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营养健康分析

2024-05-17

大学生营养健康分析(精选12篇)

大学生营养健康分析 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需求估价,学生

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 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判断, 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1-4]。健康素养是一个能综合反映个体或群体健康相关理念、认知、行为、技能水平的健康指标, 被认为是独立于遗传与自然因素、社会与经济环境、医疗技术与服务等之外的“独立健康决定因素”[5-6]。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 15 ~ 25岁组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为8.41%[7]。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 正处于大量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时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正是观念和行为形成并稳固发展的阶段, 会利用大众媒体和其他技能来接触、获取健康相关信息, 且这些技能会不断发展直至成年, 所以开展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多阶段 ( 学校→年级→班级) 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北京88所高校中单纯随机抽取6所, 每所高校在各年级分别随机抽取2个班级 ( 20人为1个班级单位) , 抽中班级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问卷914份, 有效问卷905份, 有效回收率为90.5%。其中男生392名, 女生513名; 医学类学生303名, 非医学类学生592名, 专业缺失10名; 低年级 ( 一、二年级) 学生500名, 高年级 ( 三年级及以上) 学生402名, 年级缺失3名; 城市学生474名, 城镇学生228名, 农村学生200名 ( 生源地缺失3名)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26岁, 平均年龄19.82岁。

1.2方法以卫生部发布的“2008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为基础[8], 对问卷进行调整, 经预调查后根据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进行修正形成最终的自填式问卷。问卷内容由基本情况、健康素养内容、健康知识需求3部分组成。其中健康素养内容分为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 ( 以下简称慢性病预防) 、安全与急救和基本医疗5类。问卷采用匿名方式, 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填写, 现场统一回收。

以健康素养为核心分析指标, 界定如下。 ( 1) 具备健康素养的判断标准: 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正确回答80%及以上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或基本医疗5类健康问题所考察的题目者分别视为调查对象具备该5类问题的健康素养[7]。 ( 2) 回答正确的判断标准: 单选题, 选择正确答案则判定该题回答正确; 多道单选题, 所有单选题均回答正确, 判定该题回答正确 ( 但健康观念与艾滋病传播途径按多选题判断标准处理) ; 多选题, 所有选项正确回答率≥60%, 则判定该题回答正确。

1.3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数据的双录入比较, 进行数据整理。按照有效问卷的确定标准 ( 问卷主体部分填写完整率高于90%) 进行问卷整理。使用SAS 9.2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差异,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健康素养基本情况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24.75%, 其中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 科学健康观 ( 64.86%) 、安全与急救 ( 47. 85%) 、基本医疗 ( 26. 63%) 、传染病预 防 ( 23.87%) 、慢性病预防 ( 9.06%) 。不同特征大学生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与总体变化趋势一致。

女生5类健康问题的素养水平均高于男生, 但仅在科学健康观和基本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学生5类健康问题的素养水平均高于文科和理科专业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不同来源地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在传染病预防和慢性病预防两类健康问题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学生具备的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是否选修健康相关课程对大学生在慢性病预防方面的素养水平无影响, 但对其他4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部分选项存在缺失。

2.2大学生对健康素养问题的正确回答情况所有问题中, 32.39%的问题大学生回答正确率低于60%; 回答正确率最低的5道题目是“对肥胖的正确认识 ( 18.23%) ”、“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 ( 21.22%) ”、“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 ( 22.10%) ”、“妇女怀孕孕期检查的次数 ( 26. 10%) ”、“成年人牛 奶日摄入 量 ( 33.15%) ”。

5类健康问题中慢性病预防的健康素养水平最低, 在所有11道题目中有7道题目 ( 63.64%) 正确回答率在60%以下。大学生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比例仅为9.06%。传染病预防类的素养水平次低, 有6道题目 ( 33.33%) 答对率低于60%; 另有33.33%的题目答对率在60%~80%之间。

2.3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以是否具备健康素养为应变量, 以性别、专业、年级、来源地、选修课等变量为自变量,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以逐步法进行变量筛选, 建立了最终模型。结果显示, 专业、生源地及是否选修健康相关课程是影响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的因素, 而性别和年级对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专业为医学、来源地为城市和城镇、选修健康相关课程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有利因素。见表2。

注: 参照组性别为男, 专业为医学, 年级为低年级, 生源地为农村, 选修课为否。

2.4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参加过学校健康相关选修课程的学生有416 ( 46.22%) 人。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依次为互联网 ( 75.1%) 、电视 ( 74.9%)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 ( 42.5%) 。同时, 大学生希望的获取健康知识途径前3位依次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 ( 64.0%) 、互联网 ( 56.5%) 、健康讲座 ( 53.7%) 。

3 讨论

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具备健康素养者的比例为24.75%, 高于全国调查城市居民15 ~ 25岁组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 ( 8.41%) [7]。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 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全国同龄人, 但大学生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素养偏低, 对“肥胖”、“镇静止痛药使用”等慢性病预防相关知识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理解, 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错误。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9], 其预防和控制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强调对人一生的连续不断的健康管理, 学校教育是最理想的场所。大学阶段正是观念和行为形成和稳固发展的阶段, 在高校开展健康素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提高他们的健康观念,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形成, 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对健康素养的多因素分析表明, 专业、学生来源地和选修健康课程对健康素养有影响。对这些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 医学专业和选修过相关课程, 均与学校提供的健康相关教育有关。医学专业学生不论专业课还是选修课的设置, 都使其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健康相关知识, 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还表明, 城市与农村的健康教育水平存在差距, 不同来源地的学生受到的健康教育不同, 健康素养水平会受到影响。因此, 健康教育对健康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当前健康素养水平特点及学生具体需求开展系统、科学的健康素养教育, 尤其应加强大学生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方面的培养。

有关研究表明,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10]。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的时候, 应积极利用多种形式, 在重视传统正规途径的同时, 充分利用校园网、QQ群等更便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11]。

参考文献

[1]NUTBEAM D.Health literacy as a public health goal-a challenge for contemporary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to the21st century[J].Health Prom Int, 2000, 15 (3) :259-267.

[2]张培培, 长春.中国三个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 (9) :822-824.

[3]郭欣, 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8) :590-593.

[4]王萍.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4) :298-302.

[5]孙琦, 陈俊国.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2) :316-317.

[6]孔燕, 沈菲飞.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3) :16-19.

[7]卫生部.2009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EB/OL].[2010-12-15].http://www.moh.gov.cn.

[8]卫生部.2008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EB/OL].[2011-08-15].http://www.moh.gov.cn.

[9]杨功焕.2010.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31 (1) :13-16.

[10]徐锐, 王慧杰, 林晓明.北京8所高校学生计算机使用情况与视疲劳症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0) :919-923.

[11]郭静, 马莎, 杜正芳.北京市大学生健康技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8) :939-941.

大学生营养健康分析 篇2

摘 要:营养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与体质状况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其营养改善与膳食结构的正确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确保大学生们科学合理的营养及平衡膳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饮食营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提出多种合理的膳食平衡的方法,强调应当对大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引导其改进营养观念和膳食结构。关键词:营养;健康;膳食;大学生

一、大学生饮食营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营养知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饮食营养,随着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营养卫生的宣传教育,人们对于平衡饮食营养卫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首先饮食中应含有人体所必须的一切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类、水),其次摄入的食物要有利于消化、吸收、利用,要新鲜无污染,制作加工合理能增进食欲,并多样化(色、香、味、美俱全),同时一日三餐的热量要合理分配,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各餐热量以早餐占全天总热量的30%、午餐40%、晚餐30%较为合适。我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营养知识,营养不良率较高, 大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表现各不相同。从总体上看,女生的营养知识优于男生,医科专业学生的营养知识优于其他专业学生。

2、饮食习惯不科学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日常饮食由学生们自己掌握。很多同学的生活习惯极不科学,主要表现在:(1)、多数大学生日常饮食没有规律,一日三餐的食量和时间经常不固定。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固定吃三餐的习惯,而且大部分都不在学校食堂用餐。大学生中很多人不重视吃早饭,但是吃夜宵、吃零食的现象比较普遍,三餐分配不合理,各餐热量摄入量的分布不均匀。(2)、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喜吃冷饮,嗜糖现象明显,高校男女大学生糖摄入量普遍大大超过标准供给量,这使得他们体重增加,有减肥的想法,其中女生居多。(3)、相当一部分同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沉迷网吧的习惯,经常在外面包夜,使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常常逃课,即使上课也精神委靡,不能专心听讲。大学生还经常以喝饮料代替牛奶和水果,经常暴饮暴食等等。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样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饮食习惯的不科学、不规律。(4)、尤为严重的是,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年轻,对于身体暂时出现的不适症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

3、饮食结构不合理

中国营养学会吸取西方和日本饮食构成的经验教训,在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近期成人合理饮食构成指标,并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一饮食构成指标是:成人每人每月摄入粮谷类14 kg、薯类3 kg、豆类1 kg、肉类1·5 kg、鱼类500 g、植物油250g、蛋类500 g、奶2 kg、蔬菜12 kg、水果3kg。这样平均每天摄入总能量10 MJ,可以达到饮食营养基本平衡。而目前高校男生饮食以谷类及其制品为主,其次是蔬菜、瓜茄类,其余依次为畜肉类、豆类及其制品等。女生饮食以蔬菜瓜茄类、谷类及制品为主,其次是畜肉类、豆类及其制品等。男、女生蔬菜、水果、鱼类、乳类、蛋类摄入均未达到要求,可见饮食构成不够合理,学生食堂应增加这些食品的供应,以满足学生合理饮食结构的要求

二、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等,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所需的营养一般都来源于食物,其对大学生维持正常生长、生存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1、补充体力,增强记忆

大学生处于特殊的阶段和环境中,体力和脑力消耗较大。学生如果营养不良,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近来研究显示,适当改善营养状况,使膳食结构尽量平衡,对于长时记忆力的充分发挥可能产生有益的影响。

2、强身健体,防病祛病 膳食平衡相当于一种食补,一方面补虚,即补充身体气血的虚损;另一方面增加营养,即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食补是以补养为主,治疗为辅,它将饮食营养与药物治疗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可享美食之乐,又可达强身健体、防病祛病之疗效。最重要的是,食补胜于药补,古今皆然。通过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对心脏病、糖尿病及癌症的减少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的食物,可使皮肤衰老减慢,并且免受与年龄有关疾病的困扰。

3、缓解情绪,调整心情

大学生往往遇事不冷静,冲动易激怒,同时对一些枯燥乏味的课程易产生厌烦心理,这无论对于学习还是身体都无益处。在人体所摄入的食物中,有一些营养物质能改善人的心情,使其轻松而愉快。如菠菜,其富含的镁能使人头脑和身体放松;鸡蛋,富含胆碱有助于提高记忆力,集中精神;瓜子则有助于心情平静等。

三、提高大学生膳食质量的途径

1、平衡膳食的合理安排

中国营养学会吸取西方和日本膳食构成的经验教训,在我国传统膳食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近期成人合理膳食构成指标,并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一膳食构成指标是:成人每人每月摄入粮谷类14kg、薯类3kg、豆类1kg、肉类1.5kg、鱼类500g、植物油250g、蛋类500g、奶2kg、蔬菜12kg、水果3kg。这样平均每天摄入总能量10MJ,蛋白质70g,可以达到膳食营养基本平衡。

2、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

资料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营养知识,不同大学及专业的学生各不相同,总体上,营养知识女生优于男生,医科院校学生优于普通院校学生。研究还表明,通过营养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学生膳食营养。建议高校开设有关饮食营养方面的公共选修课,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

3、注重营养早餐,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

国内外营养专家普遍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提供的能量要占全天的30%,质量也应达到全天营养素标准的1/3。而在高校内,10%左右的学生从不吃早餐,同时大部分学生对早餐的质量重视不够,早餐食物品种的选择性上随意性很大。因此,大力推广营养早餐,对于促进学生身体发育,改善营养状况和提高学生注意力都有较好的作用。同时,可由营养师或保健师针对学生的特点,提供多种营养配方,满足学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改变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

4、强化伙食管理工作

高校应强化学生食堂的管理工作,延长开放时间,对炊事人员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从而通过学校食堂向学生提供卫生且品种丰富的食品,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结语: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所以不论是各大高校,还是政府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大学生能够意识到饮食的重要,从而逐渐改变不良的习惯,爱惜自己,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温州大学学生营养状况结果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要保证身体健康,则营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营养不仅是维持机体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进行各项行为活动的保证[1]。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营养状况应需要特别关注。大学生营养状况受到饮食习惯以及经济条件等的影响,只有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才能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及体质状况。本文以调查的方法获取研究资料,对大学生营养状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以便为大学生目前营养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

1大学生目前的营养状况分析

1.1摄入微量元素相对不足由于摄入的奶类、水果以及蔬菜相对不足,致使部分重要微量元素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摄入膳食纤维的量相对不足。在大学生的日常膳食结构当中,豆类以及奶制品所占的比例较小,导致缺钙现象也较为普遍。摄入铁元素的量虽然已经达到标准,但是摄入的铁得不到充分利用,贫血状况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1.2摄入的能量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为膳食结构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当前大学生摄入的能量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发展需要[2]。在调查中发现,在能量摄入方面,多数学生已经获得了充足食物;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大学生摄入的蛋白质以及能量均已达到相关的参考指标;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大学生在日常膳食当中摄入的能量也已经实现基本平衡。

1.3存在营养失衡现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学生日常的饮食习惯不容乐观,偏食、畏食以及挑食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存在不喜欢吃主食而喜欢吃零食的不良习惯,一些零食具有较高的热量,学生在食用高热量食品后,因为学业负担而很少进行锻炼或运动,再加上膳食不平衡,这就加剧了营养失衡现象。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喜欢吃油炸类的高温食品,此类食品不仅会诱发慢性疾病,还会对人体摄入的营养素起到破坏作用,这对于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有56.8%的人不能合理搭配荤素,有39.8%的人存在偏食现象,有21.6%的人不喜欢吃蔬菜或水果,有5%的人家庭存在经济问题,有67.9%的人则喜欢喝酒等,这些不良习惯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容易引起营养失衡。

1.4早餐被忽视在大学生当中,不吃早餐现象普遍存在,且食用三餐的比例严重不协调。在调查中发现,在一天当中保证食用三餐的学生比较少,早餐的作用不被学生重视,一部分学生甚至从不吃早餐。一些大学生因为睡懒觉,而浪费掉了吃早餐的时间,而另外一些大学生对于吃早餐,没有形成习惯。此外,早餐品种过于单一,瓜果蔬菜以及乳制品在早餐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这就导致早餐的营养含量达不到标准,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2改善大学生营养状况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大学生目前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还有待改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用以下途径来对其营养状况进行改善。

2.1对大学生进行营养方面的教育相关研究发现,目前的大学生对于营养方面的知识普遍不太重视[3]。在实践中发现,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知识的教育,将能够使学生目前的膳食营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所以,应重视向大学生灌输营养卫生方面的知识,以便使学生明白改善营养状况的重要性。笔者建议,应当在高校当中开设关于健康以及营养方面的选修课,以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营养知识,进而树立起保健意识。

2.2应重视早餐的营养,并使食谱变得合理化以及科学化营养专家提出在一天三餐当中,早餐非常重要,早餐能够提供全天活动所需能量的30%,所以早餐质量也不应低于当天所需营养素的三分之一。而大学生不重视早餐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要大力提倡大学生食用营养早餐,只有当早餐实现营养化时,才能使其营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4]。此外,可以根据保健师以及营养师的建议,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早餐营养配方,以使其能够在早餐当中摄取足量营养素。

2.3保证摄入充足的能量、铁元素、钙元素以及蛋白质因为大学生还处于发育阶段,其身心发展的可塑性较强。当摄入均衡以及充足的营养素与蛋白质时,才能使大学生保持正常的体重以及身高。在人体当中,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物质,因为多种细胞组织均由蛋白质构成,生长发育则更离不开蛋白质,当摄入蛋白质不足时,正常发育将受到影响;在骨骼以及牙齿发育时,离不开钙元素。因此,为了使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则应注意摄入优质以及足量蛋白质,并及时补充钙质以及铁质,并对不良饮食习惯加以改正。

2.4加强高校当中伙食工作的管理食堂是大学生就餐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改善学生目前营养的状况,可以从伙食管理方面入手,加强高校当中伙食工作的管理。食堂向大学生所提供的食品,应确保品种丰富以及卫生状况良好,以保证學生的身体健康[5]。此外,应当将水平较高的厨师以及营养师配备到食堂当中,并强化管理,从而使膳食当中的营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尤其需要保障充分供给蛋白质丰富的一类食品,例如豆制品以及瘦肉等,还应增加供给新鲜水果以及新鲜蔬菜等,以确保营养均衡。

3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大学生目前的饮食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营养状况也不是很理想,当营养状况不良时,容易对其学习以及生活造成影响,因此要对其营养状况加以改善,笔者相信,通过采取一定的对策,将能够提高大学生目前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晓,赵佑良,贺莉萍,周勇,李晓东,李军.2010年湘南学院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28(13):725-726.

[2]王廷,徐平澜.高等院校学生营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5(19):630-631.

[3]朱明宇,张静,陈幕华,王旗,李文杰,谢东,陈萍萍.不同专业大学生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37(22):1097-1098.

[4]岳莉,赵金生,王玉,张印红,苏莉,张格祥.大学生食物相克认知情况及膳食搭配行为[J].中国公共卫生,2010,25(33):414-415.

大学生营养健康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是福州市大学城6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每所院校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随机抽取3 3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 342份,收回有效问卷3 150份,有效率为94.25%。其中男生1 528名 ( 48. 5%) ,女生1 622名( 51.5%) ; 医学专业学生981名( 31.1%) ,非医学专业学生2 169名( 68.9%) ; 低年级( 大一、大二) 2 179名( 69.2%) ,高年级( 大三、大四、大五) 971名( 30.8%) ;城市学生1 281名 ( 40. 7%) ,农村学生1 869名( 59.3%) 。研究对象年龄为18~25岁,平均年龄( 20.50±1.29) 岁。

1.2方法问卷设计参考WHO基本口腔保健成年人问卷[5]和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问卷[6],经口腔专业及流行病专业专家讨论,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态度行为等方面。问卷均采用现场无记名方式,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学生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的注意事项后,由学生现场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口腔检查内容为: 龋齿、牙龈炎、口腔溃疡。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的调查标准,由具有执业医师证的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协助调查完成。

1.3统计方法数据采用Epi Data 3. 1录入,采用双录入控制数据质量。运用SPSS 19.0软件,采用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及交互作用分析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α = 0.05为统计学检验水准。

2 结果

2.1患有牙龈炎的学生大学生口腔疾病患病现况有2 309名,患病率为73.3%; 患口腔溃疡的学生有1 550名,患病率为49.2%; 患龋齿的学生有1 232名,龋齿率为39.1%。经检验,福州市在校大学生牙龈炎患病率在年级、专业和居住地区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而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患病率 /%。

2.2大学生口腔卫生行为及饮食习惯表2显示,在口腔卫生习惯方面,98.2%的大学生每天坚持刷牙,但仅有15.8%的学生是早中晚均刷牙,仍有1.8%的大学生是偶尔刷牙。刷牙时间在1 ~ 3 min的学生有2 020名( 64.1%) ,刷牙刷面为咬合面+外侧面+内侧面的学生有1 844名( 58.5%) ,刷牙方法为上牙下刷、下牙上刷+来回刷的学生仅有1 380名( 43.8%) ,牙刷放置为刷毛头朝上、置于通风处的学生有2 273名( 72.2%) 。牙刷每3个月更换1次的有1 262名( 40.1%) ,有802名学生( 25.5%) 每2个月更换1次。饭后有81.9%的大学生有漱口习惯,但使用温水漱口的仅占10.8%。

在饮食方面,睡前有进食习惯的大学生占89.4%,每周进食3次以上甜食和碳酸饮料者分别占29.4%和22.0%。大学生每周食用甜食频率与龋齿的发生呈正相关( χ2= 37.728,P<0.01) 。见表3。

2.3大学生牙龈炎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变量,包括专业( 医学专业 = 0,非医学专业 = 1) 、年级( 高年级 =0,低年级 = 1) 、居住地( 城市 = 0,农村 = 1) 、每天刷牙次数( ≥3次= 0,<3次 = 1) 、刷牙方法( 上牙下刷、下牙上刷+来回刷= 0,左右横刷 = 1,上下竖刷 = 2,横刷+竖刷= 3,随便刷= 4) ,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前进法,以P≤0.05为纳入标准,P≥0.10为剔除标准,结果显示( 表4) ,经性别调整后的牙龈炎的危险因素有非医学专业、低年级、每天刷牙次数<3次。

( n = 3 150)

( n= 3 150)

( n= 3 150)

2.4大学生专业和年级交互作用分析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专业年级乘积项并与专业、年级主效应项共同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乘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经性别调查后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专业年级乘积项的调整OR值为1.458( 95% CI = 1.241 ~1.712) 。

2.5大学生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和态度调查发现,大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态度并不积极,41.1%的学生从未有口腔健康检查史,29.2%的学生只在患口腔疾病时才检查,仅23.9%的学生有洁牙史。仅有12.5%的学生在患口腔疾病时选择就医,而有43.2%的学生选择忍着而没有去买药或就医。此外,44.6%的学生从未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仅有39.9%的学生知道不良口腔卫生会导致 口腔、全身各 器官乃至 心理疾病。24.1%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开设讲座来获取口腔健康知识,21.9%的学生希望学校发放宣传手册来获得知识,21. 6% 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及微博消息来获得知识。

3 讨论

目前中国主要的口腔健康问题是居民口腔卫生差、龋齿和牙周病发病率高[8]。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口腔健康状况一直受到人们关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福州市大学生牙龈炎患病率为73.3%,位居所检查口腔疾病首位; 口腔溃疡患病率为49.2%,龋齿率为39.1%。结果均高于张倩等[9]在南充市3所高校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福州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对大学生口腔预防与保健宣传教育。

目前福州市大学生最为严重的口腔问题是牙龈炎。本次调查发现,福州市大学生普遍缺乏定期洁牙和口腔检查意识,在刷牙时间的控制以及更换牙刷周期上存在误区,多数学生的刷牙方法不当,易引起牙石、牙菌斑、食物嵌塞等长期滞留牙面,造成长期局部刺激,导致牙龈炎的发生[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刷牙次数<3次、非医学专业、低年级是牙龈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对专业和年级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发现,专业与年级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OR= 1.458,95% CI = 1. 241 ~ 1. 712) 。低年级非医学生患牙龈炎的危险性是高年级医学生的1.430倍。因此,在对大学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低年级非医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学生适当增加刷牙次数,从而有效清除牙面及邻间隙部位的牙石、牙菌斑等,减少牙龈炎症发生[11]。

与牙龈炎相比,福州市大学生龋齿率相对较低,但有近90%的福州市大学生睡前有进食习惯。睡前进食导致部分食物残渣聚积在牙齿表面,口腔内寄生菌群对其进行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从而增加龋齿的发生[12]。另外,调查中还发现,近一半的大学生患有口腔溃疡。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口腔溃疡主要与饮食因素( 喜食辛辣及油炸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进食较少) 及心理因素( 熬夜失眠和情绪紧张等) 有关[13]。因此,各大高校应开展全面的饮食知识教育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将有助于降低龋齿、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福州市大学生目前存在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口腔健康知识薄弱的现象,与唐山市[14]、兰州市[15]等多数地区调查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宣教工作任重道远。但目前在福州市各大高校中,开设口腔卫生保健课程的为数不多,44.6%的学生从未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所以在高校开设口腔卫生保健课程,尤其在一些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尤显重要。通过讲座或选修课形式,传授学生全面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还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微博等网络工具,对龋齿、牙周疾病的防治知识及正确的口腔保健行为等薄弱环节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树立“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观念,使口腔健康观念深入人心,使口腔保健成为自觉行为。

摘要:目的 了解福州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及其对口腔健康的认知、态度、行为,为开展高校大学生口腔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对福州市大学城6所高校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随机抽取3 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福州市大学生牙龈炎患病率为73.3%,口腔溃疡患病率为49.2%,龋齿率为39.1%;每天刷牙≥2次者占80.0%,知晓正确刷牙方法者占43.8%;从未有洁牙史和从未定期做口腔保健检查的分别为76.1%和41.1%%;在患口腔疾病时,43.2%的学生选择忍着而未做任何处理,44.6%的学生从未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专业、年级、每天刷牙次数是大学生牙龈炎的影响因素。专业和年级存在相乘交互作用,调整OR值为1.458(95%CI=1.241~1.712)。结论 福州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不佳,口腔健康知识较为薄弱,口腔保健行为较差。亟需加强非医学低年级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5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

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着,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高三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尽快适应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都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

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信心等。究其原因,这与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惧、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那么,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了。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

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生营养健康分析 篇6

关键词:健康 学习状况 建议

纵观我校大学校园,学生活动非常活跃:社团组织、体育赛事、甚至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方面也非常积极。然而,大学生美中不足的是:其学习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专业喜爱程度不高、学习能动性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导致“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缺乏”的问题;种种结果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状态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进而针对成因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了692份,其中668份有效,剩余24份问卷存在无回答项目,因此针对668份有效问卷展开分析。从样本覆盖的范围来看,涉及我校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四类学生;因此,该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

1 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1.1 对所学专业喜爱程度不高 兴趣开启成功之门。然而,我校大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喜爱程度,“喜欢”的比例不足60%,其中25%的不喜欢,16%的持无所谓态度。这一组数据反映我校大学生相当部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足,不感兴趣,则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2 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 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学习中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我校大学生学习能动性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该如何改进”这一问题,选择“制订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同学有190位,“会努力一段时间,但没有坚持到底”的362位,认为“我很满意,不需要改变”和“没想过”的各有58位。由此可见,超过70%的学生对当前自己的学习改进持有消极的态度。

而“面对课堂教学不吸引”时,208位学生采取“加倍集中精力,试图和老师思路保持一致”的态度,332位认为“心不在焉,随便做做笔记”即可,206位选择“干脆不理,自学或看其他书籍”,22位同学选择旷课。同样,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采取消极怠慢,应付的方式。这种态度当然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学习方式、途径单一 我校大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选择的第一途径,49%的选择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27%选择网上搜索,15%选择与同学、老师交流,9%选择向同专业前辈请教。因此,我校大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

就大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而言,偏爱自己型的占46%,同伴型占38%,网络型占7%,集体型占9%。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学习、方式途径一直在拓宽。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点,因此健康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而非只关注某一种。但从我们整理的数据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途径比较单一。

1.4 学习氛围不浓 根据我校被调查学生反映,认为我校“学习氛围浓厚,非常好”的仅仅占9%,认为“学习氛围一般,考试期间浓厚”的占77%,认为“没什么学习氛围,很差”的占9%,选择“毫不关心”的占5%。总体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差,学习处于“被学”状态。处于只有考试期间浓厚,学习氛围一般。

1.5 学习效果欠佳 我校大学生不健康的学习状态产生的较为直接的后果是学习效果欠佳。调查结果显示:35%的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作业得心应手”,49%的学生“上课勉强理解,课后作业略显困难”,10%的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6%的学生表现为“上课完全不听,作业抄袭”。当然这种结果与学习兴趣不足、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方式方法单一和氛围不浓均有关系。

2 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2.1 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不喜欢的主要原因为“对专业了解不多,无法深入”,第二原因是“选专业时服从调剂,不喜欢”,“专业知识太难,难以理解”和“不喜欢学习”的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究其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入学前长期处于半封闭式学习状态,对专业种类的了解存在局限性,而且在入学后缺少专业方面的了解。

2.2 以毕业和工作为最高目标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无所谓态度的原因中,有44名学生选择“不管任何专业,专心学习”,60名选择“只要能毕业、找工作,什么专业都行”,10名同学选择“与自身发展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20名同学选择“无了解、无目标、无展望”。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以毕业、找工作为目的,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短视为“就业”。然而,在当代大学的学习中,各专业间的专业知识学习缺少差异性,以我校财务管理和统计学专业为例,也就导致“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与自身发展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

3 改善我校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对策

3.1 提升所学专业兴趣的建议 根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与学习目的直接相关。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必须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尽早帮助学生以全面认识自我为前提,以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为参考,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社会需求等方面制定大学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将整个大学学习目标进一步分解成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围绕着学习目标的实现来端正学习态度以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潜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3.2 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建议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眼界和拓展个人技能,增加知识面,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微弱性,并为之改变付诸动力。改变学习模式,调整学习状态。建立快乐的学习体验,选择舒适的学习环境,避免不良的学习状态(如不良情绪、紧张或身体不适等);无论学习压力再大,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屏蔽压力和负面情绪。主动了解相关专业,主动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上网搜索、专业老师指导、咨询学长姐。了解“就业难”现象,勇于涉身就业实践。关注央视新闻、各类报纸关于就业的报道,追踪就业趋势,搜寻实习机会,增加工作经验,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3.3 改善学习方式的建议 不断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在适合自己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式。当然,有的人的学习方式也会随着身体、思想等变化随之改变,到时便需要再做出相应调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计划;做时间的主人,充分利用时间;完善知识结构,注意能力培养;避免“机械式”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合理的学习规律。要保持良好规律的睡眠;选择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学习;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考试焦虑。

3.4 增强学习氛围的建议 从校方来看,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教育创新”理念与“学习型校园”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工作。

学习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核心。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新特点。就大学生而言,必须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多校间学生学习的交流渠道,积极邀请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家、教育家来校演讲,与当地企业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最终建设成一个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马喜亭,杜智敏,冯立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2]尹桂丽.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04.02.

[3]龚松林,刘世勇,高翠欣.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04.

[4]王向红,谢志钊,周文军.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

基金项目:数学与统计学院科技立项项目:关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学习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钱敏霞(1993-),女,江苏常熟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统计调查。

大学生健康现状分析与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自身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所以,健康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珍惜的基本需要,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体素质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基于此,健康就自然成为古今中外人们追求和研究的永恒课题。健康是一个全面地、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生理上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处于完美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目前,我国共有在校大学生3000余万人,10年后他们将成为建设国家的骨干,他们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关系着事业的成败。为此,准确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是极为迫切重要的工作。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18~24岁的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文献及著作,这些研究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证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共阅读了近百篇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对湖南城市学院、湖南工业美术职业学院男女生共5000人的问卷调查。

2 资料分析法

2.1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2000~201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共同领导和组织了三次全国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调查涉及除台湾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涉及28个民族,1800所的学校,9800万在校大、中、小学生26项指标。每次调查的内容都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健康调查等四个方面。三次调查规模之大,测验指标之多,在世界上实属罕见。所提供的全国范围多民族7-22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现仅摘录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辑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部分汉族学生资料作为依据并略加说明。(1)我国大学生2000~2010年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10年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此10年间,形态生长发育水平明显提高,发育速度仍处于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发育过程也有明显提高的趋势,但体形和身体发育的匀度有继续向细长型发展的趋势;反映呼吸机能的肺活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身体素质中,速度和下肢爆发力,女生腰腹肌力量、有所提高,但在耐力上普遍下降。(2)我国大学生2000~2010年视力不良发生率增长幅度相当惊人。男女学生分别为72.4%和77.9%。(3)对在校学生男、女1105病例中发现,软组织创伤987例,占总创伤的89%0。膝关节创伤216例,占19.6%,踝关节创伤258例,占23.4%。造成创伤的主要原因:a.缺乏科学锻炼知识。主要表现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运动后的不做整理活动上。b.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关。2.2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许多地方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现为:思维敏捷,记忆力良好,有强烈的求知欲,情绪比较稳定,意志比较坚强,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但与此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1)据蒋碧艳、祝培里对上海市594名大、中学生调查有21%~29%的被测者呈现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和慌乱,尤其是抑郁和慌乱两方面,分别达到29.8%~28.1%,分别有29.0%~33.7%的被测者在精力和自尊感上较差。(2)据四川联合大学心理咨询统计,1994~1995年来询的大学生中除21%有神经症外,79%都是其他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主要是人际关系、学习、环境适应,性格、情绪、自我发展、家庭、经济等心理问题。(3)据四川省“大学生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8所高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高达31.3%,其中较严重的占12.4%,严重者占0.81%。(4)深圳大学对在校学生进行SCL-90心理问卷测试,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较差,34.89%的学生存在着轻度的心理障碍;8.72%的学生存在着中度的心理障碍。

3 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因

影响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个体和人群的健康,除了受遗传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必须纳入社会系统加以考察和分析。

3.1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政治、经济体制还需不断改革、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西方世界的一些腐败的消极的东西也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给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对此还需具有清醒的认识。3.2学生的不良生活制度、饮食、卫生习惯对其健康的影响。(1)我国大学生年龄都在17~24岁左右,这个年龄除了社会教育因素的影响外,还突出个体心理和生活制度及自我卫生保健的影响。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对主体心理活动调节和控制作用明显增强,心理活动内容广泛性和深刻程度的显著提高,但成熟特征与幼稚特征同时并存。对事物抽象看法和思考方法,也易于远高现实,流于空想,固而往往容易产生偏见和陷入不合理的痛苦的沉思之中而导致情感变态。由于大学生的大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情绪表现出比较强的冲动性和波动性,顺利时趾高气扬,失败时垂头丧气、自卑。(2)学生的生活脱离了交母照顾,加上缺自我卫生保健知识。因此,不遵守生活制度,生活懒散,暴食暴饮,酗酒抽烟,乱吃,挑食,失眠,不参加体育锻炼等现象较为普遍,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受传染病的侵袭。对在校大学生的统计中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或较重,课作时间被占用而不能进行身体锻炼的学生人数为657人占51.41%。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学生因生活无规律,不能按时就寝起床,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头痛、失眠、疲劳现象。(3)在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束缚、影响下,在一定的意义上,学生成了新型的奴隶他们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整日紧紧围绕着老师、课堂、书本、电脑四个中心,在极小的学习、生活关径中活动,每日承受着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沉重压力。在对在校大学生的情况的调查中发现:除每日必需上课的时间时,平时做课外的作业的时间为2~3小时的男生占29.9%,女生占44.4%。作业时间为4~5个小时的男生占21%,女生占29%。当考试期,由于作业和复习时间更加增多,每日超过4~5小时的男生占44.7%,女生占43.3%。平时12点人睡时间在凌晨1点以后的,男生占56.5%,女生占52.4%。由于学习负担重、学习和精力不足,每周仅能从事1~2次体育锻炼的男生占41.2%a,女生占44.9%。每周根本不锻炼的男生占6.1%,女生占7.1%。以上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都产生不良影响。

4 建议

4.1 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大量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和子女抚养习惯,使得学生的行为生活方式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有着高度的相关。所以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要从家庭这个重要环节做起。学校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防止和纠正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上,有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学校对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提高学生维持和增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学习科学用脑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制度。4.2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3积极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导致目前学校物质环境差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办学思想不端正和经费难两个方面。所以在科教兴国的大好机遇,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方集资,尽快使学校的物质环境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设施,医疗保健、饮食卫生、生活居住、文体娱乐、图书阅览等方面的环境条件。4.4在当前教育部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的问题上。别忘了“大学生减负的问题”。应减少选修课的比重或没有能力选课的学生,最多限制在二门选修课,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渠.大学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李志,陶宇平.大学生心理及其调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R].

[4]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陈小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学校体育科学,1996.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篇8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我校2011级三年制专科学生652人, 其中女生440人, 男生212人, 年龄17~22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统一指导语, 共发放问卷652份, 收回有效问卷533份, 有效回收率81.7%。

2结果

(见表1)

3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年龄一般为17~22岁, 他们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 而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却复杂多样, 这使他们的挫折感比成人更加强烈, 焦虑体验范围更广[2]。此时最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矛盾心理, 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甚至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繁发生[2]。一年级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等发生改变,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人际关系的变化等会使其产生很多不适应, 而来自各种渠道的鱼龙混杂乃至冲突矛盾的信息观念, 使得他们无所适从, 普遍感到焦虑和紧张, 无法找到消除紧张和压力的办法, 久而久之, 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据报道, 大约有10.0%~40.0%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 其中, 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3]。本调查显示, 调适能力差的学生占16.7%, 表现为焦虑、烦躁、情绪不稳、易冲动, 不能主动学习, 49.5%的学生自信心不足, 27.0%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2.5%的学生无学习目的, 21.8%的学生常有自卑感, 69.4%的学生时有自卑感, 22.1%的学生常感到孤独, 67.2%的学生时有孤独感, 36.6%的学生有很多困扰, 50.8%的学生压力很大, 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的学生占51.6%。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突出, 是班上的尖子生, 各种赞扬强化了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较高的期望值;进入大学后, 不能继续保持原来尖子生的地位, 自尊心受到打击, 开始怀疑自己, 觉得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 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心理上产生了较大的落差, 感到自卑、孤独、压抑, 对所处环境及未来产生困惑。尤其是三年制专科学生, 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对自己的未来信心不足, 找不到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人生目标, 自信心不足,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不能及时排解来自多方面的困扰 (如就业、恋爱、学习、贫困等) 而陷入迷茫、困惑。调查显示, 9.9%的学生严重自闭, 拒绝或很少与人交往。大学时代是人生中心理和生理变化最明显的阶段, 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敏感而矛盾, 既渴望友情, 又追求孤独;既希望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 又害怕孤独;既渴望与人沟通交流, 而又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因此封闭自己。矛盾的心理使他们陷入渴望理解与友情又无法坦诚与人交往的矛盾之中, 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陷入人际关系紧张的困境。调查显示, 3.0%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49.9%的学生人际关系一般, 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 一方面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 不知如何与人交往,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如父母过度溺爱、袒护导致其孤僻、任性、依赖、自私,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 以及因同学间日常琐碎小事引发的种种矛盾, 使他们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在与父母的沟通方面, 他们既依赖于父母, 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 又厌烦父母的关心照顾, 调查显示, 49.2%的学生只是偶尔与父母沟通, 3.9%的学生不与父母沟通, 而实际上, 与父母沟通交流是缓解心理压力、疏导困扰的有效途径。

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是粗放型的, 赋予大学生更多独立与自由的空间, 但是面对大学的宽松与自由, 很多人不知该怎样管理自己, 没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于是感到迷茫、困惑, 处于适应不良的状态, 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调查显示, 20.3%的学生自律意识不强, 不能自我约束, 自由散漫甚至违犯学校纪律。在大学生活中,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是促进同学之间了解、增进友谊、增加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 55.7%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 甚至有3.2%的学生拒绝参加。对班级荣誉不在意的学生占3.2%, 责任心不强的学生占28.1%, 这种冷漠的态度实在令人担忧。此外, 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自卑、怨恨、抑郁、自闭心理比较严重[3],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也是高校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 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逐步形成的时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青年, 他们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封闭等矛盾, 他们希望得到心理帮助与指导。调查显示, 17.3%的学生渴望进行心理咨询, 46.5%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 希望得到心理指导。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只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只是小部分[1]。因此, 学校要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促使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 使亚健康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教育界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特点, 开展全面、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冲突的技巧、方法, 使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以及调控情绪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兰蕊.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调适[J].教育与管理:理论版, 2010 (3) :41-42.

[2]李齐, 薛继婷, 韩光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展与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8) :75-76.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篇9

一、人际关系

进入了大学校园后, 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其中包括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等。

1. 师生关系

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明显不同于中学时代, 这从我们的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有73%被采访的同学坦言师生关系远比中学时代的疏远, 大部分的同学较少与老师进行沟通。究其原因, 从主观上讲, 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依赖他人的程度大幅下降;客观上讲, 大学生活中师生的学业关系密切程度低, 再加上大学老师自身的科研学习和工作的繁忙, 也较少主动找单个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同时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明显不够主动。因此, 师生关系变得更疏远、冷淡。

2. 人际交往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 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 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存在问题, 例如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 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发现, 大一新生在与异性交往中比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更加多的问题, 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人际交往中, 当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 有3/4的同学感到较难接受, 会产生郁闷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像类似情况容易引起心理问题, 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甚至困扰着少数同学, 另外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可喜的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 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地正视并努力寻求方法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 65%的学生喜欢进行自我的调节, 而小部分的同学则选择与他人交流沟通化解自己的问题。

二、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接近成人,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 90%的大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计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 认为人生是充满价值和意义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少数的同学人生价值观有所偏差, 对人生没有自己的思考, 毫无人生规划, 在生活中得过且过, 消极颓废地虚度大学的宝贵光阴。调查结果还显示, 95%以上的学生在看待穿戴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时, 并没有自卑感, 不存在攀比心理, 自我认同感强。这正是大学生日渐成熟的理性之所在, 同时也是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中国挫折教育比不上日本, 在调查的对象中, 我们发现, 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比高年级学生要低, 这与大一新生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 缺少挫折经验有较大关系。另外, 女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对比男生要弱些, 这其实也很正常, 因为女生心灵、感情更脆弱些, 而男生性格方面更加阳刚、坚强, 古语也早已有之:“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尽管如此, 抗挫折教育也是必需的,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发展、人格健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学习生活态度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 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精彩充实, 然而, 50%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平淡, 感觉很一般, 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过于枯燥乏味。这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 只是在被动地接受, 而没有调懂自己的积极性, 这才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动力因素。

对于在大学生涯中如何发展自我的问题, 63%左右的学生侧重于综合发展, 兼顾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 不过分地看重成绩, 而另外37%的人侧重学习方面, 大学仍以学习为主, 这与个人大学学习目标的确立有关, 有些人计划大学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谋生存求发展, 而有些人则偏向于做学问, 这也正是大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化, 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 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同态度。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 感到自信乐观, 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处理, 但是, 仍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感到迷茫彷徨, 不知所措, 还有小部分人选择逃避。其中, 大一新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 比高年级学生显得似乎更加自信乐观, 更加从容, 也许大一新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更小, 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远比那些即将踏入生活面临就业问题的高年级学生小, 对他们来说, 就业也许还有一段较遥远的距离, 因此大一新生表现得更为从容、乐观。

四、建议与意见

1. 处理人际关系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 我们应当更加积极主动, 而不应该等待他人的主动。而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显得更加重要。当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时候, 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方法, 有可能的话尽量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 这也是对学生非常有利的。

同学之间的长时间相处, 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 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 而不应该激化扩大矛盾, 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 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 不能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 置他人的感受不顾。

在处理异性关系, 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 不必感到羞涩腼腆。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

自己应该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发现自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时候, 应当勇于正视, 寻求方式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 尽可能地采取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相结合, 解决方式应避免单一化, 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问题的阴影中走出。

2.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是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不竭源泉, 是指引人生实现奋斗目标的灯塔。因此,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学校园之后, 就有必要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规划, 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有一个较明晰的规划, 确立明确的目标, 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坚持不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的人生规划, 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 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要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积累挫折经验, 丰富人生阅历, 让自己心理日渐成熟, 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 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

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 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 调查中我们发现, 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 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 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长期的目标, 使大学生缺乏奋斗方向, 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动力。要摆脱父母的依赖, 要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 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五、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 并试着提出了我们对于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建议及解决方法, 以期待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于韦语.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培养途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1月

[2]郭建平, 刘旺红.论中国发挥社团组织对法制的促进作用, 学习与探索, 2008年第一期

[3]仇丽萍.社会研究方法,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一版

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分析 篇10

心理学上的人格 (personnality) 内涵极其丰富, 其本意起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进步, 其内涵发生的深刻的变化, 可以概括为外显的行为、心理活动和内隐的人格成分两部分。外显的行为是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 经过修饰的活动;内隐的人格成分是“真我”, 是本质的、未经修饰的成分,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从本意来讲, 人格本身并无好坏与优劣之分, 人格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体会拥有独特的心理特点, 也正是这一特点构成了丰富的人类社会, 并且拥有了丰富的心理活动, 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但健康的人格是个人成熟的关键。

健康的人格还可定义为健全的人格, 人格的健康与否对于个性发展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界定人格是否健康, 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如:罗杰斯、弗洛姆、高玉祥等均对健康的人格做了研究和阐述, 虽然这些观点存在的高标准难以达到, 但也为我们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目标, 综合相关阐述, 最基本的健康人格应该为综合了各种良好人格特征, 并在个体身上得以集中体现的人格。由此, 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理性自我评价;二是积极的心态;三是拥有充分的自信心;四是对待困难的抗挫折能力;五是适时的自我提升;六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影响人格发展的内、外因素

塑造和培养健康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我们在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优势的同时, 相关的不和谐因素也会显现;同时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深入,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带来的冲击,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普及) , 就业的竞争和压力, 以及自身生长的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相应的影响外, 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人格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则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几个关键阶段决定了个体人格特点的形成。针对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等均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其中,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主要分为口唇期 (oral stage) 、肛门期 (anal stage) 、性器期 (phallic stage) 、潜伏期 (latency stage) 和生殖期 (genital stage) 五个阶段, 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尽管他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一观点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其未将个体的成长与心理的发展相结合, 而埃里克森在此基础上, 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是一个相当完善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对每一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析, 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讲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虽然在个体发展的阶段中, 不可能所有的发展阶段均能用理论来涵盖个体的差异性, 但在个体人格的发展阶段中, 各阶段的特点, 决定了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 当某一环节缺失, 势必会造成不健康人格的产生。当代高校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 种种问题的出现, 自身发展环节的缺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相关阶段的缺失, 对健康人格的发展会造成重要的影响。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也应在其在发展阶段找出是否有缺失。

3 当代高校学生中人格存在的问题

从人生发展阶段来说, 进入大学阶段, 正是处于青年期和成人前期的阶段, 也是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 本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一个社会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是构建独立的心理世界和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 但在外界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双重作用下, 使得高校学生人格方面具有不同层面的问题,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目空一切, 以自我为中心。现代的大学生, 以独生子女居多,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基本上以自我的意志为出发点, 不懂得尊重和考虑别人, 不能从实际出发, 妄自尊大, 自我膨胀。特别是表现在自尊心强、家庭条件较好、相对独立的大学生。二是空虚、无所事事。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实际价值, 对于自身认识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 同时也就失去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大学生活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三是适应环境能力缺失, 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进入大学后的全新环境, 无所适从, 对自身的环境适应调试能力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待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等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 表现出内向、不合群, 有些情绪得不到合理的释放, 严重者往往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疾病。四是自卑情绪占主导, 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评价。这一特点在特殊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较多, 多指:特困学生、单亲及离异家庭、厌学群体等, 这一类的大学生往往低估自身的能力, 对外界的反应较为敏感, 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 悲观情绪严重。五是压力过大, 焦虑情绪严重。对前途、命运、求职、择业等问题考虑的较多, 容易自我加压, 并且把压力扩大化, 不能客观理性的分析, 造成焦虑情绪严重, 不能很好的自我减压和排解不良情绪。

4 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方法

健康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势必会外显为心理问题, 针对高校学生出现的问题, 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其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成为摆在普通高校面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有助于其建立健康的人格, 应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 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措施,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心理因素的保障。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主要由个体内在因素影响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两方面造成的, 即内因与外因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个体内在因素除生物遗传因素外, 主要指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儿童早期经验, 对人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在环境因素则主要指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各阶段学校教育、自然环境等, 对健康人格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想重塑或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是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学阶段无论是在个体发展的生理成熟度上, 或是心理成熟度, 是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 均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充分的认识自身的问题, 客观理性的分析, 并以积极的心态找出解决的办法的阶段。针对人格发展中种种问题, 此阶段是一个很好的修补和完善的过程。

二是加强形势政策教育。针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能够充分认清当前所处的国际和社会环境, 并能够正确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抵抗力。

三是加强网络教育。要充分认识网络的双面性, 充分利用网络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 积极摄取新知识, 同时要避免因痴迷网络造成的游戏成瘾、人际关系疏远、道德价值观念的偏移和各种不良信息等负面影响。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求职择业、以自我为中心、环境适应能力、不良习惯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尤其是加强自尊、自信、自强教育, 使其养成各种优良习惯, 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加强各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 增加活动的参与面, 使大学生通过活动展示自身优势, 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六是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利用同龄人之间的优势,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加强同学联系, 增强朋辈互助的有效性, 确保实效。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具备健康的人格才会使大学生很好的处理学业、生活、理想等,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学生是国家的财富, 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 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当前普通高校要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上。

摘要:高校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 在自身优势凸显的同时, 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 由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恶劣后果也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 排除处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多种价值理念混杂, 政治、经济的形式的变化以及网络、媒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外, 在自身发展阶段上, 尤其是在性格发展过程中, 相关环节的缺失, 造成健康人格的未完全塑造也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 如何塑造当代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 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段新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07) .

[2]雷莹, 张季菁.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05) .

大学生营养健康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专院校 大学生 健康危险行为

[作者简介]卓杰先(1968- ),女,广西融安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广西 柳州 545004)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84-03

前苏联学者N·布希赫曼于20世纪80年代将介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命名为“第三状态”,这种状态在我国通常被称为“亚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功能虽无明显或明确的疾病表现,但却表现出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对外界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生存状态。在“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中,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不强,健康行为方式也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危险健康行为是指吸烟、饮酒、过早不安全性行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及各种导致意外伤害等行为,这些行为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大学生现在及将来的健康 ①。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生活行为的改变与社会紧密相关。面对高校扩招,学生自主择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和解决办法,降低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维护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高专院校大学生为研究群体,旨在探讨高专院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500名,其中体育专业男生120人,一至三年级各为40人,女生80人,一至二年级各为30人,三年级为20人(三年级女生只有20人);普通专业男生120人,一至三年级各为40人,女生180人,一至三年级分别为60人,年龄为19~25岁。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近几年各类关于健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健康危险行为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表”,随机抽取各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匿名填写,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2份,其中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为88%。(3)访谈法。在调查过程中随机对一些学生进行访谈。(4)数理统计法。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一)体育专业男女生、普通专业男女生健康危险行为比较(见表1)

表1显示:(1)体育专业男生在不合理饮食、抽烟、喝酒三方面百分率均高于本专业女生,并且差异非常显著(P<0 .01),抽烟的女生则几乎没有,在乱用成瘾性药物和不良性行为方面也高于女生,二者差异显著(P<0 .05);(2)体育专业女生在不正常睡眠、较大压力、焦虑、抑郁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百分率高于男生,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3)普通专业男生在不正常睡眠、抽烟、喝酒方面的百分率均高于女生,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 .01),女生几乎无人抽烟;(4)普通专业女生乱用成瘾性药物、较大压力、焦虑、抑郁、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良性行为的百分率高于男生,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 .01);(5)在不合理饮食方面,普通专业男生高于普通专业女生,二者无显著差异(P>0 .05)。由此表明,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男女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都比较严重,并存在性别差异,很多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二)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男、女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1)体育专业男生与普通专业男生健康危险行为都比较严重,普通专业男生在不合理饮食、不正常睡眠、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三方面的百分率均高于体育专业男生,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 .01或P<0 .01);在经常抽烟、乱用成瘾性药物方面也高于体育专业男生,但不存在差异性;体育专业男生在经常喝酒、较大压力、焦虑、抑郁和不良性行为方面的百分率高于普通专业男生,二者无显著差异(P>0 .05);(2)体育和普通专业女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健康危险行为,普通专业女生的健康危险行为比体育专业女生更为严重,除经常喝酒、抽烟外,其余六项均高于体育专业女生,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 .01),体育专业女生的喝酒率高达72.1%,明显高于普通专业女生,差异非常显著(P<0 .01),值得称赞的是,所有女生几乎都不吸烟。

(三)体育和普通专业各年级男生健康危险行为比较(见表3)

表3显示:体育专业、普通专业各年级男生健康行为比较严重,但各年级之间只在少数方面有显著差异。(1)体育专业各年级男生在对不良性行为认识不足方面,各年级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降低的趋势,大一54.1%,大二41.7%,大三30.3%,三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5);在不合理饮食方面,二年级最高,占33.3%,其次是大三27.2%,大一24.3%,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不正常睡眠、抽烟、喝酒、乱用成瘾性药物、较大压力、焦虑、抑郁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直线上升,特别是喝酒现象尤其严重,大一占86%,大二占88.9%,大三高达90%,三者无显著差异(P>0 .05)。(2)普通专业各年级男生在不合理饮食方面,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大一82.8%,大二61.8%,大三48.5%,但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在不正常睡眠方面,普通专业各年级男生比例均较高,大一62.9%,大二61.7%,大三69.7%,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普通专业各年级男生经常抽烟的比率也较高,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大一33%,大二42%,大三51%,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普通专业各年级男生的饮酒率也是最高的,与体育专业相似,大一88.6%,大二82.4%,大三84.8%,三者无显著差异;在乱用药物、较大压力、焦虑、抑郁和对不良性行为认识不足方面,普通专业各年级男生比率都不低,大一学生乱用药和对不良性行为认识不足方面比较高,分别占65.7%和48.6%;大三男生的压力、焦虑、抑郁率最高,占42.4%,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在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方面,普通专业各年级男生比例呈波浪式,大一80%,大二35.3%,大三42.4%,三者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 .05)。

(四)体育和普通专业各年级女生健康危险行为比较(见表4)

从表4可知:体育、普通专业各年级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在某些方面也较突出,但体育专业各年级女生在这七个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而普通专业各年级女生在少数几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1)体育专业各年级女生在不合理饮食方面的比例,大一最高,为19.2%、大三17.6%、大二16%,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不正常睡眠、经常喝酒、乱用成瘾性药物、较大压力、焦虑、抑郁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在对不良性行为认识不足方面,各年级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2)普通专业各年级女生在经常喝酒、较大压力、焦虑、抑郁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P<0 .05),大三女生经常喝酒的人数最多,占37.3%,大一女生有较大压力、焦虑、抑郁的比率最高,占78.9%,大三64.7%、大二58.2%,也是所有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项目中最严重的一项;在不合理饮食方面,分别为大二52.8%、大三51%、大一36.8%,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大二女生不正常睡眠比率最高,占76.3%,其次是大三62.7%、大一43.9%,三者差异不显著;在乱用药物方面,各年级女生比例均较高,大二75%、大三53%、大一49.1%,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在对不良性行为认识不足方面,大一49.1%,大二41.8%,大三31.4%,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三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三、讨论

1.高专院校男生吸烟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次调查的440名高专院校大学生中,体育专业男生吸烟率为62.2%,低于曾琳娜 ② 2005年广州体院427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63.1%,高于董玉福 ③ 等2006年大理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59.47%和胡伯林④ 2003年广西师大37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结果54.85%;普通专业男生的吸烟率为66.7%,高于本校体育专业的调查结果62.2%,明显高于涂星光等 ⑤ 昆明4所高校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调查报道的结果41.6%、陈振业 ⑥ 2006年广东工业大学814名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47.2%,并高于翟蕾 ⑦ 等2007年北京市1138名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状况调查结果16.7%的四倍多。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男生的吸烟率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上升,大三的吸烟率最高,分别为75.8%和51%,这与大三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有密切关系,而女生几乎不存在吸烟现象,男女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2.高专院校男女生的饮酒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此次调查显示,体育专业男、女生的饮酒率分别为87.7%、72.1%,高于董玉福 ⑧ 等2006年大理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85.46%、53.45%,低于曾琳娜 ⑨ 2005年广州体院427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98.2%、86.1%。普通专业男生的饮酒率为85.3%,低于陈振业⑩2006年广东工业大学814名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92.9%,明显高于涂星光等 昆明4所高校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调查结果33.03%,普通专业女生饮酒率相对较低,为19.6%,并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些现象必须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3.高专院校大学生不合理饮食、不正常睡眠、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滥用药物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同时具有较大压力、焦虑、抑郁,对不良性行为的认识也不足。研究表明,普通专业的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更为严重,尤其在不合理饮食、不正常睡眠、较大压力、焦虑、抑郁和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等方面比较突出,并远远高于体育专业,还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这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体质健康状况相对较好有关。由此可见,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4.学校健康教育是减少高专院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有力措施。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吸烟、饮酒的危害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吸烟、饮酒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另外还有从众心理、显摆心理、侥幸心理的驱使。随访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时苦闷、寂寞、烦恼,其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考试紧张、经济紧张、生活单调、交友恋爱烦恼、对未来迷茫等。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建议学校健康教育应在加强学生的健康责任感及自我保健意识上寻求更多的干预途径,动员社会、家庭的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切实降低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针对重点人群,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力求取得良好效果,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合格、作风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①张会来,等.华北2所高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192.

②⑨曾琳娜.体育专业大学生427名危害健康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5):395-396.

③⑧董玉福,等.大理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6(4):337-339.

④胡伯林.体育专业在学生吸烟状况及对危害健康认识的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技,2003(2):66-67.

⑤ 涂星光,等.昆明4所高校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3,17(1):24-26.

⑥⑩陈振业.广东工业大学814名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J],2006(5):385-386.

南京市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金城学院5所高校随机抽取21个班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257份,回收有效问卷1 218份,回收率为96.9%。其中男生622名,女生596名。

1.2 方法

1.2.1营养状况评价营养健康状况评价采用WHO推荐的身高体重法和Broca改良公式[3]。评价学生现时营养状况,即“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在标准体重的90%~110%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其中81%~90%为轻度,71%~80%为中度,小于70%为重度;高于110%为营养过剩,其中110%~120%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

1.2.2问卷调查参考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营养状况、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等内容。问卷现场匿名调查,集中填写,统一发放,统一收回,调查过程中使用统一方法和指导语,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体验独立作答,当场填写回收问卷。

1.2.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检验方法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营养状况 在被调查的 1 218 名大学生中,营养状况良好者占 59.11%,营养不良者占 37.85%,营养过剩者占3.04%。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的营养不良率显著高于男生(χ2=32.75,P<0.01),男生的超重率显著高于女生(χ2=5.15,P<0.05)。见表1。

2.2营养知识对大学生营养知识的测试主要涉及有关食物营养价值的问题。在11个有关营养知识的问题中,正确率达到60%的仅有4题。见表2。

2.3营养态度南京市大学生认为营养知识对自己健康很重要的占94.17%,23.98%的人为了合理营养愿意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见表3。

2.4饮食行为有18.65%的男生和15.94%的女生不经常吃早餐,有54.50%的男生和52.68%的女生有挑食的习惯,有31.51%的男生和43.12%的女生吃零食,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6,P<0.01);有61.90%的男生和34.73%的女生不经常吃水果,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91,P<0.01);仅有36.01%的男生和32.21%的女生经常喝牛奶,有46.62%的男生和35.74%的女生有经常吃宵夜的习惯,性别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P<0.01)。见表4。

3 讨 论

调查显示,南京市大学生在营养不良和超重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大学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大学男生,而男生超重率则明显高于女生。原因在于女生希望有苗条的身材,而且相当一部分女生是以瘦为美,平时有意控制饮食,且户外活动锻炼相对较少;男生则希望有健壮的身材,饮食量普遍较多,且运动量相对较大。结果表明,南京市大学生营养状况总体良好,但女生的营养不良和男生的肥胖问题较为突出,女生的营养不良可能是饮食偏素,零食代替主食,男生的肥胖可能是由于饮食偏荤,加上平时缺乏锻炼所造成。

南京市大学生对基本营养知识的了解普遍欠佳,这与文献[1,4,5-7]的调查结果一致。值得关注的是有61.08%的人没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宝塔》,这也说明了在高校中营养教育工作开展得还远远不够。但调查结果也同时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较好的营养态度,希望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这也为在高校普及营养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南京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开设营养学相关的选修课,或开设各种形式的营养知识系列讲座、有关营养与健康的专题报告。另外,各高校还可以通过食堂、教学楼、学生宿舍的宣传栏向学生宣传有关营养知识,并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营养知识和健康意识。

调查结果还表明,南京市大学生饮食行为不科学的问题较为普遍。与部分研究结果有所不同[8,9,10,11,12],南京市大学生早餐情况比较乐观,多数学生有经常吃早餐的习惯。但是有些问题比较突出,如有近半数的学生有挑食的习惯,有43.12%的女生有吃零食的习惯。零食中的高糖高油脂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诸多疾病的发生,建议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念,少吃零食。男生吃水果要明显少于女生,这也与女生的健康意识要强于男生有关。男女生对牛奶的饮用还不是很普及,也可能与牛奶的价格偏高有关,建议学校提供物美价廉的牛奶供学生饮用。在吃宵夜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有吃宵夜习惯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可能是男生有不良的作息习惯,以及有很多男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导致吃宵夜的次数大大增加,建议学校应加强教育,让大学生远离网络游戏,多增加体育锻炼。

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营养问题,通过种种渠道宣传科学的营养知识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水平,让学生树立科学膳食的理念,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其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建筑设计和施工下一篇: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