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2024-06-20

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精选11篇)

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篇1

对于工作几年的教师而言,在理解教材时找出新课的重、难点并不算困难,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备课了,可以合上课本,大功告成了。教之道在于“度”,很多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新课标,从学生的角度领悟教材,把握好“度”。所以,教师在理解教材时一定要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清楚、自然明了的数学知识。

一、让教学成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1.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具有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过程维度的两个特点:(1)投入: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2)活力:课堂里充满活力。结果、影响以及成果维度的两个特点:(1)意义的持续的变化;(2)生活价值。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充满活力的自主学习经历。学习经历是否“有意义”就在于教学能否让学生获取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生活于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价值,就在于教学能否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社会化。

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活动的本质是思维的创造,是“再创造”,这个过程要放手给学生。教师要做的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继而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反思学习活动

反思,是一种对思考的思考。反思性学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以获得学习的经验或教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反思条件,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反思。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式的反思:自己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这样思考,如果这样思考不简便,能不能再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和提高性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这个方法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反思,尽可能把问题一般化、抽象化,上升到思维的角度。

二、利用“错误资源”进行高效教学

这里的“错误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教学错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通过双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1.善于预计错误,给学生犯错的机会

下面以30×25 教学为例来阐述。笔者预设学生可能会摆这样的算式:30×25 算式本身是正确的,结果也很容易计算正确,但笔算过程可能出错,于是叫了两位答案正确的学生板演笔算过程,解法如下:

2.善待学生错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反思

对于上面的“错误资源”,我没有急于否定他们的解法。在课堂上,我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两种算法分别是怎样计算?谁能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对第(1)种算法,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30×25”怎样列竖式计算最简便?以后遇到这样的算式,你准备怎样笔算?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积极反思:

第(1)种算法是错误的,先用“25×3”的想法是好的,但没有注意这样竖式计算应该“先算5×3=15,表示15 个十;再用2×3=6,表示6 个百,再把150 和600 合起来是750”;第(2)种算法虽说计算没有错误,但又回到了新课学习前的水平,这意味着本节课学生实际上没有理解“乘数(两位数)末尾有0”的简便笔法方法;以后遇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摆竖式时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选择简便的笔算方法。

总之,教师每节课都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是对教材的“深入”,也是对学生的“浅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一两个例题,而是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课堂上解决的不是一两个问题,而是在“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改的今天,对学生的“减负”,也就意味着对教师课堂的高效性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摘要:通过让教学成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利用“错误资源”两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这是近几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积累,践行“减负”计划,理解新课程、更新新理念、变换新思维、努力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点心得。

关键词:理解教材,学习经历,“错误资源”

参考文献

[1]徐光考.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2(3):2-4.

[2]刘舸,王璐.利用教学“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2(3):12-14.

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78-01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小学数学发展新形势、学生学情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构建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一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这是对一般课堂的深度要求,也是对现代课堂的呼应。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触类旁通,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实现课堂的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高效课堂的构建,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量展开: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这三个指标之间形成稳定、和谐的关系,是鉴定一堂课能够称之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高效课堂的构建是课堂前后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上课、结课、评价、课外辅导等方面下足功夫,学生也要在预习、听课、课后复习等步骤中做好相应准备。

一、形成以集体制为主的教师备课机制

教师的备课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基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关键点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安排。但是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鉴于视野和教学经验有限,对于一堂课的认识也仅限于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如果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协商和研讨,那么,集思广益的结果必将会使最终的备课效果和教学效率倍增。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而年轻的教师往往具有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两者的结合会让课堂在科学和创新的力量下变得更为高效。

二、建立课程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机制

小学数学课堂是以较为抽象的数理知识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民主和谐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加入到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当中。由于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如果单凭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入课堂会显得较为生疏,也不利于课堂的后续开展。教师应该主动介入到对课堂内容的处理当中,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数学问题开展积极讨论,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实现高效课堂。

三、设计能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发展。教学评价的设计也要抛弃传统课堂中对终结性评价的过分侧重,要将过程性评价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度评价也将被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评价。评价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定分定级”,而是要督促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领域能够有所突破,有所进步。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预留出一定的时间供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堂检验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本节课学习的质量,让教师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教学效果。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如单元性检测、课后作业考核、课堂发言情况统计等。这些过程性评价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学期总成绩当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教学重难点的考核,避免偏难怪题的出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一般性考核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层提问等策略进行更高层次的任务分配。

四、形成以查漏补缺为目的的课外辅导机制

课外辅导机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外辅导包括对学困生的查漏补缺以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深层次培养。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未到位,教师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辅导,如协助辅导作业、复习课本的重难点内容、分析试卷的错误之处等,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查漏补缺,避免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重复犯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材料,或是将学习难度适当提高,让学生在“吃得饱”的情况下“吃得好”。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可难可简,可深可浅,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该使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数学课堂的高效。

构建高效创新的数学课堂 篇3

一、培养思维

我认为, 数学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其实并不难, 只要把每一个知识点讲清楚, 然后由易到难配备相应的练习, 反复地练, 课余时间再时不时地以小纸条等形式进行考察, 你的成绩不好才怪呢?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呢?现就我在教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一课进行简单地说明。在理解好圆心角与圆周角的概念之后, 我先让学生画几个圆, 先在每个圆中画好圆心角, 再在每个画好圆心角的圆中画圆周角, 看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并且任何学生不准看课本。同时还要思考这样画的根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会积极地去操作, 兴趣有了, 等大多数学生举手想回答的时候, 我说谁乐意板演谁上, 有时学生会抢着上, 积极地思考之后, 大脑稍微有点疲倦的时候, 来点争抢, 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也容易使学生忘记了疲劳, 并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还能渗透一种思想, 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证明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时, 我让学生根据图形, 自己试着去探讨, 开始时独立思考, 谁先推理出来谁举手, 我先评判, 不当的给与启发, 等拔尖的学生基本解决了, 则让优秀的学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 寻找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某一科产生反感, 没有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了兴趣, 何谈成绩。我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记得那年教初一, 有一个女生, 入学成绩数学是100分, 进入初中, 连续两次测试都是六七十分, 我觉得很奇怪, 就找她谈话, 问她原因, 她很干脆地说, 你讲的什么呀, 俺听不懂, 一点兴趣都没有, 一上数学课就想睡觉。我一下子被弄蒙了, 教了这么多年的学, 还是第一次有学生这么说我, 尽管心里有点不舒服, 还是笑着问她, 那你小学老师是如何教数学的?她很高兴地说, 俺小学老师学一点回头复习一点, 再学一点再回头把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 一直这样重复, 很多的题俺都能背下了。原来是这样, 我首先肯定了她小学老师的方法很好, 然后转过话题问她, 你认为初中的数学这样教可以吗?她摇摇头, 我婉转地告诉她不应该沉浸在原来老师的教学方法中, 要学会适应新老师, 多发现新老师的优点, 逐步培养自己的兴趣, 她点点头, 愿意试试。看她的态度不够自信, 我想再给她吹吹风。我时常听说她的英语如何如何棒, 我就问她, 你是如何学英语的?一提英语她眼睛放光, 兴致勃勃地谈了起来, 我耐心地听她说完, 用商量的口气说, 那你先用学英语的方法试着学学数学如何?她很痛快地答应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我有意无意地点拨她几句, 有时她回答出难度稍微大点的问题, 我及时地表扬她, 在她的作业本上, 经常写些鼓励的话, 很快她的数学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很积极地回答问题, 不再是无精打采了, 等到期中考试的时候, 她就能考优秀了, 在与她面对面交流时, 她的眼里同样有了光彩, 而教师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三, 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4

一、钻研《课标》和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领会《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掌握本学科体系,学段要求和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把握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差异,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科学确定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能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出发,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有了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学习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学习中的种种困难都会被他克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由此看来,构建高效课堂更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趣可以在教学任何环节,导入时创设情境激趣,接受新知识动手操作激趣,回答问题时积极评价激趣,布置作业时分层设计激趣等等。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多用心,多动脑,多尝试,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三、研究和选择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就不能很好完成教学任务,也就谈不到高效课堂。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选择教学方法,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学习新知识,多用演示法和操作实验法,而理解知识时多以谈话法为主,形成技能时却采用练习法为好。

(二)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注定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选用小棒,小木块等做教具来演示,以此来突出十位和个位。还有应用题的教学,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就要考虑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低年级可用实物,中年级用示意图,而高年级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则用线段图,揭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更有独到之出。而对于那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较难的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知识,运用操作实验法就极为有效。如:比多比少应用题,儿童思维较狭隘,往往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现象。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教具充分的摆一摆就容易突破这个难点。如“哥哥和弟弟都有20本故事书,哥哥借给弟弟5本以后,弟弟比哥哥多本。”大多数学生回答:“5本”。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同桌模拟,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哥哥给弟弟5本”的动作,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一加一减的数量关系。还有数学广角中的“摆花盆问题”和“植树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操作实验法。

(三)教师自身素质。要清楚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版画好的用版绘,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边讲边画,能收到很直观的效果;口才好的用讲解法,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就是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切实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方法,往往会对我们教学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法同时切不可忽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将学法指导渗透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层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学生会学习的目的。学生一旦有了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产生高效课堂。但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氛围,给同学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课堂就会活起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所有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得到不同层次的挑战。

五、精心有效设置课堂问题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互动,师生对话。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有效设计课堂问题。课堂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设计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认真研究和对素质教育的认真领会,认为:首先考虑设置问题的质量。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思维松散,对课堂失去兴趣。耽误学生宝贵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所以,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有思维度。要设置有目的性、针对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启发性问题。其次考虑设置问题的时机,问题过多,充斥课堂,不能突出重点难点。因此,要在知识的关键处设置问题,在思维的转折点设置问题,要围绕突出重点、难点来设置问题。

六、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篇5

有这样几种观点:其一、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其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其三、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

我认为高效课堂首先得有效果。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一定是高效的。效果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同时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实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和学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

一、民主、平等的课堂

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克服障碍,充分释放潜能。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摆脱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让学生背诵概念,当一个新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现实”建构形成的,那么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学生也可以理解掌握。教师要做的则是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的材料,以便让他们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和性质,进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观点;另外帮助他们将其发现的规律和性质提升为数学知识,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能力也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例如,在引入概念——奇函数和偶函数时,笔者让同学们先一起观察两个函数 和 ,当自变量x分别取-3,-2,-1,0,1,2,3时的函数值,填写下表,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请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蕴含着什么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告诉老师。学生的回答可能仍然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严谨规范的程度,他们往往会说:在x取 -3和3时的函数值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或者更好一点的论断是: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相等或也互为相反数。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其结论符号化、数学化。再者,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具有类似性质的函数和图象,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即便学生没有能力做此项工作,笔者也不轻易地采用讲解法,而是让他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定义,然后分析给其他的学生和老师听,请学生做一回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数学化的能力。

另外,在进行一些运算法则的教学时,也可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其实这些法则学生并不会把他们一一背诵出来,在做题时也不会事先考虑下一步运算中用到了那一条运算法则,而是全凭习以为常的反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没有必要去一条一条的讲解,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法则的形成上。比如:在两个函数作和运算和积运算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完全不同于课本的方式,将运算法则转变成了让同学们自己去构造已知两个函数的和函数和积函数。有许多学生构造出来的函数同教材中“和函数”的形式完全不同,有的当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构造出的函数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乏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利用这一机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发挥其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或在其他方面进行探索。可以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如何做学问的方法,一举两得。

在基础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在这方面也可以充分体现“再创造”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掌握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蕴藏在大量实例中的一些简单的方法,这样就无需每次均用定义来进行判断,毫无创新意识。教师可提供大量精心准备的合适的材料,这些函数可以看成某两个函数的和函数或积函数,请学生想各种方法去判断,并总结出可以推广为一般的结论:奇+奇=奇;偶+偶=偶;奇+偶=非奇非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偶*奇=奇。这些论点相当简便,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处理,只是学生描述的时候却会忽视一些前提条件,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指点,将其语言数学化、规范化。

二、 尊重差异,提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成的;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有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

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碰撞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积极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本质要求,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通过好的问题情境、恰当的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当然,有效的教学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积极的评价。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这种期望应是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非新的命题,它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构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篇6

一、关注起点, 精心预设, 期待动态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为此, 课前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课堂“生成”创造可能。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在课始播放歌曲《一分钱》, 引出课题后问:除了一分钱, 你还认识哪些面值的人民币?随后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人民币。“小老师”们纷纷举手上展示台, 津津乐道地介绍自己所认识人民币的颜色、图案、字样、防伪条等等,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他们自我探究的精神与有效的合作行为。因此, 在教学预案设计中, 应尽可能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如本课中先安排学生介绍认识的人民币, 再到小组认识人民币, 并把不认识的人民币交给组长后再一次集体交流认识。这样, 留足了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在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 促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动态生成。

二、善于捕捉, 碰撞共振, 创造精彩生成

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 在对话中生成, 在生成中引导, 在引导中感悟, 从而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 让“生成”成为课堂的彩虹。如教学“平均分”一课时, 当学生理解了“平均分”意义后, 教师抛出一个开放的问题:现在给你10颗糖, 不告诉你分的份数, 你会把它平均分吗?随后, 让两个学生上台介绍两种常规分法。正当教师准备导入下一环节时, 有学生举手, 并说还有一种分法:把10颗糖平均分成3份, 先每份1颗, 再每份1颗, 接着还是每份1颗, 这样每一份都是3颗, 还剩下1颗, 最后再把这1颗平均分成3份, 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学生为第三种分法争辩起来, 而教师则既不表态也不叫停, 而是让学生举手表决, 最后达成共识:这种分法符合平均分的意义, 虽然是3颗糖多一些, 不是整颗数, 但是每份是“同样多”, 所以是正确的分法。此时, 教师总结:你们都不简单, 不但能把10颗糖平均分成2份和5份, 而且也创造出了平均分成3份, 至于结果是3颗多多少, 它是一个分数, 有待我们今后去探究。本课中, 在学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时, 是考验教师如何有效地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教师不怕“添乱”而影响教学预案的实施, 而是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这一做法, 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尊重学生权利的原则, 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调整后的教学思路, 不但实现了比预设更好的教学目标,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 使课堂更具真实性, 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适时调控, 价值引领, 升华动态生成

教师要巧用“错误”促生成。当学生答问错误时, 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 也不能听之任之, 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可利用因素, 或追问暗示, 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 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 推衍出荒谬的结论, 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得以顿悟。如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 在学生学会了用直尺量一定长度的线段后, 教师出示一长一短两条线段。第一条线段下面, 对应着一把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7”;第二条线段下面对应着一把断尺的“刻度2到刻度7”。当学生两条线段都读出7厘米时, 师问:我们比比这两条线段, 哪一条线段比较长?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第一条线段比较长。师:既然两条都是7厘米, 怎么会一条长一条短呢?这时, 有个同学觉察到了, 说第二条是5厘米, 因为第二条线段的第一个端点不是刻度0, 而是刻度2, 所以是5厘米而不是7厘米。教师巧借“读误”, 引领了动态生成。

教师要善待“意外”促生成。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在“三维目标”引领下多边互动的过程, 是动态、生成、开放的过程。那么, 如何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呢?教师应该把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 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 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如在执教“认识物体”一课时, 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物体分分类, 这时意外发生了, 其中一组的皮球不小心滚走了。此时这组的学生, 不知所措地看着教师, 教师不但没批评这一小组的同学, 反而笑着说:看来呀, 这球最顽皮了, 它会不听话地滚下来, 大家可要小心点, 大家都喜欢玩球, 下面我们就来玩一玩, 研究一下球有什么特点?本课中, 教师适时调整了原来的教学预案 (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从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之一“球”入手, 先认识“球”的特征, 遵循了由近及远的原则。教师尊重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 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体验, 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 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围绕学生而教, 智慧地跳出设定的思路, 灵活应变, 适时调整, 顺应学生的思路, 尊重学生的发现, 体现课堂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四、平等对话, 激励评价, 促进有效生成

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允许学生出错, 课堂上要用激励的语言正确评价学生, 使其形成稳定的内部动力。教师只有学会倾听,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数学活动, 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才能激励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 探索知识的奥秘, 促进有效生成。如教学“8、7、6加几”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 引出算式8+7,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讨论怎样计算。学生通过操作讨论, 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后再小组交流。

师:通过讨论, 你知道8+6等于几吗?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我们计算9+8时, 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 也是同样的道理, 8向6借1, 6变成5, 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 真了不起!

教师板书这位学生的算法, 让大家说出错的原因, 大家经过共同讨论, 找到了正确答案。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 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

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尝试 篇7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数学教师不但要备课, 还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 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做到“两个吃透”, 即吃透教材, 吃透学生。数学高效课堂的“精讲多练”, 也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前, 我们采用导学案的模式是先由一个教师主备, 然后其他教师二次甚至三次备课, 提倡先听后上。实践证明, 这样的备课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总之, 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 就必须扬好“备课”这个帆。

二、用心上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1. 导入要新颖别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 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课堂导入, 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

如, “认识体积和容积”,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 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让学生在上课伊始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求新知,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如, 在“观察物体”一课教学中, 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 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上观察小狗这一例题。我先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只玩具狗, 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 (1) 本位观察; (2) 换位观察; (3) 全面观察。始终遵循“让学生自主参与, 深刻体验”这一宗旨, 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 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经历探索新知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这一道理。

3. 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

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一条线。教学时, 教师若能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得以提升, 潜力就会得以发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在学生能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做一些相对复杂、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样, 学生就不会因为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 产生厌烦情绪。相反, 会因为能解答问题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此产生学习兴趣。

4. 教学手段要体现现代化。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能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概念的同时, 又能充分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所在。

如, 在教学“面积”一课时, 我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的动画课件, 让学生通过看动画, 掌握面积的概念。之后, 我出示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让学生猜这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学生积极讨论, 在他们还未得出统一结果时, 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两图形切割, 并移动到一起, 然后重合的情境。这样, 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形状不同的图形, 面积有可能相等。

三、课后反思是高效课堂的延伸

“教无定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 都要深入地剖析、反思,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与实际是否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怎样、教师调控状况和课堂生成状况如何等认真进行总结, 找出不足的方面和改进的方法, 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经验, 进而提高教学能力。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途径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打造高效、和谐的数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学生答疑解惑, , 了解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用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重视课堂民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愉快合作,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教学中采用对话的方式, 教师和蔼可亲的语气, 鼓励的眼神, 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如,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 今天是某某同学的生日, 我做了一张生日卡片送给他。”然后, 老师出示卡片, 让学生观察卡片的现状, 引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方形的形状, 对教学内容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同形状的卡片, 送给这个过生日的同学。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构建学习小组,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例如, 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当学生学会列方程后, 教师鼓励让学生做编题练习, 小组讨论交流后, 把小组内编好的列方程应用题, 推选小组代表在班内展示, 激发了学生编写应用题的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小组合作模式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经过认真思考, 热烈讨论, 大胆发言, 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 在组内交流, 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了思维空间,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课堂学习的主人,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9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否则就不能取到理想的效果。在备课时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目标现在总体上分为了三大领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围绕我们确定的这个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另外我们还要把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新和重新整合。

二、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恰当选取教法

我们要根据课堂的具体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需要用心准备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所以我们教师也要随着我们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断的改进,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设备也应该要不断的前进变化, 我们对于教学方法要学会灵活的应用。目前, 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 比如我们在教授学生们立体几何这一章节中, 我就会不时的穿插一些演示的方法来向学生们展示有关的模型。在我们学习立体几何之前, 我就会要求我的学生先准备一个或者用铁丝做成的正方体的几何模型, 这样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这个几何图形的各条棱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了。这样直观性的学习有利于我们的学生解决课本上的习题, 所以在空间问题上我大多都是要求学生们亲自动手来制作。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来说, 我们的责任重大, 因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们掌握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 所以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任务也越来越重。我们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 需要我们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 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的利用好我们的四十五分钟, 在这45分钟里面, 我们要在内容的前35分钟中就解决; (2) 要有计划的减轻我们教师板书的书写量, 我们教师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来讲一些所举的例子, 多给学生们扩展一下知识面。 (3) 要求有强烈的直观性, 这种直观性强了学生们才会更容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也是我们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办法。 (4) 我们要对重点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整理。在课堂的结束时总结一下今天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 才能更好的来引导学生学习, 这样的学习就有了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是关键

突出重点是备课, 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 是教学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 如果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突破教学难点, 其方法很多, 或化抽象为具体, 或化复杂为简单, 或变生疏为熟悉等, 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我们的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重点, 这个重点就是我们课堂的中心, 我们的所有内容也都是根据这个重点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学习重点内容, 是整课堂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五、精讲例题, 多做练习

根据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内容多少的要求, 我们就应该精选例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例题的难易程度和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来进行全面的讲解,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片面的追求例题的数量, 而是要更加的重视例题的质量。因此我们在解答例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视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 要让学生也参与进来, 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在练习的同时, 要切实重视双基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 定理推论拿出来, 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 定理、公式的推证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 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 理解浮浅, 记忆不牢, 只会机械地模仿, 思维水平低, 有时甚至生搬硬套, 照葫芦画瓢,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精讲例题, 双基训练的同时,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 转化, 类比归纳, 类比联想, 分类讨论, 数形结合, 配方法, 换元法, 待定系数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 恰当地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命题,教师如何完成理念的更新,业务的成长,从教学模式、教学提问、教学手段、习题训练和习题变换等角度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切实提高学生高中数学的科学素养。

一、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实施后,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教师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课堂的时间、空间和学习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把新的数学理念通过课程的预设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有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要想在一节课堂上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教师需要认真解读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能用贴切的文字概括、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正确引导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切入、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魔幻,使数学知识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做好课前充足的教学准备

要想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需要教师课前下足功夫,作出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理解和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数学基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作出生成性问题的预判,设计出应急教案,确保課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层次性课堂练习。需要课件或教具的教学单元,教师要依据教学情境提前设计制作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问题,同时它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问题的一种规律性总结,便于我们能够很好地用数学这一工具解决这一类生活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规律还原到学生生活实际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问题,既消除了学生对新知的恐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又让基础不同的学生数学能力得到相应的的发展,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五、提倡自主学习和合作化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增大了课堂容量,从而忽略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没有给学生思维逐步发展预留阶梯状上升的空间,这样做的结果是上课红红火火,下课学生寸步难行。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要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预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还要注意改革评价和考核的标准,同时要依据课程内容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天性上合理地安排自主学习和合作化学习。自主学习能锻炼学生自主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化学习能为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有助于学生思维上的互补,“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实现了同龄个体之间思维最大的碰撞和性格的互补,为学生与人相处、协作攻关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恰当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走入寻常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特点服务于教育教学,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容量,减轻教师板书的压力,还能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学习起来更加直观形象,大大激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教学。信息技术的使用确实能给课堂带来很大的增效,例如在立体几何图形的展示、解析几何图形的绘制上,多媒体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一块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高效低耗、一目了然,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更容易。但是教师也不要对信息技术形成依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会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色彩、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课堂自身应具备的教学效果被弱化,所以多媒体的使用要合理适度。

七、注重习题变式化训练

高中数学教学要依托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适当建立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习题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原题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完成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教师和教材敢于思考、质疑,以批判和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数学问题,有意思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忠玺.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性[J] .学周刊.2016(2)

[2]任晓华.如何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J] .教育.2015(25)

[3]孙宝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44)

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11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阶段能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要重视导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真正做到上课伊始,趣已生。

(一)悬念导入,引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正是推动学生主动认知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问题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认知活动中来。

(二)操作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新课改更加重视数学的学科特征,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数学教学理念。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手脑并用,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又更加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更加利于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设计操作导入,让学生在积极的动手操作中燃起求知的热情。

二、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智慧的开始、思维的闸门,是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同时也更能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探究式教学,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探究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为主线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如果采用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整个推导过程看起来很完美,学生似乎也听得很明白,但是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消化,学生只能是听得懂,而并没有真正地存于头脑。因此,教师要变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这样各小组学生通过积极的动手操作,通过将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角再测量,将三个内角逐一测量再加在一起,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这只是处于肤浅的认知层次,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此时再让学生思考:将一个三角形剪切成两个小三角形,将两个一样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剪切前后与拼接前后的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由于学生的肤浅认识,有很多学生认为剪切后的三角形内角和是90度,拼接后的三角形是360度,但这与前面所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不相符。这样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心中的困惑,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达到对这一知识的本质性理解。这样的教学自然是成功的。学生全程参与探究过程,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习的乐趣,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活即教育,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改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明确提出要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要坚持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教学原则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来收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类轴对称图形,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自主创编图形,然后将学生的作品集中起来,在全班进行展示,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更有创造性的图形设计与剪切。学生绘制了许多富有个性与创意的图形,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起来,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实现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强彼此的了解,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又如,学习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来亲自测量家中冰箱、洗衣机所占的地面面积,以及这些包装箱的体积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更能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布置选型下一篇:比较北京和上海