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教学

2024-06-29

概论课教学(精选12篇)

概论课教学 篇1

摘要:随着教育部对马列课课程设置改革方案的出台, 作为改革后高校新马列课课程设置之一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 简称“概论”课, 又是高校马列课所有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如何以一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将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传授给学生, 是摆在高校马列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概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 为“概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概论,教学方法,探索

“两课”教学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教学, 历来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作为“两课”改革后的一门崭新课程, 在所有“两课”课程设置中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把他讲授好就显得格外重要。

笔者就概论课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和讲授实践, 得出以下体会:第一, “概论”课课程内容理论性强。首先, 概论课的内容设置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来展开, 就这几大理论成果来说, 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型理论;其次,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中, 都体现和包含了根据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任务, 而提出的反映解决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任务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等内容, 这些内容就其本身而言, 就是一种政策性较强的理论。第二, 概论课课程内容有较强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现都已写入党章, 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懈奋斗的指导思想。此外, 学习这门课程很重要的一点在于, 它还能起到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塑造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第三, 概论课课程内容有较强的历史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产生过程来看, 这几大理论成果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这就特别需要对某一理论形成时的历史背景着重把握, 理解某一特定理论形成的时代特点、实践基础、前人成果的借鉴等方面的内容, 从而形成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成果的深刻理解。第四, 概论课课程内容有较强的思想性。概论课的教学, 不仅在于理论的传授, 知识的讲解, 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概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只有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到我们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历史, 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如何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艰辛历程, 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培养起心系祖国、热爱生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崇高道德品质, 才能使我们的同学树立起志向高远、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思想境界。也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同学的思想修养。第五, 概论课的教学技巧性较强。“概论”课就其本身内容来说, 由于其所具有的逻辑性、理论性、抽象性等特点, 使同学们一接触到这门课程, 从心底认为是枯燥、乏味的。一旦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再不注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很可能使这门课程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反之, 如果“概论”课老师灵活机动地运动多变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使这门看上去很枯燥的课程, 变成学生十分喜爱, 并能从中汲取营养的、极富趣味性的马列课。

总之, 由于“概论”课程本身的一些特点, 对“概论”课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 笔者就个人在“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并借鉴其他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对“概论”课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新探索, 并得到了一些新体会。

一、“概论”课教学应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概论课的教学, 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使学生在声文图茂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实景式地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 使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 在对“概论”课中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部分中的军事战略部分讲解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历史上的某一重要战役详细讲解 (战役背景、作战双方、实力对比、作战路线、作战方案等) , 这样一来, 一方面可以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到, 在战争过程中, 根据战局的变化, 适时地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战术,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可以使同学门十分清楚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从而使同学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才是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例如, 在歌颂和赞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人, 带领中国人民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不断取得改革开放伟大辉煌成就这一丰功伟绩的时候, 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影片《邓小平》, 真实再现一代伟人胸襟和胆识, 认识到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 是实现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通天大途, 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例如, 在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 放映中国解放军抗击洪水, 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纪录片, 实景式地再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解放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实场景, 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伟大的抗洪精神是与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碌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 才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再现。

二、注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互动式教学, 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 相互问答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概论课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讲授时, 尤其要注重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可以随机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例如, 在对邓小平理论内容讲解时, 老师可以提问: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回答:和平与发展;还可以随机提问: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可以提问: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是什么等问题。在老师的问与学生的答的互动过程中, 老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互动式教学, 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互动式教学过程, 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提问, 学生在回答老师问题时, 可以引发出一些新问题, 直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这样一来, 在互动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 加深了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此外, 这种互动式教学, 在学生与老师的问与答的过程中, 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 从而为教师因材施教和制定正常的教学进度提供帮助。

三、注重感情的融入

概论课是一门要求教师十分注重感情融入的课程。概论课生不生动、能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概论课教师能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诠释。例如, 在对毛泽东思想部分内容讲解时, 我们可以挑选出体现毛泽东伟大人格的事迹进行介绍, 注重对毛泽东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性挖掘, 透过教师语言展现出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 渲染出伟人的强大亲和力和感召力, 进而激发起学生学好这门理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 在对邓小平理论部分内容讲解时, 可以通过对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的不平凡人生经历, 映射出邓小平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讲解时, 可以赋予感情地对邓小平在挫折面前勇于坚持真理、勇于抗争、勇于与黑暗作斗争的这种伟大精神品质加以渲染, 使同学在学习理论的同时, 真正认识到伟人的伟大人格和坚强意志, 才是真正鼓舞我们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例如, 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解时, 对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这一提法解读时, 可以把一些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案例在此作为论据, 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 荣辱与共的深情厚谊, 以此来彰显这一理论的说服力。总之, 概论课的教学, 教师要十分重视感情的倾注,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真正起到打动学生、鼓舞学生、塑造学生的这一目的。

四、注重对概论课理论根源的挖掘

理论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中国革命这一伟大实践中, 邓小平理论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都是在一定的实践和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为什么在那样特定的历史实践中, 产生了符合历史实践的理论;这种理论对当时的历史实践又产生过哪些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例如, 在讲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是在中国这一特殊国情下、革命实践中产生的, 这种特殊国情和实践, 反过来又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对当时的国情和革命实践过程的深入讲解, 从一定意义上, 就反衬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挫折和艰辛, 从而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的这一特殊革命道路的理解。例如, 在讲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时,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的“和平赎买”政策, 是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 对解放初期工商业的数量、民族资本家的态度等问题的生动讲解, 就会使同学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合作共荣的关系, 也就会对“和平赎买”政策的深刻把握。

五、注重对概论课理论深度的挖掘

概论课课程本身, 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把握,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概论课内容的理解。例如,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的讲解, 中国共产党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众所周知, 生产力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部分, 这三部分构成要素中, 劳动者又处于核心地位, 劳动工具的革新、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 故尔, 通过一定的反馈手段和激励措施, 激发起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对“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理解的根本要意所在。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探讨时, 应着重把握解放和发展这两个字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存在着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如何解放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把劳动者从一个被迫劳动, 转变成一个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劳动。这里边的解放, 就需要采取改革措施, 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顽固性制度框架, 给予劳动者更大施展才能的空间, 让劳动者劳有所得、创有所享、激有所动, 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

概论课教学 篇2

实践教学方案

根据教育部思政课05方案规定,我校从2006级学生开始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96学时,其中72学时为课堂教学,24学时为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体现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是本课程完整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在本课程的考核中占有20—30﹪的比重。

一、实践目的

实践教学的目的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该课程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该课程实践中,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原则

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学实践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第二,实效性原则。该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实践教学可以使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

第三,时效性原则。随着我国改革后不断发展和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冲击,甚至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该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要讲求时效性。

三、实践内容

联系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所阐述的原理,进行相关项目的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调研报告。

四、实践方法

开展社会调查。可以是参观、采访、座谈、走访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可以个人或者小组进行各类调研形式,但是实践报告的成果形式只能独立完成。

五、实践成果要求

1.撰写实践报告,其内容务必要贯彻“理论阐述科学性、结构条理性、语言表述通俗性、文句表达通顺性”等要求。实践报告参考选题及文献参考资料由《概论》教研室提供。

2.调查选题应在附件三给定的范围内。

3.每份实践报告必须附上实践地照片(至少2张),可直接附在实践报告后面,也可直接粘贴在A4纸上打印出来。

4.每份实践报告原则上需要有实践所在地相关部门所盖的公章,但考虑到很多同学实际调研及实践情况盖章不易,所以不做强制要求。

六、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

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并撰写调查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一律用A4纸打印;大标题为黑体三号字,姓名学号在大标题下,用宋体四号字,正文用宋体小四,若文章有小标题则用宋体四号。

七、实践时间

暑假、中秋节、国庆节、双休日。

八、具体操作流程:

1.开课第一学期,由教师将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要求、模板下载等事项告知学生,并把以往实践报告撰写中易出现的问题向学生讲明。

2.开课第二学期国庆节后第一周将实践报告交任课教师。

九、实践教学的考核

1、考核要点。实践课程的考核有别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具体包括:实践的全过程,从实践计划的拟订到采访调查的经过,直至实践报告的完成等。

2、考核方式。

考核可以以过程和报告的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参照四六评价体系,即40℅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对实践过程进行考核,60%成绩由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进行评价考核,二者成绩综合即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最后成绩。这样全方位考核,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附件1:

实践方案包括的要素:

1、实践调查主体及分工(含小组人员名单及分工等)。

2、实践调查地点。

3、实践调查对象及内容。

4、实践调查方式(包括实践调查中采取的采访、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

5、实践调查需收集的资料(包括录音或录像资料、照片)。

6、拟定3到5个必须调查的问题。

7、实践成果(含录音或录像及其内容整理的文字稿、照片、实践报告)。

附件2:

实践报告的参考封面

赣南医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调查时间:

指导教师:

附件3:

实践教学参考范围:

1、对孤寡老人及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

2、对农村精准扶贫现状的调查

3、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组

4、对乡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

5、对居民爱国意识的调查

6、对地方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

7、对家乡五年来各方面发展变化调查

8、对城市居民住房现状的调查

9、对乡村中小学发展现状的调查

10、对村民文化素质的调查

11、对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意识与参加志愿者组织活动的调查

12、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13、对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

14、对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查

15、对居民道德风尚现状的调查

16、对基层干部选举情况的调查

17、对居民收入增长状况调查

18、对市民法制意识观念的调查

19、对改革开放40年来,自己身边的变化调查

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初探 篇3

[关键词]“概论”课 教学实效性 内化

[作者简介]王桂枝(1980- ),女,牡丹江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15-0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大理论成果;教学目的在于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使之保持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显然这不是一门技术性科学,而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人文科学;不是远离实践,而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概括性较强的科学。通过教学实践,窥见学生对待这门课程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概论”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深入,学生们对中国现实有着浓厚的兴趣。显然“概论”课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很多学生对这些历史与现实问题很感兴趣,愿意倾听教师详细的解说。也有少部分学生心态比较浮躁,缺乏听课的耐心,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甚至个别学生整个学期出勤率很低。

“概论”课期末考核大多以卷面成绩为准,题型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不是很高。据统计,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全校学生本门课程的考卷中,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性较强的题目,仅有30%的学生得分超过该部分得分的2/3。可见,部分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理论,没有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亟待提高。

这种状况反映出“概论”课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与其将学生其身束缚在课堂上,不如将其心吸引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不如学生主动认可。所以,作为教学者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可能性

教学实效性指的是教授主体输出教学内容,接受内容的客体能够理解并认可所讲内容,并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积极的回应,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概论”课实效性是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旨在培养学生的三观教育和五心教育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信念,成为行动的指南。

“概论”课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基础成文,课程教授过程重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系列的理论都是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重在解决“中国革命走什么路?”“怎样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可见,本门课内容源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相对抽象的理性认识成果。欲使这些较抽象的理论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信念与行动的准则,就必须找准学生和课程内容二者的契合点,予以实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一)学好“概论”课可以历练思维能力,补充思维源泉

大学生不愿意学习相对抽象的理论,可一旦他们进入到课程的思路中来,就会受益匪浅——历练思维能力、提升思想水平。这是个人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能欠缺的能力。教材的设置充分展现逻辑性、系统性,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正面剖析问题,透彻地解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以理服人,充分发挥了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学生认真学习后能看清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历练思维能力、补充思维源泉的过程。

(二)学生高昂的生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增强实效性的有利因素

当代大学生趋同意识淡化,主张个性化生活,理论方面不盲从,生活方式上喜欢新鲜多样化。但他们没有脱离社会,依然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分子,愿意参与社会生活,从来都不缺乏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前途的热情。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这个社会,有自己关注的热点和不理解的难点。读书学习与性情的熏陶其实是相通的,本门课实效性的增强意味着学生的理智情感会更多些,对于培养学生理智爱国的情感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三)现实教学中有极大的完善空间

提高教学实效性重在实践,特别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实践。不仅理论本身要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对于理论的阐述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与思维习惯。“概论”课当前的教学手段机械化,没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注重结果、忽略过程。若仅以期末考试成绩这个方式考核,效果会欠佳,因为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是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信仰与行动,这是没有办法在考卷上体现出来的。所以,应该注重从教学抓起,特别是从教师授课过程和学生成绩管理抓起。

三、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及学生考核几方面抓起,以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除了以理服人之外,还要用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增强授课内容的时效性。因为一定程度上讲,有时效性才会有实效性。所以,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将理论文字形象化,使讲授过程深入浅出。结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知识,使教学内容始终具有鲜明时代感。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很好地解答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教师要加强对课程的研究。重点研究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增加前沿理论和当代实践发展的内容。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源”和中国化之后的“流”的具体内容。以实践为切入点,注重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是“实践”精神的进一步升华。

2.教师要加强对国内外形势与前沿理论的研究。“概论”课在我国是特有的一门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政治与政策动态,以及学术领域内的前沿理论。教师要本着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研究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不断用实践填充既有的理论,夯实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新颖充实,有说服力,切实增强教学内容时效性。

(二)增加教学辅助手段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按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探索运用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手段。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建设。传统的教学都是采用板书式教学,而现代科技发展,使课堂摆脱了单一的教学手段,大部分高校可以做到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讲授有机结合,在处理板书与课件关系上,有轻重主次之分。个别数字或者图示可以板书,避免学生只关注课件,产生审美疲劳。课件是宏观内容的再现,是提纲挈领,也是个别具体细节的描述,切忌在课件上写出所有语言,这样容易使教师自己照着课件念。教师不能在摆脱了“照本宣科”之后,再“照课件宣读”。课件制作内容上切忌缺乏理论深度,形式上花哨,视觉效果差。在理论叙述和论证过程中适当穿插录像、录音等影视资料,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做超级链接等,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注意视频资料要恰当地表达教学内容。

(三)更新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呢?首先,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语言热情、语态自然、语调和谐。这些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会受这些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的感染而愿意倾听教师的讲课内容。其次,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回应,及时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不理解的难点问题。最后,对于一些现实性很强的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辩论式或者探讨式教学。如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辩论、探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当前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如何应对就业难的问题?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演讲、讨论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导”好,一是基本方向不能偏,保持课堂气氛积极活跃;二是要有力地解答争议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要抓住学生思想的根本,无论学生对当前的现实或者理论持何种态度,都应该引导其思考,不断地向更深一层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也知道了如何用理论分析当前社会现象,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显然这个过程历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了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意义上包括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部分。对教师的评价切实做到专家式指导。本着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只要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达到教学目的,就应该允许教师发挥自己的特点,尝试有各自风格的教学模式,不要过于偏重对教师授课形式的限制,切实做到形式服从于内容。还应要求教师在所讲课程领域多出科研成果,以这种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是很可取的。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在注重考卷分数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过程的考核。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全面。既然是一门政治理论课,使信念与理论内化,不是完全体现在一张考卷上,而是体现在学生日常的语言与行动中,体现在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认知、对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的判定,以及为此采取的行动上。所以,建议完善考核方式。比如增加平时课堂教学的参与、课外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实地考察,并且写调查报告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有力的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落实以上所述对策,多方面共同努力。教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中心来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增强“概论”课的实效性是国家和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校园努力,也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与文化氛围。

[注释]

①“五心”指忠心、爱心、孝心、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荣长海.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2]卓越.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概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篇4

概论课的时效性很强, 为了贯彻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 概论课教材于2015年8月重新修订出版。此次修订, 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要精神, 突出强调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 从以下几方面, 结合新教材, 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提出几点意见。

一、围绕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 是教师进行授课的载体和根本出发点, 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首选资料。概论课所用的教材,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集合全国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著的最权威的概论课本。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活用教材, 则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对部分章节的个别内容进行整合授课, 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活用教材的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整合授课, 可以使教学内容逻辑更为清晰, 也更易于学生深入具体地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将第五章第一节第二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与第三目“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整合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并把此问题分三部分进行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这样整合之后, 逻辑更为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学生普遍认为这样讲解, 让他们把这一问题理解的更为透彻了。

再比如, 第六章第三节第三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把这一问题中的“中国梦的提出和中国梦的内涵”整合为“中国梦的内涵”, 在讲解中国梦的内涵的过程中, 把中国梦提出的背景、过程融合进去, 在教学中也收到了不错的反响。

对比新旧教材, 以上所列举的两部分内容并未作出改动, 希望能为其他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提供一些参考。

二、围绕学生, 改进教学方法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政治理论课, 甚至抵触政治论课的现象。具体到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 虽然大部分人能够保证课堂纪律, 但真正能够做到认真听课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这也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最为头疼的一件事。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授课。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教学方法:

(一)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1] (Multimedia) 是多种媒体的综合, 一般包括文本, 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用图片、声音、影像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刺激,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 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录片,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 设置问题

对学生进行提问, 是很好的师生互动,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印象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多设置问题环节, 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升课堂听课效果。

(三) 针对学生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 多结合学生自身实践, 让学生感觉到概论课是对他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用的科学。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医学院校, 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注意结合医学生的实际去授课。

(四)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学习起来比较抽象。若是教师再与学生缺乏情感沟通、情感交融的话, 在教学过程中则很难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 多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学生真正从内心相信概论这门科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概论课不仅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科学, 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对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观, 并约束其思想和行为方式, 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的政治规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寓教于乐, 在实践中, 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还能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把理论讲清楚, 同时要立足于社会与学校两个实践, 对学生进行更为直观的实践教学。

(一) 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 直接去接触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

比如:笔者所在的吉林省辽源市朝阳村, 就是一个在村支书韩丽带领下, 让全村老百姓都发家致富的典型。如果条件允许, 能够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一下的话, 那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们, 更好的理解我国的三农问题, 农村的改革开放问题等等, 都将会有更为直观的深刻认识, 这是教师在课堂上举再多的实例都不能替代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经费不够、时间不好安排、存在安全问题等因素, 往往没有机会带学生去体验这种社会实践课。

(二) 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是另一种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

1、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播放纪录片、进行小组讨论、等形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 积极思考。课堂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和规划。

笔者曾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让学生观看了《社会主义五百年》、《周恩来外交风云》、《复兴之路》等纪录片, 使学生通过纪录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成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与感受。小组专题讨论是课堂上就教师所提问题展开分组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 师生可以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独立思考,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的方式就更多样了, 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学生活动等等。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就曾举办“‘人文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 动员全校学生共同参与, 在比赛过程中丰富和巩固了学生的概论课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从而坚定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次活动也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像这样的校内实践活动, 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希望能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概论课教学 篇5

《概论》

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 小学教育

姓名

学号

您对概论课教学有哪些希望和建议(教学形式、教学内容)?

1.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本人首先很是肯定本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以下浅谈几点:首先,上课开始,老师以一段时事或是历史视频来引起今天课时的话题,然后对视频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讲课时,不是单调的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而是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见解,对知识点进行横向的分析,使学生对一个概念掌握的更加详实透彻。

对于教学形式,当然还是进行口头的传授为主,如果有的历史事件,理论可以以丰富的视频展示,当可以以视频展示,然后让同学们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想法,适当的可以写写对理论的观点当作业。在讲解一个理论的时候可以从理论起因,理论基础,和理论的建立过程等方面着手,当然这样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并且有点枯燥,而大学生愿意听的更多是一些具体的事件,这就需要讲理论融合到实践中来,透过事件来说理论。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这一章的时候,可以找些历史事件来具体讲解这个过程,结果自然的就呈现在学生眼前了,而且通过对过程的把握学生对结果的印象也会更加的深刻。

概论课教学 篇6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点与面”;有机结合

“点与面”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把“全面系统地基本掌握”与“片面而深刻地钻研”统一起来,既统筹安排、又有所侧重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值得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教学中尝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的功能与概论课的内容和特点相吻合。

一、概论课教学中采用“点与面”相结合的必要性

1.概论课的内容和特点,为采用“点与面”相结合教学方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概论课的内容,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内容从总体上来说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内涵及各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第二章阐明各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至第七章分别阐述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几大理论——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改造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开放论;第八至第十一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第十二至第十五章是就某个具体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所提出的理论,主要有“一国两制”构想、外交理论和战略、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可见,概论课内容非常丰富。

概论课的特点在于:(1)内容的广泛性。概论课教材内容共有十五章,包含不同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从学科属性来看,其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历史、管理等不同领域的各门学科。(2)内容的多变性。作为不同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其内容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新问题的出现,指导思想的内容和提法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新思想、新內容的不断出现使这门课程的内容具有多变性特点。(3)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性。概论课教材内容涉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又必须为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找到解决的路径和方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所以,其内容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性。

正是由于概论课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运用“点和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既全面掌握概论课的基本理论,又为当今自主性较强、兴趣各异的学生开展“片面而深刻”的探索性学习提供空间。

2.“点与面”教学方法的不同功能,决定了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点与面”相结合的必要性

强调“面”的教学,其主要功能在于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及指导作用,这无论对于教师较好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为了学生考研、竞争上岗、公务员考试等都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为配合“点”的教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而强调“点”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国和世界的热点、焦点问题。

3.运用“点与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及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要兼顾传播社会科学知识,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运用“点与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一种尝试,很有必要。

二、“点与面”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方法

由于“点”与“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功能,在概论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实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统筹安排,既不能因强调“点”而忽视了“面”,也不能为了强调“面”而不关注“点”,把“点”与“面”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做如下的尝试:

1.熟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认真备课,力求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概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干课程,其内容较多、课时较长、涉及面较广,如何上好这门课,是颇费一番工夫的,因此,熟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为了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实际,并结合中学课程的深浅程度,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

2.设计好考试试卷,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复习考试环节上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每学期的试卷内容要覆盖教材的每一章,而且,在复习考试阶段,只能告知学生考试题型,不能出带有明显指向性的复习提示或画出考试重点,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故意为难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复习阶段,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为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3.适当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深化对某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理解

概论课涉及面广,对每一方面的理论问题要深入分析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寻找一些当前的热点或焦点问题,通过分析这些热点或焦点问题的现状、成因、影响和目前我国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比较深入地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会知识、认识繁杂多变的社会、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中加强能力培养

《概论》课是一门与社会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大多数高校都对《概论》课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课,因此,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就是要引导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开展调查研究,教师可提供一些参考选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比较有意义又能较好完成实践调查的主题。提出参考选题之后,必须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选择调查主题,因为,只有明确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社会调查,才能找到有益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出调查报告的前提,同时,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点与面”相结合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点与面”相结合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才能取得预期的实效:

1.处理好教师教学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导而不学或学而无导,都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特别是在组织和实施“点与面”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更加要求教师与学生的紧密配合,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认真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对学生要循循善诱。

2.处理好全面而肤浅学习与片面而深刻探索的关系

《概论》课的内容是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由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概论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系统掌握教材内容只能是全面而肤浅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概论课的基本命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很有必要。

处理好教务部门的有关规定与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关系。教务部门的有关规定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操作规程及有关考试和考查的规章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原则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教学的自主性是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水平。两者的共性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作为教师,既要坚持原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概论课”实践教学设置初探 篇7

一、“概论课”实践教学设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部分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时代感强、责任感弱;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意识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1]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结合“概论课”课堂教学,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原则。“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及其在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概论课”内容本身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强,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多。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加深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概论课”实践教学设置的原则

为贯彻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述“05方案”规定,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性,避免形式主义,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笔者尝试设计、制作了《“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书》。在制作实践教学报告书、设置实践教学时,强调把握好如下四个原则。

1. 区分实践教学目标层次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与理论基础的差异,在实践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分目标层次,分类进行,保证所有学生有所收益。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很多,在笔者看来,通过实践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强化感官刺激,深化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只是识记、认知方面的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一般目标要求。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主体需要的差异,设置具体的目标要求。比如,针对部分学生在如何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属性、如何对待私营企业主入党的问题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怀疑态度,通过组织这部分学生走进私营企业参观调查,对私营企业主和企业员工进行访谈,结合理论上的答疑解惑,在情感、判断等目标方面,这部分学生在上述问题上就会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再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概论课”积极性比较高,课外也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修养的提高,理论功底比较扎实,那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设置更高的应用、创新等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相结合,走向课题研究的前沿,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以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原著、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

2. 利用不同实践资源教学

要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首先,教师必须重视校内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收集、整理校内的图书、文化、精神和德育资源,在校内有组织地集中进行,保证所有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其次,把校内实践教学拓展到校外。社会是一所广阔的大学,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概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寒暑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分散进行。在分散进行之前,教师事先介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注重社会调查的优良传统以及他们卓有成效的“田野”调查方法,然后引导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社会调查,把学习知识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尝试去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和改造社会。

3. 组织规范,增强可操作性

为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必须组织规范,增强实践环节的操作性。对教师而言,高校的教务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组织“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监控和考核。比如,规定教师要把实践教学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不能随意更改实践教学大纲和减少实践教学学时,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包含实践教学目标要求、过程步骤和评价体系等,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主动参与的活动记录和点评,实践教学结束后要有总结报告等等。

对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监督。比如,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前要选定主题,实践过程中向教师汇报进展程度;教师也应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面临的困难及准备解决的措施,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支持;实践结束后学生要及时提交实践教学报告,教师认真查阅,并分析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问题等。总之,教师不能采取形式单一、随意性强、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监督的“放羊”似的实践教学,学生也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经调查、分析和思考,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不劳而获。

4. 明确实践主题,增强“问题意识”

教师不能仅仅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而满足于灌输其理论体系,还要看到它的方法论功能、实践功能。“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一般的理论学习,而是要强调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意义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是为改造自身、改造社会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明确实践主题、注重“问题意识”,无论是要求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是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去指导实践,都要强化学生面向现实和生活恰当地提出问题、深入地探索问题和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概论课”实践教学设置的基本内容

笔者尝试设计的《“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书》,依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提炼新认识的认知规律,结合上述实践教学原则,将实践教学设置为如下四方面内容。

1. 基地参观教育

基地参观教育,就是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教育,这是一种认知性的实践教学。

设置基地参观教育的目的是要利用基地材料丰富真实、形式直观生动的优点,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基地现场教育相结合,把显性理论灌输与隐性思想渗透结合起来,扩大教育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科学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认识。

基地参观教育要有实效。首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不解的问题,对社会现实有怎样的关切,在参观的过程中能获得什么思考,以及参观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参观教育的任务与要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避免随意性和看热闹的心态。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各种教育资源和参观教育的多样形式,或是带学生参观历史名人、伟人的故居;或是观看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里的介绍、记录;或是了解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比如知名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庄等。这些场所可以提供鲜活生动、直观真实的历史和现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艰苦奋斗、勤劳创业的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再次,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与问题辅导;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记录参与情况,撰写参观心得体会,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教师对“你的问题”的回答。

2. 课外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实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进而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思考性的实践教学。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面貌,并在新世纪继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现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纲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这些宝贵理论和精神财富,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素养和理论素养,把握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的特定社会角色,决定了其必须担负对祖国、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因此,设置课外阅读实践内容,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现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原著相结合,领略思想理论的风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阅读实践要有实效,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主义”导向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带着正确的“主义”导向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意识去阅读。因为,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义”导向,“问题”将无助于学生进步;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意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难以在学生心中扎根。在这个环节,笔者根据正确的“主义”导向要求,要求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三个以上篇目,并写下阅读笔记;教师在学生阅读笔记后给予书面点评或是针对学生所思、所惑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对所触及问题进行相关论述的经典著作或文章,并做摘要卡片,至少十张;在做摘要内容时,一并记录书名或文章名、作者以及出版社或报刊来源,以便教师检查、监督学生阅读实践的真实性。

3. 社会体念实践

社会体念实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用以体验或感悟社会生活、社会实际,获得来自社会的观察与分析。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实践教学。

列宁为了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曾经常引用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句名言。学生只有在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实践去发展它,才能真正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才能更好地满足自身成长进步的需要。社会体念实践是形成新的认识的来源。设置社会体念实践,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正确分析、解释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性认识,增强对社会现实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社会体念实践的形式多样,笔者主要侧重于它的运用性环节。在社会体念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实践教学要求去进行社会调查,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三五人一组集体进行;所进行的调查一定要是与所学内容有理论上联系的社会存在,比如,对影响所在地区社会稳定的各类群体性事件调查、对所在城市乞讨现象的观察等等,然后给出调查记载,即具体参与调查活动的记录,并附录调查所获材料和问卷设计,记下本人的所思、所想或所感,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是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番调查研究,用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对策建议等。

4. 教师点评

“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只有两个积极性都得以发挥,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的点评,征求学生认真而具体的反馈意见,形成有益的认识并写出书面总结报告,以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这也是实践教学设置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一种提炼性的实践教学。

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遵循区分目标层次、利用不同实践资源、增强可操作性以及明确实践主题、增强“问题意识”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置基地参观教育、课外阅读实践、社会体念实践和教师点评等内容。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教学,原则,内容

参考文献

提高“概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1:以学生为本组织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学生”不仅泛指大学生群体,更是指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利、需要等,因而授课内容和方式要因时制宜、灵活多样,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观点;二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应当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尊重大学生的民主与平等精神,用科学的理论来引导说服学生,对于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以及学生在讨论和谈话中表现出来的狭隘思想,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予以引导。

观念2:挖掘实际有用性为切入点。

“概论”课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教师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个人成长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科学发展观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生活资源,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导向性教育大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以问题为切入点,挖掘“理论的实际有用性”,课前让学生预习即将讲授的章节,并提出一个最需要解答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在具体章节的讲授中着重回答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升华对“概论”理论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观念3:充分展示科学性和真理性。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什么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这个理论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教学过程中要把这种科学性和真理性充分展示给学生,用科学性和真理性教育人最让人信服。“概论”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它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要坚定不移。

二运用基本原则

与其他学科相比,“概论”课的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它既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直至上升为理性认识。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资源实际,围绕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指导自己的行动等问题来展开,以实效性作为判断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重视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规划,为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提供有利条件。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四项基本原则精神,才能保证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去设计思想政治课无论形式上如何有效,实质是无效的。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正面灌输,对于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做到教书、教人、教心、教行。

三提升教师素质

1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较高的思想觉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等内容。

2教育教学科研是教学有效性得以保证的基础

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科研素质。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受到全面教育和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而科研素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以创造性精神去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教师的劳动才真正成为创造性、科学性的劳动,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质量才有了可靠的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研究,二是对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的研究,三是对现代大学生的群体行为特征的研究。这些科学研究实际上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绝不是一件件能够填满东西的容器,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的本领上,更体现在学生被唤醒和被激励的程度上。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等最新的知识动态吸收进来,夯实学科的“知识根基”,否则,用“概论”教育学生,就是一句空话。

3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有效性以体现的必要条件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冲突更新再造,对学校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产生直接冲击,在此期间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要课题。特别需要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往往会更强烈感受到这一点。当大学生在思想上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发生犹豫,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对原有的信念产生动摇,一旦矛盾得到解决,他们则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引导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相一致的方面,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正确认识和看待理想和现实。同时要关注在实践中努力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理想毕竟只是一种设想,要将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实践。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决定了追求理想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的精神,理想的实现仍然是困难的。而且,个人理想又是以社会理想为背景的,它的实现往往以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并胸怀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在不懈的奋斗中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冉.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2]张丹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沈春梅.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0(4).

“概论”课多媒体教学问题思考 篇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分量最重的一门课程, 其教学体现出鲜明的理论性、系统性、思想性, 理论层次高, 课程教授与学生学习难度大, 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近些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课改中, 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十分明显, 在很大程度上对“概论”课教学有益。但是多媒体手段并非是解决“概论”课授课难点的“万能药”, 若使用不当, 反而会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二“概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 信息量过大

首先, “概论”课教学是一个教学信息互动过程。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信息交流来完成的。其次, “概论”课教学内容多, 理论层次高, 教学信息量大。再者, 部分教师将课本内容照搬到课件上, 出现了一次授课就要制作五六十页PPT的情况, 这就使得教与学都陷入了不利的局面。

2. 重点不突出

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对章节重点提前进行划分, 并在教授时予以体现。但是在“概论”课的多媒体教学中, 因为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等因素的限制, 多媒体的使用往往由手段变成了目的, 教师使用多媒体单纯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 而非更好地将思想传达给学生。如果欠缺专业的PPT制作水准, 教师很难向学生清晰地展示教学的主题。

3. 盲目地依靠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对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方式已被完全遗弃。“概论”课的课堂讲授不能完全依靠PPT和视频资料, 教师的个人魅力与独特的授课方法依然应当受到重视。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后, 其授课水平反而受到多媒体内容的限制, 上课时的注意对象从学生身上更多地向多媒体课件本身倾斜, 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概论”课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提升

“概论”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大学生正确学习其他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家大事, 渴望了解天下大事,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应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现实为教学目标, 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观察认识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为出发点, 依托历史的发展变化、时代的变迁这个大背景, 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客观矛盾及其本质,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开展教学时, 注重选择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 同时联系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来进行讲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避免多媒体滥用, 制作“概论”课多媒体课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基本要素:

1. 确定目标

在制作课件时, 首先要明确当堂课的授课目标。这建立在对学生兴趣点分析的基础上,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 寻找真实的、合适的, 能够有力支撑观点的材料进行解说。由于“概论”课理论内容较多, 课件往往难以容纳, 因此授课时也要避免将所有的内容写在课件中, 教师应将内容作为底稿熟练记忆, 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传达给学生。

2. 寻找逻辑

制作一份课件, 首先从目的出发, 然后分角度去拆解授课内容, 最后从各角度去思考授课方法。“概论”课每堂课都有教学重点, 其他内容应作为辅助来支撑重点展开。在整个过程中, 减少课件文字密度, 加强内容条理。

3. 修正布局

有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缺素材, 逻辑方面也不差, 但实际授课效果却不好, 使这类课件大都体现出了杂、乱、繁、过等特点, 针对于此, 可以通过在文字编排过程中, 通过加粗、加大字号、变色等方式使重点更加醒目, 在一页PPT中尽量避免安排过多概念, 统一格式, 使学生能够对内容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四结束语

“概论”课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授课方式是一种进步, 但这种教学方式的进步必须通过合理的运用才能对教学提供帮助。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概论”课授课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同时提高自身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避免被多媒体课件“绑架”。

摘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十分明显。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也体现出很多问题, 如弱化教师、学生课堂作用等。本文将从分析该课程多媒体教学弊端出发, 尝试寻找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概论”课,多媒体教学,弊端

参考文献

[1]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6)

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篇10

一、教材文献相结合,拓展学习视野

《概论》课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民族等多个领域。2013年版教材缩减为12章,但整体的内容并未减少,且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八章第五节等。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仅仅依靠教材内容讲授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我们采取了“读教材———读文献”的方法,即让学生从学习一本教材到学习更多文献,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历史感、理论感。

二、采取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从独自学习走向合作学习

每个学期开始,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布置给学生;后半学期每堂课拿出20分钟作为学生学习汇报演讲时间。学生自愿组合,每组3—6名学生,结合教材和讲授的内容,选取一个主题制作。这种方法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由于制作演讲课件涉及到选题、搜集、选取、整理材料、制作、演讲等多环节,因此,学生们普遍感觉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会了如何收集、选取、使用资料,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实践,增强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建立“problem-basedlearing”学习模式。由学生自己选题进行研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习效果更佳。很多同学谈到了合作学习的长处,认为,虽然政治理论学起来很枯燥,为了学分不得不学,但是,合作方法使同学们从独自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导入法

所谓案例导入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导入对某一理论或思想观点等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的内容进行阐述,结合现实环境及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理论的科学性及发展趋势,从而加深学生对某一理论或思想观点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课程涉及“史“”论”两大内容。时间跨度大,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到如今,大约百年的时间;涵盖的内容宽,涉及的领域广。因此,为了将包容如此宽泛的理论内容阐述给学生,我们在每一章或每一节的开始,都设计了以案例导入教学的方式。实践证明此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四、专题讲座法

以专题为单位设计课程的内容,具有容量大、范围广的特点。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所谓“精”,就是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观点;所谓“管用”,就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专题讲座法是贯彻落实“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原则的有效措施,它有助于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搞好专题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关键是设计好专题的选择内容。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三代党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思想,以“专题教学”的方式授课,更能突出和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刻理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知识面

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视频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素养和训练学生以理论分析问题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给学生放映了一些视频,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伟人的生平和共和国经历的60余年的巨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崇敬感坚定了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的对党以及毛泽东的歪曲,在教学中,一方面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阐述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以及毛泽东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给学生放映视频:《走近毛泽东》《恰同学少年》。同学们受到很大震撼,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求学和生活的经历最能打动学生的心。他们在发言中讲道:毛泽东、蔡和森等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敢作敢为的胆量激励我们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大国重器》使学生们对装备制造业之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有了感性认识,使同学们不仅对《概论》可本身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相关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

《概论》课作为现实性极强的一门课,课堂讨论法可以说是最为适宜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与辩论,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读书学习的欲望,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的掌握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在讨论与辩论中锻炼和造就知识迁移能力、理论抽象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运用材料的能力、临场应变的能力。

摘要:《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内容,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读教材——读文献”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同学们从独自学习走向合作学习;运用案例导入法、专题讲座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概论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108-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尤其是清醒的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正确的看待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关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将系统论、社会学和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基础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人在环境中,即把人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看做一个社会性的生态系统,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系统作用的结果。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人系统,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因素等;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是指比家庭、学校更大的一些社会系统,比如社会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来说,微观系统的思想、情感、行为会受到中观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单位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宏观系统如社会风气、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同时,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又反作用各系统,对这些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1]

二 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考量制约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的主要因素

1 宏观系统分析:社会大环境

美术院校大学生对“概论”课程的认知同样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使价值观、道德观多元化;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猫论”的误读,使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就业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以及党内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贪污腐败问题、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等,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概论”课的正面宣讲就被一部分学生视作“假、大、空”。作为宏观系统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普遍的、深远的、潜移默化的,若不能及时并有针对性的疏导,会长期制约“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 中观系统分析:学风、教师

一个学校的学风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在美术院校,对“概论”课程存在着两大错误的认识:一是把艺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立。部分学生认为艺术尊崇自由、尊崇个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树立权威、统一认识,这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艺术创作;二是重专业、轻文化,认为“概论”课对美术院校大学生的成才没有用处。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的积极性和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是被边缘化的课程,不仅不受学生重视,甚至还受到个别专业老师的歧视,挫伤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美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公共课,教师没有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从而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动力,导致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提高缓慢。在工作中表现为机械的上课,消极的科研,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的深入研究,最终影响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学风、教师作为中观系统,是对宏观系统的反映,同时又会反作用于宏观系统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微观系统)。

3 微观系统分析:美术院校大学生特点

美术院校大学生在生源上、思想上、行为上都有自身的特点。生源上,美术院校大学生文化课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现行高考制度规定,艺体类学生在录取时文化课分数要低于同等的普通高等学校。这导致多数学生从中学时就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上;同时,学生们游走于各培训学校,所在中学对他们的管理相对松散,养成了上文化课随心所欲的习惯。进入大学后,管理更加宽松,文化课学习习惯进一步恶化。思想上,美术院校大学生思想开放、崇尚自由和个性发展,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的特点。在行为上表现为标新立异,对世俗权威不屑一顾。而“概论”课就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

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环境、学风教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是整个系统作用的结果;同时,各系统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各子系统或系统各要素发生改变,整个系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以达到系统的新的平衡。因此,要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要以系统的眼光有重点的进行干预。

三 提高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 立足整个生态系统:“概论”课教学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概论课教学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即从现行的大班授课转变成小班教学,由讲授式为主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为主,由一个老师通讲转变为专题式教学。这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全面干预,也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2]。

首先,对微观系统的作用。大班变小班,一个专业一个文化班,教师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大环境、校园小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的迷惑,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其次,对中观系统的作用。大班变小班,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更贴近学生实际,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扭转学风、教风。从内容上来说,学生是同一个专业而且人数较少,关注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便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专题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用讨论、辩论、观摩、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专题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也给了老师更多自主性,有利于发挥老师的研究特长,提高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再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校园小环境的改变,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又将进一步推动校园小环境和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 立足中观系统:教师要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概论”课教师,必须要从机械教学向教研结合,以研促教转变。从内容上看,“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和现实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逻辑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把问题讲透彻,使学生信服,也才能消解不良社会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此外,“概论”课涉及的内容学生在中学接触过,但基本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这就要求大学的“概论”课教师必须在中学的基础上讲出深度,讲出广度,讲出新意,学生才喜欢听。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从理论高度把握教材,剖析问题;同时还要博揽群书,拓宽知识面,力争做到既有专业深度又有知识广度。

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看,“概论”课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没有形成一套有课程特色、有学生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概论课需要教师们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之余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教学,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把这些经验教训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在理论层面进行全国性的交流学习,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经过理论-实践-理论批判-实践的过程,才可能探索出适合课程特色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师科研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科研能力尤其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成果与年度考评、晋升挂钩;定期组织、参与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术动向,提升科研能力;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一步攻读学位或研修。

3 立足宏观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普遍的、深远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状况,而且通过影响学校、家庭、社区小环境又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要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的抵触情绪,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中要切实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了解人民群众意愿,满足群众合理需求,尽量减少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及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进行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

总的来说,要把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放到整个生态系统环境中来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校、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仅靠教师和相关教学单位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形成教师、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使整个系统良性循环,才能有效的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师海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徐艳国.教育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指导委员2013工作会议讲话[N].2013-10-12.

关于《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 真正地将外在的理论转化为内在的信念。

学生书本上学到的是一些抽象的理论, 理论如果和实践相脱节就只能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这样的理论不但不能陶冶人、塑造人, 相反, 还会成为一种包袱, 就如吃了东西没有消化一样, 会撑得难受伤身体。当然, 我们教师上课的时候也会经常结合实际来讲述理论, 但这也只是一种“空”对“空”的模式, 毕竟,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 所以, 《概论》课的教学中, 实践教学不但必要, 而且必须。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的发展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 也是青年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

(二) 发挥《概论》课的政治导向功能。

《概论》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政治导向上, 是要通过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学习来规范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 所以, 其教学重点绝对不能也不应该是知识理论的传授过程, 而更应该是一种塑造人的过程。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是攻克每一座理论的城堡, 而是要解决大学生信仰的问题。当今的世界各种思潮激荡, 互联网更推波助澜, 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大行其道。大学生是一个敏感而思想活跃的群体, 容易上当受骗, 迷失方向。所以《概论》课的教学如果只是讲空洞的理论而离开社会这个生动的大舞台, 就无法吸引大学生, 无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因而根本无法起到政治导向的功能, 进而不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 能够增强《概论》课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多年以来, 《概论》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形势单一, 枯燥而呆板无味。教师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却很少从深层次来考虑实效性的问题。唯有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 跳出单一的课堂课间, 让学生参与到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教育活动才能收到实效性。再说时效性, 《概论》课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 所以经常有新的思想理论需要补充更新, 因此也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 才能增强《概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各种形式的实践课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将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增强对理论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二、《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经费的缺乏。

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规定, 高校应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笔者和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讨论过这个问题, 大部分高校表面上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 但是大部分学校的经费没有全部到位, 很多高校很重视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而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教学,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些虚的东西, 可有可无, 没有必要干这些甚至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而经常是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经费很充足,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经费则是少之又少。

(二) 资源的缺乏。

《概论》课教学需要较为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然而, 大部分的校外企事业单位却并不是那么乐意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嫌麻烦, 怕打乱他们的正常秩序。不少单位表示, 偶尔接收一两次还可以, 但是如果经常接待, 则没有时间和精力, 多数企事业单位把这种接待视为包袱和负担。每个地方的资源本身就有限, 有限的资源再加上有限的利用, 这对于我们《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来说, 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三) 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

从事《概论》课教学的教师, 由于没有经费, 很多教师基本上没有走出校门去参观学习、考察培训, 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师, 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了教学岗位, 从学理论到教理论, 更加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概论》课是一门时效性、现实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 它要求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 通过社会实践这个平台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素质。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 才能够高质量地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 提供经费的保障。

其实, 一般的高校计划上面都有专项经费, 但是一些没有到位或者是没有全部到位, 有些学校只是写了数字而已, 纯粹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进行实践教学, 经费则是必须的, 主要包括交通费、门票费、午餐费、讲解费等等。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必须要做到学校有专款、专款有专用。俗话说,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唯有有了经费的保障, 《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搞好, 否则就只是一句空话, 流于形式而已。 (下转第77页)

(二)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自身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 必须调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可以和学校团委协作, 做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可以渗透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做带队教师、指导教师等多种形式参与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 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社团广泛地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三) 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

上一篇:怎么过六一儿童节下一篇: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