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

2024-07-20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精选3篇)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 篇1

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并形成了“五个假设”为基础的语言输入理论。“五个假设”分别是:“习得——学得”假设, “自然顺序”假设, “监控”假设, “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克拉申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 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可理解语言输入有时需要语速讲得慢, 发音清晰, 运用常用词汇, 使用短句, 少用俚语;同时可理解语言输入还应该是有趣的、相关的、能够让学习者关注意义, 而非形式, 并对习得者的提高有一定意义。克拉申认为尽管有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和可理解输入, 但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 二语习得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而且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克拉申把情感因素分为:动力、自信心、焦虑程度。如果二语习得者的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动机高, 对于二语学习有信心, 焦虑感适度, 情感过滤就弱, 有利于语言习得, 反之, 情感过滤则强, 不利于语言习得。

一、英语教学中情感距离的剖析

任何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而且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融洽的教学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 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是教师情感投入和学生心理要求的一种和谐距离。教育研究心理学的研究揭示, 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 也会对这位老师所带的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并注意克服一切困难学好这门课程。这表明, 良好的教学情感距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重知轻情现象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虽然英语教师希望运用情感来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付诸实施的教师却很少。英语教师花在单词、课文和语法讲解上的时间所占比重依然比较大。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口说英语。尽管教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 但实际上, 他们所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掌握书本内容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整堂课大部分时间在讲台上授课, 很少走动到学生中间。师生间的交流多为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间缺少沟通, 这样便使不少学生感觉英语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和沉闷。正是由于师生间缺少沟通, 才阻碍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此外, 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意识不强, 缺乏兴趣及自信也是目前英语教学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害怕被嘲笑, 这是阻碍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要因素。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表达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二、建立英语教学中最佳情感距离的有效策略

面对这种现状, 教师需要努力创设具有积极情感氛围的教学空间和使学生处于自觉能动的更有效的学习环境, 采取恰当的情感处理策略, 以期建立与学生最佳的情感距离。师生之间如果建立一种温馨感人的情感型关系, 不仅可以接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转化为学习动机。要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物理条件, 创设具有积极情感氛围的教学空间, 让学生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 使教学活动处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 从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可能。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采用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在交际意念功能的指导下, 英语教学应尽可能秉承“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任务真实性和合作互动性, 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法途径, 教师根据课文主题, 采用诸如小组交流、课堂演讲、课堂讨论、写作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 引导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 又可以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达到自主学习的境地, 并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欣慰感, 在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这种情感能成为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内部动力, 而不是学习一个个的语法项目、一列列的生词。并且按照不同的教学形式, 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编排形式, 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条件。

第二, 在学生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来营造学生自信和追求成功的心理氛围,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并恰当使用情感教学法, 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揣摩学生的心理, 应尽最大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 用赞赏的目光对待他们, 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长处, 让其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教师一句真诚的评语, 一个鼓励性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教师应随时随地表扬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任何进步, 而不是消极地订正或修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 尤其是口头错误。获取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期待。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应抓住各种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获得成功, 鼓励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应视学生为有独立自尊和权利的社会个体, 与其进行平等交流, 努力和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关心, 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为创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提供保障。只有师生间情感交融, 气氛和谐, 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讲课艺术, 学生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第三, 关注个体差异, 注意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征,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对自信心差的学生, 要多一些鼓励与表扬;而对于过分自信的学生, 则要在表扬的同时, 指出他的不足之处, 防止骄傲自满, 停滞不前。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创造出充满支持和理解的氛围, 让全班每位学生体验到被尊重。尤其要注意尊重热爱那些有自卑的差生, 对他们以诚相待, 多帮助、多鼓励、多关怀、多表扬。教师还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不能有歧视思想。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 教师应尽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 尽快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感。

第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学生间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 营造一种团结紧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方式, 一方面它可以使课堂气氛显得活跃, 富有生气, 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较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 有利于克服一些学习的焦虑感。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情感交流。重视学生的情感, 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 同时也宽容学生的缺点。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站在对方角度上去理解, 不要对对方做定性评价。这种民主, 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经确立, 学生就可以处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第五,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 寓情感教育于教材之中, 配合适当的情感表达式, 就会唤起学生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 会充分调动学生大脑无意识区域的潜在能力。教师通过示范和教导, 将情绪控制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将有助于学生抵消厌学和对失败的恐惧、退缩,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教师面对这个问题就是要帮助学生跨越关于自我和学习上消极的思维和情绪。

当教师将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传递给学生, 学生就体会到了教师对自己的真诚爱护, 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进而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 而教师在这种信任和尊重下, 也会更加关爱自己的学生。在这种“爱学生——尊教师——更爱学生——更尊教师”的情感教学过程中, 不仅教师品尝到了自己工作的真正乐趣, 从而积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且学生也切身体会到对学习活动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由此产生更多胜任力和自我价值感, 相应获得的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高水平学习活动能力得以提高。总之, 缩小和优化情感距离可以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积极介入情感因素, 努力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解华.克拉申语言输入说对学生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2) .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学生出版社, 1997.

[3]项茂英.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外语界, 2004 (8) .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情感距离 篇2

我们认为不要人为地夸大古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区别 (当然, 我们也要正视其区别) , 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毕竟, 现代语言是由古代语言发展而来的, 主要的变化在于:语汇一般由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 其意义并未随形式的变化而发生多大变化;即使有一些变化, 也有规律可循, 只不过有些词义缩小了, 有的词义扩大了, 还有的词义转移了。语法的变化也较小, 除了少量句子成分前置和后置外, 与现代汉语语法也无多大区别。至于语音, 无疑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现在大多按现代汉语的读法, 古音如何读则很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 只在研究领域保留了一席之地。所以, 对文言文教学, 要尽量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感情距离”。

一.赋予时代感, 拉近时间距离

文言文中的传世佳作, 大多秉承“诗言志”的传统, 尤其选入中学教材的文章, 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但是毕竟相距时代久远, 由于文字的隔阂, 不像现代作品那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有必要赋予文言文一定的时代感, 以便学习“亲近”。当然, 这样做不能牵强附会, 要适当、适时、适度。如学生荀子的《劝学》,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 而且要求他们在学习中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话, 如“学不可以已”,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等, 不仅要求学生熟记, 还可写成条幅, 贴在教室里, 告诫大家。

文言文中的一些观点还很具“时代性”。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以时入山林”的主张, 蕴含着民本思想和生态观念;《勾践灭吴》中“贾人夏则资皮, 冬则资絺。旱则资舟, 水则资车, 以待乏也”的思想, 与商品经济时代的现代经商理念不谋而合;现在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关心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和措施, 就是《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的赋予时代特点的延续;《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对身处逆境的人, 对虚掷时光的人, 是最好的告诫。

文以载道, 透过文辞文句悟出蕴含道理,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读《游褒禅山记》, 获得“尽志无悔”的人生哲理;读《〈孟子〉二章》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训诫;读《伶官传序》读出“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生启迪;读《秋水》读出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的道理。人生之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需要我们去领悟, 否则文言文的教化功能就会弱化, 古人提示并告诫后人的一片良苦用心也会被辜负。

这样拉近了时间距离, 学生便于接受。

二.体察古人心, 引起感情共鸣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一些文言文之所以千古流芳, 就是因为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相通”之处, 今天读起来仍然感觉历久弥新。体察“古仁人之心”有助于引起与作者感情的共鸣, 不仅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还能陶冶性情,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如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不妨先让学生思考一下: (1) 假如你是烛之武, 长期得不到重用, 而到了国难当头, 人家才来求你, 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果会怎样? (2) 假如你是郑伯, 面对烛之武的托辞, 你该如何应答?对于第 (1) 问, 假如我是烛之武, 就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壮士不遇、英雄末路的感伤——“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有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结果是由“辞”到“许之” (委屈归委屈, 牢骚归牢骚, 毕竟“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对第 (2) 问, 假如我们是郑伯, 该采取怎样的方案?是强辩?是劝慰?是许诺?还是自责?强辩不能改变现实, 劝慰于事无补, 许诺也为时已晚, 于是只能选择自责——“是寡人之过也”, 与烛之武坦诚相见, 令其不得不为之动容。然后再晓以利害——“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可让学生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多可喜, 亦多可悲”的思想感情。细节一: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仅以一个动作, 一句话, 就写出了慈母对儿子的关怀和疼爱。细节二:祖母对我说:“吾儿, 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诙谐, 贴切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儿既关切又怜爱的心情;关门时喃喃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老祖母内心的喜悦和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最后又持象笏赠言:“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望孙成龙的急切之情如在眼前。细节三:关于亡妻, 只写“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树长人亡, 物是人非, 思念之情通过原本没有思想感情的枇杷树表达出来。

这样, 学生就会进入一种“设身处地”的状态, 仿佛置身于课文中人物所处的年代, 想古人之所想, 言古人之所言, 行古人之所行, 从而抛开语言形式的羁绊, 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觉得文言文不只是古人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的载体, 同时也可以从中依稀照见自身和周边熟悉的人的影子。

三.多读多品味, 咀嚼长效补品

我们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这么深, 如果不分析, 学生们自己能弄懂吗?其实不然, 古人云,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尤其是一些浅易文言文, 如果教师讲得太多,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多读多品味, 往往比教师分析的方法要灵得多。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思考, 这样长的一个句子, 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曹操的英雄霸气吗?学生揣摩交流后得出认识, 作者最终想说的是最后一句“而今安在哉?”这一句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前面都是铺陈。铺陈越有气势, 转折越有力道;即使像曹操这样英雄盖世也敌不过历史的无情, 当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时都不免赞叹作者的高明。

诵读, 使文言文中的人和事成为“熟人”“熟事”, 为学生所津津乐道, 这不仅有利于学习汲取古代语言的营养, 而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四.抓住相同点, 淡化古今区别

要说我们的教师以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 把他们当作长不大的孩子, 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作面面俱到的分析, 生怕有所遗漏, 最典型的莫过于文言文教学了。对文言文, 我们的教师习惯于视串读为唯一法宝, 似乎不啃烂嚼碎不足以证明语文教师的“功底”之深。

事实上,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 文言文与白话文表面看来区别很大, 但从本质上来看,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 其变化并不是那么大得惊人。汉语的三大要素 (语音、语汇和语法) 中变化最快的是语汇, 经过变化, 虽然有的词义扩大了, 有的词义缩小了, 有的词义转移了, 但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由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表示的意义并无太大的改变。而最难掌握的语法规则, 除了句子成分前置后置外, 真正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的也在少数, 所有不必“如临大敌”“草木皆兵”。

英语语法中的距离象似性 篇3

国内关于距离象似性的研究有很多, 但是将距离象似性与语法联系起来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拟用距离象似性来阐释英语语法中的一些现象, 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把握语言规律, 减少信息加工处理的负担,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与英语语法的距离象似性

2.1 认知语言学与距离象似性

赵艳芳 (2001) 指出, 距离象似性又称接近象似性, 是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与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概念距离密切相关, 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上的距离也更接近。

2.2 英语语法的距离象似性

语法是指词的构词、构形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也就是词法结构、形态结构和句法结构规则。象似性可用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 因此, 也可以用于语法规则。本文主要探讨距离象似性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启示。

3 英语语法中的距离象似性

3.1 词法结构

3.1.1. 否定词/词素的位置

第一句是说“我不认为他对”, 而第二句是说“我认为他不对。第一句和第二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但是由于“not”与“right”的距离不同, 否定的程度也就不同。这用距离象似性原则可以解释清楚。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 句子成分间语义上越靠近, 形式上就越紧密。显然, 第二句直接否定he is right, 第一句间接否定he is right。第一句否定意味较第二句要弱一些。

又例:

第一句是说“他不高兴”, 第二句说“他生气、愤怒”, 造成这两句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否定词/词素与被其修辞的词之间的距离看出:在第二句的displeased中, dis-与pleased融为一个单词, 否定意义强, 而在第一句中, not pleased是两个单词, 距离相对远, 否定意义也就弱了。

3.1.2. 混成词与句词

由于两个单词经常一起使用, 而且说得也很快, 就可省去某些音节, 例如:

Chinese+English→Chinglish

smoke+fog→smog

motor+hotel→motel

两个单词融合成一个单词, 使两个概念更加紧密, 成了一个概念。

英语中还有一种构词法, 称作“句词”。所谓句词, 就是将一个短语或句子中各成分用连词符粘合起来变成一个词, 原来的句法单位从词组或句子降为“词”, 使得各成分所表示的概念距离紧密, 紧密得像一个词, 例如:

forget-me-not勿忘我草

merry-go-round旋转木马

stay-at-home不爱出门的人

good-for-nothing饭桶

在这些例子中, 连词符就起到了一个粘合单词的作用, 拉紧了词间的距离, 使几个单词成了一个单位, 表达一个概念。

3.1.3. 修饰语“的”

修饰语“的”在距离象似性中表现为领属距离。领属距离有可让与领属关系与不可让与领属关系。不可让与的领属关系指两个实体间的永久关系, 最明显的例子是:

身体部位中部分和整体间的关系, 如:“我的头/手”;

亲属关系, 如“我的父亲/母亲”;

某些抽象特征, 如“我的名字/精神”等。

可让与领属关系是指那种可以为暂时性的关系, 如个人的所有物, “我的行李/书”等。显然, 在概念上不可让与的领属关系比可让与的领属关系更紧密, 因为我的“手”不可让与给你, 但我的“书”可以让与给你。

3.2 形态结构

Bybee (1985a) 发现, 动词词干与曲折词缀之间的紧密关系倾向于反映曲折词缀所表达的概念距离。他认为, 动词派生词缀与动词词干间的概念距离的层次为:

配价<语态<体<时<语气<数<人称<性

其中, 越是左边的词缀, 在概念上就越靠近动词词干。Bybee所发现的规律也反映在英语动词短语中:

a.She was working at that time.

b.She worked a lot at that time.

c.She could swim when she was three.

d.She swim-could when she was three.

在例句a中, 体标记-ing靠动词词干work最近, 因为它是用作后缀, 而时标记是助动词, 故离动词较远。在例句b中, 由于没有体标记, 所以时标记可以附加在动词词干上, 这表明时标记与动词词干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但情态 (通常认为属语气范畴) 标记could并不能像时标记那样使用, 它不能紧贴在动词词干上, 所以例句d是错误的。对于认知语言学来讲, 体标记与动词词干之间的邻近反映了“持续”和“进行”这两个语法概念与动词行为范畴“work”之间的紧密联系:相比之下, 时标记的概念与范畴“work”间的关系似乎不太亲密, 但它们的关系比起情态概念与词汇概念“swim”之间的关系来说又要亲密些。

3.3 句法结构

3.3.1 句内结构:动宾距离

(1) 动宾的直接搭配与间接搭配之间的距离

在这两组对应表达中, 前者表示直接关系 (直接听到某人讲话, 对在场的人或物进行搜查) , 后者表示间接关系 (间接听到有人提到过某人/某事, 对不在场的人或物进行搜寻) 。动宾直接搭配与动作的直接关系相似;动宾的间接搭配 (中间有个介词) 与动作的间接关系相似。这表明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及物性可以直接作用于后面的宾语, 而不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的间接性须借助其他成分 (如介词) 才能作用于对象。

(2) 及物动词双宾语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句中, pour him两个单词紧靠, 说明在倒水时, 他人很可能是在场的, 而且还可能他拿着杯子主动接我倒的水。而在第二句中没有这个含义, 只是说我倒了一杯水, 为他倒的。

由于Harry更接近taught, 因此第一句更含有Harry已学会Greek的含义。正常情况下, 及物动词双宾语的位置是间接宾语位于直接宾语前面, 当直接宾语置于间接宾语前时, 及物动词与它直接作用的对象 (间接宾语) 的距离就拉开了, 语义距离也就有所不同。

3.3.2 句子结构: (非) 限定性定语从句

限定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逗号。没有逗号, 定语从句与先行词靠得近, 为限制性定语从句, 因为它们在意义关系上紧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用逗号隔开, 距离相对来说远了一点, 是因为语义上两者不很紧密。

小小的一个逗号, 这两句话的意思竟有了天壤之别。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英语语法的词法结构、形态结构和句法结构在距离象似性中的体现, 阐明了距离象似性对英语语法学习的重大启示意义, 帮助了英语学习者应用语言象似性原则来理解语法知识、掌握英语语法规律。从而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潜移默化地在英语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ybee, J.L.Morpholog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85a.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寅.中国语言象似性研究论文精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4]王铭玉, 宋尧.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外教社, 2005.

上一篇:中国改革发展突破下一篇:成熟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