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2024-09-12

高效课堂中的情感教学(精选12篇)

高效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篇1

在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要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充分说明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都在研究高效课堂,研究 “怎样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高的产出”,而且有些地方在这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然而,他们大多数是从认知规律方面入手,却忽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出作用。因此,这种 “高效” 课堂的研究似乎总还有些不完美之处,很多时候都不尽如人意。在长期的听课评课过程中,我也发现我们某些老师的课堂上常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研究不深入,忽视对学情的了解。有的老师教学起点低,落点也低; 有的教学起点高,落点也高,整堂课缺少梯度,阶梯设置少,一易都易,一难都难,学生要么听得没味,要么听不懂,结果都是不听。教师缺少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不清楚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一些从高三年级下到高一年级的教师,常常不考虑高一年级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导致上课时例题越举越难,给学生设置的思考阶梯越设越少,不少问题学生开始就没有听懂,或似懂非懂。不少问题教师自认为已经讲清楚了,学生好像也看懂了,但是对学生而言,其实他们仍然不了解所讲知识、概念的本质,学生课后去做类似题目时还是不会,更不要说能知识迁移了。这样的课堂缺少师生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学生每次听课都是云里雾里,自然对该科缺少兴趣,老师上课也会越来越缺少激情。

第二,启发学生欠合理,忽视对问题难易的考虑。在一次听高一年级某位老师上 “牛顿第二定律” 的课时,我发现该老师没有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结果学生就是看书,把书上的结论说出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启发,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沟通,更不用说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老师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引导学生探究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进行探究,基本上是自由放任,缺少对学生必要的引导、提示,导致对老师所授内容,学生是 “狗咬刺猬———无从下手”,很难去真正进行探究。

第三,学生主体分不清,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掌控。有些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缺少师生交流,没有把思维权、动手权、话语权、归纳总结权还给学生。有的教师的讲解几乎占满一堂课,教师以讲得 “好” 为最大满 足, 不管什么内容,都是自己 “一言堂”, 根本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回味。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倒好像是一群群看客。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 “要我学”。即使那些能力强的学生接受了这些知识,也是囫囵吞枣似的,更多的学生只能利用课外的时间自己再把当堂知识重过一遍乃至多遍。这种课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形式上当堂教学任务完成了,短期内考试成绩也许还不错,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习惯没有形成,思维品质没有提高,那些难度大的题目还是不会自己思考解决,结果还是做不出来。长期下来,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激情也逐渐冷却。

这些年来,我潜心从事了生态高效课堂的研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交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深入的探讨。 在此与各位商榷,既求各位专家指正, 也期自己得到进步。

一、生态高效课堂一定是充满情感的课堂

1.教师要热爱学生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 其中一条是: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好老师一定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或许还记得有这样的体会,当哪个科目的老师喜欢自己时,我们总能在他的课堂上认真听讲,我想这就是老师的仁爱之心的体现。一些保护、关心学生的老师总是能激发学生潜力,甚至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课堂,要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热爱,要体现学生至上的理念。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含义是发现个人,关注人的成长、发展,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人的自由权利高于一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什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 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热爱儿童。” 联系到我们的课堂,我觉得我们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多、用得更好。而且我们一定要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家庭的贫富悬殊、外貌的美丑、天资的高低来 “因材施教”, 全班所有学生都应该纳入我们的教学视野。教师不管研究什么理论,更新什么理念,改进什么方法,其核心永远是一条———关注所有学生,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

2.课堂要充满微笑

担任班主任和一线教师近二十年期间,我摸索出一点经验,就是无论在课间发生多大的不愉快的事情,无论学生发生多大的违纪事件,上课时,我都要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面对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无论学生给出的答案多么幼稚可笑,多么不可思议,我都要微笑面对。

微笑,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心与自己平等亲切地交流。师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就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兵法有云: 攻心为上。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观察学生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以亲切平和的教态,启发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老师同学共享, 并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如果平等、和谐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 形成后续的教学行为。让动态成为常态,让生成成为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和提高,这要求教师有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懂得微笑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事实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往往受感情亲疏的影响。 《智子疑邻》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规律。在教学中,“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情感效应的真实写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学中老师还是端着架子,高高在上, 面无表情,甚至总是以一副特别严肃的表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只知单向地、死板地传授知识,是无法激起大多数学生共鸣的; 反之,教师总是以平等的姿态,期待的微笑,赞许的眼光对待学生,既传授知识,又传递情感,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就会极大地增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效果自然是老师 “满堂灌”的方式无法比拟的。

3.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人们常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 “闪光点”,要学会经常鼓励、赞美学生。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天性。平时我们多夸夸学生,就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对自己的重视,就会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明白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也是有很多优点的,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增进了对该老师的感情,增加了对该科目的兴趣。这样做,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做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往往会给学生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我曾经教过一个姓苏的学生,初入学时,考试是年级的千名之外,字迹也非常潦草,但我发现他对数学、物理有兴趣。有一次数学单元考试考了90分 ( 满分100分) ,超过了总体成绩比他好的许多学生,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并奖励了他,并当着他的面给家长电话报喜。该学生很受鼓舞,自此尽力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除外语学科外,各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现在,他的成绩已达到年级的中等水平,这不能不说是老师对他的认可与鼓励产生了良好的情感效应,使其自觉向学,促进了自我的进步。

二、生态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参与的课堂,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情感课堂

1.课堂要加强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索中,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构建出一种教学对话的课堂,即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设置出一种 “生问生答师导”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去创新、去探索,再展示自己所探究的成果,这样就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这样的课堂,也才是真实的课堂。

2.课堂要学生自由对话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出后,还应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挖掘他们头脑中储存的思维信息,要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出他们想到的各种可能。经过这样的启发、引导、讨论、思考、总结等过程,他们就会想出许多办法,利用已有知识,获得许多新知。当然,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不是我们这一课的主要目的,但通过生生、师生的多层次探究, 来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才是我们的教学宗旨。

这样的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 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夏茹冰先生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学生自主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种相互的交流,既可以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可以通过别人的意见补充来拓宽思维,激发出思想创新、观念创新的火花,从而启迪、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发言者要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让别人理解接纳,就必须吐词清楚、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而要提出与别人截然不同的观点,又还须具有把握别人发言内容的能力,长期坚持这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对听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锻炼。第三,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才。各项社会活动中团队精神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大量的对话、个性化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进行合作,然后能自主解决问题的极好的方式。

3.课堂要师生全身心交流

如果一位教师,只能用 “淡淡的情感,淡淡的语言”,讲着 “淡淡的知 识”,这样 “淡淡的”上着课,学生一进课堂就像掉进冰窖一样,怎么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我认为,在每一堂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角色是时时转换的: 当老师讲授时,学生就是配角; 当学生自主地开展活动时,他们就是主角。而且,这种教学中,学生作为主角的机会应该多于他们作为配角的机会,即使是作为配角出现,学生仍然应该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而不是被动地参与。

如果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每堂课总是 “津津乐道”,大搞 “一言堂”,就会使学生失去参与的许多机会,从而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最多,也只能是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的典型。

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务必讲求情感的跌宕起伏,讲求语言的抑扬顿挫,讲求互动的神采飞扬。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感受到我们的课堂的魅力、乐趣和神奇。

三、生态高效课堂一定是充满艺术性的情感课堂

任何时候,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 “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它要求老师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思维。教师不仅要做一名教书匠,而且要做一名懂得教育艺术的教育家。这就必须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具体包括: 组织艺术、 合作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设计练习艺术、 “顺应”和 “同化”艺术等。

1.课堂艺术能加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崇拜

( 1) 课前要 “胸有成竹”。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说过: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 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教师唯有备课时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时的恰中肯綮,才会有课堂中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 2) 上课时要充满激情。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 “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 可见充满激情是教学高效的重要前提。为什么呢? 首先,通过多年的专业学习,能站上讲台的教师在知识传授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学考查,教学效果却产生了高下之分,究其原因在于是否全情投入,是把教师当成了职业还是当成了事业。一名教师,如果缺少了对教育的热爱,缺少了对教学工作应有的热情,再渊博的学识,再先进的教学设施,都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因此,只有热爱学生,你才会想方设法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你才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很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良好的和谐的氛围,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2.课堂艺术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中应巧于质疑,善于发问,适时释疑。教师课前要充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通过精心设疑、 提问,将教学目标层级化,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引发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心智。孔子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思维的课堂由于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学生自身强烈的心理需求,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然,学生对教学内容就会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著名特级教师嵇明海认为: “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就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精心设疑、提问,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整堂课教师有讲有导、有收有放,学生有看有议、有思有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感、话语权、决定权,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长期训练,必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生态高效课堂一定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情感课堂

1.良好的教学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引擎

有人这样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或结合时事,或结合生活现象,或结合学生当前关心的成长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热情,充满期待。

2.精彩的学习过程是生态高效课堂的核心

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讲得精不精彩,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学得主不主动。这种高效应该是双边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们既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参与状态,又要注意学生活动参与的广度、探讨的深度,注重形式及相应的效果,避免走过场; 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方面,既要强调教师的外部教导,更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内源性动力;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建构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整堂课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是打造高效情感课堂的重要途径

( 1) 设计科学巧妙,安排运用灵活。我们在备课时,要对授课内容巧妙设计,开场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注意力; 以丰富的内容、严谨的逻辑来传道、授业、解惑; 以生动而高度的概括总结使学生 “回味无穷”,自始至终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牢牢跟定教师的讲解内容。内容设计时,对哪些要在课堂重点讲授,哪些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哪些应是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很清楚地分开; 重点、难点必须归纳成要点,依内容整齐、条理清楚地板书出来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强化并实现突破。

( 2) 善于启发诱导,开发学生智力。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其学习激情。教师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留出思考余地,让学生自主研究、 合作讨论、探究作答,使其思维随着自己的讲授一步步深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此以往,我们就教会了学生若干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掌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总之,唯有课堂高效,真正的 “少教多学,不教而教”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当然,教无定法,究竟如何把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真正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事半功倍,我想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然后大胆躬行,敢于做新课改的弄潮儿。

高效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篇2

音乐学院 2010级 胡沁

【摘要】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的教育。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而产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之间体验形成有效交流,共享音乐中美的情感。把握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净化学生心灵。

关键词:情感渗透 情感共鸣 净化心灵

引言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的教育。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而产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之间体验形成有效交流,共享音乐中美的情感。把握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净化学生心灵。

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发挥教师主体主导作用,实施“情感渗透”

韵律引领,在情境创设中实施审美教育情境是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而韵律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体验音乐的出发点,是学生感悟音乐的突破口。‚情感渗透‛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富于激情,这是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而音乐情境的创设则是实现‚以情动情‛的首要因素。

如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首先让学生

看课本上一幅描绘美丽而辽阔农村新貌的画面说一说,以此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再以学生自己家乡变化为主题让学生讲述党的致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体会。

创设情境,主要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精神,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记得我10年参加‚安徽省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时,施咏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小学生喜欢唱歌、喜欢听流行歌曲,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确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我又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我知道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因素造成的。大多数老师也只是用‚死‛方法把课本上的歌曲教给他们,却忽略了对他们兴趣的培养。

通过学习,我豁然开朗了,原来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告诉孩子们,他们平时所喜欢听的一些流行歌曲其实都源于我们各地区的民歌。如:高枫所演唱的《大中国》其实就是引用的西北民歌《满江红》,以及花儿乐队所演唱的《鹊桥汇》几乎高潮部分照抄了我们安徽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我想如果教师这样去告诉学生原来我们的民族音乐有这么大的魅力,他们喜欢听喜欢唱的流行歌曲都来源于民歌,这样就不会扼杀孩子们学习音乐课的兴趣了。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但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的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还不够,我们可以在亲身经历生活中感知音乐造型;或是在模拟生活角色中体验音乐情感;更能在生活情境中表达音乐思想。

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一年级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有几个可爱的孩子非常端正的站了起来。他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的回答更是真挚:‚因为这是每个礼拜一在操场升国旗放的曲子!‛为什么升国旗时要放这首曲子呢?歌曲中描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夺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形。而后他又以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的呼唤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于是我在课堂上也借鉴了这位老师的方法。在上六年级《游击队歌》这一课时,由于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所以学生无法理解作品内涵,唱起来歌来好像群小和尚念经,歌声空洞而又苍白。于是,我先让学生静心聆听一首悲愤低沉的课外歌曲《松花江上》,并简单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又出示了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请全班深情朗诵。‚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朗诵完毕,教室一片寂静,同学们似乎都在思索。这时,我再次弹起了《游击队歌》,此时此刻,同学们的歌声仿佛是波涛汹涌的江水,教室的空气中弥漫着愤怒、反抗、激昂的情绪和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课堂产生一种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高涨、积极的情绪中感受美、体验美。

二、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特点,激发情感共鸣

情感是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情感去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利地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因此,以音乐艺术为媒介的音乐教育最具有情感性特征。我们音乐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情感为核心,从而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魅力,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那么怎样才能够实现以情感为音乐教学的核心呢?

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的速记‛。它以特有的声音语言诉说着情感。音乐教学仅仅完成音乐的知识结构分析,而不努力挖掘其蕴含的情感因素,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教师需要用较高的审美素质去接受、分析、透视作品,这样才能把学生引领进情感的天地,去把握音乐内在的情感脉搏。

在二年级《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题目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歌曲所描绘的是小乌鸦怎样爱妈妈的,应如何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并能抓住学生的心去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真挚的爱呢?在了解了歌曲思想内容之后,我对这首歌进行了更细致生动的处理,并赋予了作品新的情节,并且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把同学们带到音乐当中。‚大象妈妈要过生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去给大象

妈妈祝贺生日,可是小乌鸦却迟迟没有来,她去哪了呢?小鸡说:‘我刚刚看到小乌鸦急急忙忙飞回家去了。’(接着示范唱第一段:路边开满小菊花,飞来一只小乌鸦,不吵闹呀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小乌鸦家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时小鸟飞来了对大家说。(示范唱第二段:他的妈妈年纪大,躺在屋里飞不动,小乌鸦呀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小动物们被小乌鸦的故事感动了,并告诉了大象妈妈,大象妈妈激动地说。(示范唱第三段: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妈妈把他养育大。)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演唱同时,我又将这首歌曲分角色从音色、速度上进行了处理,使音乐情感更加丰富,这样一个生动精致的小音乐短剧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从始至终,孩子都被故事及作品的情感深深地吸引着,有的同学被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可见,深入挖掘并解读音乐作品,会对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情感也可以影响和调节认识活动,在良好的心境下,人的思维,联想活跃,创造活动易于完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发挥和运用音乐长于抒情激情的特点。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记得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有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侗家儿童真快乐》,描绘了侗族地区的儿童在节日里欢乐歌舞的情景。在教学中,我通过欢快的曲调练习及带有独特衬词的歌曲演唱,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欢快的情感,从而激起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在老师的启发组织下,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课前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能发出声响的物品,易拉罐装上黄沙代沙球,酒瓶装上水代替铃铛,另外课堂上还提供了木鱼、铃鼓、响板、三角铁、双响筒等小乐器,在课堂上他们用这些小乐器创作敲击出各种节奏音型,为歌曲的演唱、舞蹈配伴奏。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欢笑,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演唱,融入了表演,真实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儿童欢度节日的欢乐情感。

如果有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反之,对音乐不感兴趣,只是被迫的、被动的进行音乐学习,那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形成一种对音乐学习的厌倦心理。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给他们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育和教学中运用音乐故事,音乐童话常能

取得说教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音乐情感教育的目标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而善变的韵律互动,创设音乐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音乐特级教师陈蓓蕾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语言功底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而范唱则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高昂的、悲愤的、欢快的、优美的、幽默的情绪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歌声把这些不同的音乐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借助老师的范唱,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绪。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传递情感的方式。教师带着备课时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所获得的情感去范唱、范奏,会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西风的话》时,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线条,代表微风、大风、狂风,接着开始了深情并茂的范唱,让学生细细聆听、体会,老师的歌声好象一阵什么风吹来呢?学生在教师轻柔、动听的歌声中体会到微风徐徐而来般的音乐情绪。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在自己演唱时,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构建‚未成曲调先有情‛式的教学模式。

三、把握音乐教学德育功能,净化学生心灵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圣洁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理解美,向往美,拥抱美。美丽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欣赏课越来越体现出在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重要作用。欣赏课的重点是通过听赏歌曲,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从中品味到人生喜、怒、哀、乐等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对道德的感悟。因此,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曲非常重要,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曲都能进入课堂。要使音乐课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美、想像美、体验美、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情感教育并非音乐教育独有,德育也是

一种情感教育。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是艺术化的,是音乐审美的情感,在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也应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总之,音乐课堂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美的情感。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牢牢把握好这条纽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做到心中有音乐,心中有学生,为学生们插上音乐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参考文献

[1]张丹.音乐情绪与情感问题浅析[J].探索.2008(8)

[2]张进.音乐与情感——通读《论音乐的美》[J].科技信息.2007(11)[3]宣艳秋.音乐与情感[J].沈阳教育学院报.2003(1)

[4] 王懿颖.音乐教育的情感意义[J].中国音乐教育.2009(178)

情感教育寓于高效课堂教学之中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教学;本质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教师明确认识到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那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有别于其他学科,其显著特点是直观性、情感性相当强,师生共同活动,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寻找教育的契机创设一个好的情感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这对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那么怎样形成一个好的情感环境呢?

一、注重言行,感染学生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上课情绪影响较大,要及时的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学生练习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学生练习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多运用良好语言刺激,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采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课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架起情感的桥梁。有威信的教师是通过长期的表率作用而形成的。

二、注重师生关系,建立融洽氛围

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因此,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即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融洽了关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

三、尊重爱护学生,以情动生

以情动人是教学中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师生情感要得到沟通,就必须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利弊;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的队列、课的节奏和气氛要灵活掌握和调节。在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要特别注意批评的环境和处理的方法,尽快地使课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四、关注差生,予以帮扶

在体育课中,对全体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袒护、不冷落。对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不能一味地训斥,更不能施舍体罚。训斥或体罚是无能的表现,也意味着思想教育的失败,而最有效的办法则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点,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我们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聪明才智、一展风采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运动员给集体多流一滴汗、多献一份力量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做示范、做裁判、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和借收体育器材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去。体育课中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十分注意情感的投入,情感有力量,情感中有教育,情感的培养是长期的、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语言沟通和动作示范,通过自身形象的展示,不断地营造充满激情的教学环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注意用微笑、语言、眼神、手势去鼓励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冲动,把激情传递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激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感召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而融入教学之中,开放自我、表现自我、重塑自我,将情感因素巧妙地寓于体育教学中,就能使教学效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篇4

根据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以及当前数学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进行高效课堂改革的要求, 笔者根据中学数学的教学特点, 对情感教学的实施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一、关爱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

“爱”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基础。自己走上这三尺讲台也有十几年了, 当看到学生那如花般的笑靥, 积极渴望的眼神, 我不由自主地就会喜欢他们, 关爱他们, 了解他们, 帮助他们。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付出我们的真诚, 学生才会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和老师产生共鸣, 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这个时候, 教学的主导和教学的主体就能够积极地互动,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提问和教学活动当中,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待, 这种期待和关爱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和感染力, 树立学生的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实行放纵;教师一方面要关爱学生, 另一方面也绝不能姑息迁就和放任自流, 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一个真正的教师, 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教师应该不只关注其今天, 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 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 更关注其创造。长此以往, 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从而实现意想不到的教与学的双丰收。

二、了解学生, 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对所教的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包括了解他们思维的特点, 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在这三个方面, 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给出恰当的评价。

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可运用观察、谈话、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 并作适当的记录。只有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 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 则评价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比如新学年开始, 我让每个同学当一回小老师, 思考“假如我是老师, 数学课上, 我想……”说出自己喜欢的老师和数学课。比如, 一位女同学说:“如果我是老师, 对那些胆小的同学就会多给一些机会, 也不会他们犯错就批评他们……”据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注意那些想说又不敢说的同学, 及时的鼓励, 对于那些不能认真细心思考的, 我引导他们比一比, 看谁的答案更有新意, 后来我还建立了老师信箱, 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变化, 以便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

三、鼓励和表扬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和表扬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决于老师和学生的双向努力, 但更应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缺乏恒心和毅力的后进生, 作为老师, 我们更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不断地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发现他的内心, 帮助他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当他们在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中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 我们应抓住时机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对他的殷切的希望。同时,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注意实施分层次教学, 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和后进生提问的问题难度应该有所区分, 把难度较大的留给学习好的学生, 把比较容易的题目留给后进生, 并在他们回答正确的时候给不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教学形式上,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比如分组比赛、课堂抢答、学生讲课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光荣感。此外, 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优良的师德和优雅的神态更容易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我们胜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语文课,应该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情感氛围和人性美,只有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构建一个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因此说,教师会因激情而魅力四射,学生会因激情而生机盎然,课堂会因激情而流光溢彩。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引领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学习也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从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自己的学识。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创设一个灵活多变,妙趣横生的课堂,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领学生向生活学习。生活有多宽广,语文领域就有多宽广。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会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在学习中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二、巧设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所在。”好的导语如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因此,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笔者在讲解《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月是故乡明’是乡情,已积淀为我们生命中的血肉。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情感。”这样就使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在对文本的探究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抓住情感点巧设环节激发学生的情,使教师、学生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就让学生写一个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后,在返回的游轮上被于勒认出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也必须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断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燃起激情火花,触发学生情感共鸣

于漪老师曾说:“教学激情是火种,而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要想学生感动,教师自己先要感动,要使学生情感充沛,教师自己先要情感充沛。如果教师进入了角色,产生了激情,那么课堂才会摇曳生姿。教师的激情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包括“导”“读”“讲”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之中。在“导”中,语言要精练,必须动情,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进入蓄势状态。在“读”中,应该准确、流利、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词严,或清新明快。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深情而美的恋歌。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教师用深情、舒缓而又略带哀伤的语调朗读,学生自会在老师的朗诵中体会到海外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在“讲”中,教师要做到语言亲切,优美生动,循循善诱,并可辅以手势等肢体语言,将课文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这样,教师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每个学生心中都能盛开美丽的情感之花。

高效课堂与情感教育 篇6

高效课堂与学生情感

对于高效课堂来说,必须有学生的高效情感的投入。如果没有学生的高效情感的投入,不可能有高效课堂的产生。学生作为高效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对于高效课堂的创造起着决定的作用。学生的高情感的产生,一方面出于对某一个学科的兴趣和喜欢,一方面出于对学科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有出于对教师教育教学艺术魅力的感染。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个学科无限热爱的情感,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兴趣联络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情感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一个教师,如果人格高尚、学识渊博,那么学生对他的景仰和崇拜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则会产生一种相反的情感,这种相反的情感就会消解积极的情感。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对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也是不可分的,学生在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的感染熏陶之下,如沐春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一方面来自客观。

高效课堂与教师情感

教师的情感是高效课堂能否高效、能否成功的重要方面。没有教师的积极情感,不可能有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的积极情感是在教师的积极情感的感染之下产生的,学生的积极情感也是教师的积极情感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教师的积极情感密不可分。因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用人格培养人格,要用知识培养知识,要用情感培养情感。教师的情感与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当中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教师的积极情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师的消极情感可以压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破坏学生学习的潜能。

因此,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教育价值,可以从无数成功教师的案例中获得启示。凡是那些备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他们都是带着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反之,那些教育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就是因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没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高效课堂与情感交流

在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进行着知识的相互交流、相互传递,一方面也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情感的交流传递。在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自己和自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这样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本就离不开情感的交流,离开了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不存在的。要想创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创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情感,这种课堂教学当中的高情感的交流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源泉和动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高密度、高效能的情感交流,就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教学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乐于沟通的心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效课堂与情商培养

在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主导者,没有教师的积极的情感不可能有学生的积极情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百分之二十,情商占百分之八十。通过高效课堂当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样化的情感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是一个最好的方式方法。高效课堂为培养学生的情商提供了最佳的舞台,因为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和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论辩对抗,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是一种最好的方法。特别是高效课堂中的展示环节,每个学生在小组与班级内的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主体,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受到赏识,通过展示为学生的情商发展创造人人均等的机会,为教育公平的实施创造条件。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传统课堂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不在教学目标之内,而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灌输。高效课堂的创造与情感教育价值,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效课堂是一种最有效、最优秀的课堂。高效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巨大的作用。

情感——高效英语课堂的纽带 篇7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情感教育铺设温床

对待学生, 教师要以诚相待, 把学生们当做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当学生们信任你时, 他们就会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悲伤。遇到事情时, 也就会征求你的意见, 耐心地听从你的建议。在对待学生时, 无论是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还是相对困难的学生, 我们都要一视同仁, 不偏不倚。

同时, 在学生们取得进步时, 教师不要吝啬表扬, 要大张旗鼓地赞扬、鼓励他们, 这样他们会更有信心。一次的成功会推动第二次的成功, 在这样的反复中, 他们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得乐趣, 从而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逐渐形成。当然, 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们沟通的方式, 表扬会促进学生们的发展,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是, 当他们犯错时, 我们也要及时地指出他们的错误, 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批评, 他们会有逆反心理, 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对立的情绪。因此, 我们需要适当地给予暗示提醒, 或者与他们进行个别交谈,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自觉自愿地去改正。

二、良好的教师素养让情感课堂拨云见日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我们需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只有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 才能让学生们学到更多更有趣的英语知识, 从而为英语课堂情感的有效传递拨去迷雾。为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满怀激情的演绎, 通过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们的回答, 以专业的眼光去点拨和启迪学生, 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感染下, 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创新的教学方法让情感教育生根发芽

1.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创设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 如:购物、问路、看病, 等等, 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让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 情感被激发了,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高涨, 而课堂教学也会更加生动、形象。

2. 课文内容, 传递情感

牛津英语教材中, 有许多都是传递正能量的、感性的材料,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及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8A Unit 1中, 单元话题是“最好的朋友”, 在学习时, 学生们慢慢知道了该如何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欣赏别人, 当他们学会这课英文知识以后, 他们的情感也受到了洗礼, 对于他们优良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的情感教育, 对于学生们来说, 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挑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3. 日常交际, 感受语言美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 我们要善于运用简单的英语口语与学生交流, 这些即兴的英语表达, 可以吸引学生们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 对于创设英语交际氛围, 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英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它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特点, 向学生们呈现语言美, 让他们在学习语言时, 去享受语言美。

四、坚定的学习信心是情感生成的内在保证

英语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们记忆, 还要他们掌握各种语法知识, 可以说英语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需要学生们有耐心, 有恒心。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他们开始的好奇心已经不能再次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 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 及时地给予心理上的疏导, 帮助他们慢慢地克服困难, 让他们逐步形成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 增强学习的信心, 从而产生积极持久的内在情感。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8

关键词:教师,情感教学,情感交流

所谓情感教学, 从根本意义上而言,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者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现代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的主线外, 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新课改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的发展。这就要让学生眼里不能只有知识, 而且还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受到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熏陶。

一、情感教学促进认知

1. 人心者莫先发乎情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牵制下完成的。进行情感教学, 不仅可以促进和补偿学生的智力活动,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对培养良好的个性, 提高人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 内化。情感教学是一种与从认知角度研究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 情境教学, 愉快教学等都是这一教学模式下的探索。它能够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 净化自己的心灵, 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单纯的知识教育导致学生缺乏自主个性和独立人格, 要解决这一问题, 不仅要从技术层面, 还要从情感培养层面入手。因为情感价值观是一种深层的根本的制约力量, 学生的情感有了一定的倾向, 才会产生持续不断的, 对个体生命构成意义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情感, 而学生总是带着某种情感在学, 没有人情感的教育过程是不存在的。整个教学过程, 不仅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拨动学生的心弦, 就要以情感人。认知决定情感, 而情感影响认知。因此, 要想提过课堂教学的质量, 老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2. 以情而激

情感跟人的需要相联系, 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驱动学生主动地学习。当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之后, 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学习欲望, 促使他去完成新的任务, 达到新的学习要求。同时, 情感跟人的认知、记忆及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各种成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的情感不但能激发、调控认识活动, 而且还能充实认识内容、使认识更加丰富, 推动认识的发展。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 增强活动能力, 促进学习发生迁移, 使得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弥补缺陷。而消极的情感则使得学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 甚至厌学。当然, 学生的学习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 必须要有坚强意志力的参与, 情感的渗入起到很好的催化剂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情感逐渐内敛和收缩, 不再轻易的外露和被激发, 因此, 对于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育者应该分析其所学专业特色情感特点和发展水平, 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激发其热情, 将注意力集中于创造性的学习中。

二、如何进行情感教学

1.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 以促进学生智能、情感价值观的主动发展。和谐的课堂气氛, 首先要求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尤其是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地位, 心里时刻装着学生,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让学生彰显个性, 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合理的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 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生命, 成为一个健全、独立、完整的人。此时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所谓的“我与你”, 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而不是“我与他”或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当初一个独立的个人, 可以自己主动探索,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挖掘其潜力,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潜能是惊人的、无限量的。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 信任、期待的情感, 可以产生一种意向效应, 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 增强人的自信心, 唤醒“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 产生一股力量, 促其不断努力, 取得进步。这种效应主要源于教师对学生发展潜力的信任和期待, 源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 不失时机的鼓励、称赞学生,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此时的课堂, 就是一个能够教会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 教会学生用合理的方法、创新的方法、自己的方法来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发现问题, 乐于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和谐的课堂气氛, 也要求学生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让学生能满足情感接触的需要, 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同情, 感到自己与周围人是和谐的, 感受到周围其他人的悲伤和快乐。这种和谐的气氛对形成学生团结合作、关爱他人的精神有重要作用。学生因学习成绩和能力的不同而进行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所在的集体中是不可或缺的, 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从而更加乐意的为共同的集体奋斗。

2. 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是传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 还有对个体情感、操行等方面的要求。正是这些新的要求, 不是我们传统的授受式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因此, 在现代的课程改革中, 总是提倡合作学习, 启发教学等, 希望能够使得学生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 认识到自己的无可取代, 不断探索和创造, 形成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要不断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在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同时, 习得积极的情感态度,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对知识的教学, 我们首先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 产生兴趣, 引起注意, 由此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联系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创设直观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质疑问难,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 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发现并认定的学习目标, 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以自身独特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师注意调控学习过程,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点拨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知识, 使得学生会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动手、动情, 会想、会看、会做、会说, 敢于抒发情感, 敢于标新立异。

同时, 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及时鼓励,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 激活学习的创造热情, 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同时, 由于情感是富有个性特征的, 所以在事务评价以后,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获得的价值观、信念组织到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内, 并用来指导学生的行动, 内化为学生的性格, 让学生受到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

3. 教师自身素质

要带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信服老师, 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尤其要求老师要能够为人师表进行言传身教, 寓情于教。“正人先正己”, 教师只有自己先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才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谈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生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学生对教师知觉过程中, 会对教师知觉的某种映像不加分析的扩展到其他方面去。另外, 学生对某教师产生了好的映像, 就很可能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的学习产生好学之心, 上课认真, 积极思考;反之, 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某一方面产生了不好的映像, 就可能贬低或是看不到教师的其他优点,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晕轮效应也告诉我们, 人的认识经常发生偏差。因此, 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都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 切实做到为人师表, 用自己的高尚的言行感染和带动学生, 增进师生的情感,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觉到来自老师的真诚情感, 激发心灵深处的火焰, 克服生命本能的惰性和自卑, 萌生仁慈和关爱。

教学过程, 本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或经验给学生的过程。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媒体和中介。教学内容不同于教科书, 他是教师内化了的知识, 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特殊加工而形成, 其中已经包括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 带有教师自己的意志色彩。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有详细的了解, 把其和自己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为其教学工作做准备, 在教学的过程中重难点突出, 真情流露, 真正感动学生。课堂教学是丰富情感, 体验情感的主战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运用各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小结

情感是教育工作的前提, 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切实做到以情施教, 以情动人, 真正做到既是学生的良师, 又是学生的益友, 定能真诚所至, 金石为开,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 岳麓书社, 2002.

[2]周海玲.借助潜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J].教育探索, 2007 (9) .

[3]张君静.积极情感教学刍议[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5 (1) .

[4]柳虎.浅谈教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吉林教育, 2007 (5) .

[5]徐红霞.浅析情感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J].科教平台, 2005 (25) .

[6]潘晓霞.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于教学之中[J].科学教育, 2003 (4) .

[7]李兰京, 优化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发展[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7 (6) .

高效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篇9

一、从概念的概定上, 看目前的“高效课堂”

目前的高效课堂, 专家们在谈“高效课堂”时, 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 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 获得更丰富的经验。”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间里, 采取恰当的形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又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 让学生明白丑与美, 善与恶的客观真实。”还有的说:“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间里, 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

从对高效课堂的概定上看, 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均集中在教师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上, 以及教学的方法手段和过程, 极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特别是情感态度。即使关注情感态度, 往往也只是写在教案上而已, 基本不体现在实践中, 情感态度其实只是走过场, 成为一纸空文。

二、“高效课堂”要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态度, 并不仅仅是用优美的教学语言,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立志为民生的理想抱负。过度关注育人工具性, 往往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甚至让人恶心。

我所说的教师的情感, 主要指教师对知识表现出的学习渴求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感染;我所说的教师的态度, 不仅指教学态度、教学责任, 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三、为什么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钥匙

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它应该是平等的、友好的、在学习过程合作中非常愉快的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建立起这种关系?古人说:身正方能为范。教师要求学会去做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而且要做得非常好。例如, 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 认真做练习, 及时复习巩固, 那么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 认真上课, 及时认真批发学生的作业、试卷, 及时向学生反馈, 这样才能示范, 这才叫平等。而友好的愉快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般来说, 教师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一种本能喜欢之情, 关心他们比较多, 沟通较容易, 这种关系很容易建立起来。

我这里想说的是:教师如何与那些品学欠优的学生搞好关系?首先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 当他向你求知时, 你要用更大的耐心与细心去帮助他, 上课时,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明知这部分学生认识能力有限, 就不要用深难的问题去为难他, 这样会让他难堪、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假如用一些浅易的问题去鼓励这类同学回答, 就会让其产生成就感, 提高其学习兴趣, 激发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帮助他树立或找回一些学习的自信。而当他违反纪律时, 你一定要严厉地批评他, 但绝不能批评之后, 与他反目为仇, 流露出讨厌他的情绪, 而是要继续关心他, 找出他一些细微的闪光点, 鼓励他进步。只有这样, 他才会认为你是真心对他, 而把你当真朋友, 愿意与你相处。信任你、依赖你。

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那我们就一定能将我们的语文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更能感动学生。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有良好的情感态度, 不仅能感动自己, 更能感动学生。当讲到名人传记如孙中山、邓小平、毛泽东时, 教师脸上表现出充满“敬仰”之情;当讲到祖国壮美的山河、秀丽的风光时, 教师脸上流露出按捺不住的“喜悦、兴奋、自豪”……有了教师这些情感态度的传递, 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了什么是善, 什么是美。学生感动了,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就更高效了。

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可以保护学生的对话积极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非常重要, 往往影响一节课的质量。因而, 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宽容性, 不能是假对话。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觉得学生的回答大失所望, 就说了句“牛头不对马嘴”, 学生从此再也不回答问题, 并且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像这样的课堂, 即使教师在技能上再绚丽, 也不可能达到高效。语文课上绝没有标准答案和唯一思路。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不完整是常见的, 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 教师不能简单的说不对, 更不能全盘否定甚至加以讽刺, 而应当要多肯定、少否定, 多表扬、少批评。要给予学生积极地回应, 保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一旦学生有了对话的积极性, 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 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 一位会思维创新的学生, 才是真正有思想的学子。这是学生身上最宝贵的事物。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激发了, 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高中学生一般不喜欢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有些课堂设计, 教师在提问学生前, 一般要摸清学生的情况, 也就是需备好学生。有一位教师讲老舍的《我的母亲》, 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研讨探究, 然后对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学生问:“你哪一个细节写得好, 为什么?”这位学生当场哭了, 令教师和其他学生愕然, 探究戛然而止。造成这样的结局, 是因为教师的爱的情感做不到位, 最终就达不到高效的目的。

高效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篇10

一、以情促情,调动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把情感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文中的情感进行挖掘和体验,达到“学文、明理、悟道”的境界。

1. 导语动情,是调动情感的关键。

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充满活力,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猜关于“蚂蚁和蝈蝈”的谜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致盎然,对蚂蚁和蝈蝈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说:“一天蚂蚁和蝈蝈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呢?”带着这一疑问学生们打开课本,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教师有趣的导语不但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角色,教师的水平也得到了超常发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赏识鼓励,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赏识”拥有一种隐形的惊人力量,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当学生专心听讲时,教师应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发言精彩时,课堂上应多用“你的问题提得真妙!”“你真聪明!”“我喜欢你!”等,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予以充分的肯定。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次掌声的肯定,能让学生变得勇敢、耐心、热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积极的心态。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教师要做到以情促情,不仅要善于赏识鼓励,更需要认真钻研教材,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教师应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引导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悟、体验、品味,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影像再现等手段,再现大漠上空黄沙漫天飞舞,吹得人睁不开眼,和大河上游汛期洪水泛滥,堤坝崩溃,田地被毁,房屋被冲倒,家毁人亡的惨烈情景,让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凝固的语言成了动情的读,形象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倍感震撼。小云雀随着妈妈飞回森林,感觉森林真凉快,真舒服!森林真是个巨大的“空调器”!强烈的对比刺激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已往经验与当前体验碰撞,情境发挥了驱动作用,学生迅速产生移情效应。此刻引领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前后不同景象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森林多么重要”为中心写话。学生有了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便会情不自禁地关注、投入,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三、深情朗读,领悟情感体验

刘勰说过:“情者文之经。”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内核。语文教学的人文观究其实质是融人的言语情感、言语体验和言语实践于一体的活动,强调言语的内在,追求学生在言语过程中“言”的参与、“情”的共鸣,让情感浸润课堂、滋养学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引领学生精读文本,要找准并撞击学生与文本语言情感的触发点,如品词析句入情、凸显形象动情、诵读课文抒情、体验生活悟情等。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教师围绕“他们和几百万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展开教学,通过保护大堤和救援群众两个场景来还原人物形象;随机播放洪水暴发场景和全体官兵奋然跳入汹涌浑浊的江水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人墙的片段来体现人物形象;用“雷雨打在脸上是啥滋味?”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物形象;用播放图片让学生体会“伤痕累累”一词来激发想象、丰盈人物形象;用战士们的激情高喊和体现这场惊心动魄大决战的对联“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来赞美人物形象,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勇顽强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解读中获得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对语言情境的感受更加具体,对语言情感的感悟更加真切。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感人的生活场景、生活原型,学生读出的也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获得深刻情感体验后,水到渠成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倾泻。

四、角色表演,深化情感体验

角色表演生动直观、新颖活泼,融思想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在发展智力、提高素质上获得多方面的收益。角色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喜欢看,而且乐于表演。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特点,辅以表演之类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担任教材中的角色,表演文中所描绘的形象,让台上台下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获得直接体验。一位教师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时,先引导学生读出小黑兔的得意和小白兔的难为情,以及妈妈把奖品奖给小白兔时小黑兔不服气的语气,并领悟“妈妈为什么要把蘑菇奖给小白兔?”。然后各小组分角色朗读表演,最后选学生上台表演。通过分角色表演,抓住“得意、难为情和不服气”等词语来领悟人物的心理和动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和表演中懂得了“只有敢于和高手比,才会有进步”。教师通过多次朗读表演把语文课堂演绎得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让学生在愉快的角色扮演中轻松理解并体验了“得意、难为情和不服气”等词语的意思,从而深入理解、感悟、体验文本的内涵。

五、创造想象,升华情感体验

教师要想将学生的各种潜能诸如想象力、创造力等充分挖掘出来,使之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就要创造性地将教材激活,使之恢复活性与灵性。一位教师执教《爱如茉莉》一课结尾时让学生做总结:“读完全文,你觉得爱除了像茉莉一样洁白、纯净,给人以淡淡的清香般的温馨,爱还是什么?”学生们纷纷举起手:生1:爱是热乎乎的饺子,暖暖的,很贴心。生2:爱如康乃馨,祥和而温馨。生3:爱如月光,给人光明而不耀眼。

师总结:爱如咖啡,有苦也有甜……

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旦被打开,就像开闸的水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让听课的教师都为之惊叹!学生们的感受通过语言在水到渠成之际被外化出来,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如此自然,如此完美。

丰富语文情感,打造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新课改后,社会和学校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针对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应用情感教学不仅能缓和师生关系,更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情感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实际价值,现针对情感教学的实际方法策略,提出几点个人意见。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初中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严重的青春期,课堂教学效率普遍较低,师生关系极易紧张。在初中课堂开展情感教学,教师可以帮助缓和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语文教学本身注重语言交流等方面的训练,通过情感教学,增加交流机会,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语言知识的学习。通过情感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探讨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情感教学,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提高能力。下面是我根据近期的教学情况,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几点建议。

1.教师调动激情,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整节课的灵魂导向。要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教师首先要充满激情。例如,在学习鲁迅的《风筝》时,教师要做的不只是简单地论述文章的写作手法,描写特点,而是要通过饱含激情的讲述,吸引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讲述鲁迅发现弟弟玩风筝时的心理、神情、动作的描述,要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创设生动情境,深化学生情感

在课堂中运用情感教学,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生动描绘。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生动的情景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现实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大意。然后在讲述课文时,在课堂上播放了法语歌《思念你》中的一小段,学生瞬间就被这种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了,然后我就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语言的认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课文中小主人公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学生也很配合,在整个过程中,都被文章所描述的故事所吸引。在完成了整篇文章的讲述后,我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时期,描述的是什么事件吗?”这时有位同学举手回答说:“是二战时候,德国攻入法国境内,占领小镇,德国禁止小镇学习法语。”听到他的回答,我忽然发现自己小看了自己的学生,并暗自决定日后一定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我就顺着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要禁止学习法语呢?大家能想出原因吗?”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德国人不会法语,怕法国人暗地里发动反叛;有的说就像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德国想实现统一等等,最后我说,“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不会汉语,那么中华民族的文明,还存在吗?”大家先愣了一下,接着就小声地讨论起来,我没有打扰,并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大家写下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更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伟大和深刻内涵,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语言、对汉语一定会更加重视,对语文的学习也会更加的认真。

3.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情感

情感教学不只是针对教学内容,也包括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教学工具等各个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一些阅读类课文中,像《月球上的足迹》这一节,我就让学生分组自己学习,每组讲述一个部分,大家听课、评分,得分最高的有神秘奖励(小组成员每人1支棒棒糖)。在讲课时,从“土星5号”登陆月球到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踏上月球,学生们讲述细致、认真,让我这个做教师的都感到汗颜。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航天工业知识,更是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经历。

情感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还会激发学生对语言、交流的兴趣。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缓和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情感教学的方法策略,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改善情感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杨玉平.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3(8).

[2]王松.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J].读写算,2010(13).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指的是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 实现“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 发展智力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适时地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说写需“情动”才能“辞发”, 学生的听读也要“披文”才能“入情”。由此可见, 无论哪一种语文活动, 其中心都是一个“情”字。这“情”的一头连着的是语文教育, 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听说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听读必须从“披文”出发, 剖析语言文字,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准确地掌握作者“为情造文”的真谛。写也必须从“披文”出发, 酝酿文章话段的情感, 驾驭语言文字, 准确地表情达意。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要求, 而“情”的另一头连着的是思想教育, 因为情感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 那些在课堂之外直接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知、情、意、行现象, 实际上也反映了学生感受真、善、美的情感, 也管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的内涵, 因此, 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经过反复多次的积累和总结, 便推出了这个以情感为中介的语文教学框架, 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抓住了感情中介这“一举”便可获文、道之“两得”。那种架空了情感的支离破碎式的析文, 或者是脱离了情感的苍白说道, 同样都是违反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规律的。

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情感就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使他们形成新的联系而迸发智慧的火花。”这就正好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言喻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1.可发挥师生关系的纽带作用。

素质教育的教学观, 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 平等与互相尊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且是情感的交流。我们提倡要把全部的爱给予学生, 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 以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 以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教学技巧, 去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由学生对教师深厚的感情, 迁移到对所授课程强烈的兴趣爱好, 并对知识更易接受, 乐于学好。

2.可营造班级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之中, 个体可以影响集体, 集体也可影响个体。如果在班集体中悉心去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集体感化力量, 促使全体学生勤奋进取。这样, 就可以在群体教学中收到接近个别教学的效果, 为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创造条件。

3.可创设师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

教师如若完全以“教育者”自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是断然不能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 只有通过自己恰到好处的教学有声语和态势语, 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亲切、关怀、信任、尊重、鼓励、期待的情感信息,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和学生教学相连, 相互促进, 尤其突出的是让学生能在精神上得到支持, 在感情上得到满足,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 提高开发智能的效率。

二.情感教育的操作方法

1.巧设悬念激发。

悬念, 就是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牵挂。它能挑起学生的好奇心, 以巨大的诱惑力, 激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 捧着一篇无标点符号的文章, 一口气不停顿地读, 读得上气不接下气。在场的同学都很惊异于于老师这种超乎常规的作法, 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悬念。有些同学看到老师读得太累了, 便叫老师停—停, 于老师说:“不能停啊, 作者没用标点符号, 怎么能停呢!应忠于作者的原意呀!”同学们这才醒悟过来, 老师分明在教育我们写作文时不能在小小的标点符号上偷懒, 那个作者 (班上的—名同学) 也恍然大悟。经过这种巧设悬念的情感激发, 这个学生很快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习作上的标点符号的运用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2.动情晓理导行。

上一篇:小学习作教学的革命下一篇:另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