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课

2024-06-25

大学生心理课(精选12篇)

大学生心理课 篇1

武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到了今天,武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养生的手段,不仅能强身健体、益气养生,更重要的是能调节心理压力,使人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本文着重阐述武术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使大学生对武术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1 武术的特点

1.1 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如散打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从体育的观念出发,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是以踢、打、摔、拿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在原技击动作的基础上略有变化,或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1.2 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武术讲究动作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如太极拳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这一特点充分反映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

1.3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武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已进入青年期,身体和心理等方面正处在日趋完善和成熟发展期,仍具发展不稳定,不成熟不平衡的特征。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然而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目前心理状况却不容乐观。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学业的压力,家庭贫富差距,就业的压力,心理焦虑、愤怒心理等问题严重,通过武术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如太极属于比较静态的武术项目。太极的特点之一是“体松心静”,“心静”是指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集中。通过太极的练习,使人排除烦躁情绪,静心静气,平和的面对一切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太极作为静态武术,与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相比更接近于日常生活运动,所以比较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少年拳、初级长拳、初级剑、初级刀等武术项目的运动量相对太极拳来说就比较大。通过这些关于身形步法、表现力、稳定性、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武术运动能够使大学生的心境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坚忍不拔、稳而不乱,使心理承受负荷增加。如在散打中,学习者通过基本功的规格训练,培养意志品质和必需的心理素质。散打训练中的加难训练法,在技术上和负荷上增加难度,对培养实战所需要的体力、心理的忍耐力及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散打中思维训练法即传统武术的想功,或者说默功(心理学叫念动训练)。它是习练者对攻防格斗技艺在意念中进行训练的方法。思维训练实际上是对习练者的一种心理承受力的训练。

武术各种练习中的情感体验有很多,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在相互交织。这种情感的交织,为练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有利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2.1 武术能健全大学生人格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武术强调武德。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的基本原则是崇德尚武,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这要求习武者具有广博的爱心、恭敬辞让之心、信守诺言、见义勇为。这些品格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健全人格所必须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如果不注重诺言,不守信用,强势而不知礼让,缺乏爱心,将得不到周围同学和社会中人的认可,遭到排斥,产生苦闷、自卑、排众、忧郁等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症状,影响其生活学习及未来的发展。通过武术的学习,武德的培养,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据有关调查表明,练武术的少年儿童,其组织纪律性明显好于一般少年儿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练习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当今大学生过分注重自我,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武德的学习,能培养学生见义勇为、为他人着想,健全人格,使心理健康发展。

2.2 武术能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及自己对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组成。大量事实证明,通过武术练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意识。大学生虽然比较独立,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很严重的从众心理,对自己独立做的事没有信心,人云亦云,不求突出表扬只求不受批评。而通过习武,平时缺乏自信的人,在武术对抗中运用自己所学,躲过对方的攻击并正确击中对方,从中找到自我,获取自信,摆脱自卑。在武术对抗中被别人击中,心中的挫败感会被放大,平时过于自傲,盲目自我的人便能重新审视自我,为自己准确定位。在反复的击打对方与被击打的过程中,重新的认识自我,做到不盲目从众,懂得“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身体得到伸展,深呼吸时胸腔扩充,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呼吸通畅,血液流通也顺畅,这样就保证了大学生在处理平常生活事务时有充足的精力与稳定的心理,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遇到困难时不畏缩后退,积极解决,既提高了自信又认识了新的自我。长此以往,自卑或自傲得以纠正,气质和形象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形成良性循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抗时生动的武术攻防解析和实战练习,其趣味性、娱乐性也能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使学生身心放松,逐渐消除害怕和紧张等心理,消除对动作的恐惧感,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这样,掌握了调节心理的方法,无论是练武时还是生活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都得到了摆脱,进而能使大学生时刻保持自信心,更好地适应社会。

武术作为一门现代体育课程,不仅在体质方面,而且在心理健康与品德培养方面能给予大学生很多帮助。现在大学生学习压力,就业压力都很大,特别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调节良好心态,树立正确品德,处理好学习生活中的矛盾,武术练习有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劲松,李玉玲,等.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4).

[2]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王建华,周庆杰.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袁镇澜.散打摔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李远华.论练习武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大学生心理课 篇2

心理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它会生病。它也是人们身上的某个“器官”,时刻都在运转,也难免会出现故障。所以心理课就是一门调节我们的身心,预防和治疗“身体”病症的课程。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每个大学生的必闯的一道关卡,挑战并克服心理障碍,告别脆弱的自己。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苦修的我们在这门课上和其他大学的学生一样,感触颇深。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我们必须用警察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思维因由“如何做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转化为“优秀警官是怎样炼成的”。

首先,毛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警察是属于高危险、高压力、高应激的“三高”职业,“俩眼一睁忙到熄灯,俩眼一闭提高警惕”。而强健的体魄正是从事这一行业的重要保证。没有身体素质的保证,其他方面的素质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攀爬四米墙的课程结束之后,我曾想过:假设每位队员的平衡能力、力量和耐力等素质都足够优秀的话,在相互配合时,整个团队所发挥的效能将更加显著,并且没有了多余的动作,整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会更少。以后在与罪犯做斗争时,也能在最短时间将其制服,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损失,防止引发社会恐慌。每位警察都应时刻牢记:追捕逃犯时,对方不会因你跑得气喘吁吁而被抓住。只有有了过硬的体魄,过硬的本领,我们警察才能克敌制胜,成为群众百姓心中真正的“人民卫士”。身能行之,便能有效打击犯罪;身能行之,便能保一方平安,守一方净土。

同时,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不但要有过硬的体质,还要有过硬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学习,身为警察,必须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这是一个思考、积累的过程。研究过往重大案件,归纳出其特征,积累经验,培养出警察的思维,有助于找到案件的突破点。我们应关注西方警界同僚,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留意狡猾的犯罪分子,在与其斗志斗勇的过程中,他们会偷偷获取我们的技术知识,从而实行反侦查,故此,我们应主动去了解他们的世界和内心,摸清楚他们的犯罪模式,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观看完《人骨拼图》这部影片后,我们对警方先进的技术仪器感到震撼。如今,社会上一旦有了新的犯罪模式,犯罪分子的犯罪效能将会提升的非常快。地域分布排查、声控智能查询、物质成分分析等等,这些高科技手段无疑是警方快速破案的一大助力。因此,对于我们警察来说,提高自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要学习老警官们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也要学习当代执法的规范要求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更新面。

常言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1不竭动力。

如今各种新型犯罪也开始渐渐露出水面,例如电信诈骗。当我们处理电信诈骗案件时,会发现以前的调查办法行不通了,因为犯人是通过虚拟网络实施作案的,我们查不到指纹,看不了监控,更不能四处走访了解相关信息。我们也只能另辟蹊径,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遥控追踪。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发明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推动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公安事业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就必须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使其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公安机关不仅要努力创造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这样才能和敌人做长期斗争。

由于受我国教育的影响,如今培养警察处于一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模式,拉大了警察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这对警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是百害无一利的,一定要将平时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培养模式,创造并掌握新型技术和破案方法。

在警察心理课上,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感悟,我们收获最多、最重要的则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精妙的团队合作。

在心理课户外活动中,我们体验了从2米台阶上倒摔的游戏。有人体会到了戊戌君子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勇气;“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受他自己的信念所制约”。这里的信念,归根到底也就是作为警察应有的自信和对同伴的信任。还有人说,他学会了冷静和镇定。在警察这一行业,面对犯罪分子的威胁时,镇静是最好的办法。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进行理智的分析,并且抓住时机,一招制敌。无论是勇气、信心还是冷静,都是源于自己的心,诞生于强大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我们警察完成本职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其一切活动都会受到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由于警察是一个与危险的犯罪分子进行斗争和不分昼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具有特殊性,所以是当前社会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而现在正是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对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将严重削弱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不仅对警察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害,而且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都会产生损害和不利影响。

据人民公安大学的一项调查,目前仅有3%的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优秀的水平,37%的民警达到良好,34%的公安民警处于一般状态,26%的公安民警处于心理异常的行列。这一系列的统计数字表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警察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一般人一生中见到的还要多。还有我们在工作时受到的误解和诽谤,百姓的不理解,还有上级要求我们快速破案的压力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比较压抑郁闷。长期受强烈刺激的影响,就会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

心理素质我认为包括两方面:

在《人骨拼图》影片中,女主阿米莉亚警官在勘察现场、收集证物时,观察力敏锐,能对血腥现场周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想象。所以第一个方面,是我们警察个人的观察、思维、记忆、应变、想象和操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现实工作中直接影响侦查工作的开展,作为一名优秀的警察,必须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提高侦查水平、办案能力,在保持活跃的思维的情况下沉着应战,从容面对各种情况各种复杂条件。

第二,是民警身心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民警的精神状态、自身形象和工作效果。在心理课2米倒摔的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害怕和紧张而导致动作变形,使得在下面保护的同学所受到的伤害更大。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维持我们公安民警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战胜各种压力和挑战的重要保障。一名合格称职的人民警察,必须具备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和勇敢、坚定、顽强、敬业、奉献等心理素质。

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心理稳定能力。所谓心理稳定能力即“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种心理状态既适用于平时执勤工作更适用于突发事件的发生。

警察的工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警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只有快速反应、策应及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要讲究策略和方法,防止因自己工作失误而激化矛盾,造成事态升级扩大。对区域性突出的治安问题,要因地制宜,及时开展时间短、力度大、小规模的区域性打击行动,稳住治安阵脚。一方面要坚持原则,快速出击,依法处置,及时平息,另一方面又要针对不同成因,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表现类型的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用谋略,方法灵活,不拘一格,妥善处理。当然,这一切行动都是以前大的心理素质为基础,这也说明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当遇到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或面对的场景比较恐怖时,个别警察会过分紧张,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我们这些大学生警察,会表现出目瞪口呆,惊慌失措,甚至浑身发抖,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地实施处置行动,心理承受能力差。那我们应该如何消除和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出无所畏惧的心理素质呢?针对此类情况,专家建议采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这类警察,如参观革命烈士和英雄纪念馆,使英雄勇于献身的形象在其头脑中深深扎根。

最后一点,我要谈的是——团队合作与协调。

攀爬四米墙和“穿越火线”是最能体现团队合作能力的两个游戏。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唇齿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作为警察,出勤、办案、抓捕行动,无不体现着团队合作。现在单一警种已无法很好的完成侦查、案件侦破工作。更多的时候,刑警,治安警,特警、交警等警种进行联合行动,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案件进行侦破。比如,《湄公河大案》以公安机关侦破“湄公河‘10·5’案件”的真实故事为创作基础,讲述了中国公安机关在老、缅、泰三国警方的支持配合下,成功侦破杀害中国船员一案并破获重大国际贩毒团伙的故事,案件的成功侦破,除了离不开中国警察忠于职守、坚忍不拔、敢于担当之外,还少不了跨国警务合作的功劳。

可以说,合作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心灵的交汇。现在,大家都要走群众路线,办事依靠群众。在新疆有很多民族极端份子,新疆警察为了抓住他们,费尽心思,幸好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为警察指路,当向导,他们会联合起来,与警察一样,绝不姑息任何分裂祖国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也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仅要解决的问题更为复杂,而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了。协调好警民关系,所谓大力出奇迹,只有当警察与群众团结一致的时候才能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才能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是部分与整体、个体与团队的关系。世人皆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体由部分构成,而一旦部分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整体离开了部分也就无法成立。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正所谓五根手指捏成拳头才有力量,做任何事都必须树立全局意识,使部分组合成整体,使个人凝聚成团队。我所属的团队只有十人,有的体质强壮,有的个子高,有的善于幽默诙谐,有的擅长出谋划策,有的独具创新,有的会一手好字„„我们在同化的同时又做到了非同化,团结一心的同时又各有所长,各司其职,这一点对我们团队的运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对一个警队来说,讲团结应更注重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狼,是陆地生物中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当我们面临困境时,我们必须学习狼的团队合作精神。图腾中的狼性,是值得人们景仰的。狼的勇敢智慧、强悍进取、团队精神、竞争精神以及战斗牺牲精神等等,与我们公安机关所倡导的警察精神极为相同。狼性具有现代性,应该大力弘扬。

身为一队之长,当得到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应第一时间在脑中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案。考虑到各个队员的长短优缺,作出最优配置。防止队员之间在同一擅长的领域出现碰撞,使得整个团队的进度被拖慢了。由此可见,团队合作是一种智慧,发挥团队力量便是管理者的用人艺术。领导者必须协调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做到1+1>2,使整体的功能最大化。成功青睐于那些懂得如何将人们团结起来,利用创造性和多样化思维创造奇迹的人。”篮球之神”迈克乔丹率领公牛队获得6次NBA总冠军的奇迹,也是要靠团队才能创造的!在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为了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提出要打造一支如狼似虎的团队,简称“打造虎狼之师”——这其中的团队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警察团队中的指挥员心向往之。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在五个手指中,大拇指之所以能够成为老大,不是因为其长得粗大,也不是因为其排在手指的第一位,而是因为大拇指其它许多特征使大家不得不承认其老大的地位。首先,大拇指虽然独处一隅,从不与其它手指站在一列,但其与其它任何手指都能保持和睦的关系,这是其它手指做不到的。其次,在工作的时候,大拇指可以和任何其它手指合作,就连平时作用不大的小指,在与大拇指合作的时候也可以干许多事情。不仅如此,大拇指还谦逊、随和,从来不主动表现自己,也从不去争取戒指之类的东西以表现自己。大拇指不干活儿的时候,总是在地头沉思,只有在表扬别人的时候才挺起胸膛。失去大拇指的时候,其它手指的做事能力和做事效率会明显降低。是大拇指使所有的手指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的确如此,在五个手指中,大拇指能够稳居老大的位置,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协调合作能力!我们警察队伍中的领导者实在应该人人都争当大拇指!

让每个警察都牺牲自我并不是公安机关团队精神的形成所要求的,相反,它是建立在发挥队员个性能力、表现特长基础上的协作过程,并且只有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明确的协作意愿作为燃料,才能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对公安机关整体来说,讲团结就是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精神。

以上,便是我们小组的共同心得。我们都以做一个优秀的共和国警官为目标,此课程将成为我们筑梦路上的强大动力。在今后,地表最强战队依旧会多人一条心,共同进退,同甘共苦,期待我们有一天,能再次相聚在那高台上,高唱那首《追梦赤子心》。

遵循学生心理 聚焦课标精神 篇3

关键词:遵循学生心理;聚焦课标精神;开放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3.07

【设计背景】

1、遵循学生心理

2、聚焦课标精神

【教学情景】

一、知识迁移

师: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请你回想一下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生:1、审,2、设,3、列,4、解,5、验,6、答。

师:以上步骤中,审题是基础,通过审题,关键是得出“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当生活中出现了这些问题的时候,方程能否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除了方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决呢?

二、例题剖析

1、情境创设

师:马上就要到元旦了,国假三天,很多人会去旅游。在旅游之前我们要联系旅行社。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旅行社会开出琳琅满目的优惠条件,该选择哪个旅行社常常是我们要面对的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生:价格要便宜些,服务要多一些。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一个旅游问题。

2、例题呈现

例1、某校科技小组的学生在3名老师带领下,准备前往国家森林公园考察。前往学生人数估计为10-25人。他们联系了甲、乙两家标价相同、服务相同的旅行社,经洽谈后,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定价都是每人200元,而甲旅行社给的优惠条件是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折收费;而乙旅行社的优惠条件是全部师生一律按七折收费。问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这道题目缺少一个问题,你能为它补充完整吗?请把你的问题告诉大家,与我们一起分享。

【思路点拨】学生一般会想到编问题:“选择哪个旅行社比较合算?”“什么情况甲乙收费相同?”等等。大致意思他们能想到,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美,语句不够全面,教师可提醒学生两个旅行社的收费合不合算关键受什么影响?再进一步探究,人数中关键受什么人影响?学生自然会理解,因为老师人数3人是固定的,故只有学生人数的变化才能影响两个旅行社的收费。

3、问题梳理

老师将学生所编问题整理如下:

所编问题1:应去学生多少人,两家旅行社收费相同?

所编问题2:应去学生多少人,甲旅行社收费比较合算?

所编问题3:应去学生多少人,乙旅行社收费比较合算?

所编问题4:学生人数在什么范围内,哪家旅行社收费比较合算?

4、例题解析

不同的问法,得出的数量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再列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所编问题1,得等量关系“甲收费=乙收费”则可得一个方程;

对所编问题2,得不等关系“甲收费<乙收费”则可得一个不等式;

对所编问题3,得不等关系“甲收费>乙收费”也可得一个不等式;

对所编问题4,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涵盖了上述三种问法。通过本题的训练很容易让孩子们找到两个知识的融汇点,通过比较增强他们的鉴别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是一道方案决策最优化问题,但由于学生人数不确定,使得方案决策不确定,这就需要准确提取信息,通过列出代数式、讨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或不等式等解决实际问题。

解:略

三、知能提升

1、情境创设

师:现在有一类智力问答的节目比较吃香,如李咏的“幸运52”:每位选手前面都有一个个记分牌,计分牌上的分数一会跳上去,一会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答对就跳上去,答错就掉下来。

师:那你知道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手如何来的吗?

生:答对,就加分;答错,就扣分。答对分数扣除答错分数即为最终得分。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竞赛问题。

2、例题呈现

例2、在“科学与艺术”知识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总得分不少于80分者通过预选赛。育才中学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问:他们每人可能答对多少道题?

师:读题,并给出思考:此题不限定方法,请你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思路点拨】本题可用估算、方程或不等式等多种方法解决解决,但由于题目中含有“不少于80分”这一条件,它隐含的是不等关系,因此用不等式求解更易懂、易解。值得注意的是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也是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方法梳理

方法1:算术估算

如假设答对了10道题,那么得分为10×10-5×10=50,不足80分,再进行调整,具体解略。

方法2:列方程

设答对x道题,根据方程10x-5(20-x)=80求出x=12,即答对12题正好80分,因为答对的越多越好,再进行回答。具体解略。

方法3:列不等式

师:如果你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请思考:题目中哪句话指出了数量关系?什么关系?

4、拓展思考:若将问题改为“他们每人至少答对多少道题?”呢?

帮助学生分析所有解题过程一样,只是在回答时有区别,只需在上述这些可能的解中选择最小的那个解,就可以通过预选赛了。

因此这时的答案为:至少答对12题。

具体解略。

6、拓展延伸

若将题目中条件“80分”改为“85分”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7、逆向思维

师:同学们有没有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平常的测试老师是采用扣分制的,而这题我们是用得分制的,那你能否从失分的角度来找出另一不等关系求解呢?

这个问题就请同学课后小组讨论探究。

【学法点津】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下拓展,对有关课题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本题是开放性、探索性很强的问题,受课堂教学条件的制约无法完全在课内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将探究的过程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的实证式探究活动进而巩固课堂探究的成果,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四、总结语

由于函数、方程、不等式度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通过旅游优惠的具体例子渗透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方程、不等式的作用,也为后面函数的思想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个问题中,不仅掌握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掌握了量与量的联系、而且也学会了举一反三,能用类比思想来完善后面的问题。

谈思品课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4

关键词:道德,健康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品质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一直以来, 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中都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形势下, 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多了, 在与社会生活中一些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的相互碰撞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困惑, 也导致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问题影响了部分中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道德和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替代的重任, 有着特殊的功能。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对提升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质量, 深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如何利用课堂教学, 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了些探索, 下面简单谈一些体会。

一、认真探究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思想品德教材的核心理念和总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基于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 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的品德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除了关注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外, 还非常关注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社会道德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从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依照教育教学的规律, 研究各种心理现象,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 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尤为重要。

二、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灵活地处理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人际交往、心理疏导、法律法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有很多的观念、行为和规定是带有成人色彩或理想化的, 是不切合当地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因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从科学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要使思想教育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 并注重把道德教育点和生活中的正面与反面现象结合起来, 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一些错误认识结合起来, 与学生的需要和追求结合起来。相关教育点的教育活动设计, 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如课程里有一个知识点是“正确认识自己”, 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的形象在同学中是怎样的呢?你希望同学对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此让学生们在他人的评价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优化自身形象。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把心理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

思想品德新教材, 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通过学习探究, 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道理。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提倡合作探究, 设立小组学习记录本, 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不流于形式。教材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生活情景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在发展中学习。教材改新了, 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新不行。在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 并结合课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讨, 课后写感想、演讲稿等, 使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 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感染学生, 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心理得到良好的调适。经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 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提高健康心理素质, 接受道德观念,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材大多以故事、事例为载体来传授某种道德观念。上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课本剧或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 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 培养情操, 指导行为, 从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导行训练时, 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把生动的视听教材与常规的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让学生有声可学, 有形可仿, 各种感观主动参与,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自觉地落实到行为实践, 在潜移默化中将感知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内在素质。

四、在教育教学中把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

道德教育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明事理、辨是非、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 它就失去其实用价值, 也就不能培养出可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人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 才可能具有免疫力, 也只有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 才能生长出抗拒诱惑的能力。所以, 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应该坚持以做人为本, 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为社会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公民, 以追求更高的学科价值。

在教学中抓住品德教育点, 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产生认同, 达成共识, 引起共鸣, 这是实现品德实效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从学习身边的社会实际出发, 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及知识与就业机会的关系等方面给学生们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报纸上的招聘信息, 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中启发学生认识到, 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使自己更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此让学生明确该如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准备, 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 这比讲大道理更具实际效果。让学生明确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国家要强盛, 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再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国防、科技教育等方面迅速发展的事实,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正在强大起来, 我们应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结合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 让学生明确,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作为政治教师, 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机会,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建设实践, 结合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冲突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惑, 结合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形势, 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 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上进、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等高尚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把现实中的问题与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 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 这些给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互联网上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影响, 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一些未成年人精神空虚、道德低下、行为失范,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禁止、防堵, 甚至管、卡、压作为教育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 也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而, 紧密结合发生在学生身旁的一些社会现象, 特别是一些反面现象, 让学生去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抓住要害,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犯法律, 而且将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不良影响, 从而起到警示作用。而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价过程中, 要努力让学生学会从道德、法律、社会规范中去认识。注重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感受问题, 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心理培养的问题带有很强的社会性, 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心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它的问题不是思想品德课教育所能完全解决的, 思想品德课教育只能在学校育人工作中起辅助作用而已。要抓好这项工作,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各有关部门都来关注和重视, 都来加强和改进各自的工作, 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这样才能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育人工作。当然, 学校必须给学生补充足够的心灵营养, 把握学生的精神脉搏, 矫正学生的人生方向, 把道德和健康心理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 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才能达到学生的学习素质及心理品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学刊, 2004, (2)

[2]张圣乒, 邓加航.坚持“三位一体”增强德育实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 (1)

大学生心理实践课论文推荐 篇5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把握自己的生命,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验。

5.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则很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感情上的安慰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课 篇6

【关键词】乒乓球课;大学生;心理发展;情绪

【Abstract】This study provide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evalu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of the college. We give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160 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ble tennis class maybe enhances the mental developments effect and self-confidence w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feel excited angry and tired, and keep their emotion and mood relaxed. By against the competition to do some exercise the table tennis class maybe produces positive thinking and emotion.

【Key words】table tennis class,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emotion

引言

学校体育对心理发展的效应有7个方面:1态度改变并影响不良行为的改变;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3提高知觉敏感性和反应准确性;4提高自我良好感;5促进精神放松;6解除身心障碍;7获得运动技能〔2〕。Berger;Cox;Petruzzello多名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治疗焦虑〔3〕,抑郁等消极情绪〔4〕。Bos.K的一项分析表明体育活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积极效应〔5〕。梁德清和刘绍君;蒋碧艳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疲劳,减缓紧张,愤怒,抑郁,慌乱等情绪反应。乒乓球运动是隔网对抗的技能类运动项目〔6〕 ,如果产生心理效应会有什么特征?乒乓球课中那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发展效应的产生?本论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为大学体育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参考依据。依照Scott 的理论,本研究做出假设:大学生上乒乓球课可以产生心理发展效应。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物理、计算机、材料专业大二学生160人,男性,平均年龄20.88±0.66。2002-9选修乒乓球课至今已有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开学第一周(2013-02)进行第一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第八周(2013-04)进行第二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

1.2研究工具

(1)POMS量表

(2)自尊量表

(3)10项陈述测验。指导语:以下是有关“练习乒乓球我…”的10个句子,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它续写成完整句子。句子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真实即可。谢谢合作。

1.3 程序

(1)第一周乒乓球课,专业人员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和测试要求。大学生答卷后,专业人员统一收回问卷。

(2)第八周采用同一程序对上述大学生进行第二次调查。

(3)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大学生匿名填写所有问卷。

1.4全部测试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为多元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POMS量表研究结果

大学生两次POMS测试结果请见1。表1显示POMS第二次测试紧张、愤怒、疲劳、精力感、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其中愤怒、疲劳和自尊感有显著性。

2.2自尊量表研究结果

大学生两次自尊量表测试结果见表2。表2显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没有显著性。

2.310项陈述测验结果

10项陈述测验结果见表3。

作者反复阅读了10项陈述测验的问卷,参照Scott的理论对所有句子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两个维度,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包括:形体改变、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增强、睡眠食欲良好、疲劳肌肉酸疼。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知识、增进人际交往、提高自信、调节情绪、精力感增强、态度积极、单调枯燥、信心不足。我们把“臂围增加了两公分”“肌肉变结实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形体改变;把“感冒不来找我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免疫力增强;把“力量提高了”“协调性变好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身体素质提高;把“吃得多睡得香”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睡眠食欲良好;把“腰酸腿疼”“累得筷子都拿不起”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疲劳、肌肉酸疼;把“学会锻炼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技巧和学问”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学习知识;把“认识了许多外班同学”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增进人际交往;把“更有魅力了”“发现了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好品质”等类似句子归类为提高自信;把“心情变得很好,尤其是在郁闷时有发泄的快感”等类似句子归类为调节情绪;把“精神饱满的学习其它知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精力感增强;把“处世更积极心胸更开阔”“不再是斤斤计较的我”等类似句子归类为态度积极;把“面对冷冰冰的杠铃有时感到很乏味”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单调枯燥;把“我身体素质比别人差”“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难以承受大强度的练习”等类似句子归类为信心不足,把对有关练习器械要求,考试形式等句子归类为其它。

nlc202309051312

表3显示,乒乓球课对大学生影响的两个维度13个方面依照百分数高低,两次调查排列顺序分别为:(1)调节情绪;提高自信;态度积极;形体改变;学习知识;精力感增强;疲劳、肌肉酸疼;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信心不足;睡眠食欲良好;人际交往;单调枯燥。(2)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强;态度积极;形体改变;免疫力增强;疲劳、肌肉酸疼;学习知识;身体素质提高;睡眠食欲良好;信心不足;人际交往;单调枯燥。

表3还显示,第二次10项陈述测验有关疲劳、肌肉酸疼句子的百分数比第一次有所提高,有关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强句子的百分数也比第一次有所提高,单调枯燥和信心不足句子的百分数比第一次有所下降。

3讨论

3.1乒乓球课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经过8周乒乓球课后,POMS量表中7个维度有5个(紧张,愤怒,疲劳,精力感和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测试,其中愤怒,疲劳和自尊感有显著性。有学者认为〔7〕,体育课的心理负荷是各种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压力或负担。乒乓球课要求大学生不断挑战个体的力量和技术的极限,完成训练计划,还要进行考试,这些因素有可能形成心理负荷,使大学生在第二次测试中紧张,愤怒和疲劳上升,但是大学生的精力感和自尊感也同时上升。研究结果提示,面对紧张,愤怒和疲劳,大学生应对调控的自信和能力也可能提高了。POMS的研究结果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对大学生自尊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没有显著性,结果支持“自尊与个性相似,自尊水平是长期恒定的”理论〔8〕。

3.2乒乓球课的身心交互作用

10项陈述测验研究表明,乒乓球课对大学生的生理状态有较大影响。如:练习乒乓球“我的肌肉发达了,腹肌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去掉了腹部多余的脂肪,身材变得挺拔了”;“近一年来我很少得病”;“我的耐力好了,协调性好了”;“胃口大开,失眠不治而愈”等等。这些身体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亦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形体改变,“我有了男子汉的阳刚之美”;“我找回了失去很久的自信心”;由于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我学习其它知识精神饱满而不觉疲倦”;“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更好”;“我的反应敏捷了”等等。10项陈述测验研究结果提示,乒乓球课对大学生生理状态的积极影响可能延伸到心理状态,对他们的自信心、精力感、知觉敏感性和反应准确有积极影响。

3.3乒乓球课“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10项陈述测验研究还表明,在乒乓球课中,大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在球台边挥洒汗水时,也诱发了他们“积极的思维和情感”〔9〕。如练习乒乓球“我汗流浃背,浑身疲惫,但有一种淋漓尽致挥洒青春的舒展,体验到与对手抗争的乐趣”;“在比赛练习中,深切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乒乓球技术难度的不断增加,使人产生一种征服感,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我品尝了向极限挑战的快感,使我相信人的体能是无限的”;“我更自信了,以前让我战胜某某想都不敢想,可现在却成功了”;“我锻炼了意志,其实任何事情只要咬住牙坚持一会儿没有不能成功的”;“处世更积极,心胸更开阔,进取心更强”等等。Bandura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结果支持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同时也提示乒乓球课可能对“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有促进作用。

3.4乒乓球课调节情绪、改善心境

分散注意力假说认为〔10〕,身体活动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乒乓球课面对对手,大学生们必须聚精会神,认真练习,否则举不起杠铃。这对于他们调节情绪,改善心境有积极作用。如练习乒乓球“我不仅找到了科学锻炼的途径,也找到了宣泄郁闷的方法”;“疲劳、全身肌肉疼,但精神确却很轻松”;“我很累,但却有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我疲惫的心灵得到解脱,一种仿佛重生的信念油然升起”;“我心情愉快,气血通畅”等等。两次10项陈述测验调查表明,调节情绪排在首位。研究结果支持注意转移的假说,同时也提示乒乓球课可能对调节情绪,改善心境有促进作用。

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结果也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4小结

(1)乒乓球课可能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发展效应:使他们在面对紧张、愤怒和疲劳时,有应对调节的自信和能力;(2)乒乓球课的身心交互作用可能对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精力感有促进作用;对于他们的情绪调节和改善心境亦有积极影响;(3)乒乓球课对抗比赛练习的特点可能诱发大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4)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是男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38-594.

〔2〕Scott.M.G.The 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y of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J〕. Research Quarterly, 1990; 31:307.

〔3〕Berger.B.G, Owen.D.R. Stress reduction and mood enhancement in four exercise moods: Swimming , body conditioning〔J〕. Hatha yoga, and fenc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1988; 59:148-159.

〔4〕Cox.R.H.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J〕.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1994 .

〔5〕Bos K. Sport and gesundheit〔J〕. Sportpsychologie, 1993; 1: 9-16.

〔6〕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366.

〔7〕罗映清,曲宗湖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8〕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9〕Cox R H.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J〕.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1994 .

〔10〕Berger.B.G, Mackenzie.M.M.A.case study of a woman jogger: A psychodynamic analysis〔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980: 3: 3-16

大学生心理课 篇7

2011 年, 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规定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然而, 我院由于心理教师不足, 教室不够等问题, 多采取上大课的形式, 少则八九十人, 多则一百五十人, 因此在上大课时只能更多地注重学生共性的发展, 而往往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致使学生普遍缺乏知识广度、深度以及把心理知识转变为心理技能的能力, 而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就需要教师转变思维, 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若想更有效地实践这些教学方式, 就需要“小班”的课堂。因此, 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现状的小班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班教学的优势

小班教学最初是世界一流大学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威廉姆斯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几乎全是小班上课, 虽然人数上限有所不同 (有些18 人, 有些12 人) , 但小班教学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模式。近年来, 我国清华、北大、浙大、川大等大学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小班化的教学改革, 每班学生控制在20 人甚至更少, 还有部分学校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如上海大学。小班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巨大作用[1]。

以往, 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主要采用合班上大课的形式。然而在大班课上, 学生人数多, 教师无法兼顾每位学生, 学生也懈于参与课堂, 学习主动性差。又由于“95 后”学生大都是“手机党”, 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课堂纪律较难维持。一方面影响教师上课情绪, 另一方面需要拿出课堂时间维持纪律, 导致教学思路被打断、教学时间变少,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近两年来, 我院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小班化教学改革, 在每个系选择两个人数较少的班级进行小班授课。结果发现在授课过程中, 学生能够更多地得到教师的个人关注, 打瞌睡、说话、看手机等纪律不良现象会改善很多, 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互动过程中能够记得大多数学生的名字, 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沟通、自我挖掘和探索的机会。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 更好地参与课堂。

另外, 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 大班教学只能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 即便融入了启发法、讨论法, 也会因为学生太多难以实施, 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也较差, 达不到教师期望的教学效果。而小班教学中, 教师可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 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我院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心理游戏法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沟通、体验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真实地探索和体验自己的内心, 不断觉察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矛盾和不适行为, 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愿意做出改变, 将一些简单的理论通过形象的图式进入学生的视野, 从而内化为实用的心理调适技能, 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

二、小班教学的理念

小班教学模式背后必有其教育理念, 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的学习类型主要有两类:表面学习 (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 和深度学习 (旨在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和记忆) , 而小班教学能够充分地对这两种学习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大班教学通常人数多, 教师只能单纯地传授知识, 讨论难以进行, 只有深度学习的学生受益, 表面学习的学生无法充分掌握。而小班教学方式灵活, 小组讨论、心理游戏等方式可使两种类型的学生都能获益。深度学习的学生会有更多机会展示和表达自己, 锻炼自己的胆量和沟通能力, 增强自信。表面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把自己不求甚解的地方向同学提问, 在讨论和沟通中增进自己的知识和心理感悟。所以小班教学可使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同的学生坐在一起相互探讨, 在轻松的交流和沟通氛围中增进彼此的学识, 使学生从依赖权威的想法中解放出来, 从而扮演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致力于吸收新的知识, 并将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2]。

三、小班教学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践性、应用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既有心理知识的讲授, 也有心理活动的体验, 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行为训练。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 小班教学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使其充分发展学习的自主性。具体如下: (1) 角色扮演法。是指创设一定情境, 要求学生扮演其中角色, 并与他人互动。学生通过角色获得心理体验, 并分享体验和角色行为, 进而纠正错误, 形成特定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如在主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时, 就会要求学生演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事件, 但要角色互换, 让他们体会站在对方角度时的心理感受, 从而理解他人, 体验他人的内心情感, 进而解决人际交往障碍。 (2) 辩论学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提供一个共同话题, 将学生分为两方, 要求各方用一定理由说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 揭露对方矛盾, 得到正确认识。如主讲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时, 针对“大学生谈恋爱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双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 不仅会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 也会形成多角度的看法, 既让学生参与课堂, 又让他们主动自发的学习, 促进对问题的全面认识。 (3) 案例分析法。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实案例,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 解读案例信息, 引发思考。

四、小班教学的思考

本文介绍了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探索的小班化教学模式, 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培养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和困惑的各项基本技能,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争相表达的欲望, 帮助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了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有助于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同时小班教学也为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 小班教学需要便于师生互动、讨论的场地和硬件设施, 而我院多媒体教室资源不足, 教师不够, 不能完全满足小班化教学的要求, 因此, 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更开放的教学环境。另外, 小班化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精心备课, 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才能引起兴趣和共鸣, 也需要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 善于挖掘学生的内部资源来促进他们完成自我教育和心灵的内化。

总之,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值得肯定的尝试, 这应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探索适合本校学情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和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朋朋, 杨晓冬, 李伟, 等.高校小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4) :96-97.

大学生心理课 篇8

1 兴趣选项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 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体育活动是一种集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为一体的活动。即它除了依赖于身体生理的和技术条件之外, 还依赖于心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体育活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活动参加者的体能基础的高低, 运动技能的熟练水平,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表现。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可充分发挥集体的潜在能力, 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 使人保持健康;消极情绪的产生, 一方面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 然而另一方面会促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 导致神经活动的技能失调, 对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兴趣选项课可以使学生在自己选择的体育活动中迎接身体挑战时产生的兴奋感, 以及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满足感。增强学生自信心, 克服胆怯, 拘谨的表现, 增进健康, 而且还可以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 发展情感, 完善自我;并在体育活动中拓宽视野,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区分真伪丑美, 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思想境界, 树立正确价值观。

1.2 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

自信心就像催化剂, 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 使人们百折不挠, 不断努力, 最终获得成功。自信心理是一种在积极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学生不畏困难, 敢于行动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很少自卑和恐惧, 而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做什么都畏缩不前。兴趣选项课是学生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直接展现的舞台, 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 不仅身体素质得到增强, 同时掌握并发展了一些体育技能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 个体会以自我欣赏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 并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产生愉快, 振奋和幸福感, 从而增进自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方面有特殊作用, 兴趣选项课有更为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1.3 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社会, 生活方式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人际关系疏远。体育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是不言而喻的。在选项课中把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 学习共同的课程互相交流、合作, 增进了友谊, 提高了集体协作精神。特别是集体项目的本身就给参与者提出了必须互相交流, 增进彼此情感的要求。了解对方, 相互信任, 相互鼓励, 这往往是比赛获胜的基础。在共同的情趣爱好下所有这些都对那些情感怪癖, 忧郁寡欢, 不愿与人交往, 待人接物时不是很热情的人来说, 都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这样长此以往, 就会使人们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 改善了人际关系。

1.4 对学生集体进取精神的影响

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成员对集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 从而自愿参与集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集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 从而把集体成员积极地组织到集体活动去。体育教学恰恰具有加强集体凝聚力的作用, 尤其是集体性的、竞技性的、对抗性的体育项目, 通过体育教学这种手段, 充分调动集体成员, 主动性、积极性挖掘自身的潜能, 为自己的小组争荣, 为自己的集体争光。集体成员与集体这种吸引力, 感召力是相通一致的。从而增强集体成员的认同感, 归属感和力量感。体育教学中, 集体性的、游戏式的教学, 都蕴含着成员共存性的教育素材, 为人们担当不同的角色提供了机会。每个参加者在其活动中, 都不同程度地接受着团体活动的约束和限制, 接受着团体活动的督促与激励, 促使着每一位锻炼者适应群体的需要, 这其中不仅是技术的、技能的, 还包括精神的。同时, 群体内的每个角色或位置, 而随时发生变化。团体目标的实现, 是以每个成员的能力, 被团体成员接受为前提的, 也检验和督促每个角色能力的提高。

1.5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体育锻炼可以健全情绪生活, 减轻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自我宣泄、代迁移等方法减轻或迁移不良情绪, 健全情绪生活。情绪是心理调节的晴雨表, 是人对生活经验的一种自然反应。每个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不相同的, 要让他们有充分施展的余地, 为他人“表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兴趣选项课针对人的个性差异, 通过一定的训练与培养, 使其得到充分发展。体育选项课能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提供了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体育特长的机会。有关研究还表明, 不同运动爱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学生从事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会让其陶醉于其中, 感到自由自在, 兴奋不已, 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 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 对缓解身心压力有良好的作用。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特长为主要目的的体育兴趣选项课教学, 能较大程度的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2 兴趣选项课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1 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995年, 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1条明确规定:“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而学校体育教育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中以教师为基础,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 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2 加大课程的教学改革, 注重教学质量

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让学生从理论、技术、战术等方面真正了解一项体育运动的、更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兴趣选项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性教学,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地、主动地得到创新精神、意识、能力的培养。兴趣选项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可分为理论课30%, 实践课70%, 其中理论课包括健康教育学、体育人文学和运动科学;实践课课程可分设为基础课和选修课两种, 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 (场地器械、师资力量) 多开设一些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健身性、实用性体育项目, 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项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多样化, 以提高运动能力, 掌握专项知识为主, 多注意项目的健身性、实用性、娱乐性,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 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娱乐性及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激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防止学生产生厌倦的学习情绪。

2.3 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育兴趣选项课虽是把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重新组合, 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练习要求、运动负荷、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是应该加以区别对待。教学中除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抓住时机多给予表扬鼓励, 增强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信心,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心理优势。

2.4 改革考核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

改革考试方法或取消考试解除了学生的考核之忧, 有效提高学生的选项热情, 消除考核的心理。考核只是评价教学的一种方法, 不仅要评价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使学生从评价中产生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乐趣。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解除学生考试之忧, 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一定程度的努力之后, 均能够顺利通过考核。考核评价应全面, 从终结评价向终结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 从内容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从教师评价向师生评价转变, 建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3 结语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体育兴趣选项课学习中并不是兴趣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学生对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兴趣过高和不感兴趣都不利于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文在这方面研究不足, 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总之, 兴趣选项课应本着健身育人、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 使学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受益体育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体育的社会性, 满足学生身心需要, 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竞争, 适应向人类智能和体育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付雪林.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4:176~178.

[2]王开永, 高鸿辉, 余章彪.论华南师范大学女生体育兴趣现状及培养[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7, 7 (4) :168~170.

[3]谭刚.体育兴趣选项课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搭建平台[J].山西体育科技, 2005, 11, 25 (4) :264~266.

[4]芦特, 杨昕莹, 张丹.体育课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研究[M].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6) :243.

大学生心理课 篇9

(1) 选题依据:当代大学女生处于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和同时代的男性相比, 她们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女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当代的大学生, 正处在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 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时期, 在心理、体态上都有一定的可塑性, 因此, 教育者要牢牢把握这一时机, 在大学的学习期间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 研究对象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96名学生, 2007级104名学生, 共计200人为研究对象。向学生发放200份问卷, 内容是关于参加过健美操课的锻炼以后对自信心、表现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健身意识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行调查, 回收200份, 回收率100%。

(3) 教学中运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首先, 意志品质的培养。健美操教学遵循的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特点, 建立“只与自己比较”的思想。并通过变换教学方法, 如分组轮换、小组自由改编动作、小组和个人表演等方法, 逐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克服难点, 学会一个个动作, 掌握一套套组合, 这一强化、提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刻苦的一种朝气蓬勃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顽强品质。

其次, 注重表现力的培养。在选修学期开始, 让学生对健美操课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理解到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不仅使练习者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塑造美的体形,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 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同时, 健美操还可以起到缓解精神压力, 加强心理素质的功能。完美的动作节奏和音乐旋律的结合可以造就出最完美的动作表现, 可以渲染动作的感染力。

第三,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选修课的初期在注重表现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使学生建立初步的信心。随着动作幅度的加大, 难点动作的完成, 对动作的层次美、流动美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展现形体美和高质量完成动作中, 在同学的掌声中培养自信心。

第四, 形体语言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而动作是靠肢体的动作语汇 (头、胸、腰肢体等) 来展现美的风采。当学生运用好动作语汇把内心对动作美的体会, 对动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养全部表现出来时, 他们就体验到心理上的变化, 得到心理的训练。

第五, 语言刺激的应用 (鼓励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语言刺激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 我们时常这样提醒学生:“当你站在那里表演的时候, 就应该认为自己是做的最棒的!”等来鼓励学生, 让学生从内心自我欣赏, 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 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千万不能进行横向比较, 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多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 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动作上, 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第六, 尽可能提供心理稳定能力的训练机会。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采用分组练习、个人练习, 增加预测、补测的机会, 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经受心理锻炼。对好的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予指正, 对较差的不放过一点点成绩, 给予表扬并对不足之处个别交换意见, 在学生一次次的当众演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第七, 注重心灵美的教育。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 只有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才能使健美操更具感染力。同时, 音乐在生理上起到了刺激脑细胞兴奋、延缓疲劳的作用, 使学生调整心理平衡, 调剂思想情感。教师应根据年轻人热爱音乐的特点, 在音乐的选择和使用上下一番功夫, 并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第八, 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在健美操课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愉快健美操练习所获得的切身体验, 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有关常识, 长期坚持锻炼的好处, 逐步培养她们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二、结果分析

(1) 学生的表现力提高学生从没有表现意识到表现意识的初步形成以及玩么表现力的形成、提高, 是学生们亲身体验过的一个心理训练过程。在健美操课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语言鼓励、观摩表演、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等手段, 调动学生的表现力, 加上学生对动作、音乐、动作与音乐配合的逐步掌握, 使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促使学生的表现能力不断加强与提高。从调查统计表的反馈信息中能够看出 (见表1) 共有90.5%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这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面对竞争,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随着学生自我表现力的提高, 心理状态更加稳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随着动作幅度加大, 难点动作的增多, 在不断展示形体美和高质量动作的完成中, 在同学们的相互鼓励中, 逐渐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尽管学期初学生对健美操满怀信心, 感觉很好, 但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没接触过健美操的同学会有一种胆怯和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时由易到难,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根据发放的200份有关对自己是否有自信心的调查中发现 (表2) :通过有意识健美操课的锻炼学习, 90.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信心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3) 体育意识的增强

在进行健美操练习的同时, 还加强了对学生体育常识和健康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健美操课的亲身体验, 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了体育锻炼带来的各种好处, 有94%的学生认为这对她们树立正确的健身意识, 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表3)

三、结论与建议

在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中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不仅学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课, 而且学到了很多健身的知识, 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同时还培养了自身的心理素质,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真正得到身心全面发展。普通高校的健美操课不仅能增强女大学生的体能, 而且也是培养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也能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和竞争能力, 更有利于她们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0.20. (5) :83-86

[2]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3]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4]刘小兴.健身——身体和精神的塑造[J].健与美, 1999. (5) :59

[5]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 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7

大学生心理课 篇10

慕课是一种在线课程,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及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机会, 也能为教师提供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的资料来源。同时慕课将在线学习、社交服务、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等理念合为一体, 是教育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即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网络视频课程, 完成相应的学习项目, 课堂上则主要与老师进行互动, 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其核心是涵养和充实心理健康精神, 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验、感悟成为“完整人”。但在过去很长时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存在差距, 将慕课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实现真正以生为本, 通过体验感悟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

二、传统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

教学过程中, 知识传播手段匮乏时期的授课模式依然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延续。从教学模式上, 传统心理健康课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过程, 教师每次要花大量时间讲授理论知识, 体验活动的时间比较少, 学生往往意犹未尽就结束了;而学生已经上了十几年的课, 基本上经历的都是师讲生听的模式, 习惯了被灌输的“被动式”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视听疲劳。从教学环境上,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 与学生的距离在2m以上, 从心理学上看这个距离属于公共距离, 而公共距离的一方面影响是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与交往, 因为空间距离的关系相互之间未必会发生一定联系, 由此对课堂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课程采取了“慕课视频推送→学生学习→师生课堂教学”三环节, 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在每次课堂教学前, 教师向学生推送即将要学习知识点的慕课视频, 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 (通常为一周时间) 自主学习, 在网络上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知识性作业。

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数据分析后, 可以发现某些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反复观看学习, 那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感兴趣或者难理解的, 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数据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时间, 有计划地督促部分学习自主性弱的学生进行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 以生为中心建构课堂, 将课堂分为两部分:学生学习小组汇报和主题式团体心理活动。每次课的前15分钟为学生学习小组汇报时间, 让学生利用PPT汇报或心理情景剧等方式来向教师及其他学生讲授他们在慕课视频学习中的知识获得及感受。美国专家戴维·索萨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在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通过不同的信息通道加工后区别显著, 通过向别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应用保持率达到90%, 远高于讲授 (听课) 这一方式, 所以光听不练效果最差, 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汇报正是强化学习效果。在学生汇报过程中, 教师、同学对汇报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分、评价, 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主题式团体心理活动由教师带领团体, 基于慕课的课程内容通过活动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将知识化为体验、能力。以慕课资源中“校园自杀危机的干预”、“自杀预兆的识别与应对”这两个知识点为例,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观看反刍比 (学生反复观看该视频的比例) 很高, 用时较长, 由此在课堂上进行了“生命教育”这一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后学生反响很大, 都纷纷反映对生命、生活、生存有了新的认识, 更加对生命敬畏、珍惜、尊重。在整个课程中, 学生课堂学习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间有合作有竞争, 形成前进的动力。

四、思考及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 翻转课堂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有较良好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 在翻转课堂中重构了学习流程, 课前进行“信息传递”, 课堂实现“吸收内化”。这个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 也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学习了人际交往的能力。由此, 翻转课堂对学生自控力、学习力、表达力、思辨力、协作力等的进行了锻炼培养。

翻转课堂的实行要求教师要更高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以往以师为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量和教学水平经过长期教学得到习惯性强化, 而在翻转课堂中以学生学习为主,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这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修养。

参考文献

[1]李艳, 张慕华.高校学生慕课和翻转课堂体验实证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 5:73-84

[2]聂光辉, 杨莉.“慕课” (MOOCs) 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 2014, 10

大学生心理课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15-01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摇篮,无疑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许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严重者甚至表现出偏激或异常行为。据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和2013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7%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诸多的例子表明,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将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由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干预和矫治工作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或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常常耗时较多,且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紧缺,这种方式的开展范围明显受限。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是面向大多数或全部的学生的,如果开展得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减少严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发生率,使咨询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指导上。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层次学校逐步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起来。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恰当还缺乏相关研究,课程的开设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校授课教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1、教学理念的转换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能,只要人际环境健康,他就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成长。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有信心指导来访者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最终解决自己的困扰。“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宗旨,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的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触类旁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咨询中所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来合理应对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以指引为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学生多数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教师在关键环节上加以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课程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和合适的行为模式;是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做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应用性材料为主。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那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性比任何其它课程都要明显,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的永远是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发展性指引的作用。

3、教师素质的要求

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非专业理论的传授,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临床实践的经验,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对学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经历进行剖析,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能融会贯通,把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以后的生活中。

另外,教师的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一生的榜样。因此,担任本学科的老师要求人格是健全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知识,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笔者在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深切体会到现代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教学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思考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新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靳 媛.孙丽岩.杨晓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范式——群体教学[J].教育科学.2001,(6):60-62.

[2] 杨心德.曾样春.案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5.(5):93-95.

大学生心理课 篇12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现如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以及压力也逐渐而来, 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就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和不断的发展, 开设健康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或者帮助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但是, 现阶段的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的教育与开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就促进了体验式教学的产生以及发展, 随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不断应用, 它也逐渐成为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开展现状

在教育管理方面, 现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已经逐渐在各个高校普及, 但是基本都是针对大一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 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只有很少数的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公开的分层的教育, 并将课程进行系统的划分, 但是却是将其设置成选修课程, 在对课程的选择上, 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 缺乏对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视性。

在教学模式方面,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处于教师在课堂上讲而学生在座位上听这样的教育模式, 学校将几个班级并在一起组成大型的课堂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模式只强调了课本上的重点的理论知识, 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无法在教学中完全的理解其含义, 缺乏对课程的理性认识, 从而使心理健康课的教育失去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 在现代教育中, 大学生的心理以及课程的压力在逐渐的增大, 所以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并不愿意对心理健康课付出很大的精力与时间, 而学校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课的重要, 但是在教育系统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这就造成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一) 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以体验作为教学宗旨, 以教育作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它主要是指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获得更好的教学目的, 从而根据教学的主旨设置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能够切身的体会并感受到一定的教育内涵, 并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体验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 特征

体验式教学符合现阶段人们认可的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认识,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吸收,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吸收率大概在11%左右, 而且吸收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而体验式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育中, 其效率达到了80%左右, 其效果显而易见。所以它自身具有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特征。

实践性:在体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应用一些实际的情境将其表达出来, 学生可以根据情境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系统的了解并进行体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并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系统性:学生可以在体验式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以及自身的运动器官等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所以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所有的感觉、情绪等等都动起来。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自主性:在体验式教学中, 学生的体验是通过教学的主体, 在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主动的体验, 所以, 体验式教学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应用中主要有三个过程, 首先必须要根据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体验教学情境的设置并创建一定的体验活动,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并根据体验过程得到一些体验的感受并与学生赫然老师进行交流, 再然后通过对体验中的问题以及体验中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改进。以下详细对以上步骤进行分析。

(一) 创设体验的情境活动

1. 情景体验活动的设置及应用

对于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对教学体验活动进行合理的设置。首先在创立情景活动中, 要注重对学生情绪以及情境氛围的把握, 这样才能促使情境有效的开展, 所以, 在教师创立情景时, 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 明白学生心中的想法, 并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样才能形成班级良好的氛围, 帮助学习效果的提升。

情境的设置方面也有很大的选择性,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音乐等进行情境的设置, 比如在如何处理父亲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关于父爱的图片以及音乐, 唤起学生对父爱的认知, 慢慢的逐渐抚平学生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同时在创设情景时, 应该突出其中的个性, 尽量用一个大的主题将体验情境与教学相统一, 层次可以由浅及深, 逐渐进行渗透, 这样可以防止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跑题。

2. 用案例分析对体验活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现如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情境设置, 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通过心理剧将现阶段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扮演切身体会, 也可以在旁边观看, 做为旁观者对现实问题的体会又会是另外一种感受。现如今, 大学生在夜晚宿舍熄灯之后打电话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宿舍其他同学的休息, 从而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 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问题, 设置关于夜晚宿舍内打电话情况的情景剧, 学生可以自己参与其中, 通过情景剧的表现, 让大家明白换位思考, 从而有效的减少夜晚打电话的现象, 但是在表达情绪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艺术表达, 在完成情境表达的同时尊重其他同学的尊严, 对学生的隐私要进行保护, 最后还要表达希望改善的愿望, 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与效果。

关于学生的情绪问题的表达, 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学生的情绪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的学生为一个单位,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绪写在纸条上进行传递, 抽到哪个学生的情绪可以让该学生将自己的情绪读出来, 并根据不同的情绪采用不同的宣泄方式, 大声的将情绪宣读出来, 最后声音逐渐变小, 这样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情绪进行转化, 得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的黄金年龄, 应该呈现积极向上和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 不应该整日为一些烦恼和痛苦压抑自己的个性, 教师应该尽力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痛苦的无效性, 充分释放痛苦, 解决问题, 投入美好精彩的大学生活当中去, 不辜负自己的大学时光。

(二) 对体验结果进行交流并分享

交流与分享体验是体验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程序, 它能够使学生认知到自身的问题所在, 还可以通过交流吸收别人的经验以及感觉, 这样大大的增加了体验的作用, 可以对理论进行感悟并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感知并强化自己的体验。

体验的分享主要是通过小组进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状况将其分成好几个小组并选出每一组的组长, 组长对交流体验分享的模式以及顺序进行规划,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展现自我, 分享自己对体验的感受与收获。分享完毕后, 每组可以选出一个代表概述自己以及本组的讨论分享结果, 从而大家的讨论经验混合在一起, 教师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评述,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分享体验的感受, 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 体验结果的实践应用

体验结果的实践应用是体验式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 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之后把教学中所得到的感受以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还可以使学生在应用学习中不断的进步。

四、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思考

体验式教学的广泛应用, 虽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整体学习的热情, 活跃课堂的氛围, 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课的学习热情, 但是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 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断的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完善。

(一) 应积极的调动学生以及教师的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模式, 它需要教师运用高涨的热情对体验的情境进行设置, 还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所以, 教师应该按照心理科的理论知识对情境进行合理的设计, 并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积极的落实这一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尽情的参与其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 个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等他们到了大学, 教师就该应充分释放他们的个性, 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完善他们的人格和魅力。

(二) 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完善

现如今的大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 如果学生不进行自我约束, 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管理, 那么很容易使体验式教学结构变得混乱, 影响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所以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中, 学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提升自身的约束力, 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以确保体验式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约束力和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控课堂秩序, 还是会容易造成一定无序, 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模式现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占据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可以切身的融入到情境教学中, 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 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但是由于现如今随着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的不断开展与问题的不断突出, 体验式教学在其中虽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学校应该不断的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创新并改进, 使之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大学生健康课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蔺桂瑞.互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5, 01.

[2]苏碧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 , 2014, 02.

[3]刘小青, 蒋常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0.

[4]倪海珍.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9.

[5]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9 (06) .

[6]刘峰.体验式教学结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 (04) .

[7]朱艳丽.从显性操作到内隐拓展: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 (09) .

[8]钱春花.体验式教学中心流产生的机理分析[J].语文学刊.2011 (17) .

[9]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 (07) .

上一篇:益气活血中药下一篇: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