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交流

2024-10-23

互相交流(通用12篇)

互相交流 篇1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人们往往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学习过程离不开交流, 数学学习更离不开交流。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如, 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对比”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应用题该用乘除法或加减法?一个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每份数、份数、总数来分析, 如果有这三个数量, 我们就用乘除法;如果没有这三个数量, 就用加减法。”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 我拍手叫好, 直叫全班学生向他学习。谁知, 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还有一个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只要看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的单位名称。如果单位名称不一样就不能用加减法, 只能用乘除法。”听了这位学生的话, 我被震撼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 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了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造精神。而这种创造精神却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现, 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评价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 不能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 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 肯定其积极因素, 然后再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 同时又教育学生应如何客观地评价人与事。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 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对书上的知识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善思、敢问的学习品质。

1.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课堂教学论》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 (1) 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2)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后来又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念, 可以说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上的又一个重要突破。这一转变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思想, 真正体现了学生开放性的主体地位 (如图) 。 (教学模式发展)

2.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是围绕教材进行的, 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课前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 从阅读中感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安排学生阅读教材, 领会所学的知识, 质疑问难, 完成学习任务;课后让学生再阅读教材, 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检验学习效果。如, 教学应用题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题目, 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读题, 明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再进行解答。解答完后, 再让学生阅读一次题目, 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 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 通过多次阅读教材, 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善思敢问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的过程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简单流程, 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 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即“探索发现法”。例如, 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变成长方体, 而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 圆柱体变长方体后, 体积有没有变? (2) 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高和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思考发现规律, 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长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就能充分发挥教材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作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 还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数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 只要改变思考的角度, 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正是展现这种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成学习小组, 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的进步与否为标准, 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 在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时, 不指名个体发言, 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 学生的回答代表一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 在指导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关系时, 让学生分四个小组进行, 用准备好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 先量周长与直径, 再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 再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 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 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 还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形式有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学习小组中, 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 引导同组学生认真听取, 并帮助校对, 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进行校对时, 训练学生做到要先肯定他人优点, 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 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而在自我评价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同学的认识相对照, 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照;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别人的解题方法相对照, 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使自我评价变成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发展的过程。

3.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 交流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教师就能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 促使他们共同努力, 获得数学学习和思想上的共同进步。

总之, 数学学习离不开交流, 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12.

[2]丁秋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园, 2012 (14) .

互相交流 篇2

近年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国税系统异地任职交流的干部越来越多。由于大家普遍对干部交流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加上交流制度不够完善,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一些机关到基层任职交流的干部思想上有压力,有“被流放”的伤感,工作不安心,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将主要精力用在谋划寻找一个好的岗位上,有的热衷于搞“立见成效”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不愿立足长远去扎扎实实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我从工作实际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交流干部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学习,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基层单位是一个系统或部门的工作前沿,上级乃至中央的各项工作部署,都必须在基层单位一一得到落实,且基层单位干部直接办理具体事务,接触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员,面临着原则、亲情、人情等各种考验,经历着物质、美色等各种诱惑。只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生活方向,坚定正确的立场和原则,在工作中力求做到按原则办事与和谐团结的统一。二是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参与基层单位日常管理、开展各项工作时,无疑会接触各种业务知识。只

有加强业务学习,熟悉相关业务,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指导好分管的工作。一个学识渊博、熟悉业务的挂职干部,必将为基层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也必将赢得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服和尊重。三是加强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的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理性思考,勇于探索创新,敢于从实际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交流干部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是正确处理好与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纪委的关系。由于我们国税系统是垂直管理、双重领导,所以,交流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必须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处理好,摒弃那种“我们是垂直领导”的错误观念,工作上主动接受领导,勤请示,常汇报,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的情况下,争取完成税收收入计划,为地方党政领导缓解收入任务压力,赢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从而能更好地减少税务干部的执法压力,降低政治风险,为基层税务干部争取更大的利益。否则,交流干部就会经历来自各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上面临很大的阻力。二是处理好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正职,要信任和支持副职的工作,按照班子成员的分工,做到放权不揽权,民主不独裁,和气不霸气,管人不压人。在重大问题上,和副职多交流通气,征求副职的意见和建议,不搞“一言堂”;作为副职,要维护正职和班子的权威,尊重“一把手”,及时请示和回报,到位不越位,尽职尽责干好分管的工作,当好“一把手”的参谋和助手;副职间要密切配合,补台不拆台,共同维护班子的整体团结。三是处理好与本地干部职工的关系。无论到何处任职,一般情况下,所在地干部职工都会尊重领导,服从领导的。交流干部也应当去除“我是外地人”的戒备心理,把任职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和当地干部职工心交心,心连心,心贴心,打成一片,共同开展好各项税收工作。要学习当地的风土习俗。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独特的习俗。交流干部多学习和了解一些当地的历史人情和风土习俗,做到超凡而不脱俗,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不会犯“忌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才能更利于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赢得他们对自己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帮助,切忌拉帮结派,亲三远四,人为造成关系紧张。

三、交流干部要注重提高六种能力,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作为基层单位,加强行业税收管理、组织税收收入、开展纳税服务、做好信访稳定等,工作千头万绪,要把工作做好,就需要在很多方面勤加锻炼,增强素质,提高能力,发展自己。一要在各种不同工作环境中锻炼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广

泛,传播速度快,影响面积大,监督的层面越来越宽泛。任何一个问题,无论在任何一种媒体上传播,单位的形象必将遭受损害。作为领导者,谁具有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谁就会掌握主动权,要在工作中提高善于捕捉各种信息的能力,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积极采取处理措施。二要在各种复杂环境中锻炼依法行政能力。依法行政,一般情况下做来也并不难,难就难在碰到重点难点问题依然严格依法办事上。如:在纳税人维权意识越来越浓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或单位在税收控管上的差异、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对同一违法行为处罚比例的差异等等,都将会成为纳税人的投诉对象。在这一直接被社会各界和纳税人监督的过程中,依法行政不只是承诺,更是交流干部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素质和能力。三要在各种重大工作中锻炼科学民主的决策力。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决策前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科学决策是让有资格说话的人都畅所欲言,在多个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并对方案提出更好的改进意见。科学民主的决策力,既关系到交流干部的党风、政风问题,更关系到交流干部的工作作风。四要在各种繁杂工作环境中锻炼团结协调能力。团结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品质,更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增强团结协调能力,加强与领导、同事、下属及兄弟单位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互敬互重,营造和谐的氛围,才能保持

互相温暖而非互相伤害 篇3

写信人:王瑞军,绿盾征信(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各位企业家朋友:

年关将近,想必各位已经安排好了日程。抓紧年前最后一个月,努力生产经营,然后回家陪父母过年。我们会给父母买很多东西,以补偿我们常年不在他们身边的遗憾。但我们却无法保证买给他们的东西是合格的正品。

事实令我们悲伤:父亲爱喝两盅,我们买来好酒,但可能是假冒产品;母亲怕冷,我们买来棉衣,但可能是由黑心棉做成;孩子爱玩,我们买来玩具,但很可能是由有毒材质加工而成……出于孝心、爱心所购买的这些物品,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接到《商界评论》约稿后,在给自己家人写信的过程中,想起自己不只是一个家庭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每一个企业家都在为别人的家庭和家人服务。所以我倡议企业家们,不仅要善待自己的家人,也要善待别人的家人。

当前,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我们是企业家,我们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但当前的社会是我们自己造就了它。我只是制造伪劣建材而已,并没有其他的恶行;我只是卖染色馒头,并没有其他的恶行;我只是给猪肉注水而已,并没有其他的恶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恶行不会构成大危害,但微不足道的恶行组合起来,构成了这个诚信缺失、伪劣产品泛滥的社会。然后我吃你的农药菜,你吃他的染色馒头,他用我的黑心棉……最终这个社会就变得危险起来。

不要再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社会。因为,社会由你,由我,由每一个人组成。

也许,我们有苦衷。诚信经营意味着真材实料,成本居高不下。我们看到大批不诚信的人大把大把地赚钱,却没有不可承担的后果降临。于是,为了追求利润,在这样的风气下,我们也渐渐丧失了操守,转而加入到制假售假的行当中来。

我们也时常饱受良心的谴责和灵魂的拷问,但为了生计,我们似乎别无选择。我们躲过了自己制造的伤害,却对别人的暗箭防不胜防。我们制假,然后靠赚的钱再去购买假货,我们的生活本来不该如此。

内地民众对本地奶粉不放心,可以跑到香港抢购奶粉。奶粉可以抢购,但空气呢?水呢?住房呢?我们逃离不开这个国家,也不应该逃离。我们本可以使它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好的驾驶员不是只懂得踩油门,而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踩刹车。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私欲像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一路向前;也不能让它像荒草一样疯长,不加节制。

企业是一辆汽车,我们完全可以决定开往哪个方向,何时踩刹车。我们是人,是父亲的儿子,是孩子的父母,是别人的朋友。我们完全有能力让大家和自己生活在一个干净、透明、真诚的社会环境中。

现在,只有当不诚信成为不合算的事情时,诚信才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而这个社会要做的就是提升商业的违规成本,让作恶者尝到被市场抛弃和惩罚的切肤之痛。让不诚信变得不划算,唯有如此,诚信风气才能渐渐形成。

互相交流 篇4

时下德国的法兰克福已被浓浓的中国味所包围, 无论是从机场到地铁站还是巴士站都挂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广告栏或宣传海报。“China”成了法兰克福关键词。且在市区各大小书店醒目的位置上, 都放着余华、莫言、苏童、毕飞宇、于丹、阎连科等国内知名作家的德文翻译作品。在书展上, 演讲嘉宾们都谈到了关于书展与文化交流的主题。莫言在演讲中表示, 作家之间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 互相阅读彼此的作品, 是更重要的交流。而交流对话是消除误解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中国作家来的目的。同时他认为, “作家在对话交流时, 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还强调:“文字必须抓住社会热点, 否则文字就是一纸空文。”莫言谈到在法兰克福书展历史上, 还没有哪个主宾国像中国这样带来100多位作家, 显示了中国对书展的重视和向往:“我知道这次来的不少同行都将参观歌德故居, 1763年, 曹雪芹逝世, 那时候歌德14岁。10年后, 歌德写出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他不会想到这部作品在很多年后能在中国那么多读者里引起那么大情感共鸣, 这是因为文学揭示了人类的普适价值。歌德晚年提到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文学也是文化交流, 了解各种文化观念。今日我们发现, 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已经突破了文学的范畴, 多样性的思想是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这也是对歌德文学理想的实践。”

学生互相交流经验演讲 篇5

你在决定将夺权计划付诸行动之前,必须确保你的上司脆弱得很容易被人推翻。表明上司不堪一击的讯号不一定是某个项目失败,而在于他或她在业务与IT之间的不幸联姻中成了被冷落的一方。猎头公司光辉国际(Korn/Ferry International)的经理人招聘专家Karen Rubenstrunk说:要是我面试的是一个刚刚被请退的CIO,我通常发现,他们没有时时注意与业务人员之间的关系,也不急于处理好这种关系。

如果一名经理与现实脱节,这往往归咎于对方变得自大起来。譬如说,CIO在位子上所呆的时间比过去更长,有更多的时间享受安逸。

Patricia Wallington曾在施乐公司当了十年的CIO,她学到了一些自我保护的经验。她说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呆这么久,这归功于自己主张及推动变革,而不是阻碍变革。现在,作为一名经理人教练,她认为高级管理人员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被推下台去。他们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固定的视野,他们觉得事情应当这么做,然后坚持这种做法,而不愿意随机应变。

评估自己是否为令人信服的顶替者

不管你有多么反对甚至讨厌上司,都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确实能做得比他更出色。如果你的上司与其上司或者业务同仁相脱节,很可能是因为在某些关键的项目上意见不一致。但你的上司也许是对的。

要是你的上司站在更高的位置来观察事情,也许他能看到你所看不到的方面。光辉国际公司的Rubenstrunk说,IT经理对公司的了解程度通常只有其上司的40%到80%,他们的视野很有限。

不过,如果你对发生的事情私下得知80%,也许就能大致测出上司在哪个环节上出了岔子。据经理人培训公司Valuedance的总裁Susan Cramm介绍,如果你在努力往公司主管的位置爬,还要具备涉及各IT部门的广泛经验(具备涉及各业务部门的经验就更好了。)她说:曾经有个客户只从事过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他却告诉我想顶替那们CIO.我对他说,这根本就不可能。

除了解IT和业务的方方面面之外,成为超级明星或者拥有出众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你达成目标,因为这种魅力常常会把你推上公司主管的位置。据雷诺仕公司(Russell Reynolds)的经理人招聘专家Shawn Banerji声称,不断提高这种声誉的一条途径就是,争取获得各种奖励。他说:有时候,奖励名至实归,有时候却不是。不过奖励向公司的其他人表明你是有抱负的人。

展示你的领导才能

要是没有部下的绝对忠诚,拿破仑就不可能当不上法国皇帝,在IT界也是如此。为了得到你未来下属的支持,不要在上司背后说他的坏话,也不要许下你本人无法兑现的任何承诺。

如果你知道下属渴望看到他们的经理拥有领导才能,而他们的经理一直缺乏这种才能,那么就要展示你自己的领导才能。ZRG的Heller说:仅仅聆听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如果现任上司根本不踏出办公室半步,那么你应当下去走走。要是某个员工抱怨上司光说不做,你就要确保自己能够说到做到。雷诺仕公司的Banerji说,这样他们可能会开始想象:你来领导工作会是怎么样。

当上司休假或者出远门办公事而让你代班时,大好机会就来了,这时候你可以展示自己的领导才能。Heller建议,甚至可以让上司在外出时给你一个代理头衔――这是推销你领导能力的一个巧妙办法。

互相交流 篇6

这部《卡普尔家的儿子们》总让人想起诸如《八月:奥色治郡》那样的经典佳作,虽然不像后者那样拥有“梅姨”之类的大牌,但是几位印度演员拿捏有度的表演,也着实令人惊喜。更何况编剧对于那些家庭内部的陈年秘密以及相爱相杀的细节都处理得如此巧妙。就如同《八月:奥色治郡》一样,它讲述的基本上就是一场家庭“抓马”大秀,有时啼笑皆非有时又残忍无比。

卡普尔家族的爷爷生病住院,他的两个孙子从国外赶了回来,父母、爷爷和两个小儿子终于有了一小段难得的团聚时光。老顽童爷爷虽然身体不佳,但是心态一直很好,孙辈想借爷爷90大寿的日子给他办一场party,再还他一个心愿,拍一张全家福。但这段短暂的团聚,在开心之余,那些家庭中一直未能弥合的隐藏的裂痕也开始逐渐显露。

就像中国那句俗语所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有类似设定的家庭戏其实都在映衬着这样的主题,它琐碎又丰富,看似都是家长里短,但实际上反射的都是人生困境。这种类型设定之所以能一次次穿越时间,穿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是因为它本身具备的普遍性。没人能真的参透和解决这一切。

家庭中几个角色分别展现着几种不同的困境:小儿子面临着工作和事业的逆境,他一直想成为作家,但始终不得志,自己曾经构思的小说却被哥哥捷足先登,出于兄弟情谊,他一直没有说破这些;而他的哥哥是个畅销书作家,也是家中的宠儿,但最后却被母亲撞破他是同性恋的真相;父亲半生努力,维系家庭,但一直没有割断一段婚外情;母亲看似为家庭操劳奉献一生,但最终才知道,是她把小儿子的小说构思透露给自己的长子,只是因为偏心。而在此之外,爷爷的角色似乎更有意思,一切都因他而起,但最终,他却一直最超然事外,他更像一个观察者,一面镜子。他融入在这一群人之中,但却更像一个超然的俯视视角,在场却又离席地看着一切变得混乱,继而又互相妥协,彼此谅解。如果说,这位老人面对着什么困境,那就是生死。这位顽皮又开朗的老人一次次演练着自己死去的样子,逗人开心,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让自己接受即将到来的终点。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混沌的,只有老人是清澈的,每个人都在生活的迷障中摸索前行,老人却洞若观火。这电影用了一些巧妙的细节秘而不宣地映射着生活不完美的现实,老人心心念念的那张全家福,第一次,因为一次争吵,大家不欢而散;第二次,终于拍成,但是男主人只能用一张招贴画背板替代——他死于一场争吵后的车祸。

互相交流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冲突,融合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就是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 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形态、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对跨文化交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刮痧》故事梗概

《刮痧》是当代作家王小平的一部走红小说, 是一部关于人类文化学的专著。后来经著名导演郑晓龙改编成为一部移民题材的电影, 并曾一度刮起了一股文化热潮。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北京青年许大同和妻子简宁移民美国八年,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一个可爱的儿子, 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然而, 从北京到美国和儿孙团聚的父亲许毅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为孙子丹尼斯用中国民间刮痧疗法治病而留下淤青, 被儿童医院的医生发现, 许大同顶替父亲被美国医院以虐待儿童罪告上法庭。于是, 这个家庭的灾难来临了:丹尼斯被儿童福利院收养, 法院宣布许大同为危险人物, 遭到警方逮捕, 父亲也无奈回国。职业被辞、朋友背弃、父子分离、夫妻分居……灾难接踵而来。圣诞之夜, 许大同想见一见儿子, 只好扮成圣诞老人, 他顺着楼外下水管道爬向八楼的家时, 再次引来呼啸而的警车……不过最后两种文化在碰撞交流后终于还是走向融合, 故事以大团圆结局。

2 故事主要矛盾冲突

毫无疑问, 故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首先就是中西医的差异, 刮痧是故事中冲突引发的导火索, 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常见, 是中医传统疗法。确实能够治愈中暑、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一些常见病。但是, 这种疗法到了美国, 却成了施以暴力的罪证。还有就是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故事开头, 许大同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向老板的儿子道歉, 便动手打了自己儿子一下, 老板看了觉得不可思议, 许大同对约翰解释这一举动说:“我为什么打我儿子, 那是出于我对你的尊重, 那是我给你面子。”这样的解释让这个西方人困惑不已, 他并不能理解这个东方人的奇怪逻辑。他只知道, 打人是违法的, 这是对人权的不尊重。法律观念的不同在故事中也表现明显, 在西方社会, 事事靠法律, 事事讲证据。而中国人则比较看重人情。如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 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 以供法庭判决。许大同对此就深为不解:父亲爱儿子天经地义, 还需要证据吗?还有就是不同的家庭观。这也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 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耳濡目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心中, 家庭才是他的精神支柱。三世同堂, 其乐融融, 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为了父亲能顺利拿到美国绿卡, 他替父“顶罪”;为了儿子能回家, 他和妻子分居;为了父亲能看一眼孙子, 把儿子从福利院偷了出来;在法庭上, 许大同爱子心切, 甚至和对方辩护打了起来;为了给孩子送圣诞礼物, 不顾危险爬到八楼, 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这种爱超越了自尊、自由、平等甚至人权。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完全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 我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如此巨大!

3 产生矛盾的文化根源

3.1 中西哲学思维差异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 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 即人与自然是整体、协调、有机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 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它包括对家人的关怀与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 也有一团和气与息事宁人的柔顺。而长期的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的统治也使中国人具有保守、求稳、求统一的观念。这在中国人对待家庭的态度上有非常明显的表现。相对于中国而言, 西方各国四面临海, 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他们必须与这种恶劣条件做斗争, 进而去征服大海、征服自然。因此, 他们一定要产生哥伦布式的冒险人物, 向远方开拓。那种斗天斗地的思想是一定会产生的, 这些都与他们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因此, 自然和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 不是战胜自然就是成为自然的奴隶。所以西方人容易产生“天人两分”的思想。所以, 西方文化主要是理性文化, 西方哲学是实证论, 而西方医学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因此中医传统刮痧就被认为显然是“非理性”的。

3.2 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是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演绎推理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标准等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烙印。

中国的伦理主张“礼”, 认为人对人之尊敬, 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在中国社会居于中心地位。家庭不仅是基本的社会团体, 同时还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模型。因此, 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亲情价值观在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这种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 如法制观发生冲突时, 它总是处于上风。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 西方社会看重的是法制。西方的人权宣言, 明确政府有责任保护个人的权利。在强调个人权利为基准的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的情义道德常常受到冷落, 而法律受到重视。他们深信, 在法律条文中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3.3 中西方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现象, 要深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就不得不涉及这一领域。

在宗教方面, 中国的宗教精神是重今生轻来世。人们相信天命, 以现世的幸福为目的。而西方宗教精神则是轻今世重来世, 基督教弘扬顺从服从乞求来世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们缺乏反抗精神, 但却也更多地表现出了自由平等的意识。《圣经》认为:世上的一切人, 不论老幼, 都是上帝的儿女, 人人平等。这对于西方人的人权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4 冲突在交流中融合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不同民族、不同国度间的语言文化不同, 人们的看法、行为和表现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跨文化之间的主要障碍不是语言, 而是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要完完全全地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极其困难, 但是文化鸿沟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回避交流、放弃自我、相互对立都不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就像《刮痧》故事中的美好结局一样, 只要交际双方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消除民族偏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能够被克服。

《刮痧》无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范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 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跨文化交际研究应顺应时代变化, 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 培养全球意识, 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避免自我文化的优越感, 尽量理解对方文化, 努力消除对异质文化的隔膜。随着交际双方不断熟悉对方的文化, 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惑就会逐渐减少, 交际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刮痧[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1.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 1997.

[4]邓艳.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影片《刮痧》的文化解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互相交流 篇8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既注意了预设, 也做好了课堂生成的准备, 更想好了课堂评价的视角, 应该是教师、学生面面俱到。然而, 到了真正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发言却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教师话音刚落, 立见小手纷纷举起。请学生发言, 往往只是片言碎语。

现象二:学生已在发言, 仍见小手林立, 口中喊着“我, 我, 我。”

现象三: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很多人甘当观众, 难觅其手高高举起, 只能草草地结束课堂交流。

其实, 新课程上的科学课堂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 都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中, 由于老师过分追求“完美”和“顺利”, 总是把这个课堂交流过程当作例行公事, 缺少“等待的耐心和勇气”, 不免造成了一些遗憾, 真令人叹声不息。

原因一: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发现有学生举手, 就开始请学生发言。特别是教学时间紧张的时候, 为了维持教学进程, 提出问题以后马上请学生回答, 当学生的发言和自己教案中预设的目标比较一致时, 就开始走向下一个环节。

原因二:大多数教师往往请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 而不愿等待那些没举手的学生, 这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 学生就会感觉到, 只要我不举手, 老师就不会让我发言。这在某种程度上, 让部分学生产生了交流与我无关的想法, 丧失了学生专注参与的功能。

原因三:师生一对一地交流。一问一答, 看似层层深入, 实则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 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往往会加以赞赏, 而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就忍不住“刮目相看”, 这样的课堂, 学生就自然形成了重交流结果而忽视交流过程的局面, 整个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二、实践策略

面对我们科学课堂交流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现象, 要解决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性, 我们不妨学会等待, 这短短的等待, 会给孩子一份自信, 一份勇气, 也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精彩。

1.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让学生交流什么, 怎样交流, 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为学生开展积极地交流奠定基础。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应根据教学目的, 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难度要适中, 问题提出后, 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 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只有这样的课堂交流, 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 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灵性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为了“方便、省时”, 草草地提供结果。比如, 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时, 师问:“把铝棒放在热水, 热在铝棒里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回答, “铝棒是从热水中获得热量而变热的。”显然, 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课堂上冷却了一阵子。这时, 老师千万不要着急, 而要耐心等待, 慢慢引导。“猜一猜, 热在铝棒中是怎样传递的呢?”教师转换了问题的表达方式。学生说:“慢慢变热的。”这时, 教师举例说明:“我们把接近水面的位置看作1, 中间看作2, 顶端看作3。在热的传递过程中, 你认为哪里温度最高, 哪里温度最低?热会怎样传递?”学生回答:“1号位温度最高, 3号位温度最低。热从1号位传递到2号位, 再依次传递到3号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耐心地、不断地表述问题, 使问题成为学生可研究的问题。这样, 每个问题提出后, 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思考时间的安排力求照顾到全体, 然后再交流, 提问交流时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思考, 切忌先点名再提出问题, 或提问后立即让同学回答, 要留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使大多数同学都经过思考, 效果自然会更好。

2.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空间

凡是学生能说的, 就让学生说, 凡是学生能想的, 就让学生想, 凡是学生能讨论的, 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 就让学生做, 这才是一种互动, 这才是一种交流。在科学课堂上, 老师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交流活动, 把魔术、游戏等引入课堂, 给学生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如, 在教学《不同的声音》时, 我就以游戏形式导入:同学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 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回答我, 游戏的名称叫“猜猜我是谁”, 有哪些同学愿意来?顿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我请三个同学到门外, 让他们在外敲门, 并问猜猜我是谁?让教室里的同学猜, 当外面的同学敲门时, 教室里一片寂静, 都竖起耳朵认真地听, 让他们发现每人声音的不同。在这样的一个交流空间里,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愿望。

3.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信心

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为了教学的需要, 执教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老师一提出问题, 学生就立即举手回答, 看起来气氛热烈, 积极性高, “老师, 我来, 我来!”“老师, 我知道!”……而正当该老师叫起了这位叫得最响的孩子时, 他却一时语塞, 半天说不上一句话来, 惹得全班同学是哈哈大笑。这时, 老师为了能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马上示意他坐下, 叫起了另外一位同学, 顺利得到了预设的结果, 课堂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我发现, 整堂课下来, 那位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也许他心里委屈呢, 可能他心里知道, 只是一时紧张说不出来吧?也可能是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为了和其他的孩子攀比“谁举的手多?”而没想到, 老师真会叫他?……但不管怎样, 我想, 如果在该课堂交流的这个环节中, 如果老师能多一点耐心等待, 是否就会给那孩子十足的信心呢?不管他是否理解这个问题, 他都会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 慢慢地懂得, 慢慢地把它表述出来,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一句权威性的话语, 一言就扼杀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4.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

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的课堂交流, 我们都习惯叫那些勇于表现的孩子, 因为他们会使我们的课进行得更加顺利。但在一次教学课中, 促使我改变了这种做法。那是一堂六下科学《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的课, 在分析了小苏打与白醋的各自特点后, 我抛出了“如果把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你们猜, 可能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问题一出, 许多学生都想说出自己的猜想, 马上举起了手, 但我还是习惯地等待一下, 让他们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进而可以完整地表述。这时, 突然发现陈佳琪同学低着头不知在做什么小动作, 我正想把他叫起来, 狠狠地批评他一次。转而一想, “有了”。“陈佳琪, 你低着头, 一定思考得很认真, 请你说说如果把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你猜, 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陈佳琪红着脸, 一言不发, 他其实连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哪知道猜想什么呢?心知肚明的我马上借机引导, 慢慢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猜想, 而且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猜想, 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留足了这个面子。在接下去的时间中, 他非常认真, 也非常投入。因为他自知有错, 却因为我的尊重与耐心地等待, 让他在全班同学中有了一种良好的表现, 这远比在众人面前批评他的效果要好得多。前者是积极的表现, 后者却是消极的反应。其实, 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一个群体, 而不是个体, 所以, 我们更应该去关注那些学习上有障碍的, 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些孩子, 放慢脚步, 多给这批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有足够的信心, 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力。

5.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鼓励

在科学课堂交流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 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 人和人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 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 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 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不难发现特级教师、各级名师们的评价语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时而旁敲侧击, 时而直接追问, 时而流露同感, 时而幽默诙谐。他们的评语机智多变, 常用常新, 层出不穷, 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感, 学生学而不厌, 听而不倦。他们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言, 爱抚地摸头, 亲切地握手, 深情地拥抱, 由衷地鼓掌, 用力地跷起大拇指, 加上真诚的赞语, 如此声情并茂, 传递的是一种情绪, 交流的是一种感情。所以, 我们在交流互动中, 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不妨使用一下那些充满灵动与智慧、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语, 多给学生一种鼓励, 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 当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时, 就吸取了足够的课堂智慧, 追求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也不再是个空洞的口号。

《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 我们谁没有错过自己人生中的几株腊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来得及开花的野草, 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自己价值的时间, 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同我们失之交臂了。”一棵草尚且需要开花的时间, 而教育我们的孩子则更需要我们老师去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花期”了。在科学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让我们静下心来, 放慢我们的脚步, 与孩子同行, 多一些等待, 努力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这样, 自然会成就科学课堂教学的精彩。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课堂过程, 然而, 在新理念、新课改、新课堂的指引下, 课堂交流过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需要教师精心地思考分析, 学会耐心地等待, 给学生多一点点时间, 多一点点空间, 多一点点信心, 多一点点表现, 多一点点鼓励。静下心来, 放慢脚步, 与孩子同行, 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课堂,等待,有效交流,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互相交流 篇9

下面是针对“孩子不求上进”的问题而在网络班级上进行的家校交流记录。

朱XX爸爸:我儿子这次期中考试不好,我们找他谈话,他还不服气。

徐老师:呵呵,小家伙挺有个性的, 为什么不服气呢?

朱XX爸爸:他不求上进,不和好孩子比,老说还有谁比他自己好!

徐老师:这种情况可能不止朱XX一个人,我也在想,为什么孩子们会不求上进呢?

朱XX爸爸:他有时也想变好的,老想当三好学生的!

徐老师:说明孩子骨子里还是想变好的。

朱XX爸爸:我们平时鼓励少,批评多,但又生怕说多了伤了其自信心。

徐老师:表扬让孩子学会自信,批评使孩子变得苛刻。我是希望家长们多表扬孩子的。

朱XX爸爸:孩子好的地方也有,但这学习态度不好!

徐老师:孩子的学习态度为什么不端正,为什么会不好,是不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哪方面出了问题?

朱XX爸爸: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徐老师:呵呵,我们在过多批评孩子时,其实就是没有看到孩子的优点。不知道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各位家长也可谈谈想法的。

吴XX爸爸:每个孩子,内心还是希望好的,只是贪玩,怕困难,不能约束自己。这不仅是孩子,有些成年人都会这样。成年人靠自我克制,孩子需要引导。可能要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吧。

徐老师: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应顺性而发。

朱XX爸爸:玩,我蛮支持的!以前也有考得不如意的时候,自己委屈得掉泪,现在变得无所谓似的。唉!

周XX妈妈:我个人觉得不要太在意考试分数,要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

章XX妈妈:我得承认,我好像比较在乎孩子的分数,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心理的失落真是蛮大的,我也在慢慢调整自己,但一有考试我的紧张程度比他还要大得多。

徐老师:您要调整这样的心态,否则您会很累,放松心情,相信孩子。

徐老师:各位家长,对于孩子“不求上进”,大家谈谈想法吧?

陈XX妈妈:孩子不是真的不想变好,只是他不知道好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家长订的。孩子还是需要鼓励的。

徐老师:对,评价标准不同。

陈XX妈妈:孩子在小的时候喜欢听好话,但是不喜欢听假话。孩子进步了,家长就要去实现自己的承诺,孩子才有动力。

徐老师:是的,言必行,行必果。

陈XX妈妈:嗯,有时老师给的一个微笑也能让孩子回味好久。

徐老师:各位家长,希望你们不要只顾看着孩子的分数,多了解分数以外孩子的表现。班上的饮水机,成XX同学每天早上打开按钮,晚上放学,关上开关,这一件事,做了近两学期了,一天不落。希望成XX妈妈能常到网络班级里谈谈教育孩子的经验。

丁XX妈妈:对啊,您家孩子怎么如此自觉、上进、优秀呢?

徐老师:一件小事,足见孩子身上的某种让人敬佩的品质。

成XX妈妈:谈不上优秀,在平日遇事,我会告诉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她就懂了。我们基本天天谈谈心,聊聊学校里的事,她也问问我的事。

徐老师: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个看似无心的聊天,聊学校的事也是一种学习。

成XX妈妈:有一次运动会上她第一天跑了个小组第一,当天回来的时候那个得意呀,我告诉她明天可都是高手比了,因为都是小组的第一名在比,还要加油,并适当给了她一些建议。

徐老师:听孩子讲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您再发表一下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孩子受到的影响就是教育。

成XX妈妈: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做得不好的家长,不是说大话,其实认真体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互相交流 篇10

一、教师引导, 学生附和

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 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单词、短语和语法, 却未能形成完善的英语语言表达体系, 因此, 英语互动交流教学需要教师做引导, 教师应该善于将英语语言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从早上寒暄、课前问好、课堂中教学, 再到课后作业布置与辅导等都要尽量用英语, 使小学生时刻沉浸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中就会逐渐形成英语语感, 对英语语言的节奏、用法和规律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觉和印象, 进而大胆地同教师交流。

例如:炎热夏季、艳阳高照, 此时, 教师用简单的语句, 顺便配上扇风的动作说道“:It is so hot!”此时, 小学生能够明白教师的意思, 教师接着说“:What do youwant to do in summer days?”学生感受到热空气来袭的难受, 便会随之附和答道:“I want to eat an ice cream.”另一些学 生则顺势 说出 :“How I want to have asleep!”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愿, 自觉进入了互动交流的学习状态。

二、实物引导、营造氛围

小学生喜欢形象的事物、善于形象化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也习惯用形象、简单的想法去认知复杂的关系, 教师必须明确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 善于利用实物进行语言教学, 使学生能够观实物说话, 达到实物引导交流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grape (葡萄) , banana (香蕉) , apple (苹果) , pear (梨子) 等水果一类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篮子, 将这些水果放置其中, 让学生眼前一亮, 立刻将目光聚焦在这五彩缤纷的水果集锦中, 此时, 教师要积极把握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为学生营造互动交流的氛围。

教师开头:“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用这样简短的简单句向学生发问, 学生看着水果, 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地回答问题, 一些学生说道“:I like pears best./ I like banana best.”等等。根据学生的答案, 教师可以继续深入发问, “Why?”一些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接着回答道:“Because the apple is very sweet.”另一些学生则说出自己水果喜好的原因, 学生饶有兴致地表达出自己对不同水果的看法, 此时, 教师则可以增加话语, 例如:“How to spell apple/banana?”学生带着热情拼写出自己喜欢的水果的英文写法, 这样就达到了互动交流教学的目的, 也有利于学生高效记忆各种水果的单词写法。

三、组建小组、互动交流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通过搭建互动交流小组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形成同学之间互动交流、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合作学习的开展都要尽量围绕所学内容展开, 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Asking the Way这一章节时, 完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教学模式, 学生每3人一组, 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图片充当背景材料, 以及常用的问路句型表达:

A: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show me theway to...?B: Walk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right at the

B: Walk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right at thefirst/second crossroad...

小组内成员可以边看图片边对话, 根据图片中不同建筑物的方位以及对方的询问等做出灵活的回答, 小组内成员利用这一句型反复练习,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英语问路方面的日常交流用语, 另一方面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互动交流能力,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达到了高效教学的效果。

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小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状态下产生积极的探究热情和兴趣, 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

总结:

互相交流 篇11

中国展览交流团由西麦克展览公司副总经理杨明、机展联秘书长张效林任团长,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衡器协会、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汽车贸促会、冶金贸促会、点意空间展览公司等国内11大展览机构组成。

自2002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特别是2010年中国和东盟10+1自贸区正式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2012年双边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为2002年双边贸易额的8倍。而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是中国与东盟贸易伙伴中排名前三位的国家,2012年GDP增长分别达到5%、6.4%和6.5%,是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专业展会邀请海外专业观众的重点国家。

在历时10天的访问期间,东南亚展览交流团与3个国家包括会展管理机构、投资促进机构、展览协会、相关工业协会和众多展览公司在内的55个与展览相关的机构和业界近百位朋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实地考察了3国的5个会展场馆及其配套设施,为今后进军这些国家的展览市场做准备。与印度尼西亚工商会、印尼展览协会签署了展览合作备忘录,并准备在近期与马来西亚展览协会签署类似的合作协议。除此之外,还就一些具体项目的合作进行了探讨。

互相交流 篇12

“建议尽快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承担起中国-东盟民族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功能, 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提升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 推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夏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1 设立中国一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意义重大

近年来, 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目前, 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与东盟国家具有亲缘的地理、民族和文化关系, 形成了相近的用药习惯, 中医药在东盟国家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夏宁认为, 设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对于巩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平台, 加强中国与东盟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承担起中国-东盟民族民间交流与合作的纽带作用。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带, 连接中国国内和东盟两个市场, 具有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独特区位优势, 是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近年来, 在中国-东盟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和升华的同时, 中国-东盟民族民间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加强和深化。作为中国-东盟民族民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医药方面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

二是有利于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实现“互利、互助、互鉴”。近年来, 我国中草药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一些中草药资源面临枯竭, 而东盟国家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但这些国家在传统医药技术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尚显薄弱, 设立交流合作中心, 可以实现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通过发展多边贸易, 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有利于促进同东盟各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中医药企业之间传统医药科技力量的联合, 共同开展传统医药研究, 有利于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传统医药教育、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的高级人才, 以满足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医药对外合作日益广泛。目前我国与70多个国家 (地区) 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协议91个, 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2个;与世界卫生组织及4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中医药合作项目有274项。同时, 我国对外中医医疗服务稳步推进, 医疗合作规模扩大, 来华接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数逐年增加;中医药对外教育方兴未艾, 在我国学习中医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一直位居自然科学的首位。

“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 对中医药的认知度相对更高, 中医药已成为亚洲各国家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 对于发展中医药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夏宁说。

2 广西具备设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的独特优势

广西具备设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的独特优势。

一是广西具备承载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的区位和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广西在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 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 具有服务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完善的基础设施。广西与东盟边境已经建立起大型物流保障体系, 形成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全方位融合, 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了多个保税优惠政策的叠加, 包括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广西钦州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区、大型产业发展园区、中国一马来西亚 (钦州) 产业园、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防城港港口工业园区。

二是广西具有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大省的独特优势。广西有中药资源种类4 623种, 列居全国第二;广西壮医药和瑶医药是国家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优势显著;广西药用植物园是世界上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广西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进入西部领先行列;玉林药市是全国第三大中药材集散地;梧州中恒、桂林三金等为全国50强中药企业;广西已经基本构建了涵盖城乡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广西与东盟各国和港澳台交流合作频繁, 先后签署了近50项交流合作项目, 为东盟和港澳台培养人才1 500多名,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享有“广西手法流派”之美誉。

3 建议尽快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在2011年11月举行的第十四次中国-东盟 (10+1) 领导人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更加重视社会和民生领域的合作。中方愿意设立10个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为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倡议设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夏宁介绍说, 目前, 国家外交部、教育部已经批准设立教育培训中心,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批准成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广西在资源、区位、文化、人才、企业及市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建议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设在广西。”夏宁建议,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构建应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 其实体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其虚体部分是将广西医药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医药企业进行有机整合, 依据国家战略部署, 联合区外相关高校研究机构, 最后将逐步与东盟国家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联合为一体, 共同促进传统医药的发展。“该中心成立后,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和指导下, 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的需要, 由广西会同有关兄弟省 (市、自治区) 共同为东盟各国提供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技、文化和产业等方面的服务, 探索建立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夏宁同时建议加大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的投入, 建议国家部委加大对该中心相关项目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作为引导资金, 不断吸纳国内外社会资本, 出台优惠政策, 推动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健康快速发展, 造福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的健康, 推动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科技日报》刊发文章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堆场协议的法律适用下一篇:Web服务组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