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共8篇)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篇1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社会三大能源消耗行业领域之一。有统计表明,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同时我国500亿m2既有的建筑节能建筑的不到总面积的约为14%。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照明、热水供应、电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综述
对于建筑节能激励问题,各国政府通常采取经济激励作为市场机制下的主要补充干预和调节手段。
我国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1949年~1978年计划经济时代,主要通过政府指令来调节,特点是:“统一分配、凭证定量、控制使用”。这种强制政府指令适用于供应短缺情况,无视市场规律,放弃价格调节机制。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建筑能耗普遍较低,但是居民生活不便,舒适度差;(2)1978年~2000年的改革初期,以立法规范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这一时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法规,各地设立能源管理机构。该时期建筑节能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3)2000年以来建筑节能深化改革时期,我国除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外。例如2008年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提出新建建筑必须达到节能50%的标准;同时,还制定了设立物质奖励、财政补贴或优惠性贷款等一系列激励手段,通过这些政策人们的用能行为发生了改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建筑节能示范区、试验区;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应运而生,通过合同能源管理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能源服务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产生了新的能源管理商业模式。
通过我国的建筑节能实践充分说明了:强制性的建筑节能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是,没有充分调动各节能主体的积极性,导致隐形成本增加。经济激励政策由于其自愿性、鼓励性的特点,能有效地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但和发达国相比,整体节能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不完善,节能改造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快速进展。
2 我国建筑节能激励现状
普通建筑能耗高、能源浪费严重等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筑节能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以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但是大部分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同时,我国的节能激励政策通常实在是在鼓励优惠政策中顺便加入了节能降耗的内容,激励政策向建筑节能倾斜的强度不够。具体来说,我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 民众节能意识薄弱
目前,建筑节能在我国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不够,政策激励不到位,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淡薄。虽然从1991年起,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经验,对提高社会节能意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26年的宣传主题来看,理念混乱、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节能宣传的核心应该是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
2.2 公共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虽然对公共机构建筑节能实行了能源费用“实报实销”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不是强制性的约束,没有考核标准。在缺乏约束的激励政策下,会增加监管成本。由于不属于强制性要求,同时节能资金有保障,没有设定节能考核指标以及有效的奖惩制度,公共机构在建筑节能改造上积极性普遍不高。
2.3 激励政策不完善
我国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不完善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激励对象单一,我国目前建筑激励的对象仅限于节能产品技术的供应方,西方国家的激励对象既包括节能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还包括建筑节能产业的研发者、建筑商和节能服务公司和社会机构等其它主体。(2)激励角度单一,我国目前仅对墙体材料实施相关税费减免,国外国家的激励既包括新建节能型建筑还对现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两方面。(3)激励手段单一,我国目前的激励主要以财政补贴为主,其他激励则相对较少。欧美国家广泛采取各项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贷款补贴、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激励政策。同时,我国激励性政策偏重于事后奖励,项目建成验收后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做法对于建筑节能这种前期投入大,隐形收益在建成后凸显的工作显然不太合适。
2.4 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激励的政策多数还是停留在法律层面上,主要原因在于制定时着眼于宏观方面的规定,缺乏针对性,缺少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具体政策,因此到,各个地区实施可操作性不强。
2.5 节能服务公司发展缓慢
建筑节能服务公司作为建筑节能减排的中介机构,在建筑节能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经济适用的建筑节能方案,实现节能降耗、费用的优化。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对我国建筑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公司,面临市场不成熟、融资困难、人才匮乏、标准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发展发展缓慢。
3 我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建议
3.1 构筑完善的建筑节能宣传多元平台
建筑节能信息平台是民众获得节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一个形式灵活多样的、内容充实的、信息准确的既包含科普知识、又包含专业知识的宣传平台。
3.2 完善公共机构参与建筑节能的奖惩机制
建议取消“实报实销”制度,对每个公共机构根据其具体情况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对于逾期未完成目标的机构由其自行承担能源费用,情节严重者建议给予相应的惩罚;按期完成目标和任务的的机构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
3.3 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不同的主体特性的差别,建议制定分类别的激励方式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在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节能标准的差异,充分考虑建筑的现状的差异,使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在国家统一制定大目标下,应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政策应灵活有效。
3.4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筑节能项目
我国现有的建筑节能项目的融资模式还是以政府投资和政策性融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度明显不够。在经济社会新常态,政府投资的项目将减少、投资额将缩减,在此背景下,社会资本在建筑节能项目中应发挥积极做作用。政府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尽快制定和完善金融机构对于节能改造工作支持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融资租赁、建筑节能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等市场融资模式。
建筑能耗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发展节能建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缓解能源紧张现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建筑节能激励意在政府部门通过出台合理政策,吸引更多的建筑节能市场主体参与其中。研究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我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应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松涛.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1/3[N].中国青年报,2012-11-24.
[2]赵永攀.建筑节能与社会经济效益研究[J].城市建筑,2013(2):233-234.
[3]李慧.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4]张琦.国外建筑节能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2(5):48-53.
[5]王莉,杨继瑞,孙建华.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5(3):134-136.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篇2
节能建筑的推广将实质性地减少我国总能耗,培育民用节能建筑市场是节能减排战略的必经途径。民用节能建筑市场本身多环节、多主体的特点违背了市场均衡之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假设,即存在由正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搜寻成本和逆向选择,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文章运用委托代理模型研究政府和节能建筑开发商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继而提出在委托人风险中立和代理人风险规避的情境下激励对象选择的方法和政策框架。
在工业、建筑、交通三大传统高能耗领域,建筑能耗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大量的能源消耗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节能”已经被视作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之外的第五大能源。同时,建筑行业降低碳排放的成本是最低的,因此建筑节能正渐次成为节能减排的核心领域,或将成为中国突破能源瓶颈的关键。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界定
建筑按照使用功能不同,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前两者统称为民用建筑,这也符合《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表述。民用建筑能耗在社会终端总能耗中比重较高;工业建筑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建筑,其用能一般在生产用能中统计;农业建筑则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建筑,农民的节能意识强,能源消费方式相对保守。所以,本文针对民用建筑展开分析。
节能建筑是指根据节能设计标准而设计和建造、降低其运行能耗的建筑。涉及的领域有:建筑设备节能,建筑围护结构改善,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太阳能建筑推广,新能源和新技术研发,物业管理和使用操作节能。此处将节能建筑的范围界定为,新建及既有存量建筑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二)研究背景
建筑产业在每个国家都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产业,中国现有建筑面积已逾440亿m2,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20亿m2,是全世界新建建筑面积的一半。但从环境角度看,它也是能源消耗、固体废弃物产生、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潜在健康威胁、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的罪魁祸首。中国民用节能建筑市场发展问题的研究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背景和诉求:能源压力,环境负荷,节能建筑市场供需双不足,以及政府管理和激励不足。
在中国节能建筑市场发展中,行为主体博弈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差异,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的合作关系,带来了逆向选择问题。委托— 代理理论中,代理人总是选择行为以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委托人应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代理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最大化整体利益。
二、节能建筑市场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源自3个基本要素。首先,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并非总是一致;其次委托人和代理人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优劣势地位不同,即存在典型的非对称性;三是系统资源配置中各行为主体间具备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节能建筑市场上,两级政府、开发商和业主等行为主体间存在着多层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开发商和业主的委托—代理关系
开发商和业主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体现在:业主,特别是住宅和普通商业建筑的业主,往往对建筑是否节能无从判断,因此是委托人;而开发商掌握着更多的信息,所以是代理人。在节能建筑开发和销售过程中,开发商为了最大化自身利润,有着强烈的动机向消费者隐瞒真实的建筑物节能水平的信息,因此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这也是我国目前信任危机及其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的背景下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
(二)政府与业主的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在节能建筑市场的推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业主的积极参与则更为重要,并以其主观觉悟为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业主的环境意识和自觉选择节能建筑和产品的意识还不强。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业主选择节能建筑。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是非对称的,政府很难清楚地观察到业主购买和消费节能产品的真实意愿及其程度,大量业主中总会有一些人出现“搭便车”、“偷懒”或向政府隐瞒真实信息(如谎报真实费用)等现象,存在道德风险。这样,政府和业主间建立了以政府为委托方而业主为代理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政府与开发商的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只有投入能够足以弥补投资成本或酬以足够的经济回报,才会主动开发节能建筑。政府为引导和监管企业开发节能建筑,与开发商间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代理人开发商在市场经济下自主权上升,对企业经济活动和市场微气候掌握着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而政府作为委托方不可能完全监督或全部使用合同条款约束开发商的行为。由于政府难以知悉开发商的真实成本及行为并依此实施相应的奖罚措施,代理方便有激励选择不开发节能建筑或隐藏真实的能效水平或能耗信息。此即代理方依仗信息优势产生环境治理中的逆向选择,导致政府政策执行及监督成本高昂。
(四)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
中央政府负责提出政策方向并考核地方政府业绩,地方政府受其委托根据考核业绩最大化的目标发展地方经济、对所辖区域内的各类建筑相关企业行使管理权,如实施监督、检查、处罚、激励、征税等行政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具体事务的管理主体,更接近信息源,并有选择地向中央政府传递后者所需的信息或有关自身行为的信息,形成了两级政府间的信息非对称。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的代理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谋取自身利益,消极或虚假执行委托人的要求,甚至可能导致中央政府的目标落空,也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当然,地方政府在选择某种行动决策时,清楚地意识到中央政府可以通过事后检查来评价地方政府的行为。但因委托人对代理人施政效果好坏的评价一般不表现为物质报酬,而是体现为职位升迁、声誉增加或降职、问责机制等形式的奖惩,这种考评机制对委托人而言成本很低,但对代理人而言影响效用也不大。因此代理人博弈行为的最终偏向与其行为策略的预期得益更为相关,于是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在中国节能建筑市场上同时存在着以上4种及更多的委托—代理关系,但基于探讨中国节能建筑市场发展机制的目标,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关系是其中最为关键和最值得研究的,以下重点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并试图探索发展机制的政策启示。
五、节能建筑市场激励机制框架设计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里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于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其思想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上文分析了在委托方风险中立而代理方风险规避的情况下两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为我国节能建筑市场的发展机制的分析奠定基础。结合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本文对节能建筑的激励政策体系展开方案设计,具体包括激励目标、激励对象和激励力度等。
(一)民用节能建筑市场的激励目标
中国民用节能建筑市场激励政策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除历史文物建筑之外的新建和既改建筑达到或超过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推进节能设计标准本身的提高。短期目标是加强供给方管理,政府实施行政命令性政策与经济激励手段以激励开发商,提高节能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及其执行率。长期目标是加强供需双方特别是节能建筑需求方的管理,同时培育成熟的中介市场,培养市场供需双方主体的节能意识,引导供方主动投资于节能产品,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利益引导等手段增强消费者的节能知识和环境素养,把潜在的节能需求变成现实的购买行为。
(二)民用节能建筑市场激励对象的选择
解决中国节能建筑市场供需不足的根本还在于需求端管理的理念,培养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敦促其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利益出发,主动选择节能建筑,从而形成市场需求,此需求经市场机制传导至开发商,后者被激励选择开发节能建筑,引导市场主体主动投资于节能项目(图1)。当然,结合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能源战略,也应加强供给端的管理。
图2设计了中国节能建筑市场供需主体关系及激励的框架。节能建筑市场的推广既可以从供方展开,也可以从需方展开,其实际上是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内的各个主体之间委托—代理的关系。此外,对于推进节能市场所必需的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能效测评和能效标识属于客体技术保障。
六、主要结论
非对称信息下的信息博弈论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背景下的最优契约安排,研究以经济问题为导向,以综合信息结构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为结果,其对“机制”的定义是“契约”,以特征函数式的表述为博弈的一般表达方式,以委托人为设计主体,以理性代理人为实施对象的定量的分析工具。委托人设计激励机制使得代理人按其期望行动。
如何定位政府在民用节能建筑市场中的具体角色以及相关职能,如何进一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其他相关博弈主体间的新型政企关系,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参与,将对推动实施我国节能建筑监管体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篇3
一、辽宁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现状
1. 节能改造规模。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 辽宁地区的既有城镇住宅建筑面积约5亿平方米, 而现有的能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大多为新建的住宅建筑, 能达到节能标准的公共建筑数量较少。截至2006年, 辽宁地区城市行政规划区内的新建建筑 (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达到节能率设计标准的50%;2010年达到节能率设计标准的65%。2010年, 大、中、小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量分别为应改造面积的25%、15%和10%。
2. 能耗现状。
辽宁地区大部分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 全省既有建筑面积约为5亿平方米, 而高能耗建筑占95%以上, 每年新建建筑的80%以上仍然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 成为高能耗建筑, 只有10%到15%能达到国家指定的建筑节能标准。
3. 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
建筑的维护结构是指对于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建筑物, 必须用一定的结构部件将其包围, 使整个房屋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体系, 这些包围部件即建筑物的围护结构 (包括屋顶、墙体、门、窗等) , 因为建筑维护结构的部件是与外部空气直接接触的, 所以建筑内部的热量主要是通过结构部件损失的。据相关数据显示, 建筑物内的热量通过维护结构损失的能达到70%。
4. 采暖供热系统。
目前, 在我国不论公用还是民用建筑都是通过热源供热, 热网传送, 热用户取暖组成。辽宁地区现在比较常见的热源主要有四种:锅炉整装加热单元、独立式加热器和家用火炉, 但占主导地位的供热方式仍然是集中供热热源。据统计, 我国总采暖面积的65%-70%是由集中供热热源提供的, 集中供热热源又主要有锅炉供热、热电联产、核能供热、工业余热、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方式, 其中锅炉燃煤和热电联产锅炉的热交换器效率仅为55%-70%, 并且由于热交换器效率没有考虑锅炉的外壳、水管等其他组件引起的辐射和对流损失, 故锅炉的效率仍比这个数据低。
5. 既有建筑产权。
由于过去我国实施过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 对住房实行的是分配制度, 这种制度使我国的房屋私有化程度低, 建筑产权多样化, 居住建筑大多以公寓形式存在, 一栋住宅楼房可能有很多个产权主体, 这就导致很难使每个产权主体都会同意投资进行节能改造, 改造的意愿很难完成统一。
二、辽宁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障碍分析
1. 政府行政管理问题。
辽宁地区现有的大型煤矿基本都已进入开采的末期, 而辽宁地区乃至我国整个北方采暖区都是以煤作为主要的取暖燃料, 所以对辽宁地区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是保证辽宁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政府还没有认识到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重要性, 仍然把房地产开发建设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所以并没有针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问题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 导致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造标准。
2. 节能技术问题。
辽宁地区地处我国北方, 属于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而且漫长, 建筑的采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所以辽宁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主要技术问题就是保温。辽宁地区地形结构复杂, 有山区有平原, 各地区既有建筑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 但是因为节能改造的技术不配套, 体系不完善, 比如说围护结构的保温改造与采暖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不能协调统一, 这样不仅会使节能改造的成本增加, 而且改造后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及资金问题。
辽宁地区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还处于尝试阶段, 节能改造市场还没有形成, 所以也基本没有私人或企业的资金投入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活动中。由于辽宁地区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才刚刚起步, 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资金不足成为制约辽宁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 辽宁各地区政府都没有设立用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专项基金, 既有建筑的业主或相关单位也没有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资, 资金问题严重阻碍了辽宁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
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激励政策
1. 设立专项基金。
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进行, 由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不成熟导致节能改造市场中用于节能改造的资金严重不足, 所以要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必须对实施节能改造行为的主体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在我国, 目前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数量非常庞大, 而资金的不足一直是约束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为了促进辽宁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 辽宁地区也应该建立只应用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专项基金, 用于辽宁地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采暖和收费制度改革以及节能改造政策的制定和节能改造技术的调研、科研开发、试点示范等, 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2. 实施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一般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特定的政策目标, 在税收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税收优惠的对象免除或减少一部分税收来补贴纳税人的某些活动或相应的纳税人。辽宁地区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的税收优惠对象主要是实施改造行为的主体。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降低税收和免除税收两种形式, 在具体行使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的投资消费者, 或者是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原料的销售方, 在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双方均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即可以适当地减少或免除双方所需纳税的金额;二是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项目或者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提供降低或免除税收的政策;三是根据经过节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所能达到的节能标准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即达到的节能标准越高收取的税金就越少。
3. 采取政府补贴。
补贴是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为交易双方 (节能建筑或节能产品的购买者,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执行者) 无偿提供部分资金。补贴能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主体产生强烈的市场号召力, 通过提供补贴可以鼓励节能改造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活动中, 从而加速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速度, 增加市场上节能建筑的销量, 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篇4
发达国家从1973年能源危机时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过30多年的努力, 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经减少到原来的1/3~1/5, 其中激励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建筑节能做得比较好的国家, 都出台了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减税, 凡在国际节能规范 (IECC) 标准基础上节能30%~50%以上的新建建筑, 每套可以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欧盟则提出了包括开征能源税、税收减免、补贴和建立投资银行贷款等规范性的财税政策, 尽管各国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的出发点不同, 但都为推进节能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国外典型案例
2.1 美国
美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24%。而建筑耗能占美国总能源消费的39%, 占美国电力消费的70%, 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约有40%~60%来自建筑能耗。
美国的住宅建筑有其独特性。美国人口约2.5亿, 住宅建筑自有率达66%, 人均住房面积近60平方米, 居世界首位。其中大部分住房都是3层以下的独立房屋。据统计, 近年来美国住房每年消耗能源折合约3500亿美元。住房的供暖、空调全部是分户设置, 房屋本身的节能水平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指标, 甚至成为了一些家庭购房的首要指标。
近年来, 迫于越来越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持续增长、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问题带来的新挑战, 美国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建筑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节能建筑的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 通过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先进节能技术, 在建筑节能标准、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以及与节能建筑相关的认证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很大成效。美国共有40个州制订了本州的建筑节能标准。
2.1.1 美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 美国全国兴起了一场鼓励环保建筑的“绿色革命”, 而今绿色建筑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一方面是由于经历了上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民众对质朴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促进了节能建筑理念的普及;另一方面, 美国能源消耗及价格的增长也刺激了绿色住宅建筑技术和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应用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 美国政府开始运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广绿色建筑, 并辅之以颇有成效的激励政策, 让开发商和消费者均获益。在政府法律要求和优惠政策的推动下, 绿色建筑很受市场欢迎。开发商绿色意识强, 从商业角度出发愿意投资开发绿色建筑, 很多房产开发商都把“向LEED金奖标准努力”作为市场推广的口号;消费者对这种健康环保、高舒适度的建筑非常认可、需求强烈, 绿色建筑购买出租率高, 形成市场供需两旺的局面。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BC) 数据显示, 5年内, 美国近5 0%的新建筑将是绿色建筑。
2.1.2 纽约州运用财税激励政策引导节能建筑
纽约州一直致力于推行节能建筑。纽约的节能建筑法案 (ECCC) 推动了新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并于2002年成为强制性法津, 每年能为纽约居民节省8000万美元的开支, ECCC的标准比国际节能法案 (IECC) 更为严格。2000年, 纽约州立法通过了绿色建筑税收优惠政策 (GBTC) , 是美国首个运用税收优惠来推动修建绿色建筑的州, 采用了该州自己开发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州政府每年提供固定的财政预算支持。随后马里兰州也实行了类似的税收优惠 (SBTC) , 其他各州也在积极效仿。
(1) 管理机构:纽约州环保部是GBTC的主管机构, 负责标准开发, 项目审批、跟踪;纽约州能源研究和开发局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并配合每两年审查、更新一次标准。
(2) 支持规模:一期受理2000~2004年实施的项目, 减税有效期2001~2009年, 采取“先到先得, 额满即止”的方式, 为建筑或租住空间达到“绿色”标准的业主和租户提供了总计2500万美元的减税额度;二期提供了新的2500万美元的减税额度, 受理2005~2009年实施的项目, 规定每座建筑可获约200万美元的税收减免。
(3) 申请条件:绿色建筑或绿色翻修建筑, 建筑最少包含2万平方英尺的内部空间, 如住宅建筑必须包含至少两个居住单元以及2万平方英尺的内部空间, 租住空间最少包含1万平方英尺的内部空间;建筑物必须符合GBTC的“绿色”标准, 标准涉及能源与能效、室内空气质量、建材, 涂料和装修、运行、节水、家电, 制热制冷设备等方面, 可由持照的建筑师或专业工程师对绿色建筑进行鉴定并提供资格证明, 新建筑的能耗不能超过纽约州节能建筑标准的6 5%;翻修建筑的能耗不能超过纽约州节能建筑标准的7 5%。
(4) 税收优惠政策:纽约州的绿色建筑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a.绿色基础建筑 (Green Base Building) :这一类型是为确保开发商受益而不必依赖其租户。基础建筑的税收优惠标准是允许成本 (Allowable costs, 指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所需的成本范围) 的5% (1%×5年) , 允许成本最高为150美元每平方英尺, 即绿色基础建筑最高按7.5美元每平方英尺的标准减税。如果绿色基础建筑位于经济开发区, 则按允许成本的6% (1.2%×5年) 的标准减税。受益人是建筑的所有者。
b.绿色租住空间 (Green Tenant Space) :它可能在绿色基础建筑内, 最短承租期为五年, 这一类型是为确保租户受益而不必依赖其他租户。租住空间的税收优惠标准是允许成本的5% (1%×5年) , 允许成本最高为7 5美元每平方英尺, 即绿色租住空间按最高3.7 5美元每平方英尺的标准减税。如果绿色租住空间位于经济开发区, 则按允许成本的6% (1.2%×5年) 的标准减税, 在同一建筑内可以有多个绿色租住空间。受益人是建筑的业主或租户。
c.绿色整体建筑 (Green Whole Building) :如果基础建筑和全部租住空间都是“绿色”的, 建筑可按绿色整体建筑获允许成本7% (1.4%×5年) 的税收优惠, 即基础建筑和租住空间分别按每平方英尺10.5美元 ($150×0.7) 和5.25美元 ($75×0.7) 的标准减税。如果绿色整体建筑位于经济开发区, 则按允许成本的8% (1.6%×5年) 的标准减税。受益人是建筑的所有者或租户。
d.其他优惠:如果在绿色基础建筑、绿色租住空间或绿色整体建筑中安装绿色制冷剂的燃料电池、光伏模块、空调设备, 可获得以下税收优惠:
燃料电池组件:按燃料电池安装成本3 0%的标准减税 (6%×5年) , 最高1000美元每千瓦直流额定容量。
光伏模块组件:建筑集成光伏 (BIPV) 模块按增量成本的100%减税 (20%×5年) ;非BIPV模块按增量成本的2 5%减税 (5%×5年) , 这两类光伏系统最高按3美元每千瓦直流额定容量。
空调设备组件:使用美国环保局批准的非消耗臭氧层制冷剂或R-123, 按新空调设备成本的1 0% (2%×5年) 的标准减税。
(5) 申请流程:
(6) 实施效果:截至2004年12月, 纽约州环保局已为七座建筑累计减税2499万美元, 其中三座是纽约市的住宅建筑, 它可以在五年的时间内为建筑业主累计减税相当于开发总成本的5%~8%。但这种优惠主要适用于出租房屋, 对于购房者的优惠尚未建立。
此外, 在纽约州的大力推动下, 一些地市还实行了强制性的绿色建筑标准, 如华盛顿特区法案要求任何超过2万平方英尺的新建筑或是翻修建筑, 都要符合政府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特区政府还要求所有的商业项目都必须考虑一个公共利益协议, 该协议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 而绿色建筑是其中的一部分。纽约市政府2005年11月立法规定建造非住宅公共建筑必须达到LEED认证的标准, 同时对于那些得到1000万美元以上公共基金赞助的或预算一半以上来自公共财源的私人项目也同样要求。
2.2 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 能源匮乏, 石油几乎100%进口, 天然气80%进口, 节能一直是德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由于纬度较高, 德国冬季较长, 建筑供暖耗能一直是德国政府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领域 (建筑供暖和供水消耗的能源占德国能源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德国住宅很重视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保, 既提高了住房的舒适度, 又推进了资源和能源的全面节约;德国也十分重视建筑设施的节能, 其住宅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1977年第一部供暖保护法 (WSVO) 诞生至今, 德国政府在建筑节能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方面提供经济上的鼓励和政策上的优惠, 提高企业的节能意识和管理手段, 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机制, 调动个人和企业节能的积极性, 把节能从“被动”转为“需求”,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1 德国复兴银行提供贴息贷款支持节能建筑
在德国, 有多个覆盖全国的以提高建筑领域能效为目的的资助计划。此外, 各州银行还提供各种地区性的资助计划。其中,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集团 (KfW) 节能建筑资助计划非常具有代表性。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KfW) 是德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 主要进行政府指定的业务, 其自有资金来自欧洲复兴信贷计划援助资金、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由政府担保通过资金市场获得。截至2004年底, KfW总资产达3290亿欧元。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资助计划范围包括建筑保温工程、供暖系统的更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所属的节能住宅项目的修建等, 涉及节能建筑的主要是生态建筑计划和二氧化碳减排改建计划。
2.2.2“生态建筑计划”所资助的新建建筑工程
(1) 支持力度:该计划最高可以资助全部投资金额, 并包括各种附加费用。它提供十年以上的固定利率长期低息贷款, 并且在最初数年 (2~3年) 中可以免偿本金。
(2) 申请资格:个人、房产开发商、住宅建筑合作社、乡镇、区县、乡镇联合体以及其它国家机构都可以提出申请。
(3) 申请条件: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40升房屋”或“被动式房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60升房屋”;并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供、区域或集中供热技术安装的采暖设备。
a.评判是否属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40升房屋”, 必须满足两项能够反映建筑物能耗的标准。根据《节能法规》 (EnEV) 的规定, 这两项标准应被列入每座新建建筑必备的能源证书当中:
标准之一是能够反映出您的建筑能耗的指标值, 即年一次能耗 (Qp) , 根据《节能法规》 (EnEV) 的规定, 该值不允许超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 (AN) 40kWh;
标准之二是您的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功能应符合一定的要求:即建筑物维护结构的单位传热损失 (HT) 必须比《节能法规》 (EnEV) 中规定的最高值低45%以上。
b.建筑是否属于被动式房屋, 同样要符合两项评判标准:
标准之一是根据《节能法规》 (EnEV) , 年一次能耗不得超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40kWh;
标准之二是年采暖热耗 (QH) 不得超过每平方米居住面积15kWh。
c.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节能“60升房屋”采用与节能“40升房屋”相同的评判标准, 只是标准要低一些:
根据《节能法规》 (EnEV) , 年一次能耗不得超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60kWh;
建筑物传热维护结构的单位传热损失必须比《节能法规》 (EnEV) 中规定的最高值低30%以上。
2.2.3 二氧化碳减排改建计划
(1) 申请资格:个人、房产开发商、住宅建筑合作社、乡镇、区县、乡镇联合体以及其它国家机构都可以提出申请。
(2) 申请条件及补助额度:
老建筑 (1983年12月31日之前) :改建后节能水平达到《节能法规》 (EnEV) 第三章要求, 补助总投资额的10%, 上限为5000欧元/居住单位;
新建建筑:节能达到30%, 补助总投资额的1 7.5%, 上限为8750欧元/居住单位;
节能套装:如采用KfW所提供的节能措施套装, 补助总投资额的5%, 上限为2500欧元/居住单位。以上同时提供十年以上的固定利率长期低息贷款, 并且在最初数年 (2~3年) 中可以免偿本金。
2.2.4 实施效果
从贷款总额来衡量,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计划项目是目前全德国规模最大的建筑领域资助计划。其优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资助。此外, 它的另一大优势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CO2建筑物节能改造计划中规定了项目必须达到的CO2最低减排标准。所有这些计划都打破了州和乡镇的界限, 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申请贷款的手续也非常简便。除此之外, 这些计划还可以很好地与地区性资助计划相互补充。如果没有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这些计划项目, 人们在建筑物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恐怕会遭受沉重的挫折, 而且会对建筑行业的就业形势产生负面影响, 既有建筑的朽坏状况也会加剧。
在2000年到2003年的时间里, 这些计划项目总共提供了7亿5千万欧元的贷款。其中的一大半, 约计50%到80%的资金使用在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工程及安装新窗户上, 但这个比例正在逐年递减。除此之外, 用于安装新式采暖锅炉的投资贷款比例也相当高 (占贷款金额的12%到22%左右) 。另外, 自2002年开始引入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节能房屋贷款项目以来, 这部分借贷申请呈高速增长之势。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政府主导建立建筑能耗标识、节能量核定等基础政策机制
国际经验证明, 作为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补充, 建筑能耗标识体系、能够起到引导消费者选择节能住宅, 从而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 改善商品信息不对称、规范房地产市场这个角度来说, 建筑能耗标识体系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欧美各国来看, 建筑能耗标识制度大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而节能量核定及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则是实施激励政策的基础, 由政府主导制定政策机制与规则, 催生起来的大量节能减排效果核定机构为激励政策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建立有效的财税激励措施
我国对节能建筑的财税激励措施尚未建立, 从而很难激励开发商和建筑商对节能建筑的积极性, 西方发达国家均通过税收减免、提供贷款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节能建筑的发展, 我国应积极探索适合于我国财税体制的税收和贴息激励政策, 调动开发商、建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 尤其是消费者, 通过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 从而必然拉动房地产商和设备生产商的积极性。
3.3 提高开发商和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篇5
(四) 节能建筑优惠贷款
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国债贴息政策中, 节能项目列入技术改造的内容之一, 享受投资贷款贴息的优惠。例如2001年9月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北京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 提出对新型建筑结构和供暖技术的科研与试点示范工程;利用工业废渣、城市废渣和农作物秸杆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其他与推动建筑节能发展有关的材料、设备的生产应用技术与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享受贷款贴息、资金补助等政策扶持。
2008年建设部制定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规定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符合信贷条件的, 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有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
(五) 节能建筑基金或专项资金
建筑节能基金, 特指专项用于支持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公共资金, 性质上属于公益基金。公益基金对节能投资有明显的杠杆作用。根据国外经验, 公益基金能刺激节能投资, 其中英国, 美国等国家公益基金所带动的节能投资规模为公益基金本金的数倍至十数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建筑节能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计划经济的模式, 政府靠行政命令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 但国家直接用财政来支持的力度有限。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近年来政府对节能尤其是建筑节能的优惠政策已经减少, 1998年以后国家相继取消了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专项贷款, 因此建筑节能专项基金便成为支持推行建筑节能的主要资金渠道。建筑节能专项基金最典型的实例是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旨在限制实心粘土砖的生产与应用, 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促进实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 同时执行建筑材料和建筑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重要产业技术经济政策。
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国务院令第530号) , 提出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安排民用建筑节能资金, 用于支持民用建筑节能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节能项目的推广。建设部制定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中规定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当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下列活动:建筑节能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效审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促进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六) 建筑节能热价政策
热价是供热价格的简称, 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热价对供热企业的盈利和广大采暖用户的利益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调整热价, 既可以保证供热企业正常运行, 又可以使广大热用户合理用热, 减少热能的浪费。
2003年, 建设部等八部委颁布了《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停止福利供热, 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和逐步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 以及推进城镇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施改造, 并在三北地区开展了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和供热计量的试点工作。2005年八部委再次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目前, 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草拟了《城镇供热价格管理办法》 (讨论稿) , 目前正在进一步征求意见。新办法的目的是积极探索利用供热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 达到节约资源, 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的目标。
2006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06) 第28号) 规定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加快城镇供热商品化、货币化, 将采暖补贴由“暗补”变“明补”, 加强供热计量, 推进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 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建筑供热采暖按热量收费的政, 培育有利于节能的供热市场。
2006年9月, 建设部颁布《关于贯彻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 (建科 (2006) 231号) , 其中第六条“加快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中规定, 尽快实行将采暖补贴由“暗补”变“明补”, 加快推进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冬季采暖保障制度。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推出的《城镇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对供热价格的起到杆调节作用, 激励了节约资源, 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效的目标。
四、建筑节能激励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 评价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指标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有效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经济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以及社会效益指标。
1. 经济效益评价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目的是提高在建筑生命周期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 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给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实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可以推动节能省地型建筑的发展, 是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的重要策略。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经济效益评价建立在能耗统计、能效标识、能源审计以及能源服务市场体系等基础上, 其主要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1) 政府的费用效益分析。政府为建筑节能所投入的增量成本主要体现在采取不同激励措施时所投入的财政支出或减少的财政收入以及为建筑节能改造所投入的财政支出。而政府获得的增量收益主要是税收收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通过费用效益分析, 可以从政府角度评价政府制定建筑节能政策的经济效果。
(2) 房地产商的费用效益分析。房地产商为建筑节能所投入的增量成本主要是再建筑生产过程中增加节能材料或构件以及采取的相关措施而增加的成本费用, 体现在建筑成本的增加。房地产商获得的增量收益包括由于国家实施激励政策, 给开发节能建筑的企业提供的补贴或税收、税率优惠等;在销售节能建筑产品时所获得的增量收益;由于政府及社会对开发节能建筑的房地产商的认可所带来的品牌等无形价值效益。因此费用效益分析可以从房地产商角度评价实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经济效果。
(3) 消费者的费用效益分析。消费者为推行建筑节能所投入的增量成本主要体现在因购买节能建筑而而增加的支出、相关税费以及为改造或增加节能设施所投入的部分费用;消费者所获得的增量收益包括由于国家实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 给购买节能建筑的消费者提供的补贴和消费者在使用节能建筑中节约的能源费用等。因此可以从消费者角度来评价实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经济效果。
(4) 节能服务公司的费用效益分析。节能服务公司 (ESCO) 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公司。其在推广建筑节能激励政策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即公司运营投入。所获得的收益主要是分享部分或全部由节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以及国家财政为推动节能工作对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的贷款贴息、税收费用减免等优惠措施。节能服务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 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因此它必然要十分谨慎的选择项目, 投入到技术和财务都可行的节能项目之中。因此通过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费用效益分析也可以评价实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经济效益。
2. 生态效益评价
评价实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生态效益可以从环境因素和能源因素两方面来进行。
(1) 环境因素。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 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过低的能源利用率又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保障的主要瓶颈, 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环境影响是评估节能政策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减排量、二氧化硫减排量、烟尘减排量等方面。
(2) 能源因素。能源评价指标是衡量建筑节能激励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尺度, 主要包括能源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 和能源供应安全等方面, 这是我国能源的长期战略目标, 也是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节能政策必须符合这一长远目标, 即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供应安全。能源节约指标包括节能量和节能率。节能量是指因采取节能措施, 报告期比基期减少的能源消耗量;节能率是指报告期与基期相比, 能源消耗下降的速度。
3. 社会效益评价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实施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激励政策将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普及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促进节能环保型新材料核心设备的开发, 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用能方式, 推动社会进步。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均能源消费量、节能电器拥有率、节能住宅建造率、人均节能住宅面积等。
(二) 各类建筑节能激励政策有效性综合分析
本文上一节分析的中国制订与实施过的六类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 可以归纳为税收优惠、优惠贷款贴息、基金支持和价格调控四个方面, 本节将从这四个方面讨论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有效性。
1. 税收优惠
中国的建筑节能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国际经验表明, 税收政策可以在促进能源节约方面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目前在中国, 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建筑节能效果有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类:首先, 我国还未充分利用税收政策调控建筑产品、材料及建筑能耗的价格。其次, 对建筑节能投资方面的并未有税收优惠政策, 比如90年代颁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规定》对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或新型复合墙体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北方节能住宅实行零税率的优惠政策, 但1999年以后,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刺激社会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 所有投资事实上都享受零税率政策。因此,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节能建筑没有激励动力;第三, 我国对建筑节能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例如, 在发达国家, 采用环境税对建筑节能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中国现行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在环境税用以促进建筑节能方面范围狭窄, 并且主要针对建筑节能材料, 对建筑节能的各相关利益主体——开发商、消费者、设备商、材料商及物业管理等均缺乏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难以驱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建筑节能工作。
2. 优惠贷款贴息
我国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国债贴息政策中, 节能项目列入技术改造的内容之一, 享受投资贷款贴息的优惠, 这对我国节能改造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部分城市也相应制定了推动建筑节能发展有关的材料、设备的生产应用技术与技术改造方面的贷款贴息政策, 如《北京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在这方面有专门的举措, 对建筑节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中国采用贷款贴息政策促进建筑节能的经验过少, 但开展建筑节能较好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正确地制定和实施贷款程序, 提高贴息贷款的经济效益对建筑节能战略至关重要。
3. 基金支持
目前一些省市虽然利用地方财政资金支持节能技改项目, 但节能项目少而分散, 资金保障程度较低且不稳定, 资金更无法滚动使用。同时, 资金和项目也不能做到公开、公正,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节能项目评价监督体系。所以, 建立用于支持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节能基金, 或者研究保留并转变我国现行墙改节能基金的性质以用于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发展建筑节能的迫切要求。
建立建筑节能基金需要综合考虑基金规模、基金来源及征收期限、基金的使用方式和配置等因素。基金的规模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的建筑节能目标和节能的投资成本及运行成本分析。基金融资渠道的选择则需要综合考虑融资渠道的可行性, 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可能的集资规模, 对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基金的使用方式可以适当选择采用贷款贴息, 折让, 部分/全额资助等激励机制;而基金的配置需要兼顾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等方面并且兼顾中央和地方, 兼顾公平和效率等。
4. 价格调控
在发达国家, 实施价格政策是推进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实施价格政策推进建筑节能的主要手段有能源价格提升、阶梯能源价格及计量收费等措施。目前我国采用价格政策对建筑节能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正在大力推行的按热计量收费政策。
长期以来, 全国各城市的热价调整, 一般采取供热主管部门或企业申请——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审查——城市政府批准执行的方式。这种“一对一”的封闭式热价调整方式, 在供热作为“福利”、供热资金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这种“一对一”的热价调整方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由于政府对供热成本核算的精确程度和明细程度往往不及供热企业, 政府较难弄清供热企业所报财务情况的真实性。加上热价调整缺乏供热消费者的参与, 目前中国供热方式不仅不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垄断局面和政企不分的状况,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扩大了垄断的程度。
另一方面, 采暖收费制度改革滞后, 居民节能意识淡谟。例如北京市采暖收费实施福利制度, 绝大部分热费按建筑面积向住户所在单位收取, 用户“热了就开窗, 冷了就投诉”, 对自己住宅的用热量多少漠不关心。供热单位为避免投诉, 通常是把锅炉烧得很旺。热用户与供热单位的节能意识淡漠, 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
再有, 供热设施建设资金渠道来源单一, 投资机制不健全。这就无形中限制了供热设施及管理机制的发展, 导致供热方式一旦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 供热收费非常难, 供热企业虽然负债累累, 但仍找不到适合其发展的新路子。
五、结论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篇6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虽然各国国情不尽相同,但政府激励在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是该领域研究者的普遍共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发展制约因素、政府激励政策、市场主体激励策略等方面。Marianne Ryghaug等认为,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受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对建筑行业的监管和技术能力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制约[2];Hamada Y、Nakamura M指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存在经济外部性,政府是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多重受益者,应在市场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3];Kanyama等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激励措施分为四类:信息激励、经济激励、管理激励和技术激励,并认为应注重多种激励手段的协同作用[4];Lorraine Murphy分析了欧洲“政策领跑者”国家对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激励效果,认为各国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包括信息、税收等在内的个性化激励措施以适应本国市场的发展[5];Bertoldi等指出,政府应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为建筑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提供项目、融资机会和服务信息,以保证ESCO的服务质量,打消投资者的疑虑[6]。
在我国,部分学者尝试从激励政策组合、多主体、多手段协同激励对策角度为政府激励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韩青苗提出,应依据市场发展阶段建立多种激励制度相组合的协同机制[7];刘玉明、刘长滨提出了“三个阶段”激励政策设计模式,在既有建筑节能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实施财政补贴与税收政策力度不同的组合激励[8];石峰、王要武等认为,长期性与短期性的动态政策相结合,注重不同发展阶段下的税收、补贴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相互配合是政府培育节能市场的有效行为[9];孙金颖、尹波等提出,应考虑鼓励性与限制性激励政策结合,多种经济激励手段组合应用的设计思路[10];蒋旻基于市场动力乏失的特性,提出应建立包括政府、业主、企业与第三方在内的多主体协同动力耦合机制[11]。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发展对政府激励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市场特性、经济激励政策、市场主体激励策略上,部分学者提出市场发展协同激励对策建议,但对协同激励的内涵和实施路径尚缺乏深入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不仅存在“市场失灵”,还存在“政策失灵”和“信息失灵”等多种复杂问题。因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的研究,不仅要考虑内部化手段之间的有效衔接与组合,还要分析激励政策和国家战略、市场发展阶段的匹配,更要兼顾市场主体之间的协同。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模型构建
2.1 市场发展协同激励内涵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在其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实施有效激励的必要性。基于系统的观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是指政府运用适时、综合、有效的激励,促进市场供需主体(业主和ESCO)均积极参与改造,从而获得组织最佳的协同效应,其本质是在促进市场供需主体双方均积极努力实现其各自利益的同时,使政府自身激励成本最小化、社会利益最大化。其中,可从“适时、综合、有效”三个维度理解协同激励的内涵。“适时”是指激励因人、因时、因需而异,是从时间维度考虑不同激励对象随市场环境变化其各自需求的变化,激励要素需同步于市场演进轨迹,并与市场主体不同阶段需求相匹配;“综合”是从横向维度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以不同组合的激励方式去弥补单一性激励的不足;“有效”是指从纵向维度考虑在协同激励实施路径中,政府激励制定、实施、反馈、优化各环节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过程,以确保激励实施的有效性。
2.2 市场发展协同激励基本模型构建
基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激励理论的文献回顾和协同激励内涵的理解,构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模型见图1。即政府、ESCO、业主与第三方机构等主体要素协同,加之政策激励、制度激励、文化激励、技术激励、信息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协调组合的激励体系,这些激励要素的协同互动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基础动力。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模型中,各主体的协同激励通过政策、制度等显性激励工具和文化、信息等隐性激励工具的多元交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具体表现为:1政策激励。即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税收优惠等多种激励政策,引导市场供需主体参与改造的自主性。2制度激励。建立能效检测、能效认证、能耗公示等激励制度,规范市场运行,促进市场良性发展。3技术激励。主要是针对市场供给端ESCO提供节能技术支持,鼓励其节能技术创新。4文化激励。通过节能知识宣传教育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节能氛围,提升社会公众的建筑节能改造意识。5信息激励。建立信息传递机制与信息披露机制,为改造者和金融机构提供充足的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激发其参与改造的积极性。6声誉激励。通过建立市场声誉制度,业主可对ESCO提供的服务品质进行信誉评价,对业主和提供优质节能改造服务的ESCO两者起到双向激励作用。以上6种激励措施主要通过激励主体(政府)和激励对象(业主或ESCO)的委托代理关系体现,政府是激励措施的实施主体,在协同激励中占核心地位;ESCO和业主分别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供需主体。协同激励机制的本质问题在于政府如何有效协同多种激励措施,使市场各方主体均积极参与改造,在满足各方均获益的同时,花费最少的激励成本使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鉴于此,有必要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探讨。
2.3 基于委托代理的协同激励模型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机制设计中,各级政府作为协同激励主体,需要考虑让协同激励对象(市场主体:业主、ESCO)积极努力参与改造工作,同时需满足两大基本约束条件[12]:参与约束,让市场主体参与改造工作的收益大于等于其不参与改造工作的收益;激励相容约束,市场主体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导向所选择的积极努力程度,恰好是实现政府效用最大化的积极努力程度。
由于市场主体参与改造工作的积极努力程度相对于政府是不完全信息的,政府与市场主体构成了既改市场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假设α为协同激励对象(业主或ESCO)参与改造工作的积极努力程度,α∈A(A为代理人所有行动选择:积极努力程度),x=x(α)表示因改造带来的利润,S(x)为协同激励主体(政府)提供给市场主体的激励报酬函数。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政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施合理的S(x),使自身效用x-S(x)最大。从市场主体角度考虑,其积极参与改造是需要一定成本的,假设市场主体成本函数为C(α),当市场主体以α努力程度参与改造时,所得效用为:S(x)-C(α)=S[x(α)]-C(α)。
针对市场主体,参与改造工作所得要大于等于不参与改造工作时的收益,既满足参与约束:,还应考虑到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努力程度,使其积极努力时的收益大于等于不积极努力参与时的收益,即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基于以上(IR)、(IC)约束条件,得出协同激励主体(政府)实施最优激励模型的设计问题为:。以上协同激励机制模型可通过动态规划法求出最优解,从而找出政府希望市场主体(业主、ESCO)的最佳改造积极努力程度α*。然而,若想使市场主体选择积极努力程度α*,则S(x)的设计与协同激励路径的实施必然要满足市场主体的效用需求。因此,在协同激励实施过程中,如何构建使市场主体均积极投入改造的协同激励实施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实施路径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实施路径是指根据市场主体需求演变规律,克服现有激励手段的劣势,探寻并选择合理有效的激励策略,实现激励系统和市场运行协同效应的过程。
3.1 市场主体需求演变特征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的需求是协同激励路径实施的依据,应依据不同阶段市场主体的需求变化,选择匹配性的激励工具。结合需求层次理论与企业发展理论,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ESCO与业主呈现不同的需求特征,见表1。
3.2 协同激励实施路径分析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主体的效用需求、行为动机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等因素均存在差异[13]。因此,协同激励路径的实施应是动态的、灵活的,应根据市场不同阶段下的市场主体需求动机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步于市场的演进轨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路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4]。在协同激励系统中,多种激励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是路径实施的基础。本文建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实施路径的三维结构模型,以解释协同讥励路径的实施过程。路径实施所有维度的划分均以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导向。三维结构模型可形象地解释协同激励实施路径的整体过程,既体现了协同激励体系的动态性与协调性,又可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步骤进一步展开形成多阶段、分层次、立体化的实施路径。市场主体通过自身的行为策略选择影响协同激励路径的动态调整,协同激励路径实施与市场发展间的协同作用反过来受市场主体行为特征的影响,并通过培育市场主体和激发各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努力程度来实现,见图2。
时间维描述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演进过程,综合考虑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完善程度等因素,结合市场发展生命周期思想,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划分为培育、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在市场发展不同阶段,协同激励路径实施应具有轻重缓急,根据不同阶段的市场主体需求特征有所侧重。逻辑维是指协同激励路径实施在市场发展不同时期所遵循的逻辑,可表述为以下过程,见图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协同激励实施路径的逻辑过程:第一,政府通过激励体系的协同,以实现激励效益最大化和激励成本最小化为原则,设定激励目标;第二,结合影响主体行为的内外在因素,选择合适的激励手段或激励手段组合,根据市场主体需求确定具体的激励对策;第三,实施激励并对激励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如果实现了市场发展协同激励的目标,则进一步跟踪市场主体需求的变化;否则,返回第一、二步对激励实施路径重新进行优化调整。
方法维即根据市场发展协同激励路径实施中既定的时间维和逻辑维,实施多种激励手段。在不同市场发展阶段下,选择政策、制度、信息、技术、文化等多种激励手段的合理组合,发挥“1+1>2”的激励效果,强化激励作用。
3.3 协同激励实施路径选择
市场培育期———基于“政策激励+文化激励”为主的实施路径选择: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动力缺失的特性,决定了在市场培育阶段政策激励的必要性[15]。无论是对ESCO或是既有建筑业主,经济激励政策均可在短期内见效,使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市场培育期,ESCO的需求主要为生存需求,其中对项目资金的需求最为紧迫,政府实施经济激励政策可有效缓解其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业主,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他们对改造存在观望态度,抑制了市场需求的扩大,但通过经济激励和文化激励可有效提升其参与改造的热情和节能改造意识。一方面,经济激励政策可弥补业主由于外部性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文化激励可提升其改造意识,有利于塑造社会节能氛围。
市场发展期———基于“制度激励+信息激励”为主的实施路径选择: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进入发展期后,市场供给主体ESCO数量逐渐增加,具有改造需求的业主也逐渐增多,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ESCO企业发展逐渐面临同行竞争,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既有建筑业主对ESCO的资质和服务质量无法辨别,亟待政府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透明度。因此,在市场发展阶段,制定并实施建筑能效标识和能源审计等激励制度以促进ESCO提升服务质量,给予既有建筑业主信息传递等信息激励,使其更易甄选提供高质量节能改造的服务企业,以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成熟期———基于“技术激励+声誉激励”为主的实施路径选择:市场成熟阶段,市场需求逐渐趋于差异化和多样化,既有建筑节能绿色化、智能化、个性化节能改造逐渐成为主流。ESCO企业亟需节能改造技术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在其稳定发展的同时企业社会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承担的需求逐渐显现。政府应以技术激励为主,鼓励节能服务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其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建立声誉激励机制,使既有建筑业主在选择与其需求相匹配的ESCO时,可通过市场声誉机制进行节能改造服务品质评价,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长期良性运行。
4 结语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政策体系,长三角地区
一、引言
建筑领域的能耗巨大。我国每年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能耗达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城乡建筑中仅有3.2亿m2是节能建筑,还不到全国建筑总量的1%。建筑能耗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点,推广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建筑规模增幅也位于全国前列。近几年每年新增建筑面积总量都在4000万m2以上 (见图1) 。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家用电器和其他动力能耗。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至70%。据统计,长三角地区建筑能耗已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0%以上。为有效控制建筑能耗,三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政策来控制建筑能耗。
二、上海市建筑节能政策的推进
上海市的建筑节能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各城市前列。上海市常驻人口超过1700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竣工面积年均超过3000万m2,控制建筑能耗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从1999年开始,上海市各级政府共出台节能规章与规范性文件53项,其中节能地方政府规章1项,节能地方性规范性文件52项,覆盖发展规划、节能管理办法、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评估与检查等相关方面,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
上海市建筑节能行政法规初步建立。2005年7月15日上海市出台了政府规章《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建筑节能的管理、标准制定、竣工验收等方面作出规定,并鼓励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节能建筑,为上海市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
根据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政策法规,2002年出台的《上海市节能住宅建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对新建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认证管理。2003年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市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要求和相关管理措施。2005年4月,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制定实施了《进一步加强上海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管理若干意见》,结合建筑建材业管理流程的改革,从招标投标、扩初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现场动态监管、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加强了对建筑节能的监管。2008年出台的《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加强了对节能评估咨询中介机构的管理。
上海市建筑节能技术法规体系也逐步形成。先后编制并发布实施了《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应用技术规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住宅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住宅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等一批地方性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为建筑节能工作推进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以市政府出台的节能规章为核心,节能的监督管理、节能的技术标准、节能财政激励政策等规范性文件为辅助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已在上海市初步建立起来(见图2)。
上海市建筑节能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建立起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等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负责对节能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专门对建筑节能实施监督管理,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在横向上,基本形成了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委牵头,协调房地等相关委办局和市建筑建材业各职能部门共同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在纵向,基本建立了市区两级属地化推进建筑节能的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本市建筑节能工作奠定了组织保障。
三、江苏、浙江建筑节能政策的推进
江苏、浙江两省是经济强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建立关系节能全局。江苏、浙江两省“十五”期末基本完成在新建建筑中全面推进50%节能标准,“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推广节能建筑2000万m2左右,建筑节能的政策法律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随着近两年新增建筑快速增长,江浙两省都加快了建筑节能的法规出台。目前两省都形成了以节能地方政府规章为核心,节能地方性规范文件为辅助的节能政策体系。
江苏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等政府法规,《江苏省建筑节能条例(征求意见稿)》也于2008年4月出台,在政府行政领域强化对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苏州、南京等建筑节能先进地区也较早地出台了各自的《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江苏省建设厅还制定了《关于推进建设系统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编制了《江苏省“十一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确立了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设计50%、2010年住宅建筑全面实施节能设计65%、2010年政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10%的目标,并在《江苏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000万吨标煤的具体目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部门及各实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江苏省建设厅积极推进新型墙材革新工作,联合经贸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实施建筑节能意见》、《江苏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了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间的相互配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工作。此外,江苏省政府法制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原《江苏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推广节能建筑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强化了建筑节能方面的内容。
建筑节能标准也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建设厅编制了《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相继颁布了《聚氨脂硬泡体屋面防水保温工程技术规程》、《民用建筑外保温RE复合保温材料技术规程》等一大批推荐性技术规程;并率先在国内颁布了《江苏省节能住宅小区评估方法》、《住宅建筑太阳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安装与验收规程》、《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等应用技术标准和规程;这些标准和规程的颁布与实施,大大推进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上成立江苏省建设领域“四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一领导和协调江苏省的建筑节能工作。2002年颁布了《居住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2005年在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试用,又下发了《公共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修编了《居住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并组织编辑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技术文件及技术问答汇编》。其次加强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对下属省市的建筑节能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引发各地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此外,建筑节能政策中也出现经济激励政策。江苏省财政厅、地税局制定了新型墙材专项基金返还与建筑节能挂钩,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江苏省科技厅也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建筑节能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
在省政府、建设厅与相关节能部门的努力下,江苏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节能政策支撑体系:
浙江省的建筑节能政策也分为政府层面和行业层面。早在2007年浙江省政府便出台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统一对浙江省内的建筑节能工作进行管理。随后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08年,新建的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杭州、宁波等大城市推行实施节能65%的标准;到2010年,县级以上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的标准,基本完成高耗能的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任务。
浙江省特别重视新型墙材的综合利用,在国内最早推出了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新墙体材料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00年开始在大中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据统计,到2005年全省使用新型墙材的建筑比例达到70%。浙江省通过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了建筑节能的发展。同时为推进浙江省的建筑节能工作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每年举办一次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以展会的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理念,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四、长三角地区建筑节能政策建设的效果与经验总结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新增建筑多,在建筑节能政策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经过一段时间的政策实施,建筑节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据统计,2002年至2004年上海市共落实节能住宅1270万m2。从2005年起,上海市新建住宅项目已全部执行50%节能设计标准。到2010年新建公共建筑将完成从节能50%到节能65%的过渡。与此同时,公共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也开始起步。“十一五”期末将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00万m2,同时2010年将完成“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条件的既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上海市还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能源的使用,预计到2010年建成太阳能光热系统示范建筑300万m2,建成可再生能源(重点是太阳能资源、地表水资源、地热资源)以及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利用等技术示范项目300万m2。
江苏省“十五”期间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8437万m2,“十五”期末全省建筑节能设计初步达到50%标准,已建成的节能建筑共累计节约能耗达到了67.48亿k Wh,相当于节约26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5万吨。到2010年江苏省城市(含县城)新建住宅将全部达到节能50%的标准,部分先进乡镇实施节能设计65%的标准。同时实现城市新建建筑太阳能利用率10%以上。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开始进行政府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
通过建筑节能政策的有效实施,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果。总结这三个地区的建筑节能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工作。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建筑节能立法,如上海市政府颁布的节能规章《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都是在政府层面对建筑节能的管理法规。除了这些节能管理办法,还制定了《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等,多种节能法规体现了政府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此外,政府部门还主动建立起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组织负责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如上海市建立的覆盖纵横两个层面的建筑节能管理框架体系,这些部门的设立,保障了建筑节能法规的实施和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其次,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从省政府颁布的专门建筑节能政府规章《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到建设厅出台的《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等规范性文件,再到相关部门出台的经济激励政策等文件,形成了一个以管理办法为核心,发展规划、设计标准体系、监督检查体系、相关财政扶持体系为辅翼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
最后,一些建筑节能经济政策开始出现。如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专项扶持实施办法》,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政策的出台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这些政策的覆盖面还很窄,但作为一个积极的信号,充分表明这些地区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济政策的激励作用,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些经济政策将逐步完善起来。
五、结语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三个省市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建立方面经验总结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建筑节能推广和普及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建筑节能法律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层面缺少必要的支持。虽然相关法规对建筑节能进行了规范,但对违反节能标准的情况没有加以规定,加上目前建筑节能检查与监督体系的不完善,违反节能标准的成本太低,导致目前节能标准并不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
其次,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开始出现,但还需在范围和广度上有所加强。目前国家对新型建筑材料与新能源都出台了经济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财政补贴政策,但经济政策的覆盖面太窄。借鉴国外经验,今后应该加大国家和地方专项节能基金、建筑节能补贴、建筑节能税收优惠、建筑节能贷款优惠等多项经济政策的力度。
最后,建筑节能标准与标识体系仍未完全建立起来。目前上海市已经开始实行建筑节能认证政策,但该政策尚为推荐性,并非强制性。国家层面上与其它大部分地区仍未出台建筑节能的相关认证法律与标准。相关能效标准与标识的缺乏不利于建筑节能政策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江亿.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新华网, http://www3.xinhuannet.com.2006-4-25
[2].涂逢祥.建筑节能——节能的战略重点:中国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建议[J].建筑, 2005 (10) :10-15.
[3].北大法律信息网[EB/OL].http://www.chinalawinfo.com/index.asp.
[4].上海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EB/OL].http://www.ciac.sh.cn/news12488.htm.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篇8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背景
(一) 相关概念界定
建筑按照使用功能不同, 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前两者统称为民用建筑, 这也符合《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表述。民用建筑能耗在社会终端总能耗中比重较高;工业建筑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建筑, 其用能一般在生产用能中统计;农业建筑则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建筑, 农民的节能意识强, 能源消费方式相对保守。所以, 本文针对民用建筑展开分析。
节能建筑是指根据节能设计标准而设计和建造、降低其运行能耗的建筑。涉及的领域有:建筑设备节能, 建筑围护结构改善, 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 太阳能建筑推广, 新能源和新技术研发, 物业管理和使用操作节能。此处将节能建筑的范围界定为, 新建及既有存量建筑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二) 研究背景
建筑产业在每个国家都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产业, 中国现有建筑面积已逾440亿m2, 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20亿m2, 是全世界新建建筑面积的一半。但从环境角度看, 它也是能源消耗、固体废弃物产生、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潜在健康威胁、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的罪魁祸首。中国民用节能建筑市场发展问题的研究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背景和诉求:能源压力, 环境负荷, 节能建筑市场供需双不足, 以及政府管理和激励不足。
在中国节能建筑市场发展中, 行为主体博弈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差异, 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的合作关系, 带来了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代理理论中, 代理人总是选择行为以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委托人应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代理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最大化整体利益。
二、节能建筑市场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源自3个基本要素。首先, 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并非总是一致;其次委托人和代理人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优劣势地位不同, 即存在典型的非对称性;三是系统资源配置中各行为主体间具备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节能建筑市场上, 两级政府、开发商和业主等行为主体间存在着多层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 开发商和业主的委托—代理关系
开发商和业主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体现在:业主, 特别是住宅和普通商业建筑的业主, 往往对建筑是否节能无从判断, 因此是委托人;而开发商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所以是代理人。在节能建筑开发和销售过程中, 开发商为了最大化自身利润, 有着强烈的动机向消费者隐瞒真实的建筑物节能水平的信息, 因此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这也是我国目前信任危机及其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的背景下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
(二) 政府与业主的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在节能建筑市场的推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大业主的积极参与则更为重要, 并以其主观觉悟为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业主的环境意识和自觉选择节能建筑和产品的意识还不强。为此, 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业主选择节能建筑。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是非对称的, 政府很难清楚地观察到业主购买和消费节能产品的真实意愿及其程度, 大量业主中总会有一些人出现“搭便车”、“偷懒”或向政府隐瞒真实信息 (如谎报真实费用) 等现象, 存在道德风险。这样, 政府和业主间建立了以政府为委托方而业主为代理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 政府与开发商的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 只有投入能够足以弥补投资成本或酬以足够的经济回报, 才会主动开发节能建筑。政府为引导和监管企业开发节能建筑, 与开发商间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代理人开发商在市场经济下自主权上升, 对企业经济活动和市场微气候掌握着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而政府作为委托方不可能完全监督或全部使用合同条款约束开发商的行为。由于政府难以知悉开发商的真实成本及行为并依此实施相应的奖罚措施, 代理方便有激励选择不开发节能建筑或隐藏真实的能效水平或能耗信息。此即代理方依仗信息优势产生环境治理中的逆向选择, 导致政府政策执行及监督成本高昂。
(四)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
中央政府负责提出政策方向并考核地方政府业绩, 地方政府受其委托根据考核业绩最大化的目标发展地方经济、对所辖区域内的各类建筑相关企业行使管理权, 如实施监督、检查、处罚、激励、征税等行政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具体事务的管理主体, 更接近信息源, 并有选择地向中央政府传递后者所需的信息或有关自身行为的信息, 形成了两级政府间的信息非对称。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的代理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谋取自身利益, 消极或虚假执行委托人的要求, 甚至可能导致中央政府的目标落空, 也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当然, 地方政府在选择某种行动决策时, 清楚地意识到中央政府可以通过事后检查来评价地方政府的行为。但因委托人对代理人施政效果好坏的评价一般不表现为物质报酬, 而是体现为职位升迁、声誉增加或降职、问责机制等形式的奖惩, 这种考评机制对委托人而言成本很低, 但对代理人而言影响效用也不大。因此代理人博弈行为的最终偏向与其行为策略的预期得益更为相关, 于是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在中国节能建筑市场上同时存在着以上4种及更多的委托—代理关系, 但基于探讨中国节能建筑市场发展机制的目标, 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关系是其中最为关键和最值得研究的, 以下重点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并试图探索发展机制的政策启示。
三、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假设
委托人政府的目标是令开发商保质保量地完成节能建筑开发任务, 保证节能效果, 属于风险中立型;代理人开发商的目标是通过提供节能建筑产品或服务最大化自己的经济利益, 属于风险规避型。由于节能建筑的节能效果是各项技术措施和节能设备材料及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体现, 开发商的开发质量水平a一般难以观测。设πs为节能开发产生的经济效果, πz为节能开发产生的外部性效果, 假定仅能观察到节能开发产生的外部性效果, 并假定:πs=k1a+θ1, πz=k2a+θ2, 其中θ1、θ2~N (0, σ2) , 代表外生不确定性因素。
根据Mirrlees (1976) 和Holmstrom (1982) 等的研究, 激励相容约束IC可采用“一阶条件”的方法。假定委托人采用线性函数对代理人进行激励:s (πz) =α+βπz, s代表开发商所以获激励收益, α和βπz分别指激励收益中的固定部分和变化的产出收益部分, β表示每一单位产出带给开发商的收益。β=0和β=1分别指向代理人不承担任何风险和承担全部风险。假定委托人政府的期望效用函数为:v[πz-s (πz) ], 由于风险中立性, 给定πz=k2a+θ2, 则政府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益:
具有绝对风险规避特征的开发商的效用函数为μ=-e-ρω, 其中ρ是绝对风险厌恶函数的常数, ω是开发商的收益。开发商的成本函数是c (a) =ba2/2, b>0代表成本系数。显然c (0) =0, c’ (a) =ba>0。开发商的开发质量水平a越高, 其付出的成本越大, c’’ (a) =b>0, 即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开发商的实际收益为:
由于开发商是风险规避型, 其确定性等价收入CE是随机收益的均值与风险成本ρβ2σ2/2之差:
开发商最大化期望效用函数μ等价于最大化上述确定性等价收入CE。令ω軘为代理人的保留收入水平, 若CE小于ω軘, 代理人将不接受合同, 因此, 代理人的参与约束IR可表述为:
四、委托方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激励模式
(一)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经济激励模式分析
假设政府知悉开发商的节能建筑开发的质量水平a, 即两者关于节能建筑开发质量水平a是信息对称的, 此时激励相容约束IC不起作用, 任何节能建筑开发质量水平a都可以通过满足参与约束IR的强制合同实现, 因此, 政府需要选择 (α, β) 和a解此最优化问题:
在最优情况下IR等式成立, 故把IR代入目标函数, 最优化问题便成为:
式5中ω軘为既定, 用目标函数对a和β分别求偏导, 并令其为0, 得到2个FOC, 解得。代入IR并令等式成立得到:, 于是, 最优经济激励模式为:
政府作为委托人的期望收入为:
开发商作为代理人的期望收益为:
此即帕累托最优合同。式7和8说明, 在信息对称框架下, 由于政府的风险中性及开发商的风险规避性, 节能建筑开发的最优经济激励等于固定激励等于保留收益, 政府对开发商实施的最优经济激励模式是, 后者不承担节能开发的任何投资风险 (β*=0) 。
(二)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激励模式分析
政府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难以知悉节能建筑开发商的质量水平a, 不能实现前述帕累托最优, 此时激励相容约束有效。
最大化开发商的效用函数E (ω) , 意味着:。这样, 政府要选择 (α, β) 以解最优化问题:
将IR和IC代入目标函数, 此最优化问题即:
根据式11可知,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政府对节能建筑开发商实施的最优经济激励模式是节能建筑开发商必须承担一定的节能建筑开发投资风险, 即:节能建筑开发的最优经济激励等于固定激励加风险分担系数乘以委托人收益, 又等于保留收益加风险成本。可知,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节能建筑开发商自愿选择的最优开发质量严格小于信息对称时的开发质量水平。
五、节能建筑市场激励机制框架设计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里奥尼德·赫维茨 (Leonid H ur w icz) 于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 其思想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 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 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上文分析了在委托方风险中立而代理方风险规避的情况下两者的委托—代理关系, 为我国节能建筑市场的发展机制的分析奠定基础。结合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本文对节能建筑的激励政策体系展开方案设计, 具体包括激励目标、激励对象和激励力度等。
(一) 民用节能建筑市场的激励目标
中国民用节能建筑市场激励政策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除历史文物建筑之外的新建和既改建筑达到或超过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并推进节能设计标准本身的提高。短期目标是加强供给方管理, 政府实施行政命令性政策与经济激励手段以激励开发商, 提高节能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及其执行率。长期目标是加强供需双方特别是节能建筑需求方的管理, 同时培育成熟的中介市场, 培养市场供需双方主体的节能意识, 引导供方主动投资于节能产品,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利益引导等手段增强消费者的节能知识和环境素养, 把潜在的节能需求变成现实的购买行为。
(二) 民用节能建筑市场激励对象的选择
解决中国节能建筑市场供需不足的根本还在于需求端管理的理念, 培养消费者的节能意识, 敦促其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利益出发, 主动选择节能建筑, 从而形成市场需求, 此需求经市场机制传导至开发商, 后者被激励选择开发节能建筑, 引导市场主体主动投资于节能项目 (图1) 。当然, 结合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能源战略, 也应加强供给端的管理。
图2设计了中国节能建筑市场供需主体关系及激励的框架。节能建筑市场的推广既可以从供方展开, 也可以从需方展开, 其实际上是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内的各个主体之间委托—代理的关系。此外, 对于推进节能市场所必需的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能效测评和能效标识属于客体技术保障。
六、主要结论
非对称信息下的信息博弈论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背景下的最优契约安排, 研究以经济问题为导向, 以综合信息结构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为结果, 其对“机制”的定义是“契约”, 以特征函数式的表述为博弈的一般表达方式, 以委托人为设计主体, 以理性代理人为实施对象的定量的分析工具。委托人设计激励机制使得代理人按其期望行动。
如何定位政府在民用节能建筑市场中的具体角色以及相关职能, 如何进一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其他相关博弈主体间的新型政企关系, 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参与, 将对推动实施我国节能建筑监管体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采用委托—代理模型重点分析了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况下的委托代理关系, 为政府部门监管节能建筑市场提供了可选择的政策依据。主要结论有:第一, 节能建筑开发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自愿选择的最优开发质量严格小于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开发质量。因此应该加强政府对其的激励。第二, 从长期来看, 激励对象的选择应该锁定为节能建筑的需求端, 并拉动供给的产生。因此克服信息不对称, 即对客体加强管理并进行信号显示非常重要。
摘要:节能建筑的推广将实质性地减少我国总能耗, 培育民用节能建筑市场是节能减排战略的必经途径。民用节能建筑市场本身多环节、多主体的特点违背了市场均衡之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假设, 即存在由正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搜寻成本和逆向选择, 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文章运用委托代理模型研究政府和节能建筑开发商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继而提出在委托人风险中立和代理人风险规避的情境下激励对象选择的方法和政策框架。
关键词:民用节能建筑市场,委托—代理模型,激励机制框架
参考文献
[1]Fei XU, Youngchul KIM, A Cas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s in Green Constructions——Tamar Development Project in Hong Kong[J].Sustainable C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ousing Construction, 2013, 534-540.
[2]高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十年与中国低碳发展进程[J].国际展望, 2013 (4) :1-11.
[3]林伯强.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11:3-10.
[4]R.Edward Freeman,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推荐阅读:
建筑节能的研究07-26
建筑节能设计研究09-12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研究06-06
城市建筑节能设计研究06-06
建筑电气节能标准研究06-28
建筑节能管理实证研究09-29
建筑电气节能措施研究11-12
节能建筑经济研究12-14
节能建筑发展现状研究11-21
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研究论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