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交流能力

2024-10-11

数学交流能力(共12篇)

数学交流能力 篇1

曾读过一篇《麻雀与红襟鸟》的短文。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在20世纪30年代, 英国送奶公司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 既不用盖子也不用封口, 因此麻雀和红襟鸟可以很容易吃到奶瓶内浮在上层的奶油皮。后来, 牛奶公司把奶瓶用锡箔纸封起来, 防止鸟儿偷食。没想到20年后, 英国的麻雀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 继续吃它们喜欢的奶油皮。然而, 同样是20年, 红襟鸟却一直没有学会这种方法, 自然它们就没有美味的奶油皮可以吃了。后来, 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 原来麻雀是群居的鸟类, 常常一起行动, 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 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 而红襟鸟喜欢独居, 就算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 其他鸟却无法知晓。

作为教育工作者, 读过这篇短文我感触颇深。其一, 学会交流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同样重要!让学生学会交流, 并在交流中学习, 将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本领!其二, 班级授课制有许多弊端, 但对于合作学习, 它又能充分发挥课堂交流对于学生整体的促进作用。我们应扬其所长, 充分发挥交流在课堂中的作用。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1. 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敢想敢说, 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认真倾听学生发言, 并从中捕捉到值得肯定、值得放大的哪怕一点点“火花”, 给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 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互相尊重、相互欣赏, 树立“交流即是学习”的意识。

2. 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 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 首先要使学生建立数学名词的正确概念, 如低年级数与计算教学中, 要使学生知道“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基本概念, 这样在中高年级探索计算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时, 学生才会用概括的语言描述规律。又如在刚刚学过的《面积》一单元中, 概念较多, 又易混淆, “周长”、“边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周长”、“面积”等, 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数学语言, 就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和思维的混乱。其次, 教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 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交流。第三, 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 使学生能够有根据的思维和交流。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 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根有据地思维, 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 要达到这一目的, 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使学生在交流中掌握解题的方法。

3. 提供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并把握好问题的时机和方式,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设计的问题应注意:

(1) 问在疑点、重点、难点处。如果所提的问题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或者学生独立解决完全没有困难, 那么就没有了交流的必要。只有在学生有交流的欲望时, 交流才会有效。

(2) 及时调整。在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 对预先准备的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突然, 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表达得不清楚, 这时要适当给一些提示, 或者灵活补充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以为然, 或者不需认真思考就纷纷要求回答, 说明问题太容易, 也要迅速调整, 增添难度大一点的问题。简而言之,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和提问方式的时候, 既要注意课前充分准备又要注意课堂随机应变, 确保交流之路畅通。

4. 独立思考

交流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时, 交流才有价值。“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学生才能在交流中激活思维, 互相启发。

5. 有效的教学指导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提高交流的效益,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使学生学会交流, 能够有序的、有方法、有策略的进行交流。

(1) 引导学生会倾听

只有倾听, 才会交流。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 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 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 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2) 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 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 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 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 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 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 如“前面的我想的跟你差不多, 但是后面的我这样想的……”

(3) 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 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 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 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 并要从中受到启发,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让交流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6. 拓展交流的范围

数学交流能力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来培养, 教师还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如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 发现或疑问等用文字表达出来, 并进行交流, 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并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非常有价值, 学生的交流能力要靠教师点点滴滴的悉心引导, 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

数学交流能力 篇2

摘 要: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才能思,辩才能明。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年终总结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但若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针对这一现象,就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

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适时追问,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学生深层次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3]刘德宏。重视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中小学教学研究。

[4]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

挖掘课堂潜力 培养数学交流能力 篇3

一、提高交流意识,制订交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又可通过交流用外显的形式托出。所以,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寓于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之中。因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有助于发展其他能力,这是制订目标的前提。制订目标还要遵循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使实现目标成为经常的、现实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望尘莫及的。低年级学生一般会用简单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说明一些操作;中年级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能质疑,边操作边解释;高年级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有条件还可撰写小论文,作书面交流。

二、挖掘课堂潜力,发掘交流因素,师生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数学交流的工具。

口语训练的层次: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现以“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几朵?”为例说明训练步骤:

说简单的话 红花多 红花比黄花多

说完整的话 红花和黄花比,红花多,黄花少,红花比黄花多7朵

讲算理 把红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朵),第二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7朵)

说方法 求黄花的朵数,用红花的朵数减去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剩下的就是黄花的朵数

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如“除、除以”不分,“整除、除尽”不分,“质数、互质数、质因数”不分等,其实质是概念模糊。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听,学会听,帮助他们发现错误、疑问,认真纠正、释疑。第二,不善于讲算理。如教材讲“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算式3÷4=3/4,为什么“3除以4等于3/4?”学生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教师可以这样诱导学生理解和表述:讲讲除法算式3÷4的意思(把单位“1”(3)平均分成4份,求1份),1份是多少?(1份是3个1/4,即3/4)所以,3÷4=3/4,等式表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算式的含义,又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说清楚、讲明白算理。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节,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三种图形,至于它们的关系等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

读: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议(交流):对边是指哪些边?(用手指一指)长方形靠近的两边叫邻边,如果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相等, 那么,长方形会变成什么样?自己画画看(让长方形的一边不变)。(图略)

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怎样?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四边相等。

用手拉木条做成的长方形对角的顶: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图略)。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第三,教学几何初步、计量等知识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模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的听、说、触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将思想表达出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例如,认识长方体:教师出示一粉笔盒让学生观察,学生众说纷纭,纸板做的——长方体——白色的……教师觉察到学生还未完全注意到本质的东西,于是又取出一只白铁皮方盒给学生看,学生议论:长方体——白铁皮做的——灰白色的——比粉笔盒小一点……教师并不制止、扭转学生的谈话,只是问两只盒子哪些地方相同?经学生议论概括出结论:不论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论颜色、大小,它们都是长方体的盒子。深一层展开认识活动:学生看、摸、画、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师生无拘束地进行交流,完成了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既提高了学生交流的技能,增强了交流成功的信念,又强化了学生的交流意识。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学中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篇4

一、加强数学的阅读理解教学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 我们可以加强数学阅读训练。通过阅读, 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我们的教科书里许多章节都设置了“阅读与思考”“阅读材料”, 这些“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中大量采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数学化的自然语言,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 使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 与数学语言“零距离”接触, 做好与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不断扩充自己的数学语言, 逐渐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转译能力。逐渐地在用数学语言的谈论中“有话可说”, 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除了读教科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让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讨论、交流来提高自己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在教学时利用导学案,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 再进行引导。例如, 函数符号f (x)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理解。第一, 理解基本含义。f (x) 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个函数, 表示的是一个映射或对应关系f∶x→f (x) 。如当f (x) =x2-2x-3 (x ∈R) , x=a → f (a) =a2-2a-3。f (a) 是函数在a处的函数值。第二, 增强对“对应”的理解。f (x) 表示的是括号中的对象与对应对象的一种对应关系, 不管括号中的对象 (自变量) 取什么值, 与其对应的都是在对应关系结构 (如果关系是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的) 中用这个值代替对象而得的值。如“x+1”对应的不是f (x) +1, 而是f (x+1) = (x+1) 2-2 (x+1) -3。第三, 进一步加深对f (x) 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诸如“已知f (x+1) =x2+x-3, 求f (x) ”等问题的思考、讨论而获得。

二、重视数学语言之间的互译训练, 培养学生将数学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互译是指将普通语言数学化, 比如由具体的对应关系逐步抽象形成映射、函数的概念, 以及对抽象的数学语言理解内化, 借助普通语言或具体实例表达交流。比如根据映射和函数的定义构造映射和函数实例;互译还包括不同形态的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 集合的自然语言表示、符号语言表示及韦恩图表示。互译的过程体现对立统一的思想, 有助于不同思路的转换与问题化归。

数形结合是图形表示的重要形式, 在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用文本表示和图形表示。例如, 已知“x+2y=5, 求x2+y2的最小值”, 可以转译为“求直线x+2y=5 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进一步再转换为“求原点到直线x+2y=5 的距离”的语言表达形式, 这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 又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易求。

三、互动交流方式

互动交流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交流过程, 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交流对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联系, 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形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在分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在课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让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或者组织小组, 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老师给予适时指导;或者通过角色扮演, 加强互动交流, 提高语言表达的兴趣, 还可以小组内部互批作业, 总结作业的问题。这些都是多元化的互动交流形式。

交流沟通能力 篇5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呢?我有如下思考:

一、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理论指导,思想教育。

1、围绕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告诉学生积极交流,珍惜每次可以发言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以他人为中心善意谈心,坚守自己的原则求同存异,主见分明。多看书籍丰富自己, 不要怕失败,勇敢真诚地面对,多与人交流,适当与陌生人交流,必要时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性格,与人接触。

2、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并建议他们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把握人物的心理。

3、建议学生阅读《演讲与口才》一类的书籍,锻炼一下口才力求把话说漂亮,让他人更愿意听你说话,愿意尽情和你交流。

4、告诉学生别忘记向周边擅长交流沟通的人学习,研究一下他们成功的奥妙。

总之,沟通就是彼此间信息的交流,以适当的形式和方法传递信息。千万不要不好意思与人交流而拒绝每一次交流的请求。

二、课堂角色模拟训练。

创设情境和话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沟通交流训练。开始可

能不好意思,慢慢就会适应,最后就能找到成功的乐趣,游刃有余了。

三、参与社会实践训练。

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初探 篇6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交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因此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数学交流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地进行数学交流。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广泛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精神是“数学交流”教学的课堂文化目标之一。

二、挖掘交流因素,提供学生数学交流的时机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

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独到的见解。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我们出示例题:“小红家有公鸡5只,母鸡比公鸡多3只。母鸡有几只?”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要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积极组织并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是促使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内容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解数学趣题、名题选讲、讨论数学的思想方法、调查整理数据编应用题及制作学具等。数学课外活动不受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考试,其目的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可采用班级,大组、小组等形式活动,使每个参与者成为平等的一员,在活动中进行广泛交流。

四、发挥教师和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数学交流的方法

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第二,不善于讲算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一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两种图形,至于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然后形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表象。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之设想 篇7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 设置合作交流小组, 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 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 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 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同时要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参与交往.这样, 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 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 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 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二、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 因此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需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 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 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 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培养.

1. 引导学生“说数学”

在教学中, 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 这种练习, 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如在例题讲解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 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要知道哪些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 根据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什么条件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 等等, 或让学生复述所学的内容, 或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并给同学解释解答的原理, 通过这样的交流, 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 看到他们的思路、推理过程, 对术语、符号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 把握教学调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 能够学会他人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 澄清自己模糊的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是用语言进行交流, 但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 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并进行交流.如让学生写知识小结, 在新授课教学中, 每学完一单元、一章节之后, 让学生写单元知识小结与章节知识小结;复习总结时, 让学生写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将知识结成网络、形成板块.也可让学生写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 还可以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 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 等等.也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 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 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让学生写下来, 不但可以加深印象, 而且通过交流后, 教师也可以从中看出教学中应注意改进的方面, 其他同学也可以受到启发.

三、暴露思维过程, 使数学交流向深层次发展

作为教师应通过加工教材把数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不断提问———反馈———反思———概括获得对问题的真正理解;同时学生在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时, 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也必将获得发展.实际上, 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流, 学生首先面临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挑战, 这就需要他们预先组织自己的数学思维, 这实际上是获得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入理解的过程, 同其他人的相互讨论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学生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想法中学到东西, 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各样的方案中, 学生将有机会看到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评价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并在解决以后的问题中使用.通过仔细地听取和思考他人的观点, 学生将成为有着批判眼光的思考者.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双重的效益, 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 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 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师生进行广泛交流, 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8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课堂倾听能力呢?

首先, 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想有所听, 就得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为此,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 走近学生, 倾听学生的心声.例如在学习“椭圆性质”时, 学生在自学教材后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性质1中所说的范围是指变量x、y的范围, 还是指椭圆图形的范围?

2.为什么把x换成-x, 方程不变, 其图象就是关于y轴对称?对y=x2 (x≥0) 适用吗?

3.为什么不把图象与y=x的交点称为顶点?

4.椭圆的离心率的定义e=c/a, 能否说成是“半焦距与半长轴的比”呢?

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班的热烈讨论, 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认真倾听后肯定学生的优点, 指出他们的不足, 完善他们的结论, 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由于教师的耐心倾听, 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 整个过程学生都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和批判的眼光来探索认识数学问题, 这当然比只看演示和被动听讲效果要好得多.教师的倾听, 激励学生积极捕捉数学学习中的每一个疑点, 也激发了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在这种说听议中,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切实提高.

其次, 教师要耐心, 要善断.教师必须耐心倾听学生, 不能随意中断学生的思维, 不能将学生思维强行纳入教师思维轨道.在倾听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的闪光点.对学生提问或发言, 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 要允许学生发表与己不同的观点.对学生所说, 教师不要简单否定, 而要肯定其合理部分.有了老师的鼓励和喝彩, 学生怎会不愿或不敢与你交流呢?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倾听获得的信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 这就要求教师在倾听中善断:对倾听所获取的信息及时进行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 并立即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 以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如在排列组合应用的教学中, 我们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将5个不同的小球放在4个不同的盒子里, 使每个盒子不空, 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学生1:从5个不同的小球中任取4个放在4个盒子里, 每盒子里放1个小球, 再将剩下的1个小球放在4个盒子中的一个, 保证了每盒子里至少1个小球, 共有多少分法?

学生2:先将5个不同的小球分为4组, 有多少种分法, 再将4组小球放在4个盒子中, 有多少种分法, 用乘法原理共有多少种分法.

以上解法从形式上看, 似乎都合情合理, 但结果却不相同.为什么呢?学生们很迷惑, 相互之间议论纷纷, 并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们一个圆满的答案.我装着“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样子, 以此激发他们思考、讨论、交流.终于, 有个学生发现前两种解法出现了“重复”的错误, 这给全班同学带来了“柳暗花明”.那一刻, 同学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用骄傲的眼神看着老师,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因此在倾听中教师要耐心, 要善于让“错误”美丽起来.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交流过程中, 课堂才活, 教学才美!

批阅学生作业, 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新奇的答案.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武断地作出决定, 而应及时与学生交换意见, 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见解及其具体的思维过程.如果学生的分析是正确的, 我们就加以肯定表扬和宣传推广;如果学生的分析是错误的, 我们应在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和学生一起探究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避免产生这些错误想法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很好地保护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第三, 教师要察言观色, 捕捉情绪.数学课的教学过程, 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 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教学中, 师生双方心意相通, 交流畅通, 就能比较轻松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一个成熟的教师,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 往往不会满足于仅仅倾听学生的言辞, 还会重视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性情、欲望和需求, 并加以热情的呵护和细心的引导.譬如, 在一次的课堂交流讨论中, 我听到一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 就有意识地喊她起来说说, 没想到她却说“不会”.可我分明听到她在交流时说得不错呀, 难道对自己没把握, 怕出错而不愿说?我又鼓励她, 可她就是一声不吭.我很纳闷, 下课时就去问她, 她还是不肯说.旁边的同学悄悄告诉我说:“老师, 她认为你对她有偏见, 她说她作业和我的一样, 你却给她扣分了.”是吗?我赶紧拿出她们俩的作业本, 仔细对比.原来, 虽然她俩答案一样, 但她的解题不够规范, 所以扣了分.经过解释, 她对我的误会和抵触情绪消除了, 以后每次交流讨论, 她都能很愉快地发言.试想, 如果当时我不细心地发现她的情绪变化, 这种误会可能会在她心理留下阴影, 也会挫伤她数学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论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篇9

大学数学课程是工科院校中授课面广、影响最大的基础理论课, 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继课程的学习, 乃至影响到学生整个大学过程能否修成正果。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招生数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演变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 给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 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设法提高高校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2 大学生数学交流的含义与意义

2.1 数学交流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数学交流指的是运用数学概念、问题、方法、思想, 通过数学语言, 展开对数学的讨论、传递数学信息、表达数学情感和观念的过程。也可以说, 数学交流是指在各项数学活动中以数学语言为中介, 以传递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为最终目的, 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交流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善于交流使人受益终身, 善于交流的人, 容易推动工作取得成就, 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是事业成功和家庭和谐的基础。而数学交流能力为人们增强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交流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无论其内容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学法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 也不论其形式是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 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2.2 数学交流的意义

首先, 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感受, 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不同风格的认知方式。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应尽可能多地进行数学交流, 通过交谈、讲述、书写、倾听和阅读, 使得学生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从而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 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对问题的全方面的理解。同时, 在交流过程中, 通过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助于反思和完善自我认知方式。

其次, 数学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可以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为交流的成功, 学生就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 从而对学习就会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 学习就更有劲, 从而引发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 只有经过自己的内心体验, 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成功。而注重数学交流的教学, 开展个人、分组、全班等多种多样形式的研讨, 给全体学生提供众多的倾听、提问、讨论、描述、总结、修正等创造性的思考和交流数学问题的机会, 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独创见解和思维的多样性, 通过数学交流,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 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使学生从过去完全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相互交流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从而更多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各自不同的成功体验中,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 数学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学交流把学生变成学习团体, 不再是学生个体的学习, 而是形成相互合作、互相交流、活泼的相互促进的学习小组, 在数学交流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 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因此数学交流对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 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通过数学交流使得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

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让学生感觉到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数学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产生数学交流的意识,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调查发现数学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存在一个共性, 就是他们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外都不愿意与老师及同学交流学习, 上课时沉闷不语,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思想方法, 课后又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其思维常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相反, 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都是善于和老师沟通与交流的学生, 他们上课积极思考, 对不懂的问题能够通过与老师或同学的交流及时解决。事实上, 任何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因此要学好并用好数学, 必须具备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此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首先, 课堂内数学教学需要交流。传统的数学课堂中, 交流方式几乎是单向的, 教师从学生简单的、重复性的回答中很难了解他们理解的情况和理解过程。为此,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给学生一定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就所学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才能从这些看法中发现学生理解的过程、理解的深度, 存在的问题等。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提出更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由于及时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交流得到了及时的纠正,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不会因为长期积累而导致后续课程学不下去的不良后果, 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有效地利用课外答疑时间与老师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后答疑, 充分利用答疑时间进行数学交流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及时解决学习的疑难, 这对后续课程学习的顺利进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因为家庭环境, 教育背景等原因,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人的认识是又局限性的, 因此数学学习需要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之间就有了相互了解、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例如对同一个数学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的学生用代数的方法, 有的学生则利用几何的方法, 通过交流用代数方法的学生就可以从用几何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那里得到启示, 开拓了各自的题思路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发言, 学生通过解释自己的思维结果、解题策略及思维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 就能够提高自己对这一数学问题的认识。其他同学通过聆听、提问、思考和补充受到启发, 开阔了思路, 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之间思维互补, 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为此在课堂上, 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讲课,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使得部分学生上课跟不上进度, 容易分心, 很难达到一堂课都集中精力听课, 导致每一堂课, 都有不明白的内容, 有些学生课堂上没弄懂, 课外又不与同学交流, 导致越来越多的内容听不懂, 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基本都不懂了。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 选择相应适当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讲课,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让学生课堂上的讲课, 达到相互交流。读书百遍, 不如讲解一遍, 因此,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选择相应的内容, 让学生真正走入课堂, 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轮流当“老师”对知识进行讲解, 教师只须从旁点拨和补充,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交流, 鼓励学生以小组或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数学交流, 对困难的知识点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增强自身的学习与交流能力。

3.3 加强学生与教材的交流

教材是学生获取教材的主要渠道,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教材的交流, 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质疑问难, 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把每个内容解释得很清楚, 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最后学生只会是完成作业, 应付考试完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因此教师可以每堂课留一些内容给学生自学, 或者留一些有一定难度层次的思考题给学生,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效加强高校学生与教材的交流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数学交流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数学学习与数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推动学生善于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存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J].长治学院学报, 2010 (5) .

[2]季素月.数学交流能力及其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

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 篇10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才能思,辩才能明。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这么一个问题:“一筐桃子和李子共410千克,李子比桃子的三分之二多10千克,桃子和李子各多少千克?”学生往往会错误地列式为:。假如学生能够说出:谁和谁比,比的结果如何?谁多谁少?怎样变化才能使李子和桃子的2/3一样多?那么问题就清晰了。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但若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针对这一现象,就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

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适时追问,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的题目:“在573、306、230这些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是3,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这样的追问或补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学生深层次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摘要: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认为, 激发兴趣、创造机会, 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 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交流能力,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3]刘德宏.重视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中小学教学研究.

[4]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

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11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轻松、愉快,他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敢于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要善于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乐于交流。

三、注重问题引领,把握交流时机,让学生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四、选择交流方式,参与交流指导,让学生有效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应该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学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五、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倾听对话,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是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二是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地交流;三是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和交流。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学交流能力 篇12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提高数学交流的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数学交流活动的开展必须首先提高师生的数学交流意识.从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数学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数学交流意识相对要弱一些,对于农村初中来说,这部分学生将是班级的主流,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将是教学工作一大重点.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只有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问题,学生才会长期不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从教师入手,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会做出深刻的思考,才能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

2. 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

我国的教育长期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师道尊严”将我们的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对于农村学校的教师与学生来说,受这种传统的思想束缚尤其严重.为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教学局面,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构建合作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使学生充满自信,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愉快.在讨论时,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的见解,并对教师或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交流中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应慎重处理,首先是允许出现错误;其次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错误的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及时消除对知识的误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为后继学习扫除障碍.

3. 改变数学交流的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实现课堂数学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提问后怎样更好地让学生参与交流会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效果,在目前的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通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居多,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解释→教师再提问……这种课堂教学的形式的优势在于问题与问题间的逻辑性较强,但问题的思维深度、力度等方面均较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这种“单一、被动的”方式转化为“多向、主动的”方式,一个问题的提出能让多数学生参与讨论,将“一问一答”变为“一问多答”、“多问多答”,形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讨论的互动交流方式,这种局面的形成要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在提问方式上动点脑筋,提问的方式可以通过“设疑”“提供问题情景”“串问”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思考.

4. 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数学课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均是围绕数学语言来生成,数学语言的准确、流畅将直接体现交流的能力和交流的实效.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它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表达工具,也是交流工具,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训练.

①加强数学词汇意义的理解教学,由于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在数学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词汇内涵的揭示,当学生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文字如一个概念、定理或证明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符号的准确含义.教学中既要注意语义解释,又要注意句法分析,强调数学语言的形式与表达内容的正确联系.

②注意数学语言的语义转化训练,加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种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沟通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正确途径,数学中的符号表示了一个确定的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心理距离还是比较远的,自然语言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所以,数学教师应将数学语言译为自然语言,即“通俗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另一方面,注意将自然语言译为数学语言,即“数学化”练习,数学建模就是最好的练习项目.

③注意分析数学句法特点和语言表达训练,数学语言的简约性可能会给学生学习理解和转换为形式化语言或式子带来困难,所以初步学习时教师应使用自然语言作出相应的补充、解释,基本数学语言和句式应进行规范训练,在表达容易出错的地方应该注意强化,如,“2a平方”是2a2而不是(2a)2;“2a的平方”是(2a)2而不是2a2;2a应该说成2的a次方而不应说成2a次方.

5. 以科学的评价促进交流

评价数学交流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以科学的评价促进有效的交流,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交流过程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交流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应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交流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数学学习的体会、能否与他人合作探究数学问题等.评价应重视考察学生能否理解并有条理地表达数学内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上一篇:战略环境评价下一篇:组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