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2024-09-19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共12篇)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篇1

心理学认为, 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驱动作用, 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的放大才能具有动机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出浓厚的兴趣, 进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运用教学内容的内在力量,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外, 教师个人的情感感染力, 往往是吸引学生有效注意,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最佳手段。因此, 笔者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建立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

(1)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即是知识传授反馈的过程, 也是师生的交往过程。老师只有把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去, 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才有利于课堂气氛的形成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有着自己喜怒哀乐, 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关爱他们就是学会宽容, 善待学生的失误, 平等相待。与学生轻松愉快地交流, 耐心温和地解答他们的问题, 做一名有亲和力的老师。

(3)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渗透情感教学。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融会在一起, 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随着课改的深入, 英语教材内容不断更新, 也侧重了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材中渗透了感恩教育、立志教育、道德教育等。作为英语教师应勤于钻研, 深刻理解教材, 挖掘其中积极的情感寓意,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和高尚情操。

(4) 课堂上对学生批评时应巧用幽默语言, 以便学生易于接受。不可斥责或冷嘲热讽, 可用鼓励性的或幽默的话语, 消除学生的惧怕紧张情绪。比如, 课堂上老师讲兴正浓, 讲台下, 学生却睡意蒙眬。笔者轻轻走下去, 摸着他的头:“生病了吗?”他摇了摇头, “那就是因为老师的催眠曲唱得太好了?”他脸红了, 挺直了腰。

二、课余英语活动及师生交流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课余英语活动的开展, 是对课堂45分钟的进一步跟进。如果能在课余指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活动, 对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会有帮助。另外,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你会更了解学生, 更贴近学生。俗话说, 亲其师而信其道。感情近了, 学生就容易接受你说的话, 尤其对学英语困难的学生, 应更多地给予情感方面的关注和激励, 消除其心理负担, 努力培养困难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

三、作业批改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纸上交流的过程

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认知目标审阅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以往的作业批改, 都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批对错、写日期, 这样的交流使师生缺乏交流。试想一下, 老师批改作业只留个日期的话, 恐怕学生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实际上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给自己的评价。作业评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一块园地, 对学生作业细致的批改, 积极的评价, 不仅反映出一个老师的工作态度, 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将积极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尽可能创造一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 设法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 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篇2

姓名:席海峰 工作单位:张家口市桥东区卫华小学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构建师生情感交流平台,以鼓励、赞美为主融洽师生情感、师生互动、激活情感交流的火花三个方面,改善师生冷漠的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取得预定的效果。

关键词 情感交流 信息技术 教学 构建 激活

反思我这两年来的教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总是随着课程的深入慢慢减弱,探索原因,我发现自己只是机械地把知识传授下去,很少考虑学情,很少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冷淡。没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关系是冷漠的,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是僵死的,尤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更多面对的是没有情感的计算机,这时,教师的情感交流就尤为重要。

教学和情感交流是相联系的:首先教学的对象是人,而每个人都是具有情感的;其次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最后要使教学过程真正“互动”,就需要师生情感的充分激发和调动,事实证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民主教学的必要条件,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软件”。教学和情感交流密不可分的关系,便是尊重学科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尊重进行教育活动的个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卢家楣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一、情驻于课堂,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和方式。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感兴趣,精通教材,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加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形象有趣的教具,倾注于感情,声情并茂、灵活多样地进行授课,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情感交流方式。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合理创设一些群体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让师生真正互动起来,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为师生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次,要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的理念。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集教学和实践为一体的学科,也是今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要跳出传统学科的教学理念,更多地融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结合生活实践,做到教有所学,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在课堂教育中注重“控”和“导”的合理分配,“控”要控的稳、控的严、控的合理,严格按照学习目标的底线。“导”要导的好、导的活、导的实用,把课外的学生需求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充分考虑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负责何真诚。

再次,要塑造良好的课堂风貌。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教师应该将自己稳定、奔放、充满激情的情感面貌在课堂上洋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课堂上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将会把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来。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有了心灵的沟通,复习迎新,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最后,要在课堂中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执着追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满腔热情的工作,把爱奉献给学生,就能实现“情倾于课堂,情驻于课堂”。

二、情倾于学生,融洽情感交流的渠道

(一)以鼓励为主,使学生爱学习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只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一,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感受到班级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自已做的不错,自已所在的班级也是优秀的。第二,在教学用语上要注意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不要用“你们班”而要说“咱们班”,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和他们站在起的,在共同努力下去实现某一目标。第三,决不要把对个别学生的不满波及到对整个班的评价,因为个别学生而批评整个班级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荣誉感和积极性。第四,教师要对教学工作保持完全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会以语音、语调、表情及各种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并传递给学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气氛。笔者在教学中这样的经历,在我带的一届三年级中,有一个班级普遍反映纪律不好、难管理,于是我对这个班级管理得相当严格,上课前第一件事就是管纪律,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加以指责,并常常拿好的班级和他们比较,结果这个班级上课气氛总是不活跃,有点沉闷,还有个别学生和我对着干,最后在学生评教时,这个班对我的评价在我所任教的几个班中相对较低。分析原因,由于其他老师对这个班的看法让我先入为主,对待这个班时批评多了,表扬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挫伤了,课堂气氛就偏向沉默,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很差。第二学期,我改变了对这个班的态度,不再吝啬对他们的赞扬,当他们有进步时我会及时表扬他们、奖励他们,当他们做得不够好时,我更多的是鼓励他们。时间一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则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二)以表扬为主,使学生近老师 1.对待习惯差的学生,放大其优点

每个班都会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要特别小心,处理得好与不好都会影响到整个班。当有学生调皮时如果在课堂上点他的名,开始会有效果,到后来他们对点名就已经不在乎了,在他们看来反正挨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批过了,也不在乎你一个信息技术课老师的批评了,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随着冲突的增加,教师就可能对整个班级进行负面的评价,课堂上的气氛就这样被破坏了。如果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从不在课堂上点名批评,而是在学生们做课堂练习时走到他边上或是拍拍他的肩提醒一下,或是小声地和他交谈,并总是在批评之后给予鼓励和指导。这样的情感交流给足了学生的面子,既不会造成对抗情绪也不会影响课堂气氛。

因此在与这些学生交流时首先要给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成就感,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使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好的”,“不错”,“有创意”等语句来评价学生。其次,与这些学生交流时要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来说很可能就是一种动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去帮助他,更不要去指责,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再试试”、“我相信你能行的”、“再改进一下是不是更有创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与这些学生交流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个别学生挨批评挨惯了,班主任谈话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谈一次话就老实几天,过几天又那样了。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都拿他没办法,要希望他在信息技术课上像上节课上讲过,这节课上就老实了那并不现实,对这样的学生必须有耐心,经常地去提醒他、鼓励他。五年级有一个男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不仅不认真听课,还经常在下面无故起哄,而且还带动其他学生和他一块起哄,经常弄得信息技术课没法进行下去,于是我就找他谈话,他说他以前没有学过计算机课,听不懂我上课在说些什么,于是我就耐心的给他单独再讲一篇,可下次来上课又依然如故。后经多方了解,原来他计算机玩得很好,因为行为习惯不好的原因,经常受到其他老师的批评,因而总对老师有一种偏见,有机会总想发泄一下。一次我看到他难得做了一次作业,发现他作业中的优点还是很多的,作业中既有当堂课中的内容,也有还没学过的内容,并且作业中还加入了一些他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在课堂上专门挑出他的作业给全班同学讲评,评价他的作业做得不仅认真而且有创意,并且号召全面同学像他那样在作业中体现出自己的创意来。在以后的几次课堂作业中,我都及时的指出了他作业中的优点,并且商量着和他一块把作业修改得更好,后来他上课再也不起哄了,每次如质如量的做完作业后还主动帮我辅导班上其他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做作业。像这样的例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是比较常见的,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远比直接批评教育的效果好得多。

2、对待习惯好的学生,要求其提升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其它课成绩优秀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并不一定就好,而其它课并不怎么样的学生计算机可能玩的很熟,对于他们要区别地对待。第一类是悟性比较高,各门课都能学好,又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对他们不应该与其它学生绑在一起教学,可以鼓励他们加快一些进度,或是结合他们所学的学科,指导他们做一些与学科有关的小课题,这样既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拓宽他们的学科知识面,也不会让他们觉得上课无聊。第二类是其它课成绩很一般,甚至比较差的,但计算机玩的很熟,这些学生其实对信息技术课并不一定有什么兴趣,对计算机的兴趣主要在游戏和上网。对于这些学生不能象前一类学生那样给予过多的自由,而要培养他们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兴趣。平时要多赞扬多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还可以对他们提一些更高难度的要求,给他们以挑战(至少也得让他们有事情做)。否则的话很快他们就会觉得课上得乏味,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第三类是他们其它功课成绩非常优秀,但在他们看来,计算机是玩玩的,没什么意义,学不学好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把主课学好。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甚至认为信息技术课没意思,上课时无精打采,有时还会把别的课的作业带进机房,连上网都不喜欢。对于这样的学生关键要转变他们的认识,比如向他们展示计算机处理所带来的实实在的的效率;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上丰富的资源结合他们所学的学科,查一些学科资料;或是把计算机应用与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甚至还可以先想办法煞煞他们的傲气,让他们尊重你,从而认真对待你所上的课。

三、互动生成,激活情感交流的火花

信息技术学科是非考试科目,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会来源于考试成绩。因此,如何“将自身信息素养转变为学习兴趣”,就成为了一道难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动态生成”、“多元评价”等方式来促进情感交流,激活情感交流的火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科学运用“任务驱动”。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大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任务的设计、安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前我们经常在一些课堂上看到,老师为了控制学生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埋头操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的空间,课堂气氛沉闷,为此设计任务时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例如电脑设计小报不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一个作品,可以让一个学习小组通过合作、集思广益完成一个精品;课堂上对一些简单操作可不做演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然后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做的好、方法多,这样可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要有梯度,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并帮助进行总结,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提高到理。

(二)合理运用“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老师善于把学生不经意之间冒出的思维的火花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鉴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合理运用“动态生成”显的尤为重要,信息课所涉及的知识点,通常是由多种操作方法完成,一般教师只介绍其中最规范的一种,这个时候,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例如我在讲解word中文字的复制、粘贴这个技能时,只讲解了最基本的操作方法:通过点击编辑中的复制、粘贴来实现,这时,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通过常用工具栏、通过快捷键,这些都是正确的方法,这时,我让全班学生停了下来,让提出不同操作方法的学生把自己的操作展示给大家看,并且让其他同学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这样,会使这些同学产生自豪感,遇到问题时更愿意提出来,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三)积极善用“多元评价”。

传统的评价在于帮组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弥补漏洞,更多的是发挥评价的诊断动能和选拔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要具有目的多元性、主体多元性、表达形式多元性的特点。在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加工”的学习中,我利用学习网站将学生制作的个人宣传海报全部发表,让全校师生根据评价表进行评价,投票选出十佳海报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等单项奖。学生都有好奇和好胜心,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美观大方并能获奖,同学们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设计、美化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一个同学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篇3

关键词:情感因素;英语教学;应用

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识倾向,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是影响人本身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英语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情感和欲望。动机强的英语学习效果好,而动机低落的英语,学习效果不佳。有些学生英语学得不好,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而造成英语学习动机低落的原因主要有:

①不感兴趣或其他课程的学习负担很重,难以兼顾。②英语难学,没有信心。③教不得法,英语教学条件差。④认为英语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的关系。同时,我认为性格内向、怕丢面子也是造成动机低落的主要原因。从上述原因来分析,英语学习动机是可以激发的,因为兴趣可以培养,条件可以改善,认识也可以改变,所以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找出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好奇心、成功欲、自信心、好玩好动等;其次,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动机与兴趣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兴趣是动机的保障。因此,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办法同样也适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应做到:第一,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批评,让学生经常得到自己进步的反馈,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英语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同时,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设法完成任务,使学生也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二,授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使学生觉得英语不难学。第三,明确学习内容,每堂课结束前要总结要点,使学生明确哪些内容需要特别注意。第四,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英语学习中,信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和学生的自信心。前者要求教师知识丰富、友好、负责,后者则更为重要。一般说来,自信心高的学生更能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更不易受约束,而且这种自信心的力量使得他们的自信心更不易受到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威胁。为了保持学生的自信心,教師应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是能学好英语的。一旦发现自己的英语学得不差,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学习则更加有效。根据情感过滤说,学生的情感因素影响他们吸收所接受的输入。因此,教师应尽量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减少情感过滤。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创造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这种课堂气氛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降低焦虑的有效途径。②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运用目的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③课堂练习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确保人人都能开口;另外,课堂教学交际化可以弥补学生性格缺陷,使内向型和外向型学生形成互补,是克服情感焦虑的有效途径。④课堂上,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也应允许学生沉默不语。勉强要求他们回答问题,表达观点,会使他们增加心理负担,焦虑上升。因此课堂上英语教师的耐心尤为重要。⑤教师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学习风格。如果对每个人都作整齐划一的要求,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使他们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这样就容易形成拔苗助长的情况,欲速则不达。

情感交流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 篇4

在与很多文化课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中, 笔者发现, 文化课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很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初步了解一个学生的喜好, 并找出适合该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教师的这些举动启发了我, 尝试在一直以来以技法为重的素描教学中特别融入师生的情感交流。

笔者教授高一年级形象设计, 高二年级形象设计和数字影像专业学生, 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有个共同特点, 不以绘画为目标专业, 却属于艺术类, 需参加艺术类的专业统考方可进入本专业高职, 相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来说, 他们没有专业基础, 对绘画课程缺乏兴趣, 对于绘画也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 不会主动去探索。美术作为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 它的根基营养丰富程度决定了它未来绽放花朵的美丽程度。以上两个专业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态度和现状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一、美术在当今教育及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美育不是冰冷的技法, 也不是仅供让人欣赏的装饰, 它对人类心灵的正面影响正是它存在的理由。有的人沉迷于它的技法, 有的人沉迷于它令人心醉的美, 却不去发掘美术真正的意义—画者的感受和观者的感受, 那一瞬间的感动对人的意义非常大。很多教师都会感叹现在的学生画画没感觉, 但想想我们在上课时又在学生身上投入了多少情感,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缺少情感或许也是学生画画时缺少感觉的原因之一。再看看社会对美术的要求, 大众喜欢的形式是我们的主流, 无论高考还是艺术品市场, 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为迎合社会喜好放弃个性的比比皆是, 艺术工作者们不坚持自我就是觉得自己并不重要, 自己都认为自己并不重要, 还有谁会认为美育是重要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美术的地位可想而知。

十几年前开始的美术高考潮导致现在美术绘画和设计类人才的饱和, 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 扩展全方位的视觉艺术类专业和其周边专业。美术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们身边开始新生, 也就是现在提到最多的新名词—大美术。

对于大美术的解释, 笔者的理解是眼睛可以看到的所有一切艺术和设计。既然美术的范围可以扩展, 那么美术教学的方法也可以扩展。各类视觉艺术设计学习都需要一些美术基础, 这必须区别于专业美术班的评价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情感交流与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观点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忽略学生情感的现象, 从而使学生厌学、惧学甚至弃学, 这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的学校更为明显, 加上社会风气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中职生学习的自制力和自信度比中心区域的高中生弱。职业教育在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情感是一座桥梁, 能沟通师生心灵。只有当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时, 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素描中的情感交流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类以心灵关照世界整体的方式, 同时也是人类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在艺术“生产”中, 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 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带情感意向的表现在素描表现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是主导形式。虽然在基础素描的训练中, 我们不能过多强调主观意向的东西, 但是, 情感是出于个体主观的本能, 面对所画对象不可能视而不见, 有所见必有所想, 有所想必有所感。从“所见”到“所想”再到“所感”是一个反复循环认识、感受的心理过程, 也是在素描表现中必须具有的一种感性心理状态。在素描训练中, 唯有把这种心态逐步、反复地引向深入, 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素描认识高点。

在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上, 我们与西方国家的认识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站在自然物之外研究、模仿。在他们那里, 人与自然的主客界限十分鲜明, 所以他们尤其感到自然伟大。即使西方人想象中翱翔天国的小天使, 也离不开像鸟儿一样的翅膀。中国人是站在自然物之中与自然物“神交”的。在我们这里, 人与自然的主客界限较为模糊。我们主张的是“天人合一, 物我交融”, 所以我们不感到比自然渺小。我们想象中的“飞天”可以无翼而飞。

中国人跟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比西方人密切。我们把自然物看得和人一样有呼吸、有生命、有感情。正如金圣叹《鱼庭贯闻》中有“人看花, 花看人。人看花, 人到花里去;花看人, 花到人里来。”客观存在的事物只要被人发现了它的美之所在, 就意味着它与人已经互为交流、互为渗透。比如, 在你看来, 从江边带来的“玩石”已经像一件艺术品一样。石头里有了你的思想, 你的思想中闪烁着石头的影子, 在某种程度上, 石头和你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就是中国人“物我交融”的审美观。

我们的素描教学所匮乏的就是这种“物我交融”。

四、情感交流在素描教学中的实例

(一) 提问式情感交流在素描课上的运用

上课前必须了解每个班学生不同的性格, 同样的教案在A班使用能把课堂营造成艺术殿堂;但在B班使用, 或许会引起学生的不解, 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如素描中圆柱体的画法, 常规的教学方法一般是:

(1) 圆柱的基本形态。

(2) 教师示范步骤。

(3) 学生画画。

(4) 教师适时点评。

(5) 学生继续完成画稿直至交作业。

在上述简易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圆柱的画法课案只是就圆柱而论圆柱, 没有解释学生为什么要画圆柱, 画这一抽象的几何形体到底有何意义。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去追求最终的教学目标 (画的像不像) ,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否强劲,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也就是情感的因素。之所以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难教, 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 再用几十年前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是不行的。笔者不太喜欢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性教学方法, 时不时会改变一下。在课堂上某些细节的变化也可以让课堂生动起来, 促成师生的情感交流, 从而让这堂课的知识点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笔者将“圆柱体的画法”的课前引导部分设计如下:

(1) 解释:圆柱是什么。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须给他们真实的物件:石膏圆柱体, 圆柱各角度的图片。

(2) 提问:生活中有类似的圆柱吗?提示:在课桌上找找, 在抽屉里找找, 还有书包里。

(3) 提问:校园里有类似圆柱的东西吗? (提示:建筑, 校园绿化环境, 各种器材等。

(4) 结合希腊建筑中所运用到的圆柱, 分析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配以图片等说明, 并适当加入教师自己的感受。

(5) 结合中国建筑中所运用到的圆柱, 分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配以图片形式, 从建筑的形式、结构、功能、色彩分析, 对学生进行引导, 激发、挖掘学生对圆柱的各种不同感觉, 及涉及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差异, 并表达出来。

(6) 提问:在西方模式为主导的素描教学方式下, 你认为东方艺术的生存空间有多大?你们认为当下中国艺术教育该做点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 提出来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去解决, 而是去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并不难, 关键在于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回答, 拿出的个人物品透露许多个人信息:这个学生使用什么样的笔, 学生们的书包整齐度是怎么样的, 借此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个人喜好等, 在回答问题时同学的关注度及一些的插话都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互动中进一步展开情感交流。

(二) 聊天式情感交流在素描课上的应用

聊天是一个中性词, 不过现在已经带有许多贬义的性质, 尤其是在课堂上。但在画室中画画时, 有益的聊天并不是一件坏事, 尤其是师生之间。在集中上课后, 学生开始独自画画, 在此期间会出现很多问题, 需要教师逐个纠正, 这是一个情感交流的机会, 不应忽略。实例如下:

1. 与经常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交流。

笔者:“线条画得不够直, 我来给你示范下, 好吗?”

生:“好的。” (一般学生都会高兴地立刻站起来, 但也有不情愿的, 多半是不愿认真画的。)

笔者:“还记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直线画直吗?”

生:“不记得了......”

笔者:“手腕不动, 手臂动, 这是第一节课的内容。你再试试看。”

生:“可以了。”

笔者:“看吧, 你上课睡觉让你错过很多吧, 其实很简单的, 你要注意按时睡觉, 保证好上课的精神状态。” (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他, 对他今后的错误行为的改正有帮助效果。)

2. 与画画时喜欢闲聊的学生交流。

两个学生平时关系很好, 爱开玩笑, 小M喜欢唱歌, 小C喜欢拍小电影、说笑话, 小C是保送大专的, 小M目前还没着落, 但家庭环境较好。他俩经常在画室里聊天, 影响课堂纪律, 笔者不时会走到他俩旁边, 趁在改画的间隙和小C聊天:“你色彩感觉很好啊, 给人感觉有活力, 朝气十足。”

小C:“当然了, 我是保送的呀!”

笔者:“全班就你一个保送的呀?“

小C:“当然了!”

笔者:“那全班除了你都是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大学吧?”

小C:“看来是吧。”

笔者:“那你还要那么激动地聊天, 我还以为你们都是可以保送的。” (小C无语, 小M看了他一眼, 不说话。他俩从此以后知道了分寸, 再也不旁若无人地说话了。)

学生在画画时说一些与画画无关的话时, 要了解其原因, 再对症下药, 能不厉声训斥就尽量避免,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之后才能谈学习。

3. 与优等生的交流。

优等生不需要教师太多管束, 就能很好地要求自己。但优等生也是有很大的压力, 他们花大把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通常表现为不说话, 非常沉默, 也比较敏感。针对他们的特点, 可以布置更高阶段的画让他们去探索, 或者让他们作为小助教, 帮助别的同学改画。一方面能提高优等生的绘画技能;另一方面能提高优等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 画室气氛更和谐, 而教师就有时间去多关注一些更有需要的学生。

4. 与不喜欢画画的学生交流。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被美术吸引, 也并不是每个学生经过努力后都能画得好, 辅助类学科的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学校其他艺术类专业进行教学, 让学生有一定的审美基础, 培养艺术家般的观察力。

每个班都会有画不好, 也懒得画的同学, 如何帮助这些学生, 一直以来是困扰笔者的一个问题, 这类学生需要不断地去安抚、激励, 是否要在他们身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呢?下面是笔者和这类学生平时的对话:

笔者:“你怎么还是白纸啊?”

生:“我不想画, 而且怎么也画不好。”

笔者:“画出来, 不管你画得怎么样, 至少你证明自己完成了作业并努力过。你把初稿画完, 我再帮你修改, 你一定会有进步的。”

生:“好吧。”

10分钟过后, 一张歪歪扭扭的初稿已经画好了, 看得出来, 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

笔者:“你把初稿画好了?说了你一定行的吧, 不画哪里知道自己行不行。画出来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才能进步!我帮你改改吧!”

生:“嗯。”

改轮廓时, 笔者故意不用橡皮, 让他们自己在混乱的线条中寻找正确的线条, 找到后再用橡皮把其他线条擦干净。学生会自己在画上擦擦改改, 过一段时间又会停笔。

笔者:“怎么了?画不下去了, 明暗不会上了吗?只不过是画渐变呀!没什么难的, 再试试!”

如此反复。

笔者:“如果你努力画却画不好, 但因为你的认真和努力, 我认为你的素描是可以通过的, 但是如果你画画时不认真或不画、不交作业, 甚至弄虚作假, 那你的素描是不可能通过的。”

给学生一个看似有选择的机会, 但其实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题。

五、重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让素描教学更富于人性和温情

现在的学生中, 心静如水的学生已不多见, 只有美术教师把自己情感加倍投射到学生身上, 学生沉寂在心底的情感才会浮出水面。只有当学生真正认为老师是关心、爱护他的, 他才会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否则只会是相当长久的敷衍。美育美化的不仅是一个画面、一个环境, 更要美化、净化人的心灵。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篇5

《礼记》说:“人情者,礼义之田也”。情感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情感交往需要的发展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感受而产生的亲疏倾向。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积极情感,来满足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需要,从而控制、吸引学生学好语文的教学目的。

对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教育本质决定教学活动必须有双向的交流,否则就无所谓教育影响,也不会发生教与学的转化。毫无疑问,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需要进行交流。发展语言和情感交流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情感交流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反之,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又可以促进情感的交流。

一、语文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作用

1、师生的情感交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多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领悟、扩展,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但往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转,有主动成为被动,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得不到主动学习,常而久之,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少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师生情感交流的前提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做根基,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师生情感交流。师生情感交流是围绕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组织安排的,它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学生的精神压力减少,能有效的消除紧张情绪。由于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情感交流的主动性增强,语言交际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情感交流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提高了对学语文的兴趣爱好。在师生情感交

流中,教师要接近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言争辩,珍视学生独立见解,使学生产生愉悦、轻松的心境,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这样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交流的举动得到老师的鼓励夸赞,学生参与情感交流的热情就高涨,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教益,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成为课堂的主人。

2、师生的情感交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物质世界已具有了丰富的感情认识,但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直观形象的。

小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巩固语言知识,积累语言知识,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加强了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语言知识越丰富,语言应用越多,学生的思维发展越快,思维就越活跃。

感性知识是与思维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所以,要想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就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大脑作出积极的思考,调动自己积累的感性知识,在交流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下,既丰富了感性知识和语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活动趋于活跃,情感交流更加真诚。

3、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习语文具有怕的心理。他们怕学语文,怕学不好语文,觉得语文枯燥乏味,不易 学。因此,在一部分学生中对学习语文缺乏自信心,造成目前这种状况。追根溯源,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变为枯燥乏味的单纯知识

传授,缺少能力的培养,更缺少对语文情感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呆板。

另一个原因是,语文成绩在短期内提高不容易,效果不明显,使学生产生厌恶之感。种种原因造成众多学生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情感交流追求的是整体性的投入,整体效应明显,师生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信息传递系统,相互学习启发,取长补短,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学生的好胜心理,引起竞争激励机制,增加了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怕讲、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语文课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使课堂气氛和谐轻松,学生心理压力小。教师若对学生多加赞扬、激励,学生成功的愉悦感就越强。所以,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师生情感交流是有关键性作用的,它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成为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使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呢?

1、教师积极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用语言、动作能控制课堂气氛,为保证师生情感交流创造条件。

师生情感交流的直接方式是语言,教师鼓励性的话语能激起学生情感交流的勇气和欲望。如,一个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了,这时,老师应给予鼓励,可直接对学生说“你真聪明,把老师也给难住了。”从心理上满足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互相讨论,适时地进行师生情感交流。

学生的个性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教师要留意一些较沉默寡言、感情脆弱的学生,主动征询他们的想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想提而不敢提问时,教师要有耐心,要鼓励性地说:“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等亲切话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学习交流。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闹出笑话,教师要宽容对待,给予鼓励:“你的声音很响亮,请回答的再仔细一点。” 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教师举止语汇的从容美在情感交流中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师的举止,主要指教师的主动和动态的身体姿势。教师举止从容,学生感到踏实、安全;教师举止安详,学生感到充满自信心;教师举止轻柔,学生感到亲切;教师举止大方,学生感到舒适自然。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忧虑、慌乱、怀疑、不安,直接影响着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举止,只有在符合课文内容的特定环境,才能更好地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⒉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拓展交流的空间。

教学艺术的解说:“教学艺术是师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个人才华。”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材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发掘提炼而显示出来。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能脱离课文所规定的特定内容,它必须依据对课文的正确理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因为语言文字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载体。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从而领会课文本身蕴含的情意。

“听-说-读-写”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本模式,通过反复训练得到巩固。同时,必须与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学生读了课文后,必

然会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进一步对语言文字进行感受、品味。学生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应给时间让学生自由议论,有什么感受说什么感受,学生议论的过程就是“雕琢”自己的思想体会,并把它确切地表达出来的过程,也就把课文的内容带入了自己的心灵深处,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则有的教师在读了课文后,往往忙着分析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总结中心思想等,忽视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则“有百弊而无一利”。

教师要给学生交流机会且给以鼓励。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避免过分的解释、说明、分析,使学生失去自我表达的机会。不管学生说得多么幼稚可笑,教师决不可取笑学生,应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尽情地说出,使课堂上形成无拘无束的气氛,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揭示自己的情感世界,进一步巩固师生情感交流的根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篇6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基于学生生活,进行情感交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相对于以往的学生来说,现今的高中学生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基于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以情感交流和引导的方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如讲鲁迅的《祝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来提出问题,如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了解到的人们的爱情观和婚姻现象,来思考文中所表现的礼教对祥林嫂的束缚。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班上组成几个合作小组或者划分几个意见派别,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尊重,或同情,教师都要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组织,在学生热情高涨的议论中,让讨论始终围绕着教学的目标。

通过激烈的争论和反驳,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有更多的了解,这样一来在课堂上针对课文教学的情感交流也就畅通无阻了。由此可见,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情感交流顺畅,教师教学轻松,学生的学习也会很愉快。

二、抓住典型环境,诱发学生情感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篇章,大都文辞优美,有着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给学生以愉悦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熏陶。这也是它们被选入教材的原因。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文学篇章中描绘的典型环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精心安排和巧妙布置。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但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和个人体验。为此,教师可以在某一具体篇章的教学中,抓住作者描绘的典型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沟通作者与读者。

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教师可以抓住作者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中的两个词“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人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强调作者对荷花的这一刻画,来诱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从而让学生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典型环境中。从感悟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的学生就会明晰了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中,教师如若能够以这样的情感引线来诱发学生的思维,也就能够将教学推进得更深入、更准确。这样一来,情感线索贯穿课堂的始终,以情激情,学生也就有了更深刻的心灵感悟,与课文作者的交流更觉深入、彻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提炼人物形象,引发学生情感联想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学作品,都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等。当然,现今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章也不例外。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大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人物原型,只是作者对其进行了艺术化、典型化表现。

根据我们对众多文学作品的把握,散文中的人物最贴近社会现实,原型痕迹更加明显。为此,在高中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艺术创作中的真实来引发学生的情感联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和课文两端,使学生更深切地体味艺术的真实,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对于生活的感染力。这样一来,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学生也就成功地把握住了文章学习的重难点,更深切地体味了文学的奥妙,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四、创设引发情感的教学氛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要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必须创设能够引发情感教学的氛围。要能够吸引学生走入课文教学的情境,通过人物形象的感染、典型环境的触发,来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小方面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是适时质疑,带动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的学习状态,并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如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的印象,学生会有不同的领悟。二是教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学生以抒情的教学氛围。三是通过关键词、句来品析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情感。精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心中形成伟人的形象;情感氛围的感染,使学生易于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体味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定情感。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青岛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我被选中去平度送一节英语课。我非常珍惜这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认真地进行了前期准备, 也满怀信心地登上讲台。始料未及的是农村孩子的语言基础低于我的想象, 整堂课的效果对我来说不尽人意。现在回味起来, 说始料未及是给自己找借口, 说语言基础低于想象, 也有推脱责任之嫌。我应该对农村孩子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 应该意识到孩子们面对陌生的老师时所有的羞怯、焦虑的心理, 应该更尊重、保护孩子们的情感,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言学家克拉申说过:“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 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 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此可以说, 情感因素是决定外语能力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小学英语教育过程中,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处在极不成熟阶段, 更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和关注。在不断的反思中, 我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 运用英语时不怕犯错误, 大胆发言

这一点是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致命根源, 因为农村学生与外界接触少, 信息流通不方便, 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 胆量不大, 所以必须先鼓舞勇气, 克服害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气氛, 让孩子学得轻松自然, 教师一定得做好榜样, 尽可能用些委婉语气。必要时课堂教学可加些汉语, 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克服他们因不懂而出现的焦虑情绪。让学生觉得愉悦, 同时还应更多地创造运用英语的环境, 如课堂上值日报告的情景教学, 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好方法之一, 可因材施教, 见机行事, 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这次送课的主题是谈论最喜欢的食物的阅读教学, 上课伊始, 我自编了一首歌“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I have….” (通过两个手偶演示) 我观察到孩子们饶有兴趣, 如果接下来能让孩子们作一个跟主题有关的值日报告, 互相用英语交换信息, 我多从积极方面给与肯定, 树立其信心, 逐渐形成积极参与、争相自由讨论问题的学习气氛, 从而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 提高技能。在这一过程中, 我会逐渐摸清他们的前置英语基础, 及时灵活地调整教案和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慢慢卸下难开口的害羞心理负担, 这时再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学生说英语, 起到传、帮、代的作用, 形成一种好风气, 浓厚的学习气氛会制止哑巴英语的蔓延, 从而人人爱讲英语。

二、激发学习动机, 产生积极的情绪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外语学习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他们探究和学习、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动因。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也会活跃开阔, 所学知识就容易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英语课是实践课, 工具课, 上课应“精讲多练, 以练为主”, 即使是阅读教学, 也应在充满情趣的练习中, 完成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的任务型语言活动。

2. 教学内容新颖有趣。

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 备课内容要有所选择, 灵活地设计教案,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有意思, 好学、乐学。

3. 教学方法要生动。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 可通过游戏、表演、唱歌、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 教师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 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同时有着改进英语教学的愿望, 善于运用各种能够激活学习兴趣、创造成功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享受成功、获得愉悦感、保持长久的兴趣感, 并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 信念上的自觉, 行动上的顺应, 目标上的认同, 达到教学活动的共振。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的过程, 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 心灵碰撞的过程, 更是学生沐浴教育爱的过程,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从情入手, 以情唤情, 以情激情, 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扉, 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 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 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展和实现, 而只有用真实的, 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 教师改变角色。

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 关爱他, 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 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 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穿着打扮简洁明快, 肢体语言要丰富生动, 语言语调要洋气地道。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每一个教师都要有爱,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要爱护、宽容学生, 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 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 学生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 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 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微笑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面带微笑, 从容而自信地步上讲台, 会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加强友谊合作的桥梁。一位政治家曾说过:“一个微笑, 价值百万美元。”的确, 人与人相逢时, 各种表情中, 只有微笑才能最动人, 才会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 才会给你赢得好的第一印象。

3. 多赞美, 少批评。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了解学生的优点, 并加以真诚的赞美、接受、认同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你说他行, 他就行;你说他不行, 他就不行。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多一份宽容、体贴和关怀, 以亲切的态度、殷切的话语、深切的爱心和多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行”等激励的语言去启迪他们的潜能, 伴随他们的学习过程, 就会使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 在爱的沐浴中克服困难, 战胜逆境, 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孩子们一旦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 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因为孩子们都有表现欲, 获得的赞美越多, 就越希望做得更好, 慢慢地, 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进步。总之, 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四、营造互帮互学的英语交际氛围,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情感: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运用 篇8

使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从而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我们发现, 细致的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中的许多不足。 (1) 诱导法。帮助学生克服心里障碍, 启发他们“乐谱是记录音乐语言的符号, 是学习音乐的工具, 那么唱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迈向音乐之宫的阶梯, 是进一步学习、深刻理解、亲身体验音乐之美不可缺少的手段。”让他们懂得唱谱是基础, 只有通过认真练习, 才能唱出准确美妙的歌曲。 (2) 分解法。告诉学生, 音乐中的许多较复杂的节奏实际上是由各基本节奏组合而用变化多端的练习, 让他们在对比中去认识, 在练习中去获得。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 器乐的演奏, 歌曲的演唱中,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 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 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 以优美壮阔的旋律, 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 讴歌着伟大军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 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 使人沉思, 使人奋发。所以, 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 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 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 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 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 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经过这系列针对性的练习, 我们感到, 课堂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学生在识谱、节奏和音准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可以对他们进行培养, 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应给予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 由浅入深地引导向更深层发展, 激励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 通过努力, 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让学生的创造力上一个台阶。从而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技巧,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摘要: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 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 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 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不容忽视的数学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篇9

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因此,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常常从积极的方面去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给予及时肯定表扬,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而且在平常的一些小细节都可以不断地得到体现和强化.

二、多种教法,激发热情

为了使学生学得乐在其中,在常规教学中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其个体的主体性.例如,每单元结束或者学期复习就可以用此方法,使枯燥无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首先,教师要事先把题目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分好学习小组,布置学生作好课前准备,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复习专题搞好,用多媒体或者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且轮到哪一个小组的复习专题,那么,小组的成员就要负责那堂复习课的复习内容的展示、解说,然后其他小组参与评分.这样下来的教学效果是一般常规复习反复做题、讲题无法做到的,因为,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都特别关注认真准备,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因为,学生必须对知识经过自己的再次整理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体系,对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内部的欠缺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当小教师的过程中把适当的结果展现于人前.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当小教师,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精彩的发现.现在的学生能力差是我们不少教师的看法,其实我们只要舍得多给机会他们,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做得不错.

三、给予机会,感受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适应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考试或者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学得索然无味的,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数学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多创造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比如,在讲到轴对称时,剪纸这个主题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在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特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准备,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收集好的剪纸,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环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将“自我”摆进了教学的内容,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展现了自我,给心灵以触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坚定了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

四、形式多样,增进感情

俗话说得好: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群体也是这样,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学生学习不如人意,而且这些学生一般比较内向,他们羞于向学生请教,更别说是向教师请教了.长此以往,就仿佛是水里拖稻草,越拖越重.采用记数学随笔这种形式,他们都表示乐意接受,学生普遍感觉书面交流比较自由,并且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曾有个学生在随笔中向我求助:老师,今天学的我还是不理解.看到别的学生飞快地做完课堂作业,我是多么羡慕又多么无奈,谁叫我这么笨,我都不好意思再去问他们了!老师,明天午饭后我到你办公室来,请你再教我一次,好吗?就一次!”第二天,我单独辅导了他,他听得特别认真.结束后别提多高兴了,他激动地说:“我原来并不是个笨孩子呀!”以后每天中午休息时,他总会主动跑来向我要习题做,而且会及时送给我批改.我发现他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了,进步也非常的快.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便是如此。语言文字负载着灵动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如果语文教师能恰到好处、不适时机地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较容易地收到传播知识、陶冶性情的双重效果了。

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更为熟悉数字化的电脑程序, 而情感世界却相对贫乏、狭隘。面对这种状况, 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学生“情感”的矿藏。

一、精心设计导语, 创设良好情境, 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

“兴趣”是整篇文章教学的起点, 而导语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语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整篇文章兴趣的高低。一个好的导语可以很快让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情感”。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 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 说说你们的童年吧, 你们的童年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幸福、快乐、美好……) 可是, 你们知道吗?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里, 有很多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儿童, 伴随着他们更多的却是寒冷、饥饿, 死亡时刻在威胁着他们。下面, 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发生在一个小男孩身上的故事吧!” (放录音) 这样设计导语, 学生很容易把故事的主人公和自己对比起来听录音, 这就为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创设了一定的情境, 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二、教师适当点拨、演读, 唤起学生“情感”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 适当给学生设置问题并加以点拨, 对精彩部分不妨演读, 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会, 唤起学生“情感”的想象。如在教学《小珊迪》时, 当小珊迪去换零钱好久不见回来, 可引导学生思考:小珊迪去了什么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会不会是受骗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各抒已见。如果能达到畅所欲言的境地, 那就说明学生是真正进入文章中去体会资本主义社会里发生在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的悲惨故事了, 学生也就更容易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了。

三、引发学生联想, 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欲

语文课文中, 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可以感受惊天动地亦或是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 但更多的是我们可以深层次地感悟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对信念的追求, 对真理的敬仰……一篇课文学完了, 老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模拟场, 让学生自由联想, 有时甚至可以改变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如在教学《小珊迪》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假如小珊迪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假若小珊迪来到我们生活中间, 故事将会怎样发生呢?”这样一问,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上几句, 这样一来, 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表现欲,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种学习的成功感。

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1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可分为积极的态度体验和消极的态度体验。人的行为又受情感支配。对教学而言,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其本身虽然并不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内容,却是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智力因素紧密相连。积极的、良好的情感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能激励学生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和保持知识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反之,消极的、不良的情感会影响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情感的培养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任务,同时,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强调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一定要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的反映,满足学生情感上对成功的渴望及自尊的要求,使学生的情感品质得以发展与提高。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语言行动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入研究并开发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呢?这就是求我们必须按照新的教育观念对我们可样教学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教师要求教学的主宰者、操作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如果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高超的驾驭情感能力,利用自己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例如,当教师一走上讲台,面带笑容,充满激情,信心百倍,衣着得体,循偱善诱,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总是用一颗友善的心,一双欣赏的眼睛,给学生送去鼓励,赞许、期盼和爱意,学生也不必担心因自己的问题的冒失和解答的滑稽而受到讥笑和批评,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无拘无束,不是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此教学,学生岂有不愿学及学不好之理?反之,教师讲课伊始,表情冷淡,或木然,或呆板,或随意,言语乏力,服装不整洁,对不专心听讲或答错问题的同学冷嘲热讽,一节课下来,全是训诫式的沉闷,不见一丝情感上的火花,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教学,岂能成功?

“良好的开端即成功的一半。”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上好第一节化学课是学生今后喜欢并决心 学好这门课的基础。因此每当我接上新班,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并不急于讲授课本上的内容,赶教学进度,而是讲化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化学。并补充一些趣味试验,如“魔棒点火,滴水生烟”,讲一些有关化学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趣味故事。一节课下来,声情并茂,跌岩起伏,节奏明快,情感把握自然和谐。我通过这种方式来推销化学,推销自己,使学生对化学钟情,感到化学老师可亲、可敬、可爱,化学课有趣、有味、有用,同时也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学好化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开始激发起的兴趣渐渐下降时,课堂上要积极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努力做到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在作业批改中运用熏陶、渗透、感染、点化等情感教育的方法,以求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中学化学数理科范畴,作用练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和发展基本技能;作业也可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已变更完善地规划今后新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上的不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考的是特有的情感来塑造辛辛学子的灵魂。学生作业的好坏,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缩影”。教师若能在作业批改中恰当地渗透着激励的情感给学生以鼓励,会犹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发展其智力因素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我在平时作业批改中,特别注重书面评语。对于作业优秀或学习有进步的学生,首先肯定其闪光点,然后用由衷的赞美语言进行情感交流,如“思维严密,方法灵活”“让优秀永远伴随着你!”“此题解法真妙!”“志当存高远!”“后来者居上!”等。对于作业书写不认真,敷衍了事,甚至抄袭别人作业的学生,并没有用责问或教训的口气去评语,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造成抵触心理。中学生是非观念尚不健全,有爱屋及乌的心里,往往由于喜欢某个老师才喜欢某门课。艺术是架于师生情感的桥梁,对这样的学生,在其作业批改中要用艺术的语言进行教育,如“你漏做了一题,能补上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相信你一定能掌握这题的解法!”“愿你的化学天天有进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继续努力!”等,这样使学生感到亲切关怀,老师并没有放弃他,看不起他,于是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按暗下决心学好这门课,不辜负教师的期望。这样,就可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同,也可以说“差学生”和“好学生”主要差在非智力因素上。学化学的人都知道,中子轰击轴核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如果教师在作业批改中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挖掘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差生”也会释放出超乎人们想象的智慧能力。由此可见,作业批改中不可忽视情感教育。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理解知识、认识世界,得到心

灵的感受和切身体会,掌握课堂教学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时代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使

学生在原来课堂教学中难以发挥的特长在课外活动中得以充分施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我结合教材内容,经常选择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展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活动课,如红砖是由粘土烧制的一种常用建筑材料,红砖的颜色是因为含有氧化铁而造成的。要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只要检验含Fe即可。学完高二《铁》一章内容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我找来一块红砖,组织全班同学到实验室后,分成四个小组,然后展开组内讨论,如何检验出Fe?从使用什么样的药品、仪器到如何操作等方面,于是各小组的同学兴致勃勃,热情洋溢,各抒己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评比出最佳方案。这种活动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是他们感到所学知识能在生活中应用,或者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成为活的知识,同时,让他们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锻炼能力,受到深刻的生动的思想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投资 篇12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策略之一。情感策略的运用,既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并在学习中体现合作精神,体验成功“教学”是教和学的结合,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越“拉拢学生”,学生就越“回敬”教师,这种教师的情感投资对英语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由于情感投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付出越多,回报也就越多。因此,教师恰当使用情感投资会促进英语教学。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

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建成宽带信息交流平台,将微机搬进课堂,和外界联网,所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对搞好英语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只是教学的外壳,决定英语教学质量的灵魂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感应、情感的交融”等会使教育活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流的过程,是人与人主体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在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结合上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拓宽学习的发展空间。

2. 有利于使学习者从接受式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向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探究式学习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现规律与结论,从而在组织与重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要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对美好事物和新鲜事物向往的需要,满足学生对娱乐和游戏的需要,满足学生对心理愉悦和安全的需要,满足学生对自尊和成功的需要;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英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本来就是陌生的东西,如果英语教师再不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那么,学生对英语就不感兴趣,往往是机械记忆,并不想弄清它们的意义和深刻含义。一句话,他们的学习是单向接受、被动的。另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学校、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等的出现也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3. 有利于提高教学产量

早就有人提出教育也是一种产业。为此要考虑教学成本与教学产量。目前的英语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虽然原因很多,但教不得法是主要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考虑一些外因,学生就有可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4. 有利于搞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不管是哪类学校,后进生始终存在着。虽然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很多,但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对后进生,教师不要随意讽刺、斥责、嘲弄、奚落,对学生要充满爱、充满热情。教师的情感不能只向优等生倾斜,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奉献爱心,给予期望。如果教师能厚爱后进生,在他们心中建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尊重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走进其心灵,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情绪,逐渐变差为优。这不仅能抚慰学生稚嫩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还是我们教师工作力量的源泉所在,是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

上一篇:医保结算方式下一篇:负压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