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能力

2024-09-09

合作交流能力(共12篇)

合作交流能力 篇1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将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促进了人际交往, 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潜能,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 形成如下基本程序:确定学习目标、各自制订实验 (或学习) 计划、分组进行讨论、各组进行交流、做出实验评价 (或结果) 。在具体的操作中, 形成了如下策略:

一、合理分组, 差异互补, 激发学习兴趣

分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上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5人, 要求组内人员要差异互补, 人尽其才。小组成员的搭配一般有“组内异质, 组际同质”、“组内同质, 组际异质”等, 这些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从而弥补一个教师难于面向有众多差异不同的学生的教学之不足, 缺点是其中尖子生在其中作用太大, 其他学生对他依附太多。第二种通过设计有差异的问题, 让尖子生有竞争的对象, 让其他的同学也有发言的机会, 这样可使尖子生吃得饱, 但如果问题设计得不科学, 容易导致合作任务无法完成, 两极分化愈加严重的后果。因此, 学习小组的确立应体现“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分组, 提高效率。小组合作讨论后, 采用轮流汇报制, 使每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有时我还把教室的桌椅进行较为合理的空间安排, 使学生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一起讨论, 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 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激发学习兴趣。

二、积极合作, 有效竞争,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课的教学需要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 在小组合作前, 教师要简明扼要介绍学习的内容, 所要达到的目标, 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提示和点拨, 然后小组成员进行个别学习并参与到互助性合作活动中去。小组成员通过组内互助性的合作、理解、消化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每个学生要明确分工, 每人要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 积极合作, 不仅要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 还要主动积极的协助他人, 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不仅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 学生间的合力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 另外合作也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差异, 学会取长补短, 自觉的改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如在举例说明自行车上所用的物理知识时, 一般同学在短时间内可能只举一到两例, 但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 最后举出的例子会很多。这样可使能力较差的学生达到帮助。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适当开展一些竞争活动, 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式一是组内竞赛, 使各组的先进得到公认和肯定;二是组际竞赛, 组内成员为了达到使本组获胜的目的, 每人都积极参与, 提高合作的效率。这些竞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还能使个人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对自己提高了解, 对自己作出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 从而促进自己对学习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 重在过程, 体现合作成效

评价是指学生在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后, 教师 (或学生) 依照一定的内容和标准给予肯定鼓励或评点反馈。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评价有时会出现偏重于学生个体的评价, 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偏重于教师评价, 忽略了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教师的评价缺乏一定的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因此,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 学生既是合作学习的主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 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 也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逐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评价别人。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教师的指导, 否则就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如:在物理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一位同学发生了操作错误, 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同学们都会争着去给这位同学提醒错在哪里。这时教师应当加以引导, 否则学生之间的评价就只会停留在给别人提意见上, 这样不但不能起到评价的作用, 反而会打击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 应先让学生自我评价, 在肯定他实验的基础上, 再由其他同学进行恰当评价, 分析出该同学的错误之处及改进的方法, 长期坚持这种做法, 学生间能取长补短, 师生间教学相长, 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可促进师生的发展。

总之,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策略也远不止两、三点可概括的,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在物理教学中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潜能,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物理,教学,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能力 篇2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开始产生了竞争的心理,行事争强好胜,一意孤行。这就必然影响到与他人的合作。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互相促动,共同提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从实质上来讲,合作同样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合作中,能理解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学习对方的长处,补充自身水平的缺失。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在合作中能够有竞争,在竞争中也能够有合作。

二、根据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兴趣,创设主题对话,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交流的工具。交流的欲望是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动力。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将学习的内容作为话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此展开一场思维见面的对话,每个人都奉献出自己的经验,每个人也在享用别人的经验,课程得以丰富,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在教学“Do you like pears?”这个单元时,教师可创设去水果店购买水果的情景,使用目标语言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喜欢的水果。通过这样的对话交流,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好奇,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置身与交流对话的情景中,谈自己之所知、所悟、所感,放飞智慧、释放了潜能,也触发了别人的领会和灵性,“教学相长”也自然“水到渠成”。

三、设计任务式活动,小组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发展。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合作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去构建知识,必然能推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学生获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实现了情意品质和社会性的发展。学好一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不但是“教”的任务,也是“学”的任务,只有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主体,才会激发他们的创意和探求意

识,也才能真有所得。例如,在学会如何用英语实行购物,教师能够设计为聚会制定购物单这样一个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了白纸和笔,并告诉学生即将开一个 party, 需要布置教室及食物和饮料,我们要制定一个总的购物计划。四人小组先讨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I think we want to buy…)及数量。然后向全班陈诉他们组的购物计划,并且说明为什么买这些东西(Why do you buy them? Because we…),需要买多少(How many/much… do you want? We want to buy…)。其他同学举手表决是否同意,如果同意就将此项物品列如总计划中。最后,由学生选出最优小组以及对话中进步最大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更能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和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收获才会深刻。例如,在学会 1-20 数字的英语单词后,教师能够设计这样的数字游戏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学生得到 1-20 的数字单词卡片,教师给出一个数字如:twenty。学生将从自己组的卡片中选出几张数字卡片读出来,这些数字的和必须是 twenty。如:eleven 和 nine或者 thirteen 和 seven。速度最快的一组获胜,并获得奖励。此活动培养学生对单词的认读水平的同时通过计算也训练了他们的快速思维水平以及合作的水平。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英语信心,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合作、竞争和个人单干行为融为一体。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合作学习能够促动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享受到实践和成功的喜悦。总来说之,新

培养合作能力 发展创造能力 篇3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美术活动的综合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重视,美术教育活动影响着幼儿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并在创设的环境中使幼儿感官得到充分的剌激,培养了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去感受美、表现美。如,我在《可爱的动物》美术教学活动中,先为幼儿布置一个动物园,这一环境给幼儿一定的视觉刺激,幼儿对各种动物有了印象的地方,并通过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撕、贴、粘等技能,塑造自己喜欢的动物。在活动中,有的孩子撕出可爱的小花狗、小蜜蜂、小蝴蝶,有的还撕贴出了大象、长颈鹿等。又如,传流的美术欣赏活动是教师坐在中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孩子看一看、讲一讲。这种呆板的组织形式使美术欣赏活动,变得枯燥、单调,而且抑制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老师在组织美术欣赏时应注意形式多样化。例如,老师可以把幼儿平时较好的作品收集起来,在教室走廊开设“小小画家展览馆”,每月举行一次,并组织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作品,也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作品等。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便有些孩子讲的与作品的本意不相符。当幼儿讲述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更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理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用开放性的问题,启发性的语言给以引导。教师可以问:“画家或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画?”“你感觉有什么不同?”“你看到这幅画时想到了什么?”“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可见宽松的教育环境,多种材料的应用,以及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都能发挥美术活动的综合教育。

二、营造快乐氛围,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组画是由几个幼儿或全班幼儿共同合作完成一副作品的绘画形式。它弥补了当前美术活动偏重于以个体为主的不足,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大班组画《海底世界》,活动中我们老师先在一张大大长长的图画纸上画了两条热带鱼,孩子们有的添画乌贼,有的添画乌龟,之后,有的幼儿认为水中要有水草、石头就画上了;有的幼儿说鱼要呼吸,水中会有泡泡,就添画了许多圈圈;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幼儿认为大鱼会吃小鱼就画了一只黑乎乎的、张着锋利牙齿的大鱼,要吃老师画的热带鱼;一幼儿说:“海水是蓝色的。”最后就刷上了蓝色的背景……当我们把长长的海底世界张贴在走廊时,孩子们无不欢呼雀跃,这是通过脑力激荡的形式逐步完成的,这种合作方式最有趣、最快乐,孩子间相互启发,相互促动常常使组画作品内容丰富且呈现新意,蕴含较多的创造力,从而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幼儿合作能力。

三、与其它领域活动的有机整合,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术操作活动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是通往逻辑认知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段,例如,将美术操作活动与数学活动有机整合,能有效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为幼儿自主构建知识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图形中,幼儿利用彩色几何拼块贴各种图形,在摆弄中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在创作中学会运用图。幼儿在美术操作中有了充分感知,再结合教师适当的引导,幼儿很快理解了图形概念,明白了什么是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并且用这些图形拼出房子,三角形或半圆形的屋顶,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围墙等,实践证明,美术操作活动与数学知识的整合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从而发展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转变观念,张扬个性

《福建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有自己独特个性,他的画也就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富有想像,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工整细腻,有的粗犷大胆;有的造形生动,有的色彩绚丽……成人应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仔细品味其中稚拙的审美情趣。每个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以范画为主的陈旧模式,摒弃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不受物体的固有形式所限制,不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充分注重幼儿绘画发展的心理特点,运用“不教而教法”去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充分挖掘儿童的天性,使其尽情表现自我。例如,《遨游太空》美术活动中,教师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小朋友想在天空自由飞翔吗?”“那怎么样才能在天上飞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孩子们思绪飞扬,有的画宇宙飞船飞上天,有的画飞机,有的借助翅膀,有的运用火箭等,这样孩子能在美术活动中自由发挥、创作,尽情表达情感充满自信。

五、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评价氛围

幼儿在绘画中大胆创作,尽显个性,充满自信,除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育的评价氛围。幼儿绘画思路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幼儿要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不追求绘画的技巧,只要求幼儿把自己所看所想画出来,或画出和小朋友一样的作品。评价时主要看作品的内容,形式是否表现出儿童的感受和天性,因此儿童画应具有天真、童稚、充满内心情感的特点。作品评价不要做硬性统一,评价孩子的作品唯一的尺度是作品应有创意,要因人而异,体现个性,不要以成人画的标准评价儿童画,应建立在对幼儿身心发展认识的基础上,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幼儿,懂得幼儿内心世界,懂得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以及儿童美术特征,才能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儿童画,并且准确地把握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应充分发掘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所表达的幼儿思想和情感,所反应的童真、童趣、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画得像不像,繪画技法规不规范,是否符合客观情理。

总之,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应“重其意而不苟求其形,重其趣而不苟求其法”。幼儿在绘画中只有依照自己的想法,应用感官去画出自己的感受,幼儿才能有信心、有热情,且最大限度保护幼儿的童真、童趣。

合作交流能力 篇4

关键词:初中政治,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合作学习是全体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而在教师组织下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初中政治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合作, 在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初中政治课合作学习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是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 学生在小组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旨在培养中学生的政治课学习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主体”的转变, 使学生成为政治学习的主人,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同伴, 提高与人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沟通, 增强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下面就谈谈合作学习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合作欲望

1.1. 设疑导入, 激发合作兴趣

导入是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新课的前奏。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政治课, 往往都有一个好的开头, 即精彩的课前导入。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起着酝酿学生情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设疑导入就是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学始于问, 没有问便没有学。疑问对学生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好奇的心理变为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学生以真正的思维自由, 激发合作欲望, 促进合作达成。如: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时, 教师举学生痛恨的事例———小林偷看他人信件, 让学生明确公民有自己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不能受到侵犯的, 知道小林偷看他人信件的行为已经侵害了他人的公民权利。教师设疑导入:“你知道我国的公民还有哪些基本权利吗?小林的行为为什么不对呢?”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小林的行为, 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因势利导,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 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铺垫, 激发合作兴趣, 使课堂活力无限。

1.2. 运用媒体, 宣染合作氛围

多媒体用于初中政治课教学活动, 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溶于一体,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调动了初中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把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实物, 让学生便于理解, 容易记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把政治教学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宣染了教学氛围, 达到了事半功倍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课时, 教师播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部分录像,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百年雪耻洗的一件大事, 全世界都在关注这历史性的重要时刻, 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都在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交接仪式上英国降下了“米”字旗, 我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历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所有中国人心潮澎湃, 激动不己, 学生们也为之动容, 情绪激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使中国发展、强大起来, 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及时引出:“香港成功的回归祖国怀抱遵循了哪一项基本方针?是谁提出了这一伟大构想?它的含义是什么?”用多媒体导入, 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 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2. 践行合作学习, 构建魅力课堂

2.1. 异质组合, 培养合作意识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对组长和组员有明确的分工, 大家共同分担学习任务, 集思广益, 各抒己见, 人人都尽其所能, 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合作是为了解决问题, 共同提高, 应避免表面上热热闹闹, 而没有效果, 流于形式。要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达到共同解决政治课堂上的疑难问题的目的, 突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的意识。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受污染情况的具体材料, 然后把学生异质就近组合成学习小组, 确定小组里每个成员的职责, 进行分工合作, 让他们共同调查并分析本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并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人人有任务, 个个是学习的主角。经过小组的认真调查、分析讨论之后, 小组代表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此问题的看法, 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自己组的调查结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能够抓住他人发言的要点, 吸取其中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 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探究,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使学生变“苦”为“乐”, 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 积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2.2. 任务驱动, 彰显品德魅力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政治学习任务, 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组合, 一般是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 小组成员之间是同质组合, 个性差异较小, 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分工协作, 明确责任, 让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 人人有事做,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他们的参与意识, 并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如:在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一课时, 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 (1) 利用休息日, 学生和老一辈访谈, 了解八十年代前后农村家庭生活的变化情况。学生带着任务去调查, 按照任务驱动组合,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体味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繁荣, 了解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2) 师生共同回顾在我们生活中, 有哪些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自主发言, 合作交流, 感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 适时进行指导, 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 给予正面的、积极地评价, 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善于发现和利用潜能生的优点, 平等对待他们, 让他们也发挥自己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 变“要我学”真正成为“我要学”, 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总之, 初中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观点、确立信息、付诸行动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学习方式, 实施合作学习。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 能够转变教学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合作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回归生活,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袁作宏.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J].成功 (教育) , 2012 (06) :211

[2]黄慧芳.贯彻新课标, 更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5) :179

合作交流能力 篇5

单位:南京市艾倍科顺嘉幼儿园

姓名:陈鑫

2014年4月1日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越来越被人看重。影响人一生的合作精神应该是从幼儿抓起,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结构,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强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幼儿、合作意识、合作交往

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异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从社会关系的纬度提出了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是合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学会合作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而我们面对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合作能力缺失”是他们的通病。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如南师大幼教专家曾对100余名3-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约25%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75%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0%左右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而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会面对的课题。

对于幼儿来说,合作交往的能力,就是幼儿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的能力,包括学会分享与共享、合作与交流、等待与轮流、关爱与抚慰等。合作交往的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也必须遵循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为此,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幼儿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教会幼儿尊重别人、遵守规则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前提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或很少有与他们同龄相仿的小伙伴与他们一起游戏、交往,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有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一切以我为中心,这就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就认为我是最大的,每个人都得听我的。部分在家养成了那种自私、专横、不尊重别人、不遵守规则等不良情感,使他们想与同伴交往,却又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因此在幼儿游戏中要多给幼儿灌输换位思考的意识,多问问幼儿,如果别人也对你这样,你会不会生气。另外也要让幼儿在社会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评价、被接纳的感受,在矛盾、摩擦中学会通过尊重别人,学会了给予和接受,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学会遵守规则,这也有助于矫正幼儿任性自私和行为,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受到委屈,但这些也是他所必须学习的。

二 教会幼儿交往的技能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关键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游戏也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可以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因此老师应合理开展创造性游戏,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

老师应在日常活动中常留心观察,发现哪些幼儿在交往中是积极的、有影响的,哪些幼儿是孤立的、不合群的,或是富有攻击性的。因为有时老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性格、自身特点,设计出设计相应的游戏。

三 提供机会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如: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和群。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该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幼儿的不安心理,尽量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可以请中班,大班的幼儿为他们讲故事、唱歌、表演节目、跟他们交朋友。在和哥哥姐姐的交往中,慢慢的使幼儿消除孤独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了交往。这样,还使大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的互助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交往带来得欢乐。丰富多采的区角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班内设置许多活动区,并且把它们设置成半开放型,材料丰富,拿取方便。各种有趣的操作内容吸引着幼儿。像音乐角的打击乐器、漂亮的服装等各种表演用具,手工角的手工材料,新颖独特,操作自由,大大刺激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愿望与别人交流,使所有的孩子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

幼儿之间的交往首先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幼儿在说、笑、打、闹中相互熟悉,获得交往经验的。老师应提供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由,而自己仅作为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刚开始幼儿只要遇到冲突,便会大声争吵或告状,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学习解决问题,协调与同伴间的关系和矛盾。

四 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交往过程中的乐趣,进入愿意和人交往

合作与分享是相辅相成的。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因此,培养孩子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就愈显得重要。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不仅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和激发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有好处,还能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意识和习惯。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自觉地感受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五 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参与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必须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 “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委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在“幼儿成长册”中粘贴最近孩子学习的内容及孩子的表现行为分享孩子们进步的喜悦。不仅如此,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作为家长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多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应鼓励孩子多结交一些朋友,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学会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使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我”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交往习惯。在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行为。或者在家开展一些有利于孩子合作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在与父母的合作游戏中初步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愿意与别人合作。因此,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与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分不开的,只有家园合作共同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好我们的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幼儿在合作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平等、愉快的环境,营造和谐的气氛,采取多种形式、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初步与人交往的合作技巧。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的是教师不断的探索、正确地引导,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才能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合作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逐步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2007年7-8月

2、《学前教育》张彦春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2005年12月

3、《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郑福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合作交流能力 篇6

一、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缺乏合作的经验和集体观念,因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1.让学生分若干组团团围坐,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

2.要不断让学生接触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的意识。

例如,“数一数”一课,教学时教师引导同桌学生互相数一数,看谁数得好,并对学生说:“老师要奖励数得最完整、最棒的同桌同学一颗合作星。”于是,学生们数得非常认真,在互帮互助中,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设计几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日子久了,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给合作方法,激发交流愿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合作学习中,我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两种方式。

1.同桌合作。

(1)同桌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学习效果比较好。

如“比一比”一课,教师让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思维就活跃起来。在相互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观察、描述的过程,同桌两人还能相互启发,观察起来比较细致、完整,能把图中客厅里有哪些物品以及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再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学生便能相对流畅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提高。

如教学实践活动课“丰收的果园”时,让学生数一数果园中苹果、梨一共各有几筐。在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检验自己和同桌是否数对,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得到启发,除了一筐一筐地数,还可以用加法计算。实践表明,同桌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四人小组合作。

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以便决定元旦茶话会该买哪些水果。小组长请同学准备好水果图片,然后问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同学人数。这样,全组同学齐心合力,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哪些水果,从而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不能只由一人担当,应采用轮流制。在小组讨论后,每天尽量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每个

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发挥。

三、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我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组织合作交流。

如教学“估算”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习后,可以较完整地归纳叙述,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策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合作交流能力 篇7

一、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

合作不仅仅是课堂的一种组织形式, 更是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合作交流, 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 因此他们也有着丰富的情感, 课堂上, 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欣赏、关怀和理解。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 学生便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在师生融洽交流的基础上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交流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 情感和信息得到交流沟通了, 师生彼此间就可以增强信任感。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安全、放松, 不断受到鼓舞和激励。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的学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有助于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景, 能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体验教学情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垂径定理时, 我出示了赵州桥的剖面图, 已知跨度和桥拱的高度要计算弓形的半径, 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探究本课的欲望。

三、科学分组, 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与老师信息交流的同时, 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易于与师生之间的沟通。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通常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各一名。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值得合作的地方, 学生愿意合作, 也需要合作, 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 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 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

四、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在小组活动期间, 教师要进行巡视, 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 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 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 教师应给予及时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合作交流能力 篇8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做课堂的参与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和学生一起学习, 探究、倾听、交流, 做课堂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信任、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教态自然亲切,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恰当、具体、有激励性;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 所提出的问题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恰到好处, 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处理上要有较高机智性和灵活性, 启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 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使教学有一定的风格和艺术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充满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富有讨论型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情境, 提出疑问, 引起矛盾冲突,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这种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不仅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归纳、类比、猜测、交流讨论等的能为, 在探究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不断完善探究知识的方法。通过动手, 让每一位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将来在现实情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打下基础。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学习过程。在学生共同参与的途中, 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讨论交流中, 学生也可以根据其他同学的看法, 重新考虑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合作, 彼此交流不同的观点, 相互启发、借鉴, 也可以使同学们的不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个人观点也从集体智慧结晶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同时又充分展示了自我的舞台,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讲的缺陷, 也使得学生听、说、读、写、交往和组织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小组学习, 创设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分组学习过程中, 老师要根据问题汇总的情况创设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平台, 给各学习小组分工, 让各组展示 (到黑板上板演或用实物投影) 。展示过程中组内学生要相互帮助、相互补充, 各组之间即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鼓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讲人”, 这个主讲人一般是由学力较弱的同学担任, 本组其他成员可以站出来帮助自己的“主讲人”加以纠正和补充。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 同时也将小组共性的学习疑惑提交班级讨论。同时, 教师也要融入学生的展示点评中,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 点拨要“要言不烦”, “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 “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 要充分调动、不断激励学生, 交流学习中的收获, 讨论学习中的疑惑, 讨论跟踪训练中的问题, 使人人都有体验, 个个有收获。

四、适当的评价, 激励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

学生对探索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眼神, 有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因此, 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 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数学作业评讲课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现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问题后的分析、纠正和解决的过程。改变作业评价方式, 通过自评、互评、集体评等多样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情况,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或集体评等多样化的评价。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纠正, 再次进行信息反馈, 不仅使学生主动改正错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重要的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评价中, 自我教育, 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使学生更有信心地自主探究。

总之,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作为数学教师,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 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的主体, 数学教学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才会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振宣.《中学数学思维方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88.7.

[2]王子兴.《数学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12.

合作交流能力 篇9

三、变“单一式”教学为“多样式”教学

“单一式”教学形式单调呆板, 千篇一律。教学都是通过课堂教学一个渠道进行, 忽视多渠道、多方式、多方法配合使用。教学显得机械化和形式化,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 必须把这种“单一式”的教学变为“多样式”的教学。“多样式”教学表现在课堂内外, 并且恰当地采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授“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时, 运用集合的图示去解释说明, 本来这个原理比较抽象, 但通过这种直观手法, 同学们反映能够深刻地领会这个原理。借用现代音像手段教学。音像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运用音像手段教学, 能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 通过感观充分促进大脑的认识、体会

和记忆能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变“说教式”教学为“情感式”教学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虽然各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具体措施不尽相同, 但强调情感因素的应用都是相同的。因此,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入情感因素, 淡化说教印象, 有效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情动而意发的境界。

例如:在讲授“理想”时, 我让学生放开思想谈理想, 在畅谈中, 有部分学生流露出将来要“做老板发大财”的想法, 针对这种思想, 我将“中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中学生应该怎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等一系列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在讨论中, 许多同学列举了雷锋、张海迪、孔繁森、李素丽、林国华等英雄模范人物,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无私奉献的事迹, 这些英雄人物强大的精神动力来自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的学生在发言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一些原来有“为钱而奋斗”想法的学生也立下誓言:“一定要学英雄立大志,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奋发学习, 努力拼搏。”整个课堂充满了激情, 学生在丰富而热烈的情感教育中, 实现了理想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句话我们政治教师应铭记心中,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走出一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路子来。 (沂南山大华特卧龙学校)

一、问题

在新理念下, 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综合题一直是学生最为头痛, 但是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由于题目本身涉及知识点较多, 所以学生较易产生畏惧心理。在有限的课堂中, 尽量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从而对较难的问题有所突破。所以教师也想要找到一些途径让学生易于接受, 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在这个问题上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使问题得到比较顺利的解决。

二、案例

如在讲解八年级数学人教版 (下) 83页例2时, 我先出示题目, 由于题目很长, 有许多基础薄弱的同学看了一眼, 就低下了头, 懒得再看一眼。他们想:“反正自己不会做。”这时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能有很多学生连示意图也画不出来。于是在进行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我问:“大家看看这道题, 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你看懂了哪一句话?”学生听了很意外, 想:看懂一句话还不容易呀。我看见学习最差的王博举起了手说:“有两艘船是远航号和海天号。远航号的速度是每小时16海里。”王博话音刚落。我说:“不错, 这是其中一艘船的速度。”这时举手的人多起来了, 冯振东很快举手说:“海天号的速度是每小时12海里。”这时杨柯又说;“这两艘船行驶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我说:“对, 这是行驶时间和最后他们距离有多远。”这时王博又发言了:“远航号是东北方向行驶。”我说“那你知道东北方向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对这道题已经有了兴趣。张超抢着回答:“是北偏东45度”我说:“是的, 那你们可以试着画示意图了吗?”学生说:“可以。”学生开始动手画图, 有学生比较仔细, 提出问题:“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 是东西方向的轴吗?”我说“对这样图形会很简洁。你们是以谁做坐标原点?”学生说:“港口。”因为题目学生都明白了, 所以图形很快就画出来了。解题比较简单, 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题目。

题, 全班同学可以利用每个人的力量合作完成一个较难的题目。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和积极性, 让参与分析问题的同学有成就感, 认为数学并不难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达到学好数学喜爱数学的目标。

四、案例反思

仅仅一堂课并不能彻底解决学生畏惧难题, 不敢动脑思考的心理。但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总之,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要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教学;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才能达到预期的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共同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力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刁谊春

三、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能力 篇10

一、做游戏

游戏不仅可以深化某一话题,巩固所学内容,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对学生的内驱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教学必修4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时可组织这样的游戏:教师课前准备几张卡片,上面写着:Hello,Goodbye,Yes,No,Good,Victory,Silence,Applause,I′m tired.I′m confused.Come here等。活动时,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与教师合作,这位学生必须根据卡片上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姿势,让全班同学猜卡片上的内容,猜对后,将卡片出示给全班学生看读。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身势语的重要性,又实现了用身势语进行交流。

二、进行表演

有些课文属于戏剧体裁,适合表演;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可做适当的改编,让学生表演。学生课前充分准备,可在教室里适当布景,还可以化妆,让学生课前充分交流彼此的感情与体验,揣摸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进入角色。如在学习必修3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Act 1,Scene 3)一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的角色有Narrator、Roderick、Henry、Oliver、Servant,学生自备简单的道具,如信封、凳子。这样把表演引入课堂,既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同时也将情感因素加入其中,有效地实现了合作与交流。

三、话题讨论

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心思想观点提炼成几个话题或小标题,让学生就这些话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再现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主观态度及写作的目的。如选修6第一单元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以下几个话题:1.Art of the Middle Ages.2.Art of the Renaissance.3.Art of Impressionism.4.Modern Art等。学生通过讨论,既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了共同发展,又实现了语言的交流。

四、开展辩论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形成观点对立的双方,然后让他们从课文中或已学的知识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言辞,展开辩论。以选修6第三单元A Healthy Life为例,教师提出针锋相对的两个观点:1.Smoking is harmful.2.Smoking is useful.让女生持观点1,男生持观点2,并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发表意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明白吸烟的危害。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此话题的认识,又实现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五、模拟答记者问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中任选一名学生扮演文中主人公,另一名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记者就话题内容进行提问。如必修4第三单元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一课中,记者可向Yuan Longping提出下列问题:1.What′syour achievement?2.Why did you want to increase the rice output when you were young?3.Why do you care little about money?4.What are your dreams?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调整采访内容。通过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合作采访形式,达到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六、开展小组竞赛

学生按座位自然分组,由教师规定一个话题,限定时间,各组组员之间共同合作、交流信息,然后由教师提问,各小组抢答,按成绩分出胜负。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发现自我价值,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实现交流的目的。因此,引入评比机制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催化剂。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大胆地参与一些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英语课,让他们“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出版社,1998.

[2]张正东,黄泰铨编著.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科学出版社,1999.

合作交流能力 篇11

关键词:趣味课堂 合作能力 交流能力

一、进行表演

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可做适当改编,让学生表演。在学习完某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后,我们会把课文编成短剧,让学生表演。于是,讲台变成了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当导演,这使学生得以合作并有了大量的语言实践锻炼机会。例如:在学完必修2第四单元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课后,要求学生五个一组将课文改编成一个短剧。在剧中学生分别扮演Daisy、carpet、antelope、elephant和monkey在“台上”表演,其他学生在“台下”念解说词。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演的和看的充分合作、全部进入角色,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且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提高交际能力。

有些课文属于戏剧体裁,适合表演。例如:在学习必修3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一课后,学生对戏剧的语言特点及情景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他们观看英语电影,看电影后学生对剧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我们选取了三个片段,at the tailor’s, at the barber’s, at the restaurant’s,把三个片段的剧本展示给学生,要求全体学生参加,每小组一个片段,教师进行指导,提醒必要的旁白、舞台说明、道具准备,给每个学生一个评分表,让学生自行打分,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演员,最后颁发奖品进行表彰。之后,我们又推荐给学生几部英语戏剧,如Snow White, Hamlet等,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表演。这样,既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团队意识,又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了外语学习者的终极目标—学习如何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做游戏

游戏不仅可以深化对某一话题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更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情绪,对学生的内驱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在学习Body language这一话题时,我们组织了这样的游戏:教师课前准备几张卡片,上面写着:Hello、Goodbye、Yes、No、Good、Victory、Silence、Applause、I’m tired. Come here.活动时,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与教师合作,这位学生必须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摆出相应的姿势,让全班同学猜卡片上的内容,猜对后,将卡片出示给全班学生看读。之后,把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学生做出某种姿势,另一个学生猜测意思。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身势语的重要性,又实现了用身势语进行交流。又如,必修3第一单元A sad love story,写作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的内容续写一个文章的结尾。在完成此部分教学之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英语故事接龙比赛,鼓励学生们一起编故事。课前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4人,教师首先写出三个句子,每个小组抽签确定自己的第一句话,然后,每组接着第一句话往下说,每组组员均要依次发言两次(发言顺序课前定好),看看通过小组的合作,哪组能在两轮之后把一个完整的英文故事完成,故事越生动越好,教师提醒学生编故事时要注意给下一个接龙者创造续写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被邀请的评委老师根据每组的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故事创新能力评分,最后颁奖表彰。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寓教于乐的游戏,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了真正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三、开展辩论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形成观点对立的双方,然后,让他们从课文中或已学的知识中找到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言辞,展开辩论。以选修6第三单元A healthy life为例,在学习完这一课后,我们提出针锋相对的两个观点:1.Smoking is harmful .2. Smoking is useful.让女生持观点1,男生持观点2,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发表意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明白吸烟的危害。这样,既深化了对此话题的认识,又实现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四、模拟答记者问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中任选一名学生扮演文中主人公,另一名學生扮演记者,然后,记者就话题内容进行提问。例如:学完必修4第二单元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一课后,记者可向Yuan Longping提出下列问题:1.What’s your achievement?2.Why do you care little about money?3.What are your dreams?教师可以提示采访开始部分,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调整采访内容。通过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合作采访形式,达到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五、开展小组竞赛

把学生按座位自然分组,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由教师规定一个话题,限定时间,各组组员之间共同合作,交流信息,然后由教师提问,各小组抢答,按成绩分出胜负,这样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增加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使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和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发现自我价值,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并实现交流的目的。因此,引入评比机制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催化剂。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大胆地参与一些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英语课,让他们“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仪著.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张正东,黄泰铨.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合作交流能力 篇12

一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分工

合理的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因此要引导学生恰当分工, 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 让每一个人完成的具体任务都是总任务中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 刚开始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 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

二引导学生学会表述与倾听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例如, 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为此, 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要看着对方, 要听完整, 认真思辨, 不插嘴。二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做听后思考, 并做出判定,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练习, 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 善于倾听同学的意见, 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 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 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 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 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能体会他人的情感,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 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要求小组进行汇报时, 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先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先说一说”。教师还可以尝试以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 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 在具有团体性质的讨论中, 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 在思维的碰撞中,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三引导学生合理解决矛盾与冲突

在合作学习中, 发生矛盾和冲突是一种必然现象, 不同的感受、理解、认识的表述与交流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这种冲突也正是成员之间交流意见、谈论辩论的机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 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提升自我。冲突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克服自己思维的狭隘与不足, 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 更有助于凝聚小组的合力, 使成员认识到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习他人, 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锻炼协作能力

有些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开始时不一定都能友好地相处, 因为他们在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组学习, 就能使小组内的同学产生荣辱与共的感情, 他们乐于和睦相处, 乐于合作。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会有一些“小霸王”们揽着所有的操作任务, 不让别的学生插手。对这些学生, 教师可以经常地安排一些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促使他们去寻求他人的帮助, 或者可以把组内分工的任务交给他, 由教师督促他进行分工后, 遵守合作的规则, 不抢别人的操作任务, 但允许他“指挥”别的学生动手操作。

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 在合作学习中, 总是充当旁观者。时间长了, 他们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此, 教师要重视兴趣的激发, 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 在布置动手任务时, 有意识地设置坡度, 为每个学生提供可以自主选择的合适阶梯。对总是充当旁观者的学生, 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独立去解决一些问题, 让他感受到动手的快乐。最终使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同伴的学习负责;使他们坚信彼此是“荣辱与共”的, 除非组员都获得成功, 否则自己也不能获得成功;使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同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某个任务。由此, 尖子生与学困生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 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 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 其中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把握情况进行评价, 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 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 用手势表示对或错, 或者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来评价, 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和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的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 激发了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

此外, 小组讨论的时候, 教师应该深入到小组讨论中,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讨论的焦点, 认知的进程等, 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这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2[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新进员工论文下一篇:环境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