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学习

2024-09-09

合作交流学习(精选12篇)

合作交流学习 篇1

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方式,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改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 提倡新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一堂公开课上, 本人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学片段 (一)

师:同学们都一定很喜欢看动画片吧?

生:喜欢.

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段关于蓝皮鼠和大脸猫的动画片, 看看他们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动画片, 引出问题) 一张饼要分给他们两个来吃, 怎样分才能公平合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生:愿意.

师:下面我们就用准备好的这个圆来代替饼分一分.

(学生动手折一折, 剪一剪)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正好是半个饼.

师:同学们分得不错. (师贴出学生分好的圆形纸片)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样大的, 谁能说说, 这分得的一份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你能用什么数来表示? (继后出示实物的二分之一,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两份, 表示这样的每份是大饼的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并书写二分之一, 书写过程同桌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及一条线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折一折, 涂一涂, 说一说怎样得到他们的二分之一?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然后组织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用电脑演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为什么不同的图形, 都可以用来表示?

生:它们都是平均分的.

生:它们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

这一片段, 由学生分大饼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 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使抽象的分数变得可触及, 学生觉得抽象的知识原来是这么简单有趣.问题的探究越接近生活,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分数的信心.

教学片段 (二)

师:刚才通过分圆形纸片、折纸,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 你们还想认识另外的分数吗? (学生探知欲望佷高)

师:好!现在就请你们运用手中的学具 (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 , 折一折, 涂一涂, 创造出你最喜欢认识的分数.

(学生忙着折折涂涂, 一会儿, 他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然后, 举起各种各样的纸片, 展示他们的创造成果.)

生:我认识了, 把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它的.

生:我也认识了, 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它的.

生:我也认识了,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它的.

师:那怎么写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写? (学生板演) 该怎么读呢? (学生自读) .

生:我认识了, 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每份是它的.

生: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每份也是它的1/4.

生: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也能得到它的1/4.

(把学生关于的不同的表示方法一一呈现在屏幕上.)

师:看了这些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可以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一条线段来表示.

生:我发现他们虽然都可以表示, 但形状不同, 大小也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他们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线段平均分成了4份, 所以每份都是它的.

师: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生:我还认识了, 只要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也就是平均分成8份, 每份就是这张纸的.

生:我认识了, 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它的, 我涂了3份, 就是它的. (举起分好的图形展示)

师:大家能不能都得到呢?请你们很快地表示出.

(学生折一折后用彩色笔涂一涂, 教师用投影出示的图) 看到表示的这个图, 你有什么发现?

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涂3份就是它的.

生:有这样的3个.

生:3个是.

生: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合起来正好是.

师:大家发现得真不错!你们还认识了其他分数吗?

生:,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这张纸的, 3份就是它的.

师:谁能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

生:生日蛋糕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 用剪一剪, 折一折, 涂一涂的方法, 认识了好多分数, 像等都是分数.

在本片段的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 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同时适时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等探索活动, 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探究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上述案例中我通过“一张饼要他们两个人来吃, 怎样分才能公平合理?”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试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同时, 又使他们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能进一步地认识到现在的数学学习“有价值”,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学习方式自主化

本教例中通过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创造出你最喜欢的分数这一活动, 大胆地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 反复比较及折、涂、剪等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手段, 试图通过知识建构, 让数学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中附着在典型的知识和问题上.同时, 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中, 使学生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每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能在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合作、交流有效化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到教室学习, 在共同学习分享这些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 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要把这么多鲜明的个体联合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交流、合作的机会, 增强学习的效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在初步认识了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折自己想认识的分数, 后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认识的分数是怎样的.也听听组里别的同学不同的折法和想法.在学习分数的写法之后, 同桌检查写的分数是否正确.小组里的成员马上会告诉他, 帮助他改正, 建立正确的知识概念.在折纸的过程中, 有的同学试不出来, 同桌会帮助他.学习共同的知识, 迎接共同的挑战, 解决共同的问题, 体验不同的思想观点, 把学习的状况从孤立的变成相互帮助, 相互依存的.让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交流的机会, 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有效学习,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在合作中发展,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合作交流学习 篇2

合作交流学习的弊端

任何一个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目前的教育流行合作交流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正在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它的优势,我们是有目共睹的,我在教学中也采用的此法,经过3年的实践,我渐渐地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在数学学习中尤其突出。这种弊端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弱,特别是哪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在遇到独立完成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题意,不知道怎样去思维,为何造成这种现象的呢?因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是那些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学生主导着交流的过程,能力稍差的学生只有启发式的思维,这样的状况如果长期保持下去,那么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养成了一种惰性,等着别人给他提示和启发,或者干脆等着别人说答案的过程,因此当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能独立完成,往往是在别人或老师的提示或启发下完成问题的解决,甚至有的家长说只要我把题再读一遍,孩子就说我会了,难道他自己不会读题吗?其实这个读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孩子)的一种提示,这也说明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弱!

06 06

合作交流学习 篇3

一、合作学习的误区

当前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以下误区。

1.图形式、求热闹。走进当下中小学的班级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很热闹的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但细心聆听,会发现这种讨论往往流于表面形式。这样的课堂,尤其是所谓的公开课,往往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炸开了锅,各自唱戏,或人云亦云,更有少数学生乘机嬉笑打闹,并没有真正做到团结合作、交流经验、分享成果。

2.缺乏交流互动。合作学习由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多数学生基本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某些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认同或发挥,未能通过他人意见的引领来帮助小组内的后进生,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互动互爱的集体意识。

3.只议不思。当小组内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其他成员并未就发言同学的意见进行评价反思、取长补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在面对每一个同学的意见时,都要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如果“蜻蜓点水”式一带而过,学生对文题的理解往往会浮于表面,缺乏深刻的理解。

以上都是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误区。合作学习应包括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合作动机,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优势的互补,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合理搭配,对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等。

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怎样组织合作学习,防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呢?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发了一些思考。

1.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为此,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努力营造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质疑;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即使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

2.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课前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估测一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而言,过易、过难的或者难以合作、难以交流的内容不宜直接让学生合作学习。在一节课中,安排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宜过多,时机也应把握好。

3.精心组织、指导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就范围来讲,可全班、可小组、可邻桌四人、可同桌,视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择取一定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建立一些基本的规则,并传授一些合作的技巧。让每个学生遵守独立发言、倾听思考、讨论交流的小组合作流程,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并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完成由“我认为”到“我们小组认为”的转变。这样学生会把小组内合作的经验带到整个课堂,小组的合作功能在团体的学习讨论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4.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各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应由领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监督者变为参与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评价,了解学生的学情,自始至终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要相信学生完全有合作学习的能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呈现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也可以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5.教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独立思考、友善互助。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先让学生养成回答问题的大纲的习惯,以便学生在小组中较好地交流,同时,学生也要养成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不能随便中断别人的发言,评价时要给予中肯的意见,当观点不一致时,要敢于坚持质疑。教育学生对成功者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对困难者要乐于帮助,对合作小组要负责,对伙伴要友善。

6.关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情感态度。一般而言,在许多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是合作小组里的主角,中等生大多观望、附和、随大流,而后进生则既不交流也不合作,仅做观众或听众。这时,有的教师把目光投向优等生,对他们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作出积极的反应,帮助他们完善答案,让他们代表小组汇报结果;有的教师则不然,他们在肯定优等生表现的同时,让优等生帮助其他同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等生和后进生,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合作、交流讨论。很显然,后者做得比较好。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合作学习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享受合作的乐趣。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还有许多技巧和方法值得我们去探讨和钻研,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成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交流学习 篇4

一、教师精心备课,选择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在授课流程环节,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的精力与心思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意紧紧围绕课本,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挑战自己,促进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小学合作学习的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围绕教材设计,培养学生的研究性与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具有足够的趣味性,也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知识与合作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引导学习苏教版必修五第三章的不等式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精心做好了备课工作,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流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以及不等式的性质.教师选择一些小组合作的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如例1:已知-2≤x+y≤5,1≤x-y≤3,求3x-y的取值范围;例2:求不等式(x-2)(x+3)2≥0的解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正确解答出这两道不等式的答案.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准学习的要点,精心选择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学习方向,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设置的教学流程,不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是由小组探讨发现新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给学生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也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逐步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与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越多,对学生的帮助也就越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加强对彼此的认识与了解,增强班级学生的情感,提高班级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习苏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的空间几何体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概念,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空间几何体图形.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亲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分别测量出这些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引导学生利用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计算出亲手制作的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每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也能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化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使他们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小组合作效果的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合作中来,有利于加强班级学生的相互交流.学生通过与同伴间的交流合作,相互交换意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推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以自主探索得出结论,起到举一反三、化繁为简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要强.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合作习惯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要加强自身的角色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所在.教师要明确班级每位学生的任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与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例如,在引导学习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的概率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任务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按顺序编号,明确每位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关的任务.教师要在小组中选出一名小组长,具体负责相关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概率讨论题目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如袋子中有5个黄球,3个白球,2个红球,从袋子中随机抽取红球的概率是多少?从袋子中抽两个球至少有1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抽取3个球恰好有两个颜色相同的概率是多少?

在引导学生学习合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让他们主动融入群体,发现别人的长处,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习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小组合作实效.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课题总结 篇5

研究报告 加肯

【关键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情感体验;自主性;全面发展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对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一.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具体功用的探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2.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 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具体实施

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合作学习应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交流为主。教师应根据学生见的智能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使伙伴间成为互补型。并且教师应做到合作伙伴间的明确分工,各尽其责。

1、创设以自主探究的活动氛围。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引导学生合作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

2、问题设计适宜。斯托利亚认为:“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不随意拔高。

3、合作要有意义目的性明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集小组智慧,共同合作,才能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不同形状的(锐角,直角,钝角,等角,等边)等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间的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验证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甚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 个角撕下来后拼组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很轻松的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这样,在“操作___探究____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生合作技巧。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听。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 逐步要求学生在合作时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合作伙伴的发言;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收集信息;三是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判断,反思,评价的能力。另外,作为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会说。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时应深入到小组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那些不敢发言学生的勇气,将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留给他们,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让他们有参与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获取成功喜悦的机会。

三.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

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其中Na和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师要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教师要在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 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学习任务明确,才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完成以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三)教师要注意小组学习课上与课下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在课堂上凑在一起讨论问题,课下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也非常重要,课上课下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要善于控制,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休止的合作;在课堂上不能滥用合作学习,该合作时再合作,否则会造成课堂上的混乱,也浪费时间。教师要深入合作小组,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要不定期地评价优秀合作小组和优秀组员,让各小组在激励中更好的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成效

(一)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课题实验最显著的成果。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学生开始积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有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

(三)学生互补作用得到发挥,整体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 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我班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富有团队精神。有90%的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在试探性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性学习,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的,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但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我们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摸索和反思。

合作学习中的“不合作” 篇6

一、 透视合作学习中“不合作”

1.观念偏差人为导致“不合作者”的存在

尽管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师生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导致合作学习中“不合作者”的存在。对多数教师而言,成绩好坏仍是区分学生优劣的主要尺度。如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有些教师总是给予“优生”重任,让其充分地展示自己。而“差生”却很少能获得表现的机会,只能在一旁当看客。而对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认真听讲”的上课方式,缺乏参与的经验和技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意识。而部分“优生”把“合作”当成自我表演的舞台,认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是累赘,忽视其他合作成员和集体的利益。久而久之,这部分所谓的“差生”因得不到任何信任和鼓励而逐步沦为合作中的 “不合作者”。

2.情感障碍主观影响“不合作者”的参与

从主观上看,不难发现那些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弱势群体”主要有如下一些表现,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其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一是性格内向:这类学生虽然上课认真听讲和思考问题,但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于是不愿意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二是缺乏兴趣:这类学生认为学习的主题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动力,因而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所学的知识肤浅零散,因此不敢参与合作学习。三是学习困难:这类学生虽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学习方法不恰当,造成其语言基础薄弱,因而产生焦虑情绪。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犯语言错误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嘲讽,所以回避“合作”。

3.机制缺陷客观上限制了“不合作者”合作能力的发挥

从客观上看,由于小组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不合作者”的无所作为,从而限制了其合作学习能力的发挥,挫伤了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不均。有些教师对合作分组十分随意,往往按前后桌关系或学生自己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这往往导致各小组实力不均。有的“强势”小组合作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硕果累累;而有的“弱势”小组却冷冷清清,收效甚微,有的甚至半途而废。

(2)任务不均。在进行小组合作任务分配时,一些教师往往把重要的任务分配给“优生”,使其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而对“弱势”学生,教师则常常让其充当次要的小组角色,承担较少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其没有机会发掘自己的优点,体现自身的价值。于是,他们逐渐对小组合作学习感到不知所措。

(3)检测不均。在检测合作学习成果时,有的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总是让“优生”代表小组发言。“优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相反,“弱势”学生的发言机会却极少。有时即便他们鼓足勇气地开口发言,教师也常常对其平庸的陈述表现得不耐烦,或对其语言错误进行批评,这极大地挫伤了其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评价不均。优生善于思考,且语言功底扎实,因而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流利的表达,为此,他们经常得到教师的称赞。相比之下,“弱势”学生的思维较简单,语言表达也显得零乱而无新意,且断断续续。为此,他们很难得到教师的夸奖。至于其是否有进步,教师也很少提及。这种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方式使得“不合作”学生最终不得不退出合作学习的舞台。

二、 探究“不合作”者参与合作学习的策略

1.转变观念,引导“不合作者”参与合作学习

(1)教师树立正确观念。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对“不合作”学生的偏见,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弱势学生”的发言;留意那些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的学生,及时与其交流,协助其参与合作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意识,使其学会接纳和帮助这些“不合作者”,构建民主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

(2)帮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帮助部分学生改变过去对待“不合作者”的错误态度,学会与其合作。如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不搞“个人英雄主义”,不轻视“弱势”学生,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用心倾听其倾诉,对其优点表示赞赏,对其缺点给予礼貌的提醒和适当的帮助,以形成团结互助的小组合作气氛。

2.疏通情感,激励“不合作者”融入合作学习

(1)克服胆怯,体验成功。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经常与其沟通,消除其与人交往时的胆怯和害羞心理。在合作学习时,要激发其参与意识,鼓励其把内心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这样,他们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自己对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使其渐渐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

(2)端正态度,体会乐趣。对于合作探究毫无兴趣的学生,教师除了平时的心理辅导和严格监督外,更要想方设法让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使其端正态度,摆脱懒惰,学会思考,能够热情主动地加入合作的队伍。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极好途径。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增强其学习动力,使其在热烈的氛围中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3)提高水平,树立自信。对于学习困难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首先要帮助其改良学习方法和策略,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其次在合作活动中要鼓励其克服焦虑,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对不会引起误解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努力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随着参与度的提高,他们的信心会逐步增加,自然也乐意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了。

3.完善机制,促进“不合作者”共同合作发展

(1)恰当分组,最佳搭档。恰当分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良好开端。教师尤其要考虑到“不合作”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为其作好安排。使其在小组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不会游离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将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与活泼开朗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这样内向的学生会被这种活跃气氛感染,也能参与合作学习。而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将其安排在责任感强,积极上进的学生一组,使得他们迫于压力,不得不对自己严格起来。对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不得法的学生,可以将其安排与基础扎实且乐于助人的学生一组,这样薄弱的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而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教学相长”。

(2)拼图组合,各司其职。合理分配合作任务,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独一无二的特殊作用,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正如每一位成员像一片独具形状和颜色的图块,它在特定的方位具有特定的功能,缺少了它整个版图将是残缺的,甚至是难以辨认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使每位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都有事可做。如在“美在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为家乡的古建筑做旅游广告,让小组中较内向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锻炼其交际协调能力;让缺乏兴趣的学生去拍摄古建筑的照片和上网收集资料。这样,“弱势”学生就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这种信任和责任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3)轮流发言,全体锻炼。汇报任务活动成果是检测学生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弱势群体”合作学习情感的极好时机。全组成员在协商一致后将活动成果整理好,进行全班汇报交流。这时可以让每个组员轮流发言,这样,人人机会均等,全体组员都得到了锻炼。如上述任务,各小组选出四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到台上去介绍,每个成员轮流介绍一个,当发言不够充分时,其他组员还可补充。这种集体行动给内向的同学壮了胆,使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懒惰的同学施了压,使其变得勤奋了许多;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指了路,使其在“优生”的带动下也能理清一些头绪。

(4)综合评价,共同提高。在小组汇报后,教师要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但要改变以往只重优生好坏,或只看合作成果优劣的评价方式。而应对参与活动的成员数量、合作状况、以及“优势群体”对不合作者帮扶情况及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时突出每位成员对小组的贡献。尤其要对小组中“不合作者”的进步和对小组的贡献进行鼓励嘉奖。这样,“不合作者”在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合作交流学习 篇7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迄今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在教育理论界和教学实践中都备受青睐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现代教育要打造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进传统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抓好小组合作学习。

在我们传统英语教学中有一个词叫“pairwork”,即:“对子活动”,也叫“伙伴活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子活动”在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演变成“groupwork”即“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既有利于培养的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与传统结对子学习的差异

合作学习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合作小组的构建是否合理。下表比较了小组合作学习和结对子学习的区别:

传统的“结对子”学习最主要的优势在它是一种帮扶性学习,它的优势是帮扶双方随机性强,灵活机动。它的弊端主要在于在这种合作中帮扶的受动者(the getter)能从中得到较大的受益,而帮扶的施动者(the doer)获益相对较小,从而限制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发展。合作小组构建是否合理关乎高效课堂实施的成败,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分配要合理,一般以6人为最佳。二是分组应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干部分配等。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二、小组学习的组合优势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David W.Johnson and Roger T.Johnson)提出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责任到人(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面对面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和小组自治(group goals)。在明确的小组目标下,共同协作以求双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提出小组要共同达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达成这一目标,约翰逊兄弟提出了许多用以构建积极互赖关系的具体要求,如:

1.学习目标的积极互赖。每一学生都应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只是小组总目标中的一个小部分,小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2.学习资源的积极互赖。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只拥有某种资源,也就是自身特长及个人能力,小组成员必须为小组的成功而相互分享资源。

3.学习角色的积极互赖。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助以及互相交流的角色分工,以使小组责任能够具体化。互相分担了学习任务,主动融入到小组任务中。

4 . 学习奖励的积极互赖。学生个体所获取的奖励如名次、表扬等不再是个人成功的象征,而是归功于整个团体的出色表现。使得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具体对比演示

在A课堂(传统课堂),教师面向全班提问:“谁能用英语说出商场里几种水果的名称?我们来看一看谁能用英语说的最多?”在B课堂(合作学习),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在6人小组中讨论,还会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我们先两两配对,每人轮流用英语说出商场中水果的名称。”要实现积极互赖,学生就必须回答,“我所获得的是否同其它小组同伴所获得的联系在一起,是否必须通过互助合作?”积极互赖要求小组同伴荣辱与共,不可能一人独赢。在A课堂中,这一点是做不到的,因为许多学生都想吸引教师的注意,都想被指名回答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互助合作是稀罕物,帮助他人是对别人的施舍和同情,能否合作靠的是觉悟高低而不是机制保障,个体的学习成就完全靠自己打拼,同伴之间没有彼此支持和协作的需要。在B课堂中,情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两两配对”、“轮流说”的具体要求使小组成员必须互助合作,协同努力,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包揽一切。

合作交流学习 篇8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能力、观点和素养双向交流、发展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其学习活动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群体性过程。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培养探究和创新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是一种共同的, 开放的, 包容的学习, 它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主体特性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尤为突出。它改变了过去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发挥了学生潜能, 凸显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 增强了学生间的信息“共享”, 使学生“我要学”、“我乐学”成为现实,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 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教学活动中, 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操作难度大, 难组织,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效能不高等现象。因此,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利用有效教学资源, 开展“事半功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成为探究和深思的课题。本人现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针对学生“不愿”合作心理, 创设融洽教学情境, 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通过“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标准, 组织学习开展合作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但由于学生, 特别是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特殊阶段, 在学习活动中易受外在因素制约, 存在“不愿”合作学习的畏惧心理, 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现象, 合作学习效能显著低下。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 要在做好学习小组“归类”的前提下, 找准学生“不愿合作学习”的情感实际, 一方面采用激励、引导等方式手段,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 一方面利用数学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征, 创设出贴近学生实际, 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产生能动情感,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点时, 教师根据以往学生学习实际, 利用数学生活性特点, 设置了“小明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 他不小心将玻璃的一角打碎了,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 如果他现在知道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 他一定能划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生活性问题, 此时,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此时好奇心得到有效调动, 探究情感得到渲染, 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 使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成为内在要求。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得出了“不一定能划一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的正确结论。

二、针对学生“不会”合作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教学, 使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

在实际合作学习活动中, 经常出现学生合作学习“气氛浓烈”, 但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 部分学生未能领会和掌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要领。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第一要义”, 把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学生的探知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并在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指导, 引导学生开展探知活动, 并对他们活动进行概括、升华, 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 使学生领悟探知的要领和解题的要诀, 为学生有效合作学习打下方法基础。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时, 教师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一次函数图像”问题时, 不能对图像性质进行准确、正确的分析, 导致小组探究效能低下。此时, 教师根据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内容, 借助数学问题概括性特征, 设置了“一次函数”问题, 向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活动中, 教师将重心放在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上, 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法进行一次函数图像的探究, 教师向学生一次函数y=kx+b (k≠0) , 当k>0且b=0, b<0, b>0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以及当k<0, b=0, b<0, b>0此时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这样, 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对上述问题合作探究“游刃有余”, “水到渠成”。

三、针对学生“不高”合作效率, 重视合作探究训练, 使学生善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归宿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学习品质就会更加高尚, 学习素养就会更加深厚。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综合性问题特性, 设置囊括多个知识点、包含多个解题思想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进行过分析、讨论、辨析和总结等环节, 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为有效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抛物线y=ax2-2ax+m经过点P (4, 5) , 与x轴交于A (x1, 0) , B (x2, 0) 两点, x1<x2, 且S△PAB=10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AQ和△PBQ的面积相等?若存在, 求出Q点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该问题是一道有关“二次函数”的数学综合性问题案例, 该问题条件中隐含着“二次函数”、“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等数学知识点, 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运用到“数形结合”、“函数和方程”等解题思想。此类问题案例运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整体性、分析逻辑性和解题方法性,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能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明显。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 并结合教学纲要内容, 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合作交流学习 篇9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笔者采用 了以六人 为一个学 习小组组织合作学习,全班形成有十三个学习小组组成的团队。六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 自己 , 发表自己 观点的机会。 在六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 ,操练所学的 知识技能 ,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 ,每个成员 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大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 出的让每 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 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所教班学生的 学习水平、个 体差异、班 级座位格局等因素,组建5人或7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笔者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方面 , 学生与学 生之间是 各不相同的;“组间同质”则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 ,它们之间在 人员数目 、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小组之间不存 在优劣之 分 ,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 领导 ,按照“组内异 质 ,组间同质”的分 组原则构成 的合作小 组 ,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比如 ,根据学生 的知识基 础、兴趣爱好、学 习能力、心理 素质等进 行综合评定,然后笔者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及水 平力求使 其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间实现学习的互动。每组均设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员 ,也就是陶 行知先生 所创导的“小先生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 轮换(开始时担 任同一角 色 ,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建组做到相对平衡 、自愿与调 整结合、保 持动态(可以是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学习合作小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 相互友爱、坦 诚相见、民 主平等。作为教师,我会适时组织一些游戏,在各个学习小组间进行,如“绿色教室布置评比”“植 物园环保游 ”“小组经典诵 读对抗赛”等 ,使学生在 游戏中时时 体会到小 组合作成 功的喜悦 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 , 应精心巧 妙地编排 学生座位。根据我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教室设计、学生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 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 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 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同时,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 )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 组之间在 同等条件 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学生都是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 作适当调 整参加各 自小组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笔者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 技巧是顺 利进行合 作的前提保障。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 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 等候 ; 求助—提供帮 助 ; 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 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 礼貌地接 受被打断 ; 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 ;寻求反馈—提 供反馈 ;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 回活动 ;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 习活动相 互调整、 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 修正 , 同时每个 组员也要 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 善如流、主动 配合、和谐 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 一盏灯 , 能点亮学 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笔者在实验 中对学生 采取正面 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师适时、多 维的期待与 评价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小组 合作学习 模式有效 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从评价方式看 ,有个人评价 与小组评 价、自我评价与 同伴评价 、学生评 价与教师 评价 ,这几组评价以 前者为主 ,但又可多重 结合;从评价内 容看 ,有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 价,其中以过 程评价为 主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 功能(通过评价 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 更大创造 潜能和合 作积极性)。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同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 集体荣誉 感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 时间进行 科学有效 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 学生因不 清楚要干 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 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 ,每次展开小 组合作学 习时 ,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 给予鼓励 和表扬 ,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每月评出 :最佳小组、学 习达人并 及时给予表彰。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复习效率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展现和问题探讨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 体验合作的愉快. 同时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

二、教学设计

1. 分模块展示提升, 实现“生教生”

各组依次委派其中一个学生讲解本组展示的复习知识点及问题.

( 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问题】a. 钠与氧气在常温和加热2 种不同条件下产物相同吗?

b.铝与氧气、铁与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2) 金属与水的反应

【问题】a. 钠与水反应1反应现象是什么? 2现象又反映出钠的什么性质?

b. 为什么铝与沸水、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 如何设计实验装置?

( 3) 金属与酸 ( 盐酸或硫酸) 的反应: ( 离子反应)

【问题】a. 比较钠与酸、铝与酸、铁与酸的反应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b. 活泼金属与非氧化性酸 ( 稀盐酸或硫酸) 反应, 金属与氢气的关系式是什么?

( 4) 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

【问题】a.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质是什么?

b.对比铝与酸反应的方程式, 你能发现什么?

( 5)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以Cu SO4溶液为例)

【问题】a. 钠与Cu SO4溶液的反应: 1钠能置换出铜吗? 2实验现象是什么?

b.铝、铁与Cu SO4溶液的反应有何现象?

c.如何从盐溶液中置换出金属?

2. 因疑激思, 发散思维, 促使“生问生”

模块2“铁与水的实验设计”中, 不同组有不同的设计, 针对不同的设计展开讨论, 探究出最优化的实验.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使探究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关照个别差异. 先让学生从事无指导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非指导性探究 ( 其中学生可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研讨 ( 质疑与反思) , 指出探究过程中的矛盾、错漏和有待改进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实验设计. 同时将不同的设计用实物投影的现代媒体方式呈现给大家, 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直观体现, 使课堂效率更优化[1].

3. 适时“点评”, 及时释疑解惑

在模块2、模块3 和模块5 中设计“小结”部分, 集小组智慧于一体, 将零散的知识概括化, 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从具体到抽象, 进行归纳提升,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上一个层面.

4. 分层设计, 留有拓展空间

模块3 中设计“拓展”, 给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果是氧化性酸 ( 如浓硫酸、硝酸) , 还能产生氢气吗?”这个问题的设计, 解释了初中讲过的知识点“铝和硝酸反应不能制得氢气”, 弥补了初中知识的空缺, 同时为后面硝酸的学习埋下铺垫.

5. 对比设计, 同中求异, 抓住问题本质

在模块5 中, 要求分别写出钠、铝、铁与Cu SO4溶液的反应, 对比三个方程式, 铝和铁都能将铜置换出来, 但钠却不同: 钠先和水反应生成Na OH, 生成的Na OH再和Cu SO4发生复分解反应. 在知识概括的过程中, 抓住特殊性; 还应抓住反应的本质: Cu2 +的氧化性比H+的强.

6. 统摄整理, 总结提升

讲完五个模块后,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将金属5个模块的性质概括总结, 抓住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本质是因为原子失去电子, 使化合价升高, 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7. 合作交流、互相评价、分享成果

本堂课最后五分钟, 留给学生, 将本组讨论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向全班作汇报, 进行成果分享, 互相评价. 这样, 既培养学生学会“善思”, 又激起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的积极性, 逐渐养成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同时收获成功的喜悦[2].

8. 布置课外作业、自我检测, 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自我检测题的设置涵盖了所有的学习目标, 题型是选择题, 课后用时10 分钟左右, 另外设计三道拓展题, 留给感兴趣的学生探究.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和导学案的编写上, 这是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关键. 设计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遵循可操作性、启发性、适量性和多元化等原则, 并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等进行设计.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 同时提升了解题能力.

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为主, 灵活运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和全班交流等方式, 强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检测几个环节. 化教为学、化生为师、化静为动, 始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适当点拨、评价.

本节课教学效果好, 达标率高. 但教师对学生探究时间的控制, 使得部分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思维, 这一点有待改善.

摘要:优化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实现“生教生、生问生”, 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 分别展示各组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复习课效率.

关键词:金属单质,复习设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少武.复习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湖南教育, 2001 (7) :27.

中职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 数学教学 合作交流 课堂实质

合作交流是当前比较提倡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学习质量,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因此为很多教师所青睐。合作交流这种教学形式要正确地运用,对于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中职学生来说,合作交流学习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很多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对中职课堂数学教学的合作交流谈几点看法。

一、考察合作交流的内容,使之适合中职学生

当今数学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有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过分追求形式。某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往往过分注重形式,缺乏合作交流的实质。只要有人听课,就会有一些诸如小组讨论这样的合作与交流。其实,许多数学问题并不适合让中职学生讨论,因为他们并没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而需要教师详细的讲解,让学生静静地独立思考。

笔者认为,中职数学课堂上的合作交流一定要有实质性的交流内容,而且要考察交流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同时,要在知识准备、材料提供、程序安排等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这样的合作交流才能真正起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一定要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一定要制定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目标指向,也让学生知道合作与交流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这样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产生兴趣,在交流与合作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当然,这种兴趣和需要是靠教师激发的,而且要掌握时机。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

二、全面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防止冷落多数学生

杨振宁博士曾过:“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交流是否有实际效果,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课堂才说明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果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就不能说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一些课堂上,参与讨论、发言的就那么几个学生,多数学生成为了旁观者,这样的交流与合作能算得上成功吗?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大多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适合大多数学生外,还要在组织形式上下工夫。中职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较差,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对他们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多数的合作讨论都要进行分组,分组一定要有科学性。组织学生交流合作要将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具体的形式由内容的需要决定。

当然合作交流的实际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达成的状态。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跟进、主动投入,每个学生是否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教师要对个别学生给予特殊关照,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职能缺位

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经常置身事外,或只是象征性地巡视一下,把自己的主导地位的职责也丢弃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合作交流的主题、方向和重点。只有教师的指挥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协调,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合作交流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当学生的交流偏离目标时,教师应及时将其引向合作交流的目标。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其目标往往是十分明确的,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交流活动空间的同时,更要为其交流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当他们的交流偏离目标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当教师发现学生交流的思维过程错误时,必须及时将其引入正轨。数学思维特别强调逻辑性,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维过程不当、思维过程不清楚、思维过程不正确、思维过程不合逻辑的现象。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允许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

合作交流学习 篇12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

1. 人员分派,如何分组

一般分4个人为一个小组,整个班级被分成10个小组左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长时间观察了解情况,可以安排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补互促,也可以安排学习稍好的同学和学习稍差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相帮扶,还可以把同样优秀的同学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得到更精确更深层次的结果,更可以让同学们自主组合找自己比较要好的伙伴一起,这样同学和睦,减少别扭,有利于大胆合作。每个小组一定要有一位组长,教师对组长的要求是对数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组织能力强,小组成员比较信服,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安排好小组内部工作分配,检查监督,表扬批评,当组员之间针对某个问题有争议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做出定夺。

2. 实验工具的准备

实验要研究同时抛两枚硬币后,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一正一反的频率是多少,这样需要两枚硬币。

3. 实验记录的准备工作

每一次实验总会得出一个结果,四百多次的结果只靠学生脑子记当然是行不通的,如何巧妙的设计表格准确的记录每一次的实验结果,每个小组还要动脑筋思考,可以用“正”字法。因为实验的结果绘制在折线统计图上才可以清晰的看出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逐渐趋近于稳定,所以每个小组还要准备好一张大大方方的折线统计图,备以用处。

二、合作学习的真实过程

1. 实验规则的拟定体现“合作”

对于实验的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是由自己来讲解新知识,而是适当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主地探索新知。但是让学生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合作教育的作用,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即将进行的实验,同学们经过考虑和商量,决定每个小组进行40次的实验,全班有10个小组,这样把每个小组的记录累加起来共有400个实验结果!其实正是这样的分、合才可以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集体动力”,这种动力正是合作学习的向心力。

2. 实验过程的操作体现“合作”

实验过程的气氛超乎想象的“热闹”,但并不杂乱,每个小组的成员有秩序地一个人抛,一个人记录,一个人查数,一个人监督。同学们紧张的准备报结果,由于累加,所以除了第一小组可以直接报结果外,其他的小组要把自己的结果加上前一个小组的结果求和后作为填表的数据。为了数据不出错,大家推选两名他们信赖的学生作为总监督,监督累加时的数据是否合理正确。记录累加数据的过程其乐融融,同学耐心的等待一个个数据的出现,认真地抄录在自己的书上。接下来计算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一正一反”的两个频率,由于计算方法雷同,为了节省时间,所以老师建议同学们仍然小组合作,由组长分配每个同学计算几个,然后再汇总起来。

3. 实验结果的汇总体现“合作”

当同学们小心翼翼的绘制好了折线统计图,“咦?这两条折线越到后面越平了。”这时老师再启发他们:“折线代表的是频率值,它到最后有没有接近某一数值呢?”“有的,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值接近25%,出现一正一反的频率值接近50%”。老师继续问:“其实,我们思考,同时抛两枚硬币,最终会有几种可能呢?”“四种,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这时,有反映快同学的马上说出:“这四种情况的出现机会都是25%,不过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可以归为一种情况,所以出现一正一反的机会是50%”。“很好,那么我们今天的实验是成功的吗?”“成功!成功!”同学们欢呼起来,甚至有的同学鼓起掌来。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来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平稳时的频率)可以用来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抛掷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合作学习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总之,“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鼓励学生才能发展的环境,让学生都能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习,怎样进行友善的竞争,怎样主动地学习,提高了表达、思维、创新能力和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使得老师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

摘要:新教育实验中的合作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并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当遇到困难时,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和群体合作中才能克服这些困难, 学生正是在这种克服困难的努力中得到加速发展的。

上一篇:经济平衡下一篇:青少年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