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促进

2024-10-12

互相促进(精选6篇)

互相促进 篇1

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往往可以在其所属行业内发展的较为成功,同时企业也通过这样的企业文化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是企业稳定的发展。所以,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应当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与企业的自身特点有效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最终完成企业文化的定位,使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内涵

1.1企业文化的涵义

通过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定义,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人类经过不断地发展和积累的所有财富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从狭义上理解的企业文化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企业文化,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慢慢积累而成的,并且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企业员工价值观的形成与促进需要其偶也价值观的引导,而所有员工的价值观都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就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

1.2企业管理的涵义

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所发生的行为就是常说的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组织生产以及领导工作等等是企业管理的主要过程,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同时还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能否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是否有先进的企业管理息息相关。总的来说,企业能否获得最大的经济小会议与企业管理的优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是所有的企业经营者在其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运行的理念就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反映,其主要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战略选择的价值,同时其也是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整体发展的主要表现;而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做出的组织、控制、监督等全部职能的称呼,具体性与针对性是其主要的表现方式。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但又是辩证统一的。

2.1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相互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企业日程经营中创造出来的产物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其主要是一种结果的具体体现。通常情况下狭义的企业文化所指的就是在企业的政策运转过程中形成的理想、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

(2)功能不同。对其企业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与调控等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评价就是企业管理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同时利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激励。就总体来说,企业管理之于企业是无处不在的,其较之企业文化的覆盖面相对交广,同时其所作用的渠道也相对较多。

(3)性质不同。企业管理要达到以最低成本为企业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就需要利用一定的量化、数字化与科学化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而强制性、被动性与外在性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主要表现方式。对员工的素质、理想、观念等进行培养是企业文化所表现达到主要功能,并且通过感性化的手段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并实现, 而自主性与内在性也是企业文化功能的主要体现方式。

2.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辩证统一

(1)企业活动中主要包括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而这两方面又不能单独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辅助,从而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且企业的生产经营都需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服务来实现,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所作用的对象都是企业,而最终作用的对象是参与企业生产的所有员工。也就是说在企业里人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唯一作用对象。企业经营状况的优劣直接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理解与利用;同时只有不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于行为才能最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实践的最终目的,因此也进一步证明了二者的统一体都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参与者。

3.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相融合的策略

3.1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从旁不断配合完善了企业管理和企业思想的建设,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体是企业文化构建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又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从根本上重视所有的员工,才能使员工全心全意地服务于企业,最终积极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而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离不开所有员工的参与,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通过奖励优秀的企业员工,是员工得到充分的认同与肯定,最终不断提升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的责任感,更加可以使其时时处处都以维护企业利益为己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与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实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只有坚持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才可以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与接受。

3.2创建核心价值,确立发展目标

企业在发展阶段,往往会因为其所在行业的不同而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任何企业在其发展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成分的尊重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体系,这样不仅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清晰,同时可以是企业的员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利益与价值,使其可以将企业的发展与自身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将两者的利益紧密结合,为企业与自身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也就要求企业必须以其自身的企业文化为出发点,将企业的核心原则与发展目标与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积极有效的结合,最终将企业与员工两者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统一与发展。

3.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这也是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所有精神财富的积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企业文化是其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发挥企业管理者在策略上的先导作用,只有不断的规范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文化的顺利建设。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拥有的管理机制,这就需要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管理部门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发展中。同时企业的人事部门需要建立公平的员工竞争平台,使员工对于自身的目标与奋斗方向更加明确,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积极有效的规划。同时应当将实际引入的部分与企业文化的改进项结合,使企业文化做到全面的完善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结束语

相互促进与发展时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共同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有不断地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将企业所制定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全面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邱燕.企业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姜志强.探索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协调融合——龙烟公司构建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J].企业管理,2015,02:82-85.

互相促进 篇2

1、引起注意;

2、激发相关记忆;

3、告知学习目标;

4、呈现学习内容;

5、提供引导;

6、引发强化练习;

7、提供反馈;

8、评价学习成果;

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方成自然 篇3

老子的“自然”观,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世间万物都共处于一个互为因果的联系中,所有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每时每刻向着对立方向转化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不能脱离其它事物而独立存在。这就启迪我们,在观察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要联系该事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具体剖析在该事物运动转化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外来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怎样在该事物内部发生作用的。试看老子以下一段陈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老子把“至柔与至坚”,“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夺”与“与”,对立的两极放在一起思考,敏锐地觉察到,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万物的本来面目,因而这些现象的发生就是“自然”。由此。不难发现老子的“自然观”含有朴素的辩证观念。而这种“思辨”的观察思考客观世界的方法,正是老子用以应对人生困惑和外来挑战的利器。懂得了老子的“自然”观,就会有宽广的心胸、“不与人争”的耐性和淡泊自怡的人生态度,就可避开许多来自外部、发自内心的诱惑,就能处变不惊,任凭世界扰攘而保有自身的宁静祥和。

有这样一种说法,孔孟之道讲的是修身养性,而老子之道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实这种概括并不一定全面。老子的“自然”观其实也包含了个人修养的要求。只是孔孟强调以“礼”约束人的欲念,而老子是以“不争”作为处世的信条,“不争”的要求就含有对人的品性修养的启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提醒人们处世的态度可以仿效“水”,要安于所遇,不刻意去改变什么,但要这样做,很不容易。—般人对于逆境,总是有厌恶之心,而要安于逆境,如水之随形,无处不安,那是很难的。然而这正是对人的一种考验,一种磨炼。甘于卑下,这是一种大智慧,大见识。能“处众人之所恶”而坦荡平和,就达到了“自然”的境界,“善”就不求自至。这就与“道”自然相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自然而然和谐相处,一切冲突烦恼也随之消解。这是一种了不得的人生境界,是把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种自由境界。

而老子“自然”观所阐发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老子的“自然”观的根基和出发点似乎在弱者—方。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人肯定是弱势的—方;在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被统治者是弱势一方;在占有丰富资源、恃强逞雄者与被剥夺了资源受他人支配者之间,后者是弱势一方。老子论及“自然”这一核心命题时,提出的应对之道,似乎都在强调弱势一方应持怎样的立场。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其中包含着对弱势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老子并不主张弱势者顺应天命,逆来顺受,他总是在教导弱势者如何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以求克敌制胜。在老子看来,不同事物之间,不应是一方绝对压制另一方,一方吃掉另一方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共处,竞争共存的关系。他提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主张,而他认定的“善”,就是所言所行“皆出自然”,而不是刻意去操作“仁义”。老子甚至断言“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显然认为不去支配他人也不受人支配,人就可以依天然的样子、本来的面目去自由生活。

互相促进 篇4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的定义来源于孙义敏的 《现代企业管理导论》,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 经营特色、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互相融合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财富,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必须用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的凝聚向导, 培养员工的集体价值观、团队意识, 为企业经营发展作出贡献。

企业文化与管理水平之间相辅相成, 相互依存。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 能够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 并促使企业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 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地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使之相辅相成,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使企业更好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求发展。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相融合的策略

3. 1从源头入手, 形成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建设和完善企业管理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不但能够帮助企业确定企业的管理目标, 将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不断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而且还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环境, 让企业员工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自然而然地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 积极主动地提升个人的能力, 尽最大努力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让员工内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与企业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二者的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 1. 1形成员工认同的、接受的企业文化

虽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 但是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都应注重人的发展, 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开始构建企业文化时, 就应该让员工参与进来, 让员工有被赏识, 被重视的感觉, 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就会认真去遵守自己所认可的价值文化。想要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外部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员工所认可。

3. 1. 2通过创建企业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已有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现有的特征, 从企业的中心目标出发, 确立 “爱岗爱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员工价值理念体系, 逐步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 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3. 1. 3建立企业文化评价机制和更新机制

建立企业文化评价机制和更新机制, 定期向企业员工征询一些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 不断改进、更新企业文化, 使它更能为员工所接受。除此之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新的外来人才, 新的思想理念, 来更新已有的企业文化。

3. 2企业管理要更好的适应企业逐渐形成的文化

3. 2. 1加强制度建设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这个漫长的过程, 企业应该通过建设一些制度将已有的文化建设成果规范化, 然后逐步加深, 使其形成员工的价值行为导向和制度化的规范。因为员工对企业文化是一个由知道、了解、认同、接受到成为员工自身的一种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成文的刚性制度的约束与内化无形的文化的柔性疏导双管齐下, 以克服人的 “惰性”, 让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员工的心里根深蒂固, 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从而使得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顺利贯彻企业文化。

例如, 企业通过完善人力资本管理制度, 采取各种各样的激励制度, 不断激发员工的动力、调动员工积极性; 完善各种升迁机制, 使职工明白在这个企业工作, 自己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使其围绕企业目标进行创新活动, 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

3. 2. 2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在于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 通过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运营机制, 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成效, 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对此, 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 首先, 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 在管理上明确工作职责, 建立分工负责、管理协调的企业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另外, 企业应鼓励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多提建议, 并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等。其次, 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制定严格的绩效评估办法, 构建公平的考核评价机制, 定期对企业文化成效进行考核与完善。一旦企业的价值观、目标以及经营理念等方面得到初步形成, 这时企业就要抓住时机, 立即让它 “内化于心”, 让员工自觉的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并付诸行动, 使员工快速地成了一个真正的 “企业人”。另外, 这样做还能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减少企业的人才成本, 达到双赢的效果。

3. 2. 3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不断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比如说让职工参与企业的企业文化标语征集活动, 进而可以了解到职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程度, 对症分析, 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员工对企业文化可能有的误解; 通过各种企业文化宣讲活动, 让职工通过学习和教育, 更正确地传承自己的企业文化, 并用它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企业还可以定期开展员工之间的互评活动, 员工自我评价和同事评价互相结合, 互相学习, 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 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正确引导企业的非正式组织, 尽量让非正式组织的力量成为企业的正能量, 带动更多的群体不断向企业的文化和目标看齐。

4结论

总之, 有机地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 有助于建立、完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能使企业更好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从企业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及企业管理两方面入手, 分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互相融合的必要性。对于形成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如何更好的适应企业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管理起到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融合

参考文献

[1]孙义敏, 杨洁.现代企业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维兵.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 2012 (32) .

[3]殷一平.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商业现代化, 2007 (20) .

[4]朱金喆.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J].改革与开放, 2012 (20) .

[5]丁军.发展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J].企业管理, 2009 (5) .

趣谈“互相”与“相互” 篇5

其实, 这两个词有时相同, 有时不同。

当它们直接用在动词前进行修饰限制时, 便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 可以互换使用, 也就是等义词了。

“互相”例: (1) 《郭沫若文选》第5卷:“我们互相为力, 互相为慰安, 无论是乐是忧, 你一切都分给我吧!” (2) 《水浒》第48回:“愿结生死之交, 有事互相救应。” (3) 柳青《铜墙铁壁》第16章:“两个人四只眼互相一瞅, 彼此那么了解。” (4) 冰心《繁星》:“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5) 毛泽东《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 也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 (6) 余心言《青春是美丽的》:“虽然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 (7) 邓洪《潘虎》:“这一来, 他们就停止了拷打, 互相挤了一下眼睛, 那位队长就走出去了。” (8) 宗璞《紫藤萝瀑布》:“仔细看时, 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9) 毛志成《用一生注解友谊》:“于是, 两个人的‘互相攻击’现象也就从不间断。”

“相互”例: (1) 《邓小平文选》:“任务很多, 需要做的事很多, 各种任务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2) 叶圣陶《〈普通劳动者〉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就广义说, 工地上的劳动者将近十万人, 彼此的劳动相互配合, 自然互有关系。” (3) 马铁丁《俭以养德》:“另一方面如果相互效尤, 形成风气, 也就会无形中浪费了本来可以节省下来的国家物质财富。” (4) 199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热血铸辉煌》:“三管齐下, 相互配合, 圆满完成了澳星存放的勤务保障任务。” (5) 刘叙杰《巍巍中山陵》:“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 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以上例句中的“互相”与“相互”交换使用并不影响句意, 也不会改变其词性, 因为它们都是直接使用在动词前。而当“相互”不是用在动词前进行修饰限制时, 或虽然用在动词前, 但中间多了个“的”字, 它便与“男”、“金”、“大型”、“国营”等词语一样, 是区别词, 不能用“互相”替换。

例: (1) 洪琛《电影戏剧表演术》第1章:“全身的动作有相互的关系, 不是可以分成部位, 各自独立的。” (2) 华罗庚《统筹方法》:“它们的相互关系, 可以用上边的箭头图来表示。” (3)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 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 谁也看不清谁, 可是他们一定能感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 (4) 巴金《友谊的海洋》:“虽然我们交谈的时间有限, 可是我们还是增进了相互的了解。” (5) 杨沫《碧海青天寄友情》:“接触多了, 相互的了解深了, 钦近的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如何让师生间互相倾听 篇6

那么如何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倾听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是对学生尊重的一种表现,会让你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同时也为学生倾听别人发言作出榜样。教师要善于倾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放下架子,耐心倾听

我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则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完《坐井观天》一课后,设计了一道培养创新思维的说话题:以《青蛙跳出井口后》为题自己编一段故事。学生踊跃发言,奇思妙想赢得了阵阵掌声,即使是听课的老师也不由得点头赞许。这时,在举起的一片小手林中,怯生生地伸出了一只小手。老师就点了他的名。这位同学站起来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了看外面,觉得还是井里面好,于是它又跳回了井里……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老师连忙打断了他的话,示意让他坐下,并言归正传:我们不能像井中的青蛙那样———坐井观天……此时,这位同学满脸通红,羞愧地低下了头。让我们来听听他没说完的话吧。他在日记中写道:……只见高大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小河里流淌着乌黑发臭的废水,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昔日的小伙伴———小鱼、小虾、螃蟹都不见了,只剩下青蛙孤零零的一个,它很害怕,它觉得还是井里面好,于是又跳回了井里。

当我读到这个学生日记里的话语时,我的心被完全震动了。这是多么好的想法啊,可他尚未说出就被扼杀了,这完全是教师没有耐心倾听、不尊重不相信学生的缘故。在这里面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由让我想起自己平时教学的情景。平时上课没有听学生讲完,或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思路、解法,就用老师的威严匆忙让他坐下,就这样熄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可能让学生失去了倾听教师讲课的欲望……

在苦苦追寻让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每次都认真地听学生的想法呢?课堂教学是双向的,既然有教师的讲,学生认真听,也就应有学生的讲,老师认真地听。在让学生倾听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也不应该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随意打断、甚至阻止学生继续发言,或者强迫学生去听、去说,应该放下架子,让学生感觉像两个朋友交谈,轻松地说出他自己心中的想法。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他学习上的知心朋友,自己应当把心里的想法和问题都说给老师听。

2. 注意评价,灵活倾听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倾听学生的发言,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教师在倾听中还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学的魅力来自于教师敏锐的课堂洞察力与机敏的教学反应,正确听辨学生的发言,并对倾听获取的信息迅速作出教学决策,可以催生新的教学行为。教师或点头、微笑以示赞同与鼓励,或复述、追问以引起学生重视与反思,或拓展、延伸以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往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才会出现被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引导倾听,告诉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因为在“听”中自己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自己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因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比如新教材中就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上一篇:骨外科学下一篇:萨克斯的科学演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