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实践

2024-09-11

大学生就业实践(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峻, 究其原因, 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 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据调查, 目前影响就业率的一个首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是影响当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 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体会, 就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及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中间存在差距, 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广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中寻求、获得并保持长久工作机会的一种综合能力。突出表现为在校期间知识学习的覆盖面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 从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来看,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基本素质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乐业、敬业和专业的精神, 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 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2) 专业综合能力

大学生经过学校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 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开展工作, 并不断结合新情况学习新知识、技能, 解决新问题。最好在本行业的某一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专业技能。这些专业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部分, 是他们能够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3) 求职自荐能力

求职是实力、勇气和智慧的综合运用。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求职能力包括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定位、机会分析与把握、自我决策与营销等方面的能力。需做到“自己做好让人知晓”, 赢得用人单位的首肯。

2.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 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最重要的课题,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 从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 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 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因此,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以及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并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各种就业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正确地面对社会、融入社会, 并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实践

目前,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多数是以专业培养方向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理论性教学内容偏多, 教学内容往往求全、求深;相对而言, 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培养较少, 在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寻求就业之际会面临很多生产实际问题, 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几年来, 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特别在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更是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 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实践, 不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 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 指派专人负责产学研基地建设, 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使产学研基地办学的模式逐步走向正规化,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实习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

1. 注重学思结合创新型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在产学研基地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组织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 结合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现有专用生产设备的资源, 分期分批小范围安排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 结合“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 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模具的加工过程、模具的安装调试、设备的传动与结构, 在实习现场真实直观的传授知识, 弥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不足, 采用互动式的方法, 围绕现场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授。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将授课方式由传统的纲性化、标准化、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掌握知识向积极、主动和创造学习转变。培育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 将课堂向社会延伸, 向实际应用延伸、向技术创新的实际延伸。教学过程也由纯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 打破以概念为起点, 以理论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在其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 注重知行统一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在产学研基地内, 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及专业生产设备的研发, 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及专业技能, 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习。

(1) 以岗施教

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 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与实习生产岗位对接, 让学生在企业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互补的工作和实践体验, 安排学生在模具装配车间、设备维修车间工作, 真实感受模具加工及装配、研配、调模过程, 直接参与模具在设备上的调试, 以及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加深课堂教学理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 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强化实际训练。

(2) 产品设计

学生在车间实习一段时间后, 对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转入技术科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产品设计的辅助性工作。针对企业产品的某一零部件的设计思路、步骤、方法进行全面培养, 利用学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知识, 绘制模具装配图, 所有零部件的零件图, 将设计图纸整理成套, 全部形成生产用的工程图。汽车车架零件近百种, 90%以上是靠板料经模具冲压成型, 包含了冲压成型的落料、冲孔、弯曲、翻边、压形等工艺, 而具体每个零件又有所不同, 如何安排这些零件冲压成型工艺、模具间隙、压力中心的确定、冲压设备的选择, 都是我们学生非常欠缺的地方。通过在技术科实习, 针对具体零件,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这些方面的综合知识。在此过程中, 教师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支持, 配合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

(3) 课题攻关

通过参加企业内部的实际生产攻关课题, 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研究环境, 与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对话, 在深入了解企业产品的特点、生产流程、专用生产设备以后, 安排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 针对产品生产工艺的制定、专用生产设备的研发, 技术文件及资料的规范,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通过参与汽车油箱检测设备的研制,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 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完成设计任务, 其中, 油箱口快速密封卡具得到企业领导的好评。

(4) 行业动态

通过参加企业内部的生产实践活动, 进一步了解本行业国内和国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及与本行业有关企业的发展动态, 扩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及就业领域, 引导学生做出全面系统的行业分析及展望, 加深对本行业的认识, 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不足之处, 增强在多领域的就业能力, 为成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 加强引导和教育, 促进职业生涯的定位与发展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成为评价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校要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

通过产学研基地的生产实习和社会真实环境的磨炼, 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规划出最佳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路线, 进而有针对性地积累知识、开发技能, 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只有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才能扬长避短, 准确定位。

三、结束语

高校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联合可以避免高校里为学而学, 脱离实际的弊端, 通过将课堂向社会延伸, 向生产实际应用延伸, 向技术创新的实际延伸, 进一步培育了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 学生开始养成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 并通过对自身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其综合就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继顺: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增刊)

[2]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 [J].人才资源开发, 2009年第1期

[3]曾湘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 [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第4期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2

班级: 实践人: 学号:

暑期社会实践

--**人才交流中心

不知不觉间,大学生活快进入第三年,高考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毕业却已经悄悄逼近,我们已不得不开始思考,未来的我们将要何去何从。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即将走出校门的我们应该学会思考,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十余载,我们生活在校园中,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跟着教育的模式走到今天,再有两年,我们将走入社会,到那个时候,不会再有人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耳边唠叨,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前进方向是什么。因此很多大学生进入社会会变的迷茫,不知自己该做什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不了解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以优异的成绩走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而是在以优异成绩走出校园后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真正成为能为祖国和社会发展尽自己的力量的一份子,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型人才。

通过本次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实践——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两年后即将走出校园的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也许他们没有耀眼的学历,非但他们却拥有过人的能力,这是我了解到,学历并不能决定一切,走入社会的我们,大多数也许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决定我们的将来的不是速度——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而是我们的加速度——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而大学正是为了将我们培养成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全面人才。进入大学的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这四年里,我们要逐渐走入社会,了解自己的专业走向,了解将来的就业渠道,从大一开始就为了将来的道路而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所谓“求职,从大一开始”。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教育我们要热爱学习,不断吸收知识,拥有过人的理论基础;“行万里路”则是告诉我们,要把理论的知识付诸实践,增广见闻,不能闭门造车。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这暑假社会实践就是一次“行万里路”的机会。走入招聘会,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招聘会的流程,用人单位的要求,可以为自己将来真正需要在这里寻找合适的工作打下基础,有了解才有进步,了解对方的要求,才能按照需要改进学习方向,完善自己,为将来的就业而增加筹码。

只有真正走入竞争的舞台,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更加要求我们掌握足够的信息基础,了解专业走向,了解竞争机制,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相应的能力,随时根据就业要求调整学习计划,才能在将来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结束后,老师要求按成绩分座位,一个星期后老师要求大家把对此次分座位的感受写成作文交上去。记得当时我写的是,这样的分座位也许并不公平,有些同学也许只是这一次没考好便没能做到靠前的位置。老师的评语是: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当时的我并不明白,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经可以明白,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要能够时刻准备迎接挑战,随时随地,也许机会就在不经意间来到你面前。

这次招聘会,我更加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根据此次参加的招聘会,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有的放矢

参加招聘会前,要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分析自己,了解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具备什么样的工作能力有哪些特长,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位。根据自身特点,制作简单大方的简历,根据招聘单位需要,在简历中突出自身相应特点,从而引起公司的对你的兴趣。其次,准备不超过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要求语言连贯得体,简单明了的介绍自己的特长,便于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增加应聘的成功率。

(二)学会推销自己

了解招聘会场开放时间,提早到达,充分收集资料,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再对自己准备的相关材料进行合理的修改。看准时机,勇敢的推销自己,不要因为一家企业的拒绝就灰心丧气,对于自己看好的企业要学会锲而不舍,要知道,机会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来到你身边

(三)细节决定成败

招聘会上,企业注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往往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就可能成为对方决定是否接纳你的关键。在应聘时要注重细节,例如,递简历的时候要双手以突显诚意,切忌家长陪同等等。

三、关于建议

将来毕业的我们是社会新生儿,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社会固然需要新生的血液,但我们也需要听听前辈们的意见。下面是关于毕业生参加招聘会的一些注意事项,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

a)要明确自身条件,不要眼高手低,更不能自卑。实现打印出个人简历,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求职意向表达清楚。在简历中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注明,是用人单位能及时与你取得联系。

b)保证良好的精神面貌。朝气蓬勃、充满自信,要相信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一定能胜任要从事的工作。

c)进入人才市场不宜太晚。及时进入,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收集信息,了解情况,掌握到会单位的情况。

d)不必过早交谈。进入人才市场后,最好是先尽快的浏览一遍,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确定几个重点再去交谈。

e)不要带过多的证件原。因为参会人多,用人单位没时间当时验证,而主要是初次面试和看简历。f)充分利用大会的会刊。从上面查找自己的专业和感兴趣的公司,然后直接去其所在场馆,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g)善咨询、问明白。应仔细询问招聘单位的详细情形,包括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所有制属性、法人、招聘的内容和目的、用工形式、工作时间、月薪支付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h)听听议论、听听反响。在求职的时候,注意听招聘者向其他职者的介绍是否与你了解的情况一致,听听其他职者的议论,在听取下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i)j)多小心、防受骗。

不要让家长陪同。否则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印象。

k)注重举止形象。毕业生要掌握必要的礼仪和谈话技巧,并要适当的“包装”自己。

l)留下必需的资料。如果用人单位不能当场签约,还要继续面试或考核,就要留下自荐书、简历等材料。

m)n)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在当前大学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要冲破激烈竞争,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足够的综合能力,其中就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的社会实践受限于组织来源,则会影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效果,因此本文希望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思考如何完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提升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就业前的“模拟”,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认识社会,在与广大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二)提升就业心理适应能力

在校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容易理想化、简单化、片面化。对毕业后参加的工作往往会有不恰当的期望值。目标期望的理想化与现实就业中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恐惧、自卑、自负、依赖、从众等心理。

(三)提升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另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碰到除了同学、老师以外的各种人群,学生可以从各类人身上学到很多课堂上老师教学所涉及不到的东西。

二、影响就业能力培育的社会实践组织问题

(一)全面实践遭遇教师力量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集中在寒暑假,多属于非传统教学环节,指导教师也常是实践队伍发起教师担任或上级领导个别指派,因此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力量是不足的。往往表现为一个教师多支队伍,如教学部门的教学计划内实践由相关专业指派1-2名教师负责带领指导学生,团委主管的社会实践团队则由团委书记或辅导员指导。此外,学生自主实习则是一般处于无教师指导状态。

(二)团队实践只注重单项能力培育

团队实践的组织方因为分属于教学部门或团委,从而带有鲜明的组织色彩,即教学部门组织的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团委组织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会从实践规划、内容设计、过程指导、总结导向上淡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团队实践的组织方也就自然只突出培育了学生某个或某些单项就业能力。至于学生自主实践,因为没有指导,全凭学生自主能力与环境机缘,也就更谈不上科学规范的全面就业能力培育了。

(三)不同组织来源的实践未能形成合力

由于社会实践的组织方不同,各组织方根据自身的情况与需要对社会实践进行设计安排,没有了解其他组织方的情况,就容易导致各类社会实践的时间冲突,有些学生不得不面临两项及以上实践活动只能择其一而参加的情况。这既对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造成了人员变更流动的影响,也使得学生不能接受全面的实践培育。同时组织方之间也会遭遇抢夺优秀学生资源的摩擦。

三、结合就业指导,完善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结合就业课程体系,促实践协调管理

就业课程作为教学内容一般要接受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与就业课程体系加强与教学单位的联系。尤其是团属社会实践可以此为桥梁与教学实践一起得到教学单位的时间协调。在这方面主要要做好实践与一般教学的对接,如实践天数与教学课时量的折算,社会实践内容与就业课程理论模块的对接,以此使相关社会实践得到教学单位的认可,从而实现时间协调与教学学分认定。而学分的认定更有助于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二)就业教师指导实践,强实践师资力量

就业课程一般有一套自己的师资队伍。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结合,可以发挥就业课程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增强社会实践的指导师资力量。在具体落实上,为鼓励教师指导实践,要明确指导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换算办法,将社会实践指导作为教师必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指导态度与效果实行考核并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惩。

(三)融入就业指导理念,育综合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程因其明显的就业教育属性而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考虑到就业能力的培养,但就业能力更多是要在实践中去锻炼培育。因此,通过就业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将就业指导的理念或明或暗地融入其中,使得社会实践带有更强的就业能力综合培养效果。为做好此项工作,可以将各组织来源的社会实践的规划设计交由就业指导教师分析,寻找就业能力培养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或选聘合适的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各实践团队的指导教师。另外针对学生自主实践的,可以参考导师制,在实践前开展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

[1]梁庆周.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

[2]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作者简介:孟晓蕾(1981.6-),女,汉族,浙江宁波市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4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原因众说纷纭。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 大学生就业期望高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期望, 努力构建就业期望模型并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实践, 对增强就业指导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业生就业期望内涵解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 期望是心理需要的特殊表现形式, 是对未来目标的期盼和等待。大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目标实现状况的期盼和等待。这种就业期望是就业目标实现的一种激励力量, 推动其就业行为向着能满足其就业目标的方向努力。

(一) 就业期望的类别分析

就业期望分为合理就业期望与不合理就业期望。合理就业期望, 就是指这种就业期望的满足体现最佳的人职匹配, 也就是个人的素质、知识、能力与就业岗位的要求相一致。按照市场规律, 这种期望能自由实现。而不合理就业期望, 是指个人的素质、知识、能力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不符, 人职匹配不佳。在自由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里, 从理论上讲, 这种期望下的就业目标不能或不应该变成现实。但由于市场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综合考量存在偏差, 再加上一些非市场化的行为在干涉市场自由配置人才资源, 因此, 也有部分不合理期望变成现实。较低就业期望和较高就业期望都是不合理就业期望, 这种就业期望的实现造成人力资源没有发挥最大效益。其中满足较低就业期望, 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满足较高期望, 造成人才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具体到毕业生个体, 可能同时有不同类别的就业期望, 但某一时期主导其就业行为的期望只有一种, 正是这种主导期望产生了其实现就业的激励动力。

(二) 就业期望的激励动力分析

根据传统的期望理论, 由期望所激励的动力取决于目标的效价和期望概率两个因素即:动力 (M) =效价 (E) ×期望概率 (V) 。其中, 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价值;期望概率是指根据以有经验判断自己达到目标的概率。由此产生五种动力:

E (高) ×V (高) =M (高)

E (中) ×V (中) =M (中)

E (高) ×V (低) =M (低)

E (低) ×V (高) =M (低)

E (低) ×V (低) =M (低)

根据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层次和实现的概率, 可以分析出:

1. 超出合理就业期望的高就业期望虽然效价高, 但实现

的概率低。根据E (高) ×V (低) =M (低) 可知, 高就业期望激发的动力低。

2. 低于合理就业期望的低就业期望虽然实现的概率高,

但效价低, 根据E (低) ×V (高) =M (低) 可知, 低就业期望激发的动力也低。

3. 合理就业期望的效价适中, 实现的概率相比于高就业

期望要高, 相对于低就业期望要低, 属适中。根据E (中) ×V (中) =M (中) 可知, 合理就业期望激发的力量始中。

由此得出结论:合理就业期望激发的就业动力大, 不合理就业期望激发的就业动力小。

(三) 就业期望的内容分析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内容丰富。2008年, 笔者把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各种因素筛选出比较重要的共10项, 然后在毕生生中随机调查200人。调查的方法是让每个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这10项指标进行从1到10排序, 然后统计出每个受调查者对各个指标所排的名次之和, 并按大小排序。结果如下: (1) 单位前景; (2) 学习与培训机会; (3) 工作岗位; (4) 薪酬标准; (5) 工作条件; (6) 工作地域; (7) 用人机制; (8) 合同期限; (9) 住房; (10) 单位性质。从调查结果分析, 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发展类就业期望, 包括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前景、工作岗位能否发挥个人才干、是否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工作条件如何、用人机制是否灵活等;二是待遇类就业期望, 包括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工作的自由与舒适度等;三是声誉类就业期望, 包括工作的地点、单位的规模、工作的稳定性、单位的性质等。三类就业期望中, 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发展类就业期望, 其次是待遇类就业期望, 最后是声誉类就业期望。

二.科学把握就业期望内涵, 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实效性

根据对就业期望内涵的解析, 为增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 确保毕业生合理的就业期望得以实现是高校和社会的责任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当中的佼佼者, 综合素质整体上高于一般社会青年, “有效职业寿命”小于一般社会青年。无论从投资收益的角度, 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上讲, 社会应当满足他们适当高于一般社会青年的合理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是指从事与大学生价值身份相符合的社会劳动, 创造社会价值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社会活动。从整体上分析, 一般社会青年的就业与大学生的就业, 期望值不同, 期望层次不同, 就业的范围不同, 应该把他们区别开开而不能混为一谈。有人认为, 下岗在就业、农民工进城打工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三峰叠加”, 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这种观点不具有说服力, 也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因为前两者就业与后者就业不在同一层次竞争, 相互影响小。也有人把大学生就业与农民工就业等同, 忽视了大学生合理就业期望的满足, 认为只要劳动就是就业, 抹杀了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人才的价值差异。

(二) 就业指导不是盲目降低学生的就业期望, 而是帮助学生明确合理就业期望

目前毕业生就业期望整体上介于合理就业期望之上, 超出市场能满足幅度和范围。因此, 需要对他们进行指导, 以把他们的就业期望降低到合理范围。但对毕业生个体而言, 要具体分析。对就业期望高的毕业生要指导他降低期望, 对就业期望低的毕业生反要指导他提高期望, 从而帮助他们把就业期望定位在合理就业期望上。就业期望值的大小与就业期望的高低不能等同。判断学生就业期望高低, 不能简单用就业期望值判断。期望值大, 不一定是不合理就业期望, 如有的学生综合素质高, 期望值大也合理;期望值小, 也不一定是不合理就业期望, 如有的专业, 市场需求量很小, 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期望值小, 可能也合理。因此, 必须具体到个人有针对性的分析判断。

(三) 正确把握学生就业期望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就业期望的内容分析, 大学生对发展类就业期望最关注, 其次是待遇类就业期望, 最后是声誉类就业期望。但对就业期望的关注度与就业期望的层次并不相对应。如尽管大学生对发展类期望特别关注, 但由于没有可量化的标准, 或者说对这类期望是否得到了实现, 在择业时甚至工作后都难以判断, 因此对这类期望的具体期望值不高, 定位较为合理。有的学生宁愿牺牲发展类期望以换取待遇上的高期望。有的学生在发展类期望基本得到满足的时候, 对工资待遇实行量化追求和一票否决, 这种现象不是个案。根据工作实践, 学生对发展类期望定位合理, 对待遇类期望定位较高, 对声誉类期望定位较低。所以, 社会认为的大学生就业期望高, 实际上仅是指他们对待遇类期望定位较高。虽然从理论上讲, 学生仅仅对待遇类期望较高, 并不能推出大学生就业期望高的结论, 但从就业指导的角度上, 找到了大学生就业高期望的具体内容, 就可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效仿.解析大学生失业及其就业期望.社会, 2004.9.

[2].冉昆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问题的辨证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15.

[3].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高等教育研究, 2007.12.

大学生就业实践见习基地 篇5

大学生是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一直是国家和社会不断探讨的话题,再随之我国毕业生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实践见习基地秉持中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理念,并延承中国传统“勤”与“俭”的美德,在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努力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见习近平台,立身大学生求职就业角度,专门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的一个集勤工助学、助推学校社团发展以及加强学生道德建设为一体的校园组织。狭义上倡导大学生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得到劳动的果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广义上使学生在“德”与“才”全面发展,为后续人才的培养增添新的力量。

一、大学生就业实践见习基地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精神的熏陶和磨练,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努力,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让学生自己劳有所获,更有自信;另一方面培养坚韧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提高组织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尽快成长为思维和创新的主力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才“华。

(二)有助于基地和校园社团发展

大学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活,但由于社团外联拉活动经费困难,赞助商资金等问题,大学的社团活动活跃度较低,大学生就业实践见习基地其中营业份额,用作基地自身发展和社团活动,实现了大学生就业实践见习基地与社团共发展。

(三)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建设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富差距大,铺张浪费,尊老爱幼,爱护环境等传统美德逐步被当代学生所淡却,基地倡导学生发扬中国传统美德,组织学生开展养老院义工,清理垃圾,山区支教等活动,用基地费用扶持贫困大学生,鼓励学生节俭,废物或者不用的书籍、物品捐赠贫困山区小学,由基地出资运输等,加强学生道德建设。提高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规划方案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功能规划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精英培养、自给自足、服务学生、开放自由的理念具有实践教育功能、助推基地和社团发展功能、道德建设功能。

1.实践教育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得到社会商家兼职岗位和工作岗位,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从兼职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薪酬。

2.助推基地和社团发展功能:大学生就业实践见习基地帮助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活动所用资金或者物品,由基地供给。社团活动过程中帮助基地文化的传播,从而实现了大学生就业实践见习基地与社团共发展。

3.道德建设功能:组织学生开展养老院义工,清理垃圾,山区支教等活动,用基地费用扶持贫困大学生,鼓励学生节俭,废物或者不用的书籍、物品捐赠贫困山区小学,由基地出资运输等,加强学生道德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盈利分布图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秉持“真正公益,真实做事”的原则,“只为学生和未来”的宗旨,自身实现0利润。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盈利比例一览图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一)基地服务的宗旨

真正公益,真实做事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实践条件与程序:

学生实践条件:

1、在校全日制专科,本科生。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异或成绩合格者。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纪律处分和不良行为记录。

3、做事认真踏实; 参加实践程序:

1、签订的材料有:各个学期成绩单;个人简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实践协议书。

2、组织进行实践基地进行实习。

3、基地从商家受到款后,组织分配。

(三)基地的财务管理

按照透明公开的原则,学校同基地监管,社团基地灵活运用,实现用有所值: 方式一:

1、基地统一给各个学校基地下发银行账户,并由各个学校基地保管;

2、基地产生的盈利直接存入账户;各个学校基地无直接使用权。

3、当基地或者社团有活动时,由基地与社团协调并上报团委;

4、同意后,活动需要的宣传品或者小额活动经费,下放社团。方式二:

可委托基地直接管理,当基地或者社团有活动时,由基地与社团协调并上报,同意后,活动需要的宣传品或者小额活动经费,由基地直接分配下放社团。

(四)学生实践宗旨

1、学习第一

2、仁爱为先

3、团结乐观

4、勤劳俭朴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高等教育已不是精英化教育,转而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是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的概念解释

高校就业指导是指高校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高校就业指导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早日走上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岗位,形成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就业指导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大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和的职业的一项工作;第二,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其三,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原理,对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二、近几年就业情况分析

1.宿迁学院经贸系近几年的就业率均在99%以上,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其中,协议就业率较高,考研、考公人数较少。

2.从专业角度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难度相对较小,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

3.近年来,宿迁学院经贸系考研人数不断增加,考研率有一定提升。

4.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以江苏省内为主。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在宿迁本地就业的毕业生较少。

5.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金融、会计专业学生大多选择银行、证劵期货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他们从事的工作基本上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公司、企业求职,大多数同学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大联系。

三、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1.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始终。在新生人学教育过程中,通过专业教育,向学生宣传介绍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本专业就业范围及岗位、在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素质及应具备的竞争实力等,使学生一进大学就对所学专业有十分清楚的了解,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设想。将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未来择业、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好考研工作,进一步促进就业。大三上学期通过召开班会、班委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做好考研动员工作,向学生强调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取得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间,通过制定《考研工作计划》、《考研工作时间安排表》等,加强考研学生的后期管理,帮助他们确定考研目标,合理制定复习计划,联系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举办考研讲座及经验交流会,定期找考研学生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近两年宿迁学院经贸系考研录取人数有很大增长,07级、08级考研录取人数(不含出国)均为18人,较往年有很大提高。

3.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营销大赛、会计技能大赛、企业沙盘模拟大赛、模拟股市大赛成为宿迁学院经贸系传统四大学科竞赛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性强,学术氛围浓厚的竞赛活动,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第四届全国高校“花之林杯”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上,市场营销专业曹玉秀、孟丽、徐晓娟三位同学组成的“旭梦者”团队以出色的表现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苏鲁赛区决赛中,由宿迁学院经贸系项华录老师指导,黄微、胡玲玲、林祖翔、盛淼等四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荣获团体一等奖。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1)认清形势,加强教育,转变观念。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我,合理定位,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使毕业生对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的选拔,到基层去锻炼自己。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随着我国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指导毕业生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機会、把握机会。

5.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1)与中行对接,订单式培养。宿迁学院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宿迁分行共建大学生实训就业基地,从而帮助有志加入宿迁中行的宿迁学院经贸系在校优秀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更好地就业。目前,宿迁学院经贸系已有13位毕业生与中行宿迁分行成功签约。

(2)积极组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开展供需见面活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活动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对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双向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宿迁学院经贸系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联络、宣传发动、热诚邀请用人单位来系举办招聘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广开门路,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毕业生择业活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利用亲友、校友、人才市场等多种社会关系开展择业公关活动,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搜集就业信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各种人才招聘活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广泛与用人单位联系,上门推销自己。

6.多种渠道,确保毕业生及时掌握招聘信息。为使毕业生及时获取各种就业招聘、考研调剂等重要信息,通过短信平台、QQ群、就业信息网等方式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快捷地掌握到各种有效信息。

7.毕业生跟踪调查。宿迁学院经贸系每年组织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外出至毕业生就业比较密集的地方做跟踪调查。通过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宿迁学院经贸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市场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的意见、要求。根据所反馈的信息,有效地促进了宿迁学院经贸系教育教学与社会接轨,同时,反馈信息与学生互通,让他们明确自己在校期间要具备的各种技能,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奠定了基础。

8.实训基地。近年来,宿迁学院经贸系实习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根据现实情况变化,更新了部分实习基地,与一批重视学生实习、实习效果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共建有16个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宿迁学院经贸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尽早进入职业环境与职业角色,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就业的“磨合期”,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大为,韩呼生.200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AJ.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9).

[2]王伯庆.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J[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3]张金华,艾修俊.试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17):107-109.

大学生就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7

一、变“求职”为“猎职”:就业导师制的基本理念

真正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水平, 进而从观念上改变“一职难求”的思想观念, 从“猎职”的角度来理解“求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 往往把“求”解释为“请求”, 而不是“寻求”, 更不是“猎求”, 甚至还有人理解为“乞求”, 一字之差, 仓皇之态毕现。于是面对面试者, 他们“低眉顺眼”、“求神拜佛”, 甚至“低三下四”、“点头哈腰”, 其结果当然是受到对方的鄙视,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其实, 对于大学毕业生, 如果在大学期间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按“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去行动, 同时又掌握了求职 (当然是以“猎”的方式去求职) 方法和技巧, 肯定能如愿以偿地找到梦寐以求的工作。就业导师制便是集这两个“法宝”于一体的好机制、好方法。

就业导师制是一个全过程指导与服务、全方位督导与跟踪、全体教师关注与参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模式。它突破了只在大四或大三年级才开始的“季节性促销”和“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致力于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分阶段、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猎职”的思维模式, 引导学生找到人生必备的三把“金钥匙”:如何选择并找到一项与自己的天赋、本领和经验相称的“工作”、如何发现并评估“友谊”、如何“思考”并作出正确决定[1]。

我院实施就业导师制的基本思路和做法是:学生入校后, 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和人格特质等将学生大体分类 (如考研类、考公务员类、考教师类、考证类、到企事业单位就业类、自主创业类等等) ;再组织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特长、责任心强、有职业指导能力的校内教师或校外专家担任就业导师, 对某一类别的若干名学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和相关能力素质训练指导, 通过课堂、座谈、宿舍走访、课余交谈、电话和网络联系等渠道,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择业意愿, 解答学生的问题, 临近毕业时负责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 、简历制作、形象设计、面试技巧、顶岗实习与就业推荐等工作, 并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状况跟踪服务。它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一年一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进行职业定位, 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配备就业导师。这个时期, 就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 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职业素质测评等途径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偏重的职业价值观和技能优势, 了解职业世界, 做好符合“人职匹配”原则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二期至三年一期,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执行自己大学期间的规划, 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及其基本要求拓展和提高相关能力和素质, 打牢坚实的专业基础和通用技能基础。这一时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 企业在营销产品的时候, 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核心竞争力”。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来说, 求职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营销的过程, 要想使自己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必须让自己具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让自己拥有一项有效的专长。事实上, 大学里相当一部分专业开设的部分课程已经和社会需求脱节了。因此, 要帮助学生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导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知道自己的专业真正需要学的东西有哪些, 而要想知道这一点, 最好的方式就是查询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因为这些招聘信息表明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一时期, 我们要求导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取并提高三种基础性技能和五种个人能力。三种基础性技能是:一是基本技能, 包括阅读、写作、计算、口头表达和倾听等技能;二是思维技能, 包括创造性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理智地看待事物、知道如何学习和说理等方面的技能;三是个人品质, 包括责任心、自尊、社会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五种个人能力是:一是有效地运用资源的能力, 包括合理安排时间、金钱、材料、空间和人员等能力;二是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包括团队合作、教授他人、接待顾客、领导、谈判等方面的能力;三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 包括获取和评估数据、整理和保管好文件、说明和沟通、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等能力;四是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包括了解社会的、组织的和技术的系统, 监控和调整系统的运行, 设计或改进系统等;五是运用技术的能力, 包括选择设备和工具, 根据具体任务运用不同的技术, 以及维护和检修技术等。

三年二期开设就业指导课, 掌握通用的求职方法和技巧;四年级开展针对性的实习和求职实践, 结合实习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 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一时期导师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就业指导课教师, 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的求职材料。由于就业指导课教师教授的学生较多, 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因此, 我们要求就业导师担此重任, 对指导的每一位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包装。

二、变“被动被发”为“自动自发”:就业导师制的基本特点

真正的猎人不会“守株待兔”, 总是主动地搜寻“猎物”并想方设法将之归入囊中。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求职过程。

然而, 我们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是在“被动地”学习各种“技能”, 他们没有根据职业的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学习, 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习得的技能与市场脱轨。比如, 学生拿到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后, 自以为求职时在这两个方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殊不知招聘方却要求是“口语流利”、“会使用SPSS统计方法”等。这样的市场需求表明, 学生只有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才能赢得求职的胜利“果实”。因此, 我们要求就业导师从大一开始就指导学生研究招聘启事, 然后按照招聘启事的要求, 主动地“‘量身而学’去掌握各种技能”[2]。

管理学有一个所谓的“横山法则”:最有效的管理是自我管理。也就是说, 最好的管理是触发被管理者的自发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尊重和激励上动脑筋, 真诚地了解被管理者的需要, 尽最大可能地满足需要, 尽最大努力地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机制, 使得被管理者“自动自发”地进行自我管理。就业导师制不是“说教型”的就业指导, 而是在长时间的师生互动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和管理的平台,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猎职”。在这一过程中, 导师不是“监工”, 而是“良师”和“益友”, 导师要做的事情是在倾听学生本人想法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提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意见和解决办法, 对的就坚决支持并创造条件帮助其实现, 不对的就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 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主”的心态和状态, “自动自发”地成长、发展和求职。

这一基本特点要求在以下三个层面表现出来:一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动自发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动自发地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动自发地投入到“猎职”的行列。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工作方法和高超的工作艺术。因此, 我们对导师的选拔标准较高。我们选聘那些关心学院发展, 热爱教育事业, 对工作认真负责, 教学经验丰富, 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 有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 有能力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支持, 且承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满3年以上或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学、管理人员, 担任就业导师;同时有针对性地在校外聘请一些高素质和强能力的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导师。

三、变“推荐就业岗位为主”为“教授猎职方法为主”:就业导师制的基本目标

就业导师制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就是改变过去以推荐工作为主的做法, 重点教授学生主动猎职的方法。

查阅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绝大部分以就业率、为学生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举办了多少场校园招聘会等来证明就业工作的业绩, 很少考虑学生对这些岗位的满意度和利用率。比如, 有些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多达毕业生总数的10余倍, 但学生利用了多少呢?学生的满意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 可以用一个调研数据来回答。2004年4月, 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 发现找到第一份工作后, 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第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 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 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这说明, 毕业生与第一份工作的“人职匹配性”较低。

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求职的“人职匹配”程度?在这方面, 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 注重向学生提供一种终身受益的求职思维和方法,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了多少岗位, 举办了多少场招聘会。

实践证明, 就业导师制不仅能改变就业指导的方向, 而且能改变就业指导的着力点, 它清晰地把就业指导的基点定位在教授猎职方法上。它不仅可以降低隐藏在就业率这个数字背后的“盲目行为”, 提高“人职匹配”的程度, 而且可以加快学生职业发展的速度, 提高学生对初次就业岗位的满意度, 提高学生第一份工作的稳定性。

就业导师制为何能够达此目标?主要原因是它较好地构建了“基于社会资本增值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 达到了使学生的社会资本增值的目的[3]。一方面, 它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担任学生的就业导师, 这就充分利用了教职员工的关系资本;另一方面, 它还热情邀请校友、企事业单位的老总或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导师, 这就大大拓展了社会关系资本。因此, 它能不断积累全体学生共享的公共社会资本, 增加学生就业选择机会。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 我院的“就业导师制”首先在中文系和全院特困生中试点实施, 目前正在全院推广实施。两年多的实践表明, 就业导师制是成功的、有效的。一是提高了就业率。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实行导师制以来, 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上升, 08、09届毕业生就业率高出全国同专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二是提高了“人职匹配”的程度。中文系近两届毕业生对初次就业职位的平均满意度增加了16%, 一年内跳槽的比例降低了19%。三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 人民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红网、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等媒体相继对我院独具特色的就业导师制进行了系列报道和高度评价。

当然, 就业导师制虽然受到了我院师生的普遍欢迎, 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但还有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 如何与班主任制度相结合?如何与学业导师制相融合?如何吸引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导师?如此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N·鲍利斯著、王华夏译.世界求职圣经——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9:2-3.

[2]、杨萃先、颜培程、刘佩、杨凤仙.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47.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8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思想理念的指导

当前, 大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就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组织招聘会、联系用人单位、收发需求信息、办理就业手续及宣传政策制度等基本工作上, 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的指导, 直接原因是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对思想理念教育的忽视。根据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大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所传授的学问和生活的艺术, 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所受的教育能够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同社会一起进步, 不应该将眼光仅仅限定在特定的专业之上。就业指导课程, 同样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理念。打个比方, 我们教育学生要保持身心健康, 并不需要老师陪着学生去运动、陪着他们去餐厅挑选有营养的菜品, 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观念, 教给他们保持健康的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说, 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帮助学生介绍工作, 而是应该充分体现大学教育的职能所在, 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2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指导课时不足。目前,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在大三或大四开设, 起步较晚, 课时无法达到要求, 同时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较晚, 也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第二, 教学内容缺失。一般而言,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包括三个方面: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就业指导。但由于课时严重不够, 教学环节不断进行压缩, 造成大部分教学内容缺失。第三, 教学形式单一。由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起步晚, 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教师大多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 没有按照学生的专业和层次“因材施教”, 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到更加专业、更加有效的指导。

3缺乏专业的师资

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或其他老师兼职, 其对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 真正掌握就业指导知识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部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对毕业生就业及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较为熟悉, 但也仅仅是接受过几次培训, 他们都严重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

4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不高

由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较低, 且教学目标尚不明确, 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进而忽视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就目前高校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就业指导课程当做形势教育课。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的转变及实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以全面协调的模式, 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就业理念教育指导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健康成长、正确就业的重要手段, 就业指导除了具有训练人才, 使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外, 还能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综合素养更高, 进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其本质不单单强调学生的成长性, 同时还对学生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及整体性也十分重视, 这是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观念, 是当下就业价值理念得到提升的重要体现。

2实施全程化的生涯辅导

生涯辅导是指事企业单位为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挖掘职员的最大潜能, 进而使得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的双赢性战略。在高校中, 学生生涯辅导则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 发觉学生的潜能, 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生涯辅导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指导模式, 目前在西方各国的高校和企业单位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从时间上来看, 生涯辅导可推展到学生的一生, 从空间上来看, 生涯辅导可推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的生活角色和职业角色相联系。交叉时间和空间, 促进现实和理论假设中学生发展相互和谐, 进而使学生的职业生涯与生命历程相接近。在大学期间, 学生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稳定, 大学时期是学生一生经历的重要时期, 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的最好时期, 大学生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正确的沟通、合作、处理利用信息、创造、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 以及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自我概念等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各高校要大力加强学生的生涯辅导, 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涯辅导”理念和模式。在新生入校时学校就应进行对他们的生涯辅导, 将生涯辅导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 并将其充分地渗透到校园生活中去。并在学校的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加入生涯辅导课程, 使之与其他校内课程具有同等地位。

3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

国际就业指导教育发展日益专业化, 其中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专业化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教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 就很难实现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作为现代就业指导的重要发展趋势, 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标准。那么, 要实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就必须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加强对教师专业的理论规范的教育, 使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同时, 有高度的服务精神和社会服务责任感, 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及亲和力, 用自身人格、才能、知识去辅导学生, 这样方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 从而使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产生兴趣, 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效率。但目前大多数的就业指导教师为兼职教师, 他们缺乏就业指导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轻视能力本位而重视理论本位, 这与大学生的人性化、个性化特点相违背, 导致就业指导课前失去效度和信度, 更加无法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基本素质要求;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技能, 是就业指导教师有效开展就业指导的重要保证;群体评估及个别评估, 是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条件;资源和信息, 拥有及时有效的资源和信息是教师进行就业指导的保障;项目管理及实施, 其可以保证不同环境下的综合指导;咨询, 其可以进一步影响就业指导的发展;特殊群体指导, 其可以为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监督, 通过监督可以对就业指导者进行正确的评价, 便于维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研究及评价, 指理解职业的发展和指导, 并对基本的知识技能的研究和评价。

4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强化科学理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起步较晚, 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在当今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职业更迭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就业形势, 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各高校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强化科学理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作用, 进而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5树立高校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建立并完善就业体验机制

作为教学单位, 高校本身很难为学生提供就业体验环境, 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来为学生提供就业体验机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主动建立与外界的稳定联系。首先, 注重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针对不同单位建立用人单位档案, 通过经常性沟通, 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动态, 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争取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支持, 请用人单位走进校园, 以讲座或交流会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本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促进学校与相应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倡导用人单位积极支持高校的就业体验制度, 接受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体验, 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就业经验积累提供直接的帮助。其次, 注重与政府及社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与合作, 协力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买菁菁.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6) :79.

[2]杨春红.浅谈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6) :174.

[3]周全.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分析[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 :65-67.

[4]郭莹, 王潇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与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2 (2) :193;206.

[5]何树全.高校就业指导理念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2) :36-39.

[6]唐玮.中国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9

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从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一般而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从狭义上来界定, 主要指高校学生走出校园,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5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3]“组织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结合的重要形式和途径。”[4]

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 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 具体而言, 就业能力体现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能力三个方面。其中, 基础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 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 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能力包括自我意识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5]专业能力强调的“产品质量”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改革, 课程调整、专业建设等措施来来提升。差异能力中的自我意识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学校以及各省市乃至全国举办的各类科技文体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基础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基础性能力, 是学生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唯有扎实的基础能力也就是外在的“形”的东西是学生能充分就业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所强调的基础能力即组织管理能力、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其实就是众多用人单位强调和看重的实践经验。“调查显示, 有27%的大学生和57.1%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 有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 首先考虑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6]而基础能力的获得除了可以从各类大小活动当中获得之外, 应届毕业生要取得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多地从社会实践当中获得。综上所述, “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实践经验”在应届毕业生中是比较苛刻的条件要求, 但是应届毕业生又是就业大军的主流, 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促进学生就业的作用就特别明显, 尤其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就业作用凸显。

三、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分类。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到今天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外, 涌现出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组织人员到参与人员都在日渐扩大。概括起来, 重庆市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年暑假进行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活动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由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等联合发文, 具体由每个学校的共青团委负责, 具体实施由各学院团总支、学生会负责。所谓三下乡是指送“科技、文化、卫生”到农村去。学生主要是深入农村就当前农村社会的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研究, 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2.勤工助学类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三下乡”, 学校在课余时间提供的各级各类勤工助学岗位, 以及社会单位提供的各种各类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兼职。这类勤工助学的社会实践活动随意性较大, 主要是学生自发自主的行为, 其中以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为主。

3.学校组织的实践类活动。

现在很多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 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主要的组织形式有各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各种团日活动、民主生活会, 以及大学生村长助理。同学们通过到养老院、孤儿院进行看望开展联欢, 或给留守儿童捐衣捐物, 或到社区为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服务, 或到社区街道担任村长助理, 来了解社会, 深入社会。

4.学校组织的毕业实习类社会实践活动。

此类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 大多数学校把毕业实习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多安排与学校有合作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实习。毕业实习活动多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联系紧密, 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5.寒暑假带薪实习类社会实践活动。

此种寒暑假带薪实习类社会实践活动系近两年来在重庆开始实行的。此类社会实践活动由重庆市政府统筹规划, 由市教委和学校联合组织实施, 大学生寒暑假进企事业单位进行带薪实习。此类活动在重庆从2009年开始小规模实行, 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全市各高校大规模展开, 一次能够提供6000多个岗位。

(二) 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局限性分析。

现行高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同学们在毕业真正进入社会之前了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是一个提高自己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 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形式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意义上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过长年的经验累积, 从前期的培训、指导教师的任命、过程的监控、结果的反馈等, 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指导模式。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安全、经费保障、专业教师指导人数较少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度。导致很多同学们不能广泛参与, 不能真正地深入社会、走进基层, 了解社会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勤工助学类实践活动主要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做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等方面的兼职管理与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活动, 或者利用周末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兼职活动。此类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提高实践能力, 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与艰苦奋斗精神, 树立勤俭节约的风尚, 增强自强自立的信心, 为将来就业创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人员参与上在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学校类各种形式活动学生参与面比较广, 但是缺乏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多是学生自己策划组织的各种活动。毕业实习类活动是学校组织的有序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检验学生各项技能的一个有效措施, 更是学生就业能力综合提升的一个重要节点, 但是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 从学生就业找工作的时间上来看是十分不理想的。寒暑假带薪实习, 从时间上来看寒假由于包含春节直接导致很多同学不愿意参加, 暑假又和“三下乡”相冲突, 即使时间不冲突, 一般的学生也不会把整个暑假都花在两个社会实践活动上面。同时尽管是政府部门的统一安排, 但是仍然有些单位把这个仅仅当做是一项政治任务, 能够给学生提供对口的工作岗位的也不多, 能够给于学生在工作上面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的单位也比较少, 很多单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已为之, 导致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实习得到能力的提升。通过对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对大学生大学期间可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统一规划;二是对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的分类指导;三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四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就业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广泛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就业的有效性, 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的意识, 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二学校要统筹规划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从时间上科学安排;四是要对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专门的有效地指导;五是要从经费和人员上面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保障。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现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能力三个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能大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基础能力。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但各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它们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宣传倡导、时间安排、过程管理、经费保障等环节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从而带动就业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Z].2004-08-26

[2].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日报, 2009, 5, 3

[3].王小云, 王辉著.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7:1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10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强度上不够,也缺乏针对性: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就业率不高。我们分析这些问题,不难看出其解决的关键是要突出就业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从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创新进行探讨。

1 建立与企业无缝链接的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无疑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不二法门,如何培养?首先,在人才培养上要“适销对路”,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企业需求下安排进行,为企业提供“定单培养”服务。其次,为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适销对路”水平,确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全程就业指导、要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场所、兼职教师、企业信息,有利推进岗位高强度训练,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实践教学,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较强的就业综合能力。

2 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在校企双方的配合下开展,它是有效开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教学的首要前提,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对岗位操作技能的需求,才能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而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争取企业参与高职教学的全过程,是最好的途径与方式。

3 研究以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制定过程,最好是学校联合企业相关专家,与教研室老师讨论进行,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转化分析———确定课程模块———编写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分解工作过程,要将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并对工作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确定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4 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立足突出实践教学内容。

4.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培训学生职业岗位有关的技能、技巧,通常立足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际上,在此阶段要完成两类职业基础技能的培训,一类是简单的专项技能培训,另一类是复杂的专项技能培训。以《市场营销原理与实操》为例,如基本理论的培训属于简单的专项技能,一般在课程表内随堂分散进行;随后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广告策划等中高级基本技能培训,可放在企业进行,均为讲练结合型教学。该阶段结束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获得体验性认知,通过体验性认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2 加强职业综合技能培训

如《广告策划与管理》实践部分属于综合性技能,我们在上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参观调研增城市小楼镇度假酒店的调研,企业负责人员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做广告吸引目标人群;(2)投资的1.5亿在两年内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收回?(3)如何保证酒店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写出广告策划书,完成调研报告,根据目标市场设计新颖的广告,学期末企业验收学生的成果,对被采纳的方案,企业适当给予学生补助,这种项目导向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综合技能的培训,是产学结合型教学。

5 全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努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在学生毕业时,能拿到两个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制度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双证书”制度成为提高就业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可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均符合上述要求。

6 总结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突出教育质量,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0-2012年)。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是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这一基础上,能够形成目标突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高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应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将工作过程职业化,职业过程教学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走特色办学、创新发展之路。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本着这一立足点,本文拟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实施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等方面探讨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真正实现工作过程职业化,职业过程教学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实践能力,就业导向

参考文献

[1]洪惠明.实践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建构现代技工教育创新模式[M].中国校长领导力.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2]龙伟,李平.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山西省:经济师,2009年.

[3]赵玉.面向职业教育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培养的研究[M].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04年.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11

[关键词]襄樊学院 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王化凯(1956- ),男,襄樊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指导。(湖北 襄樊 441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资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06A17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42-02

不同的高校,其就业指导的重点、难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相对于国家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院校承担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一、襄樊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设计

1.以活动课为主,理论课为辅,构建就业指导课的结构体系。襄樊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结构由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由就业指导教研室协助教务处组织实施。活动课有两种实施方式,一是由公共必修课任课教师有选择地组织实施,二是由招生就业处与各系就业办组织实施。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择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四个部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职场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劳动法规与权益保护。活动课主要有以下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月(一年级)、大学生创业实践月(二年级)、就业指导服务月(三、四年级)、大学生模拟招聘周(三、四年级)、大学生专业技能拓展周(二、三、四年级)、大学生职业体验日、就业指导讲座、职业发展课题研究。

2.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构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襄樊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从大一开始开设。(1)大学一年级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基本的设计模式,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期待、制订生涯决策与计划、掌握有效的职业技能。重点是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及步骤等。(2)大学二年级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关系教育及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等。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了解创业知识及初步形成创业能力。(3)大学三年级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把握就业市场的特点,了解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就业市场情况做出职业抉择。重点是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程序、求职择业技巧等。(4)大学四年级(专科三年级)指导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形势,帮助大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开展就业形势预测、就业政策解读等。重点是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区域性就业政策与劳动法规。

目前学院开设的三门选修课中,大学生职场礼仪课主要讲授两大基本内容:一是有关大学生自我形象塑造的内容,具体涉及日常生活中的穿着打扮、言谈话语、举止行为、仪容仪态等方面;二是有关商务礼仪、办公礼仪及求职面试礼仪的基本操作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课主要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课堂团体心理训练进行就业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劳动法规与权益保护课主要讲授《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签订合同、薪资和社保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互动式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程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法。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我们构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如图1)。该模式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主题,以构建大学生就业知识体系和就业能力为核心,以五种不同的教学法为依托,构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导者的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以上五种教学方法贯穿到整个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之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和谐、有机的整体。

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完整性、全程化”模型(如图2)。即引导案例、导入新知,通过理论解读与活动课的演练构建就业指导课的知识体系,通过模拟应用达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迁移并转化为能力,最后经过反馈不断得到修正,使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的充分实现,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4.以学生评价为重要指标,建立就业指导课的评价体系。根据学院教学管理办法及就业指导教研室制定的《就业指导课教师手册》,以学生评价为重要指标,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意见反馈、学生学习成绩及教研室评价为主的三模块评价形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指标分为学生满意度、知识的广度、知识的深度、成绩合格率、成绩优秀率和活动课组织的效度六大项15个二级指标;定性指标包括教学方法、教态、与学生交流的频度和与学生交流的效果4个指标。实践证明,就业指导课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明显增强,表现出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转变了就业观念,他们能够积极响应号召,到基层就业。三是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能吃苦、动手能力强”。

二、襄樊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践及思考

1.校党委的重视。校党委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就业工作,明确提出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从体制、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树立学生群体品牌,赢得就业工作的主动权。在校、系两级均坚持实行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系两级就业工作指导服务中心,在思想上、组织上使就业工作的重心完成了从“毕业生”到“全体在校生”的重大转变。通过导师制、校系专人制、部门协作制,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学校满意及社会满意成为全校教职工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制度层面,将就业工作目标分解到《各单位双文明目标责任书》《系级教学工作评估办法》之中,从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强调本科教育“刚性基础、柔性方向”的理念和专科教育“就业为主、按需培养”的理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就业类别的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学生中强化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个体的就业主动性,使学生深刻理解“就业是自己的事”。

2.开展专题研究。近几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先后申报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式创新研究》《地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地方高校大学生新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等5个省级就业工作研究课题,已有部分项目顺利结题。先后在《中国大学生就业》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就业工作研究论文五十多篇。这些研究成果为学院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编写专用教材。从2002年开始,学院结合实际启动了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建设工作。2002年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读本》,2003年编写出版了《大学生择业与创业》,2005年组织编写了针对学院大学生使用的系列就业指导教材(讲义),2006年出版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择业指导》。另外,《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职场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劳动法规与权益保护》等教材正在编写之中。

4.重视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就业管理队伍。学院在2002年设立了招生就业工作处,下设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系设立就业办,由专人负责就业工作。二是建立一支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学院在2004年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已有四十多人。三是培养一批就业类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学院在校、系两级学生会成立了就业工作部,协助招就处开展就业工作。同时,还指导成立了就业信息协会、创业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社团,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平台。四是聘请各行各业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专家作为支持队伍,如邀请航宇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担任就业指导的教学顾问等。目前,学院与襄樊市二十多家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已经开设了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就业指导课的师资水平需要加强。学院的就业指导师资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教育学、心理学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课教师。他们主要以讲授理论为主,而往往忽视分析就业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实际经验。二是政治辅导员,他们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但理论知识不足,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校外人力资源专家,他们有丰富的招聘经验,但对大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以政治辅导员为主体,培养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学历,二是到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实习。

2.各系重视程度不平衡。尽管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但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各系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平衡,表现在:授课教师重视,而部分系领导不够重视;辅导员重视,而学生不够重视。今后,学院应该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开发工作,形成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完善就业指导课中活动课的开发工作,尤其是模块化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三是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及专用教材建设;四是依托校内的学科资源,成立职业咨询工作室,从心理指导、职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提高就业指导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大学生就业实践 篇12

——构建服务边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我校近十年来加快农学、农林经济管理、临床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科学、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园林专业、汉语言 (师范类) 等10个与新疆特色农业、畜牧业、化工等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目前石河子大学共有本科专业72个, 涉及农、医、工、经、管、文、理、法、教、史等十大学科门类, 较好地满足了边疆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石河子大学以培养适应新疆、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了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我校在不断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同时, 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与疆内160多个农牧团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三是毕业生理想信念与边疆建设相适应。兵团事业是石河子大学的根, 兵团精神是石河子大学的魂。石河子大学通过兵团精神全过程 (入学教育、学中、毕业教育) 育人、全方位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育人、多层面 (教育、教学、管理、服务) 育人, 使石大学子普遍养成了朴实的品质、奉献的精神、顾全大局的意识、自觉地将热爱祖国落实在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行动中, 将无私奉献落实在顾全大局献身边疆的行动中, 将务实创业落实在立足西部建功立业的行动中, 将开拓进取落实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行动中, 推动着边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形成服务边疆的就业指导体系。学校党委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贯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成立了校、院、系三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将就业率与学院领导干部考核评优挂钩、与学院年度招生计划挂钩、与学院申报新增专业挂钩、与教学质量评估挂钩。二是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定》、《石河子大学对到基层就业本科毕业生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是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如我校每年举办春季和秋季两次大型校园招聘会。四是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我校将就业指导课设为公共必修课, 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校党委周生贵书记、向本春校长、何慧星副书记、吴新平副校长等校领导亲自为毕业生上就业指导课。五是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文化展演、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我们都是一家人”民族团结晚会等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组织全校学生工作者与少数民族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开展一助一活动;全面实施“民汉同住”工程, 民汉学生同堂上课、同舍生活、同场运动, 互为指导, 相互学习, 转变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观念。近八年, 我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 居于新疆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前列。六是加大对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帮扶力度。如, 学校为贫困生报销部分就业期间车旅费 (100—300元) 。六是积极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我校面向大四毕业生开设了SYB创业培训计划课程, 同时认真宣传和落实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 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建立内地生源毕业生自愿留疆的“教育移民”新机

制。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招生, 内地生源学生占近50%。近八年来, 石河子大学逐渐建立起内地生源毕业生自愿留疆的“教育移民”新机制。一是建立促进内地生源毕业生留疆就业的校、院、系三级领导机制;二是建立学用一致的学科专业培养机制;三是建立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育人机制;四是建立促进内地生源毕业生留疆就业的服务机制;五是建立内地生源毕业生留疆就业的激励机制 (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典型激励、政策激励、物质激励) 。2002—2009年我校内地生源毕业生每年留疆率平均达50%以上, 已为新疆和兵团输送了6439名内地生源本科毕业生, 开创了“教育戍边”人才流向新疆的独特机制, 引起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中宣部的高度重视。

——唱响毕业生到边疆基层就业的主旋律。我校长期以来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为屯垦戍边服务, 鼓励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一是积极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二是设立“石河子大学基层奖学金”, 对于自愿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及以下单位就业的统招应届本科毕业生, 学校给予2000元的奖励。2009年, 学校拿出37万元对符合奖励政策的185名基层就业毕业生发放了奖金。近四年来, 学校为毕业生兑现基层就业奖学金106万元。同时, 2009年共为177名基层就业毕业生办理代偿资助209.48万元。三是通过举办报告会、讲座、组织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参观等活动, 形成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如, 我校各学院经常邀请在基层工作的校友回校为毕业生现身说法, 鼓励他们投身边疆基层建设。四是积极协助基层用人单位制定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近八年来, 我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到新疆、兵团基层单位就业, 其中, 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志愿者188人, “三支一扶”135人, 兵团选派生650人, 农村特岗教师235人, 城市社区就业近150余人, 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人数近8000人。

——积极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研工作。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研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2009年, 我校组织开展大型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研活动6次, 撰写调研报告、相关论文10余篇, 申请相关课题2项。如, 2009年4月, 招生就业处处长李孝光教授组织和带领农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等学院领导专门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基层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 并与农八师145团、148团就引进大学毕业生达成了相关协议。石河子大学校、院、系每年都会组织此类调研活动。

——为屯垦戍边事业培养了大批“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

上, 干得好”的人才。60年来, 石河子大学共为新疆兵团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10万余人。石河子大学毕业生坚守兵团事业, 弘扬兵团精神, 像一棵棵胡杨树, 遍及天山南北。据不完全统计, 兵团8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我校毕业生或接受过我校专业技术培训。兵团各级医技人员及中小学教师中70%以上是石河子大学毕业生或接受过我校培训, 机械领域86%、水利建筑领域50%的从业人员为石河子大学毕业生或接受过培训。

——大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得到社会认可。我校毕

上一篇:平衡报价下一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