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2024-10-14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精选8篇)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篇1

如何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党在高校中核心领导地位的重要体现,是有效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以育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核心保障。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提高,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关乎党的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本文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随着时代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以解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切实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时效性。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以育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的建设重在基层,难也难在基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创新思路、应对挑战,确保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行之有效便显得尤为紧迫、必要。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的先锋模范,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开展高校有关党的活动的主体力量。现如今,高校几乎是90后的舞台,他们年轻活泼、个性独立、该想敢做,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和思想,使他们更加热衷于追新求奇,也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判断标准,再加上中西方文化广泛的交融与碰撞使得大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与前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90后大学生党员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对其活动的党组织的需求也会与前人有更多的不同,对党的拥护,对党性的理解,对党的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对党员自身的要求等方面都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都为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研究带来新的挑战。

(一)一些学生党支部及党员对党的组织生活不重视 在一些高校,学生党支部对党的组织生活缺乏重视,对学生党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的时间场地选取、内容选择和取得的预期效果等方面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很多高校也普遍存在学生党支部书记既负责学生党支部的相关事宜,又得处理纷繁复杂的学生日常事务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必然缺乏有力的领导;同时,一些90后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组织生活是一种固定死板的形象活动,是一种学习和思想上的负担,甚至出现消极和抵抗情绪,组织生活的开展与学生党员自身的需求矛盾剧增,特别是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党组织生活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二)部分高校学生党组织活动缺乏创新性、实效性

高校学生党组织活动的形式要为党组织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服务,通过必要的形式体现深刻的内涵。而高校学生党组织活动大多按照传统形式开展,缺乏活力、动力和吸引力,这对年轻活跃的90后学生党员来说,显得单一乏味,而且大多数高校开展学生党组织活动主要是为了传达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内容简单,针对性不强,即使以教育视频、主题讲座和户外活动为辅助,仍然很难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实现动机与效果,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同时高校学生党组织活动组织性、纪律性不强,既没有相应的组织生活条例、固定的组织生活时间及其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又很少受到监督和检查,党建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贯彻落实党的优良作风,也很难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实效性较差。

(三)党支部活动与学生党员日常时间分配的矛盾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大学生除了要学好自身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思想政治、社交礼仪、计算机操作和公共体育等课程,而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楷模,必然要在繁重的学业上下苦功夫,那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的90后学生党员更是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寻找各种兼职锻炼自己,或者喜欢到处旅游以增长见识,高年级的学生党员还面临着考研、公务员考试、就业等多种压力,这样一来时间上难免和党支部活动相冲突,同时大学生党员还广泛活跃于校级、院级团学部门,相比严肃、单调、缺乏主动性的党支部活动,许多大学生党员更喜欢把自己的时间用来参加自己所熟悉的、充满朝气的、引人入胜的团学部门活动。

(四)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不明显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基层党建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是高校党的肌体细胞。大学生党员在高校中是先锋模范象征,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然而很多大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尊重自己的主体地位,面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习惯仅完成领导或老师交代的任务,很难有所创新;部分90后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存在着投机主义,好人主义的陋习,对自身放低要求,对他人的不良习惯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更有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个性张扬,敢想敢做,纪律意识淡薄,很难受到管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通过分析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可知,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就是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扩大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症下药,确保我党大政方针在高校基层的贯彻落实,确保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显著作用,真正体现服务学生的根本属性,让学生党员在活动中真正成才。

(一)改进形式和内容,丰富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 改进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重点,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党员对党组织活动满意度的首要考量之一。切实转变以往党组织活动形式,改进陈规的组织活动内容,把走过场,走形式的陋习彻底革除,改变单一枯燥的读文件、看视频模式,要以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教育为基本点,给组织生活增添一些新的更为灵活也更吸引人的形式和内容,如围绕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为主题的征文、书画、辩论比赛和知识竞赛等;以党的典型人物、典型形象为主题的话剧、舞台剧;以时政精神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手工制作等,把政治学习和展现学生党员个人风貌的活动有机结合,追求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充实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

(二)有效运用网络媒体,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的传播方式和及时的主体交互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开创着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新局面。有效利用新网络媒体如网站、QQ、微信、微博等,开展学生党组织生活,如观看党的教育辅导视频,在线讨论和交流心得体会等,不仅能够扩展教育渠道和途径,进一步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还能投其所好,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效率。通过创建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把党的最新理论、时政以及高校党建工作以图片、漫画、动画等新颖灵活、亦庄亦谐的方式在高校大学生中得以展现,加深他们对党,对高校党建工作的了解,并通过“留言”“点赞”的方式来广泛收集同学们的意愿和心声,同时还可以就高校内定期发布学生党员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

(三)突破原有的工作方法,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服务性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也对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发挥基层服务性作用的重要一环,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开展服务和发挥作用的关键点,改进工作方法,特别是要在学生党支部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载体,融入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中,通过集中会议、多媒体网络定期讨论与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教师党员和毕业生党员职业生涯的有益经历,促使学生党员发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较为全面的职业生涯技能,并通过面对面交流分享、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的形式,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理念,主动帮周围同学进行职业探索,影响和帮助更多的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服务性;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如模拟面试、模拟创业等活动,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面试奠定基础,尝试建立各类服务性实践基地和平台,主动为学生联络和提供职业实习的机会,真正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成才成长。二是党员义务具体化。建立学生党员日常工作机制,使学生党员的工作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范围和能力,推动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如建立学生党员挂钩班级、挂钩宿舍、挂钩团学以及贫苦生帮扶机制,以几个高年级学生党员为一组,随时随解答低年级学生入党问题,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随时向党支部书记反映贫困生生活现状,并与学校和社会帮扶组织建立联系,为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展现学生党员的标杆楷模作用。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放大党组织活动园地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锻炼环节,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学生党员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从实践中,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满足大学生党员开阔学术眼界、提高学习能力的迫切需求。在党组织活动中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参观学习活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专业优势的考察访谈活动、寒暑假社会见习活动、以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放大党组织活动园地,促进学生党员党性和能力的加强,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篇2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 以文化信息为核心, 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的下载、上传、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着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文化总和。它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和快餐文化。和传统的文化相比较, 它有自己的特点:1.开放性。互联网超越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开放、自由的信息渠道, 交流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这就使得网络中的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被整个社会的几乎每个角落的用户所读取, 其影响力和渗透力无与伦比;2.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网络文化让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相兼容。网络文化的这种互动性使得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在其中各取所需, 同时又自由地将自己的不同信息融入其中。它打破了传统媒介信息传递的单一性的局限, 实现了实时的双向信息交流, 使被动的接受成为“互动”的交流;3.参与的自由与平等性。所有的人都是自由和平等的。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 没有中心。网络上没有天然的权威, 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网络时代的文化, 人人有参与的自由, 人人有交流的机会, 人人有选择的权利。在网络中, 人们“唯我独尊”。4.广域性与渗透性。网络文化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突破了地域、民族、宗教的藩篱, 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因此, 它会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如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科技。网络文化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就会受到它的影响, 其思想意识、政治意识、文化观念等都会发生嬗变, 同时其原有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也会逐渐消蚀。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影响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它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也给当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是双重的。我们要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的发展, 既不能一谓地堵, 也不能放任自流,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积极影响

1. 网络文化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范围。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课本和实验几种方式获得知识。但在网络世界中, 学生可以迅速查到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内容, 网络成为一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工具。另外, 通过网络, 大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技术和学习方面的交流;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进度和教师等, 从而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学习方式, 拓宽了学习的手段和渠道。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选择评价和加工的方法, 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及修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2. 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增强了自主意识。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人交谈成为朋友。你可以结识成功人士, 获取他们成长道路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也可以帮助别人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因此, 我们说, 网络既是一个提升自己素养的地方, 也是一个帮助别人的平台。网络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距离大大缩短。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的心声, 不会担心因为年纪小、阅历浅而被嘲笑。目前, 随着QQ、MSN、OICQ、论坛、博客等聊天工具的盛行, 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 结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并且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同时, 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和平等性, 使大学生交往突破了时间、空间、身份等的限制, 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和个性化人格的养成。

3. 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舒缓心理压力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 站在社会的门槛上, 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回报家庭与社会的压力等。重重压力交互作用, 积攒的焦虑、不安、急躁等情绪需要发泄,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发泄心中不满情绪的空间和渠道。借助网络这个平台, 不良情绪可以宣泄, 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时, 网络提供丰富的经验。有很多人共享着生活中的点滴, 比如:食谱、生活百科、医疗知识等等, 帮助个体从无到有的认知。夸张地说, 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你查不到的。所以网络以其丰富的资讯帮助学生迅速完成成人化与社会化的过程, 获得相当多的人生经验,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的增强带来了挑战。增加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上的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起着消解作用。

1. 政治观:

意识形态西化。网络空间向人类展现出一个全球性的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多维立体虚拟环境, 各种文化观念在其中跨国界自由传播, 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使思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各种西化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下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诸如影视、电子游戏、电子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蕴含的各种西方意识, 无疑弱化、消蚀了青少年固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冲击我国青年正确的理想信念。

2. 自由观:

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 价值取向多元化。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等特点让使用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缺乏明确的思想导向。同时网络传播的双向性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向性, 使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但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没有政府的领导与监督, 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目的发表言论。使得一些青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力量, 发表一些不正确的反政府、反社会的言论。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 它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 容易使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对信息的理解多维化,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青年学生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了, 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相互冲突和激荡, 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不从心,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挑战。

3. 交往观:

道德情感冷漠化, 行为主体冷漠。网络交往中, 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 个体隐退到信息终端的后面, 人们往往无法知道对方的反应、表情。这种非人性化的交往, 人们虽可以获得高速、海量生动与精彩的信息, 但是却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人情味, 网络时代的人们逐渐患上“精神麻木症”。人与人之间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于存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责任感进一步减弱, 导致人际情感的淡漠与疏远, 使人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情绪。同时, 在匿名、开放、虚拟的网络空间, 人们经常遇到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网络偷盗、病毒传播、网络婚姻、网络谣言等等情况, 使人觉得交往的安全感下降。在价值多元化、道德主义泛滥的网络中, 青年学生往往感到困惑, 个体经常处于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 给个体健康的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造成极大的扭曲。网络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使得青年学生的道德内化和价值选择造成困难, 从而引起了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建议和对策

(一) 积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简单地搞几次教育活动和讲座就能实现的, 它的形成需要与其他的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专业课的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通过日常不断的教育和培养, 逐步培养学生踏实做学问, 诚实为人的道德品质, 引导学生在面对网络文化时, 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网络文化的是与非、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谨慎而正确的判断。

(二) 加强思想理论队伍和高校网站建设,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对网络特点、网络文化、网络规则、网络伦理等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支持。高校应该把高校的网站建设当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好, 它是一个高品位文化工程。紧紧围绕自己的办学特色、重点学科、科研项目, 组织好人力和财力, 调动起专家学者、计算机技术人员及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的品位和魅力, 增强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夺取高校思想政治的制高点。

(三) 健全网络立法, 规范网络运行和管理

建立系统而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律, 做到“依法治网, 以德治网”, 规范网络的利用。同时, 不断提高网络技术, 借助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监控、管理水平, 监测、过滤、跟踪网络信息, 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规范发展。

总之, 如今的生活不能没有网络, 未来的网络就是未来的生活。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文化虽然诞生不久, 但正以其崭新的文化形态、文化性质和功能呈现在大众面前。网络文化不仅与各种现实文化共生共存, 而且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引领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它对教育活动也将产生影响和渗透。高等学校和思想教育者必须要直面网络文化, 不断将网络等新文化有选择地融入校园文化中,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对于文化的需求。真正做到网络文化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不断提高。

摘要:网络文化对思想教育的影响是高校和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在网络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化,实效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世明.技术.网络文化.文化变迁[J].情报杂志, 2004 (4) .

[2]唐超文, 刘轶.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

[3]汪华, 张远登, 涂运祥, 谈朝阳.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对策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0) .

[4]陈迎明, 喻跃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 (4) .

[5]李伟明, 王宇, 陈好毅.网络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6) .

[6]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易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78-02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以它交互性强、即时性强、便捷性强、共享性强的优势吸引着广大大学生,并逐步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网、微信与微博等互联网新产物逐渐为大学生所亲睐与使用。易班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开辟了一种新途径。

一、易班推广目的及主要优势

1.易班推广目的

在网络时代大背景下,怎样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所突破与创新,从而优先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成为目前高等学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在2013 年度,教育部与国信办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易班构建为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以及文化娱乐成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典范社区。为使大学生更加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新媒体,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在上海市内的所有高校当中有计划地、逐步性地推进了易班的建设,在国内首次创立具有现实意义的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互动平台管理系统。推进易班学生互动社区建设的目的在于,妥当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在步入互联网进程中所产生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缺乏、吸引力薄弱、互动性低下等问题。

2.易班的主要优势

运用互联网新媒体,能够让大学生及时接收社会热点、国家政策、群众心声等,可以用最短时间了解最多信息,如此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下,怎样全面借助易班平台提升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让它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发挥出其促进作用,俨然成为高等院校辅导员正面临的新课题。辅导员、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易班平台中展开在线交流、共同分享信息和资源、照片上传以及共享学习资料等活动,运用互联网增强学习与工作的效率。

二、厦门大学易班发展现状分析

2012年12月,易班正式进驻福建厦门大学,至今基本实现学校全覆盖。厦门大学作为易班上海地区推广的第二所高校,得到了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上海易班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同时,厦门大学易班的推广也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厦门大学已经出台了易班的相关管理办法,组建了易班领导小组,并且将各个行政班级在易班上的活跃度列入班级评奖评优的考核指标中。此外,厦门大学还在积极整合可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易班抢票平台。但是,厦门大学易班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使用度不够高、社区活跃度较低、活动参与率较低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进。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厦门大学易班推广学院为抽样对象,全盘考虑抽样的代表性,本次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形式,随机抽取5个不同学院,然后再从中抽取45个自然班作为调查样本。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测验的方法进行,问卷共发放了1655份,实际回收1583份,其中有效问卷1492份,有效回收率为90.15%。

1.内容信息贴近大学生实际

选择“内容信息贴近大学生活”这一选项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2%,因为易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话题与投票等应用,所以与其生活、学习更接近,可以让他们的交际需要得到满足。大学生通过易班取得学校的相关信息,跟辅导员及本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大学生活。

2.学习资料的存储与共享

选择“学习资料群组共享与存储”这一选项的学生占近两成的比例,这体现了大学生期望易班能够为教师与同学供应实用权威的学习资料及快捷高效的互动服务。实用易班平台中的资料库以及云笔记等相关网络储存空间建立易班互联网课堂教学平台,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提升大学生的能动性与自由度,还提升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连带互动。

3.成为即时交流与互动新平台

选择“成为与学校互动交流的平台”这一选项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7.1%,从中可以看出易班平台已经成为了学校信息交流的有效工具,起到了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服务的作用。学校在易班网站主页设置了信息服务栏,及时發布跟大学生紧密相连的教育教学与团学活动等相关信息,且在第一时间回应大学生乐于关注的信息,当下已经成为大学生和学校进行互动的新平台。

四、易班平台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1.拓展网络交往空间,实现网络思政教育与网络人际交往的有效结合

目前,生活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如此,更需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跟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开展和大学生网络生活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在易班平台中的交际活动有私信、话题探讨与分享等。为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交际进行有机融合,辅导员可以充当大学生网络生活交际的“过滤器”,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心理需要,借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主题,结合各种不同的交际形式,针对各个群体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两方面原则:第一,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易班话题探讨等公共性的大学生网络交际进行结合;第二,借助易班平台来达到辅导员跟大学生的一对一网络人际交流。

2.通过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实现网络思政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虚拟空间”中生活,这已经成为现代网络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从本质来说,作为现实世界延伸的虚拟世界,是以现实世界为前提的,所以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在易班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前提,以易班平台的虚拟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补充,进而达到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体化、教育内容上的整合、教育形式上的互补。跟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相比,网络教育有其不足之处。所以,在全面了解其缺陷的同时,可以利用易班话题探讨来提升网上交流及网下互动,让二者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易班平台在即时互动方面的优势为师生间的思想互动与情感交流搭建了桥梁,辅导员应该善于洞察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真正了解其需要,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奏效。

3.引领易班平台教育话语权,实现网络思政教育与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融合

易班学生互动社区集成了新媒体的优势,跟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结合极为密切,大学生只要用手机就能在易班平台上随时随地了解各类教学信息,以及在易班平台上发表评论等。因易班学生互动社区具有方便、快捷、互动性强以及虚拟化的特点,加上大学生好奇心强和好冲动的个性,以及互联网热点事件的迅速持续发酵,不同立场、不同主张纷至沓来,致使大学生极易接收各种理性与非理性观点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中发表的言论作为他们思想状况与行为动机的外在体现,直接关系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应借助易班进行介入与引导,让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际也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在师生进行网络交际的时候渗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借助师生间谈论网络热点话题这一方式,在观点撞击与交流过程中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想引导时,应该在易班平台中构建起一个师生自由、平等的互动氛围,用真诚、尊重与理解来获得大学生的“推心置腹”与信赖,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流、思想分享及价值引领。

总之,通过易班平台构建动态、交互、自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应该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网络生活交际以及知识学习等相关方面去,进而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生活中的价值判断、思想碰撞、情感体验等方式受到教育和熏陶。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建华.校园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4]周涛峰,张登沥,林海悦.易班网络群体心理特征及育人效能发挥[A].虞丽娟.哲学社会科学论坛(第5辑)[C].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209-212.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篇4

田永清

摘要:高校担负着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根据我院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和加强“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制度的重要性,并对“两员”的工作素质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期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途径

一、构建和谐社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不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决定着高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中,高校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道德品质,并逐步培养在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时所需要的严谨的学风、探索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高校还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之地,应当领社会风气之先,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辐射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应当大力建设和自觉弘扬和谐文化,为全社会做出表率。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科研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而创造,由全体校园人共享,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以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

高校德育工作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工作把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德,并作用于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自社会存在,反过来又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思想品德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

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把握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进入大学校园。同时,敌对势力也在试图利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渗透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以此来影响青年学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化是人的精神创造,不能采取强制统一的简单做法,而应尊重创造主体的多样性选择,鼓励他们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营造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一批具有创新理念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师生为本,立足于广大师生员工特别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运用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为了积极探索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就需要先对德育工作中既是主体又是教育对象的高校大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在人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9页)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诞生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生活较安定而从容。在中国日益开放,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织的社会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经历着更多的诱惑。他们总体具有乐观、进取、勤奋、竞争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在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既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注社会整体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负面的、消极的成分,如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感丧失,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同学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严酷现实,往往会给他们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和心理失衡,轻则造成学习障碍,重则对社会产生误解。既传统又前卫的“矛盾综合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写照。

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但又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不少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和实际行为中,常以个人得失作为依据,并体现出明显的自利化倾向。在维护公共秩序的同时,表现出“个人自由不应干涉”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时,仍然保有中华民族重视国家利益,集体主义意识强的优秀传统。在观念上绝大多数学生认同“集体利益至上” 或“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认为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当代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经渗入日常生活。如为了个人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多数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而不是基于对党的热爱。但这也并不排斥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如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吃惊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片面认识。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整体来说还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

3、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识凸显。当代大学生,由于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别是生活在城镇中的大学生从小即得到家长和亲友高度的关注,所以使这一代人缺乏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然而,离开了父母的关注,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最认同的是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少数同学认同“以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典型教育”和“形势政策讲座”。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

4、个人发展目标明确,成就动机较强,既有近期打算也有远期规划。

当代大学生多数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目标;虽然不像父母期望的那么宏伟,但很实际。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的学生对于大学毕业已有了初步的打算。有的学生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努力竞争”或“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既有实际的目标,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信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

5、具有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的愿望,以及应对挫折的积极态度。曾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有人定义为,“冲动”、“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能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以较为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和法治的观念得到弘扬,当代大学生逐渐以理性、成熟的方式面对问题,并且具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良好愿望。

三、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为了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新疆教育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院原有思政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以下简称“两员”)制度,协助教学单位和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班级指导员”深入学生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通过与学生谈话,参加学生活动的形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宿舍联络员”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在吃住等生活管理情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和学院相关部门联系,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通过课余活动,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能更好地针对实际做出引导。配合学院在民族团结、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等方面做具体工作。

笔者认为“两员”制度的实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要做好“两员”工作必须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认清一个工作目的:实施“两员”工作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是要搞清两个分工:即班主任和“两员”的分工。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而“两员”则要将工作侧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包括热点难点问题、心理问题,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要发挥好三个积极性:首先是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主动把“两员”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而非“领导干部”。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寻求“两员”的帮助。只有学生提出需求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其次是要发挥好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与“两员”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是要发挥好“两员”自身的积极性,“两员”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和亲人对待,以“大爱之心”主动关心、帮助学生。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信息接收快,知识面宽,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对“两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要求。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做支撑,是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的。

首先要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两员”作为学生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熟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实际问题。

二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热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和责任感,对工作极端负责,不怕辛劳,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具有开拓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气概。

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要“去旧有时,变化有序”,针对教育对象的变化调整思维方式与教育方式,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两员”还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基于宽容与理解的健康心态。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育人。教育的内容必须为教育者所接受,才会对其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也即所谓“入人、化人”。接受的前提即是宽容与理解的健康心态。学生对传统德育方式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德育工作“板起面孔说教”和“以我为尊”的僵化模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情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出现许多与传统格格不入的地方。这些“格格不入”需要德育工作者以更加宽容与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视若洪水猛兽,严加防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偏失,并寻找其深层次的根源应成为对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素质的又一要求。

第二,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当代大学生崇尚成功,但不迷信权威。在大学课堂上虽然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依然占主流,但是,真正受学生欢迎或学生们热切期盼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他们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能够倾听,乐于又善于与他们交流,熟悉他们的“话语体系”。当然在倾听后稍加引导也是必要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说理说的好,说的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3页)。因此,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与沟通是德育工作者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基于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对德育工作的定位的偏差,学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在学术水准上与专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曾几何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几乎成了学生的“高级保姆”,其工作繁重琐屑,缺乏专业水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专业教育中必须考虑并努力体现的一部分,也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没有专业准备的德育工作者不可能做好德育工作。

第四,基于丰富实践经历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工作在立足本土的同时,也需要放眼世界。世界眼光或国际思维是培养新一代建设者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或者根本否定德育工作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培养“世界公民”的维度,固守或片面强调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德育工作要对本身已经有过或多或少、各种各样国际交往经历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作用,德育工作者的国际交往经历和交往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大学学科建设凸显提升国际性议题的今天,大学德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交往能力,丰富自身的国际交流经历,形成对人类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经验对深化并丰富德育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意义非常。当代大学生成为校园学生群体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德育工作的“不可为”,恰恰成为创新德育工作的新契机。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的现实情境之下,在凸显人才培养质量的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的背景之下,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对于面向未来社会的大学而言,更要像对待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术大师那样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重视在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中体现德育与专业教育、道与术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6年10月。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篇5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文章以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该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的事项,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可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树立崇高的理想,陶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形式有:课题研究、参观考察、专题调研、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等。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各种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更突出的是它的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特点。同时,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时,还要求实践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教学形式要多样性、灵活性;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要具体化、规范化;实践教学评价方式要科学化、合理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明显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高素质人才。

例如,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长期坚持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广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导,陶冶了情操,心灵受到震撼,唤起爱国爱民强烈意识;加强了环保意识,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提高和锻炼了洞察能力、社交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活动能力、分析和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初步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步骤、格式,为三年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实践活动是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5~7人为一小组(其中1人为组长)。每人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共同参与完成研究课题。实践过程中每个人既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要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观点,这就需要小组成员间团结合作、相互谦让、群策群力、通力协作,这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及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学习小

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研究课题,使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经过对收集资料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过程,还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此外,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了在科学探索道路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科学探索精神,也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发展。学生们进行环保实践教学活动后,便会自觉地保护环境,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学生们走进贫困山村进行调研活动后,便学会了关爱他人,努力回报社会;学生们为地震灾区的人民进行义卖实践活动后,爱国热情便会持续高涨;学生们为奥运进行宣传活动后,自豪之情便会溢满胸膛。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认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实践性教学尤其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我们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忽略了理论与实际联系,就会造成“知行”脱节,影响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目前有不少教师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造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脱离实践生活空谈理论,使得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与时俱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以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联系本专业特点,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如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进行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活动,写出“普及环保知识,共创美好家园”“一次性筷子引发的思考”等调研论文;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经济方面的实践活动,写出“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研究” “当今企业与人才需求”等调研论文;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网络方面的实践调研活动,写出“网络利与弊调查” “青少年上网的调查”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等调研论文。有的教师结合思品课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献出爱心方面及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等方面的调研实践活动,写出“关爱老人” “走进聋哑学校” “便民利民,爱心传递” “爱心义卖,温暖一生” “关于大学生人生态度调查研究”“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消费观”“关于我校大学生新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等调研论文;实践活动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实践活动成果形式多样化。有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绘画作品(美术系学生运用漫画形式完成论文)、精美课件(把实践活动过程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且附有个人感言)等,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前提

实践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是关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与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1.教师要具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实践性教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特点决定教师要比传统教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教师要指定周密的实

践教学活动计划,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对实践活动有所准备。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选题,确定课题研究,制订研究方案。再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最后,学生的研究论文完成后,教师还要进行认真批改、点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面谈、书信、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随时进行指导。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往往一位教师要上多个班级,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进行实践性教学,做大量的工作,付出更多的精力。没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教师就不会做到悉心指导学生。指导工作不到位,学生的实践活动就不能有序开展,学生也就不知如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题研究,这将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效果。从上述调研的论文可看出,少数教师指导不够,学生论文质量就比较差,甚至出现从网上、报纸杂志上抄袭现象,违背了实践教学的初衷,达不到实践教学效果。

2.要强化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才能在实践性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要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要科学安排实践活动内容和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科学安排好实践活动内容和实践活动的形式。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紧密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要求进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养成优秀道德品质及遵纪守法的目的。如关于环境保护(保护桂林环境、保护校园环境、保护漓江、保护大自然、垃圾处理)、大学生消费观、恋爱观、就业观、劳动观、阅读观、体育观、公共道德修养(爱护公共设施、节约水电)、爱心活动(参观福利院、聋哑学校、支教、义卖、献血、艾滋病宣传、奥运宣传、抗震救灾募捐),活动内容能结合本专业特点、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与时俱进,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富于爱心、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风貌。另外,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有限,教学任务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实践活动。有鉴于此,赣西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基本上采取学生个人实践方式,5人为一小组(其中1人为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由学生自行进行实践活动。有的进行实证调查,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写出文字性调研报告(大多数学生采取这种形式);有的亲自参与公益活动,把活动过程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画面精美;有的利用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写出实践性论文;有的结合本专业特点,运用漫画形式完成论文等,活动形式多样,新颖有创意,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4.严格指导论文写作。实践性论文和调研报告是实践教学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实践性教学效果。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基本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步骤,明确如何选题、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结果与分析、对策等)。学生的论文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调研报告和实践性论文。调研报告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某一方面,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一种论文形式。实践性论文是经过认真选题、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某一课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论证得出结论的一种论文形式。实践性论文和调研报告都要求学生按学术规范来写作,思路清晰,资料丰富,要能融入个人的收获和体会。

5.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考核评价时要注意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参与过程、团结协作精神、科学探

究精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考核评价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客观、公平、公正。根据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贡献及研究成果的质量综合考虑,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对认真完成实践教学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给予较高评价,对敷衍了事应付实践教学的学生要提出批评,成绩评定为不及格,真正做到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要避免教师在考核评价时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考核评价尺度把握不严等现象的出现。如小部分论文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也没有具体分工去查资料,而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老师也给予较高的分数,这就会极大地挫伤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成效明显,但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导致社会道德选择的困惑日益增多,这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高校应适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力资源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合理利用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图书馆、教室、操场、体育馆、远程教学等)、人力资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环境资源(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适时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从实践方面看,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者,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要素,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是首要任务。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队伍建设,应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素质入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资源。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仍需加强:

(一)科研和教学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素质。

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已成为普遍共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树立了科研意识和加大了科研力度,不断推出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改进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水平。

但是在目前的科研中,同样存在着科研课题和教学内容、社会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有些科研课题往往片面追求学术的高深,注重引经据典和概念思辨,却远离了教学实践,远离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科研一定要和社会实践、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适应教学现实的需要。

此外,高校辅导员在生活中贴近学生,在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科研课题可以适当吸收辅导员共同参与,在实践中发现、寻找问题,并拿到教育的实践中去进行检验。这样既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也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教学素质,使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

近年来,随着新的教改方案实施,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受到挑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思想的三个不同的构成部分,而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思想的三个构成因素”。但哲学与经济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方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受各自专业研究方向的限制,造成哲学与经济学人为分解,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现有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严重不对等的矛盾,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哲学出身的教师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掌握不精准,而经济学出身的教师在讲授哲学教学内容时又难以展开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应该说,各级主管部门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课程进修、业务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矛盾。但是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转化为专业素质却非一日之功。完善访问学者、客座教授机制,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进修,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专业知识体系,并提供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论文网 LunWenNet.Com]

(三)注重言传身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的价值观与教育理念对我国的影响日甚。在此影响下,现代的大学生更趋务实,更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观念相对淡化,这种情况也在部分教师身上有所体现。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其言行若不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应注意为人师表,视教育为神圣的职业,敬业乐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充满关爱,善于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治学严谨,关注现实、乐观向上,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大学生从教师的教学和日常言行中感悟到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注重言传身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搞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开发利用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一)增加辅导员数量,以保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效果。

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素质层次参差不齐,没有一定数量的辅导员队伍作保证就难以保证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200 名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有的学校仅为1∶500,甚至更少。辅导员更多的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辅导员配备不足,人手紧张,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认真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首先就应尽可能地保证一定数量的辅导员队伍。

(二)引导辅导员队伍建设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

社会和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不清。作为新兴职业,辅导员还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社会上很多人将辅导员理解为“管理员”而非“教师”,辅导员的归属感比较低。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辅导员对自己职业的前景产生焦虑。报酬上,同样学历,同样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辅导员的收入远低于专任教师,导致高校辅导员的离职倾向比较严重。

高校辅导员年纪轻,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偏低,工作经验少。有调查显示,82.8%的人认为辅导员队伍需要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及资格认证制度,这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标准之一。另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6 年,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69 198 人,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 721 人,本专科兼职辅导员36 819 人,研究生兼职辅导员3 682 人。从年龄分布来看,21~33岁的占65%,31~40 岁的占21%;从行政职级来看,副科级以下占83.2%;从专业技术职务来看,初级及以下占68%;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看,4年以下占68%。以上种种,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进行。

制定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按照不同的专业界限进入不同的职能岗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辅导、法律服务、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大学辅导员专门队伍,可改变高校辅导员身兼数职界限不清的状况.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把辅导员的工作形成若干个学术研究方向,并引导辅导员广泛参与,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其认清工作职责,不断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含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自觉地担当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应紧跟时代,更新和拓宽教育内容,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论文网]

【参考文献】

[1]隽鸿飞。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意见[Z]。

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辅导员,家访,实效性,展望

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 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为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 高校辅导员走入学生家庭, 开展家访活动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重要举措。

一、辅导员家访的必要性

家访, 以一种温暖体贴的姿态成为维系老师、家长、学生的纽带和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高校辅导员家访, 就是辅导员有计划地深入到学生家庭中了解学生及其家庭与家庭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通过家访, 一方面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成长背景, 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进步与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思工作中的不足。

(一) 家访收集教育信息, 调整辅导员工作方向

在家访活动中, 我们可以更加详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可以如实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 可以面对面地与学生家长交流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家长了解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 辅导员更好地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 把学校教育同学生自身的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把握工作方向, 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几年来, 在家访中家长和学生主要关心的问题是:

1. 家长关心子女将来的就业问题

就业难的事实已经渗透到每个学生家庭, 成为家访中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所以家长对于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压力感似乎比学生还要大。可是, 很多家长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子女就业能力都不了解。另外有的家长的就业观念还成为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部分原因。这样在无形之间就出现了学生的低起点和家长高要求的矛盾。

2. 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政治表现

在家访中, 很多家长关心孩子在年级学习的排名情况, 关心子女升学问题, 大部分家长认为现在是一个比较重视学历的社会, 家长希望孩子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还有的家庭关心孩子在大学能不能入党问题。

3. 家长关心子女的人际关系

在家访过程中,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如何, 是不是合群。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家处处受宠, 爱使小性子, 怕在学校跟老师同学相处不来。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 老实怕惹事, 在寝室里受委屈不吭声, 家长很担心, 希望老师能帮助开导。

(二) 家访贴近学生实际, 增强辅导员工作实际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获得美好的人生并使教育自身成为美好人生的一部分。”辅导员通过家访不断理清学生和家庭的真实需要, 在工作中找到着力点, 取得家长的支持, 共同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体现家访的实效性。辅导员应在如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1. 加强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

学业指导应该涉及到每个学生, 它需要全体教师和教务部门的合力, 但是目前辅导员能做的似乎只停留在学习困难生上。主要是针对学习上问题较多的学生。在家访中, 辅导员要把学生学习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学生交流, 就学分的获得、补考、重修等在制度层面要让家长和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明确, 帮助学生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 提出明确的目标并督促学生执行。

2. 重视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贫困生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学校很多同学来自农村, 贫困生人数较多, 所以把家访工作同贫困生帮助帮扶工作结合起来, 很有实际意义。一是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家庭, 可以弥补贫困生等级认定上的困难。二是通过交流了解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为整体贫困生认定和帮扶工作提供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三是通过送去温暖和慰问鼓励这些贫困生增强自信, 励志读书改变生活。

3.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因为多种原因大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难, 很多同学毕业的不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 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工作压力很大, 很多同学就业观念还很不务实。辅导员通过家访传递就业信息, 根据以往学生就业情况给家长分析, 让家长了解当前的就业情况、就业政策、就业去向等, 改变家长不合理的就业期望, 共同指导孩子就业。

(三) 家访助力职业成长, 提升辅导员从师素质

辅导员通过家访了解社会、了解学生, 拓宽了工作思路, 开拓了视野, 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 了解学生成长的背景, 让家长真实地了解学生在校的状况, 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 通过家访积极听取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 及时有效地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要求反馈到学生的家庭, 对辅导员自身的职业成长和从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1. 端正教育态度,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辅导员要克服主观性、片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反对机械的道德说教, 提倡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 辅导员通过家访这个实践环节不断提升这种素质,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怀着对学生本人成长负责, 对家庭负责的态度, 指导学生进步,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访一名学生虽然时间短暂, 但绝不能敷衍了事, 走过场, 既不是简单地告状, 也不是一味地唱颂歌, 而是实事求是地带着问题来, 带着思考走。

2. 促进辅导员更自觉地了解学生

试想一下, 如果辅导员事先没有对此次的家访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分析与评价, 面对家长可能就会无话可说, 造成师出无名的尴尬局面。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辅导员在平时就必须去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变化, 并随时做好有针对性的记录。此外还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父母从事的职业, 相互之间关系, 家庭经济情况如何等等。辅导员有准备地去家访, 势必要不断地考虑不同的学生交流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家庭选择不同的交流形式, 尤其是针对个别生家访时怎样与家长沟通既不让学生反感, 又不让家长难堪, 还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这的确需要些沟通的经验和技巧。

3. 在实践中思考育人理念, 积累工作经验

辅导员要通过家访达到什么目的,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辅导员通过与家长交流, 可以判断出学生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过程, 鉴别出教育过程中有哪些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 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相脱节的地方, 做到心中有数, 为学校教育的落脚点做好准备。家访还要找合适的机会, 如学生生病在家时, 学生取得骄人的成绩时, 后进生稍有进步时, 学生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以及学生犯了重大错误时, 辅导员的及时出现, 送去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 必定能在达到言语所不能及的效果, 家访的目的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

二、高校辅导员家访存在问题及展望

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取得了家长的认同, 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意识, 它符合教育教育人的规律, 应当推广和不断地改进, 建立长效机制。当前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才起步不久, 很多工作还在摸索和实践中。

(一) 家访存在的问题

1. 家访的受众面受到限制

受地域和经费限制。目前高校辅导员家访主要倾向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而对于学习困难、心理障碍、就业困难、经常违纪等特殊学生群体涉及较少, 没有把这种关怀教育形式普及到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于受地域和经费限制, 各高校辅导员家访普遍采取就近原则, 导致对家住偏远地区的特殊学生群体鞭长莫及;各高校辅导员家访主要集中在寒暑假, 平时特别是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与其家庭进行有效沟通, 家访时限需要进一步拓展。

2. 家访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校家访的形式还主要是到同学家里的走访, 虽然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交流, 但毕竟受到的限制条件也多, 很多时候家长的时间也很难协调, 影响了家访的目的和实效性。家访过程中还主要是嘘寒问暖的关怀较多, 对于就业、学业、职业规划等很多具体内容的问题, 辅导员通过走访还不能给予家长满意的回答。

3. 辅导员和家长双方素质良莠不齐, 或多或少都存在认识上误区

有的辅导员认为家访劳民伤财, 教育作用不大, 有的家长认为家访是学校走过场, 敷衍了事, 所以也不是积极配合。这些都削弱了家访的实际意义和效果。

(二) 关于家访工作的展望

1. 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关怀已经提到辅导员工作认识中来,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元化发展思路,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和补充的家访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 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话访、信函访、网络访、同学访的形式也作为家访的补充形式, 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高校利用招生、就业走访、新生入校家长会、学校庆典、学校家长日开放、地区家长会等形式进行家校共建活动, 完成家访的任务。

3. 利用校友资源、学生社会实践之机动员相关专业教师、学校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组成团队进行区域性走访, 访谈学生和家长, 形成大家都关心学校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氛围, 共同完成家校共建的任务。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篇8

关键词:高校;校思想政治;实效性;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性,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性

1.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其关系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大帮助,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方向。新时期大学生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最为重要,引导学生发奋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2.时代带来的挑战。21世纪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时代,对高校教学有着一定的压力,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提升的综合素养,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综合型人才,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因素

1.不够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的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无法落实到位,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2.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过低。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有的是辅导员或管理员代替的,在讲解思想政治知识中缺乏专业的知识,难以补充与完善思想政治内容,导致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而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将大量时间花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性知识上,没有涉及到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有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有限,一个教师带领好几个班级,教师的工作压力十分繁重,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水平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3.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受到学生自身的影响,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包括性格方面、家庭环境以及爱好等,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有的学生功力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不够关系国家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思想认识水平,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提升;还有的学生由于在社会中沾染了不良的习惯。另外,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交际能力较低,缺乏法制观念等,极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1.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改善,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讲授,其中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并设立相关的教学中心,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思想政治相关的学习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分,要改革传统的叫徐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更新思想教育的观念。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这就说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增强政治意识,更新思想教育的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相关的知识,将智育、体育等内容引入其中,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其次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实到位,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的自身的素质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要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建设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高校可以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4.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要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十分重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环境,可以同开展思想政治相关的活动,比如课外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也可以在校园广播、校报等内容中渗入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二是搞好学风建设,要引导学树立正确的三观与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三是搞好校园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让学生在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一些因素,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更新思想教育的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并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尹喜,韩弘峰. 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3,11:71-74.

[2]武玉琴. 新时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方法[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39-42.

[3]陈正桂. 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35-37.

上一篇:古玩鉴定有哪些标准下一篇:第一次写毛笔字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