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精选12篇)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篇1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正在受到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困扰, 比起身体上的疾病, 心理问题以其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不但给大学生本人, 也给宁静的大学校园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给高校的思政线和安保线的教工带来了莫大的压力。从2004年连杀4名同学的马加爵到2013年给室友投毒致人死亡的复旦大学高材生, 无不是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惨案, 更不必说全国每年都会发生的大学生自杀悲剧。如何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关注心理健康, 防范可能由此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力保校园的平安稳定, 已经成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安保工作者的重要必修课。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 难以承受在学习、生活、情感上的挫败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青年一代, 他们从小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也长期处在被呵护、被宠爱的状态中, 在人格的塑造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和心理承受临界点较低的特点, 习惯了顺风顺水环境的他们一旦遭遇并不算大的挫折如考试不理想、被同学嘲笑、面试失败、情感危机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乃至羞耻感, 在缺乏引导或者宣泄的情况下这种失败感将会无限放大到价值观念的扭曲甚至人生意义的迷茫, 最终导致后果严重的不理性行为。
(二) 难以接受社会不公而产生极端的情绪
目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和风气不可避免地投射到大学生活中, 并对大学生的心态造成负面影响, 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对一向坚定的信念产生动摇, 甚至从内心中认同不正确的价值标准和处事方式。如社会极大的贫富差距使大学生产生仇富的偏激心态, 不正之风又使他们接受努力无回报, 拼爹最重要的错误观点, 特别是家境贫寒, 出身不好的同学更容易产生愤世嫉俗的极端情绪, 在青年人热血冲动的特点和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双重作用下, 极易导致危险的后果。
(三) 人际关系中的困扰堆积后的集中爆发
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是大学生取得进步的必要阶梯, 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并不成功, 过于强势和过于内向的性格都会导致与其他同学关系的疏远, 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与大学生平等共处的校园氛围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不够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不正确的交流表达方法又易产生沟通障碍和误解, 进而在同学交往中不能将自己放在正确位置, 从而产生迷惘和忧郁。当这种负面的情绪不断滋生后, 一点小小的摩擦将会成为重大安全事故的导火索。
(四) 一向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造成的心理异常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今天, 来自问题家庭的大学生也在日渐增多, 父母双亡或者长年不在身边、父母离异或再婚、自身、父母有残疾或重大缺陷、家庭极度贫困等等,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在智力上不输于其他人, 但是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隔阂和偏激。同时, 这样的家庭教育也可能灌输一些错误观点, 包括不能充分信任他人, 凡事必要自己解决等, 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 包括刻意保持与人距离, 处事比较悲观甚至以妄自菲薄的情绪去曲解他人的意图, 将友爱当作怜悯, 将关心认作施舍, 并对周围同学保持极强的警惕感, 一旦遭受可能的委屈, 会以较激烈的行为进行反抗。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给高校安全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一) 大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使学生难以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传统的大学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中心, 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必要的基础课程为重点, 对于大学生人格塑造和心理调控方面的内容较少而且不能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不少学校只是将这方面的内容当作可有可无的补充, 理论多, 实践少, 学生多, 课时少, 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虽然在校园中也会通过宣传媒介或者社团活动进行一些知识的普及和有益的指引, 但在学生真正碰到心理问题的时候, 难以主动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方法分析自我问题, 调节压力水平, 从而及时化解负面情绪, 回到乐观积极的状态中。
(二) 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员的配备不足使高校在应对中难以做到最佳
相比起庞大的学生队伍, 具备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职员工数量较少, 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更是稀缺资源, 而很多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同时也承担了行政、教学、科研等繁重的工作, 关心、干预学生心理问题反而变成了副业。专业力量的严重欠缺使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和应对成了高校学生工作普遍的短板。虽然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短期培训和在职进修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者和学校安保人员的心理学知识, 但是总体而言效果并不明显, 特别在真正独立应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时候, 复杂的现实情况经常把缺乏经验的教工弄得无所适从。
(三) 与学生在情感上的相对疏离使高校难以及时发现问题的先兆和关键
进入新世纪之后, 国内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培养, 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辅导员在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方面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真正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领路人。但是辅导员在心理方面的作用仍然有限, 身份上和年龄上的差异都可能妨碍学生敞开心扉。而班主任、安保人员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更为有限, 难以成为亲人和挚友的角色, 想要完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几乎不可能做到, 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在学生心理问题爆发之前学校难以察觉, 更加难以有所作为。
(四) 以职能为中心的部门工作模式使在心理问题的处理上缺乏有效的协同
高校中的部门划分和岗位设置都是以事件为中心进行的横向划分, 而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上则需要学院 (系) 、学生处 (学工部) 、保卫处、宣传部等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 而只考虑自身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令出多门的现实情况经常会使各方的携手合作变得效率低下、难以统一协调。信息通报不够及时、棘手工作相互推诿、具体对策各执己见, 不但延误了处理时机, 也常使工作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构建有效的高校心理安全防护体系
(一) 加强教育引导的力量, 加强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
如果说问题出现以后的应对属于治标, 那么加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才是治本之道。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 作为必修课可以单独开设, 也可以与体育课合并为“身心健康”课程, 分多学期开设;2.以专业教师为指导, 设立大范围、多类型的心理健康团体, 逐渐形成以有相同困扰和相同经历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 组织松散, 形式灵活, 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专项活动, 包括知识宣讲、案例剖析、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力争立体全覆盖, 鼓励学生进行自学自查自分析;4.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活泼健康、积极乐观的特点, 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参与度, 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奋发向上。
(二) 强化专业人员的配备和培训, 选择科学的心理干预机制和角度
1.人才引进和自行培养相结合, 不断提高高校各条线教工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通过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切实增强应对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2.在校内开辟开展心理活动和心理咨询的专门场地, 指定人员, 落实经费, 保障各项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取得实效;4.针对具体问题建立集体分析制度, 通过多方会诊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和角度, 由最合适的干预对象进行介入。
(三) 建立全面完整的信息收集和研判系统, 随时掌握学生的细微动向
相关信息的反馈滞后是应对校园心理问题中的主要瓶颈, 一套可行的信息收集和研判系统应该包括: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系统、高效的信息过滤系统、第一时间的信息反馈系统、简洁明了的信息分类和归档系统。要建立这样一套系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学生中建立信息员队伍, 定期汇报周围学生动态, 包括情感挫折、家庭变故、学业不顺等等;2.定期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汇总, 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分析, 筛选出需要进一步跟踪或介入的个案, 密切关注并随之采取后续步骤。
(四) 以学生为中心重建工作流程, 架构卓有成效的心理问题应对体系
把学生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 建立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专项预案, 一旦有涉及到校园安全的心理问题发生, 首先能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和危害程度, 打破部门和职责的框架, 成立包括多个部门都参与的临时工作小组并可根据需要建立包括社区、医院、公安、其他社会团体和社会机构都参与的工作圈。其次建立响应快速, 举措得当的反应机制, 工作小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沟通及时, 并可在日常进行推演常见情况, 确保应对效果。各高校之间也可定期交流, 将具体问题处置的得失经验进行总结, 无私分享, 共同保障大学校园这一片净土的平安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刘雪梅、周飞、周奎,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2]、陈义平、郭仕玲, 校园安全风险的成因及其应对, 学习月刊, 2012 (5)
[3]、王艳红,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 2012 (11)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篇2
××学校:
您好!我是贵校×年级×班×××同学的家长。由于出现(心理状况),学校已对该同学本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辅导,后转介给心理专科医生,经医院诊断为×××,医生建议复诊,持续服药,家长陪伴并同时做心理治疗,由于在治疗期间需要家长配合做好监督用药、调整剂量、反馈副作用等工作,学校建议该生休学在家,由家长陪同监护,并定期带该生做心理治疗,辅以药物治疗,直至康复。
由于该同学希望继续在校正常学习,本人特作如下承诺:
一、每周与班主任沟通学生心理状况,每周定时进行心理治疗,家长负责其个人安全问题。
二、承诺将与子女在校住宿,陪读并照顾其生活起居,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三、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出现较大情绪及行为波动,家长立即到校接回并继续治疗直至状态稳定。上述承诺,承诺人将严格守约。
希望贵校给予批准。谢谢!
家长同意签名:
家长联系电话: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篇3
关键词: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就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4-01-05-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 self-esteem, good education and high IQ. But when they encounter setbacks and challenges, they will suffer more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and stress, which in turn may result in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al industrys entering a hard period after “the golden ten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the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points out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ring their process of job hunting, and proposes some measures for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s to adjust their psychology and measures to improving employment.
Key words: coal industry-oriented universities; safety engineering;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教育”[1],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尽管高校的扩招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但这也同时导致更多的大学生同时就业,形成激烈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2]。
在煤炭领域,各大矿业集团正在面临着困境[3,4]。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年7月发布的《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煤炭市场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态势。通报还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行业所受到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各大矿业集团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在就业过程中,安全工程专业矿山方向(以下简称“矿山安全”)毕业生所遇到的困难逐渐增大,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显现。
一、安全工程矿山方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一) 就业现状
1.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为大众教育的今天,产业结构性矛盾、待就业总量持续增加以及经济放缓这三重压力影响着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总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人,待就业毕业生总量没有缓解迹象。
2.安全工程矿山方向本科生就业现状
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谷的20世纪90年代,各煤炭高校主体专业的发展均受阻,并开始专业转向和减少招生规模。而在此后的“黄金十年”,矿山安全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成为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5]。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饱和等因素,就业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2013年以来的就业形势开始严峻起来。
(二) 原因分析
1.需求减少。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煤炭企业运行状况的转变,一些煤炭企业对煤炭主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大不如前,并逐渐减少相应的进人计划。近两年部分煤矿企业矿山安全毕业生招聘计划如表1所示。
2.近几年高校矿山安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黄金十年”间,随着煤炭行业对矿山安全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煤炭高校也得以迅速发展,矿山安全作为煤矿主体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增加[6]。
3.研究生和专科生数量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加大,不仅本科生的招生规模迅速增加,研究生和专科生的招生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研究生和专科生有待就业,对本科生的就业形成了压力。
4.企业委培、对口单招等广泛推行。中国矿业大学于2003年开始试行“对口单招”政策,以缓解煤炭行业的人才紧缺状况。随后其他煤炭高校陆续效仿和推行这一政策,10年來,这一政策为煤炭行业培养了近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近年来,许多煤矿企业纷纷推行“非转主”政策,将非主体专业的技术人员利用二学位或委培等方式转为主体专业。
5.煤炭行业科技的发展。
随着煤炭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行业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快,建设了大量的高交高效矿山,并逐渐向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
6.课程设置滞后行业发展。
由于高等教育的滞后效应,目前煤炭高校矿山安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及使用的教材等与行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7.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部分矿山安全学生对就业的总体形势不了解,对就业和工资等期望过高,而对于自身的定位则有失偏颇,没有树立正确的“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二、矿山安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矿山安全毕业生的就业面通常较窄,在参加招聘会的时候发现招聘自己专业的单位少或者工资待遇低的时候,或者在招聘的过程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从而在心理上形成自卑。
(二)自负心理。产生自负心理的原因有:1.一些煤炭高校的矿山安全毕业生可能会认为其所在高校属名校而产生优越感,并进而产生自负心理;2.一些同学在学期间成绩较好,认为自己学习渊博、满腹经纶,从而自命不凡;3.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认为煤炭行业就应当是高薪行业,从而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对工作岗位的期望也较高,因而产生自负心理。
(三)依赖心理。一些学生缺乏独立面对困难、独立决策的能力,而是把这些本应则由自己决定的事情推给家长、老师甚至学校,完全依赖他们为自己找工作,而不是主动去争取就业机会。
(四)盲从心理。有的学生没有主见,而是随大流,也不去考虑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长。例如,一些学生执意要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功利性太强,然而对于对于矿山安全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招聘企业并不在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考入国家公务员也较其他思政类专业困难,因而这些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不合理的。
(五)偏执心理。有的同学容易走向偏执,将自己在求职中的不顺利归因于市场或社会的不公平,这将会给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从而影响对社会的认识进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刻意要回家乡就业,无视矿山安全专业的适应性,甚至宁愿不就业,偏执心较强。
(六)焦虑心理。大四学年的上半学期是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多数同学会在这一时期找到工作或签订工作意向。然而,未找到工作的同学看到已找到工作的同学风光无限的时候则会产生焦虑,导致心理紧张、哀声叹气、毫无意志、甚至寝食难安,在行为上则表现得无所事事、行业懒散、反应迟钝。
三、矿山安全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导致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毕业生个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虽然多数毕业生可以以平常心来找工作,但有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找工作就是要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想从零做起,对单位和岗位的要求较高;另一些毕业生则相反,认为工作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从而消极就业,不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而有些毕业生对煤炭行业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愿意到自己适合的煤炭行业去工作。
(二)人格缺陷
一些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以及能够满足自身特点等等,自我同一性混乱,不能对自己形成一个全面、清醒、客观的评价。
(三)人际交往障碍
矿山安全专业由于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要比文科和管理科的学生稍逊一筹,这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锻炼和提高。然而有的毕业生性格极度内向,极度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过于自卑、紧张和怯懦,不懂基本的礼仪和礼貌,缺乏自我决断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四)挫折耐受力差
有的毕业生心理脆弱,无法承担挫折。一个小小坎坷就有可能使其遭受严重的打击,从而陷入失望和苦闷中不能自拔。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就要勇于面对,勇于承担,这才能够在下一次挑战中取得胜利,从而避免一败再败的恶性循环。
(五)不当的嫉妒攀比
毕业生之间时常会比较他们找签订工作的好坏,有的毕业生甚至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对自己的单位或岗位大加炫耀。这会导致未就业毕业生心理失衡,加大其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嫉妒和攀比的心理,因而必须对这种不当的炫耀和攀比之心加以纠正。
四、提高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2014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省市也出臺相应措施,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除了一般性的推进措施外,由于矿山安全专业方向的特殊性,推进矿山安全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进行调适以及煤炭高校制定有效的措施。
(一) 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对于矿业安全专业方向的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期间要专注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而面对择业和就业,应先确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好心态,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竞争。
1.虚荣心理的引导
不论是攀比心理还是嫉妒心理都是虚荣心理在起作用,因而可以从利用几点对毕业生进行引导: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使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太偏执;
对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理解眼前和长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
能够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生、工人、技术员的对比和分析中找对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不要对别人的评价过分在意,更不要和别人攀比。
2.从众心理的克服
在就业的过程中,引导毕业生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看问题要长远,选择具有发展前途企业和工作岗位;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向往和喜欢的煤炭企业和工作环境;
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所选择应与自己气质特点相匹配;
对自己的特长及能力充分认识,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
能够辩证认识不同地区的煤炭企业的不同岗位的优缺点,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3.自卑心理的克服
(1)建立合理的目标。在求职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一个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符合的清晰的目标,并为完成这一目标不断前进。
(2)利用补偿增强自信。缺乏自信的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被击倒,从而变得畏手畏脚,不敢作为。許多事例已经表明,利用补偿的方法可以使一些具有自卑心理的人重获精神力量。
(3)自我认知要改变。第一,肯定自身的价值:任何人都有其自身价值,都有独特的一面,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每一个人的某一性格又同时具有好与坏两方面。第二,要不断积极的考虑问题,例如,当求职遭遇挫折,这并不能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只是说明自己在某一次展示中未能充分展示自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或者所应聘的单位与自己的能力特点有出入,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展示。
(4)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可以让毕业生在外在上给用人单位一种自信。例如,在行走时挺胸、抬头,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眼神正视别人,在交流的时候,谈吐风雅等。
(5)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必要的。在应聘前和应聘时,可以在做好充足的准备的前提下,在心里暗示自己:我一定行!
(二) 高校促进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措施
1.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就业形势宣讲
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方式,让毕业生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以及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使毕业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抓住西南、西北煤炭新的主产区的发展机遇;结合矿山安全专业特点,培养毕业生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爱岗奉献、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品质。
2.以人为本,提高毕业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就业服务和管理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的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聘请煤炭企业优秀校友、专家等来校为毕业生做比职业指导。同时,关心一些特殊群体,如学业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就业心理压力大的毕业生,对这类同学进行分类建档,实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帮扶,把实际帮扶和心理指导相结合。
3.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管理部门及学院要积极走出去,开拓外省特别是西北煤炭新的主产区就业市场。强化与煤炭企业的联系,邀请煤炭生产、建设、勘探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来校讲学、交流和招聘,挖掘就业潜力。同时,利用学生实习、课程实践等环节,加强与金属矿等非煤矿企业、建筑、化工、铁建等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拓此类非煤行业的就业市场。
4.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树立“大安全”的学科观念,以矿山安全为主,能够在矿区生态治理、城市地下工程、煤层气及石油天然气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科技和创业大赛、采矿学科大赛以及节能减排大赛等系列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和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
5.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地区生源结构
地区生源结构是影响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煤炭高校的本省生源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在内蒙、新疆、山西、贵州等地的招生则很少。因此,在生源的地区结构上可以适当向内蒙、新疆、山西、贵州等地倾斜。另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比例,这些学生的比较能够吃苦,同时,这也是国家所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2] 贺江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探索高校就业心理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38-39.
[3] 景国勋,张传祥.教育创新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1.
[4] 李楠,宋晓燕,漆旺生.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创新措施及成果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08-111.
[5] 谢倩,杨青松.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诱因及其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6-57.
[6] 孙兰会,成锋.河南城建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0(30):37-38.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篇4
1 案例简介
小林,男,19岁,独生子女,大二开学后,班级心理委员反映该同学与上个学期相比变化很大,沉默,不和同学交流,经常旷课。了解到这一信息之后,辅导员及时向小林的班级同学和室友了解情况。据同学和室友反映,小林平时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总是独来独往,不和室友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寝室里睡觉、上网或者是玩手机,衣服也很少换洗。室友偶尔发现他自己会一个人哭。辅导员找到该同学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发现,该同学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做事情没有动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活着很痛苦,想要离家出走,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世界。
2 案例的处理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该生的问题已经很突出,已经萌生要离家出走的念头,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任其自然发展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辅导员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了该生的基本情况,并与家属取得了联系,同时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帮助该生:
(1)专业咨询:辅导员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部门取得联系,将该生的情况进行上报,心理老师了解情况之后与该生交流。经过心理老师的了解,发现该生有抑郁倾向,可能会有抑郁症并建议该生去看专业的心理门诊。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健全该生的心理档案,在该生后续的治疗期间以及恢复之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
(2)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辅导员及时和家长联系,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到全面信息,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家长带该生去看心理门诊,诊断的结果为轻度抑郁症,心理医生开了抗抑郁的药,并约好定期看心理门诊。
(3)发动学生干部和室友共同帮助:发动学生干部和室友对该生进行进行关心和照顾,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委和室友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与该生交流,多带他去上课和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该生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员让学习较好的同学给该生进行辅导,同时嘱咐室友注意观察该生的行为和心理,若有异常发生,马上与辅导员联系。
通过心理咨询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半年后,该生有了明显的好转,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学习努力,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与同学和家人的相处融洽。
3 启示与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治愈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通过这个案例笔者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的思考。
3.1 独立学院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在学生的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独立院校里的学生比一般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疾病。因此,这一切决定了独立学院自身应该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缺乏学习的目标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目标是当前很多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进入大学后,很多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做硬性的要求,高校的老师相较于中学的老师,在管理上也相对宽松,在学生中也流传着六十分万岁的观念,甚至有些学生在经过了紧张的高考后,认为自己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上大学应该要轻松一下,因此,在大学期间,有一部分学生容易缺乏学习目标。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较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来讲,在学习上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对老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另外,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是参照一本二本的母体院校来进行的,有些教材也是参照一本二本的教材,这提升了学习的难度,有些独立院校也会聘请一些母体的一本二本院校的老师来上课,这些老师按照一本二本院校的标准来教学,会增加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压力。学生本来学习的主动性就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学习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在跟不上课程之后就不愿意去努力,甚至自暴自弃。
(2)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受宠,有自我中心倾向,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经验。在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所占比例最大,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问题所引发。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部分学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不懂得团队合作,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在学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寝室矛盾而要求换寝室的学生,详细了解原因之后发现是由于只关注自己,不关注他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技巧,不擅长处理人际关心而导致的。
(3)心理承受能力差。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家庭环境较好,父母也总是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直在顺境中成长的学生心理承受较差,外表浮躁,内心脆弱、敏感,常常会因为老师或者同学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而引起很大的心理波动,容易走极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常常会不知所措、自暴自弃。(1)
3.2 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的相关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校园安全的重要保证,而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不能将它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而应该将其纳入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动态大系统中,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就业工作等一起统筹发展。另外,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针对少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进来,独立学院应该消除“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工作的全部”这一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心理干扰为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全面发展自己是教育机构应有的目标,而不是以处理问题为目标。(2)
(2)建立健全“学院—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当前的形式下,单纯依靠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力量来维护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发动全校的力量,建立“学院—系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院层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由全部专业的心理教师组成。系部成立二级的心理辅导工作站,由相应的心理辅导员组成。班级层面设立心理委员,由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生组成,形成三个层面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班级心理委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觉察出了该生的问题,并及时的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又及时反馈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才使得这个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学院—系部—班级”这三个方面的力量缺一不可,每个层面都必须要重视,不可流于形式。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涉及面不够广,心理健康知识得不到普及,独立学院应该结合自己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也可以开设一些与大学生心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情感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普及,力争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引导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3)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独立学院更应该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独立学院应该通过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着手,努力发动全校各部门人员共同努力,促成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保障大学校园的和谐、安全与稳定。
注释
11庞鹏.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J].科教纵横,2012.08.
22 黎藜.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篇5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社会化密切相关,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节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年龄一般在16~28岁之间,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思想丰富、思维活跃、情感波动、反应强烈、体验深刻,加之由于生理和性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性冲动增强、学习生活适应不良及经济就业等压力增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极为不利。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1〕,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25 %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 %。特别是近几年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大学生发生暴力犯罪、自杀事件或出现休学、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调节、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2〕: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态度、情绪、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理因素:性冲动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生理因素之一。有些大学生常常出现性幻象、性梦、手淫等自慰现象,并伴随自责和自卑感,造成精神紧张和痛苦;另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自身生理缺陷,也会引起大学生自卑、沮丧、不满等心理问题。②认知: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不良认知和认知歪曲是产生愤怒、焦虑、抑郁、自责、沮丧等不良情绪的原因,他将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和无”的思维五种形式。③情绪:不良情绪很多,主要有大喜大悲、紧张焦虑、寂寞烦躁、自卑自责、抑郁沮丧、自私霸道等,它们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④挫折:失败和挫折会打击青年人的信心,使他们遭受悲哀、沮丧、烦恼、厌倦、抑郁、痛苦、灰心等不良情绪体验。⑤习惯和不良行为:有很多大学生存在不良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睡懒觉、不吃早餐、挑食、贪食、懒惰等,这些不良习惯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行为。⑥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者内心体验与正常人生活情感相背离,其外在行为明显违反社会准则,常给别人造成损失和伤害,并给自己带来痛苦。⑦经济和社会环境: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进入了高等学府,同时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心学习。⑧能力和社会适应:独生子女的问题和大学生自理能力差的问题,已经使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校期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毕业后又不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出现很多社会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篇6
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时期,任何的心理不良反应都将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归纳起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心理困扰原因
(1)适应不良。新的环境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自主要处理的各类大小问题,对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生活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学习压力大,缺乏动力。从灌输学习到自主学习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大学区别于初高中的学习,必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渴求增加,想学的知识太多,但却又无从下手,学习上缺乏应有的动力,整天只疲于应付。
(3)人际不协调。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是造成当今大学生个性独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又处于大学生青春期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和冲动的时期,直接影响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
(4)恋爱与性的关系。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异性的好感是非常正常的,但由于不能把交友和恋爱放在正确的心理层面,所以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产生怀疑、迷茫,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恋爱与性密不可分,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对性问题的偏见。
(5)择业与求职的压力。由于教育的片面性,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身的兴趣爱好,在择业问题上呈现出无所适从、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方面专业自己不是特别喜欢,另一方面自己又不清楚自身的择业方向,矛盾的心理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未来的求职更觉得缺乏应有的自信,造成择业与求职困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缺少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
(6)经济难以独立。传统的生活理念,经济上受家庭条件的制约,使大学生极少有靠自己完成学业的。由于受当前社会风气、家庭环境、个人的世界观的影响,大学生的经济需求是一天天的增长,而来源又非常局限。面对社会的各项诱惑,经济上始终处于矛盾、资金不足的冲突中。学习需要、交友需要、恋爱需要等是导致大学生经济上失衡的主要原因,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表现
(1)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往往是由于某种不良事件引起,持续地紧张、恐惧,常常感到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对过去事情思绪万千,对未来感受不到希望。惶恐不安,如果总是不能消除,长此以往会形成焦虑性格,造成焦虑性神经症。
(2)自卑,表现自我否定,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对自我丧失信心,缺乏对自我的发现,离群以摆脱别人的视线。长期造成孤单心理,产生情绪持续低落,丧失意志,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属性降低等。
(3)抑郁,抑郁是由多种情绪(低落、失望、悲观、无助)产生的负情绪。表现为失落、忧伤、愁苦的心理,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食欲低下或贪食、失眠。常伴有自责、自卑、自我否定等。
(4)孤独,并非是出于自己的愿望,由于自身的原因(经济、相貌、能力等)使自己与他人、社会呈孤立自我状态。这其中既有人际受挫,又有关注于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原因,产生封闭、防御的状态,长期会形成孤独心理。
(5)利他取向,不少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凡事追随他人意志,把他人的意志当成自己的首要需求,一味地看他人要求行事,认为这是人际交往得到认可的必需,如得不到他人的赞许就呈现无意义感,这属于自身价值取向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强迫心理问题。
二、心理调适分析
为了使大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危害,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我们总结心理学专家、医学家和学者对心理障碍的论述,简要介绍其种类,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预见性,并能积极预防和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1.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主要指认识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的不协调,使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个体一贯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和行为标准出现异常现象,造成其社会功能不能行使、职业不能完成、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个体虽无智能障碍,但却为此感到痛苦。人格障碍多产生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如长期得不到行为矫正,多的会长期持续发展,一般有以下类型:
(1)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依赖性强,并表现幼稚顺从,很少表现积极一面。
(2)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卑、退缩、不能面对挑战,对问题感到无能为力,缺乏自信感,面对批评,常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害怕一切社会活动。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无视社会规范、条例和规定,对任何事情不负责任,易责备他人,易激怒。
(4)偏执型(妄想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敏感多疑,心胸狭隘,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接受批评,行为固执易冲动,有攻击性,情感不稳。
(5)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为与社会隔绝、情感疏远、行为古怪和多疑等特征。缺乏情感体验,对人冷漠,存在特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
(6)强迫性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任何事情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拘泥细节,对自己要求严格,无安全感,缺少友谊往来。
(7)情感型人格障碍。交替性的情绪兴奋与低落。兴奋时,自我评价过高,有夸大认知倾向,性格急躁;低落时,由于低沉,对任何事缺乏兴趣,遇困难悲观无望,遇难而退。
(8)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妄自尊大,幻想自己是世界上独有的。认为自己应享有特权,他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渴望持久的被关注和赞美,缺乏必要的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
(9)疾病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戏剧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通过戏剧性行为,引人注意,高度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性,情绪波动大,易激怒。
(10)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青少年中常见的。表现为情绪非常不稳定,面对微小的刺激就能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且自己不能控制。endprint
2.神经质症的常见症状
神经质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形成原因是非器质性的,无论是心理症状还是生理症状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症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人要求治疗的愿望强烈,并努力克服症状。常见的神经质症状有:
(1)恐怖症状。患者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会产生很强烈的恐惧感,而这些事物或情景对健康人来说是不会产生恐惧感的。患者本人也知道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控制不住。
(2)强迫症状。患者自己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不由自主的观念和行为存在。所谓强迫观念就是不由自主出现的某种想法,本人也认为这种想法是不该有的、没有用的,但又没有能力摆脱它们,因而很苦恼。
(3)焦虑症状。患者有强烈的不安感,并伴有脉搏加快、心悸,有濒死感、肩部酸痛、手脚发冷、颤抖等。
(4)失眠症状。患者害怕失眠,一上床就处在失眠恐怖之中,为了摆脱失眠的烦恼,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增进睡眠。患者认定如果睡不好,第二天就会疲劳、精神不振、难以工作,结果因为害怕失眠而失眠了。
(5)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和胃疼、呕吐、腹泻、腹胀、便秘等现象。这种神经质症患者对自己的胃肠系统十分关注,对饮食问题高度敏感,患者越注意、越害怕,胃肠功能就越容易发生紊乱。
3.神经质症的形成
神经质的症状纯粹属于主观问题,而不是客观的产物。神经质的症状是疑病素质和由它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
(1)疑病素质。所谓疑病素质就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上的倾向性。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精神活动过于内向,内省力强,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状态和异常表现非常敏感,往往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由于太过于关注自我,结果总是过分担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神经质症患者在性格上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内省、理智、追求完美的特点;具有感情抑制性,很少感情用事;具有敏锐的感受性;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执着、固执,具有坚持性。神经质症状的最大特点是主观性。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绪,往往做出明显失误的判断。
(2)精神交互作用。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这种精神活动过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神经质症患者因有疑病素质,容易把面临诸如考试引起的紧张不安或偶尔出现的心跳加剧,当作异常现象而给予特别关注,从而引起了对这种感觉的恐怖和预期不安,进而逐渐形成症状。此时精神活动逐步指向内心,这就更容易产生预期的不安与恐惧,更使其注意固着在症状上不能自拔。因此,可以说精神交互作用对神经质症的症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常见心理问题的理论治疗方法
1.顺应自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神经质症产生于心理精神交互作用,要想摆脱神经质症,顺应自然是打破心理精神交互作用的好策略。神经质症的症状形成的原因是心理精神交互作用,但其根源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现实。神经质症患者由于疑病素质,把正常的感觉当成是异常的,并企图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在此固着,结果注意和感觉被相互加强,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种恶性循环是症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接受症状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这样,心理精神交互作用就会被打破,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消除。
通过总结,认为心理情感活动有五条基本规律:
① 要顺应心理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感情的自然发展。心理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终于消失。② 如果心理感情冲动得到满足,挫折感可迅速平静、消。③ 心理情感随着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④心理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它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⑤ 心理情感是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步加深对它的体验中渐渐培养的。
从这五条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消除不安等令人不愉快的心理情感,就应顺应其规律,先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心理情感。
2.正视现实
心理疾病患者要想摆脱症状所带来的痛苦,就应该正视现实,敢于接受现实的挑战,能够忍受痛苦,积极投身属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自信,从而走出症状的阴影。与人相关的事物可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类。要人们不去控制不可控制的事(顺应自然),如人的情感;但要控制那些可以控制的事(为所当为),例如人的行动,也就是在顺其自然的态度下为所当为。另一方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3.为所当为
就是在症状存在的情况下,不管症状的变化,接受症状带来的痛苦,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有确定意义能够见成效的事情上。例如:害怕见人的人,对害怕的情绪不去管它,该见的人还是要见,只注意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注意自己是否又害怕了。坚持下去,害怕感就会逐渐减轻。为所当为就是要求关注的不是症状本身,而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断的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心理护理安全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 篇7
心理护理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
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 运用护理知识,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疏导患者不良心理因素, 促进患者心理康复的过程。心理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较多, 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等方面了解不清楚, 担心疾病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患者紧张、恐惧、焦虑, 甚至出现敌对和精神性等表现[2], 更有甚者, 有的患者出现轻生的念头, 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心理护理安全问题原因
护理人员的心理态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护理人员的工作及心理态度不端正, 工作中没有激情, 应付了事,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是医院没有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护理平台, 特别是在晋升、晋级、评先树优方面没有给护理一个公正、公平的平台, 没能把工作中出类拔萃的护士真正选拔出来, 使一些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 对护理工作丧失信心, 出现应付了事的心理态度。
心理护理没有得到重视:在繁重的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忙于一般的护理, 忙于配针、输液、测量体温、测量血压等, 仅对疾病进行专业的护理, 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导致患者的不良心理不能得到有效疏导, 影响了治疗效果, 甚至出现心理偏激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护理隐患: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在护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没有做到“三查七对”, 违反消毒隔离制度, 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进行无菌操作, 在护理完1例患者后, 没有进行洗手而进行护理另1例患者, 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另外, 在护理后, 没有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 患者温度记录不完整或者没有按照测量的温度结果来记录, 从而增加了护理的风险。
工作缺乏责任心, 工作中粗心大意:护理人员对患者了解程度不够, 没有及时沟通, 随意将护理程序简单化, 与患者交谈中言语生、硬、冷, 患者本身有疾病的痛苦, 再加上不良的护理态度, 有偏激的患者或者焦虑等患者容易与护理人员发生争执, 增加了护理风险。
开展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护理是当今社会的需求, 也是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护理工作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移到促进健康服务, 并转移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 加强心理护理也是患者的需求, 鼓励患者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反应,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开展心理护理也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医患关系的恶化与护理人员的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 良好的态度, 温和的语言可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不良的语言不但伤及患者, 更有可能诱发患者与护理人员的矛盾, 甚至激化, 发生冲突, 产生医疗纠纷, 开展心理护理, 患者感觉护理人员真正关心自己, 对一些可能不满意的地方也能够谅解, 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心理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时也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因为这不仅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积极的心理疏导, 也有利于护患之间的交流,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使之有利于患者康复。
对策
医院要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 充分利用举国上下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医院范围内开展树新风、立正气等活动, 真正把工作踏实、技术过硬、兢兢业业工作的护理人员选拔出来, 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真正达到评先树优的目的。
举办心理护理知识讲座, 提高护士心理护理水平:医院要组织上级有关护理专家来院讲学或观看护理录像, 提高护士的心理护理能力, 疾病的不同, 心理护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特别是学习对存在不良心理状况的患者,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疏导, 并灵活运用。
修订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将现行护理规章制度重新修订, 修订查对制度、护士各班岗位职责及质量标准等, 制订预防各类管道脱落、患者易走失、易跌倒管理制度, 跌倒评估预报表等;针对节假日值班人员少, 突发事件多的薄弱环节, 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前, 都要告知其目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了解有关医疗护理情况, 从而能主动地配合和理解。
针对问题查找原因分析整改:根据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认真讨论分析, 写出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并落实到位[3];组织全院性的护理安全大检查, 针对临床科室存在的护理隐患进行自查自纠;定期召开各系统的护理安全工作会, 对近3年来各科室已经发生的或现阶段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并协调好与医技科室的关系。
摘要: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心理护理日益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加强心理护理, 提高安全防范, 预防和控制医疗隐患成为护理的重点。由于疾病的原因, 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较多, 甚至出现敌对情绪和轻生念头, 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心理护理安全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结合工作实际对心理护理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原因和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心理护理,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Barctt BJ, Vavasour HM.A major clin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d of somatic symptoms in patients on dialysis[J].Nephron, 2010, 55:10.
[2]曹建琴.加强护理心理学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10 (12) :45.
破窗心理视角下的校园安全问题 篇8
破窗心理如果不得到有效预防和遏制, 将带来极大地危害, 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干预破窗心理, 尤其是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日益复杂和难度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从破窗心理视角下研究这一问题有更为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破窗心理的易发环节
虽然大学校园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视, 并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 但安全事故还是频频发生, 安全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需要长期的关注和不懈努力。破窗效应易发环节有以下几种:
(一) 校园治安问题。
校园治安一直是各大学校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治安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学风, 更重要的是导致学校声誉受损。大学普遍都处于开放状态, 有的大学与外面的闹市基本上没有差别。这就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不仅要防止在校的学生, 还要注意校外不法分子对学校的觊觎。尤其是近来校外人员来学校诈骗、盗窃, 时有发生, 更要引起相关学校工作人员的重视。要加强对在校学生安全教育和引导, 不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同时要惩治不法分子。
(二) 校园周边安全事故。
高校的对外开放, 一个拥有数千甚至上万的大群体的消费, 让不少商家在学校周围聚集, 寻找商机。高校巨大的消费市场被不少人看中, 甚至是黑恶势力, 不少高校的消费市场被黑社会所垄断。2万人的高校周围每天的消费少则几万, 多到几十上百万, 校园周边人员鱼龙混杂。传销、贩毒、盗窃、诈骗等不法分子聚集在学校周围, 使得学校周围的环境不断恶化, 相当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三) 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问题。
高中的紧张学习之后, 进入大学, 面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压力、社会就业压力, 如果自身调节能力不强或适应不了大学生活,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中, 沉迷于网络也是重要的表现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 全国大学生中有29.4%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中国青年报》2005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 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 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引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是自杀或得精神病的高危群体。
(四) 学校自身管理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
近些年国内高校, 大幅度扩招, 学生人数增多, 基础设施和管理并没有跟上去, 导致矛盾多发。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 同时也不够成熟, 理解和处理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宿舍条件落后, 水电供应不稳定, 食堂承包导致价高质量差, 食品安全问题等, 这些容易导致学生与校方发生纠纷摩擦, 处理不当, 也可能产生安全问题, 影响稳定。
综上所述, 影响高校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需要我们全面考虑, 仔细、小心应对, 避免发生事故。
二、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破窗心理的诱发因素
(一) 新背景下高校管理难度增大。
高校教育改革给各大高校带来了新的变化, 同时在安全管理上也带了极大的难度。作为负责高校安全工作的保卫部门, 过去单一传统的校园治理模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新环境。高校人员结构复杂, 安全工作繁杂, 高校逐步的开放化, 加剧了这一形势。高校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 高校学生的自由度相当大, 人数众多, 流动性较大, 给管理也带来了挑战。
(二) 高校学生数量多, 流动性大。
高校扩招之后, 人数大幅增多了, 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同学之间有差异, 各自的素质不一样。学生流动频繁, 活动场所经常发生在本校的管辖范围之外, 使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及时到位, 形成流动学生管理的“盲点”。不少学生私自在外面居住导致自身安全或财产受损。大量的学生活动和学生聚集, 出现安全问题, 也不那么容易调查。
(三) 高校管理不断朝社会化方向转变。
高校不断的改革中, 社会化趋势是必然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只是一部分而已, 虽然高校服务的对象没有变化, 但是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学校师生、学校工作人员以及经营学校经济实体和商业网点的人员, 高校人员相对复杂多了。高校管理必须要不断朝社会化方向发展, 适应现在化管理。
三、有效防止破窗心理发生的对策措施
(一) 重视预防, 防患于未然。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问题, 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到每个负责人心理。首先, 必须要确保各高校安全工作制度化体系化, 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在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中, 防止不安全因素进入校园。其次, 要落实责任到人原则, 校园安全工作要防止“旁观者效应”。再次, 要重视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教育, 树立安全校园之风, 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常识和安全法规学习, 邀请专家开展讲座, 开展安全事故演习等。尤其要做好新生入学安全教育, 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安全教育, 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二) 健全校园安全的软硬件设施。
校园的软硬件设施对于校园安全是一个定性的标准, 这对于预防校园不安全因素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硬件建设主要指从校园的防卫人员、防卫技术及设施配置。包含校园内外特定位置安装监控设备, 观察校园周边环境;其次, 为校园配备防卫设施, 如辣椒水和电棒可以有效防止校园犯罪;最后, 加强学校保卫部门的人员训练, 建设一个有一定行动能力的保卫部门是校园安全的基本保障。
(三) 关注心理健康, 重视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 高校急需配置大量心理咨询师, 对心理有疾病的同学进行干预治疗。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在内的老师, 以及班上的班干部, 形成心理合力干预的机制, 促使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早日走出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 事后的处理要及时、准确。
对于安全事故的发生, 及时准确地处理是显示高校智慧的重要方面。事后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 严肃处理相关人员, 对于减少“破窗效应”有积极的作用。让制度去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违规的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样才能保证校园的长久安定和谐。
虽然破窗心理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危害, 但是只要我们从预防抓起, 在以上的易发环节, 多花工夫去解决和思考, 巧妙的利用破窗心理, 还能有效为校园安全管理做出有益的贡献。破除破窗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修补这扇“破窗”。即使改变不了环境, 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好。大家都能做到的话, 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美好校园。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高校人数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高校安全事故频发, 危害到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引起了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校园安全管理中的破窗心理的易发环节和诱发因素, 并提出有效防止破窗心理的措施。
关键词:破窗心理,校园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George L.Kelling.Fixing Broken Windows[M].商周出版, 2011.8.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篇9
1. 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却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
2. 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另外有些大学生自视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 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
4. 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
5. 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
6. 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 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缘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观点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使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3. 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5. 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
6. 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篇10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主观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 刚入学时年龄普遍在二十岁左右, 虽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 但由于一直处于学校环境中, 对于人生及社会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 还无法以成熟视角去看待突发问题, 同时也无法完全做出理性的判断。大学生多数已经成年, 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评价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 但仍会发生认知偏差, 可能会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2]
(二) 客观因素
1. 社会因素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关系的复杂化, 较为突出的案例是不少大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虚拟网络世界寻找心理满足, 有些学生会深陷网络精彩之中, 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大学生正常认知、情感及心理定位, 严重时可导致人格分裂等。[3]如今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巨变、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 导致毕业时就业状况和入学时天之骄子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 会对大学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精神压力。
2. 家庭因素
(1) 父母的教养水平。当今社会, 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要求过高, 甚至经常批评孩子。独生子女家庭中, 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满足孩子任意要求、放任孩子、缺少管束。父母教养水平的差异, 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3)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我国许多家庭因父母双方离婚、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事情受到创伤, 家庭结构变得不再完整。从小生长于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在少数, 其中大部分学生会存在心理问题, 这种影响会延续到大学甚至整个生命过程之中。
(4) 家庭经济状况。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高校的贫困生无法逃避的现实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 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 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
3. 学校因素[4]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现在各大高校并未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及咨询, 从而将不同的心理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以及成熟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 只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 被动地进行诊疗并不能急早的发现及评定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动向。
(2) 生活环境改变。从中学进入大学, 学生过一种集体式的但又独立的生活。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许多人通常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而过不惯集体生活和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常常倍感孤独寂寞而感到经常处于压抑和焦虑之中。
(3) 学习环境变化。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 经常会感到茫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大学里, 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只是围绕着成绩, 还多了社交、学识、组织等内容。这时, 很多学生首先会对自己进行否定、变得不自信、比较消极, 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4) 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 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场所, 它不仅容纳了来自不同文化、地域的学生, 而且这些学生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也迥然不同。学生之间在交往时的摩擦在所难免, 部分同学则由于与同学发生摩擦或冲突而焦虑、苦恼。出现了交往困难。
(5) 情感冲突。当代大学生渴望获得异性的友谊甚至是爱情, 由于他们存在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心理晚熟与其生理早熟这一矛盾现象, 在解读“爱”时出现偏差。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策略[5]
(一) 提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各种深层次矛盾首次显露, 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西方文化发生碰撞, 这些都增加了大学生成长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转型、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 这样势必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二)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及监督
国家颁布了相关文件以来,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地得到加强, 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求仍未得到满足。为了达到实际要求, 应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 对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适当添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必要设备并扩充心理教师队伍。
(三) 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6]
1. 适时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健康调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手段和根据, 它起到了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 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大学中要及时的通过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等形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 从而整体把握他们身心健康状况, 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资料。尽量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预防, 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防范于未然, 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2. 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和控制
一是要让大学生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 清醒地认识到并勇敢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接受现实自我, 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二是要做好大学生利用网络的引导工作, 逐渐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更好地解决自身问题;三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心理互助。心理互助特别是同伴之间的心理互助不仅能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使得大学生心理更加和谐。因此, 高校应该通过大学生同伴心理互助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并把它作为自我教育的内容。
3.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治与咨询
加强高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补充适当人员, 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教师等进行专业培训, 使他们及时把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动向掌握他们的内心动态, 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咨询服务。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合理宣泄及调试:让学生学会转移注意力, 会正确宣泄自我的不良情绪。为摆脱不良的心理困境, 大学生要做到:一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 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严格按照该表进行生活及学习。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二是进行体育锻炼, 通过各项有益活动, 锻炼身心, 增强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 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的各种压力。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栋梁, 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社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振兴。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象牙塔”, 是培养身心健康学生的关键所在, 当代高校教育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各方面力量, 以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而努力, 从而实现校园到社会的衔接。
摘要:近年来,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及高校的广泛关注。从主观及客观因素方面, 初步探究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要提高对大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性的认识,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及监督, 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段元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2]王绍文.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习工作的介入[J].法制与社会, 2012 (27) .
[3]袁铌.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性干预的探索[J].文教资料, 2012 (24) .
[4]李红海.资助体系运行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19) .
[5]高红霞.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探究[J].才智, 2012 (4)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罗桂华(1969- ),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四川 宜宾 644007)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05-02
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①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有三千多万,其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16%~25.4%。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甚至犯罪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原因,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特点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比例颇高。2005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1%。”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4年对该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近20%的学生感到苦恼。②
2.大学生情感障碍比例高。天津心理专科医院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情感障碍占全部心理障碍的22.3%。在宜宾学院2006级全体被测学生中,认为自己“情绪起伏过大”的占23.2%,感到“情感易受伤害”的占17.9%。大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单相思、依恋父母、孤独症、人际情感失调、不能正确对待失恋,等等。
3.精神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调查报告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左右,而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首要因素。③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压力大。这一情形在新生中体现较为突出。大一新生远离父母的呵护,告别昔日的老师、同学,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和生疏且交往密切的新群体。因此,会使新入学的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他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惶惶不安、苦闷、孤独。尤其是对那些适应能力较差的新生来说,这种反应更加明显。因此,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用脑程度、角色转变以及学习成绩等。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以逃避和否认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就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连续扩招后,录取的百分比大幅上升,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升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加大,常担心考试不及格给毕业、就业造成影响。因此,大学生对一系列变化的不良适应势必引起情绪的抑郁、焦虑。
2.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沟通。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心理作用。由于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等的影响,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一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挫折,他们就有可能自我否定,并且陷入苦闷、焦虑之中,有的甚至可能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另外,网络时代的诞生对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喜欢在网上与网友畅所欲言,却不太爱和老师、同学沟通。再加上有的高校教师“重科研轻辅导”,学生不能与老师进行及时的心理沟通,就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独立的人际交往技巧和经验、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交往中的过分敏感和过分苛求、与人沟通困难、男女生关系紧张、宿舍关系沉闷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不仅仅会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而且会对今后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造成严重的影响。
3.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动荡”“大转型”的过程中,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科技网络化、社会生活多元化强烈冲击着中国。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局限,使他们尚未完全成熟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导致某种失衡的社会心态的产生,从而走入心理误区。同时社会转型又必然会导致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又会使年轻脆弱的大学生心理受到伤害④。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有限,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社会上许多问题尚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易受不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当前一些格调低下的杂志作品、不良社会文化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有碍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容易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条件,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大学生如果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大学生在面临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价值体系时,难以找到自己的坐标,无所适从,茫然失措,结果使自己陷入绝望的境遇中。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和各高校本着重在建设和立足教育的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健全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服务的。在实践中,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思想问题的解决,对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在关注自我与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同时,要注意缓解由于不满现实引起的过度的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行为,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具体的途径有:加强课堂理论教育、实施案例教育、开展实践教育、注重个别教育、做好舆论导向教育等。
(二)帮助和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与他人团结、协作的前提,是发展自我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校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地认识自己,又客观地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高校要系统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通过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分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中带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采用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带有普遍性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的问题。目前,高校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外,还可利用广播、报纸、壁报等方式宣传心理学知识,定期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心理测试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主动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四)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一方面,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及时排除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咨询是与大学生沟通心理问题的一座桥梁,对发展和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当前高校专业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全校教职工的作用。教师、班主任、党团组织、后勤人员等都能直接与大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思想、人际关系等情况有着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和有效的帮助。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面向少数与面向多数的关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个面向少数与面向多数的问题。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对象是全体学生,是多数;就心理咨询和治疗而言,对象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少数。我们不能因重视多数人的教育而忽视少数人的咨询,也不能因重视少数人的咨询和诊治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学校要从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出发,把优化、提高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认识,预防问题;咨询的目的是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个人生理也有差异,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必须有的放矢。找到能适合学生特点、开启学生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我们要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握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用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它与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人格为目的;德育重在育“德”,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⑤ 健康的心理更易接受德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战胜心理疾病、纠正心理偏差、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张作记,林立,等.全面关注 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导语[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97.
②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2):50- 55.
③赵建国,常华美.大学新生心理冲突与调适[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2003(8):5-7.
④郭秀华,石英.浅谈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6(2):108-109.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步入大学阶段之后, 随着大学生心智以及生理方面的成长发展, 他们普遍地面临着除了学习之外的情感、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复杂的问题, 再加上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相较于以往时期产生了极大的转变, 各种心理问题便获得了滋生的温床, 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帮助大学生突破心理阈限、解决心理问题, 便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教育人员必须着力贯彻的一项工作。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的特点分析
就目前来看, 大学时期, 学生心理问题与其他人群的心理问题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他们的问题在更多方面体现为心理的困扰性、明显的阶段性、积累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而且, 此种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大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达到有效解决。本文下面就对这几种特点加以具体分析:
1、心理困扰性与自我调适性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面临着与中学时期截然不同的校园生活, 他们首先就要做好角色转型以及适应工作, 而在转型以及适应过程中, 各种精神及思维层面的困扰, 必然引发他们的心理困惑, 致使心理问题获得了发生的诱因, 并体现出鲜明的心理困扰性。但是, 其心理问题更倾向于成长的烦恼而非障碍或者疾病, 在进行解决的过程中, 一般不需要借助心理医生引导以及药物辅助治疗, 大学生只要能够通过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自我鼓励等方式来突破引起这种心理的困扰的环境压力等诱因, 便可以实现对于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 从而达到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使心理问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调试性。
2、问题的阶段性以及累积性
大学生在四年生活中所面临的学习、情感、就业等问题, 具有鲜明的侧重性, 而且, 其心理问题也随着他们的逐步成长而呈现出由不适应到适应再到可以应对自如等的变化, 从而使得其心理问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就大学四年具体的心理问题状况来看, 大学一、二年级的问题多存在于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 且心理困扰的程度较为严重, 而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则多体现为情感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困惑, 且大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对于这些问题的应对。同时, 这种阶段性的特征还还鲜明地反映着心理问题的逐步累积, 使得大学生心理上的困扰呈现出由酝酿、发生、发展到解决的渐变性。
3、心理问题的复杂多重性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由多重复杂的诱因所引发, 比如:自我认知不清、人际关系不良、价值取向模糊、社会适应能力差、沉重的就业压力, 这就决定了其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多重性。具体来讲, 大学生处于独立与依赖、自我兴趣与家庭期望、较高自我定位与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等多重的难以挣脱的矛盾中, 从而使得其心理问题体现出学业、就业、交往、经济等方面的复杂交织, 致使其心理问题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并发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开展
高校展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以其心理问题体现出的具体特征作为切入点, 才能够保证教育目的的全面顺利达成。本文下面就探讨一下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开展的几点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
鉴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呈现出心理困扰性的特征, 高校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可以着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来实施。同时, 在做好对于心理困扰型学生的教育的同时, 教育人员要进一步深入地分析不同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将具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归类, 以展开对障碍性及疾病性等心理问题的重点针对性解决。
而单就心理困扰型学生的自我调适教育来讲, 高校教育人员应当着力展开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具体的事例, 帮助学生了解并正视其心理的困惑, 并潜在地指引他们借助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挖掘等方式, 对其自身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解决, 并且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地引导他们构筑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2、教育工作的分阶段开展
教育人员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的阶段性、积累性以及复杂性等特征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 可以借助分阶段的方式来实施。在分阶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又要注意将一年级的学生当做教育的重点。具体来讲, 各阶段应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下所示:
首先, 就大一年级来讲, 教育人员应当着重为学生进行适应性的教育, 针对困扰一年级学生最为严重的学业问题, 引导他们顺利地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而此项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教育人员要结合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焦虑感、挫折感, 以及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的缺失等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指引, 帮助他们了解大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他们适应大学的生活以及学习环境。
其次, 对大学二年级以及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就在于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方式, 并着力针对他们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面临的情感问题、利益问题等对他们开解, 帮助他们学会以宽容、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各项事情。而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 则要结合职业教育, 展开对于他们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围绕不同的职业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中, 引导他们认识职业特点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帮助他们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稳步转型。
三、结语
大学生存在着与其他群体所不同的心理问题, 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发展, 因此, 我国教育人员在当前时期一定要努力加强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 并着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展开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中永, 钟建军.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2]王卫平, 薛朝霞, 秦汇丰, 等.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0) .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推荐阅读: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06-29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06-28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09-25
探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06-20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11-02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09-23
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10-21
大学生网络心理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