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点

2024-07-24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点(精选12篇)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点 篇1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懂学生、重交流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前提和重要途径。懂学生与重交流就如同两把钥匙, 只有用好这两把钥匙, 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打开高效课堂之门。

懂学生, 就是教师真正知道学生在想什么, 盼什么, 怨什么。懂学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读。

一.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和学生是相对于知识水准而言的。而老师和学生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 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 在生活中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话语权上也是平等的。学生是极其反感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 尊严受到侵犯, 个性受到挑战的。教师的言行一旦被学生认为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会立即翻脸。试想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怎么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而不和谐的课堂气氛又怎能构建出高效的课堂?

二.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社会的丰富多彩, 决定了人才的丰富多样,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决定了人才类型的多样, 那么学生要学什么, 怎样学, 应该由学生自愿选择, 自己决定, 而不是学校或教师的强行安排。在学生的自愿选择面前, 教师应做的是帮学生进行分析和指导。而不要像过去那样求全责备, 横加干涉, 强加于人, 越俎代庖。

三.懂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的心情。90后、00后的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 他们敏感好奇, 自主意识强烈。对于他们, 教师又究竟懂得多少呢?我们真正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怨什么、盼什么吗?学生是有情感的人, 学生是有思想的人, 教师不能忽视他们的意志, 不能无视他们的情感, 不能安排他们的人生。教师只有弄清学生的心理, 尊重学生的意愿, 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忧他们之所忧, 按照他们的特点, 调整自己的方法, 懂他们, 爱他们, 师生间平等、和谐、舒畅, 课堂中交流互动, 学生们情趣高、兴趣浓、乐质疑、喜探究, 高效课堂便应运构建而成。

四.懂学生就要培养学生能力。教师真正知道学生们的愿望后, 就要根据他们的特点、爱好和兴趣, 指导他们, 点拨他们。把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真正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的目标, 修正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 帮助他们成长。教师在课堂上要轻说教、重启发, 轻结论、重引导, 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让他们自觉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 无疑是高效课堂。

重交流, 就是师生之间多对话、多了解、多沟通、多探讨, 从而建立相互信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的。

一.知识交流是教和学的基础。过去的以教师为主, 以教材为主的观念要更新, 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一是教师要变为主讲为主导, 学生由受众变主体。二是教师要把话语权让给学生, 学生由被问变提问,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读的时间, 有问的机会, 有想的空间。三是教师要从讲台上下到学生中。师生角色转换后, 教师不是旁观者, 撒手不管, 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是极其错误的。教师要主动地、甘心地走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融为一体, 和他们一起争和他们一起辩。敢问的学生越多, 教师尴尬的次数越多, 教育振兴的机会就越大, 脱颖而出的人才就越多, 教师也就越成功。

二.目光交流是行为暗示。课堂上师生间互问互答, 质疑释疑, 双边活动, 构成以知识传授和交流的主要内容, 而师生间除了知识交流之外, 还应有恰当的、适时的目光交流, 它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绝妙作用。如学生对某一问题见解独到、富有新意, 教师投之以赞许的目光, 学生他会感到被认可的满足;如学生的答问语言流畅、精彩, 教师投之以欣赏的目光, 学生他会树立自信的信心……师生间的目光交流尽管在一瞬间, 但其作用不可小觑。

三.心灵交流是最高境界。心灵交流要求教师在真正懂学生的基础上, 师生间做到了情相连、心相通, 高度默契。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 气氛活跃, 教师点拨到位, 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师生之间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 一个眼神, 一个表情, 一个暗示, 一举手, 一投足, 师生均能心知其意, 教师举其一, 学生反其二, 于不言中交换信息, 课堂成为学生质疑获知的阵地, 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就共同营建了高效课堂。

教师唱独角戏、跳独脚舞, 师生各自为政, 互不干涉的课堂是出不了高效的。只有教师在懂学生的基础上, 注重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师生在平等的前提下, 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构建出令人歆羡的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点 篇2

(一)定位:致力于“让理念落地”和“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恰恰是思想、观念,方法、操作。让理念落地,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鱼游大海”,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因此呼吁专家应学习袁隆平,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而教育的变革终究不是技术的革新,而是观念的再造和新思想的形成。

秉承行动研究风格,让一切的实践“皈依行动”,推进课改的田野研究,唯有找到实践操作的“入口”,课改才可能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并“活”在课堂。

(二)聚义: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

以课为媒,立足课堂,从问题入手,以方法解决。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

以“新课改”为指导纲领、以《中国教师报》为精神动力、以“中国名校共同体”为行动引领、以广大的课改学校为群体力量,促进“新学校”、“新教师”的成长;用“新课堂”为“新学校”注入“新希望”;从而催生“新学生”、“新人类”族群的成长壮大,让教育体现出应有的人性道德、散发出生命蓬勃的活力;让教师感受教育生活的幸福,让学生尽享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三)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1、模式简述:第一步,依照导学案独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围绕困惑进行对学、群学。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对子进行“三查”。

2、五步三查模式是课堂操作的抓手,是课堂教学的教之“规”、学之“范”,是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具体体现。

3、主张模式并非“唯模式”,尊重模式便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尊重“三效”:效益、效果、效能。

4、学校的产品是课堂,模式是“生产标准”,是评价课堂的“短兵器”。

(四)操作:高效课堂模式的“四评”与操作技法

四评:

1、自学三要: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50%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

2、课堂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3、小组三评:互动温度、拓展宽度、生成的高度

4、展示三性:展示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

操作:抓两头、促中间。

抓两头:一头是课前导学案编制、一头是下课前的达标测评;

促中间:课中学习追求自主、主动、生动。

(附):

课堂三看:看自主程度、看合作效度、看探究深度。

注:继续沿用《高效课堂22条》所列的标准。

1、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少?是100%还是大于或者小于100%,要求一节课参与人数不少于120次。

2、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质量”指标体现在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书写板书、是否有知识性错误。

3、导学案或者预习笔记的检查。这是五步三查中的“第一查”,教师要依据这一“查”,而决策课堂导入、环节安排等。

小组三评: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

注:小组学习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对于已经实施了高效课堂的学校,也必须进一步研究、利用好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如何分组、怎样结对?组与组什么关系?组内对子是什么关系?怎样组织对子测评?对子与对子是什么关系?

1、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体现出“狂欢”意味。

2、拓展,既要宽度也要深度。所谓深度,要敢于让学生向未知领域义无反顾地行走下去,学会较真和钻牛角尖。所谓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越连越宽。

3、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要从“专题”、“专项”、“专利”、“专著”的成果性上来审视高度。

展示三性: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

注:展示即“发表”。发表即为了实现心灵的“获取”,通过同伴评价来满足和收获某种心理、情感期望。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另外,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高效课堂的别名又叫“展示课堂”。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1、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才拿出来做展示,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

2、千万要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要既“互”更“动”。

3、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本来是说“西瓜”,结果由“西瓜”到“瓜子”,最后变成了“爪子”,这样的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

(五)路径:临帖——入帖——破帖

我们主张学习比较好的策略是“拿来主义”,学习高效课堂要先找到“帖子”,“帖子”即五步三查模式,比照帖子,先临帖、再入帖,然后破帖。

学习是为了破帖,形成自己的自主课堂特色,走向“新学校”方阵。

(六)成效:通过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零作业”,“放生”学生、解放教师;通过帮助核心校“破帖”形成自主课堂模式,催生课改“新学校”发展。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几个关键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关键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一种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心理、身体发展的时期,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兴趣,性格活泼、好动、天真,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数学教学就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而学生只是教学过程的辅助角色,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了反效果,因此,这也呼唤对教学模式的改革,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的落脚点应该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从数学教学内容向数学教育转变,将数学教学的内涵由“知识”层面提升到“育人”层面,注重“以人为本”,即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价值观,这种改革模式就是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概括起来,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四基”“四能”以及“兴趣与习惯”,“四基”即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而“四能”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四基”“四能”以及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培养上。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1.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教师必须要为数学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诉求,从学生实际的需求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心理特点、生活环境相符的数学学习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渐生活化和情境化,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要跟学生做朋友,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白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8个钥匙和8个可以代替锁的物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一把钥匙可以开一把锁,现在桌子上的8把钥匙和8个锁的顺序弄乱了,如果要将他们重新分配,最多要试几次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大家一起手脑并用,看谁的答案又快又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难点和重点的集中学科。虽然教师努力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但是仍然难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却无法达到目标的教学效果。“新课标”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够得到本质的发展和提高,即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生活中的数学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好信息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学生的心理诉求,看学生对数学教学是否有建议,在了解到学生的建议后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数学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可以留出5~8分钟作为课堂讨论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可以让学生当“老师”,站在讲台上进行3分钟模拟讲课表演,这时,教师就要坐在下面做一个忠实的观众,这种模拟表演不仅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3.留足课堂的提问时间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适当的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好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团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某位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单独提问,让课堂的学习氛围充满趣味性,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程的设置趣味生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举一反三,同时让学生在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每一小节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作为提问时间,在提问前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设置好题目,在提问时可以采用“抢答法”等提问方式进行,在提问的过程中认识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练习。

4.重视网络的资源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了解世界、获取资料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项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进行了一定的变革,互联网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且这些资源大部分都处于实时更新的状态中,如果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互联网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和加强,就可以设计出丰富、生动、有趣的课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互联网上小学数学学习资源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当的资源,并贴近学生的实际将资源进行重新设计和更改,在课堂上播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7~1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童话故事,并将其与数学知识融合,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段,并设计相关习题:喜羊羊和美羊羊因为小事吵了一架,都不理对方了,山羊村长想把他们两个人叫到一起谈心,可是谁也不愿去,这可急坏了村长,他忽然想起喜羊羊和美羊羊都有晨跑的习惯,并且都在羊村旁的小路上,都是早晨7点钟,只是喜羊羊隔三天去一次,而美羊羊要隔五天去一次。今天是11月3日,早晨两人都去晨跑了,那么他们下次要等到几号能相遇呢?同学们能不能帮助山羊村长算出时间呢?这样,将学生感兴趣的事融入数学题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习的兴趣,还能够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顺湘.让教学结构成为课堂的数学的“立交桥”.小学教学研究,2009(7).

[2]马志梅.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华少年,2012(6).

[3]张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4]赵新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课外阅读,2010(8).

[5]罗坚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数学素养: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篇4

一、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高位挑战

高效课堂要求遵循教学规律,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充满人文情怀, 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是一场服务学生的改革。这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

有关研究表明: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如:教学《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不仅要教推导公式的具体方法, 而且要使学生感受公式体系所表现的化归思想和所用的等积变换的方法。数学教学是一项智慧的创造性活动, 高效课堂呼唤小学数学教师具备怎样的数学素养呢?作为课堂实践者的一线数学教师, 在具备数学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外, 要采取一种实践性学习和反思的态度, 运用策略性思维、反思性思维, 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扩大自己个人经验的支撑, 建立个性化的实践智慧, 最终达到整体提升数学素养的目标。

二、教师的数学素养对构建高效课堂的现实价值

1. 教师的数学素养是高效课堂资源的“源头”

教师不仅决定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同时又是运用资源的主载体。教师的数学素养决定了课堂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效益水平的高低。高素养教师的真正生命就是课堂, 他们在自己“生命田园”上化贫乏为丰满、化平淡为神奇, 实现课堂资源价值的高效发挥。如: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以后, 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进行运用和巩固, 使长方形这个看似“平淡”的性质也能用于解答思维水平不同的问题。学习了“平行线”的画法后, 还可以用它来判断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线段究竟是延长后相交, 还是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

2. 教师数学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活水”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 是提高民族素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给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数学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主要源泉, 拥有较高数学素养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

三、高效课堂中教师数学素养的体现策略

1. 注重设计的整体性

高水平的教师讲究整体建构, 而不只注重细节的雕琢。对于具备一定数学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 首先要做到掌握小学阶段所有相关的数学知识, 从总体上统领小学数学教材体系。设计教学预案时, 教师要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 整合教学内容, 并注意揭示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 深入浅出地重组教材。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由于“分数”概念涉及学生对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所以分数比整数更抽象。小学阶段的分数教学分两个阶段, 三、四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六年级再系统地学习分数。教师要把握不同阶段教学的度, 进行整体建构和整合设计。再如:五年级的《小数乘法和除法》, 教材中将“小数乘10、100、1000和小数除以10、100、1000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这两个内容, 分别放在《乘法计算》和《除法计算》中教学。由于这两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思维方式的高度相关性, 我们可尝试将这两课时的内容整合在1课时内教学, “小数乘10、100、1000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以计算、观察、归纳为主;“小数除以10、100、1000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以猜测、验证、提炼为主。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观察、探究、迁移等多种能力, 也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学习方法, 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更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高水平的数学素养。

2. 体现交互的思维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内核。高效的数学课堂必然与数学思考、数学思想密切联系。高素养的教师以思维作载体, 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他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他的启发能引导学生内化知识, 他与学生的交互会促进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真谛:思维的快乐。课堂安静而热烈,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 思维活动迅速展开, 教师通过提问、互动和评价, 用“思维指挥棒”和学生一起在数学世界中, 共同研讨数学, 共同展开思维的碰撞!

例如:四年级上册《间隔规律》一课, 教材上的例题是:5只兔子排队做操, 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队伍有多长?“试一试”练习是:10只兔子排成的队伍有多长?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1) 初步猜想。师:“5只兔子排成的队伍长8米。先不要计算, 猜一猜:10只兔子排成的队伍是长多少米?”不少学生认为是16米, 理由是10只兔子是5只的两倍, 那长度也应该是2倍。

(2) 进行验证。师:“猜得对不对呢?”让学生用已学的方法进行验证。10-1=9 (个) , 2×9=18 (米) 。发现与猜想的结果不一致。

(3) 思维提升。师:“5支钢笔40元钱, 那么10支钢笔80元钱。这样的思维方法为什么在这里却不对呢?”教师的智慧设计引发了学生思考……

3. 锤炼语言的精确度

“百炼为字, 千锻成句。”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其特殊要求。

首先,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科学严密。教师对法则、定律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炼, 要尽可能防止学生产生误解, 这对数学教学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最易犯的毛病是概念不清。如“数”与“数字”, “数位”与“位数”等。我们至今还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语言:“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桂林山水是轴对称图形”“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等。这些都是科学性错误, 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 误导学生的认知, 也反映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有待提高。

其次,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数学语言应简洁、干净、利落, 不拖泥带水。正像鲁迅说得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反之, 如果在一节数学课中, 多次听到“这个嘛”“但是呢”“所以呀”“由于啊”等等, 那我们一定会质疑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教学效率!数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在语言简练性上下工夫, 以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像国际大师用心制作的香浓巧克力, 让人感觉一口香醇, 久留余味!

最后,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形象。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而敏感, 特别喜欢听形象、风趣、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语言能向学生施以新异、强烈的刺激, 使学生处于大脑皮质的优势兴奋中心, 不但有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记忆、理解, 进行高效学习。例如, 教学《小数加减法》时, 教师说:“小数点真调皮!但本领却很大, 它站在不同的位置, 数的大小千差万别, 千万不要小看它哦!”形象的语言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知识的理解。

4. 把握内在的节奏感

有节奏感的音乐, 给人愉悦和享受。课堂教学如音乐, 也应有其本身特有的节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节奏感是对课堂教学速率 (速度与效率) 的一种个体情感体验。数学素养高的教师, 能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 用独特的课堂节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内在的教学节拍维系学生的热情, 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 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否则, 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 那就缺乏课堂教学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教学效率也不高。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能形成和把握节奏, 与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成正比的, 是高效课堂不能忽视的评价标准之一。

巧设任务—高效课堂的关键 篇5

——高效课堂的关键

【摘要】:本文是笔者就日常工作实践及学习中遇到的一些低效教学现象提出的一些见解及解决办法。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至今,“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但由于使用不当,难免会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现象。面对这样一种状况,笔者认为“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只要“任务”设计巧妙,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低效教学现象 巧设任务 高效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到今天为止,信息技术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新课改中的信息技术课体现了以下的特点:操作性和实用性;自主、交流和合作;探究和创新;整合学科,多面发展。以上特点决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若使用不当也会使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从而出现低效教学的情况。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地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性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引导同学们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建构出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 1 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强操作性和实用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日益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也在不断的研讨和改进中。但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中还是难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

二、利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低效教学现象 现象一:任务的有效性低导致课堂效率低。

新课改后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不多不少地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时候我们所设置的任务也是需要借助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的。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任务设置的不当导致其它学科的知识喧宾夺主。如我在某杂志上看到的一个课例:某教师上《资源管理的利器》一课时,在教学中利用D盘中“我的唐诗集”文件夹,让学生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相关操作,并以唐诗为载体,安排了三个任务贯穿教学活动。任务一:打开D盘中的“我的唐诗集”文件夹,数一下有多少位诗人。任务二:数一数“我的唐诗集”文件夹中以图像文件类型收集的唐诗有几首。(在几个子文件夹中放了一些jpg、gif格式的图片文件。)任务三:找出在“我的唐诗集”文件夹中存在的错误并改正。(错误方式有两种:一是放错文件夹;二是诗人名字打错了。)单从任务的设置来看,这三个任务分别实现了对资源管理器的快捷浏览、文件查看及文件夹操作,任务具体、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效率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若是遇到了对这些唐诗知识不熟悉的学生,那么任务三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而事实上该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也确实遭遇

这个问题。那么原本是可以高效的课堂一下子就变得低效了,因为为了完成任务三,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唐诗常识,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查找错误上,而不是落实资源管理器的知识点上。

现象二:任务要求的不明确导致低效教学。

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长处,我经常去听课。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做了一些实例新的操作方法的示范或讲解之后,通常会留一些任务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练习新的操作方法,但是在任务中却不明确表明这一点或是提醒学生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还是走老路,使用旧的已掌握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因此,直接导致教学无效果或是效果不明显。

现象三:任务难度设计不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有限。有些教师怕学生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或是怕学生偷懒,所设计的任务中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操作技能或是知识点,结果导致任务规模过大,或是难度增加。面对这样的任务,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可以游刃有余,但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尤其是一些接触计算机不多的学生,这简直是无从下手。结果,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埋头苦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或是彼此聊天、上网。

而另外也有些教师怕知识点过难,学生无法掌握,于是在设计任务时故意往浅中设。结果,课堂上也同样出现了上述的现象。不过,这次无所事事、彼此聊天或是上网的对象换成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他们早早就完成了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低效教学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一

一去探讨、交流。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任务设计、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巧妙地设计任务,高效课堂的关键

综合以上现象,我认为任务设计的巧妙与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通过不断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1、备好学生,精心设计任务,注重任务的有效性。

要上好一节课,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备教材、备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任务绝不可能脱离学生而独立存在。因此,教师上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如现象一,教师若事先了解到学生对唐诗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让其他学科的知识“喧宾夺主”的尴尬情形。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任务的有效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学任务的确定,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完成任务的冲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如:用Word编辑“××班——我们的家”班报;用Powerpoint制作“欢迎你到××来”学校简介;用FrontPage设计班级学习网站等。

2、明确任务要求及目的。

明确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认同任务,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对于新内容或者有难度的操作,教师最好能事先

进行实例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观察和自主学习,最终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然后再根据实例设计一个相近的任务,明确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是使用与教师演示所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不止一个。例如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的“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中Excel的求和函数的使用时,通常会有好几组的数据要求求和。教师演示了直接使用求和函数求出一组的数据后,可以在设计的任务中要求学生使用除直接求和之外的其他方法解决问题。

3、建立“层次式”任务,吸紧学生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出循序渐近的阶段性的任务,比如:模仿性任务、尝试探索性任务、创造性任务。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同学的任务,以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效果。

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最好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要强求。

建立“层次式”任务,有助于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有效教学。同时,在“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我们在

设计教学任务时,设计的任务不仅要包含有基本任务,还要包含有任务的引伸与可扩展点。这样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创新。

4、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在情境中设计任务。

有效导入课题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切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中设计任务,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网站的设计”教学中,可以设置“各大网站主页布局与色彩欣赏”栏目,或用多媒体教室展示一些常见的精美网站的布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我也要试试”的想法,再适时展示一组相关的学习任务。又例如在Excel表格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自己成绩的分析表或是通讯录。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仔细推敲任务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做到统筹兼顾,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李艺,走进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阳江市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类别 :中学信息技术

论文题目:巧设任务——高效课堂的关键

作者姓名:冯 金 凤

作者单位:阳东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打造高效课堂的两个关键因素 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 合理目标 科学方式

教育一经产生,“效果”与“效率”等“效”的问题就随之而来,由此看,“高效课堂”不是新生事物,它是教育领域里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只是近年来有人把它炒得火热,致使它在某些地域里成为一个焦点话题。面对“高效课堂”这个话题,每个研究者都从自己惯用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对其内涵进行了独特地解读,彰显出了“高效课堂”没有标准答案的丰富内涵。比如,有的研究者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诠释,认为“高效课堂”就是以生命关怀为切入点的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有的研究者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注解,认为“高效课堂”是用辩证法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顺畅地解决各种矛盾,促使教学最优化的课堂。其实,“高效”表达出教育者在上课之前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因素的“美好设想”,也表达出教育者在课堂中对美好设想的努力实施,更表达出教育者在课后对实施效果的“符合希望的,令人满意的”评价。而这种“美好设想”和“符合希望的,令人满意的”评价正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理想”这个词语所作的诠释,因此,用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效课堂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只要我们坚守高效课堂的崇高理想,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改革落后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和方法,让课堂教学显示出高效性。

1.合理的学习目标

目标所反映的是“学什么”与“学到什么程度”这两个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合理的学习目标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符合客观规定性。一节课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完全由教师去决定的,而是受国家规定制约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反映,它专设“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对“学什么”的内容问题与“学到什么程度”的达标问题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这些说明就有客观规定性。

(2)展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阅读标准与教材的时候都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要在不违背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标准和教材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些规定性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3)反映学习内容的具体性。所谓目标的具体性,就是把学习目标说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说到最小化,落到最实处。比如,把“积词汇”这个模糊的目标具体到“积累xx、xx、xx、xx等4个词汇”,这样做,目标才显示出具体明确的指向性。

(4)强化测试性(评价性)。学习目标的表述要选择恰当的可测试(包括评估)性的词语,这些词语,《标准》中列举得很清楚,不需要老师绞尽脑汁地去搜寻,只需要老师打开《标准》,对照相应学段相应的内容去查找选择。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比如“会读、会写、会用”一类生字,比如理解、掌握、应用等词语。

2.科学的学习方式

目标设计好之后,就要努力去达成,这就涉及到“怎样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学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理念强调的是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是学习者独立的个性化的行为,一般不受别人的支配或者外部的干扰,但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相互交流的场所,师生的行为在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团队行为,因此,既不能用教师教的方式替代学生学的方式,也不能用学生学的方式替代教师教的方式,应该把两种方式相互转化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和谐地形成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渠,学生是水”,水要流畅地奔腾,就需要渠的引领,即水到渠成,如果水流过来了,渠还没有挖通,那水就到处蔓延,没有了方向,或者水到来了,渠被堵塞了,那就形成堰塞湖了,水就成为一潭死水,没有活力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观点明确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谁”来引导?老师!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谁?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干什么?应用学习方式;应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应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各有所长、各有所用的不同方式。这个观点就落实了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转化,让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五关键” 篇7

一、备课兼具“广”与“深”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教师不仅仅要通过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需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 提高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这里的教材不只是对课本的把握, 还有对于相关资料的钻研处理, 最终达到的目标是要把知识点系统地归纳整理,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避免学生片段式的学习知识, 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把握。回顾自己之前的备课, 常常是利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就完成了一节课的备课, 这样的备课看着是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可以说是五脏俱全, 但是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含金量确实不高, 既没有实现广度, 也没有达到深度, 于是, 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不仅仅要利用课本和教参, 并且要在网上搜集相关的练习, 分重难点、分类型, 难易结合、有讲有练。

二、精心选择课堂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直接导入、温故导入以及创设情境导入等方法, 不论哪种方法, 运用得当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导入方式。选择一个合适的课堂导入的方式,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

例如, 在讲授《合并同类项》这一节内容时, 由于这节课的知识和前面的单项式和多项式联系紧密, 于是笔者采取了温故导入的方法,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带领学生复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有关知识点, 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旧知识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并且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整节课节奏紧凑。

三、课堂讲授要“由面到点”

一堂课最基础而且最关键的是在课堂中如何很好地把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要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所学知识要有全面性, 这就是课堂讲授的“面”。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这就是课堂讲授的“点”。一节课不仅要实现“面”, 也要兼顾“点”, 这样的教学环节才会有实效, 而课堂效率的提高恰恰又以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为基础。一节课突出体现“实”的特点, 即实在、实效。实在体现在没有花架子, 招招管用;实效体现在所有的环节都是为课堂效率这个目标服务。

要想做到对知识进行全面细致地讲解, 教师就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而, 对知识讲授要全面细致, 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从头到尾不断地讲, 采取填鸭式的方法, 在课堂教授中除了全面细致, 还要少讲、精讲, 讲重点知识、讲难点知识、讲学生易错的知识, 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做好总结小测验检查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一个习惯, 就是在课堂的末尾, 留出必要的时间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总结,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做法。并且认为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做一道或几道题的小测验同样重要。小测验可以在课前测验也可以在课后测验, 但是要控制好数量和难度。

依然以《合并同类项》一节为例, 在课堂末尾我做了小测验, 发现学生对合并同类项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 部分学生先合并再去移项, 很多学生在去括号的时候忘记了符号的变化, 于是在后面的课堂上通过对这个多项式化简的讲解给学生总结了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步骤, 然后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形, 将原题改为, 在减号后面加上一个小括号, 明确去括号时需要注意的变号问题。通过这样的总结, 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所以, 教师不仅在方法、理论等方面进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不能忽视课堂的小测验, 通过课堂的小测验, 可以很直观获得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就可以在下节课针对前面的知识点要怎么样纠错、复习有了了解, 为下节课的高效做好准备。

五、发挥小组合作推动作用

如何划分小组是一门学问, 如何让小组有效合作更是学问。班上一般分为9 或10 个小组, 每个小组有4 名学生, 设置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 例如1 ~ 9 号学生为组长, 10 ~ 18 号学生为副组长。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设置有奖加分制度和其他的激励机制, 只有全组4 名学生配合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这样的小组才是真正的赢家。

通过小组设置, 组内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不仅行动, 而且“心动”, 小组之间的竞争, 激发了学生之间你追我赶。学习优秀的同学会主动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学困生自身也主动学习, 各个小组也在竞争, 这就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用“动”这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 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等;有的学生站起来, 有的学生走到别的学生课桌边, 有的学生来到黑板前, 有的学生找教师等——都动起来, 都有事做, 动而不乱, 动而有序, 动而有效。

总之, 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教师要把自己放到一个“牧者”的位置上, 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找到学习的乐趣, 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在使用小组时, 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利用设置的奖惩机制,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课堂效率。

六、结束语

教材研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篇8

一、躬身实践, 亲自阅读教材。

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 在未认真读懂文本、读通文本的情况下, 急于查阅教师用书或教案, 对教材缺乏个性化的阅读, 没有产生自己的理解, 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大大降低了教材研读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导致在课堂上缺乏自己的主见, 整个课堂缺乏灵气,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大打折扣。正如《小马过河》中所讲, 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亲自去实践。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要得到对教材真实的感受, 就应该是先独立地去阅读教材, 然后再去阅读参考书, 查阅相关资料,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认真比较, 通过甄别, 寻找自己教学的真正所需。例如我在解读《坐井观天》这一课时, 就对文本进行了反复阅读, 最后从文本和生本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 终于悟出这篇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 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问题, 认识事物, 站得要高, 看得要全面, 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二、创新研读, 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

在教材研读中, 教师的目光既要盯住教科书, 又要盯住学生和社会。教学应当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特殊旅程。不少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要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 将教材进行重组, 甚至将教材“改头换面”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是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时, 没经过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就将教材的顺序打乱, 虽然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也提倡教材重组, 但有些教材如果重组将会是对编者意图的颠覆, 反而会增加以后学习的难度, 降低学习效率。所以, 教材重组也要结合单元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自身特点。

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淡化教材。教材是主要课程资源, 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只有领悟新课标, 领会编者意图, 深入钻研教材, 尊重和用好教材才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课程资源, 补充活化教材, 实现课程资源的整体效益。

三、关注课后习题, 拓展教材研读的深度。

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 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后习题略读课文一般只设计1—2道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 精读课文一般设计3—4道课后练习。其设计思路是:第一题一般为或朗读或背诵或默读课文, 意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2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思路或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3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 加强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4题读读写写意在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学习, 增加语言积累。有的还设计了带“☆”号的拓展选做题, 一般是结合课文内容, 或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 或者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些习题的设计重视给学生提供学习空间,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 着眼于全套教材, 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 以单元为单位, 认真阅读教材。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 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学习任务, 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有了钻研教材的素养后, 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 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目的、有顺序、有趣味地组织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涂的今天, 不少学校为了追求高效课堂而不惜重金派老师外出听课学习, 或搞各种培训和讲座, 但我始终坚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有效教学, 我觉得研读教材才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精神, 研读教材、驾驭教材, 才能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吸引学生的关键 篇9

因此,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学习、探究。另外, 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本人认为, 开展如下活动将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我们都知道, 课前预备铃一响, 学生总是不能立刻走进教室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工作, 他们的惯常表现是拖拖拉拉、依依不舍, 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对课余活动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津津乐道。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他们的心唤回课堂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 开展一些课前语文活动却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上,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自从课改活动开展后,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做到开口能说、开口会说, 本人尝试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课堂口语训练, 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如演讲、诵读美文、名著推荐与阅读、今日一说等, 有如此丰富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其实, 我们的学生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 是表达交流, 是自我表现。开展这样的活动,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还能使一些学生产生由厌学语文到乐学语文的巨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教书育人, 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潮流。虽然现今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以人为本, 这似乎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 看似跟课堂教学的联系不大, 但是却会得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收获。

二、让学生尝试当老师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因为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主导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过程与方法, 从中学到技巧, 形成能力。新课程提倡采用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这有利于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 (一般情况下分小组) 自己写教案。这种教案除要求写清楚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确认) 、教案内容和教材的文学性外, 学生可不必拘泥于原教材体系, 而是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用新的结构形式整理好, 特别要写出自己对教材理解上的疑难问题 (包括字词) 。教案写好后, 教师逐个检查, 找出他们知识上的缺漏, 让一些基本功扎实、胆子大、教案写得有特点的学生走上讲台, 就教材的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进行讲述。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向该生提出有关问题并要求解答。这样会迫使学生反复阅读教材, 查找资料, 达到合作成效。

三、自编自演课本剧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与学以致用是一样的意思, 学了就是为了能用、会用。自编自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感知课文、深刻理解课文, 对课文内容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 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表演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 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好一出戏, 仅靠少数人是不行的, 得靠大伙儿齐心协力才能成功。各扬其长、相互配合, 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比如, 在上《欧也妮葛朗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鸿门宴》等课文时, 我都会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最让学生喜欢的, 也是编演得最成功的就是《鸿门宴》, 学生运用经典对白、时空穿插技术将刘邦、项羽融入现今的实际生活当中, 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上演了一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好戏。

自编自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通过自编自演课本剧, 可以帮助学生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 变深奥无味的内容为鲜活明了的舞台画面。它是新课改“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 是口头表达能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之一, 更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 而且极大地加强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新思维、协作配合能力等。

数学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篇10

一、科学、耐心地培养学法

在日常教学中, 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做好课前预习, 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认真预习了, 才会知道在将要学习的知识中, 自己的困难之处在哪里, 从而可以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自由发问, 然后依据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构建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机会, 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反思、评价、反馈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高效地调整教法

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情境下进行学习, 注重丰富数学课堂组织形式, 既要适当安排班级或小组数学活动, 发挥小组互动学习的功能, 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兴趣活动搭建必要的脚手架, 要根据学生数学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地、逐步地撤除脚手架,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控制好节奏, 科学小结, 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数学建构, 内化到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中去, 才会使信息更快地为学生所接受。

三、梳理、应用进行高效复习

复习课是巩固提高形成系统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具有聚集零散、构建网络、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功能。要经过揭示目标、知识回顾、梳理沟通、应用提高等四个基本步骤。在引导学生完成前三个基本步骤后, 进行适当的练习,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习题要精选精练, 并及时反馈。教师应选择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的例题, 讲解时切忌面面俱到, 要把解题的思路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完成由知识巩固向技能转化的跨越。学生的练习也应该精心选择, 所选习题应联系实际,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要:数学教学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知识传输, 数学教学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 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高效,学习能力,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建业.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刍议[J].学周刊, 2012 (04) .

课堂高效必须紧扣的几个关键词 篇11

一是要在“明”字上做文章

明白、明确、明了,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在备课时对于以下三个问题必须明确。

1.教学体系明确。所谓教学体系要明确,即是指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明确一册书的重点难点,一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一个课时的重点难点。只有明确了这个体系才会把握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所以,分析教学内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可以从纵和横两方面对教材体系进行分析和整合。所谓纵的方面,就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这条线上,基本的概念、法则、原理是线上的中心环节,抓住中心环节,整条线就可以带动起来。所谓横的方面,就是把教材中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调整编排在一起,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块。教师只有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才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自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要求是否适度。因此,要为每课时、每单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有目标的教学就好比百米赛跑,目标明确,参赛者可对准目标往前冲,而无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好像饭后散步,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一堂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一切教师必须了然于胸。

3.教学结果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方面的特征,也有学生方面的特征,但就有效性教学的核心内涵而言,在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的目标达成度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就是有效;教有大得,学有大获,就是高效。当然这里的目标达成,既有知识和技能,又有过程和方法,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作为教师必须能够预见教学的结果,对自己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环节的设计等等,究竟能够达成怎样的效果?只有这样才会把握习题的重点、学生的认知与问题的方向。

二是要在“对”字上做文章

在明确了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前提下,那接下去的任务便是正确地做事。要想保证课堂的高效,必须要在教学内容、程序、方法上正确。

1.上课内容正确。要想课堂教学高效,首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正确,即教学内容取舍要正确、教学内容定位要准确、教学内容教学要精确。要明确上课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要明确哪些属于知识、技能、情感?哪些需要理解、掌握、运用?如习题讲评课,所选的习题缺乏典型性、代表性,不具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作用,那就谈不上高效;再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缺乏科学性,曾有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排序题或填空题,选的内容是:中国神华主力,我想我扒你的皮,抽你的筋,挖你的肝,掏你的肺,抠你的心,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啃你的骨头。这个例题虽然典型,但实在太恐怖了!这显然是教学内容取舍不正确!

2.上课程序正确。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使课堂教学流程正确,即不但设计教学流程要正确,而且调控教学流程也要正确。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但同时也特别应防止有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的现象发生。

3.上课方法正确。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要明确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与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方法中的长处,并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也不是采用的方法越多越好,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时间和设备条件的制约。随着课改的深入,新理念要求我们课程在教学中生成。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大量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都应成为教学内容,因此,实践法、观察法、对话法、学生体验表白法、游戏法都是大家关注的。其次,学生地位的变化对教学方法的改变起着重大影响。现在要求我们以学定教,应考虑怎么教更容易学。

三是要在“多”字上做文章

在很多问题上,“高”字往往与“多”字密切相关,如要达到课堂的高效,也必须在与教学相关的“多”字上下工夫!

1.参与人数众多。我们每次上过课或听过课总会有这样的感慨或困惑,课堂气氛尚好,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太低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总是那重复的几个学生,其他的只不过起了个配角作用而被课堂边缘化了……这样的课堂又有什么高效可谈?高效课堂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就必须想办法让这些边缘化的孩子参与到课堂上来。那么,怎样让他们积极参与呢?首先了解内容是前提。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要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其次小组合作是基础。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就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和作用。再次展示交流是关键。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还要注意即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如让学生到黑板板演,既然板演了,一个人是一次板演,十个人也是一次板演,为什么就不能让十个人同时板演呢?

2.教学手段多样。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学生听课才不会感到劳累,学生的思维才会积极运转。许多教师上课喜欢一讲到底,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只是讲授,特别是习题讲评课和试卷课,更是成了学生学习最轻松最自由教学最轻松最低效的课。有些老师一节课上完了,却没有在黑板上写过一个字,更不要说出示PPT,也不善于像上新课一样,提问、讨论、朗读等多种手段进行,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高效?殊不知讲评课其实比新授课更难上,同样需要讲究所谓的花哨。如课堂提问,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判别类问题、描述类问题、探索类问题、发散类问题,但我们教师大都是习惯于封闭式的提问。再如课堂教学举例可以采用叙述故事、列出数据、旁征博引、幽默想象、虚构假设。又如课堂小结可以灵活运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相对完整、回味无穷等四法。

3.教学环节丰富。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环节更有助于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使课堂达到高效。有些教师上课除了导入新课与课后小结,中间便只有一个环节或一问一答,整个课堂流程是直线的,而不是项链状的、串珠式的。其实,从教学环节类型来看,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设置个性化环节;为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可设置实践型环节;为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可设置合作型环节;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可设置探究性环节;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可设置创编型环节。如有些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八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活动→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交流方法→尝试应用→扩大应用范围→拓展提高。这“八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理解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一定的模式来规范教学行为,因此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要在“透”字上做文章

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根本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到目标,他们的目标就是把完成课时作为唯一的目标。讲到底我们的教师只有任务的意识而没有效率的观念。

1.讲解要透彻。许多教师的上课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而不善于抓住一点,挖出一片;拔出萝卜,带起泥土;将道理讲透,让技能学会。如有位教师开设一堂社会学科的习题讲评课,当讲到某道题的答案时,只是无足轻重地向学生提示一句:题目的重点落在自尊还是自信上,要看材料的侧重点。那么如何判定材料的侧重点呢?这是最为关键的,但那个教师却只字不提,片语不发,学生虽然明确了该题的答案,也或许记住了解题的原则,但终究没有掌握答题的技能。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宁深勿广、宁精勿滥、宁缺勿全的原则,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切勿走马观花、面面俱到。

2.示范要到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通过举例来进行示范,希望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能。既然是示范,那么就应该示范得正确、示范得到位。如有位教师开设一堂社会学科的讲评课,当讲到解答问答题的要领时,教师提示学生回答问题一般要理论加实际,然后简简单单、匆匆忙忙地列举了一个例子作为示范。教师在示范时既没有把相关内容通过板书或者幻灯演示出来,也没有按照解题步骤依次逐步清晰地讲解下去,只是凭着一张嘴轻巧而又快速地讲解了一下,学生根本没法领会也来不及消化,与其讲还不如不讲。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从欣赏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从信息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进行教学,而这些问题大多数属于理解性知识而不是掌握性与运用性的知识。

3.操练要彻底。凡上课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练习,我们不搞则已,一搞到底。切不可浅尝辄止、模棱两可。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在新课导入后便问学生: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但老师觉得不够满意,后来在教师七启发八诱导下学生仍没能拿出完整的答案,老师最后只好自己出示答案: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帮我买橘子的事。其实对照答案学生的回答也并没错,只是不够完整具体而已。因为该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第二层级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时给我买橘子,第三层级才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时爬月台帮我买橘子。作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问题来指导学生如何做到答题完整具体,而不能因为这个问题不是这个课时的重点问题而轻易滑过。

总之,高效课堂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关注,但不管怎样,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明”、“对”、“多”、“透”是我们必须紧扣的四个关键词。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点 篇12

一、制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偏离学生生活轨道

品德课教学, 应当以适切的目标为落脚点, 以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 以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缺乏对目标体系的研读和掌握, 因此教学难免出现偏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第8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应当立足于“认识塑料、了解塑料、如何正确使用塑料”上, 但是在教学中, 教师从塑料的起源到塑料的制作流程再到新型塑料的介绍, 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将教学内容人为地进行知识化处理, 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 教学过程教条化, 脱离学生生活

不少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 缺少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 总是“以本教本”,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苏教版第3册《我不任性》一课, 教材中列举了贫困山区学生的事例。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事例?能不能把这个事例讲给文中的贝贝听?”这种舍近求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显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注定只能教师讲得多, 学生参与少, 原本生动的课堂也只能是少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三) 教学活动低效, 远离学生兴趣

听课中, 我们常常发现频繁的活动占据了品德课堂太多的时间, 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花费许多时间, 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 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时候展开活动等, 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很多活动看似轰轰烈烈, 实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四) 课堂生成不够, 缺乏生本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班级特点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 才能做到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一位教师在教学《男生女生不一样》时, 整节课以男女生的竞赛活动贯穿教学, 但是因为事先预设不够, 课堂中调控不到位, 加上教师缺少正确的引导, 使得教学呈现出无序的竞争状态, 变成了纯粹的男女生交锋, 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宗旨。

课程标准指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其次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关注现实生活,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 才能真正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解决制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对策

立足生活,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实现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和处事态度等生活实际, 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据, 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以身边的事例作为切入点, 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 从生活着手, 从细处设定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需要强调细化

细化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 厘清学年、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 准确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 组织教学并关注实效。例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本课共三个课时, 三个课时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系, 不可随意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应当让学生充分感知“四大发明”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意义;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为祖先、为祖国而骄傲和自豪;第三课时则需要引导学生将骄傲和自豪之情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为当中。基于这样的目标设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主要素材, 首先以千人演绎活字印刷的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再让学生走进“活字印刷术”。介绍“火药”时, 也穿插播放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应当关注细节

这里所说的细节, 就是围绕课堂教学主题, 着力设计出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目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有序实施的教学环节目标, 体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有机统一。例如教学《我不耍赖皮》一课, 虽然看似是游戏不耍赖皮, 但教学目标中的细节应当是引导学生感知、关注生活中的规则, 而生活中的规则是无处不在的:课堂中、操场上、图书馆、车站、影院、公园等。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生活中的镜头拉近到课堂, 拉近到学生身边, 让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视野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3. 教学目标的设定, 应当落实细致

这里所说的细致, 就是要从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主旨出发, 具体落实“三维目标”, 以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 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并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体现目标设定学生的参与性、层次的挑战性、动态的生成性之中。如前面所举例的《男生女生不一样》, 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进行细致的落实, 并及时关注课堂生成的资源, 那么, 同样的内容和活动便会上出不一样的效果。

(二) 关注生活, 实现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回归生活。学生对社会生活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于熟悉的学习内容, 他们往往比较感兴趣, 容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营养。下面以《我不胆小》一课的听后评价加以说明:

今天课题组活动, 听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我不胆小》。在我看来, 整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金点子”环节。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 生活的才是精彩的。

“胆小”不能和“勇敢”相提并论, “勇敢”是源自意志品质的话题, 而“胆小”仅仅是源自生活的话题, 至多只是“勇敢”的启蒙。

害怕打针怎么办?

天真的孩子们说, 眼睛闭起来就不觉得疼了;心里想着开心的事就不觉得疼了;就当是蚊子给咬了一下, 就一点都不疼了……

不敢一个人睡觉, 怕黑怎么办?

孩子们说, 开一盏小小的节能灯陪着自己就不怕了;家里有一扇窗户, 透过窗户, 看看月亮就不怕了;买个小娃娃陪着自己睡觉就不怕了;心里数着数, 慢慢睡着就不怕了;先让妈妈讲个故事再离开就不怕了……

上课不敢发言怎么办?

孩子们说, 先想好了再举手就不怕了;看着黑板回答就不怕了;看着大家, 告诉自己, 大家不会取笑你的就不怕了……

看, 孩子们的答案是多么的生动, 多么的丰富, 多么的完美!

“胆小”的话题,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一点都不陌生。生活中令他们胆小的事情实在太多。有的因为不懂而胆小, 比如孩子说害怕蚯蚓, 那个小东西滑溜溜的, 所以不敢摸;有的因为怕疼痛而胆小, 比如很多孩子害怕打针吃药;有的因为怕困难而胆小, 比如有的孩子不敢游泳;有的因为性格而“天生胆小”, 比如有的孩子不敢当众说话, 不敢举手发言;还有的因为迷信而胆小, 比如怕黑夜, 怕所谓的“妖怪”等。所以, 教师如何定位教学的目标, 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 决定着这节课成功与否。可贵的是, 教师是个有心人:孩子的话题还是让孩子去回答, 生活的话题还是用生活去回答。孩子们用纯真和聪慧在教会他们自己。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行进, 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

这节课不就是这样吗?

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 根据自己的经验各抒己见, 把教学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出现了孩子们滔滔不绝地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 孩子们学得主动, 学得开心。课堂再现了师生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 师生的真实思想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上一篇:医疗保险业务下一篇:微博/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