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意见(精选8篇)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 篇1
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
一、考试类别及科目
1.实行分类考试
(1)文理科考试科目分三类设置
一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理)、外语、综合(文/理)、自选模块;
二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理)、外语、综合(文/理);
三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理)、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2)艺术、体育类考试科目分本、专科两类。
本科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理)、外语、综合(文/理)、艺术专业/体育术科。
专科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理)、外语、艺术专业/体育术科。
2.自选模块
自选模块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选修模块(每门课2个选修模块)共18题(每个模块1道试题),由考生任意选答6题。
3.技术科目
技术科目(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考试成绩既用于高校招生录取,又用于评定学业水平等第。
4.外语考试
外语考试分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六个语种,由考生任选一种。英语听力考试实行全省统考,具体按“三项考试”有关规定执行;其他语种的听力测试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进行。
听力残疾考生的外语听力成绩按《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听力残疾考生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免外语听力测试的通知》规定执行。听力残疾考生信息记入考生电子档案。
5.外语面试
报考有外语面试要求专业的考生,英语面试按《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普通高校招生英语听力测试问题的通知》中关于面试工作的规定执行。其他外语语种暂不进行面试。
二、分值
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满分各为150分,其中英语笔试满分120分,英语听力考试满分30分;综合(文/理)满分300分;自选模块满分60分;技术满分100分,由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科目成绩按各占50%的比例合成。
考生文化成绩总分按报考(含兼报)的.不同考试类别分别合成。文理科一类为“3+综合+自选模块”的总分,满分为810分;二类为“3+综合”的总分,满分为750分;三类为“3+技术”的总分,满分为550分。
三、考试时间
6月7日 上午:语文,下午:数学(文/理);
6月8日 上午:综合(文/理),下午:外语;
6月9日 上午:自选模块。
具体考试时间按教育部发布的执行。
英语听力、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考试时间为3月和9月。
四、命题
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英语听力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他各科均由我省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的各科考试性质均属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的试题(包括带试题内容的答题卡、副题,下同)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国家绝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国家绝密级事项管理。
省级统考的试题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国家机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国家机密级事项管理。
高校自行命制的试题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
各市、县(市、区)高校招生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以下简称考试招生机构)和有关学校均须按国家规定,加强安全保密设施建设,完善安全保密规章制度,人防技防并举,加强监督和检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值班制度和第一时间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失(泄)密事件,事发单位须在第一时间直报省教育考试院,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失(泄)密范围的扩大。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 篇2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挑战
利用微博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 是具有相对突出优势的。其一, 通过微博发布信息很自由, 学生愿意在这样一个不受外界人和事干扰的平台上用简短、直接的方式发布自己的想法, 这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其二, 微博手机客户端的产生使得微博发布不仅仅局限于通过电脑, 而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发布信息, 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弥补传统教育方式中存在的时空局限。其三, 由个人发布的微博, 可以在转发与被转发、关注与被关注的过程中, 迅速扩大信息发布的影响力。然而, 微博的出现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挑战。一方面, 因为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快捷性, 这会大大削弱传统教育的效果。微博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成了挑战。另一方面, 巨大的网络信息量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偏差。因此, 微博网络空间上充斥着各种零散和琐碎的信息, 大学生一时难以做出正确的信息取舍。微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得高校工作者不能采取一味的封堵措施来组织学生接触海量的微博信息, 传统的思想引导工作难度加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中网络“意见领袖”的塑造途径
随着微博用户的迅速增长, 总有一部分用户的“粉丝数”特别多, 他们发表的言论更易于引起其他用户的共鸣和转发, 在这种情况下, “意见领袖”开始引起大家注意。在传统观念中, 我们总认为只有社会精英才可以担当“领袖”的重任, 而进入网络时代后, 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平等、自由、无限制地发表意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在新时代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不仅要第一时间洞察到学生在网络上的动态和言论, 更应让自己努力成为高校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 把握学生群体中的舆论导向, 将思想政治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意见领袖”的塑造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主动承担“发言人”的角色。
网络时代,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主动承担学生的“意见领袖”角色, 就很容易被网络舆情边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熟悉并主动运用各类网络平台, 如新浪微博等, 并将自己的微博ID主动向学生公布, 主动与学生“互粉”;对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热烈讨论的问题应主动“发声”, 在大是大非面前主动引导学生群体的舆论导向。
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语言表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说教类”语言为主, 缺乏新鲜言语和活泼的表达方式, 而当代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 各种充满创造性色彩的“网络语言体”也在年轻人中引发另类语言潮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对象是年轻的大学生, 因此,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语言转变,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叙述观点, 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语言感染力, 有效消除学生与思想政治教师的“代沟”。
3. 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可以“为人师表”, 是否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学生, 是否真的可以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正能量”,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形成人格魅力的关键。而真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师, 也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推崇、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神领袖, 继而更易于成为网络“意见领袖”。
三、以基于微博平台的“意见领袖”为抓手, 开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作为新的媒介传播工具, 微博传递的内容已逐渐覆盖社会生活、公益活动、政治问题等方面, 这势必在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思想塑造、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则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引发学生群体对其所开设的微博的关注, 树立该微博在学生群体中的权威形象和地位, 从而使微博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最终达到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目标。
1. 通过网络“意见领袖”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 牢牢把握话语权。
微博本身的传播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每个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微博的访问与更新。高校微博也可以利用这一优势, 利用高校中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来经营学校官方微博并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 既而通过微博平台随时随地公布学校大事要事, 做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 以信息公布“快速准确真实”为特点, 来夯实学校官方微博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公信力, 同时也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公众舆论的话语权, 避免学生对于学校的各类事宜进行误读和恶意揣测。
2. 以“意见领袖”为桥梁, 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
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使得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缺乏良性的沟通和互动, 而网络“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影响覆盖面广, 特别是作为“意见领袖”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他们在学校受学生的认可度高, 他们的意见、观点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更高。因此, 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中的“意见领袖”为桥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而且还能拉近双方的距离, 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深入学生内心。
3. 深化“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 打造学生心目中的“心灵鸡汤”。
高校“意见领袖”对于广大学生的号召力和带动力不容小觑, 但如果“意见领袖”的作用仅仅发挥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布辟谣信息、或者是关键时间节点向学生宣传相关信息的话, 那会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处于“补漏洞”的被动状态。因此, 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可以依靠自己在网络上的高关注度和对于网络语言的熟练运用度, 将平时能激发自己所思所想的积极正面的人和事予以总结, 并以“微博专题话题”的形式加以分享, 向学生传达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打造学生心目中的“心灵鸡汤”,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理想信念的塑造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 近年来微博的发展速度势不可挡, 大学生在充分享受微博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着力培养自己成为网络“意见领袖”所需的各方面素质, 大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高校教师在深入把握大学生心理的基础上, 改进工作方式和技巧, 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积极搭建微博交流平台,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摘要:微博以其操作简便、门槛低和开放性强的特点, 迅速风靡社会各个阶层, 同时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与相互沟通的方式, 在如此重要的舆论集合地中, 作为精英人才集聚的高校, 也迅速洞察到微博的巨大威力。可以说, 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这一新兴媒体, 高校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渗透到微博平台中。本文从微博的特点出发, 分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挑战, 并由此引申出网络“意见领袖”的概念和沟通方式, 从而探讨以网络“意见领袖”为抓手、以微博为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关键词:微博,意见领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79期《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t20120824_35308.htm.2012-08-24.
[2]金济.新浪发布中国首份微博市场白皮书[Z/OL].http://tech.sina.com.cn/i/2010-09-20/14434677934.shtml.2010-09-20.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 业余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29-02
1 新时期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人院校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教发〔2007〕2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和办学秩序管理的通知》的文件中提到,要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力度。成人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在职从业人员的需求,坚持以业余学习为主的办学形式,从2008年起,很多普通高等院校停止招成人脱产班学生,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成人脱产班的规模要根据具体行业需求从严、合理确定。政策出台后,使得高校生源趋向复杂化,由于学生年龄差距大,文化程度不一、学生在自我约束、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使得成教学院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其复杂化。
(2)社会偏见严重。社会上绝多数人包括很多学生家长都认为只有孩子走不了好大学才会选择成人高校,在职来读书就是混张文凭而已,因此各行业对成教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较低。这就导致了成教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要求明显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行为自由散漫,时常会有缺课逃课现象发生,缺乏诚信,考试做弊现象严重,学生不能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生活学习的学校。
(3)成教学院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很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品,是学校创收的一个手段,成教学院专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较少,力量浅薄,缺乏交流,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学习。一些高校甚至没有配备成教学生工作队伍,只是在不同年级配备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工作重心放在了学习上,对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要求不高。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不够深入。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成教学院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的动力,进取心不强,自制力差,很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根本不看重知的增加、更何况综合素质的提高呢,一切都没有过高的期望。在某种理论上说,成人对于教育的期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度。因为学生对于業余教育的期望值较低,决定了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各学科的学习之中。对他们而言,学习本身根本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快速地获取文凭和学历,更无暇顾及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了。
2 大力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举措
在成人教育体系中,学生也是“人”,对于学生的教育正是对“人”的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各方面能力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人的价值的充分体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落脚点也应该是“人”,对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运用常规方法、基本内容的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体现创新精神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成教学生的社会角色,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高度重视成教生的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于利益的驱动,社会欺诈现象时有发生,各种不诚信现象在某些程度上得不到有效惩处,由于成教业余学生与社会接触频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欺骗老师,考试经常性做弊;诚信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必要和紧迫,作为高等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加强诚信教育更是刻不容缓。“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只有立足于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树立诚信形象,才能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管理。当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道德建设教育必不可少,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诚信光荣、欺诈可耻的人生观念。
(2)大力加强成教学生的责任教育
当前,现在很多成教学生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平日的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子女过分的疼爱,促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要求低而少。因此,对于成教学生必需要加强价值观教育,提高成教学生的社会、他人意识,还要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成教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更要以生命责任意识教育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成教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提高责任感。
(3)成教学院加强管理力度,提升自我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成校院校,更要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入学初开始一直到毕业都要有一整套的制度及要求。但是,制度约束不是万能的,只有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要严肃校规校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于那些违反校规校纪,不执行规章制度的成教学生,要坚决地予以批评和教育。反过来说,成教学生因自我意识强烈,在教育中要引导他们要深入了解自己,剖析自我。在教学中将其尽可能转化为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中改变自已,超越自我。
(4)加强班主任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
班主任是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各项方针实施的直接执行者、体现者,是成教学校的“窗口”,也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班主任选配上,应把作风正、工作扎实的教师聘为班主任,并给以一定的激励奖惩政策。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 宿舍,和学生建立亲密关系,为开展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形势,让学生感觉到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加强修养,提高综合能力才能立足于未来的时代。
(5)加强学籍管理,树立良好学风
学籍管理对于整顿学员学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到课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籍管理过程中每学期都及时查清、掌握每个学员的考试情况、注册情况及平时到课情况。对补考数超过规定的学员坚决作淘汰处理。严抓迟到早退,对缺课多的学员取消正常考试资格.促进良好学风树立。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内容和方法,建立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才能使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艳飞.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2]林静新.高校成人教育面授到课率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 篇4
粤教财〔2006〕17号
各高等学校: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维护学校经济秩序,筹措办学资金,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财政财务工作的改革和深化,高校教育资源的迅速增加,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任务更艰巨,情况更复杂。为了更好地适应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现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健全经济责任制
高等院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各院校必须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项经费和资源,对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管理,以维护学校的正常财经秩序,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顺利运行。高等院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全校的财经工作负有法律责任,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采取强有力措施,规范财务管理,防范和纠正一切违法违规行为。
高等院校的财务部门是学校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是学校财经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校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可实行会计委派制,也可允许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但学校一级财务机构必须对其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校内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学、科研、基建、后勤服务、科技开发等单位的财务工作,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学校审计部门应对学校各级财务机构进行监督。
高等院校要认真执行《会计法》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的规定,逐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一是建立健全高校责权利相对应的各级经济责任制,使学校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既要按规定行使权利,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应贯穿于财经工作的全过程。二是重点建立和落实财务收支预算、重大项目支出安排、对外投资和商业贷款等经济责任制。三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主动配合国家审计机关等政府部门对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对校内各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二、强化预算管理,严格财务决算
高等院校必须强化预算管理,所有收支,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要认真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努力做到全面、细致、科学,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学校编制收入预算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编制支出预算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高等院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上报部门预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的内容,其中基本支出要细化到目级科目,项目支出要落实到具体项目。高等院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必须经学校决策机构讨论通过。年度预算调整应按部门预算调整程序报批。
高等院校应加强预算执行与财务决算审计,重视年度决算工作,依法在规定时限编制并报送决算报表。决算报表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应列入决算的所有收支必须全部在报表如实反映,不得少报、漏报。高等院校校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单位的会计决算从其行业规定。高等院校应维护年度财务收支预算的严肃性,严格执行预算,加强预算控制和分析,妥善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逐步缩小年度财务预算与财务决算的差异。
三、加强收入管理,规范收费行为
高等院校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依法组织收入,严格执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收入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管理。属于应上缴财政专户的资金,必须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直接作为教育事业收入处理。所有收入应统一核算,不得将收入作为往来款项挂帐,不得以收抵支。
校内各单位经办的各种事业性收入、资源性收入以及无形资产收入等,必须全部纳入校级财务部门统一核算,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截留收入,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其他公款。高校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对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其他公款者,应追究单位负责人及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高等院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不得擅自立项、巧立名目乱收费;必须严格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必须在收费时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属于事业性收费的项目,其收费标准必须报物价部门核准,属于经营性服务的定价,按市场定价方式办理,不得强制学生购买或接受服务。
四、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
严格执行支出预算。支出项目要逐步细化分解到单位或个人,各支出项目授权审批标准,审批人对经费使用效果承担完全责任,财务部门对各项开支进行审核,保障其开支的合法性。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开支比例。财政拨款除按政府规定标准发放工资、福利外,不得任意提高个人分配标准。高等院校的本专科生学费收入的支出比例为:教学经费不低于25%、教职工超工作量酬金25%、学生奖学金3%—5%、学生勤工助学基金10%、补充学校办学经费(包括归还学校基本建设贷款)35%以上。省政府有关文件明确规定的支出比例应在补充办学经费中统筹安排。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费和非学历教育学费,可参照上述分配比例,但用于补充学校办学经费开支不得低于40%。
高等院校应落实国家“奖、贷、助、补、减”政策,按标准计提勤工助学基金,并规范使用勤工助学基金和足额发放学生助学奖学金。同时,应在学费中按国家助学贷款金额及与经办银行约定的比例,提取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专项资金及捐赠资金必须按指定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高等院校应在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按照省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人事厅联合印制的《关于印发<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的通知》(粤财评(2004)1号)的规定做好专项资金使用自我评价工作。对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研究,积极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责任机制的建立,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院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把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等院校应重视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对各成本项目应加强考核,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严禁虚列支出,控制不合理开支,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各学校可以通过辅助帐的形式试行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生均成本,以分析资源利用情况,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对非预算管理部门擅自规定学校某项业务经费支出的比例、开支项目和标准,学校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执行。
五、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高等院校要执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的要求,做到贷款量力而行、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平稳、持续发展,防止贷款规模超出学校承受能力;高
等院校要加强政府贴息基建贷款的管理,对已分配使用的政府贴息基建贷款额度,必须按照省政府批准的使用计划,专款专用。同时按照《广东省省属高校政府贴息基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粤教财[2003]9号)规定,遵守贷款承诺,及时做好还贷计划。
高等院校必须在年度预算中按贷款余额的3—5%预留还贷准备金。学校用贷款或引资兴建的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应确保将收取的住宿费、房租用于还贷或按协议归还投资者。
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高等院校应当认真执行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筹资活动、对外投资、担保、工程项目等经济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容易引发资产流失以及容易发生差错的业务环节,应严格执行业务申请、授权批准、执行业务、实物验收、会计复核、出纳支付等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帐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银行帐户管理制度、银行对帐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务风险防范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会计信息质量分析制度等。
高等院校应规范招投标工作流程,财务、监察和审计部门应对学校各项招投标工作进行全过程参与和监督。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利用采购等业务之便收受折扣、回扣。如有商业折扣(回扣),应按净额付款。
高等院校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谨慎决策对外投资,并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等责任制度,加强对外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管理。
高等院校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学校对固定资产及其他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对财产盘亏、盘盈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有效使用。
高等院校应提高财务工作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财务制度等,让广大师生享有充分的财务知情权。财务收支预算和决算,应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 篇5
一、选聘数量和名额分配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选聘名额,由各地结合实际提出选聘计划,报中央组织部统筹研究后具体下达。
二、选聘对象、条件和程序
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以选聘。选聘的基本条件是:(1)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2)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3)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4)身体健康。
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等部门组织的到农村基层服务的“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自愿且具备选聘条件的,经组织推荐可作为选聘对象。对于各省(区、市)此前已经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自愿,通过组织考察推荐,可转为选聘对象。
选聘工作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一般通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察、体检、公示、决定聘用、培训上岗等程序进行。
三、选聘任职
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委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的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四、待遇和保障政策
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享受以下政策待遇。
(1)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按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贴、津贴按月发放;参加养老社会保险。
(2)在村任职期间,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3)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聘期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4)在村任职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
(5)在村任职2年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县乡机关公务员应重点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
(6)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享受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7)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8)到西部和艰苦地区农村任职的,户口可留在现户籍所在地。
各地可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
[2005]18号)精神和上述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有关规定。
五、管理及服务
(1)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事档案由县委组织部门管理或县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代理,党团关系转至所在村。工作期间,县级组织人事部门与高校毕业生签订聘任合同,合同中要明确各自遵守的条文。
(2)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村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工作期满后,经组织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的,可继续聘任。不再续聘的、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
(3)要组织开展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内容主要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策规定,也可组织他们到本地先进村进行短期考察见习,掌握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
(4)乡镇党委、政府要安排好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食宿及日常生活,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可安排住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5)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
六、财政补贴
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补贴。补贴主要用于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助和享受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等。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补贴西部地区的费用按人均每年1.5万元的标准拨付,补贴中部地区的费用按人均每年1万元的标准拨付,补贴东部地区的费用按人均每年0.5万元的标准拨付。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
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央财政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
中央财政补贴资金通过财政部门下拨各地。
七、组织实施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宏观指导由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中农办、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各地的选聘工作由省(区、市)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要重点把好选聘“入口”关,抓好政策待遇的落实、搞好服务保障工作,切实为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干事创业、发挥作用创作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省(区、市)可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细则》。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注重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坚持高校毕业生自觉自愿的原则,不硬性分配,不追求数量,确保质量,讲求实效。各地实施的情况报中央组织部备案。
各地可结合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有计划地选派省、市、县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或挂职。对选派下村的干部也应给予适当补贴。各地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农村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复退军人、回乡务工经商人员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地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待遇,逐步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离职补偿等制度,逐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各省(区、市)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同时,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基层,参加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 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
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启动试点以来,对于促进科学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个别高校也存在试点定位不明确、招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35号),教育部指导试点高校对自主招生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并取得积极成效。在此基础上,为落实中央巡视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制度、严格程序、约束权力、加强监督,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试点高校要在自主招生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拔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考生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考核,加强对考核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和岗前培训。试点高校要依靠党组织,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组织领导,把对自主招生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作为学校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严肃自主招生工作纪律,严格责任追究。要进一步明晰自主招生试点定位,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要防止自主招生中出现“掐尖”、“小高考”、影响中学教学秩序和权力寻租等问题。要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校内工作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约束,确保自主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二、严格规范学校考核,进一步健全约束机制。试点高校要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14〕18号),严格遵守自主招生11个“不得”工作禁令,进一步规范招生录取程序,严格录取条件,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坚持宁缺毋滥。要合理确定招生专业,严禁在自主招生中招收艺术体育类专业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类型考生。严禁将参加大学组织的先修课程、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作为自主招生的前提条件或者与自主招生考核工作挂钩,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对入校后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申请转专业的自主招生学生,应当严格限定在与其学科特长相适应的专业范围。
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考核人员的选拔和管理,选拔工作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和专家参加命题、制订评分标准、考核评价及监督管理等招生考评工作。要加强对考核人员岗前教育培训,提高考核人员业务水平,增强安全保密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要与考核人员签订利益关系者回避责任书,凡与考生之间有亲属关系、指导关系及其他利害关系的考核人员,须在考前主动报告并申请回避。对于瞒报情况者,一经发现将取消其考评人员资格,所评关联考生成绩无效,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要完善评判规则和考核人员组成结构,专家名单和面试顺序应采取现场随机方式产生。对违反招生考核相关规定、影响考核公平公正的考核人员,要列入考核人员黑名单,终身不得参与高校考试招生工作。高校领导干部若其子女或其他直系亲属报考本校自主招生,须向学校报告并回避。严禁高校及其内设学院(系、部等)、教职工组织或参与自主招生考前辅导和应试培训。
要进一步规范学校考核环节各项工作,加强命题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命题专家和考核评价的教师名单以及所用试题均按照国家教育考试安全保密工作要求管理,规范考试操作流程,确保考试安全实施。要加强考核过程管理,原则上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要加强信息管理,所有审核材料、试题答卷、原始评分等纸质材料应原件保存或完整扫描后电子化保存;考核过程应全程录音录像并妥善保存;凡经会议确定的结论性内容,应留存会议纪要;上述保存材料应清晰可辨、时限不得少于4年。
三、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强化招生监督检查。要完善中学、试点高校、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教育部四级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加强对报名、审核、公示各个环节监督管理。中学要将为自主招生报名考生出具的相关材料在校内进行公示。试点高校要将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入选资格考生名单、录取考生名单及相关信息分别在本校和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上公示,公示的考生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测试项目、测试成绩、合格标准、拟录高校及专业和录取优惠分值等。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于自主招生录取开始前从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下载学校考核后确定的本省(区、市)入选资格考生信息,并进行公示。
中央有关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指导、监督试点高校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及本校自主招生简章。试点高校要建立校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多重监督机制,学校纪检部门要加强对考试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要完善自主招生举报机制,畅通网站、信函等多种举报方式,并依据《信访条例》(国务院令第431号)和教育信访工作规定,及时妥善处置自主招生信访问题。教育部将组织开展对部分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情况的抽查督查。
四、加大违规违纪查处力度,严肃追责问责。对自主招生中出现的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权力寻租和失职渎职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管理混乱或存在违规行为的试点高校,要暂停或取消其自主招生资格。对申请报名材料造假的考生,以及在报名、考核、录取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的学校、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依法依规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要依纪依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教育部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 篇7
一、高校学生评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如何以有限的教育资源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呢?这就涉及如何对高校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国内高校学生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延续中小学的评价方法,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价手段。
在我国现阶段,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主要采用书面考试这种标准化测验的形式来进行选拔,大多数的学生从内心接受并逐渐适应这种评价形式,使得一些学生进入高校后还是以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认为学习目的就是考试,一旦考试通过对某门课程的学习也就宣告结束。死记硬背成为考试的法宝,划重点成为学生考高分的重要来源,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等能力的培养。评价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选拔与甄别,但是如果夸大选拔的作用,就会歪曲评价所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国的教育提出了警告,对照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不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权利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考试完毕意味着评价过程结束,没有反馈环节。
目前,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主要方法,在我国高校仍然使用。但是作为评价的手段,我们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有时执行起来效果甚至还不如中小学好。当然也包括考试结束,面临学生放假,新学期开始又开始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能没有机会和途径将学生的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造成只有考试没有对考试内容的讲评的现象。反馈环节的缺失更加剧了学生参加考试的功利性,这种只求结果的做法使得学生只追求分数而不考虑学习的内容,形成了机械学习、机械考试的“机械头脑”。
3.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
评价方法的选择权、评价结果的给出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受限于目前的评价体制,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持证上岗时也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培训,导致有的教师认为沿袭下来的卷面考试的形式是最适合的评价形式。有的教师即使想进行有益的探索也无法进行,只能跟着大多数人亦步亦趋。
4. 注重量化评价,而把质性评价放在次要地位。
量化评价从来都被认为是最具科学性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其有鲜明的数字做支持,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种观点从上个世纪末至今一直受到一些人的推崇。而对于依靠评价人的整体感觉下评语来确定的质性评价,有人则认为已经过时了,其科学性与准确性无法与量化评价相提并论。言论的一边倒造成现在的评价也呈一边倒的趋势。
二、高校学生评价的改进意见
1. 评价目的定位准确。
众所周知的高考及大多数的考试都具有选拔的性质,考试完毕要按照成绩排序,甚至决定学生今后的发展,这使得考试在某些学生的心目中占的分量很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比比皆是。这种本末倒置、“为考而学”的做法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沦为学习机器,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也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使得学生在大学毕业时难以融入社会,即使走上社会也是眼高手低。
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形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如诊断、选拔、甄别等。例如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进行诊断性评价,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问题讨论、小测验、小论文、实验操作情况等进行记录,计入学生学科的最后成绩,并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课程学习告一段落进行的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卷面考试,也可以是作品等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选择不同的考查形式,并适当缩减这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只有各阶段评价所占比例合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正常展开。
2. 评价结束要设置反馈通道。
在现阶段的高校教学中,评价主要以考试的形式存在,而考试结束后,一般评价也就结束了。这种观点在评价发展过程中已经被予以否定,美国的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在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应用,完全可以将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转移到网络中进行。也就是将考试结果通过E-mail、QQ、博客等在线和离线工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快捷地了解自己上一阶段的学习结果,及时地查漏补缺,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向教师求教。
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随堂测验等即时评价方式也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而且使用的评语要明确、规范,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不作任何评价。例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教师就应该明确“回答完全正确”, 并予以口头表扬。而对于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应给出正确答案并对学生予以鼓励,提出希望,促使学生在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引导下积极地投入学习。只有反馈通道畅通了,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更好地提高教学绩效。
3. 评价主体多样化。
高校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于学生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教师,但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却不应当只有教师。学生对于自身的发展最清楚,可以对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另外,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伙伴互相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评价,并将意见反馈给学校。另外社会对高校毕业生也可以进行评价,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如何进行调整,这些都是学校开放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促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适应社会的要求。
4. 量化与质性评价结合进行。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从来都是各具特色,不能单独强调某一种评价方式的特点,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我在《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的实验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实验共分六个小组,评价的主要标准提前给出,每项分都实行百分制,依据评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两个小组对自己评价过低,四个小组对自己评价比较高,最小的误差为3,最大的误差为8。可见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都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存在抬高或压低自己的现象,由于学生主观性的存在,评价很难做到恰如其分。这表明使用量化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用质性评价来弥补。
结合对作品质量的量化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及同学的作品写评语,对自己的作品的评语集中在批评方面,对同学的评语主要是表扬,这样能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发展。
四、结语
高校学生在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中如果想更具竞争力,只能从提升自身素质上改进,而新建本科院校如果想站稳脚跟,培养出素质过硬的毕业生,就更需要对学生的评价现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学生评价的角度入手,以评促改,不断改进高校学生的评价手段。只要明确评价目的,将量化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尝试评价主体多样化,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高校学生的评价现状就能得到改观,学生素质就能得以提升。
摘要:从1999年至今关于高校学生评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但是只限于理论层面, 实践中没有多大的改进, 以量化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仅仅有量化评价不足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文章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了高校学生的评价现状, 存在的问题, 以及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评价,问题,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7.
[2]曹继耘.从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0) :20-23.
[3]刘洋洋, 张华丽.高校学生评价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 (7) :180-181.
[4]王健, 邓睿.学生评价中的伦理问题考察[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7) :13-15.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 篇8
关键词:交流;问题;辅导员;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2-02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也最密切,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最大。因而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 是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准确了解学生情况,真正解决学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分析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中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加油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对四川一所省属重点高校近30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所回收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对样本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如何促进二者有效交流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本项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48份,其中有效问卷246份。被访问学生中,大一新生占8%,大二学生占32%,大三学生占40%,大四学生占20%。其中,男生和女生各占50%。 在问卷中,笔者从交流方式、交流场所、交流内容、交流主动性、交流效果等方面来测试辅导员與学生交流的现状。
1.学生在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得知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被访学生中,有59.8%的学生在“你是否主动与辅导员交流”一项中选择“偶尔会”,21.9%的学生选择“不会”。在“一般是你找辅导员交流还是辅导员找你交流”问题中,有52.1%的被访学生都是辅导员找自己交流。从此可见,学生总是被动的与辅导员交流。
2.交流形式及场所单一。
统计数据表明,52.8%的学生倾向于当面交流的方式与辅导员沟通,40.6%的学生倾向于打电话交流,其他交流方式比如网络聊天、发短信及发邮件仅占了很小的比例。在问及“你一般倾向于在哪里与辅导员交流”时,62.6%的学生选择了“办公室”,而“花园、操场或宿舍”仅有很少学生选择。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形式和场所是很单一的。
3.交流内容局限。
被访学生中,在“你在什么情况下主动与辅导员交流”问题中,有34.1%的学生选择“提交材料时”,22.4%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困难,“内心有困惑”的仅占3.3%。在“辅导员一般找你是什么原因”问题中,40%的被访学生选择了“有任务交代”,而“成绩不好”被辅导员找谈话的学生也占了18.7%,还有13%的学生是因为“逃课或违反纪律”。所以,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得知,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的内容局限于学习或纪律方面。
4.交流中语言过于强势。
在问题“刚开始交流时,辅导员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中,选择“灌输式”的被访学生占了7%,选择“批评式”的被访学生占了6.5%。在“辅导员最常用以下哪些措辞”问题中,选择“我希望”的占了39.8%,选择“我认为”的占了11.8%,选择“我要求”的占了7.3%。
5.交流效果有待提高。
经过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得知,有22.4%的被访学生认为“跟辅导员交流之后很平常,没什么感觉”,11.7%的学生感觉“灰心,不够自信了”,在被问及“你会对辅导员吐露真心吗”,56%的被访学生选择了“有所选择的讲”,在被问及“辅导员在你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时,49.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效果还有待提高。
二、对问题原因的分析
1.过于强调辅导员教师地位而导致学生被动。
辅导员和授课教师二者与学生的交流有所不同,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局限于课堂,且授课教师在知识水平方面很多时候是学生所不能及的,因而形成学生被动是无可厚非的。 而辅导员则不同,辅导员扮演的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角色,也是服务者,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扮演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如果过于强调自己的师者地位,在与学生交流中往往高高在上俯视学生,严师的身份去与学生交流,这样往往会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2.传统交流模式限制了交流的形式级场所。
一直以来,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一般都是口头寒暄,或者是正式的班会课或是搞活动时与学生的娱乐等,因而辅导员与学生直接的交流形式局限于面对面,而交流的场所则局限于办公室、教室。
3.滞后的辅导员绩效评估致使交流内容局限。
高校管理者虽然在辅导员绩效考评中体现了量化原则,但主要是以显性业绩为参考标准,比如学生的出勤率、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级获奖情况等。因而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不出问题便是成绩,学生得奖最实惠。所以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在无形中致使辅导员以抓两头,放中间为工作准则,重点关注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而忽略了中间的大多数学生。这就使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精力重点投入到对学生的考勤 违纪等显性的强制管理上来,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实际困难解决等隐性的不容。
4.辅导员在交流中忽视语言技巧。
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总是喜欢用期望式、命令式或者警告式的语言,如“我希望”、“我要求”、“必须做”、“后果自负”等。这样强势的语言总是有强加于人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辅导员产生恐惧敢,以至于不愿意和辅导员交流。而且学生对这样强势的语言容易产生怨恨和敌对的情绪。
【高校思政工作意见】推荐阅读:
高校思政教学05-10
高校思政教师08-24
高校思政课11-10
高校思政《概论》课06-03
高校思政课教师06-17
高校思政调研提纲08-12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2-08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10-20
做好高校学生思政工作07-30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