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能力

2024-06-04

学术交流能力(共12篇)

学术交流能力 篇1

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 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编辑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主体力量, 因此, 要办好学术期刊, 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 编辑的素质尤为重要。总体而言, 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要具备两种基本素质, 一是学术素养, 二是业务编辑能力。

一、学术素养与编辑能力孰轻孰重

长期以来, 有观点认为“编辑无学”, 所谓的编辑工作无非是一种师徒相承的经验积累, 主要是对文章进行修修补补, 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 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 编辑只要具备了基本的业务编辑能力就能做好编辑工作了。也有观点认为, 学术期刊有别于一般期刊, 其刊载的稿件探讨的都是学术问题, 因此, 从事学术期刊工作的编辑必须要有学术素养, 有一定的科研水平, 这是学术期刊“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至于业务编辑能力, 是可以忽略的。还有观点认为, 学术素养与编辑能力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但学术素养更重要, 因为学术素养必须经过长期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积累, 而编辑学的可操作性很强, 无非是标准化、规范化、格式化的内容, 可以在短时间内经过培训即可掌握。

显而易见, 上述三种观点实为偏颇之论!对于学术期刊而言, 首先, 它是“期刊”, 是公开出版物, 编辑的业务能力是基础, 必须把好文字关、语言关等;其次, 它是有关“学术”的期刊, 编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 能够审查和评判稿件的学术水准;最后, 不能以获取时间长短来区分二者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 再说, 编辑能力的培养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同样需要多年的训练和积累。因此, 二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 可谓难分伯仲, 无论离开了谁, 学术期刊都难以生存, 更罔谈发展了!

二、学术素养是编辑从事学术期刊工作的前提

学术期刊不同于一般期刊, 其特色在于“学术性”。学术期刊刊发的稿件探讨、研究的都是学术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越有新意、越有水平、越有深度, 那么, 期刊的质量就会越高;反之, 期刊的质量就越低。而决定期刊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是编辑, 因此, 编辑的学术素养对于期刊的学术性至关重要。所谓的学术素养, 指的是编辑的一种特殊的学术敏感性, 能够从选题、论证方法、结论等方面全面审视稿件, 慧眼识珠, 发现稿件的学术价值。编辑的学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稿件的学术质量。

首先, 可以更加明晰作者的政治立场、观点, 始终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有观点认为, 学术问题与政治无涉。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学术问题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政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 因而, 学术问题的探讨必须在一定的政治话语体系下展开讨论, 社会科学的学术问题尤其如此。良好的学术素养有助于编辑明辨稿件的政治立场、政治倾向以及政治观点, 有助于正确处理稿件中存在的政治问题。例如, 凡是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对立面的观点、主张, 无论论述多么科学、全面、深入, 都必须坚决予以抛弃;对于一些尚无定论的问题, 要时刻注意与党和国家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 不乱说, 不妄议, 而需要争论、探讨的,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但不能越界, 不能违反原则①。

其次, 可以更好地判断稿件的学术质量。当前, 学术研究跨专业、跨学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如果学术期刊的编辑没有学科专业的学术积累, 那么其很难对相关研究做出科学的评判。而如果学术期刊编辑具备了良好的学术素养, 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 那么就可以掌握该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了解研究动态, 进而优化选题, 组织稿件;就可以避免学术理论差错, 辨识相关学术理论的运用是否科学、合理;就可以高效、准确地甄别稿件、发现稿件的优长和存在的短板。

最后, 可以根据作者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水平建立作者群。学术期刊主要是为读者服务的, 要做好服务工作, 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在高质量“产品”的提供上,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群体) 是关键。具备了良好的学术素养, 编辑就会对本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 尤其是知名的、权威的专家学者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就可以通过约稿、征稿等形式和他们加强沟通交流, 逐渐建立起期刊发展所需的、稳定的作者队伍。具备了良好的学术素养, 编辑就会发现本专业领域内崭露头角的有潜力的青年专家学者, 进而将其培养成为期刊发展所需的新生作者力量。前者的科研成果水平高、影响大, 可以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准、知名度, 后者的科研成果往往视角独特、学风清新,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②。这两种梯次的作者队伍对于期刊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辑能力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基础

一本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一般要经过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排版、印刷等流程。编辑具备专业的编辑出版知识, 熟悉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标准规定, 同时具备扎实的业务编辑能力, 能够对稿件进行由外到内、全方位的加工完善, 达到改正错误、去粗存精、突出创新的目的。业务编辑能力是一名合格的编辑所应具备的基本功, 这是编辑的“根”, 不论何时都不能削弱, 而应持续不断地进行加强、提高。具体来说, 编辑的业务编辑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稿件的学术质量。

首先, 可以从众多良莠不齐的稿件中发现适合本刊的优秀稿件。稿件优秀与否, 其标准既是绝对的, 也是相对的。之所以说是绝对的, 是因为一篇优秀的稿件, 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称之为优秀;而之所以说是相对的, 是因为对于一本期刊来说, 只有符合期刊本身的特点和特色, 做到“优上优”, 才能被刊发。出色的业务编辑能力能够帮助编辑发现适合本刊“相对”优秀的稿件。而且, 业务编辑能力还能够帮助编辑发现不是特别优秀的稿件中的闪光点、研究的新视角, 进而会寻找到一组类似的稿件, 策划成一个研究专题、系列, 使得一组貌似平平的稿件由于整体的编排而大放异彩。

其次, 可以进一步提升作者的表达水平。稿件内容再好, 如果表达不清楚, 不为读者所理解, 那么稿件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要想使稿件的内容清晰、准确地呈现给读者, 方便读者理解, 稿件内容的表达就需要有文采, 就需要进行修饰。编辑具备的业务能力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组织、表达能力, 可以改正稿件中的文字错误、常识错误、逻辑错误③。编辑可以通过较高的语言文字加工水平, 对作者观点的表达方式、形式进行完善、提高, 更好地传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作者、读者之间架起沟通、交流顺畅的桥梁。

最后, 可以更好地规范汉语的使用, 维护汉语文字的尊严和地位。在我国, 绝大部分学术期刊是用汉语编辑出版的, 面对的也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内读者。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汉字, 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维护。编辑对学术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 其实就是对汉语、汉字的使用进行精雕细琢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帮助作者准确传达了学术观点的同时, 也保证了汉语、汉字的规范使用。当前, 很多学者的稿件中大量使用英语词汇, 这对汉语的正确使用提出了挑战, 而编辑通过编辑加工, 对这些英语词汇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处理, 进而杜绝、减少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维护了汉语文字的尊严和地位④。

四、编辑要加强学术素养、编辑能力的提高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 编辑必须要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编辑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而且, 二者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 二者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 编辑必须时刻加强这两方面的学习和锻炼, 使自己二者兼备。

学术期刊编辑要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除了要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外, 在日常工作中, 还要勤于精读国内外学者的学术文章、著作, 时刻关注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 提升自己对稿件选题的把握能力。在工作之余, 要亲自参与课题研究, 了解和熟悉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最终撰写出高质量的学术文章。通过这一过程, 编辑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撰写学术文章的每一个细节, 这对于提升编辑的学术素养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此外, 编辑要广泛学习, 使自己具备较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 以便在审阅稿件时有理有据, 对稿件做出准确、公允的评判。同时, 也可以避免因自己知识的陈旧与老化造成刊物出现谬误, 或出现原则性与概念性的错误。

学术期刊编辑要提高编辑能力, 首先要端正编辑态度。编辑工作是一件繁琐、细致的工作, 它需要编辑具有超强的耐心、细心, 任何浮躁的心态、敷衍了事的态度都不可能练就好的编辑能力。端正编辑态度只是提升编辑能力的基本条件, 其次还要努力学习编辑业务知识。有观点认为编辑无学, 只要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多练习就能提高编辑能力,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编辑也是一门科学, 有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 因此, 编辑必须夯实编辑理论知识, 用编辑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要勤于实践, 勤于向优秀的编辑、经验丰富的编辑请教, 在编辑加工的实际业务中不断积累经验。

结语

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来讲, 学术素养和业务编辑能力同等重要, 其犹如人的两条腿, 二者必须互相支撑, 谁也离开不了谁, 一旦离开了就会行动不便。所以,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编辑要充分重视学术素养和业务编辑能力的提高, 使二者互相助益, 共同提高编辑水平。此外, 对于编辑机构而言, 应时常加强编辑出版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 使编辑了解最新的编辑出版手段、方法、技术, 掌握编辑前沿动态;对于出版管理部门而言, 应经常开展和举办编辑人员的业务评比, 设立编辑奖项, 对优秀编辑给予奖励, 使优秀编辑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注释

11乔学杰.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素质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6) :124

22惠国勤.学术期刊编辑素质概论[J].理论探讨, 2002 (6) :102-104

33林丽芳.专业水平、实践智慧与期刊质量——对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思考[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5) :61-54

44魏群.提高文化素养发挥编辑职能——浅谈学术期刊编辑素质[J].河南社会科学, 2000 (5) :108-110

学术交流能力 篇2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 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 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于一体。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交流的技巧呢?

一、提高交流意识,制订交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 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 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它 们的联系和区别又可通过交流用外显的形式托出。所以,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寓于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之中 。因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有助于发展其它能力,这是制订目标的前提。制订目标还要遵循儿童不同年 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使实现目标成为经常的、现实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望尘莫及的。低年级学 生一般会用简单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说明一些操作;中年级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 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能质疑,边操作边解释;高年级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 ,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有条件还可撰写小论文,作书面交流。

二、挖掘课堂潜力,发掘交流因素,师生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 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 学模式。教师要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地想和讲。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 好数学交流的工具。口语训练的层次: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现以 “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几朵?”为例说明训练步骤:

说简单的话↓红花多

红花比黄花多

说完整的话 红花和黄花比,红花多,黄花少,红花比黄花多7朵

讲算理 把红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朵),第二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 朵数(7朵)

说方法 求黄花的朵数,用红花的朵数减去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剩下的就是黄花的朵数

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 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 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小学生在表达数学 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如“除、除以”不分,“整除、除尽”不分,“质数、互质数、质因数”不分等,其实质是概念模糊。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听,学会听,帮助他们发现错误、疑问, 认真纠正、释疑。第二,不善于讲算理。如教材讲“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算式3÷4=3/4,为什么 “3除以4等于3/4?”学生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教师可以这样诱导 学生理解和表述:讲讲除法算式3÷4的意思(把单位“1”(3)平均分成4份,求1份),1份是多少? (1份是3个1/4,即3/4)所以,3÷4=3/4,等式表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 准确地理解算式的含义,又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说清楚、讲明白算理。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 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节,教材 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三种图形,至于它们的关系等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

读: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议(交流):对边是指哪些边?(用手指一指)长方形靠近的两边叫邻边,如果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相等, 那么,长方形会变成什么样?自己画画看(让长方形的一边不变)。

(附图 {图})

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怎样?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四边相等。

用手拉木条做成的长方形对角的顶:

(附图 {图})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 关系(如右图)。

(附图 {图})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 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 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第三,教学几何初步、计量等知识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模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的听、说、触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将思想表达 出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要学生从已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 形中取出18块拼长方形,可以拼几种都拼出来(全部用上),如下图:

(附图 {图})

检查结果,有些学生摆不全。教师诱导:虽然三种拼法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都是长方形,面积 都是18平方厘米)。进一步启发: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由学生自摆(不限块数), 相互交流,验证前述关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确信无疑,由此比较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交 流的结果)。又如,认识长方体:教师出示一粉笔盒让学生观察,学生众说纷纭,纸板做的――长方体――白 色的……教师觉察到学生还未完全注意到本质的东西,于是又取出一只白铁皮方盒给学生看,学生议论:长方 体――白铁皮做的――灰白色的――比粉笔盒小一点……教师并不制止、扭转学生的谈话,只是问两只盒子哪 些地方相同?经学生议论概括出结论:如果不论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论颜色、大小,它们都是长方体的盒子。 深一层展开认识活动:学生看、摸、画、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师生无拘束地进行交流,完成了对长方体的 初步认识,既提高了学生交流的技能,增强了交流成功的信念,又强化了学生的交流意识。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浅谈数学交流能力及其培养 篇3

一、数学交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人与人的交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包括学生听取教师讲课,教师听取学生发言,也包括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师生之间的讨论。这种交流是在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人与机的交流

人机交流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将使信息技术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进入数学教育领域,学生将越来越多地通过计算机来学习数学。采用合适的数学软件,可使计算机变成一部“活”的数学课本。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学生可以接受、储存、检索和加工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表达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感受。例如,学生可以针对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计算机可以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并给出正确答案和解释。这样就可以做到“因人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可见,人与计算机交流的发展将会引起数学教育的重大变革。

(三)人与物的交流

这种交流一般包括两种方式:学生听、读数学资料(包括教材、课外读物和音像资料)和学生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演示)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交流的技巧

(一)提高交流意识,制订交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又可通过交流用外显的形式托出。所以,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寓于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之中 。因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有助于发展其他能力,这是制订目标的前提。

(二)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注重教学语言训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数学交流的工具。口语训练的层次: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用“三线合一”来概括;讲圆心角、圆周角时可用一个圆中“等弧对等角”来理解;讲抛物线平移时,“左加右减”可以较好的解决问题。描述、探索、调查、倾听、阅读和书写是交流的技能。数学教学中的交流,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而,在教学中往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

(三)创设数学交流的环境,营造数学交流氛围

(1)实施情感教育,营造交流氛围。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敞开心扉。教师在课堂上用真诚的微笑,热情自然的表情,信任鼓励的目光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活动中来。

(2)设置合作交流小组,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交流的可能。

(3)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各种数学讲座、一些数学小竞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搭好台,真正唱戏的仍是学生。

(4)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书面交流能力。在课后学习中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完成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作修改,再参加全班的交流。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涨起来,数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对课堂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发挥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主体作用

针对新知识、新问题的特点,教师设计一组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运用化归、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结论,自己去设计解题的计划,自己去完成解题步骤。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某些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提示和一些示范性的板书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篇4

作为教育工作者, 读过这篇短文我感触颇深。其一, 学会交流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同样重要!让学生学会交流, 并在交流中学习, 将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本领!其二, 班级授课制有许多弊端, 但对于合作学习, 它又能充分发挥课堂交流对于学生整体的促进作用。我们应扬其所长, 充分发挥交流在课堂中的作用。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1. 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敢想敢说, 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认真倾听学生发言, 并从中捕捉到值得肯定、值得放大的哪怕一点点“火花”, 给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 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互相尊重、相互欣赏, 树立“交流即是学习”的意识。

2. 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 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 首先要使学生建立数学名词的正确概念, 如低年级数与计算教学中, 要使学生知道“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基本概念, 这样在中高年级探索计算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时, 学生才会用概括的语言描述规律。又如在刚刚学过的《面积》一单元中, 概念较多, 又易混淆, “周长”、“边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周长”、“面积”等, 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数学语言, 就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和思维的混乱。其次, 教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 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交流。第三, 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 使学生能够有根据的思维和交流。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 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根有据地思维, 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 要达到这一目的, 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使学生在交流中掌握解题的方法。

3. 提供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并把握好问题的时机和方式,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设计的问题应注意:

(1) 问在疑点、重点、难点处。如果所提的问题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或者学生独立解决完全没有困难, 那么就没有了交流的必要。只有在学生有交流的欲望时, 交流才会有效。

(2) 及时调整。在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 对预先准备的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突然, 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表达得不清楚, 这时要适当给一些提示, 或者灵活补充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以为然, 或者不需认真思考就纷纷要求回答, 说明问题太容易, 也要迅速调整, 增添难度大一点的问题。简而言之,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和提问方式的时候, 既要注意课前充分准备又要注意课堂随机应变, 确保交流之路畅通。

4. 独立思考

交流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时, 交流才有价值。“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学生才能在交流中激活思维, 互相启发。

5. 有效的教学指导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提高交流的效益,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使学生学会交流, 能够有序的、有方法、有策略的进行交流。

(1) 引导学生会倾听

只有倾听, 才会交流。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 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 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 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2) 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 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 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 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 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 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 如“前面的我想的跟你差不多, 但是后面的我这样想的……”

(3) 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 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 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 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 并要从中受到启发,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让交流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6. 拓展交流的范围

数学交流能力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来培养, 教师还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如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 发现或疑问等用文字表达出来, 并进行交流, 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并提高探究能力。

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 篇5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最基本的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它处在最底层,最宽厚,它是支柱,是依托,是所有职业都需要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人生成功的钥匙,是事业致胜的法宝,是现代人必备的关键能力。内容简介

本选题是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认证项目的专用系列教材,共3套,目前暂推出9本。目 录 前言

序一 陈宇拓展核心能力创造瑰丽人生

序二 刘来泉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训练导航

一、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

二、怎样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

三、为什么要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

四、怎样测评职业核心能力 ·初级·

第一单元 交谈讨论

第一节 树立沟通意识积极交流表达

第二节 围绕主题交谈把握交谈方式

第三节 倾听他人讲话多种形式回应

第四节 运用交谈技巧准确表达观点

单元综合练习

第二单元 阅读

第五节 通过有效途径找到所需资料

第六节 识别有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第七节 整理确认内容会做简单笔记

单元综合练习

第三单元 书面表达

第八节 选择基本文体撰写简单文稿

第九节 能够利用图表简明表达要点

第十节 利用选取资料说明文章要点

第十一节 掌握基本技巧规范清晰表达

单元综合练习·中级·

第四单元 交谈讨论

第十二节 把握对方需求围绕主题说服

第十三节 把握洽谈技巧推进会谈深入

第四节 积极察言观色辨明语义态度

第五节 借助多种手段生动表达观点

单元综合练习

第五单元 当众发言(演讲)

第十六节 做好演讲准备调适紧张心理

第十七节 把握演讲内容保持层次清晰

第十八节 把握演讲方式语言规范得当

第十九节 借助辅助手段帮助说明主题

单元综合练习

第六单元 阅读

第二十节 根据多种资料筛选有用信息

第二十一节 理解资料内容归纳要点思路

第二十二节 根据实际需要整理汇总资料

单元综合练习

第七单元书 面表达

第二十三节 掌握应用文体注意行文格式

第二十四节 组织利用素材充实内容要点

第二十五节 掌握基本技巧准确恰当表达

第二十六节 注意文章风格增强说服力量

单元综合练习·高级·

第八单元 交谈讨论

第二十七节 正确识别情绪恰当调控表达

第二十八节 领会言外之意有效解读信息

第二十九节 把握会议主题主持较大会议

第三十节 广泛交流沟通得体表达观点

单元综合练习

第九单元当众演讲

第三十一节 准备演讲提纲分析场合听众

第三十二节 突出演讲主题内容丰富有序

第三十三节 运用身态语调生动得体表达

第三十四节 利用各种手段强化演讲主题

单元综合练习

第十单元阅读

第三十五节 确定搜寻思路找到相关资料

第三十六节 归纳文章要点获取论证方法

第三十七节 评价资料价值辨别是非真伪

第三十八节 筛选综合资料表达个人观点

单元综合练习

第十一单元 书面表达

第三十九节 熟悉专业文书把握基本要求

第四十节 有机利用素材说明内容要点

第四十一节 掌握基本技巧精炼生动表达

第四十二节 采用适当风格得体表达主题

单元综合练习后记 书 摘 训练导航

一、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与类别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

学术交流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 口语交际 能力培养 素质提高

长期以来,小学英语交流教学普遍不为人所重视,英语交流也很难落实。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讲解过分依赖于教材、强调死记硬背、不以学生为中心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从眼前的情况看,学生对英语单词会写不会读,更不会在相应的场合用英语进行交流。对此,我们进行了小学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专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主要是对小学英语交流教学的语境、有效策略、教学的模式及活动设计和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的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使学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并能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活跃我校的英语交流教学气氛,并形成特色。

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策略

为了深入探究此课题,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努力进行实践探索,坚持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每节课中尝试、反思、总结。我们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英语口语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此外,我们还通过课堂赛课、研讨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课题研究。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而且摸索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各种教具,有效促进学生英语交流兴趣的提高。充分利用录音机、多媒体乃至图片实物等教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说英语。这样,借助丰富的物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交流的兴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于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让学生听预先录下的下雨声,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2.努力创设英语环境,有效促进学生英语交流习惯的养成。努力创设英语交流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口说英语。课上师生对话、交流,尽量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后经常用英语向教师提问,与同学交流,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我们还举办英语沙龙、英语故事会、英语口语表演竞赛、英语课本剧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多渠道促进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

(1)模拟表演,创设语境。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在学生进教师办公室交作业本这段对话中,可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景:一边敲课桌模拟敲门声,一边说May I come in? 然后双手递上作业本说Heres my workbook. 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又如在学习同学间的互相介绍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其他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并询问一些有关于他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让这位学生一一加以回答。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2)教唱英语歌曲,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3)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 。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

3.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实践。课外活动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英语交际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如课本剧表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一方面学生演上了自己挑选的角色,兴致盎然,另一方面学生在思考和表演过程中,既听又说,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举办英语口语交流活动或竞赛,如讲英语小故事比赛、英语猜谜活动、唱英文歌曲、朗诵英语小诗歌等各种途径进行口语训练。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锻炼的机会与舞台,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学术交流能力 篇7

大学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最坚实的知识基础、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教师是大学创新力的核心力量。2006年、2007年由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都把“教师中获诺贝尔奖人数”放到了创新实力的第一项,且权重达到0.4,[1,2]并在所有指标中排第二位,说明教师学术创新力是大学创新力的关键。

课题组基于学术创新的哲学认识论、心理学、社会学、文化政治学等理论基础,初步尝试建构一个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三维六要素模型基础,这个模型是独具教师创新特征的。三维指心理能力(psychological capacity)、知识(knowledgeable)能力和社会(social)能力,即“PKSC”。六要素包括:洞察想象能力、综合交叉能力、知识谱系能力、反思批判能力、学术自主能力和合作分享能力,批判反思能力是教师创新力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对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影响:什么是大学教师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提升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对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有何意义?如何提升大学教师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

二、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内涵

本文主要采用格拉斯克(Glassick,1997)通过对“学术”标准的研究所提出的“学术”(Scholarship)的6种标准,分别为:清晰的目标、适度的准备、适当的方法、重要的结果、有效的发表与反思的批判。[3]据此,本文提出大学教师学术批判能力、学术反思能力的概念。

(一)学术批判能力

学术批判中的“批判”,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1)批示、判断;(2)评论、判断;(3)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在英语中,“批判”和“批评”同义,动词含义为critique,名词含义为criticize,解释为“作出判断;对文艺作品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判;找出错误的言论或行为”。在汉语语境中,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学术批评”。关于学术批评能力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没间断过,集中体现在对学术批评中认识真理的能力。在西方学术批评史上,笛卡尔以理性怀疑,开探讨学术批评能力的先河,后来的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胡塞尔都提出了各自的学术批评观点。在中国学术批评史上,学术批评能力没有自觉地成为问题。但根据各派学术思想倾向,可以逻辑地推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儒家可以《礼记·中庸》为代表从礼制角度说批评能力,道家似乎提倡人有自然批评能力,追求批评中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的逍遥自由境界,法家强调政治批评能力。

博耶认为,学术的评价应该包括从学者的品性、学术工作的标准、学术证明和学术评价过程的可靠性四个步骤来考虑。[4]学术批判是学术评价中最为激进的部分,指的是学术领域的批评、争论和争鸣。大学教师学术批判能力即大学教师分析、判断、评论学术成果的心向和方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批判是对学术研究结果本身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的批判,而非对于学者本人的批评和指责。只有学术批判普遍化、常态化,才可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世,创新才得以发生。

(二)学术反思能力

“反思”(reflection)一词古老而深奥,是一个哲学认识论名词。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认为,认识一方面是由外界事物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所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对我们的心灵活动的观察所形成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反思理解为间接的知识,即事物本质的反映。中国哲学历来是充满着反思精神的,所谓“扪心自问”、“反躬自省”、“反求诸己”、“举一反三”、“三思而行”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反思成分。中国古代哲学家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把反思作为自己修行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先贤对反思的认识与重视。

杜威最早将反思概念引入教育学中,他指出:“反思指人们积极、持久地关注某一观念和实践,并坚持不懈地认真思考支持它的原因以及依赖于它的每一种结果,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视和认知过程,它涉及一系列相关的观念,反思性思维一般与问题解决相联系。”[5]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学术反思能力是决定其学术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大学教师学术反思能力主要是指大学教师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自我及学术研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并根据反思的结果对学术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和调整的能力。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能够对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主要品质体现为:无偏见、能接受新思想;具有责任心;拥有专一性。

三、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对大学教师学术反思能力的词根溯源及文献梳理,本文认为,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鉴别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评定能力。

(一)鉴别能力

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具备学术鉴别能力,即教师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初步判断与分析能力。“在一开始的时候,那些突如其来的想法给了科学家动力”,“这些想法生长着,运动着”,“‘猜想’(conjecture)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恰恰是那个只身推动学问繁荣的东西”[6]推动着学术的创造与发展。因此,学术鉴别能力是教师对学术问题的初步认识能力,包括能够及时发现自身与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异,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敢于自我否定;能够及时发现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具备较清晰的思路,具有开阔的思维;能够区分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具有比较的意识和比较分析的视角。

(二)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主要是指大学教师在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判断与比较的基础上,对研究的具体问题的剖析过程中的意志与方法等,包括能够将知识点进行分化,将研究问题、观点等进行分类,并具备多视角的分析能力;能够找出研究的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自己理论视角及实践基础进行深入剖析问题。

(三)归纳能力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术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学者应该努力把偶然和孤立的事件归结到某个整体。他应该追求贯通,杜绝在连贯的思维逻辑之外突发奇想,横生枝节。但是他的良心迫使他追随某些新鲜的想法向更深更远处挺进的时候,那他也确实得打断原来的逻辑思维,另起炉灶”。[7]因此,教师的归纳总结、融汇贯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教师的学术需要,教师的归纳能力主要包括能够根据研究需要,汇总文献和其他学术研究成果;能够概括出文献主题思想,并且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指导性结论;能够进行推理和演绎等。

(四)评定能力

评定能力即教师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评论、判定的能力,包括能够辨别学术研究成果的是非对错,有稳定的学术信念作为评判标准;能够经常和其他学者、学生进行交流,把握好判断的标准和分寸;能够自信地对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判。

四、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对于提升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意义

学术批判反思能力是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批判反思能力能够促进教师创新意识的生成,同时教师自我反思批判的过程本身就是孕育着超越,孕育着进步与创新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自己学术理念的反省与改进来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一)教师形成批判反思能力的过程就是提升学术创新力的过程

许多教师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知识及学习方法会影响其一生的学术发展,如果教师本身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那他不会有创新。善于批判反思的教师是善于发现学术中存在问题的人,是敢于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的人。如在科学领域,反思科学史上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许多著名学说,它们后来被证明其实都是谬误。谬误正是科学进步的基础上,没有亚里士多德提供的谬误的知识,便不会有伽利略对真理的发现。然而,问题在于如果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永远被作为真理传授和接受,那么人类恐怕就只有永远徘徊在真理的大门之外了。

大学教师对传统理论、对他人理念、对自身思想的反思与批判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大学教师在质疑他人理论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分析质疑之处的局限性以及对突破局限的思考,而此过程就是建构新理论的过程。反思批判有利于教师站在更高的认识水平上对学术研究的依据、原理、方法、步骤作出反思,创造出更科学、更有突破性的理论。批判反思是创新的前奏、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形成批判反思能力的过程就是形成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过程。

(二)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形成过程促进大学教师形成多视角的分析框架

人的思维活动往往带有定势,会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定势思维是有效的。学术研究是复杂的活动过程,对研究者的思维、意志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学教师要掌握丰富的材料,发现新的规律或现象,在筛选材料和提取观点的过程中,就要具备多方面知识储备和多维的分析视角,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视角的分析框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新。因此,教师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多视角的分析框架,而多元的视角分析是创新的体现。

(三)学术批判反思能力是学术创新的基本条件

学术批评是治学之道,是追求真理、提高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如果一律掩住嘴,看似文坛已经干净,而所得的结果却是相反的。

学术研究一方面要遵守“规范”,另一方面又需要背离“规范”,这是学术发展的基础与条件,而背离则构成学术创新的动力。[8]这里的“背离”就是研究者对于学术的模式、方法的创新,内容的超越,只有不断地背离,学术才有可能进步。要想背离,学术批判反思能力是必要条件,只有教师具备批判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才有可能超越与创新。

五、提升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策略

大学教师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是推动大学创新力最核心的力量,因此大学要为提升教师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教师自身也要有意形成学术批判反思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提升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需要大学和教师共同努力。

(一)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为提升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创造平台

雅斯贝尔斯认为,学术自由是一项特权,它使得传播真理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使得大学可以横眉冷对大学内外一切试图剥夺这项自由的人。[9]学术自由是学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学术倾向和学术标准从事教学、研究的自由,是通过言论和写作、出版著作等形式在学术活动中支持他们基于研究证明是真实的观点的自由。[10]大学的学术自由气氛是教师学术自由的基础。要提升教师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学术自由是前提。因此,学校要有学术自由的理念,让教师有表达和发挥自己思想的权利,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国际论坛、国内校际论坛、校内论坛,通过鼓励教师出国深造、国内访学等方式提供大学教师交流的平台,为教师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及与同行交流提供机会;学校还可以通过创造条件,为教师发表学术创作成果搭建平台,从而为教师的批判反思提供良好氛围,锻炼教师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

(二)鼓励教师加强对话,同时加强自我检视

对话是真理的常量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反思需要对话,反思离不开对话。其实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事实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对话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受,而是相互推动的一种互惠互赠的交流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和其他研究者展开对话,在学术论坛上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给自己和自我的学术观点进行对话的机会,在这种对话中反思自我,批判自我,从而超越自我。学术反思批判的原则就是求真,批判应该是审慎的、理性的、负责任的,在批判反思中保持独立的人格精神,坚持自主的学术研究,辨证地看待专家、名人,批判地学习外国的经验,同时不可忽视逻辑证明的作用。

大学教师要有质疑的态度和精神,敢于批判反思,适时转变知识观,只有这样,才可能超越前人,有所创新。大学教师要有批判反思意识、态度等,以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去深刻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新的研究动态,吸纳理念、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打造能力,并对自己已有的行为和习惯进行刻意的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持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有的研究者还指出,反思需要直觉、情感、激情,它不是教师随时随地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技术性的工具。[11]事实上,教师的每一次反思批判,都意味着对过去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它既是一种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超越。同时,教师要敢于自我否定,如要勇于更新自己的学术观点,更新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阿尔多诺曾说,“如果否定的辩证法要求思维进行自我反思,那么这明显意味着,如果思维想成为真实的……它就必须也是一种反对自身的思维”。[12]安东尼克(J.L.Aotonek)等人提出的档案袋法是较有成效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13]

六、结语

综上所述,学术批判反思能力是大学教师创新力的重要基础之一,提升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对于提升教师创新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要通过创设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提供学术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自我检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不断要求自我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为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报告[R].高等教育研究,2006,6.

[3]Raoul A.Arreola.BEYOND SCHOLARSHIP—Recogniz-ing the Multiple Roles of the Professoriate[C/OL].2004,01-04 http://www.cedanet.com/meta/Beyond%20 Schol-arship.pdf.

[4]BoyerE L.AssessingScholarship[J].AseePrism,1995,(3).

[5]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1.

[6][7][9][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69,19.

[8]詹先明“.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规范、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J].江苏高教,2003(.3),3.

[10][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79.

[11]Green,M.Reflection and Passion in Teaching.Journal of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1986,(1):68~81.

[12]阿尔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70.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篇8

一、通过语言操练,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语言操练不等于语言交流。语言操练的着眼点是语言形式, 使学生在语言操练里掌握语言形式, 语言交流的着眼点是语言内容, 使双方达到互相了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语言操练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 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首要前提, 语言操练和语言交流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在机械操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性操练。通过问题的回答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汇、句型, 更重要的是交流了思想。所以教师每次教新材料时, 都要先进行机械练习, 再进行有意义的练习及交流性的练习, 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新东西进行交流, 逐步把语言操练推向语言交流。

二、教学过程交流化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交流化应该做到师生交流, 学生之间交流, 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用英语教英语和学英语, 用语言做事, 使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使交流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选择接近语言交流的练习, 使课堂练习交流化, 在做练习时, 不仅要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还要设计多种情景, 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表情, 伴以手势、动作, 要像演戏一样把生活中的交流场合搬进课堂。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此外, 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姿势帮助说话, 充分利用手势和动作来增加说话的力量,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到英语的实际用途。另外, 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师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这样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才能养成。

三、突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要重视课本, 但若是完全被课本束缚, 不仅教法会凝滞, 而且教学受到限制, 所以, 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逐渐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

课堂教学是英语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光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流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无论教师怎样设计, 学生怎样配合, 没有课前课后的密切配合, 都很难实现这一愿望。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也绝非局限于课堂。如果把语言当成一门课或一门知识来学, 离交流的目的就越来越远。因此, 学好并用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跳出来, 开创一条课内与课外结合, 新课与旧课结合, 复习与讲新结合, 游戏与讲练结合的路子。把传统的复习、预习、讲授、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角色扮演或对话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英语, 而且用这种语言交流思想, 做实事, 进而享受英语的乐趣。

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 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爱学、肯学、会学”的良好习惯上。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一开始就接触标准优美的英语, 规范工整的书写, 主动有趣的情景, 深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外语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融于生活的功能, 感觉到语言的自然美, 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代替教师的讲解, 教师要从旁引导、辅导和解疑, 让学生直接和活生生的英语见面, 直接主动地吸收、了解、练习和掌握。让学生跟录音学、跟录像学、跟英美人学、跟同学学,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语言材料及实际运用, 而且增强了语感, 领悟了非语言材料的运用。这样对学生完善学习方法, 形成独立人格, 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篇9

一、加强数学的阅读理解教学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 我们可以加强数学阅读训练。通过阅读, 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我们的教科书里许多章节都设置了“阅读与思考”“阅读材料”, 这些“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中大量采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数学化的自然语言,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 使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 与数学语言“零距离”接触, 做好与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不断扩充自己的数学语言, 逐渐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转译能力。逐渐地在用数学语言的谈论中“有话可说”, 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除了读教科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让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讨论、交流来提高自己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在教学时利用导学案,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 再进行引导。例如, 函数符号f (x)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理解。第一, 理解基本含义。f (x) 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个函数, 表示的是一个映射或对应关系f∶x→f (x) 。如当f (x) =x2-2x-3 (x ∈R) , x=a → f (a) =a2-2a-3。f (a) 是函数在a处的函数值。第二, 增强对“对应”的理解。f (x) 表示的是括号中的对象与对应对象的一种对应关系, 不管括号中的对象 (自变量) 取什么值, 与其对应的都是在对应关系结构 (如果关系是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的) 中用这个值代替对象而得的值。如“x+1”对应的不是f (x) +1, 而是f (x+1) = (x+1) 2-2 (x+1) -3。第三, 进一步加深对f (x) 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诸如“已知f (x+1) =x2+x-3, 求f (x) ”等问题的思考、讨论而获得。

二、重视数学语言之间的互译训练, 培养学生将数学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互译是指将普通语言数学化, 比如由具体的对应关系逐步抽象形成映射、函数的概念, 以及对抽象的数学语言理解内化, 借助普通语言或具体实例表达交流。比如根据映射和函数的定义构造映射和函数实例;互译还包括不同形态的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 集合的自然语言表示、符号语言表示及韦恩图表示。互译的过程体现对立统一的思想, 有助于不同思路的转换与问题化归。

数形结合是图形表示的重要形式, 在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用文本表示和图形表示。例如, 已知“x+2y=5, 求x2+y2的最小值”, 可以转译为“求直线x+2y=5 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进一步再转换为“求原点到直线x+2y=5 的距离”的语言表达形式, 这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 又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易求。

三、互动交流方式

互动交流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交流过程, 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交流对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联系, 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形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在分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在课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让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或者组织小组, 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老师给予适时指导;或者通过角色扮演, 加强互动交流, 提高语言表达的兴趣, 还可以小组内部互批作业, 总结作业的问题。这些都是多元化的互动交流形式。

浅谈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篇10

数学交流,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把对数学概念、问题等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述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其交流方法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消化、完善和提升;有助于学生对思维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

一、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符号语言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正确使用符号,懂符号的意义是交流的前提。由于符号语言是人工加以规定的,因此是先有规则,后有语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知符号规则,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中的语义和句法,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相关图形的统一。例如:2x2和 (2x) 2,-32和(-3) 2,从意义、读法、写法以及运算顺序上加以区别,特别是读法上要注意语气上的正确停顿。教师自身做好示范,特别是口语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准确简练和严谨。

二、教学中落实“说数学”活动

“说数学”是在交流中以口语为载体,把自己的对问题的思考和解法说给他人听。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将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路、表达方式,也促使他多角度地去认识探究问题,从而在他的大脑中形成明晰的有关知识网络。听别人的想法又能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自己的思维。教学中要创设有益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平台,适时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构建民主和谐、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首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澄清概念,明确得到结论的依据。如:几何题中每一步推理要说出其是根据哪个定义或哪个定理、公理。其次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对某个问题呈现的各种解法能优化、整合,从而拓展思维,以最少的时间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第三提倡质疑,在辩论中求提高,在交流中求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批判性。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4和2,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明白结果只能为10,然后再变式练习。这样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三、改革教法,创设学生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一课中,让学生用洋芋或萝卜切成几何体,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截面的变化,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操作探究。学生在独立操作和互相交流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四、拓展视野,提供学生交流的途径

数学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分小组进行,按照上课的进度安排课题。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讨论数学的思维方法,某个数学问题解法的探讨等。数学课外活动力求不受教材的束缚,灵活多样,其目的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智力。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进行广泛交流。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后,让学生分组去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测量河的宽度,并探求还可用哪些学过的知识能测量出教学楼的高度、测量河的宽度。最后全班交流,优化整合。

五、精心引导,体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数学交流必须体现数学课的特点,让学生找准重点、难点。如我在执教“变化的鱼”时,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说清楚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心明而口不明。要学生说得准确、精炼,是本节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表格,内容分别是基本图案、变换方式、关键点,弄清楚每一项该说清楚些什么,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既能说准确,又能说清楚,达到了设计的效果。数学交流方法的设计要针对教材的要求而设定,如表格、图像、列举,等等。学生的智力、学习基础都是有差异的,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中的个体差异,尽量让学生言无不尽,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在评价时要对学生的交流客观、公正,但决不指责,不批评。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交流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相互交流中辨析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在交流中开放思维,提高能力,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知识和创造才能。

摘要:数学交流, 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把对数学概念、问题等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述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 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熟化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学生在交流中能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交流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提升 篇11

一、创设交流情境,构建互动关系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交流,学生放开心态,畅所欲言,主体性凸现,个性彰显,创造性迸发。在交流中,学习不再是呆听愣坐接受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思维碰撞、补充知识、丰盈认识、促进自我反思的过程。交流转换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由“唱独角戏”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创设交流情境,构建互动关系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异质、互补的合作交流小组。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同时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并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进行调节。第二,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积极组织并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舞台,是培养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内容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解数学趣题、名题选讲、讨论数学的思想方法、调查整理数据编应用题及制作学具等。数学课外活动不受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考试,其目的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可采用班级、大组、小组等形式活动形式,使每个参与者成为平等的一员,在活动中进行广泛交流。

二、鼓励独立思考,树立交流信心

赞科夫认为:“学生的反映是个体能动的反映过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探索。通过探索,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这说明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交流应该在自己先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才会有思维上的碰撞,才会使学生交流时有自信,有话说,会表达。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思考性的指导,通过点拨让学生继续思考。例如:在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思考讨论,若学生无从下手,可提省学生,多边通常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如图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n-2)。教师还要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提的问题正确与否,都应该创设多种方式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也可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最后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即使他们在组内讨论时未来得及思考,他们也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要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因为他们得在交流中展示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强化数学交流。

三、注重问题引领,促进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例如:在学习8.1《认识不等式》时,在引导学生解决“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五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1元。某班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元进行活动,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了27张票时,有人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你们认为哪种买票方式最节省?”教师把问题分设为(1)买27张票需多少钱?(2)买30张票需多少钱?(3)哪种购票方法合算?这样一来,把问题细化,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方向会研讨。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得出,买27张票需135元,买30张票需120元,得出结论,多得票却少花钱,当然更划算。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围绕议题发表见解、互相讨论。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四、挖掘交流因素,引导广泛交流

为了专门训练学生的听说数学的能力与数学交流能力,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所谓说数学,就是让学生把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等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他人表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问题、平行四边行的性质问题、抽样调查等问题的。这个练习既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而且还包括了“听”与“说”两种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有大量问题可以用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函数表达式的特点和图象的特点设计几个问题进行说的练习,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之设想 篇12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 设置合作交流小组, 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 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 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 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同时要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参与交往.这样, 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 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 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 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二、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 因此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需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 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 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 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培养.

1. 引导学生“说数学”

在教学中, 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 这种练习, 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如在例题讲解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 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要知道哪些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 根据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什么条件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 等等, 或让学生复述所学的内容, 或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并给同学解释解答的原理, 通过这样的交流, 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 看到他们的思路、推理过程, 对术语、符号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 把握教学调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 能够学会他人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 澄清自己模糊的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是用语言进行交流, 但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 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并进行交流.如让学生写知识小结, 在新授课教学中, 每学完一单元、一章节之后, 让学生写单元知识小结与章节知识小结;复习总结时, 让学生写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将知识结成网络、形成板块.也可让学生写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 还可以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 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 等等.也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 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 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让学生写下来, 不但可以加深印象, 而且通过交流后, 教师也可以从中看出教学中应注意改进的方面, 其他同学也可以受到启发.

三、暴露思维过程, 使数学交流向深层次发展

作为教师应通过加工教材把数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不断提问———反馈———反思———概括获得对问题的真正理解;同时学生在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时, 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也必将获得发展.实际上, 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流, 学生首先面临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挑战, 这就需要他们预先组织自己的数学思维, 这实际上是获得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入理解的过程, 同其他人的相互讨论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学生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想法中学到东西, 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各样的方案中, 学生将有机会看到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评价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并在解决以后的问题中使用.通过仔细地听取和思考他人的观点, 学生将成为有着批判眼光的思考者.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双重的效益, 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 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 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师生进行广泛交流, 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双高型下一篇:呼吸窒息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