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2024-09-02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共8篇)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篇1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田锋2007年

摘要: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尤其是专科,本科找到好工作也很不容易。大学毕业生经过多年正规教育,综合素质较高,并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素养,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为促进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可以说是存在总体供给持续上升的同时需求疲软的情况,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普遍的就业难。随着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几乎成倍上升,而市场需求却未同步上升,以至于大学生总体供需比在不断增大,有关数据表明,今后几年供需比仍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现在许多招聘市场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成功率极低,其中有很多原因,一些单位设摊根本就不是为招聘而来,只是为扩大企业知名度,或为目前在岗员工施加压力而过来凑热闹的。有些单位招聘岗位已经内定,但为摆平各方关系,封众人之口,设摊装样子掩人耳目,甚至有些人事经理为捞设摊回扣费而明明无需求却四处出击,再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可以判断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普遍性的供过于求的情况。另外,许多社会新闻反映了大学生谋求一份职业的艰辛与沉重,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所存在的严峻形势。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

(1)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的影响。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 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至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 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2)高校连续扩招。高校连续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加之“入世”因素,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

(3)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4)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毫无疑问既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今日的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相对的自由与外在的压力都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

2.2定位不明确、比较盲目,就业缺乏方向感成为大学生求职的最大困难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

印象。二是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

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3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都构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世”影响,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其欢要归宿于大学生内在的因素,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4改善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4.1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

4.2社会、学校等外在辅助作用

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保障信息畅通,利用网上求职。“信息不通,渠道不畅是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求职者应该放开思路运用多种渠道找工作。”现在不少大学生很少使用网络求职,在他们的概念中,学校推荐或现场招聘会是求职的可靠渠道,对于网络的招聘信息把握不准。这个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提醒广大毕业生,在使用网络求职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选择品牌好的大型人才网站求职。因为这些大型人才网站对招聘单位的资格审查较严,一般不会有虚假招聘信息。”

参考文献

[1]庞有视,刘宏文.成功就业[M].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2002.[2]陆立军,王祖强.私营企业资本,劳动和分

配关系研究[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3,3.[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2.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篇2

1.1 低就或自卑的不良心态。

部分大学生常常因性格内向、很少参加校内外活动、不善言辞、自身所学专业不景气、成绩一般、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平平等原因而产生消极就业心态, 对自身无法做出正确、客观地认识, 总是自惭形秽, 过低地估量自己, 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勇气, 自信心不足, 无法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身优势, 导致面试屡屡失败, 出现低就心理, 仓促就业。

1.2 自负心态严重, 产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因自身就读学校为名牌大学、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良好等原因而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 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产生自负自傲、洋洋自得等不良心态, 在“特权”理念和“精英”思想等错误理念的支配下, 这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在效益好、条件佳、发展好的大型企业就业, 而且在企业中应该得到优待, 产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但这部分学生与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就会在就业期间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的情况, 迟迟不能落实岗位进行就业。

1.3 盲目跟风、攀比、依赖的不良心态。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期间面对多种选择, 不知如何下手, 常常会出现盲目跟风现象, 从众现象严重, 出现了大批量的考验、公务员等群体, 他们会投人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报考学习班。这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分析自身所拥有的就业优势, 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还有部分大学生具有过强的依赖心理, 想要通过家长、教师、同学的推荐就业上岗, 坐等就业机会送到眼前, 没有考虑别人推荐的工作岗位是否是适合自身发展, 就业以后才发现不是自身想要的, 辞职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互相盲目攀比, 想要寻求别人眼中的“好工作”, 根本不考虑这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1.4 放弃或逃避就业。

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报考公务员只是为了逃避激烈的就业竞争, 延缓自身的就业时间, 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逃避或放弃就业, 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

2. 分析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的产生原因

2.1 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常常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自身的重要标准, 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进行深入考虑。虽然在大学期间学生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学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教育, 但因学生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所以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没有一个准确认识, 无法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就业主动性不高, 所获得的就业信息、机会非常有限, 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就业机率。

2.2 过高的择业期望。

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标准, 他们认为凭借自身能力可以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在择业期间大学生会将目光聚焦在大城市、大企业上, 过于看重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岗位级别、薪酬待遇等物质条件, 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使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屡屡碰壁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

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纯, 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根本无法准确了解自身到底具备多高的素质、多大的能力、能够做出多少贡献, 无法对自己做出一个准确评估, 而是由用人单位为自己提供的待遇、薪酬、职务而定, 缺乏自己见解, 盲目听从他人意见。

3. 如何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

3.1 以学生角度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

3.1.1增强自身学习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学生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从为人处事、言谈举止、道德修养、沟通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寻求接触社会的机会, 利用假期实习、课余时间兼职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有一个准确认识, 提前了解并制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为自身的职业规划奠定良好基础。3.1.2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多, 使得就业竞争越累越激烈、残酷,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必须认清客观现实,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 从基层做起, 摆正就业心态, 脚踏实地, 在岗位上不断提高、锻炼、完善自己, 在企业中快速成长、长远发展。3.1.3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放眼未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及专业特点做好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 充分认识自身的就业优势和劣势, 树立长远、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以恰当的就业期望进行择业选择, 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 使自身拥有更高的社会价值。3.1.4转变就业观念, 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问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该将该工作岗位能否为自己提供学习和提高的平台作为首要衡量标准, 要确保通过该企业岗位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在该企业中可以得到长远发展, 不要将薪酬待遇、地域优劣、职位高低最为就业的主要衡量标准。学生要立足长远, 寻求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岗位,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提升自身社会价值。

3.2 以高校角度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

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会面临很多挫折、困难及矛盾冲突, 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 为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就业心理咨询机构, 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纠正认知偏差、解决心理问题、消除不良心态, 并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应变能力及心理适应能力。高校还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观念,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使学生准确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 尽早适应角色的转变。

结语

当前大学生众多, 他们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就业优势和劣势, 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才能在众多岗位选择时做出正确决定, 为将来的职业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当前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攀比、从众和依赖等不良就业心态, 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常见不良心态的基础上, 就这些不良心态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为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提供了一些参考, 也为大学生能够及时、良好地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应对策略,求职观念

参考文献

[1]严玉菡.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 2010, 16:225-227.

[2]李惠红.新形势下高职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自我调适[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111-113+116.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自主择业 就业形势 择业心态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53-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就业体制也发生较大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部分大学生却不能适应当今就业形势,面对自主择业,表现出悲观失望,无所适从,甚至进入种种误区,不能不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择业应首先认清就业形势

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由于经济体制处于转轨关键时期,部分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暂时陷入困境,失业和军转人员增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又面临调整减员、依岗定员,近几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压力很大。国家虽然为解决“安置”问题进行了种种努力,但“就业压力”问题仍是困扰许多家庭和社会的首要问题,无形也成为就业的强大阻力。

其二、教育的发展使得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随之不断增加,形成人才社会需求相对过剩。1998年我国第一次出现百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局面,2003年又迎来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预计今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要达到580万。而从就业信息看,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况且就业岗位并不都是为高校毕业生准备的,还有大量其他各类待岗人员等待安置。

其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的现代化使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上相应结构调整变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高新技术,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现代的经营头脑。大学生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仅仅停留在掌握一些一般性专业知识上,而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势必落伍于竞争时代,结果只能与就业机遇擦肩而过。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如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若能以理智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去求职,并且能够从社会需求出发,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珍惜一切可能的就业机会,就业也不是太难的。在1998年河北省各地市举办的人才交流会上,综合测评在本专业的本科前30%和专科前15%的A类毕业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倍受用人单位青睐,河北沧州将沧州籍生源中没签到协议的A类毕业生全部安排在沧州市内就业;河北省林业厅需要一名学习经济管理的人才,待遇从优,在众多的应聘者中,用人单位通过笔试、面试、即兴演讲等严格筛选,最终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洪福同学力挫群雄,赢得了这个就业机会。马洪福同学在校是学生会主席、党员、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中的A类毕业生,不仅专业知识牢固,而且口才、书法、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表现突出,所以在就业中才有较强的竞争力。以上事例说明,大学生如果确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就业机会仍然很多。相反,一些同学平时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自主择业只能败下阵来,找不到“婆家”。再例如:一用人单位来某高校要毕业生,和毕业生刚见一面,某生不问该单位有何要求,劈头就问月薪多少、有没有住房,令用人单位领导反感,该生自然被冷落一旁;某单位想要一名品学兼优、英语水平高、书法较好、办事能力强的毕业生,应聘的学生不是英语水平差,就是专业不过硬,或写出字来歪歪扭扭,结果个个未能如愿;一用人单位基本谈妥要某毕业生,结果,在试用期间,该单位的老同志早晨7点50分上班,来了之后打水、扫地、擦桌子,该生8点才到,还自认准时,最终因为“懒散”,而失去了这次就业机会。以上事例提醒我们,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即使拿着一纸大学文凭也只能求职无门。

二、大学生应摒弃不合适宜的择业心态

大学生择业难,固然和就业形势严峻、本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关。但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形成的一些不和时宜的择业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

第一、城市观念心态。这种观念突出表现为一些城市学生不愿离开繁华城市,农村学生也想跳出农门到城市工作。然而城市人才竞争激烈,使得一些竞争力不强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如意的工作,即使凑凑合合找到了也是以放弃所学专业为代价。我们认为,城市固然有较多的发展机会,然而基层和农村自有更广阔的空间。毕业生如果不顾自身的条件及所学专业都往城市挤,对国家来说是人才浪费,对个人发展也不会有多大好处。

第二、乡土观念心态。一些学生或出于家庭限制或出于自身原因,只在自己熟悉的地域内求职,超出这个地域范围的工作单位统统不考虑。认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亲戚朋友多、帮忙的也多,然而正是这种心态,将自己限定在狭小的区域内,使区域外的工作机会白白的失去,造成就业困难。2005年,新疆某用人单位,曾先后几次到某高校要毕业生,待遇从优,然而签约的却寥寥无几。一些毕业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肯签约,问之原因就是离家太远,人生地不熟,一旦有事时没有人照应。

第三、盲目攀高心态。有少数毕业生自恃“天之骄子”,坚持“学而优则仕”,认为基层条件艰苦,无法提供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2004年,河北省委组织部拟选调几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乡镇、社区进行锻炼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来源,结果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不仅远没有预想的“火爆”,甚至出现了报名生源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怕基层条件艰苦,干几年如果得不到提拔,岂不委屈了自己。国务院目前曾发文强调,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比例还较低,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相比,现在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央共青团委也对同学们发出了“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对广大毕业生无疑是一种鼓舞。作为高校毕业生除应尽快加强自身素质外,还应学会主动推销自己,面向社会基层,把个人追求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选择真正能发挥个人才学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择业靠关系心态。一些毕业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择业竞争能力上,而是放在靠关系、托门子上,认为择业就是凭关系、靠门子。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就开始着手跑关系了。本人在学校、家里来回跑,父母亲戚也帮着跑。个别学生甚至因为跑关系而耽误学业,拿不到毕业证,留下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关系庸才”。毕业生如果还抱着“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个早已过时的观念,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

第五、对国有企业、机关情有独钟心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呈现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中央早已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毕业生应适应社会需求,扩大就业范围到非公有制单位寻求就业机遇,但一些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总把择业目标瞄准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愿到个体企业单位就业。河北省某花卉生产基地一家私企,曾几次来某高校要园艺专业毕业学生可就是无人应聘。学生觉得跟着私企老板干,不保险,对私营企业存有疑虑,转不过弯来,人为造成择业困难。

第六、一锤定终身的求“稳”心态。持这种心态的学生认为,确定一种职业后,一干就是一辈子,一般不再改行,原因是不想从即已熟悉环境再到陌生环境,所以总想找一个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己兴趣爱好,赚钱还多的职业,一步到位。而由于各行各业本身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再加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所以挑来检去,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在人才流动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如果仍抱着上述观念,这山望着那山高,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

三、相应对策

尽管就业困难是客观的,但只要我们树立积极态度并采取相应对策,就业渠道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

其一、正确评价自己,找准自己所处社会位置。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已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现在的供过于求。市场是残酷的,就每个人而言,其自身使用价值的实现会越加困难,每个人都必须清醒面对这一事实。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清醒地明白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大学生“紧俏”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价值的“贬值”。

其二、确立竞争观念,树立风险意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思想准备。有些毕业生盲目追求较好的工资收入,要求稳定的工作环境,缺乏竞争意识,不敢承担风险。在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较好行业也会逐步失去优势,而有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能又使某些专业知识一时派不上用场。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有些学生品学兼优,但所学专业恰巧成为“长线”,供过于求,虽然学有所长,终因专业范围太窄而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社会要求,这些都可能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毕业生应注意增强自身的适应性,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市场无情性。据发达国家统计,知识层次越高,职业转换的频率越高,一次谋职的定位率是很低的。所以大学毕业生从一开始就应树立终身择业、时时择业的观念。

其三、学校要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学生就业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生存。就业“原因”除学生个人因素外,高校同样负有责任。所以,高校必须把学生就业作为日常工作重点来抓,时间掌握在毕业前一年为好。以已往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为例,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形势,经常召开一定范围学生工作会议,与学生一起分析就业形势,为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迎接并进行择业提供引导和参考。另外,学校还应进行指导性人才分流,如动员学生考研,以缓解就业压力。

其四、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应当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条重要就业通道。国家可以考虑在相关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学生可以凭一定年限内有效的毕业证件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创业优惠”。学校在日常工作中也应适当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力度。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国家“安置”压力,更可有效避免高校毕业生的“闲置”积压。

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 篇4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

冯雯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压力形成原因,即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外因性就业压力源和来自学生个人的自我认知、职业期待、个人能力等内因压力源,提出了完善全过程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及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等对策,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有研究表明,就业压力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中占相当比例。“毕业即失业”的论调在高校内外普遍流传。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压力疏导,缓解就业压力成为维系校园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就业压力源作为产生就业压力的刺激时客观变量,呈静态,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实践、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面对同一就业压力,不同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压力反应。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

就业压力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外因性压力源”和“内因性压力源”。“外因性压力源”主要指来源于个体外部的社会影响因子、家庭影响因子和学校影响因子;“内因性压力源”主要指源自个体内在的自我认知因子、职业期望因子和个体能力因子。

1、外因性就业压力源分析

(1)社会影响因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世界范围内文化、科技等事业迅猛发展,导致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需独立面对信息更新迅速,情境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相对来说,大学生在校园内接触的对象的局限性导致其社会生存能力和经验偏弱,缺乏驾驭事物的能力。同时,社会上出现的信仰缺失、价值观偏离等不良现象也与大学生之前所受的传统教育冲突明显,出现了道德标准与现实的巨大差异,成为部分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来源。

(2)家庭影响因子。“家庭背景”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许多学生家庭在低年级时就开始发动所有资源来为之寻找就业可能。家长也往往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有一种较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使得大学生产生一种较强的对家庭的负疚感。由此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压力增大。

(3)学校影响因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导致大学生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31万人,这便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用人单位在筛选大学生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学校的社会地位、综合实力的排名等进行。相对来说,重点院校,比如211和985院校的师资比较雄厚,办学资金较充足,教学质量比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就业有相对优势,这样也导致这些院校之外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学校资源及专业设置等的限制,处于岗位竞争的劣势,导致产生就业压力。

2、内因性就业压力源分析

(1)自我认知因子。目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混淆,自我认识不够清晰,过高或过低的评估自己的职业素养,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在求职时也往往缺少方向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或者根本没有求职应聘的动力,久而久之随着周围同学不断的签约就业,自己却无从下手,便产生了较大的就业压力。

期刊文献

(2)职业期望因子。大学生长期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不能很好的把握和了解社会现实,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自己和社会都有较理想的预期,而在求职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绝大反差会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同时,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往往倾注了一个家庭的全部心血,为报答父母亲友师长的栽培,毕业生在求职中也更加希望找到令周围人满意的工作,这无疑更增加了就业压力。

(3)个体能力因子。由于当前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会从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和获得奖项中设置许多“门槛”。而这些能力的高低会很直接的对毕业生产生就业压力。同时如何正确面对被挑选、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已,发现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也成为大学生能否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1、完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就业指导不应该只是毕业前的程序性的介绍,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职业理想到学业规划,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教育性,即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使其在进入大学后就将自我、学业、理想和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入自我评价与管理、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全面、可持续的把握。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应成为唤醒学生职业意识,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环节。

2、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毕业生求职时希望获得理想的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有合理的自我评价,有恰当的职业预期。而目前中心城市的资源所限,企业数量增量不多,在人才需求量上往往趋于饱和,而二三级城市正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中高级人才。因此,在求职时,要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就业期望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国家也应该缩小这类差距,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大学生去偏远落后地区,进中小企业就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面对就业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但是目前高校往往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创业教育应先行。高校应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掌握自主创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理解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创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知晓国家有关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以期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创业的发展。

4、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大学生在扩招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在于大学生太多,而在于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岗位要求的大学生不足,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了太多同类人才,是一种“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更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8-322

[2] 王红娇.大学生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2007.3:80-82

[3] 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高教研究,2004.6:46-48

[4] 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当代青年研究,2009.11:55-59

【作者简介】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篇5

摘要:本文阐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原因 对策 十八大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其就业问题,不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1随着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上半年全国民营企业有6.7万家倒闭,20,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名,相对去年增加28万,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高校就业人数高达810万。

1.2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2014年,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同时也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

1.3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1.4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理科类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91.8%的就业水平。排名前五位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专业,都是理科专业。

2、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因素分析

2.1国家就业政策。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

2.2专业之间供需不平衡。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所需不同专业的人才也在随之改变,再加上有些高校为了招生所开设当时热门的专业,等到毕业的时候热门变冷门,导致供过于求,进而使许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而冷门变热门的专业则供不应求。

2.3就业流向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向还是比较倾向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而相对来说比较偏远的地方在吸引人才的.各方面的力度比较薄弱,最终导致经济发达的地方人才济济,而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则很难吸引到高校毕业生。

2.4存在性别歧视。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存在性别歧视。由于部分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只招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即使是那些德才兼备、学业突出的女生往往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女生就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2.5不当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就业,无疑要受到父母亲戚、教师朋友、社会舆论的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许多大学生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从而导致了就业观念重视为官的倾向,轻视了承担实际技术工作等职位角色,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择业时选择方向的困惑。

3、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3.2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根据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具体领域进行过去传统学科的改造和调整,新建一批更具有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或者对传统的学科进行充实和更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中,要改变过去的对口性,增加适应性的改革方向。

3.3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就业市场。企业要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重要的是把握好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就难在就业市场不完善。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3.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要认清形势,面对时代的发展,重新审视各种职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适应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转变,破除传统的精英式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和掌握就业原则有助于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有助于个人才能的施展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3.5择业与创业相结合,增强心理承受力。坚定的自信心是成功的源泉。无论才干大小,成功首先取决于自身坚定地自信力。对于择业中的大学生来说,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克服心理障碍,激励起心中的希望,在选择职业时充满信心,积极面对。除了自主择业之外,大学生自身也可创业。

4、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需要的是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而一个合适满意的工作将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各尽其力,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及大学生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朴.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12).

[2]杜培潮,柳菲等.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时代教育,2012(01).

[3]青梅.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之困[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6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篇6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外型歧视、履历歧视、政治态度歧视、户籍歧视以及健康歧视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与观念因素。统筹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大学生要正视现实、分析成因、转变观念、积极面对;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措施、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理顺专业培养和毕业指导关系;政府应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制度、健全法律规范、吸纳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成因;对策

目录

一、前言............................................................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二、就业歧视的相关概念..............................................2

(一)就业歧视行为的概念........................................2(二)就业歧视的种类.............................................2

(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类别......................................3

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成因探析........................................6

(一)经济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制度因素..................................................6

(三)观念因素..................................................7

四、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应对策略........................................7

(一)大学生要正视现实、分析成因、转变观念、积极面对............8

(二)高校需健全就业指导工作....................................9

(三)政府应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制度.........................10 参考文献...........................................................11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日益严重与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极不和谐,其社会后果正在显现:首先,在今天这个经济关系为主导的社会里,由于不能就业而陷入贫穷的高校毕业生在各方面受到歧视,并造成他们本身在社交方面的心理障碍。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疏于与亲友和邻居交往,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又使他们自己被抛出正常的社交圈子。这会使这些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心理等造成严重影响,产生许多社会负效应。其次,如此众多的高知识人群不能顺利就业,实现其社会化,加剧了就业困难,最终导致一个“供多求少”的局面,并对个人、家庭、群体、社会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最终,就业中的歧视严重破坏社会公平原则,使得全社会的人才流动不畅通,劳动力资源配置出现扭曲,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绝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十年寒窗苦读,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能够让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但事与愿违,大学生就业歧视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的一环,然而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体现了党的“人才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个大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而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实现顺利就业,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它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尽管大学生上学要交一定的学费,但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还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个人所交的培养费用也只占培养成本的1/4到1/3,因此,只有实现大学生积极的、合理的、充分的就业,才能够实现教育投入的有效回报和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效益。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障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现状进行了描述和确认,扩展了社会排挤理论在我国的适用领域,同时提出了减轻和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建议,从而为研究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以便 1

学界、官方和社会各个方面更全面地把握和处理好这一具有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并以此期望引起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及就业主体的共鸣,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就业歧视的相关概念

(一)就业歧视行为的概念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没有合法依据,对未来潜在的就业人员自行作出各种限制性条款和做法,从而排挤了本该符合相关职位人员的平等就业权的一种现象。从定义可以看出,就业歧视的实施主体是用人单位,所针对的客体是未来潜在的就业人员,实施的前提是用人单位存在相关的职位空缺,实施的手段是用人单位在无法律依据情况下自行规定各种限制性条款和做法,其结果是排挤了其他本该符合相关职位人员的平等就业权。

(二)就业歧视的种类

随着人权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就业歧视问题逐渐显现,并口益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在偏向雇主买方市场的今天,劳动者时常遭受到不平等的就业对待,就业歧视己经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践中,如何消除就业歧视是一个长期、曲折且复杂的过程。笔者认为,中国就业领域内比较常见的几种歧视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市场性歧视

市场性歧视是指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的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在以某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人们通常己经形成的习惯的方式对特定人群进行区别对待,而这些上述行为是法律明确规定不得为之的。因此,这种歧视也称为显性歧视。造成这些歧视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监管不力,市场经济某些时候无法调节造成的,受歧视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依靠政府监督和加强司法救济力度来救济。最典型的如就业歧视中的性别歧视。在大学应届生就业中,经验歧视也是我国比较普遍的一种就业歧视现象,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或者报考公务员的过程中会遭遇诸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等,使得应届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他们只能选择从实习生做起或者选择入门简单、较低收入的工作。这样一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出现恶

性循环。

2、制度性歧视

制度性歧视是指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中,明确提出的一些有关就业歧视的现象,也称为“立法性歧视”。这种就业歧视现象在中国早期的的计划经济时期还不太明显,发展到市场经济时期开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不良、体制摩擦业急速发展和劳动力大量流动时造成了“制度性歧视”。由于歧视具有广泛性,所以歧视表现出来的排斥性是通过正式制度的方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方式来实现法律规而引起的,制度性歧视时常导致中国省市级城市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产生扭曲,尤其是在产制存在缺位的情况下,无法有力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这种制度被称为消极的制度性歧视。主要体现在对“病毒携带者”的歧视和公务员招录中的年龄歧视,有些歧视性制度本身带有非正当性或不合理性,国家在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安排上却以法律、法规、条例、政策的形式将含有这些歧视性的内容予以制度化、规范化,就是使歧视性制度本身以一定的法律规范形式存在,并在司法实践中被赋予强制执行力,因此,这种的。制度性歧视是以合法形态存在的,因此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有些制度对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歧视没有提供可以依据的法律,在制度被称为积极的制度性歧视。最典型的有户口、户籍歧视。

(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表现

1、学历歧视

该歧视主要体现在对学历,包括毕业院校的不合理要求。其具体可以分为片面歧视、反向歧视以及定向歧视。第一种情况是指一些单位在招聘时不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动辄要求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从而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导致的错误歧视。专科生可以胜任的职位,偏要招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只招研究生。二是指部分用人单位反其道而行,反向强调应聘者必须为本科及以下学历,限制高学历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种歧视在如今的就业中也比较频繁的出现。如2005年11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召开的大型招聘会上,北京银行,中信银行等就拒绝招聘博士。第三种则是指更多的招聘单位对学历背后的毕业院校设置的不合理 3

要求。诸如“毕业院校必须为985、211重点大学,否则免谈”的条款,这种定向性的招聘更是直接侵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

2、年龄歧视

这种歧视主要体现在对求职者年龄的明确限制。这种做法变相排斥了某些年龄的大学生就业群体,使得部分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选择就业单位时不得不因此放弃某些职位。最终导致的结果,不但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不能施展所长,而且用人单位也因此失去了优秀的人才。更有甚者,出现了部分大学生为谋求相应职位,不惜虚报年龄、弄虚作假的现象。

3、性别歧视

近年来,高校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多都遭遇到了用人单位不同程度的歧视,甚至出现了“本科女生找不着工作就考研,女研究生找不着工作就继续考博”的怪圈。2002年底,一场定于11月23日下午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的女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因为邀请不到用人单位而无奈流产。2003年,原定于11月举办的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又由于种种原因将延期到12月底举行。一面是女大学生们的热切盼望,另一面是用人单位认为的不划算。二者的反差恰恰反映出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的“暗流涌动”。

据江苏省妇联针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被调查者指出,有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的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可见,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仅是媒体的肆意渲染,而是性别歧视在高校女生的就业过程中确实不同程度的存在着1。

4、外形歧视

相貌与身高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以貌取人,对应聘者的身高、容貌与气质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用人单位尽管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在面试时按此进行操作,选人用人不唯才只唯貌。

5、履历歧视

吴秀霞.女大学生就业难与性别歧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聘中,大学生经常会因用人单位在求职履历的应聘要求上受到诸多限制。应届大学生要求其有学生干部经历,而往届大学生则要求其有相应的工作经历,有的甚至明确声明只要应届毕业生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种极端的招聘方式直接把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前者错误的把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经验看成应聘障碍,后者根本不注重应届毕业生的的实际能力和 水平。

6、政治态度歧视

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就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问题,在全国6个城市11所高校的毕业生中作了两次问卷调查。两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200份,实际回收2092份,其中有效问卷2086份,完成有效问卷占99.7%。在应聘过程中,有48.34%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政治面貌有明确要求。在我国,在很多情况下,政治面貌是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政治生活的资格和条件2。尤其是政府机关对于求职者的政治面貌往往作出明确的要求,其理由是中共党员优秀,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大量优秀的非中共党员人士。所以,以政治面貌为条件不能完全反映个人的能力和品德。限制非党人员的政治参与,不利于政治文明建设,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此歧视现象,国家及其党政管理部门应该予以重视及矫正。

7、户籍歧视

户口籍贯的歧视在当前招聘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不仅存在用人单位的歧视,更存在地方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对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干预而导致的歧视。一种典型的歧视是要求本地大学毕业生,另一种则是歧视异地大学毕业生。前者体现了地方保护主义,后者则突出对非本地大学生的区域歧视。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户籍歧视,就是歧视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低人一等。对大学生而言,户籍及其出生地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这种不重视实干能力而以区域区分的歧视成为当前求职中较为严重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不仅不积极抑制反而助长这种政策歧视,最终将导致外来优秀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流失。

2010年08月 《科学时报》

8、健康歧视

健康歧视具体表现为歧视残疾毕业生与歧视某些病毒的携带人群。如备受关注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问题,在就业应聘中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其实根据我国《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尽管法律作了如上规定,但个别用人单位仍然忽视我国法律基于此病而拒大批优秀毕业生于门外。同样的歧视在残疾大学生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本应受到国家政策保障的残疾大学生反而成为了优先拒绝的对象。这种歧视不但违反了国家政策,也违反了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

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成因探析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成因错综复杂,我主要选了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一)制度因素

我国历来重视平等就业的保障与实现,在宪法、法律与行政法规中均有反就业歧视的规范。如《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就包含了平等就业的含义,它为禁止就业歧视奠定了原则和基础。《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但上述法律规范仍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如现行立法对男女平等权利做了规定,但由于缺乏违法的后果模式,因此在现实中往往难以落到实处。

据悉,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2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一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超男生64.78万人,占51.35%;全国硕士研究生人数143万余人,女硕士比男生多了4万人;全国成人本专科生一共583万余人,女生比男生多50多万人3。但是,调查发现,即便女生在校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参与社会活动担任社会职务的比率也不低于男生,而且女生的薪酬预期值也低于男生,然而,多年来,女生就业形势远比男生严峻。这种形势使一些女生为了实现就业而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屡屡成为舆论焦点。但是,记者的调查发现,现实中,更多的单位不把性别要求摆在“台面”上,而是在竞争过程中“刻意”让女生出局,“落选的总是她”似乎已经成为一 3 2013年11月 《钱江晚报》

种职场潜规则。用人单位有他们的一套“理论”。某公司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告诉记者:“对我们来说,招女职员过不了两三年就得怀孕歇产假,解聘吧,违反法律;养着吧,对企业也是不小的负担。而且有孩子的女职工肯定会在照顾孩子及家庭方面投入比男职工更多的精力,从企业效益的角度来讲,用女职工的成本高,所以现在我们干脆不招女的”。

还有就是现行立法侧重调整已经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关系,对尚处于应聘阶段的准劳动者与正在招聘的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规范。比如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培训义务,但是目前许多单位招聘时要求求职者必须具有工作经验,其实质是在逃避法律规定的培训义务,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别不利。现行立法缺乏对就业歧视行为出现后的诉讼程序、法律后果和判断标准的具体规定。由于部分歧视发生在劳动关系建立之前,难以按劳动仲裁的程序解决;与此同时,立法未规定歧视的相应法律后果,而在招聘结束后,应聘者起诉用人单位的案件是否应该受理也存在疑问,由此往往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告状无门”,只能忍气吞声。

(二)观念因素

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在主观上认识到: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一些错误观念与偏见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另外,在户籍歧视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主观上错误地认为:包括非本地户籍大学生在内的外来劳动力是当地劳动者的竞争对手,是外地人抢了本地人的“饭碗”,不利于当地劳动者就业而影响当地就业指标。如今的户口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功能已大大减弱,各地对于户口制度的改革已经陆续展开。但在求职、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拥有户口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便利、待遇和权益,户口依然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户口问题许多求职者怎么都绕不过。4月23日,记者浏览北京几个大型招聘网站发现,不仅普通单位,即便在许多中央部委的下属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中,“北京生源”仍然是一个必备或者可优先考虑的因素。显然,就在京就业来说,北京生源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远多于非北京生源。据许多毕业生反映,在就业歧视上,健康状况、性别、户籍,这还只是“传统项目”,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近年来又衍生出了诸如相

貌、血型、毕业院校等等的新标准。基于这种错误的观念,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排斥和歧视非本地户籍大学生在内的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搞就业中的地方保护,却忽视了更优秀的非本地生源大学生对本地经济发展将作出的更大贡献。

四、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要正视现实、分析成因、转变观念、积极面对

首先,大学生要正视现实,做好心理准备。尽管平等就业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这项“纸上的权利”要转变为“行动中的权利”尚需时日与条件。受制于现实的各种因素,大学生就业歧视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因而摆正就业态度,正视就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之处。

其次,我们还要深入分析歧视存在的本质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面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给予方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通过对大学生招聘的实例调查统计,大学生就业基本分为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形式。前者注重专业知识、证书技能,后者则更强调工作经验、社会资源。以下是两种招聘的一般就业条件:

一是校园招聘,应届竞争。应届毕业生的相同点在于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同点主要是学校、专业、证书技能、校园履历等等。而此类招聘中强调的条件限制依次是:1.专业知识;2.技能证书;3.履历奖项;4.大学区分;其他条件等等。

二是社会招聘,社会竞争。已毕业大学生在招聘中将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水平、职业背景的社会人员的竞争,在招聘中强调的条件限制顺序依次是:1.专业知识。2.技能证书。3.工作履历。4.其他条件等等。

比较这两点招聘,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仍然还是专业知识和经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反观就业中的各种歧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已内化在招聘单位所设置的各种应聘条件、门槛之中。换言之,对于大学毕业生,要知道如何去面对就业中的各种歧视,首先就应该看到这些歧视的问题本质。那就是在日益严峻的经济环境下,苛刻的用人单位期望能够应聘到真正有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大学生。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针对于学历、年龄、性别、外型、户籍、健康等在就业中的歧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则大学生必须让自己努力达到应聘单位的招聘预期,即主动面对就业歧视,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与工作能力,以足 8

够优秀的自己去克服就业中存在的各种歧视。认清这一点,对处于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应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正视现实,分析成因之后,大学生要切实实现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双重意义上的转变。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大学毕业生通过转变观念,合理调整期望值,走创业与就业相结合的道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上了大学并不是进入了保险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普遍的趋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合理调整期望值,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不能要求太高。同时,需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理念。当前,国家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帮助和扶持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当然,创业维艰,既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又必须全面评估各种可以预测与难以预测的风险,不冒进,不盲目。

最后,大学生要积极面对应对可能遭受的歧视。大学生在学习与求职期间,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就业歧视有正确的认识,既不夸大,也不回避。平时可以多与职业指导师进行咨询交流,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对求职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就业歧视有清晰的认识,然后从容面对。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一旦受到就业歧视,要冷静分析形势,理性维权,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既不鲁莽,又不姑息。

(二)高校须健全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于培养人才。因而高校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同时,为了积极应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渴求日益急迫,以及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期望值不断提升的严峻就业形势,高校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掌握和应用,及时更新最新知识体系、果断摒弃老旧知识框架,切实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同时,高校也应该持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指导与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当前,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信息服务,将大量的就业基础性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信息管

理手段的现代化。为此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知识结构、就业策略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努力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个性化与专业化,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特征、就业偏向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人本关怀,实现就业渠道多样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政府应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制度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就业歧视之所以能够在当前招聘中大行其道,正是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中的买方市场。因而,只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为大学生就业营造更好的宏观环境。就此而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需求,是解决包括就业歧视在内的所有就业问题的必要前提与经济基础。同时,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例如建立和完善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开设专门的窗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服务和招聘活动;有关就业主管部门针对于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歧视设置就业歧视举报申述和管理监察制度等等。

法律制度对于有效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关于就业,特别是就业歧视的法律仍不健全,加之法律监管执行力度远远不够,因此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法律法规,以立法手段对大学生求职中的歧视问题进行矫正,从而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机会。在现行的基本法律制度指导下,政府应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的干预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出台具体应对措施时,也应当参照相关法律拟订,从而避免在实际操作中损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同时对措施可能造成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进行力的限制,对受到歧视或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只有在健全统一的国家就业法律的框架内制定的各种规范,才能切实限制政府有关部门的地方保护政策、有效遏制政府单方面干预排斥异地优秀生源,为消除户籍歧视、吸纳优秀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朱红艳.大学生就业歧视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2] 李利敏.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讨[J].魅力中国,2011,(15).[3] 毛天平,谭元容.大学生就业歧视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3,(8).[4] 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N].华商晨报,2010-7-28.[5] 吴吉滢.浅谈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及防范[J].硅谷,2012,(18).[6] 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7] 姚鹤,段锦云,冯成志.雇佣歧视的概念测量、影响及干预[J].心理科学, 2010(06).[8] 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浙江大学, 2012.[9] 袁伦渠.新中国劳动经济史[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7.[10] 季素萍.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影响因素)基于在校学生主观判断的实证结果[D].南京理工大学,2012.[11] 肖玉.我国制度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D].吉林大学, 2012.致谢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篇7

关键词:培养兴趣,耐心,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做朋友

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已经整整十四个年头了。接触了很多与自己不合作的学生。我整理了一下, 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 我们都接触过这样一类学生, 对于英语一窍不通, 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这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最令我们头痛。对于这类学生, 首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 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讲课时面带微笑, 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 经常鼓励学生。课堂上要善于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学生答对问题时, 要说:“Very good.Thank you.”学生说错了, 不要愠怒, 要给他机会:“Try again.Don't worry.”适时、适当、真切地鼓励学生的成功, 这样能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教师要单独地进行补缺补差, 同时要求好的同学多多帮助学困生, 建立互助小组, 使学困生感受到周围的师生没有瞧不起他们, 而是在关心他们, 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2. 我们有些学生, 听讲很认真, 做笔记很好, 考试分

数也不低, 就是上课的时候不回答你的问题, 就是被老师叫起来的时候, 也低头不语, 或者声音非常低。对于表演对话, 复述课文等, 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他们是怕羞, 中国的英语老师对这一类学生都不陌生。而我们知道, 英语学习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我的建议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把消极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积极主动地接受和运用知识。因此,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解、灌输, 不仅仅是模仿和重复, 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充满自信地投入英语操练与交流活动。

3. 有这样的学生, 成绩不错, 可是上课的时候, 就是低着头, 没精打采, 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学生升入新的年级, 或者刚换老师的时候。找到学生本人, 人家根本不愿意搭理你, 和其他同学了解的时候才知道, 原来是太喜欢原来的英语老师了, 是原英语老师的粉丝。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能急躁, 要自信你并不比他的偶像差,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你的魅力, 用你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上课的时候, 适当多关注一下他, 让他知道, 新的英语老师也是很欣赏他的。课下, 放下架子, 主动和学生做朋友, 和他聊他感兴趣的话题, 不要怕他冷落你, 很快, 他就会和你成为朋友, 也会成为你的粉丝。也就是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4. 有的学生不愿背单词, 不愿学语法, 认为英语单词难记, 语法枯燥, 慢慢地, 这类学生就会掉队。

首先, 要教给他们记忆单词是必须的, 就像盖高楼大厦需要各种材料一样。然后再教给他们记单词的一些方法。 (1) 直观教学, 可以把单词分类。比如表示五官的单词, 颜色的单词, 服装类的单词, 交通用具等, 用具体形象的实物或图片。 (2) 将一些单词编成有趣、押韵的歌谣, 如打油诗、顺口溜、绕口令。使乏味的单词马上变得有趣好记。 (3) 遇到较不好记的单词时, 可以造生动的句子, 让单词活起来, 这样比死记单词效果好多了。 (4) 利用谚语和英语歌曲记忆单词, 老师要多学唱几首英文歌曲, 根据学生要学什么内容预先学唱英文歌。

下面我再推荐几个学习语法的好方法, 它们能让语法学习不再难, 不再枯燥。首先, 要正确看待语法及英语学习, 消除“任务”或“投机”心态。语法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 要持之以恒, “欲速则不达”。 (1) 语法学习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掘或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记忆, 但不要僵化。语法是规则, 但又不完全是规则。语言的运用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则, 对于初中生而言, 规则是要去遵守的, 比如不同时态的构成形式, 各类句式的构成要素等等, 如果缺乏对规则的了解, 面对一个个零散的单词, 就仿佛看着一堆杂乱无章的砖头, 是不可能建造起语言的大厦的。 (2) 勤练习, 能举一反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 熟能生巧是关键。正如“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一样的道理。语法的规则和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巩固、消化, 乃至举一反三。 (3) 帮助学生编一些顺口溜来学习语法。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篇8

【关键词】运动训练;就业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7-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一个单招类型的体育专业,其学生的就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那么该专业的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有着怎样的就业心态?他们的就业准备充分吗?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为此,本文对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能对促进他们的就业有所帮助。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为烟台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10分,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回收效率为93.6%。

1.2 调查方法为封闭式问卷调查,共涉及14个与就业心态相关的问题。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 调查中,58.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求职很困难,36.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求职比较困难,这两项合计为95.1%,证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除此之外,仍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压力不大。1.9%的学生认为形势好,没有压力。

在就业前景方面,10.7%的学生认为乐观、很有信心,39.8%的学生认为比较乐观、有信心,两项合计为50.5%。与对就业形势的认识相比较,说明学生的就业心理是自相矛盾的。另有43.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5.8%的学生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

2.2 对就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问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的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时,21.4%的学生选大一,29.1的学生选大二,两项合计为50.5%。说明半数以上学生能够较早的开始关注就业问题,这与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比较一致。选择大三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的占42.7%,大四的占5.8%。另有1%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

在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方面,30.1%的人能够经常主动从网络、报刊等媒体查找就业信息,57.3%的人只是偶尔关注就业信息,约有12%的人只是等待学校提供就业信息或者从来不主动查找就业信息。这说明,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对就业岗位的认识不足。

2.3 专业认同感。 关于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满意的调查显示,31.1%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或很满意。38.8%的学生感到一般。另有12.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与此比较一致的是,38.8%的学生选择一定会或可能会根据所学专业选择职业,48.5%的学生选择看情况选择职业,12.6%的学生选择不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

以上数据说明,约有50%的学生对运动训练专业的认同程度并不高,未来的就业不会与专业相关。

2.4 就业意向和择业标准。 在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方面,35%的人选学校等事业单位,31.1%的人选国家机关,12.6%的人选国有企业,11.7%的人选自主创业,5.8%的人选三资企业,3.9%的人选私营企业。这与其他一些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基本一致。

关于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48.5%的人首选经济收入与福利,13.6的人选择工作单位所在地,11.75%的人选择工作单位性质,三项合计为73.8%。另有10.7%的人选择利于施展个人才干,8.7%的人选择专业是否对口,3.9%的人选择个人兴趣,1.9%的人选择单位前景。

在择业时地区选择方面,半岛地区占39.8%,家乡所在地占51.5%,省外占4.9%,省内其他地区占3.9%。

在对就业薪水的期望方面,希望月薪2000元以上的占71.8%,1500-2000的占23.3%,1000-1500的占3.9%,500-1000的占1%。

以上数据表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择业时对就业单位、就业地域、就业收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2.5 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在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方面,34%的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工作经验,23.3%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社会关系,14.6%的学生选信息严重不足,13.6%的学生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8.7%的学生选自身能力不足,1%的学生选性别原因,4.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忽视个人能力提升的现象。

2.6 就业求助。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52.4%的学生认为能为自己提供最大帮助的人是亲属或朋友,27.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12.6%的学生认为是院系老师或辅导员,7.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依次分别是求职面试技巧培训31.1%,提供招聘信息29.1%,就业政策形势分析18.4%,职业生涯设计指导15.5%,就业心理咨询5.8%。

由此可见,学院在学生的就业服务方面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但同时表明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树立独立意识,增强在就业择业中的主动性。

3 对策与建议

以上分析可见,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除了有一些客观原因外,学生的就业心态和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指导学生客观理性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既不能过分强调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不能盲目乐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殊性,提高就业的主动性。

3.2 指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过分看重地域、单位性质、经济收入等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尊重个人兴趣,无论在哪里都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

3.3 指导学生不断提高专业认同。通过分析体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运动训练的专业优势,指导学生把就业重心转到体育行业中来,而不是盲目的跨专业、跨行业就业。

3.4 及时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行业分析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龙和,李胜斌,郑彩云.大学生就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河北理工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2011(1)

[2] 姜苏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研究与对策[N].科技创新导报,2009(33)

上一篇:习惯性违章的原因分析和措施下一篇:寒露给亲朋好友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