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2024-07-02

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精选8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以及反映适度、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几种: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心因性疾病,神经系统没有器质性病变,仅仅是功能的减低和失调。导致病因是大脑长期负担过重、过度疲劳,或因精神受刺激,使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致。神经衰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它是由于长期刺激,引起大脑神经活动持续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能力减弱的一种神经症。主要特征是易兴奋、易激动、易疲惫,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敏感的人和有不良性格的人,更易患此症。

大学生神经衰弱的发生率很高,主要是由于生活学习压力过大,过分紧张,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紧张、家庭贫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恋爱出现危机、就业压力过大等都是发病的诱因。如果使神经处于持久的紧张状态,超过了个体所能忍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神经崩溃和失调。

2.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惊恐发作的状态。它使患者常常感到惶恐不安,心烦意乱,有的产生恐惧感。它与一般的焦虑情绪不同,一般的焦虑情绪是由具体对象具体事物引起的。而焦虑症没有引起焦虑的具体对象和理由。患者常常表现为无明显原因和理由的紧张和不安;经常提心吊胆又没有具体原因;或过分关心周围的事物,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烦意乱,没有耐心。并常伴有心悸、头昏、恶心、手脚发冷等症状。

3.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它的主要症状包括失眠、心烦、反应迟钝、易怒、易激动、处事不冷静、忧郁、持久疲劳。据2004年中国健康协会调查,在北京,每1000人里就有3个人被明确诊断为抑郁障碍患者。2004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在自杀行为者中,70%患有忧郁症。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变化的加剧、竞争的日益激烈、心理压力的加大,抑郁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某种特定情景或物体产生强烈的恐惧,明知无害,但又不能克制的神经症。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社交恐怖症。它是指对某一特定的社交场所和对象产生的恐惧心理。如,有的学生不敢与他人目光相对,不敢和异性说话或交往,一看到对方就脸红心跳。有的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变的异常紧张,甚至盗汗、心跳过速。有的学生不敢和陌生人见面等。恐怖症对人际交往、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的影响。

5.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明显症状是情绪紊乱,思维破裂,在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和人 1

格方面都有严重障碍,思想和行为失去逻辑,脱离现实,哭笑无常。患者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高度不协调,并常出现错觉和幻觉。如时常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事物等。

6.强迫症

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抗强迫同时存在,二者冲突导致了病人紧张不安、痛苦难忍的情绪状态。患者知道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如屈从于强迫观念的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反复询问及奇怪计数等。其实大多数人都曾有过某些轻微的强迫观念,如不停地考虑即将发生事情的对策。但正常人的这种想法有其合理性,也不会对其它行为产生明显的干扰。患有强迫症状的个体常有自卑、缺乏安全感、意识发展刻板、僵化、内疚倾向及容易感到威胁等性格特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还有许多,有的会直接表现在身体疾病中,如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常患有紧张性头痛、心率不齐、神经性皮炎、十二指肠溃疡、月经不调等。其中不少患者都和心理有关。

三、常见心理问题的案例

[案例一]:别人分手,我心里就乐

近日,华农一女生被同寝室5位女孩齐发“逐客令”。原因很简单,她常常偷看室友私人信件,窥视别人情感秘密。有一次,一位室友的男友从北京打来长途,寝室里就她一人,于是,找了一封“虚拟”情书,对着电话详细描述室友与“新欢”的发展动态。结果,“北京那边”与室友分手了。

她已经让几乎所有室友的情感都出现裂痕。她说:“一看到寝友与男友出双入对,甜言蜜语地煲‘电话粥’,心里就不爽,感觉快要发疯了。”

华中师范大学严正教授点评:这是典型的情感失落,导致心理失衡,该女生家教甚严,所受关爱太少,过分关注自我。同学宜多与其沟通,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学会关心他人。

[案例二]:车轮吓哭求职者

收到广州一公司面试通知,某高校毕业生陆远坐上南下列车。晚上,周围变得寂静起来,只剩下铁轮与车轨磨擦的声音,“轰隆,轰隆,轰隆隆„„”陆远抱紧脑袋,想把这声音挤压出去,他怕,怕得哭了,哆嗦着反复念叨,“别打我,别过来„„”

工作没了,回汉后,陆远还是恍恍惚惚。

武科大文法学院李锐锋教授点评:陆远父母离婚,读大学期间,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去世,使其产生无依靠的感觉,此类同学宜多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体育运动,在运动中释放不良心病。

[案例三]:怕人下药三天不吃饭

被人送进医院时,某高校大二学生小敏已三天没吃过饭了,她打翻同学们打来的饭菜,“你们在饭里下了药,吃了后,我就都听你们的,把什么秘密都说出来,我不吃。”

武科大心理咨询室万颖硕士点评:小敏毕业于一所重点中学,学习竞争激烈,大家只顾埋头苦读,从不愿将学习心得与他人分享,现在很多在高校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均与中学阶段有关,忽视心理教育,后患无穷。

[案例四]:我是外星人

某高校大一学生小刘,今年18岁,进入大学刚两月,就怎么也不肯认自己亲生母亲,他进入省人民医院精神科治疗时,一口咬定,自己是外星人,怎么会有地球上的母亲呢。

省人民医院白雪光点评:就诊患者中,有近1/3为大学生,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不能仅是口头发感慨的事,应有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

四、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纵容、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离开父母生活无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3.青春期因素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心理转折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然而青春初期所造成的心理被动遗留下了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当时只顾埋头备考而压抑下来的,到了大学后,没有师长的严格管束,压力骤然减轻,心理上却感到极度的不适,于是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如有的学生青春初期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还未彻底解决,到了大学,看

到别人俊美潇洒,总感到自惭形秽,长时间调适不好则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向往与介入朦胧的校园爱情,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经验,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被异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闭自己,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的学生因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出于嫉妒心理,到处找别人的弱点,说别人的怪话,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赶上别人,而是企图用这种办法击垮对方;另外,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还有一些学生,成长顺利,一帆风顺,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力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4.个人素质因素

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有的人却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的性格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高、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5.心理冲突因素

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时期。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心理困惑与寻求理解的矛盾,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解决不好,长期处于矛盾的冲突中,再加上情绪控制力的局限,因此常出现思想上摇摆不定,行动中忽冷忽热。这种心理冲突常给人以挫折感,极大地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它消耗人的心理能量,使人的心理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长时间的心理冲突甚至可以引发人的厌世、颓废和绝望。

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满意的感受、愉快的心情,主要来自较好的精神修养。心理健康的人,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而是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例如。有的人感到烦躁时,会选择柔和的音乐听,以使自己的心情宁静;有的人感到忧郁时,去听一些雄壮或激昂的乐曲上,以使自己兴奋起来。通常所用的自我调式的方法有:

1.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一个人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主要是用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鼓励自己,安慰自己,调整不良的心理。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不自卑,不自傲,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学会从零开始,心向未来;在学业上要追求无止境,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要学会知足。

2.情境迁移

在遇到苦闷或愤怒的情境时,可以把注意力从消极的方面转移到积极方面去,尽量避免或减轻精神创伤,使自己的情绪恢复到稳定。比如,可以听音乐,散步,和知心的朋友聊天,逛公园等。这对消除烦恼,缓解紧张的情绪大有益处。

3.情绪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是个体在产生痛苦时、悲伤忧郁时,通过适当的方法、渠道进行发泄,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如向师长

亲友、同学朋友倾诉一番,把自己的委屈、烦恼、痛苦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或干脆通过体力劳动、唱歌、运动等形式发泄一下,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或在空旷的田野上大声喊叫,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4.必要的咨询

当遇到困惑和挫折时,可以咨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也可以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向他们诉说内心的困惑或心理障碍,以求的他们的帮助和开导。

5.讲究处事技巧

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不妨暂时避开对方一段时间,或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这么做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或因某种事情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时,最好把这件事尽快忘掉,不要去想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好配合转移思维,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去,这种重新投入到新的一件更高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以冲淡感情上的不愉快或痛苦的现象,称之为“升华”。

6.学会自我放松

这种方法是要学会四肢放松,并获得安静,能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的松紧、轻重、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放松的效果。自我训练法能改善生理功能、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减慢等,可达到排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7.常做“心理美容”

每个人都有心理缺陷,这就好比人的身体相貌总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样,并非是什么疾病。经常进行“自醒”,反观内照,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就是给自己的心理做了美容,对心理健康大有益处。

8.发展多种兴趣

笔如书法绘画、唱歌跳舞、体育运动等。特别是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宣泄情绪外,还能培养互相合作、敢于对抗、勇于向上的品质,从而通过锻炼体能达到带动“心能”的目的。

六、我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情况

目前,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1.充分发挥专、兼职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积极作用。

2.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定期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报告。

4.建立“心灵港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通过2677电话咨询、SZY2005XLGW@126.com书信咨询、学生处126室个别面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

5.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

6.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校报、计算机网络、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7.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题活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定期进行团体训练和校园成长训练。

学生处

二〇〇六年五月十七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在我院体检科参加健康体检人员, 不包括患有被明确诊断某种疾病者, 另外资料不全者也未列入其中, 如家族史不明确及部分个人史填写不全等。筛选后, 资料全部合格者12 706例, 其中男5 801例, 平均年龄 (41±13) 岁;女6 905例, 平均年龄 (39±10) 岁。

1.2 内容与方法

参与体检的医师均经过上级医院的培训并考核合格, 体检表格由我院设计并统一印制。体检主要在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科室进行;同时有以下辅助科室如中心实验室 (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生化系列) 、心电图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甲状腺、肝、胆、脾、胰腺、肾、子宫及附件) 、放射科的参与。内容有一般情况、家族史、个人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嘱参加体检人员空腹8 h以上, 采集晨间静脉血及晨起中段尿液, 进行相应的血细胞、生化、尿液分析及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3 诊断标准

糖尿病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FBG) 3.9~6.1 mmol/L为正常;FBG 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过高;FBG≥7.0 mmol/L诊断为糖尿病。血脂异常, 按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划分:总胆固醇 (TC) ≥5.72 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 甘油三酯 (TG) ≥2.26 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按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 (SBP) ≥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 Hg。

2 结果

2.1观察分析2010年中体检表中的数据, 发现40岁年龄组以下中主要疾病如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均依次增高, 其中脂肪肝的发病人数最多。另外, 50岁以上组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各种疾病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不断增加, 大多数疾病都是40岁以后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之前, 尤其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见表1。

2.2体检各种常见疾病性别分布情况。我区人群中男性患病率最高的是脂肪肝, 其次为高血压和心血管病, 而糖尿病的患病率最低, 女性同样是这三种疾病发病率高, 但总体来看, 男性患各种疾病率高于女性。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方式与过去已有显著不同, 各种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本次调查显示, 我区患病率居前的常见疾病依次是脂肪肝、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其可能与长期处于繁忙而高度紧张的状态中, 加之久坐办公室, 缺乏体育锻炼有关。各种疾病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其可能与我区男性居民喜欢大量饮酒、进食高油高脂食物有关。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北京市高血压患病率为18.8%[2], 与本次调查的患病率相近。目前北京市糖尿病发病率为7.7%[3], 本次体检糖尿病患病率为6.0%接近平均数据, 可能与我区人群的生活方式不合理, 经常吸烟、酗酒和大量摄入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有关。

体格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可以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有效防止疾病继续发展, 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患病情况, 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健康宣教的力度, 提倡限盐限油,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加强体育锻炼, 定期组织群众进行体格检查, 及早发现疾病, 及时治疗, 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通过体检普查获取相关健康信息, 筛选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 对顺义区2010年中各单位体检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体检表为我院统一设计) , 选取资料全部合格者12 706例, 其中男5 801例, 平均年龄 (41±13) 岁;女6 905例, 平均年龄 (39±10) 岁。结果 我区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患病率均明显偏高, 且随年龄增加呈现不断升高趋势。人群中男性患病率最高的是脂肪肝, 其次为高血压和心血管病, 患病率均高于女性。结论 我区人群各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针对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各种慢性疾病, 健康宣教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健康体检,常见疾病,分析,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兆苏, 姚崇华, 赵东, 等.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 (1) :6-11.

[2]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55.

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篇3

一、历史文献

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朱熹解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通俗地说,就是指有历史价值的前人的著述。研究文献的训诂、版本、校勘等方面的学问则称为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献包括经、史、子、集四种。经书从汉代的五经发展到宋代的十三经。史书24种,称为二十四史。子,指先秦百家著作,《诸子集成》26人,30部著作。集,则指唐宋元明清的诗文作品。我国的历史文献真是浩若烟海。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思想,包括传统心理治疗和心理养生思想则散见

其中。

当代学人对有关文献进行过分类整理,有助于众人的学习研究。重要的有《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1](共四卷)和《历代中医心理治疗法验案类编》等。正如《类编》的编著者所说:“中医心理疗法,史无专著,零金碎玉,散见不一,或载之历代中医典籍,或杂于三教九流之中,且有些已为孤版、秘本,社会绝少流传。” [2]需要大家做艰辛的工作。

研究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与整理养生思想的文献来源于历代医学著作,这是最主要的科学历史资料。兹列举富有这方面思想的重要医著如下:

春秋战国至秦汉众医家论集:《黄帝内经》。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汉•华佗:《中藏经》《太上老君养生诀》《青囊秘箓》。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元•张从正:《儒门事亲》。

元•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辩论》《兰室秘藏》。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类经》。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明•江瓘:《名医类案》。

明•李梴:《医学入门》。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

明•沈仕:《摄生要录》。

明•洪基:《摄生秘剖》。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也散见于历代思想家的著述之中以及一些文艺作品里,也就是前面说的散见于经史子集以及一些民间杂记里面。对于这些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需要做沙里淘金的工作,这里就不能一一列举了。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对于任何一门学问的研究与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研究深度往往取决于方法论正确与否。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其研究的方法论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有其特殊性。这里存在着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研究的方法论也可以概括为“一导三维”。

所谓“一导”,是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只有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作指导来研究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与心理养生思想,才能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并给以科学的评价。

我们贯彻这个根本性指导思想,不是简单地给各种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贴上唯物论或唯心论的标签,给某些医家、思想家戴上唯物论者或者唯心论者的帽子。我们要求的是运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还它们以历史的本来面目,给它们以科学的评价。

所谓“三维”,即建构三个维度的研究原则。

第一,对象维度——以心理治疗、心理养生的机理和方法为主线的原则,对成功案例分析要上升到机理与方法层面的高度,揭示其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框架维度——既参照现代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的理论体系,又能显示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特色的原则。或者说,在研究中实行古今参照和中西参照,显现这些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三,评价维度——历史地、科学地评价的原则,要正确阐述这些思想、方法、案例的历史意义和在当今现实中的实际价值,使之古为今用。

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下面四种。

1.诠释转换法

研究古籍文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义理诠释,它包括对字句的疏注、解析和对文献义理的解释、阐发,以便能发掘古代文献所蕴含思想的深度。

为了展现古代思想的现实积极价值,在诠释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转换,即指在符合形式逻辑规则前提下,用一个符号或命题去替换另一个符号或命题。挖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也需要运用这种诠释转换法去探索其微言要旨。

例如,《黄帝内经》所讲的“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开导劝慰法,通过“告”“语”“导”“开”着重转变患者对医疗疾病的态度和认识,从而取得治疗效果,这是诠释。

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认知疗法,也是通过改变人的认识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来恢复心理正常状态的,我们据此认定传统的开导劝慰法跟现代的认知疗法是相近的,这是转换。

运用诠释转换法,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见习见闻法”诠释转换为现代的系统脱敏法,也可以把传统的“以欺制欺法”诠释转换为相近于现代的安慰剂方法。至于“情志相胜法”(又称七情互治)和“移精变气法”等则为中国古代所特有,前者更将五情(或称七情)与阴阳五行熔于一炉。

2.案例评析法

古代医家的心理治疗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医疗理论和资料案例两大方面(或称论与案),而且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的。

案例就是治疗疾病的例子,它包含着一个患者疾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机理与效果等诸种问题,因而对案例进行评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积聚众多的案例,才能充分阐明其医疗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然,作为一部医疗著作,不是简单地收集所有案例,而是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例如,《后汉书》记载了华佗用激怒法引得郡守吐血而治愈其思忧之疾的案例。通过评析可知:症状是忧郁久治无效;病因也许是由政务或家事引起的情志病;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以情胜情的激怒疗法;有疗效的机理是按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愤怒属于阳性,忧郁气怯属于阴性,“怒则气逆”可引起气机亢奋,能克制由忧思引起的气沉,因而达到阴阳和平、恢复正常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效果。

3.实证检验法

实证检验法,在这里是指用现代科学、实证来验证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的科学性。由于古代这方面的心理思想,大都是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故需要将这些思辨的东西作实证的检验。但是,鉴于心理学思想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二重性,也不是对其中的一切问题都采用实证研究。

过去已有研究者,采用“电脑经络探测系统仪”,测查与五脏相对应的经络、穴位在静息状态和发音状态下的信息值的变化,初步证明了五音和五脏之间存在着心理生理的关联[3]。

1997年湖南中医学院周萍博士论文题目是《“内经”人格心理思想探讨及五态人格的量化研究》。在整理和探讨了《内经》人格心理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她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对五态人格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五态人格指按阴阳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

该研究从下述七种因素进行测量,即生理因素、情绪因素、行为因素、意志因素、认知因素、内脏敏感性。编制了“五态个性测量表”,包括209道题,每道题分为四种情况让受测量者回答,即“是的”“多半是这样”“多半不是这样”“不是”。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进行了检验,其结果是符合要求的。五态人格的某些方面可与西方的人格量表作比较研究。

4.纵横比较法

在评价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思想的科学价值与历史意义时,需要采用古今中外纵横交错比较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曾指出:“心理学思想史的比较研究法,既包括国内外前后的心理学思想家的纵的比较,也包括与国内外同时期人物(或问题)的横的比较。这是一种纵横交错的比较法。” [4]

例如,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心理养生中的消愁怡悦法,通过怡情移志帮助人消除消极情绪进而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了音乐疗法、娱乐疗法等,不仅见于医家著作,而且也散见于思想家和文学家著述中。产生的年代起于先秦,以后历代还有发展。

《乐记》说:“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宋代欧阳修学习抚琴,陶冶性情,治愈抑忧之疾。医家认为“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

《黄帝内经•素问》关于七情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消愁怡悦法的治病机理。唐代孙思邈,宋代张杲,金元四大家,清代吴师机、叶天士等医家的著述中都有消愁怡悦法的论述和案例。

中国古代的消愁怡悦法比起西方近代产生的音乐疗法和工娱疗法历史更加悠久,其内涵是综合的、丰富而多彩的。当然现代西方的音乐疗法更加细致,并且运用了当代科学技术手段。

[1]燕国材主编.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1~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张子生编著.历代中医心理治疗法验案类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84.

[3]李璞岷,石立军等.有关“五音对五脏”的心理生理的实验报告[J].心理学探索,1996,(3).

[4]杨鑫辉.研究心理学史刍议[J].心理学报,1983,(3).

栏目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杨 怡

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参考资料 篇4

一、基本常识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做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3、卫生部确定2004年10月10日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4、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题为“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5、2006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宣传主题已确定为“健身健心你我同行”。宣传将围绕增强公众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倡导保持生理健康与追求精神健康的统一。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7、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立。

8、1920年专门攻读心理学的赴美留学生陈鹤琴(1892-1982)、廖世承(1892-1970)、陆志韦(1894-1970)回国,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此时该校在教育科中设立了一个心理系,不久高等师范改为东南大学。9、1921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中华心理学会成立。

10、1922年1月出版中国第一种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发行,这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杂志是中华心理学会的会刊,由张耀翔主编。

11、1928年11月,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成立,是现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前身。

12、1951年12月7日中科院心理所成立,曹日昌任所长。

13、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的时间 1930年

14、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5、皮亚杰(Jean Piagat, 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

16、华生(John.Broadus.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7、人本主义心理学 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18、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需要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9、心理咨询的原则:平等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

20、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健康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21、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失眠的四大心理因素:怕失眠心理、梦有害心理、自责心理、期待心理;心理学家把失眠分为三类:暂时性失眠、短期性失眠、长期性失眠

21、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

22、2000年5月,在北师大心理学院(原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倡议下,北京团市委将每年的5月25日确立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23、2004年5月16日,由北师大、北交大、北邮、中国政法等首都十九所高校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拉开了帷幕。

2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说有: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正常,适应良好,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良好,有健康的人格。

25、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环境适应,学习问题,人际关系,性格与情绪,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神经症等方面的问题困扰。

26、大学生社会化不良的表现主要是:不会做人,心理不成熟,知行脱节等。

2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个体的行为。

28、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9、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定量研究。

30、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高觉敷。

31、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整合趋势。

32、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国民性。

33、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勒温。

34、SCL-90(90项症状自评量表)属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35、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

36、心理咨询每次咨询面谈的时间约为50分钟。要想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必须以一定的咨询次数作保证。就一般的心理问题而言,通常4-5的咨询次数,较为有效果。

37、心理咨询来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

1、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答:(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2什么是分心?常见的分心有哪几种?

答:分心是与注意相反的心理表现,它是指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与集中,或者完全离开与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一是注意的警觉水平的降低;二是经常变换注意的对象;三是注意的滞留;四是把心理活动从当前所应指向与集中的对象上完全离开,并指向或集中于无关的事物或活动上。

3、心理冲突有哪些类型?

答: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4、品德的实质是什么?

答:品德的实质是: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行为观念,并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过程。有两个基本特点:稳定的道德行为;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5、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

答: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技能与策略;定势作用。

6、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它们都是人脑的活动,也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的。它俩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它与性格相比较,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慢、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变化容易些,也快些。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7、什么是概念?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答: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8、什么是想象?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答: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选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动机的培养;扩大知识范围,增加

表象储备;思维的积极活动;灵感和艰巨的劳动

9、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1)总趋势:总体上发展水平高,大多数大学生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较一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协调统一、同步发展;总体上随年级上升而发展(大三是转折期,自我体验最强烈);具有明显时代特点(表现在政治、求知和思想品德等方面)。(2)自我认识发展特点: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有变化。(3)自我体验发展特点:丰富性和波动性;敏感性和情境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4)自我调控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10、注意分配依赖的条件?

答: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注意的技巧。

11、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首先表现在能直接思考、清晰意识自己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在对自己内心的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最后表现在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头脑中可以比较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导出法则。

12、怎样理解心智技能的本质?

答:心智技能的本质: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符法则而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有三个基本特点: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作经验;区别于操作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区别于习惯行为,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13创造性思维具有哪些特征?

答:

1、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

2、创造性思维没有现成的答案;

3、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4、灵感状态;

5、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相象的参与。

14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心理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篇5

1.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2.什么是学习动机障碍?

引起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的新生,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松一口气,因此没有在中学时的那股学习劲头;有些新生因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3.什么是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境界的内在推动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高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如下特点:(1)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2)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3)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4)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5)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

4.成就动机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吗?

心理学家巴顿(K.Borton,1972)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但是,需指出的是,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不同影响。过弱的成就动机当然无助于学习,但过强的成就动机也会造成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抑制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根据耶尔克斯一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law),适度(中等强度)的成就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5.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6.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第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第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7.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8.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学习动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2)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

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使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表现在心理上,感觉器官活动的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等。学习疲劳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可能造成神经衰弱,但一般的学习疲劳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篇6

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人是自然万物的灵长,是自然的杰作。人有极高的潜能。我们人人都具有象体育运动员邓亚萍、郎平那样的灵敏准确的感觉与反应,那样的承受能力。象小品喜剧演员赵本山、洛桑那样的充满着极大的活力与幽默。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王雪纯、大专辩论会上优秀的辩手那样流畅的语言能力。象思想家孔子、科学家爱因斯坦那样的思辩能力。象文学家郭沫若那样的想象能力。象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数的人那样的记忆能力。象恋爱中的少男少女那样的精神涣发、乐观。象健康教练马华那样的健美。象登上珠穆郎玛峰的运动员那样的毅力。象百岁长寿老人那样健康,无病。象生活中的李兰文那样服装整洁。象慈父、慈母对待子女那样是建设性的、是善的。

人本来可以是无压抑的人,是不受其内在的压抑驱使而自我决定其行动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并且喝的有滋有味。他并不是必须经常喝酒,不喝酒就难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难受的人。

人本来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应付自如的人。他没有犹豫,马上可以决断。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只手也可以战胜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学就能一心一意地复习,考上大学,并且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anmin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 年医务人员上门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500 份, 与通过门诊就诊、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等非入户的方法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500 份进行分析比较。 两组健康档案的居民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1.2 方法入户的建档方法是组织医务人员携带体检工具逐门逐户地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非入户的建档方法是利用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或者门诊就诊等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1.3 统计方法与非入户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相比, 入户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基本资料完整, 缺项较少 ( 均P<0.05, 见表1) , 档案信息详细 ( 均P<0.05, 见表2) , 特别是身份证号码与联系电话、家庭详细地址等重要信息, 保证了下一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讨论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 但是由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了解, 而且受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事件的影响, 居民对陌生人及事物都抱有警惕戒备心理, 这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收集真实完整资料等工作造成一定难度。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多种途径, 主要分为入户与非入户建立两种。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 上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相比其它途径所建立的档案有诸多的优势。

注:非入户建立档案相比, aP<0.05。

注:非入户建立档案相比, aP<0.05。

2.1 档案的个人身份信息更加完整、真实

医务人员亲自入户走访, 通过与居民单独的沟通与交流, 避免了在公众面前谈论个人信息、隐私的尴尬,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居民具体情况针对性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诊治情况及家族史等各种较隐私的资料, 而且便于为居民进行简单的体检。 由于环境私密, 居民一般都愿意于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表1 显示, 非入户建档身份证缺项率达51.5%, 而入户建档身份证号缺项率只有14.5%。 这是可能因为平常大多数人没有带身份证等证件的习惯, 特别是老年人, 可能记不住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入户建档能根据需要随时找出个人身份证、户口本或其它证件进行登记, 并且确保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入户建立的档案, 居民一些重要的身份信息更加真实完善, 如身份证号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 有效解决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高等问题。

2.2 有效防止重复建档与漏建档

利用就诊、健康讲座、义诊等形式建档, 因受参加人群的局限性, 针对人群面窄、建档数量少[4]。 并且受居民个人喜好、性格、主动参与意识等各方面因素影响, 性格开朗、喜欢参与公共活动的居民因积极参加多次健康讲座或义诊等活动而容易重复建档。 入户建档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医务人员按地段、小区逐栋逐户地按顺序进行建档, 每进一户就可以把该户所有成员的基本资料进行登记建档, 有效增加建档数量, 提高建档率, 并且有效提高建档的有效覆盖率, 避免重复建档和漏建档的发生。

2.3 利于今后的上门随访工作

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只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第一步, 通过建档, 筛查出社区慢性病、慢性病高危人群、孕产妇及婴幼儿等资料, 是今后开展持续的社区医疗服务的依据。 因而档案资料的真实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 入户建档所收集的资料真实可靠, 避免了其它方式由于小区地形复杂, 居民表达不清楚所造成地址错误或不够详细等问题, 成为今后医务人员再次上门随访的障碍。医务人员通过亲自上门建档后, 初步熟悉小区的地形、方位及具体的门牌号, 与居民有过接触与交流, 已取得初步信任, 保证了下一步重点人群随访等上门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有多种形式, 经临床实践发现, 通过入户所建档案虽然比较费时、费人力, 但所建的档案资料真实可靠, 实用性强, 而且能有效提高建档的覆盖率, 为早日实现全民建档, 从而更有效地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的指导和服务[5], 为保证人人享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基础。

摘要:目的 分析入户与非入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基本资料的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医务人员上门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500份, 与通过门诊就诊、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等非入户的方法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500份进行基本资料的质量分析比较。结果 由医务人员亲自入户所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在完整性、真实性、详细程度均明显优于其他方式所建档案 (P<0.05) 。结论 入户所建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完整、详细、真实可靠, 实用性强, 能有效提高建档的覆盖率。

关键词:入户与非入户建档,档案资料,质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臖, 尹旺胜.社区医疗服务工作中居民健康档案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013, 15 (6) :390.

[2]蔡慕坚.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缺项原因分析[J].全科护理, 2009, 7 (6A) :1496-1497.

[3]陆俪平.浅谈如何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24:89-90.

[4]任超, 高修银, 陆召军, 等.优化建档团队组合开辟健康档案立档的新思路[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12) :1922-1923.

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资料搜集 挖掘教材 观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79-01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对学生始有“习作”要求。因此,很多老师认为,培养小学生搜集语文学习资料—— 尤其是作文素材的能力,即应从此开始。翻阅相关研究,亦大多持此观点。但研读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下“阅读”条内,即有“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相关规定。与此相适应,语文教材(人教版)内亦设有相关的栏目,如一年级下册始有“日积月累”、二年级下册始有“宽带网”等。这充分说明,搜集语文学习资料,培养小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即应开始。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学要求,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1 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资料搜集的链接点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的依据。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载有的知识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兴奋点与阅读需求,指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据,适当延伸与拓展相关的知识,作为学生课内语文学习的必要补充。这种“补充”,既可以从小处着眼,如:字词的认识、书写与释义等,也可以从大处下手,如所学单元的主题与课文的背景、作者等。概括地说,可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1 学生感兴趣的字词

学生的语文学习,首先是识字与词汇的学习。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可能会对文章中的某个字或词汇感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马上抽出时间,借力学生的兴奋点展开对该字词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虽然这可能会超出教学任务的范畴,但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有学生插话,“爸爸说,苏轼就是一根姓苏的木头”,引起学生大笑并使部分学生生疑,“苏轼是一个人,怎么会是‘一根木头’呢”。显然,这名学生的话与“轼”字的含义有关。教师马上指导学生查阅字典,求解“轼”字本意,既使学生认识了这个字及其写法,又了解了其含义,起到了双重效果。

1.2 文章作者与相关知识点

很多时候,了解文章的作者是很有必要的。文章是作者的心声。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身世经历等,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正确含义与感情。这种知识链接,可由学生自主进行,亦可由教师补充,或二者结合进行。如前述学生说苏轼的话一例。显然,事先这名学生有过与父母关于“苏轼”的交流,教师让他把知道的相关知识,面对全体同学作必要的展示并进行适度补充,对其他学生来说,这是新知识的普及;对这名学生来说,这是表述能力的锻炼,彼此受益。

1.3 与单元主题或课文主题相链接

为便于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单元呈现,组成该单元的每一篇文章又有自己的分主题。如二年级上册“识字1”单元,即以“秋天的景象真美”为主题,生字与课文则将其具体化。学习该单元时,教师即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描写秋天的美丽景象的文章,既增加学生阅读量,强化知识积累,还会触发、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深化对课本单元主题的感悟。

1.4 其他扩展性链接

这样的知识链接的范畴,应该是非常广泛的,既可与所学知识点紧密相联,也可仅仅是相关而已。如学习完《看雪》一文后,以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在我国台湾省看不到雪,老师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又如在学习完《坐井观天》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并讲述其他“好玩”的成语故事。

2 拓展视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观察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即是“留心观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万物,以作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搜集与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引导其充分观察生活,可大大方便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积累。例如,一年级新生入学,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写在漂亮的卡通小卡片上,粘贴在自己桌位的统一位置—— 左上角,进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进行观看,会方便学生记住很多生字。再如,可引导学生观察一切写有汉字的物品,具体如:课程表、教室标牌、小花坛内植物铭牌、大街上广告牌、电视字幕、食品包装袋、说明书、图片等,并可进行识字比赛等活动交流,均可促进学生识字学习的积极性、成就感与识字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搜集能力的提高是很自然的事情。

“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还可为学生的写话及以后的习作练习提供必要而充分的写作素材。无论是低年级学生的写话练习,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练习中,均有相当多的学生感觉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无事可叙,其原因即在于缺乏对生活的留心与观察。毕竟,写作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首先是学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其次是自然万物。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观察事物多停留于表面且易片面的特点,更不会在观察中有意识的进行必要的比较,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如:观察一种游戏,其具体的过程是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要注意其顺序;观察一种植物的花朵,花朵的大小、颜色,花瓣的数量、形状,等等。对变化的事物,要连续观察;对静止的事物,要全面观察;对相关的事物,要比较观察;等等。

3 结论

总之,在积累性学习的目标下,培养低年级学生搜集语文学习资料的能力是一个逐渐积累并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于教师的方法指导,固然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资料搜集习惯的养成。唯有培养学生养成随时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才会为后面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助力他们在学业上越飞越高。

参考文献

[1]刘桂清.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作文素材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上一篇:元坝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下一篇:辩论赛的相关技巧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