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09-23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通用8篇)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1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高校前途命运乃至社会稳定的`大事.做好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对大学生择业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 者:马宏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刊 名:中国大学生就业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年,卷(期):“”(14)分类号:B84 G64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 教育对策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2

1.1 择业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 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 缺乏自信心, 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 总是自惭形秽, 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 犹豫、退缩、信心不足, 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 而总是“试试看”, 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 更是萎靡不振, 自我封闭。

1.2 择业焦虑

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拓宽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 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 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有的大学生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 (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 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 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 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 茫然心理

“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 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 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自己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 对自己缺乏自信, 优柔寡断, 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 从而错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 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 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 严重影响就业的选择[2]。

1.4 嫉妒心理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理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 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 甚至恐惧和愤怒, 于是借助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的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 产生羡慕, 转而痛苦, 又不甘心的心态, 甚至为了不让他人超越自己, 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在择业中嫉妒心理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 使朋友关系恶化, 人际关系紧张, 当然也影响自己求职的顺利进行。

1.5 盲目攀高心理

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 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 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 自我评价过高, 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 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 对稍有不满意的用人单位就抱拒绝态度, 结果是机会错过, 难以择业。或者是大学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 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 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 消极依赖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 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 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 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 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 缺乏择业的主动性, “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 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

2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 但是, 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观念还依旧存在, 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为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束缚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 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或产生心理问题。

2.2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 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 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至出现优秀学生不一定有好单位, 后进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 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 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3 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 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 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 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 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的行为, 造成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 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 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时产生矛盾心理。

2.4 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

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 放松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 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 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2.5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 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 不能承受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 学习成绩差, 动手能力不强, 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道德修养差, 胸无大志, 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其竞争实力欠缺, 直接影响就业, 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

3 对策

3.1 更新择业观念, 正视社会现实

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 对于毕业生不必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 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扩大。再次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 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因此, 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 更新择业观念, 正视社会现实。

3.2 树立择业信心, 积极参与竞争

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 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 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 把握好每一次机会,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充满自信, 积极参与竞争。

3.3 培养独立意识, 提高承受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 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最主要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在面对挫折时, 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 客观分析, 积极进取[5]。

3.4 加强就业指导, 开展心理教育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 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 盲目择业, 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 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 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使其全面认识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 掌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 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学有所成的榜样, 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应从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 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 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全体教职工, 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让大学生了解学习与就业的关系, 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 使大学生尽早培养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 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 了解掌握择业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 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6]。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排除心理问题,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 心理调适方法

3.5.1 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 对自己施加影响, 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 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语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 适度宣泄法

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 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 向教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 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 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力, 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 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 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 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力, 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 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 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 (6) :57.

[3]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 4:59.

[4]梁光霞.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 2005, 4:35.

[5]孟勇.试析高校特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 10 (1) :67.

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就业 心理

0 引言

笔者对浙江财经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择业意向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择业意向及择业心理,并对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和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期望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帮助。调查以普查形式展开,根据各学院实际人数发放问卷2399份,实际回收1834份,有效问卷1485份,回收率76.45%,有效率80.9%。

1 毕业生求职形势看法

调查显示有55%的同学对求职形势的态度表示一般,有33%的人对现在的求职形势感到不乐观,只有12%的同学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由此看出大家对毕业以后的前景不太看好,这也反映了当今复杂社会形势下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业问题。可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较大,就业问题依旧突显。

2 毕业去向选择分析

2.1 就业种类选择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将近74.6%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立即去工作;有12.7%的同学选择考研。这两部份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直接去工作的占到了总数的近四分之三,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毕业生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也为自己增加经验,也及早为自己经济独立做准备。当然,还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出国,创业等其他去向。尽管每个学院毕业生毕业后都是以求职为主要选择方向,但考研的比例存在着明显差异,法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贸学院、数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院,这跟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前景以及各学院的学习氛围有很重要的关系,建议学校各学院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特点做好指导工作。

2.2 考研和出国专项分析 在对188位想考研的同学的情况分析发现,有41.11%的毕业生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出路而选择了考研。通过考研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将来预定一份好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是因为对学术感兴趣、希望在高校工作、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等原因二选择了考研。更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害怕求职竞争,对自己很没信心而,选择了考研,来躲避这个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对于这部分人,学校应该给以一定的关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在出国的大学毕业生中,49%的同学选择去美国去留学深造,毕竟美国的高等学府较多,专业涉及面广,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大。还有28%的同学会选择去英国去留学,这两个国家成了毕业生首选的留学国家,占了近四分之三。调查发现,想去日本留学大部分都是日语系的学生,这也跟他们的专业有关,其他还有少部分的人,会选择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深造。至于在通过何种方式出国留学的调查中,很多同学多会选择新东方等中介机构来实现他的出国梦,这也跟靠学校出国的难度大有关系。

3 求职选择

3.1 求职地域选择分析 对于就业地域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有55%的毕业生首选杭州,26%的毕业生首选生源地;关于次选就业地域,有33%的毕业生选择生源地,27%的毕业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21%的毕业生选择杭州;很遗憾地看到,不管是首选次选,都只有1%的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大中城市,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去工作,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选择在大城市或在家乡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对于为什么选择上述的地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有近44%的人是因为上述地域有良好的发展机会;21%的觉得该地域生活条件好;而相对来讲,好的人才政策,良好的创业机会以及回报家乡的比例都差不多,占了10%左右。这样看来,将来大城市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就业、人口、公共设施以及交通压力都十分大。所以,毕业生们还是要考虑清楚,是否有能力在混乱的大锅中分得一杯羹。

3.2 行业选择分析 在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中发现,金融、证券、保险业尤受毕业生欢迎,占了41.62%,其次便是政府机关,占40%,首选商贸业的同学也不少。进一步对男女生分别分析可看出,女生的择业趋向大致相同,但金融、证券、保险业稍偏男生,政府机关稍偏女生。今年毕业生的择业趋向于金融、证券、保险业和政府机关,金融、证券、保险业和公务员也是最热门的工作方向。在行业选择调查中发现,选择基于工作稳定考虑的最多,其次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再次是对行业前途和行业收入的考虑,这正很好地解释了同学们为什么热衷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对毕业生看重单位哪些因素选项分析发现,薪酬与福利的评分最高,平均4.415分,其次是发展潜力,平均4.367分,第三看重的是培训机会平均4.185345分,第四看重的是激励机制4.172414分,第五看重的是企业规模和名气,平均4.033分。在标准差分析中可看到标准差都不大,比较接近于0,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想法都相似,另一方面说明此次调查实施情况比较合理。

3.3 求职薪酬分析 在对1106名希望毕业后就去求职的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要求还是有点高的,有5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他们应该要那2001-2500之间的工资段,有3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刚出来能拿到1501-2000这个工资段的工资已经够了,还有少部分大学生毕业生认为刚毕业出来,没什么经验能拿到800-1500的这个工资段的工资就够了。谁都想要高的工资,但要求得合理,适合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要在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情况下,跟用人单位商量具体薪水问题,不能漫天要价,这样很容易到头来变的高不成低不就,没处工作。

同时我们发现,有29%的大学毕业生会考虑人才的市场的行情来确定自己满意的薪水标准,这个也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有38%的大学毕业生会考虑自身的价值来确定薪水标准,这个虽然也符合现实,但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很难的,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身价值,所以要确定薪水标准之前要对自己对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还有一些人会根据用人单位的实力和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来确定薪水标准,但这两个方法都很被动,不值得提倡。

4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反馈

4.1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 学校就业指导是学校为了能使毕业生了解职场形势,找到一份满意工作而特地开设的,但从调查发现,觉得学校就业指导非常有用的学生只占了12%,觉得没多大用的却占了25%,另外还有54%感觉一般,9%觉得说不清。由此可见学校就业指导还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加大力度,而作为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遇到职场上的问题,应该多向学校就业指导的老师咨询、沟通。

4.2 最希望从高校就业指导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绝大多数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这间接说明了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工,在面试时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的不足。

4.3 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个机构和个人的就业帮助 调查显示,有24%的人希望从所在二级学院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也有24%的人希望从综合导师那里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这2个方面是学生最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帮助的。由此看来,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更加值得信赖和依靠,或者说他们觉得和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所以,学校要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工作的话,如果能通过二级学院和综合导师间接进行,相信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更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我校09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普遍不是很乐观,但在不乐观的态度下,毕业选择直接求职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考研其次。而每个学院的考研风有所差异,法学院、跨及学院、金融学院、经贸学院、数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比较多,而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比较低,这跟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前景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也和各学院的整体氛围有相当的联系。

5.1.2 毕业生首选的行业以金融、证券、保险业及政府机关为主,大家对选择行业主要基于对行业的稳定性和与自己专业对口程度的考虑,这一方面体现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又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美好期望。

5.1.3 国有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机关、大型外企等成为很多毕业生最想为之工作的企业。

5.1.4 在考虑求职地区时,杭州是最受欢迎的首选地,生源地为最受欢迎的次选地,其次受欢迎的次选地便是杭州,中西部大中城市不管对于首选次选,受欢迎程度都是最低,几乎没人愿意去。当问及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时,是否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是,绝大多数都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接受,显得如此无奈,这与大家都想生活条件好,有较好发展机会有关,

5.1.5 对企业,毕业生最看重的是薪酬与福利和发展潜力,其次是培训机会,再次是激励机制,而对企业的名气、企业规模、领导者风格、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国家化趋势、行业特点,他们尽管也比较重视,但相对来说,并不怎么看重,说明现在毕业生即看重眼前薪酬生计问题又看重未来发展潜力

5.1.6 大部分同学在薪酬标准考虑上根据自身价值的评价、用人单位的实力、人才市场的行情预期他们将来工资在2001—2500元,其中以觉得应该根据自身价值的评价来考虑薪酬标准最多。

5.1.7 一半同学觉得学校就业指导对他们求职成功的作用一般,态度比较中立,但有1/4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而且他们表示获取企业信息大多通过网络媒体。

5.1.8 部分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间接说明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工,面试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

5.1.9 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更加值得信赖和依靠,或者说他们觉得和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

5.2 建议

5.2.1 由于对自身价值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身价值,所以建议毕业生首先要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常可以利用一些职业测评软件对自我进行测试并取得一份合理的自我评价报告书,为自己准确定位自我价值提供参考。

5.2.2 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类型特点,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指导工作,对选择求职比较多的学院,应主要做好应聘技巧培训、求职心理辅导、及时提供求职信息。对选择考研较多的学院,应为学生多提供考研讲座,并极力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准备氛围,比如开设通宵考研教室、开展考研交流会等等。对一些考研风气比较弱的学院,应增强学术氛围,多鼓励学生考虑考研,毕竟将来的知识社会,多学多钻研是主要趋向。

5.2.3 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同时,就业指导形式要多元化,要会利用名人效应(马云现象),要能够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能力的不足。

5.2.4 学校应与企业之间建立长久合作与联系,多多建立针对性强的实习、见习基地,加强对毕业生实践经验的培养锻炼,要能够“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做好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5.2.5 学校要在就业指导方面更深层次的开展工作的话,必须要能够利用二级学院和综合导师的丰富资源经验,就业工作是全校性的工作,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最后就是看这个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职工都应该有这份义务去帮助我们的学生,对于能够得到自己更加熟悉的二级学院的老师的帮助,相信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更佳。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4

【摘要】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也是人生职业道路上必经的一个关口。渴望有一个好职业,能够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亨情。受当前全球金触危机的影响,社会需求紧缩,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要想在未来就业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质,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内容是:智力正常、情绪德定、意志健全、行为适度等。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特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于眼下求职的大学生而言,职场求职一次面试即大功告成,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你多优秀,准备得多充分,你都仍然有可能遇到失败。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家的心理底线都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面对挫折、失败,有人能够东山再起,有人却一吸不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就业的市场机制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本来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很多学生害怕自己也进人了这个行列而导致失败,过度的焦虑心理使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恐惧,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胆战心惊,失去信心,尤其对自己向往的待遇高、发展前景好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些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另外,这种焦虑心理表现得很普遍的就是急躁,为了能很快找到工作,他们急躁地等待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和录用过程。一旦用人单位有了结果,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与自己的愿望是否相符,就匆匆签下了合同。

(二)盲从心理

由于对自身和现实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盲目的心理:首先,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盲目攀高的心理。大学生受传统就业意识的影响,还未完成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思想转变。对现代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学历需求和调整缺乏充分的了解,缺乏恰当的自我职业定位,择业期望目标高于自己的实际状况。表现为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一味地求高、求大。这类大学生往往把“工作条件好、经济收人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作为择业目标,一心只想去大城市、大机关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读几年大学却到基层单位就业实在不值得,宁可待业在城市做闲人也不屈就。其次,还有些大学生有盲目从众的心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在选择工作时自己毫无主见,常被家长和同学所左右,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三)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弱化的个性,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

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它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独、脆弱等心理现象。大学生在毕业时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人人才市场与他人进行激烈的竞争,但一些学生在面对竞争时往往又顾虑重重,焦虑和恐惧心理并存,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学历不高或专业不好,也没有良好背景,在就业的具体过程中,一种自卑感不知不觉地产生。由于不自信,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老是想着自己不如他人,从而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和激烈的竞争不能应付自如,最终导致错失机会。

(四)自负孤傲心理

与自卑相反,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中,这些大学生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自己满意的。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负心理的大学毕业生通常有这几类:一类是名校的毕业生,他们具有“品牌优势”,时不时地表现出自己的骄傲和自负,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这些人在择业时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以自己的学历作为资本,在择业中挑剔、攀比,提出过分要求,最后导致择业不成功。还有一类是以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个体条件好的大学生居多。他们社会活动多,见多识广,无形之中产生了自负高傲的浮躁心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择业期望值过高,既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又对职业、薪金、发展前景、地区环境等过多挑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五)依赖心理

在择业中,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勇气,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老师,甚至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现代大学生大多依赖心理重,尽管到了生理成熟的年龄,但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心理,反映在毕业生

身上就是心理上不就业,总感觉自己仍未长大,“校漂族”“啃老族”们就是典型的依赖心理严重的群体。他们不接受自己已经面临就业的现实,在行为上表现出自信,遇到问题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二、求职择业常见的心理矛盾及心理误区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又了积极的显著的发展。大学生毕业时都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本领奉献给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

度,提供了挑战的竞争的基础条件,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专业领域内以展身手,但是,在择业过程大学生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心理矛盾也可理解为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映同时出现,由此而引起的紧张心态。心理冲突是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心理矛盾并不奇怪,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甚至可以说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但是过分强调持久的心理矛盾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和活动效果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心理矛盾就属于后者,这类矛盾既有需求矛盾,也有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一)有远大的理想但拄拄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日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大经

理、大老板、“大款”,想走商业巨子之路,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深人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慎重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发展,以致出现了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二)想做一番事业但是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愿意从专业出发,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意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墩而就。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意深人基层。希望一毕业就进人好单位,在较短时间里一举成名,沉溺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却不能从小事做起。

(三)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己的能力

丰富的大学生生活,使大学生的自我日趋完善,他们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才,将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敏和才智,同时,他们也迫切需要社会的承认。但是,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残,自怨自艾的心理。以致出现期望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又不能把握自我,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的理智的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四)渴望竞争,但缺乏竟争的勇气

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 篇5

[摘要]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择业价值观科学评判的三条基本原则 ,即社会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透过三种择业心理误区揭示了部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偏差。并且提出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三项策略 ,即加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 ,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 ,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 ,实施 “多向、导向、定向、去向” 教育 ,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择业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 ,主要涉及职业选择时的基本价值判断、权衡利弊的原则、决定取舍的标准等观念。择业价值观深刻制约着大学生的具体择业行为 ,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深入研究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

一、择业价值观的科学评判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但是对择业价值观的评判历来是个复杂的命题。所谓价值在根本上是指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因此 ,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不同的价值主体的择业价值观会有不同的侧重和倾向。但是尽管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我们认为择业价值观的评判有几条基本的原则。

1.社会性原则。在社会学的视角下 ,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形式。由于社会和人类发展 ,需要个体从事一定的工作以促进发展。也就是说职业的第一个前提是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强调要选择 “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他说: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 ,互相冲突的。” [1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也强调指出: “要认清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前途 ,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国家民族也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因此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光明和大有希望的 ,我们大学生一定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要首先注重个

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要把自身的发展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自觉地把能否更好地为社会、人民服务放在首位。

2.适应性原则。在考虑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上 ,大学生要重视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个性和能力的职业 ,这是由职业的本质所决定的。职业在本质上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 ,由于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的形式 ,因而职业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职业体系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第二 ,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特定社会位置 ,职业是包含着多种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2 ]

。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就是选择了特定的社会关系 ,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期待,遵守特定的社会规范 ,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不应将择业仅仅看成是专业选择、工资选择或机会选择 ,而要在全面认识自己和全面认识职业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发展性原则。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 ,往往不是一件容易说清楚的事情。很多学生是在从事了一定工作后 ,才真正明确什么是自己的理想职业。也就是说 ,择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适合自身并具有累积性的职业是最重要的。要有长远设计 ,要把择业放在整个 “职业生涯” 中来考虑 ,以发展的眼光来择业,选择那些能够不断提供发展机会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的职业。同时 ,要有基层意识 ,要敢于、肯于从基层做起 ,不能一味寻求高起点、高薪水、高社会地位。

二、几种择业心理误区折射部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偏差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一个比较难以衡量和改变的心理品质。从择业心理角度透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从而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择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是发展完善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状况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主流上是积极健康的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呈现出一定的偏差。

1.个人利益驱动的择业心理动机 ,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择业心理动机是择业价值观在择业时最为直接的体现 ,是个体择业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择业心理动机包括个人发展动机、生活幸福动机、工作成就动机、社会贡献动机等等。从近10 年的相关调研来看 ,大学生择业时的最主要心理动机是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比如 ,2000 年 ,阴国恩等对天津 7 所高校的 66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择业心理和择业价值观调查 ,结果表明 ,大学生现实的择业标准依次是收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及稳定的生活保障[3 ]。2006 年 ,魏世梅对全国部分高校学生进行的择业意向调研表明:73 %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选择概括为 “新三到” ,即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最赚钱的地方去;59 %的学生认 为 ,当选择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 ,应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首选 ,只有 318 %的学生认为选择职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12 %的学生选择 “尽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4 ]

。这表明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已由过去以拯救民族、改变社会、为人民服务等为主的社会导向价值观 ,转变为以注重经济价值和个人发展为主的个体导向价值观 ,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更加突出。

2.择业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 ,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择业时的心理状态是透视择业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观测指标。择业时 ,大学生焦虑、紧张情绪比较明显 ,有些学生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从笔者近几年直接接待过的就业咨询学生来看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 “两怕心理” 比较严重。一怕找不到工作 ,找到工作的又怕错过了更好的工作。这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反射出大学生缺乏正确择业价值认知。一般而言 ,择业价值认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二是对职业规范、地位及社会期待等的全面了解;三是对社会和职业选择复杂性的认识;四是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匹配性的评估和职业抉择。当前 ,部分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社会现实允许他做什么。因此 ,没有明确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所以经常出现 “这山望着那山高”、“前怕狼后

怕虎” 的迷茫状态。失落、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自是在所难免。究其根源就在于自身择业价值观的混乱与不确定。

3.对基层工作的排斥心理,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短期性。当前 ,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北京、上海、深圳及东南沿海城市就业 ,对就业岗位的期望也比较高 ,不愿意到最基层的岗位工作。对急需人才的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岗位更是排斥 ,选择到西部就业的学生不足 10 %。很多毕业生关注和向往占企业总数不到 013 %的大型企业 ,而对于占企业总数 9917 %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全国 75 %的城镇就业岗位却很少问津[5 ]。这种对基层的排斥心理 ,是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缺乏发展性的反映。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 ,没能认识到职业的发展性 ,没把职业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看待 ,更没能看到基层大有可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到基

层就业 “可能失掉了一部分东西 ,但你们也可能得到了一部分东西。你们失掉的东西 ,经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把它继续学习下去 ,并且搞得更深。但是你们得到的东西 ,比如社会实践 ,可能对你们来讲终生受益。”

三、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 ,而且是 “受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更深或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所决定和制约的。” [6 ]也就是说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在横向上涉及不同层面的主题和内容 ,在纵向上 ,要考虑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笔者认为 ,从横向角度 ,要以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教育为基础 ,以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注重教育的层次性;从纵向角度 ,要结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注重教育的 “全程化”。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 ,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择业价值观并非独立存在的 ,它是深受个体核心价值观影响的 ,是个体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期待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层面落实、推进的自觉体现” [7 ]。因此 ,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价值观问题 ,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是要首先从根源做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人生观是制约择业观形成的深层的价值论前提 ,涉及学生追求怎样的职业价

值目标。荣辱观对大学生具体的择业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正确的荣辱观对学生到基层就业、避免急功近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涉及个体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塑造 ,对职业价值观的适应性有重要影响。正确的人才观,有利于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兴趣、能力。自我实现观则是制约择业价值观实现的手段。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有利于学生按照客观实际及社会道德规范来择业。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 ,就有什么样的择业价值观。因此 ,在开展择业价值观教育时 ,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深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2.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 ,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在深层次上受核心价值观制约 ,在表层上表现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因此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另一方面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除了受理性制约外 ,也受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除了通过理论力量进行说服教育外 ,也不能忽视择业心理教育。也就是说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择业心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择业心理预期调整、择业认知状况调整、择业心理动机引导、择业行为规范及择业情感调适等。择业心理教育形式一般可采取广谱教育与分群类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职业指导课等形式 ,普及择业心理知识 ,讲授择业心理调适技巧。针对个别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面对面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予以调整。必要时 ,可以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择业心理教育。

3.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 ,实施 “多向、导向、定向、去向” 教育 ,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择业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从个体择业价值观整体发展过程来看 ,经历了由幻想到现实、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等发展阶段。仅就大学阶段的择业价值观发展来看 ,一方面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便已经面临着择业价值观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年级差异 ,在不同的年级 ,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问题。因此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 ,遵循全程化择业价

值观教育思路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本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笔者认为 ,应该实行 “四向” 教育。一是在大一阶段做好 “多向” 职业信息教育。其实 ,在学生高考报考时 ,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职业期待 ,但还不十分明晰。入学后 ,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历、能力的变化 ,学生往往对职业选择越感迷茫。这时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与自己将要学习专业的相关职业信息 ,通过多向把握职业信息 ,开拓职业视野 ,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二是在大二阶段做好职业价值 “导向” 教育。大学二年级时 ,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日趋完善 ,这时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初步确定职业价值目标。三是在大三阶段做好 “定向” 职业技

能教育。大学三年级是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 ,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基本确定就业范围 ,深入了解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规范、社会地位等 ,按照相对明确的职业方向完善自身素质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四是在大四阶段做好职业选择的最终 “去向” 教育。大四年级 ,学生基本完成了主要学习任务 ,这时的主要教育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 ,给学生提供最为准确全面的就业市场信息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去向。这里需要特殊指出的是 ,“四向” 教育不是完全分割的 ,而是相互贯通、相对侧重的 ,其关键在于依据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

[参 考 文 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2 ] 我们需要怎样的择业观,人民日报[N].200608(15).[ 3 ]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117.[ 5 ]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 “基层” 路径的探讨[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 6 ] 刘淑艳,吴倬.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2):68-72.[ 7 ]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3.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 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V alue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judging career choice value ,including social principle ,adaptable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al principle.Meanwhile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deviation of som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value by

analyzing three types of mistakes in 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put s forward three st rategies i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sp career choice.Firs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sp career choice value ,basing on the so2

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ducators should enhance the education on the concept of life ,honor and disgrace and the concept

of talent and self2realization.Second ,starting f rom the guide of colleg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educators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 s on the motivation of career choice and regulat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rich the carrier of the educa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Third ,educators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2

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 ,and carry on multi2directional ,leading ,orientational and targeted education ,so that the mode of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6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联,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或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1】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太辛苦了,进入大学后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因此,整日看电影、上网、睡懒觉、逃课等等,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以致学习成绩不佳,看到别人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而自己与一切评优无缘,又会感觉心理很失落。

2、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的知识具有深入性和系统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老师手把手、催逼式教学有很大差别,大学的学习靠的是自主性和自觉性,许多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大把的空闲时间里空虚、堕落,想要改变却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仍然延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此伤心难过,还可能诱发自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动机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心理脱离了稳定正确思想的支配,那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以致迷失生活方向,产生心理困惑

【2】 和矛盾。

(2)学习动机过强,以致压力过大。在考研、考证成风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同学倍感压力,这种压力感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进一步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一直生活在迷茫忧郁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

【3】课题。目前,多数大学生过得是集体生活,而每个人在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现代大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只知埋头苦读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尤为欠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交往而产生自闭倾向,有的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而随波逐流。江苏科技大学对江苏部分高校

【4】 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人际交往压力的同学占到39.1%。

(三)恋爱问题

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尤其关注的自身问题。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情感破裂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行为和方式上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性强;二是注重感情;三是

【5】 比较注重形式有些表面化;四是不稳定性;五是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处于青年中期,性发育成熟是其主要特征,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的青春期教育不够,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将导致心理障碍,如恋物癖等。总的来说,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恋爱带有功利性或者占有欲,一些同学恋爱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寂寞,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恋爱中问题的判断。有的同学将恋爱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部分,把失恋看做极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受到严重干扰和打击。

(四)贫困问题

【5】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有5%-7%是特困生。大

量的事实及研究表明贫困生在大学里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家庭的窘境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转化为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加剧了大学生

【7】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最终导致心理失衡。贫困易使大学生的内心极

为敏感,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过度揣摩和猜测别人的言行。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流。久而久之,这种矛盾心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低年级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居住在一起,各自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经历、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进入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面临全面的协调与适应,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独立生活能力弱,所以,适应问题广泛存在。较为常见的是对于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期对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其实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怀念高中生活。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家的水平相当,许多同学因为害怕竞争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失去了高中时期被老师奉为掌上明珠的特殊待遇,而倍感失落。甚至,一些同学看到班上、院里有些许多才多艺、能力又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表现得尤为自卑。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以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到宿舍的集体生活,感到有强烈的孤独感。以致整日心情低落,不愿与同学来往,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孤独,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六)择业问题

择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同学中。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一份自己喜欢而又体面的工作,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诸多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和接触较少,根本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傲心理严重,在择业时表现的狂妄、自大,对自己职业选择的预想过高,不能正视择业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实力,一旦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值差距过大就会难以接受,而苦闷、抑郁。还有许多同学是害怕竞争,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表现为害怕进人才市场,应聘时过度紧张等,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西方价值和伦理观念碰撞、冲突,大学生群体面临价值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学习任务艰巨,就业难度日趋增大,这些压力与困惑不同程度的威胁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8】健康。一方面大学生特殊生理发育阶段使得大学生心理变化激烈,容易动荡、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目前,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都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就会造成心理失衡,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动荡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幸福,从而产生焦虑不安,诱发心理问题。此外,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感。部分大学生发展成为对网络的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神恍惚,有异常的行为和举止。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表现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教育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北京52.2%的高校至今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认为是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还有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生求助无门。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参与咨询的教师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尚欠缺,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此外,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良的家庭教育或教育环境会为孩子的不良心理埋下种子。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诸多隐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研究表明,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的家长则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打、骂的措施。这些教育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过分保护,往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能理解他人,斤斤计较,不会包容;独立生活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不能做出与其年龄相适的选择。凡此种种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使得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宿舍生活和学习方面处处碰壁,从而诱发心理问题。过分监督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遇事小心谨慎,胆怯、唯喏,害怕表现得不好令父母失望。而简单、粗放的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孤僻、充满偏见,具有暴力倾向,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极为不利。

(四)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生理发育期、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志薄弱等。大

学生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使得他们普遍没有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知,表现为认知片面,对自己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价,过分自信或自卑。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全面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有某一诱发因素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看法。现代许多大学生成长经历单一,缺乏挫折教育或者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将心理问题神秘化,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无异。许多同学有了问题就讳疾忌医,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三、思考与对策分析

(一)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绿色网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校应综合各方力量,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管理,设置网络屏障,努力打造绿色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网络世界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是有约束、讲道德的,不能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二)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一方面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设置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理性因素在其价值判断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避免语言或行为过激、片面认知等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注重心理卫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信心。改善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心理疾病与一般疾病一样是人之常情,没有那么可怕和神秘,大学生要学会正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对别人的问题评头论足、说三道

四、指指点点。另一方面,家长应摒弃不合理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争做孩子心灵的导师。

(三)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提升其适应力

首先,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关心和疏导。大一新生初来学校,各方面都不适应也不熟悉,正是最需要老师关心、指导的时候。各大学应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认真对待新生要求。向他们细心讲解大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建立切实的人生规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其次,家长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经常打电话沟通、了解。此外,大学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信息指导课,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市场需求作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即能够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合理调整。对于所学非所爱的学生的人生方向的选择,教师应作出积极有效地引导,带领他们尽快适应这种生活,重新选择专业或跨专业考研等。

(四)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老师,针对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的心理问题,改进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的作用。

(五)建立大学生自助互助机制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己调适心理,形成一套自身内部教育机制。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就是“助人自助”,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都有通过有效途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水平的过程。较高的心理自助水平是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也是其

未来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不但要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机制, 而且“应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让大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

【9】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互助既可以给予学生自助实践的机会,同时,同辈群体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增强彼此信任。

参考文献:

[1]龚晓会.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维护[J].河北建筑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25 [2]秦维红.心理教育.2011.02 总第559期

[3]郭晓平.心理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分析[J].2011.2 88—93

[4]李争红.教育理论研究[J].2010.5 277-278

[5]宋传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河南农业大学团委.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M].2005.4.15

[7]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人民出版社,2008

[8]朱春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M].黑龙江教育,2006.1:13-15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7

1 强化思想教育, 更新就业观念, 主动拓宽就业渠道

在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 如何转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观念, 实现充分就业, 是当前独立学院在稳定规模, 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事实上, 双向选择, 归根结底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选择。对学校来说, 用人单位是“顾客”, 是“上帝”, 不可能要求其适应我们的学生, 能够适应并改变的只能是学生自己, 是学校自身。

一方面, 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就业思想与自我定位的偏差,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要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 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 了解学生的择业意愿与动向, 帮助其克服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障碍, 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整体效应。随着教育部26号令的贯彻深入, 逐步脱离母体高校光环效应的独立学院, 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位置, 不仅要有良好的竞争意识, 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要引导树立独立学院学生不仅要与“本一”、“本二”学生“抢岗位”, 更要与高职院校学生“争饭碗”的择业观, 大力引导学生的“自救”意识。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劳动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 有相当一部分将从事企业生产劳动, 从基层干起。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转变轻视大众化就业岗位的观念。不可否认,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一部分通过竞争进入了精英岗位,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将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大众化的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灰领将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层次的本科教育,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以大众化的心态择业到中小企业、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就业。

2 加强就业指导,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的满意度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效能, 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就不能对学生进行“事务型”、“阶段性”、“速成型”的指导, 必须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首先, 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按照“一把手工程”的要求, 形成党政领导带头抓, 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就业指导队伍;另一方面, 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 不断提高专、兼人员的业务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其次, 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 实施分层次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启蒙职业意识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 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到既注重挖掘自身潜能, 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 又能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弥补自己的不足, 主动适应职业要求。二是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 加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三是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及其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 使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和创业的技能和方法。四是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求职、就业、升学等问题的选择。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及有关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 帮助学生顺利决策。指导工作到位了, 学生观念转变了, 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3 政府宏观调控, 提供社会保障, 创造良性就业环境

目前,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固然有其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和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等因素, 但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未能将独立学院毕业生与普通公办高校毕业生公平对待也是重要原因。2007年1月19日, 出席河北省两会的省政协常委、省九三学社副主委郑世钧委员提交了《关于关注“本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紧急提案》。提案称, 目前社会上存在严重的“本三”就业歧视, 尤其一些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 更是明文限制录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应制止某些单位对“本三”毕业生的就业歧视行为。

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现在大学生之间, 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只要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存在, 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就不可能完全改变。就长远而言, 政府必须要为独立学院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此外,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也需加快步伐。政府要着力在制度、体制、机制上解决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要积极推进基层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 在大学生的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晋升等方面提供便利, 真正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政府无论是从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角度都应该重视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 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创造一个客观公平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国军.从择业认知心理解析大学生就业难[J].江南论坛, 2006 (10) :60-61.

[2]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9-01

一、择业形势

自从我国1999年第一次实行高校扩招后,据统计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1年114万,到2015年的749万,在就业岗位有限,就业人数激增的情形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既不易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成功。在此情形下,深刻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探析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于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和感觉无能为力。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表现出焦虑症状。他们常常夸大自己眼前的困难,对前途感到担忧,甚至感到大学几年的学习在能力上并未让自己提升,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行业。因此,对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表现出茫然和不知所措。适度的焦虑可以让学生动力十足,增强人的进取心。但如果焦虑长期无法缓解和调节,则有可能会向病态发展,如情绪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身心疲惫、心悸、失眠等。这种情况不但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还成了择业的绊脚石。

(二)自卑

自卑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最大障碍。自卑的学生不敢正视现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考虑问题总是从最坏的角度出发,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容易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求职的勇气。

(三)自负

相反,如果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一味把目光锁定在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其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迟迟难于落实单位。看到比平时不如自己的同学都成功签约,他们常常有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的心理,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怀有不满情绪。严重者还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自卑心理,消极避世,不敢去应聘。

(四)依赖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信心不足,犹豫观望,过分依赖父母、朋友、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去面试、咨询用人单位的例子屡见不鲜。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还有学生认为择业必须走后门靠关系,认为自己的努力作用不大,把择业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家庭背景不好,因此,依赖心理也是择业过程中不良心理的突出表现。

(五)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应对心理,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一些学生在择业中挫折后失去信心,进而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认为看破红尘,决定听天由命,觉得前途一片黑暗,不再想主动去争取择业机会,即使再次有单位伸出橄榄枝,也兴趣不大,觉得会以失败告终而无动于衷。

(六)从众心理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价值目标,包括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以做出理性选择,容易跟风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部分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高薪职业,忽视职业前景。

三、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对策

(一)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不够理性存在眼高手低的误区:择业时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和舒适度高的工作,把个人的发展和能力的体现放在其次。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状况下,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要认真考虑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家庭情况等确定职业期望值。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

(二)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偏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距离。学校应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去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衡量应聘者的首要标准,所以,高职高专院校依然要特别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其次要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专业人才,而是具备多方面能力的“通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在专业外的培养力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广泛涉猎各方面领域。再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做好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角色转变,更好地适应到社会中。由于学生现在频繁跳槽的现象发生,对职业没有起码的认同和敬业精神,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正确职业观。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乐观,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而从学校宣传得到就业信息的学生只有19. 5%,从这些数据看来,学校很有必要加大对毕业生国家就业方面的政策、方针,就业的形势,就业的方式、有关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比如择业技巧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之一,大学生普遍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这是引起择业浮躁心理的主要原因;至于具体的应聘程序、资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业后的适应期,都需要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主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方式,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教育效果最好。同时要教育大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克服急功近利、虚荣攀比的错误择业心理,树立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朱倬然,白云利. 积极思维视角下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2.

[2]徐复智,崔运坤.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和对策研究[J].岱宗学刊,2008(12):83.

[3]陈庆红.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4(2):113.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洞中学举行感恩励志演讲报告会下一篇:大连海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