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复习资料(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复习资料)(精选8篇)
语文教学研究复习资料(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1
一.名词解释
1.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2.教案
二、简答题
1.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三,论述题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四、教学实践题
一.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为本诗的教学设计一段导入。
2.你认为本诗的教学适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阐述本诗的教学思路。
4.请为本诗的教学设计一款板书。
二、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请为本诗的教学设计一段导入。
2.你认为本诗的教学适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阐述本诗的教学思路。
4.请为本诗的教学设计一款板书。
五,填空题
1.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系统。
2.诗歌教学三要:一要、二要、三要。
3.《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4.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5.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
2.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或方案。
二、简答题
1、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1分)扼要分析诗歌的感情与思想(2分)分析诗歌的语言与表现手法(2分)
2、(1)从设问内容上看,主问题是经过精心思考概括的,是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而非“是否”来简单回答。(1分)
(2)从设问时机上看,主问题是有意安排的具有一定思维科学顺序的,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而非随意地一时兴起。(2分)
(3)从设问效果上看,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内在牵引力,并能形成教学活动板块,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而非转瞬即逝。(2分)
三、论述题
围绕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其他性质,自圆其说,论述有道理即可给6-10分。
四、教学实践题
1.语言流畅,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导入要求(8分),富有创新性(2分)。2.方法科学、合理,贴近本词教学(5分),理由充分(5分)。
3.思路清晰,流程合理,符合本词教学实际(15分),重难点突出。(5分)4.能展现教学思路,呈现重点、难点(8分),富有美感(2分
五.填空题
1.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2.反复吟诵 体味意境 咀嚼背诵
3.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工具性 人文性 4.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 5.认识 表达
语文教学研究复习资料(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2
高中化学,学生普遍认为知识点杂乱,联系不紧密,需要记得东西太多,难以掌握,总复习时难以把握重点.在进行高考总复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试题考查的难易程度.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考纲和历年真题,把握高考理综试卷化学部分的考查范围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带领学生进行总复习时突出重点,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做到有的放矢.
二、总复习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1. 注意夯实基础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没有压力,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狠抓学生疏理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各章节基础知识复习时,教师要先说明这一章节的考试要求,让学生明白是必须熟练掌握还是了解即可.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后,教师都要对这一章节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特殊实验现象等归纳总结,使得学生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脉络足够了解.
2. 进行专题突破
在基础知识掌握之后,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练习.在高中化学中涉及到的专题有:基本概念与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有机推断与无机推断、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热化学、实验等.通过对这些专题的练习和讲解,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专题的分析能力.
3. 强化训练推断题
推断题是高考化学中的必考试题,无机推断题和有机推断题的分值所占比例大.在推断题中,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掌握的情况,如果推断不出物质是什么,那么后面的问题便无从下手.这方面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除了多做练习外更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和如何找出推断的突破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在无机推断题和有机推断题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1)无机推断题
在无机推断题中常常以一些物质的特性来寻找突破.比如,某物质为无色无味的液体,那么一般情况下这种物质就是水,还有什么淡黄色的固体单质(S),某物质的一种单质硬度最强(C)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总结,把具有相同特性的物质和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说淡黄色固体有哪些,与水反应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的物质有哪些,还有一些反应后会生成有颜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哪些,几种常见气体的特性是什么等.
(2)有机推断题
有机推断题的考察,大部分为学生平时没见过的物质,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学好知识的迁移能力.有机推断中教师要注重抓学生对各种官能团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种官能团的特性和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断键情况,同时强化物质同分异构体的情况.
4. 注重实验的复习
由于平时课时紧,学生做实验的次数相对较少,所以实验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但是实验确又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基于以上情况,在复习实验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复习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用在什么场合,然后再对有针对性的实验,比如,气体的制取,物质提纯等进行专题性的练习与讲解.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实验不但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对语言的表述能力进行了考察,所以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必须纠正学生对实验结果或者现象描述的不规范问题.
5. 习题讲评
在高中化学总复习中,无论是平时的练习题讲评还是考试的试卷讲评,都是总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讲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查漏补缺,学会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在讲题时,要说明每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同时还要对解题思路以及一些题的突破点和技巧进行讲解,避免学生走入解题的误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由于化学题的特点是知识点琐碎、答案中的注意点多,这样往往造成学生会而拿不到分.这些容易丢分的情况有: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容易丢失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或者忘记写反应条件,这样本来会的题就拿不到满分造成遗憾;在有机推断题中忽略物质可能有的同分异构体情况;在答题时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阅卷教师因看不清而扣分,在描述实验现象时抓不着重点等.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这些问题,并重头到尾地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这些问题.
四、结语
化学是高考理综试卷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高中化学总复习的工作.教师在分析考纲和真题之后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复习,夯实学生的基础后,用专题练习强化学生的知识,用推断题的练习和讲解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做好总复习工作.
摘要:课改后,高考理综考卷中的化学部分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体来说,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试题增多.这就需要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要融会贯通,教师要通过化学总复习来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专题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高.本文笔者就依据自己的经验来谈一些在化学总复习中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和可以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高考,高中化学,总复习
参考文献
[1]王俊杰,王云湘,黄开华.收获季节(化学总复习)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语文教学研究复习资料(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3
关键词 影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在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中,都把这门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事实证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于丰富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影视资料在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中成为课堂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丰富性,为采用可视可听的影视资料提供了可能;而影视资料的采用,又为增强课程的直观感、生动感,增添文化气息,起到了有效作用。在课程的各部分教学中,影视资料运用都能产生积极效果。
1 “规定动作”注重规范性
综观国内主要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其主要构成部分都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国文化的发生条件,包括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主要包括从远古直到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三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就,包括在文史哲、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影视资料都可以直观、生动地帮助教材和教案,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在介绍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时,纪录片《中国佛教名山》、《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美丽中国》都成为教学的辅助材料,这些纪录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名山大川的真实风貌,将中国的山水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对于这些景致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游览的学生更是结合纪录片,和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这些景观给自己带来的“文化冲击”。而在讲授中国古代的戏剧时,青春版《牡丹亭》、电影《梅兰芳》片断,或者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体会到戏剧艺术的精粹,或者让学生感受到戏剧艺术表演大师的不凡魅力。真实的艺术感受配合条理化的课堂教学,常常使学生产生共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与教材相观照,可以找到很多的影视资源与之配合。正是中国文化概论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可以在教学中发掘大量的影视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较好地诠释教材的内容,同时又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这种资源与教材的匹配度,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较难做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这类资源作为教学补充时,应当紧扣教材内容,讲究所选取资源与教材的高度匹配。注重规范性,是选取这类资源的前提条件,只有与教材高度匹配,才能合理展现教学内容。应当始终注意影视资料所起的辅助作用,而不是冲淡系统的常规教学。
2 实践教学注重针对性
很多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的学校,都赋予了这门课程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大多能受到学生欢迎。一般来讲,中国文化概论的实践教学,通常是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一般是同一个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地点,在这些地方开展实地讲课,使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以北京联合大学的精品课中国文化概论为例,实地讲课的课堂,就延伸到颐和园、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并将这样的教学称为“多感官教学”。而笔者教学所在的岳阳地区,岳阳楼、君山、岳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也成为实践教学的依托。
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展教学的地点,本身就有大量介绍与该地历史文化知识有关的影像资料,通常,对于较大规模的访问群体,这些场所都愿意播出这些资料。另一方面,是在现有的影视作品中,本身就有大量与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有关的内容。如纪录片《颐和园》、《故宫》、《千古名楼——岳阳楼》等,而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或过程中,向学生播放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对历史遗迹的文化诠释,使学生在“实景”之中更能感受到景观所代表的文化纵深。
实践教学材料的选取有很强的针对性。就这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而言,通常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到一个方便到达、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代表意义的地点。实质上,很多城市都具有这样的地点,而这样的地点也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并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要弱于实际场景所起到的教学作用,但影视资料在展现历史文化纵深感方面却不可或缺,它是使“可触摸”的文化,变得“可追溯”、“可思考”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影视资料的运用,是在针对性基础之上的深度拓展。
3 “自选动作”注重开放性
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少量的学生作业和学生参与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让学生选取中国文化当中一个感兴趣的小单元,来进行适时的讲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在学生讲授过程中,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往往也是其精心选取的影视资料。
在某班学生以“鼓”为题材,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鼓”所扮演的角色时,分别向其他学生展示了安塞腰鼓、凤阳花鼓、京韵大鼓的表演片断,这些片断都来自网络视频,或者是电视片。而在展示与“鼓”有关的舞蹈环节,采用了电影《十面埋伏》中,盲舞女闻声击鼓的片断。之后,主讲学生还展示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高潮——刘海哥下山打柴遇到胡秀英的片断。而“鼓”都在这些影视片断当中,或者扮演突出的视觉形象,或者成为伴奏的主要背景声音。
学生参与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自选动作”。在完成这一“自选动作”时,影视资料的选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样的开放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话题的开放性决定选材的开放性。因为学生参与的主旨是希望其能自己动手,成为中国文化某领域中知识较为丰富的“小专家”,所以对于话题没有较多设定。二是文化的包容性决定选材的开放性,正是中国文化的浩如烟海,使得选定的主题多种多样,每届每班的学生都不相同。三是影视的表现力决定选材的开放性。影视作品较文字、图片更有生动的表现力,而在一个希望较好的表现自我的场域,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视就自然会更加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选题,其灵感都最早来自于影视作品。如有学生观看《叶问》后,决定讲述中华武术的发展,之后又在其他影视片断中找寻到叶问咏春拳的真实表演。有学生在观看BTV生活频道的MV《南锣鼓巷》后,把北京胡同文化作为讲授题材。而之后,这些作品又都成为讲授的组成部分。对影视作品的接触在帮助学生确立关注点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影视资料的运用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的工作。对于这一工作的探索,能够使课堂更生动,学生记忆更深刻,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洪亮.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2011(4).
[2] 俞娟.刍议《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黑河学刊,2011(5).
[3] 黄明智.浅析影视艺术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网站[EB/OL].http://course.jingpinke.com.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4
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的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2.―正式语言‖(formal speech)
指在某些交际场合所使用的一种仔细的、非个人的公共说话模式。采用这种说话模式可能对说话者的发音、选词和句子结构产生影响。
3.―挫折期‖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文化接受过程中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出现时间大致在接触目的语国家文化4-5个月之后,主要表现是(也是原因)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以及功课压力大。补充:
第一个阶段:观光期(指刚接触第二语言的新鲜感、有意思感)第二个阶段:挫折期(老师作用大,其应缓减学生的紧张和不适,教学内容尽量在生活上帮助学生)第三个阶段:逐渐适应期 第四个阶段:完全适应期(PS:老师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
4.―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即普通语法)内化。补充:
离开其他功能独立存在:eg语言习得机制与智商没有必然关系,其独立存在
5.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高等】)补充:
关键词:测试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水平;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传统HSK考试,高等的才有口语考试 新版HSK6个级别,全部都有相应口语考试
识记: 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影响较大的八种教学法);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2.迁移:迁移一般指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负迁移也叫干扰。(迁移与对比分析有何关系?)
3.归纳和演绎是概括过程中的两个极端。前者是由很多特殊事例得出规律、规则或结论;后者是由概括到特殊事例的运用,被包容的事实从一般原则中推论而来。
(两者正好相反;学习过程中自觉得、不自觉的运用这两个方法学习新内容)
4.第二语言教学的支撑理论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5.语言测试的类型:
一般包括 学能测试、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 三种
(学能测试:测试学习语言的潜能,故可以是对此语言完全没学过的人参加,此方法在中国很少,在欧美较多 成绩测试:eg期末考试,测试对知识掌握程度 水平测试:eg大学英语四六级)
6.通常认为语言的现代对比分析始于Robert Lado 在1957年发表的《跨越文化的语言学》一书。
(对比分析对听说法产生巨大影响,而听说法对功能法等后来的教学法产生巨大影响。)(重点:人、时间、书名)
7.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即教学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8.语法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语言结构为基础,按照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编排教学内容。
9.课堂教学建设包括: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制度、方法,具备实现教学手段的设备、条件,使教师掌握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0.跟其他学科一样,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也需要有一些专门从事或偏重于理论研究的人才。如教材编写理论研究、测试理论研究、语言习得研究等,以保证学科的高水平发展。补充:
测试理论研究:口语测试
语言习得研究:从学习者得角度,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问题eg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语言习得的顺序等等。
11.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交际法(听课法)}
1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其本质特征就是规定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等级和统一的教学水平。
13.上世纪80年代初,由李培元等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在语法点的编排和解释方面合理、精当,被认为集中了以往教材编写的各种优点。
(重点:时期,作者,哪个方面做的好)
1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也就是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引号以内死记)
15.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实践。
16.著名语言学家Z.S.Harris在上世纪50年代为外语学习总结了一个公式:RTL=RSL+(RTL-RSL)。其中R代表规则,TL代表目的语,SL代表母语。(书P20-21)
17.语言三要素指语音、词汇和语法
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一.对比分析的确立 1.pull of 2.Fries
3.Lado(1957)lingualistcs Across Culture 二. 三.理论前提 主要理论迁移理论
四.迁移理论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又称―干扰‖)①语际干扰
②语内干扰intralingual interference(经典分析理论不考虑其在内)Eg: ―她今天打扮得非常漂漂亮亮‖ ―我带我的家人回来中国‖ ―我一个天都很开心‖ 3.干扰和差异的关系辨:
A.干扰源于差异(Ture on Faise)语际干扰(T)语内干扰(F)语内干扰源于泛化{eg:一个月、一个星期 便泛化 一个天} B.二者成正比关系(Ture on Faise)
四.强假设(strong version)和 弱假设(weak version)强假设(即经典对比分析)的步骤:
Description selection contrast itself prediction Clifford prater 的困难层次模式:(也可以告诉大家两者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往往是是而非的最易造成干扰)Transfer(正)迁移:没有难度
Coalescence合并(汉语中亲属称谓合并到英语)
Under differentiation 差异不足(俄语中的―弹舌音‖)Reinterpretation 再阐释(英语中的可数名词―复数概念‖的表达在双语中不止一种对应形式)
Over differentiation超差异:在母语中没有,目的语中有(汉语数量众多的―量词‖、―把‖字句等)Split分裂(一次多译)四. 对比分析的理论危机
1.从教学实际的层面看,来自―心灵学派‖的质疑。(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绝非来自动物试验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否则动物就应该学会人类的语言)
2.传统的结构对比分析在语用层面的空白(即使是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言语也未必就能成功交际——―得体性‖问题)补充:
语言使用中3个层面 A语法层面
B语意层面,包括声调、结构、重音的变化
C语用层面,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上下文中意思完全不同
3.忽视语内干扰的因素 继对比分析出现的偏误分析,指出语际干扰(interlingual transfer)以外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错误来源——语内干扰(overgeneralization)引起的。
Example:
1.我的中文很马马虎虎 2.sheeps
简述:
1.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他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请简述之(注意阐释和举例)要点:
(1)教学重点不同:重视虚词;特别是语序+eg我去重庆坐飞机、我坐飞机去重庆(意思不一样);我带来一本书、我带来了一本书、我带了一本书来(意思一样);动态助词―这‖―了‖―过‖;―来‖和―去‖的问题;语音教学角度,声调很重要(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各种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同:―听说读写‖基本的语言技能,在有些语言中编排都可以,有些偏向于―听说‖领先;汉语一般要求听说读写一起做,汉语汉字在生活中很重要 书P111 会话含义与教学设计有什么联系(指导意义or作用)? A.上下文、语调 eg 不同的上下文一个句子,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某些词是是而非,但某些B.情况下,意思用法不同,这些会引起交际误解
C.阅读中也很重要有些意思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分析 D.中国交际文化相对比较委婉,思维方式,E.中国式的幽默有时也与留白有关系
2.会话含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的演讲中指出,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请简述―合作原则‖的四个主要方面。要点:
(1)量的准则: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必须的信息量;说话者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不要提供自知虚假的信息,不要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3)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啰嗦、井井有条
重点是这些准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1)量的准则:quality maximum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必须的信息量;
Eg:-―昨天怎么过的?‖ –―玩‖/-―昨天早上在……然后……昨天又……‖
牛生病了,喂药的故事
警察审犯人,―挤牙膏‖式
考试中,纸条上―你会吗‖-―我会‖ 说话者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的信息量 That is浪费时间,容易引起新的误会
(2)质的准则:不要提供自知虚假的信息lie to me,不要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流言就是这么产生的;要别人信服就应提供让人信服的有关信息:―据有关XXX研究分析‖
(3)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要有关联 鸡同鸭讲;适当加入些连接词、逻辑概括和提示;语音听力考试中、听力训练中的方法―关于xxx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训练捕捉语言和话题中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eg:一些提示词
(4)方式准则:四个避免 避免晦涩-―你喜不喜欢我‖-―你猜‖、避免歧义 你好坏啊、避免啰嗦 大话西游、避免混乱(井井有条)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 1.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
2.结构、功能和文化结合的教学法(A.结构语法结构与功能社会实际运用功能结合
B.结构、功能、文化结构文化背景 主要是中高级学习者)a.―教‖、―学‖结合的教学法(关键是老师怎么教,怎么教才能适应学生,怎么能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学习哪一类学习更好,考虑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学习风格)
b.科学综合的教学法(60年代前method 60年代后 不再拘泥与各种法的狭窄范围,而是综和各种法)
简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
1.突出语法教学的重难点(语法教学的重难点,包括把字句,虚词的使用,语序的教学)
2.循序渐进(开门——请开门——请打开门——请把门打开一下)技能训练
3.精讲多练(精讲——指的是要少,精炼,时间控制短 多练——操练语法的方法,分为三个方面:A.机械的操练,单纯的重复 B.有意义的操练,连线,重组句子,选择题,交际性操练,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使用语言)4.语法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教学想结合(过去考试重语法,而现在语法语义语用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你去哪?‖‗吃了吗‖什么时候用)5.重视在语篇和语境中体会句子的语法意义。(不要干瘪的讲一个句子,而是放在上下文中)
6.句型操练与语法规则的归纳相结合(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什么位置,主语,谓语——语法规则 句子中的替换——句型操练)7.重视纠正系统性语法错误(对于偶然错误不在意,对于系统错误纠结,比如英文on the street 还是 in the street 这类错误不一定要纠正,而对于―我三年学习了中文。‖对比―我三点去上课。‖矢量补语的不正确应用,属于系统性错误)矢量补语和时间状语不同。
为什么说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是两种不通性质的语言教学?请简述之。P10页
1.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培训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 第一语言教学侧重于读和写,第二语言教学侧重于听和说
2.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虚拟语气,单复数....)
3.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教育者应当敏感,对此有所准备
教案设计:(评分标准)
1.教育目标清楚明晰(功能为核心)
2.教学时间安排得当(时间不受限制但要符合实际情况)3.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4.教学用具丰富实用(每一个用具都必须体现)5.教学过程过程完整(最重要)
复习/导入 展示 三要素讲解(语音、语法、词汇)分步骤操练(MMC结构)实际应用 6.教学思路清晰 7.教学设计得当 8.课后作业设计得当(后三条为软性标准)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界普遍意识到: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其中包括所谓的“礼貌原则”。请简述“礼貌原则”的六个主要范畴: 1.得体准则 2.慷慨准则
3.赞誉准则(多赞美少批评)4.谦逊准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篇5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 “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语文素养:(对语文有长久的训练和修养)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含义:
1、语文课程要沟通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沟通语文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语文课程应增加弹性,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想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国家或地方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中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依据:
1、教育方针
2、课程性质(人文性、工具性)
3、学生年龄心理特征、4、社会发展
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作用意义:
1、导向作用
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
4、评价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组合元素: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两个课程标准的设计:
1、义务教育阶段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高中阶段A选修课(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B、必修课(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
校内资源:
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
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
校外资源:
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
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语文教材的定义:P98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2、知识系统;
3、实践活动系统;
4、助读系统
使用语文教材的要点: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内容
4.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适当调整教科书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
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学情、教材、教师。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P127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目标,语文师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教学目标陈述的内容要素:P132-134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P135.-137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智力的定义P135)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城市、农村)
语文教学评价根本目的:P155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 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阅读教学的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阅读教学假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过来写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写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教学常用方法:
1.诵读法(培养语感,语感:P308 语感就是在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知能力。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
2.讲授法。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 3.讨论法。方式:谈话、讨论 4.练习法 5.评点法 6.探究法
写作教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理念(新的写作观念):
1.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注重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2.鼓励自由表达,倡导个性化写作;
3.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的评价:
1.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2.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口语交际过程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口语交际的评价:
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并 12 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实践性强(在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
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语文教师发展
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1.传授者向学习者、引导者这转变;
2.管理者向监督者、合作者这转变;
3.教材忠实执行者向研究者、开发者转变。
语文教师主体性发展
1.先进的教育观念;
2.专业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篇6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法)及其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活动论;⑤语文学习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研论;⑧语文历史论。2.语文、大语文:
(1)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2)“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首先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育。3.唯语文、去语文:
(1)“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
(2)“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语言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4.语言、言语:
(1)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包括:语系;语音、语汇、语法等。具有集体性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2)言语是与语言相对的概念,是指语言的运用及其结果(话语与文章),具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5.语感、文感、语文思维:
(1)语感,即语文直觉,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它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不需要思维的介入,对言语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或者说,语感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主要包括:对语言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
(2)文感是指对文章(文本)的直觉的感悟能力。其主要定位和对象是文章文学(文本);文感是语感的发展;文感有宏观、直觉、综合等特点。
(3)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
6.语文素养、语文意识:
(1)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2)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7.语文生活、语文活动:
语文生活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学习、掌握和运用母语的状态。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语文生活的内涵主要包括:一引导和培育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自觉意识;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活动是指言语实践活动。(1)从活动的外显和内隐上说,包括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外显活动与语文思维为核心的内隐言语心智活动;(2)从学习领域上说,包括识字写字活动、口语交际活动、阅读活动、写作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3)从语文活动目的上说,包括基于阅读文本的活动、基于开发资源的活动、基于生活的语文活动;(4)从学习方式方法上说,包括感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探究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综合性活动等等。8.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四种形式:(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2)听说读写整体发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4)与社会生活结合。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有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专题研究等。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经验与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或教材)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简言之,即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学习活动。9.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合一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2)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1.课程资源:
广义:课程资源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
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课程资源可分:(1)素材性资源(即是可以直接进入课程,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那些对象。素材性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2)条件性资源(间接作用于课程的那些对象。条件性资源则决定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水平、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效益,如人力、物力、场所、媒介、设备、环境等)。12.智商、情商
人的学习过程与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智力参与)和意向活动(非智力参与)。智力起加深认知作用,非智力起激发动机作用。
(1)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的高低通常可用智力商数(即智商)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2)广义智力也包括情绪智力(非智力因素,情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非智力、情绪智慧,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13.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用于区别、辨别事物。包括名称、事实、有组织的论述等。具有静态的性质 ;
(2)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指怎么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包括程序、方法、技能。具有动态的性质;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包括对策、谋略等。具有智慧的性质。
14.话题作文、情境作文、“新概念”作文:
话题作文即以提供材料为话题的作文形式。往往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其特点是“三开放”:(1)写作范围的开放——以“话题”作文;(2)写作文体的开放——淡化文体(但不能没有文体意识);(3)写作要求的开放——降低审题难度(但有一定的限制性)。一般写作经过“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延伸拓展”三个阶段。
情境作文是教师命题时,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或想像空间,并提供具体的事件、问题或指引,让作者写出符合这些特殊条件文章的一种写作方式。
“新概念”作文是1997《萌芽》杂志始倡导的一种作文模式。主张“二新一真”。(1)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矩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2)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3)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15.活动作文、生活作文、文化作文:
活动作文就是以参加活动为基础,以观察生活为手段,以作文材料的获得、写作任务的完成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实践型作文形式。
生活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观照学生真实生活,拓展学生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入手,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理念及教学策略。
所谓文化作文是指扎根文化土壤、充满文化内涵、富有人文精神的文章。文化作文要把
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
16.《红领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1)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实习期间举行了一次中学语文观摩课。执教者是北京市女六中的一位教师,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红领巾》的一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述法,也兼用了讲解法。苏联专家普希金听课后,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发表了意见。普希金教授的意见对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推动作用。他重视“谈话法”,从课文本身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旧的注入式的逐句讲解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
(2)情境教学法是江苏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教学方法。它是在借鉴了我国古代诗话词话中的“意境”理论,结合国外“情景教学”原理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它利用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等五大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实践操作上,李吉林提出了以情境为核心的四环节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情感。
(3)活动教学法是以实践、活动、操作等手段获得经验、提高能力的方法。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资料查寻、设计制作、实验论证、社区服务、劳动生产、游戏玩耍、比赛竞赛、创作编写、旅游观光、野外考察、电媒感受、言语表达、表演展示、交际交往„„ 17.教学节奏、课堂气氛:
教学节奏: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
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实感的课堂教学情境(心理气氛)。18.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狭义指教法、学法、考法;广义指教学方法、手段、过程、措施、媒体、策略,甚至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等。
(2)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3)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对策与谋略(方案)。19.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1)“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2)“慕课”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方式。“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3)翻转课堂,又译为“反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2011年在美国兴起,很快传播世界各地。这种新型 “先学后教”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先教后学),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
20.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工具性是指语文形式方面的特性,即指语文的功用性。(1)语文是交际的工具。(2)语文是思维的工具。(3)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工具。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具体地说,语文的人文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包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21.语文的德育、美育、智育:
语文的德育即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人格教育等。
语文的美育: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审美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简言之,语文美育即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包括教材美、教学美、教师美、教境美的教育。主要是指:(1)审美内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挖掘;(2)审美能力(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的培养。
语文的智育即语文学科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智力开发。22.语文的“四大能力”和“八字宪法”:
(1)听、说、读、写;
(2)字、词、句、篇、语、修、逻、文。23.语文教学的主要原则:
传统:(1)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2)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3)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4)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1)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2)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3)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兼顾;(4)语感培养与智力开发结合;(5)课堂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实践并举。
24.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自学法、研究法、电教法等。25.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广义上包括:(1)学习言语;(2)关于言语学习;(3)通过言语学习。26.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
(1)传授式:复习—授新—巩固—应用。(2)学导式:自学—质疑—诱导—练习。(3)发现式:诱导—提问—研究—解决。(4)体验式:设境—活动—体验—感悟。(5)师徒式:示范—模仿—练习—迁移。
27.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和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
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钱梦龙:(1)“三主”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2)“四式”是指:自读—教读—作业—复读。28.凯洛夫、杜威、赫尔巴特教学步骤:
(1)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杜威:情境—问题—假设—论证—检
验;(3)凯洛夫: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旧五环)。29.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流派:
(1)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2)情感派(于漪);自学派(魏书生);(3)得得派(陆继椿);(4)茶馆派(段力佩);(5)情境派(李吉林)。30.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学生本位观、生活本源观、实践本体观、习惯本旨观、工具本质观。31.世界三大学习理论(模式):
(1)奥苏贝尔与“接受式学习”理论(习得——保持——再现);(2)布卢姆与“掌握式学习”理论(目标—教学—评价—矫正—再评价);(3)布鲁纳与“发现式学习”理论(观察—假想—概念化—转化能力)。3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1)范文系统(经典、例文、样本等);(2)知识系统(语言、文学、文化常识等);(3)实践活动系统(活动、思考、作业、练习等);(4)资源系统(助读文字、图表等)。33.教材研究、教材处理、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1)默读或朗读课文;(2)研究句意、段意;(3)概括内容;(4)做课后练习;(5)给课文写一个解说;(6)提炼问题。
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编制反馈练习。
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是指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原则,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对语文教学活动制订实施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素:(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策略;(4)教学反馈。34.阅读及其解读的方式:
什么是阅读?首先,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这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这里所谓“获取信息”,包括意义信息和情感信息。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解读的方式主要有:(1)语义学阅读(以文本为中心);(2)文体论阅读;(3)社会学阅读(以作者为中心);(4)文化学阅读;(5)接受美学阅读(以读者为中心); 35.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1)阅读教学的内容:经典文篇;言语经验;语言文化知识;整合性阅读实践活动;读解策略和方法;阅读习惯态度;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新课程”阅读教学五环节:背景参考—整体感知—文本研习—对话讨论—迁移拓展。36.板书设计的技能和提问的作用:
(1)板书的技能:锤炼文字;借用符号;运用线条;制作表格;创造图形;调谐色彩。
(2)提问的作用:化解重点难点;获取反馈信息;增进师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口语能力。
37.写作教学的原则、要求和写作训练的方式、内容:
原则: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教练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要求: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作文与读文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命题作文与材料(话题)作文相结合;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作文训练与生活(活动)相结合;写实与写虚相结合。
方式:(1)口头作文训练方式(即席发言、复述课文、口述作文等)(2)单项作文训练方式(3)综合作文训练方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话题作文、活动作文、自动作文等)。
内容:(1)积累训练(观察、阅读、视听、上网);(2)思维训练(抽象、形象、创造性思维);(3)语言训练(炼字、造境、寄寓、变形);(4)技能训练(立意、选材、运思、遣词);(5)文体训练(新闻、文学、理论、应用);(6)速度训练(采集、构思、写作)。38.口语交际教学与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就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为完成某种特定的交际使命,针对特定对象,借助于口语(有声语言)和非口语(态势语言)进行的听说沟通、双向反馈的一种言语活动。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这种言语活动的教学。
口语交际的能力:(1)听话的能力:听音辨调能力;理解语义能力;记忆品评能力。(2)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快速言语编码的能力;表情达意能力。(3)交际的能力:语言调控能力(定向、应对);气氛营造能力;交往能力。39.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1)探究型学习(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2)体验型学习(基于实践活动的学习);(3)合作型学习(基于团队合作的学习);(4)创造型学习(基于创新创作的学习);(5)网络化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6)服务性学习(基于社区服务的学习);(7)项目式学习(基于项目设计的学习)。
4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1.对话教学和多元智能论:
所谓“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对话被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对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将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发展型”。
“多元智能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概念及相关理论。八种智能指:(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音乐节奏智能;(5)身体动觉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自知自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42.语文的教学目标(三维度、五领域)、任务:
(1)目标: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43.备课的内容、教案的构成要素:
(1)备课标(大纲),备教材(资源),备练习(活动),备语言(表达),备板书(课
件),备方法(策略),备教具(学具),备学生。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课型;教学方法;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练习评价);教学后记。44.说课的主要内容: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序。45.八环优化学习法:
黎世法老师总结的八环节: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46.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四大特点和四大弊症:
(1)语文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语文与选士制度密切关系;语文教学基本上与口头语言脱节;教学方法以讲学与个别传授为主。
(2)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47.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风景、风物、风俗等);(2)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生活;人生追求);(3)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曲艺艺术等);(4)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5)家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父母、亲友、房子、藏书等);(6)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与阅览室、全校性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等)。48.语文教师的修养与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的修养:(1)思想品德修养(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2)学业知识结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备课能力、施教能力、考评能力、课外指导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4)科学研究能力(听课评课能力、说课能力、教改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能力、撰写论文论著能力)。(5)身心素质。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读书:浏览时文,以阔眼界;阅读经典,以厚积淀;钻研课文,以实基础。(2)游学:遍游各地古迹,以开阔自己视野;寻访课文名胜,以体验作者情感。(3)研究:研究社会,以了解社会,感悟生活;研究学术,以增加学识,提高品位。(4)为文:下水作文,以引导学生;创作文学(如写博客),以颐养情趣;写作论文,以指导教学。(5)实践: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等。49.写作教学的策略
(1)确立写作教学目标;(2)明确写作教学内容;(3)遵循写作教学原则(要求);(4)实施写作教学训练(方法、模式);(5)运用写作教学评价。50.阅读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语文复习课堂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习的激情
应该说,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基础年级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是, 一旦进入高三, 迫于压力, 我们教师一直以高考、分数来压制学生, 强制学生学习。语文课除了教师讲, 就是学生练, 扼杀了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 我认为, 要想复习课堂高效, 教师要从高考的压力阴影中解放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 做了一些尝试, 应该说, 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的。
(一) 用导语引发学生的热情
导语是一节课的切入点。于漪老师曾说: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 我们高三的复习课忽略了导语的设计, 专题复习只是生硬的告白式:“这一节课我们复习……”其实, 高三的语文课更需要用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进行诗歌鉴赏的专题复习时, 我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诗歌的思想情感, 就以历年的高考题中有关诗歌思想情感的问题作开场白, 既让学生了解了高考的基本要求, 又让学生生发了学习的欲望, 一举两得。
(二) 用活动点燃学生的激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而在我们高三, 老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 久而久之, 学生习惯于单打独斗, 课堂气氛沉闷, 思维速度缓慢, 思维模式固化, 遇到灵活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其实, 我认为, 在高三这一紧张的时期, 设计组织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压力的释放,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字音题不仅复习量大, 而且枯燥乏味, 学生难以掌握, 而且遗忘率高, 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棘手的一种题型。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 我将学生根据座位分成若干小组, 再将同宿舍的分成一组, 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互相“找茬”并记录, 每周进行一次汇总, 将典型的错误集中讲解, 这样, 学生们天天复习字音, 天天练习字音, 到了二轮复习时, 每次测试, 我们班的字音正确率都在90%以上。再比如成语的积累, 我定期在班上举行成语接龙比赛, 有时甚至自己也加入活动。这样, 学生在课后就会主动去积累成语, 而且不会觉得枯燥, 省下了大量的课内时间, 其实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二.系统的专题复习与零散的小练习穿插进行
我们传统的复习方式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推进, “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 撑船便撑船”, 一个专题动辄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学生自然会产生厌烦情绪, 越到最后效率越低, 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其实, 我们可以在传统的专题中穿插一些小练习, 比如, 复习文言文时, 可以穿插一些诗歌鉴赏练习, 在复习现代文时穿插一两篇作文的训练。总之, 我们要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适时调整, 始终保持学生的热情, 尽量使复习效率最大化。
三.开启思维, 让学生学会主动“下潜”
新课改倡导研究性学习, 主张让学生合作探究。但现实状况却是, 教师动辄就活动、讨论, 什么问题都交给学生去讨论, 课堂上热热闹闹, 课后还是昏昏然。久而久之, 学生对合作讨论形成了一种依赖, 不管什么问题, 非讨论不能解决。尤其是那些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 思考问题只是浮于表面, 缺少了深度, 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们都知道, 高考考的是个人的能力, 完全依赖于小组活动的学生肯定是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的。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 并主动深入思考, 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 我会经常介绍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新闻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其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况味, 社会心态等, 或口头陈述, 或写成评论文章。“70码”事件、“挟尸要价”、“我爸是李刚”、“裸捐”等热点事件, 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过。学生们由于平时与外界接触少, 对这些事件很感兴趣, 所以参与度很高, 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我们班的同学思维深度有了明显提高,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都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摘要: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一味地以练习、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地毯式、超低空的“轰炸”, 学生疲于应付, 参与度低, 甚而出现大面积的厌学、抵触情绪, 老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笔者针对这一现象, 采取措施, 提高了高三语文课堂的复习效率。
语文教学研究复习资料(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8
中国民航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航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其所使用的飞机越来越先进,飞机和航班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因此要求相应的各种保障飞行的设备和手段也要不断更新。
作为航行情报服务来说,它是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系统,虽然不需要像管制服务那样直接指挥飞机,但同样与飞行安全息息相关。现代运输飞行已离不开准确及时的航行情报,情报资料是航空企业和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组织飞行和指导航空器运行的重要依据。除了签派员、管制员等相关航空领域人员外,作为一名飞行员——飞行任务的具体实施者,也必须要熟悉并正确使用航行情报资料,这是确保飞行质量的关键条件,对保障飞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在航空上的新技术和航空部门新系统的应用,航行情报资料的内容要有更改,资料的获取模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我们老师要注意在授课时跟上一线情报室资料和系统更新的步伐,因为我们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飞行员的素质,也会影响到民航事业的发展。因此,下面针对飞行资料及其应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方案。
2 飞行资料及其应用课程任务及体系研究
航行情报服务中承载了大量的多样化航空专业信息,飞行学院将航行情报服务分成两门课来讲解和教授,分别是仪表飞行与航图和飞行资料及其应用。仪表飞行与航图内容以仪表飞行规则及相应的航图为主,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仪表飞行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仪表飞行航图的制图原理和认读规则。飞行资料及其应用是根据08版飞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要求和局方飞行人员执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而设立,内容包括航行资料汇编的组成、使用和标准格式,航行通告的获取、标准格式和有限时效,以及咨询材料的使用、时效和标准格式等飞行人员执照理论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内容。
表1 飞行资料及应用课程教学进程表
飞行资料及其应用教授时要结合飞行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飞行各阶段会用到的各种资料的种类和基本内容及格式,理解各类飞行资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掌握各类飞行资料在进行飞行准备和飞行活动中使用方法,使学生达到能够自行查找、综合使用各类飞行资料,独立制定航线领航飞行计划的水平。
3 存在的问题
飞行资料及其应用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在不断调整进步,但在资料的更新整理和课程教学模式上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飞行资料种类繁多,内容比较杂,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觉得混乱,没有头绪。而课程体系的学时数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名目繁多的飞行资料及其应用方法都教授给学生,其课程的体系性就会不可避免的变差。同时在有限学时内,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各种资料时要注意“度”的把握,在有限课时内要将资料讲透彻,但又不能每个知识点都过细的讲解。
(2)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之前在实施教学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顺序对知识点进行理论授课,一一讲解。而各种资料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研究又没有很重视,这样造成了知识的分散性,使学生在学期末淡忘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而且往往到课程快结束,老师在对所学的所有资料做总结时学生才会对整体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所学的这些资料能干什么。
(3)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实践环节较为薄弱。没有和教学任务相配合的较完整的实习课。有些飞行资料较为陈旧和缺乏,实际中理论讲述和实物演示没有很好的结合。
(4)以往教学只注重讲解资料及其使用方法,而没有讲解其获取方法,导致学生对自己怎样获取资料了解不足。实际中飞行前的准备和资料的获取有了新的系统和方式,如飞行员在进行飞行前直接准备时只要上网登录网上飞行员准备系统就可获取相关飞行信息。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门课为双语课,为较好的实现双语教学,课件需要更改。在教学中要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英语学习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6)部分资料、课件陈旧且杂乱,没有跟上实际飞行中资料更新的步伐,需进一步规范和更新。
4 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1)资料室的整改。现在我学院的资料只是堆放在资料室中,较为杂乱。为使学生实践时能最大程度跟他们今后实际工作情景接近,我们可以模拟国航情报室资料的分放方式,使之情景再现。这样可以使飞行员工作后最快的适应公司飞行环境。
除了一些机载手册资料外,有些资料是要飞行员在准备室预先做准备的,有些资料是要飞行员到出港航班资料包领取处领取后带到飞机上的,还有些资料是要飞行员在网上做准备提前了解的。我们可以根据国航对这些资料的分配放置方法来整理归拢我们学院的资料。至于飞行员在网上做准备获取的资料我们可以在课上将网上准备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包含信息讲解给飞行员。
(2)教学模式的更改。在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要按大纲一一讲授每个知识点课程最后作总结,而是要采用从面到点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目标框架,先让学生要个大体了解,之后介绍每种资料以及想查找的某项内容在资料的哪一章节。类似于先让大家对一座楼框架有个了解,之后是每个房间,之后是每个房间的每个柜子装了什么东西。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飞行技术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中包括到飞行学院资料室实习和课上实物演示。在实践时为使学生目标明确,进行每节实践课时老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提前为学生设置任务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动手翻查资料时可加深学生印象,加强学生对资料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资料和课件的补充更新。资料室资料要及时更新,课件也要补充更改。例如增加AERAD(通信导航和飞行情报补充资料)资料的内容,还有民航总局颁布实施的北京54坐标向WGS-84坐标的转变介绍,航空情报服务(AIS)向航空情报管理(AIM)的过渡介绍等。
(5) 加强飞行资料及其应用专业英语教学。英语学习成为飞行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把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英语教学割裂开来,不利于飞行员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进行双语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也对飞行员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5 结论
教学的改革和探讨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全面因材施教。注意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积极吸收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同时需要对“飞行资料及其应用”的体系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去陈旧的内容,增加先进、有用的内容。同时注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跟上新时期飞行员培养发展的步伐,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初步摸索出一套成功的教学方式。优化后的课程,应该使教学更具有实用性,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授这门课的老师,为使自己的教学不落后于实际,保证提供给学生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应该多去各情报部门学习实践,学习和适应与国际接轨的新规定,按新标准处理相关飞行资料,修正自己的教课内容。为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实际的需要,今后教学模式仍要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 陈肯、何光勤,航行情报服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中国民航大学,航行情报服务,中国民航大学教务处.
[3] 周健,刘哲英,闭环理念在航行情报服务中的应用思考,空中交通管理,2007(12).
[4] 陶媚,侯红英,宋晔,航行情报服务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
【语文教学研究复习资料(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10-01
语文总复习课堂教学06-08
复习课教学与高中语文07-22
四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学计划10-14
六年级语文的复习教学计划12-21
《故乡》备课资料-免费语文教学资源05-18
如何上好语文复习课的教学反思08-28
2024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学计划09-11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学计划10-12
语文《汉语拼音复习三》教学设计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