的心里,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感觉像一个发现、研究,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需要特别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试图提供独立的研究机会, 让他们在探索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快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题目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写什么文字。因此, 学生也没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能给人们所带来好处有哪些?抑或太阳给人们都送来乐写什么?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思维。常用的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有:通过与生活的实际进行联系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利用推理演绎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使用推理与类比来创设问题情境;使用一些多媒体的直观手段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借用童话以及一些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这五种方法。探讨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还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今天,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务之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精炼的主题, 或图像分析,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加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蓝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其最高标准是让学生自己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研究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提问, 我们研究总结了战略指导学生提问。

1. 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可以问问题;鼓励学生, 即使是赞许的目光, 一句鼓励的欣赏, 翻译结果重试都是抱歉。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们犯“错误”, 但是不能轻易的否定。

2.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多提问题。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们发现并改正问题的方法有:创设出游戏的情境;注意观察和比较, 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汇报和讨论;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实践等。

3. 重视问题筛选, 让学生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始,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问他们自己的问题, 教师应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鼓励让他们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独立思考以及和团队沟通以解决问题。这启发式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第一要激发期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兴趣。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语文的内在兴趣主要来自于对其老师的喜欢。因此, 老师在平时就要和学生们建立十分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学生做好朋友, 让学生十分喜欢自己。在下课时, 学生几乎就与老实没有什么距离。因此, 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 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 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三、符合学生思维发育特点, 促进其智力的开发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式新颖, 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 一旦产生兴趣, 他们将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积极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 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看图写作、情景描述都是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诗歌教学中, 可以通过PPT, 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看到体现诗歌意象,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情绪体验美丽的诗歌。根据学生的特点, 喜欢绘画,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诗歌, 绘画和音乐同时进行,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其他建议

1. 上新课时进度不宜过快,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他们自己去读懂课文, 领会文章的内涵, 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 同时把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融入到新课中去讲解。

2. 做点金教练时, 要把课文上完以后再让学生丢开课本独立完成。

3. 无论是做练习题还是考试, 做错了的题, 只要求他

改过来后反复读几面就是了, 不要罚抄试卷, 这样是达不到目的的, 只会让学生感到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 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 才能行之有效。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一些有益的措施, 这些措施与方法相信一定会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永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商情, 2009.

[2]郑秋芳.信息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D].苏州大学, 2010.

[3]刘丽霞.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4]侯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5]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 2011.

[6]白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5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大,小学语文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启蒙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概述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实现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措施。要想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我国语文教学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再加之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教材编写并不成熟,因此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各种先进的知识,对教学效率进行提升。当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还比较大,使得语文教学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最终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语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多的自由,给学生更多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训练,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资料的时效性、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这些新媒体形式的运用,为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小学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掌握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生活,引入一些实例,从而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的各种事情进行描绘,从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问题进行解决,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情境的设置

在新课程理念下,情境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课堂情境的设置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也要注意情境生活化,尽量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进行情境设置,便于学生对生活情境的理解,从而能够从生活情境中转移到课堂情境中来,加深对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的过程、提升解决小学 语文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使得学生可以对课外的主题有更加深刻地了解,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设置要切合学生的生活,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况选择最合适的场景,防止出现陌生的情境,对学生的理解带来影响。

(三)加强各种素材的累积和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小学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加强各种素材的累积和应用,是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加强生活教材的累积以及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综合能力。比如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进行各种文章的阅读和理解,都需要学生加强对各种素材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常常容易感受到没有素材可用,因此容易对小学语文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一个关键的对策就是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加强对生活的理解,从生活中挖掘更多的素材进行小学语文学习。现代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当前很多学生的生活都是在各种作业中度过的,对周围的事物关注较少,也不会发现周围的一些特殊情况,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发现,因此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准确度。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进行发现,从而利用周围的各种事物与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类比,加强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精髓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应该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对生活中的教材的应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发掘的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教材,比如对文章的意境进行讲解时,可以根据文章描绘的场景,放置相应的图片和音乐,从而加深对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高;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88-01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对此,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注重备课工作,凸显教学思路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只有自身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且掌握重点、难点问题后,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消化”。故而,教师要充分注重前期备课工作,以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如,《做客喀什》(四年级上册)一文中的“尕”字,不仅学生认识起来有难度,部分教师也并不清楚该字的读音、字义,只有借助工具书,才能实现“身教”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老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要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时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容易多了。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语文学科也往往隐含有悬疑、探索的示弱因素。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见识较广,小学课本本来就没有多少值得深究的作品,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采取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在课前、课外,那课堂上,学生就没有多少可学的、可问的。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的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演出来,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所以有时有的班级看起来比较乱,但那是在各种形式读书、讨论问题,而不是在打闹,有时却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思考。第二,妙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以某一同学作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语文注入式的教学影响了小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最终需要的是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

探讨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 篇7

一、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总是采用“跟随法”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 学生则在讲台下听课, 然后教师读一句课文, 小学生就跟读一句课文。这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例如, 教师对一篇文章讲解完后, 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看法来谈对文章的理解, 或者让学生说出对课文内容存在的疑惑, 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 可以让班级内其他小学生采用自愿的方式进行解答或点评, 这样一来, 班内的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 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 增加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然, 语文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教学方式, 如设置一些有关语文知识的小问题, 让小学生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小学生天性活泼, 喜欢去探索新知识, 当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 小学生便会主动思索,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以寻找自身的价值, 培养学习的情趣。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采用“黑板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中总是以自己作为教学中心, 没有真正考虑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 经常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为了能够对语文课产生学习兴趣, 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根据新课改中方案总结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比如, 教师在教学生寓言小故事的时候, 可以在学习之前布置给小学生一些小问题, 让小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叙述该故事的概要, 并说出该故事要告诉大家的道理。这样一来, 小学生就会带着疑惑进行阅读, 并不断地寻找答案。当学生将要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指导每一个小组根据组员不同的答案, 讨论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然后派出小组代表上台阐述答案, 其他小组可以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并讲解。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小学生上课时能够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得到提高。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 提高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 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学习惯, 这种教学方法是可取的。但是,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往往会给小学生留下一些硬性作业, 或者不用小学生动脑筋就能完成的作业, 比如, 让学生抄课文或者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虽然教师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 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多认识一些字词, 但是这会导致许多学生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所以说, 教师不能随意的布置作业, 要多布置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比如, 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选择, 即二选一的方式。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口头上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练习朗诵诗歌、文章等, 因为此类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已学过的字词, 起到一个复习的作用,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第二天上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 采用学生自愿的形式, 让学生主动到台前进行朗诵表演, 在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 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发音, 教师可以在鼓励完表演后做字音的纠正, 这样一来, 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知识能够提高人的素养,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审视自身, 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 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益。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 历来重视教育问题。为了进一步秉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观念, 有效性学习指导也在不断推行。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颁布了新课改教学方案。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要求以“人性化”的教学态度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让小学生在趣味中不断地进行学习, 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玲.试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7 (11) .

[2]吴玲, 郭孝文.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1) .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探究 篇8

一、加强对课本的深入研究, 做到全局把握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也一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语文教师要正视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要充分重视语文课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就要对语文教科书做到全局把握, 语文教师只有将每堂课要讲授的课文做到深入钻研和充分理解, 才能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做到重点分明, 才能选择出最得当的教学方法, 确定出最准确的训练要素。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充分掌握文本内容,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重点不突出, 教学方法选择不恰当, 就很难准确传达文本的主旨, 也不可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在接触到任何一篇新课文时, 都应该对其通读。在这个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了解文章的段落情况, 对文中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字、词、句、段做揣摩并标注, 然后对这些疑问依次做出详细的解释和批注, 以便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更好地互动。另外, 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朗读或默读几遍课文, 在这个过程中勾画难于把握停顿或拗口的语句, 并及时地记录在备课教案中, 以便在实际的课堂上给予学生指导。此外,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参时, 一定要在备课教案上将课文的结构分析记录详细, 并且在课文的每个段落结尾的空白处标注简略的大意, 以便实际课堂教学中做上下文的顺畅衔接。语文教师做教学备案前, 一定要做到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等教学目标的明确, 只有对课文做到全局把握, 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 才能将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学能力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独立学习的一种能力, 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外在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并使学生通过指导逐渐掌握学习方法, 能够选择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学习,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语文教师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 通过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使学生自觉地产生求知欲望, 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去探求知识, 激励学生去钻研。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 学习时才会更加自主自觉, 并且在自发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 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质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 语文教师要注意合理地引动,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语文教师在对自学课文进行指导时, 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着重强调学生要会思考, 会提出问题并且解答;其次,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 并通过这些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 利用课件将课文中描绘的情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并逐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学习, 在堂上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教师要在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后, 让学生通过自主查字典, 自行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多阅读相关的课外书, 来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和理解课文, 通过反复阅读课文, 自主提出问题并自行解答, 促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动脑思考。教师要让每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要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进步, 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 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促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只有树立了自学的信心, 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这对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但是这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所有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和积累教学方法与经验, 以期待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语文教学高质量、高效率的集中体现, 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不仅需要语文教师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具备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 还需要学生能够配合教学, 积极主动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传授学生知识、师生情感互动、学生潜能挖掘和学生个性塑造的过程。要想实现有效性教学, 语文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武升.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

[2]朱作仁.小学语文与教学心理学导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纪大海.现代人才品质与新人本教育[J].教育研究, 2000 (11) .

[5]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小学教学参考, 2006 (3) .

[6]乔丰年.平实有效——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J].安徽教育, 2006.

[7]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8.

[8]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6.

[9]王琨武.“有效”语文教学的建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6.

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化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低效率、无效率甚至是负效率教学结果的反思和必然选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强调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却忽视了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以及淡薄了学生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百花齐放, 教学模式和手段有极大的创新, 然而流于形式的活动在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同时又偏离了正确的教学目标。两种教育模式都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恰当地提出有效课堂理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质是, 不管课堂教学采取纯粹的讲授方式, 还是花样翻新的活动方式、合作式方式, 都应当把学生的三维 (知识与技能维、过程与方法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 发展和研究型、专家型优秀教师的发展这双重目标放在第一位。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 只要能捉住耗子的猫就是好猫”。也就是说, 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只要能有效达成学生和教师同时发展的课堂, 就是有效的课堂, 也就是合格的、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和素质教育要求的, 反之, 就是无效的、不合格的、违背课程改革目标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

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从不同的层次看, 教学有效性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 从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看,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的学有所成、教师的教有所进, 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学生学有所成是指学生在较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中, 能够获得满足自身三维发展需要的养料:知识和技能增长了——考试成绩提升、过程与方法掌握了——具备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更懂事了——有了健康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教有所得是指教师在追求有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提升了自身的素质, 向研究型、专家型优秀教师迈进: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有效教学进化为高效教学、预设课堂更多地向生成性课堂转化、课堂更加人文化和科学化。一代学生在有效的教学中成才, 一批优秀教师在有效的教学中成长, 最终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良性循环的形成。而这一切, 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心灵交流。

其次,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看,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预设、有效实践、有效评价等多个环节。有效预设是指课堂教学进行前, 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 了解学情,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 , 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 精选教学内容, 突出学科特色, 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并且要预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 对课堂进行弹性预设和开放性预设, 为有效课堂的生成做准备。有效实践要求教师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同时, 要将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起来, 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 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 达到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 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有效评价是师生、师师再次的心灵交流;对学生而言,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看课堂是否真正促进了三维的发展, 是否具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意犹未尽的效果;对教师而言, 有效的教学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尤其不能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 还要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上的工作做得如何, 关心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显然, 有效的课堂预设是师生预先的心灵对话, 有效的课堂实践是实时的心灵碰撞, 而有效的课堂评价是着眼于学生和教师更远发展的心灵期待。

再次, 从有效课堂的构成要素看, 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就是有效的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阵地, 学生大多的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甚至可以说, 课堂学习是学生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 有效的教学, 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课。也就是说,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应该有所收获, 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 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 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 或者是拓展了思维, 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 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2) 要让学生得到“实惠”, 前提条件是学生愿意学习。而没有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情感体验和默契和谐的协作配合, 很难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总之, 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活动进行的心灵交融, 既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又是有效课堂的核心, 更是有效课堂追求的目标。有位资深语文教师说:只要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 (3) 只要学生在上课之前“翘首企盼”;上课时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 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 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课后表现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那么, 这样的课就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率的课。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充满着欣喜、惊喜和内心的狂喜, 经常有意外的收获。因此, 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融, 是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

参考文献

②薛志芳.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N].中国教育报, 2005.3.11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不少硬伤, 学生基础能力不达标、技能创新不合格等问题亟待一线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研究解决。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识字教学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有别于高年级的学生, 其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 接受新事物快, 忘记的也快, 这是他们的特点。因此, 识字成了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 以致有些学生产生了厌恶学习语文的情绪。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们的作业情况反映出如下的问题:汉字掌握不牢固, 音读不准, 笔顺错误, 偏旁部首错误或者结构失衡。那么,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进行识字教学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读音规范

1. 教师示范要标准

教师范读要准确。如果教师自身读音都不准确, 怎么能引导学生读准确呢?有的教师在生活中使用的是方言, 尤其是在农村, 课堂上教师也是使用方言为学生授课, 这样对学生的读音识字没有帮助。因此, 国家推广普通话, 倡导教师练习普通话, 使用普通话与学生沟通教学。教师要练好朗诵的基本功, 起码要字正腔圆, 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好范读。

(1) 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发音不标准, 不能够马马虎虎, 视而不见, 要及时矫正。教师可以领读, 让学生跟读, 强化读的训练, 对读得标准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 对读音进步的学生鼓励其更上一层楼,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拼读结合识字

在注重读音标准的的同时, 还要重视汉字拼音的书写, 这是小学生认识汉字、学习汉字的基础。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要经常使用, 可以使用拼音来写日记, 提高运用拼音能力, 并学好普通话。

2. 汉字书写规范

(1) 创造识字语境, 利用词串识字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很不容易, 但是, 汉字是单音节, 容易组成短句, 也很容易押韵, 念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记忆。因此, 词串优美的形式, 再配以符合学生年龄的有趣内容, 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 关注生活, 识字无处不在

汉字无处不在, 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中, 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汉字, 即使他们只是说话或思考, 将之写下来就会看到每天所接触的汉字。鼓励学生们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汉字记录下来是培养学生生活态度的一种方法, 同时也是强化训练学习汉字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在“无教”中自主学习。

(3) 汉字书写规范

小学生初识汉字, 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书写问题, 这是正常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很多东西都是跟着教师学来的, 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自己要做好示范, 板书要清清楚楚, 不写连笔字和简笔字, 准确无误。

针对学生书写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耐心教导, 切不可在语言或行为上侮辱学生, 积极强化书写教程, 可以让学生临字帖, 拿教材中的范文练习笔画。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

离开阅读谈写作或者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输出, 而阅读正是这种释放之前的积累, 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 就不能写出真挚动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有很强的人文色彩, 文质兼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美的句子, 并学以致用。

所谓“读所乐读, 写所乐写”, 除了教材美文, 当然还有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以前确实有许多课外读物, 可是没有多少学生读过, 甚至有些课外读物里还夹杂着课外辅导题, 这引起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反感, 还有许多是老师指定的课外读物, 根本不是学生所喜欢的, 学生自然也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所以,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外读物, 教师把关, 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作为班级的阅读教材, 增加学生们丰富的课外阅读, 在乐趣中阅读, 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体会文字优美, 学生们有了乐趣自然会培养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总之, 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练说、写作,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读写过程中得到提高。

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需要在不断地强化的训练过程中提高。但是, 一味地传统性强化训练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 如何化“有教”为“无教”,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中心。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11

一、 有效的导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恰当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能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导入不能千篇一律,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课型的不同、学习目标的不同以及学生能力培养需求的不同而设计与课相应、与生相配、与课俱进的导言或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在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因为学生们对母亲很亲近并不陌生,我设计了问题式导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今年的母亲节,你准备送什么礼物给妈妈?”从而使学生畅所欲言,达到充满激情的状态,顺利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富有启迪性、趣味性的实验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人类的老师》一课时,我采用创设实验、操作的情境来导入。课伊始,我让三个学生分别到讲台前来尝试捏碎事先准备好的生鸡蛋。当他们一个个使出吃奶的力气捏而未果时,当场采访他们:“你是不是认输了?”“是不是确定捏不碎鸡蛋?”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鸡蛋就捏不碎呢?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当然,导入的方式很多,我们可灵活运用,如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我采用交流课前收集的边塞诗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青海高原的苍凉,初步感知柳树生长环境的艰难。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来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和欣赏课文的活动中,使教与学、学生与文本和谐融合。

二、 有效的流程控制

教学过程相对来讲应该是和谐的、完整的、持续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机地处理好知识发展的顺序和学生认知递进的顺序的关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对学生“生成性”资源和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放弃一些有极高利用价值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只忠实“教案”而放弃了这些资源,即使完成了所谓的课时安排,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我认为教师要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会正视、利用、改善非课本资源,有效控制教学流程。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课文中的人物评价,来提升学生的认识。这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很欣赏白骨精,她很聪明,为了取得成功,不怕失败,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超出了我的预料,但面对这种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回答,我没有作出判断性评价,而是机敏地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白骨精的行为值不值得我们学习?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最后学生们形成共识:白骨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目的都是为了害人。我们应该唾弃她的行为,而不是欣赏她的行为,更不能学习她这种行为。这节课虽然我没有能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而且拖了堂,但学生在辨析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是值得感到欣慰的。

三、 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就要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狠下工夫,应结合课文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从多样的学习方式中灵活地选用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有效组织学生学习。

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学生通过初读感知,了解了谜底就是东坡只长雪松,西坡长满杂树。之后,我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学习:谜底究竟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终于体会到是因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东坡的雪松具有弯曲反弹的特殊本领。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演一演雪松弯曲反弹的样子,相互再评一评,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四、 有效的练习与反思

学生主动参与,灵活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标准。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和知识体系的完善,验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确实“有效”,在课尾(8分钟左右)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时目标练习,采用问题式、作业式、小组汇报式、问卷式等方法,但设计的练习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有一定的梯度;也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等,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最佳的发挥。同时我们要切记:当学生完成后,要注意反馈、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得失。

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在课的结尾,我再次利用课件出示两棵樟树,并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填空题——“站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我_________”,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我舍不得离开。”有的说:“我想到了敬爱的宋庆龄奶奶。”有的说:“我以后要做像宋庆龄奶奶那样具有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还使学生形成 了正确的价值观。最后,我让学生课后收集宋庆龄的故事,丰富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实践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总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而不断追求的教学理想。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再运用,就一定能使学和教更加“有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在这一个阶段还没有形成或者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而且他们缺乏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的意志力;但是这个阶段他们的好奇心是比较浓的, 只要他们感觉到有兴趣的内容, 他们往往会主动、积极地参与。

对此, 我们小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况, 努力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会被激发出来,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有了, 那么他们阅读的效果也会相应地提升。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1. 真实体验。

在我们的语文知识教学中, 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去亲自感受和体验, 这样学生的印象往往会比较深, 也能增强对相关阅读知识的理解。如《找春天》这部分内容, 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周围的便利条件,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春天的变化, 学生自己发现的, 感触才会更深。

2. 情景模拟。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我们的教学, 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 对于有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特别是多媒体来展示所需, 化抽象为具体, 提升效果。

以《索溪峪的“野”》为例, 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多媒体的视听功能, 针对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游览张家界的索溪峪的实际情况, 通过多媒体展示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带领学生进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 与此同时, 还可以辅助教学课件的阅读影音资料, 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中聆听标准规范的朗读, 为提高学生对该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做好准备。

二、完善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单独从阅读方式来看, 主要有朗读和默读, 速读和慢读、精读和浏览、听读和视读、配音朗读和清读、个读和齐读等方式, 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需要来看, 应用最多的是粗读、通读、精度以及诵读等方式。

1. 从粗读来看,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即学生的预习。

这个阶段学生有可能是出声地读, 有可能是默读, 不一定要求学生懂课文的内涵, 只要求学生能认识课文的生字生词, , 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 对于不懂的, 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

2. 从精读来看, 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 就进入了下一个“读”的阶段, 那就是“精读”, 也就不再是笼统地、通篇地读, 而是有重点地读, 读那些美的句子和篇章, 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反复地读, 并仔细咀嚼其中的滋味。

3. 从诵读来看,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言学习的规律, 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诵读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齐声朗读、选择读、领读、接段读等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

三、巧妙提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具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定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主动质疑的精神, 同时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 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设问方式和设问内容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多角度阅读, 并以教师提问为契机, 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展开丰富联想。以人教版《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请学生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结论和看法呢?3.假如你是孔子, 当然是掌握了现代知识的孔子, 你会对这两个小孩子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应该说一方面是仅仅围绕了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在层次上也是步步推进, 这样会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法, 结合实际努力改进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 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几乎最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实施和反馈的,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极易走进仅仅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误区。结合新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需要在方法及模式上有所改进, 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 以评价为导向, 落实目标。

学生答问题精彩时, 要鼓励、赞赏。然而, 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那么,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 通过即时评价, 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 以评价调动情绪, 促进体验。

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更是这样, 因为情感性本来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特点, 良性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对于学生而言, 当自己的发言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时, 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学习积极性便能得以充分激活。

上一篇: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下一篇: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