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就业

2024-10-30

对于大学生就业(共8篇)

对于大学生就业 篇1

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大学生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以便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因为就业带给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很多,也很普遍,比如带来的自卑、焦虑、 盲目从众等消极情绪,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表现和特点以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自卑、自负、焦虑、盲目从众等消极情绪。大学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相互接轨的时期,由于他们的心智还尚为成熟,还没有一定的经受挫折的能力,所以,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危机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境,进而产生了一大堆消极心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许多大学生在面试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卑心理,对自己不自信,从而导致应聘失败,更加增加了自卑心理,久而久之,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敢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有自负心理,他们因为自己在学校成绩比较优异,所以,心高气傲,常常高估自己, 就业时,对工作的职位、薪酬等提出一大堆要求,自己不愿意降低标准,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焦虑和盲目从众也使得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康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各行各业经济都开始下滑,都开始大量削减工作人员,所以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更加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并且,现在有许多用人单位, 随意提高录用标准,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二)高校原因。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费用以及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就业率,急于扩大招生规模,从而使得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但是,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根本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就使得大学生根本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不能很好的适应职业的需求。并且,现在许多高校的教育机制不合理, 就业指导方式比较单一,专业人员缺乏,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危机。

(三)个人原因。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 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 理想就业期望值较高,而自身素质和能力又不足,在临近毕业求职过程中因屡屡碰壁而产生焦虑情绪。

三、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一)构建长期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大学生就业危机干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所以一定要构建长期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指导。辅导员平时一定要多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进而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学校要选取具备专业素养和良好心理教育的人员,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落实,可以通过建立就业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和就业心理危机评估体制来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进行提前预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提升辅导员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一定要提升辅导员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辅导员自身要树立起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的工作理念,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来影响学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重新获得自信和勇气。辅导员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隐私,辅导员一定要尊重,不能强迫学生,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很好的去面对所有困难。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定时的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便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对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一定要很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竞争都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风险,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频繁出现,这就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很好的维护高校秩序稳定,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的人才危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对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很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成敏.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S1期.

[3]马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S1期.

[4]张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0年第03期.

对于大学生就业 篇2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毕业生有着极大的就业压力。那么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讲,就需要将职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本文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度,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新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辅导员 高职学生 就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过渡到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虽然高校以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使学生更好的就业,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那么就给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1.高职学生就业新问题

一是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越来越多,这样就存在着重复设置专业的问题,人才数量远远超出了社会需求,并且盲目设置的专业,也不符合于社会的具体实际需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新问题。

二是高职院校没有做好学生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知,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没有较高的素质水平,很多学校依然是被动就业,在学生就业方面的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

三是部分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科学的认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能力满足不了岗位的需求,不认可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是在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学校之间没有搭建起沟通机制,没有畅通的就业渠道,学校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供机会来促使学生更好的就业,但是局限性较为严重,无法促使学生更好的就业。

五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丰富,但是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就业时,抱着过大的期望,比较的盲目,并且希望找到一个轻松的工作,没有吃苦奋斗的精神。

六是大学生不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求职技巧方面比较的欠缺,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将职业规划课程开设了下来,但是没有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开课时间段,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具体需求不够吻合。

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就需要重视目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好的就业。

2.从辅导员的角度分析高职学生就业新问题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有效渗透就业指导工作,要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并且将就业指导课程加入必修课程范围内。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首先是前期指导:学生刚刚进入高职院校,往往会感到陌生和迷茫,那么就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于大一阶段,将本专业的特点优势以及就业方向等详细介绍给学生,促使其充满自信,对本专业充分了解,更好地加入到大学学习中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可以对本专业进行初步了解,并且找到未来适合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奋斗方向进行确定。辅导员要对新生入学教育和主题班会充分重视,促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组织各种活动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为了实现自己规划的职业生涯,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水平。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特长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对自己充分了解,如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等等,通过正确的认识,来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坚定奋斗的意识。

其次,早作准备:高职学生接受过相关学习之后,就会初步确立一个短期目标,考虑在大学生涯结束之后,是立即就业,还是继续接受学习;对于辅导员来讲,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差异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实践。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是增加体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以此来获得锻炼和提高;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如文体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等,还需要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做一些兼职等等。此外,学生还需要体验其他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就业调查:辅导员除了从思想层面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就业指导,还需要对就业方面的信息内容进行充分关注,并且向学生及时反馈这些信息,科学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结合分析结果,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促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学生自身来讲,也需要对社会动态以及其他行业信息充分关注;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以往就业的学生回校交流心得和经验。另外,在寒暑假时,鼓励学生进行就业调查,促使学生明白就业单位的具体需求,结合调查结果,对自己的时间作更好的规划,积累经验,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是进入角色:大三阶段是非常重要和紧张的,学生在为最后的就业作准备和奋斗,辅导员已经与学生朝夕相处了两年之久,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那么就需要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启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对职业方向进行调整;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要经常召开一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其实有多种选择,如专升本、就业以及创业等,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选择奋斗目标。辅导员要经常召开一些班会,针对个别学生的疑惑和不解进行解答,将国内就业形势介绍给学生,要促使学生对校园招聘会以及其他的相关招聘信息充分利用,掌握丰富的面试技巧,并且还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培训,如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公文写作等等。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了解,然后通过单独谈话等方式,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二是构建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网络:学校要及时向学生公布人才需求网络,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毕业生求职档案的构建工作;另外,也需要促使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的具体优势和特长等内容充分了解和把握,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还可以构建一些其他制度,来促使学生能够最快地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为了促使毕业生之间能够有效地交流和互动,就可以利用QQ和微信等,构建班级群,来交流择业信息和就业经验。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招聘会,来丰富学生的应聘经验,了解到面试就业的具体流程,做好准备工作。辅导员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不能够只看企业的表面情况,需要综合分析其发展前景,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以得到提高。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那么每年出现的毕业生就越来越多,远远超出了社会上的就业需求。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就需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本文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度,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新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对于大学生就业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教育;就业指导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特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追求知识,注重实用。广大在校的职专生能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上的作用、地位和价值,普遍比较重视读书学习,获取知识,同时在专业的选择上倾向于一些技术类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建筑、美术等,表明他们在追求学历的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以利于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择业中过分强调自我,讲究实际。调查中,把工资、福利放在首位的有36.8%;把工作环境放在第一位的占44.7%;“符合个人特点或兴趣”占20.1%;选择“根据国家社会需要就业”占32.8%。可见,当前职专生中,反映在就业取向的价值观方面,对于追求个人名利,选系统、选地方,不顾工作需要,单看生活、交通、条件等现象仍较为严重。对职专生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诸关系的教育,迫在眉睫。

3. 择业过程中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调查中,认为“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的观点正确的占35.9%;有10.1%的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正确的。有27.6%的学生对于见义勇为如“为保护国家钱款与歹徒搏斗而致残行为”表示“很可贵,很高尚”,而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会考虑一下怎样做”,“英雄伟大,但自己不能学”,“为人民服务精神高尚,但难以实践”。这表明:职专生正处在思想转型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关注个人经济、个人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失去正确引导,将使理想信念、社会道德淡化而私欲膨胀。在精神与功利之中,我们必须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答案。

4.就业中更加趋于务实,倾向实惠。有的职专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有的职专生在人生价值观“奉献、索取”的关系上,讲奉献少,讲索取多了,讲有偿服务多了,讲共产主义理想少了,讲实惠多了。从君子耻于利转变为金钱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证明。在奉献与索取、义与利之间的价值选择上,二者并重。“到外资企业去,到挣到最多钱的地方去”成了多数职专生的取向与追求。职专生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社会进入一个新世纪,我们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和信息时代的挑战。

二、积极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教育

1.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着手,加强学生就业观的形成。 首先,职业兴趣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对职业的接触、了解、认识,逐渐形成的。人的成长方方面面都要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对人职业兴趣的影响,一是有意识地向子女灌输对某种职业的评价或看法,甚至进行专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二是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文化程度、思想水平、职业等因素形成的家庭氛围和心理状态,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主要来自学校教师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和专业知识,而学校开展的职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朋友、熟人的职业及关于职业方面的评论,还有社会舆论的导向,都会影响着人的职业兴趣形成。 第二,使学校、家长认识到职业兴趣的形成、发展是一个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模糊到明确、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它经历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在教育过程中遵守这个规律,善加引导。第三,让学生认识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任何职业都是社会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就个人的发展和成就而言,仅有发展方向的不同,不存在高下之分,成功不在于从事哪种职业,而在于是否从事了创造性的劳动。社会职业中的任何岗位都大有可为。只要我们自己有干好工作的决心和本领,有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就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就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让学生参加有目的的职业实践学习,体验职业的乐趣。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而且要在实践中学。通过职业实践活动能深入了解认识职业的社会价值、特点等,并体验它的乐趣。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都有一下的时间到校内或校外的专业实习室实习。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后,要到计算机房“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学习电工学后要到电工实验室做实验。另外,学校还要安排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实践。这些都是了解职业、体验职业并从中认识自我、发展职业兴趣的极好机会。 最后,培养学生广泛而有中心的职业兴趣。现代社会要求人的职业兴趣应是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相结合。因为广泛的职业兴趣能减少人们在职业选择上受到的限制,在职业有变动时也能较快地适应新的职业。但要切忌被动多变,过去的兴趣不断由新兴趣代替,这样将一事无成。中心兴趣能使人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深入钻研,并容易有所发展或成就一番事业。

2.多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就业意识。职业教育在多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实施就业指导系列化教育,从学生入学到实习就业,全过程、多角度规范学生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这不仅是教给学生谋生的手段,更是传输一种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谋求发展提高的职业意识,为学生走向社会开创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培养学生的就业兴趣与就业技能。入学前,学校要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概况,以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情况;介绍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激发其学习、就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入学后,学生要通过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以及各种技能实习、实训,特别是通过顶岗实习,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塑造职业性人才,按照市场的要求,树立学生的就业观。要对学生的就业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的发展为指南进行引导,加强就业兴趣的培养。当然这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了解市场的变化,了解社会的需求信息,以便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

1.学校要专门成立就业领导小组,收集市场信息,把握好学生的心态,既要避免学生就业时的盲目性又要避免使学生失去机会,争取使学生按照自己兴趣找到满意的工作。

2.学校要为学生举办行业宏观形势分析报告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既不自暴自弃,又不好高鹜远,摆正位置,认清形势,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迎接就业挑战。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律教育。如:劳动用工制度,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等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择业技巧指导。

5.精心组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架起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何晓红,白玲.从就业后的职业问题看在校生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13(1).

[2]孙启林著,职业教育[M].世界教育大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

[3]张宇峰.白炎根.职校生职业教育状况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2012(7).

对于大学生就业 篇4

首先,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调适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合理分析面对求职就业的误区和困惑。由于2012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 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之间无论从人数还是毕业生和职业岗位的相符度都存在着较大矛盾, 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调整好健康的就业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另外, 在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跨市、跨省、跨行业的就业情况, 这类求职者中存在人生地不熟、行业陌生、社会关系简单等求职不利因素, 他们更需要求职就业的良师益友, 以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及时纠正就业误区。虽然心理健康类课程目前正作为公共必修课广泛开设于各大高职院校, 但基本上针对大一时期的新生;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则广泛开设于大二时期, 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历进入职场的适应期所急需的相关心理辅导提早加以指导。

其次,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深化了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是就业的重要准备, 就业是学业的最主要目的, 而职业生涯规划又与就业紧密不可分。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 以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 放低姿态学会从自身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出发, 时刻警醒自我要合理认识自己, 明确目标并为之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好准备。通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 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求职模块进行合理分析和筹划, 更加清楚自己在未来面对求职挑战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 在校就读时期要重点学好专业技能, 求职时期要学会积极搜集招聘信息搜集, 面试阶段要熟练掌握求职技巧等等。可以说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前警示并指导在校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具体地做好规划。

再次,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学生未来顺利的发展取决于职场的成功, 而职场的成功恰恰起步于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仅起到了帮助毕业生适应职场的过渡作用, 它更让学生明白:就业是一门伴随其终生的课程, 无论自身是否在校就读, 也无论自身的事业成功抑或挫败, 始终要寻找自身职场上的良师益友为自己的成功指点迷津。同时, 职业的选择, 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毕业生在择业时若能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为理论支撑, 结合个人客观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经济形势, 从全局出发, 从实际出发, 必然能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另外, 通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 培养学生能从小事做起, 能为学生的工作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将远大的理想落实到现实努力之中, 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 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最后,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还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今年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 对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做出明确部署, 尤其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意味着国家正在从战略高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理念观念上进行深刻变革,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自我审视, 正确地协调和解决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 可以将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大学生, 让大学生明确高等教育中正在发生的变革, 帮助高等教育改革更好地实施下去, 也帮助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改革获得真正有益于自身求职的技能和机遇。高等教育改革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 它需要全党全社会长久持续的努力。

总之,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警示学生做好在校就读期间专业技能的学习, 提示学生积极面对市场经济中求职面试的筛选, 更为我国目前深入持续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搭建良好的实施平台, 是一门极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实用课程。

摘要: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开设于各大高职院校,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本文主要探讨该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包括进行心理调适、深化职业生涯规划, 并分析了该课程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对于大学生就业 篇5

首先,社会学将人脉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人是具备社会属性,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父母这样的血缘关系才有了我们上大学的可能,才有了真才实学的前提;人类一直以来都具有群居的社会习性,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在尚未知道知识为何物前就学会了互相沟通、合作捕猎,由此可见,与人交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作为一个人必要的前提,是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的必备品质,试想,一个人要是连做人的根基(反驳:讨论一下根与叶的问题。人脉与知识哪个是根?根深而枝叶茂。)都失去了,那他拥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心理学将人脉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对于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脉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将的必要前提。试想,像马加爵,药家鑫那样的同学即使有了再好的知识武装,但处理不好人脉,哪个企事业单位敢录用他呢?

其次,人脉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实力。大学毕竟和高中不一样,它是社会的缩影,是我们步入复杂多变社会前的预演。美国著名的人脉学大师卡耐基曾说过:成功=70%的人脉+30%的知识。可见在当今社会,人脉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认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不靠得住,就看关系如何。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希望凡事凭本事,而讨厌“拉关系”的行为。殊不知,一个毫无能力的人,是无法依靠人脉而成功的。但是,缺乏良好的人脉,能力再强,也无法顺利地获得成功。三国时期杨修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最后却被曹操杀害,不得善终。是因为他的知识积累太多,遭曹操妒忌?显然不是,是因为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处理好他和曹操间的关系,恃才傲物,最后惨死也是命中注定。杨修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单单有知识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自己和社会上其他人间的人脉。

再次,我方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相比知识来说,人脉则是更加重要,它是一种机遇,一个门槛。它可以把原本发光的金子更加光芒耀眼。对于我们现今的大学生就业难道的真的对我们的专业知识一点都不具备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就业时会这么困难呢?原因就是我们社会关心的不足,就业信息不通畅,导致怀才不遇,英雄不用武之地情况的发生。这样就是为什么有53%的人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就业时社会关系比较重要的原因。在网络信息时代,良好的人脉更是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信息资源。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得益于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与合作伙伴保罗·艾伦和鲍尔默的默契配合,优势互补,这就是人脉的影响力。

对于大学生就业 篇6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稳定率;原因;建议

中国分类号:G455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学生的就业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度重视过,对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也制定了很多具体的措施。表面看,高职院校毕业似乎供不应求,可是,现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却在逐年下降。很多学生就业不久就会选择“跳槽”。显然,对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稳定率不得不引起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思考。尤其高职院校的自身更应引起重视。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普遍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尽管近几年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我校仍然保持着96%甚至更高的就业率。除了少数学生选择自主择业外,多数的学生还是依靠学校这个就业平台就业。第一次就业的岗位基本上和所学专业结合的比较紧密。仅从第一次就业率来看,似乎很好,但是问题很多。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就业不稳定即所谓的稳定率低。据调查,第一次就业后一个月内离开岗位的大概占(5~8)%左右;三个月后离开岗位的约占30%。半年后更换岗位的超过了40%,一年后更换岗位的达到60%之多。有的专业甚至达到了更高的比例。很显然,就业不稳定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生就业稳定率低的六大原因

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之大,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高职生的就业率之所以低,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六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思考。

1、用人單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企业只是把高职生当成了一种低廉的劳动者。招收高职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补充简单劳动力。他们认为,高职生第一年是实习期,不仅好管理,而且比起用社会劳动者要划算。因此,提供给高职生的岗位本身多以简单劳动、低薪资岗位、简单操作工为主。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造成择业不理想必然造成就业不稳定。现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靠学校推荐就业,而学校又只是依靠过去一些长期合作单位对学生进行推荐,有的只是在网上发布学生的毕业信息。这样就业渠道不够宽敞,如何能让高职生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稳定地就业呢?显然是困难的。要完成学生的就业安置,必然会造成学生择业不理想的现象。

3、用工单位的不实宣传造成就业稳定率低不可小视。企业或用人单位的用工宣传,很多与实际用工情况不相符的情况。有的故意夸大待遇,有的故意隐瞒不利因素。这些不实的宣传主要表现在薪资、住宿条件、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工作时长等方面。由于这些不实的宣传,造成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不信任,引起就业后学生的不满意。所以有些学生就业后有被骗或被卖的感觉。实际上是一些企业不真实的宣传造成了学生对企业、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不了解。所以学生就业不久也会很无奈地选择离开。

4、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差别过大造成了就业稳定率的下降。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对将来的工作和待遇上有着很多过高的期望值。有些认为工作后不久就应该提薪资,提职。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尤其是制造类、加工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到一线岗位就业。可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第一线工作。因此,当现实情况与期望值出现差距的时候。有些学生不得已选择离开岗位。

5、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大多只有20岁左右,多为独生子女,基本上都是90后一代,恰恰是这些学生最容易遭遇挫折。而他们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等方面又比较脆弱。在遇到困难和比较艰苦的工作时往往选择逃避。

6、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缺陷也会引起学生就业的不稳定。目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实验实训的教学、操作技能的培养甚至包括专业的设置等等或多或少地与现实有些距离,而且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当教育方法、培养模式等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的时候,必然会导致有的注重理论教学,有的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注重基本素质的教育等等,这样可能造成学生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就会导致学生工作初期的不稳定。

三、关于提高高职生就业稳定率的几点建议

1、社会、学校、家庭都来关心高职院校毕生的就业。高职院校生的就业不只是学校的事,也是社会和每个学生家庭的事情。金融危机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各界都要把大学生的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要加强用人单位对招录高职院校学生的监管力度,尤其对那些做不实用工宣传甚至干脆欺骗学生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和惩处。在每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间也能搞些专门的招聘会以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使其能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高职院校自身也要不断完善和健全自己的就业体系,不怕花人力和财力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2、高职院校要和用人单位一道加强就业指导和岗前培训。目前各高职院校虽然都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和岗前培训,但是不少学校和企业采取的力度不够,有的只是把它当成了一种形式,有的只有有限的几个课时。很显然,不够重视。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达到稳定就业目的。

3、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和家长进行就业观念的更新。学生的就业不稳定,不光是学生的问题,有的也是学生家长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就业不满意也会怂恿学生辞工,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有些学生和家长就业观点落后、就业期望太高。学校要和家长一道教育学生从基本做起,从平凡做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4、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初期的跟踪辅导和管理。就业最不稳定的时期就是就业初期。这时学生的思想最不稳定,对社会的很多方面不适应。学校要认真负责地对他们在专业、思想、为人处事等诸方面进行帮助和指导。可以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跟踪他们一至三年。对于那些就业确实不满意的学生可以考虑重新就业。

5、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就业初期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把那些不适应学生就业的教学内容减少,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先在企业实习,然后就业。经历了实习阶段,学生对社会对职业有了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就业也就更加稳定。

对于大学生就业 篇7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一直以来, 我国人口过剩, 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在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 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 初级工占60%左右, 中级工占3596, 高级工仅仅只占3.5%, 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 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据调查, 目前我国一名高级钳工的年薪可达几十万元, 其身价已远远超过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以此看来, 职业技术教育前景广阔, 人才就业发展大有可为。但是, 现实中又出现了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每年招生时门庭冷落, 许多职业院校招生困难, 面临学校解体的局面。其实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是孤立形成的, 而是由于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从社会方面看来看, 一是, 劳动力供大于求。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增加到8.3亿, 其中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为5400万人, 远远超出了国家所能承受的就业能力。二是, 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 减员增效, 下岗分流, 加之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劳动力就业岗位减少, 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三是, 就业环境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的改制、改造步伐的加快, 关、停、并、转力度的加大, 用人单位片面要求高学历, 大专以上学历成为许多招聘单位的起点线, 普通高校毕业生挤占中专、技校毕业生适宜的工作岗位。而且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 这种现象将更加严重。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居城市就业市场。目前我国农村现有1.5亿剩余劳动力, 其中一部分涌人城市谋求职业, 从而更增加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尽管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一些不理想, 但是在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对高职院校学生偏爱的事实。如, 一些机械专业技工、会计、计算机人才等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单位对刚毕业的本科生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两者做选择的时候, 很多更对蓝领技术人员偏爱有加, 在上海、广州的精英人才招聘会上, 不断出现高级蓝领技术人员月薪超过硕士研究生, 年薪高达几十万元不等。根据某上海研究所对我国63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及10家企业的调查, 有三分之二之多的企业认为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生产一线岗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将把招收中、高职校毕业生放在优先考虑对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引起所有人的关注。2005年是扩招后的第二个高校毕业生高峰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38万, 比上年增加5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 比上年增加了75万人, 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据报道, 高职生首次就业率实际只有50%左右。

1. 从学校方面来看

一直以来, 职业院校习惯于计划经济的课程设置, 专业技能模式化、固定化, 专业知识单一化, 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如, 当车工的不会开刨床, 开车的不会修车等等。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内容上, 与市场发展要求脱节。很多学校在专业课的内容上与市场需求相离甚远, 没有注意到社会市场在变化而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上还保持着原地踏步的状态, 忽略了学校的教学投入与市场需求想是适应的重要关系。学无专长, 学用脱节, 人为的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滞留。另外, 一些学校一味强效理论教学, 忽略了学生技能技术的熟练度培养, 使学生在校期间丧失实际操作能力, 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至于造成学不至用, 在社会需要时手足无措。

2.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学生自身的很多问题也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一些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只注重工资薪水的收入, 要求收入高、工作条件好, 能符合个人兴趣爱好, 能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等等, 对工作的环境、条件、工作强度和工作报酬过分挑剔, 宁可待业, 也不肯去自己认为不理想的单位就业。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是造成大量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在挑选工作岗位的过程中, 不能正确估价自己, 对自己期望值过高。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背离, 还是一直强调个人意愿, 对眼前的工作挑肥拣瘦, 稍不满意就处拒绝姿态。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原因, 有自卑心理, 习惯于高校大学生、博士生等对比, 觉得自己在就业中缺乏竞争资本, 结果被招聘单位淘汰。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

1. 强化技能实践为主的办学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经过调查以后我们发现是受其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就业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所影响。毕业生实际的受教育上岗情况与我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适应。在高职院校教育中, 一定要从学科中心转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模式。首先, 必须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培养技术为重点的职业院校, 其专业的技术课程必须要多于文化基础课的课时, 加强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为主多给学生实习技术、展示技术的机会。使学生在职业院校的学习过程中, 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形成了熟悉的职业技术技巧, 促使其毕业以后顺利就业。不会由于技术的不熟练而被用人单位淘汰。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技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首要条件。

2. 建立新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飞速发展, 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分配制度由过去的计划经济统包统分, 变为推向市场双向选择, 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彻头彻尾的发生了变化。从角色上来看, 学校由执行国家分配计划, 掌握毕业生分配大权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当今指导学生就业, 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组织帮助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中介地位的莫大改变。为此, 学校必须建立新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 配备专门人员组建就业指导机构, 负责学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首先, 其可以为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服务, 牵线搭桥, 为还未踏入社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用人单位认识学校, 可以自主选择其岗位最合适的学生, 学校成为了向社会展示人才资源的窗口;三是成为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教育学生的阵地;四是成为沟通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关系的桥梁;五是通过反馈信息, 形成对学校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六是解答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咨询处;七是开展创业教育, 指导创业活动, 开辟创业园地, 提倡学生艰苦创业, 自立门户增加就业渠道。

3. 强化学校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职业院校要比普通的高等教育招生范围更宽广, 应本着其特殊的优越性, 按照人才的需求模式瞄准市场的灵活多样性, 可开设短期的职业技术培训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人才。如, 二年、三年制中专、大专班, 个别学校还有四年制本科班, 采用长短结合, 以短养长, 以长补短的多渠道、多层次适应市场, 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灵活办学机制。

单位用人有季节性, 不可能坐等学校的毕业生。为此, 职业院校要发挥“短、平、快”适应性强的办学优势, 采用快班、慢班和常规班相结合的办学方式, 满足市场需求。也可采取不同季节招生的方式, 把毕业生化整为零, 一方面减轻了毕业生就业的时间压力, 同时也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才在时间上的不同需求。

职业院校应突出职业特性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对准市场设专业, 对准岗位设课程, 使学校所设专业紧紧跟踪市场的热门专业, 打破学校专业设置远离社会需求, 专业划分过细的传统模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对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开绿灯, 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上。要在教学、实训和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高超的技艺, 成为适应工作快, 换岗能力强, 操作技能好, 社会欢迎的技术人才。

4. 通过宏观调控促使广大学生报考紧缺专业

在高职院校而毕业生一直面对的就业难局面, 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专业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不切实际的一味开始所谓热门专业, 结果造成了大批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形成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使一些“非热门”专业学生的自尊心收到了伤害。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的专业报名者却屈指可数, 建议针对目前一些技术类专业招生, 实施政府补贴或由企业给学生发放生活津贴, 增强该专业招生的吸引力, 及时弥补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对相关高成本专业、招生难和冷门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或补贴。如焊接、建筑、船舶电气技术等都是国家非常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 就业指导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阶段性工作, 其贯彻着教育的自始至终, 对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新手入校开始, 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随之慢慢因地制宜进行全面健康的调整, 帮助指导学生更合适的选择、分配今后的正确的职业定向。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生意愿, 帮助其选择所修课程, 为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就业辅导课和一些成功人士经验传授讲座及企业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职业发展和择业的良好建议的系统知识。学校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参加自己相关专业和今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 如果有条件可以允许学生到企业中感受真实实践经验, 对一些可预见的、不能预见的技术故障给予实质性锻炼, 以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 获得在校内无法学到的工作经验。在学生的毕业阶段, 学校也应对其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 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积极推荐保送, 对学生面临压力大的社会进行择业心理咨询和相适应的调试, 帮助毕业生掌握和了解一些应聘、面试的方法技巧等等, 使学生各方面的的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和完善的准备, 增强其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形象推销能力。

5.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生服务网络

从宏观层面上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 诸如建立地方各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 加强政策引导力度, 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职业指导服务, 搭建施展才华舞台, 全面发挥其公益性和主渠道作用。职业学校要成立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常设机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定期联系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服务制度和毕业生推荐就业信息网络系统, 开展全员、全过程就业服务, 促进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同时结合学校职业指导实际, 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开展创业教育服务。

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在2010年, 我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范围扩大到73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 共计划招生25505名, 可见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重视程度。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余克秋.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04) .

[2]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 2010, (01) .

[3]蒙维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3) .

[4]黄联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四个层面建设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 2010, (05) .

[5]王任达.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2005.

[6]冯健榕.高中新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对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 篇8

自古以来, 各位专家学者就把学习态度摆在高于学习成绩的地位, “秉烛夜游、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无一不在赞誉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结合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作风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学风的内容。

学校的学风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评论和选择, 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和未来命运。因此, 作为学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至关重要。但是通过观察大学生 (以青海大学全体学生为例) 平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下现象。

1.部分学生沉迷于游戏、电子书, 且通宵沉迷其中, 白天逃课来补觉。

2.部分学生白天按部就班地在上课, 晚上熬夜到零点左右开始睡觉, 业余时间全部在床上度过, 玩儿手机、看电子书或者看电视剧。

3.部分学生虽然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上自习, 但整个上自习期间都是通过玩儿手机来度过的。

二、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 而高等教育的目的即是实现素质教育, 要求学生自觉用最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 注重全面发展,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现状却不太好, 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存在很多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高中阶段大家把考上大学作为目标, 以此来鞭策自己刻苦学习, 而进入大学以后, 伴随着前期目标的实现, 大部分学生便松懈了, 生活变得没有目的, 很空虚, 再加上大学的“窄入宽出”性, 一旦进入大学, 部分学生便抱着拿到毕业证就可以的心理, 得过且过。

2.对高等教育的不合理评价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受当前环境的影响, 部分学生认为初中、高中为了升学, 压力太大, 进入大学以后应该放松, 不应该把精力再放在学习上了, 玩儿得开心才最重要。殊不知大学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时候, 高等教育才是由内而外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摇篮。

3.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及自制力太差。从高压的高中进入业余时间充裕的大学, 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太过清闲的生活, 一时间无法平衡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养成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4.太过浮躁, 不能静下心来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近年来, 急躁、焦虑已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网络的普及让大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 竞争压力的加大也让他们更加急于求成, 无法安心于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 更不用说学术研究了。

三、大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完成。而分析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以下便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方面。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道听途说却信以为真, 给大学生灌输一种“大学就是用来玩儿的”的错误思想, 而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 阅历不够, 自身缺乏判断力, 进而进入大学以后产生了一种不学习还自觉其美的心理问题。

2.社会方面。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部分学生认为大学里的学习只需要做到考试不挂科就行, 缺乏一种精益求精, 为了学到专业知识而学习, 为了养成学习习惯而学习的观念。

3.学校的教学体制方面。在大学普遍存在大班教学的现象, 通常是一间教室坐了一百多名学生, 学生的听课率很低, 再加上实行抽查点名制, 导致部分学生抱有侥幸心理长期逃课, 教学成果自然很难得到保证。另外, 大学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从而导致了科研成果强大而教学成果寥寥无几的不正常现象。

4.学生自身方面。首先,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是90后, 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对未来、社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其次, 部分大学生自制力太差, 抗压能力不够强, 缺乏主见, 人云亦云, 在迷茫无助的时候选择随大流, 学习态度不端正。

四、解决大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的对策

1.提高家长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他们的很多想法会对孩子产生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从根源着手, 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首先应该纠正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思想偏差。具体方法如下:新生入学前给新生家长会, 让家长明确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录取通知书中附上致家长的一封信, 让家长明确学生在大学四年应该完成的任务。

2.将高校的思想教育真正提高到思想层面, 而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表面课程。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 究其根源是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因此,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狠抓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建设过程中要, 我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缪娟.大学生学风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6 (Z1) .

[2]李滨.对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 2009 (4) .

上一篇:子宫切除术的心理护理下一篇:西部医学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