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能力

2024-07-17

交流能力(共12篇)

交流能力 篇1

曾读过一篇《麻雀与红襟鸟》的短文。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在20世纪30年代, 英国送奶公司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 既不用盖子也不用封口, 因此麻雀和红襟鸟可以很容易吃到奶瓶内浮在上层的奶油皮。后来, 牛奶公司把奶瓶用锡箔纸封起来, 防止鸟儿偷食。没想到20年后, 英国的麻雀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 继续吃它们喜欢的奶油皮。然而, 同样是20年, 红襟鸟却一直没有学会这种方法, 自然它们就没有美味的奶油皮可以吃了。后来, 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 原来麻雀是群居的鸟类, 常常一起行动, 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 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 而红襟鸟喜欢独居, 就算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 其他鸟却无法知晓。

作为教育工作者, 读过这篇短文我感触颇深。其一, 学会交流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同样重要!让学生学会交流, 并在交流中学习, 将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本领!其二, 班级授课制有许多弊端, 但对于合作学习, 它又能充分发挥课堂交流对于学生整体的促进作用。我们应扬其所长, 充分发挥交流在课堂中的作用。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1. 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敢想敢说, 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认真倾听学生发言, 并从中捕捉到值得肯定、值得放大的哪怕一点点“火花”, 给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 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互相尊重、相互欣赏, 树立“交流即是学习”的意识。

2. 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 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 首先要使学生建立数学名词的正确概念, 如低年级数与计算教学中, 要使学生知道“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基本概念, 这样在中高年级探索计算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时, 学生才会用概括的语言描述规律。又如在刚刚学过的《面积》一单元中, 概念较多, 又易混淆, “周长”、“边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周长”、“面积”等, 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数学语言, 就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和思维的混乱。其次, 教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 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交流。第三, 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 使学生能够有根据的思维和交流。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 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根有据地思维, 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 要达到这一目的, 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使学生在交流中掌握解题的方法。

3. 提供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并把握好问题的时机和方式,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设计的问题应注意:

(1) 问在疑点、重点、难点处。如果所提的问题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或者学生独立解决完全没有困难, 那么就没有了交流的必要。只有在学生有交流的欲望时, 交流才会有效。

(2) 及时调整。在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 对预先准备的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突然, 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表达得不清楚, 这时要适当给一些提示, 或者灵活补充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以为然, 或者不需认真思考就纷纷要求回答, 说明问题太容易, 也要迅速调整, 增添难度大一点的问题。简而言之,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和提问方式的时候, 既要注意课前充分准备又要注意课堂随机应变, 确保交流之路畅通。

4. 独立思考

交流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时, 交流才有价值。“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学生才能在交流中激活思维, 互相启发。

5. 有效的教学指导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提高交流的效益,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使学生学会交流, 能够有序的、有方法、有策略的进行交流。

(1) 引导学生会倾听

只有倾听, 才会交流。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 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 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 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2) 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 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 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 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 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 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 如“前面的我想的跟你差不多, 但是后面的我这样想的……”

(3) 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 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 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 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 并要从中受到启发,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让交流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6. 拓展交流的范围

数学交流能力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来培养, 教师还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如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 发现或疑问等用文字表达出来, 并进行交流, 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并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非常有价值, 学生的交流能力要靠教师点点滴滴的悉心引导, 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

交流能力 篇2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 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 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于一体。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交流的技巧呢?

一、提高交流意识,制订交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 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 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它 们的联系和区别又可通过交流用外显的形式托出。所以,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寓于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之中 。因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有助于发展其它能力,这是制订目标的前提。制订目标还要遵循儿童不同年 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使实现目标成为经常的、现实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望尘莫及的。低年级学 生一般会用简单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说明一些操作;中年级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 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能质疑,边操作边解释;高年级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 ,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有条件还可撰写小论文,作书面交流。

二、挖掘课堂潜力,发掘交流因素,师生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 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 学模式。教师要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地想和讲。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 好数学交流的工具。口语训练的层次: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现以 “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几朵?”为例说明训练步骤:

说简单的话↓红花多

红花比黄花多

说完整的话 红花和黄花比,红花多,黄花少,红花比黄花多7朵

讲算理 把红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朵),第二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 朵数(7朵)

说方法 求黄花的朵数,用红花的朵数减去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剩下的就是黄花的朵数

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 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 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小学生在表达数学 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如“除、除以”不分,“整除、除尽”不分,“质数、互质数、质因数”不分等,其实质是概念模糊。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听,学会听,帮助他们发现错误、疑问, 认真纠正、释疑。第二,不善于讲算理。如教材讲“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算式3÷4=3/4,为什么 “3除以4等于3/4?”学生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教师可以这样诱导 学生理解和表述:讲讲除法算式3÷4的意思(把单位“1”(3)平均分成4份,求1份),1份是多少? (1份是3个1/4,即3/4)所以,3÷4=3/4,等式表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 准确地理解算式的含义,又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说清楚、讲明白算理。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 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节,教材 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三种图形,至于它们的关系等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

读: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议(交流):对边是指哪些边?(用手指一指)长方形靠近的两边叫邻边,如果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相等, 那么,长方形会变成什么样?自己画画看(让长方形的一边不变)。

(附图 {图})

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怎样?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四边相等。

用手拉木条做成的长方形对角的顶:

(附图 {图})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 关系(如右图)。

(附图 {图})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 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 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第三,教学几何初步、计量等知识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模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的听、说、触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将思想表达 出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要学生从已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 形中取出18块拼长方形,可以拼几种都拼出来(全部用上),如下图:

(附图 {图})

检查结果,有些学生摆不全。教师诱导:虽然三种拼法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都是长方形,面积 都是18平方厘米)。进一步启发: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由学生自摆(不限块数), 相互交流,验证前述关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确信无疑,由此比较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交 流的结果)。又如,认识长方体:教师出示一粉笔盒让学生观察,学生众说纷纭,纸板做的――长方体――白 色的……教师觉察到学生还未完全注意到本质的东西,于是又取出一只白铁皮方盒给学生看,学生议论:长方 体――白铁皮做的――灰白色的――比粉笔盒小一点……教师并不制止、扭转学生的谈话,只是问两只盒子哪 些地方相同?经学生议论概括出结论:如果不论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论颜色、大小,它们都是长方体的盒子。 深一层展开认识活动:学生看、摸、画、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师生无拘束地进行交流,完成了对长方体的 初步认识,既提高了学生交流的技能,增强了交流成功的信念,又强化了学生的交流意识。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篇3

一、立足课堂,结合文本,讲究方法,灵活操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教会学习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在课堂上尽量多创造说话机会。我的具体做法是:(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根据教学需要,多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进行教学。(3)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如中外名著、人物传记、《演讲与口才》等书籍,增加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4)背诵课内课外名篇名句,名言警句,积累成语俗语。(5)利用多媒体,观看课本中节选的演讲、戏剧等,如《我有一个梦想》《雷雨》《哈姆雷特》等。有时也会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如《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等。有时还会看“超级演说家”这样的综艺节目。(6)督促学生看报纸、新闻,了解实事,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必须要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全人类。(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征文大赛等等。所有这些,扩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面,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为高效课堂顺利进行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全面的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写结合,规范要求。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不主动学习,一切都是空谈。我把学生分成小组,以优带差,让表现好的学生影响怠工偷懒的学生,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大部分同学都会有集体荣誉感,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就算表达不好也会主动站起来“说”的。如,我在讲述必修四文言文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的教学时,在培养学生表达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了整体设计,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文本资料了解作者司马迁、班固、范晔,进而了解《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时代背景,了解传主,这是自主学习阶段。

然后,由学习小组组长下达学习任务,分自然段进行文字翻译,生生互检、师生互检。合作学习,基本解决文意,整体感知内容。接下来的课时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合作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到了第四课时,以抓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提问翻译课文。第五课时以探究形式完成课文分析。三篇课文讲完之后,学生以三个作者、三个传主的事迹为材料,任选一个人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结合现实,有说服力,语言优美。学生在“展示交流”时非常自信、从容,表现极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升。

三、示范引领,开发资源,眼中有文,心中有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示范中指导,在指导中示范,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仿,兴趣浓厚,效果更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高,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越强。教师指导的高度、适度、得法是最好的示范作用。要知道,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遵循激励性原则,在每次训练中,都要设法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成绩,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纠正、评价和总结。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以此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敢说、会说、乐说、说好。在“说”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察,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去模仿学习。学生思维的视角决定了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其实,表达与交流的速度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我们知道,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如果表达与思维脱节,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篇4

一、通过语言操练,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语言操练不等于语言交流。语言操练的着眼点是语言形式, 使学生在语言操练里掌握语言形式, 语言交流的着眼点是语言内容, 使双方达到互相了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语言操练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 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首要前提, 语言操练和语言交流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在机械操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性操练。通过问题的回答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汇、句型, 更重要的是交流了思想。所以教师每次教新材料时, 都要先进行机械练习, 再进行有意义的练习及交流性的练习, 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新东西进行交流, 逐步把语言操练推向语言交流。

二、教学过程交流化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交流化应该做到师生交流, 学生之间交流, 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用英语教英语和学英语, 用语言做事, 使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使交流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选择接近语言交流的练习, 使课堂练习交流化, 在做练习时, 不仅要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还要设计多种情景, 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表情, 伴以手势、动作, 要像演戏一样把生活中的交流场合搬进课堂。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此外, 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姿势帮助说话, 充分利用手势和动作来增加说话的力量,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到英语的实际用途。另外, 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师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这样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才能养成。

三、突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要重视课本, 但若是完全被课本束缚, 不仅教法会凝滞, 而且教学受到限制, 所以, 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逐渐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

课堂教学是英语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光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流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无论教师怎样设计, 学生怎样配合, 没有课前课后的密切配合, 都很难实现这一愿望。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也绝非局限于课堂。如果把语言当成一门课或一门知识来学, 离交流的目的就越来越远。因此, 学好并用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跳出来, 开创一条课内与课外结合, 新课与旧课结合, 复习与讲新结合, 游戏与讲练结合的路子。把传统的复习、预习、讲授、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角色扮演或对话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英语, 而且用这种语言交流思想, 做实事, 进而享受英语的乐趣。

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 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爱学、肯学、会学”的良好习惯上。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一开始就接触标准优美的英语, 规范工整的书写, 主动有趣的情景, 深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外语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融于生活的功能, 感觉到语言的自然美, 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代替教师的讲解, 教师要从旁引导、辅导和解疑, 让学生直接和活生生的英语见面, 直接主动地吸收、了解、练习和掌握。让学生跟录音学、跟录像学、跟英美人学、跟同学学,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语言材料及实际运用, 而且增强了语感, 领悟了非语言材料的运用。这样对学生完善学习方法, 形成独立人格, 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 篇5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最基本的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它处在最底层,最宽厚,它是支柱,是依托,是所有职业都需要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人生成功的钥匙,是事业致胜的法宝,是现代人必备的关键能力。内容简介

本选题是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认证项目的专用系列教材,共3套,目前暂推出9本。目 录 前言

序一 陈宇拓展核心能力创造瑰丽人生

序二 刘来泉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训练导航

一、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

二、怎样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

三、为什么要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

四、怎样测评职业核心能力 ·初级·

第一单元 交谈讨论

第一节 树立沟通意识积极交流表达

第二节 围绕主题交谈把握交谈方式

第三节 倾听他人讲话多种形式回应

第四节 运用交谈技巧准确表达观点

单元综合练习

第二单元 阅读

第五节 通过有效途径找到所需资料

第六节 识别有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第七节 整理确认内容会做简单笔记

单元综合练习

第三单元 书面表达

第八节 选择基本文体撰写简单文稿

第九节 能够利用图表简明表达要点

第十节 利用选取资料说明文章要点

第十一节 掌握基本技巧规范清晰表达

单元综合练习·中级·

第四单元 交谈讨论

第十二节 把握对方需求围绕主题说服

第十三节 把握洽谈技巧推进会谈深入

第四节 积极察言观色辨明语义态度

第五节 借助多种手段生动表达观点

单元综合练习

第五单元 当众发言(演讲)

第十六节 做好演讲准备调适紧张心理

第十七节 把握演讲内容保持层次清晰

第十八节 把握演讲方式语言规范得当

第十九节 借助辅助手段帮助说明主题

单元综合练习

第六单元 阅读

第二十节 根据多种资料筛选有用信息

第二十一节 理解资料内容归纳要点思路

第二十二节 根据实际需要整理汇总资料

单元综合练习

第七单元书 面表达

第二十三节 掌握应用文体注意行文格式

第二十四节 组织利用素材充实内容要点

第二十五节 掌握基本技巧准确恰当表达

第二十六节 注意文章风格增强说服力量

单元综合练习·高级·

第八单元 交谈讨论

第二十七节 正确识别情绪恰当调控表达

第二十八节 领会言外之意有效解读信息

第二十九节 把握会议主题主持较大会议

第三十节 广泛交流沟通得体表达观点

单元综合练习

第九单元当众演讲

第三十一节 准备演讲提纲分析场合听众

第三十二节 突出演讲主题内容丰富有序

第三十三节 运用身态语调生动得体表达

第三十四节 利用各种手段强化演讲主题

单元综合练习

第十单元阅读

第三十五节 确定搜寻思路找到相关资料

第三十六节 归纳文章要点获取论证方法

第三十七节 评价资料价值辨别是非真伪

第三十八节 筛选综合资料表达个人观点

单元综合练习

第十一单元 书面表达

第三十九节 熟悉专业文书把握基本要求

第四十节 有机利用素材说明内容要点

第四十一节 掌握基本技巧精炼生动表达

第四十二节 采用适当风格得体表达主题

单元综合练习后记 书 摘 训练导航

一、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与类别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

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初探 篇6

一、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交流学习是生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它的实施前提是学生主体自我的充分学习与思考。在组织交流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再交流。这样,交流的质量才会高,学生主体对交流的投入才会充分。

2.情感性原则

组织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要求教师必须用“心”同学生交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有释然的感觉,从而敢于交流、乐于交流。此外,情感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在小组交流时要团结互助,友爱合作。

3.综合性原则

交流能力是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思想,再将自己思想通过动作、直观的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交流时,要与操作、实验、练习、评价等多种内容相互融通,把交流与听说读练等多种能力训练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二、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

1.在容易混淆的概念处组织交流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往往容易将这些概念泛化、混淆,教师若组织交流,可促使学生将概念准确区分。如复习“数的整除”时,可让学生交流:(1)质数、质因数、互质数的概念有什么不同?(2)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异同?你们能举例说明吗?学生通过交流互帮互学,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矛盾在交流中解决,使原来极易混淆的概念逐步明晰。

2.在教学中难点处组织交流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难点单纯依赖教师枯燥的讲解,很难收到良好效果。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数的整除”的概念时,许多学生只关注“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很少注意整数a除以整数b(b≠0)这个条件。教师可在此处出示讨论题:一数能被另一个整数整除必须达到几个条件?你能举例说明吗?通过小组成员的争辩、交流,再加上教师的评价,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会逐渐深刻而准确。

3.在发现和总结规律时组织交流

传统教学中,规律的发现、结论的获得往往由教师包办代替。其实,对学习内容的概括,教师可放手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参与总结归纳的过程,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学生操作测量出几组圆的周长与直径后,教师可组织交流: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学生会有各种独特的发现,在小组交流取长补短的优势下,就会得出“c=пd”这样的概括性的结论。

4.在沟通联系时组织交流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交流中沟通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他们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可组织交流: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进而沟通六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5.在争议处组织交流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组织学生进行争论,这是引导学生群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举措,也是互助合作学习与广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在相互的启发争辩中,学会探索新知的方法,深化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会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篇7

一、加强数学的阅读理解教学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 我们可以加强数学阅读训练。通过阅读, 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我们的教科书里许多章节都设置了“阅读与思考”“阅读材料”, 这些“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中大量采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数学化的自然语言,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 使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 与数学语言“零距离”接触, 做好与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不断扩充自己的数学语言, 逐渐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转译能力。逐渐地在用数学语言的谈论中“有话可说”, 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除了读教科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让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讨论、交流来提高自己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在教学时利用导学案,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 再进行引导。例如, 函数符号f (x)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理解。第一, 理解基本含义。f (x) 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个函数, 表示的是一个映射或对应关系f∶x→f (x) 。如当f (x) =x2-2x-3 (x ∈R) , x=a → f (a) =a2-2a-3。f (a) 是函数在a处的函数值。第二, 增强对“对应”的理解。f (x) 表示的是括号中的对象与对应对象的一种对应关系, 不管括号中的对象 (自变量) 取什么值, 与其对应的都是在对应关系结构 (如果关系是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的) 中用这个值代替对象而得的值。如“x+1”对应的不是f (x) +1, 而是f (x+1) = (x+1) 2-2 (x+1) -3。第三, 进一步加深对f (x) 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诸如“已知f (x+1) =x2+x-3, 求f (x) ”等问题的思考、讨论而获得。

二、重视数学语言之间的互译训练, 培养学生将数学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互译是指将普通语言数学化, 比如由具体的对应关系逐步抽象形成映射、函数的概念, 以及对抽象的数学语言理解内化, 借助普通语言或具体实例表达交流。比如根据映射和函数的定义构造映射和函数实例;互译还包括不同形态的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 集合的自然语言表示、符号语言表示及韦恩图表示。互译的过程体现对立统一的思想, 有助于不同思路的转换与问题化归。

数形结合是图形表示的重要形式, 在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用文本表示和图形表示。例如, 已知“x+2y=5, 求x2+y2的最小值”, 可以转译为“求直线x+2y=5 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进一步再转换为“求原点到直线x+2y=5 的距离”的语言表达形式, 这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 又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易求。

三、互动交流方式

互动交流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交流过程, 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交流对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联系, 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形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在分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在课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让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或者组织小组, 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老师给予适时指导;或者通过角色扮演, 加强互动交流, 提高语言表达的兴趣, 还可以小组内部互批作业, 总结作业的问题。这些都是多元化的互动交流形式。

浅谈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篇8

数学交流,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把对数学概念、问题等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述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其交流方法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消化、完善和提升;有助于学生对思维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

一、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符号语言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正确使用符号,懂符号的意义是交流的前提。由于符号语言是人工加以规定的,因此是先有规则,后有语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知符号规则,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中的语义和句法,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相关图形的统一。例如:2x2和 (2x) 2,-32和(-3) 2,从意义、读法、写法以及运算顺序上加以区别,特别是读法上要注意语气上的正确停顿。教师自身做好示范,特别是口语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准确简练和严谨。

二、教学中落实“说数学”活动

“说数学”是在交流中以口语为载体,把自己的对问题的思考和解法说给他人听。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将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路、表达方式,也促使他多角度地去认识探究问题,从而在他的大脑中形成明晰的有关知识网络。听别人的想法又能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自己的思维。教学中要创设有益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平台,适时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构建民主和谐、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首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澄清概念,明确得到结论的依据。如:几何题中每一步推理要说出其是根据哪个定义或哪个定理、公理。其次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对某个问题呈现的各种解法能优化、整合,从而拓展思维,以最少的时间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第三提倡质疑,在辩论中求提高,在交流中求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批判性。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4和2,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明白结果只能为10,然后再变式练习。这样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三、改革教法,创设学生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一课中,让学生用洋芋或萝卜切成几何体,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截面的变化,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操作探究。学生在独立操作和互相交流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四、拓展视野,提供学生交流的途径

数学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分小组进行,按照上课的进度安排课题。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讨论数学的思维方法,某个数学问题解法的探讨等。数学课外活动力求不受教材的束缚,灵活多样,其目的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智力。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进行广泛交流。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后,让学生分组去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测量河的宽度,并探求还可用哪些学过的知识能测量出教学楼的高度、测量河的宽度。最后全班交流,优化整合。

五、精心引导,体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数学交流必须体现数学课的特点,让学生找准重点、难点。如我在执教“变化的鱼”时,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说清楚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心明而口不明。要学生说得准确、精炼,是本节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表格,内容分别是基本图案、变换方式、关键点,弄清楚每一项该说清楚些什么,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既能说准确,又能说清楚,达到了设计的效果。数学交流方法的设计要针对教材的要求而设定,如表格、图像、列举,等等。学生的智力、学习基础都是有差异的,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中的个体差异,尽量让学生言无不尽,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在评价时要对学生的交流客观、公正,但决不指责,不批评。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交流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相互交流中辨析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在交流中开放思维,提高能力,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知识和创造才能。

摘要:数学交流, 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把对数学概念、问题等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述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 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熟化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学生在交流中能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之设想 篇9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 设置合作交流小组, 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 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 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 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同时要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参与交往.这样, 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 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 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 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二、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 因此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需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 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 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 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培养.

1. 引导学生“说数学”

在教学中, 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 这种练习, 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如在例题讲解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 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要知道哪些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 根据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什么条件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 等等, 或让学生复述所学的内容, 或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并给同学解释解答的原理, 通过这样的交流, 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 看到他们的思路、推理过程, 对术语、符号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 把握教学调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 能够学会他人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 澄清自己模糊的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是用语言进行交流, 但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 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并进行交流.如让学生写知识小结, 在新授课教学中, 每学完一单元、一章节之后, 让学生写单元知识小结与章节知识小结;复习总结时, 让学生写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将知识结成网络、形成板块.也可让学生写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 还可以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 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 等等.也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 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 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让学生写下来, 不但可以加深印象, 而且通过交流后, 教师也可以从中看出教学中应注意改进的方面, 其他同学也可以受到启发.

三、暴露思维过程, 使数学交流向深层次发展

作为教师应通过加工教材把数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不断提问———反馈———反思———概括获得对问题的真正理解;同时学生在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时, 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也必将获得发展.实际上, 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流, 学生首先面临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挑战, 这就需要他们预先组织自己的数学思维, 这实际上是获得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入理解的过程, 同其他人的相互讨论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学生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想法中学到东西, 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各样的方案中, 学生将有机会看到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评价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并在解决以后的问题中使用.通过仔细地听取和思考他人的观点, 学生将成为有着批判眼光的思考者.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双重的效益, 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 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 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师生进行广泛交流, 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交流能力 篇10

一、教师引导, 学生附和

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 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单词、短语和语法, 却未能形成完善的英语语言表达体系, 因此, 英语互动交流教学需要教师做引导, 教师应该善于将英语语言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从早上寒暄、课前问好、课堂中教学, 再到课后作业布置与辅导等都要尽量用英语, 使小学生时刻沉浸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中就会逐渐形成英语语感, 对英语语言的节奏、用法和规律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觉和印象, 进而大胆地同教师交流。

例如:炎热夏季、艳阳高照, 此时, 教师用简单的语句, 顺便配上扇风的动作说道“:It is so hot!”此时, 小学生能够明白教师的意思, 教师接着说“:What do youwant to do in summer days?”学生感受到热空气来袭的难受, 便会随之附和答道:“I want to eat an ice cream.”另一些学 生则顺势 说出 :“How I want to have asleep!”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愿, 自觉进入了互动交流的学习状态。

二、实物引导、营造氛围

小学生喜欢形象的事物、善于形象化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也习惯用形象、简单的想法去认知复杂的关系, 教师必须明确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 善于利用实物进行语言教学, 使学生能够观实物说话, 达到实物引导交流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grape (葡萄) , banana (香蕉) , apple (苹果) , pear (梨子) 等水果一类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篮子, 将这些水果放置其中, 让学生眼前一亮, 立刻将目光聚焦在这五彩缤纷的水果集锦中, 此时, 教师要积极把握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为学生营造互动交流的氛围。

教师开头:“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用这样简短的简单句向学生发问, 学生看着水果, 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地回答问题, 一些学生说道“:I like pears best./ I like banana best.”等等。根据学生的答案, 教师可以继续深入发问, “Why?”一些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接着回答道:“Because the apple is very sweet.”另一些学生则说出自己水果喜好的原因, 学生饶有兴致地表达出自己对不同水果的看法, 此时, 教师则可以增加话语, 例如:“How to spell apple/banana?”学生带着热情拼写出自己喜欢的水果的英文写法, 这样就达到了互动交流教学的目的, 也有利于学生高效记忆各种水果的单词写法。

三、组建小组、互动交流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通过搭建互动交流小组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形成同学之间互动交流、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合作学习的开展都要尽量围绕所学内容展开, 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Asking the Way这一章节时, 完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教学模式, 学生每3人一组, 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图片充当背景材料, 以及常用的问路句型表达:

A: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show me theway to...?B: Walk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right at the

B: Walk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right at thefirst/second crossroad...

小组内成员可以边看图片边对话, 根据图片中不同建筑物的方位以及对方的询问等做出灵活的回答, 小组内成员利用这一句型反复练习,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英语问路方面的日常交流用语, 另一方面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互动交流能力,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达到了高效教学的效果。

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小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状态下产生积极的探究热情和兴趣, 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

总结:

通过游戏提高幼儿英语交流的能力 篇11

从教育看, 英语教学很重视语言的交流性,而幼儿的年龄限制不可以直接涉足生活中的英语环境。只有通过游戏,进行练习和提高,才能使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

从语言教学的特点来看, 任何语言的习得过程都不是一次或数次练习就能轻易过关的,而需要反复的练习。 对神经系统及其它身体各方面都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加上易疲劳,易厌倦的特点,只有通过游戏,才能为他们不断地创造新鲜感,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活跃的﹑兴奋又松弛的状态来进行交流。

二、 提高幼儿英语交流能力之游戏的运用。

1 游戏的设计方法。(1)抽象内容具体化。英语交流内容中,时间概念﹑数字﹑字母等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 需要把它转化成可见的东西。(2)相关内容使之互相联系情景化。这种方法运用很多, 通过创设情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积极参与交流活动。(3) 整体化。整体化是指要面向全体幼儿,不放弃对任何幼儿的教育。无论其智力的高低,老师设计的游戏要让幼儿个个有参与的机会。

2 游戏的分类。(1)与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游戏。让幼儿们通过动手做做,用嘴品尝,用鼻闻闻以及摆放、说话﹑提问等游戏方法来一点点地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一步步地增长语言运用的能力。(2) 有规则的娱乐性游戏。使幼儿们通过简单﹑有趣,且有规则的游戏来进行交流。(3) 表演性游戏。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幼儿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表演性游戏这一形式, 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又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 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表达能力。它的设计面很广,主要包括:英语儿歌﹑歌曲﹑故事表演,模仿表演以及情景表演。① 英语儿歌﹑歌曲﹑故事表演。孩子们爱唱,爱跳。简单的歌曲、儿歌、故事,为幼儿的交流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当孩子们感到乏味时,不妨请他们加入到儿歌﹑歌曲﹑故事表演当中。我想肯定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② 模仿表演。模仿表演可以是模仿某种动物的叫声和动作,也可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某种行为。就这样, 孩子们参与游戏的兴致特别高, 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交流, 进行了英语对话。 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这种愉悦感使孩子对英语产生了无止境的渴求, 有利于孩子口语能力的提高。③ 情景表演。我认为,与情景相结合的表演性游戏也为幼儿所爱,同时也是幼儿进行对话的最加途径。 但难度较大,较适用于大班幼儿。游戏中我发现,许多胆小﹑内向的幼儿也能大胆地与别人对话。 确实,英语游戏活动的开展给了所有幼儿说话练习的机会, 从而促进了交流能力的提高。(4) 竞赛性游戏。到了中﹑大班﹑幼儿的集体意识, 逐渐加强,逐渐有了竞争意识。 因此, 在游戏中渗透竞争的意识,会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为了得第一,各組幼儿认真地讨论主题、编句子,进行了一场既有趣又精彩的论﹑说﹑画为一体的竞赛性游戏。(5)改编性游戏。生活中, 包括古老游戏的一些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也可被我们改编成英语会话游戏。如:“捉小鱼”,“爷爷的农场”等等。

3运用游戏时的注意点。(1)知识和经验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2)语言尽量口语化、幼儿化、便于模仿。(3)交流游戏的材料和题材要贴近幼儿生活, 体裁要多样化。(4)内容要健康、有情趣、适合表演。(5)教师应在组织幼儿进行交流活动时,甚至在教师之间的对话中也要尽量使用英语, 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内化的机会。

多向交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篇12

一.下笔前的多向交流与修改

作文的修改应该伴随写作的全过程。在作文之初就要开始不断修改, 即修改提纲。提纲修改得好, 才能把握作文的正确方向, 避免写出的文章出现致命问题, 避免大刀阔斧地修改, 既费时又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下笔前的修改与成文后的修改侧重点有所不同。下笔前侧重从审题、立意、确定写作素材几个方面修改, 而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的指导可以安排在成文后的修改上。

老师在上指导课时, 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最初的构思, 根据不同的写作题目与要求来确定成文前的修改重点, 然后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修改学生的构思。例如“这就是____ (谁) ”的半命题作文, 题目很简单, 学生基本能过审题关, 就无须再浪费时间让学生交流“题目是什么意思?”。但有些题目较难理解, 或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 就很有必要花些时间过审题立意关。例如写以“脚步”为题的作文, 就要通过师生的交流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主题, 让学生明白“脚步”可以是具体的脚步, 如妈妈的脚步, 老师的脚步;也可以是抽象的脚步, 如成长的脚步, 心灵的脚步, 春天的脚步等。

下笔前激发学生灵感, 修改写作素材可以避免作文出现事例不能说明中心、俗套等问题。在一次“这就是____ (谁) ”的作文指导课上,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讨论“写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学生所选的事例与表现的人物性格无关:写表妹活泼天真, 事例是打破了花瓶却不承认, 反赖是“我”打破的。这就应该建议学生换一个事例。有的学生所选的事例过于俗套常见, 如:写某人酷爱蓝球, 事例是他在家为了看球赛, 不肯帮妈妈做家务而被妈妈痛骂。这时通过多向交流, 集思广益, 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出炉了:一个炎热的中午, 他聚精会神地看着球赛, 妈妈却唠唠叨叨, 要他马上去买西瓜。他不情愿地跑下楼买了西瓜。正巧路边店铺也在放球赛, 他驻足观看, 看到精彩时, 大喝一声:“好!”手中的西瓜被他当球抛了出去, 变成一滩红色的瓜泥……

成文前的交流和修改以审题、立意、确定题材为重点, 为“下笔如有神”作好准备。

二.成文后的多向交流与修改

“文章不厌百遍改”, 秉着这个信念, 一代又一代的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伏案改作文, 不遗余力地在每一篇作文上删删改改。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收效甚微。学生往往把作文交给老师就大功告成, 至于文章的修改则是老师的责任, 老师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回报却很少。所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上, 而不是某一篇文章修改得是否完美。只要每一次作文课后, 学生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那就是有效的教学。

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向的, 有师生共改, 学生互改, 学生自改和老师评改、面批。

第一步, 师生共改。老师挑选一篇典型的习作, 将其投影出来。通过师生交流, 老师将修改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 起到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这个环节为学生互改和自改作文做基础, 使学生修改作文有了方向和针对性, 不至于毫无章法。老师可以从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一看题目是否恰当;二看中心是否突出;三看事例是否典型;四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五看叙述是否详略得当, 主次是否清晰;六看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是否细腻生动;七看有没有错漏字、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 不建议每节课都将这些方法蜻蜓点水似的全部教给学生。应该根据作文题目和学生的习作特点来选好评改角度和重点, 每次只教一两个方法, 有所侧重, 循序渐进, 先保质再加量。例如布置初一的学生写《记一件难忘的事》, 我发现有许多文章详略不当, 事件的起因写得很长, 真正难忘的地方反倒一笔带过。于是我将“怎样做到详略得当”作为修改课的教学目标, 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投影出来大家一起修改。这篇习作写第一次煎蛋, 起因和结果写了很长, 难忘的煎蛋过程却很短。经过师生共改后, 起因和结尾都缩为一句话。起因:“父母加班很晚没回家, 自己肚子很饿, 决定自己下厨为大家做一顿美味的煎蛋。”结尾:“爸妈下班回家, 一家三口津津有味的吃着并不美味的煎蛋, 其乐融融。”中间过程:“开着很大的火, 没放油就下鸡蛋……最后只好左手抱着电话听妈妈的指挥, 右手挥舞锅铲, 狼狈万分……”要浓墨重彩地写。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了两年后, 到初三的修改课则可以综合各知识点全面修改, 提升作文的质量。

第二步, 学生互改。正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旁人的建议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所以, 很有必要把作文拿出来让大家提些修改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互评, 表面热闹非凡, 但想取得实效, 就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管理能力, 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心思作足前期的准备工作。这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作文水平低的学生不能畅所欲言, 人云亦云;对人不对文, 根据作者与自己的亲疏关系来决定评价的好坏;钻牛角尖, 在非关键问题上胡搅蛮缠, 争执不下, 使讨论偏离了方向。所以, 在让学生小组互评前, 老师应该强调学生要端正态度, 实事求是, 尽可能用科学眼光看待问题, 不偏信某一权威学生, 不低估某一问题学生。当争执无果时, 可以找老师当裁判。最后将修改建议整理在稿纸上。

与热闹但难于控制的小组互评相比, 我更推崇让每个学生单独修改一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他人的习作。每个人独立修改一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作文, 体验老师的角色, 给出修改建议并评分, 最后签上修改者的姓名。这样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调动积极性, 修改得会更详细具体, 同时还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作文能力是有帮助的。不要担心学生会改不好, 老师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信任学生, 相信他们尽管有时思考得不够成熟, 修改的结果有些不尽人意, 但是有努力就会有进步, 这就是收获。

第三步, 学生自改。学生互改是为学生自改做铺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学生愿意修改和会修改作文。学生可以将文章朗读几遍, 当读起来拗口, 听起来别扭时, 就在稿纸上作记号, 读完后再仔细修改。这种通过眼、嘴、耳协调参与的修改方式, 会让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 修改出来的文章流利顺畅、朗朗上口。也可以默读文章, 结合老师教给的修改方法和同学的建议, 反复审视思考后修改。如果时间允许, 还可以将习作放一段时间 (大概一个星期) , 让刚完成作文时沾沾自喜的良好感觉冷却下来, 重新以客观的眼光去修改作文。

学生自改, 老师还是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

1、要以老师教给的方法为指导, 而不是盲目地修改。

2、应该独立思考和有主见, 对待他人的建议, 既不能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 也不能因忠言逆耳, 只想听好话, 而全盘否定别人的建议。

3、想将水平一般的作文升格为优秀的文章, 除了在宏观上注重谋篇布局外, 还要注重字、词、句的反复斟酌推敲。用优美的文笔创设情境表现丰富的感情, 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真情。例如一句常见的“走过去”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改为:“步履蹒跚地向前挪去”, “迫不及待地飞扑过去”, “一蹦三跳地跑过去”“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等, 这样会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

4、要勇于舍弃。虽然初稿的每句每段都是付出努力完成的, 有些甚至感觉很优美, 会有些不舍得删去。但如果删掉会让文章有所提升, 那么即使是很优美的句子, 很感人的故事, 也要勇于舍弃。

第四步, 老师评改和面批相结合。与传统的批改有所不同, 老师不仅要注意掌握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对个别学生还应该面批。

上一篇:室内空间形态下一篇:古诗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