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2024-09-11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挖掘教学亮点,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亮点,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烦琐、说教的现象,使其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而兴趣又是情感的煽情激发产生的,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煽情导入是这一节课必不可缺少的。对于情感导入,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去探究,产生的求知欲望就十分强烈。一般来说,煽情导入,因材因人而异,可以一个故事、笑话、情景、几个问题、一则新闻等作为导语,或开门见山,或破题导入,或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兴趣。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感悟课文,而是先播放课件《忏悔录》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十分孝敬的儿子辛苦在外,最大的愿望是让体弱多病的父亲过上幸福的日子,但结果却让父亲连吐了七口血,为什么呢?原来他为了更多更快地赚钱,竟然去偷车,结果身陷囹圄。最后儿子叹出了一句话:“不义之财再多,得不到亲情的怜惜;再多的钱,都比不上能依偎在亲人身边相守的日子。”看了这个画面,同学们感慨万分,唏嘘嗟叹,入情入境。我又趁势动情谈起我父亲早年为我姐弟三人的读书东奔西忙,压弯了脊背的情景,当我吟起《老父亲》“……假如生命能有轮回,就让我给你捶捶不再挺拔”,情绪激动,潸然泪下,此情此刻,学生们深深感动,有的低声抽泣。然后我抓住情感流露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与亲人相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许多同学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情感真挚,不用说学生很快地将情感融入新课文角色之中。

二、纵横比较,启发学生省悟,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昂首前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致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慎独能力,使学生自省自悟,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汲取各种高雅优质的养料,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产生正面的核心价值,自我提升品德修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发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纵横比较,触类旁通,发散拓展,或结合社会现实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思省悟,理解文章揭示的社会本质或底蕴。

例如,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忍不拔、身残志坚的精神品格,我引用媒体报道的两个社会现实事例与海伦·凯勒形成正反比较:一位是因车祸被截肢的女孩,以顽强的意志,自学完成高中学业,考上北京大学;另一位是躯体健全,大学成绩优异,甚至因种种奖励而被免试留校的学生,别人忙于写毕业论文,忙于找工作,他却闲了下来,在无聊的时间里尝试赌钱,结果债台高筑,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埋葬了花样年华。通过正反对比,学生陷入深思——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从而对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精神由衷敬意,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三、创设探究氛围,注重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其实,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探究性,也是师生共同质疑探索的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低年级学生发言越热烈,高年级的学生发言越少越沉闷。这种现象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违背。因此,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双向交流,或生生互动,各抒己见的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优生更能发挥特长优势,后进生不会因观点错误而受到冷嘲热讽产生“恐惧”,每个学生切实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社戏》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含意,我先放映雷州乡村孩子看雷州戏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在看戏时,小朋友神情、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等,同学们顿时议论开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我”与小伙子们在鲁庄看戏的过程、心理活动以及偷豆时的心理,然后提问,大家是否看过戏、偷过豆吗?你的感受与“迅哥儿”有什么不同?请举手发言。生1:我看过雷州戏,与小伙伴偷挖农户的番薯与迅哥儿的情形基本一样;生2:我看过雷州戏,但我没有偷东西,只是我与弟弟缠着妈妈要买豆腐脑喝,结果给妈妈骂了一通,拧了耳朵。

……

同学们各抒己见,乡土气味浓郁,幼稚的脸上写满得意的情形,气氛十分活跃。在愉悦情境中,他们掌握了知识,理解了原文句子的含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利用名著典故诗词,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

一般来说,中外古典名著、典故、诗词、历史故事大多是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是各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外古典名著都是进步的思想、完美的艺术和感人趣味的故事的有机结合体,诸如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战争与和平》等;那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大都是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具有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揭示深奥哲理等作用,诸如我国的唐宋诗词、鲁迅的杂文、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俄罗斯高尔基诗歌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所教的课文出发,适当地外延,适时地选用一些中外名著、典故、诗词、名言警句等为沉闷的课堂增设亮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的人文画意,甚至补充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起到画龙点睛、温故知新的作用。

例如,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我适时讲了安徒生另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情绪高涨,上课的疲惫与沉闷一扫而光,同时又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爱”的教育,沐浴了一次“爱”的洗礼,享受了文学名著的魅力。讲胡适《我的母亲》,我引用《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的典故;讲《斑羚飞渡》,我引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名言“彩虹总在风雨后”……

可见,利用名著典故诗词教学,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可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涉猎课外书籍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构建了高效的课内外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为课堂教学创设亮点,需要我们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寻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亮点”,不囿于条条框框,人云亦云,或自我狂言狂妄,走入教学死胡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学习现代化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具备亮点教学的人文库存,注重学法创新,把握亮点教学的度和量,避免喧宾夺主,才能创设亮点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亮点”成为“亮点”,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就会水到渠成。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篇2

“五严”规定下的作文课堂教学呼唤高效,学生需要高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实现高效。尝试从做高素质的教师、做高效率的教师、做高智慧的教师这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作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有话不会表达,不乐于表达,和学校教育出现了分离的现象。如果要求学生两节课时间完成一篇三四百字的作文,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构建作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后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五严”规定下的课堂没有时间让学生课后“补”,课堂呼唤高效,学生需要高效,关键在于教师实现高效。

六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1、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必须有目的地预习

注意力稳定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周期性起伏变化,通俗讲就是如果课堂上课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不到20分钟。

因此,要成为学霸,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有目的地提前预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带着问题听讲。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不预习,要么稀里糊涂预习,虽然瞪大眼睛听讲,最后只能自证智商确实存在差异!

课堂听重点太重要了,特别是对于N多年没踏入课堂的人来讲,集中精神听讲基本不可能,时不时就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立难安,尽管大多数时候在开小差,但我对上课内容吸收非常高效,这归功于有目的的预习,带着问题听课,一旦老师讲解到问题内容,自然就全神贯注!

2、记忆衰退理论:必须及时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上面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复习非常重要,但实验又证实,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也非常重要,并非复习就有效果,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就会事半功倍!

什么才是最佳的时间节点?

实验给出的建议是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很难再遗忘。

但对于较为繁重的学习,这近乎不太可能,自考君个人的实践是:即时复述很关键(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12小时或睡前温习很重要(最好是通过题目巩固),1天后、2天后、8天后三次复习,效果通常就已经非常不错。

3、记忆编码理论:必须动手构建知识树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记忆效果取决于信息编码方式,“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

加工深度很难衡量、定义,因时而异,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而建立知识树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树形结构把知识串联、和组织!

以年初的考试学习为例,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课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

构建“和实”高效课堂 篇3

一、课改初期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近年来,校领导班子多次参加了全国名校长论坛、先进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先后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各地名校参观学习,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深的感悟,认识到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学校先后组织学校中层和骨干教师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先进学校观摩学习,通过参观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达成了共识,初步形成了“学案导学、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导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

二、“学案导学、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贯穿一条主线,抓好两大载体,运行五大板块,规范五项标准,掌握五大原则。一条主线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两大载体:一是教师制定好学案,二是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小组;五大板块是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五大板块组成,即:

创景导入 认定目标——自主探究 小组互动——课堂交流 质疑释疑——回扣目标 训练巩固——点拨归纳 检测升华

掌握五大原则:点拨释疑为主导,自主学习是主体,小组互助是关键,展示交流是平台,能力提升是根本。

现在,我校“学案导学、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已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四种模式,即“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教学模式。全体教师已能熟练运用四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并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加强合作,根据课型和学科特点,求同存异,力求著有实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课堂教学的一大载体是“学案”,每学科的学案都通过教师“超周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同使用”的五个环节完成,学案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预习导学,课堂研讨,拓展延伸等环节。学案的优点在于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使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广度、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收获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调整了教学关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生动起来,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帮互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大多数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学生学会了怎样向别人学习,也学会了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通过互帮互学,从中收获了成功与快乐。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篇4

一、激趣导入

新课程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并对教师的指导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自然体现其必不可缺的指导性。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用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先问学生:大家都喜欢什么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身处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自然是感兴趣的, 于是各抒己见。话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有关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上, 自然地过渡到《氓》的教学上。

二、重视朗读

学习任何一首诗歌都离不开朗读, 新课标提到: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 让学生朗读这首表现爱情生活的经典之作也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情, 感受画意。在教学《氓》时, 笔者先让学生朗读诗歌, 《氓》是一首爱情的悲歌, 在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读出爱情不在时的凄怆, 再用坚决的口气读出女主人公清醒后的决绝。通过朗读, 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省时节力

教学是教师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 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优的教学效果,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时间就是效率, 抓紧时间, 用好时间,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在这一教学环节, 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大家想不想自己也做回导演把这个爱情悲剧拍成影视作品?在拍影视作品前, 先让我们做回编剧, 把这首诗歌改写成现代文的剧本呢?”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完成此项教学任务, 当各组学生完成改写后再互相展示, 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 学生分组高效地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改写。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 保证了课堂的高效, 又在合作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高效学习能力。

四、合作互动

在完成上个课堂活动后, 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导演, 你想要把哪些画面呈现给观众看?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全诗内容的一个全面的学习过程。首先,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当这个问题抛出后, 笔者就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准备将什么样画面呈现给观众看。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 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文中的注释、相关资料及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谈谈自己准备呈现怎样的情景。在学生的精诚合作下, 讨论出这样几个情景可以当做拍摄的重点: (1) 恋爱、结婚的情景; (2) 婚变的场景; (3) 决绝的情景。

五、互文建构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 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当《氓》这部影视作品播出后, 你作为观众, 看完这部作品的感受是什么?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爱情悲剧的产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感受好谈, 探究爱情悲剧产生原因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由联想”建构一个“多元意义”的空间, 通过互文本的建构, 在相互参照中对《氓》进行深入的解读。互文性又称“文本互设”, 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这一观点指出“读者的阅读的过程, 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他不仅与特定文本中不同的不同互文本相认同, 而且还必须被化简为零, 被置于一种哑然失语的危急时刻……然后, 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 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 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所以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爱情悲剧的产生?”时, 同时提供了几种有关爱情悲剧产生原因的说法: (1) 士之变心说; (2) 年老色衰说; (3) 伦理道德说; (4) 社会制度说。

在讨论探究中学生各有立场, 更多的学生赞同“士之变心说”和“年老色衰说”。学生从男性看待女性容颜变化的视角分析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这个问题的设置,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分析和评价前人观点的同时, 有的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出发, 阐发了更鲜活、更有个性的理解。

联系诗中的女主人一味迁就、顺从, 仅有迁就、顺从, 仅有果断、刚烈都不能避免感情或婚姻上的悲剧。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怎样才算真正具备了爱的能力?在这里, 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当代诗歌《致橡树》, 通过对比阅读, 让学生进一步将认知走向深入。诗人舒婷在诗中深刻吟唱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当回头再审视《氓》的爱情悲剧, 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时, 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场婚姻悲剧的社会、性别甚至性格根源。通过互文建构, 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 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12 (4) .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篇5

莲峰镇中心校——杨丹平

内容摘要:构建高效课堂要做好:

一、高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二、备的策略

三、教的策略

四、学的策略

五、思的策略

关键词: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一、高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新语词大词典》对高效的解释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中国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具体讲

1、要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师生所付最少的劳动,靠提高课堂40分钟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

2、要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二、备的策略

在我们常态的班级授课中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得以最优化的落实,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重要的前提,对课堂教学进行中的诸要素以及之间的关系要了然于胸,并做精细化处理。具体讲涉及四要素:学生、教材、媒介、教师。所以课前的准备主要是四备:

1、备学生。首先,要对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的情况搞清楚。其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得到根本性落实、在促进本课知识与技能落实上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有意义,而不是被动机械性掌握,是否具备相关的学习方法,若没有是否授予;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有一个先期的预设,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始终具备积极的情感。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根本性指标。

2、备(背)教材。首先,要站在单元、整章、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备课,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其次、指对于课堂教学要呈现材料的掌握应该很熟练,达到脱稿的水准,这样在巡视、指导,精讲时才会干净利落,不出现拖泥带水的低效现象。这样做 的目的是利于学生学会,落实好知识与技能。

3、备媒介。媒介在课堂教学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运用得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节凑,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事物的本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媒介包括:

1、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模型、实物、提纲等,2、投影视觉辅助如电脑多媒体技术等;3听觉辅助如录音机;

4、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

4、备教师。备教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应该把备学生、备教材、备媒介中考虑到的问题进行思想上的融合。在实践上,要考虑在课堂教学实际的进行中,教师自己的摆位问题,即课堂教学40分钟自己以什么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是讲授者、指导者、组织者等等要有一个先期的考虑,其次、如果条件准许,可以问问经验丰富者的处理办法,还应该看看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的杂志、书籍,是怎样进行的,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总之,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对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与预设保证.三、教的策略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最优化,教只是落实的一方面。那么在教的方面怎样实现课前准备的预设,并创造性的发挥呢?教育心理学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是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于目前学校教学一般是按照年龄分班的班级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习成绩=f(动机-即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的动机水平)+IQ(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只要做好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搞清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并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线展开教学即可。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讲述道理、勤于鼓动

讲述道理就是指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意图、想法及时充分展示给学生,把对学生的要求讲清楚,全班学生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合拍的参与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道理时还应及时讲出所学知识的意思,让学生感兴趣,鼓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且在教学进行中要尽量少指责、少批评;多肯定、多赞许。尽量用生活化语言,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成效的教育,一

般包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好胜心,以及获取成功的方法,2)设置榜样、给与方法

教学中要适时地给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要明确而具体,而且榜样的设置要具备摘“桃子”的效果,学习他(她)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通常可以选择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分子或进步明显的同学,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如教学中让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的同学总结自己的成功方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交流。这样做,一则这位同学会找到成功感和幸福感,自信心倍增,而对大多数学生则起到唤醒和激发的作用,也会沿着好的学习方法试一试。

3)适时变化、新颖别致

在教材内容不断向学生呈现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变化呈现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颖别致之感,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教学中语言的幽默动听、语调的高低起伏、字体的大小变化、图片的适时插入、多媒体媒介的应用等等。

4)适当竞赛、合理考试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学生能够在竞

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合理的测验和分数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熟记课文比赛、计算速度比赛等。

2、按学生思维展开教学策略

1)搞清楚原有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强调在备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弄清他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2)设计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搞清原有认知结构后,在正式有意义学习任务开始之前,应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导入新课。如在给儿童讲“鲸”以前,先通过对“人”“马”“牛”等动物特点的归纳,使其懂得什么是“哺乳动物”及其特征。当正式讲到“鲸不是鱼”这一知识的时候,儿童们理解“鲸” 的“悟性”就特别高。

3)教材的组织与呈现

每门学科都有一个分层次的概念和命题结构(命题结构——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这个结构顶端是一些包容性很大的抽象概念,结构中处于较低水平的是较为具体的概念。如我们现在常提的知识树(知识树——各门学科的辅助影像等资料)。从关于学科和认知结构的假设出发,教材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组织方式一样,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应遵循不断分化策略和综合贯通策略:

不断分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对知识进行由一般到个别的纵向组织,类似于循序渐进,相当于学生自己对学习材料的自学、尝试探索或学生讨论。

综合贯通就是从横的方面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消除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与混乱,以促使学生的学习融会贯通。综合贯通的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将前后出现的连贯观念表面上或实质上不一致的地方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学生在自学、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共性的疑问,此时,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

4)运用媒介促进学生思维深刻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们提到合理使用媒介,有很多好处,其中一项是增强课堂教学密度,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劳累和无效的劳动,其实这样的结果是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多了,学生对于学习材料的本质属性认识更深刻了,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数学课堂教学采用几何画板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生成过程,集合图形的拆解过程,使学生的学、看、听、练真正达到完美的结合,并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将起到积极作用,5)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一条主线,那么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然,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材料深刻的思维过程都可以视为创造性思维;一种是狭义的,课堂进行中师生关系平等、民主,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考充分、思维富有节奏,才思敏捷、创新思维得以激发,课堂充满了创造性,教师因善于发现和利用这种创造性而使课堂教学处在良性的循环的状态,自己萌生出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功感,这是教学的一种最佳境界,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而课堂结束时思考还远未结束,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教师的声望得以有效提升,关键是学生也会因此信心

倍生,家长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

6)实例分析。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的基本操做方式很好的体现了以上策略:

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疑阶段解决。

答疑:立足于由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约需十分钟完成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自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

这里定向相当于先行组织者,而自学、讨论相当于不断分化,答疑、自测、自结相当于综合贯通。

3、营造和谐氛围,创设有效教学环境策略

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1)创设学生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课堂心理环境。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时要提出问题问学生,有时学生也会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一部分学生惧怕回答,或部分人不愿回答,课堂的参与率就不会高,课堂也不会精彩,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牵制,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就不会高涨,教与学的效果固然不会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能创设出一种让学生不怕讲错、不怕说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敢问、敢答、爱问、善问、乐问。当然,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创设出来的,这与教师的个人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

罗杰斯曾经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那么,教师如何做,就能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能不惧怕呢?

(1)尊重学生个体,给予充分信任。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

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否积极地学习,与教师对他的信任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假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一位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地回答“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时,应对这位学生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并说“没关系,大声地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就这样简单的一句信任的话语,他也行就会成功。从此,他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的几率就会高了。他的举动还会带动全班所有类似他的同学。故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要努力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不惧怕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做到教学有效、高效。

(2)融入情感,拉近距离,激发热情。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变量。经验表明,教师上课时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这种情感还能使教师在无形之中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有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轻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改变身份和学生交谈,把真诚的话语和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为有效教学打下伏笔。

有了上述两点,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得以顺利建立起来。现代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不是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这种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才能积极有效,才能形成团结合作、支持的良好情绪氛围,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指通过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何,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寓于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都属于教学艺术应用范畴。

(1)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第一,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第二,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第三,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第四,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

(2)课堂的调控艺术

课堂调控,就教学内容而言,一堂课有难有易,有深有浅。如何调控,就得讲究难易相同,深浅适度,快慢得当。

课堂调控,就教学情感而言,一堂课有浓有淡,有起有伏。讲课时要调控情感节奏,或热烈,或冷静,或愉悦,或悲愤,或悠闲,或紧张。在感情倾注上要起伏交替,浓淡相间。教学的高潮部分,感情倾注宜浓一点,其它部分,感情倾注则可谈一点。

课堂调控,就课堂结构而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边活动调控时间有长有短,程序有先有后,节奏有松有紧。整堂课得讲究动静交替,讲练结合,手脑并用。

课堂调控,就教学语言而言,要根据学生听课的心理和启发讲解的需要来调控,做到快慢交替,急缓相间,断续得当,强弱有度,使学生思维时刻保持竞技状态,以取得听课的高效益。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地进行课堂调控,能使教学节奏分明,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反之,思维呆滞,注意力分散,令人昏昏欲睡。

(3)课堂导课的艺术

一堂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要扣人心弦;“主弦律”要引人入胜;“终曲”要余音回绕。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前必须要精心设计,授课时要审时度势,要在开篇引导,课堂中指导,收尾诱导上狠下苦功。

(4)课堂教学风格的艺术

教师的人格、品格、师德是影响和制约教师教学风格的

决定因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浓重与丰富,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因素。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风格。教学语言的精练、精确、精妙,语速的快慢都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广大教师要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氛围,只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四导”、“五让”,即教师诱导、引导、疏导、指导,让学生读书,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议重点、难点,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让学生找答案。尽可能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和动口、动脑、动手、动情。

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营造全班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每个班都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参与课堂的情况,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可以这样说,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东西,这节课就不能说是有效的教学。

学困生固然也有自尊心,也有荣誉感。在教学中,我们

可以利用他们的表演、组织、唱歌、绘画等方面特长,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他们对学习渐渐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班学生的有效互动,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我们不强求统一,但我们要强调创新、有效、高效;强调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总之,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活或唤醒学生思维活动的“起搏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广大教师要努力为课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培养出学生敏捷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4、如何做好“师生互动”策略

以往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就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这样一节课下来并不能学到(记住)太多的东西。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对课堂教学产生厌倦,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甚至逃课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心。

(1)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绝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动“或学生被动的动”,而要通过教师对学生深入地了解,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来展开互动。例如在讲授多边形内角和时,可以首先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三角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来猜想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进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了师生互动。

(2)积极创设情境,使师生互动更具活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上课伊始便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同时使每个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课堂营造出开放的教学情境和民主宽松的思维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敢于挑战权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师生互动更具活力。

(3)遵循民主平等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增强师生互动。

互动教学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利益基础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有着其独特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由于每个学生存在差异,同一个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以防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严厉的形象,要运用恰当的表情和语言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肯定。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就可以打动学生内心,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只有尊重学生,便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进而才能真正地与学生走到一起,促进师生间有效互动。

(4)、教师应搞好课堂上的“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内相互讨论、交流,让他们灵感的火花相互碰撞。作为学生在过去总是扮演一个记录员的角色,现在新课程观念要求把这种被动行为变为主动。我们在每节课可以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分组讨论本节课所学知识。

(5)达成共识

教师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就要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就有利于我们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当前师生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教师自身对积极情感支持作用的重视不够和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曾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希望老师多笑,多与我们交流。”教师要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通过以情感情,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境。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其中的师生互动更是如此。为探寻理想的课堂师生互动状态,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践履,不断反思。

综上所述,按照学生的思维来展开教学,实质上是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保证知识与技能的落实是在学生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一教学策略,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即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发

生兴趣。学习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动机,所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果。

四、学的策略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最优化,学是落实的另一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一面,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那么在学的方面怎样实现课前准备的预设,并创造性的发挥呢?诚如上文提到的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的认知结构),教是在动机和认知结构方面,所以学也不能离开,因为教起到导向和引领的作用,所以应该给学生搭设利于其调动内外学习动机,促使思维能力充分发展的平台以及授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元认知(元认知-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策略。

1、让学生进行充分尝试探索

探索是在当下使课堂教学高效的一个主要发展的趋势,讲少练多,在课堂上多以学生的尝试探索,学生自学为主,在自学的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这如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要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数学、常识课教学运用“四个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看一看(学生看例题)、做一做(放例题,做习题)、议一议(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练一练(当堂完成作业)。

语文教学采用“几个比”的教学模式:即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3个主要环节,改为“几个比”,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每一次“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

2、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反馈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会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所以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学生的吸收、消化是否高效进行小卷(作业)测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结果给以及时反馈等。

3、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家长应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等方法,了解孩子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某些功课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一直都不喜欢。这样,就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兴趣发展的趋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的欲望。需要越强烈,兴趣就越浓。反之,兴趣越浓,需要就越强烈。而动机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激发求知欲的需要,从而产生满足求知的动机。因此,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小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使学习变成自觉、强烈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对于某些内容比较枯燥无味的科目,要讲清楚学习本科的重要意义,教育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使个人的学习兴趣服从祖国的需要。

第三,针对小学生兴趣的特点,设法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兴趣逐步趋于稳定。小学生学习兴趣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很难维持稳定,他们的兴趣容易受教师的影响。例如:某个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骤然下降。

二是兴趣容易广泛,但难于集中。小学生往往什么都想学,样样都感兴趣。他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缺乏一个中心的兴趣。

三是容易产生偏科思想,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要全面

发展的重要性,很容易受一时的喜爱而偏科。

四和教材的难度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们感到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作业负担又不重,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他们觉得教材内容难于理解,作业过多过深,他们感到负担重,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

小学生这些兴趣特点同他们的情绪发展不稳定有关,事实上,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绪在学习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要让他们的学习情绪经常保持饱满、积极、稳定。这样,才能使他们兴趣高涨、强烈、持久。

第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

1.增强学习科目的吸引力,可以举办一些学科知识的小型展览,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及成果展览等;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讲课要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

3.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4.给儿童讲清楚参加该项活动的意义,要让他们亲自动手,通过他们自己积极活动,看到自己活动的成果,通过实

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有效能的兴趣;

5.组织小学生参观、访问,使他们明白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6.经常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学习兴趣的故事,不断鼓励和表彰学生的好学精神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要做好一切,兴趣最主要。

4、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教学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近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所以对于通用的学习策略学生是应该掌握的,如阅读策略:精读策略、泛读策略、快速阅读;记忆策略:目的明确策略、积极思考策略、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策略、超额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如确认问题、确定目标、预期结果与行动、反思和评价(其实是如何思维的方法)。

5、自学后要适当运用元认知

在自学时应该鼓励学生对于自学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地方给以反思,在课堂尝试、探索过程中所遇沟坎、麻烦,使思维受阻,而导致阻碍思维能力提高产生困难的原因;导致自己课堂上心情愉悦,受到老师同学赞同的表现是什么?找出规律,从而使自己的自学达到最优化。其实对学生而言就是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学习后再想一想,冷静反思,会利于加强知识深化、内化。如题目做错了,应该及时回忆当时做题的思考过程,找出在概念理解上产生的错误原因是什么?在知识的掌握上有什么不足,以及在思想方法上有什么问题,找出避免这种失误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善于反思,从而“吃一堑、长一智”。

总之学生多尝试探索和学习策略之间是相辅相承、彼此促进的关系,一般教师知道一些,如预习、听讲、复习、小结等,但是大都不全面,随着心理学对于学习策略研究深入,教师必须对于以上学习策略有个系统的认识,并且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加以应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达到高效率,当然,以上学习通用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给予学生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实践分散零星教给,例如,《辛丑条约》内容为:①要清政府赔款;②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③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④划分租界,建领事馆。可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来帮助记忆)。也可以结合教师本人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体系,教给学生时有自己的特色!

五、思的策略

人的思维活动中常有一些感受和潜在的想法,思维者自己也捉摸不定,反省认知能使这类思维延伸、加深、拓宽、明确化。包括三方面。

1、教师,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应该对自己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高效有基本的判断,想想哪些做法是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愉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高效,哪些做法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加以总结会很好的完善发展我们教的策略。要坚持写反思日记。

2、对于学生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成果(学生的成果如数学表现为一题多解)该加以提炼。也应与其他教师的比对看自己的教学与之还有多少差距。

3、把以上反思的结果应用到下一节的常态课堂教学的备课之中。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导致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备、教、学、思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不过,四种策略的核心是学的策略、如果说课前的备和课后的思是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服务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中教也是为学服务的,因为学是主体进行尝试、探索、自学,教是主导,起到疏引、组织的作用,所以落脚点是学。四策略巧妙的融合为一体时便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即

1、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师生互动劳动,靠提高课堂40分钟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

益的最好;

2、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2012年5月

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具体的讲: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一种收获,一种结果。技能则是知识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指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是一个人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

与内在反应倾向,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

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高效;主导;主导;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鉴于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创建高效课堂”的要求,开展创建高效课堂活动。但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它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它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教和学的方式为中介,以扎实有效的过程为基础,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以科学的组织为保障。

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在对话中建构知识,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差异中增长知识,在激励中拓展知识,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全面、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具体的活动与检测办法,能充分体现一个目标一个活动,一个活动一个检测的实施策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教学内容优化。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把握适当的深度,广度,难度,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入教材和讲授中,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点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安排能做到有充化,纵有序列,横有联系,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顺序性,又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容量适度,对知识量、能力训练量整体把握准确,落实双基,培养能力,保证课堂低耗高效。

讲课精炼有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5-10分钟之内,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学习方式革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采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能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实践“自学——引导”式教学模式。实施先学后教策略,通过设置自学任务,讓学生结合自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感知教材,梳理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引导或拓展讲解,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知识,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实践“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实施问题策略,把学习内容转化为系列性的学习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使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

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活动教学策略,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实践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知识的研究历程,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感受知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探究的教学方式。

探索“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情景教学策略,把教材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范例,围绕教材的核心知识,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设计贴近现实社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结合教材范例自主尝试学习,使情景活动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知识和感受研究方法的过程,逐步形成在情景中活动、在情景中体验的教学方式。

主体地位彰显。能更多地赋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能给所有学生创造恰当的展示机会,激发每位学生的创造力,能做到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能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各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作业与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功喜悦的学生达95%以上。

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的课堂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手做,动脑思”,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学,主动深入地思考,积极主动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进行激烈地争论和辩论,课堂上充满激情和热情。参考文献:

[1] 徐岩.语文课堂,师生携手行走于美丽之间[J]. 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2008年12期

[2] 倪学勤.如何让语文课堂情趣飞扬[J]. 教育科研论坛 2011年03期

[3] 乔春梅.诗意——来自语文课堂的呼唤[J]. 教育艺术 2006年10期

[4] 陈明海.构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年02期

[5] 黄鸽.让“人”字在语文课上大写[J]. 今日教育 2007年09期

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篇7

一、加强学习,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新课改的根本指向、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对新课程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摆脱陈旧的教学方式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另外,教师还要转变角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要从“台前”走向“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英语课堂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才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语言技能,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前、课中、课后都是有力“抓手”

高效课堂不是狭义的课内45分钟,而是由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策划,课中进行科学严密的组织实施和课后耐心辅导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课前三备。

1.备课标、备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学习并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只要教师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

3.备教学方案。

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设计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提供平台;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二)课中。

课堂45分钟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达到高效率这一标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面向全体学生。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学应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理解和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英语课堂必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有效地组织教学。

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流畅。

3.实现课堂信息化。

信息多媒体技术引入英语课堂,能够把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知识内容的传输量也大为增加。

4.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高效进行的保障。课堂上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态度和蔼热情,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欣赏的感觉。通过赏识、鼓励性语言及诚恳的态度,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思考、回答问题,为学生高效学习搭建平台。

(三)课后。

课后既是对课堂的延续,又是课堂的有益补充。

1.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

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查找他们在知识上的缺陷和漏洞。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可以利用课后训练巩固新知,确保课堂高效。

2.建立自主管理的学习小组。

建立自主管理的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保障。首先,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其次,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应进行认真观察和积极引导,为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有效学习提供帮助指导。只有合理利用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管理,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才能为其优质高效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3.转化后进生。

缺乏信心、胆怯、意志不坚强、缺乏兴趣往往是学生英语课中实施自主学习的障碍,尤其是缺乏信心。教师的关爱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因此,课后要多与学生交心,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篇8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先感后学

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实践, 创设情境,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的参与性被调动起来, 在感受情境中提出问题, 在与同学的互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把权力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时间是学生的时间。如何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重教不重学转化成重学不重教,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在互动中使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要把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角色的转变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提供了平台。教师应关注、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取长补短,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改变教学方法, 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要变传统的“讲、练、评”为“练、评、讲”。课堂要从学生的练习开始, 然后学生互评, 学生自己能讲明白的让学生讲, 学生弄不明白的共性问题由教师讲。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课堂上也是如此。为了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出色, 学生在练习时会更认真、更仔细, 关注度更高。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自学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学生在互评中会发现问题, 发现了问题就会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巨大。

四、改进作业批改方法, 更好地了解学生

无论是学生的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 教师只有一一批改, 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作业完成的实际情况, 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作业, 同时更利于问题的解决。

五、课后反思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篇9

一、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 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踊跃点评, 声音洪亮, 简洁明了, 拓展提升, 达到学习目标, 实现育人. 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中学习、展示中学习、质疑中学习, 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求知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名学生, 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 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及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学生才是真正的实践者和收获者. 通过高效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合作交际能力, 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现在社会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正是高校课堂意义之所在.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应如何做

(一) 作为青年教师都乐于走入课堂教学改革的前列, 只是主观意愿还不够, 身处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反思, 做个终身学习者. 教师成长需要 :经验 + 反思 +学习 + 反思. 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地反思, 反思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 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是教师提升自我的必经之路. 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 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更要对专业知识做系统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熟练运用和整合教材, 实现高效.

(二) 教师在业务娴熟的同时, 一定要熟悉课程标准 ,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说明、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集体备课制定出一份适用、操作性强的学案, 导学案是高效学习的路线图, 一份学案的质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 应科学、准确、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学习目标. 因为学习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 随时会有突发事件,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驾驭课堂, 随时对教学目标做出适当调整, 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 使其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高效. 其次, 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明确自学要求:1明确自学内容;2明确学习目标;3明确学习时间;4明确自学方法;5自学后的要求;6自学反思与反馈疑难点.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深入, 课上展示点评更到位, 需要做好课前小组长培训.

(三) 精心设计, 突破重难点.精心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高效就是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所以, 对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和练习题都要精心准备、仔细琢磨, 板书设计、变式练习、时间的把握、学情的掌握, 做到把握要点, 化解难点;强化基础, 适时点拨;温故知新, 深入拓展, 实现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数学课堂容易使学生枯燥单调, 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语言要富有幽默感, 这需要教师自己全身心投入课堂中, 进入角色, 通过眼神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 及时引导, 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亲其师信其道. 老师们可以发现, 一个科代表和老师经常接触, 即使他不喜欢你这科, 课上还会很努力地学习, 状态很好, 所以老师在做好自身的前提下有必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好朋友, 真心实意地走近学生, 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 和蔼地亲近学生, 用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 深入地了解学生, 以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 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师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恰当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持久高效.

摘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高效”尤为重要.高效课堂, 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 顾名思义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 完成学习任务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的准则, 因此高效课堂是每位老师的永恒追求.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篇10

1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保证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

1.1 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一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讲解, 而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学生很少就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只是一味地叙述、灌输, 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很少运用激励性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根本谈不上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引导者”, 采用启发式教育,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当地的特色设计问题, 将学生引导到设计好的路线以获取知识。但是, 这种方法虽然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但在此过程中, 学生仅仅只是参与者, 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 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以学案的形式上课, 教师在学案中标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点框架, 在知识点框架中通常以填空的形式点明本节要掌握的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下又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教师给的预设提纲预习新课内容, 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以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完成一部分内容, 并派小组发言人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课堂小组教学中做到了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既要提供学生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 还要在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重点内容的讲解, 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教学,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软件基础。即使教师做足了课前的充分准备, 但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同样不会被学生认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漂亮的板书, 幽默风趣的语言, 严密的逻辑分析, 即“语言”“板书”“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修养。如果教师具备了这三点, 学生才会欣赏你, 才会对你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软件基础。

1.3 有反思才能有提升

课后积极反思, 积累经验, 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教师每上完一节课, 都要及时思考这节课中, 哪些地方讲解得比较有特色, 哪些地方讲解得不够到位, 哪些地方耗费了较多的时间, 哪些地方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深入讲解和探讨, 学生在什么时候表现得比较活跃, 学生在什么时候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课后多多反思,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让自己不断进步。

其实, 如果想要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学反思不只是进行课后反思, 它应该涉及教学的每一个层面, 如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的讲解以及在教学中的闪光点, 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再反复实践,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工作中,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 要经常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教学心得, 多去听一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 看看他们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环节, 如何与学生探讨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 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2 构建高效课堂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1 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备课的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 三者缺一不可。兵法云: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备知识就是“知己”, 备学生就是“知彼”, 而备方法就是战术的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做到了认真备课, 钻研教材, 上课时教态沉稳, 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也没有获得学生的积极反馈。原因何在?我们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立足于自己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 而是照本宣科或只是参考现成的教学设计和教案, 没有二次加工。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从而造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低效性。

教师想要打造高效的课堂, 课前准备是关键。备课不只是简单的备教材, 还要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 我们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活动。具体来讲, 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初步预测哪些知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预习就能学会, 哪些知识比较难理解, 哪些知识在课堂讲解中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在有难度的知识点中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可以配备一些简短有趣的动画、视频, 在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的同时,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有所获,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现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只是追求好成绩, 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挖掘学生的潜力,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2.3 适当的训练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

课堂训练可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设置习题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设置练习题时, 应重“质”而不重“量”。想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构建出以能力训练为目标和以教师指导为手段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通常以学年为一组, 在集体备课时, 精选题目, 设置基础知识、能力提升和直击高考三个习题栏目,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而习题的设置又分成两大模块“当堂训练”和“课下巩固”。“当堂训练”的设置对于新课改的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习题的设置全都放在了课后, 以作业的形式留给了学生, 这样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训练目的, 但是对于成绩偏差的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做作业或者是只完成一部分的习题,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抄袭作业, 这样一来, 教师就不能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 “当堂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习题的设置可以分成简单、中等、偏难三个层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习题。容易的习题可以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到自信, 偏难的习题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当堂讲, 当堂练, 能够让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且加以指导。“课下巩固”是对课堂学习的更深入的学习。“导学”和“精讲”是基础, 而课后训练是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进一步的升华, 课下练习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不同的练习,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

2.4 学习习惯决定了学习高度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课前的导学案预习环节, 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弄清知识间的联系, 发现教材中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地听课。其次是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上要主动学习, 该听课时要认真听, 认真记笔记, 遇到不明白的问题, 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 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听课把握不住重点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再次, 课后的复习习惯, 有的学生觉得当堂课听懂了就不用复习, 可是时间一长, 就将知识点遗忘了。所以, 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 如此长期坚持, 教学效果必定是良好的。

3 小结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篇11

一、树立科学的教材观,大胆应用新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是针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的情况而编写的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教师借鉴和参考教科书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常常是比较统一的。但一些地区,一些班级的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水平,未必适合教师本人的教学处理风格,许多内容需要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想真正利用好教材,必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解读,领会教材所蕴含的精神,对教材的内容要融会贯通;大胆而合理使用教材进行深入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的实践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真正转变为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学习,真正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源于材教,而又高于教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加强教材的实用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开发和捕捉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避免课堂的机械化,程序化。从课程设计理念的角度看,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借以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特别是网络资源,发现教材内容新的价值,新的意义,充分利用国内、港台甚至国际的相关资源,改变过去仅仅围绕知识说教的模式。因此,我们教师用教材教,把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放到生活实践和产生时代、现代应用的大背景上去,充分开发挖掘出教材内容本身的现实意义和新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我们要讲究的是科学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本,指导学生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教材的活力实用性和扩大学生视野的功能。 转贴于 中国论文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 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四、开展课堂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是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二是“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三是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四是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复杂的任务。围绕课堂教学这一耳能熟详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效使用教材教学,而不是依着教材照本宣科,利用恰当得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永无休止地学习,使自己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课堂的趣味性不断得到体现。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篇12

关键词:构建,高效课堂,文本

高效课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时, 获得明显、全面协调的发展。高效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快乐为根本。在最短的时间里,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更多的方法,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其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这是我们追求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那么,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扎实备课, 抓住文本———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老师, 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进行教学, 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 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才能让学生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 潜心研读文本。在备课时, 不要急于动笔, 而要先放飞教师自己的思想, 明确从哪个角度着手备课, 不仅要关注教材, 更应关注学生的实际,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怎样使自己预设的学习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如果课堂中出现突发事件, 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方式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 进而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备课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老树的故事》一课时, 教师先反复研读文本,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小节, 但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设计出能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 激发学生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却需要老师深思熟虑。《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儿童诗, 通过学生从中了解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 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需要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如何读出节奏, 如何读出情感, 如何把握速度?这都需要教师在备课前仔细斟酌。在新课改所倡导的高效课堂建构模式下, 对于“设问导读”这一环节中, 如何预设一个能整体把握全是主要内容的问题, 是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满堂灌的问题, 零散的提问会割裂学生的思维, 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只会使人感到思维凌乱。因此, 在《老树的故事》备课前, 笔者预设了设问导读 (1) :“小朋友向老树爷爷提出了什么问题?”拓展延伸 (2) :“你想向老树爷爷提什么问题?”只有教师扎实备课, 学生才会抓住文本, 教师才会抓住学生, 做到有的放矢。

二、巧妙设计, 抓住学生———是高效课堂取得实效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和成长的复杂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 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 那对他来说, 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 都在竞争、都在开放, 这才是大好局面。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1. 巧妙设计导入, 引发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 他们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应该先声夺人, 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老树的故事》一课, 在设计导入时, 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 在伴着《春天的歌》的轻音乐声情并茂地讲述自编的故事, 在讲述时,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老树的简笔画:“在一块碧绿的草地上, 有一棵老树爷爷, 他长得枝繁叶茂, 密密层层, 他到底有多少岁了, 谁也不知道。有一天, 飞来了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儿对老树爷爷说:‘老树爷爷, 老树爷爷, 我们可以在你身上安家吗?’老树爷爷说:‘当然可以啊, 可爱的鸟儿们!’于是, 这棵老树成了鸟儿的乐园。”睁开眼睛看看吧!老师都忍不住把这棵老树画下来了。教师同时展示幻灯图片让学生感知画面, 学生之前的想象景物一下子跃然纸上, 此时教师点出课题《老树的故事》, 学生一下子产生了走进文本的欲望, 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这样设置悬念的导入, 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精心设问导读, 引领学生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由于受到教材范围及内容的限定, 在一堂课中, 教师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的问题其实并不太多, 一般都是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 或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的问题。教师满堂灌、一问到底的弊病只能将学生的思维割裂, 让教学的思路零散、无序。为了制造热闹的教学场面, 不考虑教学内容需要而生搬硬套, 只能导致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虽然有的教师设计了很好的问题, 但为急于走完教学流程, 往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而急于出示答案, 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被动局面。这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时, 笔者设置问题:“课文中的小朋友向老树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一问言简意核, 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文本。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畅所欲言, 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中, 使学生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因此, 教师一定要慎重设立课堂讨论的问题, 以准确的表达, 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 做到紧扣文本内容展开扎实有效的讨论。

三、适时点拨引导, 让课堂不断出彩———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一堂成功的课, 往往在不断的出彩中让学生变得兴趣盎然。教师要用自己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老树的故事》一课中, 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你们猜猜, 小鸟儿们会唱什么歌?”“你想向见多识广的老树爷爷提出什么问题?”……这样一些随机性的提问, 能让课堂不断的出彩, 将教学一步步推向高潮。

上一篇:自我隐藏下一篇:施工竖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