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2024-05-11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篇1

摘要: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 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 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心理研究

1 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从2003年至2007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13万增加到495万, 是扩招前的2倍多, 而工作岗位的增加却是有限的, 每年岗位增长率在36%, 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保持在120%左右。

调查结果显示, 70.63%的学生对2008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 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 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 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 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1.2 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另外一个问题是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 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调查显示, 58.73%的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 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 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 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因此, 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

1.3 自我能力认识不足, 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 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50.8%的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 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盲目就业是人力资源的错误使用, 造成人才的浪费。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 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 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1.4 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发现, 61.91%的同学“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更有70.64%的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 说明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因此职业目标的制定不够合理。

就案例院校毕业生如何看待当前就业难的原因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案例院校大学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难的首要原因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 其次是就业人数过多, 第三是信息不对称。而对职业规划, 更多的人忽视其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有94.5%的同学都没有详细、科学的规划。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 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 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1.5 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 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 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不愿从基层做起, 宁愿等待, 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 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 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调查显示, 35.71%的同学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 48.41%的同学理想或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营管理类。这是大学生就业缺乏了解现实形势的体现, 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盲目、犹豫不决, 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

2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2.1 高校方面

面对当前形式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 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改变培养模式, 增强毕业生参与社会的竞争力。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毕业生质量。由于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高校必须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 使得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式,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整自身的期望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 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课堂,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完整体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招生、教学、管理与就业指导等工作过程之中。高校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全程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 努力建设一批长期、稳固的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到企业等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和实践, 企业也可在基地实习的毕业生中选择合适的可用人才, 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预就业”。

大力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走访企业、毕业校友, 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研究分析市场需求规律, 获取反馈信息, 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招生工作及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缩小学校与就业市场存在着的滞后。

2.2 政府方面

政府应加强对高校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应从各专业、各层次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做出科学的预测, 对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底下的专业, 应该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

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拓宽就业渠道。各地区人才交流中心应放宽人事和户籍管理政策, 加大毕业生自由择业空间, 建立统一、开放的就业市场, 简化手续,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捷的就业服务。

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为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据统计, 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可提供上万个工作岗位。同时, 努力发展农村经济, 减少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 促进人才向农村和边远欠发达地区流动, 缓解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

2.3 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效益观。用人单位广纳各类人才, 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克服人才录用上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 才能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 为单位带来最大效益。

用人单位在优化人才结构的基础上, 还应该重视人才储备。在招聘有工业经验的人才的同时招聘一部分应届毕业生, 通过岗前培训, 作为储备干部, 对增强企业的后劲和活力十分重要。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教育部副部长曾经指出“就业压力大不是人数规模问题, 而是人才市场问题、学生观念问题、教育结构问题”, 它提出了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并全力解决的问题。

3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 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 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 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 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 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篇2

在参与“你的同事优质么”调查的1227位网名中,尽管有711位调查者回答同事的总体素质“很不错”,但回答“有好有坏”、“素质不算太好”的票数分别占到了40.79%、2.53%,还有0.47%的人表示“小人太多,无法共事”。

因近两年参加工作的新人多为1985、1986年出生的年轻人是伴随中国计划生育成长的第一代,由于经济充裕、接受教育水平高,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中心、责任心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与老同事磨合容易不顺。

在“新晋同事的素质与老同事相比”问题中,29.99%认为“提高了,长江后浪推前浪”,22.98%的人遗憾“一代不如一代”,在博士后、海归倍出的今天,高学历与高素质不再划等号。

合作精神最受欢迎

条列出来的几大没素质行为有溜须拍马媚上欺下、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工作不主动好吃懒做等,网名分别给出了24.87%、13.37%和22.79%的支持率,其中“溜须拍马”尤以24.87%高票当选最没素质行为。

人力资源专家说,很多新人一年不到连续跳槽,没有恒心无法忍耐,这离一个成熟职业人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同时,爱说脏话、冷血麻木、贪慕虚荣也位添其列。

工作忍辱负重被多数企业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超过了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曾有戏言称“有才有德破例录用,有德无才限制使用,有才无德永不使用”,可见任何单位、老板和同事都渴求良好品行。

事实证明,904位网友最希望新同事具备合作精神,乐于助人(26.73%)、不搬弄是非(15.94%)、踏实肯干(23.1%)也成为新人在进入职场时需加强培养的素质内容。

事不管己成为职场流行态度

从愣头青到职场达人,这是每个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职场必经道路。进入企业这一炼炉,每个人就是需要再生产、深加工的“半成品”。企业文化作为提升职员素质、营造整体工作氛围的载体,22.84%的网友认为企业制度是提高同事素质的途径之一。

通过“改良社会风气”和“领导带头,加强素质培训教育”有效改观素质的支持者为15.98%、32.03%。从个人角度出发,也有少数网友认为“以身作则,从我做起”(18.35%)能影响到周围同事规避素质低的行为。

当遭遇到没有素质的新晋同事及行为时,“过来人”一般性建议“自己多思多想”,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询。

此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46.94%)说素质是没法改变的事情,事不关己,远离就行。不会有人采取汇报领导来应对素质低劣的行为。

专家呼吁:公正对待求职新人

对于与同事关系不融洽等问题,斯普瑞喷雾有限公司HR负责人殷志平认为,虽说素质是个人的问题,急功近利、无法演好对主管及客户的责任角色、缺乏主动都是新晋员工较易出现的问题,社会大环境得承担主要责任。

因此他呼吁企业对大学生、新晋员工应抱着公正的态度,多包容并关爱他们的成长。

简单三招,做受欢迎的职场新丁

要博得上司和同事的认可,根本不需要挖空心思投机取巧,做到主动热情、乐于分享、心态开放这三点,不仅融洽了办公室关系,对开展工作也很有帮助。

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工作中,接受挑战不退缩,凡事多和团队协商作业,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占尽先机,至少说明你热爱这份工作,这是最笨也最简单的一招。其次,和同事一起分享你的经验,先接纳别人,别人也会试着接受你。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2015届毕业生达到749万。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甚是严峻。

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学历”、“经验”等要求以及学生自身择业观的变化等众多原因导致了当前“供需困境”: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自卑、抑郁、焦虑等等负面情绪将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正常求职就业。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心理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主要面临这样几种心理问题: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偏执心理、抑郁心理等。下面进行详细的概述:

(一)自卑心理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中表现出来的自卑心理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不能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在就业问题上认为自己是专科生,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没有就业优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会有用人单位要自己。这种就业过程中的自卑心理通常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冷门专业以及在性格上较为内向的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

(二)焦虑心理

除了自卑心理以外,焦虑心理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当中同样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高职院校大学生极度希望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希望能够得到理想的职业的同时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绝。在这两种情绪的左右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焦虑心理更为凸显。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信心,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这种情绪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的,但是一旦这种情绪过度表现,造成精神上的极度紧张,出现烦躁不安、忧心忡忡、意志消沉甚至是严重失眠,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这种焦虑心理应当积极的被干预。

(三)偏执心理

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偏执心理,例如:对过高择业标准、对专业对口的偏执追求等等。在面对就业当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时,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将自己择业就业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当前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公平,自怨自艾,时间一长容易造成就业心理阴影。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在整个就业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就不了业也不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更有甚者,一味的追求专业对口,不是本专业的工作不考虑。这种偏执心理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必然大大降低。

(四)抑郁心理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基于“双向选择”就业制度,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面临的竞争更加惨烈。在这种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更大,在择业与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更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挫折以后不能及时的调整自身心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对就业不抱希望,最终导致抑郁症。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一)注重早期心理危机干预

在预防毕业生严重心理疾病,杜绝极端案件的工作中,前期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并相应地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交互式预警与干预的组织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等内容。要使学生及教职工正视由心理危机诱发的自杀或杀人等突发事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对一线政治辅导员的培训,使辅导员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筛查、布控、随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及时发现高危个体,对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一旦发现征兆,应充分利用其亲属、同学、朋友、老师、心理咨询员等渠道,实施心理支持和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危机,消除困扰,引导其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正确处理好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关注特殊人群,减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在上文中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主要面临这样几种心理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偏执心理、抑郁心理等,在特殊人群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一类特殊群体主要包括残疾生、女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农村学生、特困生等等。针对这一类特殊人群,做好实施跟踪,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心理治疗工作对减少其就业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注重早期心理危机干预以外,高职院校应当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变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前的普及教育,全面而系统的对就业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就业观,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高职院校课程当中,为学生打好就业前的心理预防针,教会学生对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负面情绪进行积极的、正确的自我疏导。与此同时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应当积极的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方面的训练,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通过咨询、就业字眼、班团活动等等实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针对性的开展模拟面试、挫折心理体验、职场讲座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就业前做到“心中有底”。

参考文献:

[1]田聪.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J].群文天地.2012(10)

[2]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9(11)

[3]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05)

[4]王晶.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05)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就业指导 篇4

一、研究目的、对象、工具及程序

1. 研究目的。

本次测试的目的主要有一下三个: (1) 为研究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资料, 并为有关部门制定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 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就业心理调适工作给出一定方向。

2. 研究对象。

对张家口教育学院2008级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882份, 收回有效问卷762份, 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6.4%。

3. 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简称UPI) ”进行问卷调查。UPI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 (lie scale) , 其题号是5、20、35、50。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另有4道附加题, 主要是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 有什么咨询要求。该问卷的分类标准是: (1)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归为Ⅰ类: (可能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需要尽快地约请其进行咨询。) UPI总分在25分 (包括25分) 以上者;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 (2)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Ⅱ类: (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 应引起咨询机构注意的学生。) 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 (包括20分, 不包括25分) 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3) 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Ⅲ类。为“一次通过者”, 即这类学生可能暂时没有心理问题, 一般不作为咨询机构重点注意的对象。

4. 研究程序。

由研究者亲自担任主试,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 以班为单位让学生填写“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 测试时间15分钟左右, 当场收回。

二、结果与分析

1. 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现状。表1新生UPI筛选率一览表。

结果表明, 新生UPI筛选率Ⅰ类10.8%, Ⅱ类31.2%, Ⅲ类57.7%。Ⅰ类和Ⅱ类合计有42.0%, 说明有不少的学生存在不同的程度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可见新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

2. 表二UPI问卷条目选择率计算结果。

排序题目内容选择率: (1) 思想不集中 (42%) ; (2) 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40%) ; (3) 爱操心 (36%) ; (4) 缺乏自信心 (36%) ; (5) 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 (34%) ; (6) 记忆力减退 (32%) ; (7) 缺乏耐力 (31%) ; (8) 在乎别人视线 (27%) ; (9) 情绪易被破坏 (24%) ; (10) 总注意周围的人 (18%) 。

我们将学生对UPI问卷条目的选择率由高到底排序, 从表中可以看出, 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情绪消沉不稳定, 表现为“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40%) ”“情绪易被破坏 (24%) ”“缺乏耐力 (31%) ”缺乏自信, 表现为“在乎别人的视线 (27%) ”“缺乏自信心 (36%) ”“总注意周围的人 (18%) ”;神经衰弱倾向, 表现为“思想不集中 (42%) ”“记忆力减退 (32%) ”;强迫倾向, 表现为“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 (34%) ”“爱操心 (36%) ”。

三、关于测试结果的分析及就业教育对策

1. 就业教育从入学开始。

由表一、表二可以看出, 部分同学在入学后出现了不同的程度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适应困难。由于在选择高校时, 许多高中毕业生往往只考虑报考什么样的学校成功率高, 容易被录取, 选择专业方面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从众性, 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造成许多大学生入学后, 对高校, 对高校所开设的专业知之甚少, 产生对专业不感兴趣, 学习没劲, 60分万岁。出现“对未来的担忧”, “缺乏目标”等一些列问题。因此入学职业指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校介绍、专业设置介绍、专业发展前景, 让学生了解所选学校与专业, 鼓励他们学一行、爱一行, 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就业教育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

调查中, “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爱操心”等项目都有较高的选择率。其主要原因是, 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深入, 难度更大, 给不少的学生带来了学业上的压力。同时, 许多学生进校后感到竞争压力很大, 到了大学里, 仍想要在各方面表现优秀, 保持在高中时代佼佼者的地位并非易事, 来自同学间的竞争逐渐增多, 有竞争自然会有失败, 面对挫折和困难, 他们表现出缺乏勇气和信心。此外, 进入大学后, 许多学生发现自己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 而就业还是几年之后的事情, 对于未来, 他们感到茫然和困惑, 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3. 加大各种实训、实习力度。

学校通过强化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的教学, 加大各种实训、实习力度, 将学生培养成“宽基础、多技能”, 接受新知识快, 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轨。通过参加各种实训、实习活动也有利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形成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和悦纳自我的态度, 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挖掘自身潜能, 展现长处, 获得自信, 提高能力。为今后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篇5

发表日期:2011-07-30 13:47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分析目前贫困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准确地说应该是经济贫困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占大学生总人数比例20%左右。目前,全球还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中,这也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他们本人和家庭成员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感觉不足的地方就越容易敏感。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由于贫困无法及时购置个人需要的书籍和其它学习用品,甚至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那些来自较为贫困的地区的贫困生,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他们或感觉成绩不佳,或感觉能力欠缺等,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手缩脚,过于拘谨,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

2.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就业,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如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 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

3.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这种情绪下一个人容易从认识上扭曲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头脑中会出现否定自己的消极暗示,甚至对客观事实颠倒黑白,对处境感到无能为力、无望、可怜、孤独自责,严重的会进入抑郁怪圈。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择业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论文格式]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1.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建立就业自信心

贫困是引起贫困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不少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着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和个人生活的窘迫,甚至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带来的失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当他们感觉到自卑的时候,很容易放弃努力,放弃与别人交流,封闭自己,甚至自暴自弃。高校应对贫困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对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疏导,尤其应注意对贫困生进行日常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要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必须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贫困生不应该只看到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磨难,还应该看到贫困给就业带来的帮助,树立就业信心。事实上,有很多就业单位很喜欢招收贫困大学生。在他们看来,贫困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所以一般都比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等。贫困生应把少年时所遭受的挫折当作一笔人生财富,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贫困毕业生树立了健康的心态,那么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更加顺利。

2.提供临时性过渡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时间性比较强的活动,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在这段时期求职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实际上就等同于失业,这将给他们家庭造成非常重的负担,给贫困生个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也为了帮助贫困生解决个人生活问题,政府应提供一些临时性的过渡岗位给他们。对这种临时性的工作,贫困生不需要考虑人职是否匹配,仅仅是先稳定下来,有了生活收入,贫困生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寻找正式的工作。如果这项政策能在全国推广,将大大有助于缓解“快毕业了,但还没找到工作”给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3.免费进行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就业不同于扶贫,希望用人单位“照顾”贫困生,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因此,帮助贫困生就业还必须注意帮助贫困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贫困生在校时如果有机会接受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就必然会增加就业筹码,减轻就业压力。大学生参加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和职

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是十分重要的就业准备,学校里有很多种职业能力培训和资格证书的考试,如各种语言等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会计证、导游证等证书考试和思科、NIIT等企业认证。但是目前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大部分是需要个人花费比较大的费用才能进行的,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承受高额的学费支持他们就读已属不易,有的贫困生还是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不大可能,如果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动员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对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进行免费的培训和帮助,则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4.贫困生个人应注重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篇6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的落实,高校毕业生人数显著增多,与之俱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此外,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影响,多数企业在惨淡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裁员,用人需求急剧下降,一部分失业失业人群同样需要再就业,因此,2013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为帮助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以探索。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人才需求量的缩减使得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一些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将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拒在了门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存在就业恐慌和心理压力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恐慌和压力如果过大,则成为心理障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感。一些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的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硕士生、本科生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只是个大专毕业生,更是求职无门了。还有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冷门专业的毕业生,盲目地认为较好的工作不会选择自己,给自己的定位较低,于是这些毕业生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在这种错误的意识影响下,他们失去了在就业市场拼搏的锐气,胆怯不前,对自己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开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正是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们错过了很多就业的良机,与那些本可以属于他们的工作擦肩而过。

二是自以为是。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优等生,是佼佼者,对自己定位较高,非知名大公司和实力雄厚的国企不去、非发达城市不去。他们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干扰下,错失了较好的就业岗位,殊不知,那些理想中的大公司对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这就会出现“一瓶不满、半瓶晃”的现象。

三是盲目从众心理。一些学生对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缺乏科学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看到同学与某个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内心比较焦虑,盲从地也签订就业协议,受这种盲从心里的影响,势必造成未来职业取向的偏失。

二、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就业健康心理的制约

那么,是什么造成大学生出现以上这些就业心理障碍呢?我们对原因加以分析:一是学校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宏观把握,对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苗头未能及时把握。二是学生对就业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心理准备不足,当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挑战时,与自身期望值相去甚远。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不能适时开展健康的就业心理辅导,有的学校甚至是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工作,难免出现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把脉不准和误导现象。四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忽视了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就业心理是确保其顺利求职择业的客观需要,然而目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所推行的传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带给学生们沉重的心理负担,达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时间需要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具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这种辅导缺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就业辅导工作之中,并采取讲座、就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错误的就业心理,以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面对就业。同时,心理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心理教育课中, 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各种训练, 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生存等能力得到提高, 使其转化为学生自身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并能够学会自我调节方法, 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以一颗平常心正确审视自己,做到公正的自我评价。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真正收到实际效果需要及早入手,提前谋划,最好在大一时开始渗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组织讲座、心理咨询、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典型发言等活动,并针对不同学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大学一年级,重点侧重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则树立就业观、大三则应该训练择业心理素质;大四重点培训就业政策、就业权利与义务等。三是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确保充足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并严格对心理教师素质的考核,以此确保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四是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不同学生可能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同,这就要在整体辅导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的问题开展重点辅导,做到对症下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小结

总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学校的重视、教师的专业负责和学生自己的心理调节和准确定位,只有使学生练就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积极勇敢、乐观向上的面临就业选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立足现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顺利走上自己理想的岗位。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篇7

1. 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却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

2. 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另外有些大学生自视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 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

4. 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

5. 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

6. 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 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缘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观点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使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3. 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5. 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

6. 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篇8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人才需求量的缩减使得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一些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将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拒在了门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存在就业恐慌和心理压力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恐慌和压力如果过大,则成为心理障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F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感。

一些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的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硕士生、本科生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只是个大专毕业生,更是求职无门了。还有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冷门专业的毕业生,盲目地认为较好的工作不会选择自己,给自己的定位较低,于是这些毕业生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在这种错误的意识影响下,他们失去了在就业市场拼搏的锐气,胆怯不前,对自己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开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正是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们错过了很多就业的良机,与那些本可以属于他们的工作擦肩而过。

二是自以为是。

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优等生,是佼佼者,对自己定位较高,非知名大公司和实力雄厚的国企不去、非发达城市不去。他们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干扰下,错失了较好的就业岗位,殊不知,那些理想中的大公司对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这就会出现“一瓶不满、半瓶晃”的现象。

三是盲目从众心理。

一些学生对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缺乏科学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看到同学与某个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内心比较焦虑,盲从地也签订就业协议,受这种盲从心里的影响,势必造成未来职业取向的偏失。

二、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就业健康心理的制约

那么,是什么造成大学生出现以上这些就业心理障碍呢?我们对原因加以分析:一是学校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宏观把握,对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苗头未能及时把握。二是学生对就业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心理准备不足,当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挑战时,与自身期望值相去甚远。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不能适时开展健康的就业心理辅导,有的学校甚至是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工作,难免出现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把脉不准和误导现象。四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忽视了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就业心理是确保其顺利求职择业的客观需要,然而目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所推行的传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带给学生们沉重的心理负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时间需要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具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这种辅导缺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就业辅导工作之中,并采取讲座、就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错误的就业心理,以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面对就业。同时,心理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心理教育课中,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训练,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生存等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转化为学生自身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并能够学会自我调节方法,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以一颗平常心正确审视自己,做到公正的自我评价。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真正收到实际效果需要及早入手,提前谋划,最好在大一时开始渗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组织讲座、心理咨询、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典型发言等活动,并针对不同学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大学一年级,重点侧重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则树立就业观、大三则应该训练择业心理素质;大四重点培训就业政策、就业权利与义务等。三是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确保充足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并严格对心理教师素质的考核,以此确保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四是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不同学生可能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同,这就要在整体辅导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的问题开展重点辅导,做到对症下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篇9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误区

求职择业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受到家庭、社会、学生本身等诸多要素的影响, 因此很多毕业生面对传统择业观和目前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 陷入各种心理误区。

1. 期望过高, 过于功利。

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全面的、实际的体验,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要求工作稳定、条件优越、收入高。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 大学生“重东部, 轻西部”;“重大城市, 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改变, 在择业价值倾向上, 许多大学生坚持功利第一, 实惠至上。

2. 优柔寡断, 盲目从众。

有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盲从心理, 缺乏择业主动性, 缺乏对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 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 在求职过程中, 把别人的就业取向当做自己的“参照物”, 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素质和现状, 甚至不会扬长避短。

3. 消极等待, 过于依赖。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学习之外的事情大多由父母包揽, 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做事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 即使在择业时也不例外。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 试图通过关系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 也拿不定主意, 还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 以致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

1. 自卑与自负心理。

自卑与自负是大学生择业时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 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 缺乏信心和勇气, 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 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敢竞争。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自负, 在择业过程中这类学生期望值高, 看不上招聘单位, 不够踏实。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 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 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

2. 焦虑心理。

焦虑是毕业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毕业生产生焦虑的因素主要有:第一, 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 对即将到来的毕业还没有做好升学、就业和考公务员的选择;第二, 缺乏对社会的理性认识, 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三, 担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 并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记忆力明显减退, 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 客观认识自己, 合理定位。

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 实质就是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每个毕业生都应冷静思考自身的条件并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就业定位, 同时要更新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择业观。切记不要单纯地向往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 要摆脱地域观念的限制。

2. 正视现实, 找准自己就业的合适支点。

针对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要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 修正不恰认知, 重拾自信心。要明白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评价自我, 所以一定要学会扬长避短, 以避开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对于有自负心理的毕业生来说, 眼光不要过高, 求职要实际一点。一定要摆正心态, 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3. 克服依赖心理, 避免焦虑和紧张。

大学生在校园内以求学为主, 年龄上虽已是成人, 但连续的校园生活使其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大学毕业生面对人生的转折, 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要尽快从一个“校园人”转变为一个“职业人”。

面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可以用以下方式调适:第一, 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招聘就是对招聘过程进行模拟, 让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求职的经验和感受, 从而为真正的求职择业提供帮助。第二, 制定计划, 明确目标, 学会自我放松。有些毕业生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也不知道从何做起, 所以焦虑甚至恐慌。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进行认真分析, 制定明确可行的计划。

因此大学生要增强职业能力, 提高自身生存能力,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 走出就业心理的误区, 保持好良好的就业心理, 最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摘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本文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 希望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篇10

一、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 择业期望值过高的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高职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90%以上的高职生希望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更多的毕业生要求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这说明高职生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二) 就业忧虑恐惧心理和消极自卑心理。

一方面渴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 谋求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 不愿意走出校门, 对走上社会感到心中无数。高职生的就业忧虑和恐惧心理是由于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式与自我主观推荐的矛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另外由于社会上大量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竞争以及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偏见, 高职生产生的自卑心理尤为突出。

(三) 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

部分高职生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 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 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择业时, 缺乏信心、瞻前顾后、自己毫无主见。还有的毕业生表现有情绪的极端性, 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 面对现实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 情绪急躁, 求职缺乏计划性, 对各种信息常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

(四) 害怕艰苦, 盲目追求享受的心理。

不少大学生有怕吃苦, 盲目追求享受的心理, 甚至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 择业时名利心理过重, 对金钱和名利的看法出现了偏差, 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 不考虑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层次等方面的要求, 盲目追求高待遇。

(五) 过高估价自己, 自命不凡的心理。

某些高职生自恃学有所长, 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 过高地估价自己, 在择业时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 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六) 过分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缺乏独立意识, 一是过分依赖学校, 还存在等毕业分配的思想, 不主动寻找工作单位, 等着学校给他们介绍单位;二是过分依赖家人和亲友, 在各种人才交流会上总是可以看见有些父母陪同子女在用人单位的展位前徘徊。

(七) 法律意识谈薄的心理。

在选择用人单位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抱着骑驴找马的心理, 即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先签下再说, 然后再继续接受其它单位的挑选, 一旦稍有好点的单位则走上毁约的漫漫之路。有的毕业生虽然在签订协议时是真心诚意的, 一旦能找到更好的单位又欲毁掉先前已签好的协议, 造成违约行为。另外在求职过程中还应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和方法

(一) 普及和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危机干预重在预防, 预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及和强化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通过就业指导课,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掌握自我就业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机能。其次, 进行就业心理危机专题教育讲座, 通过讲解, 使大学生对于危机的含义、特征和症状表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危机救助技巧, 形成积极的求助与助人意识。最后, 利用各个班级主题活动时间, 把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心理教育和调整认知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

(二) 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

学生就业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宿舍或班级为单位招募就业心理委员, 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 给予学分, 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就业心理自助与助人。学生辅导员和危机干预兼职人员组成二级网络:辅导员敏感的洞察力和积极应对能力, 使他们能迅速捕捉到危机产生的征兆, 并当学生有危机发生时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三级网络是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坚实后盾:主要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人员组成, 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校不断扩招, 由此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部分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所适从, 甚至出现就业心理障碍, 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就异常必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心理;探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1.1就业心理的主流

对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就业心理的主流是好的,主要有先就业后择业心理、“凭实力说话”心理、自主创业心理、继续学习心理等。

1.2就业心理的偏差

有部分高职学生不能适应“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包括:

(1)认知心理方面: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害怕吃苦心理。

(2)情绪心理方面:焦虑心理、怯懦胆怯心理、抑郁心理。

(3)社会心理方面:期望值过高心理、功力主义心理、依赖心理。

2.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2.1社会因素

高职院校毕业生年龄一般在22岁左右,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们多幻想、好冲动、同时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自我意识强。因此,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一些对人才的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2.2学校因素

近年来,部分学校出现了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缺乏改进和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等情况,忽视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2.3家庭因素

一是家长“大包大揽”,在就业竞争中毕业生往往依靠父母或亲朋的社会关系,“坐、等、靠”思想严重;二是家长“放手不管”,这样家庭中生长的孩子由于来自父母的关心不够,极易自卑或偏激,非常容易诱发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2.4个人因素

部分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自身知识能力素质不过硬等原因,造成他们毕业求职时,屡屡碰壁,从而产生不良就业心理。

3.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培养的对策

3.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促进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开展

3.1.1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

软件方面: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里所说的教师队伍,既包括专业课教师,也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硬件方面:高校应该引进与专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实验设备,心理咨询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测试软件等硬件设施。

3.1.2完善与就业相关的系列教育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

3.1.3积极做好毕业生推介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丰富网络招聘活动,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发布质量;另一方面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拓宽就业渠道,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的互利与共赢。

3.2全面认识主客体情况,提高综合竞争力

3.2.1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

3.2.2调整就业期望值,客观评价自己

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3.2.3付诸行动,提高综合竞争力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大一阶段应多了解和专业相关的规定和就业情况;大二阶段就应考虑未来是就业还是深造,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为主;大三阶段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收集公司信息上,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并积极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3.3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做好工作

首先,作为父母,应该结合子女实际,不能让孩子一味追求“高薪酬、高职位、高权利”的工作,以便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其次,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心理压力,提供精神支持。

3.4发挥行政手段的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就业

3.4.1指导招生计划

有的高职院校存在盲目提高学生数量而忽视人才市场上供需情况的现象。这将造成学生毕业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从而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基于此,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监督指导相关院校出台合理的招生计划,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3.4.2完善就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如 “三支一扶”、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政策等。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将促进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为大学毕业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锋.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与调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朱莉莉.当前高职生就业心理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

[3]赵丽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4]李守峰,王泰宁.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滨州学院学报,2010,(4).

[5]李平.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几点思考.世纪桥,2009,(2).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篇12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生命线。“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就业竞争压力诱发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 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深化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国学精髓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促进实效性, 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群, 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群体中就业心理不健康的诸多原因

1.沉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网络时代受各种思潮诱惑影响, 思想和行为容易偏离轨道, 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容易出现偏颇, 就业心理上也容易出现不良情绪, 不少大学生被网络的精彩深深吸引,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 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交际障碍形成心理压力每年大学生都要面临毕业就业, 因为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出现“高校毕业生心理失衡期”。导致心理失衡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对陌生的就业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困惑所造成心理失调。现代大学生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不懂交往的技巧。

3.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在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成为诱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比如错误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等的消极影响、高消费攀比行为、对贫困生的歧视及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所学专业不对口等使大学生就业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 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

三、国学应用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以国学经典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将国学经典文化作为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学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 不断反省自我, 基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不健康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用“中庸之道”来调理;用国学“严以待己、宽以待人”“忠恕之道”“君子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

2.以国学价值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对于个人私利的正确态度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中国国学的思想人格是君子, 即成为有知识、有才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达者兼善天下, 复合担道, 利济苍生, 不达严于律己, 独善其身, 修身养性”, 这些思想传递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能量, 是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有力杠杆。

3.以国学的人生观升华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科学的就业观是保持就业心理健康的基础。国学的提倡“仁”、“义”之信念。强调“忠恕之道”, 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并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达到“善”的境界, 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观。

四、以国学增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模式

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国学增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1.座谈会模式。通过大学生座谈会笔者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在现代教育体系下, 一些大学生“知、情、意”不平衡, 智商比较高, 情商比较低, 意志力薄弱, 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在就业方面给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关照和疏导缺失, 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尚未稳定, 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 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 就可能引发大学生就业心理疾病甚至极端行为的产生。

2.选修课模式。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国学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选修课, 我们可以引用魏书生、李阳等的实践经验从“人人都能成功;学会感恩, 促进生命成长;激发潜能, 提高自信;立即行动, 形成习惯”等四个方面, 剖析人的潜能开发、自我观念培养、良好习惯养成、坚持正确学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全面揭示“成功就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简单的事情反复做”的深刻哲理, 鼓励学生要以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扬起理想的风帆, 一生都要坚信“自强不息, 终将获胜!”。

3.讲座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学文化讲座。用国学“安身立命、乐天知命”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激发大学生增强耐挫能力;用“修身之道”使大学生人格至善至美;用“忠恕之道”使大学生认识到通过宽容、沟通和双赢和谐人与人的关系;用“经世致用”教育大学生“乐群贵和、重义轻利”, 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用“中庸之道”使大学生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

4.网络模式。加强网络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伴着网络长大的90后一代, 研究如何跟随网络载体变化发展的步伐,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 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高品位、高质量文献的推荐。我校国学文化和心里健康教育方面的纸质文献数万册, 电子文献上千种, 对于问题大学生, 实施特色服务, 针对不同的需求, 实行订单式推荐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使国学与“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及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 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健全人格, 增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路基层病害及防治下一篇: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