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学

2024-05-10

高校思政教学(精选12篇)

高校思政教学 篇1

课堂教学技能,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学理论, 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所做出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技术或行为。教学技术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就如黑格尔所说, 科学的方法“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来看, 课堂教授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而是在基本知识传授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加以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基于理论课的相对枯燥性, 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所以,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从这个观点出发, 我们以教学的时间顺序从教学之前、教学之中和教学调控的角度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技能进行一些探索和总结。

1 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技能

(1) 分析教学对象技能。该技能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的起点水平和学习风格, 为教师编写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等提供依据。思政课教师尤其要对学生的政治取向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2) 设计教学目标技能。在分析教学对象基础之上, 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日后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3) 分析教学任务技能, 也称分析教学内容技能。该技能包括如何选择呈现内容, 如何鉴别内容类型, 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如何确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新颖点, 如何确定呈现顺序以及如何选择呈现形式等。

(4) 备课。首先, 完成教材的使用和处理。其次, 要抓住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加强理论的讲解。最后, 备课中对学生的考虑和调动, 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抓住学生心理, 并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参与, 把原来比较生硬的课堂活跃取来, 教师要考虑在哪些知识点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准备采取什么方法去互动。

2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能

(1) 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一堂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的好坏。思政课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 但我们通过教学观察得到的结果来看, 像提问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 视频导入法, 新闻导入法, 案例导入法等是比较有效的导入方法。

(2) 教师的讲授技能。思政课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 根据每一节课, 甚至每一段落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例如讲述式, 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理论最基本的表述,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需要, 采取叙事性讲述、描写性讲述、概括性讲述等方式;讲解式, 教师可以采取说明性讲解、解释性讲解、剖析性讲解、归纳性讲解、演绎性讲解、类比性讲解;讲读式, 针对思政课一些纲领性的原则性的内容, 可以采取讲读式;讲演式,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有一些感情式的教学内容, 例如爱国主义, 可以采取演讲式教学。

同时, 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妥善地应用语言技能, 语言应该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感情、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音量适中。灵活地运用教辅手段。此外, 教师还应该适当地注重自身形象。

(3) 师生互动技能。思政课相对比较枯燥, 如果只是教师讲授, 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所以教师掌握一定的互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互动从主客体的角度来分, 我们把它分作老师对学生的, 学生对老师的, 学生对学生的三个方面, 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首先, 老师对学生。主要是老师采取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的主要方式有:疏导提问, 从课程内容中引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诱导提问, 在讲课过程中针对某一疑问,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回答, 老师引导;台阶提问, 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由易到难逐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迂回提问, 不直接问要解决问题的本身, 而是先绕一个圈, 问其他容易回答的“焦点问题”, 再慢慢绕回来。

其次, 学生对老师。在老师提问学生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我们可以采取诱导“反提问”, 教师构成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说出心中疑惑;悬疑“反提问”, 教师引出悬疑而不答, 让学生思考中提出疑问;台阶“反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解决后再留下疑问, 让学生思考后再次提出问题, 最终解决学生所要了解的问题, 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梯度。

最后, 学生对学生。在学生对学生的互动过程中, 当然也必须教师参与, 只是教师创设情境后, 参与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对学生解决问题, 也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例如, 辩论, 给出一定辩论题目后, 由学生干部组织, 学生自愿组成辩论队伍, 组织学生评委;问题串联, 老师提出问题后, 由一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回答后提出另外一个问题, 另一个学生回答后提出新问题, 再由学生回答, 如此循环, 最后老师总结;问题纸随机回答, 每个学生把问题写在一张纸上, 然后按一定顺序分发给学生, 保证学生不拿到自己问题即可, 让每个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可选取其中一些评论。

3 课堂调控技能

(1) 教师行为调控。包括非语言调控和口头语言调控。非语言调控, 非语言表达是教师通过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 传达课堂管理信息, 调控课堂秩序或气氛的方法。主要包括手势语、面部表情语、眼神语和体态语等。口头语言调控, 指教师通过指示、批评或维护权威和沟通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达到调控课堂的效果。

(2) 教学媒介调控。包括板书调控和多媒体调控。板书调控是指教师通过板书的瞬间达到聚焦、引导和缓冲的作用来聚集和缓和课堂气氛的过程。多媒体调控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通过画面效果或者声音影像的方式来达到聚集和缓和课堂气氛的过程。

(3) 课堂环境调控。例如课堂物理调控, 可以通过教学设施、设备、灯光、声音、教室布置等物理因素来进行的课堂调控, 还有通过与其他班级的大班上课、学生之间交流、辅导员介入等, 通过调节人文环境来进行调控等等。

(4) 课堂组织调控。具体有:教学设计调控, 例如由两位教师上课, 在课程中选定某个适合于两人人上课的课程, 采取教师交互式的上课方式, 教师通过各自调动学生, 让学生参与课程, 教师之间可通过不同观点的论述, 或者一问一答式的上课模式, 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课堂纪律调控, 例如在每一个班设立科代表, 有课代表来记录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纪律、课堂表现, 实现自我监督;课堂时间调控, 可以在课堂上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回忆刚刚学习的内容, 达到教学和课堂休息的效果。

“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难以找到相对应的规律, 它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 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 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

摘要:在思政课新的教学体系下, 要加强思政课的“三进”工作, 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结合教学的实际, 对思政课教学技术体系作一个初步的概括, 希望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技术体系,初探

参考文献

[1]罗斌.论“两课”教学创新[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2]阎占定, 程莹.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湖北社会科学, 2007 (7) .

高校思政教学 篇2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与设计环节,以及为科学规范地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所需构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本文主要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与设计环节,以及如何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来展开,服务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紧密关注社会热点,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向促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相结合

在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紧密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培养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㈢实践教学与课程考核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具有其他专业课程不具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考核的重点既要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又要考察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和考核方法改革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效果。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㈣实践教学活动的主题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实践教学主题,从与学生的座谈交流以及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看,实践教学确实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有些实践主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一定距离,很难让学生深入其中去体验和感悟。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参观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普通人热爱祖国的先进事迹,使学生懂得爱国并不都是关键时刻的轰轰烈烈,而要立足本职岗位,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默默无闻地为做贡献。

㈤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自己先实践,在此基础上,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并明确地向学生讲清楚,在实践教学过程要进行合理组织和正确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重在突出学生是实践的主人翁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思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实践教学的设计环节

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要重点做好前期准备、过程实施、总结评价三个关键环节。

㈠前期准备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选题、制定实施方案、前期动员等。以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为例,在寒暑假放假前一个月,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思政课教学研究部门要组织任课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备课、广泛收集材料,结合当年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和课程基本要求确定选题,制定方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提出具体要求。再如,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则需要制定详细的活动安排,还得事先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约定有关事项,等等。

㈡过程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专业特点确定专题调研、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要根据实践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比如在专题调研时既可以采用集中组织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分散进行;志愿服务既可以分班级进行,也可以和“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精心组织、耐心辅导,尽可能做到全程参与指导。

㈢总结评价

学生的实践成果提交后,指导老师要认真批阅,组织实践活动优秀学生和优秀成果代表进行专题交流或座谈,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任课教师要对每次的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发扬好的做法,改进不足之处,力争下一次的实践教学开展得更好,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为科学规范地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㈠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组成的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检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经费筹集与使用等。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社会实践、专题调研、志愿服务等。

㈡加强队伍建设

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一支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组织能力强、富有合作精神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引导思政课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应用、创新与经验交流。同时通过组织教师参观交流、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教师能够深入社会增长阅历,提供自身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组织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㈢明确工作职责

宣传部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与协调部门,教务处是课程教学的业务主管部门,学工处、团委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参与部门,要积极协助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单位,负责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的学期计划,审批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授课计划和实施方案,检查、指导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总结评比实践教学的效果等。任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制定实践教学的授课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具体组织实施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评定学生的实践成果,提交实践教学总结等。

【参考文献】

[1]刘文娟.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

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一直在寻觅并尝试有效教学的方法或途径。偶然间,读到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总体来说写的还不错,对大学生来说,颇有指导意义。但书里谈到 “上大学,要会逃课,逃课就逃思想政治课”——这一观点让我很是诧异。为什么?如何避免?从我接触这个观点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问自己。这种使命感——探索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使命感更加强烈!不否认,我曾经把有效教学探索的范围放的很宽泛,比如,从教材中找、从学生中找、从高校的教学体制中找,等等。在不断的否定又否定后,我缩小了探索的范围。我觉得,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放弃逃课的想法——这就是非常正确的方向。因为很难让人相信一个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课堂会是非常 “有效”的。所以,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明白以何种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以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课堂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比单纯的完成任务本身更重要。以此作为思考的切入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尝试做好以下五个结合。

1、紧跟教材与适当延伸相结合

教师在授课中的照本宣科之痼疾,应弃之。但脱离教材洋洋洒洒千万言,离题万里,未免过犹不及。教材是根,是本,这个根本不能丢。站到学生的立场上,没有教材就好比士兵上战场没有枪,就好比船夫划船没有桨——心里不踏实,没有着落。所以,紧跟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紧跟教材,不等于是教材的“复读机”或“传声筒”。还必须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延伸,比如,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第三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此背景的分析务必要讲鸦片战争,讲鸦片战争完全可以延伸到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之耻——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也可以延伸谈甲午中日战争,再延伸谈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这就联系了现实:中日钓鱼岛之争。这种延伸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概论》课就是非常枯燥的政治性说教课。再者说,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再比如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基本》)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在谈到社会存在的地理因素时,可以延伸谈及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历史上为什么会不断侵略周边国家,可以延伸谈及将要消失的岛国如马尔代夫,进而谈温室效应,谈大气的污染,再进一步延伸谈谈我们国家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以及政府所做的努力。这些延伸我认为都是合理的。简单一句话,教师授课应基于教材,而又要别与教材、高于教材,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是紧跟教材与适当延伸相结合。列宁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套用这句话可以说:教材是灰色的,而现实之树长青。

2、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表现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立场必须坚定。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是针对青少年的“铸魂”工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切政治言论,务必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适时传递中央高层的会议信息及惠民政策,时刻教育学生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对学生的引导必须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即便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该是僵化而生硬的说教,其表现方式是可以灵活的。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如果说二者有区别,那就是:教师都是面向学生进行现场直播的表演,而演员可以反复多遍地表演直到令导演满意。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尺讲台,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模仿、可以独创;可以讲故事、可以评古今;讲故事应该绘声绘色,动情之处可以流眼泪;评古今应该旁征博引,激情之处可以拍桌子。比如《概论》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谈到党的作风建设,可不可以给学生唱一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呢,我觉得是可以的,当然如果领着大家一起唱也许更好。

3、教师主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

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法,早已湮没在指责的口水中。但传统教法的力量大到作为教师的我们无意中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觉。授课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想把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又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只好满堂灌。管子云:斗斟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万事万物应有所保留,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让学生除了感觉教师的知识丰富外,更多的则是疲倦和外在于课堂。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亦不敢苟同。所以提出教师主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针对教师的主讲无需赘言,这是由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的。我们重点谈谈师生互动。在我看来,大学是以使学生“学会求知”为教育目的。“学会求知”的广义理解就是作为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工作、生活或研究,那么这就需要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能锻造出独立之人格、独创之精神,抑或掌握生活之技艺。独立需要勇气、创造需要激发、而技艺需要实践。这些,就决定了大学课堂务必为学生展示自己锻炼自己提供较为自由宽松的环境。为了使这种互动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教师可以灵活掌握课堂时间,比如,每次课专门留出二十分钟互动;也可以每半个月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以供互动(这种办法正在探索实践)。

4、充分自信与适当谦卑相结合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我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样,一名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应该有“内容自信、教法自信、效果自信。”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所讲内容成竹在胸,对自己所用教法游刃有余,对于预期效果心中有数。当然这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充分的备课基础之上的。什么叫适当谦卑呢?我们都知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教师在课堂上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在讲到历史人物时,忘记了其出生年月,这时就坦率的告诉大家实情,不必遮掩;有些内容没记准确说错了,下次课应予以纠正并诚恳的说声对不起;在一些没有定论的问题方面,我们就更要表现出谦卑。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会谈到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问题,有同学说中日必战,有同学说中日必和。这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只能把战与和的利弊分析一下,不能妄下结论。其实作为教师,在阐述很多没有定论的观点特别是一己之见时都应该明确的提醒大家“仅供参考”。教师的谦卑,在学生看来反而显得真诚,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教师表现给学生的必须是真诚的东西,即便是教师错了,教师一时的无知,也可以让学生为其真诚而打动。我个人看来,一个受欢迎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真诚的。更何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课件展示与适当板书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探索 篇4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两大教学矛盾。

(一) 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内容。思政课的每一本教材看似较薄, 但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从时间跨度来看, 该门课需要讲述的内容前后涉及一百七十多年, 但该门课程的总课时仅仅为32学时, 在我校为周2学时, 共计16周, 一个学期, 以至有些同学担心一本书一学期能否讲完。同学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这种担心正反映了思政课存在的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其他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思政课的内容讲透讲全, 更好地解决思政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

应该说第二种矛盾的出现与第一种矛盾不无关系, 因为内容多、课时少,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计划, 对内容的讲述力求全面, 难免会偏重于理论的讲授, 进而忽视如何联系实际。这种情况虽然不是普遍现象, 但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学生最需要的。当然, 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 为了解决这对矛盾, 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方法, 是一个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工具。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矛盾, 进而设法避免出现这种问题。

针对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两大教学矛盾, 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 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那么, 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对策

(一)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仅仅具备这一点还远远不够, 教师还要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如果仅有渊博的知识而忽视实际问题的研究, 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就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的时效性也会削弱。具体来说,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联系学生实际。

思政课教师要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就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因此, 授课内容要联系学生所思所想, 了解学生关心什么, 想知道什么。最好是做问卷调查。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教师曾做过调查, 其中的问题之一是“你认为衡量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最重要标准是什么”, 学生的反馈是教师能做到理论实际, 解疑释惑。在这里, 学生首先强调要联系自身实际。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清楚学生想知道什么。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学生想通过该门课多知道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 希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不是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同时, 学生也想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教育片。适应这个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讲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时候, 教师提出一个讨论问题: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通过讨论, 学生普遍认识到:外国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而不是福音。在教学过程中, 在涉及圆明园这个问题时, 播放了纪录片《圆明园》, 该纪录片描述了圆明园的强盛与辉煌, 也描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及结果,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被焚烧后的断垣残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学们看后收获颇大, 进而意识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否则, 不联系学生实际, 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只能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强人意。

2.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教师在理论上讲清问题的同时, 要能够深入了解社会, 把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或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之中,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调查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对许多现实问题都是十分关注的, 如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就业问题、物价问题, 等等。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 我们将相关的问题融入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之中, 例如,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更关注的是就业问题, 就像有的学生所言, 我们从大一开始就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 大学生并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 他们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为此,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为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我们列举了一些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 供学生选择, 然后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这些选题包括“大学生的择业观情况调查”“市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你对环保问题的认识”等, 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 又结合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收获颇多, 通过与社会接触, 他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想、去查、去问、去思考。正如有的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所言, 在就业这个问题上, 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脚踏实地, 选题符合社会生活实际, 学生感兴趣、有收获。

3. 联系世界变化的实际。

从教学内容上看, 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及广博的知识, 而且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世界变化的实际, 例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之时, 我们在课堂上适时地给同学们分析其原因, 以及它给中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不枯燥, 有兴趣。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非常重要。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脱离时代背景、不联系世界变化实际的教学自然是事倍功半的。思政课应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但是, 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回避世界变化的实际。例如, 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在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这一规律本身并没有错误, 但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跌入低潮,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不要刻意回避该问题, 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的功能, 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使得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再迷惑。

(二)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突出实效性,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之外, 在不违背教学计划及目标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缩减理论课时, 增加实践课时。结果证明, 这一做法更能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但是, 实践教学方式很多, 不应局限于演讲、辩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让学生走出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在十一放假期间, 我们讲清调查报告的要求, 学生可以到家乡的纪念馆、革命馆调查访问, 撰写关于家乡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迹等。十一不能回家的学生也能完成调查报告, 因为我校地处丹东, 有关抗美援朝方面的遗迹资料较多, 如鸭绿江断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学生通过走出去, 更能了解实际, 做到爱祖国、爱家乡。同时通过对家乡爱国人物的了解, 撰写体会和心得, 学生认识到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树立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学生认识到, 只有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才能对得起逝去的革命烈士,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探索, 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首先是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同时也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不再是过去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 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间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老师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学生随时有问题都愿意和老师沟通, 他们往往把问题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老师再找合适的机会给学生解答, 增进了师生感情, 教师也真正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研究》。

项目编号:W2010164。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 文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篇5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傅 龙 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在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变得复杂化,而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必须控制好课堂节奏。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运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关键词: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主要是指一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它参与知识的呈现与意义建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具有一定节奏呈现的知识,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促进学习者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在大课堂下,如何使学生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握学生注意力变化的规律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呈现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时,要特别考虑学生注意力变化的四个阶段:

1、注意力转移期。学生从喧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需要稳定情绪,这段时间教师最好安排一个课前15分钟,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上台进行时事点评、情景剧表演、讲红色故事、演讲等,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开场白,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注意力稳定期(15—45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是整堂课的黄金期。学生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最适合安排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运用语言和感官刺激等手段,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疑惑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如果我们能捕捉好这一契机,就能较好地调控教学节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注意力分散期(45—75分钟)。课堂上,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采用新的互动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相互辩论等。经过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适度回升,状态有所改善。

4、注意力反弹期(75—90分钟)。临近下课时,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有所反弹,出现另外一个小高峰,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很好地巩固和升华前面的教学成果。如有位教师在上完一次课的内容时,留下10分钟让学生每人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悟,学生情绪高涨,在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调控课堂的讲授节奏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合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明确一堂课的知识点,考虑好应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确定好知识容量,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

学术资源

条件。

但是,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须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却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合理控制讲授节奏。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围绕育人这个根本,教师先简要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重点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要收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分配差距问题,官员腐败等,教师就应直接面对,加以引导,不应回避。如果教师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问题,就会引起学生在“感情”上“拒绝”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譬如,在讲“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就可运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大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一堂课90分钟的内容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又要灵活机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漫无边际地调侃,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三、把握课堂节奏规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如果教学的方法单一,采用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将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又要让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

在大课堂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调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课堂驾驭能力,讨论要有放有收,事先准备充分,掌握翔实的理论和事实材料。必要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成为讨论中的一员,以引导讨论方向。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讨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班交流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如在学习“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内容时,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求职择业问题展开讨论,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围绕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卖猪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大学生创业等几个话题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同学们参与思考,参与教学互动,使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培育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研究学习法

研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思考、查找资料后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也可以是同学讨论后形成的一个方案,还可以是经过社会调查之后写出调查报告,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给出可供选择的几个题目,分组准备。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学术资源

和双休日,以5—6人为一个小组,就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召开调查报告展示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3、情感体验法

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单纯理论与事例结合的方法,很容易使课堂变成简单的说教式,那些杰出人物的人生价值选择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一些口号式的理论学生总是理解为大道理,觉得不现实。而一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却能让学生感悟人性的美,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件自己做过的好事,无论大小,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当接受别人感谢时的感觉,告诉学生:我们的存在或大或小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物质利益,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价值感,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现。如此可以把看似理论化的、学生称之为“大道理”的观点演绎成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4、演讲、辩论法 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的训练,演讲内容、辩论题目不一定直接与书本有关,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

老师要把握全局,对每一位演讲的学生进行客观但侧重于肯定的评价,老师的评论只要两三句话,有时可以是一句诙谐的语言,就能引导方向,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可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应以引导转移为好。此时,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提出活动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议题和讨论活动时的参谋者;活动“初级阶段”的示范者,学生活动开始后的场上指导者;学生活动结束后的参评者。

演讲或辩论题目可事先让学生设计,教师收集整理后交给老师,最后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主题或辩论内容,如“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中国的经济与环境”、“大学生怎样才是美丽的”、“为今后赢得企业的欢迎和赏识,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在全方位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把它们看成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利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一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就是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一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那就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各种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学应变换节奏,轻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得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发现情况及时进行情感调节,消除不良情感,利用积极情感,让良好情绪始终环绕课堂。这种良好情绪的维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机智才能达到。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夫,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再次,教师要善用举例、比喻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有幽默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每位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控制和把握课堂节奏,还有待于自己去认真分析,用心研究。

学术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05-03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

从现有的观点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主要包括狭义的实践教学和广义的实践教学两种观点。狭义的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相区别的社会实践教学,如: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等。广义的实践教学是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凡是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都被认为是实践教学。目前,学术界普遍赞同广义的实践教学这种观点。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各类形式可归纳为三种具体的模式。

1.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是一种课堂讲授“升级版”的实践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讲座(专题报告)、讨论、演讲等。

2.校园实践教学模式

校园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开展的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3.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校外调研和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经验

“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已经几年时间,卓有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例如,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清华大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了经典案例教学、咨询教学、“课堂新闻发布会”、“学生演讲参与式”等等,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中,该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组探索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北京科技大学则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社会实践课列入本科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划学分,由该课程集中承担四门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暑假,利用2周以上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在“第一课堂”中,教师则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给出主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研并将得出的结论在课上宣讲,避免了简单的说教。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中,学校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富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开展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校园实践教学,每年校课题组给出一个大主题,各学院可以在此范围内申报选题,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贴近社会、易于操作又对自身有所裨益的选题,帮助学生走好社会实践第一步;在四川,成都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为本专科生设置一门实践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实验教学课”,在大一、大二两学年开设,共计48个学时,该门课程采取菜单化的选学模式,学生在完成《成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手册》规定的必修实践教学内容后,可根据手册中提示,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实践。每学期将有专职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记录册进行评阅。除了手册中规定必须参加主题读书活动、主题讲座外,学生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实践调查、先进人物(事件)专访、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教师科研协助等活动中的任意一项完成;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开始探索运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新途径。四川大学学校行政部门2011年开通了官方微博“川大共青团”,通过这一新传播方式走进学生生活,及时发布青年关注的新闻评论与实用校园信息。

尽管各高校这些实践教学的名称或分类各不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实效。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05”方案实施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系统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目前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针对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应的管理组织、制度和保障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有很大的随意性,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2.缺乏针对性。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由于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将实践教学仅仅限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只是讲座、实地调研等,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

3.缺乏可持续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持久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各种组织体系在对实践教学意义的认识上有所区别,对实践教学的支持还未产生合力,各行其是的情况比较普遍,统一协调配合还存在困难;同时,许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无经费保障、无激励机制,致使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中国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篇7

一、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理想信念的一次普遍教育。理想,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未来某种生活变成现实的一种希冀。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 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没有方向, 就没有生活。”而对于理想的探寻和实践犹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我们会面对诸多挫折, 需要不断的克服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不断奋斗。

通过对高校四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整合, 突出“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另外, 通过深入解读“中国梦”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所提及到的从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的历史, 就是一段无数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斗争, 顽强探索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 正是科学地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 也正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让中国站起来, 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就必须推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因此可以将整合教学中的“两大历史任务”作为中国梦融入“纲要”课的切人点, 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认识到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但是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 国家好, 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好。

另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中,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内容的整合学习, 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中国所选择的道路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了“雄关漫道真如铁”, 经历着“人间正道是沧桑”, 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通过“概论”课的教授, 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总之就是要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章的教授中, 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专题重点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髓和生命之魂, 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 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也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内容以“如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作为专题, 突出强调如何在建设实践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总的来说就是以重组专题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中国梦”。自然, 中国13亿人口每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 只有中国上下13亿人口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才能谱写一首动听的梦想交响曲。

二、研究多维教学, 阐述“中国梦”

要将“中国梦”融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首先应该针对课程特点, 并结合时代特征, 从不同维度研究教学方法, 让大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学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在课程学习中主动积极地理解并认同“中国梦”, 自觉地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国家民族的“中国梦”, 把个人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相连。

(一) 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 情感体验教学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手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传输, 从爱自己、爱家庭, 到爱别人、爱职业、爱国家……从小到大, 感情的点滴传入最终才能实现理论内化与外化。如果在课堂上能设置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历史、对现实进行感受, 能够加深对“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观看历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年度法治人物评选”等节目, 还有《大国崛起》、《南京大屠杀》等影片, 通过视觉体验、数字呈现等情感体验形式,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先产生关注的态度, 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 教与学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原则、知识的讲授, 理论的灌输, 缺少了倾听和回应, 没有了对话和互动, 往往就会事倍功半而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要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并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从理论感知到理想信念的转变, 就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如即兴演讲、模拟演讲、沙龙式对话、研究性教学等。通过学生参与, 激发学习积极性, 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关于“在2020年,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上, 结合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如何看待“中国梦”与个人梦的主题发言;在“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讲授中, 通过同学课前准备、收集资料进行主题辩论;针对一些民生问题, 比如看病难、看病贵, 通过组织学生的角色扮演, 可以加深他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解。通过互动教学法, 使学生更好的实现从外在的理论感知到内在的理想信念的转向, 更深一步认同“中国梦”。

三、加强实践教学, 凝结中国梦

梦想的实现, 关键在于信念, 在于行动。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增强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对提高学生素养和形成正确价值观非常有利。因此, 在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 除了加深学生对中国梦在理论层面上的认识, 还应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加强对这一信念的坚守, 并自觉把实现中国梦转化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一) 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 凝结中国梦可以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相比较, 校园活动人员更多、范围更广, 能够更好的营造出“中国梦”传递氛围。但是需要任课教师与学校相关部门做好衔接, 从两课教学的角度通过校园活动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和学习。例如在重要的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建党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 通过全校性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对“中国梦”更加广泛的宣传和学习, 让大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 更好的激发与凝聚大学生的精神和力量。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深刻的意识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是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进而最大限度的凝聚共识, 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活动进行实践教学

有组织的到地方爱国教育基地参观考察, 让大学生亲身感受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拼搏奋斗;开展各种志愿、公益等类型的社团活动进行校外教学实践, 是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针对目前大学城建设的实际情况, 各高校相对比较集中, 可以选择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类型的同龄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关于“中国梦”的社会调查, 也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比如调查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家庭状况的同学对中国改革的各种理解和认识, 让调查者和调查对象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中国梦共同理想形成认同感, 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

高等院校的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传递, 而是要在理论知识教授的过程中, 使受教育者接受传递的思想观念或道德规范, 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 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 而且能把接受了的内容转化为自身行为并在生活中形成习惯的过程。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通过对整合课程内容强调中国梦, 以多维教学方法阐明中国梦, 以加强实践教学凝结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国梦”[J].人民网, 2013-03-15.

[2]严炜, 肖坤.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05) :180-182.

[3]林春蓉.多元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探析[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2) :72-75.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在培养“四有”人才和提高大学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但是, 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可得知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很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针对他们厌学的类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无用。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学专业无关, 与就业不直接挂钩, 用处不大。第二, 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社会上很多负面因素, 如就业压力、个别党员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多元化思潮等, 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思想波动很大, 一些学生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一种轻视和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一种“教化”, 是空洞的说教, 很多学生上这些课就是为了混学分, 还有不少学生上课讲话、睡大觉、看其他书等。第三, 一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传统过程难以满足学生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需要。多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多地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而忽略了它对个人的价值,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2]。

当代大学生的特殊经历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很容易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冷淡和逆反心理。首先, 他们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 对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知之甚少, 因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感情。其次, 社会上多年来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教条化和实用主义倾向,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某些人宣扬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理论不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等悖理言行, 都极大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再次,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诱发出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 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于是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动摇了, 并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否定心理趋势。

2. 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 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握主次和轻重。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新异, 追求大而全。前些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 近年来, “两课”改革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种类由六门变成四门, 具体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种类虽然减少, 课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减少, 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 很多教师还是按原有上课方式灌输给学生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 没有根据课程的变化调整上课的内容。比如哪些内容应着重讲, 哪些内容应点到为止, 很多教师对此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在上课内容上存在着求新、求多的现象, 不分主次, 不分重点, 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种传授的方式弄得教育者身心疲惫, 疲于奔命, 结果学生还不愿意听。

第二, 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交叉性和重复性, 一是和中学教学内容相重复,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之间也存在重复, 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过强, 这就使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新鲜感。然而教师还是满堂灌地灌输纯理论知识给学生, 教师不能有效地把理论与事例相结合进行教学, 在内容上基本上是书本知识, 课外知识涉及很少甚至没有。这样一来, 老师越讲得多, 学生越听得没劲,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因此, 整个课堂就形成了死气沉沉、呆板无趣的课堂气氛[3]。

(2) 教学形式上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

根据调查问卷表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部分还是依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这就使形式单一, 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教师就像是演员, 学生为观众, 一个再好的演员总那样演, 时间久了就失去了新鲜感, 因而课堂也失去了活力, 使人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空话多、套话长, 厌倦说教, 因而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而长期以来, 学生就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讲大道理, 对他们的实际生活不会有什么帮助, 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就越来越淡。教学中, 有的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 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 并采用以批评、约束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工作方式, 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 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从而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3)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之处

高校思想政治课论课教学方法简单化、绝对化。教师要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 制作的课件色彩缤纷, 声、光、电交相辉映, 影视动画交替出现, 让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未能起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要么继续沿用一个教室、一名教师、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五个一”方法, 枯燥乏味, 理论和现实脱节, 缺乏生动性、创新性, 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 加重了学生对这些课的逆反心理。

有的学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有的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困难重重, 基地建设规模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态度不端正。实践教学的跟踪指导难度大。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也使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不起兴趣。

3. 在教师方面的问题

(1) 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多数是中青年教师, 虽然大多数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扎实, 但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还有不少是行政人员兼课的, 这部分人中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薄弱, 不能胜任, 难以提高教学水平。

(2)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存在思想上的误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 不少人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诸如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有大作为和明显效果, 高校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难以真正体现等。在少数个别教师当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念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 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够坚定, 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有些认识模糊。在这样的情况下, 势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培训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在业务素质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现状并不理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有待于改善和优化。而单一的公共课教学又缺乏学术氛围以及竞争压力, 导致部分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用武之地”狭小, 人心思走, 而水平一般的教师却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部分教师对重大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纳入教学内容的途径、形式的研究不够, 讲授水平不高;对学生思想情况缺乏深入、准确的了解, 因而, 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待于加强;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还有些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畏难情绪, 对实践教学管理经验的不足。这些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教师业务能力上不去, 教学水平也难以提高。

针对现状提出的一些改进策略

1. 在教学方面的改进

(1) 在教学内容上的改进

任何教学必须要富有感染力 (包括内容、方法、语言等) 。教学是否具有感染力, 是决定学生是否厌学的重要方面。要使教学具有感染力,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采用理论与事例相结合的教学, 或叫案例法。对理论性强、枯燥性质的课, 这种方法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反映来看, 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提供历史事实、政治事件、法律纠纷、社会热点等案例, 引导学生围绕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 进而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哲学原理比较深刻地领会和对科学知识系统地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素质发展。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在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获得启迪, 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 并把理论应用于实际, 深化理论学习, 真正做到学懂了理论, 掌握了理论的方法, 既用理论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又能联系自身实际, 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想修养。

第二, 把握主次和突出实效性。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僵化思维教育影响的一部分教师难以在短时期内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过去惯用的教学方法, 习惯高高在上式的说教, 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倒背如流, 讲得眉飞色舞, 自己累得满头大汗, 但学生还是不买账, 出现课堂“独角戏”的尴尬局面。他们的课堂内容没有分主次, 也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时代的变化, 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及着重点也要相应变化。人的思想状况的复杂性, 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同时多元化时代造就了学生的多元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4]。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 必要时要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取得联系, 及时了解把握学生思想特点, 结合课本知识, 努力寻求最佳的结合点。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另一方面, 教师授课不要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 要理论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对社会某一问题的看法。有相当多同学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空泛, 离自己生活遥远, 有点“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的感觉, 听起来很美妙, 生活中不实惠, 似乎与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能做到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大学阶段, 学生比较热心关注社会, 迫切要求探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教师敢于正视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 并积极研究和回答学生思想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 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对社会热点, 不要有意回避, 同时多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避免造成学生想知道的, 课堂讲得很少, 而学生不想知道的, 课堂内容讲起来没完没了。

(2)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

第一, 讲究教学语言艺术。课堂用语应栩栩如生, 诙谐幽默。老师要不断地注意学习收集社会的新兴词、流行语、网络趣事。从根本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讲道理, 老师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 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尽量少用讲述法, 多用“对话”“访谈”的方式讲授,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达到应有的教学实效[5]。同时,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 不要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 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特殊的时代性特征需要借助和依赖现代化科学技术, 开展多媒体教学。目前各高校普遍提倡多媒体来吸引学生, 但我认为一定防止滥用。毕竟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工具, 仅仅是辅助教学, 而不是教学的全部, 课件切忌做得太花梢, 达到吸引学生和辅助教学效果即可, 更不要上课只对着多媒体“目空一切”, 忽视学生的反应和感受。否则同样会引起学生反感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另外收看录像、播放相关的记录片和讨论相结合, 机会成熟也可以把电影教学和讨论相结合。运用电视和电影、录橡教学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真实性。每组织一次看电影或看录像, 运用自己课堂知识结合所看内容, 可安排一二次讨论或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 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清楚表达、独立论证的学习习惯[5]。另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软性的、叙述性的、说教式的、灌输式的“五个一”的方法还不能完全丢弃, 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阐述向学生灌输。

2. 在教师队伍方面的改进

(1) 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社会变迁、时代的挑战, 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重要的、无法回避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师在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建设一支爱岗敬业, 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崇高使命感和高超的理论水平, 善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师资队伍, 是搞好思想政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关键, 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注意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要确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只有这样, 才能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宣传马列主义;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表里如一, 光明磊落, 才能在道德、人格、心灵等方面成为受教育者效仿的榜样。反之, 如果一个教师不信仰马列主义, 或者道德品质卑劣, 人格虚伪, 这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 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讨厌。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教师进行自身素质和世界观的改造。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必须实行竞争上岗, 让学生和同事来给自己评分。教师应多听政治经济领域权威人士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泰斗的报告和讲座。教师也应走出校门, 深入基层, 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 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认识、解释、回答社会现实提出的实际问题。

(2) 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在高等教育领域里, 一个没有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教师, 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而一个毫无学术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只能被看作政治说教者, 在学生面前不会有说服力, 他所传授的理论、倡导的价值观念也不会为学生所信服。从这个意义上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着他个人的成败,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着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可以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 他们应该是既有政治意识又有学术素养, 既有科研水平又有人格魅力的最优秀的教师。

3.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学生接受文化信息比其他人更迅速, 他们思想的变化也比其他人显得更快、更超前。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人, 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的品位和质量的转换与提升”, [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教师必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要探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 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从而做到结合实际, 有的放矢,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仕辉.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J].教育与经济, 1998 (2) :30.

[2]叶忠华, 王秋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6 (3) :91-93.

[3]黄中益、宋广征.职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244-246.

[4]Some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bout strengthening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ofhigher education schoo1, 2000 (9) .

[5]Liu Ning.Challenge and innoration faced by th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at new period.Beijing daily, 2000-7-24.

高校思政教学 篇9

虽然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运用PBL教学模式, 但却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或完美的评价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价考核。通过对国内外PBL教学评价体系实际效果的分析, 结合我院思政课程的PBL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PBL评价体系中除了对学生知识的评价外, 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和网络, 构建相应的PBL学生评价体系。

一建立动态的、综合的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体系

在PBL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需要一个渐进的、长期的积累过程, 所以PBL教学效果的体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而, 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评定考核也需要综合考虑, 采取多参数累计计分的方式, 根据学生对给定问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学习过程、成果提交或汇报、拓展反思中的表现, 对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多项评价指标累计加分。

在对学生前期准备工作的评价考核中, 在教师详细向学生介绍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操作流程、评价规则并且设计呈现教学问题后, 要看学生是否对PBL教学模式有明确清晰的了解、对教师提出或设计的问题是否有相关的预习了解以及对该问题是否参与了相关的方案设计, 然后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进行综合评价。

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中, 要看学生对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充分的思考、是否有大量相关资料的查阅、对问题的解答是否有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和计划、是否与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 然后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 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在对学生的成果提交或汇报的评价中, 要看学生研究成果的方案是否可行, 成果陈述时思路是否清晰、口齿是否流利, 辅助工具是否适宜, 同学互动情况是否良好, 然后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进行综合评价。

在对学生的扩展反思评价中, 要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有无合作精神、学法可行与否、问题是否被合理解决、学习能力是否有提高等纳入评价范畴, 要看学生是否有心得体会、对知识是否有拓展迁移、有无后期改进,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进行综合评分。

二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全面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和评价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很少有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而, 可能出现评价不客观、不全面甚至不公平的现象。学生有可能不满教师的评价结果对教师产生对立、抵触情绪, 进而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PBL教学实践中, 我们改变了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 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全面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在PBL教学模式中,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也是学生成绩的主要评定者。教师能否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PBL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作为评定者的任务非常艰巨。首先,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协作者, 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比较宽松的、开明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因此,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自由的信息交换和意见交流,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PBL教学过程中积极解决问题。其次, 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不要直接反驳学生的观点, 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发表意见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紧张和不安, 不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培养。所以, 教师要比较委婉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 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及学生的意见,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力求客观公正, 并且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专业特点, 这是延续PBL教学模式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会不会评价、是否善于评价, 对学生的发展和PBL教学成效的影响很大。因此,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素养, 努力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

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自评和反思、学生对他人的反馈都直接影响到PBL的效果;同时, PBL教学模式非常强调过程, 学生本人、小组同学和教师都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 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在PBL教学中, 除了教师评价外,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学生自评,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 最终自信自立;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增进了解, 形成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帮助被评价者接受、认同评价结果, 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激励和发展, 从而真正发挥评价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

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多主体共同评价体系中, 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按事先制定的评价量规 (具体评价标准可通过师生讨论后共同制定)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最后根据几次评价的分值生成总分。

三建立网络整合式评价体系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学习和网络评价逐渐登上评价舞台。利用网络评价, 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动态评价和及时评价。PBL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馈。网络学习评价正好为PBL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评价思路。在网络平台中, 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更方便地进行相互间的即时评价和信息反馈;能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反思过程, 能逐步建立起信息素材库, 有利于PBL教学的持续发展。因此, PBL教学评价中除了对学生知识的评价、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外,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构建相应的PBL评价体系。

从实际操作和技术层面上讲, 网络学习评价的实现一般包括四个步骤。首先, 应该建立一个评价系统的模型。对于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 通常采用模块化的结构, 使用这种模块化的体系结构, 能够很好地对各个模块进行管理和维护。同时, 各模块之间又可以很好地协作和相互作用, 共同完成网络学习的评价, 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其次, 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和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个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动态地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相互间的实时互动评价以及师生之间的及时评价。再次, 收集评价信息。通过网络评价平台, 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学生的互评信息、师生的互动信息, 从而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后, 处理评价信息, 包括数据分析、数据反馈等。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 同时也是较为核心的环节, 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灵魂, 也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以及不足之处的指正。研究探索不同的评价方法, 可以极大地影响PBL教学的教学效果。鉴于我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PBL教学的时间不长, 关于PBL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探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

摘要:PBL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思想, 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质量评价等方面与传统教学均有不同。通过对国内外PBL教学评价的分析, 结合我院思政课课程的PBL教学实践, 我们初步探索出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符合PBL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PBL教学,思政课,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颜新跃、邵建平、聂其元等.高校思政课PBL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考试体系[J].知识经济, 2014 (7) :178~180

[2]陈其梅.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型及资源平台的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12

[3]黄瑞宝、马伟.PBL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中旬) , 2012 (5) :81~86

高校思政教学 篇10

1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 蕴涵在人文学科中, 是一种对人自身价值的尊重和追求, 并以人为本的思想。其中, 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使其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注意要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 这样才能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当学生接受了人文知识后, 会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精神成果, 它是蕴涵于学生的内心之中, 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优秀的习惯, 并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作为人文知识载体的人文精神, 是在人们不断的学习基础上, 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领悟而实现的。而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就是要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

2 加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教学理念, 注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格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人为本”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突出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同时,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要特别注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格, 也即塑造学生的理性、独立、自由的人格。从社会角度出发, 要重视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而对学生个人而言, 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人格自由。要将高尚的道德品格作为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追求, 当作一种对外界不良思想进行积极斗争的武器。

2.2 打造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和谐人文氛围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和谐的人文氛围, 这对大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有着很好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在开发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 要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并寓教育于文化中, 它将以一种间接、内隐的方式, 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起到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然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营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和谐人文氛围。例如举办各种文体活动, 用来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2.3 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学科体系建设, 鼓励大学生践行人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 建设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人文学科体系, 重点强调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统一。因人文学科的合理科学设置对提升大学生的良好人格、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 人文精神的形成虽与人文知识有着重大关联, 但当学生在已掌握了相当程度度的人文知识的情况下, 还不能说他们已具备了人文精神, 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真切的体会到, 只有实践, 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人文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让学生具备人文精神。同时, 在不断的实践中, 可以让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到升华, 并将这一感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内化为一种优秀的习惯。因此,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 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创造一些适宜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环境, 要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生活, 激发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2.4 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发挥引路人作用

教师在学生眼中往往是智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而, 高校教师, 特别是是从事思政教学的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用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去引导学生塑造良好人格, 用高尚的灵魂去净化、提升学生的心灵。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要在学风上形成典范, 发挥出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引路人作用。

2.5 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思政课程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能否接受来自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除了知识自身所蕴含的信息量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 实施情感教育。在思政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先导作用, 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实施情感教学, 就是要将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 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 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方式, 展开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观点、思想, 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目前社会上存在各种激励碰撞的思想, 在很多问题上都没有明确的是与非,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 考虑师生间的情感, 尊重师生之间的人格, 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 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通过达成思政教育的共识,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

最后,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贴近生活, 要与现实紧密相连。在思政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用现实中的生动例子开展人文精神培养, 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徐金超.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8) .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析 篇11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相区别的社会实践教学,是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为了夯实理论教学,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实践,如:实地调研、听取报告、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志愿服务等,通过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

1.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多年来虽然不断在强调思政课要理论联系实际,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仅靠课堂的理论讲授,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思政课的相关知识的,那么这就需要实践教学环节来弥补这一欠缺,很多学校虽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随意性很大,效果很不明显。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通过学生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去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充分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变为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根本上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不在于让学生背住多少理论,而在于让学生真正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让学生置身相关社会情境之中,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自己的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备课重点往往只放在课堂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走出课堂,关注社会现实,并及时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并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老师们自然会主动加强学习,亲身参与实践,自觉调查研究,这无形中拓宽了教师的思路,改变了思政课教师科研上的纯理论研究,提升了其理论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重视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过多强调课堂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这些认识的偏差必然阻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广,涉及全校各专业学生,如果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组织实施不规范,则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管理和监督,没有得到认真的关注和考核,也很难取得实效。

(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脱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悟,掌握主要的理论知识,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一种延伸。而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往往忽视与理论教学的一致性、连贯性,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既无法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无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对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一)更新思想观念,健全规章制度

要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首要任务是更新思想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思政课,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制定、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的范畴,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严格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切实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正常开展。

(二)优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要切实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不断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紧扣课堂内容,择优选择实践形式。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社会,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现在绝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等都已免费开放,把这些场馆作为实践基地,既节省了资金又让学生得到了感性的学习。另外,除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外,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学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暑期社会实践等,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完善考核评价模式

要切实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不能只重视"做"而不重视"考",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引导形成自我监督和相互学习的氛围;然后,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参与表现以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情况,教师根据考核标准评定出最终成绩。对于优秀典型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表扬和宣传或颁发荣誉证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

四、综述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民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利于大学生增长才干,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文龙.新形势下网络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2007(36).

[2]陈思莲.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探索[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2(1).

[3]戴金祥、咖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理性思考[D].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陈媛.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效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高校思政教学 篇12

(一)新媒体的含义

许多外国学者和媒介机构认为:“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区别。“所谓新媒体已经不再可能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媒体形式,它在实质意义上已经演变成为一组数字信息,一种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信息流,或者说是一种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特点的信息呈现方式。”[1]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新媒体的概念仍只是对传统媒体概念的补充与延伸,而不应该逃离传统媒体概念。如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它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的形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演变,新媒体具体所指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徐剑教授则认为,新媒体就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其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综合而言,根据新媒体凸显出的特征,我们基本可以概括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媒介,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二)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也日趋更新,数字化、个性化、专业化、即时化、交互性等新媒体主要特征越来越集中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载体,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软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宠儿”,课堂上更是“爱不释手”。随着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及普及,党和国家也积极重视起新兴媒体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对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更加宽泛、更具深度。

我国目前新媒体技术已日臻成熟,新媒体传播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软件也比较完善,各种终端产品层出不穷,一些通讯技术及载体甚至已经走在世界领先位置。此外,国家高度重视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对不良舆论进行严厉打击。近年来,利用网络舆论造势,传播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新媒体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利用新媒体并将其正面功能不断扩大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去挖掘。

二、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影响

新媒体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社会上各个层次的人群,尤其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体的崛起,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借助新媒体平台提供的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教学语言艺术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展示。

(一)增强教学语言艺术魅力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授课教师的“背书式”教学既内容乏味又形式单一,使课堂上的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因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式产生排斥和抵抗心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这也加快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信心和步伐。而新媒体的出现,为思政课堂注入活力,使原本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变得生动、多彩、多样。授课教师不必课下“死”备课,可以借助网络、网站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去发掘新鲜资料和数据,讲授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穿插着“网红”语言,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同时使思政课堂的教学语言更具独特魅力。

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孕育而生的网络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即时性与交互趣味性,这种特质是传统教学语言所望尘莫及的。网络语言的即时性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纵观天下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快捷的魅力。而现如今的大学生身处校园的“温室”,除了学习能力外,他们更加缺少辨析“天下事”的能力。如果能将一些网络正面新闻内容与传统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语言互相融合,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吸睛”效果。加之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语言较强的交互趣味性,简简单单的一个词或者一个字符,一个表情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内容。如典型的“囧”字,起初是一个网络聊天符号,表示“尴尬”“倒霉”等含义,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交互趣味性,才一度被人们广泛使用。将这种网络符号用语偶尔穿插运用到思政课堂的教学语言中,会缩小师生之间的代际,让学生认为思政课原来如此有趣,在快乐中接受思想洗涤与理论学习。

(二)丰富教学语言艺术内容

传统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内容多围绕教材、理论、时事、政策开展,语言内容不灵活,缺乏一定的艺术性。对于文科生来说,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或多或少与高中的文科知识相重复,导致一部分学生轻视大学的思政课;对于较少接触文科知识的理工科生来说,晦涩难懂的“文字”如同天书,较深刻的理论知识还需课下花费大量时间记忆背诵。如何在不改变教材知识体系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们还津津乐道地喜爱听讲?这就需要思政教师花费时间在教学语言内容上下一番功夫。

新媒体时代恰恰为高校思政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供契机,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平台展现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思政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吸纳互联网热词,如近几年流行的“给力”“小鲜肉”“小伙伴”等词汇,简单易懂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亲切性,使枯燥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如何使教学语言内容伸缩有度、有的放矢?这本身就是一门讲课艺术。将一些新兴词汇用语合适地安排在教学语言中,能够使骨感的专业知识术语丰满起来。

(三)开拓教学语言艺术环境

“网络逐渐不是一桩事物,而愈来愈是一种环境,它将占满全部空间,大家在它里面做各种事,而不是把它放在箱子里像个应用软件。”[2]新媒体趋势营造的大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环境的改变提供可能,其中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有教学楼、教学设施等客观存在的硬件环境,精神环境则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多元化,使大学生群体通过数据、语音、图像等综合的多媒体形式获得了多样化、个性化。大学生作为年轻朝气的一代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与求知具有渴望心理,而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提供的校园环境正满足了他们内心的愿景。

在新媒体教学环境下,会产生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上的多种感官上的共鸣,思政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授课,无形中增添了教学“时代感”,体现出现代化教学。课下方面,新媒体还为高校大学生提交作业、发表意见、提供建议等搭建网络平台,如高校期末的网上匿名评课。大学生在课下借助网上浏览的信息,可以提前查阅、收集资料并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提高思政课堂活跃度,教师也能直接从学校贴吧等网络渠道了解学生动向和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以此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四)创新教学语言艺术形式

新媒体综合了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信息传播媒体的特点,可以检索成千上万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以语言文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多种形式呈现。传统教学形式多是“三尺讲台”之上,教师“埋头苦讲”,忽略学生的听课感受,与学生缺少语言、眼神上的互动交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打破传统单一授课模式,多种网络媒体与教师传统讲授交互进行,亦或是教师借助网络媒体传播,在课堂上可以实时与学生们讨论互动。目前,“微课”教学、“微博”教学等教学模式逐渐兴起,传统的“大课”也正向微课堂转变,这也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具有简练、连贯、幽默、唯美等艺术特点,使教学语言形式转变为创新性和艺术性提供可能。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运用与发展

(一)正确引导网络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传统大学思政课堂教学话语体系,教师常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讲授内容,空话、套话居多。这需要多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风”,多讲一些平易近人的真话、实话、家常话,多用成语、俗语、谚语。仔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风”不难发现,他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每次讲话都会加入一些“大白话”,偶尔还加入一些网络用语,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同样,在新媒体时代运用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网红”语言、“微语言”,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消除学生对思政教师的“刻板”印象。“用接地气的课堂话语把习近平的思维方式、真挚情感、爱民情怀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耳、入心、入脑,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3]借此,我们应取网络之精华,去网络之糟粕,将正确的、大众的、流行的网络媒体用语搬用到思政课堂是值得尝试的。

(二)积极构建网络平台导入思政课堂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一些适合媒体教学的公众微信平台、公众微博,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教学形式去传播政治理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一些理论知识由课堂口语讲授设计成“微视频”或者以图表、动漫的形式,再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给关注的学生,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欣赏”到思政课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延伸时空范围,最大程度地拓展听课人群,让课上的思政教学语言随意转化为课下,这也一定程度上缓解课堂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带来的拖堂、跳课等学生反感的诟病。“新媒体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是因为新媒体传播是带着思想的传播,受众已经学会从单纯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接受和参与。”[4]构建课堂网络平台需要动员学生们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尤其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用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来鼓励他们主动地学习思政课内容,将思政课教学语言由学生的“被动听”转变为学生去“主动学”。

目前,网络时代催生的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并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层次。相信互联网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正迅速席卷各个领域。借新媒体时代“东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对擢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非凡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2.

[2]屈春芳,徐丽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3]杨波.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6).

上一篇: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下一篇:公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