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概论》课

2024-06-03

高校思政《概论》课(精选10篇)

高校思政《概论》课 篇1

一、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意义与价值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主渠道是畅通的, 主旋律是高扬的, 社会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进行西化分化活动, 思想理论领域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现象和问题。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冲击着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传承了知识青年关心国事,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流行广泛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所谓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并对社会生活发生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可能是一种理论体系, 或者一个学术流派, 也可能是一种思想趋势, 甚至一种舆论倾向。社会思潮有好的积极向上的也有坏的消极不良的。进步的革命的社会思潮往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 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 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集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主动实现自己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 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另外,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思潮也总是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 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社会思潮会促使人不自觉地参与社会政治。大学生富于理想和使命感, 参与政治的热情较高, 而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恰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提供了契机。这种愿望和契机可能会由于政治上的幼稚和思想上的偏激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操纵。所以, 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 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 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 颠覆一个政权, 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 先从搞乱人民的思想下手”。

要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思政理论课应该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思潮, 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 帮助他们深入观察, 分析各种思潮背后的经济、社会和利益的关系, 寻找产生这些思潮的社会问题根源, 仔细辨析各自的立场和视角, 借鉴各种思潮中的合理要素, 而不是盲从。这就需要我们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 将当前的很多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的而又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蛊惑性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中来, 和学生一起讨论, 在与正确的理论的对照中加以分析评介, 让学生真正搞清楚对的为什么是对的, 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一来,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弄懂了理论问题, 而且真正达到了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准备条件

将当代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并加以评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要的条件。

1. 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

在将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之前, 教师应当首先弄清楚它的基本特点、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社会作用以及不同性质社会思潮的差异等。只有对社会思潮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 才能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剖析, 深入理解。据调查, 在课堂上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流派、观点和内容时, 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随意性的比例达到了44.4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 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及理论课自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所限, 或者在课前准备不足, 所以在课堂上讲解某些内容时突然想到相关的某种西方社会思潮, 就随口向学生提及, 但事先没有对要介绍的西方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分析, 对上课的内容也没有周到而详细的安排, 因此仅涉及某位思想家、某一方面的观点内容, 从而缺乏系统的讲解和辩证的分析。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时喜欢离题万里。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 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思想理论领域的现状结合起来, 同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遴选出大学生特别关心的, 对于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 与本课程教学又密切相关的思潮, 纠正其偏颇, 评介其错误,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比较研究中,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2. 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社会思潮的酝酿和发展传

播, 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为了恰当的遴选社会思潮,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把握其对于社会思潮所持的普遍的基本的态度, 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对待社会思潮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高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评价和接受能力。另外,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成人意识渐趋强烈, 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 由于其阅历和经验的不足, 认识问题往往过于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因而在对于社会思潮的剖析中, 需要理论性较强、分析比较透彻的传播方式, 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 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 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想信念不仅是文化、教育和信仰的问题, 更是实践的问题。大学生是相对独立于生产实践之外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活动主要局限在校园内, 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由于利益取向不同, 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程度的偏颇甚至失真。离开了社会实践, 大学生往往会受到各种偏离实际的社会思潮的蛊惑和诱导, 从而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因此,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通过实践检验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些都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独立进行思考、认识和判断, 选择、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的侵蚀。

三、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方法探讨与实践

如何将遴选好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还需要恰当的方法。下面就具体举例来探讨在《概论》课教学中对于当代社会思潮的引介。

1, 要选准介绍社会思潮的切入点。在准确的遴选好相关的社会思潮之后, 还必须选准介绍的时机和路径, 即介绍的切入点。从介绍的时机来说, 因为《概论》课主要是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而不是介绍当代其他社会思潮的, 所以应该是先介绍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在介绍的过程中将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引介进来, 反之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结果。比如, 在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 在讲清楚其科学内涵之后, 在此处对教材做一个引申和拓展, 即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很自然的进入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从介绍的路径来说, 多采用对比的方法, 即先介绍《概论》课的相关理论, 再引介相关的社会思潮, 最后分析、对比、总结。比如上面提到的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介绍, 在先后将两种理论介绍完之后, 要充分、深入的对其展开对比分析, 找出两者的本质不同, 探究出谁更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谁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通过理论的剖析和对比, 让学生自觉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2, 要深入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是现代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 思维活跃, 对于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 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 又显得有几分孤傲与固执。因此, 深入开展课堂讨论, 一方面可以听听学生的“高见”, 集思广益, 开阔教师看问题的思维与视角,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一方面,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将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即可以帮助教师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于因势利导;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作风民主, 不依仗教师的强势地位居高临下, 在师生民主平等的讨论中消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在讲到《概论》课第九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一部分内容时, 就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主?民主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在讨论发言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同西方的民主理念, 认为它具有普世价值, 是解决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利器。也有学生觉得民主应该是一个历史现象, 不应该具有普世价值, 而且西方的民主选举方式不适合中国。这些讨论既深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同时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3, 在评介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介当代社会思潮时教师必须时刻谨记引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 整个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否则,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做引导, 这堂课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师一方面应当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 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理论修养, 端正政治态度。另一方面, 认真阅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书籍, 弄清每一社会思潮的来源、流派、理论体系、值得警醒及可以借鉴的地方, 避免评介只是隔靴搔痒式的点缀或者画蛇添足式的累赘, 避免没有充分理解就痛加评介, 最好要引用国内外权威意见和最新研究成果,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如在对普世价值展开评介时, 就可以引用中国社科院侯惠勤教授的观点:“民主作为国家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和国家一样, 具有结构上的依存性和功能上的有限性。从结构上看, 民主和国家一样, 都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因而都服务于一定的阶级统治、都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本质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功能上看, 民主绝不是万能的工具, 而只是有限的手段, 它不能鉴别真理、不能提高效率、不能实现事实平等, 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当民主存在的时候, 它总不能真正实现, 而当它真正实现时, 民主也就消亡了。”这段话很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

总之, 为了更好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好地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对于相关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具体的着力点除了上文介绍的几个方面,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摘要:当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授课对象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最新动态, 但是囿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对于很多问题的把握又可能有失偏颇, 因此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对于一些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 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把握相关社会思潮, 以期更好的宣扬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社会思潮,评介

参考文献

[1]赵洋张庆辉:对影响大学生的当代社会思潮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史志, 2009.0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第318页

[3]彭淑媛:西方社会思潮在思政课的“切入点”初探*——与美国的比较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01

[4]张劲:论社会思潮对高校育人环境的影响及优化.学术界, 2008.2

[5]李孟一:我国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湖北社会科学, 2009.1

[6]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高校思政《概论》课 篇2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

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这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教学内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4、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1、关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1、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3、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

4、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课程导入】

听歌曲《国家》,引入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热爱故乡的人,热爱故乡的山水,热爱故乡的风俗人情。“故乡之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如果连自己的故乡都不热爱,就不可能热爱整个祖国。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古语说“民为邦本”。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仅因为她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而且因为她拥有勤劳、勇敢、善良的各族人民。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存在的,离开人民谈爱国也是不切实际的。一切真诚的爱国主义者都是热爱人民的。邓小平同志曾情真意切地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 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群体意识,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4、爱自己的国家

在谈论爱国主义时,有不少人常常把祖国与国家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实际上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祖国”是指居住在一定疆域内的单个或多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包括国土、国民等基本要素,它凸现的是民族性和自然属性。“国家”则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于本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的政治共同体,主要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凸现的是政治性和阶级属性。因此我们不能把祖国和国家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既不能把爱国家当作爱祖国的全部内容,而忽视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热爱,也不能只讲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爱而忽视对国家的热爱。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案例:据《光明日报》载:江南某市选美决赛会场上,8名“佳丽”都被主持人的一个问题难住了。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8人中无1人知道,最后还是第8位小姐勇敢说了一句:“我猜可能有一种是火柴吧?” 全场惊愕之余,复又哄堂大笑。她们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基础知识的贫乏值得深思„„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古代的爱国人物和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联系在一起,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那些人物与思想。比如,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由于被人谗言所害,流放外地而造成投汨罗江自尽人生悲局。我们在客观认清其忠君等局限性外,还要正确吸取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与一些启示意义的具体作法。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事迹广为人民所传颂,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兴衰为己任。

(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海外华人,还是港澳台和大陆人民中间,炎黄子孙仍是一个值得骄傲与自豪的称谓。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观念,把炎黄子孙作为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来源的人们共同的具有的民族意识。

(四)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为了反对外来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爱国将领戚继光、民族英雄郑成功、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义和团痛击八国联军、对日甲午战争邓世昌为国捐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的斗争中,形成了万众同心、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民族心理,形成了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尤其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十四年抗战,终于战胜的日本鬼子,取得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用处。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从未间断地保持、延续本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传统,中华民族经历了如此多的内忧外患,饱受了种种苦难却从来没有被外来的敌人所征服。纵观历史,曾与中国一起被列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其他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衰落在历史的风尘中。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顽强地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得以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人到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爱国主义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并由此激发了强大凝聚力,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多民族的国度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感情,更是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中国曾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国际地位,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近代,由于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中国失去

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当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的前两步,正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即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而努力。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做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既然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呢?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现实中,爱中国与爱社会主义必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抽象的意义上说,似乎不爱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意味着不爱中国。但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外在的虚无,而是渗透和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生活于祖国大陆之外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不了解、不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一个爱国者的话,那么,对于生活于祖国大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来说,则是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把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分开的。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近代史昭

示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举世瞩目,并彻底改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当前,如果只爱国而不爱社会主义,就会使爱国主义失去具体内容和远大目标,而爱国主义一旦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行动的指南而成为一种盲目热情,甚至有可能在“爱国”的口号下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在我国,讲爱国就意味着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一现实,讲爱国只能是空谈。

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1)爱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百年来,无数爱国者为了救国救民,尝试了多种制度和多种主义,变法维新也好、走资本主义也好,都试过,结果都不行,都失败!救国找不到出路。

最后怎么办?——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路,什么路?

用社会主义制度救国——社会主义救中国,也就是其他制度不成功。是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结束百年屈辱历史,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因此,历史证明,要救国,没有其他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

(2)爱社会主义是现实的必然

现实是什么?西方国家的一些评论家尽管对社会主义制度有这样或那样的指责,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现实是:“独立、秩序、富国、强兵”这个中国人百年以来的梦想——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

也就是说,近百年来,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独立、秩序、富国、强兵”的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现实。毛泽东领导实现强兵,邓小平领导实现富国。

(3)爱社会主义是未来的昭示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随着科技、商品、资本、信息在全球的流动与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越来越多,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甚至对另一个国家产生了感情。于是,某些发达的国家政要和学者借此机会积极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应该怎样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问题。所谓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经济活动、经济组织和经济规则加速国际化的现象。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跨国界共享。某些发达国家的政要也借机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应该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主要依据有三点: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并没有过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

世界上某些超级大国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迅速,己经成为21世纪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所以,企图遏制中国,继续分化和西化中国。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斗争事实也告诉我们,不论他们对中国采取何种斗争策略,遏制中国,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战略始终未变。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的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是在任何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团结统一的旗帜;是激励全国上下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源泉。

经济全球化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身的主体利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只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国家的主体性,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积极

参与博弈,才能掌握民族国家的“命运之环”,创造美好的前途。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和机会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

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还是国力衰退? 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国是个有历史悠久的大国,有成熟的心态和足够的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迎接挑战,发展国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的。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做好各项准备,积极应对可能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既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又要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危险,维护国家的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尖锐的挑战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具有防范意识,主动采取措施,避免可能出现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3)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

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关系的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当前,不少大学生由于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片面性,他们认为国际化与爱国主义是矛盾的,甚至部分人叫嚣“应该淡化国家意识”,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体现爱国主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强调: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在二十年前,祖

国各地流行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激起了无数中华儿女对中国的热爱,特别是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这就是《我的中国心》。让我们来一起回味这首永远不老的老歌。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我国派出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大好事。不少学子在外国学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他们在学科领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出国留学人员中滞留国外不归的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滞留国外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即认为科学无国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家与爱国主义无缘。真是如此吗?

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就科学本身来讲,它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可以运用人类的科技成果为自己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又是有“国界”的。科学成果总是首先产生于某个国家,这就为这个国家所拥有,甚至被这个国家所垄断,并首先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服务。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许多技术,但是他们采取种种办法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厂品和在高科技研究活动中排斥中国。我们要利用别国的科研成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生养自己的祖国而存在。科学家也不例外。科学家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本国人民的教育。国家的强盛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有利条件,而祖国的强盛又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作为一个公民,对自己的祖国的富强负有义务。因此,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国历史上的爱国科学家,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3、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西方某些大国极力鼓吹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妄图推行全球政治和文化一体化。这是十分荒谬的。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核心。(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

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这表现在:“从整体和谐统一出发,重大局、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从总的方面说,中华民族的统一占据了主流,分裂内乱终归统一。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民族能象中国这样历经如此多的分裂内乱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终回归统一。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思维方式、价值基础和心理基础发挥决定作用的结果。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思想和行为原则

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思想和行为原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已成为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最高政治原则,并凝结在中华民族的制度和行为规

范中。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

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国的所有义务和责任中,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是最高最大最神圣的,是一种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义务和责任。

2、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爱国主义这种共同的价值基础直接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方面:对内表现为“团结统一”;对外表现为“爱好和平”。

(1)团结统一。团结统一思想在我们民族根深蒂固,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同舟共济、共赴国难,已经结成了牢固的血缘关系。

(2)爱好和平。如中国历史上的睦邻政策、和亲政策、自卫反击、适可而止的对外用兵传统方针等都表明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

(3)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主要依靠的就是勤劳。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也一直勤劳是兴家立业之根本。

《走进新时代》

(4)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既然有这么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我们不去大力弘扬呢?特别是在

世界文化相互碰撞时期,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1、要以宽阔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有其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因此,要以宽阔的历史眼光看等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不断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

2、要以实践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的民族精神为重点,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参照系,确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立足点,包括确定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外来的文化和道德的正确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等。

3、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创新。民族精神的创新,必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也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批判地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

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基础的。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后发现代化”国家有三种发展模式,这就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创新型”发展模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和“依附型”发展模式、只能选择“创新型”发展模式,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北大方正集团的自主创新就是最好的例证。

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和谐社会。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就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此应做到:

1、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我们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根本 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4)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大学生只有积极投入到改革创新的洪流中去才能培养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在上述两节中我们讲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这一节我们讲爱国主义的行为,也就是在行动上如何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同学们,爱国不是空洞的高不可攀的,爱国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只要做到军人精兵,学生好学,农民勤劳,工人爱岗,企业家敬业、科学家攻坚,公务员尽职,公民守法,领导者依法治国,鞠躬尽瘁,那么,我们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自己的祖国尽了心力,这就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那么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方面的义务: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和子女的抚养与瞻养义务。

(二)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爱国应当是一种理性行动,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不管在国内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的风范。

(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邓小平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真正的爱国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实际行动中。一个民族的生命意志,一个民族的永恒发展,有赖于这些神圣的情感与意识。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众所周知,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虽说少数民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7%,100 万以上的只有15个,但他们大多位于边疆,民族是否团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祖国的统一。

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民族不团结、战争不止,那么国家就衰败。历史上出现过的盛世,如汉武中兴,光武中兴,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其前提就是:民族团结统一。不要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它需要我们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增强国防观念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世纪。但战争这个残害人类的“怪物”,并没有离我们远去。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容易使人们逐渐滋生麻痹思想,淡化国防意识。和平环境淡化人们国防观念,我国安全形势和周边环境一直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进行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乃形势所迫,使命所系。

(一)增强国防观念是增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案例:以美为首的西方为了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目的,据有关情报披露,美中央情报局曾针对中国青少年制订了十条戒令。

主要有三条:

①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而公开反对原来所受的共产主义教育。并且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从而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美德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②尽一切可能进行宣传工作:比如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宗教传播,使中国的青少年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教育方式,这就成功了一半。

③让他们青少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引开来,让他们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宗教迷信等,这会使他们荣辱不分、迷失方向。

(二)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1、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平要以实力为后盾,要靠强大的国防来维护。大学生们增强国防观念,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在军事上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转化为生产力,在政治上转化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智力水平,如果加以积极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骨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军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等消极思想在高校中还具有一定的市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高等院校中普及国防教育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集中军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能迅速提高了大学生的国防素质,使他们在思想、作风、纪律、道德、学风、自我管理、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养成刚毅的品格,拥有健康的体魄,及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具有革命传统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爱国不分先后,也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做小事,一个人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所以爱国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只要愿意去做都能做到。

不同历史时期,报效祖国方式是不同的。革命时期,无数先烈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建设时期,邓稼先、钱学森:默默献身国防、科技是爱国;焦裕禄:一心为民是爱国;陈嘉庚:倾囊兴办教育是爱国;霍英东:大力扶助内地建设,投资捐赠仍是爱国。【教学小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代大学生,都应把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化为效国之志,为祖**亲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初探 篇3

关键词: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52-03

无线网络化时代,“微”(Micro-)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等具有“微”(Micro-)属性的交往方式、思想内容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发展。高校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就是顺应时代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体现“微”(Micro-)特征的教学模式。

一、“微课”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改革选择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把“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008年来,“微课”及以“微课”为基本要素的慕课快速发展。2010年开始,国内教育界也兴起“微课”热潮。相比之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研究与实践却起步缓慢。但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教学方式改革又是迫在眉睫的事,从“微”时代背景而言,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已是时代的大势,在这一大势下,思政课“微课”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下知识传播、思想培育与价值观确立具有“微”性,思政课开展“微课”这种“微”特征的教学方式改革,是顺应时代之举

“微”时代下,虽然信息大爆炸,知识传播却呈现“微”化:传播的途径多样化,尤其是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成为知识传播的新宠;传播的信息碎片化;传播的速度快捷多变;传播的方式互动与自我,在自媒体平台上人人是主体,人们交互评价、影响;知识呈现网格化,缺乏理论的深度变化与紧密逻辑性。这些变化直接关涉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的思想养成、价值观确立越来越受到知识碎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碎片化、扁平化等“微”特性,其思想与价值观多元有余、分析批判性不足。针对知识传播和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新特性,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教学中,遵循并积极利用这些传播特性,开展“微课”这种“微”特征的教学方式,就成为顺应时代之举。

(二)“微”时代中的高校学生心理也呈现“微”性,政治课开展“微课”教学方式改革,是因势利导之举

当今高校学生是一群善用移动工具、生活在电子交流中的新新人类。他们非常娴熟地把握“微”时代的各种手段,遇事则进行网络搜索,从百度、搜狗等引擎中寻找各种答案;他们热衷于论坛交流、自媒体互动而可能讷于直面交往;他们不喜学习中的灌输、强制、被动、单向度;他们学习兴趣广泛,涉猎内容多元,多任务超负荷学习能力较强,但难以长时间专注,注意力比较分散;他们多数个性开放,思想自由多元,行为自主。他们除了具备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外,还染上这个“微”时代的色彩。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因势利导,开展“微课”教学方式探索,是契合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时代特情的必然选择。

(三)新时代教学媒体技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思政课把握潮流,进行“微课”教学方式改革,也是尊重科学、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技术的明智之举

高校教学方式的改变,一者受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情况与社会需求所决定,二者受教学技术的影响。“微”时代所具有的自媒体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带来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与这些教学技术相匹配,“微课”教学方式也成为时代潮流。思政课把握潮流,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技术,进行“微课”教学方式探索,是尊重科学技术之举。

可见,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其实是顺应时代、技术要求,合乎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的必然选择。

二、“微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有效教学方式

从“微”时代大局看,思政课“微课”改革是时代之必然;从思政课教学本身着眼,“微课”教学方式是较好解决一系列思政课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更好发挥思政课程教书育人作用的改革之举。

(一)“微课”是弥补、解决原有思政课教学不足的较佳手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一直在努力,从“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到精品课建设、精彩教案建设等等,探索进取未曾停滞,成绩有目共睹。但“微”时代下思政课程教学方式问题仍有不少。从我们2010年来对思政课程追踪调查看,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规范、为人师表普遍评价较高,但对教学方式方法则颇多批评,认为过于陈旧、创新不足。

“微课”探索是改进思政课教学不足的有益尝试。“微课”的片段化设计、微视频的模式、情境化教学、短时大量信息的涌现,这些都比较吻合“微”时代的高校学生学习特点,有利于抓住他们的眼球,聚合他们的短时注意力。“微课”内容是精心选择的,通常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专注教学关节点问题,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另外内容问题。“微课”展开包含着一对一的教学情境,其叙述包含一定趣味性甚至故事性,形式相对生动,这些均有助于消解教师灌输、自上而下宣教的消极形象,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与“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二)“微课”也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有效工具,是解决大学中学思政课内容重复、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政课”系列,对以往教材体系做了较大改进,把马克思主义三大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等有机整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很好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系统性。教材的核心原理依托马克思恩格斯等的经典原著,又紧密联系中国实践的实际,还适度兼顾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前沿,在一定思辨性中涵盖着价值关怀。但是,精当的教材还不是精彩的教学体系本身。教材的高度理论化、体系性在展现思政课深度同时,也凸显了教材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如何从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如何把精彩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中深入浅出呈现,是思政课教材发挥育人和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要一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微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失是应对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微课”以情境化微视频展开教材核心话题和各类关键点内容,设计、创作片段的教学单元,因而,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教材的逻辑体系转化为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有着化整为零、删繁就简、避轻就重等传统教学方式所缺乏的优势。

除了教材理论性、体系性令“微”时代学生苦恼外,思政课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思政课与中学的交叉重复,也使曾经战斗在高考前线的大学生意见颇大,较明显地损害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新奇性。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妥当处理上述课程之间较明显的重复、交叉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借用“微课”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减少重复教学、深化或提升重复的相关内容。比如,教师制作相关“微课”,突出交叉重复内容的核心观点,以微视频形式阐述其关键,并以问题的方式把余留的重复内容交给学生课外思考;或者采用由学生制作“微课”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研究、整理重复的相关内容,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当然若能以特定“微课”提升重复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挖掘其重复表象之外的微妙差异则更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开眼界拓心胸中培养德性、养成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微课”是化解大学中学思政课内容重复、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以合理形式恰如其分阐述思政课核心思想,是“微课”教学方式取得成效的关键

思政课“微课”是合理形式与科学内容的统一,达成两者的协调,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才能够取得好成效。

就形式而言,“微课”有四类:一是视频拍摄形式的“微课”,采用专业摄像机、DV或者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的“微课”,制作前进行“微教案”设计,完成教学课件PPT,然后运用会声会影、屏幕录像专家、写字板等软件工具,录制教学音视频;三是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除了上述形式外,当前还有一种过渡的形式,即把原先思政课的视频课程剪辑成若干片段,把相关片段加工成为“微课”。采用何种技术手段、运用怎样的软件硬件,会影响“微课”的质量和“微课”教学效果,技术条件是“微课”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就内容而言,思政课“微课”的内容选择首先要遵循思政教材内在逻辑的原则。思政课“微课”主题必须以思政课程的内在逻辑为线索,既以每门课的内容逻辑为主线。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微课”主题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这些核心,以每章的内在逻辑为线索,像绪论部分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具体展开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一线索。

思政课“微课”内容选择还需进一步落实在教材逻辑展开中的关节点、理论的重难点、现实的热点难点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学生兴趣点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通过对其教学内容分析与梳理,选择每章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作为“微课”的内容,可以形成如下的“微课”主题:“马克思生平”、“马克思思想贡献”、“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特征、发展及评价”、“世界辩证图景”、“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认识辩证图景”、“何为真理”、“真理何为”、“社会辩证图景”、“价值由谁创造”、“剥削的奥秘”、“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图景”、“社会主义的实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等。

这些“微课”形式与内容如能精巧统一,思政课“微课”的实效方能呈现。因此,对于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探索,关键是以合理形式恰如其分阐述思政课核心思想。

四、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是初步的,存在着各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与不断解决。

其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思政课“微课”内容的选择存在深层矛盾。思政课理论的体系性、逻辑性与“微课”的碎片化呈现一定的紧张。思政课的思想性、价值性与“微课”所含的具象化、碎片化也有一定矛盾。“微课”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后现代的性质,具有对真理、整体、本质等现代价值的挑战甚至解构,如何避免“微课”所隐含的这类影响,发挥其建构思想、塑造价值的作用,是思政课“微课”改革的深层考验。

第二,思政课“微课”教学实施面临一系列困难。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刚性规定与“微课”灵活教学存在一定冲突。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教学大纲具有统一性,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学内容的权限不大。而好的“微课”显然不是原有教学的视频化,“微课”设计要求微原创,既对形式有新创,又对内容有新意,如何在创新与权威间达成协调,非常困难。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微课”教学方式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微课”的时间安排与传统教学时间会产生矛盾。从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初步实践看,由于教学时间的高度紧张,“微课”深入教学的程度远远不够,整个教学中能够进行“微课”教学的课时相当有限。

第三,思政课“微课”制作中存在一系列技术、条件、能力方面的限制问题。“微课”制作需要相应软件技术的运用、需要一定的IT知识背景、一定的美术功底。目前来看,思政课教师普遍缺乏这类相关技术、能力的储备。

问题的存在提供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和改进的机会。

我们认为,思政课内容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思政课内容都能够适合“微课”表达,“微课”方式有时无法很好阐释思想性强、逻辑性强的观念,因而,“微课”是补充思政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与手段,它不能取代理论教学。思政课“微课”教学需要妥善处理“微”与“全”的关系,即“微课”与其它教学内容相协调衔接、把“微课”内容融入教学整体中、把“微”教学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微课”不宜喧宾夺主,它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新颖方式,但不是唯一。倘若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微课”来组织、展开,那么,思政课教学的碎片化情况会很明显。

思政课“微课”是顺应“微”时代的教学改革,以其灵动、简短、精致、动画等“微”特征而引学生关注,但“微课”不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教学技术是不断前进的,每一次教学技术或教学媒体的改进都会引起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时至今日,传统教学方式依然传承下来,并且不断丰富发展。在思政课“微课”改革上也是如此,“微课”教学方式是新时代下思政课改革的新探索,它需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很好的协调、融洽。设想“微课”将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模式,设想“微课”教学方式将给思政课效果带来革命性成果,可能是不现实的。

从我们对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初步探索来看,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但仍不失是一种“微”时代下新教学方式的积极尝试。这些问题与困难通过各方努力和积极创造条件,应该能够得到较好解决,届时,思政课“微课”能够发挥更好的涵养精神、培育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

高校思政《概论》课 篇4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调查分析

一、《概论》课程划出学分独立开课

为了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 中关于“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到实处,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以下简称“思政部”) 自2011年开始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并逐步形成了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6个学分中划分出2个学分, 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总体方案。按照上述改革思路, 思政部着手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并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中心, 具体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施。根据拟定的《实施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则上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同步实施, 但采取“单独设立、独立考核、电化运行”的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两部分构成, 各记16学时, 共32学时。“社会调研”需由学生根据思政部公布的参考选题及要求确定题目, 并提交调研申请书。申请书经指导教师审定后, 学生提前于暑期或寒假完成调研, 并在该课程正式运行的第6周内提交“社会调研报告”。“实践活动”由“校内实践活动” (研读马列主义经典、学习重要文献、阅读经典著作、聆听学术讲座和观看红色影视) 和“校外实践活动” (学工活动、学农活动、学商活动、植树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宣讲活动和参观学习) 构成。学生根据思政部公布的实践活动形式及要求, 必选1项和任选3项活动提交实践活动申请书。申请书经指导教师审定后, 学生于第9~17周开展拟定的实践活动, 并在第18周内提交“实践活动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自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在我校2011级本科生中正式独立开课。结合近两年的试验探索, 从总体上看, 应该说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总的思路是可行的, 与重庆市其他高校、甚至全国其他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相比, 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1. 独立开课, 与《概论》课同步。

作为一门与《概论》课同步运行的课程, 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 并分别提交两个申请、两个报告之后,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选定的实践活动主题及难度、所提供的书面材料、活动参与程度以及实际表现, 对实践教学的成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需在下轮重修。

2. 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流程完整。

该课程在“社会调研”之外, 设计了多达15种“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这些活动相辅相成, 动手、动脑、动笔相结合,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同时, 也认识自我。

3. 课程采取电子化、无纸化运行。

为实现课程电子化、无纸化运行, 思政部出资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中心”网站, 以供教学活动的部署、文件的学习、技能的培训、资料的互传、成绩的评定、教学的监管等之用。

4. 专任教师全员参与, 全程指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为思政部的全体专职教师。每1位指导教师担任2个自然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任务, 特殊情况可以担任最多4个自然班的指导任务。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 适用学校的教学文件规定。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的调查与分析

从我校近两年本科生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情况来看, 总体上教学运行良好, 秩序井然, 学生按照预设的流程, 有序完成了各项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在较大程度上达到了认识自我, 锻炼毅力, 培养品格;感受民生, 了解社会, 认识国情;拓展能力, 服务社会,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进一步探明我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看法以及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程度, 我们对参加首轮实践教学的200名学生 (涉及6个本科专业) 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 实际回收问卷183份, 回收率91.50%。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数为159份, 回收问卷有效率86.88%。

1. 开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调查及分析。

从关于独立开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必要性调查来看, 有13.8%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 50.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单独的实践教学课程。均值为2.53, 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表明, 开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很有必要。从“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重要程度的调查来看, 有52.2%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 34%的同学认为两者同等重要。这表明, 相当多的同学认为, “思政课”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因此, 高校应适用学生的需求, 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2. 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程度的调查及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问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时, 只有3.1%同学回答非常明确, 54.1%的同学回答比较明确, 而回答不清楚和不太明确的占41.5%。均值为2.59, 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可见, 如何让学生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 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认可程度的调查及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个重要环节是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其内在需求出发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在关于“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设计的活动形式的感受是什么”的调查中, 回答很喜欢的学生占11.9%, 比较喜欢35.2%, 不清楚、有点不喜欢以及很不喜欢的占了52.8%。均值为2.78, 在90%置信水平下不显著。由此可见,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也并非易事。

4.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考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严重程度, 本次调查设计了“问题”和“作假”两个方面, 其中学生认为“存在主要问题”的占比是:形式主义57.9%, 弄虚作假21.4%, 包办代替5.7%, 避重就轻13.2%;学生回答“作假”情况的占比是:活动和报告均作假24.5%, 活动作假13.8%, 报告作假25.2%, 很少作假22.0%, 没作假14.5%。这两项调查反映, “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与目标实现的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 直接反映实践教学的实效及目标实现程度。在关于“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目的实现的情况”的回答中, 17.6%的学生认为很大程度实现, 42.8%认为部分实现, 18.9%不清楚, 18.2%基本没有实现, 2.5%根本没有现实。均值为2.45, 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在问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时, 34.6%学生认为活动较难, 11.3%认为教师未尽责, 40.3%学生未尽力, 13.2%学风不好。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无疑是当前学术界、教育界需要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寓教于“行”、知行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 锻炼毅力, 培养品格;感受民生, 了解社会, 认识国情;拓展能力, 服务社会,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 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此, 笔者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 立足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或思路。

1. 提高组织者、指导者和实践者的思想认识。

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较大程度上存在着“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倾向。为了适应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形势、新要求, 高校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以及指导者, 要切实转变观念, 统一认识, 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同时, 要通过多种途径, 扎实做好对学生的宣传教育, 使其在思想上重视、在认识上明确、在行动上自觉。

2. 强化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学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性要素, 又是通过实践教学接受教育的客体性要素。为了发挥好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关键性作用, 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 尤其是指导教师要通过动员会、总结会、平时沟通以及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 全程给予帮助。

3. 加强对教学活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评价。

从现实情况看, 教学管理不规范, 监督不得力, 评价不科学, 一方面使得指导教师缺乏工作的动力和压力, 存在敷衍塞责、被动懈怠、不负责任等问题;另一方面, 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易于出现走过场、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包办替代等现象, 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为此, 高校要进一步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并实施好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建立起切实可行、规范科学的考核标准或考核体系, 有效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 创设实践教学良好的情境环境和有利条件。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重在“行”的教学,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和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 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增强信心, 乐于参与, 勇于锻炼。“思政课”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学校、教师、教学基地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密切配合。不论是团队协作情境、现场观摩情境的创设, 还是社会调研情境、经验学习情境的创设, 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5. 更新技术设备, 提高课程电子化运行效率。

从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运行情况看, 建立一个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有助于规范教学流程、明确教学责任、提高教学效率等。因此, 建议各高校拿出一定资金, 购置必要的技术设备, 聘请专业人士, 设计专门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网络平台, 并做好日常的网络监控、维护和更新。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单位, 也要确定专人, 负责对实践教学网站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并协调好与网站技术员的分工协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4) :103-108.

[2]刘向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9) :52-53.

[3]周宇宏.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江苏高教, 2010, (4) :68-69.

[4]汪馨兰, 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1) :54-57.

高校红色教育思政课心得体会 篇5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日,爸爸带着我踏上了寻访红色足迹的旅程。在大巴车的车载电视上我们庄严而郑重的观看着阅兵仪式,当老兵深情凝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那种坚毅的眼神我被震撼了,强大的阅兵队伍尽管体现着我国富兵强的时代发展成功,但老兵那无法形容的眼神更是久久闪现在我脑海中,当年日军侵华时每一个将士誓死保家为国的深切感情我们是永远无法体会的,在他们的内心对祖国的感情更是用文字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就是在当年那样艰苦的背水一战中取得胜利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我不禁向往着接下来的旅程。

走进青州井塘古村,那清雅如世外桃源的村落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环绕着石子路上山,狭窄的小窄道的下面就是滚落的山崖,第一幕看见的是一口井,井的旁边由一个坐着马扎子的老爷爷,他向上前询问的我们介绍道,这口井自打明代就在这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我们村寨里根据地的八路军同志当年喝的就是这口井,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涌上我的心头,老爷爷说,在这个村子里面还有很多大户人家当时为了抗日争先扑后的投入到战争中去,家里的妇女则是在敌后为战士们做好饭菜,当时的那个穷苦条件比现在可是差得远,我静静地听着老爷爷回忆着过去,这个时候老爷爷的身边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也都在静静聆听细细揣摩着那个艰苦的年代。

我追随着红色足迹,泥泞的道路深一步浅一步的走着,点点嗅着革命的味道向前,又是一户屋落,还没进门,便听见愉快的号子清脆的从一些大妈的口中喊出,是打夯!我立马跑上前去亲身感受了一把,爸爸告诉我说,在当年那个时期,在农家的妇女不光是在敌后为将士们解决生活上衣食住行的琐事,还有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就是将男人们清出石子的路在用这些木头墩子砸结实,在当时,小日本上山扫荡的时候,在扫荡不出我们的游击队员时经常气急败坏的残忍杀害我们的勇敢的开路大妈们,即使是这样,为了让革命更加顺利的进行,一批大妈倒下又有新的一批站起来,这也是当年我们的民族精神体现,全国人民其心,共仇敌骇。

院落里还有一个小桌子上面摆着茶碗和茶壶,92岁的老奶奶亲切的招呼着我们坐过去歇歇脚,在我问起那个革命时期的事情时,老奶奶的面容沉稳,一点一点揭露着日本暴君的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做,老奶奶说那是她还是一个小姑娘,惊恐的她被妈妈安置在一织布机的后面,眼看着暴君把妈妈和村子里的女人们抓走,在荒地上逼迫他们说出共产党的位置,并杀一儆百恐慌这些乡村妇女,老奶奶说,在那时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出来,那时隔壁大爷邻家的唯一一个男丁,他为了救整个村子的女人们挺身而出,说自己是共党,在临死的前一刻,他对着全村人高喊了一声“保护俺们的同志阿一定”,老奶奶忆起往事不免伤心,转念又欢快的语气和我们说,“那时候苦啊,一碗苞米糊糊都能喝三天,战争胜利那天,咱村子里的人都没有去挂啥鞭炮,全都是一行老泪的惦记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可以安息,激动着中国终于熬出头了!老奶奶的话让我又一次看清历史,真正懂得了电视剧上那些为国献身的村民们并不是杜撰,而是真真正正的革命往事!

告别慈爱的老奶奶我们继续一路上前去寻找抗战时期遗留下的革命财产,破旧的炮楼子,路上坎坷的高低突起形状不一的残石硌着我的脚,感觉真的很累,路上全是些杂草,走一步崴一步,我又想起或许那是的哪个伟大的战士就曾走过我脚下的路,立马又让我浑身充满着斗志,在距离炮楼几十米的地方碰到了一个类似巡山的爷爷,一问才知道,这里的村民们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们都身体倍棒,没事就爱帮着寻寻山看看有没有迷了路的帮着指指路,那些担惊受怕的年岁过去了但还是闲不住,我的眼前又慢慢浮现出阅兵式上那些老兵坚毅的身影,那么令人敬仰。真正到了炮楼面前,那些历史的印记还存留在上面,炮弹炸后的废墟,子弹穿过的空隙,真是无法想象当年我们的官兵战士是靠着怎样的爱国精神,得到了抗战胜利!这些,都永远值得我们去致敬!

高校思政《概论》课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概论”课,教学效果

一、调查设计

学生对课程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以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和学习这门课程, 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受这门课程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为剖析教学情况, 了解学生思想特点,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本课题组经过研究讨论, 编制了《思想政治教学部“概论”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以青岛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取开放性和定向性问卷相结合的方法, 从学生对“概论” (1) 课的认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师要求等五个方面展开调查。青岛工学院的“概论”课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 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商学院、机电学院、建工学院、信息学院、外语学院等六个院系的大二学生, 采取无记名随机方式, 受调查样本的全面性和典型性较为突出。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6份, 有效率97.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认可度不高。

民办高校学生对“概论”课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的双重作用认识模糊。调查结果表明:六成以上大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比较低。在“你认为“概论”课有何重要意义”的问题上, 高达71.2%的大学生选择“宣传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 说明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 但认识不足, 不知道其对专业课学习所起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的作用, 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概论”课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什么用处, 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认可度不高, 缺乏学习的动力, 也就出现了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打瞌睡、看课外书等现象。

2. 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度不高。

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这一特点也正好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征。他们更多地对专业实践内容感兴趣, 而对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兴趣不高。另外, 大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强, 他们更愿意关注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将大学生需求、注意力和兴趣与课程内容密切结合, 才能为他们所接受。走访中大多学生反映教材过于偏重理论, 内容枯燥与现实结合不足等问题, 会使学生在一拿到教材时就先入为主, 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 制约着“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 教学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度不高。

黑格尔认为, 科学的方法“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科学的教学方法, 对于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事半功倍。“90后”大学生偏重于直观化的认知, 喜欢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真实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对“填鸭式”不切实际的灌输传授方式持否定态度。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 (76.1%) 希望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相结合, 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的内容。虽然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 但大多流为共同灌输, 即使有部分老师采用“热点追踪”、“新闻播报”之类教学手段, 但不注重挖掘“热点”背后的深刻问题, 仅限于“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学生长此以往, 新鲜感淡化, 失去兴趣, 流于形式。有84.1%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教学”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希望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互动式和研讨式, 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焦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 考核方式单一,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考试作为教学的重要一项内容, 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从一定意义上说, 怎样考试就怎样学习, 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以青岛工学院为例, “概论”课的考试方法采用平时 (30%) 与期末考 (70%) 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成绩的评定, 大部分教师也仅侧重于到课率上, 对于到课、听课的效果却很少关注, 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上, 但是开小差、玩手机等情况屡见不鲜。期末考采用的是闭卷考试,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平时上课不注意听, 只要期末复习时突击几天就能及格, 学生走出考场忘得精光。调查显示, 31.7%的学生认为“成绩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0.6%的学生倾向于以平时 (40%) 与期末 (60%) 相结合的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方式。这说明学生不喜欢“一纸试卷”定终身, 更希望考核方式多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5. 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观念有待转变。

思政课教师身肩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之责, 其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实际上, 当前我国高校整个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养参差不齐。

在走访调查中获知, 目前民办高校的大多数专职思政课教师相对年轻, 知识更新比较快, 但不乏一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 从教前所学专业与如今所教专业并不一致, 因此吃不透理论, 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也显示不出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吸引力。很多思政课教师毕业后直接当教师, 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 实践教学中也往往会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情况。从调查数据来看, 8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为人师表, 方法恰当, 很受欢迎”,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目前教师的教学水平, 但他们更喜欢幽默风趣,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朋友型和知识型兼容的教师。这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式”、“语言风格”、“互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互动能力”上, 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当前的软肋。

三、路径探索

1.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提高教学效果。

“业精于勤”。一个称职出色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把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弄懂弄通, 真正吃透和把握好教材。此外, 思政课的亮点在于它的与时俱进, 在于它能不断地解释和指导现实, 因此教师对知识的掌握也需要不断地更新, 要有敏感的信息意识, 可以定期参加各种培训, 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重大事件, 及时回应思政课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教学是一门艺术, 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除了加强学习,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还要不断地钻研授课艺术, 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技能, 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2. 深入学生实际, 整合教学内容。

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时代,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矛盾的多元方向。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还要经常与大学生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最关注的“热点”,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因材施教, 体学生之情, 思学生之想, 解学生之惑, 将现实社会中的先进典型、反腐成果、现实案例等与思政课紧密结合起来, 实事求是地剖析, 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 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此外,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QQ群、微博或者学院的论坛等渠道, 与学生互动、沟通, 与学生亲近, 让学生愿意交心, 与学生做到“亦师亦友”, 从而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3. 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学模式与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头号难题。青岛工学院的“概论”课教师在此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探索, 并初有成效。如采取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进行新闻播报等教学形式;开设辩论课、专题讨论课等形式,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成效不是用一张试卷就能反映出来的, 应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考察。如青岛工学院的“概论”课教师在此问题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运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适当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和考核的多样性, 如平时考察包括出勤、课堂讨论及作业等;期末考以开卷或者闭卷形式、社会实践形式以及自评与他评形式等, 主要检查基本理论的掌握、运用和理解方面。初步形成一个由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共存, 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 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兼顾的考核系统。

参考文献

[1]白立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2) .

[2]张永光, 李建权.论教师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 (9) .

[3]白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8) .

[4]胡莉.德育意识唤醒下的教师德育专业化[J].天津教育, 2008, (8) :25.

高校思政《概论》课 篇7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1. 教材内容内部之间的整合。

进行实践时所使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修订版教材, 包括15章内容, 内容非常详细丰富, 但显得分散, 前后联系不太紧密, 为了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 在实践中将其进行了优化重组, 打破现有教材的局限, 形成了新的模块。

2. 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

学生实际包括政治理论素养和生活体验, 系统科学安排后的模块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运用, 唤起学生已有的或正在拥有的生活体验, 从而使学生进入模块化情境并进行有效的探究, 引发共鸣, 获得学习的兴趣。

3. 教材与教材之外信息材料的整合。

有三种途径:一是对现有的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重组、保留或适当删减;二是在此基础上增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三是利用来自网络、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等的鲜活材料, 组成新的模块。

4. 教师的选择。

教师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模块化教学的成败, 所以, 教师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专业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如在第一部分理论成果论的讲述方面, 教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等知识, 以及对伟人的生平、人格魅力及伟大贡献了如指掌, 否则很难胜任。 (2) 教师性格, 需活泼开朗, 善于沟通与交流, 能尊重理解学生, 具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教材的内容。

教材共有十五章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内容相对不感兴趣, 章节稍显零乱, 于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将第一章到第七章节组合成“理论成果模块”, 分别讲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及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将第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章节重组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模块”, 重点讲述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依靠力量、领导核心以及这一模式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将十二、十三章重组为“祖国统一模块”, 讲述祖国统一的历史、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以及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中国如何处理对外关系等等;最后独立设计时政热点模块。经过模块化内容重组, 既可以使内容自称体系, 还可理论联系实际, 加入实践教学环节, 特别是将时政热点探讨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 引发学生共鸣, 升华了爱国自豪感和责任感, 道德素养得以提升。

2. 教学内容模块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重构为三大模块, 每一模块下又分诸多子模块, 总体更系统, 更严密, 更具有逻辑性。具体如下:

模块一:理论成果 (第1-7章) (24学时)

包括: (1) 革命

(2) 改革

(3) 富强

(4) 发展

模块二:“中国模式” (第8、9、10、11、14、15章) (20学时)

包括: (1) 特色经济

(2) 特色政治

(3) 特色文化

(4) 特色领导核心

(5) 和谐社会

模块三:祖国统一 (第12、13章) (8学时)

包括: (1) 一国两制

(2) 台湾问题

(3) 恐怖主义

(4) 中国外交

三、模块化教学实施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

2.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高。

3.教师教学手段多样化, 学生新鲜感强, 教师队伍信心大增, 为其他同行教师树立了榜样。

四、“思政课”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配备高专业水平教师。目前, 不少院校教师不专业, 某种程度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帮助解决剩余教师的课程。同时, 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认为这种课可有可无,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要熟练, 专业钻研较深, 且驾驭课本内容、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

2.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目前的教材都是在完整的课程观下编写的, 讲究知识的完整性, 是不太适合模块化教学的, 这是限制模块化教学推行的一个障碍。学校应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适合自己的教材的开发和编写。

3.教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讲究分工合作, 经常沟通交流, 合作协调。

4.模块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推行“无界化理念”, 实行“资源共享”。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和计划, 以免发生时间上、师资上的冲突。

高校思政《概论》课 篇8

一、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将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 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其一, 全面性原则。要把中国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中国梦的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内涵, 中国梦的政治立场、理论指向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全方位、全角度深入融入, 不能浅尝辄止, 不能以偏概全。其二, 整体性原则。要将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教材全部内容的课堂教学中, 使中国梦重大思想和《概论》课堂教学整体衔接、整体融合, 而不囿于教材中关于中国梦的专门章节。比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 等等。其三, 两点论原则。既要讲清楚当今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光明前景, 又要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掣肘因素和挑战, 如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 既要增强信心与决心, 又要增强问题意识与危机意识。其四, 重点论原则。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教学内容丰富、任务艰巨, 不能均衡发力, 而要突出重点, 把握关键, 进而构建中国梦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二、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鉴于《概论》课程两大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目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 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二者的具体核心路径也具有不同角度和方式。

(一) 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这里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并非凭空产生, 不但成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 而且厚植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中。把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课堂教学, 其核心路径在于通过探究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基因, 为今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源泉, 传承历史经验, 增添新的动能。

1.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道路”基因, 走好今天的中国道路。

历史和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毛泽东思想中“中国道路”基因的继承和拓展。其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条道路的最重要成果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其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即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开创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最重要成果是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制度保证。其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尽管期间经历过艰辛和曲折, 但总体而言起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作用, 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2.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精神”基因, 弘扬今天的中国精神。

与中国道路一样, 中国精神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毛泽东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中国精神”基因。其一, 毛泽东思想中的创新精神。一方面,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和他国成功经验的独特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不是教条, 是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 又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创新。其二, 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精神。一方面,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 如何找到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如何确定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 总之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而展开的, 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 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文献和实践活动中体现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修养、语言风格等无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质, 无不体现出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力量”基因, 凝聚今天的中国力量。

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力量”基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统一战线。其要义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进而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其二, 群众路线。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 既回答了党的事业“为了谁”的问题, 又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其三,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为服务的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地提出的“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 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2]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二) 中国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开设《概论》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大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3]。因此, 把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是通过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与中国梦的逻辑关系, 深化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理论基础和根本保障的认知认同, 进而增强中国梦一定实现的坚定自信和主动投身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历史自觉。

1.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

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 没有正确的道路都不能实现。同样, 中国梦能否实现取决于圆梦道路的选择是否正确, 取决于对选择的道路是否足够自信。实践证明, 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都没有实现, 关键就是没有找到正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 在党的领导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而的伟大实践,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经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 又使我们距离实现这个梦想从来没有如此之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勇于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2.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它在层层递进中回答着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 中国梦是对这一问题的最新回答”[4]。

中国梦重大思想丰富了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梦重大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刻分析, 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及如何实现理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这一根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整体性、层次性和严谨性的理论构架。对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 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3.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换言之, 实现中国梦既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更需要依靠中国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有利于凝聚社会各界力量,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同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定型, 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制度创新, 进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5]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8.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6) .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1) .

[4]辛向阳:中国梦的逻辑和实质[N].学习时报, 2013-05-27.

高校思政《概论》课 篇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慕课教育

哲学家狄尔泰认为, 生命更重要的是要靠生命体自身的直接体验来把握, 许多知识蕴藏在人的亲身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之中。慕课作为一种在线教育, 师生没有直接互动, 从这个角度来讲, 无论大学思想政治慕课如何发展, 也难以完全取代线下教育。

但是, 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技术, 教师每年都要进行许多重复的劳动。虽然每次新的教学都是一次升华, 但是将教学的一个阶段录成视频, 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工具。视频制作的这种教学资源就像金蝉褪去的壳, 所以这种视频教学资源我们可以称之为师壳。因此, 对于慕课的发展前景, Udacity公司的创始人Sebastian Thrun曾说“50年后全世界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可能只需要10所左右”。慕课使得在线教育成本变得很低, 这样, 以低端收入人为对象, 颁发含金量高的低档文凭, 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 在线慕课教育将成为实体教育后高校的第二产业, 在线高等教育必然成为占据巨大地位的教育形式。比尔·盖茨曾预言:“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 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既然慕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因此, 其历史发展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这是一个必须尊重草根的时代, 谁拥有了大众, 谁就拥有了未来。要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关注在线教育的发展, 就必须拥有互联网思维。

慕课, 增加了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机会, 使传统的同学概念扩展, 可以简称为网学。MOOC的学习者大部分都是精通计算机、熟悉网络社交的用户, 利用这个平台会聚在一起学习、做作业、分享观点、参加考试、拿学分、得证书, 一起交流思想、参与论坛讨论。慕课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机遇, 高校的海量慕课学习资源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现实, 空余的时间可以用学习来打发, 从而扩展了幸福生活的内涵。学习的巨大机遇又为人才的培养, 经济的增长提供机会。因此, 大学慕课是我国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

慕课具有与线下教育同样的效果。非营利性组织Ithaka就对在线课程中“由机器引导的学习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发现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学生获得相同的学习成果, 但基于平台学习的学生则节省了四分之一的时间。由线下为主改成混合式看上去是放鸭子, 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提出更高的挑战, 满足了大学生的同时对他们造成一种珍惜与认同的感受。

将思想政治慕课化是思想政治本身的需要。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态度教育, 它要以生活唤醒人的良知, 要以知识给人以正确, 要以情感给人以动力。思想政治构建一种价值观与生命境界, 大学生被感染, 以后他们都把这种价值观视为瑰宝, 一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思想政治比任何课程都需要线下教育。但是, 网络社会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 传统的话语内容与宣传方式逐渐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 甚至产生了副作用, 良莠不齐和纷繁芜杂的微博内容分散和转移了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视线。这些人, 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基于互联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培育了数字土著居民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他们适应了网络文化, 习惯了网络学习, 能够在网上轻松寻求学习资源, 纯粹的线下教育已经不能让这些大学生满足。同时, 这些大学生可能对于国家的稳定没有坚定的意志, 对于党的认识不太清晰, 对于威权在现在社会阶段的重要不太理解, 很容易成为西方世界颠覆社会主义的工具, 为了打赢这一场争夺战, 必须争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慕课讲坛。

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慕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平台构建为契机, 探讨大学思政课慕课改革与建设的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开课策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开课理念:面授课堂是一个具有某种目的并能够在运动过程中改造、变化发展的有机体:课程掌握程度, 听课动力出现;教师讲授, 以学习的虔诚开始;教师提问, 学习达到高潮;布置作业, 学习出现紧张。学生的学习使教师兴奋, 激发教学灵感的出现。如上所述, 慕课也有重大的优势。因此, 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改革拟采取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 慕课形式, 采取40%的翻转课堂与60%的线下教育形式, 这样既保留思想政治的熏陶性, 又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

开课前, 广而告之提高课堂的知名度。然后, 将课程概述、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宣传片等资料提供选课学习者观看了解, 助教团队随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要达到的目标:产生兴趣, 产生期待, 补充背景。

开课。视频制作:以教材逻辑体系与教学体系结合的原则,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切分成约150个教学单元, 尽可能保证每个知识点在10分钟左右。

视频内容安排理念:人穿衣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做人, 这就要树立人生观;做人要有境界, 这就形成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就是世界观;人生是短暂的, 就有了灵魂是否能够不朽的问题, 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两个方面, 就是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树立价值观人生观, 以及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视频制作遵循如下规则:原则一:方法为主, 知识为辅。我们认为, 思政教育不同于数学等具体科学教学, 它们是一座知识的瑰丽大厦, 学习它, 体会知识的伟大即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将以揭示事件的起源、发展与结果为节奏, 以揭示事件的意义为依归, 以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看到方法为落脚点, 遵循时时乐学的教学理念。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 回应时代的呼唤, 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 推动理论创新。”[2]原则二:视频镜头取舍问题。这就要把握助理解的生动形象资源与教师躯体形象的关系。慕课的主体是课, 不是电影。电影与课程目的不一样, 电影目的在娱乐, 课程目的是学习。电影轻松, 课程则需要艰辛的劳动。而且, 人在课程中会集中非常大的注意力从事学习。通过电影的方式学习, 人会觉得太浪费时间。慕课作为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揭示真理, 改造人的思维定势始终是慕课的目标。教师是真理的引导者, 他可以说学逗唱, 也可以以其他特殊的手段导引, 教师在镜头中的重要地位始终不能丢弃。否则, 引导者躯体形象缺失, 学生潜意识对真理的信仰大打折扣。反过来, 思想政治是一门熏陶课, 具有极大的抒情色彩。为此, 可以借鉴一些电影制作技巧, 微电影、图片、音频、ppt等资源都可以嵌入视频。原则三:巧妙设计问题。问题分必答性问题与挑战性问题, 答题采取获得金币式, 一个学期得到多少个金币平时成绩合格, 得到多少良好, 多少为优秀;挑战性问题倍加奖励金币。然后每12次课学习评选课程达人, 期中根据金币多少选举课程牛人, 期末根据金币数选出课程神人, 由课程牛人根据情况, 在课程神人中投票选举课程帝。课程达人, 平时成绩分奖励80分以上;课程牛人, 平时成绩分奖励为90分以上, 课程神人, 平时成绩95以上, 课程帝 (1个名额) , 平时成绩100分, 对于课程神人与课程帝, 还可以颁发课程等级证书。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课外策略

(一) 课外学习策略。

课外讨论话题术:由学生导学长引导, 每学期4个话题;话题由导学或者同学自由确定。

日常话题引导术:将同学们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观点由导学学委如实记载;教师将所有观点写成论文回应。

数据分析术:在网络教育中, 学习者的每一个操作, 所有的文字都可以记录下来, 形成一个包含学习者所有信息的庞大数据库, 通过记录鼠标的点击, 可以研究学习者的活动轨迹, 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何不同的反应, 用了多少时间,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 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有效。

延展讨论术:鼓励学生开通博客, 对于优秀的博客推荐为课程博客并提供链接, 提供学生的学习空间、阅读空间、互动空间与搜索空间。

课程热线术:大学生总是会出现各种即时心理困惑, 这时就需要建立一个私密交流接口, 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课程论坛管理术:每个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区, 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可以相互交流, 并将优秀学生的作业发布。

(二) 课程平台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外资源建设:从国防素质、科学素质、文学素质、艺术素质、历史素质、哲学素质、法律素质及职业素养构建;从数量上讲实施“百千万计划”, 即百个优秀课程学习博客, 千部课程学习视频, 万本课程电子资源书;依托行业, 校企合作, 引入企业人才谈思想政治教育。

(三) 其他。

教师网络技术提升:培养教师的网络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主要是对于慕课相关程序的熟悉, 视频的剪辑技巧, 视频的录制技巧等。

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建设头绪繁多, 包括视频制作、理论设计、试卷制作、对外协调、平台管理、数据分析、改革分析、论文写作、资料收集、数据人工采集等诸多方面。但是, 这是一项造福社会、拓荒建功的事业, 需要发挥牺牲精神, 共同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0) .

高校思政《概论》课 篇10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项目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 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将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贯穿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 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说, 学生听的填鸭式授课方式, 很好的贯彻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由“稳坐静听”的灌输式教育到“手脑并用”探究式学习, 项目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 项目教学法项目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1 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项目的设计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 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又可以自主创新, 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让几乎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都能完成规定的项目活动任务。总之, 项目的确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 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1.2 项目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项目确定后, 进行项目实施动员,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 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教学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功能、项目活动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教师先期实施完成该项目, 一方面, 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 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 可以展示案例效果, 以增强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教学中来。教师在实施项目活动时, 要充分设计好各个环节的活动, 提前做好准备, 并在实施项目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 在项目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 经常需要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此,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中, 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督促学生认真对待项目活动中的每一环节, 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活动内容。

1.3 总结评估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 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 总结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 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 以及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 教师要在评估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教师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最后, 进行项目完成后的综合评定, 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结合, 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但由于思政课 (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涵盖的教学内容广泛,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生活的瞬息万变和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 使得我们的项目设计很难及时跟上社会生活的变化, 项目任务的设计很容易与实际脱节。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配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项目, 是项目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 创新思政课教学中项目任务的设计, 成了进一步推进项目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成功运用的关键。

2“项目教学法”项目设计案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

2.1 课题作品展示

这个展示过程, 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下去, 让学生收集学校中的一些正确示范, 拍下照片, 再向所有学生展示。成功项目作品展示的目的:一是通过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目的实施的目标、过程和考核办法等;二是教师先期通过展示案例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的热情。

2.2 课题教学相关知识点

一个项目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点很多,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 提出完成该项目课题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教会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为完成该项目的后续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项目中, 可以提出这些问题, 您平时生活中是否有下列行为 (直接在相应的框框内打√) :

2.3课题教案

教师必须围绕该项目课题, 结合书本知识精心设计、编制课题教案。既要注重该课题的理论系统性, 又要兼顾与其它课题的递进性。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该课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拓展空间。

(1)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2) 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一,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二,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4 项目流程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一些流程表, 让学生从全局掌握课题实施的细节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5 质量评估体系

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是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分标准”和“项目完成质量表”是评估体系的具体体现。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结合, 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分标准:

“项目质量完成表”对在学生项目完成中的综合质量, 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出勤:考核学生上岗的到位率, 包括早退、迟到、缺勤等。项目成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时候, 收集材料的类型。

综合上述, 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要有特色的研究。不能照搬西方欧盟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结合我校的现有条件和生源情况, 设计开发出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政课“项目教学法”, 并以此来推动我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项目教学法”从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到进行质量检测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入手, 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环境, 了解社会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能力相互协作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在“做”中“学”的机会。

上一篇:民间艺术形式下一篇:时间效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