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练习

2024-05-21

交流练习(精选3篇)

交流练习 篇1

在课改新理念提出的形势下, 我校实施“交流探索练习反馈”的课堂模式, 这一模式实施以来, 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使用“交流探索练习反馈”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一、交流探索的意义

交流探索为有效课堂的生成提供了平台, 传统的低效课堂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师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学, 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而现在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首先实现“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 凸显了学生的本性, 在交流探索的过程中一般以四人为一组, 也有同桌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思维不断被丰富、被提升, 课堂变得有趣、活跃,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 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在展示中暴露学习的成效与不足, 为教师的点拨提供合理的依据。

二、“交流探索练习反馈”的具体实施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自学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具有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因此引入新课的方法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设问题情境意识, 把握具体操作手段, 微格导学, 引路点化, 把“戏”留给学生“唱”。

化学教学情境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产和生活实际、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等。这样设计的化学问题能在激发学生化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2. 出示学案, 启发思考

自学之前, 教师需要先出示自学提纲, 提出自学的方向、重点以及思考的线索等。自学阶段应要求学生: (1) 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维过程; (2) 复习回忆有关旧知识, 并与新知识相联系; (3) 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4) 做自学笔记, 可适当做些批注, 勾画出关键词语; (5) 尝试练习, 推导过程等。最后让学生闭上课本, 围绕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 自己懂不懂; (2) 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 是否已经掌握; (3) 通过新旧知识对照有什么猜想, 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等。

3. 学生交流, 教师释难

自学结束后, 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触发的灵感公布出来, 使大家得以共享。这个阶段是使学生集思广益, 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大好时机。这种讨论, 有时是个人发言, 有时是小组讨论后有代表发言。教师可根据问题深浅和难度大小分别让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讨论结束时, 教授还需要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疑难解答。解疑的过程, 是一个讨论、研究、探索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调控过程。教师必须对联想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 根据教材要求, 把问题分类处理:涉及本节课重点的内容, 要重点突破;涉及下节课的内容, 可出示“安民告示”, 鼓励学生课下思考;涉及以后学习的内容, 可鼓励学有余力者进行课外研究。

4. 统一学习, 巩固知识

通常, 在学生自学、交流、讨论, 获取对新知识的理解后, 教师还需要组织一个短暂的统一学习的教学过程。统一学习是为了处理自学过程中的普遍性的问题,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提升。这里的归纳既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又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调节与整合。在归纳环节,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一般性结论进一步强化、引申、梳理概括, 纳入认知系统;并通过联想, 结合具体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教师归纳的首要任务, 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 便于记忆和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反馈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我们应该知道理想的课堂在于它是否真正的让学生练习和实践,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手, 我们的课堂学生练习的时间大致在15分钟左右, 为了掌握学生思路上出现的偏差在学生完成检测后, 对学生作业进行评讲, 注重了实效。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交流探索练习反馈”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教学方式。具体地讲, 它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有序性和启发性等教学原则。当然交流探索练习反馈的教学和其他教学模式一样, 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也就是说, 并不是化学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适宜用该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要从化学教学的实际出发, 灵活多样地在化学教学中实施“交流探索练习反馈”模式, 持之以恒, 被不断地汲取教学法的精华, 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摘要:化学教学中采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 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即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恰当运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教学,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 从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化学教学,应用体会

交流练习 篇2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1、练功必须经常化

上集体课无论班级学生程度深浅,首先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和检查,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例如,抬落指、揉弦(抖音),小、中、大三种平弓等,每种练习三分钟,老师坚持每堂课都检查,学生就不敢不练,时长日久必出成绩。集体课中由于存在人数多、素质有差异等因素,如果每节课不练习不检查这些基本功,就会出现“练曲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的问题。因此,要想通过集体课教出高程度、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练功经常化”。

2、教学难点分解化

集体课教学中难点分解、分化显得特别重要。集体教学中存在学生素质有差异的问题,它不能像小课一样针对某位学生的某个难题而花费大量时间。如学习新曲子时第一步可让学生“先读”,即不用弓,第二步便可加上右手运弓,一个一个音,中间有间歇地拉奏(同向运弓)。第三步采用上下顺向运弓,音与音之间有短停顿的拉奏。第四步才一弓一音接连不断地演奏,此时应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准和发音上,力求整体的和谐、完美。这样就迫使学生脑袋想在前,耳朵听在前,手指按在前。这个过程是最扎实、最有效果、最快的方法。

3、教学方法游戏化

艺术的本质或多或少带有游戏的成分,所以孔子说的“游于艺”甚有道理。要“好玩”当然得靠游戏,如训练儿童的音准、节奏和乐理常识,要他(她)们像成年人那样上课是很困难的,但如果用游戏方式把五线谱放大做成拼盘,用棋子做音符,来比赛听音高与节奏等,孩子就会兴趣大增。所以只有在课堂上跟学生玩音乐游戏,才能激发他们对小提琴学习的兴趣。

4、还课方式及鼓励办法

小提琴集体课教学通常会让学生从头到尾大齐奏,不能够完全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个别差异。集体课不能经常集体拉奏,因为师生双方很难在一片琴声中分辨出每一个学生细微的音准、节奏、发音偏差。解决方法是“上课轮奏化”,一个人在拉奏,其他学生无声走指法。以音阶教学为例:第一位学生回课拉音阶,第二、第三位学生便拉琶音,其他没有轮到的学生个个都左手在琴上无声地走指。第四位学生拉三度,第五位学生拉六度,拉完之后,老师要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所在,分析讲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令其当场作修正、改进、尽量做到正确。

5、练琴交流与互助

如何能让非专业学琴的孩子去练琴、喜欢练琴、懂得如何有效率地练琴,历来都是器乐老师的第一大难题。教师可在上课前、下课后,甚至在上课中间划出一小段时间,让两、三位学生组成互助小组互相交流、帮助。内容包括如何把旧功课拉得更好,对新功课如何理解,某个难点要如何解决、练习等等。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把年龄不同、程度不同的两班学生放在一起,让年龄大的学生帮助年龄小的学生,程度高的学生帮助程度低的学生,这样的交流对双方都有很大好处。培养学生荣誉感、自信心、责任心及教学能力。

二、少儿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用语的创新

1、教师用语口令化

良好的教学秩序是上好集体课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学生的动作军事化、程式化,教师一个口令发出,所有的人统一动作,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如教师教持琴可采用:口令1:“右手举琴,琴弦对面孔。”口令2:“插、贴、勾。”口令3:“左臂甩三下,托琴,放右手。”口令4:“不许动。”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无法不全神贯注听口令、做动作,惟恐落在他人之后,所以课堂秩序就有了保障。

2、教师用语口诀化

口诀读来琅琅上口,言语通俗易懂,易学易背,非常适宜少儿集体课教学使用。教师如教弓尖运弓可以使用“食指贴、小臂转、放臂力、声音响”。弓根运弓的口诀如“小指圆、小指压、食指翘、声音轻”。这些口诀都抓住了技巧的关键,解决方法都能一针见血,达到让学生茅塞顿开的效果。等到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专门技巧的口诀,集体课就不会那么难教了。

三、少儿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进程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大课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与急于求成,要按部就班、要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不为表面进度所迷惑,不能迁就家长攀高比快心理。实际教学中,每一级必须要学习哪些东西,以及每个具体问题的解决程序,这是“有序”之重要一环。

2、采用波浪式前进方式

与时下赶进度、专比曲目大而难、完全不顾基础好坏与品质高低的揠苗助长式教学潮流相反,教学进度应“波浪式前进”。具体做法是:每次考级让学生同时报一高一低两个级别,每考完一次级之后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回过头来,练习前一级程度的音阶、练习曲、乐曲。两个月后,回到原来的进度时,孩子会感觉比以前学得容易了,拉琴变得更轻松、更享受、更有自信。

四、少儿小提琴集体课中的综合音乐素质训练

音乐素质的训练不像技术训练,好坏结果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慢慢起作用的东西。在教小提琴演奏的同时,也教音乐综合知识。“音乐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可归纳为: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音乐基本听觉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记忆能力。

现今的素质教育已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家长们都希望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种趋势使得音乐培养目标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以上对小提琴集体课的一些论述,是希望能针对集体课所具备的一些特有的优势,采用集体课和个别课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使少儿在小提琴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宽、更顺利。

交流练习 篇3

日语教学就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教学, 其中也包含了不完全具备日语能力的归国子女。被称为日语教育之父的长沼直兄对外语教学和母语学习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外语教学的几项特征, 如下[1] (笔者译) :

(1) 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

(2) 通常都是学会母语之后进行外语的学习;

(3) 在日常生活中不太使用;

(4) 不使用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5) 学习的时间及与学习语言的接触机会受到限制;

(6) 心理年龄与语言能力不统一;

(7) 有意识的去学习;

(8) 害羞心理。

外语教学不同于母语, 因此, 以上几点是日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

2 基本导入法介绍

好的导入方法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出发点, 采用符合学生口味的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法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基本的课文导入方法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1) 图片导入法

2) 影视导入法

3) 音乐欣赏导入法

4) 时事导入法

5) 故事导入法

6) 背景知识导入法

7) 名人名言导入法

8) 悬念导入法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的第21课题目为「火山と温泉」, 主要内容为日本的地理情况, 笔者认为对于此篇文章运用上述的方法1的图片导入法或方法2的影视导入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导入本文部分最为适宜。

通常的第二语言教学顺序, 都是先从生词入手, 再进入新句型讲解, 最后导入本文部分。也有部分教师采用直接进入课文的方式, 当遇到生词或新句型的时候再对其进行讲解。笔者认为第二种讲解方式过于杂乱, 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新单词新句型, 导致学生整堂课都在不断的翻书, 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会有学生跟不上讲解速度, 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 笔者认为第一种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1) 运用图片导入法

在课前, 教师需要准备一些日本火山和温泉的相关图片, 尽可能准备课文中提到的九州鹿儿岛市的樱岛火山和伊豆大岛的三原山的图片。因为有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和温泉, 所以对火山和温泉并不了解, 这一课的内容可以说是新知识。因此, 相关图片的准备非常重要。

首先拿出火山的图片, 并尽可能简单的介绍图片中火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片看图片边简单了解课文内容, 并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课堂气氛活跃。

使用图片导入法, 需要注意的是, 图片一定要彩色的, 大且清晰才能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他们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习动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运用影视导入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课堂上应用声、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对所学知识也就更容易消化吸收。利用影视导入课文也就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它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播放视频片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同上述图片导入法一样, 需要准备一些与日本火山和温泉相关视频。课文中提到的九州鹿儿岛市的樱岛火山和伊豆大岛的三原山都是旅游胜地, 可以寻找一些介绍这两处景点的视频。关于温泉的介绍, 仍然可以选择箱根温泉, 箱根被称为“温泉之乡”, 相关视频的搜集则更为容易。

但是,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 视频一定要选择短一点的, 这样可以避免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其次, 要选景优美, 最好是配乐的景色欣赏,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疲惫, 更能避免内容的重复, 如果视频都把重点讲完了, 那么课文的学习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进入本文之前, 先让学生欣赏视频, 配合一段简短的导入语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3 练习要求与注意事项

在本文学习之后, 最好配上相应的练习题, 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还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第21课自测练习:

阅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2]

(1) 火山が多くて困る点は、どんなことですか。

(2) 温泉はどのように利用できますか。 () の中に、正しいものには○を、間違っているものには×を入れなさい。

ア.湯に入って、疲れをいやしたり病気を治したりできる。 ()

イ.市民の生活や農作物がしばしば被害を受ける。 ()

……

笔者认为上述练习题是最能够检验学生对本文的理解程度的题型。在问题 (2) 中, 采用了判断题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乍眼一看, 「イ」中的句子在本文中出现过, 有很多学生会认为它没有错误。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 这题判断的不是句子说的错还是没错, 而是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此时, 一定要提醒学生, 题目问的是「温泉はどのように利用できますか」, 而「イ」所叙述的是火山并不是温泉, 所以「イ」是错误的。

不认真审题是多数学生的通病, 因此, 用此种题型来反复的锻炼学生也会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此外, 还可以进行如下训练:

根据课文, 在横线上填写适当词语, 完成句子后翻译成汉语。[2]

(1) 日本の国土は、地球上の陸地のわずか400分の1_____。

(2) 日本の風とを考える___、これらの火山の存在を無視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

(3) しかし、困ることがある___、逆にありがたいこともある。

上述练习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句型掌握,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句型是学习的关键。在做这种题型的练习时, 教师可以稍稍给与提示, 但一定要避免学生翻书。在做完练习①②③之后, 如果课堂时间足够, 还可以让学生用填在横线上的词语造句, 这样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

4 结论

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于母语,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只有多学多练才能逐渐掌握, 最后变得熟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就必须做到: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乐于学习;课后练习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 且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程度。

参考文献

[1]石田敏子.日本語教授法[M].大修館書店, 1988.

[2]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3]赵天民.浅谈精读课文的导入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4]崔佩芬.浅谈几种课文导入法[J].教法学法新探, 2008 (10) .

上一篇:三维虚拟投影系统下一篇:高职药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