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心态分析

2024-07-20

大学生从众心态分析(精选3篇)

大学生从众心态分析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从高中学生和心理的角度上讲, 高中生的个人行为通常情况下都十分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 从而导致高中生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方面都容易出现从众现象, 在当今高中生群体中, 从众现象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其从众现象也表现得较为严重, 在当今不少高中校园里都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追星现象, 对一些娱乐界明星或者体坛巨星搞个人崇拜, 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 同时在衣着打扮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追求时髦、名牌攀比现象, 这对高中生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其中一些高中生在这一潮流中完全没有个人主观意识, 即使有的同学存在个人观念, 然而由于身边如潮的影响, 从而也随之跟风。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间段, 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极容易被改变和塑造,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上的风气和潮流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呢?又如何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控制呢?下文是笔者所提供的一些个人想法。

二、研究过程

1.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

2. 研究步骤。

(1) 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通过网络和报刊对当今高中生从众现象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 并对龙川县田家炳中学学生的从众现象进行观察, 并对该校学生进行访谈。 (2) 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工作。通过图表的形式对高中生从众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 经过对450名高中生发送调查表, 实际回收450份后, 具体调查结果显示:当今高中生出现从众现象较为严重, 经常有从众行为的高中生在高中生群体中占有绝大多数, 具体如下表所示。从众行为对高中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严重的从众行为会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的正常心理发展, 因此, 学校与教师应对高中生从众现象加以足够的重视, 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对群体行为能够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 (3)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调查。经过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调查研究后发现, 大多数高中生心理基本处于健康状态, 一些经常有从众行为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紧张忧虑性, 另外, 高中生的从众行为程度也与高中生的个性有关。

三、讨论

1. 高中生从众行为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由于高中生独特的年龄心理特点, 决定了高中生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由于高中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尚未成熟, 导致高中生心理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从而造成了高中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足, 另外还由于高中生不够成熟的心理特点导致高中生出现较强烈的心理矛盾和自主性。高中生的主要生活环境通常情况下是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个集体环境, 高中生更希望自己在集体中被接受, 同时还需要与集体中成员在各方面保持一致, 并很不愿意脱离集体, 致使高中生十分容易出现严重的从众现象。

2. 高中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高中生从众现象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所谓从众行为实际是指在群体对其影响下所出现的顺从集体的行为, 高中生从众现象对高中生有力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高中生主要生活在集体环境中, 一些从众现象既有可能是表面表现出来的又有可能是发自内心的, 外表的顺从现象可以在群体压力解除后, 使学生恢复到原本的观点, 然而发自内心的从众则在群体压力过后, 个人依然保持着群体的立场与观念。学校可以利用高中生的从众行为对学生进行良好风气的培养, 例如:团结友爱、互相学习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思想道德, 使学生对良好风气从外表服从逐渐转向内心服从, 从而实现了学生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然而高中从众现象也有着十分不利的一面, 这就是盲目地追星、人云亦云心理现象。由于高中生不愿意脱离群体, 并希望自己受到集体的欢迎, 因此无论集体中推崇什么风气, 个人通常会随着群体共同地接纳该种风气, 并不假思索地按照众人的意愿去做。例如当今高中生常常在生活中对体育明星科比·布莱恩特无比地崇拜, 并热衷于购买科比所代言的耐克品牌的球鞋或运动装备。这些运动装备价格通常情况下是比较昂贵的, 然而高中生不顾家中条件对其疯狂地购买, 使家庭受到很大的经济压力, 其他高中生也不分青红皂白对其盲目地跟风攀比。这样的从众现象对高中生心理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3. 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从众行为的影响。

高中生所处的高中生活并不完全是封闭的环境, 也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对高中生造成直接心理影响, 由于高中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 会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进行盲目地认同, 因此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建议

1. 学校可利用高中生的从众心理对高中生进行正面教育, 大力培养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 学校要对高中生从众现象加以高度的重视, 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 对真善美、假恶丑做出正确的判断。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 并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扰,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意识。

4. 为学生开辟良好的交流互动场所。定期为学生开展思想交流讨论活动, 有效地鼓励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咸平.追风逐流细思忖——高中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 (10) .

[2]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

[4]郑和钧, 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5]孙晔, 李沂.社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大学生从众心态分析 篇2

从众心理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和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种压力主要不是规章制度,而是社会舆论和集体气氛,这种压力是一种环境,来自个体外部的环境。

我国学者宋官东认为,从众是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人确定行为,作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和反应倾向。从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从众是指个体对群体,组织或代表个体,群体,组织意愿的政策、法律、规章、条例及主体的经验或本能等多个方面的“从”;狭义的从众则是指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这一定义揭示了从众行为的两方面的含义:从众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从众者所面临的问题情境的模糊性;从众者在模糊的情境中不能或很难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行为的取向,因而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人确定的观点或行为为准则,作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行为反应倾向。

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本文主要从狭义的从众这一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发生、影响,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原因,提出适当进行调节的策略,不论是对自身还是国家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消极的从众行为,主要形式有消费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不良行为从众。而消极从众心理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倾向一致的压力,使学生压抑自己的思想和窒息独创精神,影响个人潜力的发挥,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大学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盲从,也会导致个人行为扭曲。

2、积极的从众行为,主要形式为学习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公益从众等。大学生积极从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社会的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影响巨大,中国在对外开放后,各种思想及文化理念纷至沓来。而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茫然而无所适从,因此从众成为最佳选择。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使得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同伴群体

在校园环境中,他人的知识经验也是大学生从众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体现在“老生”和“老乡”对大学新生的影响上。大学生新生对校园情况不熟,知识欠缺,极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很多都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一味盲从,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判断力,如此,很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结局。

3、个体因素

首先是归属群体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归属一定群体的需要,大学生们一般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具有较强烈的合群要求和迫切的社会归属感,而偏离大多数人的意见则意味着对这种归属感的威胁。因此和团体保持一致的意见或决定都能使自己更好的融入进自己的团体里,感受到团体带来的温暖和呵护。

其次,在人格的因素上,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还不成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在行动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具有青年人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而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同设想中的种种落差挫伤大学生信心,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空虚感。同时大学中管理较松散,课余时间多,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空虚无聊的感觉。因此仿效榜样的行为及做事方式,可以将空虚无聊感带来的心理压力降到最小。

大学生从众现象的背后还有其他的很多心理因素。如缺乏自主和越道德戒律的行为;因为个人心理冲突及价值观变迁而导致误区等。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以下一些特点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思维过程缓慢、缺乏己见、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较差、情绪沮丧、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依赖性强。这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四、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调节策略

外部环境的压力能迫使人们实施从众行为,因此建立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可以有效地纠正盲目、被动的从众行为。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自由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降低大学生的消极从众行为。

此外,应对群体压力的能力与大学生消极从众行为的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抗压能力的个体,其从众现象发生的频率显著低于能力一般的个体。因此提高大学生应对群体压力的能力,培养敢于批判的精神,养成敢于在消极压力面前说“不”的行为习惯,可以有效避免被动的消极从众行为。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毕业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如从众行为的调节方法。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节主要从自我着手。要通过正确客观的认识从众现象,学会克服焦躁、自卑等不良的情绪反应,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使人们对从众心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从众的心理特点,提出适当的调节策略以便大学生能够轻松应对从众现象。

大学生从众心态分析 篇3

关键词:微信,勒庞,乌合之众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就曾表示, 要在高校中普遍开设校务班级微信微信,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引导作用。因微信早已成为大学生最为普及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丰富大学生阅历、促进大学生网络社会化过程中虽然起着促进作用, 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在海量的微信信息面前无法做出准确的蹄选与判断。大学生在信息接收与意见发表时会参考他人的意见, 甚至被他人意见所左右, 进而导致微信从众行为的出现。

一、大学生微信从众行为的负面影响

1.“看热闹”心态。

古斯塔夫·勒庞在其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认为“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 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应试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为大学生灌输了被动接受和简单模仿的惯性思维。在这种僵化的学习环境中, 为了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 大学生往往选择屈服于环境, 微信群体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可能会屈服微信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 一旦微信从众行为出现, 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被大学生所认可, 就会影响对事件的正确决策与定位, 并对事件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这种从众行为延伸到微信中就会表现为, 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久而久之, 失去自身判断, 并成为一个“看热闹”的人, 放弃个人的想法和意见。这种“看热闹”心态会使大学生丧失社会责任感, 弱化社会道德意识, 这对于社会道德的传承起着阻碍影响, 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

2.“散布假消息”。

勒庞写到:“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 他的个性便湮没没了, 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微信关注方面的从众性表现为许多大学生都集中于对微信名人的关注, 然而许多微信谣言都是由微信名人们所发布与转发的。微信名人所独有的消息报道和娱乐新闻使得他们在微信热点传播中占据着极大优势。但许多微信名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为博人关注, 不惜发布一些夸大事实且虚假信息来赚取粉丝, 这对于缺少判断能力的大学生而言, 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集体心理中, 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 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许多青年大学生由于无法正确辨别是非, 往往因好奇冲动就进行评论和转发, 这往往会造成误导社会舆论的发展, 不利于良好微信环境的塑造。

3.“争相效仿”。

勒庞还写到:“支配着大众的, 永远是榜样。每个时期, 无意识的群体都会模仿少数有个性的人。但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还是会默认普遍的观念。他们要不这样做的话, 模仿他们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他们的影响力也会因此缩小。”众多的微信信息汇聚在微信平台上, 增加了微信用户信息获取的压力, 而用户在进行信息获取时, 那些新鲜刺激、能够造成社会轰动效应的微信内容更能吸引用户的眼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能够造成轰动效应的事件毕竟很少, 有一些微信用户则会不择手段, 通过编造虚假信息的方式来获得粉丝的增长和关注度。这种从众方式会使大学生们争相效仿那些利用虚假信息来提高粉丝量的行为, 这样不仅使微信中的信息变得更加复杂难辨, 而且还会使大学生养成不良的信息表达习惯, 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微信行为的教育与引导

1.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传播信息分析能力。

“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也当做现实, 尽管这个景象同观察到的事实几乎总是只有微乎其微的关系。”大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 生理和心理都还尚未成熟, 其自身的认知能力本身就比较弱, 因而必须要加大对自身信息认知能力的培养。将微信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来, 通过微信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价值引导, 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平台由线下扩张到线上, 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 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培养。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分析能力, 通过开设信息分析的课程, 指导大学生对微信中众多的信息进行分析, 以降低盲从现象的发生。其次, 开设微信平台, 引导大学生的微信行为。群体特点形成的三个要素:“数量”“传染”“易于接受暗示”。高校对大学生微信从众行为的引导除理论教育外, 还要加强实践方面的引导, 即通过开设高校官方微信, 利用微信平台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交流, 发挥高校官方微信的影响力, 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微信信息动态, 加强与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交流与沟通, 引导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判断, 从而将微信从众的优势扩张, 降低微信从众的劣势。

2.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道德。

“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归根结底, 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 无法准确地对微信信息进行判断。因而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 还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认知能力, 加强信息道德观的建立, 提高对微信信息的判断力。大学生在进行微信活动时, 一定要遵守网络社会的相关规范, 以相关规范为判断标准并在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时保持良好的道德自制力, 要做到不传播未经证实、虚假和黄色暴力信息, 不在微信中谩骂他人, 不随意跟风。这样, 通过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可以净化微信环境, 为大学生的微信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同时也可以降低大学生微信从众程度及微信从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渣土回收下一篇:区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