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交流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共10篇)
《互相交流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1
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每句划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6. 下面加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 .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8. 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5.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6.B (A 项代词/ 助词,提宾标志 B 项代词C 项推托,借口/ 言语 D 项表顺承/ 表转折)
7. 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吗)
9.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谭木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2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2)白知府这个人物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DA
(2)①映衬了主人公形象。白知府有奇痒、失眠的病症,用谭木匠的梳子梳头,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并且写白知府深入百姓家听说谭家药铺梳子的奇效等,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谭木匠医术的高超。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白知府对谭家药铺的梳子让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事的好奇,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照应了题目,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对白知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引出介绍老谭的女儿相关情况:会把脉,甚至会制作木梳,所以也可以把老谭的女儿称为“谭木匠”,照应题目,突出、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答出其中任何两点给4分,疏通语句1分。意思对即可)
(3)①有男儿气概。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
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
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第一次“微微一笑”,是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让人感觉到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神秘。
② 第二次“微微一笑”,是当白知府问老谭的梳子能不能治疗失眠、奇痒时,他要求白知府交定金,“微笑”的背后,足见他对自家梳子充满信心。
《老师的泪》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篇3
①八年级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②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③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④“齐玉。”杨老师叫我。
⑤我发怔。
⑥“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⑦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⑧“你——你请出去。”
⑨我懊丧地走出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⑩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了。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着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该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1.文章开头说“我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__________的外表和______的心灵。
3.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
请你简要回答: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当时怎样的心理?
B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__________________的赞歌。
6.文中杨老师对“我”说:“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老师像妈妈
2.美丽 纯洁
3.A处表现杨老师羞恼(难堪,生气)的心理,
B处表现杨老师对恩师的怀念、感激(崇敬)之情。
4.(1)老师的泪 (2)老师的教诲(老师的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5.爱
英语专八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4
In some countries where racial prejudice is acute, violencehas so come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as a means of solvingdifferences, that it is not even questioned.There are countrieswhere the white man imposes his rule by brute force;there arecountries where the black man protests by setting fire to citiesand by looting and pillaging.Important people on both sides,who would in other respects appear to be reasonable men, get up and calmly argue in favor ofviolence – as if it were a legitimate solution, like any other.What is really frightening, what really fillsyou with despair, is the realization that when it comes to the crunch, we have made no actualprogress at all.We may wear collars and ties instead of war-paint, but our instincts remain basicallyunchanged.The whole of the recorded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that tedious documentation ofviolence, has taught us absolutely nothing.We have still not learnt that violence never solves aproblem but makes it more acute.The sheer horror, the bloodshed, the suffering mean nothing.No solution ever comes to light the morning after when we dismally contemplate the smoking ruinsand wonder what hit us.The truly reasonable men who know where the solutions lie are finding it harder and herder to geta hearing.They are despised, mistrusted and even persecuted by their own kind because theyadvocate such apparently outrageous things as law enforcement.If half the energy that goes intoviolent acts were put to good use, if our efforts were directed at cleaning up the slums andghettos, at improving living-standards and providing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for all, we wouldhave gone a long way to arriving at a solution.Our strength is sapped by having to mop up themess that violence leaves in its wake.In a well-directed effort, it would not be impossible to fulfill theideals of a stable social programme.The benefits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constructive solutionsare everywhere apparent in the world around us.Genuine and lasting solutions are always possible,providing we work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aw.Before we can even begin to contemplate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races, we mustappreciate each other’s problems.And to do this, we must learn about them: it is a simple exercisein communication, in exchanging information.‘Talk, talk, talk,’ the advocates of violence say, ‘allyou ever do is talk, and we are none the wiser.’ It’s rather like the story of the famous barristerwho painstakingly explained his case to the judge.After listening to a lengthy argument the judgecomplained that after all this talk, he was none the wiser.‘Possible, my lord,’ the barrister replied, ‘none the wiser, but surely far better informed.’ Knowledge is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towisdom: the knowledge that violence creates the evils it pretends to solve.1.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A] Advocating Violence.[B] Violence Can Do Nothing to Diminish Race Prejudice.[C] Important People on Both Sides See Violence As a Legitimate Solution.[D] The Instincts of Human Race Are Thirsty for Violence.2.Recorded history has taught us
[A] violence never solves anything.[B] nothing.[C] the bloodshed means nothing.[D] everything.3.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ruly reasonable men
[A] can’t get a hearing.[B] are looked down upon.[C] are persecuted.[D] Have difficulty in advocating law enforcement.4.“He was none the wiser” means
[A] he was not at all wise in listening.[B] He was not at all wiser than nothing before.[C] He gains nothing after listening.[D] He makes no sense of the argument.5.According the author the best way to solve race prejudice is
[A] law enforcement.[B] knowledge.[C] nonviolence.[D] Mopping up the violent mess.答案详解:
1.B 暴力难以消除种族偏见。文章一开始就提出有些国家种族偏见严重,而暴力却是公认的一种解决方法。白人采用暴力镇压,黑人以防火、掠抢为反抗。而双方的大人物平静地论及暴力,似乎这是一种合法的解决方案。作者就此指出人类的进步只在于表面――衣饰等,人类的本能没有改变。整个有记录历史的文件没有教会人类任何东西。这是真正令人可怕的事件。
第二段论及真正有理智的懂得解决方案所在的人鼓吹法制,人们不停。他们反而收到轻视、迫害。作者就此提出假设,答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嗜法制,以法治理。
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交流、对话”是了解双方问题的前提,即使暴力者不同意,但知道暴力制造它假装要解决的罪恶,是智慧聪明的必要前提。
A.鼓吹暴力。C.双方重要人物都把暴力作为合法的解决方案。D.人类的本性是嗜暴性。
2.B没有什么。第一段中就明确提出整个人类有记录历史又长又臭的暴力文件记录,一点都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
A.暴力解决不了任何事情。C.杀戮(流血)没有任何意义。D.一切。
3.D在鼓吹法制方面有困难。答案在第二段,真正有理智的人鼓吹法制,遭到同类们的轻视、不信任和迫害。他们发现要人倾听他们的意见越来越困难。
A.人们不听。B.遭人轻视。C.遭人迫害。这三项都包含在D项内。
4.C听后无所得。None the wiser一点也不比以前聪明(这是按字面翻译)。实际就是C项。
A.在倾听别人上他一点也不聪明。B.他和以前一个样。D.他听不懂论点。
5.A法制。第二段最后一句,如果我们在法律的构架中进行工作,真正的持久的解决总是能实现的。第二段第二句,他们遭到迫害是因为他们鼓吹法制这种显然令人不能容忍的事。
文言文选段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 成9~11题。(l1分)
【甲】鱼,我 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自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佥授之,封识宛然⑦。(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 】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bì):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所恶有甚于死者(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会术者病笃( )?
(4)今汝成立(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2)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
译文:
11.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3分)
答:
参考答案
9. (1)厌恶(2)如果,假使,假如(3)适逢,正赶上(4)长大成人(毎小题1分,共4分)
10. (1)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分〉
(2)就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2分)
11. 【甲】文的主要的观点是“舍生取义”(1分),【乙】文中范仲淹虽然贫困,面对秘方和白金客毫不动心,多年后将秘方和白金交付死者的`儿子,为人正直,守承诺(1分)。范仲淹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知羞明耻,是心中有“义”的人(1分)。
《互相交流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6
我们的时代已不容置疑地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瞬息万变,进入了我们现实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消费型社会更加强化了建立在影像基础上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图像加速挪用现实,社会几乎被图像绑架。复制技术让影像的生产和消费不仅高度繁荣,而且正越来越自主化。传统社会,人们欣赏艺术是主体的自觉行为,在数字时代对数字技术所批量复制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人们是因拟像世界的围剿而不得不去关注与传播。这些视觉形象是符号,而不是传统的艺术。艺术审美的韵味被数字时代拟像世界的奇观所带来的震撼悉数替代,人们逐渐习惯于被动地被图像所逼迫,而不再有意识地、自为地去选择欣赏的对象。随之而采的便是印时审美的冷漠与疲劳。
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囟恋情结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数字时代既能生产图像,又能消解图像(泛滥的PS技术便大大提升了图像的虚拟化程度,将图像随意拼贴、篡改、美化)。于是各类恶搞、戏仿、游戏、虚无主义、道德主题等杂糅在一起,图像的表述失去目标与信念,人成为空洞的能指。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来源。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对真实的证明是那么不可能,因为我们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复制品而已。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广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虚饰成了现实的核心,艺术因此表现为无处不在。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高悬于现实之上的精致的精神活动,艺术被符号统领,泛化为日常的一种基本审美和即时审美。
数字时代,技术作为物的存在逻辑已经让位于物与人相互融合的逻辑,即技术的人文性。随着人类对于机器以及对于机器与人类之间变化着的关系的认识不甚了了,人类对机器产生恐惧与敌意。事实上,我们不断与机器分享空间,并与之相互依赖。数字时代,网络似乎在构筑人类与机器的边界,但又不断让技术更吸引人,让人与机器更加唇齿相依。
艺术主体由此经历了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机器和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艺术家的中心和霸权地位被严重消解与解构,数字化网络使艺术家的中心身份模糊。发送者和接收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绝对界限已不复存在。
比特打造的数字化境遇为人类诗意栖居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超现实氛围,逐渐走向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艺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之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表现也逐渐成为可能。数字人格技术理性使主体变得越来越自由,也变得越来越肤浅与模糊。艺术本来是虚实相映的,文化则来自虚幻形象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数字时代,却出现了用虚幻的形象代替一切现实、用形象化生存代替真实生存的趋势。
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带来了文化和艺术权力的场域重构,离艺术自律论越来越远的大众文化,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艺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变,但每一次变,都带着数字时代的深刻烙印和脱胎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大众文化的局限性其目的性、狭隘的功利主义、醉心效率的工具性以及非人性化的表演性,均在失去艺术自律的道德参照后,愈演愈烈,滑入失控的边缘。意义的丧失、道德视野的褪色;在工具主义理性猖獗面前目的的晦暗和自由的丧失这一切,都让我们熟悉的艺术面目全非。数字时代的艺术生存,已无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独辟蹊径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诗意而澄明的世界。
(摘编自王菱《数字时代的审美泛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制技术让影像产物不断增加,影像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视觉文化呈现韵基本形态。
B.数字时代中,人们参与艺术审美活动的主动性逐步丧失,即时审美让人们失去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C.图像能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并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使人类的自恋情结得以强化。
D.数字时代的视觉形象是现实世界的拟像,相比传统社会的艺术欣赏,一人们关注和传播它都显得被动而无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图像因数字技术的使用,虚拟程度大大提高,数字时代的图像并非全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让人更加真假难辨。
B.图像、信息符号,不断创新的数字技术改变着我们观看、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改写着艺术生存的方式。
C.日渐成熟的虚拟技术让艺术泛化为日常审美,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表现成为可能。艺术虽被符号统领,但却不再让人觉得难以亲近。
D.数字时代,技术存在逻辑的转变,显示出技术的人文性。只要技术变得足够吸引人,就可以消弭人对机器的恐惧和抵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时代,凭借不断创新的技术或机器,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活动的中心,传统艺术家的霸权地位遭到撼动,艺术主体被解构和重构。
B.人类在数字技术营造韵超现实氛围中栖居,这虽然可以让更多的人与审美结缘,但形象化生存代替真实生存的趋势,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C.拟像的世界逐步远离真实的生活,忽略图像背后价值的趋势,也许会导致人们理性的萎缩,模糊真与假的价值判断。
D.大众文化盛行的数字时代,艺术失去了自律韵道德参照而越发在变化中显示出局限性,艺术将难以继续生存。
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原文中说的是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自恋情结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选项中偷换了原文中的概念,把人类的自身经验换成了图像。)
2.D(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及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原文中数字时代,网络似乎在构筑人类与机器的边界,但又不断让技术更吸引人,让人与机器更加唇齿相依。原文的意思是技术变得更加吸引人,会让人与机器的关系更加密切,但并非就可以消除对机器的恐惧和敌意。选项中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
初中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7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轻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里,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庄稼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花园……
1.第②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内容上看,第②段文字与第①段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③段的意思,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发挥你的想像力,用自己的话再写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写出两种,请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田畴春图;②河畔春图;③天空春图;④果园春图。
2.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3.举例:①春天是一部长篇巨著的扉页。②春天是一部交响乐的序曲。
4.例:①比喻:“热爱生活的人……真挚而执著”;②对偶:“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③排比:“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花飞雪”;④拟人:“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的芬芳”。
《互相交流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2)持、执
2.(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2)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3.【甲】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乙】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互相交流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9
①从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十二五”全国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
②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④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有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⑤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很吃了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⑥文化复兴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意,请指出“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句中“振奋人心”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这一观点的?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国家已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或正在积极制订中;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有了强大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将更为坚定的长期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了文化内涵,中国经济将发展得更好。
2、1)我们没有很好的珍惜、保护、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2)别人利用了我们的文化资源,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经济和文化交融,效益是巨大的;4)我们必须重视、振兴我们的文化。
《互相交流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10
A.中国休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中国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独特丰富。
B.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迫害,寄情山水田园,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直接促成了我国古代休闲文化的成熟。
C.诗词歌赋、词曲小说,琴棋书画、茶道酒道,山水园林等都是休闲文化的表现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
D.北朝的郦道元,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都对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说法,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休闲思想逐渐成熟的原因的一项是
A.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为远离政治迫害,采取回避政治,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B.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有崇尚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
C.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D.游山玩水创作诗歌是士大夫们寄寓怀才不遇之情、忘却胸中苦闷烦恼的一种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而也就使这一时期成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B.山水田园诗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最主要的素材,是因为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常使士大夫们忘却苦恼,将政治上的不得意凝聚于诗文之中。
C.陶渊明的诗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充分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D.郦道元和陶渊明的诗文都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不过郦道元的作品是纪实手法,而陶渊明笔下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文则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的描述。
参考答案:
1.B
2.D
3.D
【《互相交流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推荐阅读:
互相交流10-23
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07-23
小学生阅读经验交流材料10-04
互相尊重初三中学生话题作文10-04
老师如何与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12-04
互相帮助小学生作文300字12-29
交流练习05-21
交流活动方案参考06-18
中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及交流与沟通调查报告05-10
团队沟通交流的重要性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