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2024-05-18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精选12篇)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1

一、大学思政课概述

在大学中设置一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因为, 大学阶段, 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自己的想法有着很多相矛盾的地方的时候, 这时候, 就需要一门思想政治课程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引导者, 他们是一个个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 这对于他们未来踏入社会, 也是非常重要的[1]。

二、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中, 学生被动成因的分析

目前, 大学思政课教学中, 对于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来说, 往往是几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因为原因是存在很多方面的, 有的是学生本身的原因, 有的是教师本身的原因, 也有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及结果测评的原因。不论从哪方面考虑, 都使得学生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1. 从教师的方面分析

对于教师, 根据其具有的知识、结构、储备, 这些和青年学生的需要未能一致。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在社会中, 属于一个敏感的、灵活的群体, 对于他们来说, 往往关注都是在国内、国际之间的大事, 而他们最渴望知道的是:对于自己的定位, 即在社会上的定位, 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支持, 即根据时事, 老师给予他们好的点、分析。对于有些教师, 在知识结构方面是很简单, 在教学中, 只能按照课本去进行讲课, 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往往表现很无力。他们所上的思政课就成为普通的文化课, 对于这种纯理论的传授, 往往未能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一致, 相反, 造成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2]。

2. 从学生自身的原因考虑

对于学生来说, 尤其是有些大学生, 往往把自己作为核心, 带着自己的需求、意志来行为, 对思政课的学习很漠视, 有的学生甚至以为在思政课中就是景道理, 即随意的谈轮理论知识。在上课, 他们往往未能积极去投入, 对这些问题很冷漠。甚至有些大学生, 存在逆反倾向, 即莫视道德, 不赞成崇高, 诋毁理想, 甚至把没有责任心、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就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像这样的思想, 最终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行为是不积极、被动的。

3. 从教学方法、结果测评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 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来说, 以社会为根本, 把教师作为中心, 以道德理论作为核心内容, 即通过硬灌、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为了能够对青少年进行从外向内的道德教育而进行, 对于他们来说, 处于没有条件的去识记、跟踪、仿效, 以及信从这些所谓的道德、规范。

三、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中,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措施

对于大学思政课来说, 大学生能够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一起受到熏陶的, 一个理想的课堂是学生能够积极加入, 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课堂, 一旦学生变得被动, 在学习态度、行为上, 就会阻碍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 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课堂模式。

1. 从学生方面考虑

为了激活学生的道德意识, 应该从大学道德教育开始, 不要把其认为是一门单一的传授知识和道德的理论, 也不要认为这与学生心理状态是没有关系的、强制性的、他律的一个过程。因为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效力, 其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即其是不是愿意接纳外在的、道德的影响, 以及是不是能够内化自己。为了学生的道德需求得到激活,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

第一, 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 实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对于个人的各个方面来说, 是一个内在的、统一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 往往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来完成的。没有任何人不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有所成就的。

第二, 对于人的本性来说, 是无私的, 是把各种社会的关系加起来的, 因此, 人们需要的能力是能够处理好在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道德、准则[3]。

第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 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使得人们能够相互提出要求或同意某种社会的准则, 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生存的道德。

2. 从教师的教学方面来说

教师要将课堂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 改变教学方式。

对于教学与学生来说, 往往注意的是热点问题, 与课堂而脱节,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脱离。在课堂上, 学生要积极去参与、去学习、去讨论, 把学习的情况写下来, 这样的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依据。

3. 从教师方面考虑

为了优化教师队伍, 必须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优秀的中青年教师, 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教学等能力, 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科学的素养, 最终优化其年龄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及学位的层次, 以及队伍的良性机制。

综上所述, 在大学中, 尤其是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 教师要设法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使得他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 认真的去思考问题, 这样, 才能更好地学好思想政治这门课程, 更好地体会思想政治这门课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的作用。

摘要:在大学思想政治课中, 特别是理论课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 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的教育, 属于一个主要的地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即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以及在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测评步骤等方面来分析, 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被动状态从其成因来分析、思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应对办法。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被动,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 .

[2]郑辉.高校“两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想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1) .

[3]李旭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07) .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2

【摘 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实施,不仅对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改革,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围绕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开展研究,并且研究成果也是值得学习和称赞的。讨论式教学的应运而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了老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在高校的教学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尤其在高校中,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通过灵活高效的学习方式也取得一定成效。但讨论式教学由于刚刚开始,在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方面还是出现很多问题有待提高。

一、讨论式教学的必要性

人们在人类探索真理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讨论,同样,讨论在科教文卫事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历史记载中都有国内外教育学者对于讨论的学习方法加以赞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曾说过“科学扎根于讨论”,讨论在中国摸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也作出不小的贡献。所以结合历史经验,将讨论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方面是重要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并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在讨论式教学中通过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其综合观点来提高其独立性,还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下激发其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张自己的知识网,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对历史学者思考学习情景感同身受,再进行问题讨论时,精力肯定高度集中才能明确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观点的碰撞过程中,又会激发其想象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句话说得好“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

并且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针对学生情感或价值观提出问题要求其讨论时,学生都会对首先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评判,然后将自己认为对的方面展现给大家,对于有思想偏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强硬进行改正的情况下,讨论式教学在这时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展开讨论,学生可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改正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感情。

二、大学思政课中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

(一)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在我国大多数大学教师中,虽然大多数的大学教师都有过专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很少,也就是说专业的培训并没有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并且,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师资队伍,更是缺乏长效机制。

(二)很多大学思政课教师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教学内容,侧重点在对知识的讲解上,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使思政课程成了应试教育。

三、大学思政课中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能力水平。思想政治课程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重点还是在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思政课讨论式教学方法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虽然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开展的,但更离不开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和掌握学生的需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还应具有宽阔的知识面,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思政课教学。以自己深厚的学识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二)创新教学内容。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中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有了调整和添加,对教学内容,不再进行死板的规定和限制。教材也不再作为唯一的教课书,而是作为参考书,所以在课堂上的知识的学习并不只是局限在书本知识上。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实事和从而引发的理论知识。将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政治和案例搬到课堂中来,再加上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时又学习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

(三)正确引导学生适应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讨论式教学的主题后,为达到预期效果,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是讨论式教学的主体,而老师知识引导者,所以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大大提高参与度,讨论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提前告知学生课堂讨论的主体和基本含义,以便学生更好地查阅、搜集资料。

在课堂讨论中,在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兴趣相投的同学一起讨论,选择出一人为讨论掌握好方向和节奏,教师也可以时不时地进行引导,强调主题。其他小组成员可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提出问题,由小组内同学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对于主动性较差的同学还应加以耐心引导,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

在讨论结束后,课堂结束前,老师和学生都应当进行总结。老师来总结课程的主旨和目的,并且对学生们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学生要谈谈通过这次讨论后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全新认识和收获,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学生应该在课下完成对讨论式教学整个过程的自我感知,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自己的想法,还有对以后讨论式教学的期许。老师也应在课堂结束后总结经验和不足,并在讨论式教学教研小组中进行探讨。

四、结语

在大学中思政课中实行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助于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的发挥,培养了积极进取、创新的思维模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师生感情。在讨论式教学方法下,大学定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人才的殿堂,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3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某种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赏识和合理的评价。再看,新的课程纲要指出:“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源泉,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其不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会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优化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做到优化教学评价呢?

一、加强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法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而理解教学是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弯路甚至失败是难免的,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每取得一点进步都是不容易的。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为自己的学习进步而感到自豪。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容纳自己、拥有自信,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重视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具有探究能力,更富有创造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探究学习时的“学习热情的程度、质疑水平的高低、同伴合作交流的参与状态”等情况进行评论;课外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和完成拓展性作业的态度是否积极,方法是否可行,效果是否明显,是否较以前有进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有更高的热情,更端正的学习态度,更为有效的方法,在老师的评价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三、进行延迟性评价,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入

延迟性评价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立即给予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迟性评价能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如何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学习,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延迟性评价,当学生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和观点时,暂不评价,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可以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个途径得出这个答案的?”“你是如何想的?谈谈你的看法。”这些提示能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和探究的空间,能引发学生回顾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说出形成答案的依据,老师和同学听后或许能发现错误的原因,或许他们的回答能打开大部分学生的思路,得到启发。

四、提倡反思性评价。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参与,把活动的评价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的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评和互评,让他们逐步形成自觉的反思、总结学习过程的习惯。当学生的探究学习取得成效时可让学生总结哪些方法比较好,有什么好的建议;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但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求知的过程,可以顺着他们的思路推论,采用归谬法,让学生否定自我,从而获得真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学会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中提高探究能力。

大学思政课践行教学法探微 篇4

在信息立体化、多元化的今天, 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加, 使得大学生可以采取任何一种理念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 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爆炸的知识理念刺激着大学生的头脑, 使得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在一个主流的社会之中, 总是对世界寻找非主流的解读甚至是误读。大学生的这些思想冲击着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在功利主义的推动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大学生看成是一门为考试和毕业做准备的具有短期效应的工具课。如何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抑或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主客对立的解读教材之教学法, 转向对该课程采用践行教学法。

1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法实质上是纯“解读”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将教师和教材彻底分离, 教师是主体, 教材是客体, 教师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教材的过程。在这里, 教师成了教材的局外人, 而不是教材中的一个部分。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主导, 也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而是以教材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都在围绕教材运转。当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学生总是慌忙失措地在教材上寻找答案, 而未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这时学生的知识依然是外在的, 其根源于教师认知的外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就在于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纯粹记忆的工具课, 成为应对考试争取毕业的应即课, 从而无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功能。

2 实行践行教学法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采取践行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以道德为中心的课程。道德需要践行, 它虽然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 但仅停留在认知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在于使学生能够意会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进而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这种理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这种理念的认知上。当学生获得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未能在意识领域形成信仰并进而践行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失效的。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效的原因很多。我们没有必要总在寻找造成其失效的外在原因, 比如社会浮躁和工具性思维等大环境, 进而认为教育是社会和学校教师双方的事情, 将学校教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社会。而是应该深刻研究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有实现作为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客体的教材相统一, 使教师成为教材的一部分, 才能使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才能使教师用有感情甚至是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 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蕴含的“使学生形成信仰并进而践行”的历史使命。

3 实行践行教学法的前提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存在前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践行教学的前提是在还原教师理论意识自信力的基础上进而还原教师意识形态自信力。

3.1 还原教师理论意识自信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课的一种, 理应突出其理论性。而在现实教学中, 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却成为大量史实堆积、大量案例证明教材观点的课程。许多老师以此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固然重要, 但是当大量案例出现时却无法突出理论性, 忽视了理论论证的过程。其弊端是当教师对所讲理论能够举例说明时, 学生便认为理论得到了经验式的证明, 而当教师无法举例来说明理论或举例不当或不符合自己对世界看法时, 学生便认为理论是无意义的。注重案例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 但是不能因为突出案例就使课程的理论性降低, 使学生对知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相信理论的魅力。感染学生的途径除案例教学外, 理论论证是大学教学的最佳途径, 逻辑本身就是一种美, 大学文化本身就是理性文化。

3.2 还原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课程, 其践行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必须相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 对这种理论的信任不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而应该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刻理解的理性认识上。教师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刻拷问, 考究其正确性。这样才能使教师自己真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经得住一个教师的拷问, 才能经得住学生的拷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不是通过“喊口号”喊出来的, 而是经过和其他理论对比, 经过和现实的对比, 经过理性思考确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践行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还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力。

4 实行践行教学法的路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的路径上, 必须做到“五个还原”和“两个摒弃”。

4.1 五个还原

4.1.1 一是还原学生的现实语境。

教学的过程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立体实践过程。而不同的学生有其教学的不同语境。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该能够还原学生的现实语境, 能够设想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语境。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整体现状, 比如学习方法、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点等。大学生因为其教育背景、学科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现实语境。教师只有抓住这种语境, 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 进而达到教学效果。

4.1.2 二是还原教师的现实语境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还原现实教学的真实场景, 预想教学中自己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在教学情绪、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方面。只有还原教师现实语境, 才能使得教师备课成为立体式的现实教学的理论表征。

4.1.3 三是还原教材的真实语境

不同的教师因其自身的教育背景不同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鉴定其真实性。其一是采取经验主义的归纳法, 立足于现实进行考察, 用现实来进行验证;其二是采取逻辑论证的方法。这里的逻辑应该是两种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是对辩证逻辑的反映。所以更应该注重对理论进行辩证逻辑的考察。只有教材上的理论说服了教师本人, 才能使得教师和教材成为一体, 才能使教师成为活教材, 并最终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现实践行。

4.1.4 四是还原师生之间的交流语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不过这种交流有有声交流和无声交流之分。一般情况, 当教学形式多样时往往注重的是有声交流。对于政治理论课而言, 有声交流是一种显性交流, 它只能产生外在形式上的互动, 却无法实现内在内心间的共鸣。所以, 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更多注重的是无声交流。而无声交流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过程立体化, 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严密性, 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科学性;既要注重语言和语调的感染, 又要注重理论逻辑的运演。教师和学生只有在某一个契合点上实现共鸣时才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4.1.5 五是还原实践教学的历史语境

实践教学以其感性直观的优点颇受高校和学生欢迎。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 实践教学重在还原其历史语境, 使学生能够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了解当时的情况, 进而能够对其进行历史性考察。只有进入当时的历史语境, 实践教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

4.2 两个摒弃

一是摒弃“实证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将政治理论课量化进行教学。其缺点在于使政治理论课成为“目中无人”的纯粹知识演进的课程, 从而使其失去了感染学生之功能, 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摒弃“情趣”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使学生感觉有情趣是好的, 然而却不能将其泛化为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实质是为提高学生兴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为一种纯粹的幽默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个教学兴奋点就不放, 最后换取的仅仅是学生“哈哈一笑”这样的短期效应, 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场临时的表演秀, 其最大弊端就是将大学教学方法降低为中学的层次。大学文化是理性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凸显理性的课程, 如果要提高学生兴趣的话, 我们应该选择激发学生的“理趣”意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意会知识并在现实中践行。

5 小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归根到底反映的是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问题。正是学生看到了二者的矛盾, 深知理论无法解释世界 (理论的作用首先在解释世界) 的时候, 理论就变为纯记忆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工具理论, 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也正是无法科学理解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时, 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无效教学。在当今多元化思想的今天, 给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正确的, 而问题是怎么灌输?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是信仰。然而,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对比的话, 学生就很难承认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是喊出来的, 而是理论论证出来的, 是和别的理论对比出来的, 也是实践证明的。只有回到教学的原初语境,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理论性。为此, 我们必须在还原教师理论意识自信力、还原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力基础上, 进而还原教师教学的现实语境, 还原学生的现实语境, 还原教材的真实语境, 还原实践教学的历史语境, 还原师生之间的交流语境。唯有这样,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有效的教学模式, 最终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初衷。

摘要:从反思大学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出发, 对大学思政课践行教学法做了基本探讨, 指出实行践行教学法的必要性, 并从还原论视角阐明实行践行教学法的基本前提和实现路径, 从而完成思政课教学之初衷。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践行,还原

参考文献

[1]李益.大学生人文价值自省培养及其对思政工作的促进———以宁波地区高校为视阙[J].价值工程, 2011, (36) .

[2]张双宁, 李辉, 闫献伟.加强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价值工程, 2011, (34) .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5

性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微课和翻转课堂概念和特点的研究,以及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特点、现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分析,探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大学思政课教学

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1.概念界定

(1)微课。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简称为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最早将这一概念用于教学。Penrose 教授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课程就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在微时代背景下,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将会越来越普及。

(2)翻转课堂。2011年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发起人萨尔曼?可汗在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上题为“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中,提到他上传到Youtube上的很多免费教学视频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这些教学视频在几个实验学校使用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受此启发,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了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在家看视频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流上。这种做法颠倒了传统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这就是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分解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及联系实际分解知识点,制作微课课程,包含PPT、视频、Flash等,布置课下任务。学生自学微课程,在课外自主学习使知识内化。在课堂中,学生讨论交流,反馈问题,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录制微课,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是第一步。学生记录视频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共同完成作业是重要环节,结果是高效学习。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1)教师角色发生转变。首先,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递者和讲授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一些组织策略,如一些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活动策略,师生互换的角色扮演、小组学习、趣味性学习策略等。其次,教师是微课资源的提供者和设计者。教师需要对所教授的知识非常熟悉,又要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书本知识的讲授、相关知识的拓展、学生实践的路径等。

(2)学生角色发生转变。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下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视频资源,还可以选择每次学习量的多少。学生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3)增加了思政课教学中的互动,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翻转课堂增加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大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预习将要学习的章节,对相关知识点和重难点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凸显了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课堂模式中,师生是平等的主体。近两年,翻转课堂也鼓励?W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在讲台上汇报心得或讲解知识点,教师给予指导。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良好互动,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使所学知识更好地内化。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能提升自己,有利于进行教学反思,发现自身问题,不断进步。

二、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大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思政课教师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必要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关注国内国外大事及新闻热点,对国家的新战略、新理念、新思想能够及时跟进。这使思政课教师在建设微课资源时,能将相应的知识点与国内外大事、新闻热点相结合,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能够与高校辅导员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沟通。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委学生处教师和其他行政人员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的特点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思政政治教育者及时沟通,了解大学生的状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建设思政课微课资源,更有效地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这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融入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再次,思政课教师大都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近几年的思政课教学信息化大赛使思政课教师在课件制作、网络资源获取、设备应用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促使其进行教学反思和学习交流。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行,使这些所学内容逐步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这为顺利实施微课翻转课堂提供了便利。

2.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学能力较强,能够自觉完成微课程的学习。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高校已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大学期间,应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都注重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小,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同时,笔者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较强,在比较安静的氛围中能够静心学习;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差,极易受外界干扰。

(2)大?W生能关注国际大事,对微信、QQ等都能熟练应用,能够较好地实现翻转课堂交流,对教师有所启发。现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愿意组成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进行汇报。不少学生有兴趣关注国际大事、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能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录制视频,与教师角色互换。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大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3.教学环境的分析

(1)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分析。高校现行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为利用电脑和课件集中授课,学生课后根据个人兴趣自由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比较明显的。首先,现有的思政课教学课件部分知识点不够突出,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述的速度。由于课堂学习之前缺乏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拓展,学生不参与制作课件,有时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在有限的思政课教学时间内,学生观看课程课件时不易及时地发现问题,课下发现问题后也无法及时与教师沟通,这样不能很好地将知识内化。而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需要构建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

(2)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行至今,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已经逐步应用于大学思政课教学中。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使用电脑、电子阅览室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已经比较普遍,这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随着自媒体兴起和微时代的到来,大学师生共同建设和共享微课资源更加便利,微信、QQ和一些视频软件的应用,为师生共同成长、转变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综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够让大学生积极学习思政课知识,增加师生在学习中的互动,有效改善当前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Berrett,D.How “Flipping” the Classroom Can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Lecture [J].The Education Digest,2012,78(1).[2]Brunsell,E.& M.Horejsi.A Flipped Classroom in Action [J].Science Teacher,2013,80(1).[3]Milman,N.B.The Flipped Classroom Strategy: What Is It and How Can It Best Be Used? [J].Distance Learning,2012,9(3).[4]卜彩丽,马颖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报,2013(7).[5]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2).注: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课题、思政专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16ZC91)。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6

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把廉洁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要加强廉洁教育研究,提高主体素质;建构教育模块,使廉洁教育纵向贯穿全程;结合思政课课程教学,使廉洁教育横向立体融入;将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宽廉洁教育渠道。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廉洁教育

收稿日期:2011-12-21

作者简介:王建华(1964-),男,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宁(1961-),男,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反腐败的日益深入,通过廉洁教育预防腐败这一理念渐成共识。2003年10月,第五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就预防腐败问题指出:“开展有助于不容忍腐败的公众宣传活动,以及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方案。”2005年 1月,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1]为了落实中共中央的反腐倡廉教育精神,2007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作了全面安排部署。

一、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一)二者教育内容的相通和结构的匹配一致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2]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廉洁文化的思想理论,以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传统美德、法制纪律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有组织地运用合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手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期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基础性内容,也包括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主导性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拓展性内容。可见,二者内容体系具有相通性。尽管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但其知识内容的构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结构层次相匹配,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完全可以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二者教育对象特征具有相同性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是有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前提。在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由于社会的开放性、多质性不断凸显,个体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显著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也表现出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使部分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功利化、政治认同模糊化、政治参与冷漠化,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情况。一些不廉洁的意识和行为已在部分大学生中初见端倪。如在评优评先、入党等问题上,一些人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想方设法请客送礼;在班干部竞选中大肆拉票、搞贿选;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一些毕业生更是信奉金钱万能的理念,认为中国是“人情社会”,“关系”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为获取较好的工作岗位,不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而是寄希望于通过拉关系等等。这些折射出在某些大学生心里,已具有了腐败意识的萌芽。因此,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政治理念,解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廉洁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向大学生灌输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权力观、义利观,批判腐朽堕落的价值理念,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保证廉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二者的功能与价值相符合

政治性是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洁教育的本质属性。关注大学生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态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构建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方式,使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文化化”,培养适应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人”、“文化人”、“政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共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的政治导向功能、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价值指引功能、开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行为规范的行为指导功能。[3](P.24)与此相应,大学生廉洁教育表达了特定阶级的政治倾向性,其宗旨在于树立当代大学生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形成政治共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廉政建设主体。大学生廉洁教育在功能和价值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吻合,使之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认真加以探索研究。

(四)二者的原则和教学组织方式方法相一致

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是大学生廉洁教育,都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原则、整体覆盖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而组织教育教学的实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廉洁教育都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根据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选好相应的案例,并运用好教学形式起到以案说法的教学效果。二是专题教学法。可以把廉洁作为专题进行教学,比如讲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时,讲法律法规有关职务犯罪的内容时,都可以专题的方式开展廉洁教育,增强廉洁意识。三是课堂讨论法。选取适合讨论的内容,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达到对某个问题或内容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当官的职业理想价值取向,可以让大家一起来分析官瘾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价值观和权力观。

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廉洁教育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一致性,说明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并不需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外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全面渗透廉洁教育,使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廉洁教育,通过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当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渠道来进行。这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结合我校廉洁教育的实践,我们认为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主体素质

廉洁文化进课堂,深入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并使之卓有成效,关键在教师。针对部分教师对反腐倡廉理论缺乏研究,对反腐倡廉实践关注不够,对党的廉政建设方针、培养合格廉政建设主体的重要任务认识不到位,对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了解不多,从事廉洁教育知识积累不够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大力提升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

一是要组织实施廉洁教育的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中央反腐倡廉教育的各项工作部署,深刻认识作为廉洁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责任使命,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握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是根据教育者应先受教育的理念,教师要先学一步,力求学深学透,为教育实践打牢根基奠定基础。在教师自学钻研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通过举办教师学习班、培训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三是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廉洁教育的工作和理论研讨,既注重教学,又注重科研,使教育者能够立足于廉洁教育的学术前沿,把握廉洁教育的规律,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研究围绕大学生廉洁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层面来开展,组织教师开展编写廉洁教育的教学大纲,撰写廉洁教育的教案、制作廉洁教育课件的“三个一”活动。通过“三个一”活动,使教师既学习钻研廉洁文化及教育的科学核心内涵、目的、要求和意义,提升理论水平,又使教学方式方法贴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建构教育模块,纵向贯穿全程

廉洁教育与大学生政治教育相结合,纵向上必需贯穿整个学程。要构建“抓两头重中间,把好两关重过程”三个模块有机衔接的廉洁教育模式。一是抓开头、把好入口关。即每学年新生入学,适时组织以“诚实、诚恳、诚信”为主题的“新生入校走进大学第一课”,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做到“廉学”,使自己通过大学学习,不仅成为“某种人”(掌握一定知识技能、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同时更要成为“人”(社会人、文化人、道德人)。二是重视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即结合思政课的课程教学,融入廉洁文化的内容,全面实施廉洁教育,提升学生对廉洁文化的理解认同,通过进课堂达到进头脑。三是抓结束、把好出口关。即每届学生毕业离校之前,认真组织好以“清白做人、清廉做事的廉洁人生”为主题的“走出大学最后一课”。通过抓好这三个环节,做到对学生“进入大学提要求、过程学习有提升,踏上社会有提醒”,实施好对大学生的全程廉洁教育。

(三)结合课程教学,横向立体融入

(1)与《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紧密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及现阶段我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反腐倡廉形势。利用《形势与政策》课这一教学平台,分阶段、分层次,以专题形式开展廉洁教育。在全校大一、大二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分学期设置侧重点不同的廉洁教育专题,开展专题讲授。在高段学生中,聘请专家学者和学校相关领导给高年级学生作“廉洁人生教育”专题讲座。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廉洁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教育板块”教学中,在思想修养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引导大学生确立廉洁的意识。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的社会理想,避免奢侈腐化的个人生活目标和把当官作为唯一职业目标的价值取向;二是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权力观;三是把爱国主义作为人生价值的准则,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倡导报效国家,为国家为社会献身。在“道德教育板块”教学中,一是通过廉洁自律、养廉以德、以俭养廉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二是利用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和诚信道德的内容进行廉洁教育,引导学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做一个诚信的公民。在“法律法规教育板块”教学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廉洁奉公,清廉执业。

(3)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等内容的教育教学中,溶入廉洁文化的内容。

(四)将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宽廉洁教育渠道

为避免“就廉说廉”的刻板教育模式,增强廉洁教育的说服力,使廉洁教育取得成效,必须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社会教育,做到理性认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个体意识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应努力在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浸透廉洁教育思想,通过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宣传廉政文化,组织大学生到监狱参观、到法庭旁听,使大学生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接受直观、生动的警示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启发,在实践中自省、自警、自律、自励,真正将廉洁意识内化于心、显化于行,从而成为廉洁教育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R].2005,(1).

[2]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R].2007,(3).

[3]曹萍,邱蜀进.思政课功能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24).

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树立起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即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与教学, 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发展;承认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以此为衡量教学的重点。

2.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

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态。开放式教学观表现为对教学方法进行开放, 即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性、发现法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时空进行开放, 即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少占有时空, 而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 努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视野,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以使学生独立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对课堂权利进行开放, 即在开放性课堂里, 学生享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 每一位学生都应成为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一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教科书已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所以,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走出课堂。例如, 学习“投资的选择”时, 我就2009浙江卷27题来让同学们讨论:小张在2007年将30万资金全部用于投资股票, 年底赚了10万。而2008年同样的投资却亏损了16万。小王在这两年内将30资金中的5万投资股票, 6万投资国债, 18万存入银行, 1万购买保险, 共获利2万。上述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

(1) 盈亏取决于投资结构;

(2) 分散投资有利于规避风险;

(3) 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

(4) 投资项目越多收益越大。

A、 (1) (2) B、 (3) (4) C、 (1) (4) D、 (2) (3) ……根据相关知识点设计调查报告, 分析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炒股票的情况、我们应如何规避风险, 采取哪些办法, 就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另外采取合作学习法的指导和运用。首先按座次确立四人小组, 并分担具体责任, 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3. 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 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 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 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 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在此前提下要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还在于如何去教学生, 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普遍存在着单纯传授知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等弊端, 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变一人讲为大家讲

转变角色, 敢做学生的“学生”。新课改下,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 而且也通过对话去教, 整个教学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怎样做学生的“学生”呢?教师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 有的方面比我们懂得多, 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也有不懂之处, 我们应与学生互学。“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教师要由课堂的裁判者变为课堂学生的激励者, 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 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四、诱导发散思维, 鼓励标新立异, 培养独创精神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 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它是指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不同答案,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能否多角度思考, 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 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 敏捷而又灵活的思考问题。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要让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奔驰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 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 学会从错误中学习, 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 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8

一、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状

某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学, 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不明重要性。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厌学, 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课的重要性。这种情绪反映的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先入为主”的主观、片面的认识问题, 也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欲拔不能”的、负面情感问题, 更是某些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听之任之”的惯性、持续的意志问题。

(二) 思想逃课。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在课堂的反映集中在逃课上, 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严格, 所以公开逃课的现象几乎很少发生。这里的逃课是指某些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思想逃课, 即人到心不到, 甚至眼、耳、口、脑都不到的现象。

(三) 行为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最终反映在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上, 如果抛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逃课行为, 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活动应付, 学生对思政课安排的课堂活动, 往往以少数几个“积极分子”的主动参与。二是作业应付, 对于完成思政课的作业可谓是自有招数, 一部分网上下载, 一部分抄袭别人, 一部分自我乱造, 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脚踏实地地高质量地完成;三是考试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仍抱“60分万岁”的心态和“临时磨枪不快也光”做法。

二、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成因

(一) 起点低, 认识缺位。

起点低, 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历史原因。一方面,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上思政课, 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客观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思政课往往沦为“豆芽课”, 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 形成一种轻视、忽略的态度。因此, 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思政课是缺乏活力与生机的, 长期的“审美疲劳”, 导致某些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厌学思政课, 到了高职阶段, 这种厌学之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而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 某些高职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学习水平较低, 往往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上是欠缺于本科学生的。尤其, 对于思政课, 他们的知识储备十分欠缺, 而大学思政课是全国统一教材, 既有理论性, 又有深度, 很多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

认识缺位, 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实原因。在问卷调查中, 某些高职学生在课程认识上普遍呈现出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相较本科学生, 某些高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以及要考级的公共课, 比如计算机、英语等。因为, 一方面, 他们认为自身的就业压力可能比本科生大, 更应该把专业学好, 另一方面, 他们还认为思政课对就业起不到多少作用。基于某些高职学生如此主观、片面、肤浅的对思政课的认识, 厌学就自然生发。

(二) 高职院校不重视, 建设缺位。

思政课在某些高职院校中, 不被重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思政课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是无作为的。主要从两个层面说, 一是,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校专业学科的发展, 对于公共学科并非同等对待, 尤其对于思政课, 就学校层面也是一种“说起来重视, 做起来轻视”。二是, 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的偏见, 影响到思政课在学校中的发展, 因为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强势群体。当前很多高职院校, 都是从早期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 不少专业课教师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政课等同于中小学思政课, 他们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上挤占思政课, 使之始终较为弱势。

由于种种原因, 思政课在一些高职院校不被重视, 自然使得对思政课的相关建设缺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客观限制了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的潜力挖掘。具体而言:一是, 部门建设欠缺。虽然各高职院校应要求设立了独立的思政部二级机构, 但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很多学校并没有落实, 比如生均15元的思政课专项经费往往没用于此;二是队伍建设欠缺。一则师资队伍弱小, 教学任务繁重, 难获得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机会, 教学水平的提升空间小;二则人才引进乏力, 学校往往以辅导员、行政人员乃至外聘教师的大量兼课替代对思政课新人的招纳。三是课程建设欠缺。由于前两者的欠缺, 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课领域没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带头人, 更难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精品课程, 往往照搬别人或者得过且过。

(三) 一些高职教师有倦怠, 教学缺位。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内外两重原因。从内因来看, 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缺少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和中学思政课教师比, 他们没有升学率对他们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和本科思政课教师比, 他们感受不到同为高校教师的尊严和待遇。从外因来看, 高职院校普遍的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职称评定都把科研成绩放在了第一位, 但是高职思想课教师与同校的专业课教师比, 在科研项目、科研成绩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 当科研上难以突出而教学上又得不到学校的认同, 高职思想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就自然而生。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缺位具有主客观因素。客观上, 目前, 高职院校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像本科院校一样实现“选课制”,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同时, 师生比的严重不足, 导致教师不得不上更多的课, 出现“上好上不好一个样, 上多上少却大不一样”的局面。因此, 高职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了量, 却难提高质。主观因素, 由于评价机制、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原因的限制,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教学改革、教法创新缺乏积极性。加上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 对课程的认识度并不高, 对学生的了解也不深入, 使得教学没有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对策

(一) 学校强化———德育为先, 整顿学风。

学生厌学从根本上讲是学风问题, 但学生的学风问题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 从学校层面涉及校风, 从班级层面涉及班风。笔者认为, 只有校风班风正学风才能正。因此, 要端正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学风, 必须首要从端正校风班风入手, 由校及班及个体, 真正做到从理念到行动的“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要做到这些, 根本的是高职院校要真正重视思政课, 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帮助思政课提高在师生中的分量和地位。第一, 学校要始终在全新师生中贯彻和强化“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 发动全员参与, 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学生的学德学风建设放在首位。第二, 学校要坚持把“德”放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首位, 在评优评干、毕业推荐、入党、实习等各个环节中要构建学生的“德”的科学评价机制, 以遏制学生中“重才轻德”的思想。第三, 学校要不断夯实思政课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 消除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对思政学科的歧视和偏见,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政课与其他必修课的同等重要性。第四, 学校要督促各院、系部进行学生学风建设, 以长效性的正学风、促学习的机制扭转高职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二) 教师细化———以生为本, 激发兴趣。

学生厌学反映了学生的课程情感状况, 但学生的课程情感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 要让学生不厌学首先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且真心喜爱这门课程, 而这不是课程自身能达到的, 必须通过任课教师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培养。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从高职学生情感的细腻处入手, 把以生为本落实到实处,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一定能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

第一, 职学生群体, 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的构成参差不齐, 文科理科也不一样, 甚至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也差别很大。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细分学生类型, 深入到任课的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多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为切入点。比如, 主动兼任一个班级的辅导员, 就能在学生工作中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以女学生居多, 女生的感性认识偏强, 情感更丰富一些, 所以在教学上多以案例入手、进行情景模拟更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 细化自身教案课件, 精细施教。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课件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 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课件的细化和美化上加强备课。一是课件形式要新颖, 注意简洁。既要有自己独特的课件风格, 又要追求每一章的不同式样, 避免“以一敌十”、一劳永逸的做法。二是课件内容要生动, 力求丰富。不能简单地进行材料的堆砌, 要十分注意在适合的位置采用最适合的材料阐释教材内容。三是课件讲解要活泼, 善于启发。要改变“灌讲”的粗放, 善于在“设问—归纳推理—质疑—总结”诸环节中进行精细的“互论”。

(三) 教学优化———践行为主, 增强互动。

学生厌学反映了教师的育人手段欠缺, 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手段不欠缺在理论教学上而是欠缺在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思政课教学无论形式和内容怎么创新, 都最终归结在理论如何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因此, 思政课教学的优化, 应积极围绕理论有效联系实际展开。

第一, 优化教学路径,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 是指让高职学生在课外、在校外、在书本之外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一是在校内的学生活动中, 增强学生思政课相关内容的设置, 如辩论赛、读书会等, 最近的“中国梦”活动中就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政课知识学习情况。二是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中, 安排参观体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小论文撰写等多形式的学生践行项目, 使学生在“做中学”, 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思政课组织大一学生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 使他们亲身见到了“江姐”的狱中生活, 效果远比书本和教师介绍来得直接和深入心灵。“引进来”, 是指让一些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学生楷模、先进人物进思想课堂, 增强对学生进行显性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会, 对学生起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 “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是笔者学校早年毕业生, 虽然她的事例思政课教师早已进课堂、进教材, 但要进学生头脑远不及邀请她到学校做的一场“杰出校友”报告会。

第二, 优化教学模式,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推动”。所谓教学的“双向推动”, 是指思政课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从而推动教与学的良性相长, 实现双向受益。这种师生的“双向推动”形式是多样的, 有讨论式、活动式、问答式、情景式等,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创新。总之, 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比如, 笔者讲爱国主义时, 在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时, 设计了“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一活动, 由于学生以川渝两地的居多, 所以课堂以川渝之外的学生介绍为主, 而笔者也给他们介绍了重庆。学生积极性很高, 也使得“爱祖国的大好山河”这一内容更为具体和亲切。这就是典型的“双向推动”, 学生介绍、老师也介绍;学生介绍时老师想知要提问, 老师介绍时学生也好奇也要提问;学生和老师都会反思家乡可不可爱, 祖国可不可爱?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生“知之, 好之, 乐之”。

改变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是一个长期任务, 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

摘要:高职院校某些学生对思政课有厌学情况, 本文从思政课教学现状入手, 基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以真正能实现思政课的基本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坚.内引外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2.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9

启发式教学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是一种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思考问题。

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主动思考呢?笔者认为赋予思政课枯燥的理论以感性的色彩, 使理论教学感性化,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课件设计注意动感和美感

幻灯片的切换、文字、图片的出现都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动画的。另外, 幻灯片可以选一些适合的图片来做背景, 选图片做背景时要注意所选背景图片要与所讲内容尽量协调。如果所讲内容比较严肃, 则用作背景的图片就不要过于活泼。课件除了所用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外, 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空白的地方插入一些小小的图片或线条, 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但是, 课件设计时既要注意动感和美感, 也要切忌不要过于花哨, 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适得其反。

2 卖点关子

说书人总是在说到关键的地方戛然而止, 让听的人总想接着往下听。这种手段俗称卖关子。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可以卖一卖关子, 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讲授充满期待。那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一些问题, 问题先提出来, 但并不马上回答, 而是在相关的内容讲解之后, 再回到刚才所提到的问题。这时可以先让学生来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 老师再作提示。一般地, 在相关的知识讲过之后, 学生自己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如果导入时卖关子可以引起学生对本次课的注意力;过程中卖关子则可以将学生从开小差中拉回来。如果能够不断地卖关子, 就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笔者曾经讲到《政治经济学》这门课中“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时, 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手段。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

为了发展生产力, 我们国家现在鼓励私人创办企业。如果你毕业后将投资办厂, 你是不是希望你的企业生产连续进行而不发生中断呢?那么, 要使生产连续进行需具备哪些条件呢?这就是本次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今天我们学习-----

在上课前先把这张幻灯片放出来, 学生看了之后, 感到很好奇, 非常想知道今天到底要学什么。在吊足学生胃口之后, 老师才把要讲的内容打出来: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之产业资本循环

由于想急于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所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非常认真。在讲的过程中我又故伎重演。在讲完“并存性”问题后, 我又继续设问,

请同学们思考:商品资本比例过大将对资本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减小商品资本的比例?

提出上述问题后, 我也没有马上讨论这个问题, 而是继续往下讲资本连续运行的第二个条件“继起性”, 在“继起性”问题讲完之后才回到该问题上进行讨论。由于课堂上多次制造悬念, 所以这次课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听课很专注。

需要注意地是, 在设计问题时要有讲究, 最好能够联系到学生比较熟悉或是感兴趣的内容。

3 来点煽情

煽情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然后使其思考。由于学生都比较感性, 易于被打动。如果你打动了学生, 学生也就很容易积极思考你所提出的的问题。

例如, 在讲到台湾问题的由来实质时, 我播放了诗朗诵《乡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所写这首诗抒发了与大陆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诗朗诵结束了, 教室里鸦鹊无声, 大家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与诗人一起感受那种思乡之愁。这时我问到,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学生回答。我又问道:诗人为什么不跨过那道浅浅的海峡以解他的思乡之苦呢?

一些学生知道一点, 但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说到,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学习来了解一下问题的由来吧。由于学生都被这首诗感动了, 所以在接下来学生是带着感情来听完这个问题的, 所以听得很认真。

再比如:一位老师在讲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问题时, 采用“南京徐宝宝”的案例来论证人们在追求真理的同时应该具备一些人文精神。该案例很感人:

南京市一个五个月大的徐宝宝因眼部感染住进了医院, 在住院期间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失去了小小的生命。徐宝宝的妈妈为了救孩子多次向值班医生下跪而均遭拒绝,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位值班医生当时在玩网络游戏。可爱的宝宝刚刚来到世间就匆匆地离开了, 给家人留下了无尽的伤痛。

学生都是善良的, 充满同情心, 对于事件当中医生的做法感到义愤填膺, 所以在看完这段视频后, 无不为之动容。如果这时老师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话语来点题效果会更好:

“同学们, 面对这不该夭折的小生命, 我们是不是觉得医生在追求精湛技术的同时应该再多些人文关怀呢?”

短短的一句饱含同情和爱心的话语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也会引起学生深深的思考。在这里, 无需太多语言, 只此一句就已足够, 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已经处于深深的思考之中。

4 增添一些文学艺术气息

思政理论课上突现诗词歌赋, 会让人耳目一新。短暂放松之后, 既达到了教学目的, 又陶冶了情操, 活跃了气氛。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在讲到 (先进) 文化的作用时, 我举了毛泽东写的著名的《咏梅》这首词:“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思政课堂上出现这首词学生感到很新鲜, 于是和我一起大声朗诵, 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之后, 我问学生:

这首词写于什么时间?毛泽东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词?

学生回答不出来。于是我就给大家讲, 这首词写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很大挫折, 中苏关系恶化, 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对中国进行制裁。为了鼓励当时的人们战胜困难, 度过难关, 毛泽东写了这首《咏梅》。通过对这首词的欣赏, 既陶冶了情操, 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领会了文化的作用。

除了采用文学形式之外, 也可以运用音乐戏剧、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 只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都可以运用到课堂中。

5 加深印象

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为了大家理解问题, 总要举一些例子。一般的例子只是有助于大家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好的例子不但有助于理解, 而且还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使学生记得时间长一些。例如, 我在讲“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就采用了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商品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两个, 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根本条件是“存在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如果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把问题说清楚, 但是印象可能不是很深刻。在这里, 我求助于大家都熟悉的董永和七仙女来帮忙效果很好。董永和七仙女在地主家做工期满, 二人非常高兴, 在回家的路上, 二人有一段对唱:“我耕田来你织布, 你挑水来我浇园……” (这段黄梅戏对唱大家都很喜欢。如果老师能唱出这两句更好。) 接下来, 我分析道, 耕田和织布是一种分工, 但是, 在这里是董永耕田, 七仙女织布, 那二人还用得着交换吗?答案是否定的, 学生齐声回答。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仍很踊跃。我又问到:假设现在不是董永耕田, 而是李咏耕田, 七仙女织布, (学生大笑) , 那岂不是二人一个缺吃一个少穿了吗?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齐声答:交换。于是, 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 而且印象也会很深刻。

以上, 是本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当然, 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讲课的内容而定.总之, 在大学思政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艺术启发、诱导学生,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体过程和结果有强烈兴趣, 才能使他们以良好的情绪, 巨大的热情, 集中注意力, 认真学习和思考.如此, 我们的思政课教育才会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摘要:如何上好大学思政课需要讲求教学方法, 相对于注入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但是如何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呢。该文总结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一些艺术手法, 赋予枯燥的理论以感性的色彩, 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为一个辅导员, 如何将十八大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到学生思政教育中是刻不容缓的。从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需求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以创新的方式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思维习惯, 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 学到所需, 学到所求。

一、提高思政教育人员的自身修养是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高校其他课程一样也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目标定位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对当前国际形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才能理解当前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手段, 提高对国内外、周边及西方社会局势的把握和理解, 认清自身肩上建设祖国、改善祖国的重任, 从而提升责任感并且获得心系民生、胸怀祖国的忧患意识。而要到达这个目的, 对于教职工自身的要求便是重中之重。

1. 思政老师的知识面需拓广

教育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不少高校教师都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只是在教学期间让学生了解当前发生的时事或制定的政策, 以此来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已, 但是事实上随着学生思维的成熟, 学生早已不满足于仅仅是填鸭式的被告知当前发生事件。在教育过程中, 结合历史来阐述当前国际形势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充知识面, 更能激发起学生对死板思政课程的兴趣。而这就要求当前教师不断的提高个人素质, 增大阅读面, 熟悉并掌握古今历史中的重大变革及里程碑事件, 深刻理解中国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 并且结合中内外国情差异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借古喻今和中西结合的思维方式使得老师在讲当前形势的时候能够解释种种原因。更好的分析十八大精神的精髓, 在教导当前形势的同时灌输正确的思想, 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埋下坚定的基石。

2. 思政老师的表达能力要高要求

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是通过一系列当前党对大学生的要求来做到高校大学生的与时俱进。在此过程中, 如何将无形的党的思想用言语或者简短文字的形式传达给学生, 这就要求思政老师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即便思政老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无法将党的精神落到实处。因此思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才便于更好的讲党的理论结合至课堂和学生的思想教育中。

3. 思政老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中共党的十八大包括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培养知荣辱, 讲正义、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多元快速发展, 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 易把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本质, 从而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至于做出一些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思政老师从正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一些正确的引导。良好的引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社会观与价值观的正确走向, 更是为学生对今后人生构建了一个积极的框架, 为今后学生的整个人生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讲课方式的生动性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必备条件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通常都是以老师在台前重复学生早已知晓的当前事实来传达和讲解党的精神, 但事实上沉重压抑的课堂气氛并不利于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甚至于反感思政教育本身, 所以关系到知识传输的成败关键, 提高讲课方式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势在必行。

1.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爆发式增长、接受渠道多样化的时代, 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一的教授方式, 另辟蹊径得借助网络的快捷和长时效性,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好奇心和接受知识的主动性, 一改思政教育原来枯燥乏味的形象, 并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2. 适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 通过开展各种党员活动, 将中共十八大的精神带入宿舍, 带入校园, 带入社区街道。在大学生活中, 学生党员和领导团队也是团结学生和党的重要纽带。学生干部可以通过在贯彻中国十八大精神要求的前提下, 组织召开各种主题班会, 或者将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带入实践生活中, 扶助其他学生, 将中共十八大的精神落到实处。同时, 在充足的课堂教育之余, 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讲课堂上所接受的教育学以致用, 拓宽视野,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从而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上应用的实践操作上, 以此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包括在课堂上正面应答学生对于围绕本门课程所产生的疑问, 在课余生活也应该积极走入学生生活, 在良好氛围下积极探讨并答疑解惑。放下师长不可侵犯姿态, 善于接受并听取学生正确的看法和观点, 学生有不解和矛盾应循循善诱, 慢慢引导, 从而正确灌输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三、让学生自行思考才是新时代思政课程的决定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时期, 虽然对现实生活已有一定的看法, 但是要做到真正成熟独立得去思考问题仍需要辅导员的正确指导。也只有当培养学生自我判断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才能胜任十八大背景下党的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的重要角色。

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迅速要求扩大自身交往的圈子, 提高人生认知能力, 并努力希望将自己融入社会中,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笔者上课时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当今时事问题中紧密讲自己结合与当前国际形势中, 凡事以人民、国家利益为重。在肩负社会责任的同时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 开展形势多样的社会调查, 科普宣传等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 思政教育者如果在学生肩负责任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融入学生的切身生活中来, 这不仅加强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建设, 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 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生

在新时代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学生思政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需求的不仅仅是墨守成规的老一代思维, 新形势下的科学发展观才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健全的人格才是从大学生角度上所急需的提高个人素质的必需品。

3. 对思政内容的发散性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才是使学生受益终生的思想建设。以往的教学方式只是以让学生记住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缺陷, 这导致学生无法有机会自我思考自我判断。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有自我思考的强烈意识, 根据思政教育课上的切入点进行发散性的思考, 从而更好的理解当今社会的格局和未来的国际形势走向。同时, 高校思政教育者应适应大学生思维开发的特点, 将思政教育与当前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渴求度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不被不良信息和错误言论所迷惑, 汲取正确健康的知识信息。毕竟大学生是将来构建未来社会人的主体, 科学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能力是我们思政工作者在十八大背景下, 课堂教育式舞台上让学生真正学习的重要手段。

结语

思想教育课程虽然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说行学科, 但是如何清楚的了解学生所需求的内容以及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兴趣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去引导启发学生, 授之以渔才能是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和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和重要性, 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方式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更加清醒的将自己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因此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贾后明, 陈金生.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8 (5) .

[2]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C].湖南:陈成文, 2011年.

[3]杨湘红.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坚持“四结合”原则.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2年第5期:44-45.

[4]李木柳.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及路径的探析.职教论坛, 2012年第23期:35-37.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11

摘要:现代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因为其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描述抽象甚至枯燥,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求讲师在讲授课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改善改良其教学方法。本文简要分析基于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兴趣培养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学生接受到东西越来越多。思想政治课程也是学生的重点学习课程之一,国家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入,如何培养思想政治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也是目前高校和中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社会性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行为规范。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树立其价值观。使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吸收其传达的思想,并付诸实践行动。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其思想政治课程主要讲授的是马克思列宁主意理论教育、我党的发展路线、发展方向,以及在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推行爱国主义学习革命传统精神。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和认同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最终达到拥护我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基于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一些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不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它是根据社会变迁和政党变迁产生的一门课程。我国目前实行的思想政治课程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讲师在讲授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各大院校及中学都有其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下是近几年内较为常用和新颖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参考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课程,其本质上为一个政党的基础理论。一个政党从建立到发展的经历,都会编写进思想政治的教材中以及史学资料中。一些高校和中学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会参考政党历史进行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历史的记载是从第三方的角度记载的,一般情况下都能较为客观的进行记载和讲述。通过参考政党历史和国家历史,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讲授,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一个政党的发展和经历,最终达到学生对政党的认同或者理解,达到教学目的。

(二)影视教学法

政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宣传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较早时期为报纸宣发,电台广播传播,一直到影视剧的传播都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部分高校和中学采用影视教学方法。例如我党较早时期拍摄的地道战,地雷战等著名影视作品,都被搬上了课堂。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中的人物演绎,了解在各种环境下思想政治对与人们的影响,加深学习记忆。

(三)代入式教学法

基于学生特点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代入式教学法,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代入式教学法一般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演讲模式,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第二种模式在教学中分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编排简单的舞台剧或者话剧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传统教学法

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指由讲师讲授教材中的知识,学生听讲然后记录笔记,在讲授的过程中讲师会指出重点。此类方法中讲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听课记录笔记。在讲课中讲师会按照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此类方法较为刻板固化,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较为固化,只能通过讲师讲授学习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

(五)实践教学法

学生的第一个身份是自然人,在社会上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自身的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在提高。讲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加入一些事例教学比如雷锋精神,党会纪要方面的要求进行实践学习。由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并在学校和讲师的组织下,学生有序的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理解思想政治课程。并学以致用带入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

三、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新开展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学校讲师以及学生的响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正和完善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在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中参考教学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在教学中学习了思想政治课程,还学习了参考教学中的历史课程一举两得。代入式教学和影视教学法因为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学校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投入就可以实现。因此此类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高,讲师教学也相对轻松。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基于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其实践活动教学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从两个方面体现。其一讲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不高,难以从传统教学的模式中脱离出来,导致实践教学的形似神不似。造成的结果只是把学生从教室里面换到室外进行讲课;其二学校对于户外实践活动的支持不大,户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于户外实践活动采取尽量少去或者不去的态度。即使去了也因为时间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造成学生匆匆忙忙来又匆匆忙忙走,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实践经验,最终也实现不了实践活动教学的目的。

四、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中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加强对讲师的培训

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讲授。其中讲师的责任属于第一位的,讲师如何理解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对于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否达到教学要求意义重大。所以要求学校在实行特点教学方法之前,先对讲师进行培训。

(二)学校加大对特点教学方法的投入

在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大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例如在户外实践课程中,按质按量的完成讲学目标,为保证学生和讲师的安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聘请保安单位全程对学生和讲师进行安全防卫。

五、结语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大前景下,家庭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这些因素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只是讲授课程,还要全面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助。讲师在讲授思想政治课中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要达到这个目的的前提是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全面的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引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完整教学,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实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思想政治符合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重.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王志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117-118

[3]邓亦武,邓厚平.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06):65-66,69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教学改革,创新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各个行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在此背景下,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此更是面临着革新、创新的挑战。以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在于: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却偏偏把互联网拒于学校与课堂的大门之外;过度强调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却忽视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基本事实。以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课堂模式,将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信息时代下创新与传统、理论与实践的新趋势。信息碎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意识形态多元化、差异化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抽象理论融入学生的知识构架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如何让思政课能够与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更好的融合等。这些都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去思考去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肯定思政教育必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其理论应是具有实践性和前瞻性的;其次,思政教育的“内化”教育特点,是需要学生能够心领神会,从而形成更全面的意识形态认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作为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也紧跟时代步伐。2014年起,就开始推行线上与线下教学、课堂与课后教学的改革举措。并于2016年全面推进以“翻转课堂”为主的在线自学,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并专门为师生搭建了“锦城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助推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思政课教学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平台的快捷化、信息化、资源化等优势,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紧密融合,在深化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同时,更多体现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并能迸发更多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学在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平台过程中主要是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展开。而非过分夸大网络信息在教学中的比重,而忽视课堂教学。

一、课程资源网络化

针对思政课程重理论,少实例运用的特点,每门思政课程开课前,老师们在把握教材重难知识点的基础上会相应的加入一些当下理论发展前沿问题、当下学生所特别关注的重大事件以及老师录制的微视频等。充分利用相关互联网资源与互联网技术,如借助:中央领导人的讲话视频截选、媒体上对重大事件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报道、相关层面的专家、教授对某一理论问题的详细解读、拓展理论学习的在线书籍等。丰富PPT教案与线上教学资源,让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真正“活”起来,备课中融入“新、实践”的原则,讲课内容要新,不照本宣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辅助讲授,让学生有新鲜感,想听爱听。实践,教学过程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让学生感到学习有用、有效、有收获。将理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让理论更加具有说服力与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时间,便于学生的学习吸收。

二、学生学习先行

利用“锦城在线”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提前通过观看老师在线上录制的微视频就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并且根据微视频中的问题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能够在课前就接下来的课堂内容有所思考与拓展。

三、课堂知识内化

思政课都是大班教学,人比较多,一般都在一百到两百人。在这样规模的大班教学中,我们还是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并辅助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讲课不满堂灌,依据课前学生的网上预学习情况,穿插课堂提问、播放视频、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PPT作业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四、课后评价反馈

有前期的拓展运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们会借助“锦城在线”互联网平台,及时统计学生上线学习比重,并通过布置线上讨论、作业、测验等形式及时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为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做及时调整。

在过去一年多的探索尝试中,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思政四门课程都已建成了完整的互联网线上学习体系,能够很好地与线下教学相融合。互联网信息时代,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承前人的知识,创新才是关键。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而要培养创新人才,需先帮助学习者建立一套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记忆不再是最重要的能力,学会创新思维、具有思辨能力才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并不冲突,并且是更深入的一种培养,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渗入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进行学习与创新教学方式的意识,既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也是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2):3-12.

上一篇:矿井建设期间下一篇:欧美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