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2024-07-29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共12篇)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篇1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知识.那么,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讨论、研究,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发展个性, 展示才华.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与交流是不可缺少的,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互相沟通, 互相影响, 互相补充, 从而成到共识、共享、共进.

一、营造生动活泼、有趣的合作交流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 一些学生对于存在的问题不敢说, 也不敢问, 致使遗留问题越积越多.面对这些情况, 我认为应该,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学习, 合作交流, 讨论研究, 交流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学生间的辩论争执, 形成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要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采取辩论竞赛等形式, 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有趣的合作交流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 初一数学中, 用方程解决“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不同的通话方式, 当通话多长时间时, 费用相同?”这类问题.

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创设情境介绍两种通话方式, 让学生独立思考应采用什么方法, 然后再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阐述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点拨, 最后让一学生发表意见, 其他学生互相补充, 抽一学生将完整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 集体矫正.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当通话多长时间时, 哪种通话方式省钱?”学生继续讨论, 积极发言, 归纳总结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 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 提升了能力

当前,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 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 而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提升学生的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 集思广益, 有利于整理支离破碎的知识,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根据教学环节、学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首先, 教师要明确指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的问题或内容, 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 怎么进行讨论、研究.同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 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讨论, 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 或个别小组不够认真, 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 提出明确的要求, 确保合作学习起到应有的效果;其次,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地、适时地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讨论研究, 了解情况, 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行点拨指导.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 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 它可能是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思维的总结, 教师要洗耳恭听, 努力去感受.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 这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应及时地进行指导帮助, 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还有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现象, 教师要及时发现, 挖掘内涵, 适时指引, 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定要虚心倾听, 掌握第一手材料, 既要表扬, 又要纠正错误.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在课堂练习和总结复习中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教师应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 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成共识、共进, 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课堂练习中,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率, 另一方面实现了分层教学, 确保练习完成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 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的积极性, 而且能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总结复习中, 也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取长补短, 相互完善, 小组学生辩论, 争执举例验证, 对不对的地方, 互相纠正, 以达到共同进步.例如, 初一数学《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的复习, 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出示复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 获得感性认识, 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 讨论研究, 归纳总结得到系统的知识, 最后再由教师补充完善.

笔者认为,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有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合作探究的精神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篇2

体校学生进行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体育训练,在学习上缺乏驱动性和主动性.由于体校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反感和厌恶的情绪.但是体校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团队意识强、好问问题等特点,所以在课堂上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取得共同进步.

二、体校学生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

1.数学课堂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校学生虽然不重视学习,但是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坚持不懈、好问问题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主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兴奋”的中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数学课堂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老师不能填鸭式地使学生“被学习”,而是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枯燥的、单一的,而是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

3.数学课堂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体校生团队意识强,表现欲强,竞争意识重,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问题,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竞赛的模式将课堂变成赛场,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自尊心,同时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兴趣,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体校学生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1.提出课题,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全班同学进行引导教学,提出要解决的课题和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着要解决的目标有效开展活动和学习.学习目标的确定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否则只能一味盲目地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偏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就会浪费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2.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将学生均匀地分成若干组,小组设有小组长、记录员和中心发言人,每个人认真进入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学习任务.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围绕着问题积极组织讨论,进行合作探究,组织好全组同学探究学习过程.记录员负责对一些重要内容做好记录,包括合作流程、讨论中意见的分歧和最后的讨论结果等.中心发言人主要负责将本组最后的讨论结果整理汇报给全班同学和老师.

3.活动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体校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可以采用协商的方法,先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每个人独立思考,把各自的想法和见解写出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组其他人认真倾听,然后自由交流讨论,最后形成集体意见.让学生在不同的发现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养成学生耐心听取别人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的习惯,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

4.小组报告,分享学习体会小组合作讨论后,要向老师和其他各小组汇报活动学习的成果,对于学习活动的结果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讨论.在参与全班交流中,要把个人或小组内的学习情况向全班同学汇报,同时也要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拿到全班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改进和提高,从而使每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取得收获和体会.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交流探索 篇3

一、优化合作学习的组合结构

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在组建小组时,一定要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在小组内,尽量保证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合理搭配,这样有利于形成优等生与学困生的互补,小组人数以5-7人为宜,采取前后位的坐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场”,并在此基础上民主推选组长,落实组长职责,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相应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成果发言人等,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对不成功的组合体要调整重组,倡导面对面人人活动,避免小组一、二名学生谈论,活动宗旨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全组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有效,共同实现小组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各做各的,或者学困生向优等生问一下结果,根本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学生没有合作的意识,没有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作用,此时,教师切勿急躁,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即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责任,各小组长在组内也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使成员参与进来,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学会探究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个人责任实际上是独立学习,这些独立学习连起来就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要素,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第二课时时,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一次函数y=1/2x+1,y=2x-5的图像,(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一次函数y=-1/2x-1,y=-2x-3的图像,(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一次函数y=x,y=x+2,y=x-3的图像,全班六个小组又分成三个大组,各做(1)、(2)、(3)题,有明确的目的后,小组内迅速进行了分工,有的同学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有的同学求各个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有的同学在指导检查……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各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点评,以提高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乐于合作,勤于动手,勇于争先,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选择内容,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适当地选择;不能迎合教科书、做做花架子,在一堂课上盲目多次地进行合作交流;例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就不用合作交流,而让学生利用定义来求,就能实现学习目标,可以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有实施性、可操作性,如规律性较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等,例如:上述的由一次函数的图像获得其性质,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最后明确一次函数的性质,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中心是学生,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往中,教师则是学习的促进者,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注重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2)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各成员的机会均等;(3)鼓励学习和小组发表独立的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的观点转化成全班学生的集体的智慧。

总之,合作交流学习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突破,在新课程实施中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课堂氛围,巧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发学生思考、推理,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提高合作交流的技能和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交流探索 篇4

一、优化合作学习的组合结构

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在组建小组时, 一定要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在小组内, 尽量保证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合理搭配, 这样有利于形成优等生与学困生的互补.小组人数以5-7人为宜, 采取前后位的坐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场”, 并在此基础上民主推选组长, 落实组长职责.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相应角色, 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成果发言人等, 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发现问题, 对不成功的组合体要调整重组, 倡导面对面人人活动, 避免小组一、二名学生谈论.活动宗旨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确保全组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有效, 共同实现小组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 但学生还是各做各的, 或者学困生向优等生问一下结果, 根本看不到合作的迹象, 这是学生没有合作的意识, 没有合作的方法, 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 失去了作用.此时, 教师切勿急躁, 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即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责任.各小组长在组内也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使成员参与进来, 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 学会探究方法,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个人责任实际上是独立学习, 这些独立学习连起来就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要素.例如, 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第二课时时, 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 画出一次函数y=1/2x+1, y=2x-5的图像. (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 画出一次函数y=-1/2x-1, y=-2x-3的图像. (3)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 画出一次函数y=x, y=x+2, y=x-3的图像.全班六个小组又分成三个大组, 各做 (1) 、 (2) 、 (3) 题, 有明确的目的后, 小组内迅速进行了分工, 有的同学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的同学求各个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 有的同学在指导检查……不到三分钟的时间, 各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点评, 以提高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意识, 使学生乐于合作, 勤于动手, 勇于争先, 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选择内容, 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交流学习, 应注意适当地选择;不能迎合教科书、做做花架子, 在一堂课上盲目多次地进行合作交流;例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就不用合作交流, 而让学生利用定义来求, 就能实现学习目标.可以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有实施性、可操作性, 如规律性较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等.例如:上述的由一次函数的图像获得其性质, 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最后明确一次函数的性质.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教材内容, 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中心是学生, 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往中, 教师则是学习的促进者.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注重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 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 (2) 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努力使各成员的机会均等; (3) 鼓励学习和小组发表独立的见解, 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 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的观点转化成全班学生的集体的智慧.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 篇5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传统教学中课堂交流的不足:

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交流大多为单向的,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严重相违背的。主要表现在:

1、教路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2、学法单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二、有效课堂交流的必要性:

有效的讨论、交流、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就连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愉快和主动学习的目的;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也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三、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的要素。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它既是交流的条件,也是交流的产物。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就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这样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的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候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是3个百”,有的说“是30个十”,还有的说“如果是1200÷400就是3了”,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四、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掌握有效数学交流方法的途径:

只有正确的交流方法和必备的交流能力,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成效,才能确保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当中,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知,调整自我。在交流活动中: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这既给学生的学习扩展了一个自然、亲切而有价值的空间,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数学观点。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引导学生学会“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

五、小学数学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情境有多种,现实的情境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容易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有趣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这种综合性的刺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探索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从而实现多层次地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感觉;辩论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巨量的综合性的信息,从而为他们个性化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2、设计悬念,突出重点,让学生在深化知识的探索中开展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去研究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这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增强了自信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3、运行积极评价,增强交流成功感

合作与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是初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及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团结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这样一种背景和趋势来看,合作与交流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谓势在必行。

一、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合作交流模式的重要价值及作用

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现阶段教学现状来看,似乎难以达到标准和要求。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确

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依旧占据着教学主导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学习状态涣散。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步骤及设计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只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即可。就这一过程来说,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丝毫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当整个教学过程依靠外在压力推动时,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教师教学费劲,学生学习吃力,教学越发艰难。

(二)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初中数学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霸”的存在,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应试能力强。但是在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高分低能”学生的特点,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一,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性格较为内向,与同学、同伴交流较少;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 ,应用能力较弱。如果回到十年前,这些被我们定义为“高分低能”的学生应该是标准的学习霸王,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成绩法则”、“分数标准”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教育领域人才的要求。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才是社会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除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学生应用能力急需提高的问题外,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面临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单一。众所周知,对于那些对数学课程兴趣不浓厚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是极度难捱、极度枯燥的过程;加上教师亘古不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程开始产生厌倦心理。教师模式是课程知识传递给学生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如果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关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学生对相应模式下的课程知识也会提不起兴趣。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看到,虽然数学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从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似乎都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样一种背景和现状,就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能有效丰富现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以及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合作交流模式的应用,还能有效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提升整个数学课程的课堂张力。

二、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及策略

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一种更新的、效率更高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合作交流模式凭借其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激发的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具体教材内容出发,围绕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及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从知识内容及学生知识基础出发,合理选择搭配模式

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又分为小组合作交流模式与专题交流模式。小组合作交流模式一般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在遇到较为重要且具有一定争议的内容与知识点时,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最好能有合理的固定搭配,如前后桌为一小组等)。但是就这种模式来说,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自觉性有很高的要求,建议可以在一些概念性知识,如“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科学计数法”、“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等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来说,建议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灵活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探究题目的合理设定,在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上,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具体知识构成出发;专题合作交流、探究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少的教学方式,但是就专题合作探究模式来说,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但是就这类合作交流来说,教师一定要注意宽度与深度的合理把握,符合当时学生知识层次及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还应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与优势,建议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应尽量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水平都应保持在均衡,并且一定要注重优等生与学困生的穿插。

(二)教师角色的合理扮演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较为固定,即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但是在初中数学合作交流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应是灵活变动的。在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一点助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信心和成就感的获取,如“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完全由学生单独完成的话,可能会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此时,如果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利用具体的数据为学生示范一些数据中存在的规律与现象的话,必然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思考、学习的效率;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小组活动,同时还应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现场观察,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探究学习开展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重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融入到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去,争取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施俊英.高职院校数学实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朱黎生.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陈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模式构建[D].西南大学,2013.

[5]金丽丽.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7

一、为数学合作学习选准内容

综观现在的数学课, 合作学习被泛用的现象并不少见, 原因就在于合作学习还没有被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三个组成要素 (恰当的学习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 还没有被掌握。其中, 恰当的学习内容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选择。选准与精选学习内容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合作学习呢?我认为选取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概括地说,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要有一定的难度, 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 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 又能感受合作交流, 听取各种观点,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学会与人共处;其次, 要考虑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合作的内容还需要有相对的空间。否则, 学生的讨论就不会有价值。

具体到实践操作, 笔者认为下面的内容比较适合教师们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 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内容。

如果要合作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 而且是唯一的, 那就没必要合作讨论了。而使人模棱两可、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 最值得讨论。教师可以在认知冲突点上就模棱两可的结论,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辩析, 达成一致意见, 澄清认识。意见的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 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自悟其中道理, 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有教师将它改编为:家长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开家长会, 教室里有单人椅34把, 双人椅8把, 一共能坐多少人?同学们立即动笔算了起来:34+8×2=50。教师接着问:“要是我们班开家长会, 够坐吗?”“够了。因为我们班只有42人, 而这里有50个位子。”有的学生还拿算式来展示:“你看:50-42=8 (把) , 还剩下8把椅子。”这下可把学生激活了。“老师, 不对, 应该是8人。”“不是8人, 应是8把。”“不是8把, 因为你不知道是单人椅, 还是双人椅。”……教师抓住思维疑点问道:“你们看这里的单位到底应该写什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位教师灵活地调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 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

2. 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可用多种策略解决, 是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 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 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 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3. 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 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例如:学了“统计”后, 教师设计了“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 速度比较快, 各种车目不暇接, 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大家想到要寻求合作, 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大家分工, 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写字太慢, 就画“一”来表示, 等等, 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 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很自然地运用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其实, 数学问题也不是都适合用合作学习来解决的。有些问题, 如果用合作来解决, 不仅耗时多,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 合理把握合作内容, 对于教师成功组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

二、在学习中培养合作, 在合作中体现个性

如何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 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如何通过参与式的交流,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 成为能大胆道出自己见解、体现自己个性的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我的体会是“在学习中培养合作, 在合作中体现个性”。

1.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

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当然, 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而是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水平比较低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注意三个方面:首先, 使学生明确合作的动机;其次, 激发合作的欲望;最后, 掌握合作的方法。只有这样, 合作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通过多层次地开展合作学习, 把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使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当有些问题自己不能单独解决时, 可以请别人帮忙, 请教同学、请教老师、请教家长等。我想, 在长期不懈的训练下, 这种学习方式会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运用。

2. 个性的健康发展要在合作中体现。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 使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对所在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在合作学习中, 形成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气氛。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 容易走进一个误区, 就是组长在说、想、动, 而其他人却在听、等、看。结果, 组长说什么, 大家就认同什么, 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合作学习就与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了。因为合作学习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

作文教学中的合作教学 篇8

一、分好合作小组

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习作赖以开展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 小组的组建应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 它必须是由两名以上学生 (通常是4~6人) 根据性别、才能倾向、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习作兴趣、习作水平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保证在习作教学过程中, 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

二、小组合作设置题目

“大纲”要求: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使他们有话可说。因此, 我改而采用教师指导, 学生合作命题的方式主张学生在序列范围内自主命题, 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例如, 学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夜的工作》《争画》后, 单元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写人作文。我先让合作小组自由讨论, 设置本组单元练习的习作题目。然后让各小组的汇报员报告本组命题、板书, 师生一起对各组题目进行评点, 合并类似题目, 规范题目用语, 筛选出一组命题:《我敬佩的一个人》《我喜欢的一个人》《说说我的妈妈》《我最尊敬的老师》《我的同桌》等等。各小组可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本次作文的命题。其他人仍可再命题, 这样的命题方式, 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主人的位置。这种合作的方式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习作的命题过程, 人人尝试命题成功的喜悦, 是习作学习的参与者, 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

三、小组合作讨论框架

以写作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切磋、琢磨是发挥学生整体功能的较好途径。题目拟好后, 教师指导合作小组围绕本组命题和本次作文要求进行讨论。经过同学间的辩论析疑, 共同确定本组作文的框架, 为本组同学提供写作素材。然后让各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老师和学生相互评议, 肯定其优点, 指出其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这样的教学可以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 改变了过去被动听、奉命作文的封闭局面, 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营造了空间。

四、小组合作交叉批改

笔者在作文批改中采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 指导督促学生动手动脑批改:

1.教师把作文修改的原则、方法、符号等教给学生, 使之能正确而且熟练运用。

2.组织学生合作修改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可根据需要采用同桌修改、前后位互改、合作小组间交叉改、平行班级间交叉改等方式。方式的变化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修改的责任感。

3.作文批改后要求被改人对批改者的批改写感想, 或认同, 或表达不同意见, 促使习作者反思, 也对批改者起督促作用。

4.根据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改,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 弥补了后进学生不敢发言的缺陷, 同时优秀学生也能给后进生及时的帮助, 共同形成评改作文的技能。

五、小组合作共同评讲

学生的讲评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在交流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中的优点和问题, 各抒己见, 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找到学习的榜样。同时, 还可以使评改人、习作者扬长避短, 既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 又提高了习作水平。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9

一、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点、交流点应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 从实际需要出发, 产生强烈的合作交流的动机。这样, 合作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 才能实现合作交流的目标。这种动机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情况产生:一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异于教材的新观点、新发现而产生强烈的表现心理;二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疑点、难点, 需要在别人帮助或启发下找到思维的突破点解决问题。

二、合作学习要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机”

学生由理性上的“主体”到付诸实践的“主体”, 也有一个很难的转机过程。某校推行自主学习模式伊始, 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其机制的长期运作中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方式的诸多学子, 对自主学习模式无所适从, 难上轨道, “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教师向学生实施了各种“催变术”。

1. 自主课堂:

我参与, 我快乐在课堂上, 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参与能力和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令我们十分赞赏。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 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是关键。

2. 自主学习:

我自信、我成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 参与课堂的能力就成了关键。老师们都感受到要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 一定要使学生自信, 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 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的。因此, 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 在基础上, 要吃透;然后再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和迁移,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 学生的口头表示能力、表演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老师的细心和敏感。刚开始时, 预习课上、反馈课上老师要和学生一个一个“节目”的进行排练。渐渐地, 学生们适应了这种课堂, 渐渐地,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种课堂, 渐渐地, 学生们在这种课堂上快乐、自信地成长。

三、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能够自主、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 但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的调节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相信学生, 尊重、爱护学生, 倾听、鼓励那些后进生发言,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讨论的主持者而且是参与者, 是其中的一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一是熟悉教材、了解学生, 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讨论时要参与其中, 予以引导;讨论、交流后, 对学生“想领悟而又领悟不到, 虽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进行补充讲解, 归纳小结, 使学生所得更加清晰明了;在学生思维“卡壳”之处, 教师要予以及时点拔;当学生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要给以准确的概括和恰当的评价, 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要注意合作交流的互动, 即在全班的成果交流中既要把各小组的研究结果展现出来, 又要十分注重小组之间的协作互动,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与合作伙伴互通见解, 并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以求得合作的最大效益。

四、合作学习内容的尺度要适当

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要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师要避开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话题, 也不能纠缠在琐碎的问题上。讨论的问题应当是当堂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疑点。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要发人深省, 要有启发性的思维价值, 能引导学生思考、争论、求异、求新, 最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位执教数学课的教师在学生此起彼伏的对话中, “穿针引线”, “随机点拨”, 把握着学习的主脉, 一堂课, 他虽然就只说了20多句话, 却如重锤般敲打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 表现他的教学智慧。在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中, 预设的学习目标常常因为学生活跃的、创造性的思维而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五、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

在合作学习中, 常实行同桌讨论, 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等多种讨论形式。在小组讨论中, 要对优、中、学困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并且要按学困生先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发言的机会, 避免“优等生”唱主角, 中等生当配角, 学困生当听众的现象。

六、合作学习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讲、学生被动听, 课堂气氛很不活跃,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 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 通过倾听学生, 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 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疑惑, 从而判断学生的理解的深度, 并决定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同时, 通过倾听学生, 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 对教师如何参与、何时参与做出决策。

七、合作学习要充分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例子, 因为有些例题可能远离了学生生活, 学生不是很感兴趣, 这样听起来就可能有点枯燥无味。而如果以他们身边的情景为例, 学生的参与度就会很高, 比如在讲《位置的确定》这一节时, 教师就可以以学校附近的建筑物作为教学材料, 精心设计例题, 提高学生兴趣;再如讲授《有理数加减》时, 就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拔河比赛作为案例。拔河比赛每个学生都参加过, 问题一提出来, 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这样通过例题既解决了符号的正负问题, 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主要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篇10

在一堂公开课上, 本人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学片段 (一)

师:同学们都一定很喜欢看动画片吧?

生:喜欢.

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段关于蓝皮鼠和大脸猫的动画片, 看看他们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动画片, 引出问题) 一张饼要分给他们两个来吃, 怎样分才能公平合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生:愿意.

师:下面我们就用准备好的这个圆来代替饼分一分.

(学生动手折一折, 剪一剪)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正好是半个饼.

师:同学们分得不错. (师贴出学生分好的圆形纸片)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样大的, 谁能说说, 这分得的一份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你能用什么数来表示? (继后出示实物的二分之一,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两份, 表示这样的每份是大饼的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并书写二分之一, 书写过程同桌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及一条线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折一折, 涂一涂, 说一说怎样得到他们的二分之一?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然后组织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用电脑演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为什么不同的图形, 都可以用来表示?

生:它们都是平均分的.

生:它们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

这一片段, 由学生分大饼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 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使抽象的分数变得可触及, 学生觉得抽象的知识原来是这么简单有趣.问题的探究越接近生活,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分数的信心.

教学片段 (二)

师:刚才通过分圆形纸片、折纸,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 你们还想认识另外的分数吗? (学生探知欲望佷高)

师:好!现在就请你们运用手中的学具 (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 , 折一折, 涂一涂, 创造出你最喜欢认识的分数.

(学生忙着折折涂涂, 一会儿, 他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然后, 举起各种各样的纸片, 展示他们的创造成果.)

生:我认识了, 把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它的.

生:我也认识了, 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它的.

生:我也认识了,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它的.

师:那怎么写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写? (学生板演) 该怎么读呢? (学生自读) .

生:我认识了, 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每份是它的.

生: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每份也是它的1/4.

生: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也能得到它的1/4.

(把学生关于的不同的表示方法一一呈现在屏幕上.)

师:看了这些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可以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一条线段来表示.

生:我发现他们虽然都可以表示, 但形状不同, 大小也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他们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线段平均分成了4份, 所以每份都是它的.

师: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生:我还认识了, 只要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也就是平均分成8份, 每份就是这张纸的.

生:我认识了, 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它的, 我涂了3份, 就是它的. (举起分好的图形展示)

师:大家能不能都得到呢?请你们很快地表示出.

(学生折一折后用彩色笔涂一涂, 教师用投影出示的图) 看到表示的这个图, 你有什么发现?

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涂3份就是它的.

生:有这样的3个.

生:3个是.

生: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合起来正好是.

师:大家发现得真不错!你们还认识了其他分数吗?

生:,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这张纸的, 3份就是它的.

师:谁能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

生:生日蛋糕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 用剪一剪, 折一折, 涂一涂的方法, 认识了好多分数, 像等都是分数.

在本片段的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 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同时适时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等探索活动, 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探究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上述案例中我通过“一张饼要他们两个人来吃, 怎样分才能公平合理?”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试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同时, 又使他们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能进一步地认识到现在的数学学习“有价值”,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学习方式自主化

本教例中通过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创造出你最喜欢的分数这一活动, 大胆地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 反复比较及折、涂、剪等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手段, 试图通过知识建构, 让数学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中附着在典型的知识和问题上.同时, 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中, 使学生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每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能在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合作、交流有效化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到教室学习, 在共同学习分享这些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 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要把这么多鲜明的个体联合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交流、合作的机会, 增强学习的效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在初步认识了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折自己想认识的分数, 后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认识的分数是怎样的.也听听组里别的同学不同的折法和想法.在学习分数的写法之后, 同桌检查写的分数是否正确.小组里的成员马上会告诉他, 帮助他改正, 建立正确的知识概念.在折纸的过程中, 有的同学试不出来, 同桌会帮助他.学习共同的知识, 迎接共同的挑战, 解决共同的问题, 体验不同的思想观点, 把学习的状况从孤立的变成相互帮助, 相互依存的.让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交流的机会, 提高学习的效率.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篇11

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准备

1.明确分组目的

我认为:分组学习,就是利用学生个性互补的原则,给差异学生找合作伙伴,通过集体的力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小组合作交流,让大家一起阅读和讨论,既能分享各自的资源,又能增进合作和友谊。

2.合理分组

按照男女性别均衡、兴趣爱好接近、知识能力综合平衡的原则,六到八人为一组。

3.选定组长

组长的人选和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秩序和合作能力。因此组长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威信、群众基础及一定的综合能力。组长选定后,老师要采取讲座、讨论的形式,给各组组长进行理念、方法、组织协调能力的培训,激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怕挫折、接受锻炼,不断进步。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会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已经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课外合作

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都必须遵从。在小组合作中,我们要求在课外时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能够一起合作交流,解决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包括基础知识的解决,关于课文内容的掌握;还要做好课后的复习、落实背诵、完成课后作业等。

2.课内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设计一些难易不等的思考讨论题,各个小组成员一起动脑动口、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教师点拨、答疑解惑。这样学习的效果要比老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我就要求各小组分工,自学解决课文相关的所有问题。在第二小组组长讲析下阕内容的时候,其他小组的成员纷纷举手提问,质疑他对文句的翻译,指出他个别地方的讲解不准确,提出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二小组的副组长勇敢地站出来帮助答复,其他组员也积极补充,在学生的相互质疑和答复的过程中,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只需参与思考讨论交流,就能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了。这就是课内小组合作交流的意义之所在了。

课堂合作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太担心失败,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个别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强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位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要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2)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要重视课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情况,不时抽查课外合作的成果,及时给予评价。

另一方面,更要重视课堂内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毕竟,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在课内完成的。

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这样做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个学习小组展示成果,接着我再进行评价点拨,在此基础上,精讲重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相当在乎的。我总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或者发言后,进行及时、积极的评价,这样就给学生小组和个人以继续学习的动力。我认为:无论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评价,都表明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对于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我更觉得:教师的评价要力求客观。虽然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注重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方面给予积极的评价,但我想如果教师在评价时偏离常轨,一味地去“讨好”学生,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太“假”,从而可能不信任教师,对教师产生抵触的心理。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也不能因为某小组内有优等生就对此小组特别“照顾”,明显地偏袒、有失公正、公平,这样会损害大多数小组和成员的利益,最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教师在评价小组和个人时,要注意作出恰如其分的、具体的评价。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这样对学生说:“你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你回答的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等。对游离于题外的答案也应予以恰当的点评,如,课堂上同学讨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的态度,一个同学的答案是“惋惜”。我先肯定了这个同学好读书善思考,对周瑜有全面的认识,周瑜的确英年早逝,令人惋惜。苏东坡一定也有这样的认识。但在此文中,东坡侧重于写周郎的少年成就、英雄业绩,表现的是对周郎的敬仰和羡慕,借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和怀才不遇的遗憾。学生都笑了。那位同学也很满意,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的评价就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态度诚恳,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了肯定,参与学习交流展示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篇12

把一个班的学生按照一定标准, 分成若干个小组, 以一个小组四或五人为宜, 全班共有十个小组, 以组为单位在BBS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版面, 轮流作有关数学方面的发言, 一个学生一天, 就是四或五天循环一次, 周期不是七的倍数, 这便错开了课程表的课程安排周期, 给学生提供了记录一个星期中每一天的机会。

给学生分组时, 一般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从学生交往情况分析, 把性格外向、爱交往和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学生分在一组;从知识水平分析, 把基础扎实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从智力水平分析, 把智商高、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和智商平平、因循守旧、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分在一组;从兴趣和自制能力方面分析, 把具有浓厚兴趣、自控能力强和不求上进的学生分在一起;考虑性别, 将男女生混合搭配。

为了增进各组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角色变换, 改善他们在小组集体中的地位和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要求, 对编组采取动态形式, 每四个循环当变换和流动小线成员, 人员更新, 版面不换, 接着往下发言。循环日记内容有两个大体的框架, 学生发言的方向和主要内容是:我认为今天这节课上的重点是……我对……还不理解。今天上课我走没走神?都想了些什么?当我走神的时候是……力量把我拉回来的?这些对这节课的学习有帮助吗?我最喜欢这节课的……部分, 老师讲的……部分不好, 我认为按……的思路讲更好。通过听课和新知识的学习, 我在……有奇思妙想, 我的想法是我从上次发言到今天在……方面有进步。我用亲身体验给大家编一道数学题, 你们能解吗?

对于发言后的信息反馈和讨论则有以下几种情况:同组同学回答其提问, 对发言同学的观点给予自己的看法;组际的同学可以随意参观其他小组的版面, 可以给予自己的看法, 但不可以随意发言;老师可以采取回复、讲解两种形式作出评价, 肯定成绩, 提出希望。

这里汲取一朵学生征解题的浪花, 从中可见一斑。某生的征解题是:同学们知道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老师见到后, 回复到:“你提的问题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咱们全班同学都会遇到, 谢谢你在生活中发现了数学, 请大家积极讨论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班学生积极响应, 各抒己见。经各小组汇总, 有二十余种答案, 现公开家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几个同学的发言。

甲:这道题还不简单?我早就知道我家到学校的距离为1.7千米, 这是我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 在摩托车的里程表上看到的。

乙:我不赞同甲同学的答案, 因为不是自己做的。我想自己测量一下, 用体育老师量跑道的百米跑尺, 量十次就是一千米。

丙:乙的想法很好, 但是行不通, 因为这样测量需要两个人, 一百米一百米的量, 如果3千米就得量30次, 太麻烦了。我用步行测量的方法, 我量了一下一步能走0.72米, 我从家里到学校, 共走了2252步, 所以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1621米。很简单吧!

这正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重点加强的统计与概率问题, 老师要求同路的学生合作, 记录每次收集到的数据, 并绘图。就“用什么方法测量更准确, 取怎样的数更接近实际距离”的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问题在肯定和否定中不断完善, 学生不自觉地用上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

“合作学习循环发言”还发挥了“榜样”作用, 增强了团队意识。集体对个人的教育影响是通过模仿、感染、暗示、从众、认同等社会心理机制实现的,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由于“合作学习循环发言”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与监控下进行, 保证了内容的健康向上, 学生将自己写入日记时, 在“面子”心理的驱使下, 尽量美化自己, 把自己表现得完美一些, 但又怕被同学发现虚假, 就千方百计地做出样子给大家看, 自觉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 向老师表扬、同学肯定、自己认可的“榜样”学习, 从“大局”出发, 不惜一切地维护集体利益, 以期待组内成员、组际及教师的“接纳”, 避免被群体歧视和抛弃, 这样“榜样”作用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强化。

上一篇: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下一篇:溶栓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