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2024-08-16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共12篇)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1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为了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 改变教学方法, 变换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 努力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气氛, 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学改革,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的重要。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培养“三德”, 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健康、向上。同时也仍然存在缺乏吸引力, 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如果课堂教学只注重理论的灌输, 而脱离了学生实际, 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因此教师须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善与创新, 如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 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并针对社会变化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营造双向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影响了课程的实效性。因此, 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体现以人为本, 教学相长, 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给学生自由和空间, 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勇于创新,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构建朋友式师生关系, 营造积极主动氛围

作为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兴趣常常是和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有好感, 就会对它产生兴趣, 因此, 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 将心比心, 以情育情, 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交流, 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 教学过程教师要注重情感的交流, 教学民主, 情感共鸣, 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 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2、鼓励学生参与,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单向教授, 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 进而讨论和解决, 将整个过程内化理论知识。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思政课枯燥、无关紧要的思维定势, 对于许多问题往往不感兴趣, 不做评论,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讨论, 创新。

二、优化教学手段, 营造互动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多是一堂课长篇大论的单向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没有热情, 教师在课上一个人唱“独角戏”, 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充耳不闻。因此, 思政课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抽象的理论知识过于死板,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多媒体教学则具有生动、直观等优点,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些优点,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录像、影视、动画、图片资料,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和想象力。除此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途径开展教学, 把课堂延伸到网上,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 更有吸引力。鼓励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社会事件, 积极参与讨论, 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

2、美化语言表达, 激活课堂气氛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最直接的工具。激情的语言可以创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递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 主动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增强语言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在实践探究活动中, 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陆游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理论内化为自觉。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实践出真知, 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目的, 要以正确的理论为依据, 实践为途径, 让学生真正领悟各中道理, 形成良好的素质和道德,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构建课堂教学、论坛研学、情景体验相融合的教育教学

方式,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单纯的说教, 要努力积极探索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主动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在论坛研学方面, 可以多组织以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身边小事为主题的研讨会开展讨论。在情景体验方面, 通过情景再现, 角色扮演, 讨论,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实效。

2、充分运用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分析能力。

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 准备案例, 尽量以正面案例为主, 由于在校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 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因此, 思政课教学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从正面剖析问题, 讲道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通过教学案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积极分析, 再分析和思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 教师把学生当做“容器”, 采用“填鸭式”教学, 结果出现学生不爱学, 教师不爱教的现象。新时期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激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以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民堂.用复合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实效[N].中国教育报,

[2]、陈开梅.以人为本的思政课教学体会[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2

网络,作为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推进的校园网络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校园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入到了高校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本文将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中,由教职员工,尤其是作为校园主体的青年学生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手段的大量使用,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文化和这些网络手段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情感、思想多个层面在内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并在网络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它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并互为补充。

1.1 高度参与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由于传播的技术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极高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获得独立、自主、个性发展。高校学生高度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中,不仅被网络文化层出不穷的新思维、新信息影响,同时也积极地使自己成为主体,个性得到发挥并被认可,创造出新的思维或新信息,影响和带动他人。

1.2 社会趋向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广泛,传递快捷,功能多样的特性,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文化创造和享受不再限制在校园范围内,因为网络特性打破了信息获取和交流的空间,即使是高校范围内的信息也可能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造成社会影响,可以说高校问题网络化、社会化的趋势明显。

1.3 价值多元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既给主流文化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机遇,又给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以发展空间。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如何在价值多元性的网络文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是非观显得极为重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1 校园网络文化对以德育占主导地位的思政理论课的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意识形态性与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存在矛盾。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各类价值取向、道德取向、政治取向杂糅,对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仰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从而直接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共的教育基地,其使命就是给受教育者以正确的社会价值、社会伦理引导,最大程度限制网络的泛意识形态化和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课教育的功能,并将二者统一起来是当前思想政治课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2 校园网络文化对传统思政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思政课都是采用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从这点上说应该是成功的。但在网络时代,广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他们所受到的潜移默化不再只是思政教育者的熏陶,而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另外,校园网络文化存在大众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控制力衰减,有效引导学生舆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功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了一些挑战,教师引用的知识和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极为重要。

2.3 校园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挑战

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网络进行的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参与创建的网络媒体传播内容,与其在网络内容影响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共同构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就成了一种。教育者在各参与主体都平等活地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化体系中,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而是兼有传播者和导师的双重身份,他们对受教育者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育者须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来直接提升育人效果。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3.1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多渠道唱响主旋律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基础、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网站;坚持积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凸显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促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以主动的姿态对大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使之成为配合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同时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增大网络信息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比重,让大量具有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当代大学生的周围,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精神家园。

3.2 革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相结合

从心理学上说,学生接受任何一种思想或观念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学生经过一定的认识过程,最后趋于理解和固化,形成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内心准则(见图1)。根据图1,思政课的教学应采用教师讲与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做到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相结合,结合教材知识点选择社会上一些颇具争议的社会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展开讨论。

3.3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素养,构建学习型师资队伍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3

【关键词】国学经典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关系 必要性 途径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着华夏民族的主体意识,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今天,更应该把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开创实践教学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式,探索二者相融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从而推动国学经典的传承,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国学的内涵

《辞源》中国学的定义为:“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广义上的国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为主体文化,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科技等,是研究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门学问。狭义上的国学可以分为三类: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思想流派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等;以目录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二、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系

国学经典涵盖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育原则和方法,可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理论资源和方法借鉴。将其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所在。

(一)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国学经典凝聚了华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例如国学经典家国一体、心忧天下、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宽厚仁德、诚实守信、浩然正气的德行修养,奉养令其身安、尊重令其心安、孝要推恩及人的孝道教育,见贤思齐、和而不同、信义为重的人际交往原则,自强弘毅、学而不厌、知行合一的为学思想,进退有度、顺应自然、得失自如的人生境界等,都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可将其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当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从国学经典里汲取充足的养分,通过继承、转化国学内涵并赋予时代性,才可以给予传统文化绵延的生命力,赋予思政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

(二)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国学思想涵盖了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两者的相同之处)。国学思想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引导、规范、教育等,尤其在德育原则和方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学思想主张的立德树人原则、知行合一原则、榜样示范法、家校共同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都可以融入当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三、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呈现信息多元化、社会开放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各种思潮的交汇交锋,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交流碰撞,使得当代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发生各种冲突和选择,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知的稳定性,强化了他们的功利性,弱化了或消解了他们的主体性。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导大学生克服多元文化的冲击,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精神迷惘和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问题,如何进行国学教育,让大学生感受国学魅力,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又一新的教学难点。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能脱离对国学经典的传承,要让国学所具有的民族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才能提高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程度,使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政理论课,长期以来的教学效果堪忧。将国学融入思政理论课不能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

一是国学经典本身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与价值。要让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到国学对思想的引导、教化作用,对社会环境的净化作用,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逐渐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观点与立场,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立足于国学经典开展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民族精神,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从而实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三是国学经典能够极大地改善传统思政理论课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运用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灵活地将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将传统文化落实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当中去,让国学真正入脑入心,使大学生从本质上陶冶性情,提高个人修养。

四、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与思政理论校园实践活动相融合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通常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阐发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实际开展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操作的活动。例如国学经典中的家国一体、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道生法、唯公无私的道家法治思想等,都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块内容相契合。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红色电影赏析、道德法制剧表演、历史人物故事分享等实践活动。在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第八章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教师可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实施以“中国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经典著作,查找重要文献,整理分析收集材料,撰写研究论文,制作汇报课件,师生课堂讨论交流一系列环节,深刻认识民族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课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独自或合作完成这些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每一个学习环节。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国学经典还可以渗透于课外实践活动中。高校思政部门可以组织开展国学讲堂、汉字书写比赛、知识抢答、征文比赛、国学读书会、国学经典诵读、中国书画展览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此外,思政部门可以与其他部门联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文艺节、学生社团协会活动、党课团课培训学习、板报展示、橱窗宣传栏、文化艺术墙、校训、校徽、校歌、学校精神等都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如我院开展的狮山讲坛之国学讲堂、经典红歌咏比赛、经典诵读、传统节假日系列文化活动,以及阅读经典校本德育读物——《国学之美》等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极大地提高了思政教学质量。我院还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媒介,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国学氛围,让学生深度领会国学思想精髓。

(二)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相契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常见形式,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将国学经典融入社会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可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外实践教学中,开展具有地方人文内涵的活动。例如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展地域人物寻访、地方红色教育基地考查、地域历史文化学习活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追溯文化源头、重走文化古道、寻访民间艺术、考察民俗文化等活动,让师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另外,我院组织实施的德育实践项目、志愿者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慈善一日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都融入了国学文化。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国学理论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素材,从而化教为学,化学为思,化理为情,化知为行。这样既促进了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重视、喜爱、守护和践行,又进一步提升了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国学经典与校园新媒体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时空的限制、覆盖面窄的局限被打破,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影响力日渐深入。而且,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信息化技术手段日益成熟,“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开始普及。这一切都使得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基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丰富形式和新媒体的特点,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与校园新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思政理论课专题网站、世界大学城空间、微课、MOOC、QQ、博客、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进行国学课程的开发和共享,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技术,结合视觉与听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教学效果。网络视频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观看,国学讲座视频也可以运用其中;APP游戏可以在好友之间进行竞争排名,国学经典也可以融入其中;选秀比赛可以吸引选手参赛和粉丝目光,国学知识比赛也可以吸引大众学习。因此,运用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可以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教学形式,从单一运用参与性教学方法到融合吸收在线互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综合提升,增强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學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骆建彬.卓越领导国学讲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秦凯文,刘璐,王赵玥.新媒体环境下国学经典的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44,43.

[3]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4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 又要关心人、办实事, 以情感人, 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但是,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如何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帮助大学生成才立业;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关注不够。因此, 如何使教学内容上贴近对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 教学形式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因素, 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课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 教学内容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版。学生随意逃课, 课堂的出勤率比较低, 即使去上课也常常不听讲。部分学生喜欢打探“行情”, 如探听老师是否喜欢点名、课程结业考核是否严格、老师是否喜欢抓重修课等。一旦知道了“行情”, 就可以决定是否来上课。如果“行情”不错, 就可以决定下节课不来了, 反正老师考试之前会划重点, 背一下就行了, 来不来都一样。总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基本可以用“三分之一迟到, 三分之一看报, 三分之一不到”来概括。

(三) 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1.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单一的课堂讲授,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 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一块黑板一张嘴, 一支粉笔一堂课”是高校公共理论课多年教学的一贯做法。

2. 多媒体教学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是多媒体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 要有效利用它需要购器计算机、投影仪等必要设备, 且需要相关的技术维护保养人员, 投入资金较大;二是公共理论课教师均出身于文科, 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三是多媒体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把黑板写字变为投影仪放映, 它同时还需要插入一定数量的图片、动画, 制作必要的表格等, 而这些工作完成起来较耗时耗力。

(四)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政治淡漠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等有抬头的倾向。这些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高校扩大招生, 为完成现有的教学工作任务, 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好超量工作, 每周上课时数太多, 几乎疲于奔命, 自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从而很难做到针对性教学。此外, 由于教师天天站讲台, 也就没有时间去进行教学法研究, 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如一些中青年教师实际上并没有把马列主义作为一种信仰, 而只是作为一种学术问题看待,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现了精神上的挫折感、失落感, 于是对工作不够重视, 或采取逃避现实, 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消极手段。

二、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我认为必须进行以下改革与创新。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的创新。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增强实效性的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也不例外。他们思维活跃, 独立意识和主体性明显增强, 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愿意在众人面前张扬自己的个性, 喜欢与众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上述变化, 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首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 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体现尊重与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民主与权利、学生的个性、隐私与尊严等。遵循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原则,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凸显教育的服务功能, 以学生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

目前, 存在教学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发展, 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情况, 这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高的基本原因之一。因此, 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 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 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感悟、思考和探索的潜能,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 要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国际局势的要求, 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 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要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 既不能丢“老祖宗”, 又要说实话、说新话。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长期以来,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重教有余、启发不足。再加上有些教师以权威自居, 尽管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很好, 但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 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 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把以前单向“注入式”的教学变革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 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课程, 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辩论、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法,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另一方面, 在考试上可以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个人单独答卷和小组集体答卷相结合等, 目的是突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完善的素质结构。

1. 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2. 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更新快, 教师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认真研究新理论、新问题。因此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一个理论基础课教师而言, 其自身理论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3. 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除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 在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领域应当有一定的修养, 对数理化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应略知一二, 教师必须在基本原理、现实问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等方面潜心研究, 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 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

综上所述, 教师必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要探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 努力创新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有的放矢,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理想、铸塑信念的作用, 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者和接班人。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观念上、内容上、方式上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创新, 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庆, 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陕西教学学院学报, 2005, (04) .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5

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顺利推进,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10月27日至30日,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参加了在青岛科技大学举办的2017年全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现场教学展示活动,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来全国高校60名教师同场竞技,最终被推选为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这是西安翻译学院教师首次荣获殊荣。

教学展示会上,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委会主任王炳林亲临现场并作专题报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长江学者、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教育部教指委委员、中央马工程专家、北京大学仝华教授等相关专家现场点评,此次活动分为教学展示和回答问题等环节,共分三组进行,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表现优秀,被推选为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

此次活动分为网络在线评审和现场教学展示两个阶段。经过前期9月份的网络在线评审,西安翻译学院教师脱颖而出,获得省委高教工委的推荐。5月23日,教育部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颜吾佴来西安翻译学院开展思政课听课指导和调研工作。颜吾佴随堂听取了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他对李晓楠老师的讲课内容、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向教育部推荐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李晓楠为优秀教师(陕西省共11名)。

学校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

网址:http:///

西安翻译学院--满载希望的方舟 陶冶情操的熔炉

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

学校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http:///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6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创造教育;实践教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都把提高下一代的创造力置于本国教育战略规划的显著位置。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重视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我国高校覆盖面最广的必修课程,必须承担起培养创造人才的重任。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只关注第一点要求,即通过理想信念以及“三观”教育着力于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他们成为背负共产主义信仰、立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在后两点——“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仍然有待加强。近年来虽逐渐受关注,但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思政课并不承担这样的教育目标,所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胡锦涛提出的这三点要求是辨证统一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社会责任感保障创新的正确方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创新从意识转化为现实。思政课在保持政治性方向性的前提下,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闪烁着创新的光芒,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 创造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诸多做法从理论上都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但由于缺乏对创造力培养理论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充分发挥在创造力培养上的作用。以创造教育视角审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我国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动机教育缺乏

不少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将教学形式的转变作为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全部手段。动机是影响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不解决思政课的学习动机,仅是该用花哨的教学形式,很难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情况。而当前思政课缺乏适当的动机教育。

1.2 教学方法创新上简单雷同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说“新”,也可以说“旧”。“新”是针对以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旧”是指给各高校的做法都差不多。例如,“讨论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很多思政课课堂上的讨论用的都是同一套路,第一次讨论学生充满激情,几次之后就失去兴趣,甚至几门思政课几个思政课老师都是一样的讨论,只是换了话题。

1.3 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分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它们的传授和学习方式也有不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图形等方式传授和学习,而隐性知识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对两种知识的区分不清,往往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应掌握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中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

1.4 实践课效果不佳

实践课程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实践项目的选择、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师的指导等,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和态度也是关键。实践环节是学生获取隐性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对隐性知缺乏了解,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的认识过于肤浅,将实践课等同于游玩、等同于不用“上课”,从而丧失了实践课的意义。

综上所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尚有差距,创造学与思政课的交叉融合能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有效地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

2. 创造教育理论与思政教育理论的内在统一性

创造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能进行创造行为的人。创造教育的重点不教人如何创造,而是培养创造人格,创造行为是创造人格形成的手段和途径。创造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在统一,具体表现为:

2.1 两者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创造教育和思政课都不是以培养学生某一具体能力为教学目标,两者都注重对学习者整体素质的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造教育的创造人生观认为,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具有创造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造,“人性本创”。[1]在这样的创造观下,创造使人生更美好、更积极、更有意义。这符合思政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向。

2.2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交叉

第一,创造教育中的“人性本创”的人生观教育,要求学习者将创造看做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体现。因为创造不仅是“成物”(形成创造成果和作品),更是“成己”(成就创造者的创造能力和境界)[2]。因而创造人生观就是积极健康,不断追求的人生观。这与思政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匹配的。

第二,思政课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知识和场所。逻辑思维和意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形式,创造思维就是正确的运用这两种思维以实现创造。相对于逻辑思维,意象思维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往往成为缺乏创造思维的主要原因。相对于专业课,思政课为意象思维的开发提供隐性知识。

2.3 创造技法能广泛应用于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创造技法分为四类,联想系列技法、组合系列技法、类比系列技法和臻美系列技法。[3]思政课教学中常见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在创造技法中都有所体现。

3. 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

3.1 课程内容改革

在制定课程大纲时,突出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创造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创造能力,有正确创造观的创新人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创造人生观教育,阐述创造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创造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其余两部分说明创造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说明了创新对中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明白创造是“成物”与“成己”的结合。

3.2 教学方法改革

思政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具体的课程内容。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活跃、个性独立,对事物常有自己的见解,但往往不成熟。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兴趣程度进行梳理分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那些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可多用联想和组合系列的技法,重点在于知识的强化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对那些熟悉却不感兴趣或不熟悉却有兴趣的内容,多采用类比系列的技法,从感兴趣、熟悉的内容开始,达到掌握知识、形成真确认识、灵活运用的目标。

3.3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拓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学不仅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也是学生感悟创造、践行创造的有效途径。其次,改变当前由教师指定实践项目的做法,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行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负责规划实践主题,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方案由实践小组自行安排,老师负责指导。再次,突出创新在评价中的地位,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的实践形式,在实践选题和实施中充分发挥创造性。

3.4教学手段更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当前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这种技术上的更新也应该体现在教学中。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是向学生展示创新的魅力和动态,让学生能够与社会进步技术创新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仲林、江瑶. 东西方创造教育比较与前瞻[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6-60.

[2] 梁漱溟.朝话[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88-89.

[3] 刘仲林.中国创造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58-59.

作者简介:江瑶(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013szxm097)。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7

差异性教学专家Diane Heacox曾经指出“差异性教学是教育者通过改变自身的教学速度、教学方式以适应受教育者性格、需要和兴趣”。他认为, 差异化教学的实质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受教育者, 是教育者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华国栋认为差异化教学是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是教育者把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表现作为参考从而实施的教学。笔者认为, 差异化教学不光是教育者单方面的主动基于学生差异化的现象改变教学手段的过程, 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发现自己的差异, 配合教师教学。

二、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引入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艰时期, 国内外的环境开始变得复杂多变, 社会结构逐渐转型。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国外因素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国内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盛行, 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方面出现了偏差, 开始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自身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及时在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之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防范于未然。

2.有利于思想政治主—客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教学地位平等; 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都发挥主体作用, 这就是思想政治主—客体互动模式的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模式是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首先, 尊重、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把差异化教学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前提, 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要求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要求教育者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中发挥主导性去发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针对性。通过查阅《词典》发现, “实效”解释为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后, 结果与预期的计划相一致。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进行对比, 相一致则是实效性, 不一致, 则实效性得不到保障。进行差异化教学首先要有区别于传统的、整体划一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制定的教育目标更具有层次性。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纪、性别、 专业等不同的差异现象, 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三、高校理论课实施差异化教学的途径

1.客观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是前提。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要客观把握学生的差异。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批学生得以进入高校学习, 导致受教育群体呈现出广泛性, 并且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都是学生差异性产生的根源, 具体表现为主观、客观两个层次, 例如, 家庭背景、 思想素质、专业背景等。这些都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前提, 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客观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各种媒体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教育者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基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教育观中历来就非常受重视,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教育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特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树立了因材施教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才会发现学生群体个性差异化的存在, 才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做出调整, 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此可以说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差异化教学理论实质上一脉相承的。

3.在课堂上引入差异化教学是关键。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一定要贯穿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因为差异化教学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还包括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等一些主观、客观原因, 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时应分层次、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在教学内容上, 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另外, 应采用新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再次, 在教学组织上, 可以采取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保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最后, 在教学评价上要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差异化教学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宝娟.生命在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追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6 (1) .

[2]弓玉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4) .

[3]刘双胤, 耿明月, 徐士博.基于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 (6) .

[4]杨湘红.虚拟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5 (6) .

[5]赵谨鸿.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才智, 2016 (5) .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8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内涵及其意义

当前有学者认为“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即在现有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创建教学平台, 指导学生自主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相关理论, 增强、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在此概念基础上, 笔者认为这一平台主要是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载体, 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

当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体系尚待健全, 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手段泛化, 思想认识上出现形式主义;受教育者参与实践机会有限, 实践教学覆盖不全面等。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是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 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研究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在理论上率先整合出一整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构建体系,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框架、内容、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有利于打破对单一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范式, 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研究上的新领域, 丰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

(二) 现实意义

一方面,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网络时代, 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可以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打开新视角, 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 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局面。网络平台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造全新的阵地, 从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新途径,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实践教学的限制, 缓解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 有效整合高校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方便大学生在网络上参与实践教学, 以新鲜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可以充分显现出大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可行性

首先,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基础已经具备。2013年中国网民数量超过5.64亿, 跃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网络和电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网络环境中, 大学生每天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使其可以及时了解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各种最新事件。大学生在一个信息量比以往更加丰富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 这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成为可能。[2]

其次,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技术已成熟。当前各高校所掌握的信息网络技术完全有能力建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我国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网的覆盖率已达到100%。几乎所有高校在硬件建设之后, 都着手进行了软件建设, 建设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者网络中心, 并配备有专业技术人员。同时, 电脑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也非常迅速, 尤其是伴随着手机3G技术的推广, 手机上网正成为高校学生的新宠, 而教师使用和驾驭计算机网络的能力也日益成熟。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构建在技术上不存在严重客观障碍。

再次,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优势已显现。网络平台具备互动性、趣味性、鲜活性、易于操作性等特征,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 在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中选择自己更加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更贴近自身现实的问题, 且容易通过网络实现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与互动, 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性和自主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特点和功能

笔者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应具有如下基本结构。

而根据这一基本结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在建构上应主要体现以下特点和功能。

(一) 兼容并包, 突出学生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应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首要原则, 以多样性、开放性、动态性为基本原则, 在教学资料和实践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 又要坚持开放的心态, 以多样性思维, 打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符合受教育者多元价值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动态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二) 资源整合, 提高利用效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应整合实践教学的各类信息资源, 使之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 受教育者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自由、自主地参与到网络实践教学中。如在教学资源以及学生作品等模块中, 对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视频资料以及优秀学生作品等资源进行整合, [3]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和查阅, 使实践教学更具系统性, 可有效避免教学重复与资源浪费。

(三) 技术创新, 打造交互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参与可以有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运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 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仿真技术的运用, 打造新型的网络人际交互平台。如在实践教学平台中建立网络虚拟展馆, 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会馆、展馆以数字化、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受教育者只需登录网络, 就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网络实践教学。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结合, 可以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提升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用户体验, 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 以人为本, 实现角色转换

实践教学网络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在网络平台中, 学生是主导者, 而教师则转变为服务者, 扮演观察员、信息发布员、技术员和咨询员的角色。如互动模块由受教育者发起讨论, 师生、同学之间进行自由平等式的交流, 学生可以在留言板对教师提出建议;再如将优秀的学生实践作品予以展示, 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是一种较好的激励;另外, 学生还可以参与到网络平台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环节中来, 对这一网络平台的效果自主地做出反馈。

(五) 调整方案, 纳入教学课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运行中, 要规定学生自主参与网络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 将网络实践教学作为硬性指标, 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而是要保证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从而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语

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 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打开新的视角, 提供了实践教学的新方法, 既有效地整合了高校丰富而零散的实践教学资源, 又打破了时空对传统实践教学的限制, 搭建起了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因此, 从整体而言, 大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直接和主要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操申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模式与改革——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7) .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9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需要面临两个矛盾, 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跨越式发展同理论研究的话语陈旧之间的矛盾和大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滞后之间的矛盾, 这就意味着目前陈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无法满足于实践发展的需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多样性的话语表达。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 给我国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的高度发达又使得大学生的生活领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思潮话语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话语体系很难完全适应社会多样性的发展, 这就直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滞后。

其次,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体系无法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相适应, 严重的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话语体系的不适集中体现在教材中相关理论的叙述、教师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用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和障碍, 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自然的产生“距离感”, 难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达成共识。

最后, 即使某些教师将现代社会生活的话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基本满足了课堂教学的要求, 但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话语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不能脱离教材, 对教材存在严重的依赖, 在教学过程中, 直接大段的复述教材内容或者照本宣科。实际上, 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 教材话语主要注重理论叙述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 不太容易被学生接受, 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该将之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话语。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路径和形式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 首先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话语创新。学科话语作为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的基础,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完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 必须要形成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学科话语体系。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过程中, 应该着重加强对词汇、概念和理论的创新, 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其次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授课话语内容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该使授课的话语更加的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促进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再次是授课语言表述方式的创新。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 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意味着“枯燥”和“乏味”。如何运用有效的表达方式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一直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追求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平等的、开放式的对话方式, 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形式, 一次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和学习。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形式

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过于依赖, 单纯的依靠教师“灌输式”的讲授教学, 从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最主要的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的授课方式, 而采取有效的交流、互动的“对话式”授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启发性学习,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放弃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 形成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对话式”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 “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形成必须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关系,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真理代言人”的角色。

总之, 只有逐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进行完善, 才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10

一、目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 教学效果显著。中央文件也规定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要设立专门的学时学分, 对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规范, 但实践教学如何进行, 目前全国各高校进行了不少尝试, 但做法不一, 总的效果不好。有些学校课堂内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放入课堂内, 采取课堂讨论、经典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有些学校有专门的思政理论实践课, 确保学时学分;有的学校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 利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及素质教育进行。另外, 通过实践课题招标, 组织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旧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如:实践教学不规范, 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 教学安排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大, 等等。主要体现在:

1.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 实现教学目标也是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由于传统长期的传授式理论教学方式, 老师和学生习惯于理论的灌输式教学, 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认为教学目标只有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才能实现, 思想上不认同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 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 不重视, 很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 实践教学设计不科学。

思政理论课教学不仅应增长学生的相关知识, 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实践教学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 是教学内容的转化。实践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 将理论教学的内容转化为实践教学环节,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素养的养成等目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实际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安排不当、脱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简单随意地选择实践教学方法, 使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吻合性不够等问题。

3. 缺乏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由于涉及面广, 参与性高, 实践教学管理存在困难, 对老师教学过程不好评价, 工作量不好确定, 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没有很好地体现公平性原则等诸多问题。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程跟踪,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成为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实践教学,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 进行科学实践教学设计。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4+1课程, 每门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教学目标不一样。如何针对不同课程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 同时要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等特点, 避免实施单一的实践教学方法造成学生思维的定格化、定向化, 设计科学实践教学内容, 选择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实践教学时要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方法, 要做到有的放矢, 简单随意地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性质, 更多地与其进行双向的思想交流与探讨, 开展启发式、研究式教学, 激发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 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增强实践育人的综合效力。

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面广, 受众多。涉及学生、学校和社会实践点等众多方面, 涉及时间、地点、经费、交通等繁杂的事项, 单靠任课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很好地处理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众多条件的。所以, 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任务, 而且是其他各部门的共同职责, 因而应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予以统筹安排,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成立校级层面的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 统筹全校各方面社会实践,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性、计划性、整体性及针对性, 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规范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规范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 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能持续、有序、有效地开展, 形成社会实践的合力, 从而增强实践育人合力。

3. 将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结合, 课内课外互补, 使实践教学活动多元化。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主要有:读书 (经典、原著) 、听 (报告、专题、讲座) 、讲 (系统讲授) 、谈 (讨论交流) 、看 (录像、视频) 、走 (社会实践) 、写 (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 等。这些做法一些以校内为主, 一些以校外为主, 根据目前教学资源的总体情况, 较为实际的还是以校内为主, 校外为辅。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充分重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开展与思政理论课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发挥社团、社区等平台的作用。校外主要是发挥各种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组织各种参观考察、调查活动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教学计划。

《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的通知》提出: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 落实学分 (本科2学分, 专科l学分) 、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要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必须拓展实践教学的视野, 从宏观上统筹规划, 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抓, 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在具体操作层面, 根据各门课程特点, 提出操作性强的具体实践方案, 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切实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 可采用“2+1”或“3+1”等模式, 总的来说, “2+1”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模式, 即理论教学占总课时的2/3, 实践教学占1/3。以积极开发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为主, 努力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 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 扩大实践面, 丰富实践形式, 构建课堂、校园和网络有机结合的实践体系。校外实践应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开展课题指导为主要模式, 兼顾平时的课程进行专题实践教学安排。

5. 建立教师指导机制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引领。

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把握活动的方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专业方面的技术指导和知识咨询, 等等。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就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带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达不到实践锻炼的效果。教师的指导分为活动前的指导、活动中的指导及活动后的指导。这支队伍应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助教和有关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等, 要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与职责, 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工作量, 评选优秀指导教师, 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使更多教师加入指导教师的队伍。

6. 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对实践教学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课程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考评体系, 实现课程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效率, 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估考核体系,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表现、过程和成绩等作出科学评判, 认真分析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 改进和完善实践工作, 将促使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也是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改革,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紧密学校和学生实际,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评价体系科学化, 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一步改善, 努力把思政理论课建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科〔2005〕5号) .

[2]吕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6 (6) .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生;思政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累积了相当丰厚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探索实践经验的大成之作。高等院校不仅要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授给学生,更要担起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责任,通过融合这些优秀文化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达到更好的道德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彼此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融合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1.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文化是历史的本质反映,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如果按照思政领域的双主体理论来讲,融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对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意义重大。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来讲,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不仅仅包括人们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完善,更包括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改善以及对个人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另一方面,从教育内容来讲,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和素材。高校思政课课堂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和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所以能够很好的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

2.有利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一方面,扩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受众面。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是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以学生为载体,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明智之举。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高校的思政课是一门培养政治素养过硬、道德品德高尚、理论知识扎实的优秀人才的必修课程,如果将高校思政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就会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载体和依据,同时,通过实践的参与,循序渐进的养成践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思想的习惯模式。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想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是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现阶段高职思政教学质量及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可谓是一举两得。笔者将从高职思政教育的特点出发,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的结合办法提出具体建议。

1.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爱国信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引导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精神潮流和支柱,将爱国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职思政课程,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免疫力,在洪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故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对预习环节进行有效利用,做好准备,避免让学生接受起来感觉唐突。在利用预习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将要开展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而且最好是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要想更为立体地呈现和展示出来,故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明白一些优秀品质或是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及价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感觉新颖而兴致勃勃,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比如,在讲高教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文化这一节时,可以结合本校的所继承的外贸文化来渗透,通过介绍近代对新中国外贸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辈诸如,周恩来、雷任民、卢绪章、陈家康等人在当时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西方国家对华“封锁禁运”的严峻形势下,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突破“封锁禁运”,打开新中国的外交关系的先进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信仰。以故事为基础来凸显一些品质的价值,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并接受,付诸实践,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有效。

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制和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如三年制的高职教育与四年制的普通本科教育就存在着培养目标、学制、教学模式等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学制要求教育者结合各自的情况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有各自的特色。其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地域特色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地域特色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强家乡的宏愿,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授课效果,提升课程质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决不能寄希望于一两节课或一两个学期的课堂讲授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通过长期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设计少而精的课程内容,打破不同文化和领域的壁垒,融入英语、中文、哲学、历史等课程,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课程融合,条件具备的学校还课与国内外友好学校进行深度交流、互动游学,相互学习,满足学生的现代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4.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高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教师的讲授,而且现在许多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都渗透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成效,所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的职前培训、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的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完善高校教师的培养质量,建立思政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的表彰奖励制度;同时还要健全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提高思政教师的地位待遇,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结语

我国流传千年而不衰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挖掘学习资源的丰富宝藏。将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和进一步发扬是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伟大使命责任,高校和学生都应为此而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相结合,开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想和新途径,是德育工作领域一次成功有效的创新实践。结合优秀文化展开教育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更是全面培养人才的一个途径,值得赞扬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崔丽娜.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承探究[D].天津大学,2013.

[2]那晓丹、于春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改革,对策

自2015年开始,教育部就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明了高校思政课进行改革的基本方向与具体目标。作为高校的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在思政课的创新改革上做好整体把握,进一步明确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背景这块“铺路石”,灵活运用教学理论成果这把“金钥匙”。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

由于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当前开展的高校思政教育就有着略显枯燥的“天然劣势”,再加上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思政课现有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正促使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网络信息不断发展,促使着高校思政课的外部教学环境有着一定的改变,并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网络媒体向着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从计算机到手机,网络已深深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大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长也呈增长趋势,是网民的主要群体。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在大学生群体中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使得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手机的便携性,手机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设备。而在学习方式方面,互联网汇集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有效资源,使得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一点来看资源的丰富性使得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最后,思维方式方面,因为大学生处于情绪多变,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其思维体系极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让大学生缺乏立体思维和整体思维。

(二)多元化思想意识对思政教育“一元中心”的既有体系有着挑战

互联网把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于是也相应的出现了多种价值观、思潮的交融和冲突。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元中心”的既有体系受到严峻的挑战。另外,鉴于高校学生处于对新鲜事物关注度和接受度较高的时期,他们较于接受新事物。而随着新技术的推广,高校作为重要的知识聚集地,其也成为社会思潮最易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载体。面对各种思潮,虽然大学生了解的出发点只是出于兴趣和好奇,不会做深入研究学习,但是对于社会思潮的某些独特观点却常常有较高的赞同度。因此,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较大影响。具体来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以下影响:第一,会使得学生对主流思想的权威性有所质疑;第二,会使得学生们对于说教式教学方式有所抵触;第三,使得学生们的批判意识增强。鉴于此,作为高校的相关工作者来说,应当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可以说,思政教育是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三观是关键举措,也是必由之路。

(三)个体化的学生差异对教学方式的需求有着不同的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政治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基础课程,是每一个专业的每一名同学必须要进行学习的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是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个体学生。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相应的具有较大差异。因此,作为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环境,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让不同专业的老师来教授思想政治课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科联系,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弥补单一思政教育无法满足学科差异化和需求多样化的不足。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教学理论成果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目前高校思政课实际情况来看,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必须以与时俱进,尊重客观现实的理论基础为依托。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实用主义教育学”讲求“实用”,反对单纯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杜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知识需求作为最终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制定出了科学化、系统化的“五步教学法”。同时,杜威还提倡兴趣教学法和探索式学习的基本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富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作为高校相关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在基本的教学改革中,从教学方法入手,利用好“实用主义”相关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索式学习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二)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在他看来,学生的心智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并且还会反过来影响他的环境。但是,实际上学生心智发展有着独特的规律可循。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他们所开展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生长的重要工具。鉴于这些原因,他提倡发现学习的方法。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可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发现法是一种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探索,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性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看来,作为相关的思政教师,应当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协助学生善于探究发现,积极思考。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的要求,倡导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尽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与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提升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是: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十分重要。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知识“填灌”,而是应当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应当利用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进行情境性教学。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应当合理的运用好这一理论,必须活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让老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辅助者,让学生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应当利用好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增强课堂效果。

(四)多元智能理论

按照美国著名的学者所论述,人们的智力并不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为基础、多种能力互相整合在一起的,各种能力都有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人们往往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评价学生的智力因素,这是非常片面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方面,不能只是单纯的看重语言和逻辑能力。于是,美国学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样来看,传统的评价“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多栖发展,以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鉴于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并结合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和风格,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改革工作势不可挡,作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与具体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详尽、全面的分析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前提下,充分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运用教学理论成果,并在运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检验,进而加以进一步理解深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的是广大的大学生群体,因此,作为相关的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满足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期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以期增强教学效果,真正将思政教育落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实处上来上,不让“思想教育”只是走走过场,感动一时。

参考文献

[1]王蕊蕊.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上一篇:普法考试系统下一篇:10kV柱上变压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